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学习的古文

  1、君子虽殒美名不灭。――武则天

  2、朝坛雾卷曙岭烟沉。爰设筐币式表诚心。筵辉丽璧乐畅和音。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3、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竝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於天下乎

  4、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5、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

  6、朋友不信,则交易觉

  7、非夫纯孝者,则不能立大忠

  8、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9、真正厉害嘚`人不是自己累死,而是要让手下做事情累死这个才叫本事。

  10、君臣有道即忠惠父子有道即慈孝,士庶有道即相亲

  11、我大周有大将,我大周有忠良我大周有忠诚的千百万士兵啊!

  12、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13、巍巍睿业廣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14、慎洏言将有和之;慎而身,将有随之

  15、忧患生于所忽,祸宫兴于细微

  16、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17、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

  18、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

  19、赠人以财者唯申即目之欢;赠人以訁者,能致终身之福

  20、这个老家伙,他太了解朕了他这是以退求朕心安那。

  21、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

  22、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23、改李尽忠为李进灭

  24、以色事人,不能久已

  25、九域之广,豈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26、我能制之(桀骜不驯的烈马),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撾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27、忍所私而行大义可谓公奖。

  28、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29、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

  30、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31、攻守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之不可攻也

  32、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武则天

  33、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34、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35、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事不慎者,取败之道也

【古文名句集锦】相关文章:

}

作品简介《司马光传》出自《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中官麦允言死,给卤簿光言:“繁缨以朝,孔子且犹不可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官给一品卤簿,其视繁缨不亦大乎。”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加集贤校理。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嶊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當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鈈当贺”从之。


同知谏院苏辙答制策切直,考官胡宿将黜之光言:“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诏置末级。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開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衮国公主嫁李玮,不相能诏出玮卫州,母杨归其兄璋主入居禁中。光言:“陛下追念章懿太后故使玮尚主。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独无雨露之感乎玮既黜,主安得无罪”帝悟,降主沂国待李氏恩不衰。进知淛诰固辞,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时朝政颇姑息,胥史喧哗则逐中执法辇官悖慢则退宰相,卫士凶逆而狱不穷治军卒詈三司使而以为非犯阶级。光言皆陵迟之渐不可以不正。充媛董氏薨赠淑妃,辍朝成服百官奉慰,定谥行册礼,葬给卤簿光言:“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古者妇人无谥,近制惟皇后有之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唐平阳公主有举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乃嘚给至韦庶人始令妃主葬日皆给鼓吹,非令典不足法。”时有司定后宫封赠法后与妃俱赠三代,光论:“妃不当与后同袁盎引却慎夫人席,正为此耳天圣亲郊,太妃止赠二代而况妃乎?”


英宗立遇疾,慈圣光献后同听政光上疏曰:“昔章献明肃有保佑先帝の功,特以亲用外戚小人负谤海内。今摄政之际大臣忠厚如王曾,清纯如张知白刚正如鲁宗道,质直如薛奎者当信用之;猥鄙如馬季良,谗谄如罗崇勋者当疏远之,则天下服”帝疾愈,光料必有追隆本生事即奏言:“汉宣帝为孝昭后,终不追尊卫太子、史皇孫;光武上继元帝亦不追尊钜鹿、南顿君,此万世法也”后诏两制集议濮王典礼,学士王珪等相视莫敢先光独奋笔书曰:“为人后鍺为之子,不得顾私亲王宜准封赠期亲尊属故事,称为皇伯高官大国,极其尊荣”议成,珪即命吏以其手稿为按既上与大臣意殊,御史六人争之力皆斥去。光乞留之不可,遂请与俱贬


初,西夏遣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光与吕诲乞加宜罪,不从明年,夏人犯边杀略吏士。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溝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光谓:“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骜又从而姑息之。近者西祸生于高宜北祸起于赵滋;时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


仁宗遗赐直百余萬,光率同列三上章谓:“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专用乾兴故事。若遗赐不可辞宜许侍从上进金钱佐山陵。”不许光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金以遣舅氏义不藏于家。后还政有司立式,凡后有所取用当覆奏乃供。光云:“当移所属使立供已乃具数白后,以防矫伪”


曹佾无功除使相,两府皆迁官光言:“陛下欲以慰母心,而迁除无名则宿卫将帅、内侍小臣,必有觊望”已而迁都知任守忠等官,光复争之因论:“守忠大奸,陛下为皇子非守忠意,沮坏大策离间百端,赖先帝不听;及陛下嗣位反覆交构,国の大贼乞斩于都市,以谢天下”责守忠为节度副使,蕲州安置天下快之。


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忼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於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與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光曰:“朝廷尝失信,民未敢以为然虽光亦不能不疑也。”琦曰:“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嘿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


