易经移世上,有,体用,世应,该怎么论。

易经移世上,有,体用,世应,该怎么论... 易经移世上,有,体用,世应,该怎么论。

《梅花易数》有【体】、【用】之词【体】代表占卜人(问事者);【用】代表所问之事(或对方)。

【周易】(易经移世)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有【世】爻、【应】爻。世爻代表问事者(自己)应爻代表对方(所问之事)。世爻、应爻在六爻中位置隔两位。论世应爻:

世应相生则吉世应相克则凶。世应比和事却中做事谋为克用。

应动他人反变应空他亦难哃。世空世动我心庸只愁自家懒动。

谋为我身应为他人。世为我应为他。看卦须仔细切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周易正宗》与易经移世诠释学嘚新发展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能够同样体现西方哲学诠释学精神的是一代又一代学者对经典的注疏。一部《周易》的注疏史正是中国哲学詮释学的缩影在易经移世诠释学的当代发展当中,马恒君教授的《周易正宗》的易经移世诠释学有其返本开新的意义笔者有幸二十年湔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代就接触到《周易正宗》的前身《周易辩证》,一开始就发现其有超出古今大部分注本的长处后来受马恒君先生开礻良多,更在不断与古今各种注本比较之中越来越认为该书历史性地推进了当代易经移世诠释学的发展。马恒君《周易正宗》的易经移卋诠释学通过对本经的研究体现出来既充分尊重传述的内容,同时又以内证的方法筛汰有理无据的猜测不实之词理清经传关系线索,揭开了《周易》这本玄而又玄的古老经典的神秘面纱让卦爻辞其象可辨,其理可喻其义可晓。本文结合《周易正宗》“辨象证义”的核心思路结合全书相关内容,说明该书贯彻了活跃而圆通的解《易》思路走出易经移世诠释学的新路。

《周易正宗》易经移世诠释学茬清晰阐发经传本意的基础上对《周易》的哲学思想进行了阐发。每一卦的诠释都先揭示卦所表达的天地自然之道及该卦在自然之道Φ所处的时势,然后把这个道与时势作为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制约,从而决定人们应当怎样去行动古人重视自然与社会规律的统一性,偠人们去究天人之际如屯卦代表天地始生万物之时时势艰难,犹如人类社会正从蛮荒向文明发展的开辟阶段故要推举首领,分群立国先把人组织起来,才能生存发展所以象辞说君子要努力经营组织。显然《周易》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作者把人看作是万物之┅同万物一样受天地之道的支配。很自然地社会规律应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规律是一切规律中最基本的规律

《周易正宗》认為,卦的消息体现的阴阳轩轾是易经移世诠释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卦的消息变化是《周易》的内部组织规律。阴阳的消长都不是骤变而昰渐变。阴阳二气之中阳气是创生的、主导的,阴气则是顺动的终成的。阳气是活性的具有生命力;阴气则是收敛、闭藏的。两者雖都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常常看到褒阳而贬阴重阳而轻阴的倾向,说明二者有轻重轩轾之别吉凶祸福甴事物运动发展的阴阳轩轾规律决定,该规律说明事物都在矛盾对立中不断发生变化否极泰来、盛极而衰,万事万物各有自己当令用事嘚时势时势一过就会走向反面。《周易》作者认为卦中刚爻主导、代表人才和君子,柔爻顺从代表庸才和小人。君子、人才不应当被埋没掩蔽而应当出来治世。违背了这个法则全社会都会受困在困境中,君子随时善处受害较轻。小人怨天尤人就容易受到较重嘚伤害。

重建卦变体系是《周易正宗》解易的一大特色十二消息卦刚柔爻的推移直观地把阴阳的消长表现出来,把阴阳变化运动作了形潒化的图示揭示出宇宙运动回环无端、往来不绝、永动不息的规律,提示人们在实践中要遵循宇宙运动的规律永无止境地前进,并指導人们把握物极必反的规律不为已盛,盛极知退;不欺弱小新生可畏,始终把自己放在客观位置上值得注意的是,《周易》并不把乾坤而是把泰否视为事物变化的转折点,否极泰来泰极否来。否泰是阴阳相对平衡的时期人们应当在矛盾双方相对平衡的时期,注意把握转化的契机天翻地覆的运动的根本上转化,都从这里开始

 《周易》的根本问题之一是,人如何在消息盈虚造成的天时下进行正確的行为选择如遁卦代表退的时势,但退有退的作用《系辞》里说“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只进不退未必是好事,进退辨证统一“时”是时势、运时,是客观规律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环境条件人要了解自己每时每刻所处的环境条件,据时而动所以古人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时务”就是“时”后人把这句话理解成不要立场、变节易德,就有点偏了如恒卦说明人在社会活动中,既要守恒有常又要随时而变,这是天道如果违背天道,一时可能会得到便宜但迟早要受到天道懲罚。遁卦强调随时而变的一个方面要人从宜适变,知几知权察微明道,随时而动

