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北魏石佛对研究中国佛教史和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

通灵佛教网&||||||
中国佛教史话 北魏时期的佛教
北魏时期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八 方之   北魏是北朝历时最长的一个朝代。从魏天兴元年(398)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起,到魏永熙三年(534)魏分成东西两国止,经历136年,先后十四位皇帝,其中除魏太武帝(424—452)拓跋焘一度反对佛教外,其他诸帝都是信奉或支持佛教的。    据史书记载,魏道武帝原为代国(在今山西北部)的国王,其时他与东晋王朝通好时,就接受了佛教。称帝之后,他喜读佛书,亦好黄老。唐法琳《辩正论》卷三说他于魏天兴元年(398)曾下诏说:“佛法之兴,其来尚矣。”他在平城建立佛寺,造十五级浮图(塔),还写《一切经》,铸造佛像千尊,每月召集三百名僧集会,共同探讨佛法要旨。魏明元帝(409—423)拓跋嗣更是“悯念四生,敬重三宝”(《辩正论》卷三),在都城四方建立佛像,广度僧尼。他的嗣子拓跋焘继位之后,称魏太武帝(424—452),他原来也是信仰佛教的,但后来听信崔浩①的谗言,改信道教,崇拜道士寇谦之②。从此,他就开始反对佛教了。他命令五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服兵役,不准私人奉养僧尼。魏太平真君七年(446),魏太武帝出兵陕西平息盖吴③的“叛乱”,在长安(今西安)一寺院中发现有武器和老百姓为躲避战乱存放的一些物品,太武帝即怀疑僧人与盖吴的“叛乱”有关。如是就下令要杀尽僧徒,废除寺院。幸好他这命令,太子晃有意推迟发出,才挽救了佛教界的许多生命和财产。即是如此,但佛教遭受的摧残和损失是可想而知的。据说后来魏太武帝有病,又有一位白禅师对他做思想工作,他对自己的反佛行为后悔。其后崔浩被杀。但是佛教遭受的摧残,己为既成事实。这次事件,中国佛教史上称为第一次“法难”。    公元452年魏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之后,即下诏恢复佛教。从此,佛法重兴,顺利的向前发展。特别是后来的魏孝文帝(47l—499)元宏和魏宣武帝(500—515)元恪在位期间,大兴佛事,可以称得上是北魏佛教的最盛时期。    北魏时期的佛教,较之于南方各朝更盛,无论是寺院数或僧尼人数,都比南朝多得多。据有关资料记载,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仅平城一地,就有僧尼二千多人,其他各地七万七千二百多人。到了魏末,全境僧尼人数多达二百余万,寺院三万余所。耐人寻味的是为何有这许多僧尼?其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支持和鼓励。另外因战争频繁,出家人可以免服徭役。因此,很多人都进入了佛门。僧尼人数一多,寺院当然也就多了。当时最著名的寺院有洛阳的永明寺和永宁寺。前者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由宣武帝元恪修建的,规模宏大,驰名天下。该寺有殿堂房舍千余间,内住中外僧人千余人,其中著名译师有菩提流(留)支、昙摩流支、佛陀扇多和勒那摩提等人。后者永宁寺,是魏孝明帝元诩在位时(515—528),由灵太后胡氏营建的。此寺备极庄严,举世无双。寺内有九层木塔,高九十丈,连上面的塔尖共一百丈,百里之外,就可看见。据说著名禅僧菩提达摩来到洛阳时,见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永宁寺,叹未曾有。《洛阳伽蓝记》卷一说他自称“一百五十岁,游历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闫浮④所无也。极物境界,亦未有此。”    北魏时期佛教的建设,除寺塔之外,石窟的开凿也很多。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中国的几大佛教石窟群,大都位于西部或北部,因为地域上的便利,所以都与北魏有关系。例如最早的敦煌石窟,是北魏以前开始开凿的,但据专家考察,在现存的石窟中,魏窟有22个。至于云冈石窟群,则完全是北魏时期开凿的。魏太和十八年(494)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不久即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在所有石窟群中,都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塑像和石刻,艺术价值极高,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中国佛教史上有南重义学北重禅的说法。意谓南方重义解,北方重实践。当时北方的佛教大致有两种实践方法:即一是昙鸾从菩提流支得到启示的念佛法门,二是修习禅观,如少林寺开山祖师佛陀的禅法和菩提达摩所传的二入四行⑤禅法。皆流行于北方。    关于北魏时代的译经,据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六所说,北魏有如下一些译师和译经:    (一) 释慧觉,又名昙觉,凉州(今甘肃武威)人,于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在高   昌(今新疆吐鲁番以东)与道友共译出《贤愚经》十三卷⑥。    (二) 释昙曜,不知何许人也,云冈石窟开凿的倡导者,曾任北魏昭玄统(僧官   名),译有《付法藏传》等三部七卷。    (三)吉迦夜,华言何事,西域人,于魏延兴二年(472)译出《大方广菩萨地经》等五部一十九卷。    (四)昙摩流支,华言法希,南印度人。出家之后,以弘律驰名,于魏宣武帝时(500—515)来到洛阳,译出《信力入印法门经》等三部八卷。    (五)释法场,未知何许人也,于魏宣武帝时在洛阳译出《辩意长者子经》一卷。    (六)沙门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他“学识优赡,理事兼通,三藏教文,凡诵一亿偈”(《开元录》卷六),于魏正始五年(508)来到洛阳,译出《妙法莲花经论》等三部九卷。    (七)菩提流(留)支,华言道希,北印度人,“遍学三藏,妙入总持”(《开元录》卷六),于魏永平年间(508—512)来到洛阳,先住永明寺,后转永宁寺,被推为“译经元匠”,译出经、论三十部一百零一卷。他是北魏译经最多的大译师。    (八)佛陀扇多,华言觉定,北印度人。他“神悟聪敏,内外博通;特善方言,尤工艺术”(《开元录》卷六),于魏正光六年(525)以后,译出《十法经》等一十部一十一卷。    由上观之,北魏时代的译经事业,堪称兴盛。至于那个时代有多少高僧?尚无精确的统计。唐道宣《续高僧传》只为十几位高僧立了传。北魏政权统治北方大片领土一百多年,而且佛教又盛,怎么会只有十几位高僧呢?究竟有多少?有待进一步查考。    注释:    ①崔浩(?—450),字伯渊,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他是北方望族,官至司徒,向魏太武帝推荐道士寇谦之,助道抑佛。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被杀灭族。   ②寇谦之(365—448),字辅真,北魏道士,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年十八,入华山修道,托言太上老君授予他“天师”之位,并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嘱他整顿道教,他自称新天师道。他利用魏太武帝对道教的信仰,趁机排斥佛教。    ③盖吴,胡人,反对北魏的压迫,于太平真君六年(445)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率众起义,自称天台王。在他的号召下,许多群众响应,号称十万余众,后遭到魏太武帝镇压,盖吴战死。    ④闫浮,全称闫浮提,又称赡部洲,传说在须弥山以南,故称南赡部洲,即印度所在地。    ⑤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和行入,四行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    ⑥慧觉与道友在高昌译经,原因是当时魏太武帝正在排斥佛教,他们不敢回北魏。热门下载资料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71210',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我的一个同学不爱说话,可是为什么我和她待在一起感觉很舒服,就算不说话都不会尴尬,声明一下,我是女生_百度知道
