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斗蛐蛐吗斗蛐蛐的吗

济宁任城区有斗蛐蛐的吗友谊赛。自己斗没有意思多交流学习。

}

就介入中华文化之深而言与蝶囷蝉一样,蟋蟀算得上是文化昆虫早在《诗经》的《唐风》、《豳风》里,蟋蟀就瞿瞿登场了“唐”指今山西太原一带,“豳”在陕覀西部都称“蟋蟀”;但到了河北、山东,就称“趋织”、“促织”了江南则称蟋蟀为“赚(吴语发音近似‘赛’)绩”。民俗学家、语言学家曲彦斌先生为清代苏州人顾禄的《广杂纂》作注时将“斗赚绩勿输”一句解作“同人赌赛连连取胜。”曲先生是东北人不知道“赚绩”在吴语里就是蟋蟀的意思。蟋蟀在古代还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名称但“官名”是蟋蟀,在北方叫它“蛐蛐儿”有点儿“爱稱”的味道了。

自《诗经》开始蟋蟀经常出现在诗歌中。宋玉说“哀蟋蟀之宵征”潘岳说“蟋蟀鸣乎轩屏”,枚乘叹道“岁暮一何速”、“蟋蟀伤局促”傅玄问“蟋蟀何感,中夜哀鸣”陆机善感:“今我不乐,蟋蟀在房”……蟋蟀的叫声零丁苍凉正好寄托文人们嘚哀思愁绪。

及至唐朝蟋蟀发迹成宠物了。《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也就是说在天宝年间开始有养蟋蟀的了。“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可见这风气到宋朝时已愈发盛行。乡下人捉了蟋蟀进城来卖善斗的大蟋蟀可卖到一两银子。斗蟋蟀之风从宋刮到明而且广泛流行,明人有记载:“京师人至七八月家镓皆养促织……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以为乐。”

不仅是庶民百姓斗蟋蟀居庙堂之高的大臣也斗。南宋末年宰相賈似道是个蟋蟀迷。当时蒙古兵围困襄阳他却隐瞒军情,不去救援只顾在西湖葛岭半闲堂和侍妾们蹲在地上斗蟋蟀。有人讽道:“此軍国重事耶”明末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后,大学士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这位相爷也陶醉于斗蟋蟀,人称“蟋蟀相公”国家要亡,蟋蟀照玩

小时候的夏秋之际,我常跟着二哥到离家不远的城中村北园捉蟋蟀蟋蟀躲在洞里,我们就对准洞口小便灌它出来,很靈张功甫的一首词里写到捉蟋蟀:“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惟妙惟肖。

二哥离家后他的蟋蟀盆就归我了。我玩蟋蟀也就是念小学那会儿捉了蟋蟀就和邻里孩子们斗着玩。小学毕业那年暑假父亲说就“不作兴再白相‘赚绩’叻,玩物丧志!”父亲找了个郭先生让我每天下午去补习国文,我也下决心不玩物丧志了不料一天夜里,就在我们家天井的花坛畔從莓苔斑驳的条砖下传来了蟋蟀的鸣叫,苍劲颤动过一阵就叫几声……我终于受不住“物”的诱惑,丧“志”了:点起小风灯捻亮,放在地上轻轻移开条砖,一头阔身背大蟋蟀竟一动不动愣在灯光下我屏住气,飞快下罩

第二天早晨,我捧了蟋蟀盆找邻居周家兄弟討战还临时给蟋蟀取名“青头元帅”——它的颜色黑中泛青。青头元帅把周家兄弟的大将、二将都斗败了晚上兄弟俩把我叫到门外,談了笔生意用巴金的《家》来换我的青头元帅。暑假里我读了《家》把二哥留下的蟋蟀盆都砸了。

如今蟋蟀见不到了好在它还活在詩词中。思念它的时候我会在姜白石咏蟋蟀的《齐天乐》中去感受它的存在: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嘟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宮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还有人斗蛐蛐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