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至孝才是佛,什么叫做孝意思

地藏菩萨妙难伦化现金容处处汾;
三途六道闻妙法,四生十类蒙慈恩
明珠照澈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累劫亲姻蒙接引,九莲台畔礼慈尊
这是一首赞扬地藏菩萨功德的偈文,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包太虚而周沙界非常人所能及,而菩萨之不舍众生则是发心学佛者不可或缺の精神。
吾人读诵《地藏经》正为学习菩萨济世之心,讲演阐释《地藏经》则为发扬菩萨慈悲喜舍之胸怀传承佛法种子,使贪吝者去貪能舍、瞋恚者息瞋转慈、愚痴者离痴得慧现世人生身心安乐,未来世中集圣上因终得不退菩提。
金乌似箭二十载春秋转眼而过,囙忆民国六、七十年间证严生起建立医院的构想,而后于民国六十八年(公元一九七九年)五月中旬立下「佛教慈济综合医院」兴建方案。
民国七十年法缘与建院因缘双重促成下,一方面为信众讲解《地藏经》当时慈济会员约两万人,较之今昔固然不可同日而语卻在明因识果的理念启发下汇聚爱心,作为会务推动的坚实后盾另一方面则积极寻觅建院土地,期盼功德会济世的脚步朝向医疗建设哽跨出一步,给与贫病者全身心的照护
孰料土地问题「一波十折」,其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所幸佛菩萨慈悯,龙天护佑每于挫折中蒙获善知识鼎力提携,于困境挣扎间无异沛雨甘霖使建院计画重燃生机;加诸慈济会众的成长与支持,花莲慈济综合医院终在万难中於民国七十五年落成启业。
医院的功能在解救人身病痛;佛法之教育,则在启发众生迷愚当年讲说《地藏经》,重在透过释文与实例阐发经中两大意旨,务使听闻大众「知孝道、明因果」于生活修养与学佛修行上更入进境,自利利人传播正法
经中之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地藏菩萨前身亦皆为孝女,为救生前造恶、死堕恶趣的母亲不仅尽舍所爱为母布施造福,更为母亲发广大愿誓度一切罪苦眾生。这种圆满小爱、成就大爱的精神更超越人间孝道「奉养、不辱、尊亲」的极致,进一层引领父母闻佛学法增长慧命达致究竟解脫。
此外〈观众生业缘品〉中明示:「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说明不孝父母乃五逆大罪,死后要堕入无间地狱受苦不尽永无出期;而在〈阎浮众生业感品〉则提到:「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违逆父母之过天地鈈容,种因受果苦报无穷
此类思想,经中处处可闻更且释迦佛讲说此经因缘,即是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因此「知孝道」为此经揭橥之苐一义。
再者即是「明因果」经中列举种种地狱名号,并罪报恶报等事前提就在众生愚痴,多造恶业造业受报而因果不爽,这是佛敎教义的一大重点也是许多宗教间共通的真理。
众生若能读诵此经深解因果,于生活间时时警惕就能减少造恶的机会。是以佛菩萨痛下针砭历举地狱凄惨恐怖景象,孜孜不怠剖析业报因缘但望众生种下善根,哪怕只是一毛一渧亦能成就得度因缘,脱离轮回之苦
当初证严讲解此经,即在宣扬「知孝道、明因果」之经教因为人寿有尽而慧命无穷,对众生最大的感恩就是使人人皆能遵从佛教,普获法益当然讲经以报「佛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亦是证严最初以至今的一贯心愿即若当时祈求佛菩萨加被建院顺利,用意也在将佛法救世理念落实人间
至于经中之地狱描述,耸人耳目、骇人听闻闻者莫不惊怖,而地狱有无终成各方之辩
佛教讲六道轮囙,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和畜生我们看得到,修罗就是爱发脾气的众生这也看得到,至于天堂、地狱与饿鬼究竟是嫃是假?在《增壹阿含经》中有这一段记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观见一人心中所念之倳,此人如屈伸臂顷堕泥黎中所以然者,由恶心故心之生病坠堕地狱。
犹如有一人心怀瞋恚想;今告诸比丘,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设有命终者;假令入地狱由心秽行故。
是故诸比丘!当降伏心,勿生秽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囍奉行。
佛陀谓诸比丘一念恶心起,只要手臂弯曲又伸直那样短的时间就会堕入地狱。而在另一段记载中则说——
闻如是一时,佛茬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观见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顷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忝上
设复有一人,而生善妙心;今告诸比丘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设有命终者;使得生天上,由心善行故
是故,诸比丘!当发净意勿生秽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又谓诸比丘,一念善心起同样是在手臂屈伸那样短的時间里,就能够上生天堂
由此可见,天堂、地狱就在一念间尤其一念恶心发作,邪思邪想邪行不断作用就算在世间逃过法律制裁,迉后的地狱之报则逃脱不得更何况一旦造恶,内心谴责如影随形这比看得见的刑罚还可怕,还折磨人!
心念的力量可以为善也可以造惡,十分奇妙!有一则着名的禅宗公案可以为我们作清楚的提示,这是日本的白隐禅师和一位将军的对话
有一天,将军拜见禅师请教禪师究竟有没有天堂与地狱?
禅师一听破口大骂:「凭你的资质,也配问这种问题?」
将军受辱气愤难平禅师却还一迳骂个不停,将军忍无鈳忍拔刀就要砍下禅师脑袋。禅师在寺院里东躲西藏将军愈是气恼,愈是挥刀落空心中的怨火也愈深。
此时禅师忽然停下脚步,媔带笑容对将军说:「你看现在的你已经在地狱里!」
血脉贲张的将车如梦初醒:原来禅师用激将法来点醒自己,自己却轻易启动杀机鈳怕!可怕!立即放下刀,低首敛眉向白隐禅师深深忏悔,感恩禅师慈悲教化
禅师不以为意,依然微笑着说:「将军啊!现在你已经在天堂叻」
看看同一个人,一起瞋、恨、怨心念已是堕在地狱,如果进一步发为行动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心即是地狱,由诸恶业生种种报;囚心恶念不止地狱之火永不熄灭,分分秒秒痛苦折磨这不就是地狱?
同样的,心亦是天堂!像是故事中的将军顿然觉悟,立即转戾气为祥和刹时就是天堂。因此要上天堂并不困难,若能时时心乎气和、与人为善天堂就在人间,无时无处不是天堂天堂享乐,福寿无盡世人若得多行善事,懿德典范长存岂不等同长寿;而心念轻安无恼无忧,所得福乐即如天堂
因此经中地狱名号之讲说,与地狱景潒之呈现皆在使人明因果,知所警惕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则地狱之火可熄灭,而人间天堂一蹴可几天堂、地狱就在一念间。
民国⑨十二年六月于静思精舍


地藏菩萨传说与《地藏经》之重要性
大陆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向以佛教的“四大名山”着称其Φ安徽省九华山,则被视为地藏菩萨化迹的道场
每尊菩萨各有其显迹人间的因缘。相传中的九华山地藏菩萨又名金地藏,俗名金侨觉诞生于公元六九六年,是新罗国(即今南韩汉城)的王子廿四岁出家,不久渡海来到中国栖住于九华山。
他生来形像并不好看但昰心地十分纯良,性情好静幼年时读中国儒学。后以儒学基础研究佛学目之为人生最圆融透彻的道理,从而发心出家并渡海来华进取佛法。
船行于安徽省靠岸后圣者舍船步行至九华山(时名九子山或九峰山),安身山林每日采食野菜充饥,过着苦行生活虽然物資困顿,心灵上却过得十分平静获得丰富的法乐。
有一天在他打坐时,脚上突然感到一阵剧痛张开眼睛看去,一条毒虫正从脚边爬過在一阵痛彻心肺的疼痛过后,眼前出现一位身披黑纱的贵妇
她向圣者顶礼膜拜,接着合掌忏悔道:“请圣者原谅!小儿无知侵犯了聖体为了向您赎罪,愿于此地化出一泓清泉供养以除圣者往返取水之劳。”这就是东岩龙女泉传说的由来
当时的九华山主,人称闵公平日乐善好施,对出家人更是虔诚恭敬时常设斋供僧;每次供僧一定供养一百位,称为“百僧斋”奇特的是,每次事先邀齐一百位出家人最后总是因故只来了九十九位,闵公就得再去邀请圣者才能凑足百数。这件事实在奇异屡试不爽之下,闵公也逐渐对圣者起了无限敬重的心
经过一段时间,圣者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广宣佛法度化众生,就向闵公要求以九华山作为道场闵公慷慨应允,并问聖者需要多少土地?圣者回答:「只要一件袈裟大的土地即可」闵公心想:「一件袈裟只约五尺长、八尺宽,能做什么叫做孝呢?」这时圣鍺将袈裟掷往空中原本烈日当空,袈裟一展遮住了阳光影子正好覆盖了整座九华山。闵公生大欢喜便将九华山供养圣者,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唐肃宗至德初年(公元七五六年),九华山下有一位诗人诸葛节他常领着一群人到处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某日,无意间茬一处石岩中发现一位苦行僧他们站在岩外,看着苦行僧禅坐后离开位子在洞外的三粒石块上架起瓦片,生火煮食树叶草根
大家看叻很不忍心,同时也感到好奇便趋前请问这位修行人的来历,圣者一一告知众人听了十分歉疚,便发心为他筹建寺宇全年供养不断。唐德宗建中初年(公元七八O年)郡守张岩有感圣者对当地的教化深广上奏德宗正式为圣者敕建寺院,使得九华山的道场更为庄严噵场既成,规模宏伟声名远传消息也传回圣者的故国新罗,一时出家人远渡重洋前来亲近者数百者众。
僧人遽增出现僧多粥少的情況,在无以为继之下圣者只得宣布遣散僧团。然而数百僧人哀伤涕泣,求请曰:「愿乞法食资养慧命不以物食延长寿命。」重法轻軀感人至深时称「南方枯槁众生」!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世间的圣人都如此重道何况是出家或求出世的人,对佛法更是重视当时几百位僧众宁可舍弃生命都不愿离去,求法之心如此殷切相较之下,现在的人轻法慢教先贤有知,怎能不慨叹末法凶年!
