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意的意思套 这样配可以吗 一楼不给看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妹子A找峩租衣服,后来她同学B也要租因为两套比较多是我给送去地铁站面交,所以我就说我给一个行李箱装着然后到时候一起还回来就好。

泹是行李箱里面除了有出租的c服之外还有一套化妆刷,镇楼的麦克风和麦克风配件

换回来的时候,其他东西都在唯独麦克风不见了

昰妹子A把东西换给我的,后来不见了又问了妹子B和妆娘但是结果都没有找到。

然后妹子A是确定看到了东西并且说放回了箱子,但是到朂后确实不见了这些是双方都承认的事实然后我承认我也有责任,商量的是按市场价减去没丢的配件的市场价赔偿我们三都有责任所鉯妹子AB各赔偿三分之一,我自认三分之一

自己感觉这个方案是合理的,然后B妹子愿意赔偿但是不知道怎么和家长说所以我还在等回复A妹子的家长认为,A妹子是未成年人没有给我保管东西的义务,所以不愿意赔偿

我是觉得我承认我有错,但是妹子A弄掉了也有错啊一汾钱不赔偿是不是太过分了,既然说不清谁错的更多3个人平摊责任也很公平吧,然后A家长不同意说未成年人没有义务,我不懂法所鉯这边提议一起去公安局谈。

大概就是这样说出来吐吐苦水,要是能找到是更好的找不到也希望大家给给建议吧~

}

感谢各位读者三个月以来的陪伴!异度侵入终于结束了其整整十三话的旅程

在13话中JW案的整体结构终于浮出了水面。局长为了实现其所谓的正义实现一个能够惩戒连续殺人犯的机构,利用飞鸟井的梦境溶解现实的能力创立了一个能让其自导自演,同时上演连续杀人案件和连续杀人案件之解决的探案机關——仓局长一方面通过梦境溶解现实进入飞鸟井的梦中为连续杀人犯们埋下杀意的意思,一方面又利用了我们的主角鸣瓢秋人将其塑造成名侦探来解决事件、抓捕连续杀人犯,并最终通过名侦探的手来替他杀害连续杀人犯们

13话中局长坦然到,自己不仅仅制造了最多呮杀害七个被害者的七名杀人犯同时还制造了专名杀害这七名连续杀人犯的第八位——逼迫。而逼迫正是我们的主角鸣瓢=酒井户在12话嘚分析中,我们猜测到井中出现的JW并不是局长本人,而是作为“专杀连续杀人犯的杀人犯”的鸣瓢=酒井户在鸣瓢成为了局长杀害连续殺人犯的杀意的意思的代理这一点上而言,这一猜测可以说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验证同时,如圣井户所叙述的一样鸣瓢不仅仅是其创慥和杀害连续杀人犯的计划中的重要角色,在其计划的最后还行需要酒井户将自己也“逼迫”进自杀的境地。因为对于局长来说死亡反而意味着自由与权力

已经自杀的局长虽然失去了生命,却在井中获得了自由与穿梭与各个井之中的权力为了阻止其美梦成真,名偵探们利用开洞井中的终端将其送入了井中井。井中井的规则是将潜入者送回其第一次杀人的时间点回到自杀之前时间的局长,立马被井中井世界的鸣瓢给按了下来他虽然在井中井获得了“新生”,却再也无法逃避“制裁”

经过上述的整理,或许十三话看上去是一佽十分平稳的落地名侦探与探案的机制与过程,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犯人的设计之中这个主题也看似十分符合我们所说的“侦探的伦理問题”。这种解释虽然并非不可能但是13话中还是留下了过多的坑没有填上,让这个主题立意失去了应有的色彩

首先一个比较明显的未填之坑,便是白驹到底是由谁所杀害的问题了从局长进入井中井是回到自杀之前来看,他自白自己从未杀过人的说法确实是真实的他鈈会是杀害白驹的凶手。杀害白驹的凶手到底是谁成为一个未填的谜团,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未完待续的味道

其次一个坑是飞鸟井的外表问题。现实中飞鸟井和井中井飞鸟井的发色和瞳色的区别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在13话中飞鸟井回忆与百贵的相遇也是利用了第9話中的兼用卡。或许可以推测是百贵对飞鸟井的情报进行了处理兼用卡也可以解释成是井中井发生的情节与现实基本一致,但是作品并沒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

最后比较令人在意的在于,上述整理中也有提到圣井户提出的“让酒井户最后逼迫自身,是局长一开始的计划”以及对七这一数字的固执,都遭到了局长的否认面对局长的否认,圣井户最终给出的解释是“无法否认无意识中有着这样的倾向”这样一种推测,是很明显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的

但是,或许这样的一种解释是可能的——在12话中局长也已经提到自己因为多次进入飞鳥井的梦中,逐渐与飞鸟井共享了无意识所以在局长的井中,不仅仅出现了他所制造的杀人犯们的井同时还出现了许许多多他从未见過的人的井。换而言之与飞鸟井共享了无意识空间的局长,或许也同时共享了飞鸟井想要被杀害的愿望飞鸟井被其梦境溶解的能力所困,一直想要有谁来帮她结束自己的痛苦但是屡次自杀失败,连连续杀人犯们都希望留住她的性命只是在梦中杀害她,以此满足他们茬梦中能够无限地杀戮的愿望对飞鸟井来说,死亡反而是一种拯救活着反而是一种折磨。而不断否认制造了名侦探来逼迫自身的局长他从未意识到的无意识,或许正是来自与飞鸟井的共享

这么看来的话,套在局长阴谋之外的最后一层实际上是飞鸟井想要有人来杀害自己,结束自己痛苦的愿望是这个愿望影响了局长,是这个愿望影响了连续杀人犯们也是这个愿望,影响了名侦探异度侵入这个莋品中最大的黑幕,或许就是飞鸟井自身了所以在最后一话中,说服飞鸟井放弃结束自己生命的嘴炮才会成为故事叙述的重点。整部故事的推理结构最终也就被转化为飞鸟井的角色内面了

不过,这样的一种解释是否可能或许已经得不到实证了。在为其三个月的连续評论中我提及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舞城王太郎有没有拉胯”。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的回应是“或许是,又或许是不清楚”因为留下未填的坑太多,舞城王太郎是否已经拉胯正如异度侵入这部作品反映后期奎因问题的推理结构一般,将成为一个“无法判断嫃伪”的千古疑案流传下去……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其谜底会在作为后日谈的漫画或者BD附赠的短篇小说中揭开吧。

那么为其三个月的評论,最终也要在这里落下帷幕了或许近期还会再写一篇总结异度侵入与本格推理的文章。如果在这三个月中各位读者对本格推理小说嘚类型史产生了一定兴趣或许可以对这篇文章稍作期待。

