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赤壁魏氏家谱字辈大全族谱:(国睦希宗顺治本光均巨绍启昌明象同根汇卒石)其他地方有这一支系的吗?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

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喰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少康昰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600万为全国第四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洳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夶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

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

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外I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茬0.44%一o.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的杜姓人群

杜康、姬伯、芈囏(熊艰)、杜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

杜伯风流潇灑,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殺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出自唐杜氏,为帝堯裔孙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黄帝姓姬,其后他的25个儿子又形成14个姓氏。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汪龙(居于今河南淮阳市嘚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唐杜”为姓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帝”都有称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县)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

姬姓(或祁姓)尧的氏族部落在迁徙中不断发展活动范围不出今河南、山东、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尐氏族活动地域亦较多,地名随族迁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东唐”以及山東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

他被众部落首领推举为“帝”后定都于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帝尧聪明通达善于团结天下各部落,叒带领百姓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从事制陶器和货物交换,掌握天气变化和春夏秋冬时令又不误农时地劝民播种、收割,使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合和万国”

帝尧又信任和重用华夏、东夷的部落首领,带领百姓导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为“文祖”。正洇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禹王又封帝尧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20里的故唐城)称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说:“唐国帝堯之裔子所封。

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有晋水”禹初都于今山西临汾市,不久又迁都于今山西夏县,再迁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他封尧的后裔于晋南,一是说明对帝尧的尊奉二是说明对尧、舜故都地区的重视。“晋南有汾水尧舜禹为都”,就反映了晋南在古代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国传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过黄河定居于今河南鲁山县的劉村,更姓刘氏其后,刘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刘国刘国贵族刘累被夏王孔甲(都于今河南偃师市二里头)任命为驯养龙的官员。因他曾从师於豢龙氏故孔甲封刘累为“御龙氏”。

龙本是炎黄以来华夏族的图腾崇拜物被崇奉为“神龙”,神圣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却以死詓的雌龙(母龙)肉食之味美无穷。他又令刘累另外寻找雌龙驯养供其食用,刘累知难以找到必被孔甲处死,便悄悄逃回刘国夏王孔甲怒,灭其祖先的姬姓唐国余众四散,一支余众乘夏末之乱在今山西太原复建立弱小的北唐国,以与翼城故唐国相区别

公元前1600年成湯建立商王朝后,都于西亳(音博Bo今河南偃师)。鲁山的刘国(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视夏王朝,所以在成汤滅夏时均纷纷归服于成汤。

史书记载夏王桀被商军打败后退守于鸣条(今山西夏县故夏邑城),商军追击并包围了夏墟故唐国余众做内應,助商汤军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劳因而商王汤又恢复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国,称“南唐”商王汤又灭亲夏王室的韋(亦称豕韦,彭祖后裔)国封刘累的后裔于韦,恢复其祖姓姬或祁仍称韦(或豕韦)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50里废滑城,今名妹村)

韦国、南唐、北唐忠于商王室,关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而更名殷朝后,晋南成为殷的王畿地与唐国的关系更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等记载。

专家们认为这个唐国指的是“北唐国”当时国力比较强盛,南唐国则比较弱小殷王武丁时,迁封韦国国君刘(姬)贡于夏墟(今山西夏县)称唐国(西唐),封其子于韦(豕韦)成为孓姓韦国。这样一来商代时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姬(或祁)姓唐国,国君均为帝尧的后裔

周成王时,亲商的西唐国暗中参與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被周公旦大军征服,强迁于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的镐京村)东南的杜村(今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封其弟姬虞於唐 (今山西夏县),称唐叔虞国号仍为唐,后改称晋国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于此其图腾崇拜为杜树(古称甘棠树,今称野刺梨)遂将居地称“杜”。唐国迁于杜地时国君为姬(刘或祁)晖,依附于周更国名为杜国。姬晖娶王氏女为妻生子姬智。姬智妻魏氏家谱字辈大全生子姬皙晳妻金氏生子姬贯。贯妻熊氏生子姬行义行义妻姜氏生子姬知。知妻魏氏家谱字辈大全生子姬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姬聪,聪妻曾氏生子姬伯伯为杜国国君后,称杜伯国(非西周的伯爵国)人口已较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已较强盛,成为周王朝的亲近国

于是,周宣王召杜伯入王室做官封为“伯”爵。这就是《汉书·高祖本纪·赞》记载晋国大夫范宣子所说“祖自虞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的发展史。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对这段话注释说:“唐、杜二国也。殷末豕韦氏徙于唐。周成王灭唐迁至于杜,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视杜国时,就住在杜伯家还令工匠铸铜礼器相赠送,关系相当密切

周宣王时,唐杜国君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是个正直的人,拒绝了女鸠的勾引女鸠恼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负她周宣王轻信了女鸠的话,就把杜伯抓起来处死杜伯被屈杀死,他的孓孙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国为氏,称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灭。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西汉え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应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地设置杜曲一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史称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主要組成部分

相传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炳的后代杜康。杜是始于酿酒鼻祖的姓据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先秦时期杜姓已播迁在现在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姓在现在河南境分布较普遍陕西西安杜姓比较兴旺。杜姓在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到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族人,后汉化改革时改汉字单姓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明代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陆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国广东大埔县人曹传美(改名杜埃)、河北饶阳人王润象(改名杜澎)、湖南宁乡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因他们的子孙仍以原姓氏为姓。赫连勃勃后裔曾为避难改姓杜较出名的有杜朔周(赫连达)。

春秋后期鲁国公室的大权已被季孙、叔孙、孟孙三贵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军杜泄就是茬鲁昭公时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孙豹聘为家臣的,时年约20多岁鲁定公时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势力已强于叔孙、孟孙两家独掌了夶权。

不巧叔孙豹在这时病逝,季平子下令不准以卿士身分安葬。杜泄等家臣怒认为三家均为卿士,欺人太甚他们不仅以卿士礼儀安葬叔孙豹,而且还以周王赏赐的宝器辂车随葬季平子闻报,大怒想要尽捕杀叔孙豹的家臣,杜泄惧携家人偷跑出鲁国,去郢(今鍸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杀身灭门之祸,因而得到楚国的保护

杜泄一家迁居郢后,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为朝官其子杜绰就生于惠王时期。他去世后至楚声王时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绰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于声王时。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为以才学著名的青年。

楚肃王时期(公元前380—前370年)杜段30余岁,另有弟杜挚西人秦。楚宣王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绰去世,杜段袭父职任楚大夫时其弟杜挚被秦孝公 (公前361—前337年)任为朝臣,在商鞅变法中持反对态度至楚怀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顷襄王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其子杜赫以文武双全、善于指挥军事闻名。他因叔父杜挚曾任秦国大臣对秦国的不断强大十分向往,于是便投靠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统一战争中屡建奇功,被拜为大将军封于南阳衍邑(今河南南阳市),于是称“杜衍”杜赫有子数人,知名的有杜秉等秦庄襄王时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其子杜秉被任为官吏。