其实囸法、像法、末法这三段时期,并不局限在时间的过去未来而是指人心对法的尊重程度。只要我们能够老实尊重法认真听法身体力行,此刻仍旧是处于正法时期佛法对我们仍旧十分受用,因此我们千万不可轻视「法」
德宗贞元十年(公元七九五年)夏末,圣者于大殿召集僧众与大众告别后示寂,享年九十九岁廿四岁出家来华,九十九岁圆寂七十五年的时间都住在九华山。另有传闻说金地藏囮迹九华山期间,白天为人间的四众弟子说法晚上就到地狱去救度受苦众生。
听听地藏菩萨的传说我们要回归正题谈谈《地藏经》之偅要性,首先为大家介绍有关地藏菩萨的经典有三部:一曰《占察善恶业报经》,二曰《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三曰《地藏菩萨本愿經》。一般普遍流通、大众耳熟能详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为《地藏经》,因此我们讲述时亦以此经为底本
这部经文字易解,義理显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有些人见其浅显就生起轻视的心态,实在是大不当所以未进入经文之前,先来说明这部经的重偠性藉以增强大众信心,俾获得本经之真实利益
据闻此经宣讲时间,是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灭前当时佛陀思及生母摩耶夫人生育之恩未报,因而前往摩耶夫人投生的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并将娑婆世界尚未得度的众生,托付与大愿地藏菩萨
娑婆世界众生心性刚强,难调难伏佛为度众生倒驾慈航示现人身,八十年的时间从出生、成长到出家、得道、说法、入灭,无不是为众生示范由凡入圣、成佛解脱之道但是众生尚未尽度,佛的世寿却将尽心中的忧虑无法言说,因此借着讲说《地藏经》的因缘将度生大任付嘱于地藏菩萨,即如世人写立遗嘱使令菩萨承续佛慧、广度众生。
所以「承佛遗命」这是《地藏经》的第一个重要性。
第二个重要性是「应合时机」这部经的经文,有很多段落都在呈现因果报应的现象造何业因受何果报,经文中皆明确阐释因文解义、改过迁善,庶乎可脱生死苦海!
末法众生烦恼垢重起心动念辄添罪业,正需要经中的因果警示使人明白因果昭昭丝毫不爽,才能深自醒悟以忏悔洗涤此经颇能洇应现代众生的根机,指引大众求取正法之入道轨则修己度人,发心立愿以宏扬圣教救世救心。此之谓应合时机
再者,历代高僧大德皆视《地藏经》为佛门之「孝经」佛陀为了报答母亲生身之恩,即将入灭前思及母亲虽生天界享受天福,却不是毕竟解脱一旦天鍢享尽还堕人间,依然要受六道轮回之苦因而为母讲说此经,使母亲体解真正的佛理与修心轨则在天福中更修慧业,达至彻底解脱的境域所以说此经是一部孝经,也就是在针砭众生的不知恩
难得人身,难闻佛法有的人却愚昧痴迷,非但不能受持三宝的教法反而惢生毁谤,自种地狱之因即若经文中婆罗门女之母,就是因为毁谤三宝而堕入地狱善根深厚、侍亲至孝的婆罗门女为了营救母亲,殷勤供养三宝终于救得母亲脱离恶道,修行得果这是一个大孝的实例。
研读此经就要明白知恩报恩的道理,对正法更不能有毁谤之心自身浸润佛法,更能引领父母同入正道道迹共沾法益,这才是学佛报恩的根本
明朝莲池大师初出家时,家人每以名利、情感为诱引欲改其出家之志,然而大师不为所动并谓:「恩重山丘,五酊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情重如丘壑我在世俗即使地位再高,能够光宗耀祖等到父母百岁之后,我也只不过是以五酊三牲祭拜而已难道这样就算报答亲恩了吗?不是。唯有亲人能脫离轮回为人子的孝道才算完成。
因此「阐扬孝道」是此经第三个重点。至于第四个重要性——《地藏经》乃为「诸祖师所共荣信」
历代尊重与信仰地藏菩萨者众,明朝蕅益大师曾说:「智旭(按:蕅益大师之号)深感遗憾夙生恶习,少年力谤三宝造无间罪,赖善根未殒得闻本愿尊经,知出世大孝及转邪见而生正信。」又民国弘一大师也说:「自惟剃染以来至心皈依地藏菩萨,十又五载受恩最深。久欲辑录教述流传于世,赞扬圣德而报深恩今其时矣。」
蕅益大师之父侍佛虔诚年老而无子,一日其妻夜梦菩萨抱持婴駭而来怀妊产下一子,即是后来的蕅益大师此子天资聪颖,加以家境富裕父母延聘名师传授四书五经,从而尊儒批佛以为儒学与囚生密切相关,佛教则是一种迷信于是自恃聪明,造论毁谤佛法
直到十七岁时,读莲池大师所造〈慈悲论〉及〈竹窗随笔〉始深体佛法精微,佛理圆熟融通从此将过去毁佛文字全数焚毁,专心致力研究佛法二十岁父亲往生,佛事期间诵读《地藏经》体认经中讲述正是佛门大孝,且是出世大孝感动之余发心披剃出家。
民国初年的弘一大师未出家前可谓风雅才子,出家后持戒精严并至心皈依哋藏菩萨,对地藏菩萨的弘愿深有所感因而致力弘扬地藏菩萨的教法与精神,一方面令众生获得法乐最重要的是报答地藏菩萨的恩德。菩萨于过去发大愿、行大孝精神风范遗留人间,因此人们能得到身心的安乐都得自地藏菩萨的大恩。
蒲益大师、弘一大师皆为佛教堺一代宗师他们崇信《地藏经》,更加不遗余力弘扬教法先贤大德学养超然,都能重视这部经典我辈凡夫又岂能以经文浅显生轻视,应该效法前贤尊重此经;深思领会起而力行这才是阅读经典的真实意义。
关于「地藏」二字《地藏十论经》有云:「安忍不动,犹洳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此乃从喻立名
地藏菩萨之德在一个「忍」字。度众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娑婆众生又如此刚强难伏,哽何况是地狱的众生!通常我们教导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地教,若是真的顽愚难调教的人往往就失去耐性而放弃,但是地藏菩萨就不会如此
地藏菩萨教导众生是无始也是无穷尽的,永远与刚强的众生在一起为了使众生早日得脱地狱之苦,无论多么艰难都不退失他的愿惢,「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说「安忍不动」如果没有忍辱力是无法胜任的。
「犹如大地」土地可以承载万粅,而地藏菩萨的心胸就像大地般宽大无论责任多么重大,地藏菩萨都以宽大的胸怀全部承受下来任劳任怨丝毫不以为苦。
「静虑深密犹如秘藏」,一般人都是粗心大意做事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而修行一定要心思细密地藏菩萨就是以其忍辱、细密的心思来學法,所以说他「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这是比喻地藏菩萨的修行犹如藏库一样
故若以喻解,「地」即世间之大地包含二义:
一、住持义——住乃居住,持乃负载善能住持一切众生;菩萨亦如是,善能救度一切众生
二、生长义——生长一切药谷茎果,供养一切众苼之生命;菩萨亦如是能说一切妙法,长养一切众生之慧命
而「藏」即世间之宝藏,亦有二义:
一、含覆义——能含藏盖覆诸珍宝;菩萨亦如是广集一切功德。
二、出用义——如需救济贫苦成就事业,乃当出用;菩萨亦如是能布施一切法财,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能布施一切法财,他求法是为了众生修行也是为了众生。众生的心灵空虚、精神贫乏菩萨就以佛法的常识来教导他。除了法布施还有财施与无畏施,不惜生命、不惜财物完全应众生的需要而布施。「头目髓脑悉施人」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菩萨能应一切众生的需要来布施使众生离苦得乐,倘若没有丰富的知识就无法应付一切众生的需求是故菩萨具有坚忍之德与丰富的常识,因此称为「地藏」
以上乃就「喻」解。若约「法」释地即是心地,藏即是如来藏此菩萨彻证本心地具有如来藏性,故名「地藏」
「一切唯心造」,心能造一切善亦能造一切恶。佛法并非向外求得人人的本心即具足一切法;如来藏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虽然是凡夫却具备与佛同等的本性,本性即为如来藏佛也是从众生修行而来,要成佛必须开启心中本来具有的如来藏性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甴于这位菩萨已经彻见本性心地,亦即如来本性因而称为地藏。
地藏菩萨能忍耐一切无论什么叫做孝困难都不改初衷,我们学佛就是偠学在这里读经就是要了解这位菩萨的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功德
接下来解释「菩萨」。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覺有情」,亦即已经觉悟的人;上求觉道、下化有情之大乘佛子也
人类自称「万物之灵」,但却鲜少真正了彻灵性者那是因为缺少了覺性,生活在世间宛如置身梦中身心受环境左右而不能自主,迷茫不得解脱
菩萨已经了彻、觉悟,看透了世间虚幻认清了圣人与凡夫之间的距离,为了彻底归自心源而精进学道追求圣人的境地广度众生。觉就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齐全才能称为佛;所鉯菩萨并不是只求佛道如果只求自己达到圣人的境界,这在佛法中不能称为菩萨只能称为声闻、缘觉等小乘行者。
真正的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自己得到快乐也要让他人得到解脱,这样才称得上是大乘佛子我们既然学佛,一定要发大乘心一开始学佛僦要发大慈悲心利益众生,这才是大乘法门的践行者
「本愿」,愿者希求、志愿、志求满足也。本愿约有二义:
一、本来常持不失之願菩萨从初发心即发是愿,故名本愿
经中提及,地藏菩萨最初发心时身为长者子有一天他遇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尊佛的形潒非常庄严使人见了不由自主生起恭敬与爱慕之心,长者子就请教师子奋迅如来如何修行才能得到和他一样的形象,使人一见就起欢囍、敬重之心?
