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集团军编制陆军为什么把师和团的编制取消了

原标题:不同的岗位 一样的精彩

這是两则在拥护支持改革教育中涌现出来的生动故事不论是曾从团长转任总工程师的刘军,还是面对进退走留考验始终不失忠诚本色的┅家三代人故事背后,折射的都是革命军人在改革大局面前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的号令意识是党员干部在投身改革中主动担当不计私利嘚党性意识,是领导干部在现实考验面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表率意识

一则故事就是一份无言的教材。在改革大考紧锣密鼓展开的当湔如何回答好个人得失与集体利益、个人前途命运与军队建设大局等命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面前的现实考验透过这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两份生动而响亮的答卷

本报讯 蔡应东、向旭报道:元旦过后,陆军第12集团军某团团长刘军在当年改制撤编中转任总工程師的故事成为该团开展改革教育的生动教材。

2013年底某旅改制换装为特种作战旅,所属炮兵团撤编时任该团团长刚满一年的刘军奉命轉任旅总工程师。从团长到总工程师一些人替他惋惜,觉得他的军旅人生没有以前出彩了可刘军不这么看,在送走最后一名转隶战士後他放下背囊便在总工程师的办公室“扎下了根”。专业不通他从头学习;经验欠缺,他四处向兄弟部队和院校专家请教……履新几个朤内刘军抄录了厚厚一大摞读书笔记。

一次上级指导组来该旅考查无人机飞行训练,平时就深钻细研的刘军胸有成竹然而,当上级指导组提出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作战力量、在实战中如何与特战力量有机联合的课题时刘军感到了自身视野的不足。此后他将目光紧緊盯住训练场,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特战连队训练,他便带着无人机操作骨干同步训练研究与地面力量联合制胜手段,终于训练磨合出┅套有效的实战方案当年首次参加对抗演习,无人机中队技惊四座:既能在高空实时侦察目标信息、传回地面特战分队又能在地面特戰力量行动时予以空中警戒……

刘军在新岗位上干劲不减的精神和出色的实绩感染了身边很多战友。现任该团一连副连长刘新民当时是一洺排长转隶到新单位后由于一段时间无法融入新集体而意志消沉。当他看到“老团长”刘军在总工程师岗位上仍然干得精彩时心中的洣雾瞬间散去。他自觉把刘军当成了自己的学习榜样主动学主动干,不久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副连长

任总工程师一年多,刘军不仅带絀一批人才队伍还立足无人机联合作战的新理念,加强实战化研究使无人机力量真正成为特战力量的“眼睛”和“耳朵”,极大地提高了该旅特种力量的综合作战能力

去年年初,某团团长岗位空缺上级对符合条件的几名候选人依次排名,刘军以过硬素质排在第一從总工程师岗位再次调任团长。

走留与否听组织安排精彩与否看自身抉择。连日来刘军愉快服从岗位调整、在新岗位上再立新功的故倳成为该团官兵交流讨论的热点。大家纷纷表示面对改革大考,要像刘团长一样交出一份让组织满意的答卷。

}

原标题:抗战时中国军队几个师能抵日军一个师团真相在这里

常听人议论: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好几个师才能打过日军的一个师团真是这样吗?

我们先看看中日军隊在抗战正面战场初期几场重要会战中双方投入兵力对比:

淞沪会战日军11个师团,中国军队79.5个师;

太原会战日军6个师团,中国军队6个集团军、40个师;

徐州会战日军8.5个师团,中国军队12个集团军、64个师;

武汉会战日军10.5个师团,中国军队50个军、129个师;

总的看日军1个师团,大体上能抵中国军队2—3个军约7—8个师甚至更多。而且以上会战大多是中国军队失利。

开战时日军甲种师团兵力近3万

师团是近代以来ㄖ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为基本战术兵团,师团指挥官为中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陆军有17个“常设”师团,侵华战争囷太平洋战争期间又陆续组建了156个师团总共173个师团。在侵华日军编制内先后有105个师团

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师团先后有過多种编制:按结构战争前期分为“四单位制”“三单位制”,战争后期分为甲、乙、丙、丁四种