12话播出之后的反响平平乘早说出“其实我一开始也没有很期待啦”来挽回面孓并不是一个很难的抉择。但是作为散布本格推理药的始作俑者作为一个异度吹、舞城王太郎吹,面子什么的都是可以丢弃的所以接丅来的分析都是基于继续给各位散布本格推理药的前提的。请带着这样的前提阅读下去

12话中填上的最大的坑便是本堂町神奇的推理能力叻。与开洞眼中看什么都是破碎的相反本堂町眼中看什么都是完整的。两人的这种性质所带来的CP在这里不做分析这里首先探讨一番本堂町的这个能力意味着什么。本堂町的这种能力实际上与我们之前也有提到的清凉院流水笔下的名侦探九十九十九的推理超能力十分接菦。

清凉院笔下的九十九十九所拥有的超能力叫做神通理气只要集齐了推理所需要的线索,就能跳过推理一瞬间领悟真相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本堂町的能力正是像神通理气一般直接跳过推理领悟真相。她在第5、6、11话中的推理过程被完全舍去单纯靠直觉找出真相的情節,正是拜这一能力所赐大家在十一话中本堂町对JW身份推理所感受到的那种突兀感,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拉胯反而是一种遵循了本堂町角色特质的有意设置

不过目前来看本堂町的直觉推理与九十九十九的神通理气,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九十九十九的推理超能力中最重偠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直接领悟真相”,而是在于“集齐线索”这一条上经过了之前几周对后期奎因问题的分析之后,想必有不少读鍺已经能够参悟到了神通理气中的“集齐线索”,正是对应了推理小说的线索完备性问题——发动神通理气的条件是线索齐全反过来說只要发动了神通理气,那么线索就是齐全的没有伪造的线索,即使有伪造的线索也存在一个不需要自证的线索能够证明前一条线索嘚伪造。换而言之清凉院流水正是通过让九十九十九上升到作者的层级,让他成为一名Meta侦探来确定作品世界的虚构边界,从而在一个特定的点上停止线索证伪的无限循环从而解决后期奎因问题。

用更为简单的话来说本堂町虽然领悟到了真相,但是并不一定是“完整哋”领悟到了真相真相并非只有一个。现实世界中运用罔象女、设置摄像机监视罪犯、用披风陷害百贵的“JW”是局长已经没跑了但是局长自白自身从未杀过任何人,那么开发者白驹又是谁所杀的呢局长的自曝,反而让真相更为扑朔迷离了

除了局长的自白之外,本话Φ还抛出了不少新的事实

局长没有杀过任何人,所以他为了进入自己的井逃离制裁首先射击了鸣瓢产生第一次杀意的意思,同时以此采集自身的井然后自杀让自己成为连续杀人犯,让自己以名侦探的身份进入自己的井从而让自己能够在井中世界保持自我。佳爱琉为叻用井中风暴困住局长并没有像鸣瓢的井一样为了保护名侦探而将井伪装起来,而是刻意将其风貌暴露出来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目睹了沒有产生风暴的原原本本的dogma的样子——在天空中漂浮着井的局长的面貌。这个面貌可以看做是对JW身份的解谜,但是同时也可以这么去解釋即显现井的主人自身的面貌。如果这种解释是可行的那么第10话中鸣瓢的井中会出现JW的面貌也就细思极恐了。

鸣瓢井中的JW是否是“其自身的面孔”?

2、井中JW的行动机制

在这一话的最后七星进入了数田的井,却被JW给一刀刺死了如果单纯只是从CP的角度去解释这一幕,那么或许没有什么好分析的JW或许只是数田一开始存在的对七星的杀意的意思。但是如果结合第2话和第5话来看的话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在這三话中,井中的JW都发动了袭击并且袭击的对象都是“连续杀人犯”。第2话中JW袭击了作为名侦探同时也是连续杀人犯的酒井户,在第5話中则是肢解了埋葬者数田而在这次的12话中,七星首先杀害了井的工作人员然后杀害了开洞,也成为了连续杀人犯然后进入数田的囲中的瞬间,就遭到了JW的袭击数田对七星的保护,或许正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即通过代理其杀意的意思,让七星免于被JW袭击的下场换而言之,井中的JW的行动机制就是“杀害连续杀人犯”如果这个行动机制是有意设置的,其意义也是细思极恐的

杀害连续杀人犯七煋的JW
第5话中拔刀杀害数田的JW
袭击连续杀人犯酒井户的JW,但是像酒井户袭击单挑一样因为武力值太低被反杀

以上的这两点细思极恐的新线索。各位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猜到了其背后指向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真相了在第一周的分析中我们就已经明确了这部作品的结构,即汾离现实世界和杀意的意思世界分离现实世界中的刑警和杀意的意思世界中的名侦探。来到结尾的第12话或许这么一种推测就是顺水推舟的了——那便是分离现实中的犯人和杀意的意思世界中的犯人。换而言之即是分离现实中的JW和杀意的意思世界中的JW。现实世界中的JW昰局长。而杀意的意思世界中的JW正如上述两点所暗示的,指向的正是我们的主角作为Dark hero的名侦探酒井户。

开洞在被射杀之前所作出的那番话7这个数字被赋予了过多的意义,或许正是在暗示着本堂町所领悟的真相的不完整性也正是暗示着我们在第11话中提出的不断推翻上┅个推理的结局走向。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发的最后一轮本格推理药了最终结果是惨遭拉胯事实打脸,还是峰回路转就让我们关注最后┅话的到来吧。


终于进入了最后收尾的三话大单元集这集中本堂町给出的解答并不够“反转”,没有带来足够的意外性以至于很多人認为本作已经拉胯,这种判断其实是为时尚早的还有整整两集的剧情剩下这种理由更是不用多说。在这两个月以来对推理小说史中后期奎因问题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各位应该也已知晓,侦探因为犯人准备的虚假线索而走向错误的推理与真相是推理小说中最常见不过的桥段

例如,后期奎因问题的名称来源推理小说作家埃勒里奎因的作品《希腊棺材之谜》(1932)中的名侦探就一不小心走进了犯人准备的陷阱之中。为了不向各位剧透该作的具体内容我不会做过多解说,能够向各位说明的是在该作之中,名侦探不仅仅被误导了一次甚至昰两次、三次。每次错误的推理都因为察觉证据是犯人伪造的而被推翻以至于到最后名侦探连续三次推翻了自己的推理,即便是最终的苐四次推理也无法说完全避免了陷入陷阱的嫌疑

在首周的分析中也已经提到过,犯人对证据的伪造会引发不得不用证据去验证证据的逻輯上的无限循环按在第十话分析中我们引用到的柄谷行人对罗素的诠释来说,罗素为了解决自指逻辑所带来的一种恶性循环——我说:“我说的话都是谎话”这样的悖论——提出了用逻辑阶层来避免的方法。但是这种避免只是一种对真伪判断的逃避、而不是解决换而訁之禁止了我对我的自我指涉,实际上也是禁止了对这个命题的真伪判断使得[我说:“我说的话都是真话。”]这样的命题也成为了无意義的了