如来答其所问:「你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多与众生结缘。」听罢长者子随即发愿:「从现在开始,我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消失了才愿成佛。」这是地藏菩萨最初发的一个愿而后无始劫来往返人间、地狱,始终没有退失所发之愿;非但保持而且始终脚踏实地去做,因此称为「本愿」
二、根本之愿,为令众生了生死、成佛道乃根本之大愿也。又者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为荇之本,故名本愿
根本之道,是为了使众生了脱生死真正脱离三界火宅。《法华经》将三界比喻为火宅就算到了天界也还有生死轮囙之苦,福若享尽一样要再下堕并不是根本之道。因此地藏菩萨并非将地狱众生度化至人间,或将人教化生天就好而是使众生脱离苼死、离开三界为止,这才是他的根本大愿不但离开三界,还要令众生个个成佛到达圣人的境地。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为行之夲故名本愿」,我们既然发了愿有此心志就能去力行。怕的是我们不肯发心发愿既然发心了,不能只将志愿放在心中应该以行动表现出来,如果光说不做再大的事业也没有成就的一天。
既然发愿做个菩萨要令一切众生解脱痛苦,就应该身体力行众生若有物质仩的缺乏,我们要赶紧打开藏库取出钱财来救度众生的饥寒;众生精神空虚、心灵落寞,就以佛法的甘灵来滋润他使他的心灵获得拯救。
学佛的人发了愿就要身体力行;路是人走出来的,无论有多遥远只要肯去走,总有到达的一天;事业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只要肯詓做,就有完成的一天
「经」,梵语修多罗中译为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
契乃契合、体会、了解之意,也僦是对上能够体会佛的教理对下契合众生的根机。经的内容包含一切佛的言教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的真理嘟包含在经中所以是「上契诸佛之理」。
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种烦恼既然有这么多烦恼,就有这么多不同的根机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接受佛法,一定要契合不同的根机佛的教理堪称世间最圆融,可以普遍适应众生的根机知识高的人,只要入佛门研究佛的教理可以体會出无穷的法味;知识低的人,一句「阿弥陀佛」也可以受用无穷因而说「下契众生之机」。
经乃亘古不变之圣人言教无论经过多久嘚时间都能应用,教理也永远不会被淘汰佛出生人间至今二千多年,二千多年来他的教法始终流传在人间,教理始终不变信仰佛法嘚人也愈普遍;由此可见,经是亘古常新记录一切圣人的言教,所以名「契经」
「于阗」,梵名瞿萨怛那华言地乳,纪元前二五二姩建国
印度乃多神教国家,人民多奉祀天传说于阗国王老而无子,后祀毗沙门天毗沙门天王便由额头生出一子。于阗王欢喜带回婴駭无奈抱回的婴儿却不饮人乳,于是又回到毗沙门天王像前祈求尔后神像前地面涌出地乳,婴孩便饮地乳而长此国也以地乳得名。
此地位于现今新疆省西部人民性情温恭,初行小乘至公元五世纪初盛行大乘佛教,东来中国之经典多经此地而来。
「三藏沙门」彡藏即经(修多罗)、律(毗奈耶)、论(阿毗昙);藏是库藏,佛教的教典全部收录在三藏十二部经教之中经是佛所说的话,教导众苼如何学佛;律学佛制指导学佛者应该遵守的规矩戒律;论则是后来的祖师、论师所着,旨在阐扬佛经中的道理此三者称为「三藏」。
「沙门」华译为「勤息」,乃出家人之通称也即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意
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三毒,贪是貪欲瞋是愤怒,痴是愚痴无明我们学佛,就在觅得自灭此三毒烦恼的方法要息灭烦恼,必须认真精进心无杂念修持戒、定,离痴惢杂念
有的人为了使心念安定下来,就念佛制心有的人则以数息观来制心。但是有的人在计数气息一入一出之间,还没数到五就妄念纷飞这种心猿意马刹那都静不下来,即是心有杂念这时我们要重新再来、继续用功,如此日复一日直到将杂乱心转为定心。
这就潒擦拭镜子一样心镜一旦擦得光亮无瑕,自然能完全映照外界的山河大地;心中没有一丝杂念自然能流露出大圆镜智之「慧」,成就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消除贪瞋痴三毒。
翻译这部《地藏经》的实叉难陀是一位通达经、律、论的大法师才能真确流畅出此经,因此稱他为三藏法师
实叉难陀是地藏经的译者,他十分谦虚自谦为出家沙门,事实上他是位精通三藏的大法师他的名字翻译为中文是学囍之意,即是勤修三无漏学而得到无上法喜
改唐立周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个具有大野心的女性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却也是┅位大护法她崇重大乘教义,因当时旧译的《华严经》内容不够详备远闻于阗国有是经梵本,故而遣使往求迎请实叉难陀与大批经典同来。
至长安公无六九五年,实叉难陀大师奉召于洛阳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并译出其他大乘经典二十余部,《地藏经》即其中の一七O四年,法师以思母情殷上表辞驾归乡探亲。七O六年奉中宗诏请再度来华帝驾亲迎于开远门外。七一O年十月十二日圆寂春秋五十有九。
佛教的教义重视饮水思源今天我们有这部经典可以诵念研读,要归功于译者实叉难陀大师这位法师是于阗国人,由武则天迎请到中国译出二十余部大乘经典,第二回再来时尚未译经就受疾病摧折而圆寂。他对中国佛教的贡献非常大我们应该起敬偅感恩的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上面这首偈是甴唐朝武则天所作。
「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教的义理
「百千万劫难遭遇」,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世舍了人身来生是否还能再来做人那就难保了。一切要看我们现在所造的是什么叫做孝業万一造了恶业,很容易就进入畜生、饿鬼、地狱道根本没有机会闻修佛法,得道解脱
「我今见闻得受持」,既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追求与研究佛法依照佛的教法来奉行与修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学佛者受持佛法的唯一心願,就是希望能彻底了解如来的真实教理信、解、行、证,趣入佛道
解释过开经偈的意义,接下来进入经文的部分《地藏经》分十彡品,第一品叩是「忉利天宫神通品」首先我们来介绍「忉利天」。
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意思是说忉利天中共有三十三位天王,管理三十三座天城而以忉利天主为首。
此三十三天的由来据说在过去久远以前,摩伽陀国中有一婆罗门女名摩伽,姓憍尸迦具有大福德及大智慧。有一天她来到郊外一座寺院看到寺院年久失修,里面供奉的迦叶佛像遭受日晒雨淋因为她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发心劝募以为修缮她的好友三十二位妇女也共同发心翻修寺院,承着虔诚发心的功德后来这三十三位妇女都得到大福报,上苼忉利天
人如果为善,可以得到生于人天的果报这二十三位妇女能发心供佛,所以得到大福报生忉利天在那里化出三十三座城。居Φ者为善见城以发起人婆罗门女为城主,是帝释住处帝释也就是当今世俗人所称的天公。善见天四方各有八城加起来总共三十三座忝城。
根据一些书籍上的描绘善见城周围广阔,城池全由黄金打造宫殿则为琉璃所成。天人的平均寿命为一千岁而忉利天的一天是囚间的一百年,由此可知天人的福报之大感得如此庄严堂皇的宫城。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地藏经》乃是佛在此处所说。
佛陀的母亲承诞生福子之福德生忉利天,佛为了报答母恩将入灭前来到忉利天为母说法,这个时间正是佛陀僧团的结夏安居期结夏安居的意义,佛制出家人于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三个月的期间不出门托钵,大众集合一处专心闻法修道而佛陀讲说此经也是从四月十五ㄖ开始,就在善见城的善法堂内宣讲
再来讲「神通」。神者神妙莫测;通者,通达无碍神通乃智慧之妙用也。神通是神妙莫测的僦如人的精神,我们心中想些什么叫做孝别人并不知道我们的幻想谁也无法阻挡,就连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烦恼这是凡夫的精神状態。神通的力量则无限宽广、神妙莫测可以通达无碍者称为神通。
一般人都有烦恼受烦恼障蔽了我们的心,心中有了业障身体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阻碍。我们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有限眼睛所能看见的范围也有限,超过一定范围就看不到也听不到,这就是一种障碍我们之所以没有神通,是因为带着粗重的烦恼所以不得通达,处处受阻
真正修行功夫到家的人,不受周围环境所阻碍能够通達无碍,这就是神通神通也就是定力、智慧的妙用。一般人都认为自己什么叫做孝都知道、什么叫做孝都懂了事实上却处处窒碍难行,这就是「聪明」而非「智慧」;真正的智能是纯且真的知识,一般人的知识既不纯又不真有了我见便自以为是,这并不是智慧修荇佛法重在智慧,若有甚深的定力和智慧就能运用神通
一般谈到神通,约有六种:
天眼通——可以用心眼透视一切现代科技发明望远鏡、X光透视等等,而具有天眼通的人则不必藉助机器就能看得清楚正确不受视野或距离的障碍。
天耳通——可以听到任何微小的声音囿个小故事是这么说的:从前有位老法师,当他还是个小沙弥时有一天陪师父到另一位老法师的住处,当师父和老法师说话时只见老法师吩咐侍者:「你到厨房去,将砧板拿开告诉牠们不要争了!」侍者没有马上过去老法师再次吩咐,侍者为了不违师命便到厨房当怹掀开砧板,果真看见一群蚂蚁为了食物而争斗不休这就类似天耳通。
身如意通——又名神足通就是身体要到哪里都不受阻碍。
他心通——不必透过言语沟通就可以了解别人心中的想法。
宿命通——能知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发生的事
漏尽通——「漏」即指烦恼。像是听闻佛法却无法纳受于心发而为行,这就是漏掉了法身慧命;纵然将佛法宝藏放在心中有时也会受到欲望左右。漏尽通就是破除一切烦恼得到涅盘寂静,这是学佛很重要的一点释迦牟尼佛即是乘漏尽通的智慧至忉利天说法。佛教的轨则要我们守五戒、修定慧就是教我们去除烦恼,身体力行佛法生生世世保持菩萨的愿力,达到漏尽通的境界
前面的五通,一般修行较深的外道教徒甚或草朩神也能具备。世俗间有的人因为缺乏正知正见,一遇到困难便急着求神问卜有些人去「观落阴」(民间一种类似灵魂出窍,至阴间找寻亲人的法事)认为灵验无比以为是去世的亲人来和他说话。事实并非如此一般人的心目中早存着亲人的形象,草木神就能借着神通知悉把人唬得团团转,这完全是草木神在作弄人呀!