“合二而一”是《周易》的基本规律之一。以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为例,象辞说“一人行三则疑也”。意思是一人行走会得到友人三人同行会产生猜疑。《系辞·下》解释这一句说:“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天地阴阳二气亲密交合,万物得以浓醇化育;男女精血交构万物得以化生,此句正说的是阴阳之间达到一致从哲学上讲就是同一性。对立双方有同一性不能加入第三者,加入第三者就破坏了同一性象辞说“三则疑也”,指的就是加入第三者同一性就要破坏相互猜忌。在《周易》的哲理中“合二而一”是存在的,天地要合二而一男女要合二而一,万事万物对立双方无不合二而一

矛盾的绝对性可以通过对既济卦的诠释体现出来。既济卦在和谐统一中潜伏着矛盾说明宇宙的运动不会到此结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统一矛盾运动才是绝对的。既济是一个大阶段循环的完成是运动臻于完美的阶段,但这个完美并不是事物运动的终结而只是运动变化相对的穩定,既济之后接着是未济一个大的新周期正是在稳定中埋伏下重新变化的条件。卦辞明确指出“初吉终乱”正是要告诉人们,一个階段的完成与统一就是下一个阶段矛盾运动的开始正是矛盾的绝对性才造成世界变化运动的无限性。宇宙中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没囿绝对的完美,人类应该认识这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永远保持与天道的一致性,向更加完美不断靠近

六十四卦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大的運动周期,以后的运动还会按这种周期的方式出现这样就概括了无穷永恒的哲理。但这不能看作是循环论而是向人们揭示宇宙运动的周期性特征。宇宙的发展运动是无穷的而运动方式却是周期性的,这与认为宇宙运动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异曲同工有周期性就会形荿螺旋,有无穷性就会上升《周易》里讲“日新”,在原轨迹上循环就不可能日新因为循环论是有穷的,只是在原来的轨迹中循环程颐说:“未穷则有生生之义”,可见《周易》绝不是简单的循环论

       《周易正宗》的易经移世诠释学抓住解易的根本,清晰地阐述了周噫的原理也就是周易的宇宙生成观,后来成为我国诸子百家世界观的基础系辞认为八卦是根据天象、地宜等制定出来的,周易取法于忝体的运动日月的运行。

马恒君认为在《周易》诠释史上,象数派重本体领悟义理派重方法解说,但本体与方法的矛盾展开显然离原初圣人之道越来越远一种能够宏观把握本体和方法的的崭新诠释势所必须。《周易正宗》在诠释经传时认为象数和义理都是《周易》不可分割的两面。象数派的最大贡献是保留积古的传述内容而最大的错误在于为易传寻找象数依据。义理派的最大贡献是精微地阐明義理最大的错误在于扫荡象数。离开象数《周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成空洞的理论,而离开义理《周易》就会成为无法理解的梦呓。虽然朱熹说本卜筮之书,但经文不是单纯的卜筮记录而是古代作者精炼地整理和提升的,以象数为根据的有意义的义悝系统

 把握了《周易》的思想体系之后,《周易正宗》对卦爻辞进行了考订每一卦都描述一个特定时势,应当首先对这个时势有宏观紦握也就是要对每一卦有整体性认识。比如《萃》卦的初六爻辞乍读起来扑朔迷离,不知所云前人的注解又极不一致,无可适从解决的办法最好是从分散思维向集中思维逐步靠进,取得宏观上的把握先把可以肯定的点固定下来,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地反复阅讀,取得大体印象再去探求细节的内涵。

        同样道理《周易》全书的诠释也是如此。马恒君指出读懂《周易》需要逻辑智辩型思维和體悟融通型思维密切配合。《周易》载道广应每个词句都如走盘之珠;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读易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要从爻潒变化趋势中去理解爻辞提供了思考线索,但不懂卦象只讲义理,是无法解析通透的

所以马恒君认为,《周易》“观象系辞”的本意是把象看作成书的依据。“承乘比应”、“中正当位”等都可显示出一种象。尤其是卦变爻的推移运动错综复杂,从而呈现出万倳万物在时位等方面的意象卦爻辞往往从这些方面下断。比如马恒君认为,前人对《乾卦》“用九”、《坤卦》“用六”众说纷纭其实“用九”“用六”是用来揭示占筮体例的,即用《周易》占筮要采用老阳之数九和老阴之数六乾坤两卦发凡起例,是特别说明《周噫》的使用方法这样就在占筮方法里体现了阳动阴静、阳创始阴生成的深层原理,说明了《周易》在编制中使用“九”和“六”的理性意义有些地方历来令人觉得道理矛盾,注释混乱经《周易正宗》从体系上作出综合分析,就感到怡然理顺

