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对孙吴政权的贡献

孙吴建国六朝肇始,史家措意自古而然。本文搜求剩义感到孙吴霸业之起,在魏、蜀前;称王称帝在魏、蜀后,其建国道路曲折而又漫长,似有不得不如此的原因只是事在若隐若现之间,很不明晰因而钩稽前人弃舍的资料,细思陈琳为曹操所作《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提及的孙吴与江东诸大族的关系才恍然若有所得。孙氏霸业稽延症结盖在于调整与江东大族关系的需要。   孙策以袁术部曲将的名分南渡逐汉官而据江東,既是僭越又是入侵。这决定了江东大族对孙策疑惑、敌视的态度孙策对江东大族控不同对象分别对待,或诛戮或羁糜,或依靠因而出现了孙吴对待江东大族的三种不同类型,构成孙吴在江东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孙吴建国呈现为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内核则是求得孙吴政权的江东地域化   拙作《暨艳案及相关问题一文,视暨艳案为孙吴政权江东化最后阶段的一个要案并从此涉及孙吴建国嘚大体过程。本文为该文补充了这一过程的前半段可以作为该文的上篇来读。本文与该文同步酝酿但该文脱稿在前,叙事属后;本文脫稿在后叙事属前,所以可能有交错重叠、繁简不当之处请读者留意焉。①

一、孙策渡江的历史背景 ——袁扬州与刘扬州的对立   初平、兴平年间汉天子在西,王纲解纽江东处于半隔绝状态,奉汉正朔而已江东各郡居职守土者,个别人涉足中原的竞逐如丹阳呔守会稽周昕分兵以助曹操,②但是一般而言他们对中原世局宁取静观态度,并不积极参与其时袁术已据淮泗,有问鼎意他用吴郡富春孙坚经略中原。孙坚死后袁术派孙坚妻弟吴景、兄子孙贲攻逐周昕,分署吴景孙贲为丹阳太守和丹阳都尉,控制长江津渡袁术企图通过孙策,使江东成为自己的支撑力量   吴郡曲阿是孙氏家族的重要据点。孙坚死葬曲阿(后迁葬吴县)坚妻吴氏孀居曲阿,堅女适曲阿弘咨③一在说明曲阿为孙氏利益所系之地。孙氏据曲阿弘咨可以接应南北,联络富春而孙坚故将丹阳朱治居吴郡都尉之職治钱塘,为孙氏控制了这一通道的南段   孙氏为袁术部曲,世所共知袁术不臣之迹与时俱增,孙氏也成了附逆之臣江东人对孙筞持非议态度,是意料中事不过孙策在政治上多少还保有一点自主性,并非一切皆以袁术旨意是从;袁术似也不以死党待孙策始终不缯授孙策以中原郡土。这就是孙策以后终于回江东寻找机会的一个原因

①补往考虑到本文和暨艳案之文都落实到论孙吴政权江东化的主旨,所以在本书重订本中以文章叙事为序,分别给两文加上‘“论”和“再论’的副题

②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平元年。时丹阳太守治宛陵。

③分见《三国志、·吴书》之《孙坚传》。《孙策传》《诸葛瑾传》以及《孙皓传》甘露元年注引《吴录》。

衰败的东漢朝廷,于长江一线先后分陈皇室疏宗为州牧先是刘焉为益州牧,然后是刘表为荆州牧至是又以刘繇为扬州牧①刘繇东莱名土,他受命出牧扬州本有代表汉廷制衡袁术之意。扬州治所寿春在袁术手中刘繇避袁术而渡江东来,吴景、孙贲乘孙策意迎刘繇置曲阿,刘繇遂得以曲阿为扬州治所而在江东立足刘繇成为东汉朝廷打入江东的楔子,孙策则借助刘繇改善自己在江东的政治形象。混乱世局中嘚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江西(江北)和江东(江南)两个扬州,即袁扬州和刘扬州并立的局面②孙策背靠袁术,又暂时结好刘繇与兩个扬州都保持联系,地位可进可退他此时尚未显示东渡之意,也无东渡之力不触犯两个扬州的任何一方。不过两个扬州的并立毕竟昰暂时的现象在世局瞬息变化的时刻,双方都难于长久维持   传世《后出师表》论及此时江东局势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論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这里虽未提及袁术,但所说正是以两个扬州并立为背景责难刘繇苟安江东,对袁术不征不战使孙策得以乘时扩展,浸润于江东的情况《后出师表》作者是谁,姑置不论但昰诸葛恪谓得见此《表》,裴松之谓《表》出张严《默记》均言之凿凿,可据以肯定此《表》至少是三国时人文字所涉背景以及所述“群疑满腹,众难塞胸”必是三国时人对其时江东世局的一种估量。至于刘繇本人本非封疆之才,在江东既无治乱安邦长策又乏强夶后盾。他以儒生外镇只是汉朝风化所被、正朔所行的一种象征,别无其他作用《三国志·吴书·刘繇传》陈寿评日:“刘繇藻厉名行,好尚臧否,至于扰壤之时,据万里之上,非其长也。”《后出师表》谓孙策借刘繇影响而浸润江东,虽是事实,但把后来孙策吞并江东完全归责刘繇个人迂阔无能而不究及整个世局,也嫌片面 汉室疏宗刘焉、刘表,分别出牧益、荆有年他们都与本土人士建立了较深的聯系,也多少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做了不少事情。同为汉室疏宗的刘繇出牧很晚与江东无深层关系。他依以立足江东的孙氏也不是真正嘚本上强宗所以他萍漂藻寄,浮水无根虽然也有自存之谋,毕竟势危易荡比益、荆二牧还是不如。

①《三国志·吴书·刘繇传》及《太史慈传》。《后汉书·刘宠传》谓繇为宠兄子“兴平中,繇为扬州牧” ②袁术自己未尝用扬州牧名义,而以故吏惠衡为扬刺但时囚仍以袁扬州称袁术,如《孙策传》注引《吴历》孙策谓“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是

  孙坚早年离开江东,于扰壤之际征战南北雖曾受袁术指麾调度,而于汉室多功少意于江东大族亦不闻有大嫌隙。①孙策用孙坚余兵攻庐江太守吴郡陆康陆氏宗族随在庐江的百餘人中,死者将半陆康本人亦旋死。这是震动江东的大事不能不加剧江东大族对孙策的疑惧和戒备,也引起刘繇的反目江东表面平靜的气氛被破坏了,两个扬州并存局面不能继续维待刘繇迫逐吴景、孙贲至于江北历阳,独揽丹阳全郡及吴郡北境并屯兵江清以防袁術、孙策南侵。《三国志·吴书·朱治传》说:孙策“为袁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孙策后来向太史慈解释此事说:“刘牧往责吾为袁术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并申述其时不得不尔的原因。这表现出孙策心虧理短欲盖弥彰。总之孙策攻庐江事使他居于与江东大族也与刘繇公开为敌的地位对孙策以后在江东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①《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吴录》调坚为长沙太守时出于乡谊,曾越境入豫章救助庐江太守陆康从子宜春长某,于陆氏尚有恩德。

  富春孙氏本属“孤微发迹”①无强大的乡土势力可言。《孙坚传》注引《吴书》谓“世仕吴”这是韦昭在吴而为吴修史,不得不囿的虚美不实之辞《宋书·符瑞志》上以及《太平御览》卷五五九引《幽冥录》,皆谓孙坚之祖孙钟与母分居,遭岁荒,种瓜为业。这证明陈寿所谓”孤微发迹“不诬。孙氏门寒家世不详;孙钟与孙坚关系,除上述祖孙之说外六朝还有父子之说。刘敬叔《异苑》载孙钟為孙坚之父《水经·渐江水注》富春亭山“有孙权父家”。杨守敬《水经注流》谓权字为坚字之误,因为若是孙权父家,当径称为孙坚家,不必累赘为言。杨守敬之说实际上是赞同《异苑》谓亭山之冢即孙钟冢,② 同时我们知道孙坚先葬曲阿,后迁葬吴坟茔并不在富春。《宋书·礼志》三谓孙权称帝,不立七庙,但有孙坚一庙在长沙临湘又有孙策一庙在建邺,这与东晋末年桓玄篡晋立楚唯立桓温神主于建康,庙祭不及于祖以此遮掩其先世隐情之事,③颇为相似孙氏家族在江东无地位可言,本难见容于江东大族加上孙策屠戮陆氏子弟,江东大族对孙氏增加了仇视之心更是可以理解的事。 ①《三国志·吴书·孙坚传》陈寿评。 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三(下)对孙钟、孙坚辈分问题疑莫能明,所以含糊其词说孙钟其人,“吴先主权即其裔也” ③参拙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版)”恒温先世的隐情”一节

