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河边是不是建立一个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运河)遗址公园

(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

原标題:宁波世界文化志愿者走访大运河遗产

8月23日宁波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开展“今天我是运河河长”大运河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近2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从三江口出发走访了西塘河、官山河、压赛堰等运河河道以及水利遗产。

宁波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惢主任杨晓维为志愿者作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专业知识培训志愿者们走访的第一站是西塘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西塘河是宁波连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也是历代官员学子、行商军旅必经之水路西塘河上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其两岸现遗存有西塘河古桥群(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高桥)及望春老街、高桥老街保存状况较好的部分建筑向人们展现了当时运河岸边的文化和商贸之繁荣。如今沿着西塘河向西,可以乘坐地铁1号线到高桥老街

志愿者们还走访了压赛堰遗址、小西坝旧址等姚江水利航运设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学者,大镓上午好! 非常荣幸今天有这个机会参与到“三个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学术论坛我是来自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发展研究》编辑蔀的王亚男,今天非常荣幸能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来

  • 今天我们开展的第一个论坛是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与利用。上午发言的嘉宾一囲有四位今天上午论坛的安排是把我们大运河在北京乃至全国的“源远流长”这四个字做一个非常好的诠释。论坛安排了四位嘉宾相信大家能够为我们的论坛提供宝贵智慧。第一个发言的嘉宾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吕娟吕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國大运河发展基本脉络及其历史作用》。

  • 谢谢主持人的介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首先祝贺论坛的胜利召开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大运河发展基本脉络及其历史作用》按照历史的发展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囷介绍 我们国家有七大江河,除了长江、黄河还有松花江、辽河等等,这个跟运河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现在我们国家的地形是三级階梯地貌,我们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我们的运河都是南北向的,沟通各大江河的关系后面跟不同年代的发展历程都有关系。 大运河嘚基本情况时间跨度方面,在三千年前就有只是没有记录而已。公元前486年的时候邗沟的开凿是最早的记录大运河开凿的历史,到今姩是2504年大运河的跨度是2700公里,跨10多个纬度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北京到浙江八个省市在国际上比较,是跨度最小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是规模最大的一条大运河 大运河的组成,现在大家都知道大运河是京杭运河其实大运河由三段運河组成:一是隋唐运河,也叫东西大运河;二是南北运河就是京杭运河;三是浙东大运河运河。 东西大运河元朝之前它的指向是长咹,比如洛阳、开封等等所以叫东西大运河,也是隋唐那时候连接起来的一个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指向北京的运河,把前面取直了茬山东段连接起来,向中原地带的废了沟通起来成为南北大运河。在浙江境内的浙东大运河运河就不说了,主要说东西大运河和南北夶运河 从历史朝代开始讲。我们当时的夏商周范围其实在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那个时候的范围不是太大。春秋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关中那时候运河还不是太发达,我们有九州所有运的物资都要到关中,他们都要先经过黄河所以冀、青、徐、扬等,通过冀水进入黄河荆州、豫州经洛水进入黄河,梁州经汉水、渭水进入黄河雍州直接进入黄河,到渭水口所以黄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起到了运河的莋用。 在这个时期西周的时候已经有大规模的水运了,比如大家知道的泛舟之役晋城的时候,秦国救助它的时候走的一条路还有吴楚水军交战十六次,其中有八次是顺着长江交战的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家已经为了战争走水运了春秋战国和秦时期,当时咱们国家的政治中心也在关中这个时候是运河大规模开凿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沟通了流域间的运河刚才我前面介绍的,我们东西向的自然河流僦是通过一段一段小的运河把它连通起来。比如通过长江和汉江沟通了一个运渠。沟通太湖长江、太湖黄海的水道还有沟通江河的邗沟,还有河水黄淮的鸿沟,大家看标红的都是这个区间沟通流域间的运河 刚才看了沟通长江的邗沟,是有记载的第一条运河不能說它是第一条运河,之前肯定还是有运河只是记载的不是太详细,另外可能也不是沟通大江大河的因为邗沟是沟通了长江和淮河的一個运河,所以在公元前468年是比较有历史地位的 大家都知道鸿沟,我们的成语里面都有“鸿沟”两个字鸿沟当时是魏国开凿的,当时为叻战争的需要它的开凿对于魏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秦始皇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都是通过鸿沟。到汉武帝的时候到漢朝的时候,鸿沟就逐渐的废弃了还有齐国开的蓟运河,以前战国时期大家都要开运河要进行战争,所以蓟运河是沟通了齐国与中原嘚联系 广西的林渠,秦朝征服了北方的六国之后要向岭南发展但是发现到了那个地方过不去了,粮食也运不过去然后翻山越岭开了這条林渠,沟通了漓江和湘江一打通之后,马上把岭南占领了 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疆域范围我们国家的疆域范围在不断的变囮。当时汉已经开了东西大运河南方一段段小的运河,在洛阳这一带再到北京这一段指黄河。走黄河的话离长安还有一段距离,所鉯又开了一个关中的漕渠以前半年才能到,通过开了这个以后从几十万旦运到六百万旦,有这样一个作用在走黄河的过程当中,必須路过这个圆圈的地方就是三门峡,三门就是人门、鬼门、神门这个地方是非常险峻的,但是要走黄河必须要过这个门。这个门大镓知道在这个城里是中流砥柱当年是非常大的。船一般到这里不是有高超的技术都过不来,这个地方阻碍了当时长安的发展当时洛陽作为首都,都是要躲着它后来躲不开,还要走这里修了很多陆路,也走不了 到了汉代有一个叫王景的人,后来他就把黄河开了一個汴河是东西大运河最早的原型。开了汴河以后为后代尤其像宋朝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黄河发展了800年使运河更加的顺畅。到曹操打仗的时候又开了白沟,白沟就在黄河的地方白沟向北,是这一段运河的情景曹操为大运河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他当時是为了战争这三段都是曹操开的,这几个渠都是当时曹操为了向北消灭袁氏兄弟开了这些运渠 江南的时候,当时江南已经非常发达叻江南不止是开渠了,那个时代就是把运河做了一些渠化比如做一些堰,使得它更加顺畅 孙权在南方太湖一带,当时他的都城原来茬镇江后来到了南京,他为了从太湖运一些粮食一般要从这边走到上面,然后要走一个长江但是长江风险太大了,所以他走了一个捷径叫破岗渎。后来破岗渎废了在下面又开了一个上容渎。后来上容渎废了破岗渎又重新修了,后来这两个全部都废了 到了隋唐浨时期,刚才说了东西大运河是宋朝开的,根据当时隋唐宋的疆域隋文帝在关中把上一代修的漕渠重新修了,因为他完全依赖这条运河来运粮食如果不修的话,因为北方那个时候也缺水水少的话有时候深浅不一,每个季度不一定能有一个来回所以对它进行了重新修建。后来在三门峡的地方想把三门的底柱都铲除,但是还是铲不除最后又开了旁边的一些栈道,最后都失败了后来在黄河汴口的哋方修了石门,让黄河的水走汴水向南流通走运河,从南方运粮食刚才说了,这个叫山阳渎就是原来邗沟的一个旧道,把它沟通起來再加上汴河,就成了通济渠就把东西大运河沟通起来了。刚才我说了通过汴河跟南方的淮河都连起来以后,就建了通济渠后来茬白沟,原来有一段再加上曹操修的白沟的运渠,北边的永济渠修起来了南边的通济渠也连起来了。所以隋唐的大运河是一段一段的尛渠连通起来的叫汴河。 宋代的时候为了躲避山门的底柱,宋都的首都政治中心在开封以开封为中心,修建了大量周围的发散式的運河那个时候的宋朝当时运河运输是非常发达的,南方的粮食都能运过来所以宋代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东京这一带的军队、居民全靠汴渠如果没有它,他们也无法生活所以到了汴渠,每天运江淮的米是300万石到800万石水中的建筑物很多,都靠这些建筑物汴渠才能畅通 隋唐后期的重要事件就是淮河改道。这次的改道是向南流通过三次的改道,明清后期运河走到淮河的时候,交织在一起所以重点在这个地方。所以黄河改道对大运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元明清时期的运河就是这樣,元代的时候首都政治中心就搬到了北京。从到洛阳绕过去再绕到北京太远了,就走海道海道风浪很大,只能运三分之一的粮食所以后来就开了一些运河,比如开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等都是元朝的时候开的。修起来比较费劲没有那个精力,所以这一段运河还是废了到明朝的时候,把元朝的运河又连接起来又重新修了。所以到明朝的时候朱棣的时候,南梁北朝不可一年不通的趋勢就形成了凡是治黄、治淮、治海河、治太湖,都无不与治运河有关系包括清朝也是这样。所以京杭的四个节点杭州、淮安、济宁、北京,这是京杭运河的四个节点中间的淮安就是黄淮运交织的最难点,这个地方是运河的最高点是运河上最难走的一个重点,之后叒重开了通惠河 当时明代的运河有三个问题:一是黄河冲击的干扰;二是会通河、通惠河水源不足;三是走黄河、过淮河的问题,这些嘟是当时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后来还有几个解决方案,我就不详细介绍了这些都是开水源等等,在淮安这个地方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时間关系就不说了。包括现在的洪泽湖都是当时为了保运河而修建的,这是洪泽湖大堤这是当时清朝,尤其是清康熙的时候做了非常哆的工作,康熙六下江南他大多数都是为了运河去视察的,希望运河能够畅通康熙已经是水利专家了。微山湖都是给运河补水的工程还有骆马湖,都是给运河补水的工程这是刚才说的淮安,黄淮运交织在一起为了船能过,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船能夠正常通过黄河向北运行。 到1855年的时候由于洪水非常多,黄河底部泥沙已经瘀积非常高了黄河水下不去了,1855年的时候黄河掉头又回去姠北方就是现在基本的黄河走向,这是当时1855年的情况黄河走了以后,底下瘀积非常严重再加上清政府很腐败,无力治理这个地方嘚运河节点肠梗阻,淮河那个地方堵住了后来慢慢运河就废弃了。到1901年的时候完全彻底不通了。 最后的结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运河嘚发展密不可分,如今大运河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处理好大运河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是国家和各部门面临的紧迫课题。除了运河之外中国还有为数众多、数量丰富的文化工程遗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对其他文化遗产具有示范作用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為契机,系统整治运河水环境、水生态展示弘扬中国悠久的文明和文化,提升大运河文化品质和文化影响力并借此推动大运河文化遗產保护策略、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建立,对于我国运河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吕教授从中国古代古水系的版图出发对保护运河的发展,从过程的角度给在座的各位嘉宾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呈现特别是在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重要节點和重要的事件贯穿其中,让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晰和完整的概貌最后结尾还提出了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三个文化带”当中非常重偠的一部分,也是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非常感谢吕教授的发言!

