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凤级二者谁是IJN二战时期轻武器造价造价最高的航母

我就来讲讲日本人的荣光大和级戰舰好了(长文预警,太长不看可以直接拖到最后看结论)
3号舰信浓1944年11月19日作为航母完工次日战沉
4号舰第“111”号舰1942年3月停工

一:初期計划至方案确定:


1933年10月21日,海军军令部参谋:石川吾信中佐发表了《次期军备对策之拙见》他在文中写到“当年(1906年)无畏号诞生,令卋界各国海军所有已有的战列舰一夜间全部过时而如今在总兵力限制在美国6成的情况下,若能建造威力凌驾于所有显存战列舰的巨大战艦将令美日海军力量对比向日本有利的一方倾斜。而且巨型战列舰必将超过巴拿马运河的通过能力,美国入要建造同类战列舰进行海軍军备竞赛就必将建造足够配置两洋的数量,这将会给美国带来无法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虽然,这个判断在现在看来完全是个笑话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思路,日本开始了设计建造“超战舰”的工程
1933年底,藤本喜酒熊的学生:江崎岩吉中佐大致计算出了“超战舰”嘚主要参数:5W吨30+节,9门20吋(51糎即510mm)舰炮,在2W米到3.8W米可抵御现有的16吋舰炮根据这个数据,超战舰将比7大舰的综合能力高出40-50%左右建造2艘即可应付美帝的3艘科罗拉多级。1934年3月21日日本海军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在一次会议上研究了相关资料,之后开始对“超战舰”进行可行性研究
在那之后,藤本喜酒熊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标排5W吨,满排6W吨长度290米,宽38米3座4联装510mm主炮(类似于纳尔逊的布局,但3号主炮靜止朝向向后)8座2联155mm副炮,8-11座单127mm高炮另外还可以搭载12架水上轰炸机,3部弹射器采用重点防护,主装甲带406mm各层装甲甲板总计279mm。最大航速30节
但是实际上,藤本案所需的510mm炮已经完全超出日本当时的制炮工艺1916年时吴海军工厂就曾制造了一门“试制三六糎舰炮”(实际上昰480mm),但在其第九次试射时便发生了跑栓炸裂以及炮管变形的事故于是后来只得造了一门口径较小的(460mm)炮,在减装药情况下才试射成功而在1927年吴工厂的“试制41糎52.5口径(倍径)舰炮”也因为技术问题过多而放弃。所以在讨论超战舰时舰政本部的人也向藤本指出了制造510mm炮的困难性和风险(其实藤本按除了主炮制造困难外,也有舰体强度不足以及稳定性过差的风险和大部分藤本的船一个毛病)。
此后艦政本部又提出了不少方案,但就在这时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相继发生,而藤本喜久雄本人则由于压力和谴责声音过大而在1935年猝死而接任藤本位置的正是藤本的老前辈,之前被藤本挤下去的保守派元老:平贺让
1934年10月,军令部把藤本案在内的所有超战舰方案打回舰政本部提出航速不得低于35节,同时增强侧弦防护而舰本则以“技术上根本不可能”又将军令部的意见顶了回去。最后军令部在1935年4月1ㄖ,以“A-140”的计划代号正式开始了超战舰的设计工作。A-140计划最初有A1,A2,B1,B2四个方案后来在1935年5月到1936年7月间又提出了G(军令部案),F(福田启二案),K(舰本案),I(平贺让案),J(小型化案)等方案。
最终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比较,军令部在1935年10月5日选定了福田启二的A-140F4案之后福田又对该方案略有改动,称为F5案但F5案仍然采用的是蒸汽,柴油混搭的方案而由于日本当时的柴油机技术尚不成熟,所以军令部又令福田改成全蒸汽轮机于是最终定型为A-140F6案,并纳入1937年的第三次扩充计划(丸三计划)的1号和2号舰。

付:A140主要方案说明

二:建造下水,舾装:


为了迎接大和的建造任务吴港的造船渠于1937年进行了扩建,将船坞的坞底挖深了1米增加了2台100吨级龙门吊。此外又修建了4号船渠用于日后大囷级的维护和整备。总工事使用了600W当时的日元此外,吴厂的制钢所还从德国引进了3座70吨级酸性平炉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1.5万吨级压水机鼡于锻压大和级所用的装甲板。
在昭和初期日本开始使用了焊接技术用于减轻舰艇重量,但当时日本的焊接技术尚不成熟出现了很多問题,其中就包括第四舰队事件以及某大鲸下水时舰体扭曲的事故所以之后就又开始使用全铆接来建造舰艇。但是到了大和,出于建慥时间和工程量上的考虑只有舰体本身采用了全铆接,上层建筑、横向隔壁和首尾的非保护区还是有很多焊接的成分
大和所用的高压蒸汽轮机,左舷两台来自横须贺工厂右弦两台来自佐世保工厂,而低压轮机左舷两台和外轴来自吴工厂内轴,则来自广工厂巡航轮機和减速齿轮全部来自吴工厂。螺旋桨则由广工厂制造12台舰本吕号重油专烧锅炉中1、5、6、11号来自横须贺,2、3、4、7、8、9、10、12号来自吴由於交付给4个厂子分别制造,各工厂间进度也有所不同所以主机和锅炉的安装进度十分缓慢,直到1939年5月10日锅炉才安装完毕,主机则到了1939姩11月
由于大和级是“最后段决战兵器”的存在,又是极度违反条约的存在所以在建造过程中是采取极为保密的措施。所有相关人员全蔀要身份调查大和号的原始图纸由吴工厂的造船部设计绘制,设计主任为牧野茂图纸共有31000+张,在吴工厂造船部共有500多人在被严密把垨的制图所中绘制建造图纸。这些制图人员都是被宪兵和特别高等警察进行过严密的身份调查的佩戴着出入证和胸章。
为了增强保密措施大和号建造时在船渠上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棚子,被叫做“大屋根”把船渠盖的严严实实。此外海军还另附近居民将能看到船厂一側的窗户盖住并封死,甚至经过此区域的列车都要把向海一侧的窗帘拉下来
1940年4月,大和号的2重底防水隔壁,主防护区主机,锅炉和船身外板已基本安装完毕7月10日,大和号上层甲板安装完毕但尚没有安装上层建筑,不过已经可以下水了同月,宫内省向天皇报告了苐一号战舰即将下水的消息并送上军令部拟定的备选舰名名单,天皇亲自确定了使用“大和”作为这艘超战舰的舰名。并且天皇于8朤8日亲自出席了下水典礼。军令部最初下令下水仪式弄得朴素些就可以了,但是一听说天皇本人要亲自出席又匆忙下令吴工厂对仪式現场进行一些美化。吴厂便搭建起了一个神社式的小屋供天皇使用结果,由于日美关系迅速紧张军令部又认为还是应该把保密性放在苐一位,于是取消了天皇御驾而是由装甲巡洋舰“八云”的舰长“恭代”(该人也是皇室成员)
下水当天,海军陆战队以演习的名义葑锁里当地街道,严禁市民外出可见其保密程度。由于该船台以前使用滑轨下水“筑波”“安艺”“摄津”时都发生过滑轨断裂的事故所以决定采用注水的方式使大和号下水。注水完毕时大和号顺利起浮吃水达到设计值的6.5米。之后吴镇守府司令官日比野正治中将宣读叻命名书之后,进水主任芳井大佐下令砍断最后一根系留钢索之后挂在舰首的药玉散开。这时出于保密船渠外面开始释放烟幕,吴港的5艘拖船借助烟幕的掩护把大和的舰体缓缓拖出船渠。
下水后大和便在吴港的舾装栈桥进行了1年4个月的舾装工程。舾装时大和的艦首方向被一个遮蔽帘挡住,而右侧则停泊着轻母凤翔和补给舰间宫来遮蔽视线在这期间大和安装了装甲板,主炮回旋盘主炮塔,上層建筑以及其他各种内装最后于1941年12月16日竣工。之后于12月21日离开吴港,前往柱岛泊地开始了服役生涯~
关于武藏号的建造工程,因为和夶和比较相似这里就不再赘述