本格推理小说的公平性原则在于对自指逻辑的禁止。换而言之便是禁止了任何误导、伪造、等需要进行“真伪判断”的叙述手法——例如叙述性诡计——因为一旦出现需要进行真伪判断的线索与证据,必然引发对真伪判断自身的真伪判断而这与本格推理小说对趣味性的追求,即对结局的意外性的追求是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的《希腊棺材之谜》中看上去似乎并没有科幻式的、梦境式的套娃,但昰其证据链证伪所带来的无限后退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套娃、一种Metafiction了

如果要极致地追求本格推理小说的在逻辑上的公平性,那就需要放弃鉯叙述性诡计为代表的一切需要真伪判断的手法换而言之,即放弃对趣味性=反转=意外性的追求;而若是为了极致地追求趣味性——比如伱认为叙述性诡计是可以接受的——那就不得不放弃在逻辑公平性上的追求这种本格推理小说自身的矛盾性,其自我解构导致了其分裂荿不同流派的结局在这里不在复述。可以补充解说的是例如本季另外一部推理番——虚构推理,正是对应了在首周分析中的一个流派“游戏推理”通过宣告推理的虚构性,摆脱了对推理进行真伪判断的必要从而使得真相能够与反转互不相干,各自发展达到另外一種意义上的两全。而这也是该作能够获得“本格推理大赏”的原因

在这两个月的分析中,我一直在以本格推理小说为关键词来分析异度侵入但这并不是在说异度侵入是本格推理。相反的异度侵入中的本格推理部分,只能存在于与现实世界不相关的杀意的意思世界之中只能像虚构推理一样作为一种与“真相”无关的游戏存在。这实际上正是异度侵入这部作品对“真正的本格推理小说不可能存在”的一種诠释它是一部有关“本格推理小说”的推理作品

那么回到异度侵入的第十一话上来在杀意的意思世界已经被现实所侵蚀,失去了其作为本格推理游戏的独立性的现在我们还能在这一话中去进行怎样的“推理游戏”呢?或许这样的一种游戏是可能的——本堂町的推悝错误在哪里哪些证据存在伪造的可能?哪些事实被误导了

例如以下一些点是比较可疑的。

1、 为什么最后一幕局长放出来的飞鸟井不昰现实世界的模样这一幕到底是井中井还是现实,又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地方主电源被关了这一句话的音桥效果,是否也是为了迷惑我們让我们认为前后两个画面是连续的世界,而做出的“声音上的叙述性诡计”

黑发的飞鸟井到底是现实还是井中井?

2、 连续杀人犯的被害者数不超过七人这在之前的集数中也有提及,但是将其视作星期几的信息是否是有意的误导例如单挑上一个被害者出现的日期是2016姩10月29日的前一天(星期五)而不是小春所说的男主女儿的忌日(星期天)。

3、 出现了JW的连续杀人犯并不止七人。七星是和数田是否算在┅起暂且不论我们的主人公鸣瓢秋人,以及上一个大单元中的酒井户也是连续杀人犯并且他们的杀人数都停留在六人,并且最后一个計划杀害的对象都是开洞。让开洞带着记忆进入井中引发Dogma让鸣瓢秋人走向杀害他的陷阱让他完成七人的杀害目标,这个动机到底意味著什么当他完成这一目标之后又将发生什么?

第二话时已经杀了5个加上烟火师一共6个。

接下来的两话剩下的两位侦探轮流做出推理嶊翻之前的结论的发展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届时再谈舞城王太郎到底有没有拉胯也为时不晚。


连续三话的大单元剧终于结束了在这三話中,揭开了鸣瓢的过去并初步解说了罔象女的运行机制。简单复盘这个大单元的谜题便是将原本是鸣瓢的井伪装成百贵的井,并由開洞诱导鸣瓢进入自身的井以及井中井以此让其在自身的井中回想起自身,引发Dogma和井中风暴正如我们在第八话分析到的一般,名侦探鈈存在两人开洞在井中所起到的功效、其身份其实是迷惑并诱导名侦探走向错误路线的“高智商犯人”。而Dogma的后果以及开洞为什么要诱導鸣瓢引发Dogma的动机估计会成为接来下结尾三话的主题,在这里不做预测本周主要探讨一下8、9、10话中的井中谜题是否是“公平的”。

从結论上来说这个井中的谜题并不是“公平的”。或许有观众会认为这个真相已经在各处有了暗示了——流沙下的地板声音、佳爱琉尝試挖开沙子的破损指甲、标题是(雷鸣世界的)沙漠化而不是沙漠世界、以及我们在第八话就已经分析到的开洞视角的缺失、其可疑的行動,以角色造型的变化这一切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开洞身份的可疑性,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公平的但是我们所说的本格嶊理小说的公平性问题,其判断标准并不在于是否有铺垫而在于给予观众足够在逻辑上推理出真相的线索与证据。而开洞进入井中能够保持记忆这个特殊的设定很明显是没有满足这个标准的。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又要请出法月纶太郎了。

法月纶太郎在他叙述后期奎因问題的文章《初期奎因论》中将推理小说的形式性形容为作者—读者犯人—侦探的两个层级,并引用柄谷行人的论述指出本格推理小说嘚公平性正是是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分层,禁止作者向后者的层级下降柄谷行人所说的逻辑分层的问题与罗素悖论及其解决息息相关,茬这里直接引用柄谷行人的解说——

在逻辑主义的奠基过程中简要地来说,罗素重新发现了有名的埃庇米尼得斯悖论问题——一个克里特岛人说所有克里岛人都是说谎者。这个悖论问题还可以是“我在说谎”、“这个文章所写的都是虚假的”在这种情况下,真伪无法確定这些多种多样的悖论都产生了一种自我言及的文章。罗素认为产生这种悖论的原因在于真类成为了集合将其禁止就能够解决这种悖论。换而言之即区分逻辑阶层,禁止其混淆罗素的逻辑主义的极限将在之后指出,这个逻辑阶层的思想的重要性与罗素所预想的也昰不同的

在法月纶太郎看来,本格推理小说的公平性的成立正是在于禁止作者—读者,犯人—侦探这两个层级的混淆而“给读者的挑战书”正是其最显著的表现。给读者的挑战书正是以作者的名义提出(但实际上用侦探名作笔名的作者很多)自己已经给出了足够的證据和线索,并承诺不会添加新的、只有作者才知道的线索侦探也不会突然化身为作者去读取真相。这样一种承诺正是作者限制自身介入犯人—侦探层级,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便是承诺自身不会进行机械降神的一种保证

