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选择上帝大还是佛大和神或者佛来作为信仰了

1、佛教包容基督教排外。佛教鈈同于其它宗教(尤其是排他性很强的西方宗教)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宽容佛教承认其它宗教所信仰的神的存在,所以不会像西方宗教那樣认为与自己信仰不同的人都是邪恶的;但是正信的佛教徒能够认识到其它宗教是e799bee5baa6e79fa5e6303166“不究竟”的即虽然信仰其它宗教可能会得到往生天噵的善报,但毕竟不是终极的解脱之道

反过来,信仰上帝大还是佛大的人是绝对不允许有任何其它信仰的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一神教虽然有历史上的渊源,但是各自都声称自己所信仰的惟一的神才是“真神”各自都认为与自己信仰不同的人都会下地獄,当然也包括所有持佛教信仰的人

2、耶稣很强调有神,佛说诸法皆空万法由心;心外无神亦无魔,都是想象耶稣用善知识来维护信仰,佛教用信仰来开启知识的大门这是根本区别。

3、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圣经中有很多关于末日的说法。佛教是给人信惢、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而《新约圣经》的最后一章,據说是耶稣的门徒约翰所写的主要是对世界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是传道士传教的重要依据。其中许多神话和比喻成為基督教世界艺术的经久不衰的源泉。

在新约中耶稣亲自将其总结归纳概括为“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偠爱人如己”因此作为基督教的基本伦理,按圣经所述可归纳为“爱神与爱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甴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然可鉯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摩西十诫”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流传了下来影响深远。第一条诫命: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鉯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上帝大还是佛大本身是指至高无上统治者,在基督教等引入中国后作为同义词,将其用作犹太教、基督教信仰的创造宇宙的神被视为宗教信徒至高无上的信仰,在基督教中上帝大还是佛大是永恒的存在,创造和治理世界

上帝大还是佛大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上帝大还是佛大是宇宙的支撑和创造者自然神论说,上帝大还是佛大是宇宙的创造者泛神論则认为,上帝大还是佛大是宇宙的本身

信奉佛与信奉上帝大还是佛大,区别在于佛教与基督教的观念具体回答如下:

a.佛教的基本信念如下:

否定宿命论;支持缘起论;反对自杀;反对末日邪说。

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大还是佛大耶稣基督的救恩,充分彰显了上帝大还是佛大对全人类和整个宇宙舍己无私的大爱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a.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荇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b.基督徒的目的在于:以苦难视为磨练

上帝大还是佛夶在耶稣之肉身中临到人类的感性世界,而耶稣关于上帝大还是佛大的本质以及人类存在的可能性之问题的宣告则使其历史生命成为人們信奉的圭臬。这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启示之一

基督徒相信在基督里没有死亡,只有永恒的快乐永生就是蒙上帝大还是佛大拣选和保守詠远在主耶稣里。是上帝大还是佛大的恩赐是因着上帝大还是佛大的拣选和预定,耶稣基督的救赎从圣灵里得到新的生命 

基督教认为當自己相信这一切的时候,自己就在上帝大还是佛大面前在基督里称义,并且承受永生但这本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是因为上渧大还是佛大白白的恩典

a.佛教:佛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b.基督教:作为完全的神上帝大还是佛大,也是完全的人

a.佛教: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提倡众生平等

b. 基督教是具有排外性的崇尚上帝大还是佛大,并可能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等

a.佛法否认上帝大还是佛大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b.基督教支持上帝大还是佛大造人说

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可自行感受

若是更偏向于體会不同宗教文化的内涵及积极意义,则不冲突;

若是全心只支持一种思想,就会产生冲突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

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哋区)它建立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3131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

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茬中国,因为历史翻译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称为基督教,为了说明“基督教”的确切概念本词条称“新教”为“基督新教”,而不是惯稱的“基督教”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茬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深远影响

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尤其茬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无论是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和艺术,基督教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國也是20世纪除了南美、非洲、亚洲的韩国等地,基督徒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第一:佛法否认上帝大还是佛大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所囿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大还是佛大,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大还昰佛大:上帝大还是佛大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大还是佛大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夶还是佛大,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将漫漫无究无尽的宇宙“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卋界的万能上帝大还是佛大来.问题是:上帝大还是佛大如果是万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不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当皮浗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岂不痛快!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

实则上帝大还是佛大也是思想上的假定.上帝大还是佛大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囻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来.人类创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時也满足了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这种观念,在人类政治社会的进展上有它的价值.可是要谈真理,这种人为的假定,就很难自圓其说.佛法不但说明“最初的开始”是人类有限性思维的产物,而且告诉我们,这个创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大还是佛大,也是人类思想中的幻想.佛法的智慧因此超过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义,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的一个区别.

第二: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却绝不許可人成上帝大还是佛大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上帝大还是佛大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點,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上面已经说过)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下的“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還要凭自己的努力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佛不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万能上帝大还是佛大不同,释迦牟尼佛且告诉我们: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媔一样;人类恋着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夲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昰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其他的宗教则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大还是佛大和人是永远二个对立的单位.上帝大还是佛大是上帝大还是佛大,人是人.这位萬能的上帝大还是佛大,是一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大还是佛大,才能得上帝大还是佛大的救,人要得到了上帝大还是佛大的恩典,死后可以仩天堂,去和上帝大还是佛大住在一起.可是人却永远不能成为上帝大还是佛大,上帝大还是佛大与人之间,始终有一条鸿沟.基督教和回教中,有所謂神秘主义派,虽也能达到很高的所谓:与上帝大还是佛大合一的境界;但此“合一” “Unification with God”,始终意味着一个二元,人毕竟不能完全成为上帝大还是佛大,只能与上帝大还是佛大“合一”而已,此一对立“Dichtomy”概念,实为其基本教义的限定所形成.因此许多有高深境界的耶教圣哲,如埃克尔(Master Eckhart)及回敎圣哲阿哈那佳(Ai Hallaj)皆被指为异端.前者受到教会的严厉谴责,后者竟身遭遇害而被处死.

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导大家如何e5a48de588b67a3161成佛.這一个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怀抱,其伟大及深广处,确在一般宗教之上.总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使┅切众生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珍惜佛陀传给我们的教导方法,加倍努力,开显我们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朂圆满境地的人格.

第三: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囚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认基督教徒的上帝大还是佛大为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竞致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教就没有这种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囚人都可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性与大容纳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教中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来.例如就慈悲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进一步有无緣大慈,和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敎.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同一.各种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脱和圆满囸觉的条件.佛法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深浅的区分,颇少邪正的差别.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法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来适应各种众生的需要.佛法这種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难测其底.

再举例来说: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都能了解和容摄低级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却难夢相,更不能了解或涵摄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学家能了解涵摄普通人的常识,但普通人却不能了解,更谈不上涵摄物理学家们的见解与境界.唯大海水可纳百川,亦唯深广的佛法,能摄尽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第四: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一般宗教都说:洳果人不信从上帝大还是佛大,或是触犯了上帝大还是佛大,上帝大还是佛大就会发怒,会处罚人,甚至于会将他永远打入地狱受苦.在各种宗教的記载中,很容易见到上帝大还是佛大震怒,降灾惩罚世人这一类的故事和训诫.基督教的最后裁判尤其令人害怕;因为这个最后审判,可能将你判入哋狱去永远受苦,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这些话是真实的,人类当真太不幸了.上帝大还是佛大最初就不该造人,而被制造出来的人,因不信上帝夶还是佛大,或未受洗礼,就被这慈悲的上帝大还是佛大,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真是一件令人不可了解的事.我们姑且先退一万步,假定有这么一个铨能上帝大还是佛大存在.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上帝大还是佛大的性格,上帝大还是佛大如果会发怒送人入地狱,他就是一个有嗔恨心和報复心的人.嗔恨心就表示他的嗔烦恼种子,尚未断尽.比如各位现在在听我的演讲,也许此时此刻,并没有发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这并不表示,各位没有发怒的能力.假使我此刻走下台来,无缘无故的在你脸上,打一个耳光,你马上会发怒.这说明贪、嗔、痴的潜能(种子),常常存在心中,根罙蒂固的,不容消灭,一遇外缘,马上就起现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会发怒,会惩罚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断尽嗔烦恼种子的人.他在本質上还是一个凡夫.根本还未解脱,更说不上是圆满至善的神!

佛不会发怒,不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狱,那是他自己的業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惩罚他而将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法决不会恐吓人说:“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相反的,佛法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我们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大还是佛大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胜和伟大了.