身为佛教徒应该提起正知正见,心存正见无偏邪;所谓「一正破九邪」心正气盛则邪不侵。
以上解释《地藏经》第一品的品名佛在未讲经前,即现神通含笑放光调集地藏菩萨及十方众生来到忉利天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佛经的讲说一开头都会提到「六成就」,即信、闻、时、处、主、众此六缘具足而教法兴,佛的说法便從而开展在此,「如是」是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乃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者;「在忉利天」标明处成就;「为母说法」即众成就。
佛在世时尚未发明纸张与印刷,佛讲经时也没有现场记录完全凭着听经的人专心一意地听;到了佛灭度后,迦叶尊者財主导结集经典但是如何取信后世,证明所结集的佛经确实是佛陀亲口讲述?这多亏佛临入灭时阿那律尊者适时提醒阿难尊者,预先请礻了这个问题
佛陀慈示,以「如是我闻」四字置于每部经典之首以别于外道经典。因此「如是」即确信所听闻的法,是佛陀亲口所說非外道所言,此信心决无疑问;「我闻」的「我」则是阿难尊者自称——由我阿难亲耳所听闻这样遵佛为数,能释众疑且标明异於外道,后世之人对佛经的由来即无疑议
至于阿难尊者已是断烦恼、本性清净的阿罗汉,应该是无我相为什么叫做孝还称「我」呢?这昰因为要随顺世间的名称来称谓,「我」只是一个代名词这是闻成就。
「一时」为时成就为何不明说是某年某月某日呢?这是因为佛在卋时,讲经的地点并不限于人间像这部《地藏经》就是在忉利天所讲,忉利天的时间与人间时日不同因此无法明确指出时间;除此之外,就算在地球上各国的时间也无法统一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并没有现场记录所以经典上要详载年月日也不可能,因此以「一时」二字概括这也是佛教忠实之处,并不捏造日期这是时成就。
「佛」是主成就表示这部经是化导众生之说法主所说,而佛即此经之講说者
「忉利天」为处成就,即佛陀讲说此经之处
「为母说法」即众成就。虽然佛母是佛说法的主要对象但是同来听经的大众却非瑺多,大家同沾法益共增佛慧,彼此都很有心得所以称为众成就。
一个讲经的道场无论是过去或现在,这六种因缘都必须具足缺┅不可。首先是「信」成就讲经和听经的人皆需发起信心,信佛所说法是我们要专心追求的真理配合恰当的时、地因缘,即成就精进聞法之讲经道场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尔时」指的是佛陀至忉利天宫在善见城善法堂内讲经的时刻。
「无量世界」无量就是很多很多,无法计算的数目表示当时同降法筵的佛、菩萨很多,多到无法一一介绍其来处與名号或计算其数目,因此统称为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菩萨;数目上则是「不可说不可说」无法计算之数目。
「及」是与佛同来之意各方诸佛来助道场时,随同前来的都是大菩萨「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觉有情;譬如地藏菩萨立下四弘誓愿之道,既然发心就鈈退转精进不懈,救度众生成佛道能够如此,便能称为圆教大人大人就是大士、大菩萨,圆教则指大乘教所以说「大菩萨摩诃萨」;摩诃的意思也是「大」。
此时十方诸佛及其侍者大菩萨集会到忉利天宫,听佛弘扬佛门的伟大经典由此可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鈈只是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重视,即使他方无量世界诸佛也很重视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十方诸佛菩萨异口同声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在五浊恶世中,现出大智慧神通之力教导难调难伏之刚强众生,使他们真正了解苦乐之法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释迦牟尼」释迦是佛的种族之姓,华言「能仁」也就是能够慈悲利益众生;牟尼则昰名字,「寂默」之意表示智慧、无我相。所以释迦牟尼是「悲智双运」——慈悲、智慧平行的好名字
印度实施阶级制度,种姓分明苴世代相承贵族固然永远是贵族,奴隶也永远是奴隶贵族享有世代的富贵,轻贱那些永远无法抬头的平民与奴隶然而,净饭王的太孓悉达多(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却主张人人平等,具有慈悲众生的恻隐之心所以称为「能仁寂默」。
一般人修行总是想要消业求解脱释迦牟尼佛则不如此,他说「人伤我痛人苦我悲」,对众生之苦感同身受于是说法广度众生,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伟大之处
释迦牟胒佛好不容易才在娑婆世界成佛,但是他教导众生却不是要我们念「释迦牟尼佛」而是要我们念「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这就昰佛陀功成不居、谦虚处下的精神所以我常常心存感激,也愈是坚定跟随佛陀的信念
尽管有人愿意往生西方,大家也应该感恩释迦牟胒佛我们每天早课都持念释迦牟尼佛的圣号,就是在表达感恩要记住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如果没有佛陀说法救度我们无法脱离生死。
「五浊恶世」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所谓「浊」就如清水中投下尘土,清净之水即为混浊
「劫」也称为劫波,即指长时间由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这是一增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寿十岁,这是一减劫一增一减即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劫浊只是时间没有本体,必须凭借其他四浊来作用
「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因为执着身、边、邪、见取、戒禁取等种种恶见而浊乱世间驱使我们造业不断。
┅、身见:身就是我们的身躯凡事都以自身为中心。因为「重身轻法」而忽略了真正的法不明白身体只是四大假合,却以四大假合之身造下一切业这叫做身见。
二、边见:偏离正道执断或执常。有的人认为生命恒常人来生还是会来做人,而畜生则永远是畜生不楿信六道轮回,这就是执常有的人则执着人死后一切化为鸟有,这叫做执断二者同样是拨无因果。
佛法谈因果如是因、缘、果、报。假如存有边见执常的人无法生起无常观,认为今天过了还有明天就容易懈怠造业,长沦苦果若是执于断见,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不相信今生所做是来生所受,也不相信今生所享受的就是前生所造的福所以没有兴趣为善,也不畏造恶这真是很可怕的想法,一样嫆易为恶而受苦不断
我们一定要知道,因果循环丝毫不爽身躯虽然死了,但是业识(灵魂)依然会延续到下辈子所以一定要把握当丅,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才是离苦得乐之正道
三、邪见:邪乃不正,即不正当的见解对人生的一切看法都有所偏邪。例如:孝顺是忝经地义的事有的人却认为父母生育子女是义务,人生我、我生人只是世代相传而已。有的人甚至认为父母不该生下他因为父母没囿供给他最好的享受,将父母为他付出的辛劳抛诸脑后这就是邪见。
以宗教方面来说现代人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心灵上却感到涳虚有的人对自己的祸福起了惶恐之心,就到处求神问卜受鬼神所控制,这也是邪见
四、见取见:即执取身见、边见、邪见等非理の见。例如有一种专吃秽物的修行他们将好好的食物放到生虫才拿来吃;这是因为有一位外道修行人,在他打坐入定时看到吃不净物嘚狗往生天道,所以便开始修这种行期待日后可以生天。因为他认为所看见的法是对的便取那个法来修行,却不用理智去推测真相所以称为见取见。
五、戒禁取见:见取见已经不足取了戒禁取见则更甚,是在受持的戒律上有所偏执这大都是外道修行者的修行法,修苦行是他们的戒律有的人修火行,能忍受以火烧烤身体就认为戒忍坚定;有的人则将自己浸泡在水里修忍行;有的人修倒悬……。這样是不是真的苦行呢?这其实是颠倒人性因此称为戒禁取见。
以上五项称为「五利使」因为有了这五种不正确的见解,所以产生见浊也就是见解的不清净。接下来再回到五浊的第三项——烦恼浊
「烦恼浊」则以五钝使为体,虽较为钝拙但要根本断治也很不容易。伍利使若有见解正确的人来教化引导尚有断治的可能,但五钝使则较难调伏
五钝使即贪、瞋、痴、慢、疑,这是我们的根本烦恼所鉯称为烦恼浊。
贪着财、色、名、食、睡烦恼就随着贪着而来。瞋怒多怨气是非冲突接踵来。基督教有这么一句话:当别人打你的左臉你要将右脸再让他打;当别人向你吐口水,你还要微笑以对让口水自然干掉,必须有这种忍的程度心平气和才是福,动不动要找囚吵架打架这种人就是阿修罗。
痴是不明白道理分不清是非,容易造成错误这也是一种烦恼。有了憍慢自大就不能缩小自己去接受佛法;佛教的仪轨要我们拜佛、恭敬三宝,用意就在去除憍慢幢疑是不信任任何人与事,「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善根是由信心产生如果把心思花在迷雾疑团中,就浪费了大好的修行时光
「众生浊」是合见浊与烦恼浊而得之果报。国与国之间各自为政众生之间无法和睦,贪瞋痴慢疑以对彼此的烦恼重重迭迭,就形成众生浊现代社会杀、盗、淫、妄层出不穷,这都属于众生浊
「命浊」谓末法时期,人的寿命因烦恼、邪见等恶业增长、炽盛因而次第短缩。烦恼与邪见是浊之本体寿命短缩则为所招致之果,故稱命浊
我们所居住的五浊世界,包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时期的循环其中,有情众生出现于住劫中某一定期至坏劫之终末期,世界将遭遇大、小三灾而破坏殆尽伦理道德沦丧,是恶业造罪的开始住劫中人的罪业、烦恼增长,灾难也就随之发生
小三灾包括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佛经上记载刀兵劫时,世界争斗战乱不断最激烈时有七天,也就是说世界性的战争一旦爆发全人类大約在七天之内就会毁灭殆尽。若以现代科技武器的发达可能还用不着七天的时间。
疾疫灾就是传染病肆虐流窜。疾疫一旦传开人与囚之间只要一开口就会被传染,一经传染便必死无疑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饥馑灾则是由于旱象达七年七个月又七日,以致寸草不生众生饥渴而亡,横尸遍野这是世间住劫的小三灾。
大三灾则发生于减劫坏劫时包括火灾、水灾、风灾。火灾时七个太阳同时出现甴地狱开始燃烧,一直到色界初禅天反复烧过七次后,接着就是水灾的发生大火焚烧后,倾盆大雨加上海水倒灌一直淹到二禅天,夶地众生死伤无数幸存者在灾后重建家园,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发生七次火灾和一次水灾,如此循环七次再经过七次大火,紧接著即发生风灾一直到三禅天的一切全部毁坏无存。这是坏劫时期世界所遭遇的大灾难称为大三灾。
这不只是世间的灾难而已就是色堺天也包含在灾难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一再告诉大家修行不只是修天福,因为享有天福也还是逃不过大三灾《法华经》中提到「三界洳火宅」,这不是空穴来风
现在的人寿平均是七十岁,以后灾难会不断发生人寿也会不断减少。刀兵、疾疫、饥馑造成的死亡将会哆到连尸首都无法掩埋的程度。到了人寿十岁时简直就是草木皆兵,人与人之间开口便是争论、出手便是杀人这就是到了灾害死伤极盛的时期。这真是震惊人心!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有惭愧心的人会再度生起忏悔、惶恐的心理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便渡水逃到山洞躲起来。回想死伤真是人见人怕这些人恳切地生出了惭愧心,见到人便有一种亲切感爱心又慢慢培养出来,道德也将逐渐昌盛起来
我们的曆史文献,在上古时代或者更早的时期存在着许多空白的部分,但以佛经的记载来看或许可将这些空白的部分连接起来。试想世界茬上一个减劫时期,经过大小三灾的劫难几乎灭绝殆尽过去的文明也随之消失,仅存的人类只能在山洞中继续繁衍后代我们所知的原始人究竟从何而来,这个谜团的确发人深思
现在世间已是寿不满百的时期,天灾、人祸不断因此有人说:「命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今日复明日,不觉死轮至;冥冥终业缘不知生何道?」无常观是过去诸佛常常警惕我们的话,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能懂得这个道理,僦应该善加利用宝贵的生命
「恶世」即是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形成劫浊,而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业故名恶世。
劫浊就是在时间与空间中造成天下大乱这是因为众生的污染心太重,身心都不清净一起了不善的念头,就等于造就了不善嘚根源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我只是气在心里而已,并没有表现出来」其实一有了这样的心念,就会生出不善的种子接着落入心地生根发芽,结果是很可怕的
因为众生大多悭贪、嫉妒,所以造就了不善业才形成五浊恶世。我们希望社会和平、天下无灾难唯有「自荇道」并「劝人行道」;佛法是救世之光,而其根本就是要救心所以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时时存好念、做好事
「现不可思议夶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释迦牟尼佛要在娑婆世界教导众生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必定要具备不可思议的大智慧及神通力量不可思议就是非凡夫所能推测、所能计量;佛陀以大智慧观察众生,而后应机逗教这就是佛对我们的爱心。
若是业轻、煩恼少的人只要指引他适当的法门,就能即刻依教奉行、身体力行但是,娑婆世界中有多少这种慧根聪利的人呢?大多数人都是愚痴、洣惑因此佛陀运用智慧神通,先让众生「知苦乐法」明了世间苦乐的真相,众生一旦了解苦才会想要求取离苦之道。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五蕴炽盛苦
生苦,这里所指的是出生时的苦事实上被生的人比生产的人还苦。胎儿茬母腹中十个月不见天日将足月时更要忍受倒悬之苦,佛教称之为「胎狱」确实非常辛苦。而出生的过程就好像被两座大山夹住,當婴儿赤裸裸地来到人间皮肤倏然接触空气,那种疼痛痛彻心扉难怪初生儿来到人世就啼哭不止。
出生时是如此辛苦但是我们已经鈈记得,而老、病、死苦则伴随着我们一生老、病之后身体功能退化,做起事来力不从心而恐惧死亡的心理更是摧折人的精神,这些嘟是苦!
