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佛,从菩萨起到人都叫众生是不舍弃一位众生是么

> 普贤共修 >
> 普贤讲堂 > 入菩萨行论·浅释 >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三十四课
视频加载中...
&&&&&&&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我们开始学习《入菩萨行论&浅释》的第四品&&不放逸品。
  上堂课已讲了为何要学习&不放逸品&:因为我们在发誓守持菩提心之后,需要努力对抗相续中的烦恼和业力&&当我们生起了烦恼并沉浸其中,对善法不堪能时,就有可能想要放弃自己利益众生的誓言,舍弃菩提心;为了避免这种违缘在现在或将来出现,我们需要有对治方法,所以寂天菩萨在讲解完第三品&受持菩提心&后,紧接着为我们讲了守护菩提心的第一个方便&&不放逸。
  第四品主要讲述了通过三种思惟来改变相续中的错误认知,通过保持正知正念使自己具足不放逸的功德,即做到不放逸。这三种思惟是:第一,思所持学处而谨慎,通过思惟自己所守持的菩萨戒的学处,生起谨慎之心;第二,思暇满人身而谨慎,通过思惟暇满人身非常难得,生起珍惜心,从而谨慎地取舍学处,决不放逸;第三,思所舍离烦恼而谨慎,通过思惟所远离的烦恼之过患,了知烦恼有多可怕、过失有多严重,从而使自己谨慎,做到不放逸。
  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思所持学处而谨慎&,又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意乐不坏守持菩提心(&意乐&指发心,我们要保持心相续始终处在愿意利益众生的状态,不失坏、不舍弃愿菩提心),通过思惟守持菩提心之功德、舍弃菩提心之过患,使自己谨慎地取舍菩提心之学处;第二,思惟加行不坏守持精进,&意乐&要落实于身、语的行持,通过精进地修持而不失坏各种学处。
  戊一:谨慎取舍不放逸品[分二:己一、品名(不放逸等);己二、正论。]
  己二、正论(分二:庚一、略说;庚二、广说。)
  庚二、广说(分三、辛一、思所持学处而谨慎;辛二、思暇满人身而谨慎;辛三、思所舍离烦恼而谨慎。)
  辛一、思所持学处而谨慎(分二:壬一、意乐不坏守持菩提心;壬二、加行不坏守持精进。)
  壬一、意乐不坏守持菩提心
  &意乐不坏守持菩提心&这个科判有两个内容:第一,了知取舍的方法而不舍弃利生众生的誓言;第二,思惟舍弃发心的过患,避免舍弃发心。(下面是今天要学习的偈颂,条件允许的道友请出声读诵。)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今天学习的第一部分内容&了知取舍的方法而不舍弃利益众生的誓言&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观察我们抉择世间事时的态度,对应第一个偈颂;第二,观察我们抉择出世间事(即守持菩提心)时的态度,对应第二个偈颂。通过对比这二种态度,了知不应舍弃菩提心之发心。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颂词略释:对于一件普通事,我们很可能是没有谨慎思考而轻率地成办,后来经过详细观察,认识到&此事没有利益或还有其他办法&,并因此而进行了取舍,这都是合理的;但是,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功德利益是诸佛菩萨依靠大智慧详细观察过的,我自己(指守持菩提心学处者)在受戒前也屡屡地思惟和抉择过,为何当违缘来临之际却要舍弃这个誓愿呢?
  下面分二个方面讲解:(一)于世间事抉择的态度;(二)于出世间事抉择的态度。
  (一)于世间事抉择的态度。对应颂词&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
  &遇事&,指具体的事情,小到&今天中午去哪个地方吃饭&&晚上听完课后是先睡觉还是先做别的事&。&率尔&,指我们在考虑与世间工作、享受及个人利益相关的事时,时间方面非常仓促,使用较短的时间来观察抉择。
  处理的态度则是两种情况:第一,&不慎思&,未加以谨慎思惟,比如同事邀你今天中午去某处吃饭,你只是想了一下&哦,那地方不远&,在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直接回复:&好的,没问题,我们去吧。&第二,&未经意&,完全没有考虑,比如别人说去某处吃饭,你顺口就说&没问题&。此二种:一个是考虑了,但不慎重;一个是完全没考虑。
  其结果是:&纵已誓成办&,已承诺了这件事(不论是自己发愿要做,还是已答应别人要做),&后宜思取舍&,但后面又权衡了利弊,觉得&可能去吃饭的这个地方会堵车,一去一回有可能会迟到,那就太不值得了&,所以决定不去吃了,又或者觉得&去这个地方也还不错,去一趟没什么关系&,所以就去了。这种反复思惟,对于吃饭这件事来说并没什么,吃或不吃,影响不大。所以,对于如此处理世间事的评价是&宜&,即&可以&,做也行,不做也行。
  但是,为什么对世间之事决定了之后再反复考虑,乃至中途放弃的过失并不大呢?可以这样来观察:吃饭或世间的工作等事,成也好,败也好,利多也好,利少也好,唯一只关乎我们今生的生计。比如,这顿饭没吃好,那还有晚饭,所以没关系;这个工作丢了,还可以找下一个&&它对我们的影响最多只是一段时间,或者此一生。而且,我们今世的一切遭遇都依于自己的福报,如果有福报,失去眼前的机遇时还会有另一个机遇在等着;如果没有福报,看似得到了,实则很难真正获得利益。而且,人们常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道德经》),是祸还是福,很难一言断定。从这些角度考虑,对世间之事偶尔地反复,严重性并不大。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世间事来培养自己言出必行的良好品格。如《二规教言论》云&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劣者爱惜自生命,智者珍视自誓愿&,人若有贤善的品格,珍重自己立下的誓言,从承诺至最终都不会有任何改变,则将获得两种利益:其一,因誓言坚定,故所求圆满;其二,他人也会信任这个人所说的话,从而帮助他&&故劣者珍爱自己的生命,而智者则珍视自己的誓言。
