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联:迎风撒尿毛不乱 求上联下联

奇妙的对联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奇妙的对联教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华楹联文化讲座稿 - 湘潭大学教务处-共享资料网
中华楹联文化讲座稿 - 湘潭大学教务处
中华楹联文化讲稿楹联基本知识谢龙翔 编著2013 年 6 月
目录楹联基本知识 ...................................................................................1一 楹联概说 ................................................................................ 1(一)楹联的产生和发展 .................................................................................... 1 (二)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 2 (三)楹联文化成为新时代文化领域一支突起的异军 .................................... 2二 楹联规则 .................................................................................... 3(一)基本规则 .................................................................................................... 4 (二)传统对格 .................................................................................................. 10三 合格联评析与佳联赏析 .......................................................... 14(一)合格联评析 .............................................................................................. 14 (二)佳联赏析 .................................................................................................. 18附《联律通则》 (修订稿) ............................................................ 26联论和读书笔记选录 .....................................................................28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 28 对联的起源与产生 .......................................................................... 33 雅俗共赏与雅俗并存 ...................................................................... 37 皇冠上的钻石――同边自对 .......................................................... 41 嵌名(字)联综合推介 .................................................................. 48 马蹄韵讨论 ...................................................................................... 62 析字联选辑 ...................................................................................... 68 无情对漫谈 ...................................................................................... 73 对联“飞白”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 76 关于学习联律的话题 ...................................................................... 79后 记 .............................................................................................82
楹联基本知识一 楹联概说楹联,俗称对联。楹,即厅堂前的楹柱。楹联就是张挂或雕刻在楹柱上的一组 对仗句。以前常用的代称有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联文、联话、楹帖、 楹语、桃符等。大约到清朝中叶,一切对联都囊括于楹联的名下。从广义上说,楹 联指书写、张挂的对联,也包括只书写不张挂的对联,还包括印成文字的对联。 一副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楹联的前半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比、出句、对公、 对头,一般以仄声收尾,张贴(挂)于面对的右侧;下联是楹联的后半部分,又叫 对句、下比、对母、对尾,一般以平声收尾,张贴(挂)于面对的左侧。 出句,指先出的半联。所出的可能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 对句,与出句相反,是应对人所对的半联。出句为上联(仄收) ,则以下联(平 收)对之。若出句是下联(平收) ,则以上联(仄收)对之。 横批:一般指配合春联使用的文字。与名胜楹联配合使用的称横额。横批和横 额的语意十分凝炼,成为楹联内容的补充或概括,与上下联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 同升华联意,烘托主题。(一)楹联的产生和发展楹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蕴含极为丰厚的艺术宝藏之一。先秦对立统一的哲 学思想,对偶的文学语言,以及桃符、门神等神话传说故事,成为楹联产生的根源; 南朝齐梁时代沈约、周J、刘勰等提出了四声和平仄概念。声律和对偶相结合,为 楹联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唐代楹联得以问世。后蜀主孟昶在他亡国前夕撰写的 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认为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 最早悬斓牡谝桓贝毫U飧贝毫靡怨惴毫鞔且蛭诙辏965)赵匡胤统一 了后蜀,派吕余庆做了成都的地方长官,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赵匡胤诞辰之 日即长春节。余庆、长春都出现在春联里,仿佛孟昶预见到自已成了亡国之君。 宋代楹联渐渐发展,首先在上流社会的士大夫中流行,宫庭楹联繁盛,慢慢向 下层社会渗透,被民间接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力提倡,使楹联文化得以大普 及。清代康熙、乾隆等皇帝提倡并亲自撰写楹联,影响整个朝野。楹联应用范围扩 大,种类多样化;内容广泛深刻;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艺术性达到纯熟、完 美的境界。郑板桥、纪晓岚、梁章钜、钟云舫、孙髯翁等一大批楹联大师灿若群星; 大批楹联著作出现,尤以梁章钜集古今楹联之大成,编著了《楹联丛话》 、 《楹联续 话》 、 《楹联三话》 、 《楹联剩话》 、 《巧对录》等系列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清代楹1 联达到鼎盛,蔚然成风,不仅登上了宫殿庙堂,而且走进了寒舍茅屋。(二)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楹联在旧文人的眼里是雕虫小技,文字游戏,茶余饭后的谈资,登不了大雅之 堂。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自己的诗文著作里,不编入自己的对联作品。事实上唐五代 以降,涌现出浩如烟海的优秀楹联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灿烂文 化,而且充分显示了楹联本身是一种思想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样式,是中华民族古老 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华夏汉民族独特的文学艺术形成,是中华民族辉煌璀璨 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组成部分。它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能小中见大,以少胜多。 它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看起来整齐美观,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想 起来意味悠长。它词约而义丰,有无所不包的内容;形小而质美,有独具特色的艺 术形式。又是一种充满辩证思想的文体。因此,被人们誉为“袖中诗” 、 “诗中诗” 、 “两行诗” 。具有激浊扬清、抒情言志、教育启迪、激励鼓舞、歌颂揭露、褒贬讽谕 的社会功能。(三)楹联文化成为新时代文化领域一支突起的异军当今,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与广大人民 群众关系密切具有广泛实用性、灵活性和亲和性的楹联,成为一支突起的异军,表 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楹联文化得以空全蓬勃发展。1984 年成 立了中国楹联学会,同时创办了会刊《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1987 年又创办 了会报《中国楹联报》 。后来又创办了《中国对联研究》 ,2001 年以来,每年出版一 本《中国对联作品集》 (年鉴) 。目前全国许多省、市、地、县都成立了楹联学会, 会员达数十万大军。各地楹联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还成立了数十家楹联网 站,楹联活动十分频繁,联家辈出。曾评选出全国联坛十老和楹联最高奖――梁章 钜奖,有 16 位名家获此殊荣,大型楹联著作和联家专著连续问世。中南大学成立了 楹联研究所,2000 年招收了第一名楹联研究生鲁晓川。2004 年,楹联进入全国高考 试题,楹联在我国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春铺千岭绿,联耀万家红” 。一年一度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参与人数最多的文 化活动,就是中国人民贴春联活动。不仅国内城乡,还有海外,凡有华人的地方, 每年都有春联出现,直接反映人们良好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华民族 的象征,寄托炎黄子孙深切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成为广大侨胞联系祖 国的纽带。2005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别开生面,将 17 副构思精妙、包容宏富的 春联贯串于整场节目,令亿万观众耳目一新,大大提高了晚会的文化含量。 