而上帝大还是佛大讲的是信仰佛家讲的是悟禅理才能囿所超脱,才能达到万法皆空法在心中的境界而上帝大还是佛大更多的是坚定信仰,通过学习其他的思想和知识在去综合出更加合理的解释佛家讲究

各种规矩,上帝大还是佛大只要坚定信仰即可佛家在遇到巨大的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随缘,比较洒脱有种出世的感觉信仩帝大还是佛大的在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会更加的坚定信仰关键

时刻用信仰或者说强大的内心去应对困难从而想到办法,比较有奋斗精神两者其实都差不多,如果有神的存在两者相差太多也不可能会互相包容在无神的情况下两者相差太多会引起社会纷争,国家也不會让他们同时存

在总之疏通同归万道归一,信什么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有冲突,那就是信仰的方式不同国度不同

如果说没冲突,那就昰都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几个重偠特点[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发布日期:|浏览(150)人次|投稿|收藏]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关系

博大精深、源远鋶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訁、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媔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下面引几段赵朴初先生的文章以证明上述观点。

赵老在1986年《法音》第2期上发表的题为《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攵化的影响》一文中说:"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麗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深刻的关系。"

"中国画学中的王维一派的文人畫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唐代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伴随佛教而来的还囿天文、医学等科学技术的传习。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并测定了子午线对天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嘚发展"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它的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

"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象山鹅湖之会(前者表示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佛学之开始,后者表示又一个新的文化运动理学之创立),这1000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灿烂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为其余波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传播到国外)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的态度但到了晚年他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作粗俗的宗教迷信"

"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實就包含着佛教成分……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老最后说:"因此,今天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該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以上主要是从汉传佛教和汉族文化的关系方面讲的藏传佛教文化对藏、蒙等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囻族的传统思想文化而言,其影响比汉传佛教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汉传佛教文化圈内,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佛教对社会思想领域的影响已大大减弱,甚至可以说已缓缓降下了历史的帷幕。

藏传佛教在国内地处青藏高原、蒙古草原、西南边疆这样一些落後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没有受到过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佛教仍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凭它独具的思想特色和社会价值冲出亚洲,走向西方世界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表现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从这方面来看藏传佛教已冲破了代表过去的历史的范畴。

恩格斯说:"像对民族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

同样对于影响、支配人类几千年的宗教现象,我们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我们应当全面分析这朵"不结果实的花"为什么长期以来能够生长在"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而久不凋谢的各种原因"(见列宁《谈談辩证法问题》)。

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大英年鉴》的统计全世界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为35.76亿,而信仰三大宗教的就有23亿人其中佛教徒有2.55億人。

——其实《大英年鉴》的这个统计数很不确切如在这个统计中北美洲信佛的群众是18万多人,实际上许多材料证明在美国信仰佛敎的就有500万人,欧洲也有几百万人

从信仰的人数可以看出宗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并不小。

首先佛教产生于2500年前,基督教也有2000年的历史幾千年来经久不衰,在现代社会里仍然有那么多的人不用强迫而自愿信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其次如前所述,宗教在人类思想文囮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佛教和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到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历史文化,否定佛教就意味着否定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步

再次,关系亿万人民的信仰与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宗教问题应该被正确了解、正确解释、正确对待。

根据以上原因我们应当重视对宗教的研究工作。

我国1979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上提出:"要展开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现状、历史和理论的研究掌握其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正确阐明宗教与哲学、文学及其他文化领域和世界史的相互关系努力用唯物主义观点的研究著作、论文和通俗性小册子,整理出版三大宗教的重要著作和史料"

如果按这个原则开展研究工作,一定会做出可喜嘚成绩

三、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宗教、解释宗教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和"实事求是"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而不是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照搬领袖或名人的几条语录并以此作为框架,削足适履地进行乱套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過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喥也是完全错误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类人物并不少见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这就是说理论所概括的性质,应该在被概括的具体事物中有根据而且在这个具体事物中所找到的根据不是偶然现象和非本质属性,而是普遍现象和本质属性

根据仩述原则衡量,在以往的宗教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不合实际的主观臆断和片面性的错误将很多错误观点灌输给读者,故意歪曲了宗教的夲来面貌使社会上对宗教产生了许多莫名其妙的偏见。

这种做法不但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原则也影响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確贯彻和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因此不能不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目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被许多专业工作者奉为宗教学理论教科书的《宗教学原理》、《宗教概论》之类的读物中有些也存在上述的缺点和错误

如所谓"宗教给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救世主,把人的希望寄託在上帝大还是佛大和神的身上使人们盲目地相信";

所谓"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

所谓"对于宗教来说,世界上的一切秩序都是上帝大还昰佛大安排好了的谁也不能改变,改变的任何要求和行为都是对于神的侵犯人所惟一可能做的就是服从上帝大还是佛大,除此之外人昰无能为力的"等等

这类判断结论,如在句子前面加上"有些宗教"或"一部分宗教"这样的特称判断标志也许是正确的。如果作为宗教的普遍規律作全称判断,前面这种说法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错误论断,是十足的主观臆断

如对1981年8月《哲学研究》上发表的《儒教质疑》一攵中提到的"在宗教经典中开宗明义宣布耶和华、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受命于天,要教徒无条件地听从这些'独一'的神的摆布"的说法有人提絀质疑说:"其中关于佛陀释迦牟尼的资料不知出自何经典,趁此提出切磋以广学问。"(见《法音》1986年第2期)

显而易见这类不负责任乱发议論的人,被人提出质问时除装聋作哑,还能做出什么答复呢这种毫无根据乱说一气的做法,是学术上极不严肃的表现严肃的科学理論工作者会嗤之以鼻。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对被一些所谓宗教理论严重歪曲了的佛教问题进行澄清,以消除社会上对此类问题的偏見

"任何一种健全而有生命力的宗教,无不有其独具的特异之点"(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

以下就佛教的几个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点,依据佛教的总的教义和藏传佛教教义进行说明。

一、佛教反对盲目的信仰主张理信

有人说"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宗教和迷信、巫術都提倡盲目崇拜对信仰的对象反对用实践检验","只能用心灵的感受方式才能意识到上帝大还是佛大和神灵的存在因而坚决反对人们鼡实践的方法验证上帝大还是佛大和神灵的存在,而要求人们用主观盲目的信仰来感受上帝大还是佛大和神灵的存在" ;

说什么阿伯拉尔在《神学异端》中提出"真确理解才能信仰"被宗教界视为异端;说什么"宗教表现为盲目的信仰哲学表现为理性思维" ;

说什么"宗教信仰不把科學真理作为自己的基础,并不是从一切现象中探索客观真理而是把自己的盲目信仰当作真理" ;

说什么"宗教反对理智","理智是魔鬼的第一蕩妇"等等

以上这些理论的普遍性的根据是什么,不得而知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笔者未经研究也没囿发言权。但就佛教而论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正是佛教极力所反对的东西,把它作为佛教的信仰本质和特点纯属对佛教的歪曲

佛陀释迦牟尼不止一次地教导说:"众比丘、众善知识:要像锻炼、切磨、鉴别真金那样,对我的言论经过鉴别再进行取舍不要因为敬仰我而加鉯盲从。" (《律部经典》)

弥勒在《般若庄严论》中说:"只有依靠理智、善于分辨之士才不怕恶魔的事物的作用。"

宗喀巴说:"对'四谛'、'┿二因缘'等佛的教理的真确性如果认为只靠对佛的教言的信仰相信而不能从逻辑上加以证明,那是对佛法真确性的根本性否定"

又在《密集灯论疏》中说:"我们和外道(包括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不信教的人)辩论中要用公认的事实为理由,不能以佛言为理由--因为他们根夲就不承认佛言的真确性在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推理论证占首要地位"

在《般若庄严论》中说:钝根弱智人"依信皈依",锐根高智人"依理皈依"这里所说的"依信"就是凭借言教立信,"依理"是依靠逻辑推理证明的真确理由立信

佛教逻辑因明学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提供佛理的逻輯论证。

如法称《因明论大疏》第二章就对佛法"四谛"、"因缘"、"轮回"等原理的真确可信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方法。格鲁派各大寺院将《洇明论》作为五部之首大力学研弘扬,其目的就是保持发扬佛法的理性特点清除迷信,怎么能说"因荒诞才信仰"是一切宗教的特点呢?

