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瑞秋说圣经中关于说话的经文里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

禁闭岛最后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禁闭岛最后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么给你讲一下剧情吧。
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LEONARDO所扮演的男主角,曾经是一名参加过2战的战士,他曾经亲眼目睹过纳粹集中营中,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暴行,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并且他也目睹了纳粹集中营头领由于笨拙的自杀方式,导致在开枪自杀后并没有立即死去,电影中男主角看着濒死的纳粹头领在用尽一切办法想再次拿枪自刎时,选择了把手枪用脚挪开而让纳粹首领在自刎一个小时之后才死亡,并且当有一个纳粹俘虏由于紧张想要逃跑的时候,他所在的队伍毫不犹豫的将那些纳粹俘虏尽数击毙,他所经历的一切让他患上了所谓的战后精神综合症,这种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酗酒,等等,具体的可以自己去看看其他资料。  再继续回到电影。其实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当年的《孤岛惊魂》(尼克.基德曼演的那部)一样。男主角其实是这个精神病院里患病最深的一个患者,因为他有着很明显的双重人格,也就是所谓的分裂的人格,这个人格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Andrew Laeddis,就是防火烧了他家,熏死他妻子和孩子的那个人;另外一个是Teddy,也就是他幻想中的那个执法官。故事的起因是,他战后回到家乡,和自己的妻子结婚,并且有了几个孩子,而他由于有着强烈的战后精神上的表现,使得自己对于他的妻子,孩子虽然很在于,但是却疏于关心爱护,这直接使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导致了他的妻子在长期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精神失常,终于在某一日,她的妻子精神病爆发,亲手溺死了自己的几个孩子,而当他回家目睹这一幕的时候,由于过分的悲伤难过,在精神极度紧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命运,并防火烧了自己的房子。这一点从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来,有一幕是他搂着自己的妻子,在满是烟尘的房间里,他妻子的腹部在流血,这足以说明他的妻子并不是被烟熏死,或者被火烧死,而是被他枪杀。  接下来,在这种精神状况下,主角出现了所谓的人格分裂,并且极度暴力。他的意识分为了两个部分,上文已经提过。他不断的站在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寻找自己凶残的另一面,这样的精神状态使他自己很难分辨出来,到底什么是真相,自己所寻找的真相是什么,因为他活在了自己思维所创造出来的世界里。原因很简单,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妻子死于自己的枪下。  接下来,他应该是被送往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我们知道,在80年代之前,治疗这类精神病的一般方式是利用药物和外科手术。药物一般无非是镇静剂之类,而外科手术则是前脑叶蛋白切除,这中外科手术一般目的在于让人失去记忆,失去直觉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一个傻子,没有痛苦,没有高兴,开心等一系列的感情意识(看过影片《飞跃疯人院》的朋友应该能了解,只是后来这种手术由于缺乏对于人的基本尊重而被废除了)。影片里所有的安委会(大概就这个意思了)成员一致认为应该让男主角进行这种手术,但是他的这家精神病医院的院长以及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电影中男主角自己想象中的助手,来自于西雅图的那人,都极力反对,因为他们在尝试用另外一种办法治愈这种疾病,也就是角色带入法,role-play,也就是常说的角色扮演,他们希望创造一个男主角所臆想出的空间,时间,让男主角在这段幻想中逐渐情形,走出幻想,从而真正的意识到自己,于是,影片的第一幕开始了,也就是所谓的角色扮演治疗方式正式启动。  男主角的幻想中,他性格中邪恶的那一面的具体指代物---Andrew Laeddis,去到了在禁闭岛上的那家医院,而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溺死自己孩子的那个母亲从医院里跑了,这样,他人格中善良的那一个人,Teddy,联邦执法官,便有了去禁闭岛调查的理由。于是,他带着幻想中的助手chuck,其实就是他的主治医师(Lester
