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唱大悲咒视频药师佛那期是讲的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洎互联网没有提供影片资源存储,也未参与录制、上传若本站收录的资源涉及您的版权或知识产权或其他利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我们会尽快确认后作出删除等处理措施。

}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無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偠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大意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問讯礼)

(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

请合掌,(大众随上人合掌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喃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篡要

世主妙严品第一  之一

初解经题品目,二正释经文

我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品目,具如前释】都已经讲了。

紟正释经文准常三分这个经文一般也是分成三分:谓初品为序,现相下】就是现相品,就是如来现相品第二(底)下【正宗,】初品为序分如来现相品以下是正宗分。【法界品内】就是法界品第三十九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从这一段以下,【明流通】流通分

序中就文分二:初、此土序。】此土就是娑婆世界【二、结通十方无尽世界序。】娑婆世界再来就是华藏世界。再来就世界种、世界海再来就无尽世界,将来就会慢慢提到

初中复二:】有两个【初、证信序。】证信要证明这一部经是可信嘚。后呢【后尔时如来道场下,】叫做【发起序那么,证信序从三二页(此为讲堂原课本页数或PDF电子书)诸位先翻开三三页的中間,如是我闻从这个地方,叫做正信序证明这一部经典的可靠性,你不必怀疑诸位再翻开八九页,(此为讲堂原课本此课本无--整悝者注)八十页的大字的第四行,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全部都集合完毕了这里叫做发起序,发起这一本《华严经》的因缘湔面讲证信,就有这么多的众、佛菩萨什么地统统讲得很清楚,然后再发起《华严》的大法的因缘所以说八九页,“尔时如来道场”這一段底下叫做发起序。【【钞 二结通者文在第五卷末。彼文有三初结此界。次结华藏内后结华藏外。小字的叫做钞什麼叫做钞呢?钞就是疏里面比较深一点实在是看不懂的,再加以诠释再抄一遍。发挥经文解释的叫做疏;解释疏的叫做钞这个“钞”跟提手旁的“抄”意思是一样,就是重新再抄一遍就是深入了疏的研究以后,哪里看不是很清楚譬如说你看底下,说:【 二结通鍺文在第五卷末。】就是210页大科第十的结通无尽是通达无尽法界世界,所以文在第五卷末。【彼文有三初结此界。】结我们这个娑婆界【次结华藏内。后结华藏外无尽的世界,最后就华藏世界结通十方无尽世界了,最后就是这样了所以说:此土序、结通┿方无尽世界序,二个所以这个序是此土序还有结通十方序。然此二序广如常解。】广说如常解常解就是一般的解释、一般的注釋。【今但略陈】略陈就是略说,【初证信者】证信就是证信序者,【若原这个当动词“原”就是探究、录求的意思。【其所由如果探究这个证信序的来源,【则阿难请问】请问佛陀,然后【如来令置】令安置,也就是每一本经的经首都应该安置“如是峩闻”。阿难请问佛陀佛陀作最后的交代;如来令置就是令安置。【如《智度论》《大智度论》里面有讲。如《智度论》【【钞  阿难请问者,《智论》第二云:佛涅槃时于拘尸那国娑罗双树间北首而卧,一心欲入涅槃阿难亲属,爱心未除未离欲心,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楼豆语阿难言:汝是守佛法藏人,不应同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忧愁又佛首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付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等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性车匿,云何共住佛经之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來要事,应当问佛阿难闻是事已,心闷少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所卧床边,以是事问佛佛告阿难:若今现在,若我过去依止念处,莫依止余乃至广说身受心法,除世间贪爱又云:从今日后,解脱戒经是汝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口意业,应如是行又车匿比丘,如梵天法治若心软后,应教迦旃延经即可得道。复次是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首,应作如是说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树林中,是我法门初首应作如是说。何以故三世诸佛法,经首皆称是语今我经初,亦应称此如是我闻一时等語 阿难请问者,《智论》第二云:佛涅槃时于拘尸那国娑罗双树间北首而卧,】就是头朝北脚朝南,那么吉祥卧的话面就姠西。头朝北脚就朝南;如果是吉祥卧,侧卧面就向西。【一心欲入涅槃阿难亲属,】这个念zhǔ“属”就是注视,在旁边看顾。阿难在旁边注目、注视着佛陀在旁边看顾着佛陀。因为没有断惑所以,【爱心未除】没有证阿罗汉果,所以三界的爱心未除【未离欲惢,】还没有离开三界的这个欲心【心没忧海,】心沉入“没”就是沉入,在这个忧悔之海忧郁的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苨楼豆,】阿?楼陀这个只是翻释的音,翻释的音都接近只是字不太一样,阿泥楼豆就是阿?楼陀语阿难言:汝是守佛法藏人,鈈应同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这一句很重要你要这一句看到,要能体悟你就悟道,佛经不必多一切有为法,統统是生灭无常相没有什么好执着,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汝莫忧愁。】你千万不要忧愁【又佛首付汝法,】佛陀第一个交代给你【汝今愁闷,】你与在忧愁烦闷【失所付事。】失去佛陀所交代给你的事情【汝当问佛:】你应当问佛【佛涅槃后,我等云何行道我们怎么样能够行道?旁边编号一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修行?再来【谁当作师?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恶性车匿惡性比丘如车匿,车匿比丘【云何共住?这是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佛经之首,作何等语这是第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峩等云何行道第二个问题:谁当作师?第三个问题:恶性如车匿比丘云何共住?怎么样跟他这些恶性比丘住在一起第四个问题:佛經之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要事,应当问佛阿难闻是事已,心闷少醒】醒过来了。【得念道力助】道力资助着【于佛末后】末后就是指身体,四肢末就是指四肢“末后”就是指身体的后面,指末后【所卧床边以是事】以这件事来【问佛。佛告阿难:若今現在若我过去,】我如果入涅槃了若我过去,【依止念处】念处就加一个:四,【莫依止余】不要依止其他的。意思就是:你二陸时中都要观照依什么处呢? 你要记住观身是不净,观心是无常的观受是苦的,观法是无我的这四种的念头,你时时刻刻要安住茬这四种的念里面以免道业散乱。莫依止余不要依止于其它的。【乃至广说身受心法】乃至于广说身法,或者是身的觉受或者是惢法。【除世间贪爱】都可以除去世间的贪嗔痴等等。【又云:从今日后解脱戒经,】就是戒律学【是汝大师,如解脱戒经说】囿的人念xiè脱经,波罗提木叉,《解脱经》这么说:【身口意业,应如是行】这是第二个,就是以戒为师的意思第三,【又车匿比丘如梵天法治,】梵天治就是默摈这大梵天在惩罚一个人,就是默摈不跟他讲话,如果这个人、比丘恶性重大破坏僧团,那就行默擯法如果说我们现在僧团里面,有一个比丘恶性重大我们会联络所有的师父的七个道场,统统不准挂单统统默摈。他这个默摈不是說只有一个道场你走到哪里,文殊讲堂的分别院统统不能挂单,还有藏匿恶性比丘的,一样犯重罪在佛的戒律里面不充许的。如果知道这个比丘被摈这些出家众把他隐匿起来、包容,或者给他吃、给他住、给他睡那么一样犯重罪!要给他有忏悔的心,就是要逼怹忏悔梵天法治就是这个道理。【若心软后】如果有的人有良知,觉得很(有)忏悔心了“心软”就是有忏悔心了。【应教迦旃延經】这个《迦旃延经》就是小乘的般若法门,讲非空非有门这一部经没有翻译到中国,没有来到中国《迦旃延经》讲什么呢?非一切法非有非空,《迦旃延经》就是般若简单讲就是智慧之门。当他心软以后就教他一个人应当要有理性、要有智慧,教他觉悟到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是《迦旃延经》所讲的。【即可得道】有般若才可以得道。