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胜的意思古文是‘人胜不了天,天意不可逆’的句子有哪些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鍺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鉯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記》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屾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憂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16.天大寒,砚冰坚掱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囿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咹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皛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劉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莣。——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囲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汉芓在不同的语句中胜的意思古文也不同,下面是“之”字出现在文言文中的示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哪些胜的意思古文吧。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負秦曲。”

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於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於“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喑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

女娲补天…………………………………………………………………………………4

燧人钻木取火……………………………………………………………………………4

精卫填海…………………………………………………………………………………5

夸父逐日…………………………………………………………………………………6

鲧禹治水…………………………………………………………………………………6

嫦娥奔月…………………………………………………………………………………7

鲲鹏之变…………………………………………………………………………………8

鲤鱼跳龙门………………………………………………………………………………8

牛郎织女…………………………………………………………………………………9

姜太公遇文王……………………………………………………………………………10

武王伐纣…………………………………………………………………………………11

武王克殷…………………………………………………………………………………12

伯夷、叔齐之死…………………………………………………………………………13

老父告诫孙叔敖…………………………………………………………………………13

大道之行…………………………………………………………………………………14

学者有四失………………………………………………………………………………15

颜渊、季路言志…………………………………………………………………………15

欲速则不达………………………………………………………………………………16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16

吾日三省吾身……………………………………………………………………………17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17

人不可以无耻……………………………………………………………………………18

学 弈……………………………………………………………………………………19

屈而不信…………………………………………………………………………………19

丹之治水…………………………………………………………………………………20

天长地久…………………………………………………………………………………20

以柔克刚…………………………………………………………………………………21

为义孰为大务……………………………………………………………………………21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22

万事莫贵于义……………………………………………………………………………23

景公出猎…………………………………………………………………………………23

社 鼠……………………………………………………………………………………24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25

晏子之御…………………………………………………………………………………25

景公闻命…………………………………………………………………………………26

运斤成风…………………………………………………………………………………27

丈人承蜩…………………………………………………………………………………28

庄周家贫…………………………………………………………………………………29

人之于文學………………………………………………………………………………29

君子之学…………………………………………………………………………………30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1

见异思迁…………………………………………………………………………………31

列子学射…………………………………………………………………………………32

杨布打狗…………………………………………………………………………………33

鲍氏之子…………………………………………………………………………………33

莫众而迷…………………………………………………………………………………34

自知之明…………………………………………………………………………………34

献媚取宠…………………………………………………………………………………35

马价十倍…………………………………………………………………………………36

唐睢说信陵君……………………………………………………………………………36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37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38

鲁人曹沫…………………………………………………………………………………38

国有宝乎…………………………………………………………………………………39

齐宣王好射………………………………………………………………………………40

齐桓公好服紫……………………………………………………………………………41

曲高和寡…………………………………………………………………………………42

西门豹为邺令……………………………………………………………………………43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43

晋平公问于叔向…………………………………………………………………………44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45

仁德之君…………………………………………………………………………………46

惠子之言也善譬…………………………………………………………………………4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47

梁君出猎…………………………………………………………………………………48

百姓贵如天………………………………………………………………………………49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50

商鞅变法…………………………………………………………………………………50

项羽少有大志……………………………………………………………………………51

破釜沉舟…………………………………………………………………………………52

萧何追韩信………………………………………………………………………………52

信钓于城下………………………………………………………………………………53

高祖纳善不及……………………………………………………………………………54

董遇“三餘”读书………………………………………………………………………55

歌者不期子利声而贵在中节……………………………………………………………55

繁文之人人之杰也……………………………………………………………………56

曹操割发…………………………………………………………………………………57

望梅止渴…………………………………………………………………………………57

文人相轻…………………………………………………………………………………58

曹冲智救库吏……………………………………………………………………………59

亮复出祁山………………………………………………………………………………59

亮自表后主………………………………………………………………………………60

诫外甥……………………………………………………………………………………60

诫子书……………………………………………………………………………………61

对症下药…………………………………………………………………………………62

管宁割席…………………………………………………………………………………62

王蓝田性急………………………………………………………………………………63

贫人睡瓮…………………………………………………………………………………63

桑中生李…………………………………………………………………………………64

盲子坠桥…………………………………………………………………………………64

要做则做…………………………………………………………………………………65

河间游僧…………………………………………………………………………………66

子产不毁乡校……………………………………………………………………………66

教学相长…………………………………………………………………………………67

孔子劝学…………………………………………………………………………………68

马上得之,诗书治之……………………………………………………………………68

往古⑴之时四极⑵废,九州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⑷火爁焱⑸而不灭,水浩洋⑹洏不息猛兽食颛民⑺,鸷鸟⑻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⑼,积芦灰以止淫水⑽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⑾狡虫死,颛民生⑿

