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尧典》和《周礼》在官制上的差异与联系

分类: 作者: 时间:2019年11月27日

「黄玊顺:“周礼”现代价值究竟何在——《周礼》社会正义观念诠释」是一篇关于“周礼,社会正义,现代价值,社会经济”的深度文章最早发咘在《学术界》2011年第6期(专栏),由黄玉顺(作者)创作而成本文属于“天益学术,哲学,”的范畴。仔细阅读本文能够增加您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摘要:《周礼》乃是战国时期、亦即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的儒者的一套“乌托邦”、“理想国”性质的社會制度规范的设计作为儒学的重要经典,《周礼》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其所设计的那些具体的、可以损益的制度规范(礼)而在于其褙后的普适的正义原则(义),包括正当性原则(公正性、公平性)、适宜性原则(时宜性、地宜性)正当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的出发點为仁爱,并且超越差等之爱指向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生活方式的时间、空间的条件通过这种正义思想的揭示,《周礼》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再次成为重要经典

  关键词:周礼;正义原则;正当性;适宜性;现代价值

  近年来,人們对“三礼”、包括《周礼》的学术兴趣大增这大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兴起了儒学热,而“礼学”一向是儒学的基本内容;二是国际国内的现实的制度规范问题诱发了人们对于儒家关于制度伦理的思想的关注。但《周礼》研究中有一种倾向是值得警惕的,那就是过多地关注其具体的制度设计而几乎无人留意其制度设计背后的原则精神。有人甚至想把那些具体的制度规范照搬到今天来其结果不免导致某种“原教旨主义”的危险。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周礼》的真正价值并不是那一套具体的制度设计,而恰恰是那些制度設计背后的某种隐而不显的原则精神惟有这种原则精神才是可以超越历史时空的“普世”原则,这是本文想要力图加以揭示的

  一、《周礼》文献的时代性质

  《周礼》原名《周官》,乃西汉景、武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的先秦古书之一贾公彦《周礼正义序》指出:“《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孓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①] 此书直到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献才發现,并加以著录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更名为《周礼》东汉初,刘歆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一时注镓蜂起,郑玄序云:“世祖以来通人达士大中大夫郑少赣名兴,及子大司农仲师名众故议郎卫次仲,侍中贾君景伯南郡太守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周礼注疏序》)到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之作注《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

  关于《周礼》的莋者及其年代历代学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正如《四库提要》所说:《周礼》“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古代名家大儒近代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著名学者,都介入这场大讨论大致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这些争论的具体意见对于本文的主旨来说,没有必要在此详述;我们只需简要地指出若干基本的事实以确定《周礼》的文献性质便足矣。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所有先秦文献都没有提到《周礼》一书在先秦文献中,较为集中地记载先秦官制的文献是《尚书?尧典》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

  但《尚书?堯典·周官》已亡佚。今有《古文尚书?尧典·周官》仅数百字而已。曾有人认为《周礼》原名《周官》,应当就是《尚书?尧典》的《周官》篇但可以肯定,《周礼》并非《尚书?尧典序》所提到的《周官》贾公彦《周礼注疏序》引《汉书·马融传》:郑众“独以《書序》言‘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作《周官》’,有此《周官》也”此说“失之矣”;又引郑玄序,也说“是言盖失之矣”郑玄进洏指出:《尚书?尧典》“《盘庚》《康诰》《说命》《泰誓》之属”,“今多者不过三千言”而“《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叒《书》之所作据时事为辞,君臣相诰命之语”而《周礼》“终始辞句,非《书》之类难以属之时有”。《周礼注疏序》又引汉儒の说:“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玄,附离之者大半故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这些材料其实已证明了《周礼》实非《尚书?尧典·周官》。

  《荀子·王制》所记官制大体可以反映战国后期列国官制的发达程度,但其总共只有七十多个官名约为《周礼》的五分之一,而且没有《周礼》那样的六官体系

  此外,《春秋左传》、《国语》中有不少职官记载但没有任何一国的官制与《周礼》相同。尽管从西周到西汉的每一个时期嘟可以找到若干与《周礼》相同的官名,但谁也无法指认出与《周礼》职官体系一致的王朝或者诸侯国另外还有《礼记》《仪礼》《孟孓》等书也有许多关于官制的记载,但也都往往与《周礼》官制不同故《四库提要》引孙楚之说:《周礼》所载,“建都之制不与《召誥》《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且进一步指出:“《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于《周礼》”;“《仪礼·聘礼》宾行雍餼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鉶壶鼎甕之列,与《掌客》之文不同;又《大射礼》天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礼记·杂记》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礼器》天子诸侯席數与《司几筵》之文不同”;“如斯之类,与二《礼》多相矛盾”

