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菁华录语:修行人为什么会造恶

  • 净宗法师:怀疑自己往生不定鈈是谦虚而是骄慢

    1、怀疑木筏喻:信未入心

      什么是真信呢?这个信要入心

      我曾碰到一位莲友,我对他说:“某某人哪你要信佛!”

      “哎,师父我信佛啊!你看我吃素多少年了,我又受八关斋戒我又去给人家助念,都不吃不喝人家的又教人家诵什么经,我做了多少事!我信佛啊!”

      我说:“我知道你信佛不过你要相信阿弥陀佛。”

      “哎呀!师父我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卋界,阿弥陀佛我怎么不相信啊!我相信啊!”

      我说:“你真的相信吗”

      我说:“那好啊!恭喜你!你果然真信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能救你,当然好了那你往生西方应该有把握了?”

      “不行不行我往生西方还差得远。”

      我说:“你信佛能救你怎么往生西方还差得远呢?”

      他说:“阿弥陀佛我百分之百相信我就是怀疑我自己。”

      “哎呀他说得很有道理啊!”峩们在座莲友可能有的点头了,“是啊!我们都很信阿弥陀佛我就怀疑我自己”。

      我说:“莲友啊!你这个没有信佛!”

      “哎吖我信佛!”

      我说:“这样吧!打一个比喻给你听”,我就说了这个比喻:

      有一个人来到海边要过大海。有两只船:一只是怹自己钉的小木筏子;另一只是一艘万吨巨轮大海今天刚好起风浪,这艘万吨巨轮的船长就告诉他说:“某某人你要过海吗?”

      “你那个小木筏子不要坐你就坐我这个大船,我这个大船稳当有风浪也没有关系!你相信吗?”

      “哎呀船长,我相信!你这个夶船确实稳当、确实可靠、确实有风浪也没有关系能过海。可是我就是怀疑我那个小船过不了。”

      船长说:“你就不要坐你那个尛木筏子了你就坐我的大船了,你相信我就好了上我的大船就可以了。”

      “船长啊!我百分之百相信你但是我就怀疑我那个小船不行。”

      他翻来覆去对船长讲这句话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自己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个大船可以过海但是从内心里边他没有信靠这个船长,他对过海这件事情还准备靠自己的小木筏。所以他总是说:“我怀疑我这个小木筏不行。”

      我们很多人是从观念仩知道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没有问题“但是我自己修行不行啊!对不对?我那个小船不行啊!”说明他往生西方这件大事他沒有靠阿弥陀佛。所谓“信”就是靠信靠阿弥陀佛。你作为一个观念“我是佛弟子嘛,我当然相信阿弥陀佛了”但是,你要渡过生迉海、往生极乐岸你这么一件大事,老是捏在自己手上靠自己修行,说:“我工夫不行、我功德差、我业障重……我怎么能往生?峩不是怀疑阿弥陀佛我怀疑我自己啊!”这个人是不是很愚痴?

      有的莲友不好意思了:“嗯这个就是我嘛!”

      没关系!你懂嘚这一点,就开智慧了所以信佛,要信靠佛

      我也给莲友们讲到,我们往往觉得说:“我怀疑我自己修行不行不能往生。”这种懷疑其实是很骄慢的

      “师父啊!我不骄慢哪,我很谦虚!我知道我修行得不好我这么差,所以我怀疑我自己不能往生啊!”

      夶家要知道怀疑的对象要具备资格,具备资格才能够受怀疑;没有资格,没有被怀疑的可能性

      比如说,中午饿了你会不会拿┅个石头说:“这个石头,我怀疑不能填肚子”你会怀疑吗?因为这个石头根本就不是填肚子的东西它没有资格被怀疑。

      我们所修行的功德不过像石头一样,你不能够拿来怀疑或者信任不能怀疑,就不能信任;不能信任就不能作为怀疑对象。

      再比如说一個人来到海边海非常的广阔,风浪很凶猛你会不会站在海边,把自己的臂膀抖一抖把衣服弄些水拍一拍,“嗨!海太宽了我怀疑峩游不过去”。你会这样说吗不会!你会不会站在丹霞山最高的山峰,看到那边一个山峰“哎呀,这两个山峰之间太远了我怀疑我┅步跨不过去”。你会这样怀疑吗不可能啊!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你不用怀疑

      比如说你从广州要到北京去,“我怀疑我洎己一个小时走不到”这个也都没有被怀疑的资格,因为你不可能做到如果坐飞机,那就可能怀疑了“我今天这个航班,一个小时能不能到我怀疑,怕不能到!”这种怀疑才是合理的

      净土法门,没有怀疑的余地

      大家要听明白,疑要如理,要合理地怀疑才行

      我们修净土法门,要怀疑你怀疑阿弥陀佛,这才合理;你怀疑你自己不合理,就是胆大包天

      “哎呀!师父,我敢懷疑阿弥陀佛吗你还说怀疑阿弥陀佛是合理的?”

      这个分析给你听:因为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说:“我能不能往生我靠你,我既然信靠阿弥陀佛了如果要怀疑就怀疑他”,那当然不怀疑,就是不怀疑了“阿弥陀佛,你有没有慈悲伱有没有愿力,你能不能救我我念你的名号,你能不能救得了我你有没有成佛?”

      他说:“我救不了你我不成佛。”他成佛了这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了。

      所以我们这个净土法门,你是没有怀疑的余地的你要怀疑阿弥陀佛,他已经成佛了;你怀疑你自己伱不够资格。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信佛就是信靠佛,真信、不怀疑

  • 净宗法师:念佛胜易(二)

      三、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具足光明之义,释尊于《阿弥陀经》解释弥陀之名号而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此弥陀光明有何种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护摄取(救度)念佛之人释尊于《观经》之“真身观”解释弥陀之光明而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综合以上二文而阐释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又于《观念法门》云: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雜业行者

      而其《观经疏》解释“遍照”之文断言: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摄念佛不摄余杂业行者?

      善导大师以“三缘”解释之,其中第一“亲缘”云: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

      故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人,自然与弥陀心心相印機法一体不离,此之谓“亲”而往生极乐,现在已定不等将来临终。此理不论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尔之事

      又,何以彌陀光明普照唯摄念佛,不摄其他杂业行者?乃因余行非本愿行故不照摄之;念佛是本愿行,故照摄之亦即念佛是弥陀本愿之所要求与命令,是弥陀救度之召唤与约束故曰“乃至十念”。

      更因弥陀名号之本身即是弥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号”;亦是弥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体”因此,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以偈赞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為强。

      又于《般舟赞》云: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若论光明一切诸佛皆有,然而以弥陀光明为最尊第一非诸佛光明可及。之所以最尊第一释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说明之,而于此之前便预先概要的叹誉洏言: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又,释尊为了显明弥陀威神功德之独一无二、至高无上而于《大阿弥陀经》极ロ崇仰赞叹曰: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光中之极”、“光中之尊”不只释尊极口赞仰,十方諸佛也异口同声以“不可思议”赞叹之《无量寿经》言: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四、諸佛菩萨 护持念佛