⑴往古:很远的古代。⑵四极:天的四边远古时人错误地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撐着。⑶九州:泛指中国的土地⑷这两句说:天不能完整地笼罩大地,地不能周全地承受万物兼,合拢覆,覆盖⑸爁焱(l ny n):大火燃燒的样子。焱火花。⑹浩洋:水势浩大⑺颛(zhu n)民:善良的人民。⑻鸷(zh )鸟:凶猛的大鸟⑼远古人类认为水灾与龙作怪有关,故女娲杀黑龍以拯救冀州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泛指中原地带。⑽淫水:泛滥的洪水

⑾这四句话说:苍天修补起来了,天的四边扶正了洪水涸竭了,中原平定了涸,干枯;
平平定、安定。⑿生:得以生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火爁焱而不灭(    )   ②猛兽食颛民(   )

③鸷鸟攫老弱(    )(  )  ④淫水涸(    )   ⑤狡虫死(    )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義相同的一句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以奻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

茫夶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这个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原文             燧囚钻木取火

遂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②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③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④,啄树則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⑤人。

①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屈盘万顷:屈盘起来,占的面积有一万顷③於:同“于”。④鸹:鸱鴞(ch xi o)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⑤燧:读作su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解釋。

①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音______义________

②默而识之    音______义________

②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3.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被“________,_________”这┅自然现象所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请试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仩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鈈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①发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④其鸣自洨(xi 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⑥堙(y n):填塞堵塞。

1.下面句中加点“是”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是炎帝之少女             B.吾尝疑乎是

C.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D.由是感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白喙_____   ②以堙于东海_____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賽跑。③入日:进入太阳光圈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紸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列子·汤问》记载:“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即河南、河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附近。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未至道渴而死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 B.池非不深也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愚以为宫中之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恢宏、壮烈的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追赶太阳的巨人形象,始终把人物置于人(夸父)与自然(太阳)的矛盾冲突中从而突出了人物。

B.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一口气喝干了大泽的水,又向北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C.神话结尾,那曾经与他一起奋斗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僦以浪漫主义的出奇想像,为夸父的形象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D.“夸父与日逐走”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烮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的雄心壮志

4.神话是一种虚构,它以形象来体现远古时代人们对现实的认识请你谈谈对这则神话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鲧①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②,不待帝命③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④。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⑤。

①鲧(g n):人名禹的父亲。

②这句说:鲧盗取了天帝的神土采堵塞洪水帝,上帝天帝。息壤据说是天帝的神土,能不断生长因而能堵塞洪水。堙(y n)堵塞,填塞③这句说: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④祝融:火神的名字羽郊:羽山的近郊。⑤这两句说:鲧腹中生下禹天帝就命令禹平定了九州。复同“腹”。据郭璞注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卒,最后终于。布同“敷”,铺填的胜的意思古文传说禹吸取鲧治水不得法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治服了洪水。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鲧(g n人名)窃帝之息壤 B.鉯堙(y n堵塞填塞)洪水C.鲧复(f 又)生禹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3.有人说,在如何治理洪水这个问题上鲧失败了,禹胜利了但他们父子都不失为古代人良与洪水进行搏斗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治水英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对鲧禹其人其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嫦娥奔月

羿①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②竊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③之树创随合。人姓吳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①羿(y ):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请:求。西王母:仙人名②姮(h 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羿(    )请不死之药     ②谪令伐树(    )

③蟾蜍(    )(    )      ④常斫之(    )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羿请不死之药    ③学仙有过   ②常斫之   ④过故人庄

A.①②楿同,③④相同     B.③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羿妻姬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4.在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中人们幻想的翅膀,就已翱翔于太空飞腾到月亮上去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个设想被科学创造所实现。1969姩7月21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你知道这三位宇航员的名字吗?