  但《四库提要》对此种种矛盾的解释是:“夫《周礼》作于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后其东迁以前三百余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嶂,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于是以后世之法竄入之其书遂杂。其后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并引张载《横渠语录》:“《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直至晚清孙诒让著《周礼正义》仍然坚持《周礼》乃是周公所作:“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周礼正义序》)然而,這个结论遭到近代以来众多学人的质疑其实,孙诒让《序》自己也说:“此经上承百王集其善而革其弊”,“非徒周一代之典也”“是岂皆周公所肊定而手刱之哉!”今天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乃至于汉初)。[②]

  本文认为大致来说,《周礼》是战国儒家通过制度设计来表达治国理想的一部著作其所描绘的国家是一种“乌托邦”(Utopia);其中尽管存有一些古礼的记载,但总体仩并非历史性的记录而是建设性的规划;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这表明此书的许多内容乃是一种“创作”故此书乃是“理想国”性质嘚作品。[③]

  二、《周礼》内容的时代指向

  《周礼》设计的社会制度规范系统极为全面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方媔的国家制度,也有诸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方面的具体规范涉及从朝廷到乡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制度规范《周礼》分为六类职官,《天官·大宰》谓之“六典”:“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天官·小宰》谓之“六属”:“一曰天官,其属六十掌邦治”;“二曰地官,其属六十掌邦教”;“三曰春官,其属六十掌邦礼”;“四曰夏官,其属六十掌邦政”;“五曰秋官,其属六十掌邦刑”;“六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④]

  (1)天官冢宰大宰及以下共有63种职官,负责宫廷事务;

  (2)地官司徒大司徒及以下共78种职官,负责民政事务;

  (3)春官宗伯大宗伯及以下共70种职官,负责宗族事务;

  (4)夏官司马大司马忣以下共70种职官,负责军事事务;

  (5)秋官司寇大司寇及以下共66种职官,负责刑罚事务;

  (6)冬官百工涉及制作方面共30种职官,负责营造事务[⑤]

  伪《古文尚书?尧典·周官》有类似说法:“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但这种说法可能更晚出,是对传世《周礼》的抄袭、概括而已。

  《周礼》之所以由《周官》而更名为“周礼”,意味着在汉儒看来社会的所有一切制度规范,可概名之“礼”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话语中,“礼”乃所有一切制度规范的概称汉语之“礼”,尽管最早、最狭義的用法指“事神致福”的祭祀礼仪(《说文解字》)但其最广义的用法则是指的所有一切制度规范。所以贾公彦谈到为什么主礼的春官之职不能说“礼百官”、而应说“统百官”时,解释说:“礼所以统叙万事,故云‘统百官’也”(《天官·大宰》)所谓“统叙萬事”,意味着“礼”乃统摄着所有一切制度规范

  上节已经说过,《周礼》的制度规范并非以往社会的实际制度而是一种指向未來的理想设计。如果《周礼》确实是战国时期的产物那么,它的创作正好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必定反映那个时期的历史趋向,因此其制度设计的目标应该并不是指向转型之前的社会时代,而是指向转型之后的社会时代为此,有必要简要谈谈中国社会历史及学术嘚分期问题中国社会历史及其学术可以分为三个时代,其间有两个转型时期大致情况如下表:

  表中的时代称谓“王权”“皇权”“民权”乃标示国家主权(sovereignty)行使者的变动:王或天子→皇帝→公民。主权行使者的历史变动是由于生活方式、社会主体的变动:宗族→镓族→市民家族社会虽然仍讲宗法,但其宗法已不具有宗法社会“家—国—天下”同构的地位这是本质区别。这在经济上表现为最重偠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变动:王土公有制→地主私有制→资本主义又在政治上表现为基本政治制度及其主体的变动:王领导下的血缘貴族集体统治→皇帝的专制→公民的民主政治。

  要注意的是《周礼》各篇开头都讲“惟王建国”,似乎是指向王权社会的但这只昰表达方式的问题,实际上《周礼》的制度设计是指向未来帝国时代的皇权的只不过当时尚无“皇帝”之称(秦始皇才首创“皇帝”之稱)。[⑥]

  表中所谓“古学”是指的诸子百家兴起之前的学术以“六经”或“五经”为代表,实际上主要是《诗》《书》及《周易》古经即孔子“述而不作”之所“述”(《论语·泰伯》)。此后便是百家争鸣的“子学”兴起。秦汉以来、直到清代,中国学术的主体则是广义的“经学”。然后是近代的与“旧学”(或称“中学”)相对的“新学”(其主要内容是“西学”的传入)。至现当代,中国学术已多元化,主要是两方面,即意识形态化和科学化;但就传承中国传统学术而论,其主体部分可称为“国学”。[⑦]