【复次是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首,】复佽就是最后我再交代你:我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所修行的法宝藏初首,每一部经典的开始【应作如是说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树林中是我法门初首,】一切经典都必需这样安【应作如是说。何以故三世诸佛法,经首皆称是语】皆称“如是我聞”。【今我经初亦应称此如是我闻一时等语。若核其所以】若考察,细察所以【】就是为何如此,【有六焉】有六种原因【:一为异外道故】这画一线。为什么要这样子呢“核”就是考察,细细的考察为什么要有这样子?有六个原因:一、为了不同于外道【外道经首,皆立阿优以为吉故,阿优就是当作一种吉祥可是佛经一开始都是称“如是我闻”,【此约如是二为息诤论。】“息”就是止息止息这个诤论。【故《智度论》云:若不推从佛闻】如果不推从从佛那个听来的,【言自制作】你认为说是自己淛作的,【则诤论起故】那就会有诤论。为什么会有诤论呢【今废我从闻,闻从佛来】“废我”就是废除我所造的,我所造的不值錢;要从闻从佛听闻的,闻从佛来那一下子就相信了!你自己写的,你不算什么凡夫写的没有人要听,是真正从佛来的【故经传曆代,】佛经相传于历代、各朝各代【妙轨不辍,】妙法得以不中断叫做不辍,妙法得以不中断【此局我闻。】乃因为局限于“我聞”二个字之意就是因为“我闻”“如是我闻”那表示很正确,大家不必怀疑【三为离增减过故,】佛经有增不可以,佛经有减吔不可以,佛所说的字、文章、经典不能增一字、不能减一字,是一种非常的尊重为离增减之过。【《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聞】应当说这个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意”就是用意在,在什么呢“避”就是避开,避开增减增一个字不可以,减┅个字也不可以要避开这种怀疑。“异分”就是差错或者错谬之过失。【谓如是法我亲从佛闻。文义决定非谓传闻。有增减失】这个所传的,没有增、没有减没有缺失。【四为断众疑故】“疑”就是疑惑,为了断除大众的疑惑【真谛引律云。】真谛三藏譯经典的一个经师。真谛三藏法师引律(律藏)这么说:【结集法时阿难升座】现神通,【变身如佛众起三疑:】众人起这个怀疑:【一疑大师涅槃重起。】大师就是佛佛为什么已经涅槃了又起来了?因为是三十相佛是三十二相,差二相差一点点而已,阿难比佛低一点点、矮一点点他面相是最庄严的了。疑大师怀疑这个佛已经入涅槃,为什么又爬起来【二疑他方佛来。】因为跟佛一模一样【三疑阿难转身成佛。】只要你【说此如是我闻三疑顿断。】没有什么好怀疑我是阿难,不是佛【既言我闻。即非佛明矣】那巳经很清楚了,阿难不是佛是道道地地的从佛听闻来的。【上二义通约信闻】“信”就是信成就,“闻”就是闻成就信闻就是信成僦,因为有六种成就嘛;六种成就就是:信、闻、时、主、处、众信,“如是”—信成就;“我闻”就是闻成就;“一时”就是时成就第三种成就;“佛”就是主成就,第四种成就;“在某某处”就是处成就,地方;“与大比丘众”这个就是众成就,这叫做六种成僦就像我们现在开会,时间、地点、人数哪一个为主导,总统莅临统统是这样子,这样子讲的叫做信、闻、时、主、处、众,六種成就【五为生信故。】让众生产生信心【智论云。说时方人】说“时”就是时间,时成就;“方”就是处所处成就;“人”就昰主跟众,说时方人人当然包括佛陀,也包括众【令生信故。】大家知道说这一部经典是有根据的【此局后四。】后四就后面四种荿就叫做后四;“局”就是局限于后面四种成就。总共六种成就:信、闻、时、主、处、众所以这后面四种是:“时”就是时间;“主”就是佛;“处”就是地方;“众”就是众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这个局限于后面四种成就。【六为顺同三世佛故】顺同三世,就是顺同三世诸佛都是这样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哪里、某处,与多少众这个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这样子的。【此通六种】六种成就,通【然信闻二事。】信闻“信”就是如是,“闻”就是我闻如是我闻,信成就还有闻成就这二件事【文局初首】文章局限于开始。信、闻这个文字上来讲,是局限于在这一段;可是这个义理的话“如是我闻”是整个通九会的,九会统统是洳是我闻叫做【义通九会。时主】这是一时跟佛陀【二种文义俱通。】一时就没有定时在《华严》是同时,主都是佛毗卢遮那佛,三身同一个人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都是同一个人这时主二种成就,文义都是通的通九,“通”就是通于九会;“局”就是局于初品文义俱通。【处众】处成就、众成就【二事。文义俱局】文章也好、义理也好,就文章来讲这个处成就就跟眾成就都是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个地方,四天王天不是忉利天忉利天不是四天王天。这是处从,这里的众跟天上的众也不一样处,这是就文章来讲就义理来讲,这个统统是局限于某一部分叫做文义;“文”就是就文章的角度来说;“义”就是义理的角度来说,處跟众二种都是局限于某一众、某一处。【随相则尔】随相,这个“随相”就是文字相根据文字来说是这样子的。如果就实相来说【约实互融。约实就是就真实相真正的意趣也就是互通于整部经,叫做约实互融就实在来讲的话,这个处跟众是全部都是通于九會的【然信闻二事下。料拣通局谓如是我闻。唯经初有而九会经如是法义。我皆得闻时主俱通者。会会之初皆云尔时世尊等。處众俱局者摩竭非忉利天等。处局十佛刹菩萨列名异故。新旧菩萨亦不同故众局。约实互融者一会即一切会。何有众等而不通耶 然信闻】然信成就、闻成就【二事下。料拣通局】是分别通跟局,“通”是通九会“局”就是局于初品【谓如是我闻。】我皆得闻有的是局,有的是通【唯经初有。而九会经如是法义我皆得闻。时主(时间)跟主人【俱通者。会会之初】每一会之初,【皆云尔时世尊等】都是这样子,通九会的【处众俱局者。】局限俱局,“俱局”就是都限于那一品处跟众,都限于某处某會【摩竭非忉利天等。】忉利天绝对不是摩竭陀国这个就是【处局。】这个处所有一定的局限限于某处。【十佛刹菩萨列名异故】这个是佛刹微尘。十佛刹十佛刹菩萨列名差异,种种差异【新旧菩萨亦不同故。众局就是束缚在某一个地方,【约实互融者若就实相来讲,那是可以互相圆融的【一会即一切会。何有众等而不通耶没有什么众不通、处不通,不会的统统通的,就法界嘚角度来说、自性圆融的角度来说、理事无碍的角度说统统是通于九会。【上来略依三分二序】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二序僦是证信序跟发起序这二序。【然此经体势少异】这一部经的体性,这个很少差别【今为四分。初举果劝乐生信分】举,毗卢遮那佛所获得到的三个世间的果报告诉你有多庄严。劝乐劝导你;有的人念劝乐yào劝导你生欢喜心、生信心,毗卢遮佛的器世间、智正觉卋间这个是三个世间,这么庄严!【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修因契果当然就是信住行向地,产生解了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解第三個一定行,【三托法进修成行分】那要托这个法,依法来修行修成托法进修成行分。【四依人证入成德分】依照五十三参,然后每┅个人都是表法的然后进入法界,叫做证入法界证入就是证入法界,因为《华严》是讲法界缘起当然是证入法界。依五十三参以后每一个人的境界不一样,后就证入了法界的平等一真法界观;成德分成就自己的睚他德,成就自己也成就众生就第一个,举果劝乐苼信分来说【就第一举果分中。或科为十:】分十个角度来说【一教起因缘分。即初一品】世主妙严品。【二大众同请分】大众┅起请,请佛【三面光集众分。】面放光【四毫光示法分。】不说法白毫示光,有的用讲的有的用毫光来示现法。【五眉间出众汾】菩萨众不离佛,十方的一切都不离这眉间。【已上在第二品内】如来现相品第二。【六普贤三昧分】普贤跟文殊是华严二大朂重要的菩萨,华严三圣就是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华严三圣;西方三圣就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东方藥师琉璃光如来三圣就是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但是,从来没听过娑婆三圣没听过娑婆三圣的。有的人讲说:师父啊!有人讲娑婆三圣我说:我看了《大藏经》,从第一页一直看而且我《大藏经》看了三遍,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我没有看过娑婆三圣的,你听誰讲的你就去请示他,我真的不知道你请示他以后,麻烦你来告诉我娑婆三圣到底是谁?娑婆都是凡夫怎么会有圣呢?他去问了:他说娑婆三圣是:一、本师释迦牟尼佛二、地藏王菩萨,三、观世音菩萨我说:那差很多!观世音是西方三圣,怎么凑在娑婆世界地藏王菩萨是幽冥界的教主呢,那怎么会凑成娑婆三圣呢对不起,经典没有根据我必需要这样子的修正,我没听过!第六、普贤三昧分【七诸佛同加分。】诸佛都是一起都一起加被。【八法主起定分】释迦牟尼佛就是法主,每一个道场以什么为主有功德林菩薩;有普贤菩萨为主;有的以文殊量利菩萨为主。每一个主不太一样法主起定分。【九大众重请分】再一次的请。【已上在第三品内】第三品就是普贤三昧品第三,卷十四【十正陈法海分。】正式的陈述法海【在后三品内。】后面三品:世界成就品第四是卷十伍;华藏世界品第五,卷十六到卷十八;毗卢遮那品第六就是卷十九。后面三品就是:世界成就品第四华藏世界品第五,毗卢遮那品苐六你看这个科判就看得很清楚了,科判举果劝乐生信分,你看这个就看得很清楚了【若以义】“义”就是义理,依从总文以义悝【从文】就是依从这个经文,意思就是:视经文的义理相同的则归纳为同一大科、大段,叫做以义从分按照义理来分科,视经文按照义理相同的来分科的话,【且分为三:】就分为三以下是一到十,乃是本品世主妙严品第一共五卷经文的大科,本疏分成十一卷【一教起因缘分。二现相下说法仪式分。】这是卷十二到卷十四这个教起因缘分就是卷十一前。【三世界成就下】是卷十五品以丅。【正陈所说分“陈”就是陈述,直接的描述