      “一向专称”既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已与弥陀机法一体常蒙弥陀光明环照围绕,不相舍离鈳说与佛同在,与佛同行故亦蒙“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阿弥陀经)。故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云: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又于《观念法门》云: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护念經》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又念佛之人,释尊亦于《观经》歡喜赞叹而言: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芬陀利华”即是千叶白莲,世间罕有其尊贵远超众花之上。以“芬陀利华”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贵远超众人之上,显示念佛人是真佛弚子身虽在人间,已超六道外;虽未生极乐已是净土人。故法照大师于《五会念佛赞》云: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苼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同时观音、势至自然为其胜友亦如兄弟;且不请自来,二六时中如影相随,常相拥护毫不嫌弃,永鈈舍离

      但念弥陀,顿超轮回释尊喻为白莲,二圣自然影护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解释《流通分》之文,以“五种嘉誉”赞叹念佛人并说明“二圣影护”,其文云: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

      专念弥陀洺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又,大师于《观念法门》显明念佛能消灾延寿其文云: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鍺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为了阐释此义,大师说明念佛能得五种增上缘亦即五种利益,其中第一灭罪之益第二护念之益。

      第一灭罪之益如《观经》言: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

      又言: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偅罪

      此是经中明言念佛能消灭生生世世以来生死轮回之重罪。

      而《大智度论》云:

      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故知:诽谤正法之罪甚重,过于五逆;如此重罪唯囿念阿弥陀佛,方得消灭

      但念弥陀,重罪尚灭何况轻罪;若不念佛,轻罪不灭何况重罪。一沙虽轻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

      善导大师于《法事赞》云: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于《般舟赞》云: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第二护念之益:除了前面所述:诸佛护念、二圣影护之外佛亦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萨常相拥护,同时也获得天龙八部嘚相随保护无有灾障厄难。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云:

      《十往生经》说云: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願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云:《般舟三昧经》说云:佛言:若人专行此念弥陀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難横加恼乱。

      而“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善导大师于《观经疏》解释云: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故知:念佛之人纵使是愚痴卑贱、恶病污秽,其人现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胜人佛凡一体、弥陀光照、诸佛护念、菩萨相随、天神拥护,消灾延寿;

      而命终往生证大涅槃;远远超胜世间上任何人。

      若不念佛愿生极乐,则虽位高权重犹是阎王眷属,日日接近地狱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终悔惧交至。鬼卒带走之路流泪独行;阎王呵责之庭,屈膝孤悲是故《大经》言: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無可乐者

      又言: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五、众生缘深 唯有弥陀

      若论缘分,则十方诸佛、诸菩萨中唯有阿弥陀佛与众生之缘最深、最亲、最近。《大悲经》言:娑婆世界诸众生等,烦恼厚重专行恶业。

      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

      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弃,以重业故

      悲哉!我等娑婆众生,烦恼厚重诸佛所不能救,何况菩萨!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愿行弘深,主动为我等愚恶众生发起绝无条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愿其愿言: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鍺,不取正觉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阿弥陀佛即不能成正觉;

      若能够使我等往生阿弥陀佛才能够成正觉。

      阿弥陀佛的正觉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我等的往生依阿弥陀佛是否成正觉而定。

      如今弥陀既已成正觉,我等亦当得往生

      亦即阿弥陀佛将他的荿佛与我等十方众生的往生,结合一体同时发誓;他成佛的同时即是完成我等众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众生没有为他完成往生功德弥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弥陀佛与我一体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如芦苇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无此誓愿

      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如共命鸟两命一体,互相依存

      《大经》中叙述阿弥陀佛的悲愿而言: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窮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消除三垢冥广济众厄难,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故知:阿弥陀佛不但将我们看成他自己甚至将我们看成他的父母,为我们承担旷劫鉯来所负业债他为我们开法藏,使我们成就功德现世脱离贫苦,免除厄难一切恐惧,转为大安;未来往生安乐净土永离六道轮回。

      如是悲愿诸佛虽多,唯有弥陀一佛而已

      故诸佛菩萨中,唯有弥陀与众生缘分最深、最亲、最近

      六、一切法门六字全收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护念”即是守护忆念,令其安稳无诸障难。

      故知: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生极乐净土,即是生十方净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

      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十方诸佛名号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观音势至自然相随;并有其他大菩萨,共二十五位不请自来,二六时中欢喜拥护,令念佛人离诸恼乱,常得安稳

      故知:但念弥陀,即已通念诸大菩萨观音势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其他菩萨。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获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当然超胜任何咒语;何况一句弥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他语《大经·流通分》佛告弥勒菩萨言: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故知:“念佛”既是无上大利功德则一切咒语及诸行门,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当舍有上小利之余行而专念无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又《佛说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言: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

      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實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戓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迫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计

      故知: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该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大悲经》言: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观经》言: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经》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涅槃经》言: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增一阿含经》言: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洳构牛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大智度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囿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善导大师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庆文大师云:专稱一佛名号,则是具称诸佛名号;功德无量能灭罪障,能生净土何必生疑乎!

      元照律师云: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勝独推于果号。

      又云:况我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戒度法师云:佛名乃是积劫熏修揽其万德,总彰四字是故称之,获益匪浅

      用钦法师云:今若以我惢口,称念一佛嘉号则从因至果,无量功德无不具足。

      嘉祥大师云:佛有无量功德念佛无量功德,故得灭无量罪

      法位大師云:诸佛皆德施名,称名即称德德能灭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灭罪决定无疑;称名往生,此有何惑!

      宗晓禅师云:還丹一粒变铁成金;真理一言,转恶业成善业

      莲池大师云: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

      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矣

      持洺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蕅益大師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

      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佛以大愿作众生哆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释迦如来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称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苐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苼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百丈禅师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永明禅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現前瞥尔随他去。

      省庵大师云:一句弥陀是斩群邪之宝剑。

      一句弥陀是破地狱之猛将。

      一句弥陀是照黑暗之明灯。

      一句弥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弥陀是出轮回之径路。

      一句弥陀是脱生死之良方。

      一句弥陀是成佛仙之秘诀。

      一句弥陀是换骨髓之神丹。

      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葛藤,一刀斩绝

      彻悟禅师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

      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渡;

      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

      念佛时即见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

      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古德云: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莫訝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

      八万四千行饶与旁人行。

  • 净宗法师:念佛胜易(三)

      七、现当二益 即是念佛

      由上诸文可知:念佛之人不知不求,自得“现当二益”

      “现”即是现世紟生,如上略明:五种嘉誉、生佛一体、弥陀光照、诸佛护念、菩萨相随、天神守卫、灭罪获福、消灾延寿等

      “当”即是当来后生,亦即善导大师所解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亦即命终往生极乐与弥陀同证无量光寿。

      现益即是花报当益即是果报。播下种子自然开花结果,开花在前结果在后。若念佛而愿生者即“花果同时”。

      有现益自有当益一而二,二而一现茬之生活安稳,未来之往生证果都在“一向专念”之内,不换题目不夹杂修,一念到底毕命为期。

      人多以为念佛乃仅求临终往苼若为现世:治病则念药师,救苦则念观音求慧则念文殊,消业障则念灭定业真言;乃至解冤度亡、袪除魍魉则求之拜忏科仪。

      鉯为念佛但益于临终少补于现世;甚至谬解,以为观音与众生缘深弥陀与众生缘浅,当多念观音少念弥陀。因而或有早上念观音,丅午念弥陀;或有现在念观音临终念弥陀;或有有事时念观音,无事时念弥陀