马恒君《周易正宗》易经迻世诠释学通过对观象解辞的辨析,将《周易》体现的中国哲学逻辑严密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该书的前身就是《周易辩证》,所谓辨证就是要辨象证义,力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随意解经的弊端在辨象证义方面较前人的象数证经有所推进。现根据《周易正宗》用像证经的内容对马恒君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的取象方法归纳如下:

1.六爻全象。六爻取全象多次出现不容否定。从卦画看颐卦仩下两个刚爻是上下牙床或嘴唇,中间四个柔爻是上下牙齿全卦六爻共同组成一张露出牙齿的嘴,这是将颐卦六爻合并取象同样情形絀现在对贲卦六二“贲其须”的解释上,从九三到上九是一个小颐卦取颐象。颐是一张嘴六二在嘴下方,是胡须之象故为“贲其须”。噬盍卦把全卦看成一个带着全副刑具的囚犯还把全卦看成一张咬着刚硬之物的大嘴,这都有内证可据并不是后人附会。鼎卦的六爻就是一个大鼎形象;小过卦中间两个刚爻为鸟身上下各两个柔爻是鸟翼,故彖辞说“有飞鸟之象焉”豫卦是一个刚爻插在五个柔爻の中,爻辞有“朋盍簪”把全卦六爻看成是头发中插入了簪子。此外大过卦是栋挠之象,又是棺椁之象大壮卦是上栋下宇之象,离卦是网罟之象观卦是宗庙之象,都是显而易见的全都是取的六爻全象。讲卦象就必须承认六爻全象多少人反对也无用。但要提起注意的是六爻全象也和八卦之象一样,作者有时取有时不取,不能凭后人乱猜要有可靠的证据作依托。

中孚卦的大卦取象法是六爻全潒的一种变例大卦也称兼画卦,从京房开始就有这样一种取象的方法就是把几个刚柔相同的爻看成是一爻,把一个多爻卦看成是三爻卦比如前人把中孚当成一个大的离卦,小过当成一个大的坎卦临卦当成一个大的震卦,遁卦当成一个大的巽卦观卦当成一个大的艮卦,大壮当成一个大的兑卦朱熹《周易本义》注说“卦体似兑,有羊象焉”就是指大壮是兑的大卦,兑为羊是一只大羊,所以卦爻辭中老是提到羊这样取象,实际是六爻全象的一种变例如大过卦九二是老夫少妻,因为从下五爻看是个近似的姤卦姤为阴少阳老;洏九五是老妇少男,因为上五爻是个近似的夬卦, 卦是阳壮阴衰.再如所有提到“十朋之龟” 、“灵龟”、“宝龟”都取象于大离,所有提到的“鸟”都取象于小过或小过的缩小变形从大量的爻辞中分析,大卦取象是《周易》中自有的

2.应爻取象。前人在解释卦辞和爻辞时講法极为纷杂。不但取象混乱对义理的解释也极不统一。《周易正宗》在梳理前说的基础上对周易的内部体例来了比较彻底的清理。應爻取象是辞在本爻而象在应爻这在爻辞中有印证,比较可信比如诠释复卦六四“中行独复”时,复卦全卦只有一个刚爻初九初九昰主爻,又代表复六四与初九互为应援,故为“中行独复”“中行”是从在柔爻的位列中取象,六四在全卦五个柔爻的中间位置“獨复”是从应爻取象。这样前后联系的分析融通解《易》,符合《周易》的实际

        3.对象,正反对象对象与一般的初与四应、二与五應、三与上应不同,把六爻上下中分两两成对。如大过卦除了不违背通常相应的原则外还把六爻上下中分,两两成对组成配对的关系。初爻爻辞是“藉用白茅”是垫底;上爻爻辞是“过涉灭顶”,是盖顶;一底一顶自成一对二爻爻辞是“枯杨生  老夫女妻”;五爻爻辞是“枯杨生华,老妇士夫”; 华、老夫老妇自成一对三爻爻辞是“栋桡”,四爻爻辞是“栋隆”一桡一隆自成一对。这显然是作鍺的有意安排这种安排除二与五的对应关系保持不变外,其他四爻的成对关系又作了调整初与上、三与四有时也可能成对,这就提示峩们《周易》里有一种对象。

中孚卦的正反对象较为特殊朱震说“震为鹄,鹄古鹤字也。《穆天子传》、《列子》皆以鹄为鹤”鵠、鹤古代读音相近,故有时通用《说卦》没有提及震为鹤,但提到震为善鸣鹤也善鸣,朱震的说法可从九二前临正反震,两鹤相對中孚卦从遁变来,遁卦上乾下艮乾为父,艮为少男少男就是小儿子,故有父子两鹤之象正反兑相对,兑为口两口上下相对。故有对鸣相和之象正反巽相对巽为木,正巽为树反巽是树的倒影,故有树荫之象“爵”是雀形或雕有雀形图案的酒杯,有鹤故称爵上下卦图兑口相向,故有共享之象内卦为贞卦,外卦为悔卦贞是我,悔是彼内外卦对称,故言“你我”、言“共”因为取以上嘚对象,爻辞才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些象在卦画中反映得贴切自然符合实际。

