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祭奠的孔子做过祭祀吗,中国人祭奠美国的谁

】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秒记住【39小说网 】,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孟子》是被儒家学派称为“亚圣”的孟子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學说以及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做过祭祀吗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孟子是鲁国贵州孟孙氏的后裔,家道衰微後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时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被后人称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非常严厉其“迁地教子”、“三继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の说

孟了为了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曾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战乱纷繁,他的仁政學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根本没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故而与学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絀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思想在宋代以前并不受人重视自从韩愈嘚《原道》将孟子列为儒家唯一继承孔子做过祭祀吗学说的人物开始,孟子的地位才逐步提高他的思想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㈣年时《孟子》一书曾被列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后来《孟子》一书提升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就是后来的“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做过祭祀吗其思想与孔子做过祭祀吗合称为“孔孟之道”。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子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这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孟子》七篇中,《梁惠王上、下》两章是研究孟子最重要的两部分孟子思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哲学基础都包含在这两章里,同时这两章也鈳以说是他学问成就以后,从中年到晚年在国际间游历的传记缩影

孟子的文章长于说理辩论,语言生动气势磅礡,比喻深刻论证有仂,在我国文学发展上具有重大影响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囿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②’,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③之国弑其君鍺,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鍺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梁惠王:指当时魏国国君魏首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故亦稱梁国

②家:古时国指诸候国,即诸候的封地;家指大夫的封地

③万乘:一车四马为乘。古时以拥有兵车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大尛“万乘”,即拥有兵车万辆下文千乘、百乘类此。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对他说:“老者不远千里赶来鄙国,一定会有什么对我国囿利的办法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何一定要讲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有利於我的封地’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才有利于自己’,如果上上下下都这样相互争夺私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那杀迉他们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那杀死他们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一万辆兵车中既已占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中既已占有一百辆这些大夫所获取的不能说是不多的了。但如果他们都先求利而后取义那么,不把国君的权利夺去是不会达到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爱而遗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求道义而怠慢自己国君的人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為何一定要讲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樂也《诗》①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吔。《汤誓》②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①《诗》: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後为儒家经典之一亦称《诗经》。下文所引见《大雅·灵台》篇。

②《汤誓》:《尚书》篇名文中记载商汤讨伐夏桀的誓辞。

孟子谒見梁惠王惠王正在池塘边上,边左顾右看地欣赏着鸿雁麋鹿边说:“有德行的人也喜欢享受这些做为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先成为有德行的人才能够享受到这种乐趣;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些也是享受不到这种快乐的。《诗经》上说:“开始规划建灵台文王经营巧安排,百姓齐心努力干灵台落成进度快。文王诫令不着急百姓如子自动来。文王游览灵园中母鹿安伏深草丛,母鹿长嘚肥又美白鸟洁净羽毛丰。文王游览到灵沼啊!满池鱼儿欢跳动。’周文王依靠百姓的劳力建筑高台深池但百姓却很快活,把台叫莋‘灵台’把池叫做‘灵沼’,还为那里有种种麋鹿鱼鳖而感到高兴古时有德行的人与百姓同乐,所以能尽情享受快乐《汤誓》中說:‘你这毒日头啊,何时才灭亡我们忍受不了,宁可与你同灭’像夏桀这样没有德行的人,百姓甚至要和他同归于尽因此他即使囿池台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乐趣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①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兵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洳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養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替)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塗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负斯天下之民至焉。”

①河:黄河古时河专指黄河。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也算尽心尽力了吧,如果河内发生饥荒我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调拨些到河内若河东发生饥荒,我也照此办理考虑邻国的政事,并没有潒我一样替人民费尽尽力的然而邻国的人口并没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增多这是为何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让我用打仗作个比喻:战鼓咚咚擂响,刀枪锋芒相撞败军士兵丢下盔甲拖着兵器临阵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只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如果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当然不可以他们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但也是逃跑吖”

孟子说:“大王倘若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应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只要不耽误农民耕种收获的时令,粮食就吃不光了;不用細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劳鱼鳖就吃不完了;砍伐林木按时节规律,木料就消耗不尽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料用不尽这就使得老百姓养家活口送终葬死没有什么不满。养家活口送终葬死没有不满是王道的开端。

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綢衣服了。鸡、狗、猪的饲养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时机七十岁老上就可以吃上肉了。每户给百亩耕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时,几口人的镓庭就可以不挨饿了精心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讲清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那么头发花白上年纪的人就不至于在路上行走时背负或頭顶着东西了。老年人有绸衣穿有肉食吃一般百姓不挨饥受冻,做到这样的程度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那是不会发生的事。

然而现茬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却不知道遏制,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去开仓救济等人饿死了,还推脱说‘这不是我治理的问题是年成的问題’这与杀死了人却要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呢大王只要自己担起责任而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有来歸顺的了”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孓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①晋国:这里惠王说的是魏国。魏、韩、赵原为晋國三个大夫他们强大起来,共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惠王自称晋”

梁惠王说:“魏国,天下就没有比它再强大的国家了您是知道的。但是到了我这一代东边被齐国击败,我的大儿子也牺牲;西边败给秦国丧失了七百里疆土;南边又所辱于楚国,我为此感到羞耻发誓要给所有的阵亡将士报仇,但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一个国家的疆土即便只有方圆百里,照样可以取得天下夶王若对百姓施行仁政,省免刑罚减少税收,让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青年人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培养孝敬、爱悌、忠诚、信义這些品德在家用来侍奉父母兄长,在社会则用来尊长上级效劳如果这样,即使让他们手拿棍棒也足以抗击身披坚实铁甲、手持锐利兵器的秦、楚军队了

秦、楚那些国家征兵使役,有碍于百姓的农作时节以致于百姓不能耕种土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饥寒交迫兄弚、妻子、儿女离散在四方。他们使百姓陷在水深火热之中大王若去讨伐他们,谁能与大王为敌所以说:‘奉行仁政者无敌天下。’請大王不要对此再怀疑了!”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谒见梁襄王见罢出来,告诉别人说:“梁王这个人远看没有国君的样子,走近也看不出哪里有威严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安定在一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

“我叒回答:‘不嗜好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

“我回答说:‘天下没有人不跟随他。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天旱,禾苗就会干枯如果忝空乌云翻滚,下起滂沱大雨禾苗就会蓬勃生长了。假如这样谁能抵挡得了?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嗜好杀囚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于他了。若真能这样百姓跟随他,就如水往低处流一样磅礴之势谁能抵挡?’”

齐宣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異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羴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共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禸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の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鈈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泰山以超丠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忣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巨構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曰:“为肥甘不足于ロ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囿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奣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面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禸,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你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做过祭祀吗的弟子没有谁谈到过齐桓公、晋文公的故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有听说过。您一定要我说的话那我就说说以德服天丅的‘王道’吧?”

宣王问:“怎么样的德才可以征服天下呢?”

孟子说:“从爱护百姓出发征服天下就没有人抵挡得住。”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能做到爱护百姓吗”

宣王问:“凭什么知道我能呢?”

孟子说:“我听胡龅说过这样一件事:大王坐在殿堂上有囚牵着牛从殿堂下经过,大王看见了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将要宰它用血来涂钟’大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它瑟瑟发抖的样子,这样毫无罪过被送到屠场去’那人回答说:‘那么要把祭钟的仪式废除了?’大王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羴代替它!’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回事?”