大和级全长263m,水线长256m舰宽38.9米,水线宽36.9米型深18.9米,标准排水量64000吨公试排水量69121吨(武藏69594吨),满载排水量72808吨(武藏71695吨)
大和级舰首采用了抗上浪良好然而十分难看的大角度外飘,水线下采用了前凸3m的球鼻艏球鼻艏内安装了零式水听器,這点甚至优于美帝在其之后设计的衣阿华级据推测这个前突的球鼻艏在大和以27节航行时可以减少8.2%的行波阻力,换算为轴马力的话相当于節省了1W1马力除了球鼻艏,海军技研所还仔细研究了推进轴的舭龙骨的安装角度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输出功率。
舰尾方面大和级为了考慮到炮口暴风的影响,把所有舰载艇都安放在了有钢板保护的舰尾格纳库中需要使用时用格纳库顶部的滑轨和吊索将小艇吊放至水面。咗右两个艇库之间则是舰载机的机库机库内可以停放5架零式水侦/水观。舰尾甲板上有两台吴2-5弹射器和一台6吨级起重机用于将舰载机吊放至弹射器上。
船舵方面大和级在设计时认为并列双舵在一侧被鱼雷命中时可能会同时炸坏两个舵,于是机智的日本人在大和级舰尾间隔15米设置了一个主舵和一个副舵主舵46平米,副舵16平米均由电动操作,也设置有备用的油压的人力操舵机不过事实上,大和级在测试時发现同时使用两个舵效果更好(废话)……而且,实际上如果主舵损坏单靠副舵基本是完全无法操舰……而且直至两舰战沉都没有想出解决办法。
因为大和级短粗的舰体和优秀的线性使得其回旋性能十分出色,横向回旋直径640米纵向589米,满舵回旋时舰体倾斜角度9度作为对比,金刚级11.5度长门级10.5度,可见其出色的稳定性

说到大和级的舰桥,就不得不提起金刚级比睿号当年比睿在被裁为训练舰期間,曾经改装过舰桥此举就是为了给之后的“超战舰”的舰桥结构做先行技术试验。
与过去的日本战列舰不同大和级的舰桥为双筒式結构,内筒内布置电线通讯电缆,控制管线等外筒则布置指挥仪,测距设备等大和舰桥高53米,共有13层1层为上甲板,2层为下高炮甲板3层上高炮甲板,4层为司令塔和探照灯甲板5层观测所甲板,6层信号所甲板7层第二舰桥甲板,8层副炮射击指挥所甲板9层休息区,10层傳令所和作战指挥甲板11层第一舰桥甲板,12层防空指挥所甲板13层则是测距塔。
由于避免炮口暴风所带来的损害大和级的舰桥采用全封閉结构,开口部位很少同时尽量取消外部突起。舰桥最上端为射击指挥所及主炮观测所两旁便是巨大的光三九式15米到分像立体测距仪嘚物镜。射击指挥所内有98式方位盘为了吸收高速航行时的舰体震动,方位盘被安放在一个直径1米的防震台上指挥官可用主镜观测到3W2米外高40米的物体。方位盘另外4组望远镜则分别供方位盘的操作员使用 此外,后部舰桥上还有一部光三九式10米二重测距仪1943年5月,大和级在妀造时在15米测距仪上增加了2号1型电波探信仪(即21电探)不过效果比较一般

射击指挥所的下方是防空指挥所甲板,周围有一圈望远镜其後部设置有1台1500px探照灯和一台2000瓦远距通讯信号灯。在下面是第一舰桥(昼战舰桥)设置有海图台日志/密码本台,还有各种发信装置第一艦桥下面是作战指挥室和传令室,其左右是信号指挥所不过该指挥所在43年改装是被换为22电探了。


中间的休息区和副炮指挥所由于内部结構不详暂时不作介绍了。
再下面为第二舰桥也称为罗经舰桥/夜战舰桥,此区域为大和级和南风老婆独有的其前部为海图室,有93式磁羅经92式电话交换机,各种航行信息的发信和接收器总短路台。再下面是副炮的预备指挥所以及海图库再下面便是重装甲司令塔,内囿操舵室防御指挥所,前主炮预备指挥所等再往下便是各层甲板,不属于舰桥的范畴了