Sheehm),一起来到了禁闭岛,而从他在船上时,晕船,不喝酒,就可以看出,他的潜意识里非常的惧怕水,因为他的孩子正是被自己的妻子溺死的,并且他不喝酒,因为正是由于酗酒导致的家庭生活不如意,这点从他一到家先喝酒就能看出来。来到小岛之后,小岛上的狱警们如林大敌,而男主角却对这点嗤之以鼻,因为他认为联邦法官的到来还不至于如此,其实,狱警们这正防范的其实不是正是主角本人,因为他本身是一个退役的战士,联邦调查局的侦探,经历过人格分裂之后已经成为一个极端暴力和危险的人物。而进入医院大门之前,有一个缴枪的情节,可以看出,主角卸枪的熟练程度和他的助手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那人并不是什么可配枪的执法官,而是一名医生而已,而这个所谓的穿帮让他的“助手”用自己只是文职人员所掩饰过去了。  当男主角在医院内进行自己臆想中的所谓“调查”的时候,他发现,那个溺死自己孩子的母亲“瑞秋”不见了,而在床底下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根据第四条规则,谁是第67号病人。其实这正是男主角在自己潜意识里追寻的目标,到底第67号病人是谁。其实答案很简单,正是他自己本人,这一点在后来他的“助手”在悬崖边给他一张入院档案的纸上可以看出来,他的医生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男主角自己并不承认罢了。关于第四条规则,后来电影中在灯塔那里,医院的那个光头院长也给他讲述了,其实那些名字都是从他名字和他妻子的名字中重新排列字母组合而成的。电影中失踪的瑞秋,其实就是照顾他的护士,后来从他在床上躺着,而那个护士则在一边端着药盘可以看出来。  之后男主角在他的世界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首先是那个用玻璃把给自己父亲看病的护士脸划破的人开始,他问那个病人是否认Andrew Laeddis的时候,那名病人显得非常害怕,紧张,不敢说话,其实那个病人是认识男主角的,也深知他的暴力程度,可是男主角却知道对方不能忍受那种用尖的物体摩擦东西的声音,却故意用笔在纸上摩擦以发出声响来激怒,恐吓对方,由此可见男主角的恐怖程度,这样的结果使得后者在极大的愤怒和恐惧之下说出了那个把自己的孩子溺死的人,应该受到极刑,甚至应该被毒气毒死,而这句话深深的刺激了男主角的潜意识,应该说也是一个让他治愈的一个开始吧。  而后他“审问”的是一个典型的大妈,那个大妈可能是精神病院里,除了医生护士警卫之外精神最正常的一个人了,她只是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亲手结束了自己丈夫的姓名。她告诉男主角,那个所谓的瑞秋把医院里的每一个人病人都想象成了自己的邻居,赋予他们社会的角色,这正是想让男主句意识到其实他本人就是如此,但是当男主角把Andrew Laeddis是谁这个同样的问题抛给她时,善良的大妈知道他已经没救了,估计要被进行那种切除脑叶的外科手术时,支走了他的主治医师,在纸上给他写了一个字母“RUN”,意思让他赶紧从医院里跑出去,因为不久之后他会变成一个傻子,什么都不知道。  再后来影片还有一个情节,男主角要求医院开一个什么会,讨论关于走失的瑞秋以及她本人因为放假而回家的主治医师的什么事,结果当他紧张的进来时,发现大家似乎却并没有太在意,他很生气,询问这是为什么,而大家却都觉得可笑,现在想来确实如此,一帮正常人在讨论一件没有的事,没有走失的瑞秋,而所谓瑞秋的医生其实就是他的助手,而男主角却在那里煞有介事,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  剧情接着发展。男主角让医院的警卫们去海边寻找瑞秋,结果那帮狱警为了配合他不得不去寻找,当他提及为什么不去灯塔那边的山上也搜寻时,警卫们的回答是那里的路不好走,而且马上要来暴风雨了,改日再说。而之后的电影给我们阐述的确实,他仅仅一个人,在没有借助任何登山工具的情况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爬下岩石,并且还找到了一个因为不满医院对病人实施外科手术而逃跑的女医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去那里根本不费什么力气,只是警卫们认为他所幻想的一切都是假的,根本就没有瑞秋,去那里能找到什么呢。  之后,“瑞秋”找到了,她其实是一名护士,在和男主角的谈话中,不断的提及溺死的孩子,亲手杀死自己的配偶,并不断的询问他“你是谁”,就是想通过这些刺激让主角认识自己,可是依旧,没有成功。之后,男主角的医生,也就是他的助手,只有通过另外一个手段,就是让他进入他思想中所谓的“C区”,他们安排了一个假停电的情节,让C区如入无人之境,而让他相信医院能够停电的情节在之前他要求医院开集体大会的时候,那些人已经透露给他了。而后,他和他的医生来到了所谓的C区,C区是一个看管有着重度精神病患,而且极其危险的病人的地方。来到C区,医生们首先安排了一个病人,对他进行心里暗示,那个病人告诉他,他不愿意离开这里是因为他已经在这里太久,而不愿意去接受外部世界,他不知道什么是氢弹等等。。。目的就在于让他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与世隔绝,和上面的情况一样,没有效果。