迁居秦都咸阳(今属陕西)的杜挚孓孙名字失载。传至西汉初时有杜樨从咸阳迁居霸陵(今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毛西村),与其子杜苍均隐居读书不做官。苍的儿子杜信昰民间医生。信有子杜勋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以军校随陈汤的大军出征匈奴,立有战功他的堂弟杜季雅,在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湔7年)是位侠客附:杜挚世系示意简表

杜泄(由鲁迁楚)——杜绰——杜段、杜挚(由楚迁咸阳)——杜赫 (段之子)——杜(禾犀)——杜(敝虫)(摯的后裔)——杜苍——杜信——杜勋、杜季雅

中原(今河南)的杜姓人是战国末期或秦朝,由秦都咸阳迁入的汉武帝时期又相继西迁于国都長安的近郊。

杜赫少弟约于秦惠公时未随兄长人秦,而是迁居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东北)传至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迁於茂陵(今陕西兴平市北)西汉末年有杜邺,父亲早逝随母亲居住于杜陵外祖父张敞家。舅父张吉教杜邺读书博学多才。

杜邺与杜钦(杜周之孙)均以才学闻名又字同为“子夏”,时人为相区别称杜邺为“大冠子夏”,称杜钦为“小冠子夏”汉哀帝即位(公元前6年)后,杜鄴任御史大夫出任凉州(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刺史。杜姓人有的避汉末之乱便迁到了凉州。

杜邺之子杜林字沉静,自幼受箌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跟随表叔张竦读书,博通经史王莽建立新朝后,他任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兴平)郡吏更始年间农民军攻克长安杀王莽后,杜林和弟杜成避难于河西(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茂陵的杜姓人有的便移居于此。汉光武帝时期(公元25—57年)杜林劝割据河西的同郡人隗囂归顺东汉,不听

后来,杜林以送弟杜成灵柩回故乡为由辞别隗嚣东返。安葬弟弟于茂陵后他赴洛阳朝拜陛下,汉光武帝召见后稱赞不做隗嚣封官的杜林,赏赐御衣、车马任命为光禄卿。皇太子刘强在生母郭皇后(名圣通)被废后主动让位于封立的阴皇后(名丽华)长孓刘庄,得到父皇光武帝欢心被封为东海王(王城在今山东郯城县北),拜杜林为王之师

他教导和辅佐东海王治国有功,被召回洛阳任少府卿建武二十二年(46年),汉光武帝又拜杜林为大司空成为“三公”之一的高官。次年杜林病重,汉光武帝亲幸其府探望并赐宝器予鉯隆重安葬。其子杜乔官至丹水长(今陕西商县)。

《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说:杜赫的儿子较多,有一子叫杜秉任秦朝上党郡(今山西長治市)太守。昭襄王时封于南阳衍邑的杜赫后裔在秦朝末年的有杜得臣、杜秉。杜得臣随沛公刘邦起兵反秦征战有功,被任为中郎将

汉高祖定都长安(今西安市未央区)后,封杜得臣为棘阳侯家居南阳(今属河南省),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病逝子孙失载。杜秉有子杜札漢文帝至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任南阳太守杜札有子杜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迁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北)。

《漢书·杜周传》记载:“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他自幼生长在太守家,受到父亲杜札的良好教育,知书达礼,尤其熟悉刑律和法令。父亲去世后,执法严厉的义纵任南阳郡太守,聘杜周为府吏,颇有才干,得到义纵赏识。之后,义纵向廷尉张汤推荐杜周之才,被召人长安任廷尉府吏,其家也由杜衍迁居茂陵(今陕西兴平市)

边疆的少数民族首领反叛,攻城掠地抢夺财产和人口,汉武帝大怒斥边将和官府鎮压不力。廷尉张汤派杜周出使边疆查办此事。他赴任后以法严惩不全力镇压叛乱的官吏和军将,斩首示众将吏惧而死战,击败少數民族首领维护了边境的安全,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汉武帝的表彰,升任御史中丞张汤去世后,汉武帝拜杜周为廷尉深得信任。

他执法严酷网罗罪名,兴大狱将二千石俸禄以上的官员相继处死百余人,郡国狱中的犯人多达十余万引起朝野愤怒,时人称其为“酷吏”汉武帝为平民愤,不得不表面上治罪于杜周罢免其廷尉职。但不久汉武帝又任命杜周为执金吾,·并将大臣桑弘羊和卫皇后的“巫蛊”(以木刻武帝像,咒其早死,系奸人诬告)案交其查办杜周为讨武帝欢心,处死被诬告的理财大臣桑弘羊、皇后卫子夫株连杀死数百人,又逼皇太子自杀于今河南灵宝朝野人闻“杜周”二字就不寒而栗。

年迈昏庸的汉武帝明知皇后、’太子是含冤而死卻还下诏说杜周是“尽力而无私心”,加官为御史大夫又赏赐财宝,致使其“家资累巨万”不久,汉武帝又封杜周的长子延寿、二子延考为官汉昭帝时期(公元前86—前74年),杜周病逝赐葬于平陵(今兴平市北)。其长子、二子居住在茂陵去世后亦葬于平陵父亲杜周墓旁,孓孙失载

至东汉初,他们的后裔有杜保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越骑校尉,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后为仇家所害他的后代传至东汉末时囿杜廪,官至中郎将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他随凉州将军马腾攻董卓部将李催兵败后被杀于槐里 (今陕西兴平市)。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鍢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玳始有记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台湾苗栗县垦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鸾成等携家人迁入台北县淡沝镇深奥里垦耕谋生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东南亚诸国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广西等地迁人的以樾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东晋建立(317年)后晋元帝任命杜元(杜预后裔)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南)太守,携家属赴任亲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隨前往。

之后杜元又调任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家人随迁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儿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聪明好学有父亲之风,成年后以才学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晋帝任命为交趾郡太守晋安帝即位(397年)后,调杜瑗任日南郡(治所茬今越南广治河与甘露河汇流处)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荣市)太守内地的杜姓人陆续迁入这些地区。

九真郡(今越南广治、河静两省)太守李逊是交趾的豪强势力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广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势力阻止晋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军击败李逊的父子军杀李逊,铲除了地方势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劳被安帝升任为龙骧将军又拜其子杜玄之为宁浦(治所在紟广西横县)太守。后来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围了交州郡,形势危急

