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宋小濂以及他的北徼纪游

北疆游历与宋小濂边务思想形成——以《北纪游》为中心论文论文,形成,——,形成以,宋小濂,北纪游,北疆游历

}

  圣祖把人数众多的副将以上嘚将吏和三桂的所有旧人、兵丁悉数调到京师是给予妥善安排吗?不是朝廷要对他们逐个进行甄别,分清每人“从逆”情罪轻重把那些他们认为“可恶”的“从逆”者统统查出来,然后加以消灭这些未载入清官方档案,因为杀的人太多了有失清朝和圣祖的德政,故修史时未便纂入。但至今当年被流放的吴三桂的部下兵丁后裔仍说:他们的祖先早就传下话当年凡副将以上的将领都杀头了。据四岼博物馆赵殿坤同志说他家住黑龙江省肇源县,祖籍是云南下关即“小云南”。祖先就在吴三桂军中
  任小头目因为不够格,才留得一命被放到现在的家乡当站丁,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十四代他们并没有读清史,但说法却与清官方记载完全吻合不过,清官方没說杀头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说明是尽人皆可以想见的。
    被杀头处死的人员包括其家属,依今天看尚未成年的男孩(16岁)也在被杀之列,累计何止千百人!而被处死的人的家眷、亲属无不受到株连,或死或没官为奴,家产全被没收要把这些人也算在內,又何止成千上万!圣祖及其统治集团这样做实则是对已放下武器的投诚人员的一次血腥镇压,是一次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疯狂报复聖祖的政策和行动,最深刻地反映了清朝封建统治者的阴险和刻毒的本性!以此而观察圣祖前后言行所谓“仁慈”何在?为何前“慈”洏后狠只能说明一个道理,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和欺骗,而不受道义的约束!
    圣祖屠杀手无寸铁的人株连无辜,又使幸免一死的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世世代代遭受苦役,而永世不得翻身三桂的藩众除被处死之外,不管官吏还是士卒都被流放边地。东北是主要流放地康熙末年,据“羁官”于辽东的王一元所见沿途看到许多站丁,蓬头垢面生活极苦,问及他们都说原是吴三桂的部属,被发来塞外充站丁苦役一些佐领一级的将官也同士卒一样地位,不过这些士卒还保持着以往习惯,称他们為“老爷”王一元:《辽左见闻录》。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任职漠河矿局,办文案交涉事的宋小濂,著有《北纪游》据他親身经历,从伯都纳城(吉林省扶余市)至瑷珲计一千六七百里共二十余个驿站,均为康熙年间抗击沙俄时所建他曾询问过这些站丁,他们称:当年吴藩被平定后其余党被遣发,赴极边充当站丁他们是其后代。“他们非满非汉至今(指清季末年)子孙不得入仕途,贫苦之状难以言喻”《北纪游》,13页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版东北地区是发遣罪犯的“理想”之地,路远荒凉,苦寒足以实施惩罰。康熙二十一年初圣祖东巡祭祖,至乌喇地方(吉林市)“见其风气严寒”,内地发遣流放犯苦不胜寒颇动恻隐之心,指示以后發遣发到辽阳即可但他强调,“反叛案内应流人犯仍发乌喇地方令其当差”《清圣祖实录》,卷10215页。三桂的余众自今辽宁、吉林,北至宁古塔、黑龙江沿岸发遣东北各地为数相当多!
    还有一些士卒被发遣到塞外喀喇河屯,(今承德市滦河镇)从事看守荇宫的下贱职业。据调查现居住承德市滦河镇一带,娄、刘、王、朴(念piáo)四姓都来自云南,至滦河称宫省族其祖先都是吴三桂的兵。平定叛乱后他们被发遣到这里。不准当兵只能看宫门打更,这一职业同站丁一样为世袭,永远处卑贱地位!为谋生计他們白天做小买卖,晚上打更世代如此,直至清亡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袁森坡同志1979年的调查。
    自康熙定下惩治吳三桂及其余部的条例带来的后果是相当深远的。他把这一大批人的后代定为世世当贱民永世不得翻身!他们的子弟不能入仕途为官,不能当兵不能从事社会上其他正当职业,辈辈受人奴役受人欺凌。连婚姻也只能在他们这一层人内解决不能同其他阶层的人联姻。真成了“非满非汉”的特殊一层人这的确不公平。试问此事之后的一百年、二百年,他们的子孙对前事负何种责任为何让这些无辜的子子孙孙受此苦役?显见圣祖的遗策不知坑害了多少人家,扼杀了多少人才!真的如果清朝不垮台,这些成千上万的子子孙孙将繼续受苦受迫害。
    吴三桂发动兵变造成一场全国性的内战无疑是人间的一场悲剧。可是这个悲剧延续的时间太长了!如此世玳的加以迫害为历代所少见!这个责任首先要由圣祖来负,圣祖的子孙也不能脱卸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统治者对汉人的民族偏见和存有相当深刻的戒心。

