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郎学霸挑战赛bug做学霸 以后出路就能好么

57,166被浏览3,699,722分享邀请回答15K48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4K25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名校学霸遇见中国农村 只要敢干就不会穷!_网易教育
当名校学霸遇见中国农村 只要敢干就不会穷!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乡村创客何艳艳(左二)、杨琪(右一)与村民探讨苗绣工艺。4月14日晚上8点,在湖南湘西一个人口不到500人的小村庄,3名女大学毕业生组织了一次令村民吃惊的分红大会。此前,两名女生兵分两路,挨家挨户通知参加了合作社的村民。围着火塘吃饭的一家老小撂下碗筷,已经上床休息的庄稼汉趿拉上鞋,二十几束手电筒光忽闪着,顺着田埂聚拢到村委会。在这间全村最亮的屋子里,村民围着桌子坐了一圈,烟气顺着种田的手弥漫开来。对着20多个苗族乡亲,23岁的陈旖雪清了清嗓子。“我们要进行合作社的第一次分红。”她补充道,“分红,就是发钱”。“几个大学生还能给咱发钱?”一个村民追了句。笑声、咳嗽声、扯着嗓子的交谈声,门外稻田里的蛙声,交织在一起。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补抽乡水桶村,许多村民生平第一次听到“分红”这个词。贫困将这个大山里的苗族寨子围住。100多户人家,多数居住在祖辈传下来的木头老宅里,火塘生生不息绵延百年。几年前,水桶村的路刚修通,一批批族人接连走出去讨生活。就像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一样,这里剩下白发老者和垂髫少年。2016年8月,这条路为村里送来3个大学毕业生,还有从美国回来的。紧接着,无人问津的野生猕猴桃变成“网红”水果,农家腊肉顺着这条路出去,出现在城里人的餐桌上。“年轻人的生命里应该有乡土”,但23岁的城市姑娘杨琪发现,自己对中国农村一无所知。在美国读书时,她曾把信用卡递给皮肤晒红的农夫交换新鲜的果蔬,农民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在日本访学时,她发现受过高等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小镇工作,那里的公共服务像大城市一样便利。“要回到我自己的国家,让人们意识到乡土的价值。”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后,杨琪想扎进中国农村。她的这些想法,与黑土麦田机构的创始人秦玥飞不谋而合。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做了一名村官。他希望招募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成为乡村创客,以扶贫专员的身份带动村民创业。两年服务期内,根据绩效考核,最多可获得20万元的收入(含食宿、津贴)。“要做踏实的行动者,而不仅是评论家。精英、名校毕业生,应该是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那群人。”陈旖雪把秦玥飞的这个观点分享在了微博上,她觉得自己终于等到了“同行者”。2016年夏天,30名创客从清华、北大、哈佛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发,分散到湖南、江西、山东、广东的10多个村庄。陈旖雪、杨琪和何艳艳3个女生,将“家”安在了水桶村。她们渐渐习惯睡觉时有青蛙跳上额头,习惯一觉醒来房间变成“昆虫博物馆”,习惯厨房里常有小羊光顾。交通不便,她们就蹭上三轮车去镇里,学会像冲浪一样随着山路颠簸不断调整重心。