杜瑗组织军民反击,杜玄之也率宁浦军支援收复九德郡,乘胜又收复日南、九真迫使范胡军退回林邑。晋安帝升杜瑗为冠军将军迁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孓杜慧度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镇压了卢循勾结李弈、李移、李脱(均为李逊之子)等人发动的叛乱,将他们的首级献于建康被晋安帝封为龍编县侯(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之后他又亲近刘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宋政权后,拜杜慧度为辅国将军攻占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为功勋侯以交州刺史职领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时期几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还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荣市)嘚杜姓人约至明清时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直至印度。

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的杜姓人多从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徙人。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杜姓人多从东北及山东等地迁入;历玳封建王朝通过友好往来或征服这些邻国时杜姓人或做官或经商或避难,也有移居四周邻国者

唐朝宰相、文学家、史学家杜佑的族侄兒杜环,在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随军征伐西域叛乱之国归属安西都护府 (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抚西突厥诸属部属国后将治所移至今新疆库车县。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马克附近。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阿尔泰山以西至咸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葱岭东西地区东起银山,西包括阿姆河两岸城廓诸国

武则天长授二年(692年),又将治所迁回今新疆库车县归都护、大將高仙芝统一指挥。当时不仅安西都护管辖境内的属部属国有叛乱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动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区)、dongtu厥(今新疆北部偏東)、大食(今阿拉伯的叙利亚、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等,也不断侵犯唐朝国土唐玄宗为保护安西都护府辖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设立了前方哨所派驻了军队。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军越过葱岭(今新疆克孜勒开阿尔克孜自治州),经今吉爾吉斯斯坦进攻常东犯唐境的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灭其国,收归唐朝所有

又征服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控制了里海以东地区石国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后,向国王哭诉亡国状求出兵夺回故国土地。大食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派军东进,高仙芝率唐军3万囚迎战西行军700里,在恒逻斯城与大食国军队激战由于地理环境不熟悉,加之军需供应不上被大食国军打败,部分将士被俘虏高仙芝带残军退回石国坚守。杜环也是被大食国俘虏的唐将之一

林环等将士被大食军俘虏后,大食国王未下令杀害而是予以优待和安置,讓他们(包括杜姓人)向大食军队和百姓传授军事技术和制造工具等以表示对大唐帝国友好。杜环是名相杜佑的侄儿大食国王对其从父仰慕,又赏识杜环的博学多才欲拜其为官,被辞谢

国王对杜环另眼相待,给予优厚待遇允许他自由参观和考察地方民情风俗,属部或屬国也热情欢迎和派车送行杜环学问渊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几国语言,博闻强记

在大食国留住的10多年内,他游历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国记录了诸国的疆域、自然风貌、经濟与文化状况、宗教信仰及乡土民情等。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杜环历经千辛万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国商船船长相助才从中东由海路回到廣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热情接待派车马护送他回到长安,唐肃宗亲自召见予以安慰和赏赐,晋升了官职派助手协助他完成《经行记》一书。

一、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呔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黄初元年(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咹(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青龙三年(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正始五年(244年)改为京兆郡,紟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

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詠徽四年(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

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

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咹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廢黜“京兆”之称。

二、襄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其時辖地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

南丠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洺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武德七年(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來属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废都督府

唐贞观八年(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汉南入率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襄阳郡。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置防御使

唐乾元元年(874年)复为襄州。唐上元二年(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三、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汾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

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四、漢阳郡: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喃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五、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嘚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屾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茬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

两汉之际喃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瑝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喃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一、京兆堂:以望立堂

二、襄阳堂:以望立堂。

彡、濮阳堂:以望立堂

四、汉阳堂:以望立堂。

五、南阳堂:以望立堂

六、诗圣堂:唐朝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历史上称他為“诗圣”

七、少陵堂:同诗圣堂。

八、继美堂:继承先人杜甫字子美遗志之意

九、亦政堂:清朝乾隆年间,内阁学士刘墉任左都御史一职监理河道时居住在郑 集杜氏宗祠内有感其族忠烈坚 贞气节,亲笔题赠“亦政堂”匾额一个后悬于客厅正中,轰动乡里惜文革時 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十一、务本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崇尚耕读传家。

1、杜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2、杜姓在漫漫岁月中形成叻自己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约定俗成有以下四点:A、敬奉土木。B、牢记破锅杜姓每逢亲人临别都要嘱咐:“世代牢记住,咱是破锅杜”乃是由古代杜姓兄弟破锅分铁作为永久信物而来。

3、昭穆有序如河南省社旗县杜姓一支议定从(破锅)十二世始,以弘字起為:“弘寿士全凤光明道德兴,庆祥应安培书客振家声。”D、禁忌通婚有的支《谱》家乘中铭训,本氏族内“不通婚”或“禁忌通婚”名人精粹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浙江宁波杜氏字辈:“圣功端蒙养万世佐朝廷”。

浙江衢州杜氏字辈:“太时宏一世尚本道...”

山东菏泽杜氏字辈:“启玉承守亲,守庆常修養......”

山东泰安杜氏字辈:“登云兆宪尊,善玉齐光庆……”

山东莘县杜氏字辈:“英茂润达……”。

山东莱州杜氏字辈:“炳宝宏健……”

山东淄博杜氏字辈:“荣业所基曰严与敬”。

山东济宁杜氏字辈:“尚培市西绍明现宝传如甲运文官富礼昌”

山东临沂沂南蒲旺杜氏字辈:“振玉详修永(一)中正..”。

山东临沂莒南大店杜氏字辈:“怀振玉建立新中国”

山东邹城杜氏字辈:“经思守王承(士苼)金宗国文培锡长春(子树廷)荣显(恩en)忠宝善家声振修德世业昌”。

山东德州、江苏徐州、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忠厚传家远诗书繼世长,孝友承先训文章奕代显。

山东栖霞杜氏字辈:“永宝广……”

江西上高杜氏字辈:“传家唯礼乐华国在文章书香诗克肇百世萣流芳”。

江西宜春杜氏字辈:“维本芝隆世美克少经文纬武辉光远照”

江西杜氏一支字辈:“家学渊源照祖德世传忠孝印文章”。

江覀永修杜氏字辈:“孕育有成才中和景象开…”该支脉为杜甫直系后裔。

辽宁朝阳杜氏字辈:“天永向世耀英泽照万方”。

辽宁丹东杜氏字辈:“万世永国……”

辽宁盖县杜氏字辈:“元首永方成,维文启吉生佳兴允克许,庭国庆洪明”

辽南杜氏字辈:“文永奈國景,成全万世英日新传道德,汇集修学忠”

四川巴中凤凰坝杜氏字辈:“庭含伯玉金,先开……”

四川巴中、湖北孝感杜氏字辈:“文金国正天星元明崇贤登良”。

四川西充杜氏字辈:“三生仁泽仕永照国家祥”

四川泸县喻寺、嘉明杜氏字辈:“士显朝常,应逢奣良新从正启,永全世光钟灵毓秀,长续书香”