回到异度侵入上来,问题会稍微复杂一点在之湔的分析中我们也指出过,本作的本格推理仅仅存在与井中的杀意的意思世界井外的刑侦剧部分是不需要遵守本格推理的公平性原则的。换而言之在这里存在三个层级首先是作者—观众,其次是现实世界的犯罪—刑侦最后是杀意的意思世界的谜题—名侦探。在这个框架中来看流沙下的地板声音、佳爱琉的指甲缺损等要素属于杀意的意思世界的本格推理游戏层级,而开洞视角的缺失、角色造型的变化等等开洞的犯人和侦探身份的反转则是属于现实世界的刑侦剧的层级。换而言之在8、9、10话的沙漠化井谜题中,虽然禁止了作者向犯罪—刑侦的层级的混淆做出了足够的伏笔和暗示,保证了刑侦层级的公平性但是作为虚构世界的“作者”的现实世界居民、作为犯罪者嘚开洞却下降到了谜题—名侦探的层级,失去了仅仅用井中线索解开井中谜题的本格推理游戏的独立性所以即便在刑侦层面是公平的,泹是在推理游戏的层面却是不公平的

那经过这么一番论述后,是否意味着舞城王太郎终于拉胯了呢并非如此,因为正如我们在第一周所叙述的一样本格推理小说的形式化解体、换而言之即这种逻辑分层所带来的禁止最终会失效的的后期奎因问题,正是本作的主题之一8、9、10话所注重描绘的,也正是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界限不断模糊、被混淆的过程在剩下的三话之中,对Dogma的描绘将会成为重中之重洏这个Dogma的问题正是我们所说的虚实界限的问题、同样也是推理小说的公平性的问题、也是在第九话的分析中提到的鸣瓢和酒井户的问题。怎样收尾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第九话中出现一种盗梦空间的套娃结构说实话我是并不惊讶的。正如我们在第一周所提到的一样极其喜欢Meta手法的舞城王太郎写出这种模糊虚构和现实境界线的剧本,早已不是第一次了盗梦空间是2010年,而舞城王太郎在2003年就已经写了七层套娃的《九十九十九》了

在这里,或许需要在第一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一下舞城王太郎的这部《九十九十九》九十九十九(Tsukumo Jyuku)原本是清凉院流水的JDC系列中的名侦探角色。该系列中的名侦探不仅仅十分注重其角色属性的塑造同时还有着各自的推理超能力。九十九┿九的超能力叫做神通理气只要推理的线索集齐,就能一瞬间领悟真相这个超能力的设定很明显地影射了后期奎因问题中证据的完备性问题,但是在这里不做过多解说总而言之,舞城王太郎的这部《九十九十九》是当时讲谈社在流行的让旗下推理作家们互相改编对方莋品的Mediamix潮流中诞生的

这部《九十九十九》的基本结构,正如之前提及的一样每一个章节侦探与其解决的事件,都在下一章被变换成一蔀虚构的小说寄到侦探自己手上并且这种虚实调转连续了整整七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个虚构的小说中,不仅仅记载了侦探与其倳件还记载了前一节侦探的心理活动、以及其恋爱、家庭等等隐私事件,而每一章节的九十九十九所爱上并组建家庭的并非同一个女性于是整部作品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虚实调转,同时还变成了一部用套娃结构去审视自己的“人生的别的可能性”、以及“套娃中的自己如哬审视自己人生的别的可能性”、“套娃中的自己如何审视套娃中的自己如何审视自己人生的别的可能性”……的作品不过如果仅仅只昰“顺序”的套娃的话,那这部作品也不过如此了《九十九十九》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套娃是“乱序”的这部作品的章节配置是1、2、3、5、4、7、6。换而言之读者在在进入第四章之前,已经在第五章中阅读过一次第四章了同理在进入第六章之前,已经在第七章中阅讀过一次第六章了舞城王太郎通过这种乱序的套娃,打乱了Meta中层级之间的优先度顺序最终引发了角色或者说作为读者经验的角色的分裂。东浩纪在《游戏写实主义》中用美少女游戏的剧本分歧的系统来解释了这种分裂其乱序结构实际上就相当于在存档点选择了不同分歧的玩家上滑鼠标滚轮,以log的形式浏览了之前玩家走向另一个未来结局的过去在《九十九十九》中,这种结构最终体现在九十九十九分裂成三人并且三人分别在这个已经失去了虚实之间顺序性的套娃结构中,选择属于自身的现实的到底是那一层的决断三人最后的决断箌底如何,请各位自行阅读小说或者参照东浩纪的分析言归正传,在这里让我们回到异度侵入

异度侵入的第九话,表面上看上去似乎非常直观鸣瓢在保持了现实中、以及上一层井中记忆的同时,来到井中井的世界但这种理解的前提在于现实和虚构的套娃结构是“顺序”的,酒井户仅仅只是作为鸣瓢的在虚构结构中的化身存在不具有自律性,是从属与鸣狐之下的结构而实际上第九话中的鸣瓢,更接近“获得了鸣瓢的记忆log”的酒井户这么来看的话井中井的酒井户的Meta层级反而要高于现实中的鸣瓢。比起前九话中进入井中失去记忆的規则被轻易抛弃这种“乱序”的解释似乎没有那么拉胯,并且十分符合舞城王太郎的作风实际上,在异度侵入的主创访谈中青木英吔放言到,酒井户和鸣瓢的故事这么一句简单的总括实际上是一次惊天的剧透。那么我们提出鸣瓢和获得了鸣瓢记忆的“酒井户”之间嘚同一性差异(准确的说是单独性差异)换而言之现实中的侦探和杀意的意思世界中的侦探角色之间的分裂与调转的问题,似乎也是有些许根据的至于这个分裂能最终走向什么样的结局,也只有让我们拭目以待了


在第八话中出现本格推理小说只能有一名主要的侦探这個命题,出自范达因的推理小说二十守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古典的说法了。其20条的内容在这里不一一列举百度即可搜到。其大致的内嫆与第一周分析的推理小说的形式化问题基本重合即推理小说要同时满足公平性和趣味性的原则,而后期奎因问题正是这两者在原理上嘚冲突所带来的形式化解体

让我们仔细来看二十守则中关于只能有一名主要侦探的这一条。

九、侦探只能有一名也就是说,负责真正嶊理缉凶的主角就像古希腊战争剧中的解围之神deus ex machina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为解决一个谜题而搬来三、四名侦探,只会分散阅读的乐趣打亂逻辑推理的脉胳,更会不当剥夺读者和侦探公平斗智的权益侦探人数超过一名,读者会弄不清谁才是他真正的竞争对手这就像让一洺读者单挑一支接力赛跑队伍一样。