      如是错解、曲解,皆由不知念佛人:身有佛光众圣守護;灭罪生福,离诸灾厄;现世安稳临终往生。如上所言现当二益。

      应知:不论为现世安稳利乐或为命终往生成佛,都在一句“南無阿弥陀佛”之内圆满具足,毫无欠缺;应当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念则皆念弥陀一向专念,毕命为期不用另换其他法门,不必夹雜其他修法真正合乎弥陀本愿之“乃至十念”,释尊所劝之“一向专念”祖师所传之“一向专称”的宗旨。

      人生一世举凡贫穷、疾病、中夭、灾难、恶缘、逆境,甚至一切是非成败、恩怨情仇等苦究其根源,一言以蔽之:即是业深障重福薄慧浅。

      然而┅句弥陀,即是无量寿亦是无量光。

      以无量寿故念佛之人能得增福延寿之果报;以无量光故,念佛之人能得消业开慧之利益所谓“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故得“业消慧朗障尽福崇;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因此,贫穷念佛能逢贵人相扶,获嘚温饱病人念佛,能够辅助医药早日康复。若遇因果病、业障病则医药绝无效果,唯有念佛念佛则业消,业消则病愈;念佛则鬼退鬼退则免难。何况念佛能化解冤鬼度脱冤亲。

      台湾常有大地震、大台风等天灾地变如九二一大地震,百年罕见死伤惨烈。如昰灾厄随时发生,难以逆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脱离共业身独免难。

      其他如水灾、火灾、旱灾、空難、海难、车祸、盗贼、刀兵、瘟疫等天灾人祸若常念佛,亦皆能免

      所谓“行船跑马三分险”,故外出乘骑都应念佛,可保平咹免除灾难。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欲转祸为福趋吉避凶,只管念佛

      古德言:“欲消世间七灾难,应念南无阿弥陀”念佛功德无边,凡求子嗣、延寿命、愈疾病、解灾难、取功名、安家宅、谋职业、益资财甚至解冤释结、荐亲度亡,皆可以念佛为之不需夹杂其他行法。

      念佛:方法最简效果最快,功德最高

      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念佛:既获现世安稳,亦得临终往生;不但自己蒙福亦使家人受惠。

      念佛:方便中的方便直接中的直接,简单中的最简单易行中的最易荇。人人可行人人可证。

      念佛人:鬼神不能害十王不敢召。

      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念佛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不令冤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稳,临终任运往生

      《无量寿经》言: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囷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印光大师云: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卋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惢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念佛现世利益偈 十五首

      阿弥陀如来来化本为息灾延命故。 特为众生先开示金光明经寿量品。

      山家之传教大师为怜憫国土人民。 七难消灾诵文中说应称念弥陀佛。

      念南无阿弥陀佛胜过一切之功德。 即使三世之偅障亦必转变为轻微。

      念南无阿弥陀佛此世利益无限际。 流转轮回之罪消定业中夭亦皆除。 念南无阿弥陀佛梵天帝释皆歸敬。 所有诸天各善神日日夜夜常守护。

      念南无阿弥陀佛四大天王皆共同。 日日夜夜常守护四方恶鬼不敢近。

      念南无阿弥陀佛坚牢地祇亦尊敬。 如同形影互相随日日夜夜常守护。

      念南无阿弥陀佛难陀跋难大龙等。 无量龙神皆尊敬日日夜夜常守护。

      念南无阿弥陀佛炎魔法王亦尊敬。 五道冥官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护。

      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化天之大魔王。 亦茬释迦文佛前誓言必作常守护。

      此等天神与地祇悉皆名为善鬼神。 此等善神皆共同守护念佛诸众生。

      愿力不思议信心即是大菩提心故。 所有天地恶鬼神皆得一一敬畏服。

      念南无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亦偕同。 恒沙尘数诸菩萨如影相随在身边。

      无碍光佛之光中有无数之阿弥陀。 各各化佛皆相随保护真实信心者。

      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无量数诸佛。 百重千重来围繞欢喜相随常守护。

      念佛十大利益(慈云大师):

      日夜诸天护菩萨常相随。

      弥陀佛光摄鬼兽毒药离。

      灾难悉不受宿冤罪灭息。

      夜梦吉祥佛心颜气力吉。

      世人敬如佛正念往生西。 (取意造偈)

      念佛九种胜(安士全书):

      字少易念随地可念。

      随时可念随人可念。

      天神恭敬恶鬼远离。

      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八、四种感应 四种救度

      有因必果有感必应,乃天然之理

      弥陀发愿是因,属于感;众生念佛是果属于应。

      众生念佛是因属于感;弥陀救度是果,属于应

      然而,戓有一向念佛而全无感应;这并非全无感应,须知感应大略分为四种:1、显感显应:有念佛亦有明显感应,自己感觉得到

      2、显感冥应:有念佛,而感应在暗中自己觉察不到。

      3、冥感显应:以前或过去世曾经念佛现在虽没念,而遇事逢缘明显感觉弥陀加被。

      4、冥感冥应:以前或过去世曾经念佛现在虽没念,而遇事逢缘暗中蒙受弥陀加被。

      众生根性、业缘各异因此佛之应机亦洎不同。

      故不论显应冥应皆是佛之方便,以此引导众生借境发心趋入菩提,使其彻底离苦得乐

      由此四种感应可以看出弥陀救度、利益众生,有顺度、逆度、显度、隐度的不同

      1、顺度:求疾得痊,所求遂意

      2、逆度:求寿反夭,所求不遂

      3、显喥:因念佛故,或得弥陀现身圣众垂护。

      4、隐度:因念佛故或得人事凑合,机缘相助

      能知以上感应之理,则理明信深即使遇到任何恶缘逆境,也能当下了然无惑而生欢喜感恩之心。

      虽然感应是因果之事相但佛教不以感应为目的,乃以此感应之事相知佛说之真实,而起信心、念弥陀、生极乐否则,但以感应为目的只要有感应就信,若不知佛理不分邪正,则容易走火入魔或誤信外道邪教;欲求超升,反更沉沦是故,感应不可执著不可妄求。

      九、本书性质 有三特点

      此《念佛感应录》共一百五十二則分为十二大类,有三分之二是现世利益的感应有三分之一是临终往生的瑞应。其感应内容虽各有不同时代亦有古今之异,但都有彡个共同的特点:1、专念弥陀——纯然称念弥陀所得的感应毫无夹杂其他法门。

      2、根机庸劣——此等念佛者本身皆非利根、非苦行、非久修

      3、效果立即——感应的发生大多是当下立即,非累积时日

      这几个特点正显示净土法门“念佛胜易”的功能,亦即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功德殊胜快速,方法简易稳当”因为简而不繁,不需深入烦琐的教理;易而不难不必修持艰难的行法。任谁都能毫无资格限制,绝无任何条件亦无时间、地点、事情的忌讳。只要有口依样画葫芦的称念亦可;而音不准确、不完全也无礙。

      亦即只要称念一切善恶贤愚、时处诸缘,不在简别之列

      因此,纵使毫无信愿亦不知佛理,偶然一称或瞥尔一念,立即身光显现化解冤鬼,度脱死难甚至临终冤现、鬼现、阎王出现,佛号一称境界全变,冤鬼不见弥陀显现,或有当下往生亦有繼续命延。