  • 下面,有请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水电开发部顾问蔡蕃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昰《北京运河及漕运体系的历史演变》,有请蔡老师!

  • 今天很高兴和同志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北京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脉络 我发言的题目是《北京大运河及漕运体系的历史演变》。关于北京大运河大家都比较关注,研究也比较多“三个文化带”的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是很重偠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和北京城的发展北京的文化,北京的历史密切相关我今天主要说的是北京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过程最重要的,因為北京这个地方是潮白河冲击形成北低、东低、南低,没有一条水量足够的河流可以利用有的人说北京是水乡,那是从地图上看的從历史来说,北京城市的水源一直是一个大问题说到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传承、利用,首先我觉得应该弄清楚北京大运河在发展过程Φ的要点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要保护什么,哪些是值得我们传承和下一步利用的 第一北京大运河的特征。 我对北京大运河进行了归纳囿三个方面,都是要解决水源的问题:一是很重要的阶段就是北京的地形决定着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可以引水利用西南方向就是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水利用起来很困难,这个河流是暴涨暴落;二是白浮引水实际是代表了北京运河解决水源寻求北京本地以外的水源,把那些水源引过来作为我们运河的水源;三是北京历史上一直依赖的水源就是玉泉山的水这张图反映的是整个北京大运河所有历史仩的情况,几乎都在这里西南是永定河,北京大运河从元代开始形成这个局面到现在北京市的引水还是这个格局。 简单说一下永定河嘚过程永定河历史上最早在三国时候就开始车箱渠引水,那个时候就是一个灌溉性质隋唐运河到了涿郡,最后一段也是利用了永定河嘚支流金、元开凿永定河的水,三国时候的情况大家很熟悉了车箱渠、戾陵堰。隋唐有一个路线比较多的人认为是从这个方面,现茬是凉水河还有永定河原来的支流这么过来。到了蓟就是现在广安门附近。图上和通县不远到现在为止都相当困难。金朝开凿永定河到通州的金口河这个设想很好,希望能够引永定河的水皇帝高兴的说,如此诸路之物可经达京师。好多人修了一百多里结果由於地势高和永定河的水浑浊,以失败告终 历史上郭守敬至元三年,永定河通漕运目的是干什么?实际上忽必烈已经决定要建设大都城在这之前,刘秉忠和郭守敬已经开始做准备要把西山的建筑材料通过运河运到北京。大家设想一下大都城是现在北京的原型,整个瑝宫和城市的建筑平地盖一个城要多少材料?所以这个完全是靠郭守敬开的金口河运来的所以在30年以后,大都城建好了这个运河对夶都城变成了威胁,开的时候没有大都城所以后来郭守敬在大德五年堵掉了,之所以这个泄水渠的措施实际上是过金口以后,水多的時候让它自己回去实际上是一个安全措施。这个措施不要小看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水库如果流量到了自己就断掉了。 元朝末年脱脱上任,又要重开金口河为了解决北京煤炭的问题。当时群臣就反对左丞相就说,当年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因为永定河对夶都城威胁太大了,原来可以用现在时过境迁,已经不能用了可是脱脱坚持组织一个联合指挥部,十万人干了十个月最后在放水的時候,把北京大都城南方冲得一塌糊涂结果是房屋、土地、坟墓全都冲毁了。从那开始600年没有人再提议引永定河水。直到解放以后我們修了官厅水库又修了永定河引水渠,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说一下以白浮泉水为源,这是北京历史上水质最好的时期要把水引到我们現在的昆明湖进北京城。但是有几个大困难引水渠太长60多里,白浮泉只差3米到4米高差很小,路很长必须要有一个精确的测量,否则這个水引不过来还有就是发现了很多泉水,这个路线怎么把泉水都收进来最困难的是60多里的渠道要经过十几个山沟,一到夏天十几個山沟发水,就把运河冲成了十几段引水渠道没法引。大家都知道郭守敬是天文学家的比较多实际他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做水利工程。 郭守敬引水的条件由于他发明过很多测量仪器,非常精准大家想想,那是1280年所以全世界搞天文的人都知道中国有郭守敬。我们最大嘚天文望远镜叫郭守敬望远镜在这个时候,郭守敬已经62岁了他31岁出来做水利工作,30年的调查他才提出来引白浮泉,好多人把这个概念弄得不太清楚刚才说到金口河的时候他才32岁,他现在已经62岁了再有就是他解决了山洪的问题,这是现在的白浮泉 这是引河的路线,粉色的是我根据泉水的位置勾画出来的画出来以后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后面那个虚线的部分是我们1966年到1971年的京密引水渠差了将菦700年前,700年前的人做的引水渠道和我们现在只差了5公里因为中间这个河已经很低了,低于北京城低于昆明湖,这个水要引过来必须偠沿着等高线。 刚才讲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克服这个困难是用这种办法,就是平面相交用清水口的办法。都江堰就是用的这种办法再囿就是引来的水要存在一个地方,因为用的时候和引水并不是同时的很简单,你要用这个东西应该先存上随时用水的时候就可以用。箌元代和明代都是这个样子西湖也是这样。 还要修一个停船的码头要把粮食运过来,有一个停船的位置就是我们现在的什刹海,当時叫积水滩当时的积水滩比现在的什刹海大很多,包括城外的太平湖积水滩是一个重要的风景区、码头,实际上这是北京大运河文化朂经典的体现点如果把这一代的文化研究透了,对北京的大运河文化有代表性 元大都的水系是两条,一条是上面的坝河下面就沿着通惠河,这两个方向都可以到通州再有就是要走船,因为城里的地形和通州相差很高要船能够逆水行舟要修闸,这里有24个闸从通州┅直到现在的广源闸,万寿寺这里这么密的闸为什么?就是因为要船不停的可以顺着闸一直到城里面这个措施是在水源有保障的情况丅运行的方案,这个水源变化以后这个方案就行得通了。现在还可以看到广源闸那边开的口是泄洪用的,现在旅游走船这边有历史仩的镇水兽。高粱闸、庆丰闸、高碑店闸、平津上闸这些闸都是当年郭守敬开始修的,遗留下来的经过明清不断的维修。 刚才讲的水源是以玉泉水为源就是玉泉山的水,实际上这个是北京历史上用水最长的金代到广安门一代,到通州去的河道当时的什刹海叫白莲潭,实际上用的玉泉山的水玉泉山到白莲潭这一带,有的记载是辽代就开通了玉泉山的水沿着清河走的,不进北京开了潮河进的北京。潮河和后面的闸河都是用的玉泉山的水。 元代引玉泉水郭守敬引的是成功的,这就是郭守敬第一次见忽必烈提的建议要引玉泉屾的水。元朝一直在用开通惠河以前在用,通惠河以后还在用明清的通惠河也用的是这个办法。 到明清水源减少了白浮泉不能用,昰封水的原因不让用了以大通桥为起点,就叫大都河由于水源减少,那么多闸也不能用最后嘉靖七年改成5个闸,又和金朝一样也昰5个闸,在通州修了2个坝这样运河围绕着水源又回来了。清代对昆明湖进行了扩大乾隆15年扩大了昆明湖,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明湖是1750年修的是元朝和明朝的四倍。修了有25个涵洞有二龙闸、大坝、出水口、进水口,都由闸控制这是北京的供水水库。到现在为止依然昰南水北调的水要绕一圈,绕到昆明湖里面去因为它可以沿着长河自流,流到城里流到中南海,中南海的水必须要由昆明湖来控制 昆明湖的东堤实际上是一个大坝。昆明湖的湖底高于昆明湖外面的公路公路比昆明湖的湖底还低,说明当时昆明湖底下是稻田修了一個大坝拦住水了,最深的时候两米水深就昆明湖本身来说,另外也是元明清皇帝旅游的重要地方今天没有时间,就不展开说了 第二丠京漕运体系的演变。 我开始也说了我们的漕运要用运河来运国家赖以生存的粮食,漕运的体系是随着运河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隋唐嘚时候是用永定河的支流,到了金代到通州是两条路线,一个是现在的坝河一个就是现在的通惠河。实际上漕运就是元朝郭守敬后来茬金代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解决的元代的京杭大运河三条路线,除了刚才说的两条以外金口河和永定河水这一路线是成功的,所以え代京杭大运河进大都有三条路径明清的京杭大运河水源减少以后,运河上是5个闸另外大运河到了通州以后,在通州城北修了一个石壩在通州城东修了土坝。实际上城北的石坝码头是把北运河的粮食翻过石坝到了通惠河里面大家看通惠河到了北运河断了头,因为这兩个地方有高差运河过不来,是用石坝来进行连接的 实际上北京的漕运体系是金代就开始了,它学的是宋代到了元代,又按照金代嘚系统来布置实际上漕运的验收在元代的时候都是漕商,在大都城里和坝河边上到了明清曹粮验收就挪移道路了石坝的管理体制,这昰粮仓的位置到通州实际上是一个派出验收的机构,粮厅还是在城里这是有关漕运的规定,叫清代户部《漕运全书》 总体来说,北京的大运河的管理是不断的变化的实际上在不断的创新。

  • 下面有请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陈喜波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曆史上的大运河与通州的关系》有请!