我的一个同学不爱说话,可是为什么我和她待在一起感觉很舒服,就算不说话都不会尴尬,声明一下,我是女生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心里接受她,她很对你胃口,那么你心里可能对她有一种认同感如果你是男的,你在认可她的形象。说白了就是你俩待在一起木有违和感。如果你是女的,就是她的行为没有对你造成困扰
采纳率:42%
沉默是金,人与人交往不在于语言的多少,重要的是走心。
你们俩可以做一对很好的朋友,或者成为知己,让你以后的生活更加精彩
默契吧,因为你们是一类人,所以即使在一起不说也不好觉得不自在
默契,处着舒服就好。
你们都是喜欢安静的人
其他10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勃兰兑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pdf 9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
姓名:张豫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杨先艺
武汉理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佛教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宗教,出现在公元前六至七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
达多(公元前562&-'480年),尊称释迦牟尼。释迎牟尼在世的时候,极力反对
个人崇拜,不主张涂画佛像,所以最初的佛教是不允许塑造偶像的。孔雀王朝
的统治者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31年在位)大力提倡佛教,佛教成为印度国教
后,佛教僧徒们在”观禅”的指导下,石窟这个作为容纳僧侣的场所中前所未有地
雕刻出了佛教系列形象,真正意义上的佛教石窟造像才开始出现。从无像到有
像是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特征,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也是利用与创新的结果。由于印度的佛教盛行,教义远播中亚和西亚。佛教
石窟造像艺术作为佛教艺术的产物也随即传入中国,与华夏文化相融,形成了
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称慕。
中国的石窟开凿约始于3世纪,盛行于5~8世纪,到16世纪基本结束。
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自汉魏传入我国新疆地区至元明,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是世界上石窟造像最发达的国家,石窟开凿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造像数量之
多,分布之广,举世罕见。这些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北、中原地区、东南地区、
西南地区,这与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关。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而石窟寺中雕塑是石窟的主体。由于有体系化的造
像,在多个文献中都有关于:”汉魏之后,像教浸兴。…’像教郁兴,灵仪遍峙。”
的记载,因此亦被称为”像教”。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是历史的产物,是历代无名或
有名的工匠们依据佛教经典创作的艺术品,从雕刻作品艺术角度来看,佛教石
窟造像史则是一部”像”的艺术发展演变史。由于有较长的历史,石窟造像数量相
当多,形式有石雕和彩塑两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艺术创作的演变发展最终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
定的,而艺术创作的繁盛衰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盛衰又存在不平衡的
情况。佛教石窟造像作为”舶来品”,虽然在制作上有着仪轨量度的限制。但是,
他更受到时代审美趣味的影响,不断为各时代艺术匠师所丰富,进而呈现出吸
收和借鉴的一个转化过程。佛教石窟造像经历南北朝,逐渐形成适合中国人审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意趣的风格和造型体系。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
和美的理想,日趋注重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从至今存留的许多历代佛
教石窟造像作品中可看出,佛、菩萨的面貌、形态、服装、衣饰等都有明显的
时代特征,同时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从前秦起,佛教石窟造像的
造型、样式、趣味和尺度逐渐汉化。成为唐代石窟佛教造像进入繁荣期的先决
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式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
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常常打断思想进
程:……因此,逻辑的研究方式是惟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
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其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一
故此,在研究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艺术特征时,我们只要抓住时代这一主
脉络,就能找到它的发展规律以及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华夏美学美学意蕴石窟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uddhismisallancient
India,which
religionoriginating
between7th
B.C.and6th
B.C.111efou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119被浏览118,001分享邀请回答190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魏摩崖石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