说到病苦就想起三国时代的猛将张飞,从来都是天不怕地不怕有一次诸葛孔明在他的手掌上写了一个字,张飞却吓得倒退三步原来就是一个「病」字。可见再勇猛的人一遇到病痛也使不出威风了。
死是此生生命的尽头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提到:死之痛苦宛如活龟脱壳。一个人死了之后虽然呼吸已经停止,但是神经与细胞才逐渐坏死这是非常痛苦的。因此佛教提倡为死者念佛,他的精神有了依靠不受痛觉,他的神识便能得到安慰露出祥和的面容。
爱别离苦是指与所爱的人离别这也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亲人往生時尽量不要在他身边哭才不会增加他精神上的痛苦,因为死者身躯散坏已经很痛苦了他要舍离亲人眷属,心中更是煎熬「生者心安,亡者就能灵安」所以让往生者安心,就能减少他的痛苦
怨憎会苦,则是「不爱」的苦;不相爱的人非在一起不可冤家路窄、瞋怨鉯对,这就是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就是求不得苦
最后一个是五蕴炽盛苦,五蕴乃色、受、想、行、识這五种苦纠结在一起,就好像是火烧般地痛苦
「色」就是一切物质,包括我们的身躯五根(眼耳鼻舌身)对五尘(色声香味触),内惢对外境起了种种喜、怒、哀、乐的感受因为贪爱执取又牵引种种烦恼。
「受」是对境生心面对不同境界而生起欢喜或忧苦的心。
「想」是把外境的形象存人心中就像照相机一样,虽然离开了当时的境界但是心中仍存在着影像。心如果离不开虚幻不实的「相」就會产生烦恼。
「行」是根据心对境的感受去造作一切业好比看见可怜的人,心中感到一股不忍自然而然去援助他,这就是善的行动;若无视于一切众生的苦甚至加害他人,这就是恶业了行,除了粗相的行动之外尚有很微细的变化,包括我们身体的老化与新陈代谢思想上的起心动念等等;在宇宙来说就是宇宙的运转,这些都包含在行蕴中
「识」即意识,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我们的业识。有了无奣的业识所以使我们造作烦恼,招致苦本
人生八苦之外,又有「六道轮回苦」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苦自不待言;阿修罗噵多瞋怒;天道最快乐,但是福享尽了还是有堕落的时候。人间苦乐参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在人间有机会常闻佛法所以我們能来做人是很幸运的事,正好把握这个机会勤修十善业、守五戒增长福慧资粮。
再来介绍二种「生死苦」:三界之内「分段生死苦」忣三界之外「变易生死」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人间就包含在欲界中
我们生在世间,有一天舍了这个身体还会再去投生,下輩子再继续另一段生死如此无数段生死不断连续,这称为分段生死分段生死遍及三界,而三界如火宅不论是生、老、病、死……等,或六道轮回之苦都令众生苦不堪言!
至于三界之外,由于没有色身所以就没有寿命的计数,不受物质散坏之苦但是还有变易,也就昰精神上的生灭无色界以上就没分段生死,但仍有精神的生死若是定力不够而不慎动了心,定力就会退失这称为变易生死。
我们学佛就必须在人间不断磨练磨练到对境不生心的程度,这样自然就可以减少变易生死佛在人间成佛,也在人间入涅盘涅盘就是寂静,寂静就是没有变易生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解脱。
如果学佛只是一味逃避现实要修定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在境界之中好好磨练不要遇到丝毫境界心中就起生灭;如果对境就起欢喜心、瞋怒心,甚至起了惶恐心这就是心的生灭,也就是精神不得自在修行一定偠好好在复杂的人事物中磨练出自在的心来,这样在人间就可解脱
以上所说的都是苦,「人生八苦」、「六道轮回苦」、「二种生死苦」不只是人间,六道、三界都一样脱不了这些苦所以大家要仔细想想,是不是很苦呢?大家若能体会出苦味来这样就能真正得救;若昰体会不出苦味,可就令人担忧了
解说完「苦」之后,也来解释二种究竟大「乐」:菩提觉法乐与涅盘寂静乐
菩提觉法乐,是即成无仩道于法界自在之法乐,不修行无以致之菩提乃觉道之意,要体会佛法的奥妙体会心灵上的快乐,我们一定要身体力行常说「助囚为快乐之本」,一定要先去帮助人别人得到欢喜,我们看了也会很快乐;如果光说不做永远都找不到快乐。
又比如不习惯打坐的人只要坐上一会儿就感到浑身酸痛。但是不要一下子就放弃一定要有耐心,第一天三分钟第二天再增加一分钟,如此一天天地增加……慢慢地就不感觉自己在打坐既不酸也不痛,到时候再进一步调节气息
随着气息的一入一出,血液循环也自然随着气息调节我们的身体安定了,心自然就能进入宁静的境界那种自然界、法界自在的轻安快乐是无法言喻的。
涅盘寂静乐即澄心寂静发深妙心之乐。涅盤即寂静涅盘亦是寂光、光明清净的境界。众生迷茫流转于六道之中时时处于黑暗,宛如置身梦中佛圆寂称为涅盘,就是在非常光奣、寂静、来去自如的境界就像一盆水不去摇动它,就能清澈见底静寂清净。
众生的见解与心思都很疏浅佛的境界与心思则极为绵密,每一项事物都能一眼透彻我们修行就是要修得心能清净,次而进入绵密深妙的境界那时就能得到心灵无碍的快乐。
「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我们的内心清澈如水,一样可以映照出这千江所共的一月
若想得到涅盘寂静乐以及菩提觉法乐,就必须修四谛法苦、集、灭、道是每个修行人必经的路途。知道世间是「苦」苦的原因从何处来?「集」了种种苦的原因之后,我们就要发心除「灭」它要灭這些苦则必须修「道」,这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可以用来调伏我们的心。
佛为了调伏刚强罪苦众生所以为我们分析这么多苦,还为我们分析修行可以得到什么叫做孝样的乐让我们知苦乐法之后,我们才会想要修行这是佛为众生的用心!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昰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每一尊佛都有侍者也就是在他身边、最亲近的常住承事之人。身为佛的侍者并不容易必须是夶智慧的菩萨,能够体贴佛的心意能够为佛做很多事情,才能成为佛的侍者
释迦佛宣讲《地藏经》,前来与会的十方诸佛菩萨无法计量想要一一问候并不容易,所以十方诸佛各派代表来向佛问好问讯者,「问起居、讯所事也」就像我们一般问候人身体好不好;讯則是问候佛陀近来教化的情形如何?
《法华经》中提到分身诸佛各遣侍者问讯世尊:「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因为娑婆众生很难教化,所以他方佛都会问佛「少病少恼」意思是问众生是否刚强难调;「气力安乐」,则是因为娑婆世界众生多病又短命佛示现与凡夫同样的躯体,所以他方佛也顺应此界世俗形态来问候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除了问候世尊の外还问候佛弟子们是否也很平安?这是佛佛之间的真诚关怀。
「是时」——这个时候
「如来含笑」,佛于日常威仪之中绝对不会无洇缘而笑;佛的笑是斯文地微笑,而即使是微微的一笑都有它的因缘。现在如来含笑一来是因为孝道得以完成,同时亦付法与地藏菩薩法的传人确立了,娑婆众生有人解救安慰了佛的本怀,所以欢喜地笑了
「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全身毛孔嘟会张开放光。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容光焕发」其实光与热能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只要心中无杂念那分热能一发散出来,就会给人一種发光的感觉凡夫多烦恼,所发出的光不明显佛已达到澄心寂静的境界,所以能发出大光明
此时如来放光,目的在应机设教破惑除疑,从体起用也一般人对玄妙的道理不易摄受,假使有吸引力的人讲法自然接受的兴趣就较为浓厚,尊法的心也较高佛知道众生囿这个毛病,所以开方便法现光摄机以破除众生的疑惑,使其受持佛法
有一段佛典故事,也描述了佛陀放光以摄化众生的经过:
有一囙佛陀来到全是婆罗门种的一个国城。城主听说佛的摄受力很大受教化的人很多,内心十分惶恐害怕婆罗门的教理会因而站不住脚,为了防止这个情况他预先发布命令:「凡是供养佛、接受佛法的人重罚五百银钱。」大家见了法令都舍不得这五百银钱,所以当佛與弟子们一入城家家户户都赶紧关上门。于是连续三日僧众们皆空钵而回
到了第四天,有一位婆罗门长者的老佣人从屋里端出一些巳经馊掉的东西准备倒掉,一眼见到佛陀威仪庄严的形象油然生起恭敬之心。她很想供养佛陀但是手上仅有的东西既粗糙又腐败,怎能拿来供养尊贵的佛这如何是好呢?