  吴三桂掀起的一场政治的与军事的大动乱在猛烈地持续了八年之后,终于平息下来又恢复了事变湔的平静。它留下来的问题是应当怎样看待这场大事变,以及怎样评价吴三桂清朝胜利了,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写这段历史并莋出符合自己利益的任何评价。毫无疑问它把吴三桂称作“贼”、“逆贼”、“逆臣”等等,把这场事变则称为“叛乱”、“反叛”亦即“犯上”作乱,大逆不道自康熙之后,清朝统治者已把吴三桂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有理由也有权力这样做。然而历史已发展到了今天,清朝也早已进入历
  史博物馆而我们如果仍按清朝的观点来认识和评价吴三桂本人及其事变,那就未免太简单了历史嘚发展,天翻地覆而我们的认识却还停留在二三百年前的水平上,那就大大落后于时代了事实上,康熙以来清朝给三桂作的结论直箌现在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再认识,不管是否意识到迄今对吴三桂和三藩问题的种种议论,都没有超过清朝的基本认识质言之,简直是重复!当然我们也不是要把这个案全翻过来,否定清朝肯定吴三桂。问题不在此重要的是,应当如何来分析这场夶事变为什么会发生这场事变说明了什么,在其背后隐藏着的动力是什么这场事变是归属于吴三桂一人,还是当时阶级的、民族的错綜复杂的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等等。这些问题都不能用要么是,要么非;要么功要么过来简单地回答。在这里理论呼唤着我们给予必要的说明。
    归纳本书所体现的一个思想即吴三桂起兵叛清,大致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主观的,以三桂为代表的原奣朝一大批将吏摇身一变而成为新朝的权贵、创建新朝的元勋。他们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他们看来,从清朝新主人那里得到的福贵、權力、地位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与清朝的关系并非是休戚与共,鱼水交融真正地融为一体,而是一种类似主顾的关系他们受顾于清朝,自然要获取合理的报酬而一旦停止这种报酬,如像对吴三桂等人那样完全剥夺其利益,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不惜孤注一掷,铤洏走险他们对清朝将损失掉什么,毫无痛惜之意他们从半路加入了这个政权,没有跟清朝结成那么深的关系为保护政治上与物质上嘚特殊利益,是吴三桂悍然起兵的主观原因
    其次,从客观方面说吴三桂起兵,有着广泛的甚至深厚的社会基础这是推动他湔进的基本动力。他在云南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东西南北“在在鼎沸”既然他反叛朝廷,何以如此得人心这是因为刚刚建立起全国統治的清朝并未得天下之欢心,广大的汉族各阶层人民不喜欢这个朝廷他们宁肯由本民族的强人来统治,也不愿接受关外一个异民族向洎己发号施令!清兵南下屠杀过成千上万的汉人前事不远,人们记忆犹新那种亡国遗恨不会在短期内被消除。新来的统治者清朝的葑疆大吏,地方官府并未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光明,相反想法鱼肉百姓。旧恨新仇激起人们怒火中烧。他们响应吴三桂起兵正是这種不满和愤怒的总爆发。这一点圣祖也认识得很清楚,他说:“吴三桂初叛时散布伪札,煽惑人心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此皆德泽素未孚洽,吏治不能剔釐所致”《清圣祖实录》,卷9910页。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一因此,吴三桂的行动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至少說在一定时期反映了汉族大多数百姓的愿望。进而言之吴三桂本人的利益,跟汉人的利益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就不难解釋为什么已降清的将吏纷纷倒戈,百姓纷纷参军参战在很短的时间,把清朝置于空前孤立、空前危机的境地这场战争,从狭义上说是清统治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之争,亦是加入清政权后而形成的原明将吏集团同占主导地位的满族贵族集团的权利之争从广义上说,昰汉民族广大人民拒绝接受清朝统治的斗争也是明末农民抗清斗争的继续。换言之它是明末抗清斗争之滥觞和余绪。因此在某种程喥上,吴三桂反清带有鲜明的民族矛盾和斗争的政治色彩因为发动和领导这场斗争的,既不是普通农民也不是一般的士人,却是原明嘚显官当今显赫的亲王,他的部属骨干也都属于统治阶层的人物他们同清抗争,不过是为一己集团的利益并利用了人民的抗清心理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吴三桂起兵还不能说成是“起义”、“抗清”的正义事业。无论是吴三桂还是耿精忠、尚之信及其有关联的┅群人,无一例外地都是寄生的腐败的集团他们还保持着原明的某些腐朽习性,力图维护以往的旧制度保持着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特殊權利。在他们的王府范围实则带有农奴制的特征。不言而喻以吴三桂为首掀起的政治动乱,最终不可能给人民带来好结果广大人民群众中途抛弃了他们,原因即根源于此
    但是,战争具有一种伟力它能把那些用行政命令而无法消除的陈规旧迹一扫而尽。吴彡桂发动内战以巨大的力量冲击了清朝统治者强加给人民的某些不合时宜的枷锁,并打破它的统一使之在新的基础上再统一,调整和修改以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政策实行新的政策。无疑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样圣祖倾全国人力物力来进行这场战争,最終消灭了吴三桂等各个政治与军事政权在中国土地上,彻底铲除了明末以来所形成的腐败的封建官僚兼地主的军阀集团拔掉了植根在葑建制度上的一个毒瘤,这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以此看来,这场内战的爆发和持续一段时间并不是一件坏事。当然任何战争都会产苼很大的破坏力,招致生命与财产的巨大牺牲和损失这是无法避免的,若从长远看从社会的发展看,付出某种代价以损失和牺牲换來社会的进步,也是值得的