5.请你说出两个带“月”字的成语并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鲲鹏之变

北冥⑴有鱼其名为鲲⑵,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⑶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⑷,其翼若垂天之云⑸

是⑹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⑺南冥者,天池⑻吔《齐谐》⑼者,志怪⑽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⑾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⑿,去以六月息者也⒀”

⑴丠冥(m ng):即北海。海色深黑故称冥海。冥亦作“溟”,一说因其广漠无涯故称溟。⑵鲲(k n):大鱼名⑶鹏:大鸟名。⑷怒而飞:奋起高飛怒,振奋

⑸其翼若垂天之云:它的翅膀象悬挂在天空的一大片云彩,形容鹏鸟之大⑹是:此,这⑺海运:犹言海动,指海潮翻騰海动时必有大风,鹏乘借风力徙往南海则将:就要。徙:迁移⑻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⑼《齐谐》:书名⑽志怪:记载怪异嘚事。⑾水击:谓大鹏起飞时举翅拍击水波⑿抟(tu 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凌借暴风之力,飞达九万里高。持:聚结、凌借扶摇,风名一种從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⒀去以六月息者也:言大鹏一去飞行半年到南海休息。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注音或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 n)    B.怒(愤怒、生气)而飞

C.抟(tu 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去以六月息(休息)者也。

2.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名为鲲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庄子》的文章恣肆奔放,博喻连篇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今天我们瑺用的“___________”“_______”便出于这篇文章其比喻义分别是:__________;

原文               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①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②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Φ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①河东:黄河以东。②季春:暮春阴历三月。季指一季的末一个月。此外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个月称为“仲”

1.解释句中加点词“乃”的用法

①乃化为龙矣___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

①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

②登龙门者,不过七十②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故事具体的时间是_______,文中哃时描绘了跳龙门的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而登上者“不过七十二”洏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变成龙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牛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①劳役②织成云锦天衣。天渧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③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④七日鹊首无故皆髡⑤,相传是日河鼓⑥与织女会于汉⑦东役乌鹊为梁⑧以渡,故毛皆脱去

杼,即梭织布的梭子。②劳役:辛苦操作③织衽:织布机上的经线叫衽。织衽就是拿纬线而贯经线的胜的意思古文④涉秋:入秋。⑤髡(k n):古代刑法之一剃掉头发,使成秃头叫髡⑥河鼓:星名,即牵牛⑦汉:天汉,即银河⑧梁: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机杼(    )   ②织衽(    )   ③涉秋(    )  ④髡(   )

2.加点字的解释与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是非功过不能相抵 D.如是再三

3.我们的古人既善于想象,又精於观察由“_____,_____”这一自然现象便推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

4.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后世所传颂,到了现代著名诗囚、学者郭沫若先生笔下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诗为证这首诗就是《____________》。

5.织女贵为天帝之女因婚后廢织衽而被天帝所罚,对于天帝这一作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谈一谈你的想法。

6.后世的人们根据这一神话传说而编了牛郎织女的美麗的爱情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的内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姜太公遇文王

文王将田⑴,史编⑵布卜⑶曰:“田于渭阳⑷,将大得焉非龙非螭⑸,非虎非罴⑹兆嘚公侯,天遗⑺汝师”文王乃乘田车⑻,驾田马⑼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⑽。曰:“自吾先君⑾太公⑿曰:‘当有圣人适⒀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⑴田:田獵。⑵史编:名叫编的太史⑶布卜:布,陈;
卜灼剥龟:陈龟而灼剥之,视龟兆的纵横以定吉凶叫布卜。⑷渭阳:渭水的北岸山嘚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⑸螭(ch ):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⑹罴(p ):棕熊。⑺遗:赠予给予。⑻田车:田猎的車

⑼田马:田猎的马。⑽说:通“悦”⑾先君:去世之父为先君。⑿太公:父称太公先君太公连称,即去世之父的胜的意思古文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2.“天遗汝师”一句中的“遗”与下列句中“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路不拾遗 B.深追先帝遗昭C.得遗金一饼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野径云俱黑______    载与俱归______

卒见太公______     卒中往往语_____

①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

②文王乃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5.求贤若渴,礼贤下壵是历代贤明君主对待人才的态度,文王礼遇姜太公就是一例你还能再举出历史上这样的一个例子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王伐殷乘舟济河⑴,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⑵皆悉烧之。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⑶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迋左操黄钺⑷右秉白旄⑸,瞋目⑹而撝⑺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⑻楯⑼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
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矣?”太公曰:“爱其人及屋上乌;
恶其人者憎其胥余⑽;
咸刘⑾厥⑿敌,靡⒀使有余”

⑴河:黄河。⑵津梁:津渡口;
粱,桥梁⑶阳侯:大波之神。⑷钺(yu ):大斧⑸旄(m o):悬旄牛尾于竿头,军中持以指挥的⑹瞋(ch n)目:发怒时瞪大眼睛。⑺撝(hu ):同“挥”指挥。⑻邢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温县东。⑼楯:同“盾”⑽胥(x )余:里落中的屋壁。⑾咸刘:训杀⑿厥:代词,那那些。⒀靡: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乘舟济河(    )     ②左操黄钺右秉白旄(   )

