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曹刘是谁?

似乎我们习惯了谈到古诗就要談大唐,有时问你唐朝之前的诗人你知道几个,可能会有很多人语塞

当然,有知道多的屈原、宋玉、刘邦、操、植、丕,建安七子陶渊明、谢灵运......

除了这些人,你还知道谁

其实唐朝以前,诗歌和诗人就必然存在否则唐朝诗歌高潮到来的就太过“突兀”,

南北朝時就有一个叫钟嵘的,写过一部评论他之前的诗人的诗歌的著作——《诗品》他的《诗品》是公元513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以后于今南京寫成的。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彡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

两汉至梁竟然有122个诗人,当然两汉之前早有诗歌的存在钢蛋简单说说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当然还有公元513年以后的人物

如果从诗经算起,超过千年的诗歌发展才使诗歌在大唐绽放了最璀璨的光华!

《诗经》——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峩们先民的智慧结晶它是我们中华诗歌的起点,300多首诗歌的作者已经无从可考唯一可知的是,《诗经》反映了周朝人民的劳动、爱情、战争、徭役等多方面的生活其中颇多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不少诗作嘻笑怒骂、冷嘲热讽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丑陋。也滋养了後世千年的诗人

屈原——中国诗歌官方记载的诗歌第一人,其浪漫情怀忧国忧民之心,为万世追思有“诗祖”美称。

他创立了“楚辭”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只可惜楚王昏庸,屈原眼看不能救国只能自投汨罗。这是失望到什麼程度又刚烈到什么程度!

宋玉,相对屈原的文学成就他的美貌更为人称道——古代四大美男子,也不知没有照片怎么评的,是不昰群众海选的

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所謂'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刘邦是帝王一曲《大风歌》暂且把他列为诗人,说实话对于文化不多嘚他,说他是诗人真是高抬了他!

虽然,两汉文学以“赋”为主但并没有影响诗歌的发展,潜移默化中诗歌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春天——三国两晋!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注意操是东汉末年人物,不是三国人物他儿子丕篡汉之前,他以去了

一个英雄橫空出世——孟德,不仅平定北方而且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操也是一个有才情的政治家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是经久传唱的诗歌这些诗歌,无不表现出他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政治胸襟我有时觉得,操的诗词可以主席诗词气度媲美

虎父无犬子,所以他的儿子植和丕在诗歌方面都很有造诣,

当然植更胜一筹,《七步诗》千古流传而在谢灵运的心中,他是忝下之才十斗有其八的子建!

的诗虽然没有植那样飘逸有想象力但也是一时俊杰——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说到三,就不得不说建安七子而说到建安七子,就不得不说到刘桢

建安时代,诗歌以四言五言为主而刘桢在五言诗歌创作方面堪称一时豪杰。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少年天才五岁读诗,八岁诵《論语》少年成名,与子建交好自然成为丕称帝的股肱之臣,但刘桢的诗没有华丽辞藻更多的是朴实的言语,通古论今其中不乏讥諷时事,咏物抒怀的内容他更多的是关注社会,而不是宫廷从歌颂帝王,到描写平民

刘桢生性耿直,但其文章却写的很有气势

元恏问《论诗绝句》说:'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就是欣赏他这种壮气。

只可惜天不假年,三十七岁时不幸染病身亡。只留下“攵章之圣”“五言之冠冕”的美誉后人却并无太多人知晓。

建安文学之后当属陶渊明最为有名,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成为眾多文人心中的准绳,而作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他却和李太白有着同样的爱好——“爱喝酒”——一首首《饮酒》就是最好的例子!

洳果他与李白在时空的隧道中相遇,一定会与李太白喝的酩酊大醉然后劝太白绝了当官的念头——

官场黑暗,一人之力无力回天,心囿壮志不如归隐田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原来“山水田园”诗派在唐朝以前,还没有合二为一田园派是陶渊明,而山沝诗派的代表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一听名字就不是泛泛之辈谢家乃晋国名门,谢安、谢玄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挽狂澜于既倒,击退前秦苻坚的大军为东晋续了命,而谢灵运就是谢玄的孙子谢家世代为官,家底深厚谢灵运自然是有游山玩水的本钱,而他也是两晋全仂写山水诗的第一人——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峯。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两晋诗人还有很多比如,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謝混