  所以,我们可从两个角度去看待本偈颂:一方面,事情不严重,偶尔地反复决定,问题不大;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这种&反复决定&,来反省自己是否有随便放弃誓言的习气,如果有,那么现在就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坚定守护誓言的习惯。
  如果说对世间之事出尔反尔(改变最初的承诺)尚有余地,那下面我们就来观察,对出世间的大事出尔反尔是否合适。
  (二)于出世间事抉择的态度。对应颂词&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所谓的&出世间自利利他的大事&,就是指我们所发下的菩提心之誓言。为何说它是&大事&?从自利的角度来说,从初发菩提心,我们就开始一步一步地积累资粮,为成佛奠定基础;而假如没有菩提心,我们离成佛的距离就比发了菩提心的人更远。从利他的角度来说,如果世间有一个或一批人发起了菩提心,对众生的利益将无量无边。所以,不论是从自利还是利他的角度而言,&生起菩提心&都是我们生生世世最大的事。
  1.分析佛菩萨和我们自己思惟菩提心的时间是多长。
  (1)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菩提心是诸佛及佛子经过多劫不断地观察思惟,并通过修行体证过的。佛陀在无量劫以前发心,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不断地修行而成佛,成佛时以最深寂的智慧观察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唯一依靠菩提心而成就佛果。所以,从时间上来说,三世诸佛都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思惟和修行,这种&思惟&不是他随便想象,而是亲身体证,佛陀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菩提心之功德。所以,这里所说的时间,不仅包含了思惟的时间,也包含了诸佛菩萨在发愿之后去修行并获得体证的时间。
  (2)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说。&吾亦屡&中的&屡&就是反反复复,我们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屡屡思惟、详细观察。从皈依三宝、依止上师开始,我们经常听到&菩提心&这个词,当时我们可能会有疑惑:&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呀?&我们会去查阅经典、翻书,等等;直到今天,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浅释》已经34节课了,之前每堂课,我们都在反复地讲什么是&菩提心&、它有哪些功德、如何生起菩提心、生起之后该如何行持&&由此可见,我们也经过了长时间地思惟&&这与前面所讲的&率尔&,即短促地考虑世间事,有非常大的差别。
  2.思惟方式上的差别。
  (1)就他人而言,是&大慧所观察&。&大慧&是指诸佛菩萨无分别的甚深智慧,这种智慧完全超越了&有&&无&等分别,最相应于世界的本质。这就像你用显微镜观察事物,可以将细微处也看得非常清楚。所以,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功德利益是诸佛菩萨以现见实相的智慧观察抉择的。
  (2)就我们自身而言,是&思择&。&思&并不是指一般的胡思乱想,比如在某个论坛上面看到一篇关于菩提心的帖子,就轻易地下结论,或是躺在床上凭空觉得菩提心好。这里的&思&是指通过闻思修的智慧详详细细地观察。我们通过听闻上师、法师们的教言,研读诸多法本去了解菩提心、思惟菩提心,发现之所以自己有那么多痛苦,全是因为自私自利;而在思惟的当下就可以换一个角度&&不为自己而唯一考虑他人,这种利他的方式确实可以真实帮到自己和他人。
  所以,这种&思惟&是详细地思惟理证、教证,以及真实地修行。或许我们暂时还无法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但通过修持体证菩提心的功德,最起码在生活中,我们能从利他的点滴行为中感受到菩提心的力量。所以我们的&思惟&是指通过闻思修的智慧去详细观察。
  3.下面我们来看看,对于发菩提心的这件大事,诸佛菩萨(以无分别智)和自己(以闻思修的智慧)长时间地详细观察抉择,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依诸佛菩萨智慧所抉择之结论。对应颂词&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以诸佛菩萨的智慧观察,得出的结论如《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讲:&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因为菩提心可以产生一切菩萨行之功德,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都从菩提心而产生,所以一切善男子都应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发起菩提心将出生无量功德,能普遍地含摄一切智智之道(即能真实趋入获得佛果位之道路)。