通过第一段的介绍可以发现,超战舰的计划知道定稿的前一个方案(A-140F5)还是采用蒸汽和柴油机混搭的方案,这与1932年竣工的“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密不可分在那之后日本一直在購买MAN公司的各型柴油引擎并加以仿制。不过日本仿的柴油发动机一直问题不断。在大鲸上安装的日本自产柴油发动机仅能提供德国同型機的60%左右的功率而且其故障的频率和方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于是,在超战舰准备定稿之际舰政本部还是决定,仅使用蒸汽轮机作為超战舰的动力于是便催生出了最终案的A-140F6。大鲸和祥凤女儿也在改为航母时拆掉了原来的柴油机,换成了更可靠的蒸汽轮机千代田芉岁则是因为原本就是蒸汽,柴油混搭就没换。瑞穗则在是改航母前就被干掉了


大和级在完工时整个动力部的总重为4537吨,其中主机1085吨锅炉925吨,推进轴和螺旋桨615吨烟路,烟囱共300吨各种管路和阀门600吨。
大和级共有12台舰本(即舰政本部)式吕号锅炉单台锅炉的蒸汽压仂为25kg/cm平方。主机为4组每组有一台巡航轮机,2台舰本2号丁型高压轮机(每台输出功率8860马力)2台舰本2号丁型低压轮机各组轮机都可以独立矗联到舰本1号丁1型减速齿轮上,直接驱动推进轴
大和级为4轴4桨推进,螺旋桨直径为6米三叶,最大转速225转/分钟4组主机的总输出功率为15W馬力,倒车时为4W4马力公试最高航速达到27.46节,武藏27.68节有些记录认为,大和在过载时跑出过28.33节的航速个人认为水分比较多。
另外再说一呴由于大和的燃料搭载远超出了计划的航程需求(军令部给的指标是7200海里,实际达到1W1海里)军令部还特意在大和公试时跑来把舰政本蔀的人骂了一遍,理由是多余的燃料舱的重量和位置完全可以放更多的东西之后军令部还下令在大和改装时把多余的燃料仓改成别的用途的舱室,然而舰本根本就没鸟他们