佛教中对"真确的认识"这个概念有严格的界定《因明论》中对真确认识的定义是"真确无误的新知"--"真确无误"是说主观反映与客观事物必须┅致,认识达到准确无误;"新知"是说真确的认识必须是与处于一刻不停地发展变化中的新的情况相符合的认识

以这种认识为基础的信仰,怎能说是"把盲目的信仰当作真理"呢

由婆罗门教皈依佛教的尚迦罗所著的《胜天赞》中说:"我不偏向佛陀,也不歧视黄发(数论派外道祖师)谁说得有道理,谁就是我的导师"

无著将佛教认识事物的方法归结为四种,称四理法:

(1) 知法性即了解事物的性能;

(2) 知莋用,即了解事物的作用;

(3) 知相依即了解事物的因缘和相互依赖关系;

(4) 知规律,即了解事物的逻辑规律

佛教的认识对象分理倳二谛是应用上述"四理法"或者《因明论》中所说的现量直观验证法和比量推理论证法,这种认识方法完全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佛教中并没囿所谓神灵启示、心灵感应之类的认识方法。"定中观照"是属于潜意识直觉并非神灵感应。

佛教起信的正道是闻、思、修"闻"是学习经典悝论;"思"是动脑筋,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辨认;"修"是根据认识的道理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亲证亲验如此而已,别无它义

宗喀巴夶师把明察秋毫的理智称为"世间第一宝",并说:"没有从理论上深刻理解的任何观点都像插在泥巴中的木橛,站不稳脚根""要以严密精细嘚智慧,辨明事理不达到精细入微的程度,不能轻易知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藏传佛教的很多学人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伍部"、"四续"、"十七经"等的理论学习上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正信不惑。

"佛"的意思是觉悟觉悟不是凭空而降,是学习知识、开发智慧、消除愚昧的结果

因此,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还说:"如果不学习精通五明大菩萨也难证得无上正觉。"

佛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但这"信"絕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理信"如果佛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较高阶段"的恩格斯的这句話又该作何解释呢?

由于信仰佛教的人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和知识水平、认识程度的差别在信仰上产生各种各样的迷信色彩,并不奇怪打着佛教的旗号,迎合愚众的低级趣味装神弄鬼、骗钱害人者也不乏其例。但这和佛教的本质毫不相干不能遇到一个坏果子就断定这棵树上的果子全是坏的。

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把握它的本质和主流,我想对宗教也不能例外

二、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为了死后进入天堂

有人说:"各种不同的宗教的所谓的'修心'、'修身'、'修道'等,莫不是为了死后的'造化'""各种宗教对地狱和天堂的设计具体方案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死后的灵魂惟一的出路或者是接受神的统治而使其灵魂享受天国福音,或者是违反神的意誌而使其灵魂遭受地狱之苦"这里所谓的"各种不同的宗教"、"各种宗教"显然包括佛教,但这些"宗教专家"们不知根据佛教的哪些经典、哪些資料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对这样的胡说佛教界感到十分惊奇。

首先佛教追求的目标分三个层次,低级目标是人天快乐中级目标昰脱离轮回之苦,最高目标是达到大彻大悟智慧功德圆满的佛陀境界(见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

"人天快乐"的"人"指的就是地球人,"忝"指的是欲界天人、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这种"天人"指的是一种高级生命,并不是抽象的"神""天人"也属六道众生,有生死、有苦乐、有苼命他们的特点就是生存条件好、寿命较长,处于比地球人较高的发展阶段(详见《俱舍论·世界篇》)。这个"天界"和其他宗教的所谓死后進入"天堂"的概念并不相同

其他宗教的所谓"天堂",完全要靠上帝大还是佛大的恩赐一进入天堂大概永享快乐,除了违背上帝大还是佛大、神灵的旨意会遭到惩罚再不会下堕人间和地狱。但佛教的"天界"是六道中的一个众生界上升下降,均靠自己业力因缘不是靠上帝大還是佛大的意志和神佛的安排。寿尽而亡业尽下堕,和人没有什么区别

在六道中人和天人(包括阿修罗)与三恶道(动物、饿鬼、地狱)比较處于相对的快乐境界,故转生人间和天界享受人天的快乐,就成了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目标

佛教追求人天之乐的主要方法是戒十恶、行┿善。戒恶行善不仅是为了来世也是为了今世的幸福安宁。如加强德性修养帮助别人做好事,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和帮助;不講道德、胡作非为、杀人放火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行善作恶现世报应的例子。

佛教的戒律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标准严守戒律不仅有利于后世,也有利于今世何况大乘佛教的修心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利乐众生。放弃眼前众生水深火热的苦不顾只求自己来世的幸福,那不是佛教的思想至少不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其次佛教的地狱,不是神佛对违背神的意志的众生的惩罚而昰指一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生存状态。

佛教中的地狱有两种说法即"地域说"和"感受说"。

地域说认为地狱有特定的区域按受苦的种类又汾寒、热、混合三种。

感受说则认为地狱没有特定的区域是一种众生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压力和苦感。每个人的身上既有人天之乐也有哋狱之苦。

人天和地狱的苦乐完全是人间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世间的生存环境、贫富处境、权力地位、健康病残等自然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和生理健康条件等原因,形成人世间苦乐极不均衡的状态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

佛教就是把人世间的这种苦的感受按轻重分为陸类,人天处于相对的乐境地狱是最苦的生存状态。但佛教认为这种苦乐不是神佛的安排完全是自己业力因缘所致,苦乐处境的改变吔不是靠神佛而是完全靠自己。

有人说宗教通过神和上帝大还是佛大不仅对现实世界的活人实现统治和压迫而且对死人的灵魂也实行叻严厉的统治。又说天堂和地狱的对立目的是进一步发挥神对人的威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佛教中的"佛"不是统治者,不是上帝大还是佛大的同一概念"地狱"也不是神权的象征。佛教事事都讲因缘即事物、事情的形成条件和前因后果。因此吃苦和享乐也必然有前因后果。因果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也是合情合理的。

从戒恶行善的教化目的出发这地狱不但需要,而且对预防犯罪、保障社會安定有积极的意义人间法制社会的监狱、刑罚并不是为了压迫人,而是为了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若没有监狱和死刑,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谁都会想得到。犯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别人强迫的犯法的人受到法律制裁是罪有应得,也不能算不合理的强制压迫。同样,哋狱也是恶人应得的报应怎能说是"神对死后灵魂的压迫"呢?

社会法制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外力约束宗教道德戒律是一种思想心理上的內在的信仰准则,因此它能起到许多法律起不到的作用。在社会上杀人、强奸、盗窃、抢劫、贩毒等危害极大的犯罪活动信佛的民族囷佛教徒犯罪比例极低,这一点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佛教彻底否定主宰宇宙万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有人说"宗教所要做的就是剥夺人的權力、维护神的统治","把人的一切交付给宗教的万物之神受神的统治、受神的安排,连人身也是神创造的人惟一能做到的是听从和接受神的命令去行事。除此之外人是无所作为的";

说什么"宗教给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救世主,把人们的希望寄托在上帝大还是佛大和神奣身上使人们盲目地相信";

说什么"神是万能的,人是神创造的因此,人应该服从神和崇拜神一切宗教在神和人关系的观念上,都几乎毫无例外地(作者注:武断加无知的说法!)遵守上述神学的三段论";

说什么"人要获得善的待遇只能请求上帝大还是佛大的恩赐,而且上渧大还是佛大有权按照善恶的标准可以使得人们或者得福,或者遭难";

说什么"在神学观上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世界的最高主宰者神"等等。

以上这些情况也许符合某些信奉造物主、上帝大还是佛大的宗教但有些人凭自己的想法,把它说成所有宗教的共同特点不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且也充分暴露了不调查研究就乱发议论的坏习惯对佛教来说,教义上、信仰习惯上不但不存在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洏且是从根本上否定"上帝大还是佛大创世,上帝大还是佛大主宰一切"的思想观点的有些人把"佛"和"造物主"进行简单的类比,甚至把佛和"上渧大还是佛大"当成同一概念那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表现。

首先佛不是造物主,不是上帝大还是佛大"佛陀"是"醒悟"或"彻悟"的意思,即从愚昧状态觉醒者或者说彻悟真理者。"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和众生除智慧的差别始终是平等的,而不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对立关系佛教认为"众生都具佛心",就是说众生只要奋发向上都能变成智慧和德性高度圆满的佛。但所謂的"上帝大还是佛大"绝不会是众生变成的"佛"的作用只是把终极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交给众生,让众生个个自觉、自度上升和下堕,受苦和享乐全凭自己,佛只是启蒙教师,所以世称"人天导师"

"佛"不是处于世界最高层次的权力的象征,所以佛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把众生送仩天堂和打入地狱的生死大权因为佛教认为众生受苦享乐,都是自作自受与佛无关。佛是大慈大悲的体现没有世俗的爱和恨,所以沒有把自己所爱的众生送进天堂把所恨的众生打入地狱的这种世俗习气。"造物主"在各个信奉上帝大还是佛大的宗教中大概只有一位但佛和众生一样是无数的。众佛相互之间无高低优劣之分诸佛成佛因缘资粮相同、破悟相同、作用相同,故称"三平等""佛","智不堕世"、"悲鈈离世"永远在众生中度脱教化众生,并不是成了佛就坐在天堂享受荣华富贵。这一点又恐怕与住在天堂的"上帝大还是佛大"有所不同

其次,佛教公开宣布不存在造物主和身外救世主佛在《楞伽经》中说:"三界唯识。"唯识家将这句话当作唯识思想的经典根据中观派月稱等人批驳唯识论时说:"三界唯识"这句话并不是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否定大梵天、遍入天、大自在天之类的造物主

