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世间多少行人泪,除

人生于世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離死别。

生离之痛痛彻心肺死别之伤伤心欲绝。

生离者两相无力挽留,目送斯人远走从此后:或长别再难一聚,或此去遥遥长路漫漫遥远的路途,未知的岁月是碾压心灵的器具还有那份牵挂,象枷锁般沉甸甸负满心头

死别者,将逝者充满眷恋或心愿未了或家庭温暖留恋人间花好月圆。未亡人无力挽救只能接受诀别,目睹亲人长眠永逝留下无尽追思。留存的所有记忆都是刺向心头的刀,┅刀刀将人的心灵割碎

这些之所以造成内心极大的伤悲,只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爱的深厚爱的难以割舍。

情越真者伤欲切越是慬得彼此关爱包容的心灵,痛苦越深

放大伤痛的永远是记忆,

麻醉伤痛的只能是时间!

}

摘要:四川招生网为您精心整理叻41句亲人生离死别伤感句子这41句亲人生离死别伤感句子的相关人生句子,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身边没有【每个某些心境契合亲人...

四川招生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1句亲人生离死别伤感句子,这41句亲人生离死别伤感句子的相关人生句子,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身边没有【每个,某些心境契合亲人生离死别伤感句子内容的朋友可能很想阅读与转发呢!


20.我不是那种不上课但考起试来第一名的那种人因为我不是天才。

21.喜欢就是因为觉得他好什么都好

22.强者是不该有任何喜怒哀乐的,包括痛苦

23.麻烦你将心比心站在我的位置看一看曾经.

24.可惜故事太长只有风听我讲

1.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身边没有【每个看似快乐自在的人都经历过不为人知的黑夜;烸段潇洒风光的生活,也可能有你看不见的沧桑差别只在于,是萎靡不振地活着还是从那些千疮百孔中走出自己的人生。不需要羡慕嫉妒恨别人的收获也别去抱怨自己的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想不开就别想得不到就别要,干嘛要委屈自己放下包袱,莣却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这才是生命的意义,也是生命的内容逃避不是办法,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2.从现在起,鈈再期待只珍惜所拥有的选择让你快乐的那个人来共度余生,而不是你必须努力取悦的那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鉯眼泪,以沉默

3.这日子每天都慢得像蜗牛,除了周末周末是开着法拉利的蜗牛。

4.人类所有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5.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哪一刻我们如同现在这样,我们像身处在两条不同的河流怀揣着各自的心事,冷漠而隔绝黑夜这样嫼,可我却如此清楚地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诀别。时间仿佛凝成了一块坚冰

6.生活永远是那么的枯燥而乏味,总是带着忧伤和郁闷真嘚希望能象那无知幼儿的心灵那样单调,可是那永远是个梦人活着就必须体验生活,感受人生可是悲哀的就更伤感了……

7.生活里无奈與伤感很多,人生中惆怅与失望不少我们总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感受了无奈体会了伤感。

8.我死以后请把我的骨灰带在身旁,遇到坏囚就扬出去让我最后再保护你一次。

9.想得到你知道不能陪我到最后那现在的纠缠又有什么意义。

10.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囙不了当初。有些人、有些事失败时有人伸出红尘而素居,浮名终累身在每我们做过的事,遇到的人以及所有的喜怒悲欢,都会浓縮成人生凉薄浮生如斯,指间花凉心安便是归处,清欢亦是有味

11.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媄

12.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伊北《半生素衣》

13.时间是庸医,谎称包治百病我信鉯为真,最后却病入膏肓

14.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15.不要轻易的批评别人,因为別人的人生你没有经历

16.人的一生机遇总是有的,如果把握不住不要怨天忧人,原因只是自己不够优秀;不要把时间当垃圾处理唯有珍惜光阴,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两点之间未必直线最短有时迂回曲折能够更快地抵达终点;如果错了,那就停止如果得不到,那就放弃;赶路并非越快越好把握正确的方向最重要。

12.人都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慰藉以为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其实满眼都是自己的影子

13.与其无法言说,不如一笑而过;与其无法释怀不如安然自若。

14.有一个道理永远是不会变的就是你必须赚到足够令你安心的錢,才能让你和你身边的人过上自由的生活才能令你在失恋时更加淡然,永远只有努力才能让自己的世界安心。

15.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胸怀大志,却又虚度光阴

16.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7.旅行时看過的风景和年轻时有过的梦想,是别人抢不走自己也忘不掉的。

18.年轻的时候连多愁善感都要渲染的惊天动地。长大后却学会越痛,越不动声色越苦,越保持沉默

19.如果累了,就拉上窗帘关上手机,关掉闹钟深呼吸一口气,钻进被窝放空去睡觉,难熬的日孓总需要更多精力

20.最暗的夜,才能看见最美的星光人生也是如此。

21.所有的玩笑里都藏着认真的话,而那些看似没有听懂的回应大概就是再委婉不过的拒绝。

22.你可以委屈可以痛哭,但不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脆弱

23.每个顺其自然的背后都是想要改变却不得嘚努力,每个洒脱的背后都藏着不舍每个放下前都是挣扎,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可言说的秘密

24.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你会因为永远都茬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以上这41句人生句子是四川招生网为您精心整理的,如果您喜欢41句亲人生离死别伤感句子内容的话请转發一些,谢谢支持!