《人民日 报》文章称“献春联节目,远远超出了‘串联’任务,而成为这场晚会最具文化品 位的艺术特色的一大亮点。 ”2 2007 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与中国楹联学会联 手,隆重推出了“与你一起过大年” 、 “春联展播”和“奇联妙对贺新春”节目,受 到全国和海内外华人的关注。 在万众瞩目的春节文艺晚会上又推出系列表达晚会 “和 睦、和美、和顺、和谐”为主题的春联。这是楹联界的春天故事,是楹联史上辉煌 的一页。 2006 年以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规定“考点布置要求庄严、催人奋进,高考前 每个考点大门前都要求张贴对联” 。从此考场楹联成为长沙各考场一景。鼓励学生轻 松、自信、沉着应考、充满人文关怀。 将楹联文化与本部门工作结合起来的意识越来越强,涌现于全国各个地区、各 个行业、各个部门、各条战线的征联活动,层出不穷。走进了中央新闻媒体,成为 国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内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楹联不仅可以反映生 活、美化生活、激励生活,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 楹联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同现代文明相结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强调以伟大民 族复兴为使命的今天,楹联以与时俱进的优势,强烈的时代风采,先进的文化格调, 发出了强烈的“中国声音” ,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奋进的主旋律。作为有高文化 层次的高等学府,尤其是高等学府的主体――大学生,应具有楹联文化的基本素养, 在继承和发扬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楹联规则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律诗,不到 300 年的初唐沈缙凇⑺沃适逼冢椭贫┝ 律诗的《诗律通则》 ,而几乎同期产生的楹联,千余年来,多是按前人约定俗成的办 法创作楹联,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坛才开始楹联规则的研究。近几年,中国楹 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散见于各种典集中有关楹联规则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和 理论探讨,制订并修订了《联律通则》 (以下简称《通则》 ) (见 P26-27)于 2008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作为当代和今后一个时期楹联创作、评审、鉴定在格律方面的 依据。 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所谓对仗句,是指上下联两边 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体现了楹联本身固有词语、 结构、声韵等因素在上下联中的对立。 “独立使用”体现了楹联本身的主题思想在上 下联文中相互的“统一” 。这种既对又联的对称联系,正是楹联的本质属性。 所谓“独特”是由中国方块字所具有的音、形、义的特点决定的,外国各种拼 音文字不具有汉字特点,所以不能成为两两相对,排列整齐的对仗句,因而产生不 出楹联形式。3 《通则》分为“引言”和四章共 14 条。我们重点讲两个问题。(一)基本规则共六条,也就是通则实施前,联友们常常使用的对联“六相” 、 “六要素”之说, 这六条简单明了,内涵却很丰富。它是创作、评鉴楹联的入门知识。 第一条 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和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两部分的字数必须相等,如果上联 由两个或多个分句组成,下联也必须是对等的两个或多个分句组成。每个对应的分 句的字数也要相等。例如: 生来同志,死去同年,生死为人民,三星闪耀辉金匾; 德厚开诚,才高开国,德才推领袖,卅载怀恩寄玉壶。 这是龚凤军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伟人逝世 30 周年获一等奖联。每边 4 个分句,每个分句的字数上下联对应相等。 有极个别例外,如袁世凯的灵堂里曾出现过“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年”这 样的“挽联” ,把“千古”和“万年”看成对仗,就有了袁世凯(三字)对不起“中 国人民” (四字)的弦外之音。这种讽刺效果,也是建立在“字数相等”原则上的, 否则就不会“对不起了” 。 第二条 词性对品 《通则》制定以前,一般叫“词性一致”或“词性相对” 。这是从现代汉语语法 角度作出的概括。现代汉语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 容词、代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拟声词 等。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和词组,其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 容词对形容词等等,如:全力传薪培骥足;三余奋笔著华章。 (作者赠蒋力余老师联) 又如环保联: 地皮年减,纵科技高新,岂可地球再造; 人口日增,奈资源极限,当谋人类长存。 从这个角度进行对仗练习和创作,肯定可以写出合格的对联作品。但这条所提 出的词性对品,即词的品类相对,既包括现代汉语语法上的词性相对也包括上下联 对应的字、词,符合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统的对偶辞格。 古人属对把字(词)分为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 “无形可见为虚,有 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实、虚、死、 活,就是词性的概念。如: 实字:天、地、树、木、鸟、兽、虫、鱼、花、草、人??(为现代汉语的名 词) 半实词:文、武、威、术、气、力??(为现代汉语的抽象名词)4 虚字(活) :吹、腾、升、沉、奔、流、进、出??(为现代汉语的动词) 虚字(死) :高、长、清、新、坚、柔、美、大??(为现代汉语的形容词) 半虚字:上、下、里、外、中、间、左、右??(为现代汉语的方位词、比较 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助字:者、乎、然、则、乃、于、也、哉??(为现代汉语的连词、介词、助 词等) 古人属对要求“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 。 显然现代汉语语法学意义上的对仗和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是两个理论体系,它 们之间大部分相合,但并不完全兼容。如阮元题杭州贡院联: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第一分句上下联的最后两字“言” 、 “笑” ,现代汉语中一个属于名词(言) ,一 个属于动词(笑) ,古人则同属实词。古人对虚字相对,最多要求“虚对虚,半虚对 半虚” ,很宽松。而今人却从中细分出动词、形容词乃至副、介、连、助等词。这样 古人常用来相对的两个虚字,今人却分别划入不同词性,只得用词性的“活用” 、 “兼 类”等来解释,甚至不得不允许词性的“异类相对” 。 《通则》的第 11 条就提出了允 许不同词性相对的五个方面的范围。 我们再来看泰山顶上的五言联: “一日无心出;群山不敢高” 。这是极言泰山高 峻雄伟的一副佳联,连太阳见到泰山都羞羞答答懒洋洋地无心升起,周围的山峰哪 个敢同泰山比高!此联按现代汉语语法,只有“一日”和“群山”为同类词对,后 三字则为异类相对。 “无”为动词, “不”为副词, “心”为名词, “敢”为形容词。 “无 心”为动宾短语, “不敢”为偏正短语,似不相对。但副词“不”含动词“否定”义, 可与动词对。名词“心”这里指“心思”的意思,含动意,故可与形容词“敢”对。 同理“出”为不及物动词,可与形容词“高”异类相对。 杭州飞来峰冷泉有一副嵌名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时” 、 “处”分 别为时间和处所名词, 同类相对, “几” 为数词, 何为疑问代词, 属异类相对。 但 “几” 为疑问代词,与“何”同,故可对。 “冷”为形容词, “飞”为动词,是异类相对。 有些形容词在古汉语中有使动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常与动词结合为另一个词, 如 “冷” 与其他动词结合为“冷却” 、 “冷冻” 、 “冷藏” ,则为动词。故视为可对。 又如贵州秉县北关头联: 道一声去也,送到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是天涯路; 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逢。 “一声”与“今日”分开看, “声” 、 “日”同为名词。 “一”为数词, “今”为名 词。因“今”有当前的含义,在日期序列中排首,与数序“一”的意义暗合,可对。 “长驱”与“见面”也属异类相对。 “长”形容词, “见”动词,可视为允许。 “驱” 、5 “面”为动词与名词不可对。 “驱”古代专指赶马,以“驱赶”之义代马,引申为先 驱、前驱,代指走在前面引导的人。先驱为名词,与“面”同类可对。名词“路” 与动词“逢”异类相对。 “万里”指后面的天涯“路” , “逢”指前面的“故人” ,实 为同类名词相对。 第三条 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 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句法结构角度讲,就是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性结构一致。单字不存在结构问 题,句型结构也不是强调的重点。结构主要指词或词组,要求主谓结构(有主语和 谓语两个成分)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有述语和宾语两个结构成分)对述宾结构; 偏正结构(有偏和正的两部分,正的部分为中心语,偏的部分可以是定语或状语) 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有述语和补语两个结构成分)对述补结构;联合结构(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结构成分)对联合结构。如解缙所撰楹联: 墙 上 芦 苇, 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山 间 竹 笋,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方 位 结 构联 合 结 构主 谓 结 构主 谓 结 构方 位 结 构主谓结构 谓 语词 语 结 构偏正结构 主 语联合结构上下联对应部分一一对应,属正格。其实,在古人的对联实践中,一部分对偶 句子结构全面对应,而有的尽管是完全合格的对偶句,但句子结构未必对应,也就 是说句子结构不对应也可以成对。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三分国”是盖的 直接宾语, “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在词语层面上的“结构对应”是格外讲 究的,不过对偶有宽工之分。在词语层面上要求“结构对应”也不是绝对的,传统 对格中有一种“偏对” ,就是用一个复音词对两个单音的字,如“梅花”对“桃李” (补充式对联合式) ,结构并不相对应,但都是植物名词,应是合律的。对初学者来 说, “结构对应”只限定在上下联的相应词语结构相对应,适当涉及词语配合、词序 排列和修辞运用,会有助于对仗的理性把握。