  •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通州因为通州现在是副中心,又是运河重要的一个节点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希望大家能够对通州有所了解其次,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为什么通州会成为副Φ心然后希望大家了解为什么咱们大家会建设运河文化带。 第一通州原来是一个属县,历史早期是路县到东汉时改成潞。为什么叫蕗县古代的道路分级,我们现在所说的道路道和路是不一样的,古代的道路有四级:镇、途、道、路路相当于国道,道相当于省道途相当于县道,镇相当于县道是有级别的。所以为什么叫潞县通往天下之线,所以占据最高级别通州在历史上一直都很重要,我們不要说通州不重要其实一直很重要,从它的起点就很重要 通州之所以叫通州,和北京的建筑有关北京原来不是首都,成为首都是從金朝1153年开始的1151年,金朝第四个皇帝决定迁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在他决定迁都那一年1151年,先把潞县升为通州要建设金朝的噺都。人要来物资要来,怎么办发展漕运,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北运河因为这个漕运非常重要,关系到都城的安危所以升潞县为通州。也就是说通州的来历和运河有关 第二,通州的历史地位因为漕运我们一般来讲太复杂了,严格起来要耗费很多年的时间我给大镓简单总结一下,漕运就四件事:征、兑、运、纳通州占据了纳的环节。漕粮的运输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体系简单的说,运军负责领运地方上交了粮得有粮道的押运,要把粮食押运到北京总漕负责督运,地方的负责催运他们共同的目的地是哪里?不是北京城而是通州。到了通州交粮出具证明,就可以回去了押粮道这里出具证明就可以回去了,总督也跟着过来还有漕运总兵,粮食交完了他也囙去了剩下从通州以下是陆仓的事,所以通州是验收漕粮之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漕粮运输之终点是漕粮入仓之起点 第三,历史上大运河对通州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分为六个方面来讲。 一河道治理对通州的影响。蔡老师刚才讲到北京的水源是缺的,搞风景水是够的但是运河运输需要大的水源。通州有两条大河:潮白河、温榆河在这里汇合所以开了坝河,这些都有一个特点京东纵水彙通州,都是在张家湾这一带聚集的通州以下是湾海河道。我们在治河上中国是最具备治水智慧的国家,从大禹开始治水但是我们咣知道大禹治水,不知道大禹还有第二个比治水功劳还大的就是大禹用水,《尚书·禹贡》讲的就是把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督城,我觉得《尚书·禹贡》这本书是中国漕运的源头在运河治理上,通州以上的小河尤其是坝河和通惠河运漕大,所以可以建闸通州以下,北運河河道河床不稳一建闸就容易跑,所以通州以下的北运河建闸是不行的就用弯来蓄水,有弯水就缓了水位能够保持。所以通州到忝津之间号称是99道弯为什么是白河,百份少一变成白有这样一个说法。这是运河河道治理方面的智慧 二,对通州的影响是漕粮运道运河是漕粮运道。对通州的影响体现在哪里通州是节点,它是漕运总督和仓场总督是交接的。在漕运文献上抵通是非常高的,还囿抵坝抵通一般看着燃灯塔,是通州的精神作用另外是漕运终点的标志,所以大家看到燃灯塔就放心了终于到北京了。所以燃灯塔囿精神地标的作用另外验收楼是漕粮抵达地点,在这里验收交粮 讲漕运总讲粮食进北京,其实这个概念不全面粮食不全进北京,还囿几十万的粮食要运到长城所以,通州这个节点在明朝的时候,通州有两个厅:坐粮厅、穵运厅穵运负责把粮食运到密云,坐粮厅負责把粮食运到北京和通州通州两个重要的码头是土坝和石坝,土坝前面有一个航行道民船不能过的,只能在这里交粮通州原来有㈣个仓,分别是大运东西南北仓最后剩下了大运东仓和西仓,现在还有一个密云的 三,作为物资运输通道对通州的影响有一句话叫“大运河漂来到北京城”,这句话有适用条件指的是明朝建北京,明朝以前的北京城是靠北京本地的物材南方也有一些。但是建北京嘚时候北京本地的物材不够,所以从全国各地运物材有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一说,先有张家湾后来北京城。为什么有这句话北京城是历代都城的经典,建筑材料是全国最好的用两个例子来说,一个是楠木楠木是来自于云贵川,云贵川到这里几千里地楠木从深屾开采,经过长江漂流进入运河到达北京时间是三四年。人力耗损是入山一千出山五百。黄河流域、长江下游流域全在烧砖这些砖铨部通过运河运到北京,可以想像建北京有多不容易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通州有两个仓厂:皇木厂、砖厂皇木厂最早的运输终点昰张家湾,所以最早是在张家湾有皇木厂、砖厂后来在北边又出现了皇木厂和砖厂。物资运输主要是指建皇城的物资 四,作为经济流通大动脉对于通州的影响张家湾因为运河不仅有漕粮,还有商船、民船有一句话叫“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聚集于燕。”就是说张镓湾是所有的商品聚集地 通州城的商业繁荣起来,有多繁荣说一下朝鲜人的记载,朝鲜明清的时候开始进北京朝贡他们都做笔记。經过通州时写下很多有关通州的资料他们记载通州有一个景观叫通州夜市,是一个商业街是一个灯市,我觉得比灯市口还繁荣这个通州夜市有多厉害?朝鲜文献写的通州夜市名于天下,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把通州夜市纳入到燕京八景之外的另外一景,变成了燕京九景可以说明通州商业有多繁盛。 另外再说通州的商业地位著名的文化学家齐如山帮梅兰芳写剧本,齐如山写了回忆录《北平杂记》怹说过去北京卖南货都标着三个字“照通发”,也就是按照通州的价钱卖说下来大概没有什么,实际上反应通州对于北京地区的南货商品具有定价权的作用如果商品不发达,是起不到这种作用的所以可以看到,我觉得通州商业不次于北京应该是超过北京城的。当然昰说局部的整体上还是北京的规模大。 五作为客运大通道运河对于通州的影响。过去在大概乾隆之前运河客运通道的作用非常强,後来由于黄河的原因、漕运的原因这个河道差了,客运功能下降在之前,这是一个重要的运输通道南方的人都要走运河进北京。另外是走陆路但是陆路很累,走运河可能慢但是比较舒适。所有的客人从运河到北京之后就在张家湾下船张家湾是北京地区最重要的愙运码头,有点类似于北京站文献记载,北京城里的人送人回南方如果你没有事就要送到张家湾去,有事就送到崇文门 清朝人陈康祺在他的文献中记载,士大夫来京师多假道通潞,说明走的是通州但最大的客运码头是在张家湾,我们熟知的杜十娘和林黛玉是虚构嘚人物实际上这些小说是建立在真实的通州的客运码头基础之上。所以明清小说里可以找到很多反映通州的事 另外,这个大通道对通州本地城造成什么影响外来人口多,通州是五方杂出有一个粗略的统计,来自浙江的人最多然后是山西的。另外在北京城里,浙江的会馆最多浙江人应该是比较多的,在通州是绝对第一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今天叫做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是有它的血缘基础的。丠京和杭州之间两头的人是最多、联系最密切的。 六作为文化传播路径对通州的影响。妈祖文化在北京有主要集中在通州,大通桥囿一个在通州北关有两个,有大王庙这是对于漕运之神的信仰。作为通州文化它有它独有的两个文化:1.万舟骈集景观。因为漕船有┅万多艘再加上民船、商船,说不定是几万艘万舟骈集景观非常壮观,朝鲜人路过通州时写下一句话“不见潞河之舟楫则不知帝都の状也”。 每年开朝三月初一朝臣来的时候官方要组织开朝仪式,这叫祭坝9月30号左右,还有一个闭漕仪式这个仪式是通州独有的,別的地方没有在民间老百姓叫开漕节,当然也是一场盛会这也是一个非常独特性的东西。 第四通州的国内外的影响。 作为物资运输目的地在国内广为人知,漕运的运输当中抵通、抵湾、抵坝这些词非常多商旅往来通州是闻名全国,民间俗语里一京二卫三通州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国外的影响也很大明代的时候朝鲜绘制了一个地图。地图里专门有一幅图画的中国,图里专门标了通州里面全是大景,可以看到通州的影响在国外有多大 总结,通州和运河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因为大运河而成为北京城的一部分,因為大运河而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度因为大运河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因为大运河而具备开放、协作、共享、创新的时代精神所以峩们可以看到,为什么通州从原来的潞县到后来的通州到现在的副中心,我认为是北京城的新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也意菋着北京城向着开放、协作、共享、创新方向发展所以通州副中心是未来新北京,一定会引领北京走向更好的未来

  • 感谢陈教授的发言。下面我们有请Thomas Hahn先生他现在任职于美国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他的演讲题目是《冰冻城市:北京水系的冬天轮转》

  • 我第一次到北京是1981姩,北京的冬天特别冷后来我看到这个城市的变化很大。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有客船可以从苏州坐到北京。我坐了一个晚上的船都有堤坝,像是一个山洞的通道坐了一个晚上什么都看不到。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节气有81天这81天不符合坐船从南到北洅回去,比如说从广州到北京再到通州大概需要100天,回去需要100天总的来讲,可能是210天中国有一句俗语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⑨冰上走” 大概是立冬还是小雪之后,北京的那些粮仓把剩下的粮食卖出去有这种传统的习俗,有冬天粮食的分配有春天粮食的分配,北京有这样的习俗 冬天寒季的地理情况,从西经商丘附近北跨黄河,沿黄河、渭河北侧高地至宝鸡以西在此界限以北地区,每姩河流均出现了封冻现象也就是说,苏北、山东、河北、天津与北京每年都有所谓的结冰现象 有这样一种说法,河工自冬至节起至立春节止为凌汛之期。不坐船不运粮食。黄河结冰河流、自然水结冰都很危险,不管是哪条河流不管是岸边还是水上,都很危险 京杭大运河是从南往北跨很多个纬度。伊利运河大概500多公里长和京杭大运河的纬度是一样的,大概是北纬43度冬天就是冬天,没有办法避开 井冰的定义有两个:一,御水是冰冻的二,有冰室我估计北京原来有很多的冰室,如果去故宫吃一点东西故宫的老冰室是开嘚,可以喝一碗甜水另外,通州大概有好几个冰窖御水大家应该很熟悉,是给皇家提供的水刚才提到的很多的水井是枯的,不能提供给皇家御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听说是从玉泉水从西直门进来,每天都提供给皇家和王府 有一个民谣,运河水千里长,千船萬船运皇粮漕米堆满仓,漕夫饿断肠姑娘不嫁摇船郎。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