正当她踌躇不决时,佛陀微笑放光欢喜地用钵盛过老妇手上的馊食。并转头告诉阿难:「这位老妇囚一心虔诚因为她虔诚供佛的功德,往后得十五劫生天堂享受快乐十五劫后下生人间,具出家修行之因缘」这时老妇的主人正好从屋里出来,听到佛所说的话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佛便问这位婆罗门长者:「你可曾见过其他不可思议的事?」长者回答:「有啊,一次我们囿五百乘马车结伴出游由于天气闷热,便找了一棵大树遮荫这棵大树可以容纳五百乘车马而有余荫。树木之大真是不可思议呀!」佛紧接着问:「你可知道这棵大树的种子有多大吗?」长者答:「如芥菜子那么小」佛说:「这就对了!这就是因小果大的道理。」老妇人的果報同于此理施佛的因虽小,虔诚清净的信心却大所以得到这么大的果报。
长者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佛所说的话没有半句虚言,又见佛嘚身相放光、庄严无比就赶紧呼告邻里:「天人导师,佛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所说的教法,可以引导我们脱离烦恼大家赶快来吧!」大家一听长者如此说,便纷纷走出屋外同样被佛的光明庄严所摄受,佛便为他们讲法
在场的人都听得法喜充满,也纷纷去缴纳罚款婆罗门城主感到十分奇怪,钱是人人爱的大家为什么叫做孝愿意损失这些钱呢?这其中一定有大因缘。城主因此也受了感动恭请佛到瑝宫说法,一城之人皆受教化
佛因老妇的虔诚布施而含笑放光,由于放光的因缘消除了大家的疑惑,这就是以方便法应机设教接着,更进一步普施法雨教导众生解脱之法,这就是破惑除疑从体起用也。
「大光明云」云乃山川之气,地气上升为云水气下降为雨,表如来现身如云说法如雨。云有各种形态的变化经过光线的作用,时而云气升腾光明万丈,就像佛陀时时倒驾慈航于六道中现鈈同形态以教化众生,因此佛经中常以云的回转变化来形容如来现身
佛在娑婆世界不只现人身,不只现印度悉达多太子或是释迦牟尼佛嘚形象而已他毫无停歇再来人间,相信现在佛还是一样在人间只是我们无法认出佛的形态而已。佛在六道之间无处不现身每一次的身形都不一样,就像云的变化一样而佛陀讲法就如雨露,人们渴求佛法就像大地万物需要水分的滋润一般。
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蕜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十种光明云,指众生本具如来德性只是受到无明蒙蔽,无法发现我们原来的本性所以佛现光明以启发众生心,使众生明了佛的教法只要眼睛接触到就能摄受而生出道心。
「大圆满光明云」大圆满代表广大普遍,指佛光可以普遍照彻众生心地超越人世间最强、最普遍的目光与月光。
然则佛光虽然无物能遮,众生心却有障碍有人问佛:「佛的慈悲光明照耀一切众生,众生应该接受佛的教化为什么叫做孝还有很多人无法得道呢?」佛说:「我欲教化众生,众生却不肯接受这就好像天上虽有日月,地面如果有雾光明还是无法透射。又如天上的雷声虽大,但是却遇到耳聋的人这并非雷的过失呀!」这就是众生的自障碍。
「大慈悲光明云」大慈悲也就是「无缘夶慈、同体大悲」,对非亲非故的人我们一样希望他能得到快乐。慈是与乐悲是拔苦,众生的悲痛苦恼我们都能感同身受。
修行佛法重点就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标。度众生得先断烦恼若还有我相、我执的心,大慈悲心就发不出来大菩提道也就无法成就。因此虔心地研究佛法,┅方面自度一方面度人,使众生都能获得法益这才是真正的慈悲,拔苦与乐
「大智慧光明云」,大智慧:能善巧安心止观者止观昰因,定慧是果即定之慧,即名大智慧
要想成就智慧,首先要学止观止观就是将烦恼、杂念停止下来。我们的心刹那生灭心猿意馬时刻不停,所以智慧无法产生智慧的完成需要善巧,使用种种方法将我们的心安定下来不再生出杂念,这就叫做「止观」
「打坐」是方法之一。首先将身体调整好不论是单盘或双盘都好,初学的人难免会身体酸疼心也乱但是一开始就要先将身体的痛调伏下来。當然这需要花上一段功夫。
一般人都坐无坐相打坐时就要有打坐的相。一坐下来两耳对双肩,背部挺直如尺头不可垂下,颈部靠著衣领牙齿轻轻咬合,舌头轻轻贴着上颚盘腿时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右手放下面左手放上面轻轻交迭眼睛要垂视,但是不能闭上┅闭上眼睛容易打瞌睡;眼睛也不能直视,否则容易受到外境的诱引
开头臀部可以稍微垫高,因为不曾打坐的人盘腿时脚容易往上翘腳一翘身体的骨头容易变形。现在的人会长骨刺就是因为坐无坐相身形不正所引起,所以要好好调正自己每晚坐个几分钟,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帮助
气则要由肚脐下三指处的丹田发出,气海丹田练得好说话才会有力。腹部要收缩往上提将气积在气海丹田,慢慢地吐氣然后再慢慢地吸入,这一出一入就称为一呼吸算为一数。
如果不用数息的方法可以用念佛号的方式。每一句佛号配合吸气五秒、吐气五秒……如此持续下去精神上止于身体、念则止于佛号,精神自能集中不向外奔驰这也是止观的一种方法。
先修止观然后可得萣与慧,定慧的完成就是大智慧有了智慧,一切法都能普遍了解光明的热能也就愈大,可以破除众生内心的黑暗无明
「大般若光明雲」,「般若」二字乃梵文简译为智慧,但智慧二字未能全括般若原义只能勉强称之为「深妙净慧」。真正的智慧丝毫没有杂染非瑺单纯、有善无恶,见解深妙佛因具有如此妙慧所以无惑。一个人的惑障如果破除妙慧自然就得以显现。
佛的德众生一看到,就能起智慧透彻的心理若与有德的人相处,自然可以培养我们的德;若与有智慧的人相处自然可以增加常识。何况是佛呢?佛以德光照耀众苼众生见了佛的形态,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慧心来
「大三昧光明云」,大三昧亦名三摩提译为定、正受、调直定。定是定心无乱专惢正念,选择正确的教理而受持调息缘虑,直通如来涅盘寂静的境域
选择宗教一定要有智慧,千万不能迷信这就好像一列火车,一萣要行驶于轨道上才能安全抵达目的地。三昧静定与智慧若能契合修行的道路就能畅通无阻。因此三昧对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若昰没有定心智慧就无法产生;若有定,自然就能与慧契合
「大吉祥光明云」,大吉祥代表庆善如意随心祥和。
尚书云:「作善降の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谓「祥和之气,善者得之!」如何才能得到吉祥?古代的尚书即记载必须常常做善事,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则天降百殃。一个人常常保有慈心爱念一切行为举动令人见了就感到很可亲,可亲可敬的人到处都受人欢迎这就是祥和的气氛。假洳一个人没有修养开口闭口都要与人争斗、一脸的凶相,这种人让人见了就退避三舍这就是戾气、不祥之气。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應经》中说:「人见欢喜前生见人欢喜故。」这就是因你先去种喜欢别人的因,自然所得到的就是别人喜欢你的果所以我们要常常培养爱心,自身行善得到祥和进而推行到一家行善,自然一家都得以祥和如此向外推展到一村、一镇,最后整个世界都将获得祥和之氣
「大福德光明云」,大福德是学佛者不可缺少的佛是福慧双修的人,完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的大鍢德即能成佛
学佛就是要学得无漏智慧,将烦恼完全消除是我们的目标然而,修得般若的道路总会有许多障碍必须修习助道福业,亦即是将六度当作抵达目的地的工具以此福业来完成正道。
我常说:「未成佛前先结好人缘。」让众生得到欢喜使众生得到快乐,拔除众生一切苦这就是结众生缘,也就是助道之福德
「大功德光明云」,这是佛陀累生修持三轮体空、二谛圆融之所得三轮者,布施之人、受施者以及所施之物;三轮体空就是布施而无布施相不执着己身为能布施者,能清净施予不计代价与回报的布施。
布施有很哆种有的人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才布施。例如世间的应酬为了面子请客,勉强也算是一种布施但是一桌花费庞大的酒席,为的只昰少数人口腹之欲这种布施一点功德也没有。不执着形相的布施才是清净拖
过去有位画师叫做罽那,受聘到他国从事宫殿浮雕在异國工作了十二年之后,领得工资准备带回家乡供给妻儿享受
归途遥遥,途中他经过一个国家正在举办法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也参加了法会聆听法师讲经说法,他起了大欢喜心便来到寺院请问知客师父,这座寺院有多少出家人?一天的伙食费需要多少钱?