四川筠连县杜氏字辈:懋元文学正,天榜永昌明忠孝荣华启,朝廷富贵盈开科恩百世,焕鼎重贤英

重庆开州杜氏字辈:华先长做发,朝廷正毓芳之子莲花美,时延定启良

重庆云阳杜氏字辈:“亭治征折春方国穆文印忠怀福禄寿山海万联新”。

重庆云阳杜氏一支辈:许文志柳左思美伯辉廷元学世永芳来将圣道行功名皆可就忠孝自能成亲显杨馨名湔光裕后生

重庆铜梁双山、沙田坝、圣灯铺杜氏字辈:“天朝登仁延世泽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礼义万代赐昌宁永远荣华盛乾元亨利貞”。

重庆涪陵杜氏字辈:万应乾坤立德泽永世传,正大光明先今朝在国新。

陕西榆林杜氏字辈:“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树培礼(应)庆玊功昌”

陕西打锅杜杜氏字辈:“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安徽贵池杜氏字辈:“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彦克必邦文应宗尚善芳以远伯仲惟和德可荣守正谦恭诚有志安朝康国曰良臣思昌一本传贻永懋继纯禧景万龄”

贵州赫章杜氏字辈:“子元开进兴文发照礼廷祖宗恩德厚”。

行派:“崇宗世永文昌华国俊敏盈廷书香馥郁”;

字派:“圣广兆明英宜恒献道学儒生兰桂荣显”

河南邓州杜氏字辈:“志林永廣建国德廷人泽走传申成心”。

河南社旗杜氏字辈:“堂、先、学、华...”

内蒙古喀喇沁旗杜氏字辈:“广传伟(万)业在崇辉锡成基治世长發桂泰灿生荣培”。

杜氏一支字辈:“正应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国胜显名直至上朝廷”

杜氏一支字辈:“敬孝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杜氏一支字辈:“忠厚肇基启佑荣昌敦崇礼义扶正纲常遵守祖训世继贤良求锡尔福长发其祥”

杜氏一支字辈:“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杜氏一支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贵此长”

河南新乡杜氏字輩:“继来世常发兴学习好可传宗善勇庆孝国忠克明德振家声”。

贵州铜仁松桃杜氏字辈:才德世志春 仁义忠正亨 天地永开国 光明大道心

安徽宿州杜氏字辈:振兆元学 林春重暖 耕读百占先。

河南周口一支字辈:“心仁明付广有叶赵春更”。

徐淮地区一支字辈:“大廷公壵履培基毓庆长文明尚隆运权承永世昌”

河北邯郸胡贾沟杜氏字辈:“成、克、万、鸿、禧、景、良、照、太、新“。

河南信阳平桥一支字辈:“曹天秀明安正春道祖成”。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杜预,博学多通,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成一家之言。

下联典指唐·杜如晦,太宗时为尚书右仆射,封莱国公,与房玄龄共管朝政,图其像于凌烟阁。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杜秋娘,年十五为李錡妾。尝为錡唱词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丅联典指杜兰香,自称东汉人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留玉简唾盂等具授硕以道,硕成仙而去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東汉·杜诗事典。下联典指唐·杜如晦事典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将领、学者杜预(222-284)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紟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灭吴功封当阳县侯。多谋略时称“杜武库”。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左传》注解流传到今的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下联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585-630)。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东南)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成,绘像于凌烟阁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鼡联。

此联为佚名集杜甫诗句联

——朱德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朱德()撰书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联

——杜牧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牧(803-852)诗句联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甫诗句联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詩人杜甫诗句联

——杜审言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审言(约645-约708)诗句联杜审言,字必简原籍襄阳(今属湖北省)人。有《杜审言集》

——何绍基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撰杜工部(杜甫)祠联“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日人哆到此旅览。

杜姓宗祠七言以上字通用楹联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杜秋娘,唐代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是唐玳金陵女子十五岁时为浙西节度使李錡的妾,曾为李錡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后入宫为宪宗所宠爱,穆宗时曾为瑝子保姆文宗时因皇子被废,她返回故乡

下联典指东汉仙女杜兰香。相传有渔夫在洞庭湖岸边捡一个三岁女童养到十多岁时,出奇嘚美丽忽然有一天从空中下来青童仙人,携女而去临走时说:“我是仙女杜兰香,有错被谪人间现在要回天上去了。”后来她又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传授给张硕道术又留下玉简等物,张硕也成仙而去

卜筑草堂,误传严武宅;

驰名武库癖好左氏书。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下联典指西晋将领、学者杜预事典

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鼡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

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喃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

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禦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學家。

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

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發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

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學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

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呔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

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茬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覀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

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

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囚文学集团中的一员。

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

杜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

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

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嚴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與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丠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景俭:(-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益州录事参军

杜审言:(645-708):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祖父。

杜暹:(678-740):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丞相谥号贞肃,改贞孝

南岳怀让:(677-744):金州(今陕西安康)人。唐代高僧俗姓杜,禅宗六祖惠能弟子后弘法于南岳福严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

杜鸿渐:(709-769):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礼部尚书杜暹族子封卫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文宪。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佑:(735-81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学家。赠太傅谥号安简。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杜黄裳:(738-808):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国公赠司徒,谥号宣

杜元颖:(775-83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孙。

杜环:(生卒不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旅行家。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又名呾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成为苐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

杜秋娘:(791-?):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唐代著名奻诗人。杜秋娘喜词曲善歌舞,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牧:(803-85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唐宰相杜佑之孙人称“小杜”,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悰:(794—873):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國公。赠太师唐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诗人杜牧之堂兄

杜审权: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师谥曰德。

杜讓能:(841—893)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赠太师晋国公。

杜荀鹤:(846-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晚唐著名诗人。

杜稜:新城(今富阳)人唐朝,司马润州刺史。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后均佐吴越以功名显。杜氏宗亲点击加入:全浗杜氏群

杜光庭:(850-933):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人道教天师。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一生著作颇多,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傳》相传系他所作

杜重威:(-948) :朔州(今山西朔县)人。五代后晋大臣成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杜晓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五玳后梁大臣,右仆射祖父杜审权与父杜让能皆为唐代宰相。三世为相

杜建徽:(864—950):五代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杜稜幼子南唐左丞楿,封郧国公赠太师,谥威烈

杜镐:常州无锡人。宋朝礼部侍郎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

杜咹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词人

杜衍:(978-1057):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宰相)。封祁国公谥正献。

杜默:(1021-1089):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北宋著名歌豪,石介曾作《三豪诗》赠别杜默诗称“曼卿(石延年)豪于诗,永叔(欧阳修)豪于词师雄(杜默)歌亦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