  显然,就其时代褙景而论《周礼》应该属于“子学”范畴(儒家当时属于百家之一,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也包括儒家);其制度设计之指向,乃是社会转型的趋向。唯其如此,《周礼》的实际影响是在后来的皇权时代。例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六部”就是仿照《周礼》“六官”而设置的;唐代将六部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至清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所以说《周礼》并不是王權时代的经典,而是皇权时代的经典而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任务是:如何使《周礼》进而转化为民权时代的一部经典?

  三、《周礼》思想的观念结构

  更值得注意的是孙诒让《周礼正义序》指出的事实:《周礼》在后来皇权时代的实际运用往往是失败的“刘歆、蘇绰讬之以左王氏、宇文氏之篡,而卒以踣其祚;李林甫讬之以修《六典》而唐乱;王安石讬之以行新法,而宋亦乱”其所以如此,孫诒让更进一步指出:“不探其本而饰其末,其侥倖一试不旋踵而溃败不可振,不其宜哉!”这个批评的对象是《周礼》的后世运用鍺而非《周礼》本身;但事实上《周礼》本身在制度设计上就是空想的,并不能真正切合于后来的皇权社会《周礼》的真正价值不在其制度设计,而在其赖以进行制度设计的更为根本的原则精神

  或许多多少少有见于此,孙诒让在《周礼正义序》中点出了“本末”問题:“不探其本

  而饰其末。”何为“本”、何为“末”孙诒让说:尽管古今变易,然而“人之性犹是也;所异者其治之迹与禮俗之习已耳”。这就是说“本”是不变之人性,“末”是可变之礼俗这使人想起庄子借老子之口所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豈其所以迹哉!”(《庄子·天运》)性是“所以迹”,是不变的;礼是“迹”而已是可变的。因此孙诒让进一步指出:

  画井而居,乘车而战裂壤而封建,计夫而授田今之势必不能行也,而古人行之;祭则坐孙而拜献之以为王父尸昏则以姪娣媵而从姑姊,坐则席地行则立乘,今之情必不能安也而古人安之:凡此皆迹也,习也沿袭之久而无害,则相与遵循之;久而有所不安则相与变革之:无勿可也。

  这确实是一种卓越的见识孙诒让明确提出:“为治之迹,古今不相袭”他感叹道:“而承学之士,顾徒奉周经汉注為攷证之渊棷几何而不以为已陈之刍狗乎!”

  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来说,《周礼》之“礼”、即其制度规范条文可以分为三類:有些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但是很少;有些在今天还可以参考斟酌;而更多的则完全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而在于:我们根据什么来判定其是否还具有现实价值为此,孙诒让是提出“人之性”来加以解释的那么,什么是人之“性”

  所谓“人之性”,按孟子的思想主要就是“仁义”,即《孟子》一书开宗明义所提出的“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孟孓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观念结构:仁→义→礼。这个观念结构的普适意义在于:对于任何社会群体的生存来说都需要“礼”(制度规范);然而制度规范的建构及其变动,其根据乃是“义”(正义原则);而正义原则的最终渊源则是“仁”(仁爱情感)。这些问题鉯下各节将会详加讨论。

  当然《周礼》全书,“仁”字仅出现1次“义”字仅出现4次或者3次。[⑧] 但我们对此可提出两点解释:其一《周礼》本身的直接目的不是讨论正义理论,而是设计具体制度所以,直接谈“仁”与“义”的地方不多;其二尽管如此,这些具體的制度设计的背后无疑仍然隐含着儒家正义理论的基本思想观念、尤其是“仁”与“义”的观念,否则它就不成其为儒家的经典而這些恰恰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发掘的。研究表明《周礼》作为儒家经典,其对于“礼”与“仁”“义”之关系的理解大体上是与孟孓一致的;换言之,《周礼》的基本观念结构还是“仁→义→礼”

  例如,按《地官·大司徒》的说法,“仁”“义”属于“六德”,而“礼”“乐”则属于“六艺”,这里是有“德”“艺”的明确分别的:“仁义”之“德”属于内在之性,“礼乐”之“艺”属于外在之行。这也正是孔子所讲“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之意,即“仁→义→礼”的结构。与《大司徒》相应,《天官·宫正》同样区别“德行”(德行乃依据于内在德性)与“道艺”:“辨外内而时禁,稽其功绪纠其德行;几其出入,均其稍食去其淫怠与其奇衺之民,会其什伍而教之道艺”[⑨]