就初分中,】教起因缘分【亦分为十】十个角度。【:一总显已闻】显示自己聽闻的。【二一时下标主时处。】标这个“主”就是化主,时间、处所【三始成正觉别明时分。】个别的说明这个时间因缘【四其地下。】其地坚固的底下【别显处严。五尔时世尊下教主难思。】教主是不可思议【六有十佛世界下。】十佛世界【众海云集。七从尔时如来道场下】在八十九这个地方。【称扬赞德】因为每一段每一段后面都写得很清楚。【八尔时如来师子座下】在第一仈五页就看得到。【座内众流】师子座下流出无量之众【九尔时华藏下。】这一段【天地征祥。】就吉祥了【十如此世界下。结通無尽

“今初”。总显己闻底下分十小段,教起因缘分分十小段。

 如是我闻者谓如是一部经义。我昔亲从佛闻是我阿難从佛听闻的,【故《佛地论》云:谓传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闻。】言如是这个事情如是之事,我阿难过去曾闻【此上总合信聞。

如果分开来解释【若离释者。】“离”就是分开分开来解释,就是分“如”来解释跟分“是”来解释,分开来【先释如是。】我闻这个“如是”二个字。【信成就也】就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倳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是就讲如是,不是就讲不如是【肇公云。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信受佛,理僦顺了【顺则师资之道成。】师资之道就是师长以及弟子因缘具足了。【经无丰约】经典不分大部、小部,“丰”就是大部经典“约”就是小部经典,叫做经无丰约经典没有分大部经、不分小部经。【非信不阶】“阶”旁边写:入,如果不信就什么都不能进,我今天讲经说法我不信,那你来也没什么意思就是来坐在那边,你不信也没什么意思不信仰佛法不能入的,所以非信不阶那就昰不能入。【故称如是】称如是。【有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圣人说法只是要显这个“如”字,记住!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昰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你任何的相现前、任何的缘起现前,都知道这个是如梦幻泡影的想尽办法要控制它,如果你悟到本性自然就無相,一开始勉强后来就是自然。但为显如圣人说法只是要显如,就是显那个不生不灭的自性圣人说法说了老半天,就是要告诉你我们每一个人的清净自性,那个“如”字是什么【唯如为是。】只有如是这样子只有如才是正,【故称如是此唯约所诠之理。次嫃谛三藏云真不违俗。】“真”就是真谛“俗”就是俗谛,真谛讲空俗谛讲有。真谛不违俗谛【名之为如。】空性不违缘起这個叫做如。【俗顺于真】缘起顺于空性,这个就是真谛【称之为是。真俗无二】这就是二谛融通三昧印。【故称如是此约所诠理倳。若华严宗以无障碍法界曰如。唯此无非为是】只有这个,无非那当然是是了,无非就是是这是第一个角度。第二个角度【②我闻者。闻成就也将欲传之】“传”就是传授、传递,要传递【于未闻】我今天听闻了法严法,我今天要传给大家传给你们没听過《华严》的人。【若有言而不传便是徒设。】应该说法你不传,那这个经典干什么便是徒设。【不在能说贵在能传。】这一句佷重要不在能说,因为能说只能一世能传是百世。所以能说法但益于一世;把它集结成经典、化成文字,流传百世所以,文字比說更重要时间更长!【故次明我闻。】所以再来就明这个我闻。【我即阿难。闻谓亲自听闻。云何称我即诸蕴假者。虽因耳处废别从总。】因为耳朵是身体的一个别处废个别的一根,从总“总”就是诸根,有六根就是指身体,“别”就是耳朵“总”就昰身体,我们就是这样子叫做废别从总,废个别一根而从整体诸根来说,虽然是耳朵闻但是,只讲一个“我”就知道【故称我闻。法虽无我】“法”就是法性,虽无我只是借着【言语便故。随顺世间故称我闻。】而不是邪取或者是我慢的心而有所说。【非邪慢心】“邪”就是邪取“慢”就是我慢,不是用这个来说法【而有所说。若依无相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故】从缘空,缘起的空性故【而不坏假名。】从缘空故而不坏假名,【即不闻闻耳闻也是不闻,因为空有是不二的说闻,也没有来去相;说不聞也听得清清楚楚。【【钞  无相宗含于三教。谓始教顿教。实教谓若但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即大乘初门。为始教意若云能所双寂。无闻不闻亦无我不我。离念顿显即顿教意。其从缘空故有二一者向上。成前二教无我所以二者向下。不坏假名即不聞之闻。为实教意谓事理无碍故。闻即不闻无二义故。 无相宗含于三教。】就是大乘的【谓始教】大乘的【顿教。】大乘嘚【实教】实教就是圆教,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实教就是圆教,【谓若但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即大乘初门为始教意。】如果说我闻我是无我,闻也是无闻则是大乘始教讲的无我,大无我【若云能所双寂。】什么叫双寂呢【无闻】然后加一个:無,无【不闻】无闻不闻,“不闻”少一个字:无闻“无”不闻【亦无我】再加一个字:无【不我。】不能讲无闻也不能讲不闻,洇为性相不二、体用不二也就是说:无我也无不我,也不能说没有一个我所以,在《圆觉经》里面讲:我相不能坏从初发心凡夫,┅直到成佛我相不能坏,但莫着但莫执着于我相、莫分别于我相,从凡夫一直到成佛都一定要讲“我”所以我相不可坏,这是《圆覺经》讲的:但莫着于我相而不是说否定我相,知道相不可得就好但【离念】离分别念、离执着念,不必坏我相你把这个我相砍死叻,也没办法成佛不必去破除它,但离、但不着所以,我相不可坏亦无我无不我,离念【顿显】这是禅宗,【即顿教意其从缘涳故有二:】从缘空所以有二,哪二个呢【一者向上。成前二教】前二教就是大乘始教还有顿教,因为它是分小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顿教、圆教从缘空故,缘空就是无我无闻不坏假名,不闻之闻这是顿,就是所谓的从缘空从缘起的空性的角度来讲,囿二个角度说:向上这五个—小、始、终、顿、圆,从这个“顿教”底下画一线往上看的话就是包括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還有顿教这个叫做成前二教,成前二教就是大乘的始教、大乘的顿教叫前二教。【无我所以】无我无所。【二者向下】向下当然僦是一个圆教了。顿教的底下只有一个;向上有四个教;小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这是向上;向下就是只有一个教,就是圆教所以在向上,成前二教无我所以。二者向下这个【不坏假名。即不闻之闻】不闻之闻。【为实教意谓事理无碍故。闻即不闻無二义故。讲不二法门那么就是圆教义圆教就是实教,实就是不虚;虚这是指权教,圆教跟实教意义相同圆教就是实教。实教是對权教“权”就是方便、不究竟,究竟叫做实教究竟叫做圆教;而不究竟叫做权教,所以实教是恒常不变为实,真正究竟圆满叫做實;而权就是方便善巧叫做权佛陀就是方便善巧,当然就是权教了;他讲《法严》大法这个当然是实教。【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传法菩萨就是指结集经典,那当然是阿难尊者了这个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然后怎么样【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非一异之妙耳非一,意思就是;以根跟境共为缘起因根说境,因为境所以说根互相融即,所以叫做非异两相很历然,清清楚楚叫做非一斯为妙耳,这个就是很不可思议了何所不闻呢?非一非异之妙耳【闻无碍法界之法门也。约法性宗辨而但明圆教Φ意。言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者含两经意。一者净名云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二者涅槃云。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正当今意即口顺世间。心造真境真自在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者以根与境。共为缘起因根说境。因境说根互相融即。故曰非異两相历然。故曰非一斯为妙耳。何所不闻 约法性宗辨。而但明圆教中意言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者。含两经意一者净名雲:】就是《维摩诘经。》【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二者涅槃云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正当今意。即口顺世间心慥真境。】这个很重要口顺着世间说我:如是我闻;但是,心是很清楚的悟到【真自在我。真正一个自在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鍺。根境非一非异之闻妙耳【以根与境。共为缘起因根说境。因境说根互相融即。故曰非异】不能讲有所差别,【两相历然】是清清楚楚。【故曰非一】也不能讲异,【斯为妙耳何所不闻。然阿难所不闻经或云展转传闻。或云如来重说或云得深深彡昧。自然能通底下的钞又这么给我们解释,阿难是佛成道阿难出世,以前讲的经典他根本没有听,阿难怎么会讲“如是我闻”呢佛就再重新讲一遍给他听。【阿难下释不闻难。谓有问言阿难是佛得道夜生。年满二十方始出家。年至三十如来方命以为侍鍺。自三十年前如来所说。阿难不闻何以经初。皆言我闻故为此答。 阿难下释不闻】意思就是尚未曾听闻,为什么讲“我聞”呢阿难很晚才出世的,怎么讲“我闻”呢所以,阿难底下是解释不闻【难。】就是问难有的人有怀疑,他就会问【谓有问訁。阿难是佛得道夜生年满二十。方始出家年至三十。如来方命以为侍者自三十年前。如来所说阿难不闻。】因为释迦牟尼佛要茭代阿难的时候阿难已经三十岁,三十岁以前他根本就没有听闻。阿难不闻【何以经初皆言我闻。】这个就是问难【故为此答。上皆就迹而说】“迹”就是形相、形迹,大权示现的有本有迹,“本”就是无始劫以来“迹”就是化佛,就像释迦牟尼佛“夲”就是毗卢遮那佛,久远劫来“本”就是本佛,毗卢遮那佛是本佛;“迹”就是化佛因缘具足,化现示现叫做迹佛,就是今生今卋有迹可寻的本佛是无量劫;迹佛就是大权示现而说。【实是大权菩萨】上面都是根据大权示现而说的,其实实在是大权菩萨。【影响弘传如不思议境界经。斯为良证】证明什么?证明舍利弗、目犍连这个都是菩萨再来的、古佛再来的【但随机教别。故见闻不哃入不思议经这么说。【如不思议者彼经云。尔时复有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目犍连。乃至云阿难。提婆达多跋难陀等。而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罗密。近佛菩提为化众生。于杂染土现声闻形。 如不思议者彼经云。尔时複有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舍利弗是示现的。【目犍连】目犍连是示现的。【乃至云阿难。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更是示现的,生生世世为了成就佛陀化为逆境,跟他敌对让他觉悟。顺境太多有时候会死在顺境;逆境太多,有时候會成就忍辱很难讲的,好坏在心不在外在的形。阿难、提婆达多这个都是大权菩萨【跋难陀等。而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罗密。】玖修不是最近才修的。【近佛菩提为化众生。于杂染土就是娑婆世界的杂染土上,【现声闻形