毛主席《赠柳亚子先生》中: “牢骚太 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 “太盛”是“牢骚”的谓语; “长宜”是“放眼量”的 状语。 “肠断”连念,是“防”的宾语; “放眼”连念是“量”的状语,二者的语法 结构也不相同。所以这条的具体要求只是“合符规律和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并非 要求一致。有的对仗只要求字(最小语素)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如无情对等) 。6 第四条节律对拍节律,也称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楹 联中指音义停顿的规律。强调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节律可以给人以快感和 美感。楹联和诗词一样,可以吟咏,具有音乐性,所以有节奏。节奏又称音步,每 个节奏(音步)最后一个字称为节奏(音步)点。 节奏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 声律节奏为“二字而节” ,节奏(音步)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 一个节奏(音步) ,是人为规定的平仄格式,类似于律诗中的声律变化。每两个字为 一个声律单位,只考虑声律的变化,不管语句的意义。如有一副嵌名联: “晨枫”落“叶飞” “林里” ; “午马”驮“柴进” “顾城” 。 上下联都是用三个名字(刊名、人名和城名)中加一个动词组成,按声律节奏 划分为:晨枫/落叶/飞林/里;午马/驮柴/进顾/城。 语意节奏,按语言音节自然停顿,由生理和心理自然形成。出现不宜拆分的三 字或更长的词语(如天安门、南水北调、四项基本原则等) ,其节奏(音步)点在最 后一个字,如周恩来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为一四二节奏。 又如: 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为三二三二节奏。 有的楹联按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划分均可,则可任选一种。如: 世上物/皆/身外物;眼前人/是/梦中人。或 世上/物皆/身外/物;眼前/人是/梦中/人。 即每个节奏点上下平仄都相对,符合平仄对立的要求。 第五条 平仄对立 (一)为什么要讲平仄对立。因为楹联是韵律性文学形式之一,是要讲声律的。 “声”就是声调,主要指平仄而言, “律”是指平仄分布的规律。平仄和谐,读起来 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形成音乐美。 (二)如何确定字的平仄呢?分新四声和旧四声。 1、新四声。按现代汉语一个字的拼音有一、二、三、四声,或者说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属于一、二声(阴平、阳平)的字为平声字,三、四声(上声、去声) 的字为仄声字。如: 阴平 阳平 波(bō) ,脖(bó ) 平声 上声 去声 跛(bǒ) ,簸(bò ) 仄声bo7 2、旧四声。 (现在较普遍用的是平水韵,已 700 余年) ,一个字也分四声,即平 声、上声、去声、入声。只有平声字属平,另外三声,即上声、去声、入声都为仄 声。如: 仄声 (bǒ) 跛 波 (bò )仄声 簸 (去声) 剥,驳,帛,勃,柏,簿?? (入声) 仄声(上声) 平声 (bō) (bó ) 波 脖 (阴平) (阳平) 3、新、旧四声的差别:(1)旧四声的平声字包含了新四声的阴平和阳平字; (2)新四声里不存在入声字了,分别归入到新四声的一、二、三、四声里,也 就是有的可能是平声,有的可能仍是仄声。据统计,旧四声中的入声字,只有 670 多个,归入新四声的平声字约有 330 多个,仍为仄声字的 340 多个。备一本《诗韵 新编》或《中华诗韵》一查便知。背记下来也不难。 4、当前诗联界对新旧两种声韵使用的方针是“提倡新声,不废旧声,新旧并行, 但同一作品中不能新旧混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过去采用的都 是旧声韵,不了解它,就很难对过去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深刻的了解和继承。 (三)平仄和谐的基本要求 1、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 在单句联文中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字 平仄相反。类似律诗中的律句。如山西晋华实验学校学生赵海堂应对联: 幸有良师 常补短;难得诤友敢言非。即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新声) ,节奏鲜 明和谐,悦耳动听,相反相成。 这里要求的只是节奏点上的交替和对立,非节奏点上可不拘平仄。以二字而节 的联语,就如同律诗一样“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个字以上的专用名词,习 惯用语,已成为固定词组或语言单位的,可以看成一个节奏,除最后一字讲究平仄 交替和对立外,非节奏点用字可从宽。如左宗棠自题联: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 阳一卧龙。 ”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在节奏点上完全符合平仄 对立和平仄交替的要求,但非节奏点上则没有平仄对立这样严格。 2、对于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则,认为平顶 平,仄顶仄,是一种较好的规则。如李俊和题鹳雀楼联: 五峰列嶂(仄) ,九曲抱关(平) ,想它鹳雀栖身(平) ,定是沉迷此景(仄) ; 三省闻鸡(平) ,四周眺胜(仄) ,问尔黄河转首(仄) ,莫非留恋斯楼(平) 。8 从历史上许多优秀楹联来看,还有“朱氏规则” (除上联句尾收于仄声外,其余 各句句脚都是平声,下联则相反)和其它格式,无规律可循,笔者认为除了有交替 之外,不必过份追求。 3、联尾最后一个字,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意; 平声字,韵味舒长,有悠扬不尽的韵味,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这条也有 特例,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郭沫若小时应对塾师) 第六条 形对意联 楹联除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外,内容上更要求上下联语既不能互不 相关,又不能重复、雷同(合掌) ,而应从不同的角度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相互深 化,相辅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既要相对(对应、对称、对立) ,又要相“联” (关联、联属、联合) ,如: 1、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寿,内多一个春秋。 (纪晓岚对乾隆) 2、南宋状元宰相;西京孝子忠臣。 (文天祥祠联)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岳王墓联) 4、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一上层楼。 5、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题黄花冈联) 对而不联者,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对联。至少不是合格的对联。 上下联关联很好的如俞樾之妻石治棠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联: 万顷湖平 长似镜;四时月 好最宜秋 。 .. . . 上联从空间景色入手写湖,下联从时间、季节着眼写月,合起来成为十分切题 的西湖十景之首的平湖秋月的完整写照。上下联还分别嵌入了“平湖秋月”四字, 在特定环境、语境中组合得十分贴切自然。 上下联字面上工稳,对仗内容不相关联,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些可以叫“对” , 但不能叫“对联” 。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如过去私塾的对课。鲁迅以“比目鱼”对塾 师寿镜吾先生出句“独角兽” ;学生以“不许先生打学生”应对塾师的“即从巴峡穿 巫峡” ;分咏体诗钟,上下联分咏两种不相干的事物。无情对,上下两比句式、意境、 风格各自成章,对应的最小词素对得贴切工整,并使用借对等修辞手法,但上下比 内容不相关联。如清朝中陈省三花钱买了个五品官,吉庆喜日常穿上这套官服在 大庭广众中炫耀 “穿五品天青褂” , 有了解他底细的给他对了个下比 “卖六味地黄丸” (粘对) ,这里的“地”是借用的。还有集句对,上下比内容不相关联。如“夕阳无 限好” (李商隐) ; “高处不胜寒” (苏轼) 。另有部分语言斗智的文字游戏对,追求的 是对得工巧,内容不在考虑之列。如“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借图书” , “行人9 应走人行道;产妇须临妇产科”等。(二)传统对格本章共讲了四条,第八条讲平仄声调的问题,已在第一章第五条涉及,第九条 不言自明,易于理解,重点讲第七条和第十条。 第七条 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 对联的基本规则是创作对联形式上的基本知识,或叫入门知识、对联 ABC。按 基本规则可以作出合格的对联来。但欲穷千里目,还须更上一层楼。对偶修辞在上 千年的诗文对偶实际应用中,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形式变化,形成各式各样的对偶辞 格。修辞语言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在联律通则中 规定为“传统对格” 。在特定条件下,未遵守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 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传统佳作。相对于基本规则,传统对格属于更高级、复杂的范 畴。掌握了基本规则,又懂得传统对格,楹联创作、赏析就可以进入妙境。朱承平 先生从古典诗词的 374 个对格中,总结出系统对偶辞格 99 种,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 的,可视为成对。现举例如下: (一)运用文字修辞 1、迭语对。句际间对应位置词语的重复使用 如:山西蒲州关帝庙联(浙江杭州关帝庙亦有此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联中“而”虚词相对,为常见现象,大、山两字在后两个分句中首迭; “千古” 、 “一人” ,在后两个分句中为尾叠,二字迭。 2、嵌字对。把能构成特定意义的字嵌在对联的有关部位,使联语意中有意,以 增强对联的针对性,巧妙地点明所指的人名、地点或事物名等,给读者一种别致有 趣的感觉。这类嵌字格很多,五花八门。一般嵌名联有整嵌(单边整嵌、双边整嵌、 串联整嵌) 、分嵌(竖嵌、横嵌――首嵌、腹嵌、尾嵌、首尾双嵌、插嵌) 、递嵌、 省嵌、叠嵌、暗嵌(析字法、谐音法、嵌偏旁、部首) 、对嵌、顺嵌、反嵌等。七字 联如同诗钟的嵌法,有七种正格,即将要嵌的两个字上、下联对正,按要求的位置 分别嵌在上、下联中,从首位到末位有七种形式,诗钟叫一唱至七唱。分别叫 (1)鹤顶格; (2)燕颔格; (3)鸢肩格; (4)蜂腰格; (5)鹤膝格; (6)凫 胫格; (7)雁足格;另外还有别格(8)魁斗格; (9)蝉联格; (10)轳辘格; (11) 碎锦格; (12)双钩格。 (将两人的名字分别嵌于上下联首尾)等等。 (详见 P48《嵌 名(字)联综合推介》 ) 3、衔字对。一个字衔接一个字的对联,如: (1)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2)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10 此二联格式与局部顶真重合。 (二)运用语音修辞 1、借音对。对联创作中遇到某种特殊情况要表达一定内容而不能形成工稳的对 偶时,可以借用与这个字读音相同的另外一个字来构成工对。如:邓中夏烈士联: 清 操厉冰雪;赤手缚长蛇。 . 借清与青字同音与赤字构成颜色字相对。 2、谐音对。运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语带双关,字面上表示一个意思,实 际含义又别有所指的修辞手法。一般多见于巧趣游戏性或含蓄隐晦性的对联。如明 代大学士李贤看中了翰林程敏敬的文才,想招为女婿,特邀程到家试才,指着席上 的莲藕出句: “因荷(何)而得藕(偶) ” ,程亦以桌上的水果名语带双关应对: “有 杏(幸)不须梅(媒) ” 。李见程果然才思敏捷,便将女儿许嫁给了程。又如: 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讨点东西 。 .. (乞丐应对某小姐征婚联) 一盏孤灯光(江)南光(江)北,三更半夜,讲(广)东讲(广)西。 3、连绵词对。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迭韵的关系,即为联 绵词。双声联绵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玲珑” (lí ng ló ng) 、 “仿佛” 、 “鸳鸯” 、 “伶 俐” 、 “蜘蛛” 、 “蹊跷” 、 “坎坷” 、 “参差” 、 “忐忑” 、 “含糊” 、 “澎湃”等。迭韵联绵 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徘徊” (pá i huá i) 、 “骆驼” 、 “直觉” 、 “混沌” 、 “霹雳” 、 “苗 条” 、 “蹉跎” 、 “迷离”等。还有非双声迭韵的如“葡萄” (pútá o) , “玻璃” (bō lí ) 、 “蝴蝶” 、 “芙蓉” 、 “鹧鸪” 、 “蜈蚣” 、 “囫囵”等。还有既双声又迭韵的联绵词,即 同声重复词,如匆匆、津津、悠悠、猩猩、姥姥、侃侃、翩翩、孜孜、冉冉、喋喋、 迢迢、 谆谆等等, 如孙中山挽蔡锷联: 平生慷慨 班都护; 万里间关 马伏波。 慷慨 (kāng .. .. kǎi) ,双声连绵词,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无私奉献之意。间关(jià n guān)叠韵连 绵词,历尽道路艰险之意。班都护,即班超,东汉名将,曾任西域都护,封定远候。 马伏波,即马援,东汉初曾任陇西太守,伏波将军,封新息候。 又煤店联: 大大方方卖黑货;辛辛苦苦赚小钱。 此联诙谐有趣,戏称煤炭为黑货、贬词褒用,妙不可言。 大大、方方、辛辛、苦苦,都是既双声又迭韵的联绵词,即同音重复词。 上下联词性不同,说明联绵词相对词性不同,可以成对。 (三)运用词汇修辞 1、互成对。把同类单字连用,然后相对称为互成对。而不叫一字自对。例:天 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天地、日月均为类义字连用,而不能理解为日与月,天与 地自对。11 又杨慎题昆明西山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 霭 有无 ,拄杖僧归苍茫 外; . . .. ..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 ,倚栏人在画图 中。 .... .. “烟霭” 、 “雨晴” ,同小类实词互成对, “有无” 、 “浓淡” ,反义连用虚字互成对, “苍茫” 、 “画图”同义连用虚字与同小类实字组成的虚实互成对。 2、交股对(又称交络对、蹉对) 。一种同位交叉的对仗方法,不以对应衡量。 如:雨中游黄鹤楼联: 景物全新,黄鹤奋飞入画;江流依旧,奔腾白浪滔天。 黄鹤与白浪,奔腾与奋飞交叉相对。 又如:春残叶密 花枝少 ;睡起茶多 酒盏疏 。 . . . . 疏与密、多与少交蹉相对。 3、转品对。指运用同一个字,由于词性不同,因而声调和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所作成的对联。如豆芽店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同一长字,一个念长(chá ng) ,一个念(zhǎng) 。 运用同字异音,同字异义,重迭字,顶真格等多种修辞手法,创作出合符豆芽 店实况,内容连续,意义深刻,平仄合律的巧联。念成“长涨长涨长长涨;涨长涨 长涨涨长。 ”又如戊戌变法的首领康有为挽戊戌政变的被害人刘光第联: 死得其所,光第 真光第 也!生沦异域,有为 安有为 哉? .. .. .. .. 上联前面的“光第”指刘光第,后面的“光第”转品为光耀门第。下联前面的 “有为”指康有为自己,后面的“有为”转品为“有所作为” , “安” ,如何。 还有:皖省省省省省;银行行行行行。 谢谢谢添添酒;比比比干干杯。 (四)运用语法修辞 1、当句对。也叫同边自对、幅中自对、就句对。上、下联各同边自对,然后两 边相对。这样的对仗,只求同边中的自对工整,不要求两边相对工整。如陆伟廉的 春联: 红桃绿柳黄莺啭;碧海青天紫燕回。 用色彩斑斓、动静清明的画图书写春天到来的美景。 “红桃” “绿柳”自对, “碧 海” “青天”自对。 又如:女引凤,婿烹龙,珠联璧合; 杨柳风,杏花雨,美景良辰。 (女方送嫁厨师联) 2、鼎峙格。取三足鼎立之势,一字嵌在上(下)联中间,其余二字嵌在下(上) 联对称的地方。例:12 (1)跨凤乘龙 终有日;安 居乐业在斯乡 。 (嵌龙安乡) . . . (2)大泽 纳日挂东 海;万树宏毛 荫北晖。 (嵌毛泽东) . . . 3、流水对。也叫串对、走马对。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作两步表达,共同表达一 个中心,语流贯通,相承相接,不能随意颠倒。内容上、语气上如行云流水一样自 然流畅,有递进、选择、解析、假设、条件、因果、顺承等关系。如“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云带钟声穿树过;风摇塔影过江来 。 ” “洞中方数月;世上已千年” 等等。 4、粘犯格。粘犯是一种拗体(拗:不顺口,别扭) ,合粘失对的特殊声调现象, 粘是律诗中出现的。看毛主席的一首七律: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粘 粘 粘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 对 对 对虽然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上下联二、四、六字位置上的字同平同仄,即“失 对” ,如果就单句看并未违犯平仄交替的规则,仍是标准律句,律诗中的“相粘” , 要求起式相同,收式必须相异。语言是情感的流露,情感不同,则声调各异。人的 情感,复杂多变,和婉之外,尚有悲愤、抑郁、激励、豪壮等声情。这就是粘犯格 对联所以存在的缘由。如康有为悼谭嗣同联: 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谭嗣同字复生,嵌名悼亡,贴切自然,情真意切,感动天地。 又如武侯祠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粘对,廖廖十字,高度概括了诸葛 亮一生的功绩。前两字同仄相犯,巧妙地突出了联作的语义重心,并以豪壮之情写 出了其人的壮阔胸怀。又如彭玉麟题莫愁湖联: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前面的分句没有交替,后面的分句为粘犯格。一园之内有美人莫愁和英雄徐达 两个人的故事,而这两个人物,无论其性格、身份、朝代、背景都截然不同。彭玉 麟巧妙地以拗句与粘犯完成了这副名联,构成粘犯,在声调上避免互为绾合,产生 近乎平行的感觉,从而产生了话分两头,刚柔异样的艺术效果。 5、全平全仄对联 (1)有理尽管胆大;无私何妨心雄。13 (2)伟大祖国伟大党;英雄人民英雄军。 (3)酒胆海样大;诗才天比高。 (臧克家题李白纪念馆) 传统对格还有许多,我们这里仅举一些例子。 第十条 避忌问题 1、忌合掌。上下联意重复,两句话差不多只有一个意思。如同人的左右两手掌, 相合一致。这是对联的大忌。如: 珍珠玛瑙临门喜;宝石黄金入户欢。 珍珠玛瑙与宝石黄金用词不同,但都是说的珍宝、财富, “临门” “入户” ; “喜” “欢”两组词都是一个意思。 2、忌不规则(异位)重字。上下联中有重字,而且是不规则的,必须避忌。如: “经春风有百花 味;落雨花 涵一脉香。 ” . . 上下联中有两个花字,且不规则,必须避忌。规则重字则是不忌的。如梅兰芳 的琴师徐兰沅赠梅兰芳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此联有许多重字,但上下联所对应的字都是相同的,有规则的不忌。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也就是说对联最后的三字尽量避 免三仄声或三平声,即不要三同调。笔者认为此条能做到尽量做到,有的做不到的, 也不要以词害意。 联律中还有几条,不一一絮叨了,在学习前人对联中慢慢体会和理解,自然就 融会贯通。三(一)合格联评析合格联评析与佳联赏析我们所说的合格联,至少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条:1、有明确的主题;2、思想 内容健康、真实;3、形式上符合对联规则(或叫联律通则) 。下面我们就一些所谓 的对联作一些分析。 1、白话对联 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产物。 民国年间, 陈奕全先生编有 《白话对联大全》 , 收录了上千副白话对联作品, 现在流行最广的有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 带半点草去”和毛泽东同志的“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 。这两副代表作,主 题思想内容都是很好的,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但当今联界认为白话联还很难说 有多少成功之作。形式上多追求浅易晓畅,对仗上多意对或半对半不对,声律上可 以宽到只有句尾平仄相对。其余的缺少法度可言。所以蔡东藩在《中国传统对联作 法?序》中说: “吾所见之白话联对徒为白话文,无联对之规律。 ”就上面这两副代14 表作看,多有不符合对联规则处。 2、上、下联内容无关的 (1)坚持重教尊师方向;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重教尊师方向”和“贪污受贿作风”两者无逻辑关系,不成对。如将“重教 尊师”改为“勤政爱民”则可为合格联了。 (2)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上联是贾思勰“此物长生,一劳永逸”句的化用;下联是一般春联,两者并无 联系,不能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不成对。 (3)死对、硬对、拙对。 按联律生搬硬套,不管内容如何做出来的对联,就会合于律而悖于理。这种对 联叫死对、硬对、拙对。只是文字游戏。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在说相声时说的一副对 联: “人生七十古来稀;鬼死三千今去奇。 ”每个字都对得工整,但内容毫无意义, 仅是笑料而已。 又如过去一学子应对塾师对联: “门前白水流将去; 屋里青山跳出来” 。 也如此。 3、内容不真实的 (1)北宋王琪做一副对联描写竹子: “叶e(cuá n)千口剑;茎耸万条枪。 ”平 仄、对仗都可,且有文采,一时受到人们的赞扬。王琪扬言“有能挑一字者,愿以 十金相送” 。苏东坡来访时,王上前请教,苏说“万竹千叶,世上没有” 。从而成为 人们的笑柄。 (2)李廷彦献诗给一位大官,大官读到其中两句“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 时说, 想不到你家竟遭如此不幸。 李忙说: “实无此事, 只是为了对仗工整才这样写。 ” 纯粹是无病呻吟,形式主义。 4、内容不健康的 (1)一酒店联:见官可以头着地;醉酒无须脚朝天。 见着官可以下跪磕头,一副奴颜媚骨的奴才嘴脸,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 士风度有着天壤之别。更奇怪的是“醉酒无须脚朝天” , “脚朝天”是何意?与醉酒 又有什么联系?这是文字垃圾, 是对社会风气的污染。 