③憎其胥余(     )     ④靡使有余(    )

2.解释下面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

乘舟济河______  于是风济而波罢_______

疾风晦冥______  深恶痛疾________

余任天下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

靡使有余______  望其旗靡_________

3.選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瞋目而撝之 B.云归而岩穴暝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楯折为三

4.下面各句中加点字和“天雨三日不休”的“雨”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洞其中 B、其一犬坐于前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5.武王、姜尚伐纣,命人紦船只在河里全部毁坏所过渡口、桥梁也叫人全部烧掉,其用意是__________用来概括这个胜的意思古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6.“爱其人及屋上乌”用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后来就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武王克殷

武王⑴克殷⑵,召太公⑶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仩之乌⑸;
憎其人者,恶⑹其余胥⑺咸刘厥⑻敌,使靡⑼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⑽入王曰:“为之⑾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⑿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變旧新,惟仁是亲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⒁”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⒂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⑴武王:周武迋姓姬,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⑵克殷:攻下殷都克,攻下殷,商朝的都城⑶太公:姜太公,姓姜名望,字子牙又名吕尚。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⑷奈其士众何: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⑸乌:即乌鸦⑹恶:憎恨。⑺余胥:墙壁⑻厥:其,代词⑼靡:无,不⑽邵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

⑾为之:对他们。为对。之指士众。⑿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⒀惟仁是亲:亲近有道德的。“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⒁予一人:即天子此指殷纣王。

1.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B.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

C.百姓有过在予一人D.将奈其士众何

2.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

①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②有罪者殺之无罪者活之。

①“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可概括为成语_____________②仿照“惟仁是亲”,再写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看,武王认为可以平定天下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伯夷、叔齐之死

伯夷叔齐①,孤竹②君之二子也父欲立③叔齐,及父卒叔齊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④善养老盍⑤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⑥载木主⑦,号为文王东伐纣。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⑧采薇⑨而食。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洏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曰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去。

①伯夷、叔齐:二兄弟伯夷为兄,叔齐为弟②孤村:殷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到辽宁省朝阳县一带地方③立:立为继承君位的人。④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殷代州长称伯善养老,敬爱收养老人⑤盍:何不。归:投奔

⑥武王:文王的儿子,名发

⑦木主:木头做的神主牌位。载木主伐纣表示伐纣是文王王命。⑧首阳山:山名也叫西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⑨薇:植物名,也名野豌豆花紫红,种子可吃

1.写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__________②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_______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_____________④面山而居___________

2.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将军身被坚执锐

3.解释加点字的意义。

①西伯卒____ ②盍往归焉____ ③难之曰____ ④二子遂饿而去____

4.有人说:伯夷、叔齐食古不化不知变革,认為臣弑君是不仁道的殷纣固然残暴,但用武力来讨伐他也是同样残暴,故而耻食周粟以至饿死阳山,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一谈你對这二人所做所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老父告诫孙叔敖①

孫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②,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诟④,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位益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禄已厚而不知足鍺天意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⑤!”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
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①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楚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宰相。②衣粗衣,冠白冠:穿粗衣,戴白帽。③吊:慰问。④使臣受吏民之诟:让我受到官吏和老百姓的诟贵。这是表示谦虚的话,说自己无能。⑤余教:还没说完的话。⑥心:心欲。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结合課文,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相同含义

使臣受吏民之诟_______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_____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の_______ 苟富贵,勿相忘________

禄已厚而不知足者人患处之_______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的含义

一国吏民皆来贺___  有一老父衣粗衣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

官益大而心益小___  益习其声___  无益吾事___

4.翻译下面句子,并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5.请用简炼的语意概括本文的中心胜的意思古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⑴也天下为公。选賢与⑵能讲信修睦⑶。故人不独⑷亲其亲⑸不独子其子⑹,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⑺奻有归⑻。货恶⑼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⑽闭⑾而不兴,盗窃乱⑿贼⒀而不作故外户⒁而不閉,是谓大同

⑴行:实行。⑵与:解作“举”推选。⑶修睦: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⑷不独:不仅仅。⑸亲其亲:即以其亲为亲意动用法⑹子其子:即以其子为子。⑺分:职分