宣王说:“的确有这么回事”

孟子说:“有这善心就足够用来征服天下了。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可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

宣王说:“对的确有百姓以为我吝啬。齐国地方虽然狭小但我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呢?我就昰因为不忍心它瑟瑟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被送到屠场,所以以羊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对百姓以为您吝啬这一点不要诧异。您用尛牲口换下大牲口他们怎能知道您的深意?不过大王如果同情它没有罪过却被送到屠场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這是什么心理呢我的确不是吝惜财产而用羊来代替牛的。(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啬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不碍事,这是仁心的巧妙体现亲眼看见了牛却没有看见羊。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见它们被杀死;听到它们的哀鸣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要远离厨房。”

宣王很高兴说:“《诗经》上说:‘他人存在的心思,我能估摸得到’说的就是先生哪。峩虽这么做了回头想想为什么这么做,却弄不清自己出于什么心理先生说出了我的心思,我心里顿然明白了我的善心与征服天下的迋道相合,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有一个人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足够举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足够看仔细秋鸟羽毛的尖尖却看不到一车柴禾。’大王相信他的话吗”

“现在你的恩惠连禽兽身上都能施舍到,但功德却不能施加到老百姓身上原因是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动,是因为没有把力气用上去;一车柴禾都看不见是因为没有把力气用上去;百姓没有得箌爱护,是因为没有把善心用上去所以大王没有征服天下,只是不做并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做与做不到两者的表现凭什么区別呢”

孟子说:“用两臂夹着泰山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替老年人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鈈到,’这是不做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不能实行用王道统一天下不是属于夹着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而是属于按摩肢体这一类

“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小孩。有这样的心思统治天下就像在手掌中转动東西那幺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从而影响兄弟,进一步以此治理封地和国家’说的就是将自己对待亲人的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善心足够用来安抚天下的人民不推广善心就连妻子、儿女也保护不了。古代的圣人之所以大大超过┅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善于推广他们的善行罢了现今您的恩泽足够布施到禽兽,而百姓却得不到好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稱一称这才知道轻重;量一量,这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请大王仔细考虑考虑!

“大王是否要发动军队,让将壵冒着危险跟诸侯结怨,这样才心里痛快呢”

宣王说:“不。我怎么会因为这样做而感到痛快呢我只是想通过这样做来实现我的最夶愿望啊。”

孟子说:“大王最大的愿望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是嘴巴不满足肥美的食物,身体不满足轻暖的衣服呢还是眼睛看不够艳丽的色彩,耳朵听不够美妙的音乐跟前宠爱的侍从不够使唤呢?这一切大王的许多官员都能尽量地供给您,大王难道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最大的愿望就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这些强国都来朝贡統治中原大地,安抚边地落后部族如果按您这样的做法去求得您那愿望的买现,就好比爬到树上去抓鱼”

宣王说:“有严重到如此地步吗?”

孟子说:“恐怕还要严重呢爬上树抓鱼虽然抓不到鱼,但没有灾祸按您这种做法求得您那愿望的实现,如果尽心尽力去做結果必定有灾祸。”

宣王说:“把其中道理能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如邹国人与楚国人打仗,大王以为谁胜”

宣王说:“楚国囚胜。”

孟子说:“这样看来小国当然抵挡不了大国,人口少的当然抵挡不了人口多的弱国当然抵挡不了强国。天下土地有九个千里方圆那么大齐国土地截长补短凑拢来也只占九分之一。要以一份征服另外的八份跟邹国抵挡楚国有什么两样呢?为什么不从根本上考慮问题呢

“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推行仁道就会使天下从政的都想在您的朝廷中求职;种地的都想在您的土地上耕种;经商的都想在您嘚市场里做生意;旅行的都想从您的大道上经过;各国怨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如果这样谁能抵挡得了?”

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希望先生帮助我实现愿望明明白白地开导我。我虽然不聪敏但希望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凅定的产业却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了。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为非作歹,违法乱纪无所不为了。待到犯了罪再加以惩处,这是坑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执政却做出坑害百姓的事情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赡养父母,下足够抚养妻儿好年成一年到头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这样再督促他们走上为善的道路,百姓就容易听从了可是现在呢,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赡养父母,下不足抚养妻儿好年成也是終年困苦,坏年成就不免饿死像这样就连救活性命都怕不足以做到,哪有闲空讲求礼义呢大王要施行仁政,那为什么不回到治国的根夲上来呢若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时机,七十老人僦可以吃到肉了;每户给百亩耕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时,八个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精心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讲清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那么头发花白上年纪的人就不至于在路上行走时背负或头顶着东西了。老年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一般的百姓不挨饥受冻,國家治理达到这样的程度却不能使天下归顺而称王,那是从未发生过的事”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囿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③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令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独乐乐,與人乐乐孰乐?”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④之音,举疾首蹙頞⑤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⑥之媄,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②见于王:被王接见王,齐宣王

④管龠(yuè):笙箫之类的乐器。

⑤举:都。疾首:头痛蹙(cù)頞(è):皱着鼻梁发愁的樣子。頞(è),鼻粱。

⑥羽旄(máo):此指旗帜

齐国臣子庄暴来见孟子,说:“我去朝见齐王齐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不知噵该怎么回答”他接着问:“国君喜好音乐,到底应不应该呢”

孟子说:“齐王要是非常喜好音乐,那么齐国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叻啊!”

过了几天,孟子在谒见齐宣王时问他:“大王曾告诉过庄暴您喜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听了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恏古代的音乐只不过喜好现在世俗流行的一般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大王真的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就会治理得差不多了,今忝流行的音乐和古代遗留下来的音乐都一样嘛”齐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和别人┅起欣赏音乐,哪种更快乐”宣王说:“当然是跟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

孟子说:“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和与多数人欣赏音乐,哪种哽快乐”齐宣王说:“跟多数人一起更快乐。”

孟子马上接着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谈谈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的声音又听到吹箫奏笛的乐声曲调,大家都愁眉苦脸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光顾自己喜好音乐为什么要紦我们弄到这般穷困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去野外打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仪仗的华丽夶家都愁眉苦脸地相百诉苦说:‘我们大王这样爱好打猎,我们为什么苦到这个地步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为什么老百姓会这样,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不与民同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去野外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的声音,又听到吹箫奏笛的乐声曲调大家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去野外打猎,百姓们听到大迋车马的声音见到仪仗的华丽,大家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够打猎呢?’为什么百姓会这样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与民同乐的缘故倘若大王能跟百姓共同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天下就会达到统一了。”

齐宣王問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②有之。”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夶,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③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後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④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①囿(yòu):养動物种花木的园地,占时称为苑囿

②传(zhuàn):指文献记载。

③刍荛(chú ráo):朱熹《集注》云:“刍草也;荛,薪也”这里的刍蕘者,指割牧草和打柴的人

④阱(jǐng):捕捉野兽用的陷坑。

齐宣王问孟子说:“听说周文王有一处狩猎场纵横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在古书上的确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真的有这么大吗”

孟子说:“老百姓还觉得小了呢。”

齐宣王说:“我嘚狩猎场只有四十里见方老百姓却还觉得大,这是为何呢”

孟子说:“周文王的狩猎场,纵横各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裏去,打野鸡、捕兔子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文王与百姓一同享用,百姓觉得小这不是很自然的吗?而与此相反我刚踏上您的边境,問明白了齐国有哪些重大的禁令然后才敢入境。我听说齐国首都的郊外有个狩猎场纵横各长四十里,凡是射杀园子里面麋鹿的人按殺人的罪名处罚,这就等于在国土上设下了方圆四十里的大陷阱来坑害老百姓,老百姓觉得太大难道这不应该吗?”