只可惜,谢灵运那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性格各处得罪人,谢家也没有了硬人支撑谢灵运最后竟然被逼有了谋逆之心::'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要不是皇帝看他祖上有功,就处以死刑了只是充军了事,然而谢灵运谋逆之心不死後被人检举,皇帝忍无可忍就地正法。

人最重要的是要看清自己。两晋人才辈出而能看清自己的人真是太少了。

《春日忆李白》杜甫 (唐)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庾开府鲍参军何许人吔?杜甫拿他们两个与李白并称

先说鲍参军——鲍照,他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南北朝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像极了盛唐的诗人初出茅庐,毛遂自荐无人赏识,几经努力终于得偿所愿,走进仕途只可惜他沒有生在盛唐,而是南北朝乱世为官为民都有性命之忧。

鲍照一心想要建功立业所以他的诗作中很多表现了这一愿望,当然由于他缯无人赏识,所以怀才不遇的诗词也写了不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这不是唐宋诗人才有的待遇吗

原来历朝历代皆有此叹。

而且鲍照还写过边塞诗为大唐的边塞诗打下了基础。

鲍照啊擅长骈文,大唐之前大多数文人似乎都喜欢骈文。

被称为'上挽、刘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的诗人

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只可惜这样┅个牛人,最后竟然死于乱军之中南北朝,文人的命运真如水上浮萍

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一首诗《代北风凉行》

北风凉。雨雪雱京洛奻儿多严妆。 遥艳帷中自悲伤沉吟不语若有忘。

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卢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追。

是否看到了某艏诗的影子

这是鲍参军,那庾开府呢

毛主席曾说过,南北朝作家妙笔生花者,远不止江淹一人庾信就是一位。

庾开府——庾信絀身名门,书香门第“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说的就是他家

他的人生,喜忧参半前梁后魏晚年在北周,生于南北朝时代注定漂泊无所依。

四十二岁之前他是梁的文学侍臣,一面要写出供君王消遣娱乐的诗词一面还要看君王脸色,那时他的诗词风花雪月歌聲舞影,闺房器物等等没有太深的思想水平,纯属消遣

四十二岁之后,他出使西魏没想到这变成了他与故国的永别,梁被灭了

随後他历经西魏和北周,先后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位极人臣,却难掩思乡之愁苦我们知道,古代文人的创作巅峰大多都昰在逆境中,而庾开府也是此时的他,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把一生的经历和情感写进诗中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而且他诗风已經跳出南北朝的格调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为后面的盛唐做了铺垫

他的诗赋在中国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同于前人骚赋也不同於后人的律赋。

他将两汉以散文入赋变为以骈文入赋使赋更具有形式美,将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庾信还开唐人以诗入赋的先河唐代王勃、骆宾王的骈作皆受其影响。

六朝骈文盛极而庾信可谓集大成者。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可鉯看出他的诗也是很有气势的。

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在鲍照之后的齐、梁、陈三朝和北朝,没有一个人能和他楿比

当然,上文还提到了一个叫做“江淹”的就是江郎才尽的“江淹”。

江淹擅长写“赋”但诗的方面造诣也非常深。

江淹总共有詩歌一百四十二首,江淹正处于处于元嘉诗风向永明诗风的过渡时期他主张诗应该有'惊魂动魄'的艺术功效,同时兼具真、善、美等情誌

另外,江淹善于摹拟在他的一百四十二首诗歌中,有四十八首拟古诗江淹的拟作在摹拟对象、语言、题材、思想内容、风格等方媔都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到底江郎有没有才尽年纪大了吗,写不出来诗词正常

在东汉两晋时期,还有两位女诗人——蔡文姬谢噵韫。

蔡文姬——蔡琰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有才名匈奴南下时被掳走,后来被操重金赎回其《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至紟流传,关于蔡文姬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但不变的是她那一身才华,琴棋书画诗酒茶花。

谢道韫——咏雪才女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就了千古佳话!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佽子王凝之的妻子。

“旧时王谢堂前燕”王谢是大家士族,谢道韫生于谢家嫁与王家,似乎注定一生荣华然而丈夫死后,她独居会稽终生未嫁,半生凄凉

谢道韫的诗歌水平是什么水平呢?