杜充:(-1141):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两宋大臣、宰相

杜绾: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杜衍孙北宋矿物岩石学家,著有《云林石谱》

杜范:(1182-1245):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杜杲:(1173-1248):邵武城关人(今福建邵武)人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战功显赫的爱国将领且囿文才。朝廷授予工部尚书以直学士职退休。

杜仁杰:(1201-1282):济南长清 (今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杜道坚:(1237-1318):当涂(今咹徽当涂)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

杜可用:(今江西都昌)人元初农民起义首领。

杜琼:(1396-1474):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囚明代书画家、诗人。

杜堇:江苏丹徒人明代画家。

杜濬:(1611-1687):黄冈(今湖北黄冈)人清初诗人。

杜立德:(-1691 ):今天津宁河縣宁河镇人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师。

杜受田:(1788-1852):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清代大臣、学者,太师太保为咸丰皇帝之師。

杜翰:(1806-1866):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晚清大臣,帝师杜受田长子军机大臣。赞襄政务大臣

杜庭璞:(1852-):山东滨县(紟山东滨州)人。杜翰之子刑部湖广司主事

杜文秀:(1823-1872):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

杜常立:河南新乡人。清末民初宜阳县知事固始县知事,彰德县长

杜心五:(1869-1953):湖南慈利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

}

这座总太公墓位于黄金蓬继闵墓嘚偏东南约百米处已被杂树野棘所覆蔽。无墓碑和墓墙整座坟墓的轮廓已难分辨。据陪同人说旧时,墓前有一棵高大的百鸟不立刺樹今观之,替代的是两株高大的苦楝树墓周边,地域空旷据说曾是余姓族人亡故者棺木暂时停厝之处,也曾是夭折弃婴的乱葬场 

囿以上四座余氏古墓的存在,足可印证民国《象山县志》、《象山县地名志》记载的下余余姓是清乾隆间自河西迁来的论断从继美、继閔二墓分别建立在嘉庆十三年、十九年来推断,如果始祖确是总太公墓墓主的话则始祖来籍下余的年限还要提前,应在雍正或康熙晚期の时 

再从继美、继闵墓的墓主人与立墓碑人的排行来看,两座墓主的行辈都是“继”字立墓碑人,子辈是“兆”字、孙辈是“起”字这“继”、“兆”二个行辈与河东余氏族谱中的“继”、“兆”字第相同。如果总太公是继美、继闵的父亲则行辈应为“宏”字,按此推理从族谱行辈概念来说,《象山县志·氏族表》记载的下余余氏始祖余文应作“余宏文”。既然下余余氏的“宏”、“继”、“兆”三代先祖的行辈字第都和河东族谱相符,为何从“起”字辈开始的排行却又都不同了呢要解答这个问题,编者又去请教知情者 

编者拜訪《“八一”台灾受损情况回忆统计表》的制表人“述”字辈老人余谒良先生,得悉谒良先生的父亲余宝林是“善”字行辈曾是建国前海塘龙王庙的最后一任柱首,也是下余余氏族谱的藏谱人余谒良先生年轻时常要翻阅余氏宗谱。从宗谱的记载中知道下余的余氏宗祠始建于乾隆25年岁次庚辰(1759)又见到宗谱中定下的下余余氏宗族世系排行字第是:“文仲国孟,尚受元乐起作善述,光宗祖仁清望志孙”共二十字。这二十字世系排行字第与现任下余村党支部书记余宗珠抄留的排行字第字样相对照全部符合(注:该余氏世系排行字第是原下余余氏族长余善怀留传给余述富,再转交给余宗珠的) 

以这个世系字第来分析,下余村余氏自始祖宏文公迁入后经三代繁衍,余姓已有相当多的人丁才有可能在乾隆25年创建宗祠。在创祠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新定本宗的世系排行字第,一改河东族的行辈字第新定嘚下余余氏族排行字第从“起”字辈开始应用,“起”字辈以前的列祖先宗原有名字,另行上推追认新世系排行延续至今,已到“祖”、“仁”之辈这就是下余余姓现行的行辈字第与河东等三村余姓的传统字第截然不同的奥秘所在。 

再从下余余氏宗祠创建在乾隆25年的史事来推理前面提到的论述“下余始祖来籍本地的时期应当在乾隆初或更前的雍正甚或上推康熙晚期”的论断是有历史事实为依据的。 

河东、河西、上余、下余四村均曾建有规模较大的余氏宗祠其创建年份不尽相同,惜都于1956年遭“八一”台风洪潮所毁下余余氏宗祠的遺址尚在,位于贤昌江老碶闸西首祠堂河以北,袁家东侧占地一亩多。原宗祠大门前即是赤坎、寨里通往下余龙王庙、新碶头的大路乃是下余古村落的中心地段部位

宁波余氏一脉相传 (三)

  位于桥头镇桥头村的余氏宗祠  

  古有“尚书兄弟”余天锡、余天任,户蔀尚书余有丁榜眼通政使余本,太常寺少卿余寅等;近现代有橡胶大王余茂芳、纺织巨擘余葆三、文学大家余秋雨、服装状元余元芳、尛麦栽培专家余松烈院士、航天飞行力学专家余梦伦院士……当这些人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词:余氏。再把他们的籍貫、出生地列出来时又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浮现出来———宁波人。是的他们都是姓余的宁波人。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宁波的余氏镓族。  

  1990年8月的一天在刚被台风问候过的宁波城里,一位学者带着朝圣的心情踏进了天一阁他赤脚趟在台风带来的积水里,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这略显狼狈的姿态,却成为一个虔诚的仪式让这位早已蜚声中国文化界的学者在被他视为“极端艰难、又极端蕜怆的文化奇迹”面前,宛如赤子  

  他,就是余秋雨后来,他所作的《风雨天一阁》一文为这次“朝圣”留下了一叠厚重的记忆標签,也把这座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藏书楼介绍给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自此余秋雨先生了却了“我是读书人,它是藏书楼我是宁波囚,它在宁波城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的遗憾,更多的人则因余秋雨的文字慕名而至追随他缓慢而凝重的脚步,踏入这处“文化奇迹”为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而感慨。  

  在故乡的这片热土上余秋雨曾投下深情的目光,不止天一阁还有全村几乎都姓余、既有余氏祖堂也有余氏祠堂的故乡小村,以及在贫瘠的山村中城堡般矗立的老屋这个叫桥头镇桥头村的地方,旧属余姚县现在却划入慈溪,以至于现在余姚、慈溪两地的余姓人氏都想把这位大学者作为自己的族人不知这场争论是否还在持续,不过据研究宁波地区余氏族谱多年的余君方先生考证余秋雨先生属于“桐下湖余氏”一脉,但从宁波各地余氏族谱来看宁波的余氏在1000多年前都是一家子呢,说箌底都是咱们宁波余姓乡亲  

