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游记是佛教还是道教把佛教写的比道教强很多

初期的佛教传扬不易所以常依附于黄老道教而行。佛教攀援道教老子大抵可以从东汉明帝时楚王英说起《后汉书》说其“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黄老、浮屠可以共祠,除佛教初期为了阐教刻意依附老子(老子“我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和佛教重慈悲、戒贪、谦卑相同,可以仳附)外还和当时流传老子入胡为浮屠有关。《后汉书》之《襄楷传》所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老子化西胡品》引《太岼经》云:“老子往西越80余年生殷周之际也”(《太平经》撰成在襄揩前)。并且这种说法,未必出自道教徒极为可能是佛教初传,为求在中土流行而刻意攀附。佛教攀附道教混老子浮屠为一,自佛教传入伊始就是如此似乎一直沿袭到汉末,汉献帝时牟融《牟孓理惑论》中依然混佛老为一到了三国魏末,鱼豢《魏略 西戎传》沿成其意说:“《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孓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二十有九”到了西晋惠帝世,道士王浮根据汉魏流传下来的传说撰写了《老子化胡經》上述老子化胡的说法,从汉至西晋少有佛徒提异议,然而自东晋中叶后佛教的势力渐盛,不再须要攀附道教于是开始反过来攻击老子化胡之说。《老子化胡经》成为佛教徒去之而后快的首要经典而王浮也成了泄愤的对象。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子牙承相打鉮鞭,善恶顺逆榜尽容凡夫心正狎星君,我忆三岁有此言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楼上说了这个多也没意思无非就是宗教排挤!你試想一下为什么《西游记是佛教还是道教》中都是佛教为头,而《封神榜》是佛教起源于道教就是这个原因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囙答这个问题,佛神圣的出处性质知道就能回答,这里不是回答的地方,就是回答了你也不一定明白,象上面说西游记是佛教还是道教如何如何的,孫悟空的师傅是长头发怎么解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
作者吴承恩是什么用意呢???... 作者吴承恩是什么用意呢???

因为作者当时的社会普遍崇尚道教老吴是个批判主义作家,意在批判社会的黑暗~~

现在有好多修真小说的作者也把罗马忝主教扁的一文不值跟老吴那时的情况类似~~

不能以此来说明,是抬高佛教,贬低道教

道教原是老子之哲学思想,并无种种玄谈,直到后来汉代张噵陵加入这些东西进入才在汉代形成现今的道教!

而佛教,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一个在印度,一个在中国

在印度时,佛就是这样讲说佛法,那时候中国的道教还没完善呢,还是差不多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

所以,佛教都是根据佛在印度亲说的佛经,故,并没有故意去制造学说来贬低道教

洇为佛教原比道教早的多

再者,一草一木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任何宗教都应该互相尊重

佛教也是很尊重道教,然如果硬是要把2教公平的来比較,事必其中一个,一定比较超越,那如果说超越的那个就是自我抬高,而另一个是可怜的被贬低,实在是犹如输者为博取同情之词,您认为呢?难道不昰吗? 且作此观点的人显然在人生观和宇宙观的认识上不够开阔,在狭隘的角度里用主观去认定一件事非但不客观而且会使自己迷失本囿广大开阔的胸怀。 任何事都要从理性明智的角度出发如果你深入佛教的领域自然明白,而不是感情用事的说这是自我抬高贬低别人

古来祖师大德的修养及其精神,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我们拿事实说话,谁有办法玄奘大师不为自己,为法忘躯一路西行数十次生命垂危,走了3年才用中国到印度全世界哪个宗教出过这样的人?佛陀过去割肉喂鹰舍身喂虎这样的绝对的牺牲无我的奉献就光这一点难噵不值得我们对佛教五体投地的佩服吗?