其实要说到大和级的舰体防护模式,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系列计划这一系列战舰设计以及之后的納尔逊级深深的影响了日本海军的战舰设计。
这里有一点值得一提那便是平贺让在1925年,被海军部“送去”欧洲旅游期间曾经与一个叫德因考特的学长见面,但当天德因考特却称“有事”出去了让平贺在他家里等几个小时,正当平贺不爽的时候却突然在德因考特的桌孓上发现了纳尔逊级的主体设计图!(那时候纳尔逊都还没完工呢),旁边还有描图专用的纸和铅笔平贺一不做二不休,把图纸全描了丅来后来德因考特回来时平贺已经完成了描图工作并把瞄完的图收在了自己的皮包里。而德因考特也对桌子上的图纸原图没有反应就當没这事似的。后来平贺对助理说:德因考特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而大英帝国也是个值得敬畏的国家。之后平贺打算把古鹰和妙高级的圖纸作为“回礼”送给德因考特但被军令部拒绝了。据说后来德因考特这人被发现其实是德国派来的间谍……
平贺在得到纳尔逊图纸的凊况下主持设计了“金刚级代舰”方案,除了独创的水中弹防护之外其防护模式和1920/21系列以及纳尔逊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之後由于条约失效,金刚代舰计划取消超战舰大和级被提上日程,平贺让便把这个优秀的防御方案继续延用到大和级上
总体上来讲,夶和级也是属于标准的重点防护但实际上在无条约限制的情况下,像俾斯麦和前卫那样多少设置一些首尾防护只会有好处没坏处而由於蛋疼的惯性思维,日本人直接把纳尔逊级的防护模式搬了上来在结构上几乎没做修改。大和级把12号炮塔,锅炉仓轮机舱以及3号炮塔的范围内划为防护区,占总舰长的53%其他的首尾部分为非防护区。
主装甲带方面在设计时,由于考虑到万一美帝知道了大和的存在那么必将会设计18吋级别的战列舰(实际上到蒙大拿还只是16吋),所以其核心区必须在未来主要炮战距离(2W-3W米)上承受住18吋级别主炮的打击于是,主装甲带设置为20度内倾的410mm维克斯硬化装甲钢(VH钢)这个防护效果实际上是还要比蒙大拿级还稍微好一点点的。主装甲带在水线丅2米处开始收缩
甲板防护方面,大和的甲板防护多少有些继承穹甲的模式但实际作用还是甲板防护。舰体中线部分附近采用了的中甲板上覆盖有一层380mm蜂窝装甲起到防崩落和防冲击的作用,中部外面是200mmMNC装甲最外侧的倾斜段也是200mmMNC,倾斜段的外侧即连接着主装甲带形成┅个严密的装甲盒。上甲板有一层18mm+16mmDS钢最上层甲板中线附近为25mm+25mmCNC,外侧18mm+16mmDS最外缘是18mm+18mmDS,上面的这几层甲板装甲分别起到诱爆HE航弹摧毁AP或半AP航彈的引信,若未能成功便只能用最后的200mmMNC接住炸弹另外,在大和级在首尾的甲板上安装有35mm-50mm的装甲用于抵挡中小型炸弹和HE弹。
水下防护方媔大和级的水下防御划分为1065个水密隔舱,水线上则有82个总计1147个。相比长喵级的865+224个大和级的水下防护还算是比较到位的,水线上则因為主装甲带坚不可摧所以减少了水密舱。但是大和级的最外侧水密舱的横向纵深较小,仅有5.2米对比长喵和伊势级的9米和田纳西级改裝后的7米,可见大和级在应对雷击时的防护富裕量要小很多
另外,除了常规的防御外大和级从傻级代舰计划那里继承了对于水中弹的防护。大和级在主装甲带下面还安装了100mm-200mm的新维克斯非渗碳钢(NVNC)内倾14度这层装甲的外面是水密隔舱和液体舱,再外面是22mm高张力钢(DS)
據推测,大和级的非防护区即便两侧总进水35000吨也可以坚守不沉换算一下的话大约为20枚鱼雷(实战中武藏达到了这个数值,而大和没有)不过如果单弦被雷的话,就需要反侧注水此时如果加上注水达到了35000吨的情况下反侧再中雷就完了。
总体来讲大和级的防护力还是无愧于其“超战舰”的名号的,不过可悲的是如此优秀的防护系统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七:辅助火力:副炮,高炮和机枪 L60舰炮均来自最上級更换主炮时拆下的炮塔但在装配在大和武藏上之前进行了改进,原先最上只有3,4号炮塔配备有8米测距仪被拆下之后所有炮塔都加装了測距仪,并且把原先在3,4号炮塔后部的测距仪挪到了中部的顶上这种3联155mm炮塔总重160吨,回旋速度6度/秒仰角55度,可用于对空射击不过其对涳作战的用途基本只能用于在中距离打乱敌方攻击编队,而并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空作战装填角度为10度,俯仰速度16度/秒膛压34kg/cm方,身管寿命300发左右初速950m/s,最大射程26500m(45度时)最大射高22000m(55度时)。弹药包括type91穿甲弹type0对空通常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副炮的防御则比较蛋疼,出于回旋速度的考虑炮塔四周都是原先即有的25mmNVNC钢,只在副炮基座下面安装了50mmCNC作为补救但并没有什么卵用,四个副炮的位置仍然是夶和比较鸡肋的防御漏洞为了减小这些漏洞,大和和武藏干脆在改装时拆除了位于两弦的副炮取而代之的是6座2联type89/27mm L40高炮(武藏时则因为127炮数量不足而换装的6座3联96神炮),而位于中线的副炮仍然被保留
大口径高炮方面,大和级最初采用了较老的6座2联type89/127mm L40高炮大和号最终增至12座,武藏则一直是6座该炮最大射程14800m,最大射高9400m配备通常弹,照明弹type4烧霰弹(可以理解为缩小的3式弹),陆用烟幕弹海上烟幕弹,彈重普遍23kg左右发射药重3.98kg。考虑到主炮巨大的炮口暴风对高炮人员的影响一开始设置的高炮全部为带防盾的,但后来改装时增加的高炮則没有防盾为保护后安装高炮的人员,大和级又特意增加了不少高炮人员临时避难所在主炮开火前半分钟会先拉响全舰警报,高炮人員迅速躲进避难所内之后主炮开火。实际上该炮的实战效果并不好(甚至可以用“非常差劲”来形容)弹道下垂十分严重,舰上官兵吔曾向上级反映要换装秋月炮(即2联type98/100mm L65高炮),但要想到当时联双联127都出现数量不足,跟不用说工艺复杂的秋月炮了(不过也真是难鉯理解,日本人都给大淀装了双联100还生产了那么多秋月级,怎么就不能少来几艘秋月把炮省下来给超战舰大和呢?……)
小口径防空炮方面大和级搭载的便是大名鼎鼎的type96/25mm机关炮,看过男人们的高射炮(《男人们的大和号》由于主要表现了大和上的某位高炮手于是被調侃)。改炮也被调侃为96神炮主要便是由于性能真的是糟糕到一定境界了。该炮射速220发/分钟(对比厄利孔人家有450发/分钟的射速)射高2400m。而且更重要的是,3联装布置的该炮在实际作战中多数时候只能持续为两侧的炮供弹中间的那门几乎就是摆设……大和建成时搭载有8座3联96神炮,全部有防盾但后来加装的只有少数安排在舰桥和侧弦上的有防盾,其余的炮的炮手在主炮射击前也都要躲到高炮人员避难所內大和沉没时共有162门96神炮,武藏沉没时则是130门数量看上去巨大,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此外,大和在建成时还安装有2座2联12.7mm机枪用于保护艦桥(然并卵)由于没有撤除的记录故认为其直至沉没都还保留着


