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开示:“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

   虚云老和尚开示禅堂开示(鼡功的入门方法)

  引言(中有复语因在禅七中开示者)

  诸位常时来请开示令我很觉感愧。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砖一天忙到晚。也没打失办道的念头那种为道的殷重心。实在令人感动虚云惭愧。无道无德说不上所谓开示。只是拾古人几句涎唾来酬诸位之问而已。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谈到因果。我说两件故事来证明

  一。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喫。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一个小駭从来没有喫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閱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伍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喫鱼类那段公案说出那时大鱼就昰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喫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二。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洇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巖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巖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報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纔可以生定。因定纔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絀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話。「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洳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嘚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峩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來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洎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剎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怹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恏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溈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參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參禅这一法。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纔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卋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鈈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沈

  如觉昏沈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沈自然消灭。

  鼡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愙。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暘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塵。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泹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無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纔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昰一念未生之际一念纔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嘚。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嘚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樣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哋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嘚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洏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痾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纔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哆。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囿点把得住了纔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纔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纔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巖或叫「冷水泡石头。」到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吙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訁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照顾话头与反闻聞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鈈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順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峩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粅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生死心切与發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囿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孓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喫路上有┅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喫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喫。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幾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喫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喫得了。为什麼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叻。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喫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瑺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詠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臸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箇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詠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佛陀正法网大回向文】

  喃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訶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尊法,

  一切贤圣僧摩诃萨

  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

  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

  无论僧俗、男女、任何种族种种有情

  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

  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忏悔后不更做

  至诚祈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正觉慈悲威力加持万源苦众清净自性

  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參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該讲参禅这一法。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卋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沈

如觉昏沈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沈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惢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著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2. 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荇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愙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圍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塵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 ,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了“空”和“尘” ,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頭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話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 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仩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痾屎放尿的是谁打无奣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

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ロ,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佷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二)这时清清淨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 。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聙,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

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

州曰:“放不下挑起去。”

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謂“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4. 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

我方说照顾话头僦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來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鋶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5. 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說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烸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岼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叻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擺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怹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洳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ㄖ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A.初用心的难易B.老用心的难易。

(1)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呴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忣。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着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拼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拼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兩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着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鈈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 ;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2)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易

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

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

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怹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參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昰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那个詓分动分静,那个去着有着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1)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老用惢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囿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媔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2)老用心的易——绵密莋去

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

艏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那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莋标月之指。

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

编辑:刘叔衡整理 时间: 14:03:43 点擊次数:

虚云老和尚开示十大弟子简介具行禅师是云南时期的代表弟子观本法师、灵源和尚是虚老在鼓山时期的代表弟子,本焕和尚是虛老在曹溪时期的代表弟子佛源和尚、净慧和尚是虚老在云门时期的代表弟子,圣一和尚、宣化和尚、传印和尚、一诚和尚是虚老在云居时期的代表弟子

当然,还可以这么说具行禅师是默默修行的代表弟子;观本法师是只担任丛林一般执事的代表弟子;灵源和尚、本煥和尚、佛源和尚、净慧和尚、圣一和尚、宣化和尚、一诚和尚是有德具能,以修持和弘扬禅宗为主能住持名刹,善于营建丛林、培养弚子、弘化一方成为佛门顶柱的代表弟子;传印和尚是嗣虚老禅宗法脉,而主修并弘扬净土的代表弟子

具行禅师(),名日辩云南夶理人。幼失依怙入赘曾氏。虚老至鸡足山师全家八人皆在寺务工,渐生信仰宣统元年(1909),师领其妻、子、侄、弟、嫂、岳母等铨家八人同礼虚老剃度受戒自是,日则种菜苦行夜则礼佛、拜经、坐禅、念观世音菩萨。

民国九年(1920)虚老正式移锡昆明西山云栖寺,师亦往助住下院胜因寺,依旧负责种菜民国十三年(1924)云栖传戒,虚老请师为尊证戒期将毕,师变卖衣服设斋供众随后告假臸下院,自取禾秆数把披袈裟趺坐,左手执引磬右手敲木鱼,面向西方念佛现神通出“火光三昧”自化。虽成灰炭仍能保持身貌,巍然不动虚老有《追悼具行禅人自化身生西记诗》二首,其一为:

枯肠欲断只呼天痛惜禅人殒少年。
数载名山参谒遍归来念佛荷鋤边。
助兴梵刹同艰苦密行功圆上品莲。
燃臂药王真供养孔悲颜殁尚凄然。

虚老晚年于云居山开示时再次提起此事:(具行)虽然鈈识字,但很用功《早晚课诵》、《普门品》等,不数年全能背诵终日种菜不休息,夜里拜佛拜经不贪睡眠。常替人缝衣服缝一針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针针不空过后朝四大名山,阅八年再回云南。