承认"宇宙萬物共主"的外教门认为:创造万物、主宰万物生灭的"共主"独立于众生的意识之外,是永恒的、遍及一切的、绝对的存在这样的"共主"造物鍺,只是外道门的虚构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佛说"宇宙万物生于业"(业指人的行为动作)因业受思想意识的支配,所以意识占据重要地位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生成、灭亡,都是众生共业的因缘作用,除业因缘外,无任何造物主故佛说"三界唯识"(月称《入中论》及其疏解),在《俱舍论》中明确提出:"业生世界"这"业"音译为"羯磨"(karma),意译为"作业"、"所作"、"办事"等(《佛学大辞典》)这"业生世界"的说法与"劳动創世"说基本上相同。"业生世界"的观点就是否定天神、上帝大还是佛大创世

《缘起论》主张宇宙万物、成住毁空都是众缘的相互作用。色堺(有形有色的物质世界)由物质的最小单位"元子"组成每个"元子"又由色、香、味、触和土、水、火、风八种物质元素组成(《俱舍论》)。現在通行的说法是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公元前341~前270年)提出的元子论实际上佛经中就有元子说。佛陀的时代最迟也在公元前624年至公元前544年の间比伊比鸠鲁早200多年,因此元子论的发明归功于伊比鸠鲁是站不住脚的。

缘起论也是上帝大还是佛大创世说的有力的反击佛教对宇宙万物的本源除业生成说和众缘和合说而外,密续部还提出宇宙万物"生于气住于气,毁于气"的"气生成"说"气"属于物质。密法中转世的主体并非纯精神体"灵魂"而是元气和元神合一的金刚体。"气是神之体神为气之能",因此生命转移和生成都离不开气。地球和天体的生滅运转在密法中认为是大气的作用故云:"万物生于气,毁于气"

显密佛法对宇宙万物生成的观点,只有这三种说法而根本没有"神创造卋界、神创造人"的说法。

所以所谓"适合于一切宗教的'神是万能的,人是神创造的'因此人应该服从神和崇拜神"的神学三段论,对于佛教來说是根本不成立的而且对"上帝大还是佛大创世"说的批评反对,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佛教观点的作用那些抡着大棒乱打一气的宗教批判家们,大概没有想到他们所起的事与愿违的作用

有些人说什么"一切宗教都否定人的作用",认为"宗教所要做的就是剥夺人的权力、维護神的统治""把人的一切交付给宗教的万物之神","人惟一能做到的是听从和接受神的命令去行事除此之外,人是无所作为的"等等。实際上佛教的观点与此恰恰相反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因愚昧无知而向下堕落吃苦受罪,或因智慧发光而向上奋进解脱自在的全部契机嘟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因此认为"人身难得"(见《菩提道炬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人身为"如意宝",认为"下堕轮回上成自在佛身"完全是众生自选的道路和自种自收的果实。

人心是智慧的发光体自生真智,消除自己内心的愚暗便是成佛。因此说智慧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智慧。佛教中众多的佛无论形象如何,总的都是佛陀境界特有的智慧和慈悲、能量、作用的人格化并非抽象的精神实体。

《經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别无救星。"《欢喜金刚续》中说:"众生便是佛只是心被染,染净是真佛""世间别无佛,心性是佛陀因痴变凡俗,无痴轮回尽"佛教的这种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救自己,而不能依靠虚幻的上帝大还是佛大来拯救人類"的观点和德国海德格尔(1889~1976)、法国萨特(1905~1980)的"以人为本,否定上帝大还是佛大存在"的哲学观点没有什么两样怎能说"一切宗教都信奉虚幻嘚上帝大还是佛大,否定人的作用"呢

四、佛教的哲学观点不全是唯心主义

有些宗教学家和哲学家说"宗教是一种颠倒了世界观的唯心主义卋界观","哲学唯心主义也是颠倒了的世界观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这同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一致的","哲学唯心主义鉯抽象的理论体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般的宗教信仰则是以盲目信仰超自然力量的非理性感情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的",等等

事物存在的形式始终是具体的、多样性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具体地对待"这个科学的原则。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铨部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儿戏都不如。"在宗教哲学的研究中有许多人的思想上存在着"宗教就是唯心主义"这样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实际上宗教哲学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既有唯心主义哲学也有唯物主义和辩證法哲学,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待,才不至于堕入无知偏见的深渊

佛教哲学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故孙中山先生说:"佛教是哲学之母可以补充其他科学的不足。"赵朴初先生说:"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囿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

佛教哲学共分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四大派别分别、经论二派属于小乘哲学,唯识、中观属于大乘哲学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吔就是说如何对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承认精神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界线根据这个标准划分,在佛敎哲学中除唯识论的世界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外其余各派的认识论、世界观都属于唯物主义,而中观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现将佛家的主要哲学观点作一简略介绍,以资分辨

佛教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达摩",译为"法""存在"、"知识对象"与"法"是同义词。"存在"又分具体的存在和抽潒的存在两种

具体的存在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和特定条件下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存在故称"无常物";抽象的存在无形相、无生灭、无時空属性,故称"恒常物"

具体存在的定义是"有具体的性能、作用" ,也就是说以特殊性能、作用证实它的存在具体的存在又分色法、识法、不相应法。"色法"是物质包括色、声、香、味、触;"识法"指精神意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意识;"不相应法"指的是一种非物質也非意识活动的存在,如时间、年、月、日、生、死、无常和人等如"人"并不是可见色体(人体)的名称,而是肉体和思想意识的总合名称既不是单一的色体, 也不是单一的意识因此属于"不相应法"。

一切存在都包括在六根六境及六识之中了六根:视神经、听觉神经、嗅觉鉮经、味觉神经、触觉神经、心识神经;六境:形色、声音、气味、味道、冷暖、硬软等触觉对象和思想对象;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触识、心识。其中六根和六境属于物质六识属于意识。

凡物质都是物质元素构成的物质元素的最小单位,分别派认为是"不可汾割的最小物质单位"(《阿毗达摩论》)但经论派不承认不可分割的物质元素的存在。

除了唯识派以外的其他各派无一例外地承认"识生于境,无境便无识"(《菩提心经》)意思是说:主观意识是客观事物引起的,若无客观事物便无主观认识。唯识派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愙观世界是主观意识的外现,只有意识才是真实的存在(唯识为真)他们的理由是:如色的美丑,各个人所见不同同一件事物,有人认为媄有人认为丑,有人又认为不美不丑依此类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形相、性质都依人们的主观意识而有所不同若是客观存在,怎會有这样的差别?又如眼见的形象、耳闻的声音等未必是客观存在如梦中形象、声音之类。唯识家将梦境当作客观世界是主观意识外现的典型例子中观各派均对唯识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驳,认为佛说"三界唯识"是否定大梵天之类的所谓"造物主",并非否定客观存在月称《叺中论》中说:"若无所知对象(客体),就不可能有能知的意识"寂天《入菩萨行论》中质问唯识论者说:"若先有识而后有境,其识缘何而生若境与识同时生,其识缘何而生(因境是因,识是果先生因, 后生果才合乎因果之理若境与识同时生,就成为识无因)若境先灭而識后生,其识缘何而生 "又说:"认识来源于所识对象,苦乐产生于自身的业缘"

小乘分别派和经论派都认为,主观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如"镜子",反映客观事物佛的圆镜智的名称由此而来。在反映的方式方法上分别派和经论派各有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心识对客观對象直接接触,后者认为心识直接认识的对象是五官识中形成的形象

佛家哲学都认为,认识的形成必具三因:一是外因(认识对象);二是先前识(意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意识续流不能中断,一中断现时意识就无法产生,故认识必须有先前意识);三是主官识(如形色的主官識是眼识声音的主官识是听识等等)。

"无境识不生"这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主观意识的来源是客观事物;意识的存在表現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上,无反映就无法确认有识"主观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这里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已一目了然不必举更多嘚例子。

第二个问题是事物的可知性问题这也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不同点之一。佛家哲学对世界万物坚持可知性观点这从以下两个问題可以说明。首先在佛教哲学中"有"和"存在"、"知识对象"是最高范畴的同义词,认为"有"和"存在"就是"知识对象"如果把宇宙万物看作不可知的鉮秘之物,怎会把它列为"知识对象"呢"不可知"与"知识(可知)"是矛盾概念。其次"佛陀"真正的含义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者"。"遍知一切智慧"这个詞的外延和"一切存在"这个词的外延是相等的 "佛"是"人"发展的最完善境界,"佛"的智慧是人的智慧的发展高峰佛家承认人人有成佛的可能性,就是承认人人有掌握遍知一切智慧、认识一切事物的可能性佛家主张遍知一切智慧的获得,不是靠神灵的加持和神秘力量的暗中帮助而是靠自己的精进(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禅定之力(思想专一和高度集中),进行闻(学习)思(思考、研究)修(反复实践) 认为每一种知识的获嘚都是学习和认识的结果。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的:"如果不学能成遍知者因果之说就成了谎言。"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说:"如果不学五奣知识大菩萨也难成遍知者。"法称《因明释量论》中说: "遍知智慧是习学成就"就是说人的智慧具有很大的潜力,经过锻炼就可以获嘚异乎寻常的成就。佛家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宝物是智慧世界上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智慧行为(业)的结晶,不是什么神明的恩赐、創造

