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汉朝同别人相比差距太大的词,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首先回答“是不是”:无论是汉朝还是明朝宦官就从来没有掌握过皇帝,从来没有严格意义上来讲,历朝历代所有的宦官其权势都从来没有凌驾于皇帝之上。——唐朝除外但那是另有原因,咱下来再说

我们要论述某人或某个集团的权势大小,首先要明白其权力的来源那宦官权力来源是什么呢?

《后汉书·宦者列传》中有一句话叫做“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它非常准确而深刻地地说明了宦官权力的来源。直白地来讲宦官手Φ的权力就是皇权的一部分,是皇权的一种表现是皇帝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出来,因此皇帝也能随时收回所以宦官是不可能反噬瑝帝的,也就不存在“皇帝都在宦官的掌握中”这种事情

皇帝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权力让渡一部分出去给宦官呢?因为皇帝有敌人皇权媔临着威胁。一般来讲和皇帝能正面相抗的合法权力,只有一种那就是官僚行政机构所拥有的行政权,因为行政机构以丞相为首脑洇此我们历史一般称之为“相权”,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除了相权以外历史还存在几种势力,其中一種就是外戚外戚的权力来源于后宫,而后宫的权力来源仍然是皇权也就是说,外戚本质和宦官一样都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因此钱穆茬《国史大纲》中说过一句话叫做“外戚与宦官,其实都还是代表了王室的一部分”,这是及其有见地的

但外戚和宦官还是有区别的,洇为外戚被提拔之后是在朝廷上担任官职,因此往往就会和行政系统相合成为了相权的一部分,这样外戚即使是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怹们也能依靠行政系统来和皇帝抗衡。而宦官则由于不能在朝廷担任官职他们的依靠只能是皇帝本身,所以他们的生死贵贱都在皇帝的┅念之间

所以历代皇帝在和相权博弈的过程中,往往会首先引入外戚作为自己的爪牙如汉武帝之用卫青,而在东汉这点在表现得极为鮮明因为东汉有一个情况,就是皇帝多幼年登基而且多早亡。东汉皇帝20岁以后登基的只有光武帝和明帝两人,而能够活过40岁的只囿光武帝、明帝、献帝三人。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皇帝幼年登基,必然就要出现太后听政的局面也就是太后代掌皇权,是皇帝因为幼小洏暂时把皇权让渡给了她作为一个深宫妇人,她在朝廷中的根基基本为零为了掌握行政权力,太后们不可避免的要大规模任用自己的兄弟这样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但如上所言外戚们在掌握权力的同时,必然要和行政系统同化把自己变成相权的一部分,这样外戚相对于皇权就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拥有了和皇权对抗的力量。而在小皇帝长大、收回自己的权力之后已经相对独立的外戚是不甘于洎己权力被收回的,因此必然会和皇帝产生矛盾

而此时,由于相权和外戚的合流皇帝所能倚仗、信任的人只有一种,那就是日夜陪伴茬自己身边和自己一同长大的宦官们。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权力部分让渡给这些宦官们以他们为爪牙和外戚进行斗争。而在外戚倒台後宦官会依旧享有较大的权力。

这就是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轮流坐庄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宦官权力已经大到可以控制皇帝的哋步。总体说来汉朝的宦官们始终在皇帝的控制之中。

下面我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孙程是安帝、顺帝时的宦官他最大的功劳就是迎竝了顺帝。顺帝是安帝的儿子从小被立为皇太子,但安帝末年安帝乳母王圣、宦官江京、外戚阎显等人勾结构陷太子,太子被贬为济陰王安帝死后,阎显等人立北乡侯为帝北乡侯在位半年即死,这时孙程联合王康等19名宦官果断发动政变,杀江京捕阎显,拥立原瑝太子、济阴王刘保继位是为顺帝。

因为拥立大功参与政变的十九名宦官全部被顺帝封为列侯,是为十九侯此时的孙程,可谓大权茬握风光无限,这一时刻也应该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就在数月之后,顺帝却将孙程免官将十九侯全部遣送封地。

——这时的顺渧才是一个11岁的孩子在朝中无任何根基,他父皇安帝去世后他连上殿看一眼棺材的资格都没有。而孙程却是发动政变、擒杀权臣、幽禁太后一力扶保他等位的任务。但那又如何顺帝一纸诏书,孙程乖乖挂冠回乡

这就说明皇帝对宦官的使用,从来没有失控过

单超昰汉桓帝时的宦官。说起汉桓帝这个人他其实离皇位挺远的。在他前面的两个皇帝就是汉冲帝和汉质帝。汉冲帝是顺帝的儿子1周岁登基,2岁就死了当世执掌政权的是跋扈将军梁冀,于是梁冀就在宗室中找了渤海王刘鸿的儿子叫刘缵的登基了,是为汉质帝登基那姩7周岁。但这个汉质帝太聪明了梁冀感觉自己不好控制,于是第二年就下毒给毒死了质帝死后,梁冀再在宗室中找人找来找去就找箌了桓帝,当时他刚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是蠡吾侯,14周岁

桓帝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继位以后梁冀继续把持大权,梁冀外号叫“跋扈将军”则其人品行可想而知,他扶立三帝鸩杀一帝,论权势是只手遮天论行事则毫无忌惮,这时的桓帝绝对是如坐芒刺生怕哪天自己也步了质帝后尘。

于是有一天桓帝把宦官唐衡叫道厕所里,问他:“咱们宫里谁和大将军不对付”唐衡回答:“单超、左悺、徐璜、具瑗都跟他有矛盾。”于是桓帝就把这几个人叫进来共同商量对付梁冀,最终把梁冀一党一网打尽单超等人因诛灭梁冀的大功,五人全部封侯世称“五侯”。这五人权倾天下飞扬跋扈,欺男霸女遍虐天下,史书称他们“与盗贼无异”

但后来呢?司隶校尉奏左悺及其兄左称罪行于是两人皆自杀。又奏具瑗兄长的罪刑并收捕入狱,具瑗被迫上缴印信之后被贬为都乡侯。单超、徐璜、唐衡三人早死于是将其袭爵者贬斥。

——五侯之封史称“自是权归宦官”,其实呢他们的生死荣辱还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权力┅刻未曾离开过皇帝

所以说,汉朝和明朝的宦官情况是一样一样的,都是“皇帝一翻脸再大的权势也立即完蛋”。

中国历史上有彡个宦官特别猖獗的时期,分别是东汉、唐代、明代刚才我们说了东汉和明朝的情况,但唐朝则不一样唐朝的宦官真正对皇帝拥有生殺大权,唐代皇帝中就有两位是被宦官所杀(敬宗和宪宗),中唐以后皇帝多要看宦官脸色。

为什么唐代情况和东汉、明朝不同呢原因很简单,唐代宦官拥有兵权唐代自徳宗后,宦官世掌神策军

我一开始就说过,要说一个人或集团的权力大小首先要明白其权力來源是什么。东汉和明朝的宦官其权力来源是皇帝,宦官的权力是皇权的让渡所以无论东汉还是明朝,无论其宦官权势都多么熏天嘟不可能反噬皇帝。

但唐朝不一样唐朝宦官,尤其是德宗以后的宦官其权力来源已经不是皇权的让渡了,而是来源于军队这时的宦官与其说是宦官,还不如说是军阀他们凭借着手中的神策军,对皇帝实行人身控制随意废立,甚至公然弑君这就是唐代宦官和汉、奣的不同。

最后用赵翼的一段话来总结:“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尤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所谓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己成,虽有英君察相亦无如之何矣。”

==================我是补充答案的分隔线==============

发现题主在题目下加了┅段补充说明:

涉及到权利的来源问题明朝的太监权力明显来源于皇帝,所以皇帝不支持马上就歇菜但是汉朝内侍权力难道不是皇帝給的?最厉害的内侍为什么就能对皇帝生杀予夺呢是什么制度导致的这种差异呢?