于写到最后一章了,想来想去作为咱们压轴的一章,当然是要留给夶和级得以称雄海上的资本那便是她的主炮:type94/460mm L45舰炮(官方命名为九四式四十糎炮,实际口径为四十六糎)其实要说起来,英国在1920/21系列計划中以及日本的八八舰队计划中(13号舰)也有搭载18吋级别主炮的计划,但均因为条约而取消了而铁甲舰时代的意大利的卡欧杜里奥則是安装的超短倍径的457mm(这货其实也蛮有意思的),于是不作为比较所以,大和的主炮可以说是真正的海上巨无霸前无古人,后无来鍺
主炮布局方面,第一章的初期计划里有写到各方案的配置这里就简单说说了,最早刚刚立项时有过410mm460mm,510mm三种方案但410mm威力不足,510则難度过大而采用了460mm作为超战舰的主炮口径。炮塔联装数也曾为2,3,4联争论过但由于2联浪费重量,4联太超前而选择了当时来看中规中矩的3联至于布置,确定方案时曾多次讨论过全前置布局这样的好处便是最大程度缩减防护区。但由于参考了纳尔逊服役后的各种问题(射界炮口暴风等)还是比较保守的使用了前2后1的布局。
出于保密起见所有大和级使用的主炮均由吴工厂生产,至战争结束type94/460mm炮总共生产了27門,其中2门试验炮18门在大和和武藏上,另外7门则众说纷纭有说法认为是为信浓生产的,也有说法认为是大和武藏的备用炮(该炮寿命為200发而大和至死就只射过311发,平均每门炮34.5发离更换期限差太远了,所以我更倾向于是预备给信浓的)
炮塔方面大和级的炮塔于1934年开始设计,第一座炮塔于1938年3月完成每座炮塔重2774吨,3联装布局仰角45度,俯角5度固定填装角度正3度。由水压作为动力使炮塔旋转为了解決当时日本自产压水机功率不足的问题,日本还特别向瑞典购买了大功率压水机并先行在比睿身上进行验证,随后装配给大和级此外,炮塔内有6台扬弹机3台为备用。最大装填速度为10发/分钟膛压为3200kg/cm方。炮塔后部为光三九式15米测距仪炮塔正面为650mmVH钢,顶部为270mmVH钢侧面250mm-330mm,後部为190mmNVNC钢炮塔基座为380mm-560mm不等。
主炮威力方面94式当之无愧为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战列舰舰炮。其炮弹有type91穿甲弹type3烧霰弹以及type0通常弹。每座炮塔总备弹300发91穿甲弹为例,其单发重量为1460kg初速为785m/s可以勉强认为是低速重弹。以45度最大仰角射击时射程为42050m30度时35826m,20度时27916m10度时16843m,20000米处穿深为垂直装甲494mm水平装甲109mm。30000米处穿深为垂直360mm水平189mm。另外,91穿甲弹设定为引信启动后0.4秒起爆这更多是考虑了水中弹的效果,实际上水中彈发生的概率就和英国人预防的水面跳弹一样不靠谱然而过长的引信就导致了炮弹面对轻装甲目标或打到战列舰的非防护区时更有可能矗接对穿。
另外虽然大和的射程高达42km,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实际上一般战列舰之间作战,超过30km就必须使用观测机进行间接的观测射擊了然而我并不觉得0式水观能有效在美帝的制空下存活……
其实,关于大和的主炮口径除了舰长和炮术班外,不仅一般舰员不知道連当时联合舰队司令山本56登舰视察时,问起主炮口径时也被告知“无可奉告”可见日本当时的保密程度和官僚制度。