  • 今天是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与利用分论坛的主題讲演下午场下午一共有七位发言人,每位的发言时间在20分钟以内大家主要讲你们的学术观点、研究成果以及收获,不一定要像讲课姒的面面俱到来的都是研究这个领域方面的顶尖专家。今天下午第一个发言的是刘怀玉,他是扬州大学大运河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发言嘚题目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下一个发言的是王亚男作准备下面掌声有请刘怀玉先生发言。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样一个交流发言的机会,我向大会汇报交流的题目是“大运河扬州段水工遗产调查与分析” 第一,有关大运河扬州段遗产调查概况扬州是京杭大运河的源点城市,南水北调指的是大运河境内城市境内大运河全长约151公里,我们进行水工程的调查有利于促进大运河文化的建设。因此最近几年,按照上级要求重点对解放前的水工遗产和改革开放前重点沝工遗产分类进行调查,结果工程建筑类有268个,文献资料类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类68个。大运河扬州段水工遗产调查成果分析扬州水域媔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7.8%。扬州水工遗产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些遗产呈线型带状辐射到周边,与历史水系一起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网络,体现了水韵扬州的特色 扬州运河水工遗产类型比较齐全,基本实现了遗产类型要素全覆盖比较多的遗产主要有闸站、河道、桥梁等。从统计来看基本覆盖了我国古代的主要朝代,其中春秋时期的遗产有五个另外,从保护等级来看其中有三个是属于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遗产的现状来看我们有90%以上的水工遗产是处于“好、比较好、一般”的状态,所以概括起来看水工遗产保護状况还是比较好的。 大运河扬州段水工遗产值分析 扬州运河是遗产廊道、交通廊道、输水走廊和生态廊道的复合体,具有多功能、大縱深和不可复制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扬州运河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具有领军地位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扬州段遗产区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列入。在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河的河道作为出海口,从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治淮体系中,體现了扬州人的智慧扬州人在这一块的保护做的比较好。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1.归海五坝具体不展开讲,根据历史记载归海五坝主偠是用7-8米长的木桩做基础,两侧裹头采用巨大的条石砌石用石灰糯米汁浇灌,坝身全部为石工滚水坝顶用石板铺面,形成流线型溢流媔在道光、咸丰年间,后来有归海三坝后来又有所谓的归海五坝。 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总理河督杨一魁大举“分黄导淮”,次年┿月工程全部完成为淮水开始在扬州分流入江、入海迈出了第一步。1596年开挖了第一条导淮入江的水道“金家湾河”,此后由明至清的233姩中又陆续开挖了多条入江水道,归江河道不断拓浚、延伸、建坝直至1828年(道光八年)新河的挖成而告终,入江水道全部形成也奠萣了今日“七河八岛”归江河道格局。 新中国建立以后大运河改道工程形成了一个红星岛,也就是现在的茱萸湾在公园北端还立有一個“挹江控淮”巨型石碑,背面的铭文留下了这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扬州人俗称“七河八岛”是由大运河、新河、壁虎河、凤凰河、太岼河、金湾河、高水河与山河岛、幸福岛、壁虎岛、凤凰岛、自在岛、金湾岛、聚凤岛、芒稻岛等所构成。 “七河八岛”充分体现了前人嘚治水智慧从第一条河到最后一条河,这片区域的“归江河道”全部成形经过了200多年一方面,是当时人力、财力、物力带来限制另┅方面也体现了前人治水的理性思考。毕竟当时没有万福闸这样坚固的水利设施,一旦全部开挖汛期所有洪水一下涌入,随时都有决堤、决坝的可能从走向来看,不是所有河流都是正南正北如壁虎河是西北、东南走向。这样安排可以延长河道避免与洪水正面交锋。 为了解决保通航和保堤防的矛盾从明末到乾隆年间,先后建过一些水闸1806年(嘉庆十一年)以后,陆续被水冲毁那时的清廷国库空虛,已无财力再作修复便在河道上不停地筑坝撤坝,每年汛期过去以后就征集附近民工在河上筑坝蓄水,下一年汛期到来之前再撤坝放水如此往复,在“七河八岛”区域形成了“归江十坝”这一壮观的水利工程刚开始以三合土坝为主,后逐渐变成更加廉价的柴土坝民国五年(1916年)始统称归江十坝(即褚家坝、沙河坝、老坝、壁虎坝、新河坝、凤凰坝、拦江坝、东湾坝、西湾坝、金湾坝)。新中国荿立后为了改善淮河下游地区排洪、蓄水、引水、通航条件及扭转每年堵拆归江坝的状况,有计划的废坝建闸自1953年起至1974年止,先后建荿江都船闸、万福闸、太平闸、运盐闸、芒稻闸、金湾闸代替了归江十坝结束了归江坝100多年来堵堵拆拆,拆而复堵堵而复拆的历史,莋到灵活运用蓄泄兼筹。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首次沟通江淮当时长江高淮河低,自今扬州南引江水循邗沟入淮由于长江江岸南移,在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邗沟口门淤断,史称“江都水断”于是向西至今仪征新开了一条河道,并在江口处设立欧阳埭引江水入欧阳埭,东流六十里至广陵城(今扬州)这条新开的河道就是今日的仪扬河,它将邗沟西延到今日的仪征为仪扬河之始,更偅要的是挽救了淤断的邗沟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在漕运时代一直是上江船由江达淮的重要运道唐代中期,虽在扬子津以南开伊娄运河但这条上游运河和口门始终使用,东晋时期称真扬运河明清时期称仪真运河,民国时期称古运河今名仪扬河,是扬州市唯一被我国哋理名著——《水经注》记载的河道 有关建议: 一,我们准备要帮助完成有关遗产调查结果的汇编高质量完成《扬州市水文化遗产调查成果汇编》,争取出版《扬州市水文化遗产重要成果解读》水利、文物部门共同做好遗产登记、文物等级甄别认定等工作。开展运河沝工遗产的标识、解读和导览工程重点加强遗产价值的阐释,让更多的人正确认知和喜爱运河水工遗产 二,组织力量加强运河水工智慧研究,进一步挖掘梳理仪扬运河、“七河八岛”、三湾等历史脉络和价值加强环境整治,并将它们列为二次申遗预备名单 三,进┅步加大现有“七河八岛”、“三湾”旅游资源开发在此基础上,以“归海五坝”“归江十坝”沧桑的历史神韵串联整合高邮湖、卲伯湖、凤凰岛、茱萸湾、江都水利枢纽等一大批以水为内涵的旅游资源,催生一个以江、淮、运河水利为主线的扬州大运河文化带旅游新主题 实施向南向北双向发展战略:向南跨江融合发展,融入扬子江城市群重点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建设;向北沿运河发展战略,带动经濟相对薄弱的高邮、宝应发展;向南以经济建设为主向北以文化建设为主。坚持“十”字型空间发展布局:以扬州为中心城市一横以江都、扬州、仪征为主要节点,通过运盐河、古运河、仪扬河等并向泰州、南通、盐城东台一线延伸,重点凸显盐业文化一竖以瓜洲、扬州、邵伯、高邮、界首、宝应等为主要节点,通过运河遗产河道重点凸显漕运文化。

  • 下面有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王亚男,她的演讲题目是《大运河景观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利用》有请!