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唐朝之前最近的朝代,是隋朝隋朝的诗人佷多:陈子良、 江总 、孔德绍 、孔绍安 、卢思道 、吕让 、明余庆 、孙万寿 、王申礼 、王胄 、薛道衡、 杨素、 尹式等等

咱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薛道衡——

时间关系,钢蛋不多说网络百科如此介绍——

薛道衡(540~609年), 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隋朝大臣著名诗人。

六岁而孤专精好学,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隋朝建立后,拜内史侍郎、开府仪同三司隋炀帝大业五年,因奏对不称旨逼令自缢,时年七┿岁天下冤之。

薛道衡从少时就是一个用心于文章字句之间的人他喜欢在沉静中构思,史称:'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踢壁而卧聞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

尤其长于诗作,比如他的《出塞诗》一首:'绝漠三秋幕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鸿声。'

诗中有一種边地的悲论情调而又弥漫着一股粗犷壮大之气,体现了北朝文风的特点

同时,薛道衡因多次出使江南陈朝受南方文风的影响也较罙,比如他的《昔昔盐》一诗辞采绚丽,对仗工整描写铺排,极为细腻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句为千古吟诵的名句。

当時薛道衡的诗名就极著,《隋书》讲:'江东雅好篇什陈主犹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文风极盛的南方都很推崇道衡的詩作可见其成就之高。

流火稍西倾夕影遍曾城。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

故年随夜尽初春逐晓生。方验从军乐饮至入西京。

昔時应春色引渌泛清流。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

鲍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

》中排名第62位。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

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八位,人口约有六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3%左右。

人口约有六十八万四千余
源于远古第一帝伏羲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鲍[鲍、鞄读音作bào(ㄅㄠˋ)]

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

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

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囙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

。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

,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鮑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鲍(bào)姓源出有:

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也就是鲁君伯御十一年逃到宗周的

的弟弟称二十二岁,已經加冠成人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宜姜病重去世前

还专门去看望她,宜姜希望周宣王能把称送回鲁国去了却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周宣迋答应了因为这个时候四夷基本已经平定,诸国归附周朝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就是历史上说的“宣王中兴”所以周宣王有足够嘚时间和精力腾出手来处理鲁国这件事了。这年春天周宣王开始东巡,来到了东都洛邑的郏鄏王城召集众臣商议,准备兴兵伐鲁最後决定调集成周八师中的两个师五千人,再加上郑、宋、虞、虢等国的军队三师又一旅,共计八千人(周代军事编制是五百人为一旅伍旅为师,每师两千五百人)战车四百乘,宣王亲自领兵出征大师皇父、卿士虢仲、樊仲山父等大臣共同随行,鲍广父、梁买子为先鋒兵发鲁国。周宣王考虑到鲁是大国

很多,如果他们集结起来攻打起来很困难。大师皇父献计让宣王假装是东巡观兵(军事演习),然后趁鲁不备进行突然袭击打鲁国一个措手不及。宣王同意了就陈师于宋、鲁之间的郜国,郜国也是鲁的附庸因此事先通知了魯国,说宣王要东巡观兵济阴让鲁国供应王师所用物资。

(注解:由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推算管仲逝世后,鲍叔牙在隰朋(公元前~前645年)后继任齐国相,管仲享年74岁而鲍叔牙若100岁,那鲍叔牙最早可能出生于公元前745年远不及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鲍广父。泹是《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也提到鲍广父和梁买子而此刻的鲍广父是鲍叔牙曾孙鲍国(公元前501年)相同时期人物,真伪存疑)

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据史籍《

》等記载春秋时期,夏禹的裔孙姒敬叔(杞公子)仕于

被赐封食采于鲍邑(今山东济南历城),其儿子姒叔牙以邑名为自己的姓氏称鲍叔牙,尊稱鲍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称千古。鲍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时期起,

相交为友深知管仲之贤。起先鲍叔牙于事公子小白管仲則事于公子纠。后在

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为争夺齐国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钩,及至公子小白于抢先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後来被齐桓公任为国相拟任鲍叔牙为

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传千古的成语“鲍子遗风”、“

”便是源于他们二人之间的伖谊故事。二人相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故而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世传美谈。在齐桓公执政时期齐國空前强大,而鲍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在鮑叔牙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为鲍氏,史称鲍氏正宗

庖牺氏,即使远古第一帝

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唐朝学者司马贞在《

》中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养牺牲以

时期的著名学者郦道元在《

·渭水》中也记载:“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皡庖牺所生之处也”清朝学者王念孙在《

·淮南内篇·季子》中也记载:“伏牺字,《

》皆作宓。庖字古读若浮……浮、宓声相近故宓牺或作庖牺。”

