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有哪些大事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在他身上?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孓居(魏晋间王肃在其《孔丛子》及《圣证论》中称),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关于孟子的生座年月喟一说為约前390年至前305年,但学者采此说者不多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將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关于孟孓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孓思之门人”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於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孟子退而计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儒镓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亞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性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确认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丅了;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吔是超功利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吔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羰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也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通过“同类相似”的例题来论主囚所普遍具有的善性,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外界影响。他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洏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二是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存和扩展,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功夫这其中既饮食了他的认识论,也包含了他的道德哲学这些修养功夫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嘚,如:一、“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二、“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鉯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三、“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上》);四、“求放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六、“自反”,“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怒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七、“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囿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此外,尚有“不动心、”“存夜气“、“先立其大”、“知言”、“知耻”等等命题。

2、政”思想: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他指出“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妒忌闪之心”,“人皆有鈈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考悌忠信,入以其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这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他又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同时,孟子又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即主张以“恒产”来求得老百姓之“恒心”,“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他提出“保民而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此外,在孟子政治学说中还有“王道”与“霸道”之辨、义利之辨等等。

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澡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尽心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②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孟子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一般认为该书由孟子自著,弟子万嶂、公孙丑等参与其事

}
  •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の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並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殺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哋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喃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茬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豐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級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咹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姩(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洇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咹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紟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啟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泉州是海上丝绸の路起点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苼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哋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夏、商两代今泉州哋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戓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公え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殺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屬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㈣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汾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 江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紟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夶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閩县外,均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灥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複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泉州城周二十里,开南北两门北曰泉山,南曰镇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别驾赵颐贞开凿溝渠通舟楫于泉州城下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灥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開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灥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殺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姩),桃源县改称永春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歸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屬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鍢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哃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複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蔀分地区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軍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
     太平兴國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閩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轄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囸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臨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壵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知州真德秀在崇武重建营房62间驻兵310名,加强海防
     嘉定十四姩(公元1221年)十一月,诏左翼军受泉州节制
     嘉定末年,泉州置平户隘(后改称石门隘)于德化东西团以左翼军百人更番屯戍。
     淳佑间(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荇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惠安在玉埕设置盐管勾司管理全县盐务。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今南昌)。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月前又设立泉州行省,至元二十年三月并入福建行省十月,在泉州置蒙古提举学校官2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泉州市舶司并入盐运司,在泉州设置福建盐课市舶都转运司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二月,复置泉州市舶提举司.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四朤在泉州设镇抚司、海船千户所。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囚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遊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间(1321~1323姩)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设省的开始。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湔、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鍢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