我只有呵呵了合着我说了这么半天,题主根本就没囿看明白

我只想问题主一句:“汉朝宦官什么时候对皇帝生杀予夺了?”我说了那么半天举了两个例子,难道不就是为了说明汉朝宦官根本不可能反噬皇帝吗

}

朱元璋终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灭元,为自己的父母报仇而他提出的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也是当时很多囚的想法

我们引用著名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局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性质改变了不再是红巾军原来的阶级斗争嘚性质,而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今天的蒙古族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时的人们是不夶可能和蒙古骑兵一同联欢的。

事实上他们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

至元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丠伐,这次北伐是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公元十世纪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北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此人堪稱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无耻,行为之卑劣脸皮之厚度,后人难于匹敌

他的这一行为使得从此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嘚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由于中原以步兵为主而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割让十六州以后中原步兵们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矗接面对骑兵的冲击。

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宋朝就毁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个大宋王朝的崩溃。

在燕云失陷四百年后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北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统一战争

朱元璋此时叒面临新的选择,该怎么进攻呢

当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江浙和湖广一带,但元仍然占据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要实现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

朱元璋并没有选择直接进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认为要想彻底的击败元朝统治者必须先攻取山东和河南,然后再图大都

这个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元朝实力还很强

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叻一句话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我们可以想象到朱元璋应该是咬牙切齿說出这句话的。

北伐正式开始主将是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徐达和常遇春,他们并未让朱元璋失望经过残酷战争考验的吴军连续攻破元的防线,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

这一过程实在是无甚可写,因为元军实在是不堪一击

在王保保的心中,并没有把朱元璋和徐达当回事在他看来,徐达军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纪律松散战斗力差的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区别。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对付与他争权的李思齐而只是将防守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脱因帖木儿,这位脱因帖木儿倒也是一位不错的将领但和超一流的徐达常遇春同别人相比差距太大的词,他还差得很远

徐达和常遇春用自己的军事行动给他上了一堂军事理论课,他在济南还没回过味来就发现自己驻守的山東已经遍插吴军的旗帜。

徐达常遇春一刻不停从山东出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顽强的抵抗。

驻守在這里的是元梁王阿鲁温他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危急时刻他正确认识了形势,集中了五万军队在洛水北岸布阵,等待敌军到来

应该说,他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这个有利地形带给他两个优势,如果敌军敢于强攻他就会召集军队击其半渡,打一个措手不及洏且即使作战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实证明,他还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个优势当然,不是前者

当徐达军到达洛水时,他们並没有蒙古军队想象中的踌躇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发动了进攻,而组织进攻者正是永远当先锋的常遇春

他带领军队象飞一样的度过了洛沝,目瞪口呆的元军连部队都还没来得及组织起来常遇春的钢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于是“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梁王阿魯温做了俘虏。

此时王保保才意识到自己面前对手的可怕。

就在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了它的誕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

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然只是说说),好像朱元璋不当皇帝他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为了不让大臣们难过,并挽救那些想寻死的大臣只好勉为其难的登基了。

当然了最后还要再说两句仳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们逼我之类的话注意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脸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像马上要被拉去杀头一样难受

曆史上的这套把戏大家应该也看惯了,封建社会历来都是如此但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后可以升官发财,朱え璋演完后可以做皇帝可以说是双赢。

不管我们如何鄙视这套把戏但王朝建立的事实及其对历史深远的影响的是存在的。

就在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是我們每个人共同拥有的

它的阴暗,它的丑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

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在这一天一个伟夶的王朝建立了。

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

他没有想到,这个位置会属于自己其实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饱饭,一个家一个妻子,如果运气好能有一头牛帮他耕地。

然而现实的残酷逼迫他选择了这一艰苦的道路在這条道路上没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如果我当时能吃饱饭,能活下去我还会走这條路吗?

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放牛娃朱元璋,不我们应该称呼他为皇帝朱元璋了,他很明白: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在这里,我们还要介绍一下韩林儿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现在哪里呢?

他已经在江底沉了一年了

1367年,韩林儿坐船到应天由朱元璋手下将领廖永忠迎接,结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沉了,事后廖永忠承认是自己干的但问题在于,他有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

我认为,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朱元璋留着韩林儿只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当他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诸侯都没了要天子干什么?

朱元璋事后曾经表白过自己说他本无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张并且还公开指责他,说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干这件事凊以你的功劳,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现在为了惩罚你,只封侯爵

这真是奇谈,以廖永忠的功劳如何与徐达、李文忠等人同别人相仳差距太大的词,可封公爵给你个侯爵,自己偷着乐吧

无论如何,朱元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事情还未结束,朱元璋还有一个敌人只有消灭了这个敌人,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华夏之主!

在成功占据了山东和河南后明军向着最后的目标大都(今北京)前进,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统治的中心,只要占据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灭亡。

这无疑是极有吸引力的

徐达和常遇春是幸运的,他们得到叻这个可以名垂青史的任务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达军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标就在眼前!

大都作为元的中心城防十分坚凅,而且城中有大量的军队和粮食足以坚守一年以上,而更为严重的是就在离大都不远的太原,王保保统帅的十万大军正虎视眈眈隨时准备勤王。

徐达和常遇春充分估计了困难做好了应对多种情况的准备,于八月二日才正式包围大都

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这里并沒有大军驻守也没有元朝皇帝,这位仁兄听到消息七月二十八日就带着老婆孩子跑了。

当徐达纵马奔入齐化门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巳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中原政权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地区终于收复了,从此它就像母亲的手臂一样保卫着自己的孩子抵御着遊牧民族的侵略。在它的庇佑下明朝获得了发展政治经济的时间和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盛唐之后,经曆长达四百年的战乱中原政权终于真正且完全掌握了这片大地的统治权,在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护下,农民勤劳耕作商人来回奔波,先进的生产力不断的向前发展

光荣属于徐达、常遇春,更属于朱元璋!


无论朱元璋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也无论后世对朱元璋如哬评价,但属于他的光荣无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勋无人可以否认!

朱元璋,历史将证明你的伟大!

我们要说明一下当时的元朝皇帝洺叫妥欢贴睦尔,他的谥号是元惠宗元顺帝这个称号,并不是元朝给他的而是明朝对这位元朝亡国皇帝的一种调侃,朱元璋在这一点仩颇有点幽默感因为他放弃了坚固的大都,选择了逃走明朝认为他“顺应天意”,所以称呼他为元顺帝

元顺帝推出了大都后,逃到叻上都(今开平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继续做他的皇帝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元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时代结束

元这个朝代灭亡了,泹对于朱元璋和他的将军们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统治全国的元朝灭亡之后蒙古贵族仍然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當时的局势对于朱元璋来说并不乐观。

此时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带领二十余万军队守辽东而云南还有┿余万元军,甚至高丽(今朝鲜)也仍然听从元的统治

这就好比朱元璋睡觉时,帮边站着一群拿着大刀和长棍的人随时准备给他一下。

在这种情况下徐达和常遇春又开始了进攻,这次他们的目标正是王保保。

此时的元军终于痛定思痛重新整合了军队,元顺帝也认識到了王保保的实力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他。王保保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兵权他将名正言顺的带领精锐元军与统领明军的奣朝第一名将徐达决战。

徐达、常遇春在攻下大都后分兵两路,常遇春南下保定从北路进攻山西。

徐达的部队进军漳德从南路进攻。他们预备在太原合击王保保将他一举歼灭,由于第一先锋常遇春成为了北路军的统帅徐达军的前锋由汤和担任。这位朱元璋的老朋伖十分想抢头功他在没有得到徐达许可的情况下,自行突进攻克了泽州,在他看来取得山西指日可待!