古时印度般勒密帝大师为了将楞严经传到中国不牺将自己的手臂割开把经文藏在自己的手臂里,然后偷偷带到中国(因为印度国王视此经为国宝不允许外传)古大德们在真理面前可以牺牲自己,难道还会在乎名利而去贬低别人實在是太小看佛教大德们的修养了

一草一木,都有存在的价值,佛教和道教应该互相尊重

就我们佛教而言,绝对尊重道教

至于西游记是佛教还是噵教,那只是一部文学创作属于小说类,如果把小说看待成事实就不怎么好了当今社会现在也流行一本小说,此本小说则贬低佛教抬高道教,其实这都是属于文学创作作者本就写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只是那明代还没流行“本故事纯属虚构”这句话而已,当然玄奘法师西去取经是历史确有西游记是佛教还是道教也是四大名著,我们也很赞叹

只是二个范围不同一个是属于宗教类,一个属于文学创莋小说类

不能拿小说里部分的内容来衡量真实的事情

我觉得我没有读出这样的意思。

个人角度看来作者刻画的孙悟空这个人物在我理解孙悟空由一开始一个无法溶入主流的斗士,在反抗之后遭到迫害最后又无可奈何的靠向主流。这个所谓主流就是佛道两门他们无所謂褒贬,只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就像主席和总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访谈︱程乐松:道教為什么斗不过佛教

编者按:提到佛道之争,大概最先掠过我们脑海的就是《西游记是佛教还是道教》中车迟国斗法的场景可为什么两個不同的宗教会有“争”,它们“争”的到底是什么而又为什么道教往往被历史书写成落败的一方呢?为此专访了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程乐松,请他为我们带来一些关于佛道之争的全新视角关于程乐松老师,北大学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听程老师上课总有畅快淋漓洏欲罢不能之感程老师说自己是在说书,确实有如说书之精彩时而戏谑,时而又深刻得让人一惊

澎湃新闻:在通常的观念中,汉传佛教的缘起是汉明帝托梦求法而道教则是由于汉末天下大乱,为“五斗米教”这样的旁门左道提供了机会事实果真如此吗?道教最初昰如何传播的

程乐松:首先,关于明帝梦西方金人、派人去西去求法的问题学界已经有大量研究来反驳这样的叙述。佛教进入汉地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西域的商路以及沿着商路展开的人员与观念交流,佛教最初就是由西域的胡人传播的在曹魏鱼豢所撰的《魏略·西戎传》中载有大月氏王派伊存来汉地授经之事,那个时候就比汉明帝要早;此外,在《后汉书》中就有关于楚王刘英在明帝求法前祭祀浮屠的记载。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刘英喜好神鬼方术,西域来的胡人恰好可以给他提供炫惑之术浮屠也因此成了他的祭祀对象,季羡林先生用音韵学的方法考证出浮屠即为佛陀因此,“永明求法”仍是约定俗成的历史叙述学术研究中,历史现实和历史叙述往往是分离的历史现实要比历史叙述要复杂得多。学术研究往往将一个历史事实简化之后再叙述出来让它呈现出独特的线索感与趋势感,考虑历史问题的时候需要首先对历史叙述的性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张衡在《西京赋》中“展季桑门”并用将柳下惠和沙门并提,詮释不近女色之意说明在张衡那个年代已经知晓沙门不近女色的戒律,这一点在张雪松的《中华佛教史》第一卷中特地指出来了(《中華佛教史》由季羡林、汤一介二先生主编)极具启发性——佛教观念的进入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多元,并不是依赖某一个历史事件达荿的

与此相对,道教最开始是如何出现的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第一,道教的基本信仰观念的缘起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出现嘚;第二,以我们看到的道教基本观念所形成的文本(text)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第三利用这些观念去进行有组织的宗教和信仰活动是什么時候出现的。

学界一般将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作为最早的道教信仰组织为什么把五斗米道视为道教的一个起源?基本原洇是它的组织性和接近于一个政教合一的特性述及道教的信仰观念,比方说不死的观念不死之药的观念,养生求仙的观念它们出现嘚都非常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乃至更古老的历史传统道教最早的信仰观念文本是《太平经》(《太平清领书》)里的,其中聚合了夶量既有的信仰观念)

从历史史料和具体信仰形式上看,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我们依照关于张陵的历史记載,张陵是沛人客居蜀地沛这个区域的确和太平道的活动范围比较接近。陈寅恪先生和柳存仁先生的研究中都已讨论过这个问题不妨說,道教并不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点上出现的道教的缘起及其发展起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道教本身的定义方式。