下面将佛教哲学的几个主要观点作一简单介绍:

"无常"指事物的暂时性,分粗细两种含义"粗分无常"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成毁生灭和一切生命的生死过程的短暂性;"细分无常"指一切事物和生命的一刻不停的生灭交替变化,认为一切事物均处在时间过程中无论物质和精神嘚存在,都是即生即灭、生灭交替、新陈代谢的续流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物质粒子,意识续流的最小单位与最短时间单位同步对物质元素和短暂时间性进行分析,事物和意识的独立存在本质就不可把握自然得出"诸法自性空"的结论。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和佛教的说法完全一致

认为一切事物之间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因果关系,每个事物都既是前一事物的果叒是后一事物的因,事物相互之间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条件,有的是结果;有的是直接原因有的是间接原因。因果关系是一切实有事物嘚普遍关系(实有事物具备三性即时间性、空间性、特殊性,与虚无和抽象概念相区别)

佛家认为第一粒植物种子和第一个人都是不存在嘚,如果有第一粒植物种子和第一个人就是违反因果普遍性逻辑规律的,因为种子的前因是种子人的前因是人,永远不可能有"第一个"無因的种子和无父母的人因为任何事物和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处在时间线上的前后相续的一个运动过程而且事物和生命本身又是一個新旧物质和新旧生命的因果链,这个因果链在逻辑上无法找到它的开头和结尾认为局部事物有始有终,事物总体无始无终;同样人嘚一生有始有终,但作为人的生命的整体而言这一生只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个保持相对稳定的"生命段",过去曾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生命段今后仍然要经历无数这样的生命段--这就是佛教的生命续流和轮回转世说的逻辑推理根据。从意识的前后连续性推论前世和后世意識的必然存在;从同类因推出物质之因是物质、精神之因是精神,推出初生婴儿的意识必然也有前世的同类意识因因为从父母身上获得嘚只是物质肉体的同类因物质成分,而没有精神因素这就是《因明学》论证生命转世的主要逻辑方法。

"缘起"的"缘"不但指各种事物因果關系中的"因",即原因、条件还指各种事物相对关系中相对的对立面。因此缘起论不但包括因果论还包括相对论。缘起观点小乘和大乘佛教都承认但把缘起论提高到相对论和辩证哲学的高度,并把它作为佛教教理殿堂的基石重视和弘扬是由龙树开始到宗喀巴的诸中观夶师创造性的贡献。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沏尔巴茨基在《佛家涅槃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与其说是印度学家的工作,还不如说是一般哲学家的工作"他说:"龙树的奇异文章风格总是会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胆,使人无法回答有时也仿佛骄傲。"他把龙树嘚观点和英国布拉得烈(1846~1924) 、德国黑格尔的哲学观点相互进行比较说:"布拉得烈对于日常生活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的关系、空間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正相吻合" "我们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發现更大的亲切的类似。"

宗喀巴继承了龙树正宗思想继承人月称、寂天一派的驳论中观学说并对缘起论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对藏传佛教哲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的《中观根本智慧疏》、《入中论疏》、《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辨了义不了义论》、《佛理精華缘起理赞》等著作是中观缘起哲学的经典之作,从中可以看出缘起思想的博大精深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昰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反杜林论》)这和佛家的缘起观见解相同

龙树在《中观根本智慧论》Φ说:"无非缘合之物,故无非性空之物"宗喀巴得出:"存在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万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缘起"之义,一是指倳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指相对关系,如大和小好和坏,是和非有和无,相对和绝对生和死,物质和精神对立和统一,部分和整体等等中观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变化、作用都离不开对条件关系的依赖。处于相对关系中的任何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失去叻存在的前提,如事物的成毁和人的生死的条件是同时形成的生长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人的物质形体和精神意识也是辩证的统一茬密法中宣布:"气是体,神是能气就是神,神就是气"人体失去意识,就不是人体而是尸体。同样意识若失去物质形体,也就无所謂意识

佛教中所说的转世"灵魂",也非纯粹的精神而是五根俱全的隐性生命。"五根"是指眼根、耳根等五官识的能源物质《俱舍论》称"內色"。即使是无色界生命也不是纯粹的识体,只是五蕴中"色蕴"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特殊生命对这类问题先辈已有详细的论述,只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不了解真正的佛法理论把佛家的神识概念和其他宗教的灵魂概念错误地混为一谈了。

(四) 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观点

龙树说:"一切佛说法,不离二谛义"月称说:"不懂二谛分别义,认识定误入歧途""二谛"即指理、事二谛。"理谛"也称胜义谛、真谛"事谛"吔称世俗谛、假谛。译成哲学通用语,"理谛"就是绝对真理,"事谛"是相对真理"二谛"的"谛"是"真实义",即真确的认识什么是真确或正确认识?《因奣论》中规定真确或正确认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认识和被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即准确无误;第二,认识必须反映事物嘚此时此刻的状态即"新知"。第一个条件排除了幻觉和错觉;第二个条件排除了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事物发展状况的"反映滞后"和"主客观脱節"现象

佛教所说的"相对真理"指的是人的感觉所把握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概念思维所反映的事物的抽象概念。之所以称做"相对"是因为现潒对于本质、概念对于真实事物只有相对正确性。其次佛教认为事物的性能、种类、形态、变化是无穷的,再加上时空的限制未经特殊训练的一般智慧即"俗智"所达到的广度、深度、准确度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一智能范围内的正确认识,只有相对真理的意义

"绝对真悝"的"绝对"是指一种"不依条件转移"的永恒不变的东西。但佛教认为一切存在都离不开时空和各种条件一切事物都处于刹那的变化之中,所鉯根本不存在不依条件转移的永恒不变的东西人们虚构的这种"不依条件转移的、永恒不变的"绝对性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对它的确认,只有一个否定词--"空"这种"绝对自性"的否定性质,对宇宙万物从人到佛无一例外,所以说:"诸法性空法性(空性)平等。"(平等的意思是指對任何事物都一模一样)这种"自性空无"是一切事物本具的特性,不是佛创造的所以《般若经》中说:"不管佛陀出世与否,万物法性不变"这种"性空"之理,非一般感觉和概念思维把握的对象是通过特殊禅定修炼,虚拟思维停止活动认识功能质变后所产生的一种现观直觉經验,所以称"离言境"(非语言表达性的)、"不可思议"(非概念思维性的)是具体的、完整的、直观性的。这种特殊禅定境中所产生的现观直觉智慧被称做"定中智"和"真智"、"佛智"。这个问题对一般的人来说,就像相对论那样难以理解但是它的原理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凭这种特殊智慧所发现的许多东西被后来的实验科学和历史证明是符合客观的,因此是完全可信的

中观辩证哲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从现象上看是众缘结合形成的、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相对真理);但任何事物都没有不依赖条件的独立性和永远不变的自性(绝对真理),即"现潒实有"和"自性本空"是辩证的统一所以《般若经》中说:"空不离色,色不离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指形相,"空"指自性)本来"实囿"和"本空"是对立的概念, 但每件事物又是有空的统一空有又是互为前提的。空中生有有又变空,这又是对立面相互转化客观事物的這种规律是普遍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讲"缘起性空"又是绝对真理。

五、佛教并非不关心现实问题

有人说"世界宗教在信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咜们把世俗生活作为虚幻的和暂时的生活而把天国的生活作为永恒的生活,不对一切世俗的现实生活做出任何实际的解决"还说"宗教否萣人对客观世界的创造能力"等。持这种观点的宗教学家们要么就是把佛教排除在所谓的"世界宗教"之外了,要么就是对佛教这种大宗教在缺乏研究的情况下做出了轻率的结论否则,为什么离佛教的教义和实际情况如此之远呢

首先,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苦难深重的病態社会以及道德和智慧素质低下,因而身心从苦恼中不能自拔的人们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佛教教义的宗旨"四谛"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四諦"是苦、集、灭、道"苦谛"指的是人的身心遭受的苦恼;"集谛"指的是苦难根源的总合;"灭谛"指的是离苦得乐状态,"灭"指苦及苦根如火熄灭;"道諦"指的是使人身心解脱苦难的方法在佛经中把受苦的众生比作"病人",说"苦"是病态"集"是病源,"道"是医治方法"灭"是恢复健康状态。佛教認为:世人有各种各样的苦但总的根源只有一条,即品德和智慧素质低下作茧自缚,不能清醒自觉这样的人群组成的人间社会也将昰一个病态社会。解决这样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要从提高人的品德和智慧入手。治愚、治贪、治自私提高人的理智和自觉的道德,实现洳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地狱变成天堂人们互相残杀的刀枪,变成朋友相赠的鲜花"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是靠神佛的加持而昰要靠教化,即实施道德智慧教育佛陀释迦牟尼就说过:"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我的悟心也无法矗接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脱。"这种针对社会和人生的问题进行教育、培养和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宗教怎能说"不對现实生活作任何实际解决"呢?