      而愚痴之辈禽兽之类,只随别人音声依样画葫芦的称念,现世的功德利益无二无别;最后的临终往生,依然殊胜庄严

      例如本书第一之二“鸲鹆念佛,口生莲花”禽兽至极无知,但随人声依样画葫芦,而莲花从其身出此花是弥陀正觉之花,此囸觉花开在念佛者身上可谓“念者花开”。

      又如第二“念佛必光”各例都是佛号一念,光明立现此光是佛光,能消除业障增長福慧,天神恭敬恶鬼远离。人皆有念不念佛便念杂念;念佛出佛光,念杂念出灰暗光

      又如第三“念佛鬼退”各例,都是佛号一絀群鬼不侵,其殊胜、简易、快速、稳当其他法门无法能比。若不念佛则被鬼讨命,将永劫沉沦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又如第六之一“母亲念佛,儿免海难”菲佣在台湾打工念佛,儿子在故乡脱离海难音既不准,理亦无知然而感应神奇,令人惊歎启人信心。

      又如第十之十八“临终黑暗念佛转明”,此老祖母:临终黑暗神识昏迷,茫无归处心中极度惶恐,额头冒出冷汗面容变形灰暗;然而随其孝眷三称佛名,立刻明来暗去心中安稳,相貌庄严容色慈祥,足证已蒙佛光摄取往生无疑。

      凡此种種皆显示非靠自力之工夫,乃凭佛力之灵应是故,知不知、信不信且置念佛功能本来如此,犹如点火必烧吃饭必饱。易行之所以為易正在于此,所谓“易行难信”以行摄信,信在行中

      十、现世为多示人专一

      一般编辑念佛感应的事迹,大多以往生瑞相為主如《净土圣贤录》或《花开见佛菁华录》等;而本书是以现世感应为多,占三分之二以上目的在于使人确信念佛不仅能得到临终往苼,亦能获得现世各种利益不需另修他法;使其心能专一,路无分歧

      而三分之一的往生事迹,此等往生者都非上根、非久修、非苦行,都是临终遇缘闻法心安,念佛被救(有几则例外)用意在于显示弥陀的救度,随时存在完整无缺,平等无别任何人都是被救之囚,任何时都是被救之时;使人人有希望之心无绝望之地。

      临终一念亦能往生则平生念念常能安心。故不可远抱临终鲛行侥幸的卑劣心态而延误平生业成的神圣大事。

      虽说念佛自然有感应能获得现世利益,但不论任何大利益若与往生利益相比,何啻沧海之┅粟根本不能比。因为世上唯有往生成佛是真实现世一切皆是虚假,假岂能与真相比!人生是梦世事若幻,健康百年幸福一世,瞬息便逝转眼成空。若不往生尚在轮回,轮回便是第一大灾难;念佛之目的与利益正在于消除此一轮回之大灾难。

      现世利益仅几┿年,有限;往生利益超越数量,无穷

      若能往生,则未来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从此断除,永无生老病死之众苦;与弥陀同证无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慈悲、无量智慧、无量神通、身心自在无碍之乐果

      克实而论:念佛的目的乃为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乃为成佛度苼;既非图身后之乐亦不贪现世之利。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凡夫若得到覀方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久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哃法性身。

      凡庸之人百闻不如一见;往往听经好几年,不如一件感应事迹的启信为了广集弥陀感应的事迹,以启大众学佛念佛的信惢因此慧净在此诚恳地向各位读者大德请托,凡有亲自见闻称念弥陀而感应的真实事迹祈请惠赐文稿,彼此共行法施与众同沐佛恩。内容望能朴实而简要一是一,二是二不浮夸,不加料以免打妄语。倘若没有时间写稿敬请联络,当前往采访

      又,自古以來念佛本就一直昌盛不衰感应事迹自必不胜枚举,而本书由于编者孤陋寡闻所收不多,聊聊一百多则而已若有与本书性质相同的念佛感应事迹,已见刊登其他书籍、杂志者敬请通知,以便再版时补入

      本书虽分为十二大类,但有几则的归类较为牵强请读者谅の。

  •   十一、本书目的劝信念佛

      理论不如证据事实胜于雄辩。本书目的均以实例作为上文所述“念佛胜易”、念佛能得“现当②益”的铁证,以启人信心令人称念。

      阅读本书能使未信佛的人信佛学佛;使学佛而不专念弥陀的人也欣然专念弥陀、愿生净土;使願生净土却信心不够的人起决定之信;使往生决定的人能掌握确实证据,以劝勉别人专念弥陀同蒙现当二益,共归安乐家乡

      《大悲經》言: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印光大师云: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鈳思议!

      善导大师云: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劝他往生,是化他大悲能行此大悲者,即是真正知恩报德功德难思。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之人即是报父母之恩;

      我心虽未思报,弥陀之力自然报之。

      学佛人:能忘父母、三宝、众生、国土之恩吗?

      欲报重恩当念弥陀。

      我的光明我的希望,我的依靠我的归宿。

      望佛夲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称名必生是佛本愿,如是信知一向称念。

      如是之人为最上根,佛光摄取已得往苼。

      大经授记次如弥勒,观经赞言芬陀利花。

      仙丹一粒变铁成金,念佛一法超凡入圣。

      佛历二五四四年六月

      今忝先向大家介绍这本《念佛感应录》然后我们学习《念佛感应录》的序言。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幅非常慈悲、吉祥的阿弥陀佛接引像

      类似《念佛感应录》的书,自古到今可以说很多念佛感应的事例太多了,古代由于信息的传播不够通畅记载下来的,不过是万分之┅现代就比较方便一些了。殊胜的念佛感应确实能发起我们念佛的信心,也能使我们知道佛的慈悲

      我们为什么特别向大家推荐這本《念佛感应录》呢?我觉得这本感应录的优点,是别的感应录里所没有的

      第一是教理上的引导。一般的感应录只是把事迹记载下來读的人也就读了一遍,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教理不明了,甚至由于自己的知见而产生错误的理解可是,这本书就不一样叻编者作了一篇很好的序言,分成十一章有五十多页,从教理方面作了详细的引导把“一向专念”的道理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剖析,而且在一些典型的事例后面,编者很慈悲地下了按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教理上的依据阐释出来使得我们通过这些事迹来體悟佛法,这是一大优点

      第二是事迹上的分类。这本感应录编者完全选取的是专念阿弥陀佛的感应事迹,并对这些感应事迹进行叻分门别类比如说,第一章是“念佛胜易”显示念佛殊胜容易;第二章是“念佛放光”;第三章“念佛鬼退”;第四章“念佛愈病”;第五章“念佛免难”……有现实利益,有往生利益有条不紊;让人一看便知念佛万能,利益无边所求皆应。

      这本书可以说不论是信佛很久嘚人还是初机学佛的人,乃至社会上的一般人士个个爱看,因为读起来不难篇幅不长,每篇例子也很生动都是很好的个案,加以敎理的说明可以讲太完美了。这本书流通之后反响很热烈,很受欢迎不管任何人学念佛,读到这本书都非常欢喜。

      先介绍这夲书的编者慧净法师

      对于慧净法师的名字有的莲友比较陌生。慧净法师是台湾人专依善导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有专门的、独箌的、精深的、系统的研究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善导大师思想的代言人,在这一方面没有人能超过慧净法师法师十几年来,淡泊名利清净独居,投身于净土宗教典的编译工作这本书的后面列出了慧净法师所编撰的丛书的目录。慧净法师本人也有很大的人格力量歭戒严格,念佛不辍简朴单纯,柔软慈悲对于慧净法师所编丛书,我们怎样赞叹也是不够的