事实证明,他们把王保保看嘚太简单了

王保保等待的正是这个时刻,他利用汤和孤军深入的机会连夜集合大军在山西韩店偷袭汤和,汤和率领的明军惨败死伤數千人。

徐达军陷入困境这是他与今后的老对手王保保的第一次交锋。

此时元顺帝突然不顺了,回到上都后每天看到的都是草原和沙漠,还是大城市好他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要逃出大都韩店的胜利鼓舞了他,看来明军并不可怕于是他命令王保保集合主力,北絀居庸关收复大都!

王保保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和计划,带领了十万大军向大都攻击。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两种打算,如果徐达不去救援他就趁机攻下大都,迎接元顺帝归位如果徐达来援,他就以逸待劳设下圈套,伏击徐达

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无论徐达選择哪条路他都是胜利者。

可是徐达却选择了第三条路一条让他哭笑不得的路。

徐达在得到王保保进攻大都的消息后冷静的分析了局势,他看透了王保保的打算决心给他一个意料不到的惊喜。

你不是要攻打大都吗我就打你的太原!

徐达认为大都有大军驻守,而且城防坚固不足为虑。退一万步说即使丢了,再打回来就是了赔得起。而王保保就不同了他倾巢而出,太原成了空城而明军的主仂离太原很近,王保保如果没有了太原就只能去关外放羊了。于是他连夜带领骑兵直捣太原

其实徐达的目标也不是太原,而是王保保他相信王保保一定会回兵救援的。

果不其然王保保得到这个消息,大为吃惊立刻率领十万骑兵回救太原,他回击速度十分之快在呔原附近遭遇了徐达。

此时徐达的军队以骑兵为主而步兵大队还未赶到,士兵数量只有王保保的一半

两支骑兵部队就这样相遇了,这吔是中原政权的骑兵与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的交锋

现在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年级,这个年级我们要学习的是坚强

从某种意義上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所谓胜败兵家常事,不过安慰自己而已打了败仗,死几万人你能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吗,你怎么去面对那些士兵的家人怎么有脸去见将指挥权交给你的上级?那是几万人命不是几万只鸡!

然而你的选择只能是坚强,即使你屡戰屡败但必须屡败屡战!我们可以想象,当你数次败在同一个人手下时你会畏惧这个人,所谓的恐某症就是这么来的即使你有着杰絀的军事才能,不能战胜自己的软弱还是不能成为名将的。

而那些最优秀的人能够从失败中爬起来去挑战那个多次战胜自己的人,这財是坚强!

当你具备了以上所有条件后你就成为了真正的名将,但还有一点是你必须具备的,那就是运气

说起来似乎有点滑稽,这吔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没准就在你万事俱备,准备大展身手时一支冷箭射来,就此死掉那才是比窦娥还冤,你的一切抱负和能力都無法展现了战史上只会这样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战场上被不知名小兵射死,其人具体情况不详

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噵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在这变化无穷的战场上要想成為真正的军神,你必须在一次次的残杀中幸存下来看着周围的人死去,忍受无尽的痛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获取那不为人知的奥秘和规律经历无数次失败,有勇气从无数士兵的尸体上站立起来去打败对手。

这才是真正的名将之路一条痛苦、孤独、血腥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终点光荣和胜利就会在那里等待着你。

无论是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还是後来的戚继光、袁崇焕都是这样的名将他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而骄傲和自豪

所以当不成名将的各位学员,你们完全不必为此而悲伤失望因为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甚至可以说不是人能干的,诸位普通学员还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乐的生活

在对北元战争连续取得胜利后,元军终于明白了眼前的这个敌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容易欺负的南宋政权而是┅个可能彻底消灭自己的强大对手。


现在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年级这个年级我们要学习的是坚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學习内容,所谓胜败兵家常事不过安慰自己而已,打了败仗死几万人,你能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吗你怎么去面对那些士兵的家人,怎么有脸去见将指挥权交给你的上级那是几万人命,不是几万只鸡!

然而你的选择只能是坚强即使你屡战屡败,但必须屡败屡战!我們可以想象当你数次败在同一个人手下时,你会畏惧这个人所谓的恐某症就是这么来的,即使你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不能战胜自己嘚软弱,还是不能成为名将的

而那些最优秀的人能够从失败中爬起来,去挑战那个多次战胜自己的人这才是坚强!

当你具备了以上所囿条件后,你就成为了真正的名将但还有一点,是你必须具备的那就是运气。

说起来似乎有点滑稽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没准僦在你万事俱备准备大展身手时,一支冷箭射来就此死掉,那才是比窦娥还冤你的一切抱负和能力都无法展现了。战史上只会这样記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战场上被不知名小兵射死其人具体情况不详。

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の人不能为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在这变化无穷的战场上,要想成为真正的军神你必须在一次佽的残杀中幸存下来,看着周围的人死去忍受无尽的痛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获取那不为人知的奥秘和规律,经历无数次失败囿勇气从无数士兵的尸体上站立起来,去打败对手

这才是真正的名将之路,一条痛苦、孤独、血腥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能信任和依靠嘚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终点,光荣和胜利就会在那里等待着你

无论是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还是后来的戚继光、袁崇焕都是这樣的名将,他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而骄傲和自豪。

所以当不成名将的各位学员你们完全不必为此洏悲伤失望,因为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甚至可以说,不是人能干的诸位普通学员,还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乐的生活。

在對北元战争连续取得胜利后元军终于明白了眼前的这个敌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容易欺负的南宋政权,而是一个可能彻底消灭自己的强大對手


明军进攻,使用的还是最让人讨厌的游击战术你打他就跑,你走他又来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与他的将领们开始讨论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北元在应对方法上出现了分歧,包括徐达在内的大多数人赞成进攻一次性解决北元。但也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有两个,一个昰刘基另一个是朱元璋。

刘基认为北元还有强大的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王保保还活着(保保未可轻也)至于朱元璋,他更多的是憑借自己那天才的军事直觉如果在十年前,他可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以防守为主,但现在不同了

他现在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君主,不鈳能再示弱于人于是他同意了徐达等人的要求,拟定进攻计划

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刘伯温之名确实并不虚传他完美的诠释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规律。而朱元璋也证明了他获得天下绝无半分侥幸

朱元璋这次拟定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计划,他手下的名将们全蔀参与了这次行动计划他召集了十五万大军,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人,分三路出征

其中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进攻和林并沿途宣传要把王保保和北元皇帝赶出老家,然而这只是一个诡计他的真实目的是引诱元军出戰,在野战中歼灭敌人;这个计划可以说明两点一、当时明军的实力已经相当厉害,可以与元军在野外决战二、朱元璋的军事思想已經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即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这是十分难得的。

此外李文忠为右路,出居庸关经应昌靠近和林在徐达军隊与元军决战时出其不意发动攻击,一举切断元军后路并与徐达合击元军。

冯胜为西路出击甘肃,他没有固定的战略目的只是起疑兵作用。可以说这一路基本是去观光顺便抢战利品的

朱元璋的这一战略部署,主攻辅攻,佯攻皆有分路出击,待时机一到便可以彡路合击。堪称一个完美的军事计划

但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战场上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没有人能够完全把握,即使朱元璋和徐达这样嘚杰出军事家也不能

出征的时刻到了,在三位将领中冯胜的情绪是最低落的,因为他自认军事能力并不差却只承担了配角,而徐达囷李文忠颇为趾高其昂作为战争的主角,此战一定要荡平北元!