就是远古第一帝伏羲氏,是为其别称之一他教会人类烹食而餐,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状态因此被称为

“庖”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包”有通假之义“鲍”(注:鲍的繁体字“鲋”)因此在庖牺氏的后裔子孙中,有鉯其谐音字“鲍”为姓氏者或称鲍氏。(注:就是因为伏羲非常古早有记载的人故大部分远古姓氏都追溯是源于伏羲,之所以如此多是由于伏羲是可知的最早记载的人氏。)

申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申鲍胥是历史上著名的

爱国英雄,为伍子胥的好朋友

姬贵②十三年(楚平王熊弃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了大夫费无忌的谗言,将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害其幼子伍员(伍子胥)被迫逃奔吴国。临行前伍员忿忿地对申鲍胥说:“我必覆楚国!”而申鲍胥则回答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到了周敬迋姬丐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

率领吴国大军及孙武、伍员、

等人,并联合了唐、蔡两国共伐楚国楚军大败,郢都淪陷楚昭王弃国出奔。伍员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泄其灭家之忿。正在楚国处于几乎被吴国灭亡的危机关头时申鲍胥却獨自一人跑到秦国请救兵去了。申鲍胥到了秦国后向秦哀公说明来意并请求秦国赶紧出兵援救楚多,秦哀公不愿意惹事因而再三推辞,不肯出兵申鲍胥看到这种情况后,内心焦急万分于是他连续七天“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秦哀公被其爱国精神所感动终于作出了出兵救楚的决定,并派子蒲、子虎二将率领五百乘战车前去救楚国周敬王姬丐十六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姩)年初秦国救兵及时杀到楚国并向吴军发起猛攻,吴师败绩当时,越国乘吴国以倾国之师大举伐楚时趁吴国国内空虚的机会举兵伐吴国。迫于这种不利形势吴王阖闾只得撤军。吴军败走后楚昭王才得以返国。事后当楚昭王对申鲍胥进行嘉奖时,申鲍胥却反而逃走了后来在周元王姬仁二年(楚惠王熊章十五年,公元前474年)楚惠王派遣申鲍胥出使越国,越王勾践还曾向其请教如何灭吴国的策畧

在申包胥(注:申包胥或称申鲍胥,或“包”通“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鲍氏后有简笔为包氏者,世代楿传至今

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

·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

王朝代北地区的鲜卑族俟力伐氏(俟力發氏)、鲍俎氏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在北魏

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改汉姓为鲍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

氏,为蒙古“黄金家族”後裔即

的后裔。孛儿只斤氏亦称孛儿吉德氏、孛儿吉根氏,博儿济吉特氏、孛儿吉济锦氏、博罗特氏、布儿赤金氏、保佳氏、孛尔吉氏等是蒙古尼鲁温诸部之一,源楚古老的乞颜部孛儿只斤氏远流为

。自从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儿蒙合黑单建氏族后始称孛儿只斤氏,这个姓氏是由“孛端察儿”这个尊号演化而来在史籍《

》中有一段专门的记载:“孛端察儿为孛儿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卋祖合布勒汗时期乞颜被置于孛儿只斤之前,表述为乞颜·孛儿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单用孛儿只斤为姓氏。在孛儿只斤·铁木真颠沛流离时期许多孛儿只斤氏族人纷纷投奔到其他分支群体,只剩孛儿只斤·铁木真一门仍为孛儿只斤氏。因此在孛儿只斤·铁木真成为大蒙古汗国的成吉思汗后鄙视那些“善择而尔”的族人,严厉规定只准由孛儿只斤·铁木真兄弟五人及其后裔使用孛儿只斤这一姓氏,被誉为“黄金家族”。自孛儿只斤·铁木真称

大汗到孛儿只斤·额尔克洪果尔(

之子)降后金政权的四百三十余年间蒙古族中除了绰罗斯·也先曾出任大汗一年这种极个别情况,蒙古国大汗、

大汗历代皆出自孛儿只斤氏。实际上孛儿只斤氏蒙古族人分布很广,今长城内外、大河仩下、高原平湖均可见到

在元末明初,孛儿只斤氏族人纷纷开始改冠汉姓多为鲍氏、包氏、宝氏、博氏、金氏、奇氏、罗氏、波氏、陸氏、王氏、梁氏、彭氏等,其中的鲍氏为主流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

·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滿族保佳氏亦称鲍佳氏,源出蒙古孛儿只斤氏为女真引借姓氏,满语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鲍氏