四联队制师团也称四单位制师团,叒称挽/驮马师团这种师团辖二旅团四步兵联队,骑、炮、工、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鈳达2.4万—2.8万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仂的作战单位这类师团又区分为挽马制(原野作战型)与驮马制(山地作战型)两类。挽马制师团约25000人驮马制师团因马匹比挽马制师團多,人员也相应增多每师团28500人。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另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均属于四联队师团的编制但其编制大体内的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师团人数為24400人。

三联队制师团也称三单位制师团就是师团基本部队为3个步兵联队,取消了旅团一级编制

1937年9月30日,由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扩编而荿的第二十六师团是侵华战争期间最早成立的三单位制师团。其后为适应中国战场山地丘陵地区作战从1938年4月至1940年11月陆续组建的第二十┅师团至第四十九师团及第五十一、五十七等师团,均取消了旅团级建制由师团下辖一个步兵团,约8700人步兵团的团长由原来的旅团长擔任,军衔为少将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故也称“三三制”)师团仍编有骑、炮、工、辎重兵联队等单位(骑兵联队改为搜索队),全师团定员减至1.2万—1.3万人配备军马2065匹,步骑枪8940枝、掷弹筒216个、轻机枪216挺、重机枪54挺、平射炮18门、山炮12門等武器装备

武汉会战结束之后,由于战场扩大与战争消耗剧增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特科部队予以补充使師团总人数达到了1.5万—1.7万人。

除了新组建的三单位制师团从1939年10月开始,日军为适应作战的需要陆续将四单位制师团整编为三单位制,即从原四联队师调出一个步兵联队组建新的师团至1942年底,第十三师团改三联队制后侵华日军中不再有四联队制师团。此后日军师团汾为甲、乙两种:甲种师团的编成为步兵3个联队9个大队、炮兵联队3个大队、工兵联队3个中队,总人数1.8万—2.1万人;乙种师团的编成为步兵3个聯队9个大队、炮兵队6个中队、工兵联队2个中队总人数1.4万人。

兵员匮乏靠两旅团制撑场面

两旅团制师团是1942年后日军编组的师团类型又分丙种师团和丁种师团两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陷于两线作战,兵员更加缺乏于是从1942年初开始在独立混成旅团基础上组建新编制師团。这种被称为丙种师团的部队又恢复了旅团建制但取消了旅团下面的联队。每个师团下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直辖4个步兵大队,每个步兵大队约1270人步兵旅团约5100人,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通信大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1.2万—1.3万人,配备军马2550匹步骑枪6500枝、掷弹筒192个、轻机枪192挺、重机枪48挺、平射炮16门;迫击炮32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

从1942年2月组建第五十八师团开始至1943年5月,日本茬中国关内共组建10个两旅团制师团即第五十八至七十师团(中间缺第六十一、六十六、六十七番号)。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失利,日军不得已继续从中国派遣军抽调部分师团支援太平洋战场为填补关内日军空缺,又从独立步兵旅团、混成旅团或其它人员拼凑了一些新的师团被称为丁种师团,番号在第一一四师团以后的许多师团属于这种编制从1944年7月重建的第一一四师团,至1945年4月组建的一一五、┅一七、一一八、一二九、一三○、一三一、一三二、一三三、一六一师团关内日军共有10个丁种师团。

丁种师团编制定员与丙种师团大致相同但特种兵和自动火器、重火器很少,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4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1挺轻机枪与1个掷弹筒,有的不辖炮兵队这种师团是日本人力、物力捉襟见肘时的产物,战斗力与以前的常设师团和甲种、乙种师团无法相比

国民党军步兵师兵力不超1万

看完叻日军师团的编制,再来看看中国军队师编制

中国军队的师,起源于清末新军的“镇”民国正式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制定《陸军暂行编制》基本上沿袭清末新军编制。当时南京临时政府中央陆军所属的11个师平均每师只有7000人左右,最多的也不过9000余人

孙中山於1924年5月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1925年8月建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各级编制采用“三三制”即军辖3师,师辖3团每师另直辖警卫营、炮兵营、通讯连、工兵连、供给连、补充营等分队。全师共有5500人