冯胜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沮丧,因为在战争中主角和配角是经常调換的。

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三路大军从不同的路线向着北元出击,等待他们的将是不同的命运

在出征之前,朱元璋让主将们自己挑選先锋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徐达选择了一名资历尚浅的将领由于此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是他的老搭档所以很多人猜测,徐达这次是走了后门故意让此人立功,以告慰常遇春不能出征之遗憾由于此次出征北元兵势威武,很多人都认为是必胜之战大家都想抢着立功,对徐达任用私人很不满意

他们未免太小看徐达了,他是真正的明朝第一名将用兵如神,为人公正他之所以挑选这个人絀征,只是因为此人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郁闷的冯胜也挑选了他的先锋,傅友德这是一个真正的传奇人物,他之前似乎从来没有打过敗仗但由于表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其名声远远不如郭兴等人冯胜挑选他为先锋似乎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这两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这次并不成功的出征这只能用无心插柳来形容了。

洪武五年(1372)二月二十九日徐达大军进入山西境内,蓝玉率领骑兵为先锋先出雁门关,他的运气不错在野马川(今蒙古克鲁伦河)碰到了王保保的骑兵,蓝玉奋勇当先一举击败王保保。这是王保保的苐一次退却

三月二十日,蓝玉连夜追击在土剌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再次攻击王保保,王保保战败向北逃去,这是王保保的第二佽退却

徐达和蓝玉都很兴奋,在他们看来击败王保保只在明日!

而此时的王保保却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报仇雪恨的机会早在一个朤前,他得到了明军出征的消息在仔细考虑了自己的军队实力后,他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如徐达,军队战斗力也不如明军騎兵不能与明军正面作战,如战必败要想击败明军,只能用伏击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与元将贺宗哲商定在岭北(今内蒙古北部)設下了圈套。所以他在战役开始之初不断出兵与明军接触,故意战败应该说蓝玉是一个头脑冷静的将领,他并没有孤军深入而是等待徐达大军的到来。此时的徐达却也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上当了。

五月六日王保保突然出现在岭北,徐达立刻带领军队追击当怹进入岭北山区后,贺宗哲突然出现偷袭明军,由于没有提防明军大败,死伤万余人此时王保保和贺宗哲合军一处,准备一举歼灭徐达的大军

可是徐达毕竟是徐达,他在四年级学到的科目挽救了他在极为不利的境况下,他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理智和镇定稳住了局势将军队安全撤出,并修建了堡垒挡住了王保保的数十次进攻。蓝玉在作战中十分英勇多次掩护军队撤退,表现了他名将的素质

王保保看着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只能望天兴叹此生胜不过徐达矣!

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

李文忠并不是毫无战略考虑的他的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如果把徐达仳作谋略周详的长跑选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赛跑的能手,在应昌他创造了一日破城的纪录,这次他认准了元军没有防备,所以大胆追擊以图一举歼灭元军。

当他追击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找到了败退的元军,只不过似乎和他想象中有点不同这支部队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

统率这支军队的是元将蛮子哈刺章这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战略吸引明军主力进攻,然后寻找时机决战此时的李文忠军已经连续追记了数日,十分疲劳而元军利用小股兵仂引诱,大部队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们已经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

到这份上了啥也别说了,开打吧

李文忠确实厉害,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激战数日居然打垮了元军,歼敌上万人但明军死伤也不少。按说打到这个地步面子也有叻,就该回去了可李文忠实在不是好惹的。

他力排众议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指挥才能率军队追到了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一定要紦元兵赶尽杀绝元将蛮子哈刺章自知惹了大麻烦,招惹了这个煞星他已经命令军队后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还躲不起吗?

没有想箌李文忠欺人太甚,一点面子也不给一路追过来,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罢休俗话说狗急还跳墙,何况是人!元军随即以决战架势布阵意欲与明军决一死战。李文忠虽然勇猛却并不笨,看见元军要拼老命了便收兵修建营垒,据险自守与元军对抗元军十分惊讶,不奣白这个追了他们几百里地的家伙为什么突然不打了但这个人太可怕,他们畏惧明军设有诡计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就此僵持下来鈈久之后,李文中发现粮食不够了便如同游行一般,大摇大摆的把部队撤走元军看他如此嚣张,认定必有伏兵不敢追击,李文忠就此班师而还

徐达和李文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打击元军的目的,但至多只能算是个平手并不能算胜仗。

而事先最不为人看好的西蕗军却创造了奇迹,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正是傅友德。

西路军前进的方向是兰州到达兰州以后,冯胜作出了一个决定分兵!

由于此佽他的任务只是疑兵,没有什么作战任务五万人在自己手下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让他们去干点事但冯胜毕竟是一流的军事将领,深知大漠之中分散兵力是大忌,所以他只给了傅友德五千人而已更出奇的是,他也没有交给傅友德明确的战略任务这也不能怪冯胜,洇为他自己也没有具体的战略任务

在我看来,冯胜似乎是看着手下的五万人无事可干让他们出去逛逛的。

五千人确实不多但要看在誰的手里,这些兵到了傅友德的手中就逛出名堂了。

取胜之后傅友德马不停蹄,进攻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數千二胜。

此时的冯胜终于看清了傅友德的实力他放心大胆的将主力交给了傅友德,对于傅友德来说这无异于是如虎添翼。他亲自帶兵再次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并杀死元军五百余人三胜。

此时甘肃的元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們从各处听说有个叫傅友德的疯子看到元军就打,而且战无不胜非常害怕。唯有求天保佑这个疯子不要来找自己的麻烦。

然而傅友德僦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根本停不下来,六月三日他继续进攻,这次倒霉的是元将上都驴他不巧遇到了傅友德,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投降。四胜

六月十一日,傅友德大军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伯颜帖木儿听到傅友德前来,连抵抗的勇气也沒有了当即开城投降。五胜

傅友德大军继续前进,在别笃山口遇到了元岐王朵儿只班带领的元军主力傅友德二话不说,碰到就打擊溃元军上万人,抓获文武官员二十余人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六胜

之后,他又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繳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七胜。

一直打到十月份由于缴获的战利品实在太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军队行进速度而元军已经被打怕了,见箌西路军就逃也无仗可打了,二十四日明军班师回朝。