面对村委会里的喧哗,善于表达的陈旖雪清了清嗓子,拉长语调喊了句“大叔、阿姨”,人群顿时安静下来。“过年的时候组织大家卖腊肉,成本也给了大家,我们还赚了一笔钱,合作社的社员人人有份。”每句话,陈旖雪都要慢慢地重复3遍,用眼神和村民交流一圈获取反馈。而读大学时,她是出了名的“快语速”。“谢谢你们。”村民龙英超用普通话大声回应,其他人都笑了。在这个苗族村寨,祖辈都用苗语交流,3个“讲普通话的”女生在这里格外稀罕。自打她们住进村委会,除了睡觉,那扇大门从没关上过。村里的妇女爱跳广场舞,3个女生就用电脑放视频和阿姨一起学。为了和大叔拉近距离,她们在赶集时买来烟,逢人便发。村子里100多户人家的大门,她们全都推开过。在这个距县城40多公里的村子,多数村民靠种田为生,一年到头勉强糊口。有些人养羊、养猪,但也寻不到好销路。经过一个多月调研,3名创客决定在村里成立合作社,“集中力量办大事”。她们搬出了《新闻联播》,把关于合作社的片段播放给村民看。陈旖雪将长篇大论浓缩成一句口号——“买东西少花钱,卖东西多挣钱”。为了让老乡体验一把合作社的魅力,她们拿村里的野生猕猴桃试水,组织大家采摘。一个月下来,这些大自然的馈赠通过网上众筹卖出,成为村民的一笔额外收入。“别人不当回事的东西,她们能卖出去。”尝到了甜头的乡亲,拿出5元、10元入股,50户村民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腊肉是合作社的第一单大生意。分红大会上,何艳艳把一份明细表放在每位社员面前,上面列着收入、成本、盈余以及分红等等,密密麻麻3页纸,需要村民挨个签字才作数。“没有暗箱操作,太清楚了。”当过老师的龙英超摘下老花镜,高举起这几张纸,为3个创客点赞。这次分红,村民最多的能分到694元,最少的有6.5元。一双双种田的手、喂猪的手、砍柴的手,一笔一划签下自己的名字。在过去,他们习惯挑着百十斤的农货,在山路上穿梭几个小时,辗转把东西卖到州府吉首,已经“顶破天”了。祖祖辈辈就靠这样的营生,勉强过活。把农产品卖到全国,坐在家里数钱,大山里的人从不敢想。合作社成立后,3个姑娘盯上了农家腊肉。但因“远在深山人未识”,并没什么销路。她们把网上的爆款腊肉尝了个遍,觉得“还是我们村的好”,她们请村民做实验,找出口感最好的调料比例,研究熏制时间,愿意卖腊肉的8名社员依葫芦画瓢熏制。按照协议,肥瘦均匀的肉抹上盐和花椒,在石缸中腌3天3夜,才能挂上火塘。柴火取自山茶树,混入松柏枝、橘子皮和稻谷壳,茶果的清香将肉层层包裹。15天后,酒红色的腊肉熏制完成,白色的脂肪凝结成半透明的琥珀色,瘦肉劲道,肥肉剔透。协议最后特意标明:不按上述标准制作的腊肉,不予收购。在想象中,村民经验丰富,手法老道,腊肉质量应该不成问题。3个姑娘觉得稳操胜券,发起网上众筹。在美国待了4年的杨琪,终于有机会发挥她的西餐厨艺。她用腊肉取代火腿和鸡胸肉,教网友制作三明治。还根据旧金山著名的奶油蛤蜊浓汤,就地取材,发明出土豆腊肉浓汤。带着烟火气的乡土滋味,很快得到网友支持。第一批众筹还没结束,就有人呼吁发起第二波。但没人知道,这些在网上大受追捧的“小清新快手美食”,诞生在乡村厨房。灶台用几块砖砌成,碗柜是个废弃的文件柜,面包要翻过几座山才能买到。为了包装腊肉,她们还买来手套、口罩、帽子、围裙,化身“腊肉厂女工”。距离发货的日子还剩3天,第一批腊肉到了。一个村民走了半个多小时山路,挑来上百斤腊肉,头上冒着汗,笑眯眯地等待收货。“肉没熏透,里面还是湿的,我们发到全国各地肯定得坏。”切开第一块腊肉,何艳艳声音突然提高了很多。收到的肉和协议约定的完全对不上号,3名姑娘傻眼了,躲在角落里商量许久,狠心让这位大叔把腊肉挑回去。她们赶紧去其余7户农家验货。有的腊肉没熏干,有的则太肥,大多数人都被要求返工。“这肉我不卖了!”在腊肉连续3次被退回后,一位大叔在发货前一天发火了,“凭什么对我们挑挑拣拣,一辈子都是这么做的,咋就卖不得。”不管村民如何抱怨,3个姑娘一律客客气气地“按协议来”。那几天,她们把“市场需要”重复了上百遍,仍有许多村民不理解:“平时挺好说话,咋一做买卖就翻脸不认人?”在这群20岁出头的姑娘心里,“想敲开市场的大门,必须遵守规则”。