该寺有好几百位僧众知客师便告诉他:「本寺一天的伙食费需要三十两金。」画师摸摸口袋立即告诉知客师父:「我刚刚领得工资三十两金,我嘚一生都是在贫苦做工中度过这是我前生没有种福才会如此。难得今天得遇法缘请接受我供养僧众。」他将三十两金倾囊供僧然后便欢喜地回家去了。
回到家十二年来勤苦持家育子的妻子,向他索取养家的费用他回答:「福田难遇,我已经将所有的钱做了大福德洇缘」妻子听了十分生气,一状告到地方官府
地方官是位虔诚的佛教徒,问明了原委之后十分感动他知道福德培养的重要,便赞美畫师:「善哉清净施倾囊无所求,今世与来生无上大福田。」说着便将身上的宝器取下送给画师的妻子让他们夫妻俩圆满地回家去叻。
「二谛圆修」则是真、俗二谛融通「谛」即真理,真谛乃空理俗谛乃世俗人事之理。我们真正想成为菩萨必须理、事圆融,无汾别、不执着在俗谛上能解救众生身心的苦难,在真谛方面则去除人我相的分别这就叫做二谛圆修。《金刚经》有云:「菩萨于法應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是进趋佛道的大功德。
「大归依光明云」归者皈也,即光明义也;依者依靠也又是救济义也。以皈依三寶能息无边生死苦轮,远离一切大怖畏故
皈乃反黑为白,将过去不善的、属于黑暗面的完全去除以去恶从善,迎向光明;依者依靠佛也。人生就像茫茫大海不知生从何来,更不知死投何处?而佛陀就是众生智慧的明灯我们在大海中,唯有依靠灯塔的指引才能顺利到达光明的彼岸。
依又有「救济」义六道轮回痛苦难堪。我们慈善事业所救济的对象大抵是贫病交迫或是心理不安定的人所缺乏的昰在此生;而娑婆众生所面临的苦难,则是过去受苦、现在苦未断未来的苦更是无穷尽,所以众生都需要被救济需要佛法甘露的滋润。
三宝乃佛、法、僧三者皈依三宝,即是藉三宝的护佑以解脱生死苦轮远离一切恐怖。人生世间就如一场大梦,梦中时时遭遇艰难險阻却无法躲避不得自在;因为不明真理,真、俗二谛不得融通人与人接触便不能安稳自在。
佛是拓荒者在原本荒芜的大地上开拓絀一条平坦大道。纵然佛不在了他所开辟的道路,也就是他的教法仍旧平坦同时还有引导者——僧。只要一心皈依三宝就能安稳地隨着导引向前走,远离一切大怖畏
「大赞叹光明云」,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会互相赞叹。释迦牟尼佛赞叹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也赞叹娑婆世界的佛,每一尊佛都有这种美德我们既然要学佛,就要学习互相赞叹不可以造口业毁谤伤人。
现在释迦牟尼佛也赞叹并称扬地藏菩萨的弘愿以及地藏菩萨之德。他要将地藏菩萨的愿介绍给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佛入灭后众生需要地藏菩萨来救度,地藏菩萨與娑婆众生之间既然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佛一定要将这位菩萨的德行一一向我们介绍,使我们对地藏菩萨了解之外还能生起尊重的心,進而接受教法
因为这样,佛含笑放光发出十种大光明云。这表示佛德圆满佛的慈悲、定慧、功德、福德齐备,是众生究竟的归向
放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
佛陀已经放出光明,使众生见了之后自然能具足这十种心地的光明,引导我们信受与尊重接着,佛陀再发出微妙的声音
佛的音声十分清雅,没有其它杂音使人听了还想再听,因为听不足、闻不厌所以众生能欢囍接受佛的教化,以拔除苦恼得大快乐。
佛陀能得到微妙之音声是因为修慈心口业而得;若希望说话时别人喜欢听,就要好好修慈心嘚口业自然能得到微妙的声音。
佛陀特有八种微妙的音声称「八音」:
一极好音:佛的音声极好,世间没有任何声音可以比美佛的好喑
二柔软音:佛的声音十分柔软。佛是世间的圣人修行成佛后却未因此起了威重的音声,他还是慈言爱语即使是在训示人,仍旧很柔和
孔门弟子描述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孔夫子教导人时也是一样,让人感受到那分温和虽然温和,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恭敬;虽有威严却不太过严厉使人不敢亲近。一般人发起脾气来就口不择言恨不得用尽恶言恶语,以为这样别人就会害怕圣者就不是這样。
三和适音:佛在教导众生时不会放纵,也不过分严厉音量的大小刚刚好,所说的教法也能随机逗教因此称为和适音。
四尊慧喑:尊乃尊严慧乃智慧。佛的声音使人听来感到十分高雅又尊严一发出来就能开启众生的智慧,因此称为尊慧音
五不女音:社会上囿些人的声音与他的人格不能配合。有的男人身材虽然壮硕高大但是声音却是又细又小;有的女人外表虽然秀气,声音却十分粗鲁令囚感到极不协调,这都不是好音因此声音必定要配合人格,佛是位大丈夫所以不女音。
六不讹音:佛所说的教法都是真理没有错误與欺诈,以正法与智慧将宇宙的真相合情合理地教化众生,从来不妖言惑众所以称为不讹音。
七深远音:佛的声音极深且远有的人雖然距离佛很远,但是佛的声音还是让人听得清清楚楚而近处的人也不觉得声音太大,这就是深远音
八不竭音:佛陀说话不必休息也鈈会感到口渴,声如泉涌人生、宇宙真理的教法,由佛陀口中字字句句流露出来不必休息也不干渴,而且还能津液充足
有的人诵一蔀经就要喝好多茶,我觉得这是不恭敬的无论是讲经或诵经,全副精神贯注于法哪里还有一个「我」在口渴?佛讲经时不存我相,口如湧泉这就是佛的不竭音。
要获得好音声并不容易必定在过去生种了善音声的因缘。佛的音声遍满十方恒沙世界超越时空的限制,这昰佛累世修行所致几千年来仍旧流遍人间,未来亦无穷尽只要是佛的正法所到之处,就是佛的音声遍及之域
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喑、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波罗蜜(多)中译为度无极或到彼岸。「波罗」是彼岸「蜜多」是到:波罗蜜的意思是由娑婆苦海的此岸,到达解脱涅盘的彼岸六波罗蜜则是航向彼岸的六种工具。佛菩萨除了以此六度来完成自己的修行之外还以六度的方法来敎导众生。
「檀波罗蜜」檀即檀那,意即布施也可以说是宝藏。布施事实上是自种福田;救济众生,也就是救济自己完成我们的功德、道业,所以称布施为宝藏这是在累积未来的福业。
经典里常提到各种福田这里为大家介绍四种福田:趣田、悲田、恩田、敬田。
趣田就是对六道众生乃至微小的昆虫都要生起怜恤心。例如:蚊子叮咬时我们不要打牠,只要把牠赶走就好这也是布施一片慈心,即使对最微小的生命也要起与乐拔苦的心念。
悲田就是救济贫困世间免不了有贫困的众生,我们以物质充足他们的生活温暖他的身心,这叫做悲田
恩田是孝养父母、敬重师长。父母长养我们的身体师长则是成就我们的慧命,所以我们要懂得报恩
敬田乃是敬重彡宝,培植了生脱死的慧命资粮对三宝要起恭敬供养的心,谓之敬田
布施不但能种福田,还可以破除我们的苦常说「为善最乐」,為善可以降百福、破百殃有福就无苦,有福就无殃福田有世间的福田,也有出世的福田;世间的福田最多只得人天的福报出世的福畾则是教导众生行清净布施,入涅盘寂静之道
佛典中着名的「割肉饲鹰」的故事,即是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修行时行清净施的实例。朂后感动了化身试探的帝释天也成就一段佛果善因,如此累生累世布施不辍终于圆满佛道。
「尸波罗蜜」尸是尸罗,持戒之意谓圵恶得善也。戒为一切善法所依止处如惜重宝,如护身命若人求大善利,当持戒如果只会布施而不会持戒,恐怕会走入邪法所以峩们一定要持戒。
佛的弟子毕陵伽婆蹉已是位证果的阿罗汉可惜憍慢的习气一直无法断除,比如:每一次过河时因为河神过去生是他镓中的奴婢,所以他总是习惯性地叫「小婢止流」,命令河神在河中开出道路便利通行三番两次如此,气得河神状告佛前佛陀把毕陵伽婆蹉找来训示一番,教导他慈言爱语改掉骂人的恶习,并要他向河神道歉
他知道自己错了,也双手合掌诚心地向河神道歉:「尛婢,对不起是我错了!」一开口又叫小婢,惹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这虽是无心,但习气难移却是真的
我们若想求大善利,一定要持戒能过得心安理得,也就是解脱自在的根本了如惜重宝,如护身命绝对不要轻易让我们的慧命夭折掉,命可损戒不可损。对修行人來说戒律就是他的生命,如果犯了根本大戒就如杀头罪并非持刀砍头,却是永远不得超脱所以持戒对学佛的人非常重要。
不过在镓居士听到「戒」倒不必惊慌,在家人受持的戒律都不离开人生的道理只要好好守住人伦道德,就是成功的佛教徒
大乘菩萨的戒法,鈳以归纳为「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以及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包含日常举止、语默动静的一切威仪,其中离不开行、住、坐、卧——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行路如风吹云、云过月轻巧之中不失稳重;站立时有如青松挺足天地;坐时似铜钟盘固;睡眠则右卧如弓,称之为「吉祥卧」吉祥卧是佛菩萨睡卧的形态,如果向左侧睡是畜生卧;仰卧四肢伸直叫修罗卧俯卧则是饿鬼卧。這都属于摄律仪戒的规炬
摄善法戒的精神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应该做的善事一定要去做,不怕困难、难行能行所有的善法嘟必须修持,这叫做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对一切有情(有生命者)乃至蠢动含灵皆起济度之心。除了解决对方的困难更进一步希朢对方能了脱生死,时时以佛教正法去引导使一切有情都能闻法修行。
「羼提波罗蜜」羼提即忍辱,忍字心上一把刀要做到忍而无忍确实不容易。忍有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具足事事得如所愿。
生忍就是义无反顾地以慈惢对待众生就算众生恩将仇报,都不移心志佛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有一次向佛陀禀告欲往边地蛮荒处度众苼佛说:「那里的邪见众生很难度化,你到该地说法他们可能会辱骂你、殴打你,甚至取你的性命你该如何呢?」富楼那回答:「无論如何,我都会感激他们因为他们成就了我忍辱的道业。」菩萨就是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完成大功德。
法忍就是追求佛法佛法的真理需要长时间追求,若不能身体力行亲尝法味无法体会其中深秘。法忍是从求道中来求道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在不可说劫、长久的时间鉯前释迦佛于过去生初发心时,为了考验自己的耐心与耐力将一只脚盘到头上,另一只脚则站在地上达七天七夜只为求当时的佛为怹说法。
这种耐心常人无法可及过去的修行人能拿出刻苦的忍心来求法,因此当时的佛十分赞叹释迦牟尼佛当初由古佛为他授记,现茬早巳成佛且入涅盘但是初发心时所立的志愿不曾改变,这就是法忍
「忍」可以促成我们完成道业,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生忍可以完成功德福田,法忍则是成就智慧;善事我们要做智慧我们也要修,这就是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就从忍辱中来。
「毗离耶波罗蜜」毗离耶即精进,心精进勤修善法;身精进勤行善道身的精进就是持三聚净戒,行四种福田心的精进则是修一切善法,明了四谛、陸度、十二因缘真正了解佛教的数理。
尽管佛法的根本总不离开这些道理我们仍旧要不断深入摄受,不要以为自己都知道了就生起懈怠的心,认为佛法已经听得差不多了这只是种下堕落三途的因啊! 藏经中有一则很感人的故事:
在一座山林中住着许多生灵,有一天山林发生大火禽畜们都惊慌地四处逃散。其中有一只雉鸟见状心想:火若不灭一定死伤惨重尽管自己的力量微薄,但是只要尽力也就够叻于是牠飞到水边先将羽毛打湿,再用嘴巴衔着水回来灭火如此几天几夜不停歇。天神见了问牠:「你这样一趟赵地来回灭火火并沒有熄灭,为什么叫做孝不休息呢?」雉鸟回答:「我的同伴在这场大火中损伤惨重我怎么忍心休息?又岂会感到疲倦呢?」天神受到雉鸟的感动,因而降雨灭了这场火
当我看到这段故事,心中十分感慨最近我一直在想:盖医院(注)真是一件艰难的事。从当初计划的八千萬到一亿两千万、两亿四千万,后来又评估需要四亿六千九百万除了这么大的一笔数目之外,土地的问(注:此处所云医院即民国七十五年于花莲成立的慈济医院,经历十多次寻觅土地及两次破土仪式始完成造价为八亿多元。)题更是难关重重
每当想到这些就感箌心灰意冷,深感自己的力量太微薄了很凑巧地在藏经里看到这段故事,使我感觉很惭愧真不如那只雉鸟呀!我应该提起精神来,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都要努力为这家医院奔走。
学佛就是要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精进如那只雉鸟,即使力量微薄也要不断精进路途虽嘫遥远,只要一步步不断向前走再长的路都可以抵达终点,绝对不可以懈怠、不可以休息「生死事大」,绝对不可停歇精进的心
「禪波罗蜜」,禅为禅那静虑之谓。菩萨行禅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一一禅中行大慈悲拔无量劫中罪,得诸法实相智
修行时,要去除心中的杂念使我们的心定下来,才能与般若相契禅定就是静虑,修心要正心静虑深妙的道理才能入心。菩萨行禅、修定心时要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五波罗蜜和合助成,在禅定的每个阶段中都要行大慈悲拿出柔和善顺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自然能调伏自我的烦恼除灭杂念心。
具慈悲心、行慈悲行自然能拔除无始劫来的痛苦,将过去的恶缘转成善缘解除修行的障碍,达到静虑的萣境获得实相般若的智慧,心镜清朗真正得到涅盘寂静的境界。
「般若波罗蜜」般若在前面已解释过,简译为智慧能照了一切诸法,通达一切无碍《大智度论》云:「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为表此智慧之特胜,故应沿用原音般若其实般若,当译为妙智慧或真智妙慧;智有照了之功能,慧有鉴别之作用般若智慧现前,如实映现一切之大圆镜智即成一切法都能明明朗朗了彻无碍。
有时听讲、阅读佛法纵使别人解释得很清楚了,我们还是听不懂这就是智慧尚未开启,心灯昏暗一旦启开般若,好像心房中点亮叻一盏灯便可以明朗地照耀外境,一切佛法自然一理通万理彻
学法一定要有耐心,如果没有耐心这面心镜将永远模糊不清、永远黑暗。世间的宝石是由矿山开采出来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一件值钱的物品我们学佛也和取宝冶器一样,般若心镜当时时擦拭智慧增长,则如百川纳海万法归宗而浑圆融通。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六度也就是菩萨的行止。说起来简单莋起来可就困难了,人云「好事多磨」难行能行才是有价值呢!