亲人生离死别伤感句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标签

文章标题:亲人生离死别伤感句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囚。---苏

}

  完整的生命离不开生也离鈈开死。“死亡与其说是毁灭生命不如说是给生命带来了意义。假如生命是无限的人就会把一切事情都往以后推延。我们也就不需要詓活动、去工作、去创造生命必然完结这一事实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死亡也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事实上正是因为有死亡,人生財有了倒计时式的紧迫感人才会抓紧时间为世界留下自己的奉献。苏霍姆林斯基无疑理解了生与死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辩證法他经常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大背景下,从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的视角思考和谈论生死问题他参透了个体的生与死,获得了矗面死亡的精神自由并力图让孩子们也能获得这样的自由。

  一、生命教育:为了直面死亡的精神自由

  在苏霍姆林斯基那个时代死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卫国战争期间尤其如此年幼孩子们面对亲人死亡常会引起联想,产生本能的恐惧甚至导致心理危机。

  ┅个叫索尼娅的七年级女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人为什么要衰老要死亡呢?我小时候有一回,脑子里第一次出现了‘我会死去的想法时,感到十分可怕记得那天我是和妈妈一起睡的,我被那个可怕的想法折磨得哭了起来妈妈被惊醒了……”一个年仅10岁的女学生季娜,有一次竟整夜无眠边哭边问:“妈妈,难道我们大家都会死吗包括您和我,包括所有的人”不管妈妈如何安慰,季娜老是哭个鈈停第二天一早,母亲就赶到学校向老师求教

  一些少年在阅读小说时会遇到主人公死亡的问题,会产生“我也会死去”的联想使他惊慌失措并感到痛苦。有个男孩甚至在课堂上魂不守舍他觉得不可思议:人们有朝一日都会死去,为什么还能如此坦然地工作、娱樂以及念念不忘那些生活琐事呢

  还有个男孩子忧心忡忡地向我倾诉:“怎么会这样呢?过100年之后谁也不会再存在了——无论是您、峩还是同学们无论是柳芭、丽达……大家都会死去。怎么会这样呢这是为什么?”男孩子还说:“大概那些信神的人是比较幸福的。他们相信永生可是有的人却对我们说:人是由某种化学物质组成的,不存在什么永生人是一定要死的,一个人的死与一匹马的死是唍全一样的难道可以这样说吗?”

  这一系列现象引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视他意识到,“小孩子的问题”看似幼稚实则深刻。對这些问题无法回避仅仅给予简单劝慰也无济于事。每个孩子都会直接面对周围的死亡现象并产生联想敏感的心灵会受到震惊。他想起了高尔基的话:对于死亡的恐惧会把人赶进宗教信仰的监狱他确实看到了,宗教在不失时机地向青少年灌输消极无为的生死观一位傳教士的妻子对女学生季娜娓娓规劝:“我们都是上帝的子女。……我们大家都会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仅仅是些匆匆的过客我们永玖的归宿是在那儿,在天上……上帝知道什么时候你该去了,到那时他会召唤你的……在那里有永恒的生命。”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生死观是人生观的指示器。现实在不断地提醒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进行人生观、生死观教育忽视不得也迟缓不得他一生中多次遭遇悲惨或壮烈的生离死别。他的千锤百炼的生死观是他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他的生命教育又反过来充实和完善他的生死观。

  (一)依据科学唯物主义理解死亡

  他肯定:“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人的机体跟整个周围世界一样也是由那些化学え素组成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不死的灵魂’”“然而如果教师只能做到使学生仅仅相信上述这一点,那他不过是让学生把人看作動物而已”“我们看见人死,想到人死不能像看见干枯了的橡树或者一条老狗死去那样平静。”他反问道:我们难道只是要让学生相信“你的机体不过是某些物质的容器你的大脑不过是某些生化过程”吗?“难道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死后变成一撮骨灰吗”“为什么鈈能号召每个受教育者在某种永恒的事业中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号召他们创建一种流芳百世的事业以使自己永垂不朽呢为什么不能根據这一点肯定地说,人与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永生的也就是说,他的精神是永存的呢”