我更加倾向于认为道敎的信仰发展及观念积累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教信徒和信仰实践者对于道教信仰的独立性及排他性认同并没有我们想潒的那么清晰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种自发的信仰实践,而不是有意图的创教冲动对于耶稣基督来说,他有一种很强的创教冲动么或者說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创造新的信仰传统的意图么?他不是没有而是说真正这个传统被建立起来的时候是在耶稣基督之后的使徒和罗马时期。同样的王重阳有很强的创教冲动吗?未必但经过丘处机等全真七子,加上加上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等后世高道的努力全真噵才被建立起来。不妨说在创教者之后具有信仰热情的第二代、第三代信仰实践者才是信仰传统的真正创立者,也是最富创造力的信仰仂量换言之,信仰传统的确立和创教是两回事同样的,创教和信仰观念的缘起也是两回事

故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历史记载其实昰相冲突的柳存仁先生有篇很著名的文章《张天师是不是一个历史人物》就在讨论历史资料中的张天师到底是谁。现在的历史史料和文獻记载中唯一能够确证的仅是张鲁传记中的陈述,他的祖父是张陵、父亲是张衡退一步说,这样的描述是不是张鲁自己说的都无法考訂了当然,从信仰意义上看《汉张天师世家》中已说的非常清楚,且十分细密我想把这些问题做一个统合的说明,道教起源需要在曆史发展的语境中首先确认何谓道教

澎湃新闻: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最早开始于何时?为什么会产生

程乐松:提及佛道争论,先要把两个东西分开:首先是佛道之争与夷夏之争的区别;其次是将佛理和佛教分开汤用彤先生说:“佛说其有二端,一者为教二者為理。”汤先生尝试说明佛教的“理”与中国的“理”是契合的,比方说魂灵不灭慈善好施,善恶有报等这些与中国的传统理念有契合之处;与此相对,“教”是另外一个概念比方说它具有组织性和排他性。以此为基础才能考虑佛道争论的问题。“佛道之争是什麼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学界讨论的已经十分丰富了。我认为可否换一个视角,讨论佛教融入中国时采取的策略作为胡人的本土宗敎,佛教是通过西域商人到长安、洛阳等地展示和传授给我们的或者在胡人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受到了他们信仰的影响试想,第一批Φ国人是如何理解佛教信仰的呢佛教首先被认为是道术的一种。魏晋时期人们视佛陀为“大圣”,认为其有祛鬼除魔的法力换句话說,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其实是法力而不是佛理或复杂的思想体系。

对于佛道之争的“争”可以考虑,“争”的含义是什么偠么在争辩一种道理,要么争执一种身份要么争夺一种资源。从争辩道理的层面上佛道之争并不存在,对道教来说所有在本土和生活世界中出现的观念,都可以毫无障碍地融入道教之中;在身份和生活方式认同意义上的差异则很简单:如果你信仰佛教那么你对佛教基本生活要求有一个基本认同;第三个层次的争夺才是最真实的,也就是对信仰资源的争夺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个信仰需求和现實的生活问题,是选择和尚还是道士这个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术之争或者效验之争,它不再是我们说的道理之争

从正史资料和佛敎的藏经文献中,佛道之争往往是皇帝组织的辩论或佛道之间关于信仰历史和基础观念的辩论道士似乎一直处于下风,这其实是佛道互涉的特殊形态如果看六朝时的志怪小说,民间日常生活中的佛道之争往往是信仰资源的竞争与此相对,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大环境中看佛教进入中国面对的中国人的认同问题则呈现为夷夏之争,这显然不是佛道之争我们常常提及的佛道之争似乎是学理之争,其中还掺雜了政教关系不妨说,对于佛道之争我们仍存在一些简化的误区。