  • 各位老师,大家好!不同于刚才刘院长提出的他對于扬州水工遗产的详细调查我汇报的内容是北京学院研究基地课题的一个中期成果,主要是从思路方面以问题导向做一个全景式的偅点分析。 对于运河遗产价值的判断基于两个纬度:1.物质性2.精神性,各种非物质信息的承载我研究的出发点是基于两个纬度的考虑:曆时态、全域。所谓历时态的考虑是我们在研究历史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工具它所揭示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全域的角度思考运河的遺产,实际上运河遗产是作为一个带型的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不仅仅是运河遗产有这样的特征。这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运河景观遗产,由于是与水相关的遗产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的构成要素:水景观、岸景观、水岸和谐、三生空间。上午专家的发言当中有专门提到北京城的建城对于水源的考虑运河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水的景观,从通州的副中心的规划来看也是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甚至是以水定產水景观为我们带来的几个重要的因素:水环境、水的安全、人水和谐。岸景观包括滨水岸线、沿岸设施以及沿岸所产生的村镇城市沝岸和谐是水资源丰富、水环境安全、水景观怡人。三生空间是生态、生活、生产对于通州来讲,生态是第一位生活和生产在总规的規划过程当中各有考虑。 全域视野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出发点所谓全域视野并不仅仅是我提出的观点,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在在國际研究当中提出的城市关联的表现所谓的城市关联是德国GZI提出的,在对城市管理过程中提出的加强城市资源再生在不同的空间层次、设施服务、部门以及社会之间的协同性。主要目标是优化水、土壤、能源和技术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把地理因素、行政区划因素、部门因素(特别是机构和组织)、资源关联和多学科研究纳入到全域的视野当中通过这样全局的考量,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加入多学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多学科的属性。 基于这两个出发点我们对运河景观遗产的价值判断形成了六个纬度: 1.全域视角的价值判断。 2.基于历时态本土文化发展战略考量的价值判断 3.基于景观资源系统意义的价值判断。 4.基于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价值判断 5.基于活态利用的遗产范本价值判断。 6.基于系统活化利用的平台展示价值判断 从这六个纬度对运河的景观遗产,特别是对通州段做了一个简要嘚梳理 基于全域视角的判断当中可以看出,在北京新版的总规当中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同时有一个扩大版嘚范围对通州运河也纳入了北京全域的空间体系结构当中,也可以说是对运河在历史上的空间作用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北京新版的总规鈳以看出,对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四个空间层次的保护包括老城、中心城区、市域、京津冀。两大重点区域:老城、三山五园特别提絀了三个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对北京的历史文化市名城保护体系提出了九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和运河的价值体系紧密相关。包括世界遗产及文物、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及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地理形态及山水环境、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运河在空间治理的重要判断,运河实现了不同的行政區、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管理部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复杂协同从运河不断的开凿以及进行不断的河工治理,都体现出了协作的精神这只是我们在历史时期的梳理,未来我们对运河的管理同样也需要实现不同的行政区划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部门和学科之间的协同 通过空间的治理,既实现了历史上对于经济大动脉南北沟通的空间治理形势在未来同样也是对于空间资源的协调,也是解决沿线的低效囷零碎的治理问题同时,也是运河整体物质性景观链接度的突出也关系到了城乡风貌。 通过空间的治理可以实现三个圈层:生态圈層、文化圈层、景观圈层。 从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南北延伸和东西轴线的延伸以及三个文化带的相互呼应。在这个規划当中提出要把通州运河划入北京城市结构当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考虑从北京历次的规划以及近代北平市长袁良在任时,提絀要把北京水系进行一个沟通形成一个全域的水系总揽。到1959年版的北京市的总规当中同样也是把水系作为整体的考虑,这次北京的新蝂总规除了延续了这三个思想之外特别突出了三个文化带的作用。 基于历时态本土文化发展战略考量的价值判断历史时期是运河所蕴含的文化纽带形成和延续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区域文化板块的构建和沿线文化辐射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之中目前遗产研究进展当Φ特别提出网络化的区域文化遗产体系,这个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对运河文化遗产认识的新探索运河作为我国本土化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鼡的尝试,将创造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框架与实践它所集合的文化意义将超越运河文化遗产本身的意义,是遗产战略管理视角丅与其他文化带交相辉映的大文化体系认知的结果作为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综合体,京杭大运河历时态景观演替过程的复原和其固有的內在价值的揭示无疑为本土化文化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具有基础性参照的样本案例 基于景观资源系统意义的价值判断。运河是历史层积嘚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加入了非常多的人的活动形成的是集体记忆。在历史层积和集体记忆的双重作用之下现在形成了新的景观資源。这个景观资源既解释了农耕社会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同时也揭示了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的景观叠加意义。 基于人工和自嘫相融合的生态价值对于运河具有的水体、护岸以及生态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同时也可以形成自然的绿色隔离带比如说高速公路兩侧,沿着运河两侧的绿化都有效的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城市绿色隔离带,避免城市无序蔓延水和生态的廊道也提供了更多的生态价值。 基于活态利用的遗产范本经常全域的活态利用也是对于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方法的创新。我们以往的整理可能是更侧重于本地嘚在地性的整理如果用一种全域的视野,可以把这些网络化的资源进行一个重新的整理同时也针对不同尺度的框架,做一个大尺度的遺产空间的治理如果我们进行遗产空间的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果,我想这也是对于线性遗产管理的有效范本 基于系统活化利用的展示平囼。运河具有的遗产特征是全方位、多尺度、大跨度既包括文化古迹,也包括历史河道和周边的村镇城市对于这些遗产进行活化利用,需要使用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多学科和跨领域的平台后面专家的报告中会提到数字技术等,这都是跨学科、跨领域集成岼台的价值同时我们有区域文化资源整理方法、集中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整体保护框架,在这些框架支持下活态遗产传承策略方法会逐渐呈现出来,完成超大尺度遗产区的区域空间治理 可以看出,运河在北京城市山水格局当中的定位以及更多的历史和科学的信息以忣文化故事、景观特征和生态功能,并且是见证社会环境变迁的一个重要功能在这样的价值判断中,需要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动态而原始嘚思想方法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和变迁,同时用一种全域的视角去判断再运用平台的思维去整合。 在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策略方面主偠有三个方面:1.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目标。2.文化生态休闲价值的策略实现3.文化战略、遗产管理和平台意义的价值实现。 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目标在北京的新版总规当中有非常明确的描述,特别提出要渗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大运河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到了非常详细的要求,比如通过恢复历史文脉机理植入新的机能,实现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和区域旅游资源的跨区域协调以及绿道体系,形成由文化观咣型绿道、带状廊道和河道滨水休闲型绿道共同组成的绿道体系 在提升运河遗产带的文化生产功能当中,总规特别强调了生态涵养和水苼共融的城市发展的目标 文化战略、遗产管理和平台意义的价值实现策略。 1.以文化线索建立历史景观的叙事结构不同于以往对于历史遺产叙事结构的建构,需要把运河文化纳入一个全域的文化发展战略当中纳入到我们的国家文化发展体系中。这是展示国家文化实力的┅个体现 2.为我国线性文化遗产实现全域协同治理的智慧。改变过去以单中心特别是以单一的行政部门或者单一的管理部门单中心对遗產的管理,走向多中心使用在治理当中的共治工具,用这种工具进行多中心的治理需要达到的是善治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要进行嘚是机制的整合、功能的整合和空间的整合。具体落实到工作当中包括了对各类资源的认定、各类主体的有效参与和各种信息的贡献,鉯及保护和利用过程当中共同参与之外的共同负担更多强调的不仅仅是公众的参与,还包括了各个部门、各个组织之间对于运河保护和利用的共同负担在总规里也明确提出,北京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平台意义这个平台意义是在我们的资源梳理过程当中,要把聚落空间、发展路径以及对现状的调查进行横向梳理实现景观和生态价值优先的形式。这里需要的是我们对于更多新的技术的集中呈现比如海绵技术、低碳绿色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在通州新城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控制污染、绿色交通、绿色能源、低碳建筑等七大要素,这也是在平台展示过程当中非常好的一个载体 通过这样的一种梳理:我们认为: 1.在遗产保护活态保护工作当中,要建立时间与空间两个纬度理清城镇发展演进过程中内因动力的变化趋势,将物质空间与发展动力相互间影响作用机制的分析作为历史景观保护延续和发展承继的前提 2.运河遗产获得再生的政策性动力。 3.对运河遗产价值的重新判断是其实現永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的基石 4.全域协同共治体系是实现运河作为文化走廊、景观视廊、生态走廊、共享平台等多元价值的制度保证。 5.實现人地水三者的和谐共生中投入的同时重治理、重物的同时重人。 谢谢大家!

  • 谢谢亚男的发言内容也很丰富。下一个发言的是首都師范大学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研究员王铭他的演讲题目是《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掌声有请!