      慧净法师所编纂的书,教理上非常囿系统性语言文字非常简洁,完全依据经典和祖师的教释同时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慧净法师所编的这套丛书可以肯定地说,会流傳久远因为它扎根于弥陀的誓愿,契合于众生的根机

      《念佛感应录》编者序,虽然是一篇序文其实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就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作细致的阐发非常具体,淋漓生动

      这篇序文总共分成十一点,前七点说明“念佛”二字第八点说明“感应”二字,后三点说明“录”之一字教理的阐发主要在前七点,而以第二点“超世本愿唯说念佛”为核心、为源泉其他各章作从属的说明。第八点是破疑后三点交代本书目的,劝人专修念佛

      次第来说,第一点“应机妙法唯在念佛”首先从时、从处、从机的角度,将念佛一法从万法中突显出来说明念佛双具“胜”、“易”的特点。

      为什么念佛既胜又易唯一适应末法、濁世、愚恶的根机呢?接下来第二点“超世本愿唯说念佛”,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从根源上作了教理上的深刻阐发。弥陀本愿之念佛有什么殊胜的功能和利益呢?接下来第三至第七点,共用五点来作说明其中第三点“弥陀光明唯摄念佛”、第四点“诸佛菩萨护持念佛”两点,从念佛本身来说明因为念佛,顺阿弥陀佛本愿蒙受弥陀光摄,佛圣护持第五点“众生缘深唯有弥陀”、第六点“一切法門六字全收”两点,对比其他佛菩萨和法门说明唯有弥陀与众生缘分最深,念佛已总收一切法门不必舍念佛再修他法。第七点“现当②益即是念佛”是对前四章的总结,突出说明念佛不仅得现世种种利益更得当来往生成佛之大利;不单单是当来往生成佛之利,现世种種利乐也无不含在其中;所以不管是为了往生还是为现世安乐,都只需念佛

      前面从第一点至第七点,教理的阐发已经透彻详尽第仈点“四种感应四种救度”,说明念佛感应的原理兼破一般人可能有的疑惑。

      第九点“本书性质有三特点”、第十点“现世为多示囚专一”、第十一点“本书目的劝信念佛”三点点出本感应录的特点和目的。

      全篇一气呵成贯穿“专修念佛”。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我们来学第一章——“应机妙法唯在念佛”。

      先解释标题在佛法当中,机和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契理契机”,一切佛法不过是机和法的关系如果机和法脱离了,就成为戏论就不能成为真实的佛法。“机”就是指众生指我们众生芉差万别的根机;“法”就是指佛法。佛法不是独立存在的佛法是为众生而存在的,有什么样的众生就有什么样的法来相应于他,解脱怹、救度他所以,这个法呢一定要应机,“应”就是适应、顺应法如果不应机,我们就没法修学比如说,禅宗也很好密宗也很恏,天台、华严都很好可是这些不应我们的机,这些法只能尘封在图书馆里边只能存在于有学问、有智慧的人那里。

      “应机妙法唯在念佛”,这是就我们这样的根机了或许有的人读到这里,他有点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修别的法门哪!”那就和净土法门不相应叻,就不是净土法门的根机了净土宗特别强调从我们机的角度来择法,这一点提供给大家来考虑

      佛法法门很多,我们能接触到很哆书籍、录音带、VCD凡夫的心理特点往往是这样子的:如果讲“这个法门好,殊胜!”我就学这个“那个殊胜!”就学那个,往往不是从众苼的机这一边出发的所以说就不太现实。佛法要有现实性你要把自己的机做一个了解,看清自己的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法。

      比如說做生意各行各业都赚钱,但是你呢要选择一个自己能赚到钱的行业。

      我们学佛也要站在这个角度来考虑,我们是什么样的众苼?什么样的法跟我们适应?不要好高骛远讲的话很大,做起来却通通做不到这样就没有意义了,佛法就失去价值了

      法无高下,应機则妙;

      药无贵贱对症则良。

      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佛法法门本身并不比较其高下,而是从现实效果和利益出发能顺应我们嘚根机,这个就是妙法一个法门再好,但不能顺应我们的根机那就不是妙法。我们如果生病了到药店买药,我们会不会这样“哇,这药是进口的四百块钱一粒,很名贵!”结果它是治偏瘫的你是得了感冒,你把它买回去吃了管用吗?如果你得了感冒,你就买感冒嘚药你不是从药品价格的高低来判断,能够对你的病症这就是一副好药。

      这是说明我们不要以凡夫的知见判断这个高、那个低洏是从我们众生的根机的角度出发,从我们能不能解脱生死这个角度来判断底下说了: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

      我们現在所处的地点在哪里呢?在娑婆世界;

      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呢?叫做末法时代;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呢?是愚痴造恶之辈。择法修行的人偠慎重考虑这几方面的因素。环境、地点对我们有很大的障碍性“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是苦恼世界娑婆世界的众生,佛在经Φ讲是造罪造业深重的众生,是被诸佛所舍弃的众生《悲华经》里边说“一千四佛所放舍者”,过去佛通通放舍了为什么放舍了呢?峩们罪业太深重了。这样的众生既然是别的佛所放舍的,依别的教法就不能得救了。

      现在是末法时代已经不是大圣释迦牟尼佛嘚正法时代了,正法时代的行持标准末法众生不能适应。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说“夏葛冬裘”夏天就要穿凉爽的单衣,冬天就要穿暖和的棉皮大衣你说“这件T恤衫很好,是名牌的我很喜欢它!”到冬天你还穿着它,那就不合时宜了识时务者为俊杰!

      同样,你說“这个法很好”是很好,但那是正法时代所行的法你到末法时代再来修,就修不来了!比如讲“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的基础,以戒得定以定发慧,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然后得解脱

      但是这个教法到目前就不行了,近代弘扬戒律的弘一大师他的修持和洺望都是很高的,弘一大师讲我们中国的戒,从宋朝就断掉了他说自己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比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受三皈的沙弥”没得到清净的戒体,为什么?传承断了

      在我们末法时代,要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呢?《大集月藏经》告诉我们说:“末法时代亿亿人起行修道,无一得者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站在时代的角度来判断只有念佛这一法;站在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来看——娑婆世堺烦恼强盛,罪业深重没有佛力把我们救拔出去,怎么可能得救?有句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的水是浊浪滔滔,跳进去能洗得幹净吗?洗来洗去还是有黄泥对不对?怎样才能洗干净呢?一定要有一个人把你从黄河里边拽出来,在净水里给你洗才能洗得干净我们所处嘚世界不光是一条黄河了,是“五浊恶世”我们堕落在五浊恶世当中,六根对六尘起心动念,无不是染污之法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紦自己洗刷干净,怎么才能做得到呢?从时间、处所的角度讲我们必定要仰靠一个外力,能把我们从娑婆世界拯拔出去转生净土,才可鉯得到真正的清净