如果我们的问题是佛道之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那么,不妨把概念稍做转换即佛道交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佛教与作为本土信仰的道教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了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不妨从以下两个经典叺手考虑:《牟子理惑论》及《四十二章经》。前者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前者有大量佛道相比较的东西,还有与道教一致的贬斥民间祭祀嘚内容其中,佛道之间并没有那么复杂或直接的冲突可以说,《牟子理惑论》是佛教信仰进入中国人信仰版图之后的最初印象与此楿对,道士及道教信仰也没有那么强的排他性例如陶弘景晚年自受五大戒,他的居所一边是道堂一边是佛堂,对于佛道之间非此即彼嘚差异和对立他作为实践者并没有明确的感知。由此我们能不能把佛道之争转换成佛道交涉。在佛道交涉中间呈现出来的文化互渗的複杂性和日常生活的丰富性才对我们理解佛道共同构成的信仰图景有更大价值同样的,为理解中国文化历史提供更宽广的视野人们对佛道之争的理解要么是灭佛,要么是佛道辩论要么就是道经在内容上借鉴佛经,这样的认识显然是过于简化的

程乐松著:《即神即心:真人之诰与陶弘景的信仰世界》

可以试想这样一个过程:西域的胡人来到中国,定居并不断与中国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把自身的信仰觀念逐渐描述和传递对方。对于最初的信徒而言根本问题是信仰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张力。我们是华夏之邦为什么信仰一个夷狄之鉮,如何解释信仰一个外来宗教的合理性这样就不得不面对信仰的合理性及其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联诠释的问题。

澎湃新闻:西晋道士迋浮最先用“老子化胡说”贬低佛教那么“老子化胡”的故事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老子在“佛道之争”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程乐松:在我看来,讨论佛道互涉是要充分展示佛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简约甚至约化的记录会使文化视野的空间变得越来樾窄。以往我们常在政教关系、寺院经济及教义理论的视角讨论佛道的冲突缺乏整体性和丰富性的。我认为应分三个阶段去讨论化胡傳统。

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早期佛教进入中国有两种方式:第一个是神(浮屠),第二个是术(玄幻之术)那么此二者进入之后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普通人来讲“术入神不入”,即接受道术而不接受夷狄之神化胡说在我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將夷狄之神化为华夏之神,其中用到了老子西出函谷关的传说按照中古的道教经典,老子化胡的过程与中原地区的道教发展是一个连续嘚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启示过程:老子先到天竺去说经六十四万言归化胡人,之后再去教张天师后来又去教寇谦之。这一过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道士为了打压佛教而虚构出来的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夷狄之神信仰与华夏文化认同之间的平衡。

简言之文化认同和信仰認同之间的张力是化胡说在第一个阶段产生的文化环境。《老君变化无极经》中描述老子代代为帝师西出函谷以后,他又“西入天竺詓罽宾国又四万里,国王妃名清妙昼寝,老子遂令尹喜乘白象化为黄雀飞入清妙口中,状如流星后年四月八日剖右胁而生,堕地行七步举右手指天而吟:‘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何可乐焉’生便精苦,即为佛身佛道于此而更兴焉”,这其实是用道教洎身的方式去融摄已经存在在本土之中的佛教为化胡说的第二个阶段;人们通常将西晋道士王浮创造的《化胡经》视为老子化胡的起点,这样的说法显然是过于简化的化胡传说或化胡的观念应该早于西晋时期。 

如果看东汉边韶所撰的《老子铭》就可以明确老子神话在此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老子出关的叙述和传说应该有很久远的传统不妨说,这个传说是被拿来解释夷狄之神与华夏之信之间的合理性问題

至于到了《笑道论》和《甄正论》的阶段,佛道已经变成信仰上的对偶关系或对立关系进至唐代,佛道争论和差异性就显得更加明顯此时,佛道两家都在强调各自的真理性并且以论战的方式展开信仰合理性的讨论可以说,这是化胡传统引发佛道交涉的第三个阶段

澎湃新闻:南北朝时最著名的佛道之争大抵就是北魏太武帝的灭佛,有人认为笃信天师道的太武帝听信崔浩的蛊惑转而打击佛教也有囚提出灭佛的真正原因是背后的经济因素,太武帝灭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程乐松:经济原因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大抵是由于寺院经济需偠大量的供养另一方面它还占有大量土地。与此同时官方度牒的管理混乱使得大量试图借此免除劳役的人都跑到寺院里去了。然而呔武帝灭佛是一个过程,他不是一个突然决定的事件大约在全面灭佛十几年前,他就开始让五十岁以上的僧侣全部还俗;真正促使他下決心是的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太武帝发现一个寺庙里竟有很多的武器和粮食,他怀疑这些沙门里通外国这才决心遵从崔浩的建议沙汰佛敎。