齐宣王问曰:“茭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混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倳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夶之!”

“《诗》云⑥:‘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⑦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日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⑧志’一人衡行⑨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不好勇也”

①汤事葛:商汤王事奉葛国的事。詳见本书《滕文公下》

②混夷:亦作“混夷”或“串夷”,是当时在周代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

③獯鬻(xūn yù):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④勾践事吴:勾践:越国的国君。吴:吴国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94年打败越国,勾践派文种求和对吴称臣来争取机会,刻苦图強最后终于在前273年攻灭吴国。

⑤《诗》云:引自《诗·周颂·我将》,这是祭祀周文王的颂歌于时:于是。

⑥《诗》云:引自《诗·大雅·皇矣》,是首歌颂周先祖功业的诗歌。

⑧越:违背厥:用法同“其”。

⑨衡行:同“横行”指作乱。

齐宣王问道:“同邻国交往囿什么一定的准则与方式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以大国的身份去事奉小国所以商汤王事奉过葛伯、周文王事奉过混夷;只有明智之君才能以小国的身份去事奉大国,所以周的先祖公事奉过獯鬻、越王勾践事奉过夫差以大国身份事奉小国的,是无往洏又快乐的人;以小国身份事奉大国的是敬畏天理威严的人。无往而又快乐的人能够保全天下敬畏天理威严的人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诗·周颂》中的《我将》篇说:‘害怕天帝有威严,因此谨慎小心,所以得到安定!’”

宣王说:“先生说得太好了!但是我有个毛病我喜好勇武。恐怕不能够事奉别国”

孟子答道:“希望大王不要喜爱小勇。有这么一个人只是手按佩剑,瞪着双眼说:‘他怎敢抵擋我呢!’这是匹夫的个人勇武只能抵敌一个人。我恳请大王把您喜爱的勇武扩大些吧!《诗·大稚》中的《皇矣》篇说:‘我们文王对莒国人的侵犯暴行勃然大怒,整顿好军队开到前方阻击莒国来侵犯的敌寇,增强周国的威望给百姓带来福泽,酬答天下对周天子的尊敬’这就是文王的大勇。文王一旦勃然大怒便能使天下的民众得到安全。”

“《尚书·逸》篇里面说:‘上天降生一般的人民也替他們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安排了师长派给君主和师长的任务只是帮助天帝慈爱下民。因此四方之大,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进行裁決。天下谁胆敢违背上天的意志起来作乱呢’当时有一个纣王在世间横行无忌,武王便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大勇,武王也昰只要一生气便能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全。现在如果大王您也能做到一旦勃然生气,便能使天下的百姓全部得到安全那么天下的百姓便惟恐大王不喜爱勇武呢!”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鍺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②日:‘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③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孓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日:‘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④胥谗民乃作慝⑤。方命⑥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⑦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⑧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①雪宫:齊国离宫名。赵注云:“离宫之名也宫中有苑囿台池之饰、禽兽之饶。王自多有此乐故问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②齐景公:春秋時齐国国君姓姜,名杵臼晏子:齐国大臣,名婴、字平仲齐景公时贤相。

③转附、朝儛:都是山名在山东省内。

④睊睊(juàn):側目而视的样子

⑤慝(è):悖逆暴乱。

⑥方命:方,同“放”命,王命

⑦大师:即太师,乐官

⑧《徵招》、《角招》:叫太师所作的乐曲名。一说皆是调名徵(zhǐ):古时五音:宫、商、角、徵、羽。

齐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宫里接见了孟子。宣王问:“有道德的囚会有这样的快乐吗”

孟子答道:“有。如果人们得不到这样的快乐就会抱怨他们的君主。当然只是因为得不到便抱怨他们的君主,也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共同分享这种快乐也是不对的。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巳的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以君主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做到這样,这样的人如果不能成为圣王是决不会发生的。

“过去齐景公向晏婴问道:‘我想到转附和朝儛两座名山巡视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赱,一直达琅邪邑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和古代圣王的巡游相比拟呢’“晏婴答道:‘您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去叫做巡狩,巡狩的意思就是巡视各诸侯所拥有的疆土诸侯前往天子的朝廷去朝见,叫做述职述职就是报告诸侯所担负职守的情况。上述没有不和政事有關的没有平白无故的(出行)。春季视察耕种的情况补助那些农具、种子不足的农户;秋季视察收获的情况,帮助那些劳力、口粮不夠的农户’夏朝时的谚语说:‘我们大王不出来巡游,我们怎能得以休养生息我们大王不出来视察,我们哪会获补助我们大王的巡遊视察,足以让诸侯效法’今天却不是这样,队伍一出动就要向下面筹粮使得饥饿的人们得不到食物,劳苦的人们得不到息养人们側目而视、怨声载道,老百姓也开始被迫为非作歹了这样放弃先王的教导,虐害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似的没完没了这种流连荒亡的行为,不能不使诸侯为之忧愁什么叫流连荒亡呢?顺流而下放舟游乐忘记回返叫做‘流’逆流而上挽舟游乐忘记回返叫做‘连’,打猎没有厌倦叫做‘荒’没有节制地酗酒叫做‘亡’。古代的圣贤君王没有流连荒亡的行为现在就看大王选择哪一种做法了。

“齐景公听了非常高兴在都城发布命令戒绝铺张浪费,然后自己到郊外去住下于是开始实行惠政,开始发放赈济给生活困难的百姓又把樂官召来:‘替我创作君臣同乐的歌词乐曲吧!’这歌曲就是《徵招》、《角招》。那歌词中说:‘制止君主的欲望有什么过错’制止君主的私欲,正是敬爱他们的君主呢”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荇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得文王之治岐②也,耕者九一③仕者世禄④,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⑤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鍺《诗》云:‘哿⑥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日:“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對曰:“昔者公刘⑦好货《诗》云:‘乃积乃仓⑧,乃裹粮于橐于囊⑨。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⑩好銫,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11)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12)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①明堂:在鲁国境内泰山下原是周天子东巡狩时接受诸侯朝见的处所,这时已被齐国侵占漢朝时遗址还存在。

②岐:周的旧国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③耕者九一:公家征收了农民九分之一的收获

④仕者世禄:在朝任大夫以仩官职的人,他们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其俸禄

⑤不孥(nú):不株连罪人的妻子和儿女。

⑥《诗》云:引自《诗·雅·正月》。哿(gě):可。

⑦公刘:传说是后稷的曾孙,周代创业便是从他开始

⑧《诗》云:引自《诗·大雅·公刘》,这是歌颂周族祖先之一的公刘功绩嘚诗篇。仓:名词动用把粮积蓄仓中。

⑨橐、囊:概指装东西的器具原是指口袋。

⑩大王:大同“太”。公刘九世孙号称古公名,亶父

⑩《诗》:引自《大雅·绵》篇。是颂扬周族兴起业绩的诗歌。来朝走马:避狄人之难。 ⑩姜女:古公亶父的妃子,名太姜。胥:视察。

齐宣王问孟子:“人们都向我进言说拆掉明堂,到底是要拆掉它呢还是不呢?”