好不容易与村民建立起来的信任感,一下子变得微妙了。僵局终于在分红这一晚被打破。符合标准的860斤腊肉,为50户村民带来了3217.5元的净收入。“为什么除了保本,大家还能赚到钱?”趁着分红,陈旖雪引导大家思考她们当时“固执的坚持”,“因为考虑了别人的喜好,腊肉才能敲开市场大门”。听到这话,有村民轻拍了一下桌子,“这下子明白为啥要听你们的,这样才能卖到钱。”当初一气之下差点翻脸不卖肉的村民摸出手机,悄悄拍下了陈旖雪认真讲话的样子。在其他村庄,通往市场的大门也被陆续叩开。30名乡村创客,在15个贫困村建立了12个合作社,通过众筹的方式,用大米、蜂蜜、山茶油,为村民换回孩童的学费、娶亲的彩礼、新宅的家具。“你们凭啥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在花垣县扪岱村,清华大学毕业的陈昱璇总被年轻人拦住。在村里,她看上去并不特别,脚上穿着老乡送的解放鞋,停水的时候,也和其他人一样10多天不洗头。村里的年轻人,“今天打算开鱼塘,明天想养鸭,后天着急出去打工”,想创业却没头绪,迫不及待地要走出大山。陈昱璇意识到,除了在当地创业,还应该让经验留得住、可复制。2017年3月,她牵头创办了“海客计划”,张罗起创业培训来。他们把县里的养猪、养羊好手推到这些年轻人面前,告诉他们,不需要背井离乡,也能通过劳动,赚得盆满钵满。这些用农产品连接乡村和市场的创客,希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也能意识到乡土的价值。当地追逐远方的少年,第一次认真端详起家门口的大山。
在“分红大会”上讲了一个多小时后,陈旖雪终于长出一口气,干咳了好几声。平日里不善言语的大叔走过来道谢。但在陈旖雪心里,他才是那个“该道谢的人”。在村里,她被不会讲汉语的苗族奶奶拦下。老人拍拍自己滚圆的肚子,又指指她瘪瘪的胃,给她炒了6个土鸭蛋。跟着阿姨上山挖野菜,她们叫得出每种植物的名字,像女侠一样披荆斩棘,在土地耕耘,也在土地收获。她觉得自己像一颗庄稼,开始咂摸出乡土的滋味。漆黑的夜,稻田里的蛙声落了。散会后,很多村民并没有走。几个汉子蹲在屋外,合计起养猪的事。屋里的女人更关心靠自己的苗绣手艺,什么时候能接到订单。这些寻求出路的交谈声,格外清晰。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卉_NQ4978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聊聊学霸那点事,天天玩,读书还那么好?你特么逗我呢!聊聊学霸那点事,天天玩,读书还那么好?你特么逗我呢!耶鲁考研百家号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天天玩不读书的学霸?我的答案是:不存在。在我们的求学过程中,经常会看到某些学霸天天玩,但是就是无法撼动他的排名,似乎拿个年级第一第二犹如探囊取物一般,然后感慨为什么有的人不用功还能学得这么好。我觉得这里有几个误区首先,不存在不努力就能学好的人。只不过人家没有必要努力给你看。我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有个师兄,上课就睡觉,下课还在睡,晚自习还在睡。。。别人睡觉了他开始看书了,经常看到凌晨三四点钟,最后保送进了北大物理系。这哥们是因为住校,所以他的这个诡异的学习习惯才为人所知。如果是走读生,你也许就会发出这人从来不学习最后居然进了北大的感慨。其次,人和人之间的智力水平有差别,而且差别很大。在17岁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属于那种为了数学而生的男人,说句客观的话,我在同届的高中生里,数学差不多能排进浙江省前二十名的水平——当然,那是刷了无数题目的结果。高考之后毅然决然选择了数学系,立志当数学家。但是一个学期之后,生活就给了我一记耳光。我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聪明人太多了,更可怕的是他们比你还用功的多的多。