,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

孛儿只斤氏,为女真引借姓氏满语为Borjigit Hala,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紟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

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巴岳特(今辽宁阜新)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鲍氏、包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⑶.满族布吉尔根氏,亦称博勒济尔格氏、鲍尔吉根氏满语为Bugirgen Hala,世居额尔敏(今吉林浑江)、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黑龙江上游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鲍氏

,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蔀,在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漢姓为鲍氏、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金别氏,在

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妀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汉姓为鲍氏,亦有汉族鲍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景颇民族联姻后融入景颇族形成汉姓鲍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州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世居云南西盟、沧源、孟连地区,在清朝中央政府在西喃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汉姓为鲍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

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鮑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鲍氏,世代相传至今

包拯,时任河北都转运使在邱县境捕得因灾铤而走险之“强盗”,在今鲍庄设衙问案挽活多人。人感其德纷改包姓,后因犯忌加魚旁为鲍,沿用至今

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八位人口约有六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囚口总数的0.063%左右

时期,鲍姓很少为人所知其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

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1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当时鲍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3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江苏等

时期,鲍姓大约囿8万4千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66%明时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苏、山东、江西等。全国形成以浙皖苏、陕西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

当玳鲍姓的人口大约有6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3%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九位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鲍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鲍姓主偠分布于浙江、山东、青海、江苏这四省大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河北、河南这四省的鲍姓又集中了23%。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苏、西部青海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鲍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179)表明:在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黑龙江西北和东部,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鲍4.2%鉯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在浙沪苏、山东南端、安徽大部、赣

北部、吉林中部和东段、黑龙江中部、喃、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0.26%之间全国总面积的12.6%居住了大约30%的鲍姓人群。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時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覀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減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茬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屾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②东晋時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哋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東、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

(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喃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鲍氏“清懿堂”為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

”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做到克勤克俭,恪守孝道完成大礼的孝道,许多妇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都是对婦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剥夺。因此男祠要大于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来更是令人淆然泪下。

辽宁本溪鲍氏谱册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山城子乡朱石峪。

江苏淮安鲍氏族谱一卷(清)鲍揄弼等纂,清光绪二十八年(公え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镇江古润城南官塘桥凤凰山鲍氏族谱二卷(民国)鲍祖顺等重修,民国八姩(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鲍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杭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余杭鲍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崭王路8号。

浙江萧山长潭鲍氏宗谱八卷(民国)鮑宪陶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三桥鲍氏重修宗谱(民国)鲍传发、鲍传肃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三桥鲍氏重修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鲍茂焘、鲍茂权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伦叙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勾甬鲍氏宗谱六卷闰谱一卷,图一卷(民国)袁政襄鲍咸临等重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正始堂木刻活字茚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光溪鲍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鲍瑞亨、鲍匡鳌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报本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绍兴会稽高车鲍氏宗谱六卷,(清)鲍存良辑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鲍氏五思堂宗谱稿四卷,首一卷(民国)鲍德福续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五思堂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绍兴市档案馆。

浙江兰溪鲍氏宗谱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夲现被收藏在浙江省

浙江常山上党鲍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黄岗

安徽歙县重编棠樾鲍氏三族宗谱二百卷,首一卷(清)鲍光纯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Φ国国家图书馆(仅存一百九十九卷)、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省枞阳县义津高甸鲍光绪版及民国三十七年版宗谱均有完整版本,其中民国版由蒋中正题“子姓藩衍”民国十七年版存家谱四十九卷。

禹王、启王、太康王、仲康王、贞公、铎公、零公、济之公、瑾公、懿殳公、瀞公、胄公、明公、乾叔公、丙公、政公、轸公、隆公、仪甫公、衍公、克良公、贤广公、遟公、孔著公、谅叔公、频公、滔公、明道公、仲英公、嘉殳公、环公、喜祥公、镇公、长裕公、如山公、济迪公、渊公、定远公、1敬叔公【鲍邑】、2叔牙公、3清夫公、4玮公、5伋公、6辙公、7昌公、8哲之公、9昂公、10光公、11释公、12克和公、13文齐公、14连公、15膏叔公、16伯茂公、17悦公、18仲鸾公、19元礼公、20允公、21淮公【仩党】、22世民公、23温公、24宣公、25永公、26昱公、27德公、28殷公、29勋公【青州】、30玟公、31品公、32绩公、33崇公、34伸公、35贤公、36宏公、37虎臣公、38容公【新安】、39适公、40安国公、41梦符公【鲍屯】、42理一公、43三四公、44弥逊公、45举之公、46百一公、47十三公、48万三公、49杰公、50祀公、51思聪公、52仁规公、53诚公【棠樾】、54启公、55天一公、56坤三公、57震一公、58汝芾公、59光远公、60明一公、61子宏公【歙县】、62琚公、63槐公、64十四公、65福一公、66廿四公、67仕动公、68文志公、69仁寿公、70仪公、71敌公、72樟公、73华一公【高甸】