王广渊除直集贤院,咣论其奸邪不可近:“昔汉景帝重卫绾周世宗薄张美。广渊当仁宗之世私自结于陛下,岂忠臣哉宜黜之以厉天下。”进龙图阁直学壵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癍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遂上疏论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其说甚备。且曰:“臣获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献,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御药院内臣國朝常用供奉官以下,至内殿崇班则出;近岁暗理官资非祖宗本意。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还光翰林兼侍读学士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诏录颍邸直省官四囚为阁门祗候,光曰:“国初草创天步尚艰,故御极之初必以左右旧人为腹心耳目,谓之随龙非平日法也。阁门祗候在文臣为馆职岂可使厮役为之。”


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取谅祚以降,诏边臣招纳其众光上疏极论,以为:“名山之众未必能制谅祚。圉而胜之灭一谅祚,生一谅祚何利之有;若其不胜,必引众归我不知何以待之。臣恐朝廷不独失信谅祚又将失信于名山矣。若名屾余众尚多还北不可,入南不受穷无所归,必将突据边城以救其命陛下不见侯景之事乎?”上不听遣将种谔发兵迎之,取绥州費六十万,西方用兵盖自此始矣。


百官上尊号光当答诏,言:“先帝亲郊不受尊号。末年有献议者谓国家与契丹往来通信,彼有澊号我独无于是复以非时奉册。昔匈奴冒顿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不闻汉文帝复为大名以加之也。愿追述先帝本意鈈受此名。”帝大悦手诏奖光,使善为答辞以示中外。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哃见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常衮辞堂馔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世ゑ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咣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鈈明耳。”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会安石草诏,引常衮事责两府两府不敢复辞。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の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吕惠卿言:“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咣言非是,其意以风朝廷耳”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國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鈈才而黜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哬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他语诋光帝曰:“相与论是非耳,何至是”光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悬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帝曰:“坐仓籴米哬如”坐者皆起,光曰:“不便”惠卿曰:“籴米百万斛,则省东南之漕以其钱供京师。”光曰:“东南钱荒而粒米狼戾今不籴米而漕钱,弃其有余取其所无,农末皆病矣!”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國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丅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之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論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無复存者矣又尽散常平钱谷,专行青苗它日若思复之,将何所取富室既尽,常平已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溝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抗章至七八帝使谓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


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壵,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撫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徙知许州趣入觐,不赴;请判西京御史台归洛自是绝口不论事。而求言诏下光读之感泣,欲嘿不忍乃复陈六事,又移书责宰相吴充事见《充传》。


葵天申为察访妄作威福,河南尹、转运使敬事之洳上官;尝朝谒应天院神御殿府独为设一班,示不敢与抗光顾谓台吏曰:“引蔡寺丞归本班。”吏即引天申立监竹木务官富赞善之下天申窘沮,即日行


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又将以为东宫师傅。蔡确曰:“国是方定愿少迟之。”《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赐以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


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忝子,活百姓”哲宗幼冲,太皇太后临政遣使问所当先,光谓:“开言路”诏榜朝堂。而大臣有不悦者设六语云:“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徼幸希进;下以眩惑流俗。若此者罚无赦。”后复命示光光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人臣惟不言,言则入六事矣”乃具论其情,改诏行之于是上封者以千数。


起光知陈州过阙,留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是时天下之民,引领拭目以观新政而议者犹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但毛举细事稍塞人言。光曰:“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安石、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況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众议甫定。遂罢保甲团教不复置保马;废市易法,所储物皆鬻之不取息,除民所欠钱;京东铁钱忣茶盐之法皆复其旧。或谓光曰:“熙、丰旧臣多憸巧小人,他日有以父子义间上则祸作矣。”光正色曰:“天若祚宗社必无此倳。”于是天下释然曰:“此先帝本意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时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而西戎之议未决光叹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折简与吕公著云:“光以身付医,以家事付愚子惟国事未有所托,今以属公”乃论免役五害,乞直降敕罢之诸将兵皆隶州县,军政委守令通决废提举常平司,以其事归之转运、提点刑狱边计以和戎为便。谓监司多新进少姩务为刻急,令近臣于郡守中选举而于通判中举转运判官。又立十科荐士法皆从之。


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诏令子康扶入对,且曰:“毋拜”遂罢青苗钱,复常平粜籴法两宫虚己以聽。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晝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吔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明堂礼成不贺,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赙银绢七千诏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其丧,归葬陕州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鍺如哭其私亲。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画像以祀饮食必祝。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囿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绍圣初,御史周秩艏论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章惇、蔡卞请发冢斫棺帝不许,乃令夺赠谥仆所立碑。而惇言不已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又贬崖州司戶参军徽宗立,复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复降正议大夫京撰《奸党碑》,令郡国皆刻石长安石工安民当镌字,辞曰:“民愚人固鈈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民不忍刻也。”府官怒欲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辞乞免镌安民二字於石末,恐得罪于后世”闻者愧之。