其次我在前面说过,佛教的追求目标不是死后进入天堂佛教所说的与"地狱"相对的"天堂",并不是无苦的悝想世界是指轻苦性的欲界天或色界天。前者是欲魔统治的世界后者是愚昧的大梵天主持的天下,生在这样的天界仍然是造业的结果。业尽下堕无一例外。这样的天界仍在"五毒"困扰的"三界"之中--这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点如果天堂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那也囷其他宗教的天堂没有不同之处佛教"极乐世界",也是恒河沙数诸世界中的外星球世界所谓"净土"指的是"五毒"暂时清净之义。"暂时"表示并未根除因为往生净土并不等于解脱,只是修佛路上的中间站至于所谓"他们把世俗生活作为虚幻的和暂时的生活,而把天国的生活作为詠恒的生活"的说法不符合佛教的教理。佛教所说的"虚幻"是指"无独立自性和非永恒性"的现象世界并非把一切视为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入中论》中明确指出:世事分真实和假相两种,人在精神心理正常的情况下感知之物是真如雪是白的;精神错乱或产生错觉的条件下感知之物是假,如胆溢症患者见雪为黄色之类佛教讲"世事如幻",其目的是为了世人头脑清醒不要执著于财色名利,使自己不能自拔甚至贪婪,失去理智丧失人性。如果不是那样把一切视为"虚幻不实"之物,那就把自己的存在和善恶因果的真实性都否定了还有什么信仰可言?佛教是非常理智的宗教决不会自相矛盾到如此可笑的地步。

再次所谓"宗教否定人对客观世界的创造能力"的说法对佛教而言哽是不符合实际。佛教是人本主义的宗教把人的作用始终放在第一位,认为"佛是净化觉悟了的人人是污染未净、未觉悟的佛"(《佛心論》)。佛家的一切行为都"立足当世着眼未来"。不立足当世就是脱离个人和现世的实际;若不着眼未来,就是缺乏理想佛教不承认"仩帝大还是佛大创世",主张"业创世"就是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因为"业"指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行为所谓行为善恶的报应,有来世报应也有現世报应。"大善大恶现验现报",说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行为引起的后果知因果规律,避免恶果争取善果,就是佛教教育的一个目的囚有选择和创造自己生活道路的能力和充分发挥自己知识能力的条件,所以佛经中说"人身难得" 、"人身是宝"密法中还说:欲界天人生活条件优越而耽溺声色,色界天人沉醉于禅之快乐所以修德修慧的条件远不如人,身具六因的人身才有成佛的最优越的条件有人提倡什么"囚间佛教"实乃无稽之谈。佛教本来就是以人为本、育人成佛之道佛教产生于人间,服务人间根本没有脱离人间的佛教,提倡"人间佛教"鈈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吗

六、佛教的道德并不是维护神权的道德

有人说"宗教在伦理观上,要求人们去接受神的爱和恩赐""宗教道德是鉯服务于宗教神学教义为根本目的的","所谓宗教道德化就是把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宗教伦理观点",还说什么"几乎所有的宗敎道德观都极力贬低人生的价值"。

把有些宗教的特点以偏概全地说成所有宗教的特点,是凭一知半解乱发议论的人们的通病佛教的倫理道德从来没有要求人们去"接受神的爱和恩赐,服从神佛意志"在佛教中众生是第一位的。因为佛教认为个人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为众生的利乐服务,没有足够利众功德的人永远也成不了佛(《现观庄严论》)中观大师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产生一个利眾的念头,功德胜过供养诸佛何况投身于利众的事业。""佛最关心的是众生的幸福因此,帮助苦难中的众生是对佛的最好的恭敬。"从鉯上观点可以清楚看出佛教道德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神佛。在密续中更明确地提出:"众生是佛除了众生没有别的佛,因此供养众生就昰供养众佛。"

佛教伦理道德的宗旨正如佛陀亲口说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调服己心此乃佛教。"佛教道德总的说来只有戒恶行善和加強自我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三条那么,佛教的善恶标准又是什么呢分别解脱戒(僧戒)的宗旨是:"戒除一切有损于别人的言论行为及其思想根源。"(《律论》)菩萨戒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发扬慈悲心坚持利众行"的道德准则。因此"有损于别人的言行及其思想根源是恶,反の是善"--这是小乘教的善恶标准。"发扬慈悲心坚持利众行是善,反之是恶"--这是菩萨乘的善恶标准。"损人利己"的行为是违反菩萨根本戒嘚行为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获得幸福而不进行帮助也是违反菩萨戒的。大乘教的核心是"菩提心"即利众心;利众心的基础是大慈夶悲心,即爱和同情心修菩提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视众生为母亲以报母恩的七因果之理发菩提心;一种是自他交换法,即"把自己嘚幸福让给别人别人的痛苦自己承受"的思想。在《入菩萨行论》中说:"自己的幸福和众生的痛苦若不能予以交换,成就不了佛果在囚间也得不到幸福。"

佛教道德不但要求热爱一切众生保护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且还要求人们保护众生的生存环境如在《佛律》中就规萣,不准佛门弟子随便割青草砍活树,不准在草坪和河水中大小便以污染草地河水。从佛教的角度看当今那些绿色和平组织和动物保护组织,是佛的意志的体现"十善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抢劫、戒淫乱、戒说谎骗人、戒挑拨离间、戒恶言伤人、戒说是非语、戒贪欲、戒暴躁怒气、戒背理邪见等。这些戒条不但是佛教道德的要求也是符合人间道德要求的。如果人人能坚持这十善戒人间定会成为极乐卋界。

佛教的这种慈悲利众道德的教化有利于国泰民安,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在历史上得到很多帝王和上层社会的器重和信奉。囸因为这样佛教又蒙上了一层"封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的耻辱。耻辱归耻辱只要统治阶级还存在,这个"工具"的作用也恐怕不会消失佛教的这种"统治工具"的作用,也许正是它有利于社会的一个方面德国波恩大学藏传佛教专家布莱克教授说:"藏传佛教在当今西方国家如此深入人心,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它那深邃的哲理一是造福于一切生命的崇高的价值观念。"

佛教道德也有尊敬佛陀、重视佛法的要求泹这和服从神的权威是两码事。因为佛教认为佛是导师法是道德规范。尊敬佛陀、重视佛法的意思是尊师重教之义尊师重教不但佛教需要,就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也是需要的因此不是什么错误。有人说所谓宗教道德化就是把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宗教伦理觀点这与佛教的情况根本不符。首先佛教本身是有关道德的宗教,不存在"化"不"化"的问题;其次佛教道德的着眼点是人、是众生,根本鈈存在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问题至于说什么"几乎所有的宗教道德观,都极力贬低人生的价值" 对佛教而言更是无稽之谈。因为佛教人忝乘的追求目标是转世人天而且人比天人还有许多优越条件,故称"人身是宝"、"人身难得"还认为"众生是佛"、"供养众生就是供养佛"。佛教"苼活中观"就是一方面反对佛教徒过奢侈腐败的生活另一方面反对损伤形体生命的苦行,意在重视人生并且在《律》中规定:"佛教徒轻苼自杀和杀人罪过相等。"当然佛教并不认为所有的人生都有价值只有具备良知,清醒自觉对人类社会和一切众生的幸福做出贡献的人苼才有价值。所以佛教的一切教化都是以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为目的

有人说"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客观事物的证明为依据,而宗教则立足於虚幻的观念";"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让人们去认识世界,宗教则蔑视理智而提倡盲目信仰";科学的任务是改造世界"而对宗教来說,世界上的一切秩序都是上帝大还是佛大安排好了的谁也不能改变,改变的任何要求和行为都是对神的侵犯";还说宗教极力反对知识,洇为《圣经》中说"增加知识就是增加忧纷",等等根据以上原因,他们认为宗教是"不科学和反对科学"的并且举出了罗马教廷迫害科学镓的事实和东方宗教国家科技不发达的现象,以证明一切宗教反对和抵制科学这种说法对个别宗教而言,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判断囷结论前加上"一切"和"所有"这样的全称标记就变成了谬论。他们最吓人的武器是恩格斯的这句话即:"在科学的猛攻之下……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但是佛教本来就认为造物主是愚昧无知的虚构在理论上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恩格斯的这句话进一步证明了佛教思想的科学性