  我们想一想,诸佛菩萨经历了长时间的观察和修证,用他们的智慧告诉我们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不可靠呢?当然是可靠的。我们没有必要用暂时的、带有局限性的分别心揣度或怀疑菩提心的功德;我们需要的是相信诸佛菩萨的结论,并且依靠闻思修的方式不断串习,生起定解。因为这是诸佛菩萨以智慧得出的结论,和世间之事完全不同。世间之事短则影响我们这一天,长则影响我们这一世,且你的抉择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你的得失&&因为得到和失去完全依赖于福报;而菩提心却能真实增长自他一切功德善法,影响是生生世世的。
  (2)自己抉择时的态度。对应颂词&吾亦屡思择&。
  受戒之前。我们曾不断地考虑,比如从第一品开始学习菩提心的利益,我们就在反复地讲:能够得到暇满人身、能够听闻到菩提心是多么殊胜难得;如果能够生起菩提心,将灭除无量的罪业、获得诸多的功德;依靠菩提心的摄持,功德将源源不断地增上,直至佛果位都不会枯竭&&这些利益在我们受戒之前就已经通过反反复复地思惟而知道了。
  在修持前行奠定基础的过程中。我们依次修持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之后随喜他人功德,祈请诸佛菩萨转法轮、不入涅槃,将善根福德回向利益一切众生等,并且依靠布施调整自心,使自己更堪为法器。&&学习了这么多前行法,我们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付诸实践,这其实就是我们思考抉择的过程。
  受戒时。我们需要诚心诚意地恭请十方一切诸佛、诸位大菩萨以及金刚上师,为我们作证明。大家可以想想看,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何苦要请那么多的诸佛菩萨和金刚上师来为我们作证明呢?就像在世间做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请父母、师长等作证明那样,正因为受菩萨戒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所以要请上师作证明,这表明我们很看重这件事。而且,我们在受戒时也向众生承诺了:&我将荷担你们的苦乐,我当消除你们的痛苦,把你们的安乐背负在我一个人的肩上,我将为了你们的安乐不懈地修持!&&&上请诸佛证明,下对一切众生承诺,这是我们以最珍重的状态来受戒,这与我们抉择世间事不一样。
  结果。经过详细观察,我们才郑重地立下誓言:我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诸佛菩萨如何利益众生,我也如是利益众生;诸佛菩萨如何守持学处,我也如是守持学处。这是我们通过抉择才立下的一个誓言,它的结果和世间之事完全不同。
  所以,寂天菩萨于之后下了结论:&云何舍誓戒?&&&不论处于何时何地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舍弃当初郑重发下的菩提心之誓言。
  在道理上思惟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菩提心非常珍贵,不该舍弃;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违缘、身心疲惫之时,确实就会有想要放弃的时候。比如有时,当别人要求你去帮忙,你却躺在床上想:&要不我就装着不知道吧!假装听不见他敲门,不接他电话,也不回他微信,我就这么躺一会儿。&那我们如何才能把今天的这种对比思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呢?如是,当我们不想帮助别人时,应先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舍弃利益他人的誓言?&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无始劫以来懒惰习气出现了,所以才想要放弃。此时我们要想到:&这是诸佛菩萨通过长劫的抉择和修行告诉我们的心髓,而我自己也曾经发过愿,郑重地上对诸佛、下对众生作过承诺,现在为什么要放弃?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应该放弃!&就算要成办世间事而遇到困难,我们也都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意味着一切。&就像奥地利诗人李尔克说的那样:&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想一想,对世间事尚要坚持,况复佛法,我们为什么说放弃就放弃呢?
  而且我们也要进一步问自己:&当我面对生活的繁忙、工作的压力而需要取舍时,为什么首先想到的是放弃佛法,而不是放弃世间之事?&比如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每个星期坚持听两堂课,每半个月考一次试,会觉得压力很大,偶尔甚至会想到&放弃今天听课,不听了吧&。我们应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少聚一次餐、少购一次物、少散乱一会儿,而是要放弃听课呢?&
  确实,为什么我们对佛法就能那么轻而易举地说&不&呢?