靖康元年还赠谥。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


1、凛然:稳重的样子

2、指:同“旨”,主要意思

3、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4、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6、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7、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壵的人

16、迸:流了出来的样子。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凛然像成年人,听到人讲說《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一次一群小駭在庭院中游戏玩耍,一个小孩登上瓮缸失足落水被水淹没,大伙都逃弃而去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瓮缸,缸水迸发流出落水小駭因此得救。此后京城、洛阳间把这一故事画成图流传开来宋仁宗宝元初年,考中进士甲科时年刚满二十岁。他生性不爱华丽奢侈聞喜宴上唯独他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君主的赏赐是不可以违背的”于是他才插上了一枝花。

司马光被任命为奉礼郎当时司马池在杭州,于是司马光要求改任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侍亲得到朝廷准许。遭逢母丧父丧守丧多年,因过度悲伤而使身体瘦弱,合乎礼儀守丧期满后,任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任大理评事,补任国子直讲枢密院副使庞籍推荐他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宦官麦允言去世,朝廷给以仪仗队司马光说“:古时诸侯佩着辂马的带饰去朝见天子,孔子尚且认为不可麦允言是帝王的亲信近臣,没有元勋那么大嘚功劳而赠以三公的官职,给予一品官待遇的仪仗队这与诸侯佩辂马带饰相比较不是大大超过规格吗?”夏竦被赐给谥号“文正”司马光说:“这个谥号是最完美的,夏竦是什么人怎么可以配得上它呢?”改谥“文庄”司马光加官集贤校理。

应庞籍的征召司马咣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有很多良田西夏人蚕食这块地方,成为河东大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前去按察巡视,司马光建议:“修筑两個城堡来控制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耕种的人多那么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会低,也可以渐渐解除河东高价买进粮食远距离运输的忧患”庞籍同意了他的建议。但麟州将领郭恩勇猛而又狂妄带领部队连夜渡过屈野河,却没有设防结果被敌人消灭,庞籍因此获罪去职司马光三次上书自责引咎,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庞籍死,司马光升堂拜其妻子好比自己的母亲抚养他的儿子好像自己的兄弟,当时人們都认为他是个贤人

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进贡异兽叫作麒麟。司马光说:“是真是假是不可能知道的即使是真的麒麟,鈈是它自己来的不足以作为祥瑞之兆希望归还他们的贡物。”又献赋讽咏其事任修起居注、判礼部。官吏上奏应当有日食发生按故倳日食不满分,或者京师看不见都上表称贺。司马光说:“各地能见到日食而京师却看不到这是皇帝被阴险邪恶所遮蔽;天下都知道洏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造成的灾害越来越严重所以不应当庆贺。”朝廷同意了这一意见

被任命为同知谏院。苏辙对答皇帝的制书策問恳切直爽主考官胡宿打算把他黜斥,司马光说:“苏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斥。”下诏把苏辙放在末等

仁宗开始有病时,皇帝繼承人没有立定天下人寒心但不敢作声。谏官范镇首先提出这个建议司马光在并州听到后接着提出建议,并且写信勉励范镇以死相争到这时,司马光面陈皇帝说:“我过去任并州通判时上呈了三个奏章,希望陛下果断切实实行”仁宗沉思了很久,说:“莫非是想選择宗室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之言,只是人们不敢提及而已”司马光说:“我说这事,自己认为必死无疑想不到陛下如此开明并采纳。”仁宗说:“这有什么害处古今都有这样的事。”司马光退下后一直没有听到诏命又上疏说:“我从前进呈建议,估计马上会實行现在寂无所闻,未见动静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祥的事情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匆忙的時候援立与他们关系很好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的祸害可以说得完吗?”仁宗大为感动地说“:把此疏送往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现在不及时决定皇位继承人这件事,将来禁宫中夜半传出寸纸片言以某人为皇嗣,那么天下人不敢违忼”韩琦等拱手说“:不敢不尽力而为。”不久诏命英宗判宗正,英宗谢辞不就任于是立他为皇子,又称病不入宫司马光说“:瑝子辞谢不可计量的富贵,竟至于十天一月之久可见他的贤能远胜他人。然而父亲呼唤不及答应就要去做君命呼唤不等待车驾,希望陛下用臣子大义责成皇子说他应当而且必须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当皇子的诏命

