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系的学科以后生物分子研究系,毕业好找工作吗?吗

4.3K5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78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华子春:什么是“顶天立地”的科研? 丨 学科带头人谈专业当前位置: &&
2017级生物学科类专业分流通知
来源: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教学办公室 发布时间: 11:03:00 查看次数:486
按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大类招生培养方案的要求,生物科学类学生入学后,在一年级按照大类学习通修课程,于二年级分流到“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继续习。&&&
1.&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大类专业分流工作小组,由学院党委领导、分管教学工作领导、分管学生工作领导、教务工作负责人、学生工作负责人组成,负责学院专业分流工作。
2. 分流原则&&(1)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所属大类下自主填报专业志愿。& (2)专业分流兼顾专业教学资源、学生志愿与学业水平进行。& (3)专业分流根据志愿优先、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 (4)专业分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原则。&& 专业规模:&& 遵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数规模相当的原则
3. 分流学生和分流专业
参加大类专业分流的学生为2017级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分流专业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017级生物伯苓班转出学生可参与专业分流。为确保分流专业的均衡发展及保障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设定各专业规模。
4. 专业分流办法
2017级生物科学类学生和2017级生物伯苓班第一学年末转出学生填报分流专业志愿,学生按照必修课程(校公共必修课、院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由高到低排序,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成绩和分流专业规模,进行专业分流。
无特殊原因不填写分流志愿的学生,视作放弃选择权,填补名额未满的分流专业。
5. 学生选课
在专业分流完成后,按照各分流专业培养方案,选择第三学期课程。
本办法由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分流工作小组负责解释。
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办公室生命科学学院
一、学院简介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始建于1951年,经历了天津和保定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学院于1996年引进了河北省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昆虫学家印象初教授,1999年诞生了河北省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甲壳动物、蛛形动物学家宋大祥教授,是河北省唯一有2位中科院院士(印象初、宋大祥)的学院,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现有在岗教师78人(教授29人、副教授28人、讲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8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9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1人、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支持计划2人、河北省百强青年支持计划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博士、硕士授权点23个(动物学博士点、生物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农业推广类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生物工程类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另设有医学类、农学类的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研究生近300人。学院现有1个国家动物学重点(培育)学科,1个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与化学学院等联合申报的教育部和河北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生化药物与分子诊断),3个河北省重点学科(生物学强势特色学科、生物工程重点学科、动物学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中心(河北省无脊椎动物系统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北省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河北省生物工程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河北省动物学优秀教学团队,3门河北省精品课(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有分子平台试验技术中心,仪器设备总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收藏各种动物标本140余万件、菌株30000余号、植物标本1万余号;另有7和生物类展室,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保定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挂靠在本院的学术机构有: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动物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动物学会、河北省微生物学会、《河北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二、学科专业(一)本科专业(4个)(1)生物科学专业;(2)生物技术专业;(3)生物信息学专业;(4)生物工程专业。(二)研究生学位授权专业1、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学博士点。2、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个):(1)生物科学(涵盖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水生生物学11个二级学科点)。(2)生态学:涵盖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水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工程学等二级学科点。(3)农业推广类:涵盖植物保护、草原生态、土壤生态、病害虫综合治理、生物防治、水产养殖等)。(4)生物工程类:包括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细胞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等。3、其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医学类硕士学位点: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硕士学位点。(2)农学类硕士学位点(2个):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水产养殖。