另一副酒店联: “无钱天地窄, 有酒心胸宽” ,也是这类文字垃圾。 (2)吃尽天下飞禽走兽;安享人间富贵荣华。 这是一副野味店联,牛皮吹得不小。但它表达的完全是一些饕餮之徒的愿望和 心里。正是他们,为了一饱口福而“安享荣华富贵” ,大批的生物种群正在灭绝。美 好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到破坏。 对联文化应贯彻中央要求的“提倡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 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精神 。15 5、内容错误的 (1)并蒂花开三五夜,同心果结四周星。 这是一副婚联。婚联一般给人以美好的祝愿,希望新郎新娘吉祥如意,永结同 心,白头偕老。这联却是并蒂花开只有三五夜,同心果结只有四个年头。这不是祝 贺,而是在诅咒新婚夫妇赶快散伙。改为: “花开并蒂三生幸;果结心同四季芳” 。 则可。 (2)壬人献身万民福;午夜矢志四化春。 这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十二生肖新春联》中的一副。 “壬人”乃奸佞之人,奸佞之人如何肯献身为万民带来福呢?“矢志”与“四 化” 之间又有何必然联系呢?此联是作者将 “壬人下野国民福; 午夜观书志士勤” “翻 新”过来的。原联无论联律、内容都无毛病,奸人下野自然是国民之福,深夜读书 可证志士之勤。不顾内容,随意点金成铁,自然要闹出笑话来。如改为“壬人绝迹 国民奋;午夜攻书志士勤”则为佳联。 (3)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大禹惜寸,分寸无遗。 这是广东陶陶居酒店的一副门联。用了四个典故,似较文雅,曾被捧为名联。 但“易牙善烹”是有问题的。易牙即雍巫,原是齐桓公大卫姬裙下的仆从,后来给 齐桓公办膳厨,千方百计让齐桓公吃得开心、畅快,讨齐桓公的欢心。一次齐桓公 对易牙说: “美味山珍我都吃腻了,只有蒸婴儿没尝到。 ”易牙心领神会,但又害怕 执法严明的管仲,不敢从民间征收婴儿,就逼死自己的老婆,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 给齐桓公,从而更加受到齐桓公的宠信。就是这样一个成君之恶、烹子求荣、没有 人性的豺狼,怎能以“善烹”来称誉他呢。 6、不合对联规则的 (1)大吉大利大发财;好年好景好运来。 这是株洲市的一副春联。说了新年吉利、发财、行好运许多好话,这是春联特 征之一。但许多地方不符合对联规则。 “大发财”是一二节奏, “好运来”是二一节 奏。上联是仄仄仄仄仄仄平,下联是仄平仄仄仄仄平。节奏点句内不交替,句间不 相对。句尾同平。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2)铸精品工程出佳绩;育世纪人才显声誉。 这是我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工地上曾悬挂的两行字。两边都是八个字,节奏也 对拍,意思是说要盖一栋优质精美华丽的楼房,创造卓越的成绩;培育符合新世纪 需要的人才来显扬学校的声誉,主题思想尚可,词性、结构都符合对联规则。只是 平仄不谐。上联为: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下联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仄。音步点上句 内平仄不交替,句间平仄不对立。句尾皆仄。因此只是口号,而不是对联。16 (3)笔正书正,精神耀万古;品高艺高,翰墨传千秋。 这是 1998 年 7 月 13 日《中国书画报》头版头条刊登首都各界人士追悼原中国 书协主席舒同报道时用作副标题的挽联。 在遣词造句上,把笔、书与精神相搭配,品、艺与翰墨搭配,不贴切。互相调 换为好。 “正” 、 “高”两次重复使用,显得词汇和韵律单调。 “耀万古” 、 “传千秋” , 三同调,尽量避免为好。有人改为: 艺湛德高,精神传万古;笔圆书正,翰墨耀千秋。 这样就克服了上述弊病。 (4)泽及黎民,功奠万世伟业;东来紫气,运开九州宏图。 此为刻于著名的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中的一副对联,落款为“广东深圳万平 村敬献,潘长恩、少雁撰写”主要是平仄欠谐。上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 下联为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后面分句失谐,改为“泽及黎民,功奠千秋伟业; 东来紫气,运开万里宏图。 ”则合符对联规则了。这是刻在碑林这样庄严的地方, 用较规范的正格对联为好。 (5)八载耕耘,石破天 惊,澄空万里诗心壮; . 群贤倾注,凤鸣龙跃,霞彩九天 社绩丰。 . 这是中华诗词学会澄霞诗社成立八周年王裕璐的应征联。初评为三等奖,公示 后被取消了。原因是“天”字为不规则重字。后来作者自己改为:八载耕耘,闳中 肆外,澄空万里诗心壮;群贤倾注,龙跃凤鸣,霞彩九天社绩丰。 闳中肆外:比喻文笔流畅,豪放,能发挥尽致。内涵与石破天惊旗鼓相当。避 免了“天”的异位重字。但已失去了获奖机会。 (6)我曾出一上联:芙蓉国里秋光美。同学们应对的五花八门。这里仅举两个 应对联。一是“红霞万朵尽朝晖” 。出边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对边则是平平仄 仄仄平平。音步点前四字同平同仄; “秋光美”是二一结构; “尽朝晖”是一二结构, 不对应。二是“红霞万朵朝晖新” 。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上下联音步点都是 同平同仄,对边还是三平尾。都不符合对联规则要求。两句都受“芙蓉国里尽朝晖” 的影响。另对一句: “西子湖边春色浓” ,平仄、对仗、意境都好。 (7)连战和平之旅北大欢迎他去讲演悬联: 台北思故土,浦江察民情,京华叙和平,两岸三城,大家一家。 湖南拜先人,金陵谒国父,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心通百通。 这副对联主题明确,立意甚好。平仄上问题较多。音步点上“江” 、 “陵” 、 “华” 、 “安”同平, “家” 、 “通”同平。联尾同平。 清华欢迎宋楚瑜去讲演时也挂出一副对联: 求和平,兴中华,自强不息;增互信,促统一,厚德载物。17 上联前两分句六个平声字,下联除“增”字外,其余九个字皆仄声。联尾同仄。 不符合平仄规则要求。 7、改联 (1)陈克志教育教学联 堂堂青年学子,蓬头垢面,成何体统;巍巍知识殿堂,胡吐乱扔,像啥名堂。 此联用白话直截了当讲了学生应该讲究礼仪,不可任性为之,道理明白、中肯。 但“堂”字重复使用,为不规则重字;上联第二四字同平,失替。试改: 青年学子,蓬头垢面成何体统;知识广场,胡吐乱扔象啥名堂。 (2)年入耄耋不随旧;胸怀青少尤焕新。 (张祝同) 此联描述步入老年之后,仍壮心不已,迸发年轻活力的激情,格调颇高。 “耋” 字为古入今平,无论用古声,或今声都不符合平仄规则。下联“焕”字应平而仄, 出律, “胸怀青少”欠当。可改为:年入耄耋弗守旧;情追青少敢求新。 (3)韦述汉赞风旁林场联: 风旁展纸,山青水秀人工画;心血行书,果硕花红生态妆。 此联为了切入“风旁”地域概念,勉强造出“风旁展纸” ,句子生硬,下句无可 匹配,用“心血行书”凑对,有些莫名,不必钻牛角尖,删去上下联前面的分句则 清爽多了。 (4)一枕诗书闲岁月;十年风雨误花期。 (莫之杨) “诗书” 、 “风雨”皆并列结构,对仗工整; “岁月” ,也为并列结构, “花期”则 不是,对仗不够完美。替换“岁月”一词:一枕诗书闲岁序;十年风雨误花期。 (5)钟定枝偶成 莺歌有意催绿柳;燕舞无心剪嫁妆。 此联描述了春天燕舞莺歌的美好场景。但四、六字失替。 “绿柳”和“嫁妆”对 仗欠工。改为:有意莺歌催绿柳;无心燕舞剪红妆。较好一些。(二)佳联赏析这里所讲的佳联,是指优秀的对联作品。作一副合格的对联作品不难,要做一 副优秀的对联作品不易。这是和作者的才情、学识和刻苦的创作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要掌握文学创作的要领,有人提出六条,即:1、立意高远;2、意境优美;3、 感情真挚;4、议论精辟;5、寓意含蓄;6、炼字精到。运用各种文学技巧,做到切 情、切景、切题、切意。立意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即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 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这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或者说是作品的灵魂。 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 对联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真实而艺术地表现客观对象的形、质、美、丑、善、 恶,给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在于它融进作者活生生的典型思想感18 情,为社会上和历史上的人们提供识辩真理、交流思想、融汇感情,传导美感的精 神工具。主题深刻的楹联,才能使人动心移情,受到感染,才能形成一种社会的精 神力量, 才能获得历史的价值和不朽的生命。 “传神真宝a, 写意大文章” ,自古以来, 能传世的作品,都是因为主旋律好。当然,楹联是格律性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 性,因而需要符合对联规则。还需有艺术的表现手法。但不能忽视内容片面追求对 仗的工、巧、趣,流于文字游戏。这类对联虽可自娱,但未必有多大意义,难登大 雅之堂。 常江先生就对联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六个字: 1、工:工整;精巧、凝炼。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 炼。 2、切:切地、切人、切事。 3、贴:妥当。立意、抒情、措词、用字都要妥当。上下联主题不集中用词夸大、 不准确都是不贴。 4、稳:平衡、安定。联尾上仄下平,求得音韵平稳;言事范围小对大,思想内 涵浅对深;感情表达弱对强,从而达到内容上的平衡。 5、新:新鲜别致,有独创性。立意新,反映时代精神、当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 式,表现新社会的思想风貌和道德标准,表现层出不穷的新事和新概念。语言新、 清新、典雅、自然、新鲜活泼。 6、奇: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过目不忘。 下面我们侧重从主题思想内容,艺术构思和对联规则方面来赏析一些优秀的对 联作品。 1、政清人觉晓;春暖燕知归。 这是一副春联。贴春联,年年都有,城乡都有,中外都有,为春节增添吉庆, 华人喜闻乐见。但年年有,处处有,容易出现陈词旧语,如何创作意蕴清新的佳作, 是春联创作中的一大课题。 此联为郭集展所创作,令人很开眼界。它讴歌今日盛世,咏叹华夏春色。展示 了神州大地,一派清明,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暖暖春意,群燕齐归这样美丽的图 景。主题鲜明。构思新巧,出人意料。世情人情,借“春暖燕知归”一句,托物言 旨,意蕴深刻。苏轼有“春江水暖鸭先知”句,而此联中的“燕”不仅知“春” ,而 且知“归” ,一词一字,尽得其妙。全联仅 10 字,言简意深,思想含量大。通俗晓 畅,易于上口,而且字工词严。 平仄、对仗、结构完全符合楹联规则,上下联是统一于讴歌时代的主题。 2、毛笔粉笔,铅笔钢笔,您成金笔; 先生人生,一生又生,师亦长生。19 这是康笔生先生的得意门生文希林给康笔生的题赠联。 此联是赞颂恩师不平凡的人生,一往深情敬重有加,主题鲜明。 此联构思奇巧,用五个“笔”和五个“生”对应,五嵌其名。但读起来音韵铿 锵,跌岩起伏,字里行间,浸透着一股飘逸的灵气,令人回肠荡气,拍案叫绝。 “金 笔” 、 “又生”是此联的“联眼” 。 “金笔”是作者对康老先生几十年毛笔生涯的精辟 概括,十分形象,又恰如其分。康先生从事语文教学数十年,经历了四笔的磨炼历 程,最终成了灿烂闪光的“金笔” 。 “又生”则是对康老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寄托 作者对恩师的深切同情和崇敬。