  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们相续中缺乏对于&轮回毫无实义、充满痛苦&的定解,没有从心里面去认识,所以当我们需要对世间之事和佛法进行取舍时,首先是放弃了佛法,取的是轮回。因为我们会觉得轮回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轻易地放弃佛法。可想想这些世间事,对我们的解脱有多大的帮助呢?它其实就像这世间无数的死循环一般,一直令我们深陷于轮回的沼泽。
  第二是缺乏对&解脱机会难得&&解脱利益&&菩提心功德&的定解,因而说放就放。博朵瓦格西在《喻法》中以比喻说明解脱之难得:&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虫礼&就是指一只常年生活在地底下的小虫有一天竟然破土而出,爬到了佛的面前,双手合十,向佛陀顶礼、皈依。试想,这只小虫首先要打地洞爬出来,接着还得认识佛陀,见到佛陀之后还想皈依,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其实这只虫就是指轮回中每一个苦难众生,我们一直生存在&地底下&,因固有的生活方式而长期不见天日。终有一天因为上师三宝的加持以及自己往昔的福报,&破土而出&见到佛、皈依佛,这是多么难得!由此可知,我们今天有机会能学习《入菩萨行论&浅释》,能了解佛法是多么珍贵!正是因为在种种压力之下,能用来学佛的时间少,所以在学习的当下更应该倍感珍惜,排除万难全身心地投入,不但不放弃,更要紧紧抓住点滴的机会。
  当我们想要舍弃菩提心时,首先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一旦面临抉择时,就想舍弃佛法而非世间之事?虽然在家学佛肯定有很多意想不到又必须面对的困难,但此时哪怕暂时无法解决或抽不出时间,我们也无需懊恼,珍惜当下汇聚的闻思修佛法之因缘,已非常殊胜了。
  本课的第二部分:思惟舍弃发心的过患&&由了知过失严重而不舍弃菩提心。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去医院开的药是医生叮嘱用来外敷而绝对不能食用的,拿回家后我们一定会放在高处,以免小朋友接触到,而且自己也会非常小心地使用,涂抹之后一定会洗手。因为我们知道,一旦入口过患会非常大。同样,当我们了知并真切地将舍弃发心的过患记在心里,一旦因为放逸而想要舍弃发心、对善法不堪能时,就能提醒自己其结果是多么严重,从而谨慎取舍行为。此处分四个方面讲解:第一,真实宣说舍弃发心的过患;第二,通过对比的方式说明过患;第三,遣除怀疑;第四,舍弃发心将违犯菩萨戒中最严重的戒律。
  (思惟舍弃发心的过患之一:真说)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颂词略释:如果发誓要去利益众生、希求佛果,却没有精勤地实践诺言,如此则欺骗了所有众生,我最终的下场会是什么样呢?将来一定会堕入恶趣。
  对此颂词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一)前提;(二)我们的现状及行为;(三)欺骗他人的过患;(四)如何将不舍弃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中。
  (一)前提。对应颂词&若誓利众生&。
  前提是指我们已经发下誓愿,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师兄们可能会想,自己好像没有发过这样的誓愿?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常说:&上师,我愿意生生世世跟随您!&上师生生世世都在利益有情,所以当我们在发愿生生世世跟随上师时,其实就是间接承诺了生生世世要利益有情了。
  (二)现状行为:不精勤利益众生。对应颂词&而不勤践履&。
  我们没有精勤地履行自己的誓言。&不精勤&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有能力也不帮助众生。比如,我们现在明明有能力帮助一些众生直接、间接地摆脱轮回痛苦,却因为自私自利而不想去帮助他。
  第二,现在没有能力,但也不努力提升自己利益众生的能力。如果我们说&反正我挺烂的,没有能力帮助他;我也不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得过且过吧&&&,这其实也是一种不精勤。
  第三,对于利益众生的事业毫无意乐,甚至随时随地想要放弃,觉得这件事太大、太遥远。一听到要利益众生,心中就莫名地说:&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干。&这其实就是一种不精勤。
  归根结底,从心底想要舍弃众生,就是不精勤利生。
  有一种情况不属于此范畴,就是虽然想利益众生,但暂时没有能力而不得不放弃。比如,有人看到一个众生很痛苦,很想帮助他学习佛法,可是第一不会讲法,第二没有加持力,所以只能默默回向。这种情况并不算放弃。
  (三)欺骗他人的过患。对应颂词&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如果欺骗有情,来生将堕入恶趣。对于欺骗他人的过患,此处举一个非常有名的公案进行说明。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随佛出家做了沙弥。小时候的罗睺罗尊者很调皮,来拜见佛陀的居士都认为,罗睺罗尊者肯定最了解他父亲的行踪,所以就打听:&佛陀在吗?&有时佛陀明明在,尊者却回答说:&佛不在,你去某地找吧。&前来拜见的人就去很远的地方,结果无功而返,才发现被骗了。如果佛陀明明在灵鹫山讲法,他偏偏跟人家说在王舍城,如是乐此不疲。这般戏弄多次之后,信徒们想:就算是佛陀的儿子,也不能如此过分啊!就告诉了佛陀。
  佛陀知道后,没有直接批评罗睺罗尊者。有一天佛陀吃完午饭,请罗睺罗尊者为他端水浴足。尊者端来之后佛陀就把水打翻了,并说道:&你戏弄别人,就像倾斜的水盆,人们将不再信任你,并且也会轻视你。最后你会像倒盖的盆子,连自己的善根也泯没了,再也装不进任何一滴的法水!况且你说的还是妄语,伤害了那么多众生。结果谁也不爱护、珍摄你,到了命终时,还要堕入三恶道。&因为佛陀的呵责,罗睺罗尊者一改往日调皮的性格,再也没有欺骗过任何众生。
  佛在《正法念处经》中说:&妄语言说者,是地狱因缘,因缘前已作,唱唤何所益?&意思是妄语之人便是在造下地狱之因,因缘既已造下,那堕地狱时再哭喊着不愿意又有何用?