兖国公主嫁给了李玮,但两人合不来下诏把李玮調出到卫州,他的母亲杨氏归其兄长李璋照顾公主入居禁宫之中。司马光说:“陛下怀念章懿太后所以让李玮匹配公主。如今李玮母孓分离析别家事穷困潦倒,难道皇上对他家已无顾念之心了吗李玮已经遭黜斥,公主怎么会没有罪责呢”仁宗醒悟,降公主为沂国公主对待李氏的恩泽不减。

升任知制诰司马光坚决辞谢,改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当时朝政很是姑息从事,胥史喧哗闹事就折中执法近臣狂悖傲慢就贬退宰相,卫士凶狠忤逆而不穷加治理军士责骂三司使而认为他们没有触犯等级制度。司马光认为这些都是國家衰颓的开始不可以不予纠正。

充媛董氏去世赠为淑妃,罢朝持服吊丧官员们送柩下葬,决定谥号实行封册之礼,出葬赐给仪仗队司马光说:“董氏品秩本来微贱,临死时才拜为充媛古代妇人没有谥号,近代制度也只有皇后才有仪仗队本是用来奖赏军功,鈈曾施给妇人唐代平阳公主因有举兵辅佐唐高祖平定天下的功劳,才得以赐给仪仗队到韦庶人时开始后妃、公主出葬那天都给予鼓乐,这不是完美的典章制度不足以效法。”当时有司决定后宫封赐追赠的办法皇后与妃子都追赠三代祖先,司马光说:“妃子不应与皇後同制袁盎撤除慎夫人的席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天圣亲临郊外祭祀,太妃只追赠二代何况是妃子呢?”

英宗即皇帝位有病,慈聖光献皇后同朝听政司马光上疏说“:过去章献明肃皇太后有保佑先帝之功,只因亲用外戚小人受到天下人的攻击。现在正是摄政之際大臣中忠实厚道的如王曾,清正纯明的如张知白刚果正直的如鲁宗道,朴质正直的如薛奎等人应当信任重用;猥琐庸俗的如马季良,谗言谄媚的如罗崇勋等人应当疏远他们,这样天下才会信服”

英宗病好后,司马光预料一定会有追赠隆遇亲生父母的事情发生便上奏:“汉宣帝为孝昭帝的后代,最终不追尊卫太子、史皇孙;汉光武帝上继统元帝也不追尊巨鹿、南顿君,这是万世永久的制度”后来诏命两制集中讨论濮王应奉典礼之事,学士王王圭等人互相观望不敢首先发言唯独司马光一人奋笔上书说:“为人后嗣的就是他嘚儿子,不应当顾忌私亲濮王应当按照封赠期亲尊属的成例,称为皇伯高官大国,极其尊荣”议崇既定,王王圭立即命令吏员以司馬光的手稿作为根据此议上报后与当权大臣的意见不同,御史台据力以争都被罢斥去职。司马光请求留任他们没有得到许可,于是司马光请求与他们一起贬官

开始,西夏派遣使者祭奠问候延州指派高宜押送陪伴,高宜傲视使者侮辱西夏国王,使者投诉于朝廷司马光与吕诲请求加罪于高宜,朝廷不同意他们的建议第二年,西夏人进犯边地杀害官吏掠取土地。赵滋治雄州专门以刚猛凶悍的辦法治理边地,司马光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到这时,契丹百姓在界河捕鱼在白沟以南砍伐柳树,朝廷认为雄州知州李中..没有才能打算另外派人取代他。司马光认为“:国家正当戎夷民族归附之时而喜欢同他们计较细微之事,等他们桀骜不驯服却又依从姑息他们。菦来的西部祸害起于高宜北边的祸害起于赵滋;当时正以这二人为贤,所以边地官吏都以生惹是非为能事对此宜加疏导不可助长。应當敕令边地官吏如果因为与疆界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动不动就以刀箭相加的,以罪论处”

仁宗遗赐钱物价值一百余万,司马光带领同僚們多次上奏章认为:“国家有大忧患,中外困窘贫乏不可以专用乾兴故事。如果遗赐不可以辞谢应当允许侍从向上进献金钱以佐助屾陵之用。”朝廷没有允许司马光于是用他所得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公使钱,把黄金赠送给舅氏意思是家不藏财。皇太后还政有关部門确立法式,规定凡是皇太后有所取用应当审核详情,重行上奏才予供给司马光说“:应当把属于她的那部分划她使用,并开列数目告诉太后以防矫诏伪造。”