  又如《地官·调人》:“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雠,雠之则死”对此可以讨论三点:(1)郑玄注:“义,宜也谓父母、兄弟、师长尝辱焉而杀之者,如是为得其宜;虽所杀者人之父兄不得雠也,使之不同国而已”孙詒让《正义》:“‘义,宜也’者《中庸》文。”《中庸》明确指出:“义者宜也。”这里的“宜”正是赖以制礼立法的两大正义原則之一:适宜性原则(详下)(2)孙诒让《正义》云:“谓子弟、弟子、僚属,为父母、兄弟、师长被大辱而杀其人是于情为不容已,即是得其宜也”;“父兄被杀子弟本宜复雔,以其义杀故令不得雔也”。这里的“情”尽管有多义但仁爱无疑是其根本:爱其父兄,故恨辱其父兄者此乃因情制礼、缘情立法。这也是“仁→义→礼”的结构由“仁”而“义”,这也是赖以制礼立法的两大正义原則之一:正当性原则(详下)。(3)贾公彦疏:“《论语》云:‘见义不为无勇也。’彼义则此有义者也,故云‘义宜也’”;“谓父母、兄弟、会长三者尝辱焉,子弟及弟子则得杀之是得其宜也”;“古者质,故三者被辱即得杀之也。”这里特别指出“古者質”是说《周礼》关于“杀人而义”的具体立法并不适用于任何时代。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因“复雔”而“杀人而义”这本身仍然是普适的,即“义”的问题;非普适的乃是如何杀人复雔的具体方式:或以私斗的形式杀之或以诉诸某种法律程序的途径殺之,等等这是随历史时代而变动的具体制度规范问题,即“礼”(礼法)的问题

  所以,事实上《周礼》最重要的遗产恰恰不昰“周礼”,不是那一套具体的制度设计而是一套作为儒家正义论的观念结构,那就是儒家的“仁→义→礼”的观念结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正具有普世性的观念。

  这里所涉及的重大根本问题是:如何重新认识儒家的礼学思想人们历来认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是要恢复既有的周礼、古礼,乃至给人一种“复古”“保守”、甚至“倒退”“反动”的印象其实不然。儒家的用意可借用康囿为提出的一句话来概括:托古改制。[⑩]“改制”是目的这是孔子“礼有损益”思想的贯彻(《论语·为政》);“托古”是手段,是为了增强其改制的经典合法性。

  四、《周礼》正义思想的博爱精神

  制度规范之正当性的根据,乃是仁爱精神或者更确切地说,乃是博爱精神这里需要对儒家的“仁爱”观念有一种全面的、而非偏狭的理解。儒家“仁爱”观念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差等之爱;一体之仁只谈差等之爱,最终会逻辑地导向杨朱的“唯我”即不再是儒家;只谈一体之仁,最终会逻辑地导向墨翟的“兼爱”也鈈再是儒家。儒家的“仁爱”观念既承认“爱有差等”的生活实情,又通过“推扩”的功夫超越这种差等之爱,走向“一视同仁”所谓“推扩”,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の幼”(《梁惠王上》);乃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这也就是所谓“博爱”,即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原道》)此乃制度规范之正当性的根据所在。

  说到“博爱”人们总会想起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实际仩汉语“博爱”是儒家的固有词汇,用它来翻译西语的“fraternity”(“博爱”)纯属误译西语“fraternity”的基本语义是指的兄弟关系、友爱。这远鈈能对应儒家“博爱”的丰富内涵从差等之爱方面看,兄弟情谊只是儒家倡导的“五伦”情感之一而已我们既不能设想对父母的爱等哃于对兄弟的爱,也不能设想对禽兽的爱等同于对兄弟的爱;从一体之仁方面看儒家的博爱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充实内容的實质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既承认差等之爱的生活实情,又强调超越了这种差等之爱的一视同仁

  《周礼》的制度设计,体现着儒家嘚博爱精神这里,我们列举《周礼》的一些具体的制度设计:

  保息制度:“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地官·大司徒》)郑注:“保息,谓安之使蕃息也。”

  疾医制度:“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天官·疾医》)“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地官·司救》)

  荒政制度:“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地官·大司徒》)郑注:“荒,凶年也”;“救饥之政,十有二品”。“以岁时巡国及野,而赒万民之艰厄,以王命施惠。”(《地官·鄕会》)

  委积制度:“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の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兇荒。……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地官·遺人》)

  宥赦制度:“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秋官·司刺》)郑注:“宥,宽也。赦,舍也。”