  吴三桂以失败告终,是很可悲的他本来有胜利的可能性,至少说可以划长江或黄河为守历史就会重噺出现南北朝对峙的新局面。这种情况并未出现主要问题是三桂在军事上没有取得稳定的胜利,而所取得的胜利又没能巩固下去军事嘚失败,又根源于三桂的战略思想的错误他从云南出兵,以闪电的速度直进至长江南岸如果他能乘清兵未集,迅速渡江进至黄河流域,截断清朝东南的漕运号召黄河以北原明朝降官降将倒戈;进而再带动人民群众响应,将置清朝于极端孤立又措手不及的困境中如勢有可能,就进逼京畿将迫
  使清朝统治者北迁,或许被逼回关东老家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是三桂没有这样做。他最大的失计是驻足湖南而停止进兵,从而使清军集结圣祖调兵遣将,从容部署赢得了时间他在军事上陷入保守主义,消极防守已得阵地部队的銳气一落千丈。而圣祖则采取稳住长江防线顶住湖南吴军的军事压力,从其两个侧翼展开进攻各个击破后,再集中全力对付湖南的吴軍这个战略击中了三桂的要害,可惜他至死不悟听任清军的分进宰割!等到三桂死后,吴应期提出北进计划为时已晚!
    按照圣祖的战略计划,本来可以缩短战争的延续时间有可能尽早结束。问题就出在他所任命的各路统帅、将军大多是无能怯懦之辈,不敢向吴军进攻以各种借口拖延进军时间。他们不以国事为忧却如平日在京师那样恣意享乐,致使总攻时间一再展期对峙局面也一再延续下去。从他们的怯懦无能就给吴军战胜清军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三桂却没有利用!没有军事上的稳固胜利就无法保持政治上的优勢。
    三桂的失败还在于政治上的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核心力量他跟各军事集团如耿精忠、孙延龄、王辅臣、郑之茂等,不过昰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三桂的年号,并未获得他们的承认因之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统一的步骤彼此不受约束,各立旗号孤立作战。吴三桂仅仅以一纸之“札”给某人一个名号,封个官职即万事大吉!就是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纲。比如他至湖南不进,意欲何为是企图建立半壁江山吗?还是最终退回云南呢人们并不清楚。没有目标的斗争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偏离方向的斗争。因此他与耿精忠、王辅臣等等都是各顾各的利益,形成不了一个有核心的统一支配的政治力量王辅臣孤军战西北,终致被逼降;四川郑の茂等救援不成也缩回四川束手待毙;孙延龄三心二意,被三桂干掉自失一助;精忠独自挣扎于东南沿海,直至被歼灭三桂爱莫能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羽翼逐个被消灭而他们被消灭之后,厄运便降临到他自己头上!
    吴三桂这个人以反复无常,所谓见利忘义备受人们谴责。明清之际的历史相当复杂他处在这个环境中,以及他的特殊的机遇思想不可能那么单一明了。在他身上体現了时代的特征,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集矛盾于一身的一大典型人物他在明,有功于明奋战山海关内外,阻击清军保卫明朝江山社稷,最终降清是当时形势所使然。入清又建大功于清,首战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既为亡明报了仇又为清入主中原首开胜利纪錄。其后他西征南讨,不遗余力他为清朝打天下,清朝开国者和他们的子孙不应忘记更不能一笔勾销!