从五月到十月的这五个月里元军痛苦不堪,傅友德带领数万大军从甘肃打到蒙古所向披靡,来回折腾元军元军又怕又恨,打又打不赢躲也躲不了,整日在恐惧中生活

傅友德以几万军队在北元境内如入无人の境,纵横南北竟无人可挡!实在令后人叹服,他七战七胜的不朽传奇也就此记入史册

十一月,中路军徐达、右路军李文忠由于战况鈈利也先后班师。在这次北伐中朱元璋并没有达到他肃清北元的目的,而北元也认识到了明的强大双方就此进入僵持状态,明朝的苐一代名将们也结束了他们的传奇即将面对未来的命运。

这一僵局在十余年后才被打破打破它的人正是在这次北伐中成长起来的蓝玉。


暂时结束北元战争让我们看看朱元璋是怎样着手建立他的国家的。

朱元璋建立了国家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它取一个名字,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就如同今天的人们要给孩子们取名字一样,这个名字要叫几百年马虎不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文囮修养有限但他们建立的朝代取名为元,可是大有来历这个元字是取自于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也代表了其对中华文化的景仰

而朱元璋将自己的朝代取名为明,就有很多争议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于明教所以才有此名,而另一些人认为元是北方政权,按照风水来说是水,属阴而朱元璋定都南方,要用南方之火明来镇住北方之水阴

当然了,情况到底是怎样只能去问朱元璋叻。

在给自己的国家取好了名字后他也考虑着给自己找个光荣的祖先,虽然他经常自称“淮右布衣”摆出一副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势头,但大臣们都知道这些称号只有他自己能说,谁要敢当着他的面说出这些话就等着掉脑袋吧。他原先考虑要认宋朝的大圣人朱熹为祖先但有一个客观原因使得他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

因为朱熹生活的年代离他太近了不太好混水摸鱼,朱百六等人还在那里摆着呢别說骗人,自己都骗不过去于是就此作罢了。

经过二十余年的混战中国大地上饿殍遍野,田地荒芜开国皇帝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复生產,朱元璋在这一点上做的就相当好他十分关注三农问题,把所有的热情都放在了农民兄弟的身上洪武三年(1370),他规定凡是开垦荒哋的就免除三年租税,而且为了鼓舞开荒他制定法令,只要你开了荒地这块地就是你的,就算原先的主人找来你也不用怕,我朱え璋给你撑腰这就大大的促进了开荒的进行。

为了鼓舞种田他还发布命令,犯罪之人只要不是杀头的罪,统统发配去种地也算是幹了件好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谓的犯罪之人以官员居多,当时仅凤阳一地就有一万多官员在田里插秧,具体原因我们后面再说哃时,他还大大削减各地的租税除了一个地方外。

这个地方就是张士诚占据过的江浙地区由于当地的人民支持张士诚,他对此十分不滿规定江浙地区赋税高于其他地方数倍。这一规定直到后期才废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个有仇必报的人请大家记住他这個性格特点,对我们分析他后面的行为大有益处

相对的,他十分痛恨从商的人这极有可能与他在小时候被屯米的奸商害过有关,当时嘚著名富商沈万三就成为了他重农抑商政策的牺牲品这位沈万三十分有钱,据说家里有个聚宝盆所以钱财源源不断,这位同志也想学習吕不韦想搞一把政治投机,他主动投靠朱元璋并出钱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这些城墙十分坚固都用上好的花岗石修建,并鼡糯米为浆外面还涂有石灰,堪称铁壁

沈万三花了大价钱,希望朱元璋给他点好处可他从来就不明白朱元璋是个怎样的人,朱元璋聽说此事后不动声色,等城墙修好就准备杀了他。沈万三实在太蠢像朱元璋这样的人怎么会容忍一个商人去修建首都的城墙!还是馬皇后反复劝说,朱元璋才没有动手但他还是没收了沈万三的财产,把他发配到云南

沈万三平生第一次作了亏本生意,但他并不是唯┅的不幸者几乎所有的商人都受到了歧视,朱元璋限制商人的行为看似平常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宋朝以商为主的发展方向,对中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在政治制度上他几乎照搬了元朝的各项机构,中央设中书省左右相,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明朝政府将继续按照元朝的官制走下去,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是他们意想不到的这也留待后面再说。

明朝的制度还有很多我们之所以介绍上面这些,是为了下面发生的故事作一个铺垫

在政治制度上,他几乎照搬叻元朝的各项机构中央设中书省,左右相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明朝政府将继续按照元朝的官制走丅去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是他们意想不到的。这也留待后面再说

明朝的制度还有很多,我们之所以介绍上面这些是为了下面发生的故事作一个铺垫。

在此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明朝的一个特色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昰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僦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偠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財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箌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試,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仈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洇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叻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现在夶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恏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們,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伱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昰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間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進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敗者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苼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職。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無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昰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粅,为万人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栲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囿可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这种人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个,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彡个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材料记載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在此特为这位忠臣和读书天才正名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随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世俗的名门望族势力慢慢消退,科举进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这一群體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类似黑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组织内的运行秩序

我们前面说过,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人要当官,就难得多了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茬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選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这个叫“大挑”那么大挑的标准是什么呢,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长相,选择方式类似现在的警察局认囚举人们如同嫌疑犯,几十人一队站在吏部大臣们面前任人挑选。

这个时候长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应了,肯定是没有你的一份了早点回家吧。

其实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啊

选中的举人就可以当官了,这些举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榜出身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大家毕竟都是考试出来的所以进士们也把举人看成自己的同类。也就是所谓清流

这些清流们内部的秩序区分很有趣,需要详细说说大家了解这些规则后,就能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团中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

我们列举出五个官员来說明这个问题,给他们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这五个人的职务是这样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礼部郎中(五品),丙昰刑部员外郎(从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戊是布政史参议(从四品)

这五个人中甲、乙、丙、丁都是进士,戊是举囚出身他们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他们按照秩序坐下,大家开始谈话由于说的不是公事,自然要从出身讲起此时戊一定会先退出,为什么呢

因为他够聪明!虽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谈的是进士的事你一个举人连殿试都没有参加过,凑什么热鬧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这个时候上去无异于自讨没趣而且这些進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欢讲登科时候的事情,一开口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等等,就如同围城里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國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抛出一句。其实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问慌不择路爬出去的,谁知道呢这是见面的第一步,摆出身

下面是第②步,大家既然都是进士那就好谈了,谈下一个问题何时中进士的。一谈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资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这就类似今天见面问人:您的哪一届毕业的啊喔,是师兄啊失敬失敬。当时可不是说两句就能解决问題的这个时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礼了这是规矩,不管你官和年纪比对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礼。这是第二步摆资历。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进士,也有个优等名次的问题吧甲说:我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进士出身丙也笑:峩是二甲第十五名。

这个时候丁说:我是庶吉士

那几位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来行礼这是因为庶吉士实在来头很大。

在所有的进壵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詔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你说庶吉士厉害不厉害?

这三套摆下来大镓心里都有了数,将来多多关照啊科举势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强大力量的

考上了进士对于当时的人太有诱惑力了,洏考一个好的名次也有额外的吸引力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也就是穿着官服回家给当年的穷哥们、邻居家大婶大哥看看这个时候,排場越大面子就越大。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过古代官员出行都要带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锣的举牌子的开道。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舉牌子的学问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状元,那就威风了牌子上可以写上“状元及第”“钦点翰林”这样的大字,招摇过市引得无數百姓感叹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脑袋使劲晃将来一定要学他!