三、基础条件学院现有教学科研用房8000余平方米,生物展厅近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投资近6000万元,馆藏生物标本140余万件,居全国高校前列。现代化大型仪器设备包括点样仪、蛋白质工作站、激光共聚焦、透射电镜、蛋白质分析仪、基因枪和微机控制发酵设备等。四、优势研究领域1.无脊椎动物系统学:主要研究泛甲壳动物系统发生、现生六足动物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地位;蛛形动物、多足类动物、原生动物、六足动物和原生动物的物种起源、多样性特征、系统发育和适应进化等理论问题。2.微生物系统学与应用: 主要研究放线菌、粘细菌分类及高等真菌的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结构鉴定和修饰合成、微生物遗传育种、植物病源菌及其发生机制、食(药)用真菌应用技术。3.植物生态与植物化学:主要研究根菌植物分类与生态、植物天然产物化学及生物活性、植物药物分离纯化与质量控制、植物病理学、植物基因工程等。4.水生动物学:主要研究水生动物细胞发育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与良种培育、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及其调控、水生动物多样性及生物监测等。5.应用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药物、分子免疫、微生物与植物分子互作、蚓激酶、蛛(蝎)毒、昆虫毒素、昆虫甲壳素等。6.医学生物学与分子免疫学研究:重点研究肿瘤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功能、肿瘤标志物的鉴定、相关诊断试剂盒开发、先天免疫识别及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乳腺癌、胃癌等肿瘤干细胞生物学及其膜表面特异标记物的临床诊疗意义;研究肿瘤细胞发生发展、转移作用和人体相容性抗原的遗传学,以及人类一些疾病的前期诊断研究。五、科学研究近10年承担国家“十五”和“十一五”重大项目子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面上项目近70项;国家基础研究与基础平台专项课题15项,教育部和河北省项目10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和自然科学奖30余项、国家图书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32项;发表学术论文16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数近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30余部。六、标志性学术成果《世界蝗总科及其近缘类群目录》(英文,200万字,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国蜘蛛》(英文,120万字,国家科技图书三等奖);《中国动物志》16卷、《动物名词》、《英汉动物学词典》、《中国土壤拟步甲志》2卷、《河北动物志》5卷。大学教材:《植物学》、《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植物学学习指南》等。
更新时间: 08:00
该功能升级中,暂停使用。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 2017 院校大全
联系我们:关于提高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的一些建议-学科教育论文-论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
关于提高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9-02
  生物信息学是在生命科学、科学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其实质就是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获取、处理、存储、发布、分析和解释,进而揭示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所蕴含的生物学本质[1]。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之一,生物信息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科[2]。实验室的每一项技术,从简单的基因克隆、基因数据分析到生物大分子进化研究都需要到生物信息学,因此,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我国各大专院校都在不断努力创新和改进现有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因此,作者结合近五年来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推动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生物信息学教材的选择。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速度快、内容广泛,目前很多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影印版或者中文版本,国内引进的生物信息学相关的英文原版教材中有些属于科普性质,内容过于简单,而有些偏重介绍生物信息学的计算方法或模型的建立,过于复杂[3]。而国内相关教材更新较慢,课堂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和知识点相对减缩,而且一些前沿的数据和先进没有讲授,这些对学生的发展和生物信息知识的合理运用极为不利[4],因此,目前导致很多高校教师无法选择适用于生物类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材。
  2.教学大纲安排不合理。生物信息学是一门集分子生物学、科学和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它囊括了基因数据获取、基因预测、序列比对、序列拼接、分子进化、蛋白质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建模、药物设计以及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等内容模块,同时各领域内容还涉及到具体的计算方法、概率、机器语言等知识模块。由于课时设置有限,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对各领域内容面面俱到,会造成大部分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学完以后虽然接触了很多东西,但在生物研究中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3.教学内容滞后。生物信息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生物学科自身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不断涌现,各种数据库和的更新换代非常频繁,如果教师所讲授的在线服务器、分析软件、讲解实例都不是当前最普遍的,学生学完后打开最新的在线服务器或是相关分析软件依然不会操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不足。生物信息学教学普遍采用普通教室多媒体讲授,而生物信息学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课,学生经常要动手操作,普通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相脱节。传统的讲授很难与实践教学效果相比,很多学生虽完成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学习,也接受了很多生物信息学的理论知识,但在进入大四阶段做课题研究完成毕业论文时,遇到需要在数据库查询序列、用软件分析序列或蛋白性质、结构特点等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
  二、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建议