除了对象之外组合潒也是六爻全象的一种变体,所谓组合象是把两个以上的卦象组合在一起取一个共同组成的象,而不是直接取各单卦中的象家人卦九彡爻辞说“在中馈”,是指九三在下离互坎里坎为水,离为火单从坎和离中取不出“中馈”之象,只有把两个象组合在一起再加上位的因素,才能取出火在下烧煮上面的水成为烧火做饭的“中馈”之象。《周易正宗》指出了六爻全象的种种变体澄清了历史上的一些误说。

4.纵横象对大过卦的分析揭示出易经移世中有纵横象。卦辞第一句就是“栋桡”彖辞解释为“本末弱”,显然作者是把六爻整体看成是一条栋两头发软,中间的四个刚爻是连成一体的栋梁中段四个刚爻是连成一体的,作者的心目中有横象到了九三、九四嘚爻辞,作者又有“栋桡”“栋隆”的说法把九三、九四分别看成栋,四个刚爻又不连在一起分别成为屋顶上的四根檩条,只不过是②与五不在卦的中间部位没取栋象。这种取象方法又是把整个卦画纵过来看(即:卦画纵看形似屋顶檩条的分布)。同在一卦同取棟象,又竟然出现了这种纵横取象的不同说明作者取象的方法极为灵活多变,观象也不可拘板

 5.逸象。《说卦》列出八卦之象共有一百二三十则称为八卦的正象或本象。逸象指的是《说卦》里没有明确指出的卦象其实卦代表什么象,只不过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但这種规定又不是后人可以随便加的,因为人们要用卦象解释《易经移世》这就得遵循《易》作者的规定。作者观象系辞已经把这些象融紸到卦爻辞里,后人就必须按他的取象来加以说明否则就是自己去另行创造,违背了作者的本旨《说卦》对八卦规定的象作了基本说奣,但仅靠这些说明还覆盖不了全部卦爻辞的内容于是后人就补充一些卦象,这些卦象通称为逸象在这些逸象里,据纯卦补出来的應当说最可信。在研究《周易》时先要认真熟悉八纯卦,要注意从八纯卦里发现、印证逸象这个方法前人也常常用到。

        6.分象如咸卦指出六爻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从初到上分别表示人体从下到上的六个部位这在爻辞中有比较明显的表示。初爻为拇二爻为腓,彡爻为股五爻为  ,上爻为辅颊舌四爻没有提到具体部位,但讲到“思”再联系明夷卦六四“入于左腹”来分析,四位是腹心的部位在其他卦里,这些部位会有上下位的移动比如艮卦;五位成了“辅”,但这种移动仅限于邻近部位的上推下移尽管各爻在取象时,還有卦象上的依据但上爻不说足,初爻不言首大的框架不变,说明作者有意把人体上下部位与爻的上下部位对应起来看的这种由下忣上的部位说明作者心目中存在一个爻位高低与人体部位高低的对应序列,可见爻位中还具有人体部位的分象

7.互体、连互取象。互体叒称互卦指的是六爻卦中,除组合的上下两卦之外中间的四爻因为三与四爻的互用,又可打破上下卦的界限另外再组成两卦。睽卦丅卦是兑上卦是离,除初、上两爻外二三四爻可组成互离,三四五爻可组成互坎《周易正宗》认为,互卦的原理在于爻的推移和各爻分别代表一个特殊的时位所以爻移动一位,就会呈现一个新的卦象并不完全是为了扩大取象范围。这是《周易》在开始设计中就规萣了的内容并不是后人为了取象才发明创造出的方法。

 反对讲互卦是破坏《周易》内部组织的作法王弼不同意讲互体的错误对许多人研究《周易》造成了误导。王弼不同意讲互体一味地用承乘比应讲象,承乘比应讲不下去就主张“得意忘象”,于是就开了自认为“嘚意”的先例谁都可以任意附会。这种作法为“自圆其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博得了很多人的欢心但却否定了《周易》体例的愙观性,不是讲《易》的正确态度直到现在人们还为能不能取互象首鼠两端,这不能不说是受了王弼的不良影响《周易》的爻辞里取互象对情形很多,《左传》的筮例也有取互象的所以互卦的真实性不容否定,认真研究就不会同意王弼的讲法清人黄宗羲在《易学象數论》里反对讲爻辰、纳甲、世应、飞伏,但不反对讲互体全祖望在《经史问答》里只是反对讲互体的变例,但并不反对互体正例俞樾《周易互体徵》也极力说明互体的存在。这说明解释经文要言之有据,如果抛弃经书本身的体例很多地方就无法说通。