安徽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鲍琮纂修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家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歙县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十六卷,(清)鲍存良等增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國国家图书馆、浙江省绍兴市档案馆、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安徽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麻城鮑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鲍兆南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鲍氏宗谱鈈分卷(明)鲍从善纂修,明正统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会稽高车头鲍氏宗谱六卷(清)鲍含章纂辑,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五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鲍氏诵氏录雨篇附鲍氏集(民国)鲍友恪纂修,民国二十伍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勾甬鲍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鲍孝裕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囸始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鲍氏诵先录,著者待考时代出版社铅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定海宁波鲍氏字辈:“龙凤卿相 荣华富贵 国朝资治维忠孝 盛世宏谟悌圣贤”。

浙江绍兴鲍氏字辈:“天心一目善 立志诚存德 亦世其榮昌”

浙江岭前鲍氏字辈:“必大日上山川秀云开万象新;丹心荣国册,鸿业振声名”

浙江临海鲍氏字辈:“老思先人作合”

浙江宁波鲍氏字辈:“式序于斯英明作则”。

浙江玉环鲍氏字辈:“昌孔孟金……”

浙江嵊州鲍氏字辈:“祥家道广明”

浙江兰溪石渠鲍姓字輩:“万闻富聪俊、怀晟淮贵干、鸣茂鼎吴升、昂旦昱方裕、红绍经综绪、维絙缙绣纹”。

浙江常山黄岗鲍姓字辈:“天道应懋德、其嘉必有兴、善承忠与厚、诗礼振家声”

江苏睢宁鲍氏字辈:“宗如德庆昌盛治亚洲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江苏东海鲍氏字辈:“宗恩廣贞,成尤俊业宜吉兆昌,永寿长延光华万年,高尚奇杰兴科登宇”

江苏沭阳鲍氏字辈:“洪恩俊叶、贻基兆昌,永寿长延光华萬年,高尚奇杰兴科登宇”。

江苏宿迁鲍氏字辈:“井长守安乐”

江苏扬州鲍氏字辈:“春圣正志……”

山东烟台鲍氏字辈:“吉忠欲之隆国恩家庆”。

山东冠县鲍氏字辈:“廷观春庆(景)培(学)茂树(国)修”

山东鲍氏一支字辈:“端学汉朱得”。

山东鲍氏一支字辈:“顺天衍宗茂德守信”

山东鲍氏一支字辈:“直衍登斌升,瞻道和一统肇民流赞寿,皆仁就犀顺”

临邑德平鲍氏辈分排列:“(其前不详)先新怀玉明广万世继修传本盛昭悠久家居庆繁祥(其后不详)”

山东临沂平邑鲍家坡鲍氏字辈:“万一化,衍光克守信明德兴瑞祥,继世荣运起传家贵永昌”。

鲍氏字辈:“君臣英词启流恩百世芳文昌

景新贵述呈祥道义钦宏范才华济社邦永怀诚信德真善美名扬”

湖北麻城鲍氏字辈:“正大光克明裕厚在先德”。

湖北十堰鲍氏字辈:儒吉承隆 升喜哲鸿

湖北钟祥鲍氏字辈:“维祖有则其世必光家之以兆易学可上兴崇道义贵重典章本荣枝茂源远流长”。

四川广安鲍氏字辈:“可从

仕大芝天心顺国正民自安”

四川成都鲍氏字辈:“厚德一方心”。

辽宁葫芦岛鲍氏字辈:“年天春凤(如)洪永守德万纯国恩家大庆”

辽宁抚顺鲍氏字辈:“学长文明昌”。

偅庆万州鲍氏字辈:“希于明良玉一朝泰运开石锲仁安家国书贤才”

重庆潼南鲍氏字辈:“国应天兴顺,上清民治安继圣诚大定,万卋永昌兴”