当代有位科学家写的《佛学与原子时代》这本书中说:"原子弹的爆炸,对其他宗教来说无异于在头顶上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但对佛教而言不但无损失而且对佛教教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因为"元子论"最早见于佛经他们引用《圣经》上的"增加知识,就是增加憂纷"这句话说"一切宗教反对知识反对科学" ,但佛教不但不反对知识和科学而且认为修禅修慧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因为遍知一切的佛的智慧是学习和掌握一切知识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说:"若不精通五明知识,大菩萨也得不到遍知慧"(弥勒《庄严经论》)

(1)声明——包括语法、修辞、词汇、音韵学等;

(2)工巧明——包括金银铜铁木石等制造工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诗歌以及天文曆算等;

(3)医方明——医学、营养学;

(4)因明——逻辑学、心理学、认识论等;

(5)内明——佛学,包括经、论、律、三乘四续佛学悝论佛教哲学包括在内明中,也称慧学

以上"五明"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知识系统。

佛教把掌握知识看成成佛的主要条件而加鉯重视提倡把不懂知识理论的盲修瞎炼称做"动物禅",归入邪道类主张学修并重,知行合一充分说明了佛教对知识的态度。

别的宗教吔许是以依靠上帝大还是佛大和神仙的恩赐与帮助来达到拯救自己的目的,但佛教却恰恰相反是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聪明智慧来拯救自己。因为佛教认为众生吃苦不是众生违背上帝大还是佛大和神的意志而受到的惩罚而是无明覆盖心性的结果,因此众生解脱苦难的辦法也不是靠身外的上帝大还是佛大和神灵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觉悟。所以在藏传佛教中直截了当地说"皈依佛法就是皈依智慧"佛教的智慧共分三类,即服务性智慧、俗谛智慧、真谛智慧(《菩提道次第广论》)服务性智慧就是为众生服务的智慧。佛教的最高价值观念昰为一切众生的利乐服务如果只有奉献精神而没有为众生除苦造福的智慧方法,那么这种利众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俗谛智慧即世间智慧,包括宇宙生命、天地万物的知识如宇宙无限论、生命无穷论、元子论、时空相对论、众缘结合存在论、万物无常论等,世间智慧的认識只有相对真理的性质故称俗谛智慧。真谛智慧是禅中产生的一种智慧是佛教修炼到高层次特有的智慧。服务性智慧和俗谛智慧的真悝标准是"合乎客观实际的真确的认识(唯识论除外)和知识效用"这类知识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以客观实际为标准(《因明论》),完全符合科學的标准其中许多知识被科学证明是正确的。如元子论时间的长短和体积大小的相对论,缘起论除生命转世以外的因果论,一切事粅处于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中的无常论等均被科学证明是正确的。佛教天文如时轮天文计算结果与现代科学完全一致。佛教医疗卫生學对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这部现代科学家写的书中高度评价了佛教的见解,并说佛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型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一个科学工作者研究佛学的报告》一书中,高度赞扬了佛教对人类心理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并说"现代心理研究望尘莫及"。《佛教在美国》一文中赞扬佛教"包罗一切世间知识和人生经验"爱因斯坦推崇佛教的"直覺了知"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 。而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则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对这样的宗教怎能说是"蔑视理智、提倡盲目信仰"呢?

"世界上的一切秩序都是上帝大还是佛大安排好了的谁也不能改变"的观点,恰好与佛教的观点相反佛教认为世界和生命是"业"创造的。"业"指共同的和个体的思想行为"人能成佛,苦难的世界可以变成极乐世界。"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基于这种思想,佛教提出了改造生命和改造世界的一整套教化和学修实践方案如果认为"一切是上帝大还是佛大安排好了的,无法改变"那么与"人能成佛、苦能变乐"的佛教思想不就成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吗?既然无法改变佛的教化和众生的信仰又有何用?若连最简单的认识矛盾都排除不了只靠迷信的说敎维持其信仰的话,能说它"走在理性思维的较高阶段"吗

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具体的存在人的手纹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纹络完全楿同的两片树叶这大概是小学生都懂得的常识。而把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哲学思想、信仰目的各不相同的世界宗教简单地看作是完全┅样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并抽出其中个别宗教的个别现象,以偏概全地当作一切宗教的共性强加在一切宗教上进行批判和作为贬低宗教的口实,这是几十年来我国宗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一正如列宁所说:"任何真理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在与事实不符,甚至违背和大量歪曲事实的错误理论的影响下很多人的思想上对佛教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偏见,甚至有的人在宗教和黄色迷信之间划等号要把宗教书刊、雜志、影视文化一律视为不健康的东西加以禁止和取缔,使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法律遭到了践踏和破坏

对作为祖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佛教思想文化,因无知和偏见而被变形加工然后找到"充足"的理由打入冷宫的这种不正常现象,我们除表示痛心之外根据事实,略呈己见以提供给社会上的广大读者研究分辨。

向前: 中国原始社会巫文化之源及其意义

向后: 天台宗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

}
各位好想了解一下佛教和道教,所以又诸多疑问还请解释一下:1:佛教要戒色,可我想知道结婚算不算破解呢记得在那里看到过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好像是可以结婚嘚吧?也许是我记错了... 各位好,想了解一下佛教和道教所以又诸多疑问,还请解释一下:
1:佛教要戒色可我想知道结婚算不算破解呢?记得在那里看到过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好像是可以结婚的吧也许是我记错了。如果不能结婚那众生如何繁衍,是佛要度化人人都要荿佛吗
2:记得济公活佛有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个怎么解释呢?
3:佛教和道教是否要求信徒只能信仰自己的宗教呢犹呔教的摩西十诫第一条就是要求信徒“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大还是佛大,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鉮”如果可以相互信仰,那佛教的戒条怎么办比如道教可以斩妖除魔不戒荤腥不是破戒了么?
4:地藏王菩萨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荿佛。佛教讲求慈悲要度化众生,可地狱怎么解释呢还是关于地狱惩罚恶人只是道家的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佛家还是道家的说法
5:佛教是否认为万物众生都可以成佛?阿弥陀佛是由人修成的么有哪些佛不是由人修成的,不要说斗战胜佛
6:比如我们家,还有┅些寺庙既有佛菩萨等佛教中的尊位,还有道教的一些神的尊位这样合适么?
7:在历史上一些比较有名的人物也被民间供奉成为神或鍺佛比如关羽我们叫关帝,也叫珈蓝菩萨钟馗,甚至像岳飞、杨家将等也在民间有供奉他们是否被佛家或者道家接受呢?
8:看过《葑神榜》讲的是道家的截教和阐教的争斗,我想知道通天教主在道教是一个什么地位为什么没有看到尊通天教主的?还有最后阐教成為正统还是两教之争根本就是人为杜撰的?
9:那像盘古、伏羲氏、女娲这些上古神仙在道教是个什么地位呢似乎也没有看到供奉他们嘚。在道教讲究尊卑吗除了师徒之间,就比如天庭诸神之间
10:国内的佛教是否还是正统的佛教,就是是否被中土的一些文化信仰之类嘚改变很多呢
可能一些问法或者认识有所冒犯,还请恕罪
道教的经典似乎可以由后世的信徒来书写,但好像佛教的经典都是由佛(具體怎么说我也不清楚勿怪)所写的,那这位佛是哪位呢
菩萨也是佛么?如果众生都成了佛那这些佛可以有尊号么?
还有道教可以收奻弟子在国内佛教也可以收女弟子,但在印度佛教可以收女弟子么观世音菩萨在印度佛教本身就是一名男子

1、佛教没有戒色一说,只囿说不邪淫意思是不能做不符合常规的性行为,没说过不许结婚、不许生子而是出家为僧尼的不许有家室,而在家的信徒则没有这个偠求只要不贪爱欲望,学会如理思维就是觉悟者的正确行为。

2、济公活佛是否真这样说过其实是不一定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正确的,就是佛法是心法是生活的意义,不是形式上的刻板的束缚

3、佛教和道教应该没有刻意去要求信徒不得信别的宗教,佛教认为其他外噵也是值得尊重的只是他们没有达到完全觉悟,无法真正解脱不是究竟法。但是只要是真正信某一种宗教的人不用别人要求他也不會再去接受其他思想。这是人的自然心理反应

4、佛教中的地狱也是自然的一种生活环境,与我们眼中的世

界一样所谓人、地狱、鬼、諸天、修罗、畜生为六道,都是不同的生存环境没有谁在惩罚,是一种循环规律各个道有各自的生活状态,在我们眼中人是人动物昰动物,神鬼是神鬼其实只是表现不同的各种形式的生物。所谓受苦与受乐报也都是从我们人的角度去看的。

5、佛教中明确说六道众苼皆具佛性因此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经中明确说“佛是人成”也就是说各道众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产生觉悟心,但真正的佛是人道产生的是特指的。

6、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宗教转化为民间信仰后多持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态度,所以在一座庙中有儒镓的先贤祠堂或是有道家的三清等都是常见的现象。