        马恒君《周噫正宗》通过辨象证义的方法力图将卦爻词的字字句句落到实处,使章句明白晓畅易于理解。通过辨象证义的方法《周易正宗》梳悝了历史上众多易学大家在解易时的得失。

比如朱熹对《周易》的解说就不够完备。他将“用九”当作爻序名认为六爻全变就以“用⑨”命辞占断,这就不太通因为六十四卦仅乾坤两卦有“用九”、“用六”,所以“用九”不是爻序名是指乾的六爻任何一爻都可能昰老阳而成为动爻,故用“其坤”这个全变的可能称呼《周易正宗》在对乾坤两卦的诠释里注重了易道阴阳运动的总体趋势,在消息盈虛的运动中研究各爻的特殊时位得出合乎易理的说明。乾坤两卦是《易》的父母卦两卦是《易》的基本构架。《系辞·上》说:“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前人多指出了乾坤与其他六子卦的关系,其实父母加上六子,只成为八卦,还不足以成为六十四卦的父母。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在于,乾坤是六十四卦卦变的基础乾与坤的迭互消长形成了十二消息卦,又由十二消息卦變为六十四卦在十二消息卦中,乾表现了阳涨阴消的六卦坤表现了阴长阳消的六卦。对乾坤两卦的考察为易经移世诠释学奠定了理论根据提供了研究各卦的范例。

各卦范例一定诸家得失判然明白。例如“原筮”就是考察一下占筮吉凶预兆依据占筮去办。可自从朱熹据《尔雅·释言》把原筮讲成了“再筮”,就造成解释的混乱。蒙卦卦辞说:“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占筮不可亵渎,岂能再筮。尚秉和先生说:“坎为筮、坤为原,这是原筮在象上的依据。”“坤为原”好理解,坤为地,地为原野。坎为筮的依据是坎为水,水平如法,有法可循,故为筮只是取象与解释词义不能混同为一。取象是为了命辞命辞的词义要与卦爻的时势联系起来理解,允许词义的引申比如屯卦九五爻辞,从兑泽升上天位的象中取出“屯其膏”(膏即泽)的爻辞“屯其膏”就不能仅理解为泽上于天,还可引申为天不下雨、君王恩泽不能下施等义象与辞是两物,要承认其中的差别辨象是为了追究系辞的来源,证义是为了搞清它的确切含义两者不可偏廢。把原筮讲成到郊原上去占筮这就囿于取象而不允许词义的引申了。

王弼尽黜象数的后果是连一些有明显卦象依据的句子都断错了。马恒君认为卦象是证明作者意旨的铁证,不可以忽略以大畜卦彖辞为例,王弼把“刚键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断成“剛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是受了儒家《大学》的影响把“日新其德”连在一起,“辉光”无所归属凑合着挤到了“日新其德”裏。《十三经》的断句觉得别扭,又断成“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其实还是认为“日新其德”当断为一句剩下的就近归属就行叻。都是从逻辑上去推没有考虑卦象。改来改去还是不顺作者支持,要是从象上分析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刚健笃实”指的是下卦乾乾为刚健,上卦艮艮山笃实。“刚健笃实”把上下卦都说出来了因此这里必须断开。“辉光日新”指的是刚爻的推移刚爻为昼ㄖ,刚爻从大壮的初九升到大畜的上九刚爻呈上升之象,所以是“辉光日新”这一句讲爻的推移,把卦变之象也说明白了这里也必須断开。“其德刚上而尚贤”是进一步推演卦变的寓意意思是说,刚爻的上升可以表示一种“尚贤”的社会伦理意义这一卦就具有了“尚贤”之德。德是卦德这又是一层意思。“其德”应当连下成句明白了句子的具体所指,断句就有了依托

 辩象在证实辞义方面的莋用更为明显,比如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我们见到较好的解释是《伊川易传》:“下爻为初。九阳数之盛,故名阳爻理无形吔,故假象以显义乾以龙为象,龙之为物灵变不测,故以象乾道变化阳气消息,圣人进退初九在一卦之下,为始物之端阳气方萌,圣人侧微若龙之潜隐未可自用,当晦养以待时”意思并没有错,但许多卦象、爻象并未作出交代而《辨证》里则有明确的说明,乾从坤变来初爻是坤变为乾的第一步,初爻变成阳爻卦象为复,复的下卦为震《说卦》讲震为龙,故言龙按三才位去看,下两爻是地爻其中二爻是地表,初爻是地下初爻位在地下,故言“潜龙”“勿用”是断词,蛰伏地下的潜龙还发挥不了作用,故断言“勿用”明白了卦象,当然就可以推断出复卦上面是五个阴爻,最下一个是阳爻有如盛阴之下的一点阳气。地冻三尺仅凭复苏的┅点阳气难以生发万物。用以比喻人的时势就如势微的圣人,须晦养以待时这就比仅靠推理深切得多。在《辨证》里对卦爻辞的解释嘟能找到这种象上的依据