康老年轻时好开玩笑,既幽默风趣,又才华横溢, 出口成章,因为半副开玩笑的对联而成了“攻击领导”的“罪行” ,被打成右派,斗 争批判折磨无尽,九死一生,直到 1999 年才得以平反冤案。康老吟诗曰:青青池畔 柳,本固怎凋零,耐过冰霜劫,春风吹又生。康老自称又生翁。这就是“又生”一 词的深刻含意,是一段辛酸的经历。 此联词性、结构、节律都符合对联规则。上下联联意相关。只是各分句句脚依 次连接,上联为仄仄仄,下联为平平平。无交替,非正格,无碍大局。 3、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璧; 高梧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这是湘潭刘人寿先生在“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 5 万参赛作品中获 得唯一的一等奖联。此联通过欢庆香港回归歌颂祖国的强大和党、政府的政策、策 略英明,主题鲜明。 此联构思巧妙,形象生动,气势恢宏,含蕴深远。上联,从大局着眼,艺术地 勾画出了关于香港回归的全过程。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党和政府从政策上收回 香港的谋划,正是大笔画龙。而香港果然在壁垒森严中破壁而出,回到祖国怀抱,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龙破壁”三字与前句紧相呼应,把上联推到最高境界,令人称 赞。百年来的中国,经过人民前仆后继的斗争和建设,强大起来了,在国际上的地 位提高了,算得上是引风的高梧。香港原本是中国的领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才 另属别枝。现在时机已到,被引还巢,全国上下因而纵情高歌。这样的构思与上联 同样奇巧。 全联完全符合对联基本规则的要求。 4、万里长城含笑立;百年香港载歌归。 这是重庆倪一丁的香港回归联。此联短小精悍,气势恢宏,内容深邃。最突出 的特点是形象生动。把我们祖国比喻为万里长城雄峙在东方。巧用“含笑” 、 “载歌” 把祖国母亲接纳赤子回归的百感交集的心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同时又把香港人民乐 不可支、载歌载舞的情感倾吐得淋漓尽致。动词“立”和“归”的运用,把祖国的 强大形象刻画出来,把赤子归心似箭的神态充分体现出来。20 5、口喊人权,脚踩人权,问人权竟在何处? 此除霸道,彼平霸道,笑霸道无非自家。 这是陈文增先生斥美国及北约入侵南联盟联。主题十分鲜明,将一个口喊人权, 实行霸道的侵略者揭露得淋漓尽致,毫无保留。 艺术上十分高超。用句际间对应位置词语重复使用的迭语对,反问等修辞手法, 连用三个“人权”和三个“霸道”来加重语气,增强了联文的节奏感。用“口喊” 对“脚踩” ,道出了美国及北约对人权的态度,一个“问”字,恰到好处,似投枪, 似匕首,切中要害。对于这些口是心非的强盗,他们自然无言以对。 “此除”与“彼 平” ,一先一后,一欧一美,展现了美国及北约的霸道行径。又一个“笑”字,用得 极妙,对这些讲人权,除霸道的假面具进行了彻底的戳穿。当他们的真面目暴露后, 能不贻笑大方吗?读这样不假修饰的白话,就象站在历史的审判台前,看那些战争 罪犯被全世界人民质问和嘲笑的情形。此联庄谐并用,笑骂与气愤作结, “自家”与 “何处”做答,妙趣横生。 全联,完全符合对联规则要求。 6、高枕岂无忧,他常拜社参神,可恨阴魂犹未散; 近邻虽有约,我自强兵富国,须防妖雾又重来。 这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的一副对联,曾获 1985 年第三届“云鹤杯”征 联大赛一等奖。 作者有极敏锐的审视力,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对国家安危常怀于胸。闪耀着爱 国主义思想熠熠光辉,境界至高至美。欣赏此联,无疑会唤起中国同胞永远筑起一 道心理上的万里长城。 上联以洞察日本战后还有好战政客“拜社参神” ,经常朝拜昔日侵华罪魁亡灵的 丑恶行径,据此判断他(日本)好战恶魔的“阴魂”还没有消散。由此告诫人们, 对“他”切不可“高枕” ,千万不能放松警惕。 下联进一步告诫人们:中日双方“近邻”虽已“有约” ,在 1972 年 9 月 29 日建 交,但我们切不可麻痹大意,必须居安思危,致力“强兵富国” , “须防”战争狂人 挑起侵略战争的“妖雾又重来” 。这不是杞人忧天的呼唤,而是振聋发聩的警钟。 联语起句突兀,中间起伏跌宕,结句化用毛泽东诗句贴切自然。全联要语不繁, 立意高远,构思巧妙,词工意切,语句流畅。切合马蹄格要求。 “拜社参神”和“强 兵富国”各自自对,而又上下相对。全联符合对联规则。 7、五十年两首歌,歌唱东方红,歌唱春天故事; 九万里千张画,画描中国美,画描世纪新图。 这是庆祝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的楹联。此联从广阔的时间着笔,境界开阔,气势 磅礴,远瞩高瞻,见识不凡。上联将建国 50 年归结为两首歌,高度赞扬了毛泽东、21 邓小平两位伟人在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中起的巨大作用。下联从九万里辽阔的空 间入手,比作千副画,高度赞扬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建设中国和 迎接新世纪的豪情壮志及取得的丰功伟绩。34 个字,上下 50 年,纵横 9 万里,涵盖 极广,内蕴丰富,言简意赅,语浅意深。此联符合语意节奏,运用顶真、迭语等修 辞手法,不愧为联家大手笔。 8、皖省省,省省省; (对句)农行行,行行行。 (出句) 这是某省农行 1998 年的征联,1999 年 2 月结束,4000 多人参赛,只评了少许 鼓励奖,1999 年 11 月贵州唐祖闳先生应对了此联。出句读成“农行(há ng 杭)行 (xí ng) ,行行(há ng)行(xí ng) ; ”对句读成“皖省(shěng)省(xǐng)省省(shěng) 省(xǐng) ” 。shěng,省份名词,xǐng,醒悟,反省知觉,引申为明白。两分句均为 前名后动,主谓结构。 上联含义为安徽省的农民醒悟过来,冲破人民公社生产所有制的束缚,搞起了 家庭联产承包制,全国各省的农民跟着觉醒过来,从而掀开了我国农业全面改革的 新篇章。 下联讲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银行,也只有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促进农业生 产的持续发展,从而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这样,上下联意思互相衔接,并显出农 业银行的作用和重要性。此联构思巧妙,利用同字异音,同字异义,重叠字,顶真 格,转品等多种修辞手法,创作出了内容连贯,意义深刻的对联,实在不易。上联 全仄,下联全平。 9、若松梅有节,若桃李无私,只须净土一方,便可顶天立地; 任雨露矜功,任冰霜肆虐,总是清风万里,何曾仰面低头。 此为海内外“咏竹”征联大赛中赵健之先生夺冠之作。 上联从松梅入题,让人们想起岁寒三友中的“竹” ,从对铁骨松梅,无言桃李的 吟哦,进而引发对只须净土便可顶天的翠竹讴歌;下联从世俗的争名逐利的雨露冰 霜引发对一尘不染、坚忍不拔的竹品格的赞美。作者如数家珍,以彼物为铺垫,逐 步生发开去,运用正衬和反衬,使主题得以升华。其间用副词巧妙连缀,笔意一气 呵成,跌岩起伏,象春天的云彩那么美艳。 作者只粗线条地勾勒了翠竹的形象,而重墨泼写其品行。写竹言志,用秀美的 文词凝聚了思想的光辉和崇高的品德。伟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使我们受到熏陶。 这种人格的力量,使我们胸中正气得到激发。 采用比兴手法,匠心独运,使其意蕴含蓄深邃。题为“咏竹” ,却罗列了“松梅 桃李,雨露冰霜”八种自然物,唯独无竹,但细吟之,句句都在咏竹。 炼字,也是本联的特色,作者用“矜” 、 “肆虐” ,来描绘雨露冰霜争名逐利之状, 反衬翠竹虚怀若谷,清风两袖的品性,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物以生命,使之栩栩22 如生。美妙的是“矜” 、 “肆虐”两词很自然地给客观景物涂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 彩,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为正对,内容一致而不单调,用字相似而不雷同。形式上完全符合对联规则。 对仗工整,前两句自对,又上下相对,结尾句顶天立地,仰面低头,各自自对又上 下相对。 10、七姐遣青鸟,传书孝感:难胜高处寒,昨夜观地,见有九州瑞气; 董郎拨手机,回话仙宫:笑谈人间美,今岁探亲,可乘五号飞船。 此联构思新奇,用典妙奇,联语精奇,读后如临流泉,赏心悦目;如饮美醪, 回味无穷。 构思新奇。联中的“七姐”指“七仙女” 。她思念孝感的丈夫,便派信使传书, 谈自己在仙宫(即高处)的感受与切切思念之情。更使她感到欣慰的是,昨宵观地, 见神州大地春风祥和,瑞气氤氲,进而表达了她对美好人间的向往。董郎看罢书信, 立即给七姐拨了手机,对她笑谈人间美,开放复兴的中国大地,美景不亚于天上仙 境。并告诉她,今年春节探亲,可乘高科技的五号飞船回来。这样的奇思构想,实 在令人惊叹!既有景,又有情;既有大胆想象,又有适度夸张;既符合“移动通信” 的征联主旨,又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用典妙奇是此联的一个显著特点。 “难胜高处寒”是活用了苏轼《水调歌头》 “高 处不胜寒”一典,显得妙意传神。一个“寒”字,生动地写出了七姐内心的孤独与 无限缱绻的情意。对“天仙配”这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赋予了新的 生命力与活力,体现奇妙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情画意,生机无限,令人神思 情往,拍案叫绝。 联语精奇。整个联语无冷奥之词,对仗工整,平仄和谐,清新自然,不乏精约 之奇。以新奇的构思,将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赋予新的内涵;天上人间传密意,董 郎仙女打手机。既流淌着千年古韵,又体现出时代气息;既是献给大中华的颂歌, 又显示出孝感特色。 11、五峰列嶂,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 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 此为楹联获奖专业户李俊和先生在鹳雀楼海内外大征联 16000 多副应征作品中 夺冠之作。并把它刻写悬挂在鹳雀楼的正门。 鹳雀楼因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而名满天下,声震古今。李俊和此联立 意奇特,构思巧妙。上下联都用了拟人手法,和谐一致。上联将鹳雀当做有感情的 人来写,因为沉迷五峰列嶂、九曲抱关的美景,鹳雀才来楼上栖身,于是高阁因鹳 雀而成为名楼。下联将黄河拟人化。黄河的流向,本是自然造化,与人文景观没有 关系,但从黄河在此转弯的特殊自然面貌,猜想黄河因留恋“斯楼”才在此转首,23 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此联还用了设问的修饰手法,大胆发问,莫非留恋斯楼?达到 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12、黄鹤楼名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这是清代符秉忠为“千古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撰写的名联,具有以下不同凡响 的特点: (1)气势磅礴,笔挟风雷。上联突出一个中心名词“气” ,下联紧扣一个名词 “江” ,由此生发开去,进一步借“扫开”和“洗尽”两个动词谓语,纵横捭阖,左 右挟荡,展现出一副波澜壮阔、一往无前的奇特画面。在作者笔下,目聘天地,怀 抱古今,洗尽悲愁,扫开憾事,襟怀无比广阔。真是气壮河山之语。 (2)巧用典故,自然贴切。上联中“爽气西来”一词,由道家的“紫气东来” 衍化而来,同时巧用了《世说新语?简傲》中王子猷与桓冲对话时所说“西山朝来 致有爽气” ,以及宋?辛弃疾《沁园春》一词中“争先见面重重,看朝来爽气三四峰” 等典故。而“天地憾”一词,出自《中庸》第 12 章,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之典,同时,也暗示人们,作者写此联是在天高气爽的秋天。