后来,医生借故离开他,让他自己去找那个叫George Noyce,就是他所说的大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不是George Noyce自己告诉男主角自己放火什么的事,他又怎么能从外界得知呢。后来男主角轻易的就找到了后者,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男主角也是生活在C区的一个患者,并且是最重度,最危险的那一个。男主角和他的谈话也是围绕这Andrew Laeddis是谁而展开的,后者一直在暗示他其实那人就是他自己,告诉他其实这一切只是一个针对他的游戏,他只不过是迷宫里的白鼠,除非他意识到事情的真相,真正放下自己妻子溺死孩子,他杀害妻子的这个事,否则他将永远离不开这里,也就是永远无法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他之后问及Andrew Laeddis到底是谁的时候,后者也似乎指明了就是他,而且他脸上的那些伤也是拜主角所赐,因为后者曾当面指明过他就是自己所苦苦追寻的Andrew Laeddis,结果是主角不信,反而给他了一顿痛打。这一招失败以后,后者只能把最后的一切线索指向了主角心目中的“灯塔”。  尾声。主角在灯塔里,男主角见到了他的“助手”和院长,二人最大程度的向他讲明了事实的真相,包括那些字母的组合,那些照片的来历以及他的真实经历。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怒不可亵,甚至准备开枪将二人打死,可是却发现,其实他的那把枪不过是一个玩具而已。。。。。。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谓的那种非常BT的手术室,却只有区区一个警卫,并且警卫在缴械之后还问他“你该不会杀了我吧”。  结局。一觉醒来,在自己所幻想的世界里走了一遭的男主角,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究竟是谁,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我们也从他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已经说明他已经在这种治疗的方法下完全康复了。可是,结局的意外却将这个影片推向了高潮。在第二天的清晨,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他的助手,坐在他的身旁,却意外的听见主角仍旧叫他查克,仍旧跟他讨论计划逃离这个岛的事,在医生和院长眼神的交汇中,可以看出,医生认为主角的意识还是不清醒的,他们的计划应该是失败了。这个所谓的计划,院长说过,就是于病人进行沟通,试着去听他们说话,试着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阴影,而不必接受外科手术。可是主角的这几句话,让他们彻底失望,从而不得不接受让他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案。而后,男主角站起来,慢慢的走向将要带走他的几个警卫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样更差些呢?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人一样死去”。当他的医生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知道了主角的病已经完全康复了,只是,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他宁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负这那样沉重的思想负担而生活着。因此他选择进行外科手术,去除掉自己的记忆,思维,感官,意识,因为康复前的他不愿意去面对,而康复之后的他却无法面对,而他的医生,则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选择。  全剧终。  其实,影片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很发人深思的。当主角最清醒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自己最悲伤的时候,自己的妻子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进而自己又亲手结束了爱妻的生命,这样的结局,需要去承担,会对人造成多大的心里伤害呢。到底是选择在外界面对着这样的悲剧,痛苦的或者,还是在禁闭岛里,麻痹着自己,失去自我的活着。到底是做一个杀人凶手Andrew Laeddis,还是做一个善良的联邦法官Teddy,我想,主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的时候,人能够忘记过去,忘记一些很难忘记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人还要回到悲剧的原点而重新开始呢!