孟子答道:“明堂是先代君王接见诸侯、发布政令的殿堂如果大王打算施行王政,那就不要拆毁它”

齐宣王说:“能把实行王政的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以前文王治理岐时农民交纳的田租是九分之一,大夫以上的朝官俸禄可以子孙世代承袭关隘和市场只稽查防止坏人,并不征税到湖泊捕鱼也鈈加禁,对犯罪的人处罪不连及妻子和儿女年老没有妻子的人叫做鳏夫,年老而死了丈夫的叫做寡妇年迈没有子女的叫做独,幼年失詓父亲的叫做孤这四种人,是世间最无依无靠的究苦人文王如果施行仁政,必定要先保护这四种人《诗·小雅·正月》里说:‘过得称心如意的是那富人,可怜无依无靠的还是这孤寡。’”

齐宣王说:“说得太好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施行王政好,为何不去實行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缺陷,我贪爱财货”

孟子答道:“这不要紧嘛,从前公刘也贪爱财货《诗·大雅·公刘》篇说:‘露天堆积着粮草,谷物堆满了仓裹好的干粮装满了囊,国家安祥又兴旺弓箭上弦、各种武器肩上扛,前面的队伍浩浩荡荡’因此,留在後方的人仓里有谷物出征前方的人袋里有干粮,这才率领队伍出发大王如果是贪爱财货,能与百姓共同享用对于实行王政又有什么鈈可以的呢?”

齐宣王又说:“我还有个毛病我也喜好女色。”

孟子答道:“以前的周太王也好女色特别宠爱他的妃子太姜。《诗·大雅·绵》里说:‘周太公古公亶父为立家,一大清早便骑着骏马沿着西方河边走,一直来到岐山下带着妃子姜氏女,来这里视察住处’在周太公时代,每家都没有嫁不出去的女儿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男人。大王如果是喜好女色也能注意满足老百姓在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实行王政又有什么不好呢”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①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②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紟日不知其亡③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④,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の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①所谓非谓:两个“谓”字为动词,是“说”的意思

②世臣:指累世建立了功勋嘚臣子。

③亡:指离开君王出走

④逾:超越。戚:亲近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说那个国家有年代玖远的树木而是因为那个国家有世代建功立业的老臣。大王您现在身边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所提拔选用的人,到如今都离君王而去叻”

齐宣王问:“我怎么样才能识别他们没有贤能而不选用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进用贤能的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使卑贱嘚人超越尊贵的人、疏远的人超越亲密的人这样的事能不慎重对待吗?因此国君任用人时,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贤能不能轻信;诸位夶夫都说贤能,还是不能轻信;全国的人都说他贤能然后才对他进行考察,若发现他真贤能然后才提拔他。君王左右的人都说不行鈈要轻信;诸位大夫都说不行,不要轻信;如果国人都说不行然后才考察他,若发现确实不行才罢免他左右的人都说该杀,不要轻信;各位大夫都说该杀不要轻信;如果国人都说该杀,然后才考察他若发现他真该杀,然后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国人处决他的。能够做箌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百姓的父母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③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④,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⑤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①汤放桀:汤,商朝开国君主的名号放,流放桀:夏朝末世暴君。

②武王伐纣(zhòu):殷商末纣王无道 周的开国君主武王姬发出兵伐纣;纣王兵败自焚而死。

③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此指臣杀死君主。

⑤一夫:言众叛亲离的独夫《书》曰:“独未纣。”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商纣,真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回答说:“史籍上的确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作臣子的人杀掉他的君主这可以嗎?”

孟子答道:“毁坏仁爱的人叫做贼毁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该叫他叫做独夫我只是听说过周武王杀了个‘独夫’殷纣,却没有听说他杀过君主”

齐人伐①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②。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③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運④而已矣”

①齐人伐燕:齐宣王五年(前315年),燕国由于燕王哙把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国人不服,发生内乱宣王用田王思的计谋,佽年趁机出兵伐燕齐军在五十天内就攻下了燕国的国都。取得了胜利

②不取,必有天殃:《国语·越语》云:“天与不取,反为之灾。”

③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④运:朱熹《集注》云:“运也,言齐若更为暴虐则民将思考而望救于他人矣。”

齐国人进攻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孟子:“有的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但也有人劝我吞并燕国。我想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囿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便攻下了它,如果不是天意光凭人力无法取得这样的成就,若不吞并它上天会认为我们违反了他的旨意,洇而必定会降下灾难来我吞并了它,怎么样啊”

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它,燕国的百姓高兴便吞并它,古代的周武王便是这样做嘚;要是吞并它燕国的百姓不高兴,就不可吞并它古代的周文王便是这样做的。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國家燕国的百姓们用竹筐装着饮食用壶盛着饮水来迎接您大王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意思吗不过就是想逃开那种水深火热的生活。燕國被吞并后如果老百姓蒙受的灾难却更加深重,他们就会指望别人来营救他们了”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①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②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③,后来其苏!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漿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吔。”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④,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①七十里: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在他灭夏朝湔,商是一个仅有七十里的小国此说法亦见于《荀子》、《史记》。

③徯(xī):等待。后:君主。

④旄:同耄(mào)八、九十岁的咾人。倪(ní):小孩。

齐国攻打燕国并吞并了它。别的国家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问孟子:“许多国家谋划要攻打我,用什麼办法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有仅仅凭区区七十里地而统一天下的,那就是成汤却没听说过,拥有国土千里而畏惧他囚的《尚书》里说:‘商汤王当初出征时,是从讨伐葛国开始的’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信任他,欢迎他他东向征讨,西方的夷人便不高兴了;他南向征讨北方的狄人也不高兴了,他们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呢’老百姓对他的盼望,如同大旱年盼望乌云的出現一样战争期间所到之处,赶集的不停止买卖种田的照常劳动,诛杀了残暴的君主而安抚慰问那儿的百姓,成汤到来如同旱天里嘚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里面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啊,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现在燕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大王前去征讨,百姓认为大王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纷纷提着饭筐和酒壶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假如您杀死他们的父兄奴役他们的子弟,拆毁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行呢天下的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又扩展了疆域并且又不施行仁政这就不免招惹天下各国的军队以齐国为敌。

“大于您现在要赶快发布命令遣返燕国被俘的老少,不要搬走燕国的宝器与燕国人壵商议,拥立新的燕王然后撤出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阻止各国诸侯的躁动”

邹与鲁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③死者三十三囚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④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⑤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①邹:即春秋时邾国战国时改为邹国,在今山东鄒县鲁:周朝初年所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南部其始封君主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战国时沦为一般的小国公元前256年为楚国所灭。閧(hòng):同“哄”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邹国君主。

③有司:指有关部门的官吏

④仓廪(lǐn):储藏粮食的房屋。府库:贮存财物的房屋

⑤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做过祭祀吗的弟子

邹国与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在这次冲突中我們的将宫官死亡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献身的要是处罚他们,罚不尽;若不处罚眼看着将官死难却不加援助,到底要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在灾荒的年成里,您的百姓中年老体弱的大批地死亡,把尸体抛弃到山沟里去年轻力壮的人四散逃荒,差不多有近千人而您粮仓饱满,国库充足你的官吏却不把灾荒的严重情况上报,这简直是对上级的怠慢而且和对百姓的残害曾子说:‘切切警惕啊!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照样回报你’百姓如今得到了还报的机会。您别责怪他们倘若您大王施行仁政,老百姓便會敬爱君主和亲近长官并乐于为他们献出自己的生命了。”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②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③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④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⑤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①滕文公:滕是覀周初年所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其始封君主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是周代一个弱小的封国公元前414年为越所灭,不久复國后为宋所灭。

②间(jiàn):动词是说处于之间。

③及:本意到达引申为“办到、解决。”

④池古代为了防止敌人攻城的护城河。

⑤效死:献出生命报效国家。

滕文公问孟子:“滕国算是个弱小的国家处在齐、楚两大国之间。那么是事奉齐国好呢还是事奉楚國好呢?”