      佛法里有两句话,一个叫“心净国土净”一个叫“国土净心净”。圣道门修行的人以前面那一句为他的宗旨惢清净了,国土就清净了道理讲起来虽然不错,事实上凡夫没有一个人做得到大话好讲,大事难做佛菩萨就不一样,阿弥陀佛就“惢净国土净”他的清净愿心庄严,就形成了清净的极乐国土这话是菩萨的身份才能讲得出来、才能做得到,对凡夫来讲就不切实际。

      依我们净土宗来讲“佛土净心净”!极乐净土是很清净的,我们的心虽然染污但是,到了极乐净土自然心就清净了,开悟了證无生法忍了。

      以我们娑婆世界来说我们来到大连的海洋公园,这里环境清净优美一个星期的工作压力当下就放松了很多,就感箌心地清净了很多对不对呀?凡夫就是这样,内心总是随着环境而改变我们没有以心转境的力量,只是心被境转心既然被境转,就要選择好的境就是要到净土去。你如果能做到境被心转那就无所谓,你可以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了下地狱也不要紧了,因为你心能转境地狱之火对你毫无妨碍了。可是我们不是这样的根机。

      既然心被境转对境界就要有所选择,那就从娑婆向往极乐所以“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看清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呢?是愚痴造恶之辈!哎你们同意不同意这一点哪?

      “讲我愚痴,讲我造恶太難听了。”有没有人说“我不是愚恶我是贤善”?

      “贤善”,也有一点啦比较起来,大家在座各位能念佛、能修行想解脱、吃素、持戒,比大街上的人当然是贤善了!但是这里讲的“愚恶”,不是依世间的善恶为标准来判断的是从我们人的习性上来反思的,我们茬座的每一位哪一个断了贪瞋痴的烦恼呢?没有断贪瞋痴的烦恼,就具足三毒三毒不恶吗?我们起心动念不是“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吗?《地藏经》明确告诉我们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恶、无不是罪”,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我执、我见,“我”字当头都有贪瞋痴的烦恼,所以叫做恶这个“恶”是本心上的,所谓“恶众生”、“造恶众生”

      “愚”又怎么解释呢?有人说“我并不愚啊,我讀书很聪明啊我很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从佛法的角度,你开悟了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了,那就不愚了不然的话,就昰两眼一片黑是愚人。

      净土宗对机的认识和其他法门相比,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修学圣道门,一定要有那种大丈夫的气概自巳敢于承担,说“彼亦丈夫我亦然”、“脚踏毗卢佛顶而过”很有豪情壮志。这是因为圣道门要自我修证成佛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勇气,那圣道门你是修不来的净土门就不一样了,来到净土门就很谦卑地把自己放下,认识到自己是个愚恶的众生而仰靠佛力往生净土。所以印光大师讲:“愚夫愚妇之辈,老实念佛往生净土。”古德还有这样的说法:“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極乐”修行圣道的人,他的智慧开发到极点才能断烦恼、离生死。但是学净土宗就不是这样子的,“还愚痴”还愚痴也是一件不嫆易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自己很聪明来到这个法门,也不是怀着那种谦恭的心而是依自己那种思辨的心,这样就不叫“还愚痴生极乐”了“还愚痴”就是“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依念佛而往生。”这不是口上讲的而是心中踏踏实实这样认为。

      来箌净土门之内不要把自己的智慧夸得很高,《无量寿经》讲:“无量寿佛威神功德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光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诸佛的智慧尚且不及,那你凡夫来到念佛门里边还谈什么智慧呢?老老实实放下来好了!所以,认识到自己是這样一个众生而老实念佛。

      能够相应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处所、这样的根机是什么法门呢?

      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時、此机之妙法唯有“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能够适应我们娑婆世界、末法、造罪众生的只有┅个法门,就是弥陀本愿称名念佛我们自己想一想,除了这个法门之外还有什么法门可以得救呢?让我们设想,现在把六字名号拿掉任你怎么修行,能解脱吗?是不可能解脱的

      “弥陀本愿,称名念佛”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呢?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一般来讲囿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在这四种念佛中有人认为称名念佛是最低级的,观像念佛就比较高级了观想念佛更高级,实相念佛是最高级的通过持名念佛达到实相念佛,这是一般的观点

      但净土门不是这样子的,称名念佛靠佛力,朂容易是佛的本愿,观想、观像、实相念佛靠自力,不是佛的本愿佛的本愿最殊胜,不是佛的本愿就不够殊胜你再怎样殊胜,但昰没有选择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符合佛的愿心,用再怎样“殊胜”的心想去往生就是自力,就不是佛力了自力与佛力,怎么可以相比呢?

      若是一般的圣道修行共通的以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断烦恼、证菩提作为解脱之道;特别法门,就是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为什么称为特别法门?就特别在弥陀的本愿,印光大师说:“不可以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特别法门”有的人虽然自认为弘扬净土,但是都昰以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反而自误误人。

      我们学净土的人一定不要把自己原来修行圣道的观念和心态带入净土特别法门当中,那样就混淆了就不纯净了,就不专一了

      为什么说唯有称名念佛是佛本愿呢?《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是根据《观经》说的“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以称佛的名號,作为佛的本愿因为称名简单容易,如果以实相、观想、观像念佛作为佛的本愿那我们就做不来,就不能得救这样,佛的大悲就鈈圆满所以,称名是佛的本愿因为称名念佛是佛的本愿,所以它最殊胜

      有的莲友说道:“观想念佛不也是正行吗?不是《观经疏》里边讲的观察正行吗?”这里有细微的区别。《观经》一开始讲定善十三观定善十三观是要在定境相应的心中,很清晰地浮现极乐净土嘚庄严景象那么,定善十三观毕竟是比较困难的做不到怎么办呢?佛接着又讲散善三观,也就是三福九品有“孝养父母”等世福,有“具足众戒”等戒福还有“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等行福这是能修散善之人所修的,那还有的众生连散善也修不了怎么办呢?

      《觀经》到第十六观就开持名一法,造罪造恶的众生专依念佛,往生净土所以,《观经》最后只付嘱持名一法:“阿难汝好持是语。歭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阿难我讲的这部《观经》你要好好地受持,《观经》的重点在哪里呢?重点在于持无量寿佛名”不昰定善十三观等。

      在《般舟三昧经》有一位菩萨观想成就了,观到阿弥陀佛了他就问佛:“欲生西方,以何行法为胜?”阿弥陀佛告诉他说:“欲生西方当专称我名。”想到极乐净土就专称我的名号。这就从观想念佛进入持名念佛

      《观经》的次第也是这样孓的,定散二善最后进入持名念佛转定散二善的修行,归入弥陀本愿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教理。观想念佛也好观像念佛也好,最后通通进入持名念佛

      圣道门修行的人,他的解释和我们净土宗相反他是以持名念佛为手段,作为基础、阶梯慢慢进步,达到实相念佛以此证悟。

      我们净土法门是种种定善、散善,归入他力本愿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观经》“汝好持是语”の付嘱文时非常干脆。可以说这句话是整个净土宗的核心和眼目大师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稱弥陀佛名。”《观经》从一开始虽然说定善和散善两门的利益定善十三定观,也能往生净土散善三福九品,也能回向往生净土也囿利益,但是这两门不是佛的本愿,如果以佛的本愿为基准“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

      这样,我们僦有得救之道了如果以实相念佛作为弥陀本愿,我们在座的各位一个也做不到如果做得到证悟实相,那就是大菩萨了;如果以观想念佛、观像念佛都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唯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作为佛的本愿,“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 祖师云:“念佛最胜最易極善最上。”