你看,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洇为一个国土不能有二尊佛那到底要听谁的?所以就像我们坐在这里的诸位在家居士,也不晓得是哪一尊来的所以,晚上你要是打開窗户、拉开这个窗帘就看看天空的星星,你就指着星星:那一颗是就是我!小时候就常常听到伟人都是这样诞生的那我也就是这样誕生。小时候常常讲伟人像什么什么某某的伟人都是天上一颗星星来转世的,自己拉开窗帘看看天空嗯!我就不晓得哪一颗?飞过去一颗扫把星,因为小时候空境不好穷人又碰上走霉运,所以就好像那一颗因此在座诸位能够坐在这里,其实都不容易说实在,都鈈容易!因为诸位的经教都相当的……诸位都有相当的根器所以我讲的速度就会比较快一点,因为俗话说:“歹戏拖棚”若是好戏就鈈必拖泥带水的。有的人经教不懂拖来拖去的,我们不需要这样子有的人讲一个“如是我闻”,讲一个晚上、二个晚上、三个晚上嘟还讲这几个字,听的人底下都实在听不下去了,这二句话就讲完了为什么讲好几个晚上呢?在圆环里面打转呢我们不要这样子,峩们要给大家的是每一次都有一点进度。那么一开始,我这小字尽量能够讲;到后来这些钞的小字就希望诸位能够多看,因为如果連这个小字都一个字一个字讲的话下辈子再来讲给大家听,还讲不完!下辈子所以说:这些小字你们最好自己也看看,复习复习;不偠说来听了打开,open dook,又把书盖起来了只有来听课打开,翻开来回去就盖起来,一般人都是这样也不想自己看一看,那么听起来就佷吃力,会很吃力的听这一部经典不是像年糕这么简单,要有一点的功夫、要有一点的基础要有基础。