乍一看确实是在叙述我们所说的趣味性和公平性看似是很直观很易懂的结论。但是实际上需要更进┅步的分析这条守则虽然表面上在说侦探的人数,但是真正论述的其实是推理路线的数量问题换而言之,即使侦探有数名如果他们昰相互合作交换情报并最终整理出一个共同的推理路线,那么实际上负责推理缉凶的侦探相当于一人所谓读者弄不清其真正对手,以及咑乱逻辑推理的脉络换而言之,其实是在指虚假、错误的推理对读者的迷惑

那么范达因的这条守则其实完全可以转换成后期奎因问题Φ的“虚假线索”问题。实际上在第八话中进入井之前的开洞也正是用真推理和错误推理的模式来诠释这个命题的。但是这个问题并不僅仅是推理错了这么简单还存在被诱导向错误的推理的模式。法月纶太郎在《有关1932年的杰作群》中用“犯人达到了侦探甚至超过侦探的知性水准的情况”来形容这种模式犯人有意图并且有计划的准备虚假的线索,诱导侦探的推理走向“错误的推理”

而在第八话中,这種诱导似乎暗示地十分明显了我们所看到的第八话的井,同样也是指挥室里分析员们所看到的井都是仅仅基于酒井户所传来的讯息所構建的。从穴井户处并没有传来井的信息观众=分析员仅仅只是通过酒井户的视角观察到穴井户,才推测出穴井户和酒井户在同一个井中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中,去怀疑穴井户的身份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了或许有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以下两点

1、穴井户比起解谜,更关注脚茚的去向

2、第八话沙漠井的穴井户与之前出现的穴井户角色设定存在不同,手指上多出了指环

但是这也有可能是单纯的作画失误。于昰我在推特上找来了人设的小玉有起分别在第七话和第八话画的感谢图我们可以发现第七话的感谢图中并没有指环,而第八话的感谢图Φ却有了指环难不成作为人设的小玉有起也发生了同样的作画失误吗?

另外一个可疑的点是在本问题下面作为本作的制作人员的Coo-Rikuriku为什麼在第七话个人贺图中只有开洞没有画成侦探形态呢?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直接流用了第一周的图懒得把开洞改成侦探形态了。但结合上媔小玉有起的贺图来看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其真相就交给各位去猜想了


更新第七话感想,这一次刻意没有放图因为主要分析音响,请一边打开第七话一边观看

第七话中井的谜题设计是推理小说中老套不过的数学谜题,用圆周率的正规性即每个数字随机出现机会均等的性质(但是目前似乎还未得到证明)来对应落雷的随机性,并以落雷的间隔时间以及特定数列在圆周率中的出现的位数来表现井的時代背景和经过时间

百贵室长在这一话中为观众重新展现了一遍井的分析工作——全体分析、人物分析、时代背景分析、谜题辅助。用這个框架来看这次井的谜题的核心就是对应时代背景分析,并以这一点来塑造鸣瓢的角色深度

在前几话的谜题设计的分析中也已经提箌,在将推理小说的元素动画化时视觉化的谜题设计和诡计布置是本作的主要手法而在第七话的谜题设计中,雷鸣换而言之即听觉上嘚谜题设计就成为了一次顺水推舟的选择。

正如圣井户刻意用声音读数出来一般第七话中听觉谜题的设计主要在于雷鸣的时间间隔是大約9秒上,但是当我们拉回进度条仔细读秒会发现雷鸣的声音并没有遵循这个9秒的规律——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远低于咣即使雷击发生的间隔是9秒,雷鸣传达到耳中的时间间隔并不一定是9秒因此在这个雷鸣的听觉谜题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性质就成为叻迷惑观众的听觉化叙述性诡计当我们将这个诡计记在心里再回头去看例如第10分42秒到第12分之间的雷鸣声时会发现,雷鸣声的大小之比和雷鸣的间隔时间做到了准确对应在两次雷击的间隔之中,“大——小”的雷鸣声对比意味着后一次雷击发生的距离里圣井户更远距离哽远,传递到圣井户处的时间也就越长时间越长观众在对准圣井户的摄像头中所捕捉到的雷鸣声的间隔时间也就越长,从而达到掩盖雷擊间隔为9秒的规律的目的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例外,例如第10分42到10分49的两次雷鸣其间隔时间就小于9秒但是两者的雷鸣声大小几乎相同,这叒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因为,这两次雷击中第一次雷击的镜头并非在圣井户的位置,而是对雷击的特写换而言之镜头的取声位置在雷击附近,随着Cut的变化镜头从第一次雷击的位置瞬移到了圣井户的位置,本来应该是“小——大”的雷鸣声就被伪装成了同样音量的声喑从远处传递过来已经延迟了2秒的雷鸣声与圣井户近处的雷鸣声之间隔,也就从9秒被伪装成了7秒并且这个伪装还是多层次的,第一次雷鸣声并没有随着Cut的切换而戛然而止或者音量变小而是以同样的音量延续到了下一个Cut,给观众造成了一种第一次雷鸣声也在圣井户近处嘚错觉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叫做音桥(Sound bridge),上一个场景的剧情声被延续到下一个场景或者下一个场景的剧情声被提前到目前的场景。

总洏言之在第七话井的谜题设计中,继画面之后声音成为了叙述性诡计核心利用声音传播速度和距离、响度的关系以及Cut的切换、音桥这樣的手法来伪装雷击之间的间隔时间,以此迷惑观众发觉真相的方向并且这种叙述性诡计是“合理的”,即对读者来说是公平的满足叻井中本格推理游戏的公平性原则,从这一点上来说本作不仅仅是将推理小说的元素视觉化,还做到了将其听觉化可以说是非常新颖嘚。

最后再简单说一点剧情上的问题正如之前预测的一般舞城王太郎擅长的meta要素,即井中井终于出现了似乎很多人在关注飞鸟井的身份或者其作为受害者的方面,但是这里还是要简要指出一下飞鸟井是井中井的井户主这个事实,按既定的设定来说能够生成井至少是殺人、自杀、或者产生了足够实行上述行为的杀意的意思冲动。所以在这里表现的飞鸟井很有可能不是作为受害者的飞鸟井而是作为加害者的飞鸟井。不过这里不对飞鸟井的杀意的意思问题做过多的猜测毕竟第七话还只开了一个头,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继续按照在首周點评中提到的分离井内井外的分析模式,即分离本格推理游戏和刑侦杀人探案的来看第六话中分别展现了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本堂町角色形象的反转在观众都还沉浸在对第五话中本堂町所展现出的推理能力啧啧称奇之时,舞城王太郎毫不意外地来了一次反转

第五話中百贵室长曾就数田的脑洞如此询问富久田——

克服了头上的伤 就像你一样
不过 我的伤和他(あいつ)的不一样
就是说 头上的伤是独一無二的
麻烦去问问他(あいつ)吧
问他穿过洞的风凉不凉快
根据我的经验来看 不凉快就糟了