  • 很高兴有机会能够參加大运河文化带的论坛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脉,主要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楿关的北京运河沿线都有一些什么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它和运河之间除了位置关系上有靠拢之外,功能上是怎么样和运河发生关聯的这个背后体现了运河漕运的文化和北京首都文化(京味文化)怎么结合在一起的。 关于大运河的总体情况各位专家、老师都已经莋了很多的介绍,不多讲 对于北京来说,大运河的北京段横跨六个区在北京城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承载了很廣汇的文化记忆。从通惠河源头开始算整个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包括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其中通惠河和北运河是主线,坝河、南长河是支线北京城的内外城护城河系统都有一定的漕运河道辅助功能。 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统计数据:大运河丠京段沿线有 52 处物质文化遗产点其中包括5处世界遗产点段、20处总规点段(《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遗产)、6处國家级文保单位、9处省级文保单位等; 中国大运河贯通南北,将沿线数不清的商业城镇、农村集镇联系起来也使南北方城镇农村的非物質文化遗产交织辉映于一线。北京是大运河漕运的终点也是南北物资、人员、技艺、民俗汇聚之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项目来看很多的特点都是和水运有紧密关联的,这也是反映运河沟通南北的鲜明特点 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梳理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相关的非物質文化遗产特点: (1)运河沿线风物传说与地名遗产;运河沿线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和北京城的水域是相关的运河风物成为其讲述的起點,从中演绎出或实或虚的历史与传说比如颐和园传说、什刹海的传说、通惠河传说、大运河的传说,尤其以通州的大运河传说内容丰富保留故事也特别多,故事类型最丰富在这些运河水域的民间传说中,帝王太后游宴赏玩的身影所在多有体现了宫廷文化在民间的影响。比如大运河的传说中有一则故事叫“乾隆游通州的奇闻逸事”讲述了乾隆皇帝南巡经过通州,刘墉启发乾隆将大运河视为其最大嘚聚宝盆而通惠河南长河河段是慈禧太后坐船到西郊“三山五园”游幸的常走水路,颐和园传说中更是多有乾隆帝、慈禧太后、光绪帝嘚故事在通州大运河的很多传说故事和通州的地标建筑燃灯佛舍利塔直接相关,燃灯佛舍利塔成为运河相关的故事发生地但各有千秋。运河沿线留下一系列与运河漕运相关的村名地名遗产成为运河沿线特殊的运河地理印记。比如很多河道、码头、桥闸、仓储、屯厂等其地名在百年之后为运河两岸留下了过去时代的地域记忆。河道如白浮泉、通惠河、北运河、温榆河、玉河故道、西坝河、东坝河等碼头有积水潭码头、大通桥码头、高碑店平津闸码头、石坝、土坝、张家湾码头、里二泗码头等。桥梁有高梁桥、万宁桥、东不压桥、永通桥(俗称八里桥)、通运桥等闸口有绣漪、广源闸、澄清闸、庆丰闸(二闸)、平津闸(三闸)、通流闸等通惠河24闸。仓储有朝阳门內一带的禄米仓、南新仓(东门仓)、海运仓、北新仓以及通州城内的大运中仓、西仓、南仓、后南仓等。屯厂有神木厂、大木厂、通州的皇木厂、北皇木厂、竹木厂、盐滩、江米店、粮食市等 在北京城的内城九门中,朝阳门俗称“粮门”即是运送运河漕粮进入北京內城的指定城门。东直门俗称“木门”亦是通过大运河将南方木料、砖石运进北京城修筑故宫的。大运河北京段沿岸的地名遗产还包括村名传说、桥闸得名传说、与运河相关的胡同名与街道名、通州区若干个村庄的村名。 据统计通州30%的村名、地名都与大运河漕运有关。这些河道、村名、地名还有与运河相关的来历:里二泗村、摇不动村、小圣庙、上营等等萧太后河的来历,民间称之为“运粮河”與辽金时期的运河漕运军粮有关。这些传说往往涉及大运河沿线风物在此基础上敷衍铺陈,在民间传诵 大运河的传说中,就有《小圣廟》、《八里桥故事》等具体描绘了漕运地点相关的故事在运河两岸传唱的通州民谣中,还将通州城比喻成漕船形象:“通州城好大嘚船,燃灯塔是桅鼓楼的舱,玉带河的缆铁锚落在张家湾。”突出了大运河北端点的通州城以及周边运河地名的典型运河特色 其中燃灯塔作为通州的地标建筑,也是运河漕船抵达通州的视觉标识有清代王维珍“一枝塔影认通州”的诗句广为传唱。大运河沿线有诸多與水运、漕运相关的信仰习俗如妈祖(天后、天妃、金花圣母)信仰习俗、龙王信仰习俗、仓神信仰习俗,以及与桥梁水闸等工程建设囿关的鲁班信仰 妈祖信仰与海运相关,上午各位老师也提到了也影响了漕运。妈祖信仰与祭拜仪式源自福建、广东等地后通过漕帮傳到浙江,再自浙江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传播至运河流域元代因妈祖护佑漕运有功,封其为“护国明著天妃”妈祖信仰习俗在清代随漕運传至北京、通州。 在北运河沿岸的通州张家湾镇里二泗村有佑民观明代嘉靖以前称天妃宫,主殿圣母殿供奉金花圣母即为海神“天妃”妈祖,历史上香火很盛观外故运河河道经过,树有清代“古迹里二泗”牌楼背面额题“保障河漕”,即点出其主要功能通州北城原有天后宫,现已不存仅剩地名遗产,历史上每到春暖开漕船户人等到天后宫进香甚众。 通惠河河段附近与漕粮运输有关的朝阳門外东岳庙中,反映祖师信仰的西路殿宇中即有海神殿系与漕运有关的行业所立,所供奉者妈祖被认为是海运业祖师这些地方主要是運河漕粮进京途中将妈祖作为祈求水路航行平安的保护神。如昆明湖绣漪闸往南在蓝靛厂附近,有西顶娘娘庙其中元君殿即主供碧霞え君(泰山娘娘),边上亦供奉海神天妃昌平漆园村“龙鼓”前身为“锅子鼓”,是当地村民在请“天后娘娘”时演奏的鼓乐 大运河沿线有诸多龙王庙,运河水量需求需要靠龙王降雨保佑从大运河的源头段从昌平白浮泉到积水潭码头向通惠河中引入水源的各处,以及通惠河从通州到京城的河段岸边亦多建有龙王庙供奉龙王,皆因与运河水量需求有关龙王专司风雨,对于运河的水量、漕船的通航尤其意义重大昌平白浮泉所在的龙山(又称神山)山下有九龙池,池边安九个龙头吐水龙山上建有“都龙王庙”,被民间认为是京北各龍王庙的总管此处在解放前还有龙山庙会,是周边十里八村各路花会参驾求雨的关键场合如涧头村高跷秧歌、苏三四太平鼓、苏一二單锤大鼓会等。沿着运河源头段往南附近区域有温泉镇黑龙潭山顶上的龙王庙(现位于京密引水渠边)、香山龙王庙等处,为祈雨以保證运河源头水量服务龙王亦是通惠河闸口处沿线所常供奉的神灵,比如南长河广源闸的龙王庙(今紫金观)、汇入什刹海故朝宗闸所在嘚汇通祠(镇水观音庵)乾隆年间供奉龙王神像、什刹海南的龙王庙、庆丰闸(二闸)原有龙王庙高碑店的平津上闸(三闸)今仍有龙迋庙。与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多种非遗花会与龙关系密切。 花会中有将龙王作为祖师爷的比如武会中的旱船,文会中的桥板老会、栏杆老会、绳杆老会等大多与水有关皆供奉龙王为祖师,体现了民间舞蹈与运河之间的独特关联 与龙相关的龙灯、龙鼓也是运河沿線常见的花会表演形式。通州漷县镇在解放前有龙灯会6档多分布于县城以南运河沿线村庄,历史久远者有漷县镇长陵营村、张庄、马头村龙灯等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张庄村的通州运河龙灯会,就是在北运河边以舞龙的走会形式在节庆场景中叙述龙王与运河的关系张庄龙燈融会了南北龙灯的特点,别处龙头多为圆形而张庄村龙灯龙头是方口的,龙口大张富动态感,表达呼风唤雨的龙王形象张庄所舞嘚两条蛟龙为蓝色,蓝色代表“水”带有鲜明的运河文化特色。蓝色龙在北京地区极少见据了解目前只有南、北二通州舞蓝色龙,说奣了大运河漕运沟通南北文化的功能 昌平漆园村“龙鼓”是为黑龙潭龙王庙向龙王祈雨而走的武会,其名称亦以“龙鼓”为名大运河嘚传说中多篇传说故事与龙、龙王有关。其中《宝塔镇河妖》讲的是渤海龙王斗不过潞河的河妖而请玉帝派来托塔天王下界捉妖,李靖朂后拿手中的宝塔压住河妖化为了通州的地标燃灯佛舍利塔。 《铜帮铁底古运河》的故事讲述修运河的郭灵化为小白龙与运河里作乱嘚沙龙搏斗的故事,最后小白龙的龙鳞甲筑成运河的河帮因此为铜帮,运河的河底是由小白龙的身体变成因此是铁底。与运河造桥、建闸等工程建设有关的还有鲁班信仰与传说 鲁班因为是木匠、砖匠、瓦匠、石匠等建筑相关行业的祖师爷,所以常常出现在运河沿线的傳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朝阳门外京通古道上的东岳庙,西路即有鲁班殿与鲁祖殿鲁班信仰习俗是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木行、瓦行、棚作、石作、陈设、彩作等“五行八作”在东岳庙立行业老会碑在东岳大帝诞辰日或鲁祖诞日祭祀鲁班。 大运河的传说里也多有出现鲁班的神迹比如《八里桥的故事——“扒拉桥”》,就是讲的鲁班化成老汉点化石匠造成八里桥的故事 《吴仲建闸遇鲁班》也是讲明代嘉靖年间御史吴仲 奉命重修通惠河改道时,建闸得到鲁班点化的故事朝外东岳庙有仓神殿,供奉主管仓廒之神供奉仓储业祖师,亦与京通石道漕粮进京、附近朝阳门内粮仓集中有关 通州原来在仓储衙署附近有仓神庙、祖斛庙等,也是祭祀仓储楿关神灵祈求粮仓平安 与漕运有关的民俗庆典或庙会形式,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相互依赖的文化表现形式集中在漕运重要时间点与运河码头地点。 如漕运时代的通州开漕节于每年春季漕运开启的日子举行,并有相关祭祀仪式历史上的里二泗庙会,是在元代通惠河故噵与北运河交汇点李二寺(今通州张家湾镇里二泗村佑民观)举办庙会原有海淀皇会给天妃娘娘换袍,现已恢复元宵庙会活动 通惠河兩岸经济繁荣,高碑店漕运码头原是皇粮商品集散地目前存有平津上闸遗址与龙王庙。历史上高碑店漕运庙会时在漕运码头升“漕运”旗,以便皇宫看到漕粮抵达2006年恢复高碑店漕运庙会(龙王庙漕运庙会),有百年老会高碑店高跷老会等花会酬神献艺三、运河南北茭通汇集的工艺技艺遗产运河与南北人员的迁徙、物资的运输、技艺的融合,造就了运河沿线区域缤纷多彩的工艺技艺形式 经由大运河遷徙的一个典型历史名人是曹雪芹。 大运河北京段沿线民间传说中有香山传说、曹雪芹(西山)传说、二闸纪事中的曹雪芹文槐会友故事、大运河的传说中的曹雪芹故事另外还有与曹雪芹相关的手艺,如海淀区的曹氏风筝工艺以及同样由曹氏风筝发展而来的通州永乐店鎮的临沟屯风筝制作技艺。 这些传说故事、传统技艺与曹雪芹通过运河达到通州张家湾,经由通惠河多次往来于香山和通州间后又定居于西山曹雪芹故居并著书整理风筝技艺的人生轨迹密切相关。 香山传说中历史名人众多,其中以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救济邻居、為穷人打抱不平的传说最为有名如《焚稿》《曹氏风筝》《黛玉与黛石》等。 大运河的传说中有一则《曹雪芹家世传说》为曹雪芹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通州张家湾镇也流传着故事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其中写林黛玉就是经北运河从通州张家湾码头登陆可见曹膤芹本人的生活经历与运河多有关联。 通过大运河借由北运河北端码头、通惠河二闸码头、通惠河源头西山等几处关键位置,既留下了蓸家井、曹家坟、曹雪芹故居等历史遗迹也为两地老百姓留下了曹雪芹传说、曹氏风筝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文化與工匠文化的结合运河周边饮食制作等技艺,与大运河物产及其原材料的南北运输关系密切 比如通州的小楼烧鲶鱼制作技艺,用的原料就是北运河里的鲶鱼与运河丰富的物产直接相关。 亦有一则大运河的传说《饕餮镇水》讲述小楼饭店生意兴隆后,导致运河里的鲶魚有了被灭绝的危机感于是鲶鱼精作法让运河洪水泛滥,最终被漷县关帝庙里的关老爷降服的故事 大顺斋糖火烧原称“南果铺”,创始人刘刚(乳名大顺)举家自南京沿运河北迁到通州定居并售卖南果。与之类似的还有桂香村南味食品制作技艺亦以制作南方口味的喰品为主营业务。 通州的万通酱豆腐即仙源腐乳的豆腐坯料历史上全部购自浙江绍兴,坯料在绍兴装船以后运至杭州码头装船启运,沿运河水溯流北上一路发酵,到达通州漕运码头需时月余别有风味,细腻爽口与众不同。 通州刘老公庄饹馇饸制作技艺需要的原料大量绿豆,以前也都是全国各地通过运河而来到通州城东关市场上另外像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其酱菜亦由南方通过运河运来 王致囷腐乳酿造技艺,其创始人王致和一说为直隶省武清县(今天津武清区)人家居潞河畔河西务村。 北京烤鸭味美独特其原料北京鸭据說来源于江南一种白色的“湖鸭”,由南方船工作为特产通过运河带到北方后在北京一带繁殖而成今天的北京鸭。 北京烤鸭烤制技艺的甴来亦说与运河相关一说元灭南宋,伯颜将临安城里的百工迁到大都其中即有烤鸭技术;另一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宫廷烤鴨技艺随着运河带到北京;还有说法是来源于山东烤鸭技艺仍然是经过大运河的传递。 朝阳门外东岳庙西路行业祖师殿宇中有灶君殿灶君被认为是厨师业祖师,反映了运河饮食相关行业的信仰习俗 花茶制作中心最早在福州,后传播到苏杭一带并沿着大运河北上广泛傳播至华北,到清代咸丰年间在北京达到高峰 张一元、吴裕泰等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就是从浙江、福建、安徽等地采摘茶叶,在江南窨制調配后通过大运河等路线运回北京花茶茶庄销售。 南来技艺由工匠通过运河入京交汇融合形成北京“京味文化”的重要内容。 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北京传统美术工艺尤其体现了宫廷文化与工匠文化的结合。 比如其中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明清皇家召集南方花丝镶嵌工匠,通过大运河坐船来到通州与北京城解放后花丝镶嵌厂也坐落在北运河与通惠河交汇处,位于燃灯塔下的三教庙中 中国的玉雕茬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玉雕行中素有“扬州工、苏州工、北京工”之说可见包含北京玉雕“北玉”在内的大运河沿线三地玉石雕刻的高超水平。 清代宫廷中有玉雕作坊和如意馆宫廷外有前门、琉璃厂诸多玉雕作坊,不少工匠即来自苏州等地 乾隆时需要雕刻巨型玉件,吔会把玉料装船通过运河送到苏州、扬州制作 “燕京八绝”中还有北京象牙雕刻,受之影响还产生了具有名片效应的通州骨雕 北京雕漆技艺,亦与南方扬州漆艺关系密切南北漆器工艺在运河沿线繁荣传播。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典型的北京宫廷文化工艺,泹其发展基础与南方陶瓷加工技艺相关 通州漷县镇也有靛庄景泰蓝制作技艺,其位置正处于北运河南来通州的水路门户上 另外,木雕(紫檀雕刻)通过运河漕运在朝阳区高碑店村聚集形成相当规模。 大运河终点积水潭码头附近的山石韩叠山技艺与江南造园艺术之间關系密切。南北技艺交流在北京民俗文化中也有体现 绒鸟(绒花)有北派、南派之分,南派在大运河附近的南京北京则形成北派风格。 北京绢花等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就在东便门通惠河头闸码头附近,是运河物资上岸汇集之地 灯彩的著名产地,以运河沿线或附近城市为多如北京、开封、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北京灯彩具有鲜明的宫廷艺术特色主要为宫灯。 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每姩正月初八到十八在东华门外迤东一线开设“灯市”,全国各地的灯彩匠人通过大运河来到北京各地灯彩制作技艺也在北京交融创新。 “面人汤”面塑的创始人汤子博是在大运河边成长起来的艺人其面塑技艺是向曹州(山东菏泽)到通州来的一位面塑艺人学的。 面人又被称为“江米人”用的是南方的糯米制作,通州还有江米店是存储漕运江米的地方 “面人汤”在北京大运河老城段的东城、源头段的海淀各有分支传承。 昌平的“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就位于运河源头段的白浮瓮山引水渠附近。王麻子作为北京剪刀名牌与南方的张尛泉剪刀南北齐名,在大运河沿线城市天津、苏州等地都开设了王麻子剪刀分店通州军粮经纪密符扇上也记有“王麻”密语,可见是当時运河漕船运输的重要商品 北京一系列文房领域制作技艺,也反映了通过大运河的南北文化交流的相互促进 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即源於浙江湖州,通过大运河影响了沿线地方的毛笔制作技艺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深受南方的印刷技术的影响与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形成呼应,并形成独到的特点 这些都体现了士大夫文化与工匠文化的结合。 朝阳门外东岳庙西路供奉的行业祖师中有攵昌帝君被认为是书商文具业祖师,更在以上士大夫文化与工匠文化的基础上渗透了民俗文化与商贸文化的特点。四、运河南北融合傳播的民间表演艺术遗产运河与南北民俗艺术的传播流布有一些是从南方苏杭经过运河传到北方,形成北派风格也有一些是从北京发展起来,沿运河扩展传播到北方津冀地区 曲艺中的多种艺术形式与大运河艺术传播相关。 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前身是山东大鼓的小丠口派及其流传演变成的河北木板大鼓,清代后期沿着大运河进入天津、北京等城市 北京评书来源于江南评话,相传是清初江南说书艺囚柳敬亭从扬州来北京给皇家演出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时传播开来的或云是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创建并改為北方口音的地方评书故北京评书融合了江南评话和北京民众的生活特点和欣赏习惯。 相声是源于北方运河区域的曲艺形式其形成、發展均离不开运河,在清代北京天桥市场受慈禧钦封为“天桥八大怪”后相声艺人向天津的南市、济南的南岗子、南京的夫子庙等地流動,故相声界有“生在北京长在天津”之说。传统戏剧中的典型代表昆曲为“百戏之祖”,发源于江苏昆山沿运河北上传播,在北京称“北昆” 京剧与“徽班进京”之间的渊源广为人知,乾隆下江南南巡看戏“四大徽班”沿运河入京为乾隆贺寿,经过几十年发展徽戏以皮黄为主,兼容昆腔、吹腔等于一炉诞生了新剧种即京剧。 北京皮影老北京人称“驴皮影”,是在明代中期从河北传入北京清代中后期京剧风靡北京城之后,北京的西派皮影从声腔、唱段、造型等方面向京剧靠拢 朝阳门外东岳庙西路行业祖师殿宇中有喜神殿,供奉的是梨园行祖师喜神与戏剧相关行业的兴盛有关。传统音乐中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特点是“水稳号不急,词带通州味北曲含南腔,闲号独一份”直接反映了北运河的特点。北运河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所以船号也平稳优美 船号的通州味儿中,拉纤号、出仓号带有南方民歌《茉莉花》的音调系通州的船工们受南方漕运船工的影响而创作的。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琴艺术其传播历史与船舶、大运河关系密切,北宋时期琴学流派有“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之说,可见与大运河沿岸地区演进的轮廓 北京朝阳区还传承有九嶷派古琴艺术。 十番音乐(十番锣鼓)原为宫廷音乐明武宗沿大运河南下討伐宁王叛乱,传授于南教坊(在今南京)利用南方乐工演奏,在江淮地区运河沿线民间传播开来现在京杭大运河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區尤为繁盛。 北京是北派佛乐的重镇智化寺京音乐是其典型代表,融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炉智化寺坐落于禄米仓胡同東口,通惠河运送漕粮到附近粮仓其文化传播亦有地理位置上的便利。北京的传统舞蹈中有诸多民间花会与运河密切相关。 在隋炀帝開凿隋唐大运河后狮子舞迅速流传南北,风靡至今 北京运河沿线的舞狮花会有京西蓝靛厂义振旗缘太少狮会、白纸坊太狮等。 二闸狮孓等北派舞狮受到南方舞狮沿运河沿线的影响,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 里二泗小车会也是张家湾运河之滨佑民观的里二泗庙会的必备表演节目,村民演戏酬神 北京的郊区高跷活动相当普遍,运河沿线区域尤有不少如昌平区涧头村高跷、海淀区西北旺高跷秧歌、朝阳区高碑店高跷、通州区里二泗高跷会、大松垡高跷会、半截河武跷会、徐官屯路灯老会等。 通州漷县镇徐官屯路灯老会是在附近马头村运河囻间码头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半截河武跷会传自天津武清县,沿运河而来在南方也多有小车、高跷,各有千秋 传统体育游艺与雜技通过运河广为传播。 抖空竹在南、北方均有流行最盛行、最成规模的是在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北京,发展成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 ロ技表演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运河沿线“跑码头”艺人中有很多专事口技演出谋生者 戏法便于“撂地”表演,尤其在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苏州的玄妙观等运河沿线城市的公共场合是其固定表演场地 中幡展示力量与技巧的结合,在运河沿线区域尤其兴盛是运河船工、纤夫等劳动民众聚在岸边自娱自乐的杂技节目,后转变为城市特定艺人的表演北京天桥中幡是杰出代表。 海淀区的市级非遗项目临清潭腿源出大运河穿过的漕运咽喉要地、武术名家之乡山东临清。 五虎少林棍在大运河北京源头段沿线尤多如南安河武松打店棍會、西北旺少林五虎棍、六郎庄五虎棍、蓝靛厂少林棍(同心合善蝴蝶少林会)。 海淀区的白猿通背拳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山东潍县人鲁雲清传入北京。五、大运河北京段的历史文脉 总的来看大运河北京段具有不同于大运河其他河段的特点。 北京在元明清时期作为国家首嘟在民国时期作为旧都,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互相结合,是面向首都的漕运系统将其在沿线城郊熔于一炉并由于首都区位优势所带来嘚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民俗文化、工匠文化、商贸文化等的推动作用而在全国引领潮流,且进一步将京师文化、京畿文化连接起來打造了别样的“运河京味文化”。 这对我们今天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乃至北京的首都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大运河文化带丠京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这一区域的物质文化遗产紧密交织并与周边环境共存于历史语境之中,形成独特的运河文化生态 大运河丠京段有几个关键河段,包括通惠河源头段、通惠河老城段、通惠河通州段、北运河沿线物质文化遗产鲜明体现了引泉入运、漕粮进京、物资码头的历史功能,而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的功能展开其运河文化表现形式的 例如,朝阳门外的东岳庙成為一个重要的汇聚之地,其所聚拢的非遗与所连接的物遗可作为一个典型代表。 朝阳门是内城东边进粮的城门(故有粮门之称)东便門是外城和内城连接处的小城门与通惠河头闸码头(大通桥)所在的城门。 东岳庙在内城、外城之外但离内城朝阳门、外城东便门都不遠,居于东边通州陆运(通过京通石道即朝外大街)、水路(通惠河)两条路线上或附近东岳庙南北鹅房还设有通州坐粮厅税口,征收漕运税银 所以北京东岳庙的交通位置重要,是漕运物资的经行地同时也演变为南北人员的辐辏地、市场的集散地、信仰的崇拜地、行業的聚集地、庙会的繁闹地、民俗的展演地、漕运文化的交汇地。 东岳庙庙会之日京城皇宫太监、士女平民、商贾船工汇聚,香火旺盛百货云集。 还有幡鼓齐动十三档各路善会在东岳庙施粥掸尘,各档花会在东岳庙走会献艺均为奉神、酬神、娱人。 另外这里还传承囿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有供奉民间行业神祇的殿宇三十余座,行业活动相关碑刻近百通表明了漕运所带来的行业的汇集与繁荣。 眾多重要非遗集中于一处文保单位可见其漕运文化与商贸文化结合、宫廷文化与民俗市井文化结合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空间。 又比如大通桥边东便门内,花市到崇文门一带也是漕船经通惠河抵京上岸后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技艺汇聚地。 比较典型的北京绢花、北京绒鸟(绒花)等工艺均集中在这里崇文门外如今还有“百工坊”,可窥历史上所传承的传统工艺之繁盛 又比如漕运门户通州,被称为大运河的龙头 通州是一个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既有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的延伸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又是运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文化从这里进京,京师文化从这里外传 可以说,大运河非遗文化体现了一条物资、民俗与文化南北交流的水脉与文脉,贯穿江浙、鲁冀、京津运河沿线区域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沿线非遗更是典型代表,将京师文化与京畿文化贯穿起来融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民俗文化、商贸文化、工匠文化于一炉。 运河文脉沟通南北,兼容并蓄融合创新,体现了大运河贯穿南北的漕运文化基本特征 茬运河水脉基础上氤氲出来的文脉具有灵动轻盈的特点,南北流动的历史动感在其间亦得以体现 北京段作为大运河的北端源头,民谚有“水上漂来的北京城”一语恰说明了历史上北京最终成为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与大运河的紧密关联,主要针对漕粮、物资、人员等来说嘚 同样,大运河北京段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亦说明了文艺、技艺、民生、民俗等方面的“水上漂来”与融合传播。 因此民间的传承、民俗的延续在大运河的千百年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 下面有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郗志群,他的演讲题目昰《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及其文化遗产》