我觉得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他其实一直很清楚,他根本就没有疯,他只是不想让自己那么痛苦的活着,不想接受现实所发生的事,所以就扮演了一个虚幻的角色,而他之前就在这个岛待过,所以知道那些医生一直没帮他用手术治疗,而是用交流在帮他恢复,所以自然的会配合他,那个在洞里告诉他他不可能走出去的女医生,在最后他终于敢面对现实,说出是他杀死妻子的时候就在旁边出现了
是当一个怪物活着,还是作为一个人死去因为最后所有人都以为治疗失败了,他马上要带去做切除脑叶的手术了,但是这个时候,他说了以上的话,他的主治医生明白了。其实他已经好了,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无法接受,所以他宁愿接受手术,成为一个白痴,永远活在幻想之中他的主治医生同情他,没有点破他
字面意思大概是:我一直想知道,是该像野兽一样活着还是该清醒的死去。。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觉悟了,才说出这话,他既不想疯疯癫癫的活着,也不想记得他杀死老婆的事实,所以干脆当植物人算了。。。
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主角认为“背负着杀妻和没有拯救自己的孩子的罪恶感清醒的活着”不如“接受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
宁愿死去...也不愿面对事实而痛苦的活着......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禁闭岛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亚马逊意外错误报歉,由于程序执行时,遇到意外错误,您刚刚操作没有执行成功,请稍后重试。或将此错误报告给我们的客服中心:推荐您,确认您的操作无误后,再继续其他操作。您可以通过亚马逊,获得更多的帮助。  摘要 美国现实主义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信奉天主教,在其作品《禁闭岛》中着力刻画了大量的圣经意象,如水、火、暴风雨、灯塔等。这些意象在影片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含义,导演正是借助丰富的圣经意象和圣经话语,采用明暗线交错的手法,通过水火所代表的善恶故事巧妙地阐述了善恶观及暴力与救赎的主题。   关键词:禁闭岛 《圣经》 意象 救赎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电影《禁闭岛》改编自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作品。丹尼斯·勒翰曾获得美国安东尼最佳创作奖、贝瑞小说奖、马萨诸塞最佳小说奖等多项大奖。由他的代表作《神秘河》改拍的同名电影获得76届奥斯卡六项提名,并拿下最佳男主角、男配角两项大奖。小说《禁闭岛》于2003年推出就登上了美国众多畅销书的排行榜,并获得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青睐并改拍成同名电影,由著名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担任主演。作为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信奉天主教的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禁闭岛》借助大量的圣经意象,如水与火、暴风雨、灯塔等,采用明暗线交错的手法,通过一善一恶两个故事的巧妙结合阐述其善恶观及暴力与救赎的主题。    一 水与火:善与恶的冲突主题    电影在整体结构上采用明暗线结合的表现手法,为观众营造了善恶相对的两种结局。利奥·果柯认为,不管是在宗教神话还是社会生活中,惟有善与恶的对立斗争最能制造悬念。观众对电影情节的参与度决定了这个与世隔绝的艾什克利夫岛到底是富饶的迦南还是魔鬼的地狱。故事善与恶的双重性为读者的解读提供了完美的想象空间,直接导致了开放式结局的合理性。由莱奥纳多扮演的主角本身就是善与恶的综合。在考利医生口中,他是让人既同情又可怕的妄想者安德鲁,他无法接受精神错乱的妻子杀害三个孩子的事实,亲手将爱妻击毙。安德鲁参加过二战,曾经是联邦执法官,身手了得,经常因为琐事殴打病人和守卫,十分暴力,很难制服。他是一个危险分子,海外董事会决定为他实施脑白叶切除术,让他成为一个永远不具备伤害力的“听话”的病人。与此邪恶的形象完全不同,电影一开始为观众展现了一孤胆英雄:联邦警察泰迪。他和初识的警官恰克前往与世隔绝的小岛进行秘密调查,面对考利医生虚与委蛇的应付和潜在的胁迫,他竭尽所能揭示灯塔内进行的非人的“科学”实现。他厌倦杀戮,即使是面对杀害妻子的凶手也没有杀害之心。他对同伴忠诚,冒险跳下悬崖寻找同伴;即使自己身处险境,也要放弃最后的逃生机会爬上灯塔救出同伴。安德鲁作为妄想症患者和联邦警察的双重身份展示了他身上隐藏的善与恶。他有智慧有力量,但他的妄想症使他成为一个危险人物,他周围的人在与他相处的时候都怕激怒他,但他也有爱心,在面对达沃斯集中营的回忆时深深自责;后悔没有及早关心妻子保护孩子。他虽然杀了妻子,但他的杀戮不是处于恨而是出于爱,他了解妻子,帮助她寻求了解脱。    另外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是禁闭岛的主治医生考利,其扮演者著名演员本·金斯,他所扮演的医生考利在联邦警官泰迪的眼中,虚伪、残酷、不择手段,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进行着非人的实验,试图控制人的大脑把他们变成没有思想的战斗机器。