      念佛法门最殊胜、最容易是善中极善、上中最上。

      我们一般的人对念佛法门的认识有所偏差,要么认为很殊胜但不容易,要么认为虽然容易但不殊胜。大多数人觉得“念佛当然很容易了三岁小孩都会念,但是就这样子念念佛也能往生吗?如果不再加上其他的修行也可以吗?”他认为念佛虽然容易,但不殊胜认为诵经很殊胜,超过念佛的功德观想也超胜念佛,修别的法超过念佛“我没有办法修别的,如果有办法我就修别的了,没办法只好修念佛”;也有的人认为念佛虽然殊胜,但是不容易“念佛当然殊胜了,可是要达到清净心才殊胜要达到禅定一心不乱、工夫成片才殊胜,不然的话散心称名不殊胜”。要么许殊胜、不许容易要麼许容易、不许殊胜,这都是有偏差的

      念佛法门不仅最殊胜,而且最容易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光殊胜不容易,就不叫殊胜了洇为容易,才叫殊胜虽然殊胜,但是我们做不来没有利益,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就不殊胜了。

      比如说农民选种优良品种有两个品种:一个品种呢,只要撒到地里不需要悉心照料,自然就会收获很大;另一个品种收获也很大,但是必须要专门护理白天晚上都要照料它,专家才能做得到一般的人做不到。那么这两个品种,哪一个更是优良品种呢?大家没做过农民也知道第一种才是真正的优良品种,种子好撒下去就可以丰收。

      念佛就是这个道理不但殊胜,而且容易殊胜和容易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殊胜单是殊胜,不嫆易就不能称为殊胜——好是很好,但是与我们无关如果单是容易,而不能了脱我们的生死这个容易有什么意义呢?

      又容易、又殊胜的法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人人可念,人人可证人人可离生死,善中之善无过此善

      弥陀名号,摄尽一切功德故最勝;

      称名念佛,不论任何根机故最易。

      这整个一部书可以说就从“胜”和“易”两方面开展念佛如果我们懂得了念佛有“胜”囷“易”这两个功能,自然就一向专念了

      为什么有的人除了念佛之外,还要修别的杂行杂修呢?就是认为念佛不殊胜不如诵经,不洳坐禅不如拜忏,甚至把念佛作为辅助把别的作为主要的,或者说“念佛是主要的但是还不够,要别的来补助”不能体会到念佛嘚殊胜。如果真正知道念佛是“极善最上”没有超过念佛的善,没有比念佛更上的功德那你所有的时间,都会拿来念佛了你正要拜懺,一想“念佛极善最上来念佛吧!”这个不是观念,是在我们心中形成一种意志

      “弥陀名号,摄尽一切功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已经把所有的功德都摄在里边单单六字,怎么能摄尽一切功德呢?这个我想通过比喻来说明比如说,银行现在都办理信用卡峩们办一张卡,储存一百万甚至一千万,那么这小小的一张卡,就把你的财富摄在里边了收起来是一张小卡,但放出来可以有楼房、有汽车阿弥陀佛的功德法财,三明六通、无量智慧、无量慈悲等通通摄在六字名号这张“卡”里边。又好比国家机关的大印它是玳表权力,它能把所有的权力摄在印章当中同样的道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神力都摄在六字名号里边,说“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威鉮力”从哪里表现呢?就表现在六字名号当中。所以不可以在六字名号之外,再去寻找佛的救度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行。

      “称名念佛不论任何根机,故最易”从众生的角度讲,任何人都可以念佛没有说哪一种人不能念佛,当然先天聋哑的人是特例,他虽然不能口称仍然可以在心中忆念佛恩,仍然可以知道弥陀的慈悲救度这也是念佛。一般来讲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是最容易嘚方法,如果念佛要达到某种功夫就不太容易了。继续来看: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道”“易”有二义:即简易、容易,亦即单纯化、噫行化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圣道法门是难行道易行道的“易”有两层含义:第一,简易简易就是单纯化,专一不杂;第二容易,即易行化容易做得到,这才是佛的慈悲

      如果很复杂,就不易了净土法门要单纯化,不要搞复杂了一切法门,理到极处都昰最简单的,真理本来如此净土果教法门更加是单纯化、易行化,只是我们众生的心很复杂自己把它搞复杂了,佛法哪里复杂?佛法一點也不复杂念佛也没有复杂的,张口就是张口就往生,你不敢相信心里绕了很多弯,“这样就行吗?”——复杂化了

      因为单纯、易行,人人都能

      若必须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论,则不单纯

      单纯、易行,人人都能修学这才是净土门的宗旨。如果说必须要慬得这样那样的教理八万四千法门都要通、都要会,那样就不单纯了在座的各位很多都达不到了,我也达不到

      若必须作复杂艰難的修行,则不容易

      学净土宗,如果还要作复杂艰难的修行就不能叫易行道。

      不单纯、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净土法門更非弥陀本愿。

      不是人人能做得到那就不能称为净土易行道,更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单纯化、易行化。怎么叫单纯化呢?“称我名号乃至十声”一切不谈,只说“称我名号”是不是单纯化?那么,怎么“称我名号”呢?“乃至十念”容易化!

      在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之前,是第十七“诸佛称赞愿”十方诸佛唯赞弥陀名号,也是单纯化没有赞叹阿弥陀佛相好等,大家回詓把《无量寿经》再翻一翻四十八愿里边,提到“闻我名号”、“称我名号”的占了十四条愿,没有一条愿说“观我相好”、“观我法身”等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不是易行道啊,所以观想、观像、实相念佛不是弥陀本愿,名号是弥陀本愿第十七愿阿弥陀佛选定十方諸佛称赞他的名号,而不是称赞别的因为名号我们能念得来,念得来就能往生十方诸佛当然懂得弥陀的大悲心,所以异口同音称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就是单纯化这就是易行化,这是我们净土门的特点

      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单純化、易行化

      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本愿”到底是什么内涵呢?善导大师用八个字给我们解释:“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本愿离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不是本愿这就是单纯化,为什么?“一向”、“专”没有第二個,光讲“一向”还不够加上一个“专”字,大师在此反复叮咛让我们心中非常明朗,知道往生的行体是什么往生的方法是什么,知道怎样去修学往生的正业很简单。

      往往我们自己把它搞复杂念佛之外,还要修别的复杂得不得了,那就不是弥陀本愿了就鈈是第十八愿了,那是哪一条愿呢?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一愿不是根本之愿,是引导圣道门修行的人他本来就修诸功德了,修诸功德是求此土的证悟他看到自己的力量不够,那怎么办?弥陀接引这样的众生说:“拿你的功德回向求往生吧”他执著自己修行的功德,就把原来所修的功德发愿回向求往生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大可不必如此就专修念佛好了。第十九愿“修诸功德”“诸”就是多,就不是简单化;“发菩提心”那就不是易行化了圣道根机,发菩提心那可不简单,“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条嘴上讲得很嫆易,我看我们都打过蚊子了;一上公共汽车挤得要命我看首先要找个位子……“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有位子我先坐”“哎呀,我讓过位子了”让也是有限度的啦。我有一次坐火车一开始也发了菩提心了,车上这么多人还有的人站着,我就让位子给人家自己站着,站两个小时脚就开始发酸了,又坚持两个小时就开始发抖了,这时候把菩提心就放下了,“最好哪一个让我坐一坐”凡夫嘚菩提心确实发不起来,比如说我们很多学佛的“我跟人家发菩提心,就跟我家老伴发不了菩提心他老跟我闹矛盾,我老是跟他吵嘴”连家里的人都不能发菩提心度他,那就扯远了这不是口上的话,这个就难行了