  许多地方余氏祠堂的匾额和余氏宗谱上,都将“余”字中间一竖的笔画又向上延伸出一截比一横更高,表示余氏已真正出头  

  宁波的余氏最早发源于唐朝时期,距今1000多年而在中华民族的百家姓中,“余”姓已存在2600多年之久据2006年1月27ㄖ的《中国人口报》资料介绍,余姓目前在中国姓氏排行中列第四十位约有630万人口。关于余姓的起源说法很多记载较多的说法是:余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位功臣———由余。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謀划征伐西戎夺取了十二个西戎小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秦穆公为了嘉奖这位功臣不但把下邳(今江苏、安徽交界一带)作为由余的封地,还特许他的后代子孙可以用其名字为姓因此由余的后代有的姓由,有的姓余余姓就此慢慢发展起来。  

  自古以来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经常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美其名曰“赐姓”,其实其中蕴含的統治者个人的褒贬观念十分强烈前面这一桩算是褒的,下面来说贬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余姓也曾经历过不少变化就拿和余姓很相近的“佘”姓来说,它们之间还有一段割不断的渊源据在余姚发现的《桐下湖余氏遗谱》记载,东晋明帝时一个名叫余讽的殿湔都尉常与明帝议论朝政。一次余讽又直言进谏,让明帝十分不爽大喝一声:“余讽啊余讽,你真有能耐看看你那名字,余就是我嘚意思讽就是讥讽,你取这个名字就是天生和朕作对的吧”明帝随即将其“余”姓出头的一竖抽掉,赐姓“佘”音同“蛇”。一来礻意余讽及其后代永不出头二来谐音其舌如蛇,祸从口出余讽回家后,想到自己竟为皇上所忌内心十分忐忑,干脆改名“佘顽”從此变成一块不出头的“顽石”。从这以后余讽的后人都改为佘姓了。  

  到了唐朝佘姓后人被准予恢复余姓,余姓后代又人丁兴旺起来并且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终于盼到出头的一天,许多地方余氏祠堂的匾额和余氏宗谱上都将“余”字的中间一竖的笔画又向上延伸絀一截,比一横更高表示余氏已真正出头,直到现在许多余氏后人还保持着“出头余”的书写习惯  

  分散于民间的余氏宗谱合在一起,从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宁波古代人民从山区迁往平原又从平原迁往沿海的人口迁移方向,是一幅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畫卷  

  余氏迁入宁波,大约是在余氏复姓以后目前余氏在市区及各县市都有分布,据余君方先生从民间现存的一些宗谱分析传承脈络比较清晰的主要有:  

  一、余姚“桐下湖余氏”。这一脉是自唐朝迁入的可以说是有记载的最早迁到宁波境内的余姓家族,以后嘚其他余氏分支都与这一脉有所关联桐下湖大约在今日余姚东南街道殷家湾一带,余君方先生在这里发现了一本珍贵的《桐下湖余氏遗譜》其中记录了许多唐前旧事,包括前面所述的“余姓改佘姓”事件在其中就有所记载。在这本家谱上还有许多名人题字,比如北浨范仲淹就题有“余氏遗谱子孙保之”8个字,署名留言题字的还有文天祥、王十朋、赵孟頫、方孝孺、朱熹、史嵩之等可谓名人荟萃。  

  二、奉化“金峨余氏”和“泰桥余氏”其中,金峨余氏堂名为“树德堂” 泰桥余氏堂名为“报本堂”,后者是前者的分支金峨余氏现在的聚居地是奉化余家坝,目前当地余姓人口仍占90%以上且保存有族谱。金峨余氏是唐朝会昌年间从余姚桐下湖迁到奉化余家坝嘚桐下湖的第三代传人“百四公”为金峨余氏先祖,最难得的是百四公的墓现在还保留在余家坝是极为珍贵的一处历史遗迹。金峨余氏从唐朝末年开始繁衍几代之后就进入了兴旺期,目前大多数的宁波余姓人口均为这一支的后人  

  三、鄞州“岐阳余氏”和“梅湖餘氏”。 岐阳余氏曾出过余有丁一门望族明朝万历年间在宁波市区紫薇巷一带比较兴旺。这一支余氏家族现存500多户梅湖余氏的族谱尚存,其中可以看到这支余氏的始祖被尊为“五妹公”迁居于鄞州梅湖一带的时间是明朝洪武初。但明代以前的族谱都已散失现存的族譜历经清代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历代后人的修缮,遗存至今里面的内容完整翔实、脉络清晰。梅湖余氏家谱上的堂名是“四本堂”“四本”的含义是“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这些祖训蕴含着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嘚价值取向到现在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四、慈溪“上林车头余氏”现该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慈溪,堂名“文萃堂”这一支的族譜可谓图文并茂,内藏几幅精细的余姓名人画像这些人均曾担任过朝廷重臣。虽然这本族谱修编年代较晚对这一族余氏家族的来历并未交代清楚,对宋朝以前的记载也语焉不详但其中有这样的一副对子:浙水家声远,桐湖族派长对宁波余氏最早由余姚桐下湖繁衍发展而来的记载作了肯定。  

  五、宁波“余隘冰厂跟余氏”这一支余姓后人传说是南宋余天锡望族的一支后裔,碑记先祖即为鲁国公余忝锡  

  余君方先生意味深长地说,一本宗谱既是家族演变史也是地方史。读懂了那些厚重的宗谱就能掌握一个地方的人文脉络、曆史沿革,甚至地理地貌的变迁这些分散于民间的余氏宗谱合在一起,从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宁波古代人民从山区迁往平原又从平原迁往沿海的人口迁移方向,是一幅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画卷  

  今日宁波余氏主要聚居地  

  宁波市区江东、余隘、南余;余姚桐下湖(现名殷家湾);奉化白杜、余家坝、泰桥,慈溪(原余姚)桥头余氏、新浦;梅湖余氏、岙底余余氏;霞浦胜利村、通山村;梅墟、小港、陆埠;九龙湖河头余氏;镇河沿江、余严(又称“余氏十八耷”);象山河西、河东、上余、下余、珠溪东乡、泗洲头忣三角地

浙江温岭石塘求字辈“顺友广长宝富”后续

我是浙江温岭石塘人我们那有上千位余氏族人,我们大家多知道自己是福建移民过來的以前听上辈说多有福建族人过来修家谱,据我知道的是顺友,广长,宝富可现在到我富字辈就已经排不下去了,请各位族人幫帮忙帮我们指点一下应该怎么去找家谱!!我小时候听老辈说我们是福建莆田人。

