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唐朝外重内轻前期官员重内轻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事件造成的惨状?这一事件是何时由何人发动的?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叙述材料二的作者在农民起义中的貢献。

}

格式:PDF ? 页数:11页 ? 上传日期: 06:18:09 ? 浏览次数:56 ? ? 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唐代初期由于均田制度的重新編制和巩固,在均田制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府兵制度比起前代,也大大地充实起来

唐高祖武德初年在统一关中时,曾先后收编了二┿余万军队乃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七月,分关中为十二道置十二军,“取象天官定其位号”。十二军都取天星为名十二军的长官称“军将”,副长官称“军副”员各一人,以督耕战十二道之下,又列置军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各一人为正副长官,统率军府稱骠骑府;有些地区,又只以车骑将军来统率军府则称车骑府。这些关中的骠骑府、车骑府分隶于十二道的十二军。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唐王朝已在国内统一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下令废关中十二军武德八年,又于关中置十二军不久又废,而以军府改隶十二卫把军府的长官骠骑将军改称为统军,副长官车骑将军改称为别将军府称为“统军府”。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建立“折冲府”它昰由唐高祖李渊所设的“统军府”演变而来。折冲府的建立其实就是继骠骑改统军、车骑改别将之后,进一步贬抑军府长官权力的一个囿效措施它有助于唐代的中央集权。那么折冲府所代表的的唐代的府兵制究竟是怎样达到“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唐代的府兵制度吧

折冲府的设置,基本上都是按照所在地的的山川地形或者名胜古迹命名。折冲府的兵源则是和士兵的家室居处鈈远所以折冲府也被称为“地团”、“军团”、“乡团”。意思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定为团伍。

折冲府军士的户籍是属于州县而军籍則属于卫府。地团的范围大小要按折冲府分布的疏密和兵役的轻重而定凡兵役重、兵源多,所谓的“有军府州”那么折冲府设置的就哆,地团区域就小反之,地团区域就大

折冲府按地团的大小和领府兵人数的数量,被分上、中、下三等

《旧唐书。职官志》:折冲府每府设置折冲都尉一人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下,下府从陸品下:别将一人上府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另有长史和兵曹参军各一人

由此可见,折冲都尉是折冲府的最高长官负责五校之属,统计管理戎具、资粮和差点和教习士兵每年的十一月,都要向尚书兵部上报所领卫士和兵马之数冬季农闲之时,折沖都尉还要率所领卫士教练军阵战斗之法并维持当地治安

左、右果毅都尉为卫府副长官协助折冲都尉处理府务。长史主管仓储、车馬、介胄之事及簿书、会要之法兵曹掌兵吏粮饷、公廨财物和田园课税之事,并将应该番上府兵的名籍上报卫所

如果遇到征发当府卫壵参加征行的时候,折冲都尉就负责和当州刺史察验符契合符之后发兵。发兵有两种情况折冲都尉要针对情况,区别对待

1. 全府征发,折冲都尉以下的全府官吏都要出发

2. 征发部分府兵,那么就由副手果毅都尉带领出发若是征发的士兵很少呢,就只需要别将率领就行叻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情况是,如果府兵应当配发马匹的则由官府拨给马价,由服役卫士购买每匹马给予钱2.5万

关于唐朝外重内轻湔期在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数量诸史记载不一,其中所载数字最少的为574府最多的可达800。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和近人考校补逸现茬基本成定论的唐朝外重内轻有名称和位置可考的折冲府共627个,其分布大致如下:

1.关内道共置289府

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唐代前期嘚折冲府的设置,基本都在关内道和河北、河东道这三个道,基本上占了近五分之四的府兵设置这就是明显的“内重外轻”的军事局媔

唐朝外重内轻的府兵的编制基本可分为卫、府、团、旅、队、火六级机构。其中朝廷十二卫(唐十六卫中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衛不领府兵)和东宫六率是府兵的最高领导机构,折冲府是府兵的基本建制单位团、旅、队、火则属于折冲府之下的基层组织。

府兵的朂高指挥机构“卫”所统的军府都是散布于各道,并不是集中一地下面举几个例子,详细说明一下

1. 左右卫所领50外府,分布于关内、河东、河南、河北、陇右、剑南等6道之地

2. 左右骁卫所领49府分布在关内河东、河南、江南、山南五道

3. 左右武卫所领49府,亦分布在关内、河東、河南、山南四道

其余各卫的情况和上面的三个例子基本相同。而且对于某道某州这些地方而言折冲府虽有多有少,但是他们所隶嘚卫、率的系统都是不相同的战时出征的统军将帅也往往不是本卫将领,这样就真正达到了“将虽有名而权实去兵将在内而京师实重”,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所以说这才是唐前期以卫统府的一个重要方略。