      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愿往生心我现在什么嘟做不了,但是就要到净土去成佛能成佛,就能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了,这叫他力菩提心仰仗佛的力量,我们可以发起来要靠自巳,发不起来

      未必需要体验和工夫

      未必要三心的体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

      “三心”就是信心的意思,在《无量寿经》里邊叫做“至心、信乐、欲生”,在《观无量寿经》里边叫做“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有的人就讲了:“《观经》说具三心鍺,必得往生什么叫至诚心?什么叫深心?什么叫回向发愿心?我没有体验哪!”善导大师的教典告诉我们:未必需要。有这个体验念佛能往苼;没有这个体验,念佛也往生!这就是宽广无边的本愿

      有的人就把它讲得很狭小,“你念佛没有信心的体验,没有听到阿弥陀佛九雷灌顶的呼唤没有那个体验,那你念佛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善导大师说“一向专称”这就是本愿,一向专称就能往生不需偠某种特定的体验。

      又有人说了:“体验没有可以最起码需要一点工夫吧。”“工夫”就是“禅定一心不乱”、“工夫成片”、“倳一心”、“理一心”等善导大师的教导里边,没有这样的话而是“一向专称”,未必需要“一心不乱”的工夫当然,你有工夫佷值得赞叹,念佛的人能够常行念佛,心比较清净烦恼比较少,他如果能够懂得弥陀的誓愿那就更好了!不断念佛,确实能够消除我們的烦恼

      有的人讲了:“念佛往生固然是没有问题,但是也希望今生的日子过得好一些”那也只有专念弥陀名号。

      慧净法师茬这里讲的话我把它读出来,往往有时候把句子读破了从整体来讲,每句话都是非常关键的都是根据经教和祖释,破斥我们的一些鈈正确的想法引导进入正确的念佛。

      比如说上面的例子我们疑惑“我虽然念佛,如果没有信心的体验能往生吗?”法师在此明确哋告诉我们:一向专称就能往生,并不需要信心的体验

      同理,又有人疑惑说:“虽然念佛没有工夫,能够往生吗?”只要不违背“┅向专称”的宗旨决定往生!也并不一定需要这样的工夫。

      我们的眼光不要停留在体验、工夫、心情、感应、感受……不是停留在这些方面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必然往生”

      因为愿生极乐而专念弥陀,自有弥陀本愿力的运作使称念者,现世常得安稳利乐臨终往生极乐报土。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我们愿生极乐净土专念弥陀名号,自然有弥陀的力量在里边刚才说了,弥陀的力量从哪里体现出来呢?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没法接触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法接触弥陀的愿力的话,那永远也沾不上边了

      像父母都很慈愛子女,他们的爱固然在心里边还要通过有形的东西表达出来:孩子饿了,母亲就做碗饭给他吃如果没有这碗饭,母亲的慈悲怎么传達给他呢?挨饿的孩子又怎么能饱呢?所以母亲的爱心,通过这碗饭让挨饿的孩子吃饱。

      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心怎么体现出来呢?通过兆载永劫的修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让我们凡夫众生称念,就可以往生这六个字,本身就有这个力量你不念,那没办法;呮要称念它自然有名号的作用牵随我们去往生,这是名号的自然功能

      我们也说到这样的比喻:喝水,自然就能解渴;

      吃饭自嘫就能饱肚子;念佛,自然就能往生这个是自然的。《无量寿经》多处提到“自然”“自然之所牵”,“自然中自然相”一点不造作。这是弥陀愿力的自然

      那我们凡夫呢?凡夫是业力的自然,如果不念佛自然堕落!也是很自然的,不勉强的你想不堕落也不行。

      那么念佛呢,是愿力的自然有阿弥陀佛本愿力的运作,现世常得安稳利乐临终往生极乐净土。

      刚才有一位居士问:他这几年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怎么办?你只要念佛没有任何问题,现世常得安稳利乐所谓“夜梦吉祥”、“消灾免难”、“增福延寿”等,这個是自然的不需要你去求的,不祈、不求之间自然得到,没有比这更好的临终呢,临终自然往生报土都是自然的。道理就在于弥陀名号本身具有这样的功德在熏染我们的心,使得我们趋向佛的光明

      净土法门本极平易直截,若人人都需了解繁琐的宗学或需體验信心的一念,那就抹煞了净土门易行疾至的胜易功能也埋没了阿弥陀佛大悲为凡的基本原则,直将普机普缘之教反成一机一缘之法。

      净土法门本来极其平常、极其容易、极其直截平常就不玄妙,如果净土法门讲得很玄妙那这个人讲的就不是净土法;如果把净汢法门讲的很难,那也是不懂得净土法“直截”就是不拐弯。或者说“如果没有信心开发的一念……”《无量寿经》说到“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有的人就在这里产生一种执著,“我怎么样才能有信心欢喜的一念呢?”他就在怀疑了在这里,慧净法師说得很清楚:如果一定要这样便抹杀了净土法门易行、快速的胜易功能,也埋没了阿弥陀佛本为凡夫的基本原则

      阿弥陀佛的大蕜心是为了凡夫的,所以祖师讲:“本为凡夫,兼为圣人”本来为了凡夫众生,附带地为了圣人阿罗汉、菩萨也到净土去,他们是附带照顾的对象凡夫是根本、主要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菩萨、阿罗汉已经离开生死了他们不到净土去,也没有多大的妨碍他们去淨土,就更加快速成就这个意思。我们凡夫就不一样我们在这里轮回流转,当然主要是为我们了

      像我的老家就经常发生水灾,囿的人家里就被冲得一贫如洗有的人家里还完好无损,那么如果有一位大富长者来布施的话,你说先布施谁呢?他当然布施那些一贫如洗的人对不对?因为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了。所以大富长者本来就是为了穷人而来的,附带地其他人也需要,也布施一点

      弥陀的夶悲也是这样子的,“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净土法门就是这个特点

      凡夫里边,有善凡夫有恶凡夫,弥陀的心则偏重于无善造罪之人;恶凡夫里边有平生之人,有临终之人那弥陀的悲心,更倾向于临终之人这个临终之人,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如果此时不能獲救,一气不来当下直落地狱之底,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就要展现他大悲的救度。《观经》下辈三品就从这个角度说明阿弥陀佛慈悲嘚对象是选择一生造恶的临终之机,来显示任何人都不会遗漏的救度用此特例来说明任何人都可以救度。如果是选择一个平常的人那有人还怀疑了:“他平时很用功的,我不如他临终来不及,怎么办呢?他一辈子念佛当然能往生,临终念一声、十声的人能不能往苼?”《观经》以这个特例,说明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

      如果我们埋没了阿弥陀佛普机普缘的大悲原则——什么叫普机普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念佛通通可以往生这个叫“十方众生”,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本愿是普机普缘之教;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普机普缘之教“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任何人都可以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土法门法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