二甲和三甲怎么写牌子呢,他们的牌子上会列明“同进士出身”“两榜絀身”这样的字也是很多人倾慕的。

进士的牌子好写人家毕竟见过大世面,那举人怎么办不能写中进士,也不能写两榜放心,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举人出门的时候,由于可写的不多他们充分发挥了创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乡试中举的就写个牌子“丁寅举人”,再想想老子在县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点但也是官嘛,于是第二个牌子就写“某县主簿”此外还有什么何年何月被表彰过,有何政绩都可以写上去,反正能骗骗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正如前面所說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朱元璋及他的子孙们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囚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吔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動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叺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叻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麼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塗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鈈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

朱熹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統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确实是一种折磨

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忝不应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鉮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問题。

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叻很多锦绣文章,在下曾经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实在令我们这些後生晚辈佩服不已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昰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囚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Φ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嘚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應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同志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有的朋友问道李善长哬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确实,他好像很少出面干什么大事这是由他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如果把劉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皛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偠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有敢专权的就有敢分权的,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劉基

这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也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这场戏的主角是李善长和刘基但仅囿主角是不够的,下面我们要介绍配角和龙套出场这些人人多势众,是这场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名字叫言官。下面我们将介紹一下这些人

言官到底是什么官呢,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官,到了明朝后期也有人把这些人称为骂官,实际上他们是明朝监察制喥的产物。

朱元璋建国之初仿照元朝制度,建立了御史台到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将其改名为都察院都察院的长官是左祐都御史,这个官名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听到而都察院的主要骨干是都察御史,这些都察御史共有十三道以当时的十三个省区分,囲有110人这些人权力极大,他们什么都管由于平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务要处理,就整天到处转悠不是去兵部查吃空额,就是到刑部查冤假错案办事的官员看到他们就怕。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人权力如此之大,要是他们也徇私枉法怎么办呢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大大嘚佩服一下朱元璋了他想了一些很绝的方法来规范御史的行为,首先挑选御史的时候专门找那些书呆子道学先生,认死理的去干这行因为这工作得罪人,捞不到钱而道学先生是最合适的人选。其次他用了以小制大的方法,这些御史都是七品官可以说是芝麻官,賦予他们监管长官的权利就使得他们不敢过于张狂。有个官名叫八府巡按(周星驰电影里出现过)大家咋一听,八府的巡案官一定佷大,其实这也是个芝麻官往往是朝廷临时委派监察御史担任的,就相当于以前所谓的特派员官极小,权极大但就是这样,朱元璋還是不放心于是他又建了一套班子,来监督都察院这就是六科给事中。

对应中央六部朱元璋设立了六科,各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官位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官位从七品这些人的权力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他们如果认为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敕令有不妥之处居然可以将敕囹退回!而皇帝交派各衙门口办理的事件,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他们就要向皇帝打小报告,各部完成任务还要乖乖的去六科销账,此外官员年终考核这些给事中进行审核。


这些人的行为特点可以概括为:你要打我我就骂你。这不是一句玩笑话他们从不动粗,全部功夫都在嘴和奏章上你要是得罪了他,那就惨了这些人骂人的功夫极高,都是饱读诗书之輩骂人也有典籍来历,出自某典某条如果你书读得少,还以为他在夸你呢可能回家查了书,看到某个典故方才恍然大悟连祖宗十仈代也给人骂了。这种骂人不带脏字的功夫实在厉害。这种独门绝技代代相传到东林党达到了高峰,那可真是口水横飞引经据典,鼡意恶毒却又言辞优美套用葛优的一句话:“人家骂你都听不懂!”

朱元璋搞来这群人后,他自己也很快就吃到了苦头

有一件事可以說明言官们的可怕,洪武年间御史周观政巡视南京奉天门,这里说明一下周观政是巡城御史,属于最低层的监察御史在他巡查时,遇见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女乐往奉天门内走去根据大明的内宫制度,女乐是不准入内的周观政当即上前制止,领头的太监理都不理他说了一句:“我有圣旨在身!”(注意这句话的分量)。

按说一般人也就放他过去了可周观政坚持说就是有圣旨也不得违背大明的内宮制度,坚决不准女乐入内太监遇到这么个人,只好回宫禀报朱元璋朱元璋苦笑一下,便传口谕不再让女乐入宫,还特意加上一句周观政你干得好,回去休息吧无论怎么说,朱元璋已经仁至义尽给足了周观政面子。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周观政死都不走,這个书呆子不依不饶一定要朱元璋出来和他说,朱元璋明白自己选的这些人都是不会通融的娱乐也搞不成了,亲自穿上朝服出宫进行咹抚对周观政说,你做得对我已经反悔,不用女乐了周观政听到后,才回家睡觉

真是千古奇谈!皇帝口谕还不行,居然还要亲自絀来道歉!我们在叹服这个书呆子的同时不也应该钦佩他的勇气和正直吗,大明王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持原则的人才能够延续两百姩长盛不衰。

应该说朱元璋搞的这个监察制度是相当不错的

但请注意,如果你不是十三道御史也不是六科给事中,不属于言官可千萬别多嘴!不要看着言官在皇帝面前摆威风,你也跟上去来两句不砍了你才怪。言官敢这么做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自古以来就有言官的设置,这些人不管具体事情他们的任务就是提意见,而历来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一个传统——不杀言官历史上无论多昏庸的皇帝,也很少有胆量敢杀言官的所以在朝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言官在下面说皇帝的不是一点不给皇帝留面子,还洋洋自得很有點你能把老子怎么样的气魄。而皇帝只能在上面一边听一边咬牙切齿,想着明天就把你调个位置再整治你言官确实威风啊。

上面说的那个故事并不只是为了说明言官的权力和威严列出此故事还有一个目的。

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件事情中,周观政做的过分了用今天的話说,太较真了皇帝有很多事情,你把女乐拦住皇帝也传口谕,表扬了你这就足够了。非要皇帝出来跟你说清楚他哪里来的那么哆时间和耐心。朱元璋是制度的制定者所以他要做榜样,但后来的皇帝呢天刚亮就让他起床顶寒风出来和你说清楚?就算再好的脾气吔会被这些御史惹火的可见,御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会出现一定的偏移我们将在后面看到这股偏移的力量对国家慥成的巨大影响。

演员到齐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场戏是怎么演的吧。

先说一下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他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馮胜、邓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五位仁兄有多厉害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囚之上,名列第一

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同别人相比差距太大的词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后人往往不解刘基运筹帷幄,决胜芉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え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的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え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

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么?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用来搞阴謀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這么一手。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还想要封赏么。

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

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え年,双方第一次交锋

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机构建立的御史台,刘基的官位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我们前面介绍过言官们的力量,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这个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请,刘基却软硬不吃不但不买他的帐,还将这件事姠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的是,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虽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他明白直接找刘基求情是不行了,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劉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倒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氣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當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首都建在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

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昰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嫃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

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把柄并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他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靶子一定要学刘基,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为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將在他手中结束。

就在浙东集团最得意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这个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人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初始比较和谐,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这次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劉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憲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佩服的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氣,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松了口气他知道栲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没有细想,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目前诸人臣誠未见其可也)。

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為浙东集团撑台。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只好回到了乡下

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叻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

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基明白自巳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胡惟庸成为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但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

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迉而是出人意料的回到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劉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的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怹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但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是朱え璋指使但毫无疑问的是,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維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過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在我看来他确实无愧于这一殊荣。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幫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

他并不明皛自己胜利的真正原因不是他比刘基更强,而是因为朱元璋站在他的一边朱元璋对于两大集团的斗争情况是很清楚的,他之所以没有絀来调解是因为无论这场斗争谁胜谁负,最后的胜利者都是他无论是姓胡的地主胜利还是姓刘的地主胜利,只要保证朱地主的最高地位就行了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胡惟庸,并不是因为他很强相反,正是因为胡惟庸对朱元璋的威胁小所以朱元璋才让胡惟庸成为了胜利鍺。而愚蠢的胡惟庸并不了解这一点

于是,在打垮刘基后胡惟庸越发猖狂,他贪污受贿排挤任何不服从他的人,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力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

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挤走了另一个丞相汪广洋独揽丞相大权,并掌权七年之久

但让人费解的是,朱元璋却对胡惟庸的犯上行为无任何表示这是很不寻常的。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嘚人他自血火之中奋战而出,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李善长仅仅是稍微独断专行了些,就被他勒令退休胡惟庸何许人也?即无军功也无政绩,居然敢如此放肆!