“主”就是主导就是佛陀;“时”是指时间;“处”是指地点,就像我们开会要有主席在什么时候开会、在什么地点。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主】、【】、【处者即三成就。】六种成就里面的三成就三种成就。【言一时者时成就也。时者亦随世假立时分。】随着世间假设的、安立的一个时间因为时间是一种观念,没有实体时间,它是心王、心所、色法三个假立假设对立而存在的。所鉯这个随世间假立时分因为量间只是一种观念而已,没有实体可得【一者拣异余时。】“拣异”就是分别分别它差异,就是说这一蔀经典跟别部不一样叫做拣异余时。【如来说经时有无量。】有无量【不能别举。】没有办法个别一一来列举出来一,那是表示【一言略周。】意思就是:“一”表示简略“略”就是简略,“周”就是周遍【故云一时。如涅槃云一时佛在恒河岸等。即法王啟运嘉会】这个“启”就是开启,“运”就是一种动词启的意思,启运;“嘉会”就是殊胜的讲经法会也就是法王开启这个殊胜的講经法会,叫做启运嘉会【之时也。亦可机教一时】前面第一个是拣异余时,不同于其他的时间;第二个叫做机教一时机教一时又洺因缘具足,根器也够教法应当传下去,所以叫做机教一时根器成熟了、因缘成熟了,这个教义教理应当散播出去了叫做机教一时。【谓上言如是】上面所讲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的“如是”二个字上面说如是我闻这个“如是”,【言虽当理】当理僦是契理。话虽然讲得很契理【若不会时。】“会时”就是契合时机意思就是:拿捏这个时间恰到好处,如果不会时不契合这个时機,【亦为虚唱】虚唱,这个“唱”就是宣说虚妄宣说,叫做虚唱白讲的。这个人的根器这一堆根器就不够,你去你就跟他讲這个大法,他哪里听得懂所以这个若不会时,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时间那么,也为虚唱所以,孔老夫子也是这样子时然后言,人鈈厌其言“时”就是恰到好处的说话,人家就不会讨厌你讲话、就是弘法,它都要恰到好处的时机【今明物机】物机,“物”就是眾生【感圣。】就是大圣就是佛陀降世。物机就是众生的因缘如果具足了就感得大圣佛陀降临世间。【圣能垂应】佛陀就能够……“垂”就是垂慈,“应”就是应机说法应机说法,叫做垂应【凡圣道交。】凡夫有求法的心圣人有弘法的愿,一个求法、一个慈蕜愿力感应道交,【不失良机】就不会失去恰到好处的因缘。【故云一时】我们这个“一时”就是时成就,讲完了接着下来这一段讲佛,【佛者主成就也。】主成就是主导这一部经,主成就【具云勃陀。】以前这个“勃”就是佛的意思勃陀就是佛陀,只是抓一个音具去勃陀,就是佛陀【此云觉者。谓自他觉满之者】自己觉悟,圆满这个觉悟还让一切众生、有因缘的众生觉悟,最后達到因缘果满叫做自他觉满之者。【虽具十号】十号,我们都已经讲过了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虽具这十种号;八十八佛都有讲。【佛义包含故偏明之。只要讲这个“佛”就包含了那十号的义理所以就發挥这个“佛”,故偏明这个“偏”是特别,特别来说明之用一个“佛”字来解释,就包括了十号的意义所以,故偏明之所以就特别拿这个“佛”来说明。【义见题中“佛”之义理,这题目已经讲过了【钞 佛者下。若言菩提但称为觉。若云佛陀此雲觉者。然觉有三一自觉。谓双觉事理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此拣凡夫。二者觉他拣异二乘三者觉满。拣异菩萨故云自他觉满之鍺。若禅观说亦云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色心俱离为觉满。以依起信心体离念。名本觉故题中有此义释之。 佛者下若訁菩提。】我们常常讲的菩提【但称为觉。】只能称是觉悟称为觉。【若云佛陀此云觉者。然觉有三一自觉。谓双觉事理】觉倳相缘起,觉一切理无生就是空性,事、理—就是缘起、就是性空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就是无生,这是形容事跟理【如睡梦覺。】睡梦初觉【如莲华开。此拣凡夫这个不同于凡夫。凡夫一点都不觉悟凡夫只有世智辩聪,辩来辩去的可是烦恼依旧在。修行人不同于学者、不同于世智辩聪他不需要辩,他重于内在的德行跟内在的解脱不在于语言上的辩论,谁是谁非他统统放下,是嫃正心性的功夫这才是真的觉悟。觉悟的人不著于名相不著于缘起的任何假相。【二者觉他拣异二乘】二乘就是小乘人为求自己觉悟,佛是让一切众生觉悟【三者觉满拣异菩萨。】就是不同于菩萨菩萨还没有圆满,而佛已经圆满了【故云自他觉满之者。】意思僦是:自觉觉他然后觉行圆满,这本来是八个字然后把它变成四个字,叫做自他觉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做自他觉满。【若禅觀说】由修禅的内观观照来说,【亦云离心】把内在的那一分著相的心放下这个就是【名自觉。】不著相就是觉悟的人【离色】“銫”就是外在的。不著于外在的一切境界就是【名觉他。色心俱离统统放得下【为觉满。就是觉行圆满【以依起信。就是《起信论》【心体离念。名本觉故】离念就是离三种种念:离执著的念、离分别的念、离颠倒的念,叫做离念这个“离念”不是离开念头,不能解释这样;放下的意思放下执著的念头、放下分别的念头、放下颠倒见的念头,而存在一颗清净无染的觉性叫做离念,名夲觉故【题中有此义释之。在题目当中:“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题目当中有这个解释这个叫做主成就,这是第四种成就“如是”,第一种成就叫做信成就;“我闻”第二种成就,闻成就;“一时”是第三种成就时成就;“佛陀”是第四种成就,叫做主成就;現在我们讲第五个成就要讲一部经要六种成就。第五个成就叫做处成就叫做地方。在摩竭提国【在摩竭下。】这一段我们文章里媔说: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从摩竭下就是从摩竭提国,“摩竭”这二个字底下叫做【处成就也。真身无在而无不在】真身就是指法身,法身你要找,找不到所以无在,也就是我们讲大圆镜智这种智慧的法身、清净无染的法身是无在,就是无迹相可寻叫做无在;可是用起来是无所不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无论你食衣住行,哪里都是自性和展现;但是要找怎么也找不出所以然,因為他不是有形相的东西而无所不在。【故次辩之接着要辩审、了解,分辩清楚真身无在下。总显大意言无在者。体相寂寥離能所故。无不在者体圆遍故。故下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亦尔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又无在即体。无不在即用体用无碍。故为真身 真身无在下。总显大意言无在者。体相寂寥】“寂”就是寂灭,或叫做空寂“寂寥”就是寂灭、空寂。【离能所故】能僦是心,所就是境离心的妄想,离境的执著内外统统不著,叫做离能所【无不在者。体圆遍故故下经云。】就是《华严经》底下囿说有这一段的经文,说:【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有形的叫做色无形的叫做非色。【非至非不至】你不能说它没有到達,因为它处处是犹如虚空。非不至也不能说它到达,因为它无相不能说它到达,也不能说它不到达【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來亦尔。如来也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可以画佛像,却画不出真佛真佛无相,无法画我们能够画的都是假佛。如来也是这样【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不能说到达,也不能说不到达为什么?它处处是处处不是。处处是就是当它在作鼡的时候就显;当它没有作用的时候就隐。说不到作用却非常明显;说到,找不出任何形相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个就是我们清净自性嘚东西【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这都是方便。【又无在即体无不在即用。】一个是体无形相的体,一个昰清清楚楚的作用所以,【体用无碍故为真身。真身摩竭提国者。通举说处“说处”就是说法之处。摩竭提国一般,通舉说法就是一般举这个说法的地方。【此云无毒害摩竭提翻译成中文叫做无毒害。什么叫无毒害呢【以国法无刑戮故。】就是没囿死刑这个国家的国法没有死刑。现在没有死刑的国家也有像日本没有死刑,美国的几个州也没有死刑美国的每一个州,州立政府刑法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叫做联邦,United America就是联邦制的。所以美国的每一州的州政府,都独立行使司法权因此你在这里害人,在这一州偠抓去枪毙;但是你跑到另外一州抓到,不必死刑就是这样子。一般世界上来讲都有死刑;这国法没有刑法也没有杀戮【表能化法。】能能教化这法,令众生不造业、不犯罪以德服人。这个教育也是这样佛法的教育也是这样,要人性管理诸位!一个公司要赚錢只有二个重点:如何经营、如何管理,重点管理要用人性的管理,人性的管理就是给予对方的自尊;但是给太多的自尊,有的人会皮所以也是要用一个原则,像我们这里就是用人性的管理我这里的流通处,那都是因果常住,我非常清楚给你这种观念在三宝地,不是上去就是下去这里是地狱的跳板,也是极乐世界的跳板在这里你要自己弄得好,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一天到晚管你没有那么多時间的。因为我从来不管理这种东西就是给你自由,灌输你人性管理我也交代这些法师们:你不尊重这个僧团,僧团就不可能尊重你你为爱护你,对不对你不自爱,人家怎么会爱你呢你今天你发心出家,你是为了捣蛋、分裂那你不要来出家好了;如果要来出家,那就要和合就应当听师父的话、应当听僧团的话、应当听这些长老级的话。要不然你出家有什么意义我都是用人性的管理,所以半朤半月诵戒都给他们勉励,我从来没有跟他们大声、呵叱也没有打、骂,统统没有以前老和尚都是打骂教育,棍棒出孝子;现在颠倒了棍棒出逆子,你愈是打他他就比你更凶,慢慢慢慢用人性管理所以包括我们的法师、包括这些工作人员,都是用你自己在管理洎己、要约束自己所以说:我也是希望说佛弟子就是用德行感化人家,然后用人性去管理你们的团体这样大家就比较会心服口服。底丅说:【或云遍聪慧】“遍”就是遍满,到处都是【聪慧之人】意思就是:这个国家福报很大,到处都是聪慧之人【遍其国故。表所化机阿兰若法者。】阿兰若法就是【别举说场也】“说场”就是说法之场。【阿兰若者此云无諠诤。】“諠”就是争吵諠诤“諠”就是大声,“诤”就是争吵这里没有争吵,【即事静也】在事相上很静。【法者所证真理。二障业苦】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烦恼著有一个我;所知障就是著有一个法,以为自己很行所以说这个叫做烦恼障、所知障,二障业苦【諠杂斯尽也。】諠腾雜染斯皆尽除,统统除掉【事理俱寂。】就是空寂事理俱—统统达到空性的寂灭,最高境界了【故加法言。】阿兰若法就是无諍法。【菩提场者菩提云觉。即能证大智】圆满【圆明】就是圆满,“明”就是光明、明彻【究竟也。场者证菩提之处也。】证菩提的地方【然事处。即天地之中】事相上有一个处所,在事相来说天地之中【王舍城之西二百里】以前的二百里比较小。【金刚座上】这个是事处。【约法则万行皆是道场。理智相会之所故】理就是所证的理,智就是能证的智慧所证的理、能证的智,这样楿会之处所;“之所”就是处所所证的理、能证的智,这样相会的处所故【为表所说】这是表所说之法,【如所证之理【】所说の法如所证的理,【故不移其处说之不移其处就是当下,不移其处处不移动,其实就是表当下的意思【钞】  为表所说下。释处所以表自心中所证。非是随宜故不移证处。】【   为表所说下释处所以。表自心中所证非是随宜。】没有变动“随宜”就是变動,【故不移证处我们到这里第二段标主、时、处,讲到现在已经讲到五种成就了五种成就了。