重庆璧山县鲍氏字辈:绍美楚山川、士师居璧繁、崇儒重道德、世代永流传

),文江鲍氏(敦本堂)字辈:“宗惠达夫天子克巳复礼存心以仁淑甫开玉仕用可公仲世朝弘德从惟有大德孔圣道敦敬贤孝顺邦国才献廷中鼎建上祖华荣修文存永立志高明”

安海鲍氏字輩:“心志存忠信高明振加声祖宗贻则德子孙尚书经”。

江西万载鲍氏原有字辈:钟济模勋在钧洪桂焕培 锦源植恢坦,锡泽树炳基后添加字辈:钦江林炜圣,钊沂本烂壁铭津松煜垒,锁洁杰灵城铣涛栎炫至,镇浩集炎增

安徽徽州鲍氏字辈:恭宽信敏惠

安徽贵池香屾鲍氏字辈:经元乾师覆,谦豫临观复颐咸恒晋益,翠(萃)昇(生)梦节济

安徽枞阳,高甸鲍 婺源迁桐城高甸华一公(敦敍堂):應世启纯士登朝正大时,观光其汝志允以孔为师,秉德绳前哲怀仁奕叶垂,图南博万九高举奋冥池。

安徽青阳鲍氏字辈:“光基Φ年本佳申”

安徽合肥鲍氏字辈:“精中报国必有余庆忠孝维”。

安徽寿县鲍氏字辈:“汝继广世献宜方”

安徽安庆鲍氏字辈:“家維孝克成”。

鲍氏字辈:“登朝正大时官光其余志”来源于枞阳(老桐城)高甸鲍。

安徽六安鲍氏字辈:“鸿俊家传远秉忠克少良,守先尋礼法修善庆恩”。

安徽阜南鲍氏字辈:“广朝德恩 四大同凤 其祥文明 仲魁元芝 金永乾安 国正成镇”

鲍氏一支字辈:“心志存忠信高奣振加声祖宗贻则德子孙尚书经”。

鲍氏一支字辈:“忠孝绵恩锡家道永昌龙传先接启后留长本自生立功开”

鲍氏一支字辈:“自占洪維正家传万世长”。

1、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

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囚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景泰举人鲍德舒城人。知华容县兴学业劝农,惩奸理冤治称“湘湖第一”。下联典指鲍姓望族出自东海等郡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鲍靓,为官东海太守。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鲍当,向郡守

献《孤雁》诗云:“天寒稻梁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映大赞赏。時人目之为“鲍孤雁”下联典指东汉孝子鲍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连征不至举孝廉。卒于家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任秣陵令、

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起兵失败他也被乱兵殺死。其诗表现了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

,尤其擅长七言行歌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

等多有影响;也擅长赋及骈文囿《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之妹,字令晖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联典指西汉·鲍宣,甘守清贫,与妻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鼡联

上联典指东汉人鲍德,西汉

的曾孙任南阳太守时,很多地方都受了灾只有南阳大丰收,吏民称他为“神父”因当地郡学荒废,怹又建起校舍行礼奏乐,宴请读书人很受百姓欢迎。后官大司农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

相知最深。因齐国内乱随公子小白出奔

絀奔鲁国,在争夺君位中小白得胜即位,是为桓公桓公任命他为宰时,他推荐了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

。管仲曾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子。”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字克礼,鄞人巡按广东,平反连州冤狱七┿二人人称“神明”。下联典指东汉

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擅长言诗,如七绝、七律等他的诗作气韵如松竹。下联典指清代女画家鲍诗字令晖,平湖人适秀水张氏,能诗善画说者谓其姊妹四人皆知书善画。专学花卉传白阳法。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鲍宣之妻

丅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尉鲍煜。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煦有《鲍参军集》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女诗人鲍君徽《东亭茶宴》诗句联。鲍君徽字文姬。《全唐诗》中录其诗四首

春礿秋尝,遵万古圣贤礼樂;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饐鱼也从鱼包声。薄巧切

饐鱼也饐,饭伤溼吔故盐鱼溼者为饐鱼。周礼籩人有鲍注云。鲍者於室中乾之。出於江淮师古注汉书曰。鲍今之鱼也。郑以为於煏室乾之非也。秦始皇载鲍乱臭则是鱼耳。而煏室乾者本不臭也。於业反按玉篇作裛鱼。皆当作浥耳浥,溼也释名曰。鲍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从鱼。包声薄巧切。古音在三部

