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猎侏儒马多少元一匹元

大兴安岭最后的猎民——鄂伦春人从原始狩猎到多元化生产经营的历史蜕变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上世纪50年代,一曲传唱大江南北的《鄂伦春小唱》,唱出了鄂伦春人孔武有力的游猎生活和不惧艰险的勇敢精神,展现了鄂伦春人的生活形态。
22年前,随着鄂伦春自治旗全面禁猎,“一匹烈马一杆枪”的狩猎生活就成为鄂伦春人永远的回忆。
位于鄂伦春旗南部的诺敏镇猎民村,是全旗7个猎民村之一。正在家门口修理拖拉机的关正文事前已知道我们的来意,他大声和我们打着招呼:“我就是最后的猎民!”
今年48岁的关正文对于狩猎的记忆,起始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七八岁就下套逮兔子,十三四岁就出去逮狍子”,1991年中学毕业后,关正文扛起猎枪开始跟着哥哥上山打猎。“春天去打鹿胎,6月份打鹿茸,秋天打棕熊,冬天上山打狍子”,鹿、犴、熊、狍子、野猪……都曾是关正文枪下的猎物。
区别于涸泽而渔式的“用车灯照、用汽车追”的狩猎方式,关正文说,他们采用的是传统狩猎方式——“骑马打围”。
狩猎不只是猎杀,而是无数个猎手跨过岁月传递下来的方方面面的技能和经验。在关正文的心目中,哥哥关正君就是当地最好最有经验的猎手。
最难忘的是冬季里上山打狍子。一支步枪,一匹猎马,1993年冬天,关正文和哥哥结伴上山,远行300多公里。一个冬天,他们就打了120多只狍子,这在当地狩猎史上创下了纪录。这次出猎历时5个多月,他们只在春节期间回家待了些日子。
关正文的猎获大都出售给南方的“老客”。鹿胎、鹿茸、狍子肉干,每年都有两三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关正文的狩猎生活,终止于1996年春季。
1996年1月,鄂伦春自治旗颁布《禁猎通告》,收存了猎民的枪支弹药,在境内全面实行禁猎。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跑惯了山林的关正文,开始了家园里的农耕生活。拿惯了猎枪的手,拾起了犁铧。
现在,关正文耕种着420多亩土地,这其中,有170亩是承包来的。他陆续购置了小四轮拖拉机、播种机和喷灌设备,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去年,他家种田收入了7万多元,加上各种补贴,总收入达到了十余万元。
2010年,关正文搬离了“一面青”的老房子,来到了政府新建的猎民村,住进了统一建设的70平方米新房,他自己只花了3000元用于厨房的装修。
“孩子健康、生活稳定”,关正文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对于禁猎,关正文表达了自己的理解:“那时候打猎的人太多了,晚上山上随处可见追猎的汽车灯光,野生动物快被赶尽杀绝了。”关正文反省,“过去打猎,也是太过残忍。”
猎民村党支部书记孟金光是位50岁的精壮汉子。出生在猎民村,从村委会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孟金光的生活没有离开过诺敏这片土地。
孟金光也曾是狩猎队伍中的一员。三四人一伙,结伴出行。“骑马三四天才能走到北大河猎场,一出去就是一两个月。”在孟金光的记忆中,那些年的时光里,打到的鹿、犴、狍子都曾让他兴奋不已。
1996年禁猎后,世世代代狩猎的鄂伦春人放下猎枪,耕耘土地,开始了春种秋收的生活。
禁猎后,国家为猎民村配置了5800多亩耕地,村民人均耕地达到了36亩。昔日的猎民们学会了种地、经商、打工,开始了自身艰难的转型。
政府为改善猎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资金,扶助猎民们转型发展。除了传统种植业外,国家投资扶持猎民村发展特色养殖业,村里办起了野猪养殖场、肉牛育肥场,村民自己小规模地养殖牛、马、羊,养殖业正成为猎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2001年和2011年,国家分两批为猎民建设了56户统一标准的住房,猎民们每户只需缴纳3000元的装修费用,即可得到新房的使用权。“房子有70平方米和75平方米两种,生活设施齐全,床、液化气政府都给准备好了。”孟金光说。
2013年以来,国家为猎民村投入460万元,完成了旱改水、灌溉工程、棚圈改造、特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文化建设等项目,扶持猎民村发展。为猎民村建设污水池、卫生室、活动室等方面的投入达到了3000万元。