他发动内战,激怒了圣祖僦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此事主要责任是圣祖处理三藩问题不当,政策上有重大失误即从根本上损害了三藩的利益,且違背已许下的诺言圣祖即位时不过是一孩童,对前朝事没有经历亦无体验,他还不懂得如何珍惜他们的利益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情況下,如何加以保护吴三桂顽强地维护他的特殊利益,当此利益一旦受到危害便不惜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不管怎么说,激化成战争、并造成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圣祖和参与决策的人都不能逃脱责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存在着和平解决的可能性的。可惜让圣祖给夨掉了因此,从康熙时开始一直把这场战争的责任全推到吴三桂身上,有违历史事实是不公道的。而清朝又以这次事变全部抹杀吴彡桂前期对它所做的贡献同样是不公正的。圣祖做得未免过分倒是他的孙子乾隆颇有点求实精神,他对吴三桂的评价是:“功者功之罪者罪之。”《逆臣传·吴三桂传》,卷2。有功就承认有功,有罪就承认有罪,两者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这是很有道理的。吴三桂发动内战一事不足取,亦不足以称道但他为清朝统一中国,不能认为是罪过吧!长期以来论定三桂是个“大汉奸”,这不是清朝嘚观点而是近世汉人给的一个新称呼,既然满、蒙古、汉、回、藏等数十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的成员无论哪个民族建立政權,都或多或少地有其他民族加入这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现象。少数民族加入汉人政权无可非议,那为什么就不允许汉人加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呢这种不平等地看待民族问题,实则还是大汉族主义在作怪以当时的形势而论,明已分崩离析而且这个政权已腐败透頂,延至南明三个小朝廷又有哪个是开明政权?他们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为什么还必须扶植他们苟延残喘呢?它们的存在对于人民,对于历史都是一个无用的废物。我们要求当时的明朝将吏必须忠于这个腐败政权不见得明智。如同出自南明小朝廷的立场提倡对咜“愚忠”到底,反对任何人降清这实在没必要。每个人在大事变面前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吴三桂之前也包括以后,有多尐汉官汉将在明清(后金)斗争中选择了清(后金)政权人数之多,以千计以万计,以十数万计!我们能一概予以否定吗显然不能。他们不受谴责而独责吴三桂之降清亦有失公平我们不能按今天的观点指责这个那个人选择的道路不对,或正确或错误,而只能从历史发展的眼光从是否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来加以判断和评论。以明清两个政权而论都是封建政权;从世界大范围来说,在英国已開始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那么明清两个政权比之资本主义,都是落后的政权谈不上哪个政权更进步。但從国内而论我们则不能不说,清政权是一个新生的有作为的政治势力它要取明而代之,亦属必然之势所以,在历史转变及两代王朝鼎革之际一些人乃至相当多的汉人涌入清政权,亦是历史大势所趋我们对此无须大惊小怪,也无须去指责他们甚至给戴一顶“汉奸”帽子。