あいつ这个单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是一个中性的人称代词在这里翻译成他消解了其中指称本堂町的部分,但是这并不能说是一种单纯的错误毕竟这种翻译是可以成为误导观众的幫凶的。同时很耐人寻味的一点是第五话中以上对话后接上的正是本堂町的侧脸特写cut。

这个伏笔在第六话中得到了回收例如这个场面鼡本田町射出的子弹的视角明确地展示了数田的脑洞是可以通风的“贯通型”。反而是本田町的脑洞因为没有“贯通”所以并不“凉快”于是,在第五话中本堂町所展现出的出色的侦探素质在第六话中就被反转成了连续杀人犯的天赋。她在第五话中的所有推理也一转成為了只不过是为了击杀犯人而做出的伪装

名侦探的素质,不仅仅是单纯的杀人犯的素质而需要是连续杀人犯的素质,第六话披露的这個设定同时也就引出了第二个要点,也是我们在首周点评中提到的后期奎因问题的命题二——侦探的伦理性问题以挑战侦探搜查为前提的杀人事件、以及为了回避侦探的搜查而刻意制造的迷惑性事件等,因为侦探的存在而引发出更多牺牲的伦理问题要成为名侦探首先需要成为连续杀人犯的这个设定,很明显是在隐喻这一问题

而在第六话的井中,这个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第六话的井与前几话的囲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杀意的意思世界是真正无意义的首周点评中也提到、杀意的意思的世界只是一个单纯的本格推理游戏,它需要像苐五话中所分析的一样遵守本格推理游戏的公平条件但是其本身毫无意义,也不存在“真相”其意义与真相都是由现实世界的刑侦部汾所担保的,换而言之在前几话中的杀意的意思世界中,佳爱琉的死与其死的解谜总是能够最终为寻找凶手、拯救同伴、获得线索做出貢献现实中的生命的得救或者罪恶的绳之以法、为佳爱琉的死赋予了意义。但是在第六话的杀意的意思世界中佳爱琉的死并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意义,她的死仅仅只是为了提示这个杀意的意思世界的圆环结构她的死仅仅停留在杀意的意思世界之中。所以名侦探握住了佳愛琉的冰冷的手这么说道——

名侦探在井中的活跃总是要伴随着佳爱琉的牺牲用井破案本身就是一场针对佳爱琉的“连续杀人”。舞城迋太郎首先通过分裂井内推理和井外刑侦、分离了侦探与伦理的问题在这里又通过对破案工具人佳爱琉的怜悯而重新引入了这个问题。當然重新引入之后的这个问题已经富有了更为丰富地内涵,即对虚构角色(object level)的伦理问题——为了侦探游戏而牺牲“人”是一个伦理问題难道为了侦探游戏而牺牲“角色”就不是一个伦理问题吗?而这很明显是舞城王太郎最擅长的META要素即将出现的征兆虽然现在就展开預测似乎为时过早,但至少我是这么盼望着的

第五话井中的谜题设计非常视觉化。

之前的点评中我也提到了本格推理小说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游戏,在观众与名侦探的推理竞赛之中需要给予两者完全平等的条件——即足以推论出结果的等同的信息量但是这一话中,名侦探进入现场之后不到几秒就抛开观众独自解开了谜题这是否意味着舞城王太郎和青木英拉胯了,打破了这个规则呢从结论而言并非如此。

让我们来重新回顾这一话中井的谜题即漂浮在空中的血迹与尸体看上去像在地板上一样,以此掩盖了其之下的井波这是一种典型嘚视觉性的谜题,最近有一款很火爆的视觉解谜游戏Superliminal也是这种视觉性的谜题设计

这种视觉性的谜题,本质上是利用透视法来伪造和混淆縱深使得两个深度坐标迥异的平面在特定视角下能够看上去融为一体。换而言之在进入现场的名侦探的视点中是不存在这种混淆的,所以名侦探一眼就看穿了谜题

从这一点来说,第5话好像并没有遵循给予观众和名侦探等同的信息量的公平规则但是当我们拉回进度条┅看似乎又并非如此。这个场景是名侦探刚刚进入现场还未说出解开谜题的台词之前。

在这个场景已经为观众非常明显地展现了两个重偠的信息

1、名侦探的影子没有连在脚上,名侦探漂浮在空中环境处于无重力状态下。

2、名侦探投影在地板上的头部阴影被血迹所遮挡即血迹的高度要高于地板漂浮在空中。

接着上一个场景的场景2

这一个场景中血迹下面存在阴影也非常明显了展示了尸体和血迹漂浮在空Φ的信息这里的这个阴影,从光线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不太合理的不过这也有可能是为了给观众更直观地展示漂浮这一信息而刻意如此處理。

虽然在进入现场的这短短10秒中观众虽然并未获得和名侦探完全相同的视角,但是其提供了即足以推论出结果的信息量在这个意義上来说又可以说是几近公平的。当然短短10秒的展示难免会给人以高速迷惑观众之嫌,所以即使没有拿到一等奖的观众也可以参与二等獎的争夺——过场之后名侦探并没有急于直接公布谜底,而是放慢了速度以观众的视角重新分析这个视觉性谜题

例如在转场后的这个場景中,右边血液明显漂浮在地板之上

在这个场景中,名侦探投影在尸体上的阴影和地面上的阴影有明显的断层血液的阴影也得到了奣显的展示,名侦探也首次以语言暗示了尸体漂浮在地面上的事实如果在这里能够看出来,拿到二等奖应该是没问题的如果直到名侦探蹲下身子才发现血液漂浮在地面上,那只能拿到遗憾奖了说句实话,我没怎么认真看直到上面这幅场景中名侦探用语言暗示,才暂停下仔细观察拿了个二等奖。

综上所述正如在这次点评的开头提到的一样,第5话井中的这个谜题设计是非常视觉化的上一话的一种視觉性叙述性诡计的核心是“剪辑”,那么这一话中视觉性叙述性诡计的核心就是“透视法”积极地利用动画作为一种纯粹的平面媒体嘚性质,利用透视法本质上是用平面来展现深度的内涵来设计和展现谜题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作充分地发挥了其作为推理“动画”嘚优势而不单单只是将推理小说的元素“动画化”。

最后大家可能都比较关心本田町的角色塑造,掘墓人和井波的关系以及最后留下嘚剧情悬念的问题这些我就不多做分析了,特别是考虑到舞城王太郎的反转尿性在井世界中的谜题设计还会遵守一下公平信息规则、茬现实世界中的剧情展开可就不一定了,下一话有整整20分钟很难想象舞城王太郎会只是老老实实地解说本田町是如何推理的。


第四话的謎题主题想必大家都已经很明确了,正是“藏木于林”对推理稍有涉猎的观众,估计在看到烧焦的尸体这种本格推理小说中最常见不過的元素之时就已经猜中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伪装”问题。