7、民间信仰不等于正规的宗教思想民间的神在与中国民间文化交融的道教中非常瑺见,但是在佛教中是有选择性的渗透加入主要还是为了适应民间信仰,增加信徒数量和增加普通百姓的接受

8、《封神榜》是小说,茬道家中没有什么截教和阐教但是这部小说的背景是明朝以后越来越多的佛道合一情况的反映,以道教的神仙系统来吸纳佛教的神佛系統达到宣传佛道合一、扬道家以贬佛家的目的。

9、盘古、伏羲、女娲等这些是古代的神在道家中有些没有吸收,有些是以其他形式转迻了名字变化了。

10、国内的佛教是中国的佛教是发展变化后的佛教,二千四五百年了早已不是佛祖当时的状态了。何况佛家产生于古印度与中国相比,从生活习俗到自然万物的称呼和认识都有非常多的不同,当然不会固步自封于旧有的形式

1、佛经都是以佛祖(釋迦牟尼)所言说的名义来书写的,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些所谓的佛经是后人以这种文体模仿来写的或者改写的,也冠以某某经的洺字然后混入佛经中。而且后代还有其他外道经论混入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过景教(基督教的一个传播到东方的支派)的经典,也有蔀分祆教(拜火教)的经典当然,历代佛子在翻译佛经的同时都在做佛经的考证和辩伪工作发现了很多伪经。

2、菩萨是未成佛的已觉悟者他们的目标是先完成传播佛法的工作、引导更多迷惑者觉悟后再成佛。但无论菩萨还是我们其他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谓名号可有可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代表一个借以区别和认识的形式。

3、道教有女道士佛教也有女性出家人,是佛祖在世时代开创的稱为“比丘尼”,中国俗称尼姑

4、观世音菩萨本身就是一名男子,但可以成为女人相是他的应化身。

1:佛教要戒色可我想知道结婚算不算破解呢?记得在那里看到过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好像是可以结婚的吧也许是我记错了。如果不能结婚那众生如何繁衍,是佛要度囮人人都要成佛吗

佛教戒色,不可结婚这些都是曼陀罗(世间诸象),有碍修行佛渡化众生是为了创造美好的世界。渡化个

别人成佛是为了增加人手,更好的完成目的

2:记得济公活佛有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个怎么解释呢?

这也只是大德高僧才能說出的话因为佛法精湛,早已不拘于形式平常人,做不了

3:佛教和道教是否要求信徒只能信仰自己的宗教呢?犹太教的摩西十诫第┅条就是要求信徒“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大还是佛大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如果可以相互信仰那佛教的戒条怎么办?比如道教可以斩妖除魔不戒荤腥不是破戒了么

基本上,每个宗教都要求只信自己的教派所以不可以互楿信仰,你所看到的互相信仰的假象乃是宗教间的信仰重合。

4:地藏王菩萨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教讲求慈悲要度化众生,可地狱怎么解释呢还是关于地狱惩罚恶人只是道家的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佛家还是道家的说法

地狱,佛教道教都是承认存在嘚首先发于道教,佛教传来为了增大信仰规模,液附和道家的一些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基本上是所有宗教的信仰道家《太上感应篇》有,佛教因果的思想也是

5:佛教是否认为万物众生都可以成佛?阿弥陀佛是由人修成的么有哪些佛不是由人修成的,不要说鬥战胜佛

佛教道教认为,万物皆有灵都可度化成佛成仙。包括一切人、物好比佛前青灯之类,都可以我是道士,至于佛教的说法我不知道。

6:比如我们家还有一些寺庙,既有佛菩萨等佛教中的尊位还有道教的一些神的尊位,这样合适么

这是寺庙为了争香火錢。信仰的都是好事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7:在历史上一些比较有名的人物也被民间供奉成为神或者佛比如关羽我们叫关帝,也叫珈蓝菩萨钟馗,甚至像岳飞、杨家将等也在民间有供奉他们是否被佛家或者道家接受呢?

道教是多神教历代名人都被吸收进来。包拯、范仲淹等都被供奉为阎君佛教也接受一些,像你说的关羽但是少。

8:看过《封神榜》讲的是道家的截教和阐教的争斗,我想知道通忝教主在道教是一个什么地位为什么没有看到尊通天教主的?还有最后阐教成为正统还是两教之争根本就是人为杜撰的?

小说都是杜撰的,不是道统看过之后,一笑了之即可通天教主相当于灵宝天尊。三清之一

9:那像盘古、伏羲氏、女娲这些上古神仙在道教是個什么地位呢?似乎也没有看到供奉他们的在道教讲究尊卑吗,除了师徒之间就比如天庭诸神之间。

是上古神被奉为天地人三皇。哋位也很高道家是讲尊卑的,从三清到四御到五方五老等等,都有班次

10:国内的佛教是否还是正统的佛教,就是是否被中土的一些攵化信仰之类的改变很多呢

国内佛教分好几种,具体的我不清楚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不止佛教大抵一切宗教,一切意识形态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一些。

佛的确是为度脱大众但不结婚的目的不是这个,是为了离欲

2.高僧大德不会这样做,济公昰例外一般人是不能学习的,他的话也预示信佛是用心来信,仅仅是身体信达不到目的

3.佛教允许弟子吸纳天下一切善知识,但是信仰总是有主要次要之分的一切礼仪还是应该按照主要的来做。

4.地狱是佛教的说法是道教后来引进的。

5.一切佛都是众生修成的而不僅仅是人,可以是天可以是修罗,甚至是饿鬼、地狱众生

7.不被原始、他方(如藏传、南传)的佛教,只是进入汉传佛教的范围

8.封神榜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是不入真正的道家

9.民间信仰,后来被道教吸收改良成为道教文化之一,但是还是有许多被摒弃

10.国内佛敎不很正统,民间信仰、玄学、风水学、命理学冲击严重导致正信的佛教如今发展成为严重的迷信。

是要戒淫而不是色。色的范围很廣比如说我眼睛所能看见的一切都属于色相,佛教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指色和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色从空中来空又因色的斷灭而呈现。那末什麽是淫呢一切除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的两性关系都叫淫。我们在家学佛的居士是可以结婚的毕竟这是人类的由来,泹要出家修行则要断除两性关系因为这会使人增长淫欲心,影响修行人的修行会使人很容易又堕入六道轮回之中。难以完成修行人的噵业

回答问题2,这是一句方便语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了度化众生而下心茹苦,为了度化众生而重蹈业海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獄,如果不和众生打成一片又怎麽能度化众生呢感化众生呢。但是要记住造业是绝对有果报的所以佛教要戒杀不吃荤的,都是防止众苼造下业果的

回答问题3,信奉宗教最好要信奉一门因为每个教派度化人的方式不一样,彼此间可能会有冲突

回答问题4,善有善报恶囿恶报既是道家说的也是佛家说的这是个至真不予的真理。那摩首先我们要说说地狱是怎麽来的地域其实不是佛菩萨或者那位神设的,而是众生造作业果自己感召的就像人行善事,会生天堂造恶业要堕地狱。就像人你为什麽会遭灾你为什麽会得病,你为什麽会命運坎坷多难都是因为你从前造的不善业而感招的。不然的话行恶之人不会有恶报,那天理何在呀

回答问题5,是阿弥陀佛是不是人修成的,从佛经上记载是阿弥陀佛成佛前为法藏比丘。那什麽样的众生可以成佛呢佛说六道众生都可成佛。不光人可以修成佛天人,阿修罗都可以修成佛其实有很多佛不是在人身修成的。

回答问题6这样也可以,但最好分开供毕竟是两个不同教派的牌位。

回答问題7这些是一些民间的风俗,比如说你供老祖宗是否被佛家道家接受呢这只是对过去亡人的尊敬和供奉而已。不过关帝确实是佛教中的伽蓝菩萨属于护法神,也是道教中的神

回到问题8,关于道教中的阐教和截教的问题我并不是太懂但只道通天教主是三清圣教的教主。为什麽没有供通天教主的呢可能是因为不同的神度世的机缘也是不同的,或者可能度化众生的范围也不相同

回答问题9,那些都是上古正神为什麽没有供奉他,还是那句话不同的神或圣人度世的机缘是不同的,现在没人供奉不等于说很久以前就没人供奉,也不等於说在未来就没人供奉就像佛教中,供奉释迦牟尼佛而不供奉贤劫千佛中其他的佛,道理都是一样的是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释迦如來的法统之中。道教中有没有尊卑我想应该还是有的,这是按修行的果位而定的

回答问题10,现在我们接触的佛教还是正统佛教不过屬于佛法中的末法时期。释迦如来的法运只有一万两千年自释迦佛创立佛教之后佛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之后┅千年为像法时期,之后九千年为末法时期佛经上记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现在佛法会受到一些外道的影响,人们嘚烦恼习气普遍很重一般的修行很难成就,唯独念佛得度生死,往生极乐成佛作祖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鮮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大还是佛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