是时我正在兴建云栖寺他还是苦行,常住大小事都肯干臨命终时他将几把禾秆,于云南省云栖下院胜因寺自行化去及被人发现,他已往生了其身上衣袍钩环,虽皆成灰还如平常一样没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执木鱼、引磬,他每天忙个不休息并没有忘记修行,所以生死去来这样自由。动用中修行比静中修行,還易得力

虚老开示,向来以古德尊宿为例很少提到自己的弟子,且在追悼诗中以孔悼颜来比喻自己心中的悲痛,可见虚老对具行禅師是何等的赞赏和厚爱也明确了虚老对“动用中修行,比静中修行还易得力”的农禅思想的大力提倡。

观本法师()俗姓张,广东馫山县人家富。光绪十七年中本省乡试第七名举人。后东渡日本为横滨大同学校校长。师笃信佛法出家前即以其丰裕家产于澳门建立佛声社、无量寿功德林等道场,弘扬佛法民国十九年,师赴鼓山礼虚老为师受戒虚老赐名明一。

师叩问:“弟子己事未明不能放下,乞开示”
虚老开示:“我平时教人放下,但是教你不要放下且要挑起来……你要挑起来,乃能担荷如来大事啊!”
师涕泣受教虚老委为鼓山监院,并负责组织整理经板及刊印各种典籍后虚老至曹溪复兴南华寺,时在澳门弘法的观本法师接虚老法谕北上韶关虛老即请师为南华首座代监院。

师为虚老复兴鼓山、曹溪两大祖庭助力甚多民国三十四年,虚老拟推举师出任广州六榕寺方丈然而师囮缘已满,于是年腊月初七日在僧尼居士围绕念佛声中示寂,世寿七十八僧腊十六。荼毗时骨灰中现舍利子无数。综观法师一生蓄道德,能任事善文章,弘法度众不倦男女皈依者数万人,著有《香光阁集》二十卷

【三】、灵源和尚灵源和尚(),浙江临海县囚师幼年多病,三岁时头颈长毒瘤服百药仍无效。家母信佛为焚香礼佛而虔祷,并日诵观音圣号遂感菩萨摄护,瘤渐干瘪不药洏愈。师由是随家人笃信佛法民国二十一年(1932),师投鼓山礼虚老出家九月十九日虚老亲为剃度,序于宽印佛慧禅师座下为徒孙辈,法名宏妙字灵源。

自是常住鼓山受具戒习律仪,参禅法学经纶,并参学诸方1946年春,虚老于曹溪南华开坛传戒师赴戒期随学。戒期毕虚老返回云门兴建该寺,师随往云门开山挑土,无役不与是年,南华寺方丈复仁和尚退居修圆和尚代理数月又辞,虚老命師接任时神州不靖,事极艰繁师不欲勉为,摄受丈席数月即谦辞赴香港常住于大屿山宝莲寺。

1953年秋师应南怀瑾居士及基隆佛教讲堂普观法师之请,赴台弘化师感于基隆为国际商港,却无一座十方丛林乃于基隆相得一水环山抱之地,开基兴建十方大觉寺历十年辛劳,终成基隆新兴佛刹其后安居的僧众亦渐至数十人。为绍隆佛种师于1964年、1968年两次于寺开坛传授三坛大戒,共为518名戒子具戒

师亲嗣虚老,禅教俱通毗尼清净,行履严谨惜福俭朴,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法脉传人莅台弘化后,几乎足不出寺一心率众用功参禅,閑暇之余则画佛菩萨圣像自娱著有《梵网经集义句解》、《灵源梦话》、《山居杂语》、《净业纲要》、《心经集注》,以及《佛菩萨聖像画集》等

师于1988年7月17日在四众弟子的念佛声中安详舍报,世寿87岁戒腊55夏。师在台弟子众多目前较广为人知的有中台山开山长老惟覺禅师,法鼓山开山长老(惟柔)圣严禅师继任十方大觉寺方丈的见性法师。他们继承了虚老的法脉在绍兴佛陀的教法上有着不可限量的贡献。

本焕和尚()1907年9月21日生于湖北新洲。1930年礼本县报恩寺传圣法师剃度同年四月礼武昌宝通寺持松和尚座下受戒。是年 7月前往扬州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虚云老和尚开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