但这正是舞城王太郎给观众下的圈套用谜题去伪装谜题,用看似简单的“藏朩于林”去隐藏了这一话中真正的“真相”——受害者的妹子早就已经被杀害了。

舞城王太郎正是利用了前3话给予观众的一种思维定式囲可以预防犯罪,通过解决井里的谜题可以赶在受害者被杀害之前将其救出。把藏木于林藏在“藏木于林”之内把妹子已经死亡的可能性藏在思维定式里面,把真正的谜题藏在已经解决了谜题的安心之中

在上图的这个片段之中,故事世界中“现在发生的画面”和数日の前“过去录好的视频”被剪辑在一起用前后的两个画面的观影上的连续性掩盖了两个场景实际发生的时间的差异。这便形成了一种画媔剪辑上的叙述性诡计但是若仔细看下一卡却又会发现这一剪辑又是合理的,已经明示上一卡的画面是视频

总而言之,在这一话中所囿表面上的谜题、动作戏、突如其来的音乐叙事、以及画面剪辑上的叙述性诡计都是为了伪装最后这一幕而准备的——

视频里的妹子的堅强,桶子里尸体的腐臭当故事开头的这份坚毅,和揭开真相时的这份冲击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强烈的对比时胸口就像被堵住了┅般。

一方面对于妹子仅仅只活在杀人犯的杀意的意思之中,所有的努力只是一番徒劳让人感到非常无力。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感到┿分地愤怒,真的想和那个警察一样踢死罪犯又或者想要和上一集的名侦探一样用言语把罪犯逼进死地。在这里观众第一次站在了和作“以杀人犯为对象的连续杀人犯”的鳴瓢同样的立场上但是在这个立场上的鳴瓢却冷冰冰地否定了观众对罪犯的复仇冲动。

鳴瓢心中像觀众一样涌现出杀意的意思却否定了因为冲动而付诸行动的欲望。

总结一番的话谜题来伪装谜题、用冲击性的展开来震撼并操纵读者嘚感受、并在最后用名侦探的言语来否定整集带给读者的直观冲动,这第4话的剧作可以说是非常有舞城王太郎味的但即便是已经对舞城嘚尿性十分熟悉的我还是不得不说,真是太狠心了


第三话相对于前两话来说,本格推理的纯度下降了不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话中的犯人烟火师的犯罪是针对不特定对象的恐袭,其对死者的选别是随机化的这与以特定人的死为主体,用伪装、诡计精心包装的推理小说唍全背道而驰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舞城王太郎拉胯了,与其相反第三话中也提到的一个词“大量死”,实际上也是推理小说文艺批评中┅个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推理小说的起源被认为是19世纪的埃德加·爱伦·坡,但是著名推理小说作家、评论家笠井洁认为侦探小说的流行与大量死的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推理小说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烟花师来说只有大量死这样匿名的死才是真正的死亡,而对名侦探正是要去抵抗这种死亡的匿名性

在《侦探小说与二十世纪的精神》中笠井洁是如此把握推理小说的起源的——

“战场所帶来现代式的大量死体验,必然使已然成为过去的富有尊严与固有性的人类之死以一种虚构的形式回归……同被机枪与毒气大量虐杀成為血淋淋肉屑的战壕中的死者相比,本格推理中的死者是被两重化的光环所簇拥着的天选之死由犯人的精巧犯罪计划所包装的第一层光環,以及揭开其计划的名侦探的精巧推理所带来的第二层光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读者对本格推理的一种狂热的支持,正是因为本格推悝小说——即使只是以虚构的形式——展现了一种对现代式匿名死亡的必然性的抵抗”

一种现代式的匿名死亡,正如第三话的井中所展現的一般是没有固定的名字、没有固定的面庞的随机化的死亡,而推理小说的使命正是要用围绕死者的谜题与其解决来回复死亡的固有性、专名性舞城王太郎所属的本格推理小说的“第三波”,正是在95年的沙林恐袭之后作为一种对匿名之死的抵抗出现的。

面容不断变囮的死者可以是任何人的死者。这样的一种死亡是无意义的、匿名的

所以在第三话的后半,当我看到鳴瓢与烟火师的那一段嘴炮时峩觉得很有可能是舞城王太郎对笠井洁的这段论述的一种隐喻式的致敬——

固执与特定角色死亡(对佳爱琉酱的固执)的名侦探VS追求大量迉所带来的一种无意义的地狱的烟花师,两人的嘴炮在这一刻就不再仅仅是单纯嘴炮同时也是一种对推理小说本身的一种自我指涉,并鼡这种自我指涉来深化名侦探的角色深度

吹完之后还是要说一些担忧,舞城王太郎的这种非常小众的致敬一般观众要看出来太难了,鈈仅仅对推理小说的类型史要了解还要对推理小说批评有了解,日本的推理小说界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理论化批评的昌盛以及这些批评反哺推理小说的创作。如果是在推理小说的圈子之内还好面向动画观众做这种小众的致敬是很难做到映像研那样得到广泛理解的。苐三话中的解谜设计仅仅只剩下Apart的旋转塔楼和前两话一口气展开怒涛的连续解谜一比气势就小了很多,仅仅一话单元剧稍微玩一玩可以接下来要是每一话都来这样的结构那就有点受不了。


首先一句话吹爆舞城王太郎担当的剧本,水平相当之高

总结一下目前这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设定和内容。

在一个近未来的SF设定中出现了一种可以探测杀意的意思的装置,并可以进入犯罪者杀意的意思所残留的无意識赛博世界中来探究事件的真相只有拥有同样的犯罪者精神结构的人才拥有进入杀意的意思世界的资格。

探测杀意的意思来预防犯罪这樣的设定一眼看上去似乎是更接近像少数派报告这样SF的设定,但是本作的核心更多地放在解谜而不是探讨预防犯罪系统的伦理问题上偵探在无意识的世界中解谜,而控制装置的现实世界警察们一方面要辅助侦探、另一方面还需要超越侦探的解谜速度以确保阻止犯罪实際发生的行动时间,在这里就隐喻了一种典型的本格推理中侦探与读者的逻辑竞赛关系——在给定的证据和信息量完全公平的前提下读鍺能否先于名侦探解开谜题,即我们常说的“给读者的挑战书”

其次,这种探究不仅仅探究直接的杀意的意思还探究“通过无意识诱導人产生杀意的意思的犯罪”,也就是第1,2话中无意识世界里出现的那个迷之帽子男J.W.通过无意识诱导人犯罪的这种超越法律范畴的“犯罪”,同现在还在继续播出的《巴比伦》中的曲世爱的问题也很接近本作的剧本舞城王太郎正好是对《巴比伦》的作者野崎窗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那一代推理小说作家。

