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显灵高吗

文殊师利发愿经中多次提到普贤的原因?文殊师利发愿经中多次提到普贤的原因?藏村物语百家号为什么文殊师利发愿经中多次提到普贤呢?”经文中有多处提到普贤:普贤愿力故 悉睹见诸佛。以普贤行力 无上众供具。坏散诸魔力 具普贤行力我皆悉具足 普贤行成佛。普贤菩萨名 诸佛第一子。严净普贤行 满足文殊愿答:文殊菩萨代表智,普贤菩萨代表行。知行合一,是修行的根。文殊菩萨名字的含义是妙吉祥,代表深;普贤菩萨名字的含义是遍吉祥,代表广;不仅深,而且广。这是佛法的无量。文殊菩萨代表信解,普贤菩萨代表行证;不仅理无碍事无碍,还要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文殊菩萨的智慧像太阳,普贤菩萨的行愿像播撒;这才是大日遍照,这才是毗卢遮那,这才是一真法界,这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了智慧的行愿就是愚勇颟顸,离开了行愿的智慧就是镜花水月,他们本就是一体,他们从来都在一起。倘若没有普贤,又何来的文殊师利……看似两面实则一体,摩诃般若波罗蜜。离开任何一个,余下的又有什么意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藏村物语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佛教文化服务,发现更多生活的美、看破放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诸大菩萨及其忿怒化身
我的图书馆
诸大菩萨及其忿怒化身
索达吉堪布教言我们哪怕有一刹那的善心、一刹那的快乐,也全是佛菩萨和上师们的加持。纵然遇到违缘、痛苦、病魔,也要想到这是佛陀赐的加持,让业力深重的我遣除无始以来的障碍,即生中消尽一切罪障,将来必定获得成就。—— 出自《入行论广解》文殊菩萨文殊,梵名Man~jus/ri^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其忿怒化身为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因其能降服恶魔,故称大威,又有护善之功,故又称大德。梵名“阎魔德迦”,藏语为”多吉久谢”, 意为“怖畏金刚”,汉译大威德明王。也叫阎曼德迦、怖畏金刚、牛头明王。大威德金刚密认为其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属教令轮身,是事业的根本。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其忿怒化身最著名的为马头明王及玛哈嘎拉等马头金刚也叫马头观音、马头观自在,藏语称“丹真”其重要标识是小马头正仰天长啸。梵名Hayagrīva 何耶揭梨婆,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密宗认为他是六观音之一,也有说是无量寿佛的忿怒身。以配止观所说六观音之狮子无畏观音,为畜生道之教主,是无量寿之忿怒身,以观音为自性身,以马头置于首,故曰马头观音,亦曰马大士。 为大忿怒威猛摧伏之形,故称马头明王,乃五部明王中莲华部之明王也, 如转轮圣王之宝马驰驱四方而威伏之,表跋涉生死大海摧伏四魔之大威势力、精进力也,又表啖食无明重障之意 。马头明王的主要功德为:降伏罗刹、鬼神、天龙八部之一切魔障,消无明业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恶咒邪法等。修持此本尊法,可获无痛苦之大乐空性成就果位。诸本尊中唯有马头明王在发际上有一或三个马头。此表征为啖食一切众生无明罪障,摧破诸恐而现之形。玛哈嘎拉在观音大士生起菩提心的一刹那,他在阿弥陀佛面前发心立誓:“若我救度一切众生之心退转,我之头身当裂为千片!”在不断救度众生以后,大士见仍有无量众生在生死六道中受苦,故又继续以悲心救度。在一段时间后,他又再由净土中看下来,众生之数目仍然无量,他又再继续度生之事业。这样地重复数次、历经多劫以后,大士再一次观视,以为众生必已度尽了,但见六道中之众生仍然无量,似乎毫无减少之迹像。大士感到很灰心,显现出退心之情况,他的头及身体便马上应誓而裂成了千片。这时,他的上师阿弥陀佛马上现前,把他的身首碎片拾起,重合为千手十一面之相,更策励观音大士继续精进不懈。观音在这以后就想:“在末法期中,有什么方法可以令众生免于短寿、贫乏及昏乱而得成就呢?”,此时,大士心间之“吽”字化生出玛哈嘎拉,顿时大地震动,世上所有魔王皆生出惧畏的心。所以我们知道,玛哈嘎拉正是观音之悲心的忿相化现。玛哈嘎拉是男相护法之首,修持他的法门即等于同时修持一切男相护法的法门。玛哈嘎拉是佛教三根本的化身。为调伏刚强众生而呈现忿怒相,本尊及眷属护法众除护持佛法外,依缘起多示现为两臂、四臂、六臂黑,白等形象,为藏传佛教诸宗共同推崇的智慧护法;二臂玛哈嘎拉是普贤王如来及金刚持佛之忿怒化身,四臂玛哈嘎拉是胜乐金刚所化现,总摄诸佛之身、口、意、功德、事业,为主修胜乐金刚的密乘行者之护法神,六臂大黑天乃是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的化身,因菩萨思惟众生难度之因,皆由魔所缠扰,于是化现玛哈嘎拉伏魔本尊,内怀彻骨之大悲,外现无比之威猛相。凡修胜乐金刚为本尊者,每日念竹与熏香修供玛哈嘎拉,可驱除修法之魔障。