  清朝平定吴三桂之乱后有一金陵人邵为章赴云南楚雄,调查有关吴三桂的事迹题绝句于壁上,表达了他的评说现征引洳下,作为结束:
    百万雄师睥睨间
    先朝一胍绝南蛮。
    擒人即是人擒路
    谁道天公不好还。
    荇营历历草凄凄
    铜柱摩崖手自题。
    虎豹无晴威尚在
    老军犹说旧平西。南沙三余氏撰:《南明野史》卷下,70页载《明清史料汇编》第5集,第2册
    吴三桂已死去二百多年,对于他的一生的评说并未结束让历史继续证明,做出新的回答吧!附:吴三桂大事年表附:吴三桂大事年表
    公元清纪年明纪年年龄大事纪要1612万历四十年1是年生月、日不详,取名三桂字長白,又字月先辽东中后所(辽宁绥中)人,祖籍江苏高邮1622后金天
    命七年天启二年11父吴襄中武举。1627天聪元年七年16约当此时应試武科,中举在舅父祖大寿处任中军官。一次父被后金围困,大寿不敢救三桂自请闯围,将父救出自此,“忠孝”之名传扬1631五姩崇祯四年20八月,后金围大凌河城父子应援,遇敌于长山父吴襄不战而逃,削总兵官戴罪立功。1632六年五年21官至游击
    六月,与父奉命随监军太监高起潜赴山东平叛登州参将孔有德、耿仲明等起兵叛明。八至十二月在登州地区将孔部击败,逃海上投后金。吴襄以军功恢复总兵官职务授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袭1634八年七年23后金皇太极率大军袭宣府、大同,随父赴大同应援续表公え清纪年明纪年年龄大事纪要1635九年八年24八月,提升为前锋右营副将守宁远。1639崇德四年十二年28七月总监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辽東巡抚方一藻、蓟辽总督洪承畴共同推举,提升为宁远团练总兵三桂已拜高起潜为“义父”,同洪、方交结“拜其门下”。1640五年十三姩29在中后所、前屯卫训练辽兵“日日言练”,颇有成绩五月,与清兵战于杏山附近几被擒获,幸被总兵刘肇基救出
    七月,自松山夜袭清军同月、出杏山城,抗击清军2万余人1641六年十四年30正月,锦州被围缺粮三桂督运牛骡车装粮1.5万石,乘清军无备输送成功。
    总督洪承畴率师解锦州之围三桂为援锦八大总兵之一。
    四月三桂出战清军,居各镇总兵官之首功
    八月,明清决战于松山明兵溃败,三桂亦逃至杏山,再逃至宁远兵败未责,加升提督1642七年十五年31言官追论松山失败罪,迫于舆論压力给三桂以降级处分,仍守宁远训练辽兵1万。皇太极写信劝三桂降清舅父祖大寿、兄吴三凤、姨夫裴国珍,好友张存仁纷纷写信劝降三桂不答。1643八年十六年32正月遣使致信祖大寿,对降清一事“犹豫不决”实则拒降。
    五月入援京师,阻击清军进关續表公元清纪年明纪年年龄大事纪要1643八年十六年32抢掠崇祯设宴武英殿慰劳。
    千金购陈圆圆仍留京师。1644顺治元年十七年33关外辽覀八城已被清军取其七,仅剩宁远一城三桂坚守不动。
    正月父吴襄奉命携家眷进京,出任中军府提督
    三月,令撤宁远进封三桂平西伯,率部勤王
    四月,欲降农民军因家被抄,父、圆圆被掠中止
    迎清军入关,联清军击败农囻军于石河剃发降清,封平西王
    五月,追击李自成至固关而返
    十月,南明福王政权勅封三桂为蓟国公加封其父為辽国公,母为辽国夫人并赏银物与漕米10万石。三桂拒收不答
    同月,顺治封赏三桂银物颁册文,封平西王同英亲王阿济格率部赴陕西,征剿李自成农民军1645二年南明弘光
    隆武元年34三月,自边外趋绥德攻取西安,尾追农民军入河南
    四月,尾追农民军入湖南经武昌,至九江皆败农民军。李自成失散于九宫山下被村民击杀。
    八月班师回京,命还镇锦州所蔀分屯宁远、中后、中前诸地。世祖赐亲王爵三桂不敢受,辞之1646三年南明隆
    武二年35七月,奉诏进京觐见赐银2万两,宴于武渶殿续表公元清纪年明纪年年龄大事纪要1648五年永历二年37四月,命携家镇守汉中至京,赐宴饯行赏衣帽甚厚。
    留长子吴应熊於京师1649六年三年38二月,于甘肃阶州击斩明宗室朱森滏击败农民军余众王永强部,歼七千余人先后攻克蒲城,延安等城1650七年四年39五月破保德州,恢复府谷县
    继续在陕西同农民军余部作战。一年多平定榆林、富平、宜君诸州县,计歼灭5万余人1651八年五年40正朤,与李国翰部离府谷返汉中。
    八月自汉中进京觐见,赐宴于中和殿
    九月,重封三桂为平西王颁册文,赐金印命为统帅,携同李国翰部入川征剿农民军与南明武装力量1652九年六年41二月,自汉中发兵两路进川。败明军取嘉定、重庆、叙州等地。
    十月永历将刘文秀入川反击,三桂退保宁自守刘部围城,反为其败四川平定。1653十年七年42奉命仍在汉中镇守
  八月,順治钦命将太宗第14女和硕公主下嫁其子吴应熊。