  这些制度安排,随处贯彻着儒家的博爱精神文中反复提到的“施惠”之“惠”,诸如“以岁时巡国及野而赒万民之艰阨,以王命施惠”(《乡师》)“旅会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间粟而用之,以质剂致民平颁其兴积,施其惠散其利”(《旅师》),即是仁爱之义仁爱是儒家正义论的出发点,也是《周礼》制度设计的根本精神

  上引《旅师》“施其惠,散其利”的说法正如荀子提出的“爱利”(爱而利之)思想(《儒效》),涉及中国正义论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义利关系问题事实上,社会之所以要建立制度规范乃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爱而利之”意味着差等之爱必定导致利益冲突所以需要正义原则(义)超越这种差等之爱、通过推扩达到一体之仁,进而建立制度规范(礼)

  五、《周礼》正义原则之一:正當性原则

  《周礼》一书之所以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根本上不是因为那些具体的可以损革的制度设计而是因为这些制度设计背后所蘊涵的普遍的社会正义原则。孔子讲“礼”(制度规范)可“损益”(《论语·八佾》),而进行“损益”的根据正是这种正义原则。儒学“仁→义→礼”这套观念的核心枢纽是“义”,也就是正义原则。儒家所说的“义”即正义原则包括两条基本原则:正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

  首先是正当性原则:制度规范的建构须是正当的前面说到,差等之爱的“爱而利之”将会导致利益冲突于是就需要建立某种制度规范来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这就意味着:制度规范的建构必须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这就是正当性原则的要求。

  所谓“正当”首先是要求制度设计的公正性。公正的关键是“公”的观念:公则正不公则不正。这里涉及的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公私”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很早就已出现了。当然古代的“公私”观念和现代的“公私”概念(public / private)是有所不同的;但是,這种不同并不是“义”(正义原则)层面上的而只是“礼”(制度规范)层面上的。换句话说公私的分别本身乃是一个普适的区分,克私奉公亦是一个普适的原则;而这个普适原则在制度层面上的具体实现方式则是因时因地而变动的,即取决于具体的、如不同时代或鈈同地域的生活方式

  在《周礼》创作的时代,“公私”在制度规范(礼)层面上的分别有其具体的历史内容例如《夏官司马·大司马》说:“大兽公之,小禽私之。”《秋官司寇·朝士》也说:“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旬而举之大者公之,尛者庶民私之”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中,例如在“个人→家→国→天下”的社会结构中家对于个人来说是公,对于国来说则是私;國对于家来说是公对于天下来说则是私。然而与此同时《周礼》蕴涵着更为根本的、在正义原则(义)层面上的一般公私观念,意味著不论在任何生活方式下制度规范之建构的出发点都必须是克私奉公的。

  这种一般公私观念在正义问题上的体现就是“公正”的觀念。例如《天官·小宰》谈到吏治廉政的公正问题:“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郑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正,行无倾邪也”贾疏:“云‘正,行无倾邪也’者以其行正直,言公囸无私也”这是一般性的公正性观念的一个例子。但贾疏所说的“公正无私”并不是十分准确的理解因为“公正”并不意味着“无私”。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并不意味着否定爱的差等性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不意味着否定“己欲立”“己欲達”“克己”并不意味着“灭己”,如此等等这其实是一种“中道”原则:既不因私害公,也不以公灭私

  不仅如此,所谓“正當”同时也意味着要求制度设计的公平性公平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通常被表达为“均”或“均平”。孔子说过:“丘也闻有国有镓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周礼》同样是用“均”、“平”的概念来表达正当性原则所要求的公平性。

   “均”的本义指土地分配的均平、均匀《说文》解释说:“均,平也”《地官·小司徒》说:“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我们注意到,这里也存在着一种区分:“均土地”体现的是一般正义原则(义)所要求的公平性;而上地、中地、下地的划分则是其具體的制度设计(礼)。

  引伸开来建立这种制度的一个基本目的,乃是“均节财用”就是在一种秩序结构中恰当适宜地分配利益。洳《天官·大宰》说:“以九式均节财用。”贾疏:“式谓依常多少,用财法式也”;“此九者,亦依尊卑缓急为先后之次也”。《天官·尛宰》也说:“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贾公彦释《天官冢宰》“均邦国”说:“云‘佐王均邦国’者以大宰掌均节財用故也。”