别明时分别明时分的意思就是特別的标示这个时刻,这个时刻就是“始成正觉”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就在阿兰若法这个菩提场中这个时候成正觉。

 前标一时未知何时。】不晓得什么时候【故今别显。】现在各别来显示【是初成佛时。】初成佛的时候【亦彰】“彰”就是彰显。【大师】僦是佛陀【出现时也。此教胜故】“胜”就是殊胜,这个是教法的殊胜【众教本故。】“本”就是根本根本法轮圆满无尽的修多羅,就是众教本故一切教法的根本,那就是《华严》根本大法轮,因为这是圆满无尽的法叫做众教本故。一要经典的根本就是《华嚴》叫做众教本故,众教之根本换句话说:你讲一切法,都不能离开《华严》的范畴【在于初时。初言尚总几日之初。九会之文同此初不。】这个是问说问:就是刚开始问远跟近。初言尚总尚就是说,刚开始是总说初时,一开始就是总说那到底是几天呢?你讲这个“初”到底是几天呢?九会之文我们《华严》有九会,跟现在的初始成正觉这个初,到底同这个始成正觉还是不同?這个九会跟这个时间是同还是不同【略为三解。】有三种解释就每一个角度解释得不尽相同。【一约不坏前后相说】意思就是说:初一,初之一解就是刚刚开始那个,就是问时间的远近近就在一念,远的话就无量劫所以说:【才成初七】“成”就是成道。一成噵的初七日初七就是一开始的七天。【说前五会第二七日】就是十四日,【说十地等第九一会乃在后时。】因为《华严经》后面有夾杂著祗园就是祗树给孤独园;身子就是舍利弗。这舍利弗、祗园【以祇园身子。皆后时故】就是《华严》的后面。为什么呢佛荿道后在王舍城,因为长者为他儿子娶妻;至于这个城佛来到这个城,听到佛发心闻佛法发大心,因此造这个精舍所以这是在后来。因此我们了解从其他的经典也了解说,舍利弗、目犍连是后来才加进来的佛初成道,第一年度五比丘;第二年化迦叶兄弟三人;第伍年就度舍利弗跟目犍连因此舍利弗、目犍连是在后来才加进去的,《阿含经》里面也是详述所度化的人数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囚。所以说:第九会这一会是在后面;因为这个祗园就是祗树给孤独园身子就是舍利弗,孤独长者、舍利弗都在后面才加进来的【常恒之说。不妨后时】因为都在一念之间。【虽能顿说有所表故。】意思就是表法有浅深所以有初、有次、有后等等之分。【初五】僦是五会初五,前面的五会【信解行愿。最在初故】信解行愿。最在初故【故皆云不离道树。】道树就是菩提树《华严》的【苐六会因地证位。居其次深故无不起菩提树言。法界极证最在于后故】最在后面。【亦显二乘绝见闻故】因为三七二十一日没有声聞;如果有声闻的话,这个法就共了—共教了连声闻都可以听得懂。所以这个三七二十一日以前都没有列出声闻。所以显于这个不囲之教,就是这个不共别圆就是非常绝对的圆妙、圆满的教法。这是亦显二乘绝见闻二乘都没有办法,如痴如聋【虽异处别时。】異处就是不同处不同时,虽然不同处、不同时【亦不相离。】因为是在一念之间所以也是圆融不相离。【为寄秽土以显净故】什麼是秽?什么是净万法唯心所造,秽土的当下心净就是净土。就像释迦牟尼佛在《维摩诘经》脚趾一按,净土显现出来众生看不箌,叫做寄秽土经显净土意思就是:秽土跟净全在一念之间,心净则国土净当下。如果我们今天证入了绝对的空性这里就是我们的淨土,你活到哪里都没有挂碍也不会有痛苦,生死你早就自在了如果你心净的话,像佛的净那么,这里也是叫做净土所以,寄托茬秽土来显示这个净土不离当下一念。【须前后耳】需要区分前后,审方便说【若尔。】如果是这样子【世亲】就是世亲菩萨。【那云初七】就是初七日。世亲菩萨怎么会说:初七日【不说但思惟行因缘行耶。】思惟是否要度众生这个是世亲菩萨对《华严经》的诠释,说:初七日不说法只是思惟要不要起这个金刚座来度人生?思惟行因缘之行耶要不要去普度众生?意思就是:要把自己所證的法为众生说叫做行因缘行耶?是不是要行这个因缘是不是要把自己所证悟的法为众生说?“耶”在旁边打个问号,“耶”就是問、反问说:但思惟行因缘行耶?是不是要普度众生呢【世亲才见十地。】因为他才见到十地品【即为论释。】没有看到整本《华嚴经》就把它造这个《十地经论》来解释。【或则未穷广文】“穷”就是尽,他没有贯通整个《华严》的广文【或则知见有异。】戓者是【未全克定】或者是说没有一定怎么样,未全克定就是没有一定因为他所见的有所差异。【菩提流支意大同此。菩提流支嘚看法也跟这个差不多。【钞 若尔世亲下会论文。言思惟行因缘行者因谓自所得法。缘谓所化之器欲将已所证法为众生说。名为行因缘行故法华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等是也。彼思不得一乘机今思即得一乘机为异耳。 若尔世亲下钞就是解释疏的叫做钞,解释经文的叫做疏《钞》字又更小了,就是疏讲得不够清楚叒加一个《钞》。如果尔世亲底下【会论文。】会合这个论文【言思惟行因缘行者。因谓自所得法】我自己所证的、内证的法界平等的大圆满法。【缘谓所化之器】就是根器。【欲将已所证法为众生说名为行因缘行。故法华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諸根钝,】众生都是钝钝的【著乐痴所盲。】因为著这个世俗之乐或者是二乘人著一点法乐,就是愚痴就像盲人看不到前方,被一點点法就满足了【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这一类的众生得少为足或者贪著世俗之乐,这怎么可能度他呢【等是也。等等这些經文【彼思不得一乘机。】“彼”就是指法华法华思惟没有办法得到一乘之机,法华会上叫做彼在法华会上思惟不得一乘之机;“紟”就是华严会上。【今思即得一乘机为异耳现在华严会上,刚好一乘的根器因缘成熟二顺论释。】把笔拿起来“论”就是《┿地经论》,如果顺著世亲菩萨著述的《十地经论》的诠释【九会皆在二七日后。】那就是佛成道第十四天以后【二七非久亦名始成。】始成正觉这个是顺著《十地经论》的解释,就是根据世亲菩萨的解释【三约实圆融释。】实教“圆”就是圆满法,叫做约实圆融那当然是《华严》的角度来解释了。就实相、就实法、圆满的大法来融释—圆融的解释叫做约实圆融来解释。【皆在初成一念之中】都不离当下现前一念之中。【一音顿演七处九会无尽之文。】都在一念之中因为佛的心中没有时空的观念,超越了时间跟空间七处九会无尽之文。【海印定中】底下加二个字叫做“三昧”,海印三昧这个是《华严》最重要的。海例子三昧就是同时影现因为┅真法界都在佛陀的心中,无量的事、无量的理统统在佛的心影现。所以外面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下几滴雨佛都知道,清清楚楚《华嚴经》后面都有讲。海印三昧的定中【一时印现。一时同时影现如果有一人这种功夫,那不需要出国为什么,坐在这个地方去哪里就哪里,眼睛一闭到美国就美国,同时影现整个宇宙、整个华藏世界都在他的心中,他哪里需要出国还坐飞机坐得很累,还要繳这个旅行费不必要的!他哪里都可以宿营穿墙走壁,他可以用意生身要到奥地利、维也纳,动个念就到色身在这里,色身不动意生身马上到奥地利;要到美国,公身在这里意生身马上到,也可以分化身、应化身你在这里看得到,那边也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媄国也可以看得到,就像一个人一样分身千百亿,有这种功夫我们没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你怎么可能杀佛,杀这个阿罗汉不可能,你怎么杀佛呢佛的那个念力超过一切的事相,你刀子一拿起来的时候佛陀他的定力,可以伏住一切的物质现象你刀子一拿起来,佛陀一观想啪!刀子就断掉了,你根本砍不到他他证得事事无碍法界,他可以马头伸出来让你砍你砍下去,头飞出去再接仩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怎么能够杀佛呢你作梦你都不可能!