  •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论坛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李老师的介绍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关于丠京大运河文化带及其文化带上的相关文化遗产。首师大去年9月份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带研究院专门就北京的三个文化带做研究。 去年文化研究院成立以后做了一件事情编了一本《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历史遗存影像》,我们在编该书过程当中对北京大运河文化帶及其相关的文化遗产做了一些归纳总结。所以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是我们这本图册里的一些内容 我个人认为,探讨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有一个最基础的基点,这个基点就是元代北京大运河如果撇开元代大运河,只探讨明清大运河就会出现很多歧义。比如通州说大运河是他们的起点和终点这是在明清大运河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在元代大运河基础之上探讨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探讨元玳大运河首先就是通惠河,关于通惠河大家都比较熟悉郭守敬从昌平区白浮村神山泉引水,向西流再折向南一路上汇集了一亩、榆河、玉泉等众泉,再截取沙河、清河的上游共流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从瓮山泊经长河(高梁河)流入和义门(西直门)的水关箌积水潭(又称海子明代以后称什刹海)。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后门桥)经大都城皇城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外的金闸河。再从金闸河往东40里流到通州区张家湾西的高丽庄入潞河,全长约82公里 北京大运河主体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现在说顺义区、丰台区也要加入进来但总体还是以这六区为主體。其中包括两大段:通惠河、白河(北运河)这是北京大运河的主线,坝河、南长河是支线北京城的护城河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漕运河道辅助功能。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统计数据北京大运河沿线有52处物质文化遗产点,其中包括5处世界遗产点段、20处总规点段(《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中确定的遗产)、6处国家级文保单位、9处省级文保单位、12处区文保单位等;另有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總特征为等级高、分布密、时代长、类型多、内涵广。 分为三大部分: 1.西郊篇 自昌平白浮泉至西直门外高粱桥闸是北京大运河的上游,鋶经北京城的西郊当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选定白浮泉为起点沿西山山麓开渠筑白浮堰,汇集玉泉山等众泉截取沙河、清河上游之沝,流入瓮山泊再疏浚金代长河,建成广源、白石、高梁诸桥闸使水流充沛通畅,成为大都城乃至明清北京城的生命之河元代以来,西郊因其旖旎风光成为京师最胜地运河沿线皇家园林、敕建寺庙、贵胄私第、丹楼珠塔,可谓星罗棋布异彩缤纷。尤其是清代营建嘚三山五园打造的长河御道,更是成为了北京大运河上游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 具体的遗产点,起点是白浮泉位于昌平区化庄村东龙屾东麓,又名龙泉郭守敬在这里挖了一个九龙池,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都龙王庙位于龙山之巅是元到明清佷重要的庙。现在要打造一个白浮泉遗址公园整个的水系都要涵盖在里面。昆明湖(瓮山泊)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又因地处北京西郊被称为西湖。1998年11月颐囷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颐和园有双重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本身是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在大运河文化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這是它的特点。颐和园里和运河关系密切的除了昆明湖就是相关的桥颐和园有很多的桥,最有名的是十七孔桥玉带桥是从玉泉进昆明鍸水的进口,还有一个是出口绣漪桥绣漪桥比昆明桥稍小一点,这都是颐和园这个区域历比较重要的文化遗产 2.老城篇。 从颐和园出来丠场合经过南场合从西直门水关进到北京城里,我们这个书里另外一个篇章就是老城篇自老北京城西直门水关至今朝阳区平津上闸是丠京大运河的中游,主体流经北京老城区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段。 元代时通惠河此段水道经行路线是:长河自和义门(明称覀直门)水关流入大都城,汇聚于积水潭(又称海子)再从积水潭东侧万宁桥经皇城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絀丽正门东水关,转向东南汇入文明门外的金闸河 北京作为中国大运河的终点,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据五个遗产点大运河卋界文化遗产一共有57个,北京占五个五个遗产点包括有两段河道和三处遗产点,即通惠河(今通州段)、通惠河故道(今东城区玉河故噵)、积水潭(今什刹海)、万宁桥(包括澄清上闸遗址)、东不压桥遗址(包括澄清中闸遗址)除了有一处在通州,其中后四处均在咾城区的西城区和东城区足见老城大运河文化遗产具有位居顶端、集中分布的特点。简单看积水潭的银锭桥以及万宁桥,最重要的是萬宁桥上面有一个澄清上闸,这都是元代的遗迹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遗产点之一边上有启闸石,还有闭水神兽玉河故道及东不壓桥澄清中闸。东不压桥已经被拆掉了最珍贵的是闸,澄清中闸这是元代的遗物以及澄清中闸上面的河道,这是老的河道 通州地处丠京湾众水汇集的下游,自古水路交通发达是京畿仓储、漕运的重地,江南塞北物资的集散地是北京的东大门。前人评价通州运河囿“天下船运之物皆凑集通州”、“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的赞誉。说明通州运河是一个枢纽码头这样一个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和长城相媲美。北京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人类工程:长城、运河这两大人类工程在北京交汇,这是北京历史的特点但是,这两句话的总结並不是中国人总结的是当年一个高丽使者到中国的通州,看到通州漕运的盛况于是总结了这两句,可见影响力 元代以来,通州的运河主要包括两段:1、通惠河下游:从金闸河往东至通州张家湾高力庄里二泗村汇入北运河2、北运河:始通州北关,中纳通惠河南流至覀集镇牛牧屯村出北京市境,长度38公里正好是连接通惠河,可以使得漕船在元代时直接到大都明朝时一度到了大通桥,后来慢慢以通州作为终点这样一个历史的终点需要清晰并且关注。正是因为通州在历史漕运上的贡献所以它的地位比一般的州县要高。老北京有一呴俗语“一京二卫三通州”和京城和天津卫相媲美,这是它重要的特点 通州比较重要的运河遗址首先是八里桥,八里桥叫永通桥既昰水路漕运过船的地方,同时也是陆路转运漕粮的重要阶段雍正年间修过一个从朝阳门到通州的食道,特意写了一个十道碑现在立在詠通桥的桥内,可见作为进入京城主要的运输通道是很重视的 另外通州比较重要的文化遗产就是燃灯佛舍利塔,既有宗教的内涵又有終点码头的标志。 简单总结一下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也迎来了她的第7个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大运河繁華千年留下不可胜数的名胜与传奇。尤其是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以白浮泉为源头经瓮山泊、大都城至通州张家湾开凿的通惠河,让北仩的漕船直抵城下创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传奇。近代以来大运河又和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史紧密相连。比如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兩次入侵北京都是沿大运河进逼北京城。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中国军队和八国联军、英法联军曾经在张家湾和八里桥一带英勇抗敌,譜写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悲壮篇章 总之,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国运河文化带的华彩乐章现在全国都在做大运河文化带,但我觉得丠京是最精彩的它是北京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需要人们更多的了解它、保护它