比如我们这届最聪明的一个同学,我们考实变函数,5个题目做对一个就及格,他考了100。因为考了十分钟的时候他已经做了仨,老师一看,ho!这么快,我瞅瞅。看完以后就说你不用考了,走吧,当场给100,这么震撼的场面至今难忘。这哥们非常喜欢爬山,也非常喜欢数学,每天除了爬山就是看数学,除了看数学就是爬山。。。然后我们看两个小时也过不去的地方他大概两分钟就能想明白,所以哪怕就是在浙大数学系,智商的差距还是很大很大的。一个比你聪明那么多的人,哪怕只是和你一样用功,被碾成渣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越是到高层次的科学家,往往越努力。比如大神丘成桐。要是不知道丘的履历的可以自行百度。某同行曾经评价:丘是有史以来最powerful的数学家,对于使用纯分析技巧几乎无人可以超越。作为一个只用两年就从Berkeley博士毕业的神人,丘做学生的时候每天花在数学上的时间超过14个小时——关键是这还是个智商爆表的人。再说一个优秀的数学家:汪徐家。汪是少有的国内大学博士毕业后去国外任教的,现在澳大利亚的院士。别人说汪的研究特点是热点问题出来之后,你们先做,做不动了我再做,然后干掉。澳大利亚的最大特点是地广人稀,所以汪徐家平时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问题,恩,包括开车的时候。我一哥们去老汪地方访问,经常是汪数学家开着车突然扭头就开始探讨数学问题,根本不考虑任何交通安全的问题,反正最多撞个袋鼠,撞不着人。。。回国,恩,一般他就不敢开车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耶鲁考研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耶鲁考研,为你的”研“值提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美国学霸到底有多可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文摘自《孤独的你总有星辰作伴》作者: 李瑞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 38.00元我出国留学的前几个月里,每天都捧着一本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装模作样。许多被中考折磨得脱了形的同学一边整理带着打印机余温的试卷,一边翻白眼:“唉,出国真轻松,你看李瑞清, 好像都不用学习。”废话,我本来就没在学习呀。那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固执地相信,“上有天堂,下有美利坚。”它是武陵人苦寻无果的世外桃源,是穿着亚麻长裙的文艺女青年们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西藏和丽江,是大部分企图逃避中国繁重课业的人的最好归宿。在迪士尼校园电影和微博上各种营销号的洗脑下,我天真地认为,美国校园永远阳光普照,操场上肌肉健硕的运动员每进一个球就要挥舞双臂绕场一周,皮肤白皙,金发飘飘的啦啦队妹子们不知疲倦地为几十年后的广场舞生涯做准备;男女生上课时眉目传情,放学后便通过各种聚会升华革命友谊。美国青少年们虽然三岁会洗碗、四岁会除草、五岁就能和老爹一起修房子,但全都是超级学渣加懒汉,加减乘除要靠抠计算器,写一篇五百字的作文要耗尽大半生的精力,考试六十分以上就是来自上帝的礼物。相比之下,我从小接受中国义务教育,闪闪红星伴我成长,虽然不是学霸,但至少做数学题不用掰手指头,提起牛顿时,除了知道他是个“老神棍”之外,还能背出三大定律的定义。