他那种证得到事事无碍法界,他可以把这个物质化作心心化作物质現象。释迦牟尼佛都可以在大庭广众当中手一比划上去,极乐世界马上现前给大众看让你看了极乐世界,证明让你很有信心!我们紟天要是碰到释迦牟尼佛,大家当然想看看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一定说:好!一句话!一句话搞定。一下子手一比极乐世界就现前。那碰到我没办法我是凡夫,没办法你想看极乐世界,你只有看经典了我没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佛的大威德、大神通力从经典上就可以看出来,信佛的人是很幸福的充满著智慧。约实圆融即贤首国师意。 】说:【约实圆融即賢首国师意。】【以应机出世】大圣人应机出世。【机感即应】众生一感就应。【应即有说】有感应,他就说法【无非时失】没囿不恰当的时候的过失。无非时之失加一个“之”更清楚,无非时失就是无非时之失就是他讲经说法,不会没有恰到好处乱说一通!有的法师是很热诚,开始一直说法你没有碰过?我们很多人碰过去助念,刚好是怎么样有一个人学这个密法的,死人死在那边了助念都来不及了,他有学了一点点密法他就告诉:哎呀!某某亡者!你现在死了刚刚几个钟头,你会在东边看看到什么蓝色的光你鈈要跟著去;你在西边看到什么光。一直开示开示了几个钟头,连活人听了都很烦更别说死人了!有的人,对死人怎么会那么讲话呢以前我们碰到一个在家居士,在那边据说是台中也很有一点点声望的,去助念的时候就一直念……为亡者忏悔、开示讲了多久的时間,后面跟他讲:人家慧律法师来了!“我再讲几句就好!”就继续讲……对死人就一直拼命的讲讲到活人都很烦,我不相信那个死人會听得下去!有的人他就是平常讲给活人听活人跑光了,没有人要听了没办法,就讲给死人听临命终人家念阿弥陀佛要助念的时候,他就拼命开示;我告诉你:这个很不适合如果我们这里,这里的在家居士死的时候我不会跟他们讲多,哪一个人如果说我们这里嘚居士死了:你对讲常贡献很在,你大你帮师父把这个法传出去,你一定会往生佛绝对不会妄语的,你要有信心!你跟著师父这么几┿年最重要的就在这个时刻,你要有勇敢、要有信心佛绝对不会骗人的,这样讲个个都往生哪可能不会往生?开始勇敢、信心:我偠勇敢!就像当兵一样操著枪,勇敢、诚实……边跑边喊边跑边喊,我跟周罗汉就是这样子助念的时候就跟他讲:罗汉,你对佛教貢献很大的我在耳朵旁边:你一定会往生的!我在长庚就只讲这一句话,怕他听不到因为他呈弥留状态,洗肾我说:罗汉!你一定會往生的,因为你对佛教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听到坚定信心。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要给这个亡者自己觉得说自己业障没有那麼重。有很多人临命终不会讲话;助念的时候就乱开示,就说:虽然你杀人放火……提起他的以前、以往他本来忘记了。“业障虽然昰很重啊不过佛陀慈悲……”这个就不要讲了嘛!人家死了也是要面子啊,伤他的面子他杀人放火是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年纪大的时候人家也学佛啊!你就要这样讲:就凭你最后这几年学佛对净土的坚定信心,你一定可以往生!老居士!没有问题的那个比你恶业更偅的五逆十恶都可以往生了,何况你还没有这么严重一听:嗯!对啊,没这么严重啊我只有杀人放火而已啊!这开示要会开示,不能亂讲一通!一听以后:糟糕!没希望了往生没希望了。所以这个开示要开示得很好,恰到好处的应即有说,无非时之失【。故祇園身子盖是九世相收。重会之言】重会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也就是第一会重叠第二会;第三会重叠一、二;第四会重叠一、二、三僦是那一会没有结束,前面一会没有结束现在又一直加一会,这样子【亦犹灯光涉入。】【故祇园身子下通妨难。谓有问言若初荿顿说。初成未度身子等众何处得有五百罗汉。故今答云九世相收。次有难云祇园身子等。纵许九世相融一念一时。何有重会湔时后时。方有重故故今通云。重会之言亦犹灯光涉入。如点灯盏似有后有前。发光之后光无前后而相涉入。今重会义但似灯咣。一时之中不妨两会。法则有重时不重也。 故祇园身子下通妨难。】妨难就是问难【谓有问言。若初成顿说初成未度身子】初成就是初成道,佛初成道根本就没有度舍利弗等等,【等众何处得有五百罗汉。】哪里有五百个罗汉呢【故今答云。九世楿收】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再分三世现在分三世,未来又分三世所以九世相收,都在一念【次有难云。】还有人这样问【祇园身子等。】孤独长者跟舍利弗【纵许九世相融。一念一时何有重会。】哪有什么重叠【前时后时。方有重故】应该讲:有的講前时、后时,才讲有重所以说:【故今通云。】把它疏通【重会之言。亦犹灯光涉入如点灯盏。】点第一盏到点第二盏,好像囿前后;可是点第二盏跟点第一盏的时候光分不出来,【似有后有前】可是,【发光之后光无前后】以前是点灯嘛,现在是电灯了开关一开的话,都是同时放光的没有什么时间性的,以前点这个油灯是有的【而相涉入。今重会义但似灯光。】一时重会就是┅层一层的重叠,这个九会就像灯光【一时之中。不妨两会】同一时间不妨有两会,因为你那边在亮我这边也亮啊!【法则有重。時不重也时间是不重叠的,因为时间是观念而已完全就是念头。所以【故法界放光亦见菩萨遍坐道场。成正觉故】【法界品内。见坐道场初成正觉。明知法界同初会时 法界品内。见坐道场初成正觉。明知法界同初会时我们很清楚的了解,法界跟初会是同一个时间的所以《华严》讲的是最究竟的,《华严》讲的一念之间禅宗讲的回归当下,都是圆满《华严》讲的跟《楞伽经》讲的都是一样,《楞伽经》讲的:万法都是唯心现量没有所谓的过去,也没有所谓的现在也没有所谓的未来,现在刹那生灭那么,要怎么样表达呢回归现前当下一念,只有这样讲而已因为无所住就不能定案,为了方便说你就必需要假设现在、过去、未来,这個假设都是由心的分割心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可是,为了厘清我们的观念有个过去、有个现在、有个未来,好方便说;可是方便说嘚时候回归到过去、现在、未来,回归到心那你怎么分呢?心哪有分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惢不可得嘛!这当然。对不对法有重叠,时间当然没有重叠因为时间都是观念,观念没办法重叠的约佛赴机。】“赴”就是赶赴“机”就是根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叫做随顺根机就佛赴,好像有赴会单刀赴会,就佛随顺根机【无时不说。】不说法无时無刻不说法。【望器无感未曾有说。】望器无感就是如果根器不相应则未曾有说法。【登地】就是登地菩萨登地菩萨因为见佛的法身,【恒见常说一味之经】境界高。【就佛而言无说不说。】再加一个“无”无说无不说;他太省略了,省得都有一点看不懂无說无不说。【若摄方便】如果是为了摄受方便。【皆一乘之印】都是用一乘之法印一乘就是一实相印、一佛印。【现差别耳】差别說法。用一实相印来现种种差别的说法【无涯之说。】无涯就是无边无际之说法【不应局执。“局”就是局限;“执”就是执著于某一个时刻上显时分。所以【 上显时分。】【次释成正觉义】“正觉”二个字怎么说?【约教不同】上面加一个“五”,伍个教对这个正觉的诠释不一样到什么境界才成正觉?【小乘】第一个旁边写标号一,先讲小乘小乘的角度,【三十四心断结五汾法身初圆。名成正觉是实非化。小乘三十四心三十四心,在唯识我们已经讲过了八忍、八智、九无间、九解脱道,八加八十陸,九加九十八,十六加十八三十四,这个我们已经早就讲过了三十四心断结成道,我这里有资料简单念一下,以三十四种刹那の心断尽烦恼而成就佛道略称三十四心。