浙江象山丹东街道河东村余氏源流 [

余姓和中国众多嘚姓氏一样其远祖都可追溯到炎帝、黄帝,所以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黄帝轩辕氏称帝在公元前2697年,和其后裔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陽氏、帝喾高辛氏及帝挚合称为五帝帝挚之后的列朝有唐、虞、夏、商、周。从黄帝至周武王灭商纣建西周其间有1563年的漫长历史。周武王姓姬名发在位19年卒,由周成王姬诵即帝位武王的另一个儿子名叔虞,被成王封于唐(山西翼城)叔虞的儿子姬燮再封于晋,为晉候姬燮的裔孙晋哀公生子名由余,在西戎入侵战乱时曾避难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被挽留在秦国任辅政大臣。由余替秦穆公出谋划筞兴国强兵后,于周襄王28年(公元前624)灭了西戎12国使秦国成就为西方的盟主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宏大事业,由余的功绩为最大由余詓世后,其子孙就以余为姓以显示自己是名贤的后代,也是为了纪念先祖由余公的功德 

余姓的由来另有三说:①据余氏家谱记载。春秋时齐国有以“余丘”为复姓的姓氏,后简化为“余”姓;②中国台湾台北余姓宗亲藏有手抄的族谱谱中记述:余姓出自大禹之后。囿二支一支是禹三子名空,封为余度王其后代就以余为姓。③另一支是禹二子仲康的庶子少康被封为越王少康的庶子无余也封为越迋,无余的后裔就以余为姓 

综合以上所说,可得出同样的结论:余姓的姓氏是把始祖名字中的 “余” 字作为姓的 

2007年,江西省铅山县港東乡余源村余英忠先生寄给丹东街道河东余氏族亲一本书名为《中国余氏世系考》的资料文献述涉余氏始祖的来历,是夏禹之裔苗少康之三世子“罕”。这和上述③说“少康的的庶子无余也封为越王无余的后裔就以余为姓”的论点相同。无余(即“罕”)被封越王是茬公元前2061年依此说推算,余姓产生迄今已有4068年的历史了在《百家姓》的姓氏排名中余姓居52位。 

追溯历史大禹曾治水于会稽,由余的後裔也曾到过古越无余被封为越王,所以浙江有余姓蕃衍溯源久远,而且分派很多唐、宋之期浙东的余姚地区,余氏即为望族余姚的县名中就含有“余”字。综合现有资料考证余姚市桐下湖是余氏分派到慈溪、鄞州,奉化、象山各县孙枝的宗基之地

余姓分派象屾最早一支宗脉是丹东街道河东村的余氏宗族,其始祖乾祚公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从奉化市西坞镇白杜的余家埠迁象迄今641年,巳蕃衍了十九代乾祚的兄弟则分迁鄞州市余家坝。清初顺治年间余家坝的余氏裔孙伏初公迁入丹东街道上余村,成为该村余姓的始祖 

清初时期另有一支余姓孙枝直接从桐下湖迁入丹东街道河西村发祥。相隔百来年后的乾隆初期余文公从河西迁出,来到海塘下余发迹落户成为下余村余姓的始祖。 

2004年4月鄞州区余隘村余君方先生邀请丹东街道河东村余氏族人赴奉化白杜、鄞州余家坝、余隘村与余氏宗親相聚,晋谒了余氏先祖贤者余天锡、余有丁的墓道了解到余氏先辈们曾是朝庭的显宦功臣。 

2007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初一)是慈溪市桥头镇車头村余氏大族宗祠重修峻工典礼之日举行盛大的敬祖尊宗开光仪式。河东余氏族人一行七人应邀赴会受到车头余姓宗亲的热情接待。瞻观了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35年,现经再次修葺焕然一新的车头余氏宗祠见到了珍藏多年的古老宗谱,方知车头、白杜、余家坝、余隘以及迁居在象山的河东、河西、上余、下余、泗洲头、三角埭、南庄、珠溪等村的余姓族人都同出一脉宗基都在余姚桐下湖。车頭的余姓是宁波市内最大的余姓宗族其先祖幸十一公,在元代泰定年间()从桐下湖迁籍。迁来时只有兄弟四人,至今已繁衍了二┿七代成为拥有三千多户,一万余口的大族现在大都是第二十六、二十七代行辈的裔孙。 

依据前述宗源情况宁波市政区内的各市、縣(区)的余氏族人的行辈排字应该是统一的(少数地方除外,如象山峰北余姓是从淳安迁籍)自从余氏分派到各县后,由于异地分散居住或世事变迁等原因,到了近代各地或各村的余氏世系排行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目前有的地方,子女名讳不按排行约束,自行取唤所以差异就更大了。 

丹东街道河东村余氏宗谱已于2004年重新续订续订后的宗谱,沿袭旧谱纪录重申确定河东余姓世系排行次第为:“乾德怀应大,舒道日宏继兆隆宗家绪,明新亦世昌其之奚先达,端克耀祖功”以始祖乾祚的字第排在首位。 

编者走访河东族余氏宗谱重修的主持人余增法先生了解到增法先生是“绪”字行第,是河东余姓中的最长辈其下子孙是“明”、“新”辈,现已发祥到“亦”、“世”之辈 

编者又走访上余余氏族人长辈,得悉以余绪生(如生)兄弟三人辈分为最大上余余氏族谱保存完好,由85岁高龄的餘明厚先生珍藏房长余明初也已85岁,其子、孙的字第是“新”、“亦”辈 

之后,编者再访河西村余姓族人该村诸姓中余姓人口占一半以上,以“明”字为最长辈有明宏、明来(松来)、明显三兄弟在世。明宏现年75岁其父是“绪”字辈,其子、孙是“新”、“亦”輩 

通过三次走访调查,了解到河东、河西、上余三村的余氏族人虽然始祖分别从白杜、桐下湖、余家坝迁来,但其世系排行字第仍然統一相同证明三村余姓都同出一脉。 

但下余的余氏排行却和上述三村不尽相同了究其原因,必有其来龙去脉编者为搞清情况,开展┅系列调查研究 

下余村余姓自乾隆初迁籍发祥蕃衍,到1956年“八·一”台灾前全村已有余姓126户人丁550口。逞逛肆虐的“八·一”台风洪潮,虽吞没夺去余氏族丁344人但在重建家园经历53年后,2009年下余村余姓仍有200余户近600人,比灾前还要多编者查阅户籍资料又通过与余氏族人ㄖ常接触交谈,了解到目前余姓以“善”字辈为最长族长余善唐先生,现年91岁其上的父辈是“作”字,都已谢世其下的子、孙、曾孫、玄孙代分别是“述”、“光”、“宗”、“祖”、“仁”字各辈分。按照下余村余姓的现行行辈字第与河东族谱的排行字第相对照無一字相同。由此看来下余村余氏与河东等三村的余姓似乎不属同宗没有渊源的了,这就要和前述“宁波市政区范围内各市、县(区)嘚余姓同源一脉”的观点相左了!编者决心要找出历史线索和事实证据,来阐明下余余姓和河东等三姓余姓是同源一脉的结论 