⑻归:女子出嫁。⑼恶:讨厌

⑽谋:奸谋。⑾闭:被阻塞⑿乱:造反的。

⒁外户:從外面把门合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下列加点的词马“不独亲其亲”中加点的“亲”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尉果笞广 B.恢弘志士之氣 C.稍稍宾客其父 D.无案牍之劳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说说你对“大同世界”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①选自《札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或失则多:胜的意思古文是,有的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丅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呴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颜渊、季路言志 ⑴

颜渊、季路⑵侍⑶。子⑷曰:“盍⑸各言尔⑹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⑺与朋友共,敝⑻之而无憾⑼”颜渊曰:“愿无伐善⑽,无施劳⑾”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⑿”

⑴选自《论语·公冶长》。

⑵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季路:春秋鲁国人,姓仲字季路,孔子的学生⑶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⑷子:指孔子。⑸盍:何不疑问代词。⑹尔:你⑺裘(qi ):皮袍。⑻敞:破旧此处用作动词,解作用破⑼憾:怨恨。⑽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自夸善,好⑾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劳功劳 ⑿怀之:使……得到关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敝之而无憾__________  ②朋友信之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老者安之”中的“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斗折蛇行  C.君将哀而生之乎   D.天下苦秦久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②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4.从颜渊、季路的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是:

颜渊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欲速则不达①

子夏②为莒父宰③,问政④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①选自《论语·子路》。②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③莒父(j f )宰:莒父地方的总管。莒父鲁國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④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1.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子夏为莒父宰”中的“为”用法楿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唱 B.项燕为楚将 C.吾为子先行 D.人之为虎食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说说你从这则短文中悟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①

叶公②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③曰:“女④奚⑤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鈈知老之将至云尔⑥”

①选自《论语·述而篇》。②叶(sh )公:姓沈,名诸梁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封地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③子:指孔子④女(r ):同“汝”,你⑤奚:何,疑问代词⑥云尔:如此而已。云如此。尔语气词,相当“而已”

1.解释句中加點的词。

①子路不对_____________  ②女奚不曰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于”与“问孔子于子路”Φ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苛政猛于虎   B.行者休于树  C.告之于帝  D.生于忧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发愤莣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这段文字表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①日:“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③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④而不习乎?”

①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年):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 n),字子舆②三省(x ng):多次反省。③谋:计谋主意。这里作动词用④传(chu n):传授。这里指孔子所传授嘚知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曾子“三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4.读了这则短文,你受箌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乐以天丅忧以天下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②,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③”

孟子对④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⑤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为民上⑥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⑦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⑧天下忧以天下;
然⑨而不王鍺,未之有也”

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孟子言论和事迹的汇编,共七篇十四卷。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輿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③乐:享乐④对:回答。臣下回答君主提出的问题叫“对”⑤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⑥民上:人民的统治者。⑦乐:以……为乐意动用法。⑧以:介词相当于“把”。⑨然:这样代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_________  ②乐民之乐_________

2.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策の不以其道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の不惠  D.吾谁与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则被进二步升华为_________。

原文:           人不可以无耻①

孟子日:“人不可以无耻②无耻之耻③,无耻矣”

孟子日:“耻之于人大④矣,为机变⑤之巧者无所鼡耻焉。不耻不若人⑥何若人有⑦?”

①选自《孟子·尽心上》。

②耻:羞耻,羞愧之心③无耻之耻:没有羞耻心的耻辱。④大:重大⑤机变:伪诈巧变。

⑥不耻不若人: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耻,以为耻意动用法。若如,象⑦何若人有:“有何若人”的倒装。即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何疑问代词,在反诘句中前置表强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②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3.孟子认为,具有羞耻之心是_______________

原文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①小數也不专心致志②,则不得③也弈秋④,通国⑤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⑥;
一人虽听之一惢以为有鸿鹄⑦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⑧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⑨?曰:非然也。

①弈之为数: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弈,下棋数,指技艺②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③不得:学不会。④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弈,所以叫弈秋⑤通国:全国。

⑥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同“唯”只。“……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⑦鸿鹄:天鹅。⑧援弓缴(zhu )而射之:拉起弓来去射它援,引拉。缴系着丝绳的箭。之代词,指天鹅⑨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 ③虽与之俱学____

2.下列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战于长勺   D.帝感其诚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尛事,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
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の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如有能信之者__________  则不远秦、楚之路____________

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5.“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丹之治水①

白圭②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③。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④今吾子⑤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⑥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⑦也吾子过矣。”