   孙策在两个扬州对立的背景下衔袁术之命渡江,无根无抵的刘繇一触即溃这在军事方面算不上一件太大的事。只是孙策攻击刘繇意味着正式向江东的东汉统治挑战,也意味着正式向江东大族挑战这决定渡江一事的基本性質,对于孙氏以后在江东的活动有巨大的影响。

   孙策渡江准备已知有下述一些情况。《孙策传》注引《吴历》孙策在江都,咨张纮以世务曰“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阳(按策勇吴景为丹阳太守,事在医策攻庐江以前)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膤耻(按此指据吴会而溯江上击荆州黄祖,以报黄祖军士射杀孙坚的家仇)为朝廷外藩”,云云①    同传往引《江表传》孙策说袁术日:“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按吴景时已被刘繇驱逐退驻历阳)讨横江(按指刘繇所遣戍守江渚之兵),横江拔因投本上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云云①    孙策渡江欲为“朝廷外藩”,“匡济汉室”都是托辞。张纮为孙策筹划东渡事就说过事若得成,“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孙策后来鼎足于江外也已在张纮的筹划之中。问题在于孙策必须就袁术乞嘚孙坚“余兵”,始得规划渡江而这支余兵,江东人视为外来异物力加排斥,增加了孙策立足江东的困难这是孙策和张纮所不曾预料到的问题。    孙坚之众最初是嘉平元年(172)在江东召募的,经过二十年的异地征战江东旧人当所剩无几。所以孙策从袁术索得嘚孙坚余兵主要应是后来陆续召募补充的淮泗兵。领兵诸将除孙氏戚属吴景、徐根、孙贲等数人外亦当多为江西人。孙策率领这一支淮泗兵渡江后本有“收合离散”和“投本土召募”的计划。但从以后作战事实来看除确已收合刘繇溃散之军以外,本土召募则只见有孫策从父孙静率富春乡曲宗族五六百人参加过会稽战斗见《孙静传》。据《孙瑜传》稍后孙静之子孙瑜始领兵众之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瑜虚心绥抚,得其欢心”由此可知,孙策部曲的主力仍是淮泗之众即令是新投入的江东乡曲,也只有融溶于淮泗力量之中無从保持江东色彩以制约淮泗之众。孙瑜之兄孙蒿甚至在建安五年孙策死后还拟夺取会稽以与孙权争夺继承权,可见孙氏家族内部并不具备足够的凝聚力至于孙策在江东作战时所收合的江东离散,数目虽然可观如《三国志·吴书·虞翻传》翻说孙策“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但这种军队不可能构成孙策之师的主力,不能决定孙策之师的基本性质。更值得注意的是,孙策回到本土召募,并不见江东大族特别是吴郡大族拥众支持孙策。乡土大族中有为孙策会稽郡县掾属者,他们多是原来已仕于王朗郡县而为孙策所留用的人。

①孙吴早期曆史大事其年月缺乏史官记注为据,往往有歧异大事如孙坚死年及孙策渡江之年,都有不同说法其他事件因无准确的参照年月而不甚明晰。《三国志》裴注、《通鉴·考异》以及其他考证、校勘,虽然于此多所斟酌也只能做到大体推断,难了满足各种异说所以本文仩述孙策渡江前诸事,只是尽可能按顺序言之大抵都是兴平间三数年事,而具体年月未敢逐一标明

  孙策率领过江的军队,以淮泗囚为主体又得不到江东人的支援,这使孙策之师完全不具备返回乡样为父老所欢迎的形象而俨然是一支浩浩荡荡的袁术入侵之师,是外来的征服者旧史记事,确实作如是说虽然纪年颇为纷纭。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平四年:“是岁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后汉纪》初平四年:“是岁袁术使孙策略地江东,军及曲阿《后汉书·献帝纪》兴平元年:“是岁扬州刺史刘繇与袁术將孙策战于曲阿繇军败绩,孙策遂据山(江)东”   《后汉书·刘宠传》:“兴平中〔宠从子)繇为扬州牧、振威将军。时袁术据淮南,繇乃移居曲阿。……袁术造孙策攻破繇,因奔豫章,病卒。“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   《三国志·蜀书·许靖传》许靖寄寓会稽,“依王朗,又避袁术之难,远走交州,辗转至蜀”。他致书曹操说在会稽时“正礼(刘繇)师退,术兵前进会稽倾覆,景兴(王朗)失据”    以上记事,其年份歧异问题《通鉴·考异》兴平二年条及《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卢弼《集解》均有说,无庸赘叙。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资料都说孙策渡江是袁术所遣,孙策是袁术将视孙策略地江东为袁术之难。其中的《后汉书·献帝纪》当是据史官所记以刘繇为叙事主体,以明东汉法统所在;指洺孙策为袁术之将而不具衔以示非正。《三国志·蜀书·许靖传》许靖之语是亲历其境的名士的叙述,把孙策之师径称为“术兵”。官私记载,自汉末至南朝,对于孙策渡江之事,定性如此一致都说是袁术入侵。所以流寓江东的北士凡门望高者几无一个情愿留在江东。除前引辗转至蜀的许靖外桓晔、袁忠①都在孙策兵到之前泛海而南,他们宁愿冒死远走也不愿留在江东屈从逆臣袁术。   江东大族媔对袁术入侵之师怀着对孙策的家仇旧恨,深感自身危殆他们绝不会率自己的家族乡曲去支持孙策,也不能贸然离弃家园他们或者靜观待变,或者聚众自保孙策在江东遇到的,几乎到处都是敌意 ①分见《后汉书·桓晔传》及注引《东观记》、《后汉书·袁阔传》附《袁忠传》及注引谢承帕汉书》。植晔即桓严、桓严、桓矿事见本传及往以及《世说人名遭》、《水经·渐江水注》《三国志·吴书·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载朱有答淄阳兴之间,提到植文道太守陈业尺读之争,桓文指桓文林,即桓晔。   孙策占领了丹阳、吴、会稽彡郡,消灭东汉江东政权的军事抵抗并进一步与外敌争衡于战场,都不是难事但是要使江东本土势力放弃反抗,靠拢孙策视孙策为┅体,却要困难得多这使孙策深感忧虑,处境艰难  二孙策诛戮英豪问题   孙策在江东,面对的反抗势力不止一种反抗方式也不盡相同。《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记孙策临死时的江东局势说:“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史臣意在概述孙权初统事时江东局势艰险之状的三个方面即    一、“深险之地犹未尽从”,指“山寇”据垨深险之地抗拒孙氏这个问题在吴史中最为突出,延续时间甚久山寇主要属于江东乡土势力中的中下层次,可能包括山越民族所以囿时以山越为称,往往以强宗骁帅为其魁首坚持与孙吴为敌,但主动进攻力量并不甚强这是孙吴主要的军事对手。   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指江东社会层次甚高的一些家族人物,包括所谓东汉旧德名臣以武力或非武力的方式反对孙氏入侵江东。他们与出没于罙险之地的山寇互通声息社会影响很大。这是孙策在江东主要的政治对手孙策对之杀戮立威,无所宽贷孙策沫戮江东英豪问题就是指此。   三、“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指流寓江东的北土有些不愿与袁术部曲将孙策合作,已经离去;尚存的流寓之士与来自淮泗的孙策本可以协调一致,而孙策也急需他们为自己的助力所以乐于亲近他们,但是他们此时还不知道孙氏在江东能否长期立足所以意存观望,不肯表明对孙氏的态度不愿委质定分。   以上三个方面山寇问题史家关注者多,大概都以山越視之时有论述,本文从略关于诛戮英豪问题和宾客动向问题,本文此节和下节将分别申述   孙策诛戮英豪之事《三国志·吴书》有笼统记载,语焉不详。《三国志·吴书·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曰:“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吴主权传》太元二年注引《傅子》: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邻国主要指中原,其时江东士大夫与中原名士个人之间多有交往,政界自嘫也是信息相通《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邻国传闻颇知孙策所诛者都是深具社会影响的人士。我们知道韦昭《吴书》成书之时孙吴政权与江东名豪大族早已合流因而书中对于孙策诛戮英豪之事不得不有所讳忌,輕描淡写着墨甚少,所以陈寿《三国志·吴书》也未大书。裴注为陈志拾遗补阙,始增益了有关问题的资料。 《傅子》所载孙策诛戮名豪“威行邻国”,除《郭嘉传》有所照应以外《文选》卷四四陈琳为曹操所作《檄吴将校部曲文》①是重要印证。 ①《檄》文陈琳所莋以尚书令荀彧名义发布,不具年月日因此产生了一些疑点。按荀彧建安初守尚书令但久未预南征孙权之役。十七年曹操征孙权荀彧参丞拥军出征,以疾留寿春薨。根据情理《檄》以此年发布为是,但《檄》中却有十七年以后之事前人有调尚书令荀彧为讹,疑《檄》作于二十一年曹操征孙权之时《文选》李善注引《魏书》首取此说。今按陈琳有《神女赋》曰:“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莋伙赞皇师以南假,济汉川之清流”见《艺文类聚》卷七九。据此知陈琳二十一年确有随军征代之行不过军次“荆野”’‘汉川”,故尔有神女之遣思此地不在曹操进军之谯——居巢——濡须路线。或是偏师策应而已因此这又不是陈琳草议和发布《檄吴将校部曲攵》的合适时机和场合。《三国志·魏书·王桀传》谓陈琳与徐斡、应标、刘帧辈皆死于建安二十二年之疾疫此年为作《檄》之下限。《檄》文可疑之点现虽无法一一决断但其基本内容却从来无人怀疑,是可信的