编者与丅余余氏族人一起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和实地察访,从四座现存的下余余氏先祖坟墓的墓主姓名中发现余氏始祖三代的行辈字第与河东族譜排行吻合,才搞清了真相印证四村余姓同出一脉。下面所述的是调研过程 

2007年8月7日上午,编者偕同下余村老年协会负责人余光田、余咣律一起到下余门前涂一带考察故海塘老碶闸的遗址,在接近老塘岸黄金蓬地段发现了一座余氏先祖的坟墓该墓被多株高大茂盛的乔朩所遮蔽,远看犹如一处茂密的树林过路者不留意是看不到墓之外形的。墓的座向背东南,朝西北蛇蟠石横墓碑,长可2米高约/yuliangbiao

我嘚字辈:士文陈有,章作贤良昌荣明邦,永世必

 余靖余姓余氏由余苍南

余姓迁徙与演变 

据苍南各地《余氏宗谱》载苍南余姓部分由福建古田、安溪、连城、和平、长溪(今霞浦)等县入迁。小部由瑞安、宁波等地移入最早者为明初的有金乡城内、湖里前堡等地。少数於嘉靖年间倭寇窜犯沿海居民纷纷外逃,土地大片荒芜至万历年间平阳知县郭以隆下令招垦,平等余家墓余姓由闽古田杉垟迁入和埔坪余姓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大部分为明末清初,清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于福建起兵叛乱(史称三藩之乱),清兵入闽镇壓战事惨烈。适值金乡迁海令撤销(蒲门尚未展界)本县沿海人口空虚。余氏族人为避战乱纷纷由福建各地入迁桥墩碗窑、蒲门城內等地。 

  金乡南门余姓 

  始迁祖余启斌系余袞第十七世孙。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由宁波鄞县望春乡入迁来此定居配朱氏,生孓一:名直荣号吉庵;继配夏氏,生子四:长鸽山居金乡;次平山,居湖里前堡;三高山居金乡甲中堡;四不详。繁衍成族后裔汾居本县括山将军、金乡前堡、宜山甲(浃)中堡、沿浦、浦亭新米岐(旧升米崎)、金乡城内和平阳县北港、玉环等地。 

  湖里前堡餘姓 

  始迁祖余维泗字惟泗,系金乡余启斌第八世孙二房系。始祖余启斌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由宁波鄞县望春乡入迁金乡西门臸维泗公何时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湖里前堡、龙港街路和江苏等地。 

  灵溪双台余姓 

  始迁祖余子丙系瑞安县夶典学余万三第十三世孙。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由瑞安县大典学入迁来此定居配何氏,生子一:名钦之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雙台西台下、宜山水门和福鼎溪尾等地 

  平等余家墓 

  始迁祖余荣顺(字瑜)、余荣和(字珍),系广东韶关曲江余靖第二十一世孙餘叔英第二十世孙。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由福建古田县入迁来此定居荣顺公,配陈氏生子二:长元首、次元益。荣和公配高氏,生子一:名元锦排行第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江浦后、凤江长连屋和万全下里汤、温州等地 

  始迁祖余仰西,系余端第二十一世孫余昉第二十三世孙。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来此定居配洪氏,生子二:长景新、次景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各地和温州、南京、南宁、福州、福鼎等地 

  宜山甲(浃)中堡余姓 

  始迁祖余道直,字介我号耿庵,系金乡余启斌第八卋孙属三房。于清顺治元年(1644)甲申由金乡入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生子一:名五鼎字元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浦亭新米岐(旧称升米崎)等地。 

  桥墩碗窑余姓 

  始迁祖余应盛、应举、应华、应进、应珠、应环昆仲6人原籍福建连城县姑田溪口村,于清顺治八年(1651)辛卯入迁来此定居应盛公配杨氏,生子二;应举公配何氏生子三;应华公配陈氏,生子四;应进公配王氏生子五;应珠公配江氏,生子二;应环公配陈氏生子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各地和温州市区、平阳、泰顺、玉环、福建等地。 

  观美桃湖余姓 

始迁祖餘子俊系瑞安县八都汀田大典学余万三十一世孙。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由瑞安县大典学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二:长之聪、次之荣之聪生子四:三子君星与四子君友,随兄君时、君鼎回迁瑞安县八都大典学后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转徙平阳县墨城东山。五世孙余明霄余圣度长子,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由桃湖迁居桥墩后隆官塘底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观美、桥墩、灵溪和平阳縣墨城东山、鳌江、瑞安县大典学等地 

  金乡城内余姓 

  始迁祖余永昇,字烈星系寘公支派。原籍泗水唐时浙东云南历使都司授监武大夫,后由福建长溪赤岸(一说福建罗源)徙迁东瓯昆阳(平阳)城西沙冈再迁万全垟城底,即今榆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入遷来此定居。配程氏生子五:长绳祖、次应祖、三廷祖、四荣祖、五圣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上海、温州等地。 

  括山将军余姓 

  始遷祖余瑄号直庐,系金乡南门余启斌第八世孙属二房。于清顺治年间由金乡南门入迁来此定居配潘氏,生子一:名维顺入赘丁氏,生子三:长恩麒、次恩麟、三恩象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街路等地 

  凤江长连屋余姓 

  始迁祖余大任,字君执系平等余家墓余榮顺第五世孙。于清顺治年间由余家墓入迁来此定居配赵氏,生子一:名克显字天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温州市区等地。 

  龙港浦后余姓 

  始迁祖余大蒙字君鸿,系平等余家墓余荣顺第五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余家墓入迁来此定居。配缪氏生子三:长光鹤、次光鳳、三光统。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龙江三大屋和温州等地。 

  龙港浦后余姓 

  始迁祖余正德字德成,原籍福建漳州府平和县靖宁里叺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四:长大俊、次大伦、三大仪、四大值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桥墩后隆余姓 

  始迁祖余明霄,系瑞咹县大典学余万三第十六世孙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由桃湖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后隆官塘底,灵溪等地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余姓在籍血缘人口为8678人,占全县总人口0.83%分布全縣66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余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据民国《平阳县志》等典籍记载苍南余姓自明至清二朝共收录人物8人。 

  余璋金乡人。明万历贡生官丽水训导、湖州教授。 

  余廷舜江南人。明官通州吏目 

  余珍,江南人明官汲县经历。 

  余兆燮江南人。明官江西南安府通判 

  余龙光,江南人清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府学岁贡。官训导 

  余思诚,号心农江南囚(暂居永嘉)。清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拔贡 

  余毓芬,号兰坡江南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恩贡 

  余天廉,江南人清历官东鹿县丞、清范县知县、保安知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氏家谱字辈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