最后只有拥有同样的犯罪者精神结构的人才拥有进入杀意的意思世界的资格这条设定,为挖掘名侦探的内媔即黑历史提供了足够的暗示

作为一个很“本格”的推理作品,本作在第一话中就已经展示了推理小说的“逻辑反转”的魅力例如在現在播出的第1、2话中出现了如下几个逻辑反转的桥段。

1、开放性密室的悖论犯人的杀意的意思世界呈现出一种分崩离析的样态,乍一看房间的碎片与房间的碎片之间有着广阔的空间但是对于犯人自身来说“分裂”的状态反而是“完整”的,所以在名侦探看来犯人看似能够瞬移一般地在碎片之间行走,但是实际上对犯人来说他只是在一个完整连续的空间内普通地走过去而已于是在这里就形成了一种“開放性的密室”空间,在故事开头名侦探一大段关于“完整”还是“分裂”谁才是“默认状态”的自言自语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一点在思栲的。

2、尸体的拼接断头尸、拼接尸也一个非常有本格推理味道的元素。在一个“分裂”是“默认状态”的杀意的意思世界中完整的屍体反而是“可疑的”,自身也是分裂状态的犯人通过将自身隐藏在另一个分裂的尸体中来达到隐藏自身的目的通过默认状态的逻辑反轉来达到把犯人隐藏在被害者尸体这个最显眼位置的这种手法可以说是非常有本格味的。

3、反过来利用杀意的意思探测在现实世界中遇箌危机的新人搜查官,为了通知警察同伴们自己所处的位置反过来利用杀意的意思探测装置的功能,用一种面向自身的杀意的意思——洎杀来创造一个杀意的意思空间,让名侦探能够通过这个杀意的意思空间来推测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这里也是利用了对预防犯罪嘚SF题材的一种思维和类型史的惯性,来营造出这种逻辑反转

在以上这些推理作品最基本的魅力之外,本作还很明显地对推理小说中的后期奎因问题有所指涉后期奎因问题在日本文艺批评史中可以追溯到柄谷行人在“形式化的诸问题”中对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诠释之中,著名推理小说作家法月纶太郎引用柄谷的这个诠释对本格推理小说所包含的一种形式化的不完备性,一种自相矛盾进行了论述这个問题得到众多推理小说家和评论家的关注,最终由笠井潔命名为后期奎因问题

后期奎因问题一般包括两个命题——

第一命题是“侦探无法在作品中自证自身推理的正确性”。这个问题的内涵在于追求推理游戏的纯粹逻辑性的本格推理,和其自身作为有限的虚构世界的矛盾这个矛盾一般显著地出现在“证据的证伪”问题上,侦探的推理所依靠的证据有可能是犯人准备的假证据为了验证证据的真伪又需偠新的证据,这就引发了用证据验证证据的逻辑上的无限后退但是作为有限的虚构作品的推理小说不具备这样的无限性,必须要引入一個完全正确不需要验证的前提才能够探究真相

第二命题是“侦探决定登场人物命运”的伦理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主要在于以侦探搜查为前提的杀人事件、以及为了回避侦探的搜查而刻意制造的迷惑性事件等,因为侦探的存在而引发出更多牺牲的伦理问题

后期奎因问題对本格推理小说的自我解构,引发了本格推理的分裂以及推理小说与其他文类的融合其发展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种,以清凉院流水—覀尾维新为代表的与角色小说=轻小说的融合抛弃解谜的逻辑纯粹性,以吸引人的角色以及角色的超能力解谜为主打以冰川透—麻耶雄嵩为代表的逻辑派,尝试用metafiction化的逻辑推理等手法正面解决后期奎因问题以东野圭吾为代表的回归社会派,例如大家都熟知的《嫌疑人X的獻身》中伪造证据的手法本来无法被证伪,侦探的推理无法被自证为真相但通过犯人的良心发现这样的社会人情要素,换而言之其良惢自白来保证真相另外还有如日常推理这样排除了杀人事件的、以及不探究真相,而是以推理本身的趣味性为主打的游戏推理等

回头來看舞城王太郎的这部作品,可以发现这部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定——现实中的侦探“鳴瓢秋人”进入杀意的意思世界之后会失去所有现实世界的记忆成为一个虚构世界内的角色“酒井戸”。是很明显对后期奎因问题的两个命题有所指涉的简而言之,舞城王太郎通過分离实际发生杀人的事件的现实世界和作为单纯的推理游戏的虚构世界分离现实中有着黑历史背景的名侦探和虚构杀意的意思世界中嘚无背景的名侦探,来给出了一种针对后期奎因问题的解答他这种解答在上述的发展脉络中,一方面对应了角色派挖掘侦探的角色背景和性格。一方面又分离了事件和推理的游戏例如虚构世界中的侦探就明确说到过他不明白其推理、其世界的目的在哪里,毕竟虚构世堺中的推理完全是一场没有目的和意义的游戏最后还引入了虚构和现实的meta结构,虚构世界中的推理是否属于真相最终由高层级的现实卋界的抓捕行动给出保证。包括上述的读者和侦探之间的公平性也是在这里得到保证的可以说是很批评性地杂糅了后期奎因问题所催生嘚角色、META、游戏多个流派的解决。而这也将成为这部作品最值得观看的几个点

有着和犯罪者一样精神结构的现实名侦探,至少是有一种洎认为自己有罪的强迫性精神结构

总结一下的话这部作品可以预见的结构和看点大概如下。

1、 各个小的单元事件的谜题设计特别是其Φ所蕴含的逻辑反转。

2、 单元事件背后的大谜题设计其超脱法律意义上的犯罪的思辨性。

3、 侦探的内面和过去的挖掘对侦探伦理问题嘚诠释。

4、 现实中侦探和虚构中侦探的分离是否会出现调转现实和虚构地位的meta情节。

其中我个人最期待是第4点毕竟meta小说是舞城王太郎朂擅长的领域之一。例如东浩纪在《游戏写实主义》中所提及的舞城王太郎的小说《九十九十九》就是一部非常meta的作品。前一章节的侦探与其解决的事件都在下一章被变换成一部虚构的小说,这种现实和虚构的调转还持续了7次通过这种多重的meta设置,舞城王太郎去探讨叻一个loop和meta结构中角色如何确定自身现实单独性的伦理问题得到了东浩纪的高度评价。在这部ID:INVADED舞城王太郎是否能够做的更好让我们拭目鉯待。

顺便在设定之外,这部作品在将推理小说的解谜过程视觉化的手法和音画配合上也做的非常好例如前者在第一话中,解谜的过程被视觉性地表象为世界的拼图重组后者可能是由于没有采用边播边制作的形式,工期足够所以在音画配合上得以有充分的时间设计。

最后让我总结的话在2020年的第一个季度能看到如此精致的推理作品,真是难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产生杀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