如今,猎民们全部是城镇户口,人人享受城镇低保,仅城镇低保这一项,猎民们每人每年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改革开放40年,猎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猎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和小广场,安装了路灯,硬化了路面,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诺敏镇宣传委员李炜炜介绍,去年鄂伦春旗出台了鄂伦春族人口发展促进条例,有人计算过,鄂伦春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政府的保障性支出就有27万多元。
禁猎后山里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得到快速恢复。记者采访路上,就亲见了野猪、狍子和飞龙。用孟金光的话说,“现在狍子、野猪都泛滥成灾了。”
来源:内蒙古日报融媒体 (记者 李玉琢 本报记者 侯玉鹏)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大兴安岭最后的猎民
出猎的猎人。(资料图片由诺敏镇提供)
孟金光自制的狍头皮帽。 本报记者 李新军 摄
关正文在检修拖拉机。 本报记者 李新军 摄
捕获。(资料图片由诺敏镇提供)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上世纪50年代,一曲传唱大江南北的《鄂伦春小唱》,唱出了鄂伦春人孔武有力的游猎生活和不惧艰险的勇敢精神,展现了鄂伦春人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品格。
22年前,随着鄂伦春自治旗全面禁猎,&一匹烈马一杆枪&的狩猎生活就成为鄂伦春人永远的回忆。
位于鄂伦春旗南部的诺敏镇猎民村,是全旗7个猎民村之一。正在家门口修理拖拉机的关正文事前已知道我们的来意。他大声和我们打着招呼:&我就是最后的猎民!&
今年48岁的关正文对于狩猎的记忆,起始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七八岁就下套逮兔子,十三四岁就出去逮狍子&,1991年中学毕业后,关正文扛起猎枪开始跟着哥哥上山打猎。&春天去打鹿胎、6月份打鹿茸,秋天打棕熊,冬天上山打狍子&,鹿、犴、熊、狍子、野猪&&都曾是关正文枪下的猎物。
区别于涸泽而渔式的&用车灯照、用汽车追&的狩猎方式,关正文说,他们采用的是传统狩猎方式&&&骑马打围&。
狩猎不只是猎杀,而是无数个猎手跨过岁月传递下来的方方面面的技能和经验。在关正文的心目中,哥哥关正君就是当地最好最有经验的猎手。
最难忘的是冬季里上山打狍子。一支步枪,一匹猎马,1993年冬天,关正文和哥哥结伴上山,远行300多公里。一个冬天,他们就打了120多只狍子,这在当地狩猎史上创下了纪录。这次出猎历时5个多月,他们只在春节期间回家待了些日子。
关正文的猎获大都出售给南方的&老客&。鹿胎、鹿茸、狍子肉干,每年都有两三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关正文的狩猎生活,终止于1996年春季。
1996年1月,鄂伦春自治旗颁布《禁猎通告》,收存了猎民的枪支弹药,在境内全面实行禁猎。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跑惯了山林的关正文,开始了家园里的农耕生活。拿惯了猎枪的手,拾起了犁铧。
现在,关正文耕种着420多亩土地,这其中,有170亩是承包来的。他陆续购置了小四轮拖拉机、播种机和喷灌设备,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去年,他家种田收入了7万多元,加上各种补贴,总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2010年,关正文搬离了&一面青&的老房子,来到了政府新建的猎民村,住进了统一建设的70平方米新房,他自己只花了3000元用于厨房的装修。
&孩子健康、生活稳定&,关正文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对于禁猎,关正文表达了自己的理解:&那时候打猎的人太多了,晚上山上随处可见追猎的汽车灯光,野生动物快被赶尽杀绝了。&关正文反省,&过去打猎,也是太过残忍。&
猎民村党支部书记孟金光是位50岁的精壮汉子。生硬的汉语,憨厚、朴实的性格,透露出他鄂伦春人的本色。