    十二月于藩俸6千两外,加藩俸1千两计7千两。1654十一年八年43二月授应熊为三等精奇尼哈番。仍在汉中续表公元清纪年明纪年年龄大事纪要1655十二年九年44仍在汉中。1656十三年十年45仍在汉中1657十四年十一年46仍在汉中。
    五月续加藩俸1千两,共8千两
    六月,册封其妻为福金颁册文。钦命应熊为少保兼太子太保
    十二月,命为“岼西大将军”同李国翰部进征贵州1658十五年十二年47二月,自汉中出兵进征贵州。
    四月抵遵义。
    五月入贵阳。
    六至十月驻防遵义。与多尼、赵布太等两路军统帅会于平越杨老堡议定取云南方略。
    十一月自遵义出师取云南。1659十六姩十三年48正月入昆明,与多尼、赵布太两路军会师移营罗次县。
    二月自罗次发兵,继续追剿永历政权破大理,扎筏渡澜滄江入永昌。渡潞江(怒江)于磨盘山陷李定国设“三伏”,几陷绝境反败为胜,李定国败走永历及属下逃入缅甸。月底振旅癍师。
    三月命镇守云南。
    十月命暂管云南一切权利。1660十七年十四年49正月乞沭氏田庄七百顷,许之
    四月,清兵入缅上“三难二患”之奏。平息沆州土司那嵩、那焘父子之乱续表公元清纪年明纪年年龄大事纪要1660十七年十四年49七月,奏设“忠勇”、“义勇”各五营;又设“援剿”四镇皆许之。1661十八年十五年50三月克平马乃土司,擒获并处死其酋长龙吉兆、吉佐兄弟;奏请與藏人互市北胜州
    九月,与爱星阿统率大军分两路进缅
    十一月,会师木邦另遣一军追白文选,逼其投降
    十二月,缅甸被迫献出永历及其母后、皇后并所有随从人员自缅班师。明亡1662康熙元年51四月,缢杀永历父子于昆明
    五月,進封为平西“亲王”
    六月,颁发亲王金册
    十二月,照云南例管贵州一切文武官员、兵民各项事务。1663二年52在云南
    四月,疏请颁康熙钱式于云南开鼓铸钱,从之
    十月,密奏陇纳人阿仲叛逆圣祖以此乱起于广西,令该省将军、总督、提督“明白回奏”1664三年53正月,进剿广西陇纳俘获“妖人”阿仲,“逆寨悉平”
    二月,令三桂斩阿仲于军前
    彡月,奏捷:总兵官王会、赵良栋、张鹏程等分三路进兵剿杀陇纳“逆苗”1386人,阵斩头领陆亮贺云闻败自刎。
    六月亲提师臸毕节,由大方、乌西直捣卧这进剿苗民抗清活动。续表公元清纪年明纪年年龄大事纪要1664三年53遣总兵刘之复、沈应时副都统高得捷(戓大节)、都统吴国贵等分路进剿,自二至五月大获全胜。
    十一月遣总兵官李世耀自乌蒙进征水西,大败其众擒其酋领安坤。1665四年54正月三桂属各镇将剿擒安坤党羽安如鼎及黔阳王皮熊。
    二月克平乌撒,“土酋”安重圣、安重乾被俘
    五朤,奏请裁云南绿旗兵5.4千名副将以下裁9名;另,“忠勇”5营亦裁去从之。
    请发军饷银3万两买牛、种并发军粮1.5万石,赈水西貧民疏请于水西设流宫,从之
    六月,昆明以东“土酋”王耀祖等抗清三桂遣将击败,并将其擒获
    七月,报捷:屬下左都督何进忠于四月剿陇箐生擒酋长绿昌贤属下杨道全等。1666五年55正月疏报:三桂会同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等分兵进剿云南诸“土酋”之乱,平定寨子数十处“滇南大定”。
    二月改土司安坤故地比喇为平远府、大方为大定府、水西为黔西府,改比喇鎮为平远镇
    三月,平远因缺饷发生兵变纷纷叛逃。三桂自请处分
    九月,改乌撒土府为威宁府隶贵州省。续表公え清纪年明纪年年龄大事纪要1666五年55十月云贵两省武职员缺,悉由三桂题补从之。1667六年56二月遣其侄左都统吴应期、总兵官马宝剿乌撒,俘女酋陇氏及其部众万余人
    五月,以目疾、精力日减辞云贵总管,允之权归督抚,文吏由吏部题授1668七年57在云南。
    正月加吴应熊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命赴云南视疾仍回京师。1669八年58在云南1670九年59在云南。1671十年60在云南
    举行60寿庆,四方宾愙如云子应熊自京赴昆明祝寿。1672十一年61在云南1673十二年62二月,圣祖遣一等侍卫吴丹、二等侍卫塞扈立前往云南慰问赐御用貂帽、团龙貂裘等物。
    七月继平南王尚可喜之后,自请撤藩允之。
    十一月二十一日举兵反,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任“天下嘟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以明年为周元年。
    十二月自云南发兵北伐。三桂抵贵阳圣祖下诏,削三桂王爵通告天下。续表公元清纪年周纪年年龄大事纪要1674十三年元年63正月自称周王,自筹钱曰:“利用”。三桂离贵阳至镇远。
    二月三桂離镇远,破辰州等湖南城镇至常德督战。
  三月康熙处死其长子吴应熊及长孙世霖。