   陈琳《檄》文以大量篇幅盛赞曹操武功,谓北方抵萣行将挥戈南向,直指吴会;除孙权外凡“枝附叶从”,皆所宽育;江东旧族及吴将校翻然来归者必有显禄。这些都是该《檄》文應有之义无须深究。值得留意之处是曹操谴责孙权“残仁贼义”的事实。关于“残仁”只有“孙辅,兄也而权杀之”一例,显系襯托无关宏旨。关于“贼义”即诛戮英豪,《檄》文大加渲染把孙策、孙权的事写在一起,不加区别所举残害周、盛门户,是孙氏诛戮州郡英豪最重要的事例而且主要是孙策所为。周、盛以外受打击的吴会门户,《檄》文也有所反映不过并非列举不漏。   孫氏诛戮英豪震动江东,也在邻国激起忿怒才成为曹操“吊民伐罪”的重要口实。这里哀集以孙策时为主而兼及孙权早年以周、盛門户为主而兼及其他家族的所谓诛戮英豪诸事,排比如下并略加考证。 许贡许贡汉末吴郡都尉,与北方名士许靖有旧靖过江,先投許贡①孙策东渡,许贡已迁吴郡太守所遗都尉一职由孙坚旧将丹阳朱治继任,设治于钱唐《续汉书·郡国志》吴郡乌程条注引《吴兴记》:“兴平二年太守许贡奏分县为永县。”可知此年许贡已在太守之任。许贡是不信任孙策的。孙策过江,许贡曾上表汉廷,谓策骁雄,请召还京师以贵宠之,无令放外为患。表未得达。朱治策应孙策,由钱唐夹攻许贡,败之于由拳,遂自领吴郡太守,许贡南投山寇严白虎,事见《朱治传》。大约在孙策平定严白虎后,许贡被迫出降。孙策候吏曾截获许贡前此所上汉廷之表,以之责贡杀之,见《孙策传》许贡“小子及客亡匿江边”,建安五年孙策终于被他们击伤致死。许贡郡望无考或出句容许氏,家在故里故家人得匿江边以俟孫策出人而杀之。许贡之死没有引起江东轩然大波大概由于许氏以东汉朝廷命官自守,与吴会大族不甚相得而其门第位望又不够高之故。影响最大的事例是下述周盛门户。 ①参《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盛宪会稽人,举孝廉补尚书郎,稍迁吴郡太守以疾去官,事迹见《孙韶传》往引《会稽典录》及《孙策传》注引《吴录》   盛宪与北方的孔融相善,孔融调盛宪“有天下大名”“实丈夫の雄,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许贡领吴郡,盛宪不见容奔匿得免。“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郝经《续後汉书·盛宪传》推定孙策“不及害宪而卒”。   孙权统事幽执盛宪,“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建安九年孔融与曹操书,①请以制命发使征盛宪制命未至,宪为孙权所害孙氏害盛宪,反响甚大《檄》谓“盛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又谓“周、盛门戶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檄》文责孙权,最重事例即此周、盛遗类“湮没林莽”,按当时情势度之可能是投奔山寇,被山寇保护起来与许贡被迫投靠“山贼”严白虎一样。盛宪事还株连门生故吏《孙韶传》:“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憲故孝廉如览、戴员亡匿山中”也是指投靠够山寇。 ①据《三国志·吴书·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载孔融与曹操书,提到“五十之年忽焉已过,公为始满,融又过二”以孔、曹二人生卒年核之,书作于建安九年。又,《太平御览》卷四九引《会稽典录》,谓盛宪为台郎时逢一童子年十余岁,是孔融则盛宪年长于孔融。所以融书有“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唯会稽盛孝章尚存”之语,盛宪被逼、逃亡、幽執、见害对手依次为许贡、孙策、孙权,前后历十年之久   ②此谓孙权吴郡人,于俗当尊吴郡太守为君《三国志·魏书·杨阜传》阜语姜叙自责,有“君亡不能死”之言;杨阜让封,亦云“君亡无死节之效”均谓阜为州吏,未能死刺史之难又,《晋书·陶侃传》陶侃尊庐江太守张夔为君,尊夔妻为小君。庐江为陶侃本郡,陶侃为庐江主簿。其时吏民与州将、郡将有君臣名分。

周昕、周昂、周喁会稽周氏兄弟三人于初平年间关东兵起之时,均为将守在外其事迹见于《三国志·吴书》者,有《孙坚传》注引《吴录》及《会稽典录》,《孙静传》及注引《会稽典录》《献帝春秋》,《孙贲传》,《吴夫人传》见于《三国志·魏书》者,有《太祖纪》《公孙瓒传》及紸引《典略》。见于《后汉书》者有《公孙瓒传》,《袁术传》汇而观之,三人行事大抵如下小有抵牾者则择善而从。   周昕丼阳太守,前后遣兵助曹操征战袁术在淮南,周昕绝不与通袁术道吴景攻丹阳,逐周昕周昕散兵回乡里。周昂九江太守,袁术遣孫贲攻周昂于阴陵周昂弟周喁往助。周昂兵败亦还乡里,为吴郡太守许贡所杀周喁,先从曹操征战后为袁绍将,奉袁绍命攻孙坚の军于鲁阳遂居孙坚之位为豫州刺史。①周氏兄弟三人均居显位处境不利时又多奔返乡里会稽,其家族在乡里地位可得而知三人事跡中,有周喁攻孙坚于鲁阳、吴景攻周听于丹阳、孙贲攻周昂于阴陵等事可见会稽周氏兄弟与孙氏父子的敌对关系早已形成,根深抵固孙策过江后攻会稽郡时,周昕家居犹领兵众助太守王朗抗拒孙策,为孙策军所击斩可以说,周氏兄弟是这一阶段江东大族反对孙氏朂有实力的代表人物 ①为袁绍将而攻孙坚于鲁阳之人,史籍记载歧异有作周昕,有作周昂有作周喁。清人考证亦纷纭其说,备见《三国志》公孙瓒传、孙坚传之卢弼〈集解〉此处从周喁说。

  陈琳《檄》文曰:“……周泰明当世俊彦德行修明,皆宜膺受多福保父子孙。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周泰明《选》学注家未详其名,当即周昕《孙静传》往引《会稽典录》:“昕字大明。”大明即太明、泰明昕、昂、喁兄弟之名均从日,字或以明为辈名与字相叶。《孙坚传》注引《吴錄》喁字仁明,可以为证孙氏摧残周氏,与摧残盛氏一样惨酷左思《吴部赋》炫耀江东人物之盛,吴、会并重却未提及舍稽周、盛二族,此后典籍亦罕见会稽周、盛家族人物事迹①可见晋时二族已经衰颓,不为世重了②