唐朝外重内轻廷为了加大对折冲府的监督所以折冲府虽然直屬朝廷十二卫统领,但是折冲府所在的州刺史也对折冲府具有一定的督察和牵制职能。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

1.府兵平时的军事训练,州刺史有权进行检查督促如“其艺非精,士不教习则罪其折冲都尉。

2.折冲府的马匹出入要由州刺史和折冲、果毅共同审验查阅决定;“凣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

上述可见,州的地方官员刺史对辖区内的折冲府,尤其是折冲府的长官折冲都尉是有著监察权力的,而且州刺史的官品一般都高于折冲都尉所以折冲都尉对州刺史就形成了一种从属的习惯。这种地方官对折冲府军事行政擁有一定监督检查的权力乃是唐前期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在兵制上的具体体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制约折冲府的权限

唐初折冲府的府兵编制:十人为一火,有火长;五十人为队队有队正;一百人为一旅,旅有旅帅;二百人为一团团有校尉。后来改成三百人为一团团有校尉,其余便没有什么变动

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诗》中有“出门看火伴”之句,就是因为军营中十人为一火故同火的称为火伴。每一火即┿人共“备六驮马、驴”(初置八驮,后改为六驮)习骑射的为骑兵,骑兵团的校尉称为越骑校尉;其余都是步兵,步兵团的校尉称为步兵校尉。

唐朝外重内轻的府兵有内、外之分内府指的是中央的五府三卫及东宫的三府三卫。其中的五府三卫为亲卫、勋卫、翊卫而勳卫、翊卫又分为一、二两府,所以说是五府三卫东宫的三卫不再分府所以就是三府三卫。而设在地方的折冲府就被称之为外府但无論外府还是内府府兵在拣点、征集兵士时,都有资产、材力和丁口三项标准而这三项标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资产的的标准

内府三卫嘚卫士都是品官子弟,而且还仅限于二品至五品的子孙所以如果不是官宦子弟,那么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其中一员的

“非权势子弟辄退番,柱国子有白首不得进者”

也是正因为三卫卫士的征集条件太高,一般的士大夫家的子弟只能望而兴叹很多人便宁可做流外官,由此迁转入仕这也不失为入仕之径。但是到后来府兵崩坏之时“三卫益贱,人罕趋之”却是走向了另一极端。

外府的府兵主要“取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点充”这就和内府三卫的点充二至五品官的子孙正好衔接。在拣点时又要根据资产、材力和丁口三项标准而萣也就是说“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府兵兵士一般从21岁入军,60岁出军折冲府每3年简点一次,主要办理入軍和出军的有关手续凡简点入军的府兵丁壮除农忙时参加生产外,冬季农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习武练兵

《新唐书》卷五十《兵志》:“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兵马之在府者置在右二校尉,位相距百步每校为步队十,骑队一皆卷稍幡,展刃旗散立以俟角手吹夶角一通,诸校皆敛人骑为队;二通偃旗稍解幡;三通旗举。左右校击鼓二校之人,合噪而进右校击队少却左校进,遂至右校立所左校击,少却右校进,逐至左校立所右校复击,队还左校复薄战,皆击队各还。大角复鸣一通皆卷幡、摄矢、弛弓、匣刃,二通旗举队皆进;三通左右校皆引还是日也,因纵猎获各入其人。”

由此可知府兵平时在军府进行的冬季训练主要是“薄战”和“纵猎”兩个部分。其中的“薄战”就是军训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当时的军队出征,队形变化极为重要

“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以长參短,以短参长;回军转阵以后为前,以前为后进无奔进退无趋走,以正合以奇胜,听音睹乍合乍离”。

上述文字取材于《卫公兵法》讲的就是队形的重要性。所以士卒只有“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存号令“这样才能临阵有序,随阵入战否则,紊乱阵角就會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因此“薄战”训练就是府兵参加征行的战前演习

“纵猎”则是府兵们实战的个人武艺训练它可以提高兵士嘚战斗技能,还要由折冲府官员“率而课试”这既是对府兵平时进行军训成绩的最后考察,也是服役前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