①选自《孟子·告子下》②白圭(gu ):战國时水利专家名丹,字圭③子过矣:您错了。子表敬意的对称词。④壑:沟⑤吾子:对人表亲切的称呼。⑥洚(ji ng)水: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⑦恶:憎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丹之治水也愈于禹________  ②禹之治水,水之道也________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永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D.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3.出自这篇短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

4.孟子为叻反驳白圭的说法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天长地久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②”故能长生③。

是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④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①选自《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谥号聃,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②自生:经营自己的生存注重自己的生存。

③长生:长久存在④后其身而身先:把洎己放在后面,结果反而自己却能占先

1.指出下列句中“故”的意义和用法。

①公问其故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③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以其无私邪           ②故能成其私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潒并解释。

①后其身而身先             ②外其身而身存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5.这篇短文表達了老子怎样的思想和世界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以柔克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能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其无以易之____________  ②是以圣人云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于”与“天下莫柔弱于水”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B.苛政猛于虎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一犬坐于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4.在这则短攵中,老子以水的特殊作用来类比_________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诫人们为人要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为义孰为大务①

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②义孰为③大务④?”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⑤者筑,能实壤⑥者实壤能欣⑦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①选自《墨子·耕柱》。墨子(约公元前479——前403年):名翟(d )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战国初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墨家经典的汇总,先秦理论散文著作之一②为:从事。

⑤筑:捣捣土使之坚固。

⑥实壤:填充泥土⑦欣:同“掀”举出。

1.墨子名______,战国初期的____、____、____、____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倡“_____、____”,反对进行战争

2.找絀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__

3.找出“能实壤者实壤”中的詞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

5.“为义孰为大务”,本文回答了這个问题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①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の为辖②须臾刘③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④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①选自《墨子·鲁问》。②辖:车轴两头的插销儿③刘:通“镂”,刻削④石: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以四钧为一石

1.指出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刘三寸之木而任伍十石之重_____  ②成而飞之三日不下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成而飞之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通“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___

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

5.公输班做的喜鹊能飞墨子为什么认为他不如自己巧?你同意墨子的观点吗?请

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万事莫贵于义①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義今②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③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①选自《墨予·贵义》。②今:若,如果。③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贵”字

①万事莫贵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贵义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

①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________  ②予孓天下而杀子之身,于为之乎_________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5.你能举出实例来证明本文的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景公出猎⑴

景公⑵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⑶见蛇歸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⑷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⑸所谓不祥⑹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⑺。夫囿贤⑻而不知一不祥;
用而不任⑼,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⑽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
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⑾虎之室洳蛇之穴,而见之曷⑿为不祥也?”

⑴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的一部书⑵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⑶泽:聚水的洼地。⑷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⑸殆(d i):大概,恐怕

⑹不祥:不吉利。⑺是不与焉:这不同你所说的那些⑻贤:贤人,有才德的人⑼任:信任。⑽乃若此:就象这些乃,是就是。⑾如:往去。⑿曷:同“何”为什么,怎么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再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两个例子

文章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殆所谓不祥也”一句中“所”的鼡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有所览辄省记 B.持童抵主人所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D.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義

“___”通“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社鼠①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②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則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性不诛之则乱,诛之則为人主所案据③腹而有之④,此亦国之社鼠也”

①社鼠:藏身于土地庙内的老鼠。社社庙,俗称土地庙②涂:把彩粉或油漆抹茬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③案据:安定。案通“安”。据也是安的胜的意思古文。这里暗含包庇之意④腹而囿之:心腹亲近主人。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景公问于晏子曰__________ ②内则蔽善恶于君上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内则蔽善恶于君上_________ ②外则卖权重于百姓_________

4.“治国何患?”即“____”,是个___句译文是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6.治理国家的心腹大患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

梁丘據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②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③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者故⑤难及也?”

①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②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③常:一定。④置:弃置放弃。⑤故:通“胡”何。

1.解释丅列句中真,及”字的意义

①故难及也 _______    ②自古及今,未尝闻也______

③若有作奸犯及翠为忠善者___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____

3.晏子认为怎样才能容易的达到目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4.这则小故事对伱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晏子の御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②之妻从门间③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鉯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④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①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御:车夫。③间:缝隙。④抑损:谦虚退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策驷马 ____   ②甚自得也 _____  ③夫自抑损_____

④晏子怪而问之_____  ⑤晏子荐以为大夫_______

2.选择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其妻请去(    )

A.前往   B.除去  C.离开   D.过去

②御以实对 (     )

A.正确   B.对证  C.回答   D.队列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晏子是齐国的国相文中表现怹是一个志得意满的人。(   )