①《三国志·吴书·孙休传》孙权第六子孙休,。随郎中盛冲受学。按孙休曾居会稽,此盛冲或系会稽盛氏孑遗。又,据《宋书·自序》,盛宪与吴兴沈氏为姻家 ②这里有一个问题难以确切解释。《三国志·吴书·虞翻传》往引《会稽典录》会稽郡门下书往山阴朱育向太守酒阳兴陈述当年虞翻答王朝关于会稽人物之間列述会稽古今人物,及于未精但无盛、周。朱育又向濮阳兴补充陈述了一些会稽后出人物亦无盛、周。据我推测虞翻答王朗问,在孙策诛戮英豪之前照理说不应漏列盛、周,故疑为后人删削但朱育陈述则为孙权时事,盛、周家族已被摧残故朱育避忌,略而鈈言是否如此,有待新证

王晟及其他《孙策传》注引《吴录》:“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或数芉,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回:‘展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采夷,独余一老翁何足复惮乎厂乃舍之,余威族诛”按嘉兴汉末称由拳,乌程、由拳皆属吴与孙氏同郡。王晟是卸职在籍官员与孙氏为世谊,孙策父执他亦与邹他、钱铜一样疾恨孙氏,聚众抗拒孙策对他们处置惨酷,不亚盛、周

与大族英豪抗拒孙策相应,江东名士纵横议论从而成为屠杀藉口之事,也时囿发生据《孙策传》注引吴录》,吴郡高岱善《左传》广交游,曾为本郡太守盛宪上计举孝廉。许贡与盛宪宿怨贡领吴郡,岱将憲避难奔走求救。孙策统会稽高岱隐于余姚,策命岱出交谈中以为岱轻己,囚之岱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清,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江东英豪名士本为一体,往往以接姻、交友联络高岱所友八人,其中有吴四姓之张允其人即名主张温之父,以轻财偅士名显州郡;还有吴兴大姓沈缗吴兴沈氏又与盛宪为姻家,沈瑜、沈仪为盛宪外孙①沈仪又与吴四姓之陆绩为友,②绩父陆康汉末官庐江太守时为孙策所破绩及陆氏宗族在庐江者,死亡甚众而陆绩反对孙氏言论甚显,事详下文可见江东英豪名土与孙策之间关系錯综复杂,仇隙甚多孙策锄诛异己,以立威名江东一时为之震慑。

① ②《宋书》、O O《自序》

  孙策死,孙权为政较为收敛对江東大族以笼络为主要手段,但镇压之事亦有所闻原来为孙策所迫而未及诛戮的盛宪,后来死于孙权之手《吴主权传》建安九年(204)注引《吴录》,吴兴土人沈友“正色立朝清议峻厉”,于朝会时有所是非受法责后直指孙权有“无君之心”。孙权度其不为己用遂杀の。沈友并无武力反抗或其他激烈行动主要是名士受清议之风激荡,心存汉统名节为重,对霸业的追求者梁骛不驯这种现象中原为哆,吴蜀亦有不过孙权时举贤任能是施政要务,与大族名士的对立虽不能完全消除毕竟比孙策时缓和多了。以后再出现类似事件表現形式与内涵都有所不同。发生在黄武三年(224)的张温、暨艳案是最重大的一宗已另文探讨。   《孙策传》载建安五年孙策死前呼弚孙权佩以印级,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当着张昭等人所说的这一席话,既是对孙氏兄弟能力长短的估量更是面对江东艰难世局对继承者孙权的政治嘱托。孙策希望孙权鈈要再像他自己那样只是专注于武力的征服继续与江东大族为仇;而是要留意于举贤任能,推行文治首先是争取那些“以安危去就为意”的淮泗宾客的归心,并与他们一起去争取江东大族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变孙氏淮泗入侵者的面貌摆脱孤立地位,以求在江东长玖存在和发展孙权统事,基本上遵循孙策的遗嘱一步步探索改变轨辙的办法,首先是求贤接士陆机《辨亡论》说:“夫吴,桓王(孫策)基之以武太祖(孙权)成之以德。……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土尽盛德之容亲仁酷丹府之爱。”陆机在歌功颂德中透露的事实我想是近真的。这也是本文下节所要探讨的主旨值得留意的是,歌颂孙策、孙权的吴郡陆机正是当年被孙策攻迫至死的陆康的族人。陆机之祖陆逊曾随从祖陆康在庐江任所,逃还吴后为陆康之子陆绩“纲纪门户”陆绩怀恨孙吴,终于以讥刺当局而徙官郁林死于徙所,而陆逊则靠拢孙权渐至显位。处在分化状态的江东大族大部分人物对孙吴政权逐渐由反对、观望转为合作,这是一个總的趋势

三宾客去留对孙氏统治的影响    前引《吴主权传》史臣所述孙策死时世局艰险之状,有“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一条“宾旅寄寓之士”,《吴书》中又简称为“宾客”①为什么宾客去就会成为孙权忧心的重大问题呢? ①《三国志·吴书》中这一阶段常见的“宾客”,多与“宾旅寄寓之上”同义而与东汉以来作为依附户的“宾”和“宾客”不同。不过我推测如果賓旅寄寓之士长久不能获得较好的生活和较高的地位,也有沉沦为依附户的可能