  欺骗一个众生,都将感得堕入恶趣的果报,更何况如颂词中说的欺骗一切有情?我们失信的不只是答应给别人一个手机或做一顿饭,而是成办众生今生来世解脱的安乐!欺骗所有众生如此大事,过失将会多么严重!试想:如果我们皈依一个没有解脱道的宗派,倾其一生精进修学,最后发现根本无法解脱,那时相续中的愤恨将是多么强烈!以此类推,我们本来承诺要利益他人却不做了,那过患将会多么严重。
  (四)如何将不舍弃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中。
  1.忆念上师、诸佛的大愿而使自己具有勇气。
  了知到过患有多么严重之后,如何来对治自相续中想要舍弃菩提心的念头呢?比如有时你说:&发菩提心太累了,能不能不发呀?&别人就跟你说:&你可千万不要退失啊,不然就欺骗上师三宝了。&我们会说:&骗就骗吧,我这么恶劣的众生也不是欺骗一两次了;反正现在也看不到什么严重过患。& &&当我们疲惫时就是这么任性。这时我们不要硬压,可以借鉴上师的方法来鼓励自己。
  上师仁波切(希阿荣博堪布)曾在《生命这出戏》中开示道:&每当我感到忧虑、压力的时候,普贤菩萨高尚的誓言总能给我帮助。&其实最初看到这句话让我很震撼,没想到上师也有忧虑和压力。在我看来,上师应该是永远欢喜、轻松的。上师进一步讲道:&他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怎样大的困境都是可以跨过去的。&后来再读这段教言时,让我震惊的不再是上师有忧虑和压力(上师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会如此示现),而是当自己也相似感受到压力、忧虑时能想到:我们也可以随学普贤菩萨、上师以及诸佛菩萨们伟大的誓言和利生行为,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心一点一点地扩大,慢慢地通过大愿力的鼓励,困境就走过去了。
  2.忆念上师的恩德而使自己具有勇气。
  当我们感到疲惫想要放弃时,其实上师从未放弃过我们,而是一直陪着我们不断往前走。虽然之前讲过很多次,可每当忆念上师恩德时,我首先想起的就是这个公案:在一个困难时期,师徒俩相依为命,弟子尽心尽力地侍奉上师。突然有一天,上师被抓进了监狱,弟子也到了另一个监狱,师徒俩被迫分开了。于是弟子在监狱里不断地祈祷上师、修习佛法,希望有一天能出狱,再和上师相逢。在狱中每当他遇到困难、非常痛苦时,总会做同样的梦:师徒二人走在沙滩上,每次他回头看,沙滩上都留下了两排脚印,一排是他的,一排是上师的。所以他相信,遇到困难时上师一直在陪伴着他。可是到了生死关头,他再在梦中回头看,却发现只有一排脚印,是他自己在走。于是他很纳闷,可仍旧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记祈祷上师。很多年后他终于出狱了,并且和上师再度相逢。这时他鼓起勇气问上师:&为什么在生死攸关之时,您在梦境中却不见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走在沙滩上?&上师笑着跟弟子说:&那排脚印其实不是你的,是我的。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是我背着你走。你只看到自己的脚印是因为,我在鼓励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走过所有难关,不要放弃。&
  想一想,面对困难时是上师帮我们挡掉了一切。可为了不让我们丧失信心,上师说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在做。这就是上师的恩德,生生世世都无法报答。如今既然所有的听课因缘都源于上师的加持和恩德,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想要舍弃有情、辜负上师呢?其实一旦忆念起师恩,我们马上就会充满勇气和力量继续前行。可以说,上师的恩德本身就是我们相续当中的勇气,它会推着我们不断地往前走。
  其实不要说上师,连忆念道友的恩德都会让人深有感触。比如昨天就有件让我特别惭愧和感动的事:昨天是星期天,大家可能都在各地共修或稍事休息,但拥措法师从下午两点就一直在开示。起初我想她三点钟就该结束了;到了三点她还在讲,我想四点肯定会结束;可她一直讲到五点。我当时就特别着急,心想下次一定要帮她,毕竟她七点半还有一堂课。之后她匆匆忙忙吃了两口饭,马上就开始准备后面的课。而晚上她从七点半一直讲到快十点才结束。基本上从下午到晚上,她一直不断地在说话。每天不断地讲话其实是非常劳累的,下课后我就跟她说:&我特别惭愧,没有帮到你。&她说:&只要是我能做的,一点关系都没有,真的你不要难受。&
  其实,身边的所有道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护持着上师的事业,行持着菩提心,努力帮助着我们,那自己又有什么放弃的理由?真的不应该放弃!因为上师和道友一直在陪伴、护持着我们,更应该鼓起勇气不断往前走。