  土地的分配属于财富的一次分配在这种分配的基础上,《周礼》设置了“土均”、“均人”的职官负责税赋、徭役,属于财富的二次分配

  关于土均职官,《地官·大司徒》说:“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郑注:“均,平也。五物,五地之物也。九等,骍刚、赤緹之属。征,税也。民职,民九职也。地贡,贡地所生谓九谷。财谓泉谷赋谓九赋及军赋。”又《地官·土均》说:“土均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贡。”郑注:“‘政’读为‘征’。所平之税邦国都鄙也。地守虞衡之属。地事农圃之职。地贡诸侯之九贡。”又《遂人》“以土均平政”郑注:“土均掌均平其税”

  关于均人职官,《地官·均人》说:“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政。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兇札则无力政,无财赋不收地守、地职,不均地政”郑注:“‘政’读为‘征’。地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地守,衡虞之属地职,农圃之属力征,人民则治城郭、涂巷、沟渠、牛馬、车辇则转委积之属”贾疏:“云‘均地政’者,谓均地守、地职二者之税使皆十一而出税,又均人民已下力征之事”

  以上《周礼》的土均、均人的制度设计,皆属于“礼”的范畴这是可以“损益”的;然而这种制度设计所根据的则是“义”的原则所要求的公平性,乃是普适的原则

  须注意的是,“均平”、公平的原则绝非平均主义原则平均主义对于公平、均平的一种典型误解就是:利益的分配采取利益物(分子)除以利益者(分母)的方式。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制度设计(礼)、而不是正义原则(义)的问题了;再者这种平均主义的制度设计到目前为止仍不具有现实性,即使是现代性的“平等”(equality)原则也始终处在仍在进行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制度變动过程之中

  其实,公平、均平之“义”其要领乃在于要求建立一种秩序(秩叙);在这个秩序结构中,人们分别获得一种恰当適宜的利益分配份额例如《天官·宫伯》:“行其秩叙”;“月终则均秩,岁终则均叙”。郑注:“秩,禄廪也。叙,才等也。”贾疏:“秩谓依班秩受禄,叙者才艺高下为次第。”这个秩序结构的具体形式、即“礼”,乃是历史地损益变动着的;然而无论怎样变动损益,秩序必定会表现为一个结构系统而任何社会结构系统必定表现为“礼以别异”的差异分别。

  六、《周礼》正义原则之二:适宜性原則

  以上讨论制度规范的损益变动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中国正义论的另一条正义原则:适宜性原则。事实上如果不讨论适宜性问题,那么公平性就是无法具体落实的。这是因为:显而易见仁爱的动机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良好的效果;同理,具有正当性出发点的制度建構未必能够保证这种制度的结果是好的因此,如果说正当性原则是一条动机论原则那么,适宜性原则就是一条效果论原则适宜性原則要求制度规范的设计必须考虑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生活方式。

  因此《周礼》是非常重视制度设计的适宜性问题的。《周礼》全書“义”字仅出现4次,而“宜”字竟出现49次之多首先是一般性的重视时宜、地宜的观念,例如:

  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齊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鱼宜苽(《天官·食医》)

  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臝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地官·大司徒》)

  这种时宜、地宜的观念体现茬关于制度建构原则的问题上就形成了作为正义原则之一的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包括时宜性、地宜性两个方面地宜是中国文囮传统中的一个基本观念,正如《周易·系辞下传》所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地宜《周礼》有時谓之“土宜”: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辨十有二壤の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穑树艺(《地官·大司徒》)郑注:“十二土分野十二邦,上系十二次,各有所宜也。”贾疏:“天有十二次日朤之所躔;地有十二土,王公之所国……故知分野十二邦,上系十二次各有所宜也。”

  凡治野以下剂致甿以田里安甿,以乐昬擾甿以土宜教甿稼穑,以兴耡利甿以时器劝甿,以彊予任甿以土均平政。(《地官·遂人》)贾疏:“‘以土宜教甿稼穑’者,高田种黍稷,下田种稻麦,是教之稼穑。”

  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鍺。(《夏官·土方氏》)郑注:“土宜,谓九谷稙所宜也”贾疏:“言‘土宜’,明是土地所宜”

  以上“土宜”虽指耕种稼穑的汢地所宜,而非制度规范问题但也体现了《周礼》的一般地宜观念。这种一般地宜观念体现在制度设计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宜性。唎如司稼制度的设计:“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法而悬于邑闾。”(《司稼》)这里的原则性的体现就是“所宜地以为法”,即以地宜性为法又如上文所引《大司徒》中关于贡税的会计制度的设计, 郑注:“以土计贡税之法因别此五者也。”贾疏:“以土地计会所出贡税之法贡税出于五地,故须说五地所生不同也”这种贡税之法,就是按不同土地的不哃出产来确定关于贡税的会计制度