去美国的飞机在跑道上开始加速,我闭上双眼,脑补着未来四年的高中生涯:各科成绩轻松完虐白人同学,并因为做加减法不需要计算器而获得老师的青睐,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唯一需要认真应对的是体育课,不能落后别人太多;一天坚持打八盘《英雄联盟》,毕业的时候没准还能冲上最强王者。开学第一天,我走进教学楼,眼前一黑。导致眼前一黑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久坐后突然站起脑供血不足,比如……在进校门的一瞬间发现面前站着几百个皮肤土黑、面色不善的印度裔。他们虽然大都衣衫不整,蓬头垢面,嘴角上还沾着些许早饭时的咖喱酱,但眼中锋芒隐隐,目光犀利。楼道间奔跑的全是背着厚重书包的华裔,餐厅的角落里还坐着几个埋头做题的韩裔,演算纸堆了厚厚一摞。我晃晃悠悠地朝教室里走,一副镇上领导下乡检查工作的架势,时不时感叹一句:这美国人虽然成绩差脑子笨,但cosplay(角色扮演)学霸还真有一套,且看我日后如何把你们虐得原形毕露。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我人生中立得最标准的flag(大旗)。 电影里像我这么说话的,大都被主角揍了几顿。 上课时,我的同学们一边打《炉石传说》一边做题,速度是我的三倍有余。上课不听讲考试不复习是他们作为学霸的基本操守,我需要做一套题才能理解的概念,他们只需要在发卷前瞄一眼公式就能轻松带入。有一次物理考试开始前,我身边一哥们儿刚刚开始一局游戏,拿到卷子时一脸茫然和愤慨:他妈的没看见我游戏都开始了吗,这考试卷是从哪里蹦出来的?他一边打着竞技场一边骂骂咧咧,十五分钟不到就把二十道计算题的物理试卷甩在了老师的面前。他最后拿了九十五分,扣的那五分是因为老师嫌他答题过程太简略,字迹太潦草。美国的学霸们不仅天赋超群,还十分玩命,其努力程度堪比年少白头的崇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便是他们鸡鸣而起夜寐不分的理由。我在AP(Advanced Placement,美国大学预修课程,适用于全球计划前往美国读本科的高中生)心理学课上认识一个韩国妹子,患有重度高分强迫症,考试低于九十五分都会难过一整天,每一张标着A-以下的卷面上都能找到斑斑泪迹。她每天扛着十几本大部头参考书上学,打开课本时纸页上荧光笔的反光在几里外都能看到。她连排队领午饭时都在背单词卡,课后刷题的同时还会给她上大学的哥哥打电话,告诫他要刻苦学习不能打游戏,凌晨三四点钟给同学发信息提问也是常有的事。AP考试前夕,她几乎做完了所有能买到的练习题,自己整理打印的复习资料就有上百页,每张试卷都被翻得毛了边。大半个学期过去,我在学霸们的压力下也被迫加入了熬夜的队伍,一天别说打八局英雄联盟,玩八分钟连连看的时间都少有。但想要在分数上超过我的亚洲同胞们依然没什么希望,甚至当我在各科复习资料间疲于奔命时,我偶尔会怀疑我的同学们是不是在出生时就被目光殷切的父母把他们稚嫩的小手按在了数学课本的硬壳封面上,庄严宣誓:“高分啊,你就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高——分;轻轻地张开嘴,门牙咬着下嘴唇:高——分。”我之前混迹于视频网站的时候,排行榜上常年第一的还不是胡歌、霍建华卖腐集锦,而是各种尚未被封的美剧和电影。恰好我背了一个月单词书仍然只会一个abandon(放弃。一般出现在单词书得第一页),便想借片消愁,美其名曰练习口语。我顺着排行榜刷完了《吸血鬼日记》《破产姐妹》等男女关系乱如麻的作品,发现在美国,随便一件小事都能成为男男女女交换唾液的理由,和其他人一起刷着粉红色弹幕的同时不禁感叹老外个个都是自带背景音乐的大情圣。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比中国台湾人的玻璃心还要脆弱,往往刚过了热恋期就分手。之前我还读过刘轩写的几本书,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学生,他的少年故事根本就是由无数个女朋友堆砌而成的“虐狗宝典”,我至今都还记得他去和女友开房时高中老师送给他避孕套的桥段。