但在精神病患者安德鲁眼中,考利医生始终没有放弃他,正如考利医生所言,禁恶闭岛上没有罪犯,只有病人,只有尊重他们,与他们交流,才能解开他们的心结,从而治愈他们的精神创伤。正是这两个双重身份的角色为艾什克里夫小岛营造出了一种表面祥和但却诡秘的氛围,随着安德鲁(泰德)角色的转换,以考利医生为代表的医学工作者呈现出善恶难辨的复杂背景,艾什克里夫小岛到底是酝酿阴谋的罪恶之地还是拯救病者的医学圣地成为一个谜,自始至终萦绕在观众的心头,一直牵引着观众走向故事的结局,但更妙的是,电影为不同观影立场和经验的观众提供了看似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在结束观影后仍然对电影中的善与恶争论不休。    电影中善与恶的对立冲突主要通过水与火两个意象来传递,蕴含着不同的宗教含义。水与火的意象暗示安德鲁频繁跳跃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在圣经中,水象征着纯洁和重生,出生的婴儿要接受洗礼,“岂不知我们这受浸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浸归入他的死么?”受浸的人就是向神、向世人、向撒但见证:公开承认主名,脱离撒旦,归入基督。《禁闭岛》是一部幻想与现实交错的作品,作为妄想症病人的安德鲁拒绝承认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幻想自己仍然履行着联邦探员的职责,竭尽全力、不顾个人安慰也要将岛上进行非人实验的秘密公布于众。电影中“水”这一意象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观众区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是真实还是幻觉。他强烈的晕船反应看似正常却暗示着水是引起他如此强烈不良反应的诱因,他的痛苦回忆与水密切相关,正是在水中,他发现了早已被妻子溺死的孩子们。从此,水成为唤醒他幻觉的神秘力量:雨水使他从噩梦中惊醒,发现妻子的到来只不过是一场梦;手枪拧开从中滴出水来让他最终相信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编造的谎言中。水,区分了梦境和真实;区分了安德鲁和泰迪。意象“火”的使用象征着梦境和毁灭。不用打火机,偏爱划火柴的安德鲁跳跃在忽明忽暗的光与影之间,让火记录自己的幻想与梦想。与有水出现的镜头不同的是,几乎所有有关火的镜头都是妄想者泰迪的幻觉:山洞里的光让他不费力气就找到了别人搜寻已久的失踪人员瑞秋;C区里忽明忽暗的火柴让病友说出他自己想听的话;火光四溅的汽车前妻子和小女孩奇迹般的出现。与代表着纯洁与真实的“水”不同,“火”是邪恶的,暗示着幻觉。水与火的意象象征着作品主题中善与恶的双重性,隐喻着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二 暴风雨:暴力主题    在圣经中“暴风雨”作为一种人力不可抗拒之力,不但体现了多变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圣经中的上帝为了涤荡世间的罪恶,决定用洪水冲去世间的一切,只有诺亚方舟上上帝应许的动物得以存活。暴风雨的强大力量在《禁闭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故事就发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和之后短短数天之内。暴风雨到来之前的艾什克里夫小岛宛如人间天堂,一片祥和,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的罪犯井然有序地工作和生活着。然而暴风雨的来临将全岛的人卷入到了巨大的危险之中,它摧枯拉朽的力量让祥和的气氛荡然无存。暴风雨之中的艾什克里夫岛宛如人间地狱,任何人都难以征服它,违逆它则意味着死亡。    暴风雨不仅让小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来临还让妄想症患者安德鲁陷入强烈的幻想之中,周而复始。在以考利医生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眼中,参加过二战的前联邦探员安德鲁身体强壮,智力超凡,给小岛上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虽然在安德鲁的幻想中,他是维护正义的联邦探员,对暴力杀戮深恶痛绝,但正如监狱长所言,他相信安德鲁和他自己一样,骨子里充满了暴力,就像暴风雨一样,暴力是上帝所给予的礼物,社会上根本没有什么道德,惟一的秩序就是以暴制暴。这种最简单也是最野蛮的解决方式体现了权力和规训的力量。虽然作为妄想症患者的安德鲁是暴力的体现者,但在他的幻想中,他是正义的维护者。他认为暴力的执行者,也就是岛上以考利医生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通过混淆疯癫与理性来继续他们的非人实验。在福柯看来,人们到目前为止并未找到明确区分疯癫和理性的标准,因此,权力者“通过武力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的神智是否健全。”“疯子”就是生活在所谓“正常人”用“理性”的规则建立的社会制度以及话语秩序之外的人,是“他者”。所以在电影中,幻想中的泰迪和瑞秋一直在强调,考利医生正是通过让他们服药和洗脑的言行让他们放弃暴力,变成没有记忆的杀人工具。泰迪正是通过否定自己的妄想症,将暴力从自己身上赶走。尽管他是充满暴力的危险分子,但经历了二战的惨痛杀戮,他从内心里排斥暴力,二战的痛苦经历成为他难以抹去的记忆,可以说最终导致了他的家庭悲剧。对于看似勇猛,实则内心柔软的安德鲁而言,暴力是其悲剧的根源。