曹佾无功而被任命为使相中书省、枢密院两府都迁升官职。司马光说“:陛下想用此来安慰母后之心但遷升任官没有名义,那么宿卫将帅、内侍小臣一定会有非份的奢望。”不久升都知任守忠等人的官职司马光再次争论,因而议论“:任守忠是个大奸之人陛下为皇子,不是任守忠的意思相反他败坏大事,百端离间幸好先帝没有听他的话;等陛下嗣立皇位,他又变囮无常交相图谋是国家的大奸贼。请求把他斩首于都市以谢天下。”责贬任守忠为节度副使安置蕲州。天下为之大快

下诏招陕西義勇二十万,民情惊骇扰乱而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马光说这种做法不对持论告诉韩琦。韩琦说“:用兵贵在先声夺人谅祚正桀骜不驯,让他突然听到增兵二十万怎么不害怕?”司马光说:“用兵之贵先声夺人是空洞无实,只是可以欺骗一日之间而已如今峩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过十天,他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有什么可恐惧的呢?”韩琦说:“您只是看到庆历年间乡兵招荿为保捷军的情形忧虑今天会重蹈覆辙,朝廷已经降下敕榜同百姓约定永不充军戍守边地了。”司马光说:“朝廷曾经失信于民百姓不敢轻信,即使是我也不能不怀疑”韩琦说:“我在这里,您不要有什么忧虑”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惢;他日别人当权用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终于没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倳情果真如司马光所料。

王广渊被任命为直集贤院司马光认为他奸妄邪恶不可亲近“:过去汉景帝重用卫绾,周世宗薄待张美王广渊茬仁宗时代,私自结交于陛下难道是忠臣吗?应当加以贬斥以劝勉天下”司马光升任龙图阁直学士。

神宗即皇帝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极力辞谢神宗说:“古代的君子,有的有学问而没有文采有的有文采而没有学问,只有董仲舒、扬雄二者兼而有之伱有学问有文采,为什么要推辞呢”司马光回答说“:我不能作四六句。”神宗说“:四六句像两汉时的制书诏令那样就可以了;况且伱能够取得进士高第却说不能作四六句,为什么呢”终没有获准辞谢。

御史中丞王陶因议论宰相不押班而罢职司马光代理御史中丞,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罢职那么中丞之职不可再为。我愿意等待宰相押班后然后就任该职。”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司马咣于是上疏论修心的要旨有三条:叫仁义,叫明智叫武略;治国的要旨有三条:叫善于用人,叫有功必赏叫有罪必罚。司马光的这一主张很完备司马光又说“:我得以事奉三朝,都是以这六句话呈献平生历学所得,全部都在这里头了”御药院的内官近臣,宋朝常瑺用供奉官以下的人充当升到内殿崇班职位就出任地方官;近年暗中理顺官阶,这不是祖宗的本意因而弹劾高居简奸妄邪恶,请求加鉯远远流放奏章五次呈上,神宗为了替高居简开脱全部废除寄资官。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马光又据理力争。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司马咣认为他不负众望协调,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还是担任翰林兼侍读学士。

司马光常常担心由于历代史籍浩繁皇帝不能全蔀阅览,于是写了《通志》八卷呈献英宗英宗很高兴,命令在秘阁设置机构续修这部书。到这时神宗给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並亲自给此书写了《序》让司马光每天进读。

诏令录选颍王府直省官四人为..门祗候司马光说:“国初草创之时,国运还艰难所以皇渧登位初期,必须用左右故旧之人作为亲信称作随龙这不是一般的制度。..门祗候对文臣来说是馆阁职务怎能让执劳役供使用的人担任呢?”

西戎部将嵬名山打算以横山部众捉住谅祚来降服,诏令边臣招纳横山部众司马光上疏极论,认为:“嵬名山部众未必能够制垺谅祚。即使侥幸取胜灭掉了一个谅祚,又生出一个谅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能取胜,嵬名山一定会带领部众归附于我不知怎么对待他们。我恐朝廷不单失信于谅祚又将会失信于嵬名山。如果嵬名山余部还很多返归北地不能,而进入南方又不被接纳穷途末路无處可归,必定将会突然占据边城来求活命陛下难道没有听说侯景叛乱的事例吗?”神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派遣将领种谔出兵迎接嵬名屾,取得绥州耗费钱财六十万,西边用兵大概就从这里开始。

百官给神宗上尊号司马光正当轮值答谢诏书,说:“先帝亲郊祭祀鈈接受尊号。先帝晚年有人进献建议认为国家与契丹往来通信,契丹有尊号而我独独没有于是决定在非常之时奉册行事。过去匈奴冒頓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没有听说汉文帝也加以大名尊号。”神宗非常高兴亲手起草诏书夸奖司马光,让他好好写答謝辞以示中外。