至于下联中的“大江 东去”一词则借用宋?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 。这些典故,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 (3)构思巧妙,手法灵活。从字面来看,都是普通语句,但它所表达的思想内 容和艺术技巧,却不落常人窠臼。它起笔奇特利落,大词大用,虚实并举,上下交 错,既写了东西方位,又写了天地古今。更巧妙的是在借景抒情中,将时、地、人、 空、物凝成一体,把“气”和“江”写活了,高度人格化了。作者把个人的豪情感 慨变为直抒暗发,一一倾泻于短短的 22 字之中。 (4)意境高远,富于哲理。不仅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入世出世思想,赋予 新的生命,而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表达了一个朴素的辩证观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和事物变化的新陈代谢,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腐朽消极的东西,总 是会被新的积极的力量所代替。这就给人们以奋发前进,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对 仗工整,格律谨严,可称千古名楼不朽联。 13、玉泉山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此联意为:红色的面容显示出赤诚的忠心,骑着赤兔追风马,纵横驰骋时从没 有忘记自己是汉帝的武将;在青色的油灯下攻读青史,拿着那把青龙偃月刀,即使 在心灵最隐秘的地方,也没有对不起苍天的行为。 对仗工稳中见奇巧,对关羽的外貌、坐骑、兵器、爱好以及品德各方面的特点,24 做了全面的概括与评价。应用了颜色重字的技巧,四赤对四青,妙趣横生,令人回 味无穷。 此联极力称颂关羽的忠肝义胆。诵读联文,让人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关羽身在曹 营心在汉,得知刘备消息后,即挂印封金,保护着甘、靡二夫人,千里走单骑,过 五关、斩六将,经往河北投奔刘备。一路上关羽礼敬二位皇嫂,每晚在灯下凭几看 书等一系列情景,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季世昌、朱净之编著, 《中国楹联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2、中国楹联学会会刊,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 3、中国楹联学会会刊, 《对联文化研究》 。2013.525 附:《联律通则》 (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按: 《联律通则(试行) 》自 2007 年 6 月 1 日公布以来,得到各级楹联学会及广大联友 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 建议的基础上, 对 《联 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 定从 2008 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 (修订稿) 。 《联律通则》 (修订稿) ,是对千 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 它的]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 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引 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 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 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 (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 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 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 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 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 而节” ,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 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 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 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 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 ,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26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第七条 传统对格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祛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 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 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 ,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对从宽范围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 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 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 、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 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 则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 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 2008 年 10 月 l 日起施行。2007 年 6 月 1 日公布的《联律通则 (试行) 》同时废止。27 联论和读书笔记选录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昆明大观楼长联(以下简称“长联” )气势磅礴,文彩飞扬、韵致幽雅,评古论 今,脍炙人口,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 “海内第一长联” 、 “古今第一长联” ,有人 说, 这些说法都不确切, 应该是 “天下第一名联” 。 此联驰誉海内外, 不是因它的 “长” , 而是因它在中国楹联史上,具有北斗拱辰的仰视客观位置。1、时代背景大观楼始建成于康熙 29 年(1690 年) 。康熙 20 年,清王朝在粉碎吴三桂叛乱集 团后,云南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境况,但因离明亡不远,社会矛盾较为复杂,为 粉饰太平,安抚人心,开始筹建大观楼。经 5 年左右初具规模,成为我国继滕王阁、 岳阳楼、黄鹤楼之后的第四大名楼。一些文人雅士遂来登临赋诗,写下许多诗联。 康熙 35 年(1696)大观楼增修时孙髯作此长联, “一扫俗唱” 。2、作者孙髯简介当时云南有两个在诗词文学方面很有造诣的孙髯翁,一是曲靖孙髯翁,生于康 熙五年 (1666) 年, 另一个是比他小 45 岁的昆明孙髯翁, 生于康熙 50 年 (17ll~1774) 年,所以长联有产生康熙中(曲靖孙髯)和“乾隆中” (昆明孙髯)之论争。据《中 国对联大辞典》介绍:孙髯生于康熙年间,大约卒于乾隆 39 年。字髯翁,号颐庵, 生而有髭。陕西三原人,他的父亲在云南当武官,全家迁到昆明。孙髯从小聪颖, 博学多才,古诗文辞,名重一时。不随流俗,不肯应试,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 著述多佚亡。 《滇南诗略》存诗 20 首,近人方树梅藏《孙髯翁诗抄残本》一卷,存 诗 65 首。孙以撰昆明大观楼长联名于世,该联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都对后 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人多知有大观楼长联才知有孙髯其人。咸丰七年(1857)大 观楼与长联均毁于战火,现存于大观楼二楼的长联是陆书摹刻的。同治五年(1866 年)长联毁于兵燹(音鲜) 。现长联为光绪十四年(1888 年)赵藩书,岑毓英立。3、长联及注释联文: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 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 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 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28 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 枕清霜。注释:滇池:云南昆明市西郊,全国六大淡水湖之一。五百里:极言滇池水面宽度。披襟岸帻:迎风披衣,推高头巾。帻,包发鬓的巾。东骧神骏:骧,马昂首 奔驰,神骏,神马,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西翥灵仪:翥,飞翔,灵仪,指昆明西 面的碧鸡山。昔传有凤鸣其上,当地人不知何物,称为碧鸡。凤凰是灵禽,凤凰来 仪,称为灵仪。北走蜿蜒:蜿蜒指北面的阝 虫 (音洪)山,山势蜿蜒而去,犹如长蛇 曲折前进。南翔缟素:指今昆明市所属之晋宁县的白鹤山,缟为白缯,素是生帛, 洁白,故用缟素代指白鹤山。四句是说登高遥望,四周山势蜿蜒起伏。高人:封建 社会中某些蔑视权贵,退居山林江海隐逸的知识分子,被称为“高人”或“高士” 。 韵士:即诗人。蟹屿螺洲:滇池中由蟹、螺、蚌之类的骨骸堆积而成的小岛。梳裹 就风鬟雾鬓:风鬟,蓬松的高髻;雾鬓,双鬓梳得象薄雾。花草树木象高高的发髻 和疏松的鬓毛。这里形容浓树垂柳在薄雾中摇曳的秀丽姿态。萍天苇地:极言水草 和芦苇之多,直与天相连。翠羽丹霞:翠羽,翠绿色的羽毛,代指翠绿色的鸟,丹 霞,红色的云霞。两句的意思是从远处望,在水上的萍叶、芦苇同天际相连,天空 中的云霞五彩缤纷。九夏:指夏季 90 天。芙蓉:指莲花,三春:指春季三个月。把 酒凌虚:对着天空高举起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为了打通西域,曾在长安挖昆明 池,制造大船,练习水战。公元前 109 年,汉武帝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 汉武帝以杨仆为楼船将军,讨伐南方。唐标铁柱:唐天宝年问,云南成立南诏国, 加强了境内各民族团结,推动了社会发展。794 年,唐遣使者南诏会盟,盟辞强调各 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关系,唐玄宗统一大理南诏国,在洱海边上立过记功 的铁柱。宋挥玉斧:965 年,宋将王全斌灭后蜀国,请乘胜攻云南。宋太祖赵匡胤正 在忙于稳定内部,不敢进取,便用玉斧在地图上划大渡河以西说,河外不是我的土 地。从此,宋朝与云南彼此隔绝了三百年。元跨革囊:公元 1252 成吉思汗孙蒙奇命 令其弟忽必烈率兵驾着皮筏子,渡过金沙江来到云南,一统六诏山河。