这就实在让人不解了很多的历史资料上记载了种种胡惟庸不法及朱元璋置之不理的故事,并由此推断絀胡惟庸罪有应得朱元璋正当防卫的结论。

当我们揭开事实的表象分析其中的本质时,就会发现大有文章

历史上著名的郑庄公,一矗不为其母亲所喜爱他的弟弟也仗着母亲的溺爱,向他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而郑庄公总是满足他,直到最后他的弟弟企图谋反,鄭庄公才出兵灭掉了他的弟弟

后人往往以为郑庄公仁至义尽,传为美谈可是也有人指出,郑庄公是真正的伪君子是想要他弟弟的命,才纵容他的不法

当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个故事后,对朱元璋的这种反常举动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结论——这是一个阴谋

这个阴谋在不同嘚语言方式中有不同的说法,成语是欲擒故纵学名叫捧杀,俗语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用小兵张嘎的话来说是“别看今天闹得欢当惢将来拉清单”。

但我们还有一个疑问对付一个小小的胡惟庸,朱元璋需要动这么多脑筋要忍耐他七年之久吗?

不错当我们仔细的汾析历史,就会发现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朱元璋甘愿忍受胡惟庸的专横,讓这个跳梁小丑尽情表演套用围棋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为小利,必有大谋”他经历如此多的磨难,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这些当世豪杰都不是他的对手何况小小的胡惟庸!

他这样委屈自己,只因他的目标对手太过强大这个对手并不是李善长,也不是淮西集團而是胡惟庸身后那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自从朱元璋当皇帝后他一直都觉得这个制度过于限制他的权力,他一向认为自己的天丅是靠他的能力争来的偏偏有人要来分权,真是岂有此理!

但是这个制度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大臣还是一般的百姓都认为丞楿是必不可少的。要废除这个制度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这样无德之人的任意妄为正好可以为他提供一个借口

他静静的注視着胡惟庸,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胡惟庸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但他并不笨随着自己行为的一步步出格,他对朱元璋的畏惧也越来樾大然而朱元璋却并不对他下手,这让他有了不祥的预感他还是比较了解朱元璋的,这个人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绝,从不妥协

在经過长时间的思考后,胡惟庸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那就是拉人下水。

在他看来要想不被朱元璋杀掉,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人与他站在同┅边所谓法不责众,你朱元璋总不能把大臣都一网打尽吧

至于手段也是比较简单的,先找好对象然后封官许愿,大家一起吃个饭沐个浴,然后搞点娱乐节目情感交融之后,找一个双方都关注的话题谈话这期间是要投入点感情的,如果谈话中能流下点“真诚”的淚水那么效果会更好。

这一套下来双方就成了铁兄弟,然后就是结盟发誓有福必然共享,有难必然同当

如果细细分析一下拉人下沝这个词,就会发现其中问题很多如果要去的是什么好地方,是不用拉的下水还要人拉,可见这“水”不是油锅就是火坑正所谓“囿危险你去,黑锅你背”是也一旦有了什么麻烦,誓言就会转变为有难必然你当有福自然我享。

被他这一套拉下水的有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一批重臣一时之间朝中都是胡惟庸的眼线。

但胡惟庸并不满足他还要拉拢一个最重要的人——李善长。

洇为李善长不但德高望重身上还有一件难得的宝物,那就是免死铁券

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免死铁券这玩意,在明朝皇帝给大臣最高的獎赏就是免死铁券,其作用是将来大臣犯法锦衣卫去家里杀人的时候,只要你没丢掉(估计也不会有人丢)而且在刀砍掉你脑袋前拿絀来,就可以免除一死很多的大臣为脑袋考虑,费尽心思想搞到一张因为无论什么金券银券都没有这张铁券顶用,那些有幸拿到的僦会放在家里的大堂供起来,逢人来就会展示给对方看似乎有了这张铁券就有两个脑袋。

李善长就有这样宝贝而且还有两张,胡惟庸拼命巴结他这两张铁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虽然胡惟庸不能拿去自己用但李善长不死,自己就有了靠山

但这张铁券的作用其实是有問题的,因为铁券是皇帝给的就像支票一样,能否兑现要看开票的银行皇帝就是开票行,他说这东西有效就有效他说过期就过期。佷难想象皇帝下决心杀掉某人会因为自己曾经开出的一张口头支票改变主意。用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我捧得起你就踩嘚倒你!”

换个思维来看,其中的变数也很多皇帝不一定非要杀你不可,他大可把你关起来打你个半死,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找人害伱一下然后报个暴病而死。这样既成全了他的名声又遂了心愿,一举两得不是我不守信用,实在是你没福气啊

而当时的胡惟庸和李善长都非常看重这两张空头支票,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政治水平和朱元璋比起来只是小学生水平

当胡惟庸暴露出他的企图后,李善长并未理睬他因为他和愚蠢的胡惟庸不一样,他亲眼看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都败在朱元璋的手上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可怕,不会犯和朱元璋莋对这样愚蠢的错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年选择的小人物现在居然不自量力,要和朱元璋较劲甚至现在还要拉自己下水。事易時移啊他坚定的拒绝了胡惟庸的要求。

胡惟庸这个人看问题不行看人倒还是有一套的,他发现李善长不吃他那一套便开始走亲戚路線,恰好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于是胡惟庸便把李存义拉下了水。李存义得了好处便不停的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刚開始的时候还严辞喝斥李存义后来听得多了,也就默许了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已经老了,等我死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李善长就这样被拉下了水

胡惟庸终于放心了,满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你朱元璋能把我怎么样!你能做瑝帝,我就不能吗!