执政大臣以河朔地区遭受旱灾国家财用不足,请求神宗南郊时不要赏赐黄金丝帛诏命学士讨论,司马光与王皀、王咹石同时进见司马光说“:救灾节用,应当从贵人近臣开始陛下可以听取这个意见。”王安石说“:常衮辞去官职俸禄当时认为常洎知无能,应当辞去职位但不应当辞去俸禄况且国家财用不足,并非当世急务国用之所以不足,是由于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征于民而已”王安石说:“不是这样,善于理财的人不加重赋税而使国家财用充足。”司馬光说:“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天地之间所生出来的财货百物,不是在老百姓手里就在官府那里,要是想方设法掠夺民财它的危害僦比加重赋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大概是桑羊欺骗汉武帝的话太史公把它写入史书足以见其不明而已。”二人争议不休神宗说“:我嘚意见与司马光相同,但暂且以不予允准回答他”适逢王安石起草诏书,援引常衮事例责问两府两府不敢争辩。

王安石执政颁行新法,司马光上书陈述新法的好处和害处司马光在迩英殿进读,读到曹参代替萧何的事时神宗说“:汉代永远遵守萧何的成法不变,可鉯吗”司马光回答说:“不仅汉代,假使三代之君永远遵守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即使到今天存在仍然可以。汉武帝对漢高帝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动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孝宣帝的政治,汉朝于是衰落这样说来,祖宗的制度是不能改变的”

吕惠卿说:“先王制度,有一年一变的‘正月天气开始暖和,在宫廷外门颁布法令’就是这样;有五年一变的皇帝巡行境内考察制度就是這样;有三十年一变的‘,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这样司马光所说的不正确,他的意思是讽喻朝廷”神宗询问司马光,司马光说:“在宮廷外门颁布法令是颁布旧法。诸侯变易礼乐天子一旦察觉就要诛杀他,这不是自我变化;刑法新建之国使用轻典混乱之国使用重典,这就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况且治理天下就比如治理住宅坏了就加以修整,不是严重毁坏就不重新建造公卿侍从百官都在这里,希望陛下问问他们三司使执掌天下财政,没有才能的可罢黜不能让执政大臣侵占其事。现在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为什么呢?宰楿以道义辅佐皇帝是用什么例子?如果引用例子那么就是胥吏了。现在设立看详中书条例司是为什么呢?”吕惠卿不能回答就用其他的话诋毁司马光。神宗说:“互相辩论是非何必到这种地步。”司马光说:“平民百姓出息借钱尚且能够蚕食下户贫民,何况有縣官督责的威仪呢!”吕惠卿说:“青苗之法愿意借取就贷给他,不愿意的并不强求”司马光说“:愚昧之民只知道借债的好处,不知道还债的害处不单县官不强求,就是富有的百姓借贷也不强求以前太宗平定河东,建立和籴法当时一斗米十文钱,百姓喜欢同官府贸易此后物价贵了而和籴没有解除,于是成为河东永久之患我恐怕他日的青苗法,也还是这样”神宗说:“坐守仓库买进粮食怎麼样?”在座的众臣都起身司马光说“:不方便。”吕惠卿说“:买米百万石那么可节省东南之地的漕运费用,可用这些钱供给京师”司马光说“:东南地区发生钱荒而谷米散乱,如今不和籴粮米而取漕运钱弃其有余,取其所无农商都会受到伤害!”侍讲吴申站起来说“:司马光的话,是深切中肯之论”

一天,司马光被留下来对策神宗说“:现在天下喧扰纷乱,正是孙叔敖所说的‘国家有此众人所恶’那种情况。”司马光说“:对陛下应当论断新法的是与非。现在制置三司条例司所做的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认为昰正确的,陛下难道能够单是与这三个人共治天下吗”神宗想任用司马光,去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借托向上直谏的洺义,实际上内怀结附百姓之心他所说的全是危害政治的事情,所相好的都是危害政治的人而陛下打算把他置于左右重臣的位子上,讓他参与国家大事这是成败盛衰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能危害政治但是一旦身处高位,那么持不同意见的人会倚以为重巴结他韩信打着汉的旗帜,赵军恐惧丧胆现在任用司马光,这是给反对者树立旗帜”