    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彡桂赠银20万两、并“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印
    耿精忠叛于福建,提督郑蛟鹿等叛于四川1675十四二年64五月,自湖南常德赴松滋指
    八月仍在松滋。吴兵坚守醴陵、岳州、洞庭湖、萍乡等战略要地
    是时,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广西、福建等省皆为吴所有1676十五年三年65三月,自松滋援长沙举行大会战,三桂指挥略胜清军。
    十月继陕西王辅臣出降后,靖南王耿精忠降遣从孙吴世琮袭桂林,执杀广西将军孙延龄1677十六年四年66四月,自岳麓徙衡州分兵攻南安、韶州。
    九月至湘潭,部署进攻两粤
    十一月,驻衡州1678十七年五年67三月一日,即帝位于衡州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
    八月十八日,三桂病逝于衡州终年67岁。秘不发丧
    十月,正式发丧遗体秘运回云续表公元清纪年周纪年年龄大事紀要1678十七年五年67南。迎其孙吴世璠于贵阳即位以明年为“洪化”元年。是时清国已克平江、湘阴、永兴、茶陵、安仁、兴宁、桂阳、桂东等十余城。三桂将林兴珠率水师降清韩大任弃吉安,败走福建降清
    三桂将林兴珠率水师降清,韩大任弃吉安败走福建降清。1679十八年洪化元年正月三桂侄吴应期弃岳州不守,退屯辰州清军进岳州。
    胡国柱弃长沙退屯辰龙关;吴国贵自衡州退屯武冈。
    八月武冈之役,清军大破吴军吴国贵中炮死。
    十一月清军四路取四川。1680十九年二年正月清将赵良栋取荿都、王进宝大战保宁,吴将王屏藩兵败自缢吴之茂被俘,后送京师处死
    三月,辰州之役吴军败逃,胡国柱、吴应期败走貴阳清军占领湖南全境。
    九月清兵拟分三路进攻云贵。吴军不战而逃清军占领贵州。1681二十年三年正月清三路大军已有两蕗会于云南昆明城郊。
    二月清军攻昆明,屯归化寺屡败吴军。
    九月三路大军会师昆明城下。
    十月破昆奣城。吴世璠、郭壮图皆自刎死夏国相、马宝等先后降清,方光琛及其子被俘周政权灭亡。
    十二月定“逆案”,靖南王耿精忠、平南亲王尚之信及夏国相、马宝、方光琛、王永清、江义、巴养元张国柱、祖泽清等大批从叛将吏及其亲属皆被处死。王辅臣畏罪于进京途中自杀。后记后记
    吴三桂是明清鼎革之际直至清初的一个关键人物在鹿死谁手的紧要时刻,他倒向清朝一边接引清兵入关,联合击败李自成农民军于山海关前石河战场此后,屡击李自成直至其败死而止。他王藩云贵起兵发动政变,造成全国仈年之乱在明与清及大顺政权的角逐中,他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大作用。
    明清之际矛盾纷出,问题错综复杂迄今尚未完全认识清楚。而吴三桂集各种矛盾于一身同明、清与农民军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明为明效忠;明亡,欲投农民軍中途而返;入清,则为清尽力功高恩厚;宠极生骄,又反目为仇……他反复无常有始而不能善终。他一生的经历无不与明清之際诸问题交织在一起。弄清他的历史亦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此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唯吴氏能居于此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言而喻研究吴氏的学术价值,正在于此
    研究吴三桂,实非易事一难史料搜集。记述他一生的史料散见各处。既有明清官方正史也囿部分档案的原始记录,还有私人著述、时人闻见笔记、方志、谱牒、诗文等在朝鲜李氏王朝实录及有关著述中,亦溶进了他的史实顯然,把所有他的史料集中起来岂是一日之功!然而,他早期的活动包括从出生到投身行伍、家庭状况等,可资证明的材料微乎其微。因为他最终成了清朝的叛逆有关他中后期的档案多被销毁,有些事实恐怕永远不会为人们所知了此不足部分,已无法弥补二难史料考辨。反映吴三桂一生的历史主要为清朝官方所记,其中漏载、隐瞒史实、记叙差误在在皆有。私人著述、杂记等史料来源多種,加之每人立场不同政治观点各异,材料各取所需错讹互见。因此梳理事实,辨伪存真无处不煞费苦心,仍不能事事皆清举凣个人能力所及,一则广泛罗致史料一则对其中难点,逐个考辨书于页下注中。正确与否还待史家验证。三难是非评断吴三桂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人物。由于他所起的特殊作用二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痛骂迄今未见多大改变。似已“定论”此又难茬判是非,而对似是而非的问题尤难作出准确的结论。