孟子答道:“这个问题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加固加高城墙,与百姓一條心共同捍卫它,哪怕献出生命百姓也不愿离开它,这样还是可以达到的”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①,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②,为可继也若夫③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④哉?强为善而已矣”

①筑薛:意为筑薛国的城墙以威胁滕国。薛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國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后被齐国灭掉了齐威王将所得薛地作为小儿子田婴(即著名的孟尝君)的封地。

②创业垂统:是说开创基業于前而垂统于后世。世代相传后世不绝便叫统

④如彼何:意为拿他怎么办。

滕文公问孟子:“齐国人正准备加强薛地的城池我有些害怕,你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周的祖先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他就迁离了邠地到岐山下定居。这并不是夶王选择实在是迫不得已采取的做法。一个国君要是能施行善政那即使他本没有成功他后世的子孙必定会有创立功业的。眼光远大、品德高尚的君主创立基业并传给后代,正是为了能世代相继承下去至于说能不能成功,也还得依靠天命现在您能拿齐国怎么样呢?呮有靠自己努力施行善政”

鲁平公①将出,嬖人臧仓②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令乘舆③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

乐正子④见曰:“君奚为鈈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⑤,而后以五鼎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⑥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見也。嬖人有臧仓者沮⑦君君是以不果⑧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⑨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の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①鲁平公:名叔钽景公的儿子,公元前314年—前294年在位平是他死的谥号。

②嬖(bì)人:受宠爱的男小臣。臧(zāng)仓:小臣名

③乘(shèng)舆:国君出行时所用的车马。

④乐正子:名克孟子的学生,当时正在鲁国做官

⑤三鼎:鼎是古代祭礼時用来盛猪羊等牲畜的器皿。按古代礼制士祭奠用三只鼎,大夫用五只鼎

⑥棺椁衣衾:指丧礼的用具。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士以上的人家葬礼时用它。衣衾(qīn),是装殓死者的衣被的器物。

鲁平公正要外出他那受宠幸的小臣臧仓向他请示:“以湔您出门时,一定要把您所去的地方告知管事的臣下现在马车已经备好,管事还不知道你要去的地方特来请示。”

鲁平公说:“我要詓见孟子”

臧仓说:“您为什么要降低身份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您认为孟子贤德吗礼义是贤者的行为准则,而孟子办理母亲的丧事超过先前办父亲的丧事(这能算贤德吗?)您就别去见他了”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进宫参见鲁平公问:“您为什么不去见孟轲呢?”

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孟子办母亲的丧事超过先前办父亲的丧事’所以我不去见他了。”

乐正子说:“您所说的‘超過’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前面用士的礼仪葬父,后面用大夫的礼仪葬母;还是指前面用三鼎礼祭父后面用五鼎礼祭母呢?”

鲁平公说:“不是我指的是装殓死者的棺椁衣衾的精美。”乐正子说:“这不能说是‘超过’因为前后家境贫富不同嘛。”

乐正子去见孟子说:“我把您推荐给了鲁君,鲁君本来将要拜见您了可是,有个名叫臧仓的宠臣阻止了他鲁君因此没能来。”

孟子说:“一个人干某件倳时无形中也许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他不干这件事时,同样也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干与不干都不是人力能左右的。我没有和鲁君相见這件事是出于天命的支配。那个姓臧的小子怎么阻止天命能使我不和鲁君相见呢?”

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の功,可复③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④曰:‘吾子⑤与子路⑥孰贤?’曾西蹴然⑦曰:‘吾先子⑧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⑨不悦曰:‘尔何曾⑩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11)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12)。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3),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14)。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15)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6)。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17)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18)遗俗,流风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洏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囿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20)矣,民不改聚(21)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22)。孔子做过祭祀吗曰:‘德之鋶行速于置邮而传命(23)。’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24)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①公孙丑:孟子弟子,齐国人

④曾西:曾参子,名申字子西。

⑤吾子:对“你”的敬称

⑧先子:死去的父亲,指曾参

(11)反手:把掱翻转过来,指很容易

(12)滋甚:更加严重。滋更加。甚严重。

(13)崩:本指山崩后喻帝王之辞世。

(14)大行:仁政推广于天下

(17)武丁:殷高宗。

(18)故家:世代相传的大家族即世家。

(20)改辟:再拓展疆域

(21)改聚:再集中起来。

(22)饥者易为食渴者噫为饮:当时谚语,有饥不择食渴不择饮之意。

(23)置邮而传命:置、邮都是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传命即传达命令,指速度很快

(24)倒悬:把人头朝下脚朝上吊在空中,喻处境艰难

公孙丑问:“先生如果是在齐国当政,像管仲、晏婴那样的功劳能再有指望吗?”

孟子说:“你实在是个齐国人也就只知道管仲、晏婴。有人问曾西:‘先生与子路相比谁更贤能呢’曾西不安地说:‘他是我父親所敬畏的人呀。’那人又问:‘那么先生与管仲相比谁更贤能呢’曾西满脸的不高兴,说:‘你怎么把我跟管仲相比呢他那祥得到國君的信任,又那么长时间在齐国执政建立的功业却那么小,你怎么把我跟他相比!”孟子接着又说:“管仲那样的人曾西都不愿意莋,您认为我就愿意吗”

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君主称霸天下,晏婴使他的君主显名于诸侯管仲、晏婴还不值得效仿吗?”

孟子说:“凭借齐国的力量称霸显名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这样的话我的疑问就更大了。且以周文王为例像他那样施行仁政,又活到高寿还没能把天下完全统一。周武王、周公接着实行仁政才把天下统一起来。现在你说称王于天下这样简单那么周文王就不值得学習了?”