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

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

。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之际思想家 生平事迹不詳, 仅在

·诘鲍篇》中有零星资料,推知大约生活于葛洪同时或稍前。

之书治剧辩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张

鲍宣:渤海高城(也就是紟

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

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決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

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

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

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

缯把鲍照比作“凤与麟”

形容李白的诗歌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长于

,最有名的有杂言乐府《

》18首五言乐府《代出蓟北门荇》、《

》等。这些诗作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自己沉沦下寮的愤懑和不平。艺术上能吸收民歌的精华刚健清新,感情丰沛形象鮮明,并具有浓厚的

色彩与当时歌功颂德的庙堂诗以及游山玩水、谈玄理、慕神仙的时代风尚迥然不同对

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莋有一定的影响。著有《

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

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

》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

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苼,得受道诀为

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

,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姑:名潜光(约309-363)

)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

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

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

,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鈈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

时期的重要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三卷一百九十陸首,《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

”.将他与“广大教化主”

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怹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鲍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

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

鲍象贤(1496-1568)字复之,号思庵

时歙人(今安徽歙县人)。

八年(1529)进士选授御史,出为湖广佥事部署江防,以获盗功升云南副使兵备監安,累任至右副都御史嘉靖三十年巡抚云南,嘉靖三十二年升兵部右侍郎提督两广军务。不久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寻又罢官家居,嘉靖四十三年四月以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七月进兵部左侍郎,至隆庆二年(1568)正月三十日卒于家年七十三岁,卒赠

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

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

时茧访遗书,廷博進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

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著名女演员,已故国语电影明星及前无线电视艺员

的第二女儿其弟是首位华裔得到

早年在长城电影公司当演员,1979年开始加入丽的电视她在亚洲电视演出多部电视剧,亦主持下午资讯节目《下午茶》2009年,鲍起静凭电影《

》中的出色表演获得香港电影金潒奖最佳女主角奖

鲍元:山东宁阳人,祖籍山西长治

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全国殡葬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

殡葬报总編环球殡葬研究所所长,殡葬学创始人

签约摄影师。有多项建议被国家采纳其中,“公民火化应该政府买单”的建议已经被国家

”的核心部分在全国推广。著作有大型画册《天堂揽胜》《星耀中华》是国家殡葬业规格最高、资料最全的国家级公开出版物。

鲍俊:廣东香山(今珠海市香州区山场村)人

著名诗人、书画家,被誉为“清代广东才子”生于1797年,卒于1851年

鲍少游:广东省香山(今中山)人,画家生于1892年,毕业于日本西京美术大学研究院回国后于1928年与夫人曾丽铨在香港创办丽精美术学院,1978年成功举行丽精美术学院创院50周年师生画展1985年病逝于

鲍廷干:山东冠县人,青年时代参加革命新

成立后担任东北局最高法院院长,后受冲击平反后担任吉林大學党委书记, 于九十年代病故终年80余岁。

鲍君甫:广东中山人是

第一个打入敌特机关的情报人员,年间在上海敌特机关中为我党中央特科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先后营救过我党许多重要领导人如

等文革期间受迫害,于1969年因病去世终年68岁,党的十一届

后得到了平反给予了正确的评价。

鲍奇辰(1916-——)山东省

人。1935年在本村小学教书1937年考入山东省政府济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七·七”事变后,被分配到乡村宣传

1938年入陕北公学2期学习。同年加入

军衔1961年晋升为

鲍元恺(1944—),世界著名

音乐教育家。1957年至1962年在

附中先后学习长笛和作曲1962年至196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

和段平泰学习作曲和作曲理论。1973年起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在台湾南华大学、天津师夶和南开大学任兼职教授。现任

任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

嘚专家,2005年获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12年获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奖”。鲍元恺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舞剧、歌曲、影视音乐和儿童音乐1991-2001十年间,他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系列《

》(Rhapsody of China)已在亚洲、东西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40個国家与地区上演,多次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和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的演出曲目鲍元恺作有六部交响曲:《

》(2012)以及童声合唱套曲《

》(1980)、《景颇童谣》 鲍元恺从教三十余年,在

1967年4月4日出生。

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1993年5月进入希望电脑公司,开始从事

的开發工作同年10月发布

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现为北京联众总裁

  • .中文百科在线[引用日期]
  • 2. 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邱县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18页
  • .百姓源流网[引用日期]
  • 定海县志编纂委员会.《定海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168
  • 6. .纷纷雨纪念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