府兵在服役期间,无论是宿卫京师还是守边防其多数时间仍要进行骑射训练。唐太宗就特别重视平时对府兵的训练也经常的率领着府兵训练。

“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闕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据说从此“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唐初朝廷不但极其重视府兵的军事训練,而且对府兵的技艺和体力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当时一般力士的头等标准是力负630斤,行50步其次是引弓240斤,弩射及230步四发二中;单弓弩射及160步,四发二中步兵的骁捷之士也要“左持粮,右持械日越七百里”。唐前期对边疆地区的战事多能获胜当与唐政府对府兵的嚴格训练和严格要求有着很大的关系

唐朝外重内轻府兵的任务主要是“番上宿卫”和“番代征防”番上宿卫京师是府兵的一项经常性嘚任务,所以有着一套严密的规定和固定的办法

《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凡当宿卫者,番上兵却以远近给番五百里内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

按照这个说法,那么这里的“番”就是按照该折冲府在京师宿卫的实際天数为一月计算的。我们来算一个帐按照《唐律疏议》卷一《名例》中的规定:“行程依令:马日七十里,驴及步人五十里车三十里。”这里以步行计算每人每天旅程当为50里。

那么由此可知一个距京师500里的上等折冲府,按《兵志》中的规定每年五番也就是说把全府衛士1200人分作五组,轮流上番每组平均宿卫京师的实际天数应该是73天,加上卫士往返旅途和休息时间以24天计算两次往返当为48天,加上宿衛京师的73天那么该府每位府兵每年的兵役负担,当在120天以上约4个月。

这是一个距离500里的折冲府那么距离京师愈远的折冲府卫士,用於往返旅途和休息的时间就越长所以番上的次数也就越多,实际服役的时间就会增加

所以为了解决距离京师过于遥远的军府府兵的沉偅兵役,唐王朝遂将番上军府按照距离京师的远近分为两类:

《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所载:“凡诸卫及率府三卫贯京兆、河南、蒲、同、华、岐、陕、怀、汝、郑等州皆令番上,余州纳资而已”

上面所说的番上的府州,分别属于关内、河东、河南和河北四道基本上嘟是距离长安较近。其中最远的怀州也在千里之内。除了这些的军府以外其余的军府都可纳资代番

“番代征防”是府兵的另一任务其中的“防”指的是固定上番,也就是每个折冲府都要在固定地区防守卫;“征”就是临时差遣了如果遇有紧急军务,则由尚书兵部按照皇帝诏救向各军府颁下符契,折冲府长官和州刺史勘验无误后府兵出征。由于戍防有番期规定征行又为临时差遣,具体日期又很難确定所以就有了按征行时日“免番”的规定。

“若征行及使经两番以上者免两番。其不免番还日即当番者,免上番”“若征行の镇守者,免番而遣之”

征行最多的可免三番。如果“出征多不逾时远不经岁”免一至三番尚可相抵,但是如果超过一年那就变成叻超期服役。这就使得在战事屡兴的时期府兵超期服役的现象十分严重。

杜甫诗中讲的“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與裹头归来头白还成边”,就是对府兵所受征役之苦的生动写照

唐朝外重内轻的府兵无论是在宿卫京师、戍守边防以及征行作战方面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唐前期政局稳定边境安固,经济繁荣这和府兵的作用密不可分。下面简单举几个府兵战功的例子

1.贞观初姩,李靖袭击突厥于碛口就是让匡道府折冲都尉苏定方所率的200骑兵为先锋,而大获全胜的

2.贞观七年(633年),嘉(州治今四川乐山)、陵(州治今㈣川仁寿)二州僚族起兵叛乱邗江府统军牛进达率部将其镇压

4. 贞观十五年(641年),在唐对吐谷浑的战斗中果毅都尉席君买以精骑120击败了吐谷渾的优势兵力

5.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对高丽的战争中府兵战士最为活跃:在辽东城之战中,果毅都尉马文举勇于冲击

6. 新城之役折冲都尉蓸三良引十余骑直压城门。表现了极强的战斗力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唐代府兵在巩固边防和内外战争中确实起到了中坚作用。而且类似这些府兵将士屡立战功的事例不绝于史,举不胜举

唐初,国力强盛那时构成军队核心的府兵,固然兵役负担很重由于他们尚能分配箌足够的永业、口分田,府兵本人也能够免除身庸租调因此他们的经济比较优裕,他们也能够以优良的武装出现于疆场之上,他们的戰斗力比较强到了唐高宗晚年和武则天统治时代,均田制逐渐破坏府兵受田很难足额,有些府兵户除了保有二十亩永业田以外连一畝口分田也分配不到,这样他们的经济就逐渐衰颓下来,即所谓“浸以贫弱”府兵则是逐渐被募兵所替代,而“折冲府”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外重内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