  3.忆念誓言及舍弃誓言的过患而谨慎。
  我们想一想立下誓言时的心情,以及我们对上师做过的承诺;再想一想舍弃誓言、欺骗众生的过患,这样当然就不会舍弃众生了。
  总而言之,通过思惟而不放逸,就是因为通过思惟才能转变我们相续中的观念,这就是在修持。
  (思惟舍弃发心的过患之二:以对比说明过患)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颂词略释:如果一个人在内心作意,要布施一个非常微小、平凡的东西,但最后因为悭吝而没有布施,佛陀说将会感得堕入饿鬼道中的果报。
  下面分四个方面解释:(一)所发的誓愿;(二)所布施的物品;(三)状态;(四)果报。
  (一)所发的誓愿。对应颂词&意若思布施&。
  颂词中的&思&就是指&忆念&或心里想要布施。
  (二)所布施的物品。对应颂词&微少凡常物&。
  所布施的物是微、少、平凡。也就是非常微量、平凡的一些东西,不是很珍贵,也不是很多。
  (三)状态。对应颂词&因悭未施予&。
  状态是&因悭&,即因为悭吝、小气导致最后出尔反尔,没有布施。或许有人会说,谁会对一个小小的东西还心生吝惜而不布施了呢?其实生活中我们就可以遇到,比如你和朋友两个人一起走时,在路上遇到了乞丐,你本来打算布施给乞丐一块钱,当看到身边的朋友掏了五块钱给他之后,你想:他都给了五块了,我就不用给了,结果就没有布施。这就是常见的吝惜不布施。
  (四)果报。对应颂词&经说堕饿鬼&。
  佛陀说会堕入到饿鬼道中,《正法念处经》中明确说道:&先少思维已,后竟吝不施,堕入饿鬼趣,语已吝不施,堕入地狱趣。&投生饿鬼道最主要的因缘是贪心和吝啬,我们要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没行布施、串习吝啬,就会堕入饿鬼道。
  疑问:因果这么可怕,我们以后还要发心做善事、学佛法吗?
  说到这里,可能师兄们都有点害怕了,马上开始回忆,细数自己是不是有很多答应别人却没有办到的事情。进一步还会想:完了,原来因果这么可怕,学佛之后答应了别人的善事没做,就有那么大的过失,要堕入饿鬼、地狱中去,还是不学了吧。我们第一个念头是不想学佛了,或者不想布施了。对于这种想法,我们一层一层地分析来遣除疑虑。
  第一,布施是一切福报的来源,它的功德很大,我们肯定要行持。
  第二,要知道,由于悭吝而不布施会堕入饿鬼道,并不是学佛之后才会有的果报,因果法则一直存在,无论我们了知还是不了知,造下恶业都要承受果报。就像一个人,不管他知不知道接触电会被电击,只要他碰到漏电的电线,就一定会被电击伤。学习电工知识,并不是要在了知触电的危险后转而放弃使用电;同样,不能说学了佛,了知因果法则之后就干脆不学了。学或不学,果报都在那里,这是规律。
  第三,正因为果报可怕,我们就更应该去了知。犯错就是不了知因果造成的,了知了因果,自然就会警醒,避免造恶业。
  第四,比犯错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犯错。后悔布施是堕入饿鬼道之因,我们以前是因为不知道才会犯;既然现在已经了知了其过患,那就可以避免。千万不要觉得学了佛法之后压力更大了;其实是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更明理,可以避免很多过患。
  第五,对于曾造过的恶业,我们可以通过忏悔净除,将来誓不再造。答应了的事,就尽力去做,知道自己做不到就先不要承诺。
  (承诺布施却没有做会有如此大的过失,若是发了愿菩提心却没有做会怎样?)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颂词略释:更何况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曾恳请一切有情享受无上佛果的安乐喜宴,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众生,没有为自己的誓言去实践。这样的人怎么会投生到善趣中呢?
  分二:(一)对应上一颂词对比说明舍弃菩提心的过患;(二)了知果报的可怕性之后我们该如何行持?
  (一)对应上一颂词对比说明舍弃菩提心的过患。
  所发誓愿:前面所说的是想要布施;本颂词所说的是要荷担一切众生的苦乐,将他们安置于佛果。
  对境:前面所缘的是少量众生;此处我们是上请诸佛菩萨证明,下向一切众生承诺。
  物品:前面是一般的、微量的物品;此处承诺的是一切安乐,包括佛果的究竟安乐。
  心态:前面是起后悔心放弃布施了;此处是发了菩提心之后退失发心,不愿意再饶益众生,欺骗了众生。
  果报:前面是堕入饿鬼道中;此处寂天菩萨说难以投生于善趣。
  对比来看,面对微少众生行微量布施反悔的果报都如此严重,更何况是面对无量众生,承诺的是无上之佛果呢,一旦失去了誓言,想想后面的果报是多么可怕!