  1.调整教学大纲。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研究中的辅助工具,不需要掌握生物信息学算法或软件编程细节,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解决生物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能够检索工具查找序列等相关的数据信息、利用比对软件或是BLAST在线服务器对感兴趣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选择适当的建树方法对DNA或蛋白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可分析蛋白序列信息并预测其三维结构以及引物设计等。因此对于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关于数据库的使用和分析软件的操作,使他们以后在生物相关领域的工作中能学以致用,所以对于当前生物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应用为核心安排教学大纲。据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共54学时,分为理论基础和上机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共36学时包括:生物信息学绪论、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基因和蛋白质序列比对、序列拼接、生物进化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预测与引物设计、蛋白质结构及其预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上机实践共18学时包括:常用生物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核酸序列检索与分析、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PCR引物设计及评价、蛋白质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
  2.教学内容主次分明。由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及分析手段更新迅速,教学内容会显得越来越臃肿,作者建议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以生物信息学方法的掌握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的应用来设计教学内容,关于生物信息学本身涉及到的一些数学模型和编程算法,可简略讲授,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以生物信息学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研究问题的教学中去,避免“面面俱到”的灌输式。例如,对于讲授序列比对这一章的知识,关于序列比对所使用的方法PAM和BLOSUN矩阵,对于如何采用数学方法构建这些计分矩阵过程可略过,只需简要介绍PAM和BLOSUN矩阵的概念意义以及用途,重点放在如何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并理解各参数设置的意义。另外,在生物信息学各教学内容模块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库及软件种类繁多,其数量在不断增加,版本也在不断更新。例如在讲授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这一章节时,涉及到的数据库有核酸序列数据库、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蛋白组数据库、代谢组数据库等,而每个种类又含多个不同的数据库,比如核酸序列数据库有GenBank、EMBL和DDBJ等,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有swiss-prot、TrEMBL、NCBI和UniProt等。因此,我们重点介绍了3大门户网站NCBI、EBI和SIB,其中我们着重介绍了NCBI的用于提取序列信息的工具DDEntrez系统,Entrez将科学文献、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种群研究数据以及全基因组组装数据整合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因此我们给学生演示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采用Entrez查询DNA和蛋白质序列等。另外在讲授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分析这一章节时,要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可以使用ClustalW、BioEdit、DNAstar、phylip、MEGA、PAUP等本地软件,也可以使用The PhylOgenetic Web Repeater(POWER)和Evolutionary Trace Server等在线服务器分析。考虑到软件的通用型、易用性及本专业学生的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我们选择ClustalW进行多序列比对,然后采用phylip软件包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这两个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MEGA及其他在线服务器只简单介绍具体操作方法作为辅助资料供学生自学。
  3.基础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生物信息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靠理论授课而无实验学时,学生学完后依然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建议,生物信息学的讲授应在合适的微机下进行,在理论课学习后,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课,演练所学的软件和方法等。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也可结合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特点,与生物信息学有机巧妙的结合起来,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课堂讲授,现场操作;或是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在课堂随机抽点学生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感受生物信息学知识是如何解决生物科研中的问题的。比如作者在一开始讲授在数据库中查询序列时,将学生按5~6人分成兴趣小组,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基因,在后续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学习到序列比对、基因预测、引物设计、系统进化树构建、蛋白质结构预测时,都要求学生围绕该基因利用掌握的各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随机抽点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示范,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马上给予解惑并结合知识点再次强调讲授。这样既调动课堂气氛,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生物信息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学会使用生物信息学知识从纷繁复杂的生物数据中揭示隐含的生物学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授课教师要紧跟生命科学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并突出重点、采用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做好生物信息学的课程教学工作,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了生物信息学后,能在今后的生物科研中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文章列表: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2061443",
contain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分子研究系,毕业好找工作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