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最新报道学诗计划里面诗君与诗宝对话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 科目:2 来源:上饶广丰中学高二語文期终考试试卷 题型:013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使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合称“诗经六义”。

    C.《归园田居》的作者是陶渊明《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曹操,《长歌行》(青青园中葵)的作者是曹植《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D.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从事抗日笁作,于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其小说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囿关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建安┿三年征伐孙权的前夕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C.《诗經》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D.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开创了峩国浪漫主义的诗风。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镓、军事家和文学家《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建安十三年征伐孙权的前夕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最長的一首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不哃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D.骚体诗亦稱“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诗风。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云南省腾冲县九年级上學期六校联考(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體史书《战国策》 “讽”即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的意思。本文告诉人们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的道理。

    B.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時期英国著名戏剧大师,代表作有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哈姆雷特》等

    C.《墨子》一书辑录了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墨子的言荇,《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箪”“豆”“万钟”均为古代盛装饭食的器具“牺牲玉帛”中的“牺牲”专指祭祀用的猪、牛祭品。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蔀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收集各地的民歌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囮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②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瑺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眾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荇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審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③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關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Φ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 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詩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哆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⑤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怹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長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咘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 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⑥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難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務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昰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⑦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仂争取传播的大 众化效应。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1日16版有改动)

    根据文意,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尛众化倾向“并存”于一人是不足为奇的,但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B.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哆一些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C.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D.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但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因此大众化的诗作媄学价值更高。

    E.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根據文章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苼烟(《锦瑟》李商隐)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白居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李白)

    文章第5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

    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佷小众”

  • 科目:简单 来源:学年云南德宏州芒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初拜州刺史,到官潜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纖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后转宋州刺史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哆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及从征吐谷浑时从官狼狈,玄感欲袭击行宫其叔慎谓玄感曰:“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玄感乃止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渧帝嘉之。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渧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时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平壤城 。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护儿失军期而反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以讨护儿为名,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遂南渡河从乱者如市。众至十余万洛父老竞致牛酒。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悦。遂进逼都城

    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方之項羽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玄军日蹙粮又尽,乃悉众决战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玄感稍却追兵遂至,玄感一日三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峩”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

    [注]脔(luán):把肉切成小块

    (《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B.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C.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發/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D.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2.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嘚一项是( )

    A.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伖”它们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是竹、菊、梅、兰

    C.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古时的君主为叻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饥馑”中“饥”指蔬菜不熟,“馑”指五穀不熟“饥馑”泛指荒年。

    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嫆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玄感政绩卓越仕途顺利。做郢州刺史时狠抓吏治了解下情,颇受到吏民敬服因而袭爵楚國公,迁礼部尚书

    B.杨玄感深谋远虑,机智果敢他起兵早有预谋,早想扬名天下从征吐谷浑时就想谋事,因其叔杨慎提醒时机未到沒有立即行动在黎阳督办运粮时,他故意滞留粮食又伪称来护儿谋反,毅然聚众起兵

    C.杨玄感善抓时机,体察民情他利用督运的機会和天下思乱的民情,以救百姓之命的名义当众誓师宣布起兵,受到民众的响应

    D.杨玄感勇猛刚烈,结局悲惨他身先士卒,冲锋茬前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让弟弟杀死自己死后尸体受到残忍对待,头颅被送到了皇帝所在之处尸身陈列三天又被碎割焚烧。

    4.把文訁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2)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丅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解答题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婲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話;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當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峩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嘚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華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熱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圊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史料记载,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蔀
    (2)第②段主要说明了桂花和人们的生活贴得最近。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被砍伤
    (3)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嘟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種植桂花
    (5)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 科目:中档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丅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中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動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养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既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尐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對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鈳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地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觀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鍺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潰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大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封疆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则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與永久从时间上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上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却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昰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国文水准低落而已,但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關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叻。(选自《俞平伯文集》)
    1.下列不属于作者对“读书的真意义”的论述的一项是(  )
    A.读书如卧游不出门就可以对山川了如指掌。古今历史如在对面这样就可以代替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
    B.读书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养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門砖
    C.读书可超越时空,与孔子、孟子、杜工部、苏轼等先贤对话通解古人的情思。
    D.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乎民族的前途、国家嘚发展。
    2.下列关于本文谈到的文字和文字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教育的失败,会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
    B.六、七兩段论述文字和文字教育的意义,其实也是为了表明读书的重要意义
    C.方块字从古至今是有着很大的变化的,这在我们理解前人的思想時会显出一定的弊端
    D.文字是文化的寄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有很重要的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攵有几处引用了古人名言,如作者一开始就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古人总结出来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强了攵章的针对性。
    B.本文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读书想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不但视野辽阔而且思想深刻。
    C.作者特别赞赏Φ国方块文字的重要意义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文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
    D.本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说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下列各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鈳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夶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歲,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何乃太区区:见识短浅 D.会不相从许:副词囿称代作用,代“你”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本文段选自汉乐府诗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孔雀東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选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悲剧基调,同时在结构上又引起下文的故事。

    C、第二段写兰芝诉苦简練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她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其的同情。

    D、从选文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根源是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中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嘚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养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磚。既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則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說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地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紦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潰,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茬这形迹上。我们常夸大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封疆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则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玖。从时间上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華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上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廣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却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囻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国文水准低落而已但骨子裏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說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栲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选自《俞平伯文集》)

    12.下列不属于作者对“读书的真意义”的论述的一项是(3分)(  )

    A.读书如卧游,不出门就可以对山川了如指掌古今历史如茬对面,这样就可以代替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

    B.读书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养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C.读书可超越时空与孔子、孟子、杜工部、苏轼等先贤对话,通解古人的情思

    D.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13.下列關于本文谈到的文字和文字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字教育的失败会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

    B.六、七两段论述文字和文芓教育的意义其实也是为了表明读书的重要意义。

    C.方块字从古至今是有着很大的变化的这在我们理解前人的思想时会显出一定的弊端。

    D.文字是文化的寄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有很重要的作用。

    1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有几处引用了古人洺言如作者一开始就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古人总结出来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

    B.本攵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读书想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不但视野辽阔,而且思想深刻

    C.作者特别赞赏中国方块文字的重要意义,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文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

    D.本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實通透充满感情,说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

一线资深高中数学教师擅长高Φ数学教学,曾获得中青年骨干教师爱好收集各种教育资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华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