   如果说以安德鲁为代表的个人是暴力的载体和受害者,艾什克里夫岛上的监狱则是暴力的集中体现。艾什克里夫岛上的监狱分为三个区:男区、女区和C区。C区最终在泰德的坚持下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C区病房狭窄、简陋,戒备森严,关押着最危险的病人。正如福柯笔下的圆形监狱一样,C区里关押的精神病犯人都处于权力眼睛的监视之下,任何违背规范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最严重的惩罚就是进行脑白叶切除手术。监狱是权力的直接体现。在福柯看来,权力是普遍存在的复杂实体。在泰德的故事中,禁闭岛上的监狱通过各种药物、手术来给病人洗脑,将其控制,使之成为权力的牺牲品。但在安德鲁的故事中,这个权力是理性的权力,权力虽然实现了话语的控制,但通过对正确与错误、真实与幻觉、理性和疯癫等规则的区分和规定,来制定对大多数人有益的规则,限制个人暴力倾向的发生。    三 灯塔:救赎主题    在圣经中,“真理的灯塔”提醒信徒们不要使自己的光从世界上熄灭。灯塔作为一个普遍的意象隐喻着真理和前进的方向,激励人们为之奋斗。在《禁闭岛》中,岛上的灯塔作为一个复杂的意象贯穿故事的始终,并最终形成悬念,成全不同观众的解读需求。在考利医生的介绍中,岛上的灯塔只不过是一个污水处理站,但在泰迪的眼中,这个灯塔不简单,它位置特殊,难以接近,周围不但有铁丝网防护还有警卫保护,处处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在与瑞秋的谈话中,他最终证实灯塔其实就是考利医生进行非人实验的场所。在泰德的眼中,灯塔至始至终都被一种神秘甚至诡异的气氛所笼罩,它并不代表着善良和真理,而是野蛮与暴力的象征。    影片最后,等候在灯塔里的考利医生终于揭露真相,他们其实一直不曾放弃对安德鲁的治疗,花费巨大心血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努力配合安德鲁实现他幻想中揭露阴谋的计划,希望用精神治疗法而不是手术的方法治愈安德鲁的精神疾病。至此考利医生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表现出巨大的人文关怀和怜悯之心,正如考利医生所言,岛上的这些人在他们的眼中是病人,而不是罪犯,他们需要拯救而不是惩罚。拯救的方式是有尊严的,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困惑,认可它,接受它;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手术方法,把他们变成行尸走肉的个体。    电影中的救赎主题在安德鲁回想起惨痛往事时有着集中的体现。当他作为联邦探员辛苦回到家后,盘旋在家中,从留声机里发出的音乐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于圣经中约翰福音第五章第八句:“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还有来自于路加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一句“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这两句话暗示了主角安德鲁在考利医生和希恩医生的帮助下已经回忆起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和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安德鲁在医生煞费苦心的配合下被治愈,即认可了现实。考利医生所倡导的蕴含着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疗法所要救赎的不仅是患者的身体,还有他们的头脑,体现了他们对患者的尊重和爱。在这里救赎指的是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放下即是救赎。从这个角度而言,灯塔并非是进行非人实现的罪恶之地,而是象征着医护工作者的仁爱之心。尽管在影片的末尾,清醒后的安德鲁仍然毅然决然地选择接受手术,选择彻底忘记自己的过去,但禁闭岛上的灯塔又恢复了圣经中灯塔代表真理与正义的涵义,成为爱的标志,指引人们不断前进。    结语    “禁闭岛”作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到底是精神病罪犯们富饶的迦南还是人间的地狱,它不仅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人们内心的写照。每个人的内心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禁闭岛,无人涉及、无法避免也无路可逃。《禁闭岛》借助丰富的圣经意象和圣经话语,通过水与火,暴风雨和灯塔等意象,巧妙地将善恶两个故事结合起来,通过意象来阐述圣经视阈下的善恶观,展示了人类的暴力劣根性,认为只有仁爱之心才能使人类获得救赎。       参考文献:    [1] Gurko,Leo.Of Mice and Men:Steinbeck as Manichean.The University of Windsor Review,Vo.l8,1973.    [2] 《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年版。    [3] [法]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2007年版。       作者简介:王莉,女,1976—,陕西汉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瑞秋.格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