  孙权欲植根江东,必须有江东大族支持;江东大族既然以外来入侵势力视孙氏兄弟力图反抗,孙氏兄弟就不能不另寻支撑以对付江东大族这个道理浅显易明,何况其时荆州、巢湖地区時有军情孙氏的淮泗军事集团不能久处孤立无援状态。孙氏的助力首应来自本该属于孙氏淮泗集团后备力量的宾旅寄寓之士。然而宾旅寄寓之士此时还不知道孙氏在江东是否能站稳脚跟所以疑虑重重,趑趄观望不肯对孙氏委质定分。孙氏当务之急是尽力延揽招合賓客以提高自己在江东的影响,对付江东大族与山寇相联而形成的巨大压力   蓄养宾客这一古老的社会现象,此时在江东具有新的意義江东寄寓的宾客,原多聚集在刘繇、王朝、华歆等北方名士为江东牧、守者的周围《后汉书·刘宠传》附《刘繇传》:“繇居曲阿,值中国丧乱,士友多南奔,繇携接收养,与同优剧,甚得名称。”《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华歆在豫章太守之任,“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王朗在会稽,北方名士许靖、桓晔、袁忠等均投之,已见前引。王朗身为羁虏以后,流移穷困,仍旧‘“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事见《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后来刘繇奔死豫章,王朗、华歆先后北归,其宾客从归者固有人在,留在江东者估计尚多。华歆北归,本传谓“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其中必多避地江东的“四方贤士大夫”,他们在华歆等人离去后只得星散于江东各地,依附于江东大族和淮泗将领,以观察孙权的动向,等待孙氏在江东阵脚立定后,再取进止。   孙策初来之时,幕府谟之士寥寥无几〈孙策传》所列彭城张昭和广陵张紘、秦松、陈瑞等四人中,“秦松、陈瑞各早卒”①而宾旅寄寓之士对孙策观望,若即若离他们虽不得不就食于孙策诸将,但并不急于向孙策修敬更不急于进入孙策幕府。《孙瑜传》“宾客诸将多江西人”《孙策传》注引《江表传》,道士于吉往来吴会“吴会人多事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于吉〕起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孙策令收于吉,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得复楿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宾客拜于吉或者可以用宗教原因来解释;委孙策于不顾则说明诸将宾客对孙策权威的不尊重。    建安之初北方渐趋稳定,曹操曾有招贤之举对江东宾客动向有很大影响。《后汉书·弥衡传》:“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这正是在孙策平辑江东之时。其时江东不臣孙策的北士脱离孙氏羁绊,北归乡里以就曹操者,当不在少数,形成极不利于孙策的政治风潮。《三国志·魏书·徐奕传》奕,东莞人,“避难江东,孙策礼命之,奕改姓名,微服还本郡。太祖为司空,拜为椽属”。《魏书·王朗传》注引《汉晋春秋》:王朗兵败沉沦江东,“曹公辅政思贤并立,策书屡下殷勤款至”。建安三年终得孙策允许还抵许都②又,《三国志·魏书·徐宣传》宣,“广陵海西人,避乱江东,又辞孙策之命,还本郡,与陈矫并为纲纪”。《三国志·魏书·陈矫传》:矫,“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徐宣、陈矫二人,后来都被曹操辟为司空椽属。 ①《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孙权谓“子布、文表(按即张昭、秦松)俱言宜遣使修檄”以迎曹操《周瑜传》亦言及“子布、文表”则秦松死在赤壁战后。陈端似死在孙策时因为《陆绩传》说到“孙策在吴,张昭、张紘、秦松为上宾”而不忣陈瑞。 ②关于建安初年曹操求贤士大夫四方云集之事,参着万绳南《解开千年之谜(短歌行——对酒当歌)》一文载《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看来江东的宾旅寄寓之士不乐为孙策所用者,孙策亦不轻易纵归所以孙權统事之初宾旅寄寓之士的疑惑情绪,就成为世局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孙策以““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期待孙权,孙權也力求缓解与宾旅寄寓之士之间的紧张关系团聚他们以巩固在江东的统治。这样在孙策时蛰居不出的许多宾客也归心孙权。张昭、周瑜在这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   张昭本人,就是宾旅寄寓之士《张昭传》昭,彭城人“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主昭皆(哬祚校改作偕)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孙策死张昭受顾命辅孙权。庐江周瑜本为孙策故旧。《建康实录》卷一孙权统事の初周瑜为中护军,“时权位在将军诸宾客为礼尚简,①惟瑜独尽敬而执臣节”陆机《辨亡论》论及这一段历史曰:“宾礼名贤,洏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土矣。”   张昭、周瑜共挽危局的这个阶段太妃吴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原来孙策在弥留之际,虑主幼邦危有许张昭自取霸业之托,并进┅步说到:“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当然是极而言之,本意不是说赞成西归而是说力求立足江东,勿归淮上② ①这仍然是《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载孙策请将宾客委孙策于不顾,而迎拜于吉的那种情况。 ②按赵一清《三国志注补》,於〈孙策传》策死前嘱张昭“公等善相吾弟”并谓孙权决机两阵,“卿不如我”之下曰:“此文全用《吴录》‘善相吾弟’下,尚有‘慎勿北渡’四字”云云赵氏当是亲见张勃佚文,所以言之凿凿但此使文究出何书,迄未查到我意“北渡”与“西归”同义,“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都是孙策筹谋立足江东而出现的反复思虑,相反而又相成孙策激励孙权非守住江东不可又担心江东终不可守,故有是语他认为决定因素是广招宾客,举贤任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西归的结局

“助治军国”并主张“优礼贤土”①的吴夫人,“以方外多难深怀忧劳”②,问张昭及董袭等人”江东可保安不”③可见她在筹思军国大事时首先是以确保江东为虑的诸臣论事,吴夫人常折冲其间《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建安七年曹操责孙权质子,诸臣犹豫不能决孙权”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吴夫人是周瑜洏非张昭之议于是不遣质子。张昭、周瑜在对外措置方面虽然有所异同但在吴夫人参赞之下,广泛团聚宾客豪俊共持危局,江东始嘚改观这一点他们二人是一致的。《张昭传》注引《吴书》谓孙策死”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按侯字疑衍)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前引《辨亡论》谓孙策和孙权治道不同,一武一文其主要内容就是指孙权重视求贤和接士。   孙权統事以后陆续出仕的北士对孙吴统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人如鲁肃、诸葛瑾、严峻、步鹫等,孙策渡江时已经来到江东但是嘟与孙策保持距离,不为孙策所用以鲁肃为例,鲁肃本与周瑜友善二人同时渡江,但是鲁肃并不亲附孙策欲从曲阿北归巢湖以就郑寶,以周瑜力劝而止连那些本已出仕扬州牧刘繇于曲阿的孙邵、是仪、藤胤等人,孙策渡江以后均寂尔无闻以上这许多人,都是孙权統事后始陆续人幕府的。

①《三阎志·吴书·妃嫔·吴夫人传》及往引《会稽典录》 ②《三国志·吴书·张给传》往引《吴书》。 ③《三哃志·吴书·董袭传》。

   孙权统事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江东大族和孙氏诸将多乐意收恤宾客以成名誉。宾客在江东处境是困难的。他们之中层次较高的士人虽然有出处问题须要考虑,但是作为寄寓的宾客一般说来首先希望托身有所,衣食无虞《三国志·吴书·全琮传》,琮,吴郡钱唐人,父柔,以会稽东部尉降孙策。“中州土人避难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养。遂显名远近”。全琮生卒年在198--249年,①其周济北士自然是孙权时事②又《骆统传》,统会稽乌伤人,父俊陈相,为袁术所害“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谓姊)曰:‘上大夫糟糠不足,我何以独饱’姊…乃自以私粟与统,遂使分施由是顯名。”骆统生卒据其本传当在193-228年,其分施宾客亦为孙权时事又《陆瑁传》:“陈国陈融、陈留淮阳选、沛郡蒋纂、广陵袁迪等皆單贫有志,就瑁游处瑁割少分甘,与同丰约”《顾邵传》:“自州郡庶几,或四方人士往来相见,或言议而去或结厚而别,风声鋶闻远近称之。”《朱治传》注引《吴书》:丹阳朱治之子朱才以父任出仕领兵有功,犹乡议啧啧乃“更折节为恭,留意于宾客輕财尚义,施不望报……名声始闻于远近”。从骆统及顾邵二传文字看来被施及的宾客有的是乡里落魄子弟,但绝大部分当是北士時间都是在孙权统事后的一段时间里。   宾旅寄寓之士影响舆论至深是稳定江东的重要因素。张昭和周瑜合作所形成的孙吴权力结构具有吸引宾旅寄寓之士的良好形象和容纳他们的能力。宾旅之士归心淮泗将领得到淮泗文人的合作,孙吴的统治基础明显扩大了立足点也大为稳固。这样孙吴政权就能够在正常的军务、政务之中更多地吸收江东士人参与,逐渐增加江东土人在政权中和在军队中的比偅逐渐消除江东人和江西人之间的隔阂,为孙吴政权的江东本土化为孙吴政治轨辙进一步的转折,创造必要的条件 ①卒年据本传。《建康实录〉卷二谓年五十二据以推出生年。 ②《三国志·吴书·全琮传》谓琮父柔使琮贲米数千槲到吴市易,综至皆散用,还报柔曰“士大夫有倒悬之患,故使赈赡”云云。这些士大夫主要当指流寓吴郡的北士。

四孙权与会稽虞魏、吴郡顾陆诸大族的关系   孙氏诛戮吳会英豪的风波过去以后孙权急于吸收宾旅之士以壮大自己,保全江东同时他还要考虑如何采取措施,逐步消除吴会大族的顾虑取嘚他们的支持,以图维持久远建安中,孙权群吏已有不少参用江东人士《三国志·吴书·步鹫传》载领川周昭论孙权用人曰:“昔丁諝出于孤家,吾家由于牧竖,豫章(按指顾邵)扬其善,以并陆、全(按指陆逊、全琮)之列。是以人无幽滞而风俗厚焉。”这是说居位的大族人物敢于从江东下层拔推人才,而孤寒士人亦借大族之援而得以出仕孙权幕府。武职之中,也出现了一批江东的高层人物。孙权还留意联姻大族辟大族为郡掾以行郡事,这些都是调整关系中很起作用的因素

不过,江东大族真心转向孙权毕竟需要一个过程。一般说來在建安中这个阶段,大族名士既不拒绝出仕又保持某种距离;孙权对他们则是既使用,又防制孙权与其时大族代表人物会稽虞、魏和吴郡顾、陆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陈琳为曹操作《檄吴将校部曲文》,很重视会稽虞、魏在谴责孙权诛戮周、盛门户之后,转向虞、魏说话争取他们反吴迎曹。大概由于北国传闻虞、魏状况并不准确而虞、魏人物的某些不幸遭遇此时又还没有发生,所以《檄》中慶幸虞、魏子弟尚在要求他们报汉德以抗孙吴,而没有以挑拨之言责备孙氏其实,虞魏大族代表人物在此阶段中是一时见用,终于被谴;见用不至于为股肱腹心见谴也不至于公开杀戮。虞翻、魏腾都是显例兹以陈琳《檄》中提及的人物为线索,考辨虞、魏诸族有關事迹如后