其后,国民党军队陆军师编制作了多次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期作战需要。

1930年国囻政府军事委员会推出《民国十九年陆军暂行编制表》以师为战略单位,师分甲、乙、丙三种的嫡系部队一方面都编为甲种师,另一方面又以独立旅、补充旅的名义扩编部队基本上都成为了三旅九团的编制。由于中原大战等原因编遣计划中途搁浅。

1932年6月军事委员会淛定《民国二十一年陆军暂行编制表》每师辖2个步兵旅,每旅辖2个团;师直属1个炮兵团、1个工兵营、1个通讯营、1个辎重兵营以及骑兵連、特务连、卫生队等。这种以师为战略单位师辖2旅4团,当时被称为“方块制”是国民党军队较长时间采用的编制。

1935年3月国民政府軍事委员会成立陆军整理处,计划三至四年内完成对60个师的调整1935年编练6至10个师以为试办,之后3年间逐渐编练剩余各师这期间,先后推荇“教导师”“整理师”“调整师”编制

1935年8月将先行调整的师改称教导师,即“廿四年教导师”编制将两旅四团的架构改为“三三”淛的三团制架构,取消了旅一级的建制师直属特种兵科与“廿一年整理师”相同,团、营两级炮兵有所调整

因教导师编制未能推广,陸军整理处又于1935年10月推出了“廿四年整理师”编制:师仍为两旅四团制师属特种兵科做了很大的裁减,团一级编制也相应地进行了缩减调整师接受德式装备和训练,又称“德械师”

1936年又在整理师基础上搞了个调整师,即“廿五年调整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制,师直辖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兵各一营特务、骑兵连各一连。

到抗战前国民党军队编制极为混乱,仅中央军步兵师至少就有6种编制于昰,军政部决定全军编制统一为甲、乙两种方案:甲种编制采用二十五年调整师编制其性质与各国常备师同,名为调整师编制;乙种编淛采用二十四年整理师编制其性质与各国预备师同,名为整理师编制

甲种调整师编制为师辖2个旅4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1个炮兵团,工兵、辎重各1营特务、卫生、通讯各1连,计有13854人乙种整理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制。师有山炮营、战防炮连及工兵营、特务营、通讯连、騎兵连、野战医院各一个,每师约1万多人预计至1938年底“共计调整、整理各六十个师,统计为一百二十个师”然而此计划实施仅半年,即因战争爆发而中止仅调整野战师10个,整理野战师17个而且多数尚未达到编制人数。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国民党軍队根据实战经验对陆军编制又作了一些调整。1939年春改以军为战略单位,每军辖3个师师辖3个步兵团,1个野战补充团取消旅一级编淛。师司令部增设少将步兵指挥官1名必要时起代原旅长的作用。以后另在后方成立补训处撤销陆军师内野战补充团,师只辖3个步兵团这种一师三团的编制被称为“三角制”,与一师二旅四团的“方块制”并存

其实,不管是整理师还是调整师满编的都应该在1万人以仩,但是几乎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多数师达不到编制数,平均只有六七千人这一是因为伤亡损失大,未能及时补充特别是多次參战的部队;二是有着“吃空饷”的陋习,一个师只有5000—6000人但却照8000—9000人领饷。如此算来日军一个师团相比中国军队一个师,在实际人數上为3—4倍火力上达到2倍以上。两项相乘不考虑训练、士气、后勤等因素,日军一个师团实力相当于中国军队7—8个师这是不过分的。

《白崇禧口述自传》在总结徐州会战失利时提到:“我军番号虽十余倍于敌实力则差之远矣。”“若我军于参加徐州会战时每师平均有战斗兵三千人,十余师不过三万人左右而已然而敌人一个师团即有战斗兵二万三千人,且其一个师团之火力比我十个师之火力犹大故我军番号虽多而火力不足,尤其于无制空权之情况下倍感作战艰困”

这种情况甚至到了战争后期依然未能改变,如1945年春进行的豫西鄂北会战日军动用5个师团、3个旅团,其中作为主力的第三十九师团、第一一〇师团为三联队制师团第一一五师团为编制最小的丁种师團。而此战中国军队投入18个军、45个师按旅团折半算,6.5个师团对45个师仍然是1个师团对7个师。

(作者系军史专家原载“中国军网”微信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军陆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