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循环流动图 鹰党和鸽党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研究范畴 经济学研究哪些问题 市场行为 收入分配 政府及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周期中的失业与生产波动 通货膨胀 跨国贸易与贸易壁垒 国家嘚经济发展 什么是经济学? 是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 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稀缺性 scarcity – 物质有限, 需求无限 效率 efficiency – 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经济学研究范畴 (Cont.) 经济学三大板快: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亚当·斯密斯(微观经济学之父) – 《国富论》 “看不见的手”指出市场效率特征并提出经济利益来源于个人的自利行为。 研究了土地劳动与资本的定价问题。 研究单个产品的价格數量和市场。 假设人是理性的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凯恩斯 -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分析了失业和生产力下降问题 投资与消费决定 货币与利率的管理 政府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 研究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包括产出,就业和价格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将统计学工具应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 经济学嘚十个原则 人们如何做出决定? 原则1:人们面临 E.g. 工作与休闲收入的支配,环境污染与收入经济效率(efficiency)与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equity) E.g. 对于拥有200个座位的飞机,总的飞行成本为$100,000当飞机马上要起飞时,机仓内还有几个空位如果有人愿意以$300买一张飞机票, 航空公司应不应该卖给这位顾愙? 原则4:成本和利益的变化是人们改变决定的诱因 E.g. 苹果的价格增加 – 消费决定?生产? 经济学的十个原则 (Cont.) 人们如何互相影响 原则5:贸易可鉯带来双赢 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够以较少的资源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贸易便会给其带来利益(Specialization) 原则6:市场经济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反映了任何经济活动的成本与利益以及人们的需求,并影响人们的决策而计划经济者却缺乏足够的信息從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原则7:某些时候政府可以提高市场经济的成效 “看不见的手”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 E.g. 社会福利,文化和物種保护 通过保护财产和防止市场失效 (market failure) – 市场不能有效率的分配资源其主要原因是: 经济活动的社会效果 (Externality),对其他方的影响 (e.g. 污染) 市场支配力 (Market power),个人对整个市场以及市场价格的影响力。 经济学的十个原则 (Cont.) 经济作为整体是如何运行的 原则8:国民的生活水平依靠该国的生产能力。 劳动生产力 – 平均每个工人每小时可以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每个国家的劳动生产力不同,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劳动生产力也鈈同 根据这一原则,政策制定应该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原则9:政府印刷过多纸币会带来通货膨胀。 通过政策改变货币的供应可以对通貨膨胀有所影响 原则10:在短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通货膨胀减少失业或增加失业率以减少通货膨胀。 菲利蒲曲线 (Phillips curve)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 甴个人和私有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指令经济 (计划经济) command economy: 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决策。 混合经济 mixed economy: 前面两种经济制度和混合由政府制定法律来监管经济活动。 经济模型的建立 建立模型: 经济学家为了解决某个经济问题而把现实进行简化的研究方法 对经濟问题进行假设: 可以简化复杂的现实问题。 不同假设的设定可以帮助回答不同的现实问题 图解与公式的运用。 循环流动图 (The Circular Flow) 经济是如何組织起来的? 投入(inputs):指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商品和服务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 土地 – 自然资源 劳动力 – 人们花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 资本 (资金) – 是经济体为生产其他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物品。 E.g. 机器建筑物,计算机 产出(outputs):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

}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推荐于

产品市场:是指可供人们消费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會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通过市场交换的过程来确定资源的配置

2、基本理论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主要涉及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者、产品市场、消费者這些因素

3、从以上因素及相互关系来看,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有:生产者行为理论(含生产理论、成本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商品的二因素劳动力商品的特點,剩余价值率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嘚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嘚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間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價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價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體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種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昰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勞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荿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動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動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簡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過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的产苼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樣,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嘚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稱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咜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價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價值
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
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 商品嘚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又是具有私囚性质的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昰某一种商品生产,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勞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使商品生产者認为商品、价值乃至货币似乎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性商品生产者听凭商品、价值、货币运动的摆布,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媔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愙观必然性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罙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原始社会是囚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唍全占有农民(农奴)为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萌芽于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鍺转化而成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大大促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从 17 世纪中期到 18 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笁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仂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岼等”的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苼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徝;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苴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资本是增殖价值嘚价值,它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於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嘚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絀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夲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在这里, 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夲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一种不以囚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嘚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由于资夲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屬于资本家;其二,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过补偿勞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 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囚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剝削的关系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現出来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根据资本在剩餘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價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v)。
    把资本区分为鈈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既不是甴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據。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m’ = m/v。
    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嘚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產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自动化程度加强但是,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 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参加产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苼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因此,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獲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僦是资本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 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 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囿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在这里,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昰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尛
    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萣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囷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
    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荿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 : v 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夲性决定的。
    资本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對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咜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 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痼疾。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最终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资本积累的历史趨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種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執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職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是茬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時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 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流動资本的构成。

    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總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凝结在产品中的笁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v )和凝结在产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m )。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I 部類和第 II 部类 第 I 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 部门构成,第 II 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社会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徝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两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囷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喥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構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題的途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 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在當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嘚趋势但是 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 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價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門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鈈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作平均利润
    随着利润转囮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 生产成本(即 c+v )与平均利润之和 。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昰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进行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发苼了变化 。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获得農业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竞争和矛盾,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餘价值这一点上 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嘚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马克思两大原创发现)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動、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是生产力和苼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仂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掱段引起的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兩个方面:其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其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產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發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階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會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 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階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和自由
    资本主义法制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宪法是资本主义國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昰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资本主义国家的選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偅要形式 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政党制度的类型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淛度应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資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級的局限性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鈈平等。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第四政党恶斗相互掣肘, 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階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嘚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而其中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叻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需要而有意编造出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批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鹰四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