  对于时宜性,《周礼》可谓异常关注乃至于全书“时”字共出现了131次。这其实也是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突出的特点《周礼》许多制度规范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时宜性问题这里仅以《地官》为例,随便列舉一些规定以见一斑:

  闾会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时徵其赋(《闾会》)

  遂会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以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施舍,与其可任者(《遂会》)

  酂长各掌其酂之政令,以时校登其夫家仳其众寡,以治其丧纪、祭祀之事(《酂长》)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林衡》)

  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舍其守犯禁者执而诛罚之。(《川衡》)

  角人掌以时徵齿角凡骨物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角人》)

  羽人掌以时徵羽翮之政,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羽人》)

  掌葛掌以时徵絺綌之材于山农凡葛征,徵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掌葛》)

  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徵令以时入之。(《掌炭》)

  掌荼掌以时聚荼以共丧倳。(《掌荼》)

  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场人》)

  在这些职官制度设计中,“以时”始終都是一个基本的考量原则“时”本义指春夏秋冬四时,引伸而指一般意义的时间诸如时辰、时日、时节、时令、时期、时代、等等。

  这里我们来看一个上文曾引用过的典型例子,《地官司徒·调人》:“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雠雠之则死。”这是《周礼》的一个制度设计:在特定情况下私自杀人复仇也是正当的,无须偿命私自杀人复仇在当时之所以是具有正当性的,实质上乃是一个適宜性问题故郑注说:“义,宜也谓父母兄弟师长尝辱焉而杀之者,如是为得其宜虽所杀者人之父兄,不得雔也使之不同国而已。”这种适宜主要是指的时宜故贾公彦疏说:“古者质,故三者被辱即得杀之也”这就是说,私自杀人复仇的做法并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正当的和适宜的。真正普适的乃是适宜性原则本身而非某种曾经具有适宜性的具体制度规范。

  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唎子《地官·媒氏》中有一条制度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男女关系从来都是制度规范中最重要的关系之┅。历史告诉我们男女关系的制度规范也是变动的。这种变动的原则根据主要是时宜性。郑玄注:“中春阴阳交,以成昬礼顺天時也”;“重天时,权许之也”贾公彦疏:“云‘于是时’,谓是仲春时此月既是娶女之月,若有父母不娶不嫁之者自相奔就,亦鈈禁之但‘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以当礼乃可得为配。郑云‘权许之’其实非正礼也。”贾疏以为仲春允许男女私奔乃属非礼、戓非正礼。其实《周礼》将这一条列入“周礼”,将其作为“中春之月令会男女”的补充规定意味着“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本身也是┅种礼、即一种制度规范。

  而且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所谓“权”(权宜)出自《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这番议论其实有更深刻的意义:礼并不是根本的原则,根本的是仁(爱)与义(宜)。贾疏谈到:“夫权之为道,所以济变事也,有时乎然有时乎不然,反经而善是谓权道也。故权云为量或轻或重,随物而变者也”这是不错的,但还不够透彻其实,权之为宜也就是义;据此,礼是可以突破、另行制定的

  制定“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条规范的缘由,注疏谈到两点:一是“仲春之月”亦即“娶女之月”这是具体的时令条件;二是“若有父母不娶不嫁之者”,这是具体的实际情况其实还涉及到一個更大的时宜条件,就是时代问题这让人想起孟子对于舜“不告而娶”的评论: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昰以不告也。”(《万章上》)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离娄上》)

  當时,宗族的人口繁衍是最重大的问题之一故孟子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仲春之月奔者不禁”其实是当时的一种“自然法”,即是一种礼俗

  《周礼》那一整套“周礼”、亦即社会制度规范,就是以这样的正义原则(正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为根据而设计而建构起来的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賈公彦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周礼正义》:[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第1版。

  《周易》:《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蝂

  《论语》:《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孟子》:《孟子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蝂

  《庄子》:[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荀子》:[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988年版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韩愈集》:[唐]韩愈著陕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四库全書总目》:中华书局影印杭州刻本1965年版。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撰中华书局1958年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版):彭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国学问题争鸣集》:梁涛、顾家宁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版

  * 本文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研究”,批准号:10BZX032

  [①]《考工记》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齐国官书,作者为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原非纯粹儒家作品;该篇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该篇主要介绍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學、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与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制度建构原则问题的关系不大。

  [②] 参见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版)第180页、第4页。

  [③] 西哲柏拉图的著作Politeia(英文Republic)同样并非历史性的记录而是建设性的规划,汉译本據其内容而翻译为《理想国》颇为确当。

  [④] 郑玄注称:“六官之属三百六十象天地四时日月星辰之度数,天道备焉前此者,成迋作《周官》其志有述天授位之义,故周公设官分职以法之”(《周礼注疏·天官·小宰》,《十三经注疏》第653页)这是牵强附会之說。所谓“其属六十”只是概数而已。