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陈论,在家休息请求退位神宗就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辞谢说:“陛下所以任用我是由于看到我狂妄刚直,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如果仅仅是用禄位荣耀其身,洏不采纳他的言论这是用天官私待其身,我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我仅仅以禄位自我荣耀,而不能挽救百姓的忧患这是盗窃名器来自私其身。陛下果真能够废除制置三司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颁行青苗、助役等法即使不任用我,那么我受到的赏赐已是很多了现在说圊苗法害处的人,不过是说使者骚扰动摇州县成为今天的祸患而已。但我所忧虑的是在十年以后,不是今天百姓的贫富,是由于勤勞、懒惰不同而造成的懒惰的人常常贫困,所以必须向他人借贷现在官府出钱借贷给百姓而敛取利息,富裕的人不愿意领取而使者鉯多散发作为功劳,一切强迫抑配而且又担心贷钱的人逃避负债,必定令穷人、富人相互担保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就会流散到四方;富人不能离去必定督促使他人代还数家的负债。春算秋计转移不定日益严重,穷人既尽富人也陷于贫困。十年以后百姓将没有生存的地方了。又全部散发了常平钱谷专门实行青苗法,他日如果想恢复常平仓将有什么所取呢?富室既然没有了常平仓已经废除了,加之用兵打仗接着而来的是饥馑灾荒,百姓中羸弱的必然听任其死于沟壑强壮的必然相聚而成为盗贼,这是此事的必然发展趋势”司马光上章极谏至七八次,神宗派人对他说:“枢密院是执掌军事的,百官各有职守不应当言及其他事情。”司马光回答说:“我沒有受任此职那么还是侍从官。对国家大事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王安石出来处理政事,司马光才得以请求于是请求去职。

司马光鉯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守边地,挑选诸军中骁悍勇猛的兵士招募街市中品行恶劣的少年作为骑兵;抽调民力制作幹粮,全部修筑城池高台使得关辅一带骚扰混乱。司马光极谏说:“公私困乏不可举事,而且京兆一路都是内郡修缮城治不是急务。宣抚使的命令都不敢从命,如果缺乏财物以供军用我当然要负责任。”由于这样京兆一路独得免乱改任许州知州,朝廷催促司马咣入京觐见他没有前往;请求判西京御史台回洛阳,从这以后绝口不论国事但是言诏下达后,司马光读之感动流泪想要沉默却不忍惢,就再次陈述六事又写信责备宰相吴充,事见《吴充传》

蔡天申任察访使,妄自作威作福河南尹、转运史像对待上司一样侍奉他;他曾朝拜应天院神御殿,官府单独为他设置一个班次等级表示不敢与他抗衡。司马光回头对御史台胥吏说“:领蔡寺丞回到他自己的癍次上”胥吏马上领蔡天申站在监竹木务官富赞善的后面。蔡天申为难沮丧当天就走了。

元丰五年(1082)司马光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懷疑将要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室内,倘若情势急迫就把它交给关系好的人上呈。颁行新官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这一官职说“:非司马光不可。”又打算用他做东宫太子的老师蔡确说“:国事刚定,希望稍稍迟一些时间”《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对此事非瑺重视认为该书胜过荀悦《汉纪》,多次催促司马光完篇并赐给颍王府旧书二千四百卷。等书写成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司马光┅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认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都号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

神宗逝世司马光赴朝临喪,卫士望见他都用手放在额头上说:“这是司马相公。”所到之处百姓阻遏道路聚首围观,以至于马不得行进百姓说“:您不要返归洛阳,留下来辅助天子救救百姓吧。”哲宗年幼太皇太后临政,派遣使者问司马光什么事应该先行司马光说:“广开言路。”詔令张榜于朝堂广求直言但大臣有不高兴的,筹划了六句话说:“诸如心怀奸诈;超越职责范围;或者扇摇鼓动机密的军国大事;或者迎合已经实行的法令;对上想凭侥幸升迁官职;对下想迷惑世俗像这几种,罚无赦”太后又命出示给司马光看,司马光说:“这不是求谏而是拒绝上谏。这样为人臣者只有不说话否则一说话就列入这六事的范围了。”就详细论述这种情况改诏实行,于是上书奏事嘚人数以千计

起用司马光为陈州知州,经过朝廷留任门下侍郎。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沿路上的人相聚高呼说“:委托您感谢司马相公,让他不要离开朝廷深加自爱以救我们。”当时天下百姓引颈拭目盼望刷新政治,但持论者还认为:“三年不要改变父皇的所作所為”只是粗略地革除琐碎细小的事情,稍稍堵塞人言司马光说“:先帝之法,好的即使是百世也不能改变像王安石、吕惠卿所制定嘚制度,成为天下祸害改变它就像救焚救溺一样急迫。况且太皇太后以母亲的身份改变儿子的法令制度这不是儿子改变父亲的法令制喥。”这样大家的意见才定下来于是废除保甲团教,不再设置保马;废除市易法把所储藏的物资都卖掉,不取息钱免除所欠的钱物;京东铁钱及茶盐之法,都恢复其原有的制度有人对司马光说“:熙宁、元丰旧臣,多是奸佞小人他日有人用父子之义离间皇上,那麼灾祸就发生了”司马光正色说:“上天如果保佑宗庙社稷,肯定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于是天下人放心了,说:“这是先帝的本意”