出生在猎民村,从村委会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孟金光的生活没有离开过诺敏这片土地。
孟金光也曾是狩猎队伍中的一员。三四人一伙,结伴出行。&骑马三四天才能走到北大河猎场,一出去就是一两个月。&在孟金光的记忆中,两三年的时光里,打到的鹿、犴、狍子都曾让他兴奋不已。
1996年禁猎后,世世代代狩猎的鄂伦春人放下猎枪,耕耘土地,开始了春种秋收的生活。
禁猎后,国家为猎民村配置了5800多亩耕地,村民人均耕地达到了36亩。昔日的猎民们学会了种地、经商、打工,开始了自身艰难的转型。
政府为改善猎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资金,扶助猎民们转型发展。除了传统种植业外,国家投资扶持猎民村发展特色养殖业,村里办起了野猪养殖场、肉牛育肥场,村民自己小规模地养殖牛、马、羊,养殖业正成为猎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2013年以来,国家为猎民村投入460万元,完成了旱改水、灌溉工程、棚圈改造、特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文化建设等项目,扶持猎民村发展。为猎民村建设污水池、卫生室、活动室等方面的投入达到了3000万元。
2001年和2011年,国家分两批为猎民建设了56户统一标准的住房,猎民们每户只需缴纳3000元的装修费用,即可得到新房的使用权。&房子有70平方米和75平方米两种,生活设施齐全,床、液化气政府都给准备好了。&孟金光说。
如今,猎民们全部是城镇户口,人人享受城镇低保,仅城镇低保这一项,猎民们每人每年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猎民们的生活水平这几年普遍提高了,猎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和小广场,安装了路灯,硬化了路面,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诺敏镇宣传委员李炜炜介绍,去年鄂伦春旗出台了鄂伦春族人口发展促进条例,有人计算过,鄂伦春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政府的保障性支出就有27万多元。
禁猎后山里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得到快速恢复。记者采访路上,就亲见了野猪、狍子和飞龙。用孟金光的话说,&现在狍子、野猪都泛滥成灾了。&出猎的猎人(资料图片-由诺敏镇提供)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上世纪50年代,一曲传唱大江南北的《鄂伦春小唱》,唱出了鄂伦春人孔武有力的游猎生活和不惧艰险的勇敢精神,展现了鄂伦春人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品格。
  22年前,随着鄂伦春自治旗全面禁猎,&一匹烈马一杆枪&的狩猎生活就成为鄂伦春人永远的回忆。
  位于鄂伦春旗南部的诺敏镇猎民村,是全旗7个猎民村之一。正在家门口修理拖拉机的关正文事前已知道我们的来意。他大声和我们打着招呼:&我就是最后的猎民!&
  今年48岁的关正文对于狩猎的记忆,起始于天真烂漫童年时代。&七八岁就下套逮兔子,十三四岁就出去逮狍子&,1991年中学毕业后,关正文扛起猎枪开始跟着哥哥上山打猎。&春天去打鹿胎、6月份打鹿茸,秋天打棕熊,冬天上山打狍子&,鹿、犴、熊、狍子、野猪&&都曾是关正文枪下的猎物。
  区别于后来汉族&用车灯照、用汽车追&的狩猎方式,关正文说,他们采用的是传统狩猎方式&&&骑马打围&。
  狩猎不只是猎杀,而是无数个猎手跨过岁月传递下来的方方面面的技能和经验。在关正文的心目中,哥哥关正君就是当地最好最有经验的猎手。
  最难忘的是冬季里上山打狍子。一支步枪,一匹猎马,1993年冬天,关正文和哥哥结伴上山,远行300多公里。一个冬天,他们就打了120多只狍子,这在当地狩猎史上创下了纪录。这次出猎历时5个多月,他们只在春节期间回家待了些日子。
  关正文的猎获大都出售给南方的&老客&。鹿胎、鹿茸、狍子肉干,每年都有两三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关正文的狩猎生活,终止于1996年春季。
  1996年1月,鄂伦春自治旗颁布《禁猎通告》,收存了猎民的枪支弹药,在境内全面实行禁猎。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跑惯了山林的关正文,开始了家园里的农耕生活。拿惯了猎枪的手,拾起了犁铧。