结论:综合而看夶和级确实是当前世界上出现过最优秀的战列舰,但是由于其造价实在太过昂贵日本人长期不愿意投入战场;由于其优秀的舰体防护设計,创下了世界单舰承受鱼雷炸弹数目最多的纪录(武藏号);由于其有以日本而言最先进的电碳主炮创下世界战列舰主炮最远命中目標纪录(大和跨射白平原);由于其有这日本一贯以来的垃圾防空,活该两舰都死于空袭


对日本而言,大和级该是荣光也是耻辱如同馬奇诺防线一样的white elephant.
}

F22也很好为什么美军不再采购,反而研发F35呢
——————吐槽完毕————————
说点正事。中途岛战役之后IJN(日本帝国海军)认为现有空母对俯冲轰炸机的防护能力太差,所以开始对已有设计进行改进结果就是大凤级装甲航母。大凤将飞行甲板强化为装甲甲板以防止俯冲轰炸机的炸弹穿透飞荇甲板进入机库或者机舱内爆炸。想法是好的但是还是没用解决日本航母的油气安全问题,结果因为油气爆炸一命呜呼
至于为什么不慥更多,日本想造更多的航母也得有船坞和工人一个月下水一条舰队航母的背后是海量的大型船坞以及强大的造船工业。

}

大凤这个舰名很多人可能以为夶凤的凤是凤凰的凤,但是「大鳳」这个词在日语里面有「大鵬」的意思;就是《庄子》里面鲲鱼化为大鹏的那个“背若泰山翼若垂天の云”的大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雄壮而威武的舰名。然而在两边的游戏里面一个是贫乳萝莉,一个是妹系双马尾……

日本的很多兵器發展的理念是比较奇葩的大凤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装甲航母在二战期间只有英国和日本有最初的时候海军是将大凤设想为一个前线嘚载机中转基地,从后方起飞的飞机在位于前线的大凤上降落进行补给然后再次出击这样可以保证后方舰队航母的安全,同时位于前线嘚装甲航母也能够承受住对方的打击


这个想法的最奇葩之处到不在于航母决战是主流之类的因素,这样算下来至少600公里的作战半径飞荇员中途还需要一次起降和接近2个小时的飞行,即使不考虑摔机IJN的飞行员难道都是怪物么?经过了如此长时间的飞行和多出的起降操作怎么保证精力充沛地和敌人作战?

而日本也不具有像美国和英国那样进行多次演习和论证实验的经济能力所以选择了最为直接的方法,照着别人的方法造


这次的对象就是具有飞行甲板装甲的光辉级航母,但是这次的水平比较高说大凤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航母倒也不过汾,而且有的地方做的还更好些

日本在对于前几代航母的使用上已经意识到了航母的脆弱部位主要在于飞行甲板和升降机,而装甲保护嘚核心是机库第一是无装甲飞行甲板容易被航弹击穿,击穿后航弹直接进入机库对航母来说是非常危险,第二是飞行甲板被毁后无法起降飞机航母无法作战。第三就是升降机被毁了以后虽然还有一点可能能起降飞机但航母的作战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光辉为了保证舰載机最短起降距离都有装甲保护没有使用前中后三升降机设计大凤在“致敬”光辉的时候采用两个更大的前后升降机对于保证航母起降效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可以看出来2.3万吨的光辉虽然防护面积覆盖飞行甲板的很大部分但前后两个升降机却基本是没有防护的。相比起來2.9万吨的大凤借助本身庞大的吨位在更大面积的升降机上覆盖了2张25mm DS装甲(这个厚度的装甲可能不能十分有效地防御航弹,但比没有好很哆)实际上这个大升降机的思路还是非常正确的。
在飞行甲板上覆盖了150 m * 20 m的 75mm CNC装甲虽然从覆盖比例上来说不如光辉的139 m * 29 m,76 mm NC装甲(61%与约50%)大鳳本身在关键部位还有一层 20mm DS装甲,在有限部位的防护效果上未必差不过大凤没有经过实战检验,不大好说差距有多大
机库方面大凤和咣辉级的后继怨仇级一样采取了双层机库,容量尚可但不算优秀,搭载量前后期分别为53/75的大凤并不如吨位比她小、开工比他早、同为装甲航母、前后期搭载为60/81的怨仇级
不过吸取了中途岛的教训,消防设施要比之前的日本航母都要好但是由于日本航母一般不采取甲板系留和舰载机效率实在太坑爹所以载机量并不大,在面对美国海军的大批次舰载机全甲板攻击的时候这种装甲航母的防护能力其实是没有哆大意义的。日本海军如果开上帝视角应该提前生产量产型2万吨级中型航母,用数量换取时间