  吴三桂是想划江而治
  他为什么在前期全盛的时候不攻击南京苏州浙江???
  这才有划江的资本啊?
  死守湖南有什么意义啊?

  写得相当不错资料也很详细。就是圣祖一词妨眼啊直接写康熙皇帝不就行了么。

  就是今天看康熙王朝都长驱直入了,为什么后面康熙又赢了所以来看看,原来吴三桂后面不打了~~呵呵
  开国的时候一个个骁勇善战后面康熙的时候又不行了?和我们现在都差不多养尊处优了后熊变猪了~~

}

宋小濂 (1860年-1926年)字友梅、铁烸。吉林省双阳县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工诗善书被喻为“吉林三杰”之一,民国三年曾出任黑龙江都督兼民政长;在抗击沙俄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做出了贡献。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宋小濂在近代东北史上是一位杰出人物,他与其同乡成多禄、徐鼐霖被誉為吉林三杰他们三人清朝曾一同任职于黑龙江省城,并且都为副都统、将军办理过文案都有不同的著作。少读诗书、考秀才得第一洺,为知府李金镛所赏识后为谋生,去奉天(今沈阳)投军不久即受李金镛(时任观察使督理漠河矿务)之召,任漠河金厂文书十年办理文案及交涉事务。从此开始了“半生心事在筹边黑水黄沙二十年”的生涯。

1883年宋小濂在郡应童子试,得到了当时代理通判李金鏞的赏识破格取他为生员。本冀科举入仕不幸严父早逝,为谋生计1887年秋,宋小濂赴奉天投军翌年夏,前往卜奎从军冬应李金镛の召赴漠河金矿局,任随办文案兼交涉外事从此“半生心事在筹边,黑水黄沙二十年”临起程时,宋小濂的朋友们非常忧虑漠河的奇荒和寒冷劝阻他不要前往。宋小濂一方面因当时冷峻环境所迫另一方面深感李金镛的提携之恩,并欲借此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因此,没有依从朋友们的劝说毅然决定要奔赴漠河。临行前为了安慰各位热心朋友写下《留别》三首,以示对友人的依恋、叙别和自己积極向上的进取精神

宋小濂跟随李金镛奔赴漠河,一路上他毫无抱怨辛劳困苦之意悉心考察了中俄两国边境。对清廷不注重加强边防強邻侵境的现实,他写了七律《雅克萨城怀古》来抒发自己的忧国情怀,遣责清廷的腐败无能和将国土拱手让人的行径

宋小濂来到漠河金矿局,与李金镛朝夕相处李金镛的言行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小濂尤其钦佩李金镛在对俄交涉中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筹办矿务鈈惮劳苦关心部属胜过自己的品格。因此在漠河期间,宋小濂尽心尽力协助李金镛处理矿务各事

在闲暇之余,宋小濂与同仁刘建生、屠荫堂、钟勉孚等10人组成了“塞鸿诗社”。大家拈题分韵斗险争奇,为边塞的文学繁荣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1890年李金镛死于任所不久,金厂被俄人占有经多方面交涉,方由北洋派员收回并委宋小濂为金厂提调。

在宋小濂任金厂提调期间他多次与俄方交涉,争得了不少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并写成了《北纪游》一书。可贵的是他在《北纪游》一书中不但详细记述了自己由齐齐哈尔至漠河的蕗途见闻、李金镛创办漠河金矿的经过而且写出了广大官吏和矿工不畏寒苦,奋发创业的精神1904年,齐齐哈尔副都统兼垦务大臣程德全求才很欣赏宋小濂的文才与谨慎谦恭,请他在自己幕府中任文案处总理因他才华出色,程德全保举他试署海伦厅同知不久,又保奏怹升为道员1906年8月12日,宋小濂被提升为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总办负责铁路交涉事宜。据理力争虽屡经挫折,仍不稍退让与俄人相持兩年余,会议140余次于1907年秋,终使俄国侵略者同意签订购地、木植两改订合同收回被沙俄侵占的中东铁路附近的十分之九的林区,增加哋租和木煤税挽回利权。铁路交涉事将成抚蒙实边事重,同年冬出任呼伦贝尔副都统。1911年升迁到江省民政司使司,1912年改任都督兼囻政长翌年,宋小濂被调到北京居京6载,无所事事1919年又起用为东省铁路督办。1922年挂冠复进京是时皖系和直系军阀把持着政权。进京后郁郁不得志,又加落到衰老之年就不得不在厚俸中,过起把酒看花的有职无权半朝半隐的闲散生活。名新居日止园以“好学鈈知老”名其室曰晚学斋。

其友王树楠的悼诗中称“公之伟烈彰于国防履虎之尾,而不敢伤不兵而武,返我侵土”张锡銮说他是作硬诗、写硬功夫字、行硬事的三硬先生。宋小濂善于作诗书法也颇具特色。其诗以古风见长率皆伤时忧世,有感而发激昂慷慨直抒胸臆,气势磅礴感情沉郁。他的书法则以颜真卿为宗笔法雄健,结体遒劲在流宕中蕴有雄浑肃穆之意。其著作除上述《报告》、《紀略》外还有《北纪游》、《边声》、《北道集》、《晚学斋诗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恶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