虞氏《檄》曰:“虞文绣砥砺清节,耽学好古”文绣之名,《文选》注家末详;《义门读书记》卷二八判为虞歆即虞翻の父,是《三国志·吴书·虞翻传》注引《虞翻别传》,翻上奏孙权,有“臣先考故日南太守歆”之语。《北堂书钞》卷一O二“文肃不虚”,注引《会稽典录》谓“虞欲字文肃”。左思《吴都赋》“虞、魏之昆”李善注:“虞虞文秀。”据上举虞歆之字,有文绣、文秀、文肃三种说法或音近,或形似可以通假。秀字为光武帝讳《说文》不书,《玉篇》始录作为汉人虞歆之字,文秀可以排除泹文绣、文肃,则不知以何为正   虞歆子虞翻,字仲翔先仕王朗为郡功曹,后降孙策仍为郡功曹,策待以交友之礼他仕孙策尽惢力,家族未受孙策摧残直到陈琳作《檄》时犹未罹祸难。所以《檄》有“闻魏周荣(详下)、虞仲翔各绍堂构能负析薪”之语。《虞翻传》孙策曾以“为吾萧何守会稽”许虞翻《虞翻传》注引《吴书》,孙策死从兄孙暠与孙权争夺继承权,“整帅吏士欲取会稽”;又引《会稽典录》虞翻说孙暠曰:“讨逆明府①不竞天年,今摄事统众宜在孝廉。②翻已与一郡吏土婴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為孝廉除害惟执事图之。”虞翻曾为孙权立功于关键时刻当是孙权没齿不忘之事。孙氏兄弟之视虞氏自然与视周、盛截然不同。

①孫策正式官衔为讨逆将军会稽太守,故称讨逆明府

②孝廉指孙权。《三国志吴书朱治传》治为吴郡太守察孙权孝廉。

但虞氏会稽首朢五世传《易》,宗族强大为世所重。虞翻本人贵胄公子能文习武,秉性“狂直”①傲上不羁,孙权不可能期望他长久与自己相嘚所以建安以来,他终于被孙权两度贬嫡其本传日:““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阳泾县”又曰:“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遂徙交州(按治今广州)”,复徙苍梧猛陵(按今梧州西),在南土十九年竟死徙所。虞翻谓:“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他自知获谴之由在于犯上他引青蝇为喻,暗示有人谗毁

①《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虞翻久徙不得归,并无确实罪名我认为主要是孙权以曹操疾视孔融的心态对待虞翻。虞翻与孔融交好曾以所著《易注》示融。孙权酒后曾欲手剑击虞翻大司农刘基(刘繇之子)谏阻,孙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舉孤子虞翻何有哉!”由此可见,孙氏杀戮英豪废徙人物,与北方曹氏一样都是出于惧其“乱群”,棋其“恃旧不虔”名土矫时傲物,激扬风气虽有时可能为时主所用,但终于为时主所忌讳为皇权之所不容。虞翻之获谴江东一些与虞翻类似人物之获谴,应从這个角度来理解

魏氏《檄》谓:“近魏叔英秀出高峙,著名诲内虞文绣批项清节,耽学好古……闻魏周荣、虞仲翔各绍堂构,能负析薪”魏叔英、魏周荣都是会稽魏氏在东汉末年的代表人物,但《文选》李注未详其名亦未详二人关系。   据《后汉书·党锢传·序》及同书《魏朗传》,魏朗,上虞人,字少英,河内太守,名列八俊,死于党锢之狱。《三国志·吴书·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载朱育所述虞翻答王朗之问论会稽人物有河内太守上虞魏少英,与上引《党锢传》同当即《檄》中的魏叔英。少、叔声同义近可以通假。《檄》调魏叔英“秀出高峙著名海内”,与魏少英列名八俊死党锢之狱的事迹亦可配合。   《吴都赋》“虞、魏之昆”李善注曰:“魏,魏周’”此魏周当有脱字,应即《檄》中之魏周荣疑周荣当为其人之字,而非其人之名《檄》以魏朗(叔英、少英)与虞歆(文绣、文秀、文肃)为辈,又以魏周(周荣)与虞翻(仲翔)为辈所以盛赞会稽虞、魏二族“各绍堂构”。这就是说魏氏魏朗之后囿魏周(周荣)虞氏虞歆之后有虞翻(仲翔),比起同郡的盛、周门户被戮略尽者要幸运得多只是得绍魏氏堂构的魏周(周荣),其囚事迹尚不得详我怀疑见于《三国志·吴书》中的魏腾和魏滕,就是魏周(周荣)。   《三国志·吴书·妃嫔·吴夫人传》注引《会稽典录》:“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谴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谓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求集,方当代礼贤壵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此并中耳’策大惊,遽释腾”按魏腾“在公尽规”而又“以迕意见谴”,可知其人不惮权贵直言过意,正是同虞翻一样矫时傲物的狂直之徒他也同虞翻一样仕郡为功曹。正是甴于魏、虞家族同为郡著姓而东汉时俗太守例以郡著姓为椽属之故。吴夫人料定孙策今日杀魏腾明日会稽人将尽叛孙策,可见魏腾家族和个人在会稽士大夫中深具影响因此吴夫人不得不力争,而孙策也不得不顺从母意而释魏腾另外。魏腾也同虞翻一样并未涉及武仂叛乱,其获谴也无确定罪名都属于名士中的“乱群”之辈,与周、盛门户坚持与孙吴作对者有所不同   《三国志·吴书·吴范传》曰:范,会稽上虞人“素与魏滕同邑相善。滕尝有罪,权责怒甚严,敢有谏者死。……范因突入叩头流血,言与涕并良久,权意释乃免滕”。魏滕当即魏腾无疑他在孙策时与孙权时先后两次获谴而又得释。同传往引《会稽典录》曰:“滕性刚直行不苟合,虽遭困逼终不回挠。初亦迕策几殆赖太后救得免,语见《妃嫔传》历历山(?)、潘阳(鄱阳)、山阴县令翻阳太守。“这里所记魏滕性凊以及行事与虞翻相似。   《吴范传》注引《会稽典录》还说:“滕字周林祖父河内太守朗,字少英列在八俊。”据此可知前引陳琳《檄》中之魏周荣或者为魏周林之误,即魏滕或者为魏滕之兄弟,史失其名升至于李善注《吴都赋》谓“魏魏周”,周字下有脫字也可得到旁证。又《会稽典录》谓魏滕之祖父为魏朗疑祖字为衍文。虞欧、虞翻既为父子魏朗、魏股为父子的可能性较大。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亦作如是说这样,汉末会稽虞、魏二族家世状况可以说得比较清楚了。   不过孙氏与虞、魏二族关系,陈琳作《檄》时还知之不详(其时已发生过孙策欲杀魏腾之事)所以不但在斥责孙氏“贼义”时未举虞、魏之例,反而说到虞、魏得绍堂構其实,就魏腾在孙策和孙权时两次获谴几殆虞翻在孙权时两遭谪徙至死言之,会稽虞魏与孙氏实际上是貌合神离。他们出仕不至惢腹之官谴谪不罹杀身之祸,与盛、周家族命运有很大不同这是江东大族与孙氏关系在盛、周以外的另一种类型。   还有一种类型与会稽虞、魏有异有同。他们以吴郡顾、陆为代表与孙氏具体关系如下。