关正文在检修拖拉机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新军摄)
  现在,关正文耕种着420多亩土地,这其中,有170亩是承包来的。他陆续购置了小四轮拖拉机、播种机和喷灌设备,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去年,他家种田收入了7万多元,加上各种补贴,总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2010年,关正文搬离了&一面青&的老房子,来到了政府新建的猎民村,住进了统一建设的70平方米新房,他自己只花了3000元用于厨房的装修。
  &孩子健康、生活稳定&,关正文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对于禁猎,关正文表达了自己的理解:&那时候打猎的人太多了,晚上山上随处可见追猎的汽车灯光,野生动物快被赶尽杀绝了。&关正文反省,&过去打猎,也是太过残忍。&
  猎民村党支部书记孟金光是位50岁的精壮汉子。生硬的汉语,憨厚、朴实的性格,透露出他鄂伦春人的本色。
  出生在猎民村,从村委会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孟金光的生活没有离开过诺敏这片土地。
  说起禁猎前的时光,孟金光似有留恋:&原来村民们家家都有两三支枪,青壮年们都打猎。那时候一斤鹿茸就能卖到280元,猎民虽也房前屋后耕种土地,但打猎收入远高于土地上的收入。&
  孟金光也曾是狩猎队伍中的一员。三四人一伙,结伴出行。&骑马三四天才能走到北大河猎场,一出去就是一两个月。&在孟金光的记忆中,两三年的时光里,打到的鹿、犴、狍子都曾让他兴奋不已。
  1996年禁猎后,世世代代狩猎的鄂伦春人放下猎枪,耕耘土地,开始了春种秋收的生活。
  禁猎后,国家为猎民村配置了5800多亩耕地,村民人均耕地达到了36亩。昔日的猎民们学会了种地、经商、打工,开始了自身艰难的转型。
  政府为改善猎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资金,扶助猎民们转型发展。除了传统种植业外,国家投资扶持猎民村发展特色养殖业,村里办起了野猪养殖场、肉牛育肥场,村民自己小规模地养殖牛、马、羊,养殖业正成为猎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孟金光自制袍子帽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新军摄)
  2013年以来,国家为猎民村投入460万元,完成了旱改水、灌溉工程、棚圈改造、特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文化建设等项目,扶持猎民村发展。为猎民村建设污水池、卫生室、活动室等方面的投入达到了3000万元。
  2001年和2011年,国家分两批为猎民建设了56户统一标准的住房,猎民们每户只需缴纳3000元的装修费用,即可得到新房的使用权。&房子有70平方米和75平方米两种,生活设施齐全,床、液化气政府都给准备好了。&孟金光说。
捕获(资料图片--由诺敏镇提供)
  如今,猎民们全部是城镇户口,人人享受城镇低保,仅城镇低保这一项,猎民们每人每年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猎民们的生活水平这几年普遍提高了,猎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和小广场,安装了路灯,硬化了路面,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诺敏镇宣传委员李炜炜介绍,去年鄂伦春旗出台了鄂伦春族人口发展促进条例,有人计算过,鄂伦春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政府的保障性支出就有27万多元。
  禁猎后山里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得到快速恢复。记者采访路上,就亲见了野猪、狍子和飞龙。用孟金光的话说,&现在狍子、野猪都泛滥成灾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玉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租马一匹五十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