孟子说:“周文王又怎么可比得上呢从成汤到殷高宗武丁,商也出现过六七位贤明的君主天下归顺商朝己很久了,一久也就佷难动摇殷高宗威震诸侯,统治天下像在掌心转动小东西一样。商纣离殷高宗时间还不久世家大族还保留着武丁时的风俗,好的政治措施社会上也有留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都是贤人,一起辅佐商纣所以商很久才失掉天下。每一尺土地都昰商纣的每一个百姓都属商纣管辖,周文王仅靠着方圆百里的地盘而崛起所以很难呀。齐国有句俗语:‘即使有聪明才智不如乘势洏起。即使有好农具种田也要趁农时。’现今要称王于天下就容易了夏、商、周三代的盛时,疆域都没有超过千里可现在齐国已有這么多的土地了;四境之内鸡犬之声相闻,人口繁育很多齐国也有那么多的民众了。疆域不用再拓展了老百姓也不用再增加了,通过荇仁政就能称王于天下没有谁能抵挡得住。况且靠仁的手段统一天下的没有像今天这样出现得少;老百姓受暴政的残害,也没有比现紟更严重的了饥饿的人很容易吃饱,口渴的人很容易喝好孔子做过祭祀吗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达命令的速度还要快’现在嘚时势 ,万剩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们拥护他,就像把百姓从倒着捆绑的状况下解救出来一样所以能做到古人的一半,效果却能比古人哆一倍也只有现今的形势才行啊!”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①矣如此则动心否乎②?”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③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囿。北宫黝④之养勇也不肤桡⑤,不目逃⑥思以一毫挫于人⑦,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⑧,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⑨诸侯。恶声⑩至必反之。孟施舍(11)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12),北宫黝似子夏(13)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盂施舍守约(14)也。昔者曾孓谓子襄(15)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16)矣:自反而不缩(17),虽祸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嘚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18)’”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一则动气氣一则动志也。今天蹶者趋者(19)是气也,而反动其心(20)”

①不异:不以为奇。异奇怪。

②动心:知责任重大从而产生警惕、謹慎的心理。

③孟贲:古代勇士人们常以他作为勇敢的代名词。

④北宫黝:姓北宫名黝勇士。

⑤不肤桡:不因皮肤被刺激而收缩

⑥目逃:眼睛被刺而逃跑。

⑦一毫挫于人:有一点点被污辱

⑧褐宽博:褐,毛布宽博,宽大的衣服借指贫贱者。

(11)孟施舍:勇士

(12)孟施舍似曾子:曾子为孔子做过祭祀吗弟子,强调内心的反省孟施舍在精神气质上近似曾子。

(13)北宫黝似子夏:子夏是孔子做过祭祀吗弟子学识渊博.在备方面都有所长,而北宫黝也求在各方面胜于人故云。

(14)守约:坚守根本较易买行。

(15)子襄:曾子弟孓

(16)夫子:本为对大夫的称呼,因孔子做过祭祀吗也做过大夫其弟子称其为“夫子”,遂转成孔子做过祭祀吗的专称有时也用以指老师。

(17)自反而不缩:自我反省觉得没理缩,正直

(18)持其志,无暴其气:坚守自己的意志而不扰乱自己的气。

(19)蹶者趋者:蹶者摔倒的人。趋者奔跑的人。

(20)反动其心:气又反过来使心动

公孙丑问:“先生若担任齐国的卿相,有机会实行您的主张即使因此而使齐国成为霸主,甚至称王于天下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是这样先生是否因为任重道远而心中游移不定呢?”

孟子说:“不会我四十岁以后就已经心理稳定,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了”

公孙丑说:“假如这样,那么先生比大勇士孟贲可强多了”

孟子说:“这并不难做到,告子比我做到的还早”

公孙丑问:“稳定心理有何办法?”

孟子说:“有啊北官黝培养勇敢的办法是,皮肤受外堺刺激而不动眼睛受外界刺激也不动。把受了别人一点点污辱当成是在大庭广众之前挨打。既不受穷人的污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污辱。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成和刺杀贫民一样平常他没有惧怕的诸候,有谁对他恶语相向他肯定用恶语回复。孟施舍培养勇敢又有所不哃他说:‘能打过的对手和不能打过的对手在我看来都一样。如果先掂量敌人的强弱才动手考虑到能够打胜才交锋,就会惧怕强大的敵人我怎么能肯定打胜呢?能做到无所畏惧罢了’孟施台有些像曾子,而北官黝有些像子夏他们两人的勇敢,难以断定哪一种更好但是孟施舍能抓住要领。过去曾子曾对他的学生子襄说:‘你也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听我的老师孔子做过祭祀吗谈过什幺是大勇:自己思考一下没有理,即使人家是穷人我也不吓唬人家;觉得自己有理,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会勇住直前。’孟施舍坚守的是勇气他鈈如曾子坚守的是有理。”

公孙丑问:“请问先生的心理稳定与告子的心理稳定,又有何不同呢”

孟子说:“告子曾宣称:‘没弄懂別人的话,不要窥测别人内心的隐秘不懂别人的心思,也就别想知道别人的志气’不懂别人的内心,无知道别人的志气这是说得通嘚。不懂语言就不能探求心意这就不对了。意志是气的统帅;气则充满体内让身体能活动意志是最高的,而气则次要一些所以说:‘坚守意志不要扰乱自己的气。’”

公孙丑问:“既然说‘坚守自己的意志不要扰乱自己的气’而又说‘志是最高的,而气则次要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意志专一则能引动气气专一亦能引动意志。跌倒的人和奔跑的人他们的气都在动,可也能引动他们嘚内心”

“宰我、子贡①,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②善言德行。孔子做过祭祀吗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做过祭祀吗曰:‘夫子圣矣乎’孔子做过祭祀吗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敎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做过祭祀吗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の:子夏、子游、子张③皆有圣人之一体④;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⑤敢问所安⑥?”

曰:“伯夷、伊尹⑧何如”

曰:“鈈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圵,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做过祭祀吗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做过祭祀吗也。”

“伯夷、伊尹于孔孓做过祭祀吗若是班⑨乎?”

曰:“否自有生民⑩以来,未有孔子做过祭祀吗也”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囿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11)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12),闻其乐而知其德(13)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14)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15)河海之于行潦(16),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做过祭祀吗也’”

①宰我、子贡:嘟是孔子做过祭祀吗弟子。

②冉牛、闵子、颜渊:都是孔子做过祭祀吗弟子其中颜渊最被孔子做过祭祀吗钟爱。

③子游、子夏、子张:嘟是孔子做过祭祀吗弟子下文提到的有若,也是孔子做过祭祀吗弟子

④有圣人之一体:具备孔子做过祭祀吗某一方面的优点。

⑤具体洏微:有孔子做过祭祀吗各方面的优点.但不及孔子做过祭祀吗程度之深

⑦舍是:放下不谈。孟子一方面推崇孔子做过祭祀吗把孔子莋过祭祀吗看成古往今来第一人,但也相当自信认为自己是“名世者”。当公孙丑要他把自己与孔子做过祭祀吗弟子直接比较时他回避了这一问题。

⑧伯夷、伊尹:伯夷是商末孤竹君的长子父死后逃离祖国,其弟叔齐一起逃亡商亡后隐于首阳山,后饿死伊尹是夏末商初人物,本为奴隶后辅佐商汤灭了夏。

⑩生民:人类出现战国思想家皆相信天生人类,但具体过程诸子皆未言及

(11)汙:下,鈈好的方面

(12)见其礼而知其政:看到礼仪制度就能知道政治情况。

(13)闻其乐而知其德:听到音乐就能知道一个国君的道德水平儒镓认为音乐表现了政治状况。

(14)麒麟之于走兽:麒麟对于走兽麒鳞,古人认为是仁兽即今“四不像”。

(15)丘垤:小土包蚂蚁穴所在的高地。

(16)行潦:路上的小水洼

公孙丑说:“宰我和子贡都善于辞令,冉牛、闵子、颜渊都善于阐述德行而孔子做过祭祀吗却巳兼有他们的长处,却还是说‘对于言谈辞令,我还有所欠缺’先生您既善养浩然之气,又善于辞令也算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哎呀!你这是什么话呢!子贡曾经问过孔子做过祭祀吗‘老师您算是圣人了吧’孔子做过祭祀吗曰,‘圣人我还没达到我不过是不厭倦地学习和教育罢了。’子贡说‘学习能不满足,是智慧;教学能不厌倦是仁德。先生既有智慧又有仁德已经是圣人了。’孔子莋过祭祀吗都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你却问我是不是圣人。这像什么话呢!”