普贤菩萨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许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另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三曼多跋陀罗。《大日经疏》卷一中提到:普贤菩萨,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是说普贤菩萨依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众德,所以名为普贤。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诸佛的理德与定德,与文殊菩萨的智德、证德相对,两者并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菩萨驾狮、普贤菩萨乘象,表示理智相即,行证相应。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着大乘佛教的精神。在《华严经》中明示一切佛法归于毗卢遮那如来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大士,三者并称“华严三圣”,其中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菩萨行德本体。普贤菩萨在华严大会之上,曾宣说十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此来开示菩萨的发心。普贤是菩萨行的表征,任何一个众生,实践菩萨行圆满之时,就是普贤菩萨,而圆满普贤的果位就是毗卢遮那如来,众生具足着普贤之因,也就是毗卢遮那佛性。金刚萨埵为其同体异名之菩萨金刚萨埵,梵文Vajrasattva 或Vajrasattva mahāsattva,音译哇指拉萨特哇摩哈萨特哇,译名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萨埵摩诃萨埵等。萨埵者有情之义,勇猛之义,总言勇猛之大士。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来为第一,此金刚萨埵菩萨为第二。是佛教密宗极为推崇的圣尊。Vajrasattva汉译金刚萨埵,是佛教典籍中与普贤菩萨同体异名的圣尊。释迦牟尼佛曾在经典中说有三部佛、五部佛、千部佛乃至无数诸佛,而其中的主尊就是金刚萨埵,就象一个王国中有国王、大臣、平民等各式人等,但其中最尊贵的是国王一样,金刚萨埵是“如海诸部坛城主”。供奉:每天三柱香,农历十八,十五日、将'舍利盐'放在俱攞钵过滤溶化后擦拭神像,诚心修行俱攞钵表面会慢慢生长如树根桩一样的物质。礼敬金刚萨埵的咒语为“南无 谷乎 哇指拉 萨特哇耶”,梵文 Namo Guru Vajrasattvāya。意思是:向众生依祜之主金刚萨埵圣尊致以皈依的敬礼!其忿怒化身为步掷金刚明王步掷,梵名Padanaksipa 。音译为播般曩结使波明王。八大明王之一。又作步掷金刚。全称步掷金刚明王。据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鬘炽盛佛顶经载,此明王系普贤菩萨之化现,右手持一旋盖,左手握一金刚杵,遍身作虚空色,放火光焰。其威德,据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载(大二一·一七○中):‘启发二乘之人,除其小儿,令具大乘甚深空慧,凡夫之界,威光所及,樊藏识中,杂染种子,永离三途,具普贤行;傍生饿鬼尽此一形,不复更受,亦想樊诸地狱,坏灭无余,罪人解脱,发菩提心;诸恶魔等,遇者摧伏,辟除退散。如是量久,利益既毕,想收威焰,集于身中,然后出定。’关于其形像,据同仪轨载,本尊遍身青色,共十八臂,以龙为冠鬘璎珞,颦眉猛视,利牙现出。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其忿怒化身为无能胜明王无能胜明王,意为“不被任何东西所打倒”。其造像有四面四臂、三面四臂、一面二臂等,具三上。三面四臂形像的,右边第一只手竖起食指做出威吓对方的期克印,第二只手拿着独钴杵。左边的第一只手拿着斧钺,第二只手拿着三叉戟。无能胜明王(梵名Aparajitah)音译阿波罗尔多,又称无能胜菩萨。无能胜即不可破坏的意思,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位居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中尊释迦牟尼佛左边,传说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此明王乃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时,以明咒降服魔军,退治障碍之尊。《无明胜大明陀罗尼经》说其本誓及明咒,是代表佛成道降魔之德,密号胜妙金刚。此尊的形象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是身呈黄色,四面四臂,四面皆颦眉瞋怒,有火发,右第一手竖拳,舒食指放在胸前,第二手之中指、无名指压于拇指上,食指伸直,屈肘向上,左第一手持三戟叉,第二手持钺斧。而《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所载此尊之形象为四臂三面像。