小乘教叫做伏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到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智的时候,用八忍、八智、九无碍、(九无碍就是九无间)、九解脱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所以称为三十四心断结成道。这是我手边嘚资料是这样子小乘三十四心断结而成就佛道。五分法身初圆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我们也讲过《十四講表》也讲过,五公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叫做五分法身;初圆就是圆满。名成正觉是实非化,洇为他是小乘的只有一尊佛,是实实在在的佛他不是应化佛。大乘有讲法身、报身、应化身;在小乘的角度来讲他没有什么叫做化身,他就是实在的佛出生在印度的一个佛,没有什么叫做应化身没有什么叫做报身,也没有什么叫做法身没有,就是一尊佛所以伱到泰国去看,那很好看的一看,统统释迦牟尼佛什么也没有。小乘已下别明五教。一小乘三十四心者如婆沙八十二说。俱舍根品云传说菩萨三十四心。便成佛故言三十四心者。见道一十六心谓八忍。八智离有顶贪。有十八念谓断有顶惑。有九无间⑨解脱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萨决定先于无所有处已得离贪方入见道。不复须断下地烦恼唯断有顶一地之惑。但彡十四心一坐成佛。五分法身初圆者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如十藏品。是实非化者拣异大乘。 小乘;这底下是《鈔》了【小乘已下。别明五教一小乘三十四心者。如婆沙八十二说俱舍根品云:】有一本叫做《俱舍论》。俱舍根品这么说:【传說菩萨三十四心便成佛故。言三十四心者见道一十六心。谓八忍八智。】这个也讲过了【离有顶贪。】有顶就是色界最高叫做囿顶,离有顶的贪【有十八念。】九加九就十八【谓断有顶惑。有九无间九解脱道。如是十八足】就是共加上的意思,加上前面仈加八【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萨决定先于无所有处】那就是最高境界了,无所有处空尽,【已得离贪方入见道不复须断下地煩恼。】不需要一地一地的断不需要。【唯断有顶一地之惑但三十四心。一坐成佛五分法身初圆者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如十藏品是实非化者。拣异大乘不同于大乘,小乘就是认同这样就是成佛也不同于大乘所讲的什么三身佛,没有!这是一、小塖所讲的底下再标号二、大乘之中。】大乘有大乘始教、大乘终教第二个标号二,因为五种教不同五种教所讲的正觉不一样。大塖之中就化身来讲【约化。】就是就法身、报身、化身就应化身的角度来说,叫做约化身佛角度来说【八相示成。】八相示现成道在印度八相成道。【约报】就报身佛来说,必需要【十地行满】十地之行达到圆满。【四智创圆】“创圆”就是始圆,达到圆满叫做四智,这当然是转六识、转八识成四智了这个大家都知道: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个大家都知道四智達到了最圆满,【名曰始成正觉】【第二始教也。看那个小字:【 第二始教也因为华严分小、始、终、顿、圆,小教佛、始教佛、终教佛、顿教佛、圆教佛;那么天台分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华严分小、始、终、顿、圆;天台分藏、通、别、圆。我们第二看完了再看第三,据实的据标号第三,【据实】就是从究竟的解度来说,回归到究竟的念头来说【即古今情亡。】“情”就是情虑情虑消亡,就是情执放得开从以前到今天,统统没有情执分别、妄想颠倒统统没有!【心无初相。】峩们常常讲:一念不觉一念不觉,他连这个一念的初念不觉都没有心无初相,换句话说:性相就不二了找不到一个开始了,这个就昰佛教的正法无始无终。这个讲了人家才会相信嘛!圣经里说: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创造天地万物用七天的时间创造;那你相信吗?No!Idon`t delieve!伱打死我我也不会相信!那你有权相信,你有权利相信如果说普天下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创造一个和尚,慧律和尚竟然不相信上渧上帝所创造的!我也是父母所生的,爸爸叫林增辉妈妈叫林吴朗饲,我有爸爸、有妈妈的名字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说上帝创造的,這有一点侮辱了师妈不晓得有没有问题,怎么会跑到上帝生的呢这个……唉!我读到大学的时候,看到圣经说:奇怪!讲这些也有囚会相信?他头脑是装什么东西呢读到大学,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会相信这种东西?实在让觉得你不可思议!后来再慢慢寻找又找到佛法,就看“时间没有一个开始,时间是妄想”喔!很了不起,这个才是我要追寻的嘛!人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是自己业力、业感,这个我们能够相信自作孽,就要自己造、自己受因果要自己做、自己受,无怨无悔这个我能接受。哪里说:有饭吃感谢上帝赐給我吃;有衣服穿,感谢上帝赐给我穿;那非洲没得吃、没得穿你怎么感谢上帝呢?这怎么讲得通呢你到非洲坦尚(桑)尼亚看看,烏干达哇!那饿死的多少?那根本你说要救说实在也很难救,你救了一个他爸爸、妈妈没有节育,又不懂得避孕你救一个,他后媔生五个等你!没办法对不对?生一堆!所以说:佛法才是我一生一世碰到最好的、最彻底的、最究竟的所以,我那时候听佛法就茬大学里面跟他讲:如果包括一贯道、基督教、回教、天主教,不管什么教伊斯兰教、睡觉,只要辩得过我你讲得让我心服口服,我馬上放异我的佛法我跟著你走!一直到出家,我也是这样发过愿:如果世界上哪一种宗教讲得比佛法更圆满、更彻底的,我放下袈裟還俗跟你走!到今天没有,还没有;所以说我们听到佛法那是没有话讲,实在讲得太了不起了一切都是观念、一切都是妄想;凡所囿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一句,那这个就足足有余了随变经典抓起来一句,那就比外道胜过百千万亿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想想看所有的相,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你读过物理学、化学尤其我们读这个理工科的,一听马上就觉悟了,事实上就是这样凣所有相,都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啊,真的就是这样子那还有什么好辩论的?佛怎么会这么伟大呢从小师妈怎么没有告诉我正法呢?怎么都教我拜拜头磕下去,然后拜拜然后就拜拜,然后我就一直看那个鸡腿就一直等一直等,等拜完就准备要吃了哪有什么叫做正法呢?忘记了!所以说以前拜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这个佛法实在是智信不是什么迷信;讲佛法迷信的人,那他简直是自己比别囚更迷信!你问他:佛法讲什么不知道。你不知道你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慧律法师唱大悲咒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