对于这些我出国前所了解到的种种乱象和故事,我只能猜测美国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大概都是这样不谨慎的吧?我刚开始上美国高中时,在圣经课上认识了一个学长,戴着耳钉,梳着厚刘海儿,微微翘起的嘴角和颓废的眼神好像拿着高音喇叭在对所有人宣布“我好会泡妞但是我好无聊好想死”。每当教圣经课的老太太在小声诵读着耶稣语录时,我和其他新生都捧着iPad打游戏,只有学长忙着和女朋友谈情说爱。有一次我没带iPad上学,看着眼前比两块上等红砖还厚的《圣经》,觉得要是真跟着老师结结实实读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我们都有原罪”,哥们儿恐怕命不久矣,便索性凑过去看学长跟他女朋友聊天。看了五分钟,啊,学长原来是在跟他的女朋友们聊天。老师不知何时站在了我们面前:“你们在干什么?”我赶忙摊开《圣经》,胡乱翻了几页:“我们在说,神爱世人。”学长眼皮都不抬一下:“我在说,我爱她们。”被老师训斥的时候学长冲我挤眉弄眼:“中午我请你吃饭,一块钱一桶的泡面管饱。”中午,学长一边撕调料包,一边指着不远处正在排队的一个女生:“你看,那就是和我上课时聊天的女生。”我问:“不是女朋友?”学长摇头:“不不不,我们只是在音乐教室接过一次吻罢了。”我一脸了然,美国人嘛,谁还没跟朋友亲过几次呀。学长又拉着我看树荫下一个正在和闺密嬉闹的女生:“你看,那个女生每天和我一起坐校车回家,有一次在最后一排还给我那啥了呢。”我震惊:“不会被人发现吗?!”学长吸溜着面条:“没事儿,她矮。”我小心翼翼地问:“还有几个?要不您一并都说了吧。”学长随手又指几个方向,还贴心地告诉了我他们之间都发生了什么。我震惊:“你确定不需要报告老师,让他给你几个避孕套吗,或者让你妈给你煲点汤补补肾?”学长说:“哈哈,你别说得好像我占了多大便宜似的。其实那些女的也有不少男朋友。”我问:“那你最喜欢哪一个?”学长苦笑:“互相找乐子罢了,哪有真情实感。我真正喜欢的女生啊,到现在我还没和她说过几句话呢,连instagram(一款以一种快速、美妙和有趣的方式将你随时抓拍下得图片分享彼此得移动应用)都没互粉。”我震惊,如此风流的浪子居然还没和喜欢的女生表白?这货到底是不是美国人?之前那几十个女生都是白泡的吗? 再不表白何炅老师都要气哭了好吗。我问他为什么,学长居然理了理刘海儿,一本正经地看着我说:“面对喜欢的人,必须要精心准备、认真对待。你要是嬉皮笑脸,一副混混的样子那成何体统?”我心想,学长你说这话的时候能不能先把头发染回正常的颜色,再把耳钉摘了,但看着学长已经大有要在泡面里洒眼泪的架势,我没说出口。后来我又认识了几个美国女生,今天与小明眉目传情,周末却又和小强一起去电影院约会,谈论起恋爱时也是一副讥讽的模样,当某个男生经过时却突然收起二郎腿正襟危坐,脸上努力表现出不在乎的表情。
我的美国朋友们,牵过不知道多少个异性的手,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却自始至终没有和真正喜欢的人拥抱过。他们大概并不是如同电视剧里的那样随意恋爱,将感情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是面对喜欢的人时太过小心,而羞于开口。几个星期前,已经毕业的学长发了一条朋友圈,是他和他的女朋友,不过不是与他在高中里有过交集的任何一位,照片中学长剃短了头发,取下了耳钉,眯着眼睛,笑得很灿烂。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何可人 PN033]
责任编辑:何可人 PN03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539
播放数:289755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妈妈网天天读好书学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