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梵音名号Mahāsthāmaprāpta,藏音名号Mthu-chen-thob)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又称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又称得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大势至是梵文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那钵”。据《悲华经》卷二称,删提岚世界的无诤念王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后无诤念王成佛为阿弥陀如来,不眴太子为观世音菩萨。而尼摩太子则成了大势至菩萨 菩萨跟随佛学法修菩萨行,经过许多阶段之后,才可成佛。菩萨中经历所有的阶段达到最高位的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只要结束菩萨生涯,在下一阶段的生涯中就定可成佛。若以三尊的形式表现佛陀时,必有一生补处菩萨随侍左右,且组合是一定的。阿弥陀佛其左右胁侍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位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大势至菩萨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影响要远逊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几乎没有单独供奉的。其形象据《观无量寿经》载,身放紫金色光,法相与装饰皆同于观音菩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大势至菩萨头上的宝冠有定瓶为标志,而观音菩萨头上的宝冠则以一小化佛为标志。金刚手菩萨是菩萨部大势至菩萨的忿怒像金刚手菩萨是菩萨部大势至菩萨的忿怒像,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族旌尊”,分别代表“力量、慈悲、智慧”三种特质。金刚手菩萨是毗卢遮那佛入普贤三昧而生出,梵文Vajrapani,又名金刚手、密主金刚手、秘密主菩萨、执金刚菩萨。金刚手菩萨(Vajrapā?i),执金刚菩萨”(Vajradhara)、“金刚勇猛心菩萨”、“金刚手秘密主”、“金刚上首”、“金刚藏”、“秘密主”等。是佛教的大菩萨,通常身现一手持铃,一手持金刚杵之相,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他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族性尊,密宗以他为最初的起源。金刚萨埵具大神通,可以号令诸天神将、夜叉以降服妖魔,甚至能以珍宝护持修行者。其护法神有象征知识、财富的毗沙门天与象鼻天等大神。龙王、阿修罗王等,也都护持金刚萨埵。尼泊尔佛教徒大多认为金刚萨埵降服了大自在天。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即弥勒佛,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 “弥勒”是巴利文Metteyya的音译简称,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之后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所以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弥勒佛”,实际上其仍为菩萨)。弥勒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于第十之灭劫。继绍释迦佛。于龙华树下以三会之说法,化了一切之人天也。《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盘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布袋和尚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 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之所以示时人,时人不识,因为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清·王廷诤题福山涌泉寺联)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赞语反映出作者及大众的心声。五代后梁时期,奉化人布袋和尚曾屡上雪窦弘法,他圆寂后被世人奉信为弥勒转世。是故,雪窦寺被信众广泛尊崇为弥勒道场,渐有佛教第五大名山之盛誉。其忿怒化身为大轮明王大轮明王是转法轮明王之意。法轮是佛教的真理教义。又作大轮金刚。乃弥勒菩萨示现之忿怒身,即以消除一切业障、越法,以清净圆满戒品为本誓之明王。据大妙金刚经载,其形像遍身黄色,放大火,右手持八辐金刚轮,左手持一独股之金刚杵。
馆藏&19863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贤菩萨图片高清大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