陆氏《檄》谓“吴郡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号召他们与会稽虞、魏一起大举反吴,以响应曹操的进攻《吴都赋》也以吴郡“顾、陆之裔”,与会稽“虞、魏之昆”并举實则顾、陆以顾雍、陆逊为代表,处境较为顺利与虞、魏以虞翻、魏腾为代表的坎坷身世又不相同。不过陆氏门中以陆绩与陆逊相比其家族地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陆绩接近于虞、魏而陆逊则终成孙吴股肱,同顾雍一样   孙坚与同郡大族陆氏,如前所述无嫌隙亦少瓜葛。孙陆结衅始于孙策受袁术命,攻陷庐江郡守陆康宗族受难。陆康之子陆绩及从孙陆逊逃回吴郡。陆逊略长于陆绩为陸绩纲纪门户。陆绩作为陆氏嫡宗在孙策渡江后仇视孙氏,是意料中事《陆绩传》:孙策与谋士张昭、张宏、秦松等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陆绩以童蒙在末座,亟言“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之失,公然反对孙策以武力平辑的方略气焰很盛。孙权统事时陆绩出仕,“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卒死徙所这是一种没有确定罪名的严厉的贬谪,事在孙权贬徙虞翻之前陆绩死前作遗言,自称“有汉志士吴郡陆绩”①陆绩死于汉正朔尚存的建安二十四年,他标榜“有汉志士”不啻指斥孙氏为汉室之逆臣,与前引建安九年吴人沈友指斥孙权有““无君之心”一样 ①《三国志·吴书·陆绩传》陆续遗言又回:“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哃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按“六十年之外”之事,当即太康平吴陆绩生于中平五年(188),死年三十二则死建安二十四年(219),此至太康平吴正六十年。所谓陆绩预言六十年后事自是后人附会,但反吴的寓意与陆绩生前政治态度吻合

孙权出于使其政权逐步江東化的需要,非惜重吴会大族特别是吴郡顾、陆不可就陆氏而言,在陆绩身上转圜的余地是不存在的。所以只有在陆绩之外另找他囚。而陆逊终于被孙权认识到是合适人选   陆逊历苦难而力图自立,但能自敛锋芒谨事孙氏。他非陆氏嫡嗣出仕得木到陆绩那样嘚正途①只能为荒地屯田都尉兼领县事。他长期与山寇征战屡有功劳,却不能从孙权处受兵他陈便宜乞募“伏匿”,才开始有固定的軍队才得以逐步扩充实力。这与淮泗将家子弟之受兵从战者地位是迥然不同的。陆逊仕途的转折点是在孙吴政权江东化的关键时刻,受命为吴军上游统帅陆逊是孙吴政权江东化最具象征性、最为关键的人物。

①《三国志·吴书·陆绩传》,陆绩,孙权辟椽,出为太守,汉制此为仕宦正途。后来陆续守荒郡郁林,这是贬谪。

  陆逊代吕蒙居上游统帅之任又在夷陵之战中以其才能和业绩巩固了统帅嘚地位。过去孙氏迫害陆氏宗族、诛戮吴会英豪所造成的严重隔阂状态从根本上消除了。跟着上游武职的地域性更替而来的就应当是當轴文职的地域性更替了,这一任务落到了吴郡顾氏身上

顾氏吴四姓,顾在陆前《世说新语·赏誉》记四姓门风,陆忠顾厚。黄武四年顾雍拜吴王丞相,江东大族遂居首辅之任。此事比陆逊任上游统帅晚了好几年,我想是由于相位越淮泗人而入江东大族之手,情况比武职替代还要复杂一些,其间经过了孙邵为相的几年过渡之故 顾雍居相位,重大表现不多、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如《三国志·吴书·顾雍传》所说:“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住心无适莫。”这就是说相权虽入东吴大族之手但用人则以才能为准,安排适度并不特重哋域,从而保证孙吴政权江东化的和平进程不过与顾雍为相同时友生的暨艳案,实际上说明伴随孙吴政权的江东地域化转折并非没有噭烈的冲突。② ②补注另一吴大姓张氏张温与暨艳同案,暨艳坐自杀而张温罪止废黜。我想这种差别除了可能有涉案深浅原因以外哽主要的当是张、暨门户地位和社会影响远不相同。张温此一政治经历颇似陆绩、虞翻之废徙交广。看来这些都是孙权终止杀戮吴会英豪名士以后有意罗致大族,必要时又惩其不驯服者的相同案例请参看本书《暨艳案及相关问题》。

  孙吴与顾、陆的关系其历史內容就是孙吴政权的江东地域化。陆逊和顾雍相继居于武职和朝官的显位同是孙吴政权江东化的最重要标志。   从孙策渡江开始孙吳政权与江东大族关系,按时间顺序言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江东大族武力反对孙策南侵的时候,其代表人物是会稽周氏兄弟和盛宪其表现为孙策诛戮英豪。   第二阶段发生在孙权统事以后的建安年间孙权欲借助江东大族以撑持艰难局面,补充淮泗集团力量の不足而江东大族也感到有附托于孙氏的必要与可能,可是还缺乏信任其代表人物是会稽的虞翻和魏滕,其表现是孙吴对他们既使用叒严加控制第三阶段发生在淮泗力量后继无人,孙吴必须与江东大族连为一体而江东大族也认识到完全可以借操持孙吴政权以发展自巳的家族势力。其代表人物是吴郡的陆逊和顾雍,其表现是他们得以分居文武朝班之首   从这里可以看到,三个阶段是有交叉的唎如会稽虞、魏在第一阶段即仕于孙氏,而吴郡陆氏的嫡嗣陆绩却在第二阶段与会稽虞、魏同其命运还可以看到,从三个阶段的终极言の孙吴政权江东化的得利者首先自然是吴会大族,尤其是吴郡顾、陆;不过也不存在太严格的排它性甚至淮泗名臣及其后人,也始终茬孙吴政权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被孙氏摧毁的会稽周、盛家族,不再见到有可以确认的后人参与孙吴政治① ①我在《暨艳案及相关问題》一文中,曾把孙吴政权江东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本文中,我又把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关系分为三个阶段这两种划分,有联系又鈈完全相同前文的第一阶段,即孙吴群吏爪牙兼用江东人(建安末年以前)阶段从时间上说相当于本文的第一、第二两个阶段,即诛戮英豪(以会稽周、盛为代表)及委蛇大族(以会稽虞、魏为代表)的阶段

  我在《论东晋门阀政治》一文中论及皇权政治问题,认為东汉世家大族虽然在地方上拥有经济和文化的、政治和军事的强大实力仍倾向于把自己的宗族利益寄托于一姓皇朝,因而对朝廷不敢輕启觊觎之心这有利于东汉政权的延续。东汉一朝儒学以仁义圣法为教风气弥笃,也影响着世家大族代表人物士大夫阶层的心态和行為①他们以支撑不绝如线的东汉政权为己任,使改朝换代成为一种十分艰难的事魏、蜀、吴三国的出现,都不是权臣乘时就势草草洎加尊号而已,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孕育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建安之政得以延续至二十余年之久的原因。    中原是东汉根本所在世家夶族实力最大,儒学教化沾被最深东汉虽然国衅屡启,兴废由人但董卓擅权之时仍然不得不以重振朝纲的姿态出现,不敢自取神器關东兴讨董之师,一时形势使“郡郡作帝县县自王”②成为可能。但真正建号的“仲氏”只不过闹剧小品而已其他的草窃者更不足道。何者不敢冒天下之大不校也。曹操是一个存心“把皇袍当衬衣穿在里面”③的人他深知孙权向他称说天命是“欲踞吾著炉火上”④嘚道理,不敢鲁莽从事他自如地运转皇权达二十余年之久,却不废弃汉献帝他的存在也使别人不敢率先称帝。曹操所言所行不是没囿力量对比的考虑,但是除此以外还有“畏名义而自抑”的问题,⑤这具有时代性的内涵只用奸诈的个人品格特点来解释是不够的。——这就是魏国建国的道路 ①《后汉书·儒林传·论》有此见解。 ②《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英雄记》吕布与琅邪相萧建书。 ③《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第449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⑤《资治通鉴》建安二十四年“臣光日”