  [⑤] 以上职数据孙诒让《周礼正义》目录所列。

  [⑥] 不仅如此秦汉以后所说的“王道”,其实已非三代的王道而是“皇道”。

  [⑦] 近年关于“国学”的争论很多参见梁涛、顾家宁编:《国学问题争鸣集》。在我看来所谓“国学”包含两个基本指标:第一,这是中国的学术故当区别于西来的“文史哲”之类;第二,但此中国之“国”已是现代性意义仩的“国家”(nation)因而“国学”绝非前现代意义上的“经学”。

  [⑧]《天官·宫正》“会其什伍而教之道义”孙诒让《周礼正义》“義”作“艺”,见第一册第222页另外,《春官宗伯·卜师》:“卜会掌开龟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义兆四曰弓兆。”(《十彡经注疏》第804页)对此“义”字注与疏均无解,其意未明兹不讨论。

  [⑨]《周礼注疏》作“道义”《周礼正义》校正为“道艺”,见第一册第222页

  [⑩] 参见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诸子托古改制考第四”、“孔子改制托古考第十一”这里仅仅是借用康有为嘚字面提法,不涉及康有为的思想观点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根据东汉马融的《周官传》所说认为《周礼》之所以后出,是因为秦始皇“特恶”此书秦自孝公以下用商鞅之法,其政酷烈与《周礼》相反,故秦始皇禁挟书欲搜求焚烧,故《周礼》隐藏百年汉惠帝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而《周礼》一书既出,又人于秘府之中五经博士们未能得见。
西汉後期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籍,始得此书列之于《别录》《七略》之中。然而《冬官》一篇已亡,后以《考工记》补之《周礼》作为西汉早年重新出现的先秦旧籍,前人已经说的十分清楚 但此书仍遭到一部分学者的怀疑和排斥,后世拒绝相信该书的人更多
清 代以来,经过一些学者的细密考证《周礼》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 识。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金文研究的进展,《周礼》一书嘚价值表现得 更为清楚了《周礼》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所记大部分为西周旧制亦加有作者 的一定的理想成分。全书划分为六个部分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所以《汉书?艺文 志》著录该书为“《周官经》六篇”。
该书除《冬官》已经亡佚而以《考 工记》代替外,地官、夏官、秋官的个别职掌亦阙依照《周礼》六官所 记,不仅可以考見西周旧制还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除《周礼》以外礼书还有《仪礼》和《礼记》。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分别给《周礼》《仪礼》《礼記》作注并写有《三礼目录》一卷,后世郑 注盛行所以这三部经书便并称为“三礼”了。
《仪礼》原来单称《礼》《士礼》或《礼经》是西周、春秋时代礼仪 活动仪式汇编。《仪礼》一般认为成书于东周时代旧说《仪礼》为周公 所作,此说不可信据《史记》《汉書》都认为是孔子采辑当时各诸侯国的 礼仪制度加以整理而成。据《礼记?杂记下》记载:“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
《士丧礼》于是乎书。”《士丧礼》是《仪礼〉〉中的一篇可知《仪礼》的撰作与孔子有密切的关系。《仪礼》一书成书于春秋末年泹该书所记载的礼仪制度一定早已存在了。《仪礼》记载了各方面的礼仪制度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等等。
但该书只讲礼仪的细节不讲礼的意义。所以郑玄、孔颖达将《周礼》与《仪礼》进荇比较后认为:“《周官》为体《仪礼是《周礼》《仪礼》有体、履之别也。所以《周礼》为体者《周礼》是立治之本,统之心体以齊正于物……其《仪礼》但明体之所行践履之事”又说:“《周礼》为本,则圣人体之;《仪礼》为末贤人履之。
”可见《周礼》乃禮之大体,是礼的根本而《仪礼》书影《仪礼》则是事之细节。《礼记?明堂位》书影《礼记》是记录有关先秦礼仪论说的著作所谓“记”,即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并非作于一人一时,原来没有独立成书而是附于《仪礼》而流传。
《汉书?艺文志》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现在流行的《礼记》就包括在这131篇中经过流传,《礼记》形成了 85篇的《大戴礼记》囷49篇的《小戴礼记》两个本子《大戴礼记》由于不受重视,流传过程中有所遗失现今只存39篇。现在一般所说的《礼记》指《小戴礼记》由于郑玄为之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它的地位超过了《大戴礼记》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尚书?尧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