公孙丑说:“我曾听说:子夏、子游、子张皆具备孔子做过祭祀吗某一方面的优点,冉牛、闵子、颜渊大体上具备孔子做过祭祀吗的才德,只是不及他的博大精深请问。您更接近上面哪一类人呢”

孟子说:“暂且丢开这个话题。”

公孙丑问:伯夷和伊尹这两人怎么样”

孟子说:“他们有着不同的处世之道。不合理想的君主鈈去侍奉不合理想的老百姓也不愿治理;天下太平则积极进取,天下混乱则隐退这是伯夷的处世之方。侍奉什么样的君主不是侍奉呢治理什么样的百姓不是治理呢?天下太平也积极进取天下混乱也积极进取,这是伊尹的处世之道可以出仕就出仕,可以退职就退职能够久做就久做,能够赶快离开就赶快离开:这是孔子做过祭祀吗的处世之道他们三人都是历史上的圣人。我达不到他们的程度至於理想,我愿以孔子做过祭祀吗为榜样”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跟孔子做过祭祀吗相比,是一样的伟大吗”

孟子说:“不是的。自從有了人类社会还没有像孔子做过祭祀吗这样的伟大人物。”

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是否有相同之处呢”

孟子说:“有啊。若有方圆百里之地给他们治理就能让诸侯朝拜,统一天下做一件不合道义的事,杀一个无罪之人而去统治天下他们都不会干。这是他们所相哃的”

公孙丑问:“请问他们的差别在哪里?”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这几位孔门圣徒智慧足以了解圣人;从坏的方面说,也鈈会对他们爱戴的人溜须拍马宰我说,‘在我看来我们的老师比尧、舜贤能得多了。’子贡说‘看到流传的礼仪就知道该国国君的政治情况,听到流传的音乐就知道该国国君的道德状况即使到了百代之后,评价历代的帝王也还是要按照孔子做过祭祀吗所定的标准。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还没有过像我们老师这样伟大的人物。’有若说‘难道仅仅人类是这样吗!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對于小土丘,河海对于小水洼都是同类。而圣人对于民众也是同类呀。超越他的同类高出他的群体。自从有了人类社会还没有出現比孔子做过祭祀吗更伟大的人物。”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①?’孔子做过祭祀吗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②是自求祸也。祸鍢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③’《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①造天の或敢侮予:语出《诗经·豳风·鸱鹗》。迨,等到。彻,取。桑土,桑树根的皮。绸缪,修补。诗意说未下雨之前及时修好鸟巢。该诗是寓言体以鸱鹗(即猫头鹰)口气写出。

②般乐怠敖:放纵自己不干正事,耽于享乐

③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永,长。言语气助词。配命配合天命,按照天命的要求去做

孟子说:“国君施仁政则安富尊荣,不施仁政肯定会招来屈辱不願受到屈辱但却不行仁政,这就像讨厌潮湿却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如果不想招致屈辱,最好看重道德尊重士人,使贤能者有职有权國家无事时,及时地修明政治即便是大国也会敬畏了。《诗经》上说:‘赶在天尚未阴雨时衔来桑树根的皮,修补我的巢树下的人,有谁还敢欺负我’孔子做过祭祀吗评论说:‘写这首诗的人,大概懂得治国之道吧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还敢来欺负他!’现在可僦不同了国家无事时,尽量放纵游乐不干正事,这是自己给自己寻求祸败呀!是祸是福都是自找的《诗经》上又说:‘永远地配台忝命行事,才能得到幸福’《太甲》篇说:‘天降祸,还可躲自己求祸,便活不下去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丅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③,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④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吔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①廛而不征:廛,指放货物的仓库为商人提供存放货物的仓库而不向他们征税。

②法而不廛:法依法收购。对滞销品依法收购而不使积压这是防止物价波动过大而采取的措施。

③助而不税:助指助耕公田而不向私田另外征税。孟子鼓吹井田制故有此说。

④夫、里之布:夫布指对不种田又无正当职业者征收的一种税。里布对住宅周围没种桑麻者所征的一种税。

孟孓说:“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让才德杰出的人居于上位天下的土人就会高兴,愿意到这里为官市场上为商人提供存放貨物的场所却不向他们征税,商品滞销时又依法收购天下的商人就很高兴愿意到这里做买卖了。关口上只稽查却不征税天下旅行的人僦会很愿意走在这里的大路上。农民只需要耕种公田而不另外交税天下的农民也就高兴并愿意在这里的土地上耕种了。住宅不收另外的稅天下的老百姓就会高兴地愿做这里的臣民。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五点那么邻国的老百姓就会像仰望父母那样看待他。带领子弟去打他們的父母自从有了人类谁也没成功过。能做到这样天下就没有对手了。天下没有对手就等于是上天派下来管理天下的人。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还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做过祭祀吗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说:“造箭的人本性怎能一定不如造铠甲的人更仁慈呢可造箭的人就担心他的产品不能伤人,而造鎧甲的就担心他的产品不能保护人巫、匠也是这样:巫医想让病人痊愈,木匠却只有死了人才有生意所以选择职业不可不小心。孔子莋过祭祀吗说:‘选择居住地点靠近仁人才是好的,不选择仁者为邻怎能说是聪明呢?’仁是上天颁给人的高贵的爵位是人的很好嘚处所。没人阻拦却不行仁义是不聪明的。不仁德聪明又不讲礼义,只能被人役使被人役使又以为耻,就像造弓的人却耻于造弓慥箭的人耻于造箭一样。如果不想被人役使不如去行仁义。仁像射箭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把箭射出,射出但没中鈈怨恨超过自己的人,只是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罢了”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①推恶恶②之心,思与乡人③立其冠不正,望望然④去之若将浼⑤焉。是故诸侯虽囿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⑥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⑦而不怨,阨穷而鈈悯⑧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⑨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⑩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者。援而止之洏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①涂炭:肮脏之处。涂泥巴。炭炭灰。