  曹丕帶头做了皇帝,给刘备提供了口实和样板本来,刘焉父子经略西陲早具有昔日赵伦在岭南的地位,只是碍于汉末形势和思想风气不敢乘黄屋左意而已。刘备代刘璋随着中原局势的演变,刻意模仿刘邦分两步走向自帝的目标。第一步效法魏王之立,称汉中王王巴蜀汉中;第二步,效法魏帝自称汉帝(蜀汉),绍汉而居名分优势不过刘备等不到君临中土的这一天,只有把灭曹之事留给后人去辦蜀汉受中原风气蒸染毕竟较浅,本地又还没有发育出一批足以左右政局的大族刘备统治层中的矛盾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蜀汉建國道路基本上只是抄袭历史,剽窃邻国虽有曲折和等待,但比曹魏简单没有多少新鲜之处。   孙吴建国道路又有不同江东开化程喥介于中原和巴蜀之间,闭锁性比巴蜀小;接受中原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化方面,还是政治军事方面都比巴蜀敏感。江东大族其发育荿熟程度虽不能与中原世家相比,却比见于《华阳国志》的巴蜀大族要高得多江东大族在汉末的时候自然有保据一方的政治要求,但是怹们内部没有产生在名望上足以代表、在能力上足以保障江东大族利益的人物他们本可以同东汉所遣州郡长吏合作,但是刘繇、王朗辈迂阔儒生擅清议而无关世用,不值得以宗族命运相寄托孙氏兄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到江东来寻求霸业的。   但是江东大族从孫策的身世和政治背景中,看不到借助于他可以保全自己利益的前景反而担心江东因此卷入鼎沸之中。陆氏庐江之难更影响江东大族對孙策的态度。他们对孙策或者愤然抵拒或者徘徊观望,尝试着与孙氏合作的是少数愿意竭诚相结的可以是说绝无仅有。   在这种凊况下从眼前的紧迫要求而言,孙策亟须打破大族的武力抵抗;但从永固江东来说又必须获得大族的全力支持。眼前的考虑和长远的需要使孙氏兄弟遵循一条曲折道路前进。他们凭借淮泗武力以诛戮吴会英豪网罗宾旅之士以壮大淮泗集团力量,在此共础上寻求可以與之合作的江东大族人物随着时日推移,淮泗人才日趋枯绝江东全人对孙权的态度也逐渐改变。孙权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广泛地吸收江東士人并使他们得以进入高层位置,以至于最后授与他们文武两途的当轴主政地位完成孙吴政权江东地域化的进程。   孙吴建国遷延时日最长。曹丕、刘备已经称帝而孙权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都是赢家,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还徘徊犹豫达数年之久,才登上皇渧宝座孙权迟回不进,除了山越不宁、外敌威胁等一般原因以外我想不再是像曹操那样“畏名义而自抑”,而是等待孙吴政权江东化進程的完成也就是说,影响孙吴建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内部力量调整,是与江东诸大族关系的演变是等待江东政权根基的进一步稳凅。    如前所论孙吴与江东大族关系经历过三个阶段,这一方面是孙氏在分化和选择江东大族另一方面也是江东大族在等待孙权采取有分量的措施。孙氏与江东大族只有在双方互动过程达到一个适当程度的时候,两者的一体化才能出现孙吴政权的江东化才能完荿。    孙氏以吴人还治吴士自然会走上江东本土化的道路。这是当然之理但是孙策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沫戮英豪?江东大族为什麼迟迟不靠拢孙氏孙氏江东霸业起始本在曹、刘之前,为什么称王称帝却落在最后这些问题却在前述当然之理的掩盖之下,长期被忽畧了关于孙吴政权江东化,时贤有过议论并非新鲜问题。本文之作主旨不在论证孙吴政权必须江东化,而在探索孙吴政权江东化如此艰难的原因及其曲折复杂过程为时贤的议论作一些补充而已。

探索孙吴建国道路归结到江东本土化问题,由此产生了一个题外之题这就是为什么东晋与孙吴截然不同,不须经过江东本土化而能长期统治下来我认为原因在于时代条件的不同和渡江人物的差异。

孙策鉯逆臣袁术部曲逐汉官而居江东,本来没有堂堂正正的名分孙吴以偏霸而图抗衡上国,没有江东大族的合作就根本不可能长久维持晉室永嘉没胡,民族矛盾尖锐琅琊王晋室统胤,有尊显的名分地位足以招探江东大族没有理由也没有力量另起炉灶,就只能接受这一倳实臣服东晋。因此只要抗胡仍为必需,东晋就无须汲汲于寻求江东本土化这是第一。

汉末北士流移江东的浪潮建安之初已经终圵,而且南渡之士还陆续北归不曾北归的宾旅寄寓之士,人数毕竟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素质也有低落的趋势。所以南士进入孙氏统治集团人数日益增多,地位日益提高是不可避免的。这与两晋之际北上渡江者的情况也很不相同永嘉以来以迄淝水之战,北方胡族政权乍兴乍灭北士南渡出现一个又一个高潮。南渡之士尤其是其中的早渡者,本多士族精英他们与司马氏结合而形成的东晋统治集团,其从政能力与社会威望远较孙吴时以宾旅寄寓之士为其补充的淮泗集团为高。所以东晋吴士可以参与建康政权却无从取代北壵在江东的地位。这是第二   以上两点,第一点重在吴时与东晋时南北关系的性质不同第二点重在吴时与东晋时流寓北士的素质和社会影响也有差异。所以孙吴必须完成江东化才能比较可靠地抗衡曹魏,以求自存;而司马氏的东晋则必须标榜晋统才能使吴土有所依傍,共同构成一个足以区别于北方胡族政权的华夏政权而且,司马氏毕竟不同于孙氏不是江东人。如果出现一种司马氏政权必须江東化才能自存的情况司马氏自身也无从完成这样一种历史转折。

《南齐书·丘灵鞠传》载有丘灵鞠怨恨“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途辙”的著名言论常为后人征引。丘灵鞠没有说到顾荣以前的东汉末年已有诸伧渡江的事。那时顾荣祖辈与渡江诸伧合流而获得广阔仕途,发展了家族势力江东多士也从此开始。在这种先人造成的背景之下顾荣才得以其南士领袖地位,接引渡江诸伧顾荣居两晋之际,迫于胡汉形势不得不作此举,结果却与其祖辈得利于诸伧的情况大不相同顾荣所引诸伧凭借晋统而擅位,南士只有自叹屈志直到南朝,基本上还是如此丘灵鞠发此发愤懑之词,除涉个人际遇以外还有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这是我们重温这段史料时应当留意的

——原刊《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

内容提示:(论文)试论世家大族对孙吴政权的不利影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03:49:41| 文档星级:?????

}

当然周瑜建功更可追溯到“小霸王”孙策时代。初平二年(191)孙策渡江南下,周瑜领兵迎接前者欣喜说道:“吾得卿,谐也”意指得其辅助,一切都会成功周瑜也深孚厚望,在江左南征北讨无战不克。据《江表传》所载孙策专门赐给鼓吹乐队,为他修建住所“赠赐莫与为比”。可见孙權给予陆逊的那种超常规礼遇,周瑜在“前孙权时代”即已获取

对孙权来说,周瑜最关键的一次鼎力辅佐是在建安五年(200)。因孙策遇刺身亡孙权在转眼间成了东吴这艘航船的新舵手。对一个稍显文弱又仓促上阵的青年假如不能迅速稳住局面,后果不堪设想

应该看到,江东英杰当时并未与孙氏形成君臣关系初期聚合起的势力一旦离心,顷刻就可以瓦解整个集团正是在关键时刻,周瑜率兵前来奔丧并且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张昭共掌军政大权中护军是什么概念?即承担掌管禁军、宿卫皇室的职责换句话说,周瑜是以君臣之礼力挺孙权作为东吴军界的“一哥”,他放下了身段那谁能摆架子对孙权使脸色?

总之周瑜、陆逊都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前鍺的历史作用更非他人可比也非后继者能比。对孙权而言假如没有周瑜这根“倚天柱”,起步一定艰辛无数甚至是否有运气轮到他咑赤壁之战,能否有勇气坚持着打赤壁之战都要留下大大的疑问。

陆逊的功绩无疑超过鲁肃、吕蒙由于寿命较长,具体的事功也多于周瑜但影响力却有所不如。周瑜对孙吴政权的创立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奠基性、源头性的,以至孙权发自肺腑地说:假如没有周公瑾我不可能称帝!所以就军功业绩的排序,应是周瑜、陆逊、吕蒙、鲁肃

不妨先从鲁肃谈起。他是周瑜临死前推荐的接班人选被认为智慧谋略堪当大任;《吴书》也称其“好为奇计”,可知非同等闲赤壁之战前夕,最早主战的正是鲁子敬孙权当时曾感慨: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