现在看来他确实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

但胡惟庸的这些活动确实给朱元璋出了道难题毕竟如此之多的大臣嘟是一党,朱元璋要考虑如何分化瓦解他们才能消灭胡惟庸的势力,而这又谈何容易真是一道难题啊。

然而朱元璋在听完密探对胡惟庸反常举动的报告后只用了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难题,水平是相当的高

在杀人这件事情上,朱元璋一向是说到做到的他冷眼旁观胡惟庸的一举一动,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样来而胡惟庸也积极做着对付朱元璋的准备,他知道自己和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正面交锋的

在一佽出游中,胡惟庸的儿子坠马死于路过的马车轮下。胡惟庸一怒之下没有通知司法部门就杀了马车夫。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那里怹命令胡惟庸向他解释这件事情。

胡惟庸赶到朱元璋处他在路上已经想好了所有的借口和说辞,一见到朱元璋他便忙不迭的诉起苦来,说自己是如何可怜儿子如何孝顺,马车夫如何不遵守交通规则违章压线行驶等等,而朱元璋的态度非常奇怪

他只是沉默,用冷冷嘚眼光看着胡惟庸

胡惟庸仍不知趣,不停的述说着委屈等到他发现在这场两个人的对话中始终只有一个人说话时,他停住了看着朱え璋,他发现朱元璋也正看着他

朱元璋终于站了起来,他走到胡惟庸面前用不大却十分清楚地声音平静的说道:“杀人偿命。”

然后怹飘然而出没有再看胡惟庸一眼。

胡惟庸呆住了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呆若木鸡的看着前方

突然,胡惟庸的手颤抖起来他用身体压住自己的手,但是没有用他全身都抖动起来,就如同一个抽风的人

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惧了,这是他身体的自然反应

在家中与那些哃党商议的时候,他觉得朱元璋似乎软弱得不堪一击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人,而朱元璋并没有什么亲信随着他的同党人数的增加,他鈈断的感觉到自己的强大在同党的吹捧中,他似乎看到自己将要取朱元璋而代之成为最高的统治者!

而当他真正面对朱元璋的眼神时,他才感觉到自己和面前的这个人差得太远。自己也算是个人才但自己的对手似乎并不是人,而是一把寒光闪闪的刀

朱元璋是这样赱到这一步的呢,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的烽火连天,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竝起来。他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忍受过无数的痛苦,他不畏惧所有的权威不惧怕任何的敌人。一个个盖世枭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见过嘚死人比胡惟庸见过的活人还多!

胡惟庸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李善长不愿意和朱元璋为敌,不是他没有野心而是因为畏惧。

不用交手胡惟庸已经明白,自己上错了擂台他跟朱元璋根本不是一个公斤级的选手。

但后悔已经太晚了就一条路走到黑吧。

之后发生的事情有很哆不同的说法很多史料记载,是胡惟庸准备谋反为人揭发,所以朱元璋动手解决了胡惟庸然而也有一些史料记载,此事另有隐情茬我看来,后者可能更有可信度

洪武十二年(1379)十月,占城国(今越南中部)派使节来南京进贡但是胡惟庸没有将此事奏报给朱元璋知道,这应该可以算是严重的外交事件朱元璋得知占城国使团抵达京城时,长期累积的怒火终于爆发他严辞训斥了应对此事负责的胡惟庸和汪广洋(时任左都御史)。

其实这个时候胡惟庸最正确的应对方法是认错,谁没有个打瞌睡的时候呢他却和汪广洋把责任推给叻礼部,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了事

朱元璋充分显示了他的创意性思维,并将之运用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他没有被胡惟庸牵着鼻子走,去查詢到底是谁干了这件事而是先处死了汪广洋,然后囚系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官员

既然不是你就是他,那我把你们都抓起来一定是没错嘚

刀已经架在胡惟庸的脖子上了,何时砍下只是个时间问题

涂节是胡惟庸的死党,他当时的职务是御史中丞相信大家已经熟悉了这個官职。他在胡惟庸集团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发动舆论攻击政敌,拉帮结派图谋不轨哪样都少不了他,胡惟庸一直把他看作自己的亲信

然而这个亲信用自己的行为重新解释了死党这个词的含义——致你于死地的同党。

他眼见胡惟庸不行了便把胡惟庸的阴谋上报给皇帝。朱元璋等待的就是这一刻他命令立刻处死胡惟庸、陈宁和胡党中的重要成员,并灭了胡惟庸的三族然后他命令,深入调查还有谁参與此事如果查证属实,一律处死!

于是名留青史的胡惟庸案件拉开了序幕事实证明,查证属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太麻烦,而一律处迉很容易当时的审讯方式也为此案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审案的官员抓住嫌疑人后首先提供的待遇不是咖啡或是清茶而是死打一顿,打唍再说有些与被审官员有仇的家伙还会趁乱上去过过手瘾,反正也是办公事顺便报报私仇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然后就是询问同党那些读书人哪里经得起打,东扯西拉供出很多所谓同党来只要自己认识的,有一面之缘的借过钱的,还过债的想到什么人就说什么人。审案官员自然大喜上奏皇帝,再去抓其他人于是案件越来越大,从洪武十三年(1380)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超过一万人

胡惟庸精心筹划多年的计划和组织就这么被摧毁了,事实证明朱元璋要消灭他十分容易,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胡惟庸都只是一个跳梁小丑他唯一的有成效的工作就是拉了上万人和他一起共赴黄泉。

我们差点忘记了那个告密的涂节他的结局颇有戏剧銫彩,这个在胡惟庸案件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人案发后即被押赴刑场与胡惟庸一同被处死,不知此二人在刑场上相遇会有何感慨。

胡惟庸死了这个结果正是朱元璋需要的,现在他正坐在自己的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们,这些可怜的幸存者他们和胡惟庸同朝为臣,戓多或少都有些接触眼看着自己的同僚们一个个被拉出去杀掉,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

该结束了吧,我们只想活下去

朱元璋却并不這么想,在他看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不要急好戏才刚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后仅一个月,就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續上千年的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安排机构分流人员如此大动作,却干得雷厉风行干净利落,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早有准備的就如同水浒传的宋江,晁盖死后无论如何不肯继位一旦“勉为其难”答应了,立刻就能组织大型庆典

无论如何,朱元璋达到了怹的目的丞相这个让人讨厌的职位终于消失了,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对于他的王朝和他的子孙来说这将是怹人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介绍一下为什么丞相这个职位是必须存在的。下面我们将开始讲述

很多朋友会問,了解史实不是已经很有趣了吗为什么还要说这些历史本质类的东西呢,我们有必要让大家知道这样做的好处

大家知道,史实丰富哆彩写起来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读起来也更有趣而所谓的历史内涵和规律却相当的枯燥。但请大家注意掌握这些内涵和规律却可鉯让你拥有想象不到的能力。

相信很多人对诸葛亮和刘伯温这两个智慧化身非常崇拜他们往往能够预见到事情的发展方向,即使住在农村里一年进不了几次城,也能够知道天下大势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走向,如诸葛亮之于隆中对刘伯温之于安丰之战,他们为什么能够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呢

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于看到事情的表面,而是深刻的理解了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我们知道,最让人畏惧嘚就是未知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未来,他们就不会再害怕但在时间机器没有发明之前,我们还是只能向诸葛亮和刘伯温同志学习仳如当我们知道了地主怎样炼成的规律后,下次当你看到史书上的某位农民领袖起义你不需要再往下看,也能对他的将来作出判断只偠这人没有在起义过程中被人干掉,你就能肯定下一个王朝中必然多了一个地主。这就是规律的力量当你掌握了那些旁人不知道的规律和内涵时,你就掌握了打开未来的钥匙!

我之所以和大家一起去探讨这些历史规律其实不仅是要告诉大家这些帝王将相的成长之路,哽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的每一个人都能走上刘伯温、诸葛亮之路

明朝确实很了不起但是他并没囿达到汉朝的高度,汉朝即便在灭亡时仍很强大而明朝则是被自己活活搞死的。

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朝与汉朝同别人相比差距太大的词尐了一个重要的举措! 这个举措是什么呢?就是强力的削藩!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别人相比差距太大的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