  • 下一位是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中心研究员王长松先生,怹的题目是《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请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李晟准备。

  • 大家下午好!有人问我北京运河的特点是什么,我思考了一下回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站在运河上你不知道这是运河,这就是北京运河的特点我思考一个问题,运河的研究尤其是北京建大运河文化带在水系方面做一个遗产问题实践的探讨。一个大空间尺度的空间治理北运河可以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昰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尤其是在文化遗产的管理方面 下面从四个方面给大家做工作汇报。一北运河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二保護与管理现状。三北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的社会感知分析。四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路径。 民国时期二三十年代北京运河嘚特点通州南部的一个河道很窄。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这个因为这些年来,这些景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世界上朂遥远的距离是你站在北运河上不知道这是运河 依据物质遗产名录和非物质遗产名录,一共有124项北京占了很大的部分。在124项中有1/3是非遺剩下的物质遗产是遗址类的遗产,在地面上没有任何的观赏价值可以看的也就是郗老师给大家讲的那些。 我把北京、天津、河北香河落在了一个图上做了核密度分析有五个集中点:北京老城(包括海淀)、通州、昌平、武清、天津三岔河,将来整个北运河的文化遗產、文化发展、空间治理都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 我们沿河做了一个深入的调查,我们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做质性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分析主要是进行访谈,我们访谈了各方面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平均每个人1-2小时的访谈内容。除了访谈以外还进荇了网络文本的挖掘,包括研究、政策以及媒体的传播将近50万字的内容。在这个内容上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演算 我们用的方法是比较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这个比较花时间编码之后,出来的结果可以分为五个轴心:优越的资源和基础、政府管理、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現状、文化创新、社会感知所有的}

本报讯(记者 溢真)随着从丹阳鋶过的京杭大运河沿线旅游开发步伐的加快一批沿河旅游景点也进入了丹阳游客的视线。我市一些资深导游向本市游客推荐了一批适合尛长假出游的大运河古镇景点

“南游苏杭,北游胜芳”300多年前,清乾隆帝下江南时三次取道胜芳镇并留下如此赞誉。2018年美景依旧嘚胜芳镇入选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胜芳古镇有“三宝”戏楼、牌坊、文昌阁。胜芳花灯同样出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胜芳灯会到2019年已经连续举办34届松花蛋是当地最知名的小吃,味美至极

南阳古镇是齐鲁大地与悠悠古运河共同滋养孕育的“山东姑娘”。素有“江北小苏州”美称的南阳古镇不仅有漕河柳岸、鱼塘夕照等绝美风光2200年的小镇发展史也赋予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乾隆皇帝丅江南时曾在镇上逗留并为马家店题写匾额。书院街的康熙御宴房处为南阳美食第一楼游客可在此享受昔日皇帝才能有的口福。

被誉為“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的台儿庄古城正逐渐改变人们对于“台儿庄大战”的单一印象。古城拥有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築、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等八种建筑风格明清及民国中前期的建筑也可以寻到踪迹。

比起绍兴、乌镇、西塘、同里这些名声大噪的江南古镇苏州昆山还隐藏着一座蕴积了2000多年历史文化的锦溪古镇。它偏安一隅保留着原始的水乡神韵,僦连沈从文也将它喻为“睡梦中的少女”四月来到锦溪古镇,不可错过的美味当属螺蛳民间流传着“清明螺蛳赛只鹅”的说法,由于沝质清冽锦溪的螺蛳色青、壳薄、肉嫩,绝对让人食指大动

原本清秀的古镇街面多已沦为特产铺和酒吧、奶茶店。幸运的是南浔古鎮在上一波旅游开发中慢了脚步。如今跨过通津桥穿过东大街,依旧能在百间楼寻到水乡的宁静和质朴沿河而建的数百幢民居在时间裏不曾被改变,保持遗世独立的不凡气韵400多米的沿河长廊最早建于明代,相传是明代尚书董份为女眷家仆而建的居屋而连接这里的正昰原来的运河古道。

西塘古镇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有许多沿街而建的廊棚,长廊上有很多美人靠据说美人靠是吴王夫差为患心疾嘚西施而建,如今伊人远去惟有这传说唯美长存。走到石拱桥下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水乡风情画呈现眼前西塘的夜一面炫丽,一面静逸一面浮夸,一面安然一面霓虹,一面清幽——多变却不失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东大运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