  (二)了知果报的可怕性之后我们该如何行持?
  当我们产生怀疑、退失发心时,一定要明白,在修行的整个阶段中,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最困难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旦生起了稳固、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就进入到了小资粮道,这时的修行是非常顺利的,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就不会再退转了。而最困难的就是我们现在,刚刚发起菩提心,还没有稳固、没有入道之时,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会不断地反复出现。用一颗刚刚发起的、非常微小的菩提心,去抵抗无始劫以来强大的习气力量,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住,相信困难不会太久,当我们对治了一次、两次&&慢慢地,心力越来越强、功德越来越超胜,习气就会被压伏;习气越来越薄弱,修行也就越走越顺利。我们都知道长跑最开始是最困难的,跑顺了就会越跑越好。发心也是如此,在最困难之际一定要坚持住,越困难越说明我们在不断地往上走,功德越超胜,一定要坚持!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坚信,在我们发心的整个过程中,上师三宝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诸佛菩萨时时刻刻都在护持着我们。就像一个母亲,不管孩子跑到哪里玩耍,她也会一直用眼角余光照看着他,只要孩子摔倒,她会马上把他抱起来安慰,不会让他受伤害的。同样,在我们发心的过程中,诸佛菩萨和上师就像母亲垂念唯一的孩子一样,从未离开过我们,只要我们遇到困难,他们一定会帮助我们的。
  此外,我们平时发心做事,千万不要落入惯性,不要陷入麻木的状态。比如行持布施、闻法、放生、共修以及做各种发心工作,在落实菩提心、不断付出时,我们一定不要因为做久了,就习惯性地把这些事变成了无记的善法。习惯行持善法固然好,但一定要养成每次行持善法都是以菩提心摄持的习惯,否则做久了就会疲厌,很容易退转。
  (思惟舍弃发心的过患之三:遣除怀疑)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颂词略释:(我们刚才讲了舍弃菩提心将堕入恶趣,很难获得解脱,或许有人会对此发起问难)有的人舍弃了菩提心,可他最后不是也成办了解脱的果位吗?对于这样的特殊业果,我们凡夫难以了知,唯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能了知。(因此,我们不要因为一个事例就随意地妄下断言。)
  分二:(一)问难;(二)回答。
  (一)问难。对应颂词&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对于颂词中这个提问,很多高僧大德都是根据舍利弗尊者的公案来说明的。舍利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他在显现上为什么会成为大阿罗汉而不是菩萨呢?原来,舍利弗尊者曾经于六十劫中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有一世曾有个人索要他的右手,他想:&为了利益众生我什么都可以布施,何况是一只右手!&就拿起刀把自己的右手砍下来,然后用左手递给那个人。不料那个人很生气,因为在印度,用左手递东西是非常不恭敬的行为,他指责说:&你怎么用左手递给我呢?&我们想,这人太不讲理了,是你明明要右手,现在没有右手了,只能用左手递给你,你还嫌弃!舍利弗尊者当时也是这么想的,觉得众生太难调难伏了,&我不度化众生了,自求解脱吧&&&心生厌烦而退失了菩提心。这是经典中记载的一个公案。
  这个公案在不同经典中还有另外的说法。《大智度论》中记载:当时有人向舍利弗尊者讨要他的眼睛,舍利弗尊者正行持菩萨道,就抠下眼睛布施给他。可是那个人却把眼球扔到地上,用脚踩碎了,说:&你的眼球太臭了,我不要了。&舍利弗尊者当时心想:&众生太难调难伏了,我不如自己修行,了脱生死吧。&《大智度论》如是云,&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
  (二)回答。对应颂词&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舍利弗尊者最初发心,后来退失了菩提心,可是示现上尊者最终也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和前面所说的退失菩提心就会堕入恶趣、难以解脱的观点不就相违了吗?对于这一点,寂天菩萨是这么回答的:&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业果不可思议,舍利弗尊者这种特殊的业果,只有佛陀才能了知,我们凡夫人难以知道,所以不要依靠这个公案就妄下评判。
  当然你会说:这回答是不是推辞啊?不是这样的,所有的因果都只有佛陀才能够知道,我们一定要相信佛陀所说的。在这个公案中,舍利弗尊者退失了菩提心后获得了阿罗汉果(尊者并没有退失空性智慧),而并没有获得佛果,这都是我们需要从中辨析的。这种深细的业果确实不是我们凡夫能了知的。虽然声闻的果位非常殊胜,同样是佛陀教法下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知道舍弃菩提心的过患非常非常大。
  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因为看到舍利弗尊者舍弃了菩提心也能成就阿罗汉果,就要舍弃菩提心,我们怎么敢保证自己恰好是第二个舍利弗尊者?这是很难保证的,因果唯佛能遍知,我们一定要记住,佛陀曾在诸多经典中一再明确地讲过:千万不要退失发心,退失发心的过失将非常严重。