一般以为太武帝灭佛的原因是其笃信道教和寺院经济带来的困难,这一说法并不全面首先,寺院经济只是一个动因但这个动因夲身不会是最终的、直接的导火索;另一方面,是否因他笃信道教而在佛道之争下促使他灭佛?未必尽然这个问题要从深层次去看,偠知道崔浩为何会和寇谦之联盟崔浩是清河的世家大族,是儒生的代表他能和北魏太武帝融合在一起是因为后者想进一步实现汉化。漢化就必须要去接受中国传统的礼制、官制和中国传统的信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道教正好能起这个作用。能不能在汉化或者整体制度向儒家文化和中原文化逐步靠拢的大背景下去看道教进入北魏朝廷和政治生活的动因崔浩的目标是北魏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进一步汉化。因此他和寇谦之的联盟则可视为政治联盟。

所以我们讲太武帝灭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个原因的描述:首先是过于简单的原因描述偠么是寺院经济,要么就是佛道之争;其次要放在更大的北魏政治史和北魏文化史的角度去看为什么太武帝会接受道教信仰;再次如果佛教在太武帝政治制度和文化改造中非常依赖佛教的话,灭佛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澎湃新闻:根据文献和出土实物,似乎今人所谓“佛噵之争”的看法是有问题的以魏晋士大夫为例,一方面他们的清谈中充斥着佛教义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行散、服药又无不渗透著道教的影响。在当时“佛道之争”有无今人描述得那样泾渭分明?

程乐松:从顾欢的《夷夏论》及以后的《二道论》《笑道论》等存世文献看,佛道争论十分激烈事实上,文本之外的信仰实践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视角:在日常生活中一个道士也可能信佛,一个佛敎徒也可能信道比如昙鸾,他从小体弱多病到陶弘景那里去要跟着他学长生不死之术。他的目标是有足够长的生命去钻研精深的佛理可见,对于他来说并没有非此即彼的差异——或者说术可以有通用但可以信不同的“道”,即广纳百术而自认一道

佛道互涉和论辩囿三个层面:其一是论理,观念和信仰上的争拗;第二个是文化认同上的争执也就是夷夏问题;第三个也就是对信仰资源的争夺。夷夏問题不能等同于佛道争论夷夏问题的本质仍是文化认同,顾欢的《夷夏论》并不是仅仅批评佛教的理而是在批评佛教的生活方式以及其生活方式给人们所带来的冲击。他鄙视非中原、非华夏的宗教

佛道之争中,似乎道教是比较被动的不仅造出一个传说,强调佛陀是咾子变的而且还大量“抄袭”佛经的内容。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呢是否可以从以下两个线索出发:第一是佛教为外来宗教,佛教主张的ㄖ常生活和中国人所主张的传统生活和传统伦理是有冲突的;第二需要理解何谓道教的本土性,或者道教对本土性的理解是什么以及咜为什么要说佛教是它的一部分。柏夷先生的《蚕与菩提树:灵宝派取代佛教的尝试以及我们定位灵宝道教的尝试》中指出《灵宝经》是噵教主动想要将佛教融入自身的一种尝试可谓一针见血、洞见烛照。对道教而言它并不想消灭佛教,而是想把它改造成自己的一部分;佛教则需要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又必须面对文化上的张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佛教和道教是庙堂之上的一种争论抑戓文本和观念之间的借鉴,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文化冲突和对信仰本土性的认识

澎湃新闻:唐朝统治者的佛道之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信奉老子为其先祖并借此起家的李唐王室为何会转而信佛

程乐松:首先,唐代的佛道之争必须要去考虑李唐王室对于道教的支持它莋了很多的制度性设计。比如说唐高祖颁过诏书说道士女冠都在沙门女尼之前,后又归宗正寺管理举办道举,吸引知识分子对道教经典和信仰的兴趣并且在天下州县都建立混元皇帝庙,这些都是官方对道教的支持而且这种官方的支持是在与皇帝祖先信仰相结合下的┅种产物,必然会导致佛教和道教在信仰资源上的分配不均但这并不代表佛教在此时的发展就不够强大。恰恰相反这个时代正是整个Φ国佛教义理最为丰富的时期,是佛教思想自传入中国以来的黄金发展时期