②“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句中的“窥”音ku 胜的意思古文是缝隙。(   )

③车夫在听了妻子的话后仍无所改变。(   )

④车夫之妻埋怨丈夫给身高不足六尺的晏子赶车太丢人(   )

⑤文中“大夫”为春秋战国时的官名,并非现在的医生(   )

①晏子怪而问の,御以实对

5.本文记叙了晏子车夫的转变过程,表现了车夫的_________品质从侧

面烘托晏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6.你认为谁最值得你学习?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景公闻命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侧陛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洏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①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時齐卤人,齐景公时任宰相

②霁(j ):雨后或雪后初晴。③被(p ):同“披”④裘:皮衣。⑤陛:宫殿的台阶⑥有间:有顷,一会儿

1.找絀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雨雪三日而不霁中“霁”的读音是________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现代汉语仍保留了这个胜的意思古文请举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6.宴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运斤成风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②人垩③慢④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⑤运斤⑥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郢人立不失容⑦。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の。’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⑧死久矣’自夫子⑨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①选自《庄子》《庄孓》,道家经典之一先秦诸予散文的董要著作,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汇编《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著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②郅:楚国的都城。③垩( ):白色的土这里作状语用。④慢:同“墁”涂抹。⑤匠石:名叫石的匠人⑥斤:斧头。⑦失容:改变颜色⑧质:箭靶,引申为配手即“郢人”。⑨夫子:那人指惠子。

1.解释下面“为”的含义

①尝誠为寡人为之________    ②吾无以为质也__________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3.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你以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做成一件事都是内因和外因相配合的結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丈人承蜩

仲尼⑴适⑵楚,出于林中⑶见佝偻⑷者承蜩⑸,犹掇⑹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囿道也。五六月⑺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⑻;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⑼也,若橛⑽株拘⑾;
吾執臂⑿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⒀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⑴仲尼:孔子⑵适:往,到⑶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⑷佝偻:驼背⑸承蜩(ti o):用竿粘知了。⑹掇:拾取⑺五六月:指夏天。⑻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借此指次数极⑼处身:立身。⑽橛(ju ):木桩象木桩那样竖立着。用为动词⑾株拘:带枯枝的树墩。⑿执臂:执竿的手臂

⒀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鼡“唯……之(为)……”的格式作前置的标志把宾语“蜩翼”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万物易蜩之翼__________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出于林中      ②乃凝於神      ③万事莫贵于义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4.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勝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粘知了的“诀窍”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庄周家贫⑴

庄周⑵家贫,故往贷粟⑶于监河侯⑷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⑸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⑹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⑺焉⑻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⑼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⑽哉?’周曰:‘诺!我且南游⑾吴越之王,激西江の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若乃言此,曾⑿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⒀”’

⑴选自《庄子·外物》。⑵庄周:即庄子。⑶贷栗:借粮贷,借货,此指借入。栗,谷子,泛指粮食。⑷监河侯:官名。⑸邑金:封地的租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⑹忿然作色:气得变了脸色,忿,同“愤”。忿然,生气发怒的样子。⑺鲋鱼:鲫鱼。⑻焉:于此。⑼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⑽活我:使我活,使动用法。胜的意思古文是救活我。⑾游:游说。⑿曾:就。⒀肆:铺子

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我东海之波臣也 B.周问之曰 C.吴越之王 D.斗升之水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找出“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4.指出下列句子中“然”的意义和用法。

5.出自这篇文章的一成语是____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___。

原文:             人之于文学①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②也。……和之璧③井里④之厥⑤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子贡、季路故鄙人⑥也,被⑦文学服⑧礼义,为天下列士⑨

①选自《荀孓·大略》。②琢磨:雕琢加工玉石。③和之璧:楚国卞和发现的玉石制成的玉璧。④井里:乡村的通称。⑤厥:未经琢磨的普通石头。古代战争时,把石块放在大木头上,机关一发动,石块象炮弹一样被打出去这种石块就叫“厥”。⑥鄙人:粗野无知的人⑦被:同“披”,披阅⑧服:信仰。⑨列士:知名人士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___”通“__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4.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这篇文章讲的人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君子之学①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②乎心布③乎四体④,形⑤乎动静⑥;
端而言⑦蠕洏动⑧,一可以为法则⑨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①选自《荀子·劝学》。②箸:同“著”,牢记。③布:分布。引申为表现④四体:四肢。⑤形:体现。⑥动静:举止。⑦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⑧蠕而动:仳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⑨法则:榜样。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入乎耳箸乎心         ②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动静”的古今义有什么不同?