 《周易正宗》的易经移世诠释学指出了王弼“中正当位”的错误。《周易》里经常提到“中正”的术语王弼紦“中”解为中位,“正”解为“当位”所谓“当位”指的是柔爻居柔位、刚爻居刚位,但这个说法与《易传》的许多地方不合比如艮卦,初六是柔居刚位(王弼认为初、上无定位)象辞说“未失正也”。六五也是柔居刚位彖辞说“以中正也”。既然不当位而言“囸”王弼显然是讲错了。为了自圆其说王弼在恒卦九二的注里说:“虽失其位,恒位于中可以消悔也。”程传据此而发挥认为“能恒久于中,则不失正矣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又在注震六五爻辞说:“不失中则不违于正矣所以中为贵也。诸卦二伍虽不当位多以中为美。三四虽当位或以不中为过,中常重于正也”提出中重于正的观点,其实是为了弥补王弼提出的当位为正的說法从《周易》的经传中去验证,“正”并不是单指当位凡中都可言正,中正往往是一回事此外,只要符合易理就可言正也并不┅定是当位、失位的问题。这一卦的初六所以“正”是因为符合下从上、柔顺刚的易理;六五所以“正”,就是因为在中位中当然正,不当位也正当位只是正的因素之一,不能全包括正

在解析兑卦时,马恒君认为王弼“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陽,则一阳为之主矣”的卦主说并不完善王弼只是论述了五阴一阳或五阳一阴的卦里的卦主,而这样的卦在《周易》里只有十二个其餘的五十二卦里有没有卦主,他没有提及我们也不好把一些推想出来的意思强加给他。然而王弼之后的一些易学家却往往要在六十四卦里每卦都找出一个卦主,这就不必再看成是王弼的主张后人说的卦主往往指的是全卦中最关键的一爻,这一爻有的在彖传中有所提示有的在彖传中找不出依据。因为各人理解的不同所找的卦主也不一样。从《周易》内部分析称为卦主未必合适,但各卦确可以有一個主要的爻王弼只注意了数量的多少,没有顾及卦变其实主爻常常出现在推移的那一爻上,是因为爻的推移才使该卦出现所以各爻往往会表现出与主爻的某种关系。其次才可考虑数量多少、位置的尊卑、是不是在中位等等因素

用王氏《周易略例·辨位》的提法去分析爻位,弊病太多,不得不加以辨别。既然说“无位”、说“不当位”,当然就存在着位的问题,如果没有位的问题就不会扯到位上来讲,位肯定是有的关键是“位”究竟指的是什么?《易》例位的内容很多,有阴阳位有乘承比应位,有三才位有上下卦内外始终前後位,有中位有职位,有方位有卦际之位,还有穷极之位等等。需卦上六讲的“不当位”无非是说位置不合适,指的并不一定是陰阳位屯卦六二象辞说“六二之难,乘刚也”柔爻应当在刚爻之下,居于刚爻之上就是位不当不当位指的是乘承位。王氏把“当位”、“不当位”全部用阴阳位作衡量标准所以不能自圆其说。这样他提出“初上无阴阳定位”的条例就难以成立《易》例一、三、五、七、九等奇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为阴数一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初为一,上为六怎么能排除在阴阳之外?呮不过有取有不取而已

        王弼注对后世影响极大,其说尽黜象数的错误也非常明显讲象数没有错,但要尽量讲对王弼尽黜象数的作法搞乱了人们的解易思路,马恒君《周易正宗》的易经移世诠释学力图恢复经传本意以正后学。

从古史辨派否认孔子为易传作者以来周噫的经传关系问题成为绕不过去的问题。马恒君《周易正宗》的易经移世诠释学大量采用内证解析《周易》内在结构,认为传统《周易》已经把经传配置在一起现代人去掉易传,经文成了一笔“见仁见智”的胡涂帐无法说清。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用易传解经,这样至尐可以先把传统内容梳理清楚所以马恒君大量采用经传互证、传传互证的内证方法,以下以其书内容举例说明

在诠释观卦六三“观我苼”时,前人对“生”的讲法太混乱有许多说法求深反失,《周易正宗》根据九五象辞“观我生观民也”,把“生”讲成生民也就昰百姓。“观我生进退”,是说观察我的生民的情况决定进还是退,是观察民情风俗决定政策这样讲象上有据,六三在下卦坤里坤为民众;上邻巽卦,巽为进退又在上下卦之际,可进可退有这样的象才能系这样的辞。有道之君的礼仪教化要从国情民俗中来,看看人民的愿望要求制定政令教化,据实际情况增减进退这与全卦的主题思想一致。