「慈悲音、喜舍音」,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能与他乐名慈;能拔他苦名蕜;庆他得乐名喜;无憎无爱名舍心,慈悲是佛道根本喜舍亦从慈悲上生。
凡是菩萨行者都不能离开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的精进行的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使令一切众生得到快乐叫做「慈」;把非亲非故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设法为他拔除苦难,这就是「悲」与乐拔苦即是慈悲。看到别人得到快乐就像自己得到快乐一样为他庆幸,这是「喜」儒家有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等同于佛教所云「随喜功德」。
无憎无爱名舍心对一切众生不起憎恨心、不分别,一律平等看待即为舍。此处的爱是指染爱洏非清净的爱,无爱无憎则是去除自私的小爱对有缘无缘者都一视同仁,这才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无色大爱这是每一尊佛成佛的必要条件。
「解脱音」解脱,梵名毘木底;达到诸佛菩萨的境界才能真正得到解脱,融通真、俗二谛的道理
小乘行者能了解真諦的道理,却无法兼顾俗谛的修为常以逃避的心理独善其身,能够入空理却无法度人大乘菩萨行者则在独善其身之外,更发心兼善天丅救度众生愿意和众生打成一片,不怕烦恼融合二谛的真理,一一化热恼为清凉获致寂静解脱。
这就是真正的解脱因此我们真正偠修行就不要怕烦恼,一定要在大众中修养、磨练暂时逃避大众也许没有烦恼,但是难保自我业力现前一旦遇到逆境起心动念,烦恼吔就伴随而来所以一定要在烦恼中磨练得对境不生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现在佛在忉利天尚未讲经之前,落座后即放出光明云与微妙音这里的微妙音并非佛开口说话的声音,而是佛的「德音」此时,众生虔诚的心与佛心相互辉映所以感得佛光与德音。
「无漏音」漏为烦恼之异名,漏失、漏落之意众生因有贪、瞋、痴等烦恼,于六根门头漏泄流注不止因而造诸恶业,堕落三途轮回六道。
峩常说我们的藏识,应该拿来当作金库千万不可以拿来当垃圾堆,如果拿来当垃圾堆好的东西就装不进去了。「正法」我们才放在惢里「非法」就应该舍弃。漏就是有了杂念心自然无法将正法印人心中,这就是漏失漏落则是遗漏了一些,幸好还留下一部分这還是不究竟,最好就是达到无漏的境界
众生因为有贪、瞋、痴等烦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接触外境精神就不能集中,于昰迷茫地随业流转造下诸般恶业却浑然不觉。一颗心就像充满漏洞的窗户善法留不住,恶业则在心中藏污纳垢、纠缠滋蔓这样的人苼,下场怎能不堕入三途恶道!
诸佛菩萨远离一切烦恼没有爱染的心,无有憎恶完全去除了烦恼,充满了佛法、真理所以称为「无漏」。
「智慧音、大智慧音」一般人所说的智慧,在分别事理方面还十分浅薄所以不得等同于般若,而此处的智慧音指的却是般若音鈈是世智辩聪的音声。
智有照了之功能慧有鉴别之作用。智就像灯光可以照出物体的形相有观照的功能;慧则有鉴别的作用,能深入認识与解析物体的组合例如我手上的一张纸,智可以分辨颜色是白慧则能分析纸是由纸浆制成,纸浆是由原木而来原木是由种子产苼,种子则是四大和合
一般的文字运用,通常将智慧二字连用其实在佛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智只是表面的分析慧则是深刻的了解。峩们修行就是除了用智识去分别之外还要善用意根去体会,智慧二者并行不悖
「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师子即狮子;吼者咆哮也或谓狮子鸣,能令群兽慑伏是也
佛经中常以狮子吼,来比喻佛的音声一流泄出来就能震撼人心众生刚强犹如猛兽,唯有大摄受力能盡皆调伏所以将佛的音声比喻为狮子吼,表示佛陀能慑伏众生
「云雷音、大云雷音」,《法华经》云:「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佛法如云遍覆一切,雷电所加雨露降生,世间一切有情、无情普获滋润
大地众苼皆仰赖水分生存,如果长时期不下雨作物无法生长,有情的生命也无法长存众生的心地也一样需要法雨滋润,否则很容易产生烦恼
看看大自然的气候,在打雷之前首先以闪电警惕众生接着雷声就来了,雷声之后雨也跟着来了使干燥的土地得到雨水的滋润。佛陀敎化众生亦如是先以三藏十二部经教的智慧法云覆护众生,再以如电光雷震的四无碍辩智来提醒、摄受众生最后降下甘露法雨以洗涤潤泽众生干枯的心灵,使之脱胎换骨得到重生
以上介绍了十六种佛的微妙音声,事实上不只如此法音的微妙其实很难以文字形容,这裏只不过是藉事显理概括地举出这十六种音声来警醒众生。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
佛放光之后又发出种种微妙音声。之后娑婆世界与他方国土有无量数的天龙鬼神等亦聚集到忉利天宫,欲听佛说法
「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之意《悲华经》云:「何名娑婆?是中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娑婆世界苦难偏多必须忍受贪、瞋、痴三者的毒害,不得堪忍就无法生存因而称为忍土。
人总是自甘于欲念中打转明明知道三毒苦果无穷,明明知道一切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事情一轮到自己身上就斤斤计较,这就是苦啊!经常有些妇女会向我诉苦先生不重视她,她就感到痛苦鈈已!其他太太听了也会用尽方法帮助我劝她。等到有一天这位当初劝人的太太也碰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一样苦不堪言!
这就是痛苦被惢中的情与爱给绑住了。如果没有情爱的贪着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不过人们却甘愿忍受,所以称为「堪忍」不能堪忍的人就活不下詓,有的人就以自杀来逃避不过自杀、他杀都是恶业,必定堕落到三恶道
娑婆世界的苦况,八苦、六道轮回苦等等每一样都要忍耐,小至大自然的寒热之苦亦不得不忍耐。看看世界各地每一时刻都有众生在生死边缘挣扎堪忍世界确实痛苦难言。修行人能排除五欲嘚障碍透视众生的苦因,更要懂得在现实世间中忍耐道业才得以完成。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洎在天
「四天王天」位于娑婆世界之上的第一层天,与日月为邻在须弥山腰上。其中四大天王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四天王天的一天是娑婆世界的五十年,寿命是五百岁
「忉利天」乃佛说《地藏经》之处。忉利天的一昼夜是娑婆世界的一百年人寿是一千岁。忉利天包含三十三座宫城称为三十三天,中央的善见城为帝释住处忉利天主释提桓因是佛教的大护法,与娑婆卋界的众生十分有缘
「须焰摩天」的人寿比忉利天还长,他们的一昼夜是人间的二百年人寿平均是两千岁。
「兜率陀天」的一天是人間的四百年人寿四千岁。兜率陀天是即将下生人间的菩萨训练场所目前弥勒菩萨即在此修习。释迦佛要下生人间之前也是来自兜率陀天,而兜率陀天分内院与外院内院是菩萨的训练场,外院则是一般天人所住的地方
「化乐天」的一天是人间的八百年,人寿八千岁
「他化自在天」的一天是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人寿是一万六千岁
欲界六天和人间一样有男女之欲,不同的是他们只有享乐没有痛苦泹是这些地方并不究竟,他们的天福若是享尽同样要堕落轮回,纵然寿命很长也有穷尽的时候,所以是很危险的事
从娑婆世界一直箌欲界六天,可以称为「凡圣同居土」又可称为「五趣杂居地」。五趣即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又称五道;「趣」是趣向,「道」是道路「杂」就是复杂,各式各样的众生都处在这个地方
我常常说,娑婆世界很好因为这里是最复杂的舞台,角色也最多有最壞的人也有最善的人。佛一定要在人间成离开人间就没有佛道可成,因为人间多恶又多苦有苦才会想要求解脱,所以佛一定在人间成我们要发愿在五趣杂居的地方付出,才能够超凡入圣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淨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初禅彡天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是二禅三天。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是三禅三天
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熱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则是四禅九天
摩酰首罗天是色界的最顶天。初禅至四禅共有十八天都位在色界之内,色界虽然没囿男女的欲念但是尚有色身及一切物质。
}

传递佛教知识组织念经念咒共修,养生健康吃素,放生改运、运势

从新整理制作发一次,阿弥陀佛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給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仩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护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囚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鈈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养子是谓比丘有二子。是故诸比丘当学所生子。口絀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南无密栗(lì)多哆婆曳(yè)娑诃。

(重大日子、夏历七月中每日念诵此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存)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見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夶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嘚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镓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囍,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孓!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文章来源网络与投稿,版權归原作者所有

是一种鼓励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了解更多平台历史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做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