  (思惟舍弃发心的过患之四:违犯菩萨戒)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颂词略释:在菩萨戒的罪堕中,最严重的就是舍弃菩提心,这是根本罪,因为一旦舍弃菩提心的心念生起,一切众生的利益将遭损减之故。
  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颂词:(一)舍弃菩提心是最严重的堕罪;(二)为什么舍弃愿菩提心是最为严重的过患;(三)若不小心违犯了戒律应怎么办。
  (一)舍弃菩提心是最严重的堕罪。对应颂词&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颂词中&此罪&就是指舍弃愿菩提心。在学习菩提心学处的时候,讲到菩萨戒可以分为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在严禁恶行戒的二十条戒律中明确讲到,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能舍弃愿菩提心。一旦舍弃,过失将非常非常严重!《般若摄颂》云:&纵百千劫修行十善业道,若发心欲求独觉阿罗汉果,其时即成犯戒过失,失坏律仪起如是心,较他胜罪尤为极重。&意思是受了菩萨戒后,纵然百千劫中修持十善业道,若生起一念想要希求自我的解脱之心,在生起心念的当下就违犯了菩萨戒,这种过失比在别解脱戒中犯下根本罪还要严重。这足以说明,舍弃愿菩提心是菩萨戒中最为严重的一条。
  (二)为什么舍弃愿菩提心最为严重呢?对应颂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这条戒律是菩萨戒中最根本的一条。我们获得菩萨戒是依靠菩提心为基础的,一旦菩提心都舍去了,那么菩萨戒没有了根本的所依。
  2.菩提心是所有后后善行功德的基础,一旦舍弃了菩提心,后后的功德没有了所依,也就全都无法生出。
  3.受菩萨戒所承诺的对境实在太严厉,上对诸佛菩萨,下对一切众生。一旦舍弃,失坏誓言的过患将非常严重。
  4.菩提心是入于大乘道的根本,一旦舍去菩提心,就失去了大乘佛子的身份。
  5.颂词中也明确地讲到,如果舍弃菩提心将损害所有众生的利益。《华严经》云:&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断,不能利益父母、宗亲。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舍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命根断了(死亡了),那就没有办法利益他的父母和亲人;菩萨摩诃萨如果放弃了菩提心,也就不能再利益一切众生,也不能成就诸佛之功德了,众生即将感受的安乐也全都由此失毁。
  我们可以想象,舍去菩提心的过患有多么严重。从自身的角度看,会失坏菩萨戒,失坏后后的善法功德,失去大乘佛子的身份;从众生的角度看,众生的利益会受到损失。无论哪个角度,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一定要断绝自己想要舍弃发心的心念。
  佛陀的所有教法都是围绕着利益众生而展开的:人天福报由修持十善业而来;别解脱戒在制戒的时候也是以不伤害众生为原则;菩萨戒则更要在不伤害众生的前提下进一步去利益众生。假如我们舍弃愿菩提心,那就舍弃了佛法的灵魂,与正法背道而驰,这是多么可怕!
  (三)若不小心违犯了戒律应怎么办。
  假如我们不小心舍弃了誓言,也不要太过恐惧,一方面要励力忏悔;一方面可以在诸佛菩萨面前重新受戒,重新披上勇士的铠甲,再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中。
  上师仁波切(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皈依》中开示:&修行的过程毫无疑问会充满挫折,每一个修行人都会一再失败,一再跌回旧的习气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辈子都在精进修行,不放弃也不逃避。&修行很难,但只要我们具足勇气,每一次失败就都是重新披上铠甲步入菩萨利他行为的新开始。
  【实修小贴士】
  学习了今天这段颂词后,我们可以试着开始在生活中实修。早上起来先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就要发起菩提心。如果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觉得疲惫而想要退失发心,我们就要忆念一下自己的誓言,想一想自己是如何在上师面前承诺的,是如何对一切众生承诺的。做人要言而有信,不能辜负众生对我们的信任,更不能辜负上师三宝无始劫以来从未舍弃过我们,对我们的垂念和护持。每一天,每一件事,我们都要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发菩提心,要问三遍、十遍,甚至更多遍。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养成时时刻刻发愿的好习惯。
  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1.请问发菩提心的承诺与一般事情的承诺有什么不同?
  2.发心后,若想舍弃会有怎样的过失?至少列举两个。
  3.有人说不发心了,照样能解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4.为什么说舍弃愿菩提心是菩萨戒中最严重的一条?
下一篇文章慧觉法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从菩萨起到人都叫众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