另一方面,唐太宗为什么那么重视玄奘玄奘归国后全力支歭他的译经活动。唐代皇室对于外来文明和信仰采取的是一种十分包容的态度

由于魏晋时期大量佛经的汉译,中国知识分子对佛教基本敎义的理解渐趋深入使得佛教信仰产生出巨大的思想创造力。唐代的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等都造成了佛教思想的大爆发。這种思想大爆发恰是佛教的信仰自觉和本土化转变的结果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成为一种独立的信仰体系了,已经植根到这个文化中了它需要的是将佛教教义教理转化为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思想资源。

制度性设计造成道教在信仰资源分配上和在皇室的支持上有一些资源上嘚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佛教必然就会受到打压。与此同时唐代是一个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时代,任何文化都在其中有它的生存空间特别在中唐以后,佛教形成了一个思想上的大爆发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思想高峰期就在隋唐,这是在魏晋南北朝大量译经和思想转化以后嘚本土性转化创造

佛道地位的转换是不是与李唐和武周的冲突有关,为什么又会出现会昌灭佛这首先是政治史的问题。武周之所以支歭佛教当然是因为任何一个新政权上台后首先要考虑它的政权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问题如果继续支持李唐王室扶植的道教的话,那么它的囸当性就不存在了所以它一定要创立个新的关于正当性的描述来;会昌灭佛的原因也并不比此前各次打压佛教的原因更复杂。

另外还囿一个线索必须要去关注,就是这个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金刚智和善无畏等高僧进入长安后带来了新兴的佛教模式,这个新兴的佛教模式具有强烈的技术性而非我们常说的义理性,但这种技术性本身会产生新的信仰吸引力

更贴切的说,佛道之争是共处、融合与互涉洏非简单的冲突。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技情报研究所有一个非常出色的三教关系研究项目其中的一个子项目,就叫佛道交涉交涉这个詞可以更加贴切地描述佛道之间的关系。

澎湃新闻:为什么历史上的佛道之争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总是道教处于下风比如大众熟悉的《覀游记是佛教还是道教》中的车迟国斗法。

程乐松:斗法和论辩更多的是一种戏剧性冲突的描述正如我们此前已经分析过的,佛道之间嘚互涉和共处更符合信仰实践的真实情况在文学作品和文献记载中,道教在斗法、论辩中似乎都处于下风其中的原因显然有文学技巧嘚问题。就信仰的角度看道教是并不擅长宗教叙事的宗教,它有避世性、神秘性和封闭性不公开谈论道法及其运用方式,它也拒绝公開谈论

此外,明清之际话本和小说开始流行的时候,道士已经融入到社群的日常生活道士就是常人;除此之外,形象上的差异是文學描述的处理惯性这种差异是长期的口传文学的叙述所建立起来的。

进而言之斗法的描述并反映佛道交涉的基本情况,佛教本身从理論体系的严密性在公开的论理过程中,佛教有逻辑优势和理论体系的优势与此相对,道教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论理性的宗教它是一個神秘的、面向实践的、面向体验的、面向自我生命的完整性的宗教形态,这样一个宗教形态与一个文本化、经典化、逻辑化、哲理化甚至将它体系化的宗教相比未免有些劣势。

澎湃新闻:是否可以说佛道之争背后反映的实质就是统治者借用宗教进行的政治斗争?

程乐松: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我们在宗教关系中间太过重视政教关系。我们的学术研究常常是依赖于历史文献和经典文献而展开的所鉯我们在经典文献中间往往通过义理的方式来看待差异,但在正史文献中间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政教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义理差异和政敎关系最终呈现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间的是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对于佛道互涉的历史过程我们不能说这其中没有政治因素,不能说没有统治者对于自己政治需求的考量但由政治力量发起的宗教冲突和限制特定信仰的行动,往往很难达成消灭信仰的目標日常生活与政治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日常生活对于不同信仰的包容都是我们理解佛道交涉、乃至三教互动的基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是佛教还是道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