另外就是大凤设计的一个亮点是机库带囿爆风排出孔和可脱落的机库钢板,这应当是有助于解决装航特有的机库闷爆损伤船体缺陷的然而大凤沉得实在太早……


日本海军对于航母的使用是比较广为人知的,但相反在航母设计上其实是比较落后的:IJN航母设计的成熟期要等到和埃塞克斯同一代的翔鹤开始才能算;洳果考虑舰岛和烟囱的一体化以及整体设计美国的航母成熟期从约克城(CV-5)开始,英国要从皇家方舟(91)开始(之前还有一个设计很先进但总体夨败的1917年竞技神号)与这两级航母同时代的日本航母是飞龙和苍龙,而日本要经过两鹤后到了大凤开始才真正开始使用烟囱和舰桥结合嘚一体式岛型舰桥并且之后云龙因为照着飞龙改又改了回去。


另外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大凤(约1亿日円)和两鹤(约0.85亿日円)还有信浓這种昂贵的航母其实根本不适合日本花了大量资源大建的航母那么快就没了,但日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提到烟囱就说┅下排烟的问题,大凤的动力系统和翔鹤几乎一致8座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可以提供160000 shp,效率不低但是因为吨位增加所以航速有所下降,大凤值得一提的除了装甲之外就是第一次采用的一体化舰岛的斜立烟囱设计


而日本之前的非商船改装航母基本都是侧舷横卧式向下排烟,甚至后来的翔鹤也是这个设计:
这种横卧式的烟囱为了防止进水一般会配合高干舷的船体大凤因为甲板装甲没有这个条件,而且橫卧式的烟囱会带来烟道太长以及窝烟的问题还有可能有后甲板乱流,这种排烟设计并不是很好
大凤第一是把烟囱拿上了飞行甲板,苐二就是烟囱有一定外倾这个设计在之前的商船改造航母上有过验证,之后的信浓也有使用不仅效率效率要更高,其他问题也少
当嘫飞行甲板装甲带来的低干舷的另一个设计就是封闭式舰艏,主要是出于结构强度和耐波性考虑:飞行甲板低的话舰艏会直面大风浪的冲擊也是和光辉一模一样的设计,其余设计比如球鼻艏和纵向双舵与翔鹤保持了一致

防空火力方面大凤主要装备了98式10cm連装高角砲和96式25mm高角砲,在日本国内算是优秀的防空火力但是和同时代的英美航母比较,96式杀伤力不如砰砰炮和40mm博福斯而98式的寿命又只有350发的寿命,不管是QF 4.5还是Mark.12即使不考虑火控和引信方面的差距,只说防空炮性能也不是很优秀

所以总的来说,大凤在设计上有非常浓重的英式装甲航母特点与开工更早的怨仇级相比,防护和航速要略好于怨仇级但在防空火力、载机量上不如怨仇级。总体来说依然是非常优秀的航母茬”致敬“皇家海军光辉级的同时有了自己的发展。


但大凤并不是在当时适合日本的航母首先是当时用装甲航母来抵抗美国海军的全甲板攻击基本是没有办法的:装航的载机量有限,很难取得制空权制空权落入敌手后,不论装甲多厚都没有办法抵抗对方舰载机的轮番攻擊英国选择装航的前提是制海权基本在自己手中,而这个条件是大凤下水后日本所不具备的
其次就是造价和工时的问题,这里就不重提了

// 硬广:(然而我并没有五河大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9式主战造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