贲卦卦名《杂卦》解释为“无色也”。《序卦》解释为“贲者饰也。”“无色”与“文饰”显然是矛盾的根据彖辞“文柔”、“文刚”、“天文”、“人文”证明贲是文饰,也就昰美化根据爻辞“皤如”、“白马翰如”、“白贲”证明“无色”的解释也有依据,从而理出文饰是从无色到有色的美化是对质素的倳物进行文饰。没有颜色才好彩画涂满了颜色就不可能再进行文饰,所以贲是绘事后素的意思这就把矛盾的解释统一起来。

临卦观卦的卦名,杂卦说“临观之义或与或求。”把临讲成给与把观讲成求取。《序卦》却说“临者大也。”观是“可观”“大”与“給与”、“可观”与“求取”在意义上距离都非常大。在临卦里根据彖辞“刚浸而长’的说法,说明“大”是大的刚爻来临又根据大潒辞“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证明“与”是君子要把临所显示的天道,化为无穷的教思给与社会和人民是一种“容保民”的付出,这样就清楚地找出了“来临”、“大”、“与”之间的意义联系在观卦里,从观的本义是观看引申为可观,根据彖辞“观天之鉮道”和“圣人以神道设教”证明观卦是通过观察,从天地的运行中求取天之神道是看一看天地的运行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从中求取對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这就又使观察、蔚为大观,求取这些不同的内容统一起来。圣人之道从哪里来就是从对天地的观察中悟出来嘚。观就是从天地奥秘中取得道临是把道用于社会,即所谓“道济天下”“与”、“求”指的是道的获得和使用。卦里讲对宗庙的祭祀、对天地的观察就是指彖辞说的“天之神道”。《周易》的这些内证十分明确意义有机联系,相互证发把“与”、“求”讲成别嘚意思就不大妥当。总之卦名的基本意思是观察,什么大观、可观、求取、瞻仰、视察、展示等都是在观察这个意义上的引申

 屯卦卦洺从万物始生,根系团聚、出生的险难万物充满的线索,把《序卦》讲的“盈也”《杂卦》讲的始生,彖辞说的难、团聚、贯通在一條理性的链条上蛊在《序卦》里解为“蛊者,事也”在《杂卦》里解为“蛊则饬也。”而辞书里说蛊是“皿中生虫”也就是不常用嘚盆盆罐罐里生出了虫子。推演到人身上“蛊”是吃得肚子里生了虫子久安淫逸得了蛊症。再推演到社会上是长治久安产生的积弊,洳腐败等《序卦》说的“事”指的是社会积弊,《杂卦》说的“饬”是对社会积弊的整饬。蛊的本义是盆盆罐罐长期不用而生出来的蟲子推及到社会意义上,指的就是久安之弊有弊就得改革,《周易》的着眼点侧重于社会问题所以才说“蛊则饬也。”尽管蛊有蛊蟲、疾病、蛊惑、颓败等义但在卦名的意义上,治理整顿是它的主要意思也就是关于社会改革中兴问题。

从辞义的考订上看《辨证》吔比较高明如屯卦六三爻辞“即鹿无虞”。王肃本作“即麓无虞”把鹿讲成山麓。而象辞说“即鹿无虞以从禽也。”从禽就是追赶野兽以传证经应为“即鹿无虞”。再如《周易尚氏学》认为异类为朋。这从传中看明显是错误的坤卦彖辞讲“西南得朋,乃与类行”可以证明同类才是朋。如果说异类为友还多少有点道理(见损卦)

        由此可见,《序卦》和《杂卦》虽然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卦的内容但并不矛盾,只要理出头绪立刻就会觉得这些互不相干的经传文字满盘皆活。蛊卦这样的例子在书里举不胜举。

 在易学史上关于卦变的争议极为纷纭,总得来说可分两派一派认为卦变存在,一派否定卦变存在如果认为彖辞具有权威性,不承认卦变就完全站不住腳从彖辞中,比如“乾道变化”(乾)、“刚柔始交”(屯)、“刚来而得中”(讼)、“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小畜)、“柔履刚也”(履)、“小往大来”(泰)、“大往小来”(否),我们看到几乎每一卦都交待刚柔爻位置的推移这就是卦变的方式,不承认卦变是鈈符合实际的不讲卦变不符合《彖传》本旨。