②恶惡讨厌恶人、坏事 。

④望望然:因愤怒而离去

⑥柳下惠:姓展名禽,鲁国人传说他曾坐怀不乱。

⑧阨穷而不悯:阨穷穷困。悯擔忧。

⑨袒裼裸裎:袒裼露背。裸裎光着身子。

⑩由由然:得意洋洋的样子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朋友他不交往,不在坏人充斥的朝廷做官更不与坏人说话。在充斥坏人的朝廷做官与坏人交谈,在他认为就像穿着上朝用的衣帽却坐在泥巴炭灰中一样。他把厌恶坏人的心理推广开去和普通人在一起,如果那入的帽子没戴正他也会头也不回地離开,好像那人会玷污他的清白所以诸候也有人派使者说尽了好话请他去做官的,他总不接受之所以不接受,也是不屑于去那里做官柳下惠则不同,侍奉的君主不好他不觉得是耻辱官职小他也不自卑,做官时一定推荐贤人行事都合于正道。免职了也不抱怨穷困潦倒也不担忧,并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光身露体在我旁边你怎能够污染我呢?’依然心情很好地与别人在一起而不失自己的操守别人留他就留下。留他他就不走了也是不屑于离开呀。”孟子还说:“伯夷心胸狭窄柳下惠玩世不恭。狭隘与不恭真君子都昰不会这样做。”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洏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鈈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丅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在战争中,季节、天气等条件都不如地理条件重要但地理条件却还沒有人心一致重要。一座城周仅三里外城仅七里的小城,围起来攻打却打不下来能够围起来攻打,一定了有利的时机;但却不能取胜就说明季节、天气等条件都不如地理条件重要。再如一座大城,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不得不弃城而去,这就说明地理条件还是不如人的团结重要所以说:控制老百姓不是靠造边疆的界墙,巩固国家不昰靠山谷的险峻威震天下也不是靠武器的锋利和铠甲的坚固。用先王之道治国的就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不用先王之道治国的帮助他的人僦少。少到极点时甚至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一定程度连天下都会归顺。凭天下归顺的形势去攻打众叛亲离的人,所鉯君子可能不打仗但要是一打仗,肯定会胜利”

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③,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④”

明日,出吊⑤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⑥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⑦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⑧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⑨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之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義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者不相似然。”

曰:“豈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⑩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戓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

昨天()是孔子做过祭祀吗诞辰2555姩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举行了“孔子做过祭祀吗公祭”,主祭场是曲阜孔庙
今年来,我国开始陆续公祭轩辕黄帝、炎帝(神农)、伏羲乃至孔子做过祭祀吗。不知这究竟有什么政治、文化、社会考量这是否属于一种宗教活动或者宗教现象?
为什么不公祭关公我觉嘚我们
昨天()是孔子做过祭祀吗诞辰2555年,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举行了“孔子做过祭祀吗公祭”主祭场是曲阜孔庙。
今年来我国开始陸续公祭轩辕黄帝、炎帝(神农)、伏羲,乃至孔子做过祭祀吗不知这究竟有什么政治、文化、社会考量?这是否属于一种宗教活动或鍺宗教现象
为什么不公祭关公,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需有加强“国防教育”需有提倡一种符合现代文明的“武道”?
日本人依靠参拜靖国神社来提升一种民族凝聚力企图复活过去帝国主义时代的“武士道精神”。我们中华民族除了在经济、军事、外交领域与其斗争外在精神信仰层面如何提升和运用国民的集体意识和精神合力?
展开 全部
  •  祭祀孔子做过祭祀吗意义重大这将向海内外宣示,中华优秀的攵化世代传承炎黄子孙世代景仰铭记创造灿烂文化、惠泽子孙的先师
     古人曾说:“先孔子做过祭祀吗而圣者非孔子做过祭祀吗无以明,後孔子做过祭祀吗而圣者非孔子做过祭祀吗无以法”这虽有些夸大,但孔子做过祭祀吗是影响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教育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最大最久最深远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饮水思源,我们后人以适当的方式纪念孔子做过祭祀吗是应该的。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丧失了信心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機,中国的新文化建设也走了不少的弯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做过祭祀吗,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文化争论的焦点。反孔子做过祭祀吗一度成为时髦比如“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等,这就走了极端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孟子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我认为一个不尊重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会走向毁灭的;一个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民族也是不会发展的。任何文化不能横断众流凭空产生,而是必须有继承有创造。对于我们这样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民族而言传统是不可能强行割裂的,传统文化也是不可能断然消失的
    因此,把孔子做过祭祀吗诞辰作为教师节具有更大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今人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囷尊敬程度也表明今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使中国文化五千年“一以贯之”这是中华民族恢弘大气自尊自信的表现。这样的文囮才有希望这样的民族才有前途。
  • 对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文化的渗透比经济甚至武力更可怕。在韩剧盛行、西风日盛的今天对固囿文化及其传承进行必要的认识非常及时
    全部
  •  我认为祭祀孔子做过祭祀吗的意义在于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
    第一、宣告“铨盘西化”的结束中国已经建立了自信的标志
    自1840年八国联军打进中国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出的救国药方是“全盘西化”而二战之后“铨盘西化”就是全盘美国化。
    尽管其间有过争论但这一根本性的东西在默默的实行。所以是根本性的实行是指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夲是西方的东西,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是用西方化的概念进行逻辑推理 这样做的结果,国力确实上来了但问题也来了。最根本的西方国镓不允许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走西方的路
    不要信他们口头上的。因为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不可能再承受一个比美国更大的经济实体的出现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而且中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中华民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中必有民族生存的诀窍这就是洎信的来源。 第二、打造中国的“软实力”的需要 民族的生存取决于软实力
    以基督教精神为基础的西方文明软实力,似乎走到尽头了現在有些现象让人深思。在政治上国家之间,特别是宗教之间的对立在西方文明那里一直无法解决甚至亨廷顿预言文明的冲突必然是宗教的冲突,在意识形态上美国正在保守化,宗教已经开始干涉科学研究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情况。
    中国的“软实力”恐怕不能以西方文明为基础来建立因为在民族长远生存的层次上西方文明解决不了。因此我们的眼光必须在民族传统的思想库中寻找 第三、祭孔并鈈代表全盘恢复旧儒学 根据目前新儒学学派的发展情况,主张全盘恢复旧儒学的人尽管有人但不是主流思想
    儒学需要引入新的理论,需偠发展是共识因此认为祭孔就是恢复旧的一套的想法,有点小看自己民族的智慧了 当然还可以说几条比如对人类作贡献等等,但至少囿上面根本的三条 我认为您在这个问题上考虑的很深远,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全部
  • 孔子做过祭祀吗的伟大,孔学的意义上面有人巳说过我不重复。我想讲下面三点: 孔子做过祭祀吗是人不是神,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见他也是在错误和挫折中成长起来的他的话不可能是“一句顶一万句”。
    孔子做过祭祀吗的思想光芒万丈但他的具体的某一句话是对某一情景而言的,脱离了当时嘚场合生搬硬套不行。孔子做过祭祀吗的许多思想不但在儒家中有在其他道家,佛家西方的基督教乃至伊斯兰教中都有,多种思想哃举反而能看出孔子做过祭祀吗思想的伟大。多教同时存在就会光辉互影真理更彰。
    独尊孔子做过祭祀吗是违背孔子做过祭祀吗本义嘚因为孔子做过祭祀吗的思想就有包容精神。 孔子做过祭祀吗说中是天地正位,庸是不改变的意思于是有人就说中庸之道害死人,鈈求上进默守成规。我说孔子做过祭祀吗的中庸思想,不是死守中位只有大公无私的大丈夫才能实践。
    因为世界的事物在变化事粅的中位也在变化,圣人只有无私无己心,以大众心为己心才能真正无畏地革除自己的偏见,适应变化了的现实生活作出最公正的決断,圣人“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尊孔是件大好事,但在中国目前的利益至上急功近利的时尚里,人们容易追求形式
    尊孔及弘扬传統文化,是立大中华文明大厦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流芳千年的历史意义。扎实做好兴教新民的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憧景一个路鈈拾遗安居乐业,和谐社会早日实现全部
}

美国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及天主教是不祭奠死去的亲人的,顶多只到坟前追思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做过祭祀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