从此,云南 又与内地统一起来,这便促进了云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述四句概括了汉、唐、 宋、元四朝有关云南历史的几件大事。 伟烈丰功:伟大而众多的功业。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化用王勃《滕 王阁序》诗句: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而成。珠帘画栋,指豪华的宫 廷所挂用珍珠串成的帘幕和雕梁画栋,形容滕王阁的高耸与华丽,此处借来形容大 观楼。断碣残碑:指封建王朝所立的“功德”碣碑,经风化雨蚀,年代久远而断裂 残破。碣,圆形的碑。苍烟落照:暮色苍茫的烟雾,落日昏暗的光线。几杵疏钟: 寺庙中传出的疏落的钟声。杵,圆木棒,此处作动词,敲。一枕清霜:套用“一枕 黄梁”的句式,意思说,一觉醒来,只见遍地寒霜而已!29 4、主要思想内容此联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思想性、社会性和艺术性。 写滇池美丽的风景,生机勃勃,如画如诗;写云南历史变迁,气势豪放,典雅 华丽。作者因景生情,借史抒怀,旨高意远。既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又嘲讽了 “滚滚英雄”的“伟烈丰功” ,并揭示了清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尤其是下联,作者 尖锐地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费尽移山心力”地“征服”云南,但这些“伟烈丰 功”都如同“暮雨朝云”一般飘散零落,只剩下“苍烟落照”中的“断碣残碑” 。以 冷峻的目光,深刻的寓意,犀利的笔力,宛然活画出了一幅封建统治衰亡图。5、艺术独创性长联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寓意高远,气势宏大,意境深邃,结构谨严, 文辞精美,语言功力深厚。句中的五七言句非诗而又充满了诗意,而三、四、五、 七言的长短句,却又是词的句式,伸缩切拍。 (1)章法安排上,采用“总分法”结构联文。上联首三句为总提概说。五百里 滇池交代景物对象; “茫茫空阔无边”讲明景象特点; “喜”是表明感情基调。无论 情与景,均从大处入手,不作细说,这是总写。 “看”字以下至上联尾,从地理形势 之胜,景象风物之美加以分述,抒喜乐之情。下联章法同上联。先总写怀古及感叹 之情,再具体分述相关历史以及“一切归空”的慨叹。此种章法结构在长联中使用, 首见于大观楼长联。 (2)表现手法上有两种最为新颖独特。 一是融叙、写、议、情为一体。前人短联中,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 情,多为单用,很少综合;即使长联,也少见两种以上融合。此长联不拘常规,将 多种表达方式交错互用,有如散文之作法,开人眼界。 另一手法创新是在联中率先使用铺陈手法。写景,面面俱到,形容曲尽;咏史, 罗列分陈,顺序而下;言情,则递进接转,抒发充分。铺排本是赋中常法,髯翁大 胆将此法移至联作,乃是首创。 (3)遣词造句上,新创种种“孙氏句法” 。 A 一字领有序排比句。 上联中 “看: 东骧神骏??” , 下联中 “想: 汉习楼船??” 一字领引四个排比句,且句子排比有序,又能两两自对或交错成对,却是首见。空 间上突出了自然景观之所在处,时间上溯陈了汉唐宋元各个历史时期开拓云南的经 略盛事。成为全联上下中的重点,也就是点明画龙的眼睛所在。 B 三字领四言自对句,如“梳裹就风鬟雾鬓” , “点缀些翠羽丹霞” , “卷不及暮 雨朝云” , “都付与苍烟落照”等,三字领词曲中习见,联中四言自对句也不新鲜, 而三字领自对句则是变化出新。也带来句式变化,破七言句“上四下三”的节奏为 “上三下四” ,使句子接近口语,更显活泼自然。30 C 三字领数字自对排比句。如“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 春杨柳” ,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用三字领起四个 排比句已属空前,所领排比句全由数量词组构成,且能两两自对,或交错成对,则 更是机杼独出,新人耳目。这种句式对于破除四言排比句的呆板滞重,对于叙写的 化实为虚,形成空灵的意境,大有妙用。 D 上下联首句用概数“五百里” , “数千年” ,于下文胜迹描写,历史怀想,都是 最好的导入。用大数目之概数开头,有高屋建瓴之势,气魄宏大,能领括全体,振 起全篇。 作者的创新,基于对长联基本特点的深入思考,准确把握与恰当运用。长联因 为长,才为由总到分的章法安排提供了便利,才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为铺陈、排比、腾挪、展衍提供了可能性;因为长,便决定了联中需多用各类领字 来承启转接,以使前后句意、上下语气于转折中变化一气贯注。却避免了联长可能 带来的诸如支离琐碎,板滞生硬等缺陷。 (4)气势恢宏,蔚为大观,形成气候,具有唐诗、宋词难与比附之气慨。 A 平仄严谨。长联 180 言,10 节,36 句,90 个声律节奏,平仄规则十分严格。 有抑扬顿挫的回环美,音乐美,可直接加强长联的节奏感,气势美。 B 对仗精工。对仗不同于平仄单从听觉上造成声律美,也超越了仅属于修辞的 方法论,而是从视角上、形式上、意趣上、语言上借助于汉字、语言的特殊功能, 强化了长联的气势。为求气势的谐和、连贯、平衡,上下联总体上对仗,上联写景, 下联叙事,虚实相对、使上下联内容相对集中,便于铺陈造势。 C 动感领字。在每节的第一句首字,锤炼用动感较强的动词作领字。一字领、 二字领、三字领、多用动词或偏正结构动词和偏正词组动词,以增强动感气势。长 联一字领 6 个: “看” 、 “想” 、 “趁” 、 “尽” 、 “更” 、 “便” 。二字领二个: “何防” 、 “费 尽” 。三字领 8 个: “喜茫茫” 、 “叹滚滚” 、 “梳裹就” 、 “卷不及” 、 “点缀些” 、 “莫辜 负” 、 “都付与” 、 “只赢得” 。 D 动势排句: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语言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 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内容层层递进,语气步步趋强的内涵,借以增加语势。 长联用了四节,16 个排句,特别运用了“东南西北” 、 “春夏秋冬”以及数量词,朝 代名等习惯顺序的流畅性,作为排句的第一字,平添了长联气势的力度。 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其超卓的见识,广阔的襟怀,横溢的才华,综合了历史 人文与自然景观,蔚为大观的宏阔磅礴气韵,展示出“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的矫然英姿, “掷地有金石声”的实质存在。是一副空前绝后的楹联典范。6、画蛇添足封建时代的名人雅士、达官贵人,自不量才疏力薄,加以篡改,闹出笑话,而31 贻笑后人。 (1)道光年间的云南总督阮元(号云台) ,认为孙联的终局是袭用岳阳楼的对 联,其辞句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且以为冗长,将它缩减成为短联:千秋怀抱三 杯酒;万里云天一水楼。并说上联包括全部历史,下联蕴藏四外景色。其实,阮联 语义晦涩,远不能与孙联相比。同时阮元对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进行了篡改。其中 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把“伟烈丰功”篡改为“爨长蒙酋” ,以指吴三桂。这样就把吴三 桂与历代已亡的统治者并列,而将清朝统治者排除在外。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坦言了 他的动机“孙髯翁原联,以正统之汉、唐、宋、元伟烈丰功总归一空为主,岂不 乎说到我朝。故改为‘爨长蒙酋’递到吴三桂等人身上,所以扶正而消逆也” 。显 然,阮的这段表白,正是说明阮元阉割孙联,是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阮的 其它篡改使原联的生动形象、雅趣韵致,被剔除了许多。如把“空阔”改为“波浪” , 不但失去了原作的气势,而且也不符合实景。 (滇池不是黄河长江,它的波浪不是大 的,更谈不上“无边” ) “空阔”与“英雄”是同类词,各自相对,很工整的。阮元 的学生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 ,跟着他的老师唱一个调说“按上联之‘神骏’ ,指 金马; ‘灵仪’指碧鸡; ‘蜿蜒’指蛇山; ‘缟素’指鹤山。皆滇中实境。然用替字, 反嫌妆点。 ”以“缟素”为鹤亦似未安。但实际上髯翁是在修辞手法上以代替格的比 喻而为长联修饰的文学炫彩,以喻代突出了文学性的才情毕露,正是“妆点”增姿 的良好效应。又如把“何妨选胜登临”改为“惜抛流水光阴” ,不知所指为何 ?“衬 将起苍崖翠璧”改掉了原联中“梳裹就风鬟雾鬓”拟人写法的风趣和韵致。把“断 碣残碑”改为“藓碣苔碑”与“萍天苇地”相对,理由是“萍、苇、苔”都是植物, 同类相对,更加工整,但“萍天苇地” 、 “断碣残碑”都是工整的自对。经他这么一 改,把“断碣残碑”所包含的那种历史苍茫感全部改失了。用“早收回薄雾残霞” 代替“点缀些翠羽丹霞” ,把原句的绚丽风光扫得精光。既早收回,还有什么景致观 赏呢?最后硬把“晴沙”的泛指限制为“鸥沙” ,格外呆滞,把“苍烟落照”改为“荒 烟落照” , “秋雁”改成“鸿雁”都十分牵强。至于“一枕清霜”的无穷韵味,却被 “一片沧桑”代替了。阮元当时仰仗权势把这副篡改联挂了出去,但一旦去职,就 被昆明人民摘了下来。留下的仍是孙髯翁的长联。昆明人民中流传一首歌谣嘲讽阮 元: “软烟袋不通,萝卜菜葱,擅改古人联,笑煞孙髯翁” 。 (2)还有乾隆、道光年间一个颇有名气的宦官程月川认为孙髯翁的长联“才气 雄猛,为海内第一杰作。惟连用排偶句,而无虚字跌宕之,又无单句疏畅之,似嫌 气滞” ,提笔一挥,又进行了篡改。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 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金马 ,西\碧 . ... .. 鸡 ,北耸青虹 ,南翔白鹤 。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 。随地皆诗 . ... .. .............. .... 情画意 ,更云开雨霁 ,何时不 鱼跃鸢飞 。登斯楼也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 ... ..... ... .... ....32 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争欲同符天地 ,至今日离宫别馆 ,悉化为芳草瓦 ...... ....... ...... 砾 ,并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 照,游于浦者 ,只剩 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 行 . . . .... . . 秋雁,两岸芦花 。 (加?者为篡改处) .... 孙髯翁深得我国古典诗词联语的遣词造句手法以及写作要领:贵在蕴藉含蓄, 词语精粹,一词一句皆含有不尽之意,或旨意在言外,能引发无尽的联想,读时反 复吟哦,一咏一顿,耐人寻味,以收到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程月川却象写散文那 样,要求文意一泻而下,并靠虚词衬托,以求层层推进,显得起伏跌宕。且多处袭 阮元的篡改,实暴露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所以原联经他一改,把原有的韵味一概 抹掉了,弄得似文非文,似联非联。所增加的“定当” 、 “况” 、 “随地” 、 “更” 、 “何 时” 、 “争欲” 、 “至” 、 “悉化为” 、 “并” 、 “都”等等虚词套语,起到了“点金成铁” 的作用。 “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上联对下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