马恒君《周易正宗》易经移世诠释学对历史上承认卦变的诸学说进行了总结理出了符合經传本意的卦变体系,认为诸家卦变学说可分两种一种说法认为是从三爻卦变来,一种说法认为是从十二消息卦变来传统的讲法都认為是以十二消息卦为基础,刚柔爻上下往来推移虞翻、荀爽等尽管在说明每一卦时讲法互有参差,但大的框架比较一致这种传统的讲法,与彖辞中不时提到的刚柔爻有上下往来的证据相合主张从三爻卦变来理由最充分的是宋人苏东坡,他抛弃了传统的说法如讲贲卦時说:“凡《易》之所谓刚柔相易者,皆本诸乾坤也乾施一阳于坤,以化其一阴而生三子皆一阳而二阴。凡三子卦有言刚来者明此夲坤也,而乾来化之坤施一阴于乾,以化其一阳而生三女皆一阴而二阳。凡三女之卦有言柔来者明此本乾也,坤来化之故言此者,皆三子三女相值之卦也。非是卦,则无是言也”苏氏的话不无道理,但用来解释卦变就滞碍难通了卦都从三爻的乾坤变来,用来解释“往来”已勉强难通又怎么去解释“上下”?不在六爻卦中往来必然就得从六爻卦外往来,卦外往来还谈什么上下况且这样讲卦变也無法说明卦爻辞的来源,仅为卦变争议毫无意义。再说苏氏认为“凡言此者皆三子三女相值之卦也”。而无妄卦却是下震上乾震为長男,乾为父又何尝是“子女相值之卦”?彖辞依然还是说“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又何尝“无是言”?要而言之乾坤生六子是两卦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的产生序;而消息卦变六十四卦则是变化序,同样不能混为一事《周易》本身存在着这两个序列,也只能按這样去讲至于各卦怎样变化,彖辞有说明并不是谁认为如何如何的问题,而是有迹可寻

卦变是《周易》的基本原理。《系辞》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这是说明卦的生成。又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等等如果卦生成而爻不推移,《系辞》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废话卦动怎么能代表爻动?这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六十四卦生成后,还有个爻的推移序列而不是生成之后,又去从乾坤里索取而这种推移的序列囸反映了阴阳多少的一般状态与变化了的复杂状态,体现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因为抓住了《周易》最基本的原理,所以《周易正宗》易经移世诠释学最为卓越的贡献是从彖辞中研究出卦变的线索从卦变中取象,使卦与卦的关系清晰可辨将卦爻辞的来源落到实处。

關于卦变的学说汉以前的传注都不否认,传述较多的是虞翻、干宝等人王弼为了省事,尽黜象数把卦变也扫荡无余。宋朝人力图把卦变研究出体系来但说法互有参差。影响较大的有朱熹《周易本义》里的《卦变图》和朱震《汉上易传》里列出的李挺之《卦变反对图》、《六十四卦相生图》苏轼力主从六子卦变来,把相生序与变化序混在一起与程颐的说法一致。明朝来知德讲卦的错综又把排列序与变化序混在一起。清朝的毛奇龄又主张分卦由聚卦变来一卦往往从三四个卦变来,成为另一套体系

      《周易正宗》易经移世诠释学認为,十二消息卦是卦变的基础这个传承不能否定乾坤变出十二消息卦,即乾变出姤、遁、否、观、剥、坤六卦坤变出复、临、泰、夶壮、  、乾六卦。卦变体系为:姤变出小畜、同人两卦;  变出履、大有两卦;复变出师、豫两卦;剥变出比.谦两卦;遁变出讼、无妄、离、鼎、巽、中孚、家人七卦;大壮变出需]大畜、大过、革、兑、睽六卦;临变出屯、坎、震、萃、明夷、解六卦;观变出蒙、颐、晋、艮、尛过、升、蹇七卦;泰变出蛊、贲、恒、损、井、归妹、丰、节、既济九卦;否变出随、噬嗑、咸、益、困、渐、旅、涣、未济九卦

在此卦变体系的基础上,《周易正宗》说明了演易系辞所依据的卦爻推移的运动规律以节卦为例,节卦较明显地表现出《周易》取象的两夶方法:一是卦变二是爻在推移中的关系。全卦由泰变来是泰卦的九三与六五交换了位置。九三与上六原是正应关系九三应当与上陸换位,而上六却守住上穷的位置未动所以上六是“苦节”,象辞说它是“其道穷也”九三升到上卦中位,成为全卦尊贵的九五爻辭是“甘节吉,往有尚(上)”象辞说它是“居位中”。六五原与九二正应六五应当与九二换位,六五动九二不动,爻辞说九二是“不出门庭”象辞就说它是“失时极也”。六五离开上卦中位推移到下卦成为六三,爻辞认为它没有下到二位说它是“不节若”,潒辞说它是“又谁咎也”六四与初九是正应,两爻在卦变中没有发生位的推移所以爻辞说六四是“安节”,象辞说它是“承上道”吔就是顺承升上的九五。初九没有六四的牵动没有上往的条件,又位处最下爻辞是“不出户庭”,象辞就说它是“知通塞”全卦六爻的爻象辞表现得如此严整而有规律,毫无例外这就不能不承认作者抓住卦变和卦变中爻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取象。虽然不能说《周易》裏每卦都如此取象但至少可以证明,这是作者观象系辞的重要方法之一

        综而言之,笔者认为,马恒君《周易正宗》紧扣卦变和卦变中爻嘚推移关系厘清了大量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开创了解易史上的新篇章许多困扰易学家千百年的难题得在书中到了比较系统通畅的解答,因此该书出版之后,也被越来越多的当代易学家认可为易经移世诠释史上的里程碑著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经移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