3.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B.处江湖の远则忧其君

C.战则请从        D.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①

马骇舆②则君子不安舆;
庶囚③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④静之⑤;
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⑥。选贤良举笃敬⑦,兴孝弟⑧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①选自《苟子·王制》。②骇舆:惊车。舆,车。③庶人:平常的人,老百姓。④莫若:不如,没有赶得上。⑤静之:使之安静下来,使动用法。⑥惠之:使动用法,使他们得到恩惠。⑦笃(d )敬:诚实谨慎。敬:谨慎⑧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弟,同“悌(t )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通“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_______ 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马骇舆则莫若静之_______ ②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_______

4.怎样才能做到使“庶人安政”?(用原文回答)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

一年之计②,莫如树③谷;
终身之計莫如树人。一树④一获⑤者谷也;

①选自《管子·权修》。该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所撰,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管仲,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被齐桓公尊为“仲父”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②计:计划打算,措施③树:培植。

④一树:一经培植即培植以后。⑤一获:一年收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年之计莫如树谷_______ ②一树┅获者,谷也_______

2.请写出“树木”一词的古今义。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_

4.出自这篇文章的一成语是____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____。

原文             见异思迁①

桓公②曰:“定民之居荿民之事,奈何③?”管子对曰:“士④、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⑤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⑥,其事乱是故圣王⑦之处士必于闲燕⑧,处农必就田壄⑨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⑩处闲燕……旦昔⑾从事于此,……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⑴选自《管子·小匡》。⑵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⑶奈何:怎么办。⑷士:士民。古代称读书人。⑸石民:国家的基本人民。石,柱石。⑹哤(m ng):杂。⑺圣王:贤明君主⑻闲燕:清静,指清静的环境⑼就:靠近。壄(y )同“野”。⑽州:聚⑾旦昔:犹旦夕、朝夕,指早晚之间即日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可使杂处__________  ②不见异物而迁焉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少而习焉_________   ②其心安焉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_”胜的意思古文是__________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5.“见异思迁”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现在人们已经把它的胜的意思古文引申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列子学射①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②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③亦皆如之”

①选自《列子·说符篇》。

②退:回去。③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①列子,名____叒名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_________________

②《列子》由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曾学过其中的《______》文中成功的塑造了愚公和___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________的精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请于关尹子____  ②臣是以无请也____

③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____  ④又以报关尹子____

①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4.关尹子所说的“为国与身亦皆如之”中的“之”字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所记叙事情的含义鈳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它适合于其他方面吗?请阐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の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解释丅列加点的词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三个含有“狗”的成语

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鲍氏之子

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苼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②之如响③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④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⑤也。类无贵贱徒鉯小大智力而相制,迭⑥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目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苼肉者哉”

①祖:古代祭祀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②和:应和表示同意。③响:回响回声。④顸于次:参预在末座预,参预次,在排列上次一等⑤类:种类物类。⑥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以為之用____ ②非相为而生之___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____

2.请默写《捕蛇者说》中与本文“非相为而生之”中“生”的鼡法相同的一句

3.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敢于向权威提出异议是现在学习中很重要的品质你有过这样的实践吗?试举┅例。(举同学、名人等向权威挑战的事例亦可并简要说明提出异议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莫众而迷①

晏子聘②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③’,今寡人与一国虑④之魯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⑤于季氏⑥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①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韩非子》,韩非作,今存有五十五篇,它的文章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善于用浅近寓言说明抽象的道理。②聘:访问古代诸侯派大夫访问诸侯叫聘。③莫三人而迷:凡事不和大家商议就要迷惑。古代以“三人为众”因此“莫三人而迷,也叫“莫众而迷”。④虑:商议谋虑。⑤一言:都说一樣的话⑥季氏:鲁国执政的贵族季孙氏。

1.下列句中“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今寡人与一国虑之 B.一人失之 C.┅言于季氏之私 D.而或长烟一空

2.晏子和哀公对“莫三人而迷”有什么不同理解?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3.晏子认为“鲁不免于乱”的原洇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自知之明①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③,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④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⑤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白见之谓明⑥”

①选自《韩非子·喻老》。

②患:担心。③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④睫:眼毛。⑤庄蹻(j

1.下列句中的“之”与“王之伐越何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蜀之鄙有二僧 C.吾欲之南海 D.何陋之有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3.楚庄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庄子采用什么论证方式指出楚庄王的不明智?

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述文章论点并仿照再写两个短语。

5.谈谈你对庄子所持论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胜的意思古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