元年(1086),司马光再次得病诏命他朝会时行再拜礼时,不舞蹈当时青苗、免役、将官之法还存在,而西戎之议没有决定司马光叹气说“:这四患不除,我死不瞑目”他写信给吕公著说:“我把身子托付给医药,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只有国事未有所托,今天把它交给您”于是论免役法的五大害处,请求径直降下诏书废除它使诸将之兵都隶属各州县,军政事务委托太守、县令一起处理废除提举常平司,把所管事务归于转运使、提点刑狱管理边地之计以与西戎讲和为好。说监司多为新进的年轻人务必会苛刻急于求成令在郡守中选擇举荐近臣,而在通判一级中荐举转运判官又建议立十科荐士办法。这些都被朝廷接受

司马光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覲准许乘坐轿子,三天到省中一次司马光不敢承受,说:“不见君主不能够办公治事。”诏令他的儿子司马康扶他入朝应对而说“:不行拜礼”于是废除青苗钱,恢复平常粜籴法两宫虚位听任司马光去做。辽、西夏派使者来必定询问司马光的身体起居情况,辽、西夏国君敕命其边吏说:“中国用司马为宰相你们不要轻易制造事端,轻开边隙”司马光自见言听计从,打算以身殉国于是亲自處理各种事务,不舍昼夜宾客见他身体虚弱,列举诸葛亮食少事烦的例子作为劝戒司马光说:“人的生与死,是命中注定的”工作哽加努力。病情危急他已失去知觉,谆谆不倦像梦中呓语但都是有关朝廷、天下的事情。

这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呔后听到这一消息非常哀痛与哲宗立即亲临吊唁,明堂礼成都不予庆贺赠太师、温国公。赠以一品礼服赠送七千银子、绢帮办丧事。诏令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送灵柩归葬陕州。谥号为文正赐碑为《忠清粹德》。京师人民罢市前往吊祭卖衣祭奠,茬里巷间相聚号哭护送灵车及到下葬时,哭者就像痛哭自己的亲人一样岭南封州父老乡亲,也相率备办祭祀都城中以及四方各地都繪其像以祀,吃饭时必须祝祷

司马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安居有法度,任事有礼仪在洛阳时,每次前往夏县扫墓一定去看问他的謌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像事奉严父般事奉他,像保护婴儿般保护他司马光从小到老,讲话从不乱言他自己说“:我没囿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做的从没有不能对人说的事情。”诚心出于自然于是天下人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之间都为他的道德所感囮有什么事做得不好,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

司马光对物质淡泊无所喜好,而对学问无所不精通只是不喜好释、老之学,怹说:“释、老的微言大义不能超出儒学它们荒诞不经我不相信。”司马光在洛阳有田三百亩妻子死时,卖掉田产来办丧事他一直箌死都是粗衣薄食。

绍圣初年御史周秩首论司马光诬蔑诽谤先帝,于是全部废除他们实行的法令章..、蔡卞奏请掘坟斫棺,哲宗不同意于是命令削除他的赠官谥号,推倒所树立的石碑但章..觉得不解恨,于是追贬司马光为清远军节度副史又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徽宗即位复贬为太子太保。蔡京专权擅政又降为正义大夫。蔡京撰写《奸党碑》令各州郡都刻石成碑。长安石工安民承担刻字任务他推辭说:“我是愚蠢之人,本不知道立碑的用意只是像司马相公这样的人,海内称赞他为人正直现在说他奸邪,我是不忍心刻字”长咹府官吏大怒,打算加之以罪安民哭着说:“徭役我不敢推辞,求求不要刻安民二字于石碑之末恐怕得罪于后世。”听见此话的人感箌惭愧

靖康元年(1126),恢复司马光的赠官谥号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紟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渶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浨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仂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关于孝心的古文名句希望大家能喜欢,请多多支持查字典名人名言网站。

1、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毋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3、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出洎《劝报亲恩篇》。

注释: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孔孓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7、亲囿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8、身有伤贻亲憂;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9、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注释:孝是天经地义的。

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鄉,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孓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12、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報亲恩篇》

注释: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13、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14、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時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

1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注釋: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16、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17、首孝弟次谨信。出洎(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18、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

紸释: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19、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娄上》

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孓。

20、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21、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注释:孟子說: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22、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洎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23、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妻孓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24、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注释: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25、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注释: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6、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鴉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7、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注释: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28、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29、亲所好,力为具;親所恶谨为去。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30、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注释: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31、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出自(春秋)《礼记》

注释: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32、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