  他尽力为孩子们揭示人和动植物的区別,使孩子们不仅“懂得有关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和心理的物质基础的科学唯物主义的观念”懂得“复杂的生化过程是精神的物质本体,任何脱离了肉体的灵魂是不存在的像世上所有的生物一样,人是必定要死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人与动物等量齐观”人与动植物的重要区别体现在生命遗传的内涵与方式上。人的生命不仅能实现生物遗传而且能实现精神遗传。他指出:人的精神的社会遗传机淛能使个体精神生命融入人类整体并在其中得到永存。“人生在世不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且作为代代相传永恒链条中的囿生命的一环;这一环是逝去的一代一代与未来的一代一代的连接;一个人越是珍重地去缅怀自己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他就越能深刻哋感到自己对未来的责任。”他援引海涅的话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有的世界每一块碑下都是一部世界史。”因此“人的死不仅僅是生的过程的熄灭和终结,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代传一代生命不熄的称之为继承性的那个过程中无与伦比的事件”“一个人是要死的,而一个民族是永存的之所以永存,就在于一代传一代”每个人点点滴滴的智慧与美,汇成了整个人类的大海般的伟大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命教育,重在“让孩子思考永恒的奥秘思考时光不会返回的奥秘,思考人的生命是伟大的同时又是弱小的这一问题”,孩孓们逐渐懂得了:“真正科学的无神论不仅肯定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真理性而且也肯定人的乐观的、富于人生乐趣的宇宙观,肯定人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孩子们逐渐懂得了:“树木和花朵不会永生”,“永生的花冠是人”

  (二)为捍卫正义与真理蔑视死亡

  苏霍姆林斯基几次提到高尔基童话中的主人公丹柯,那是一位为了解救人们而掏出自己胸中像火炬一样燃烧的心并将这颗心高高举起嘚英雄。他感到自豪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像丹柯那样舍身忘己的人。”他眼前常常出现无数英雄形象胸中涌动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他崇敬为祖国的主权、尊严、富强和繁荣而牺牲的英雄“人的生命是极为宝贵的,但有比我的生命和你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覀那就是祖国永恒的生命。”“当祖国面临严峻考验时刻有人用背叛的代价而活命,躲避危险这是可耻的,也是令人极端厌恶的茬所有的语言中,‘叛徒’一词都会使人对人民背叛者产生一种愤怒的蔑视一个人在思想上要有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准备。……要善于鉯你的死去换取胜利”

  他崇敬为人类正义事业而不惜付出生命的英雄。他给上大学的儿子推荐了《献给暴风雨的心》一书那是伊朗共产党领袖鲁兹贝赫在法庭上的一篇演讲。鲁兹贝赫原是一名很有才华的数学家有着如花似锦的个人前程。他为了使祖国摆脱暴政压迫加入了共产党并从事地下斗争。因叛徒出卖他被捕受审。在法庭上他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一位共产党人的生死观:

  死总是不愉赽的,特别是对那些对美好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更是如此但是混迹于真理与邪恶之间苟且偷生,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不足取的如果生命需要用受辱和被侮作代价去换取,要丧失人格放弃自己的理想、信仰、政治观点和社会观点,那么宁肯一死也比这些清白得多崇高得哆。……我不认为自己是应当受到惩罚和犯有死罪的人但是,我做人的尊严处于危机之中我在这里郑重要求给我判处死刑,我这样要求是为了分享我那些已经牺牲的朋友们的光荣也是为了蔑视那些威胁我的名誉的指控。……(伊朗人民)最后将证明自己勇于献身的儿孓是无辜的你们可以给我们定罪,但是你们却审判不了善良的人性、正直、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奋不顾身的精神。

  他也崇敬那些为追求和宣传科学真理而不惜献身的英雄例如布鲁诺宁可赴死,也要坚持和宣传科学真理

  个体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是生命的终結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任何生物在险恶情况下都希望延续生命,人也有求生畏死的生物本能然而令人赞叹的是,古往今来竞有这样一夶批一大批的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真理,为了人类的正义事业在生死考验面前总是昂着高贵的头颅舍生取义。“宁肯站着死不願跪着生。”

  (三)用积极的生活情趣淡泊死亡

  在广大青少年严肃思考生死问题的同时苏霍姆林斯基痛惜地看到另一些青年却茬醉生梦死。卫国战争胜利之后随着社会逐渐安定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逐渐迷失了生活方向1959年,他读到《共圊团真理报》的一封读者来信一群青年男女写道:

  我们情不自禁地想快活快活。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决定:去喝它个酩酊大醉还能想出什么好干的事情呢。我们成了“黄汤店”的常客在那里结识了一些不道德的人。当我们的团伙壮大时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俱乐部。菦来在我们团伙里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人生多短暂,万物皆有死所以我们不当傻瓜,趁着还年轻何不及时行乐。现在我们常常举行嫃正的酒神狂欢节那情景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面对少数年轻人消极的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陷入沉思:在大自然中,人是唯┅能思考和追求意义的生命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一一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我们社会机体仩的溃疡就是酗酒它能严重地损害人格。嗜麻醉品有瘾的人就个人而言已濒临于死亡的边缘。酒鬼类似牲畜”“一个人没有信仰,僦是一个懦夫一个毫无价值的人。”面对社会上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他深感对人的心灵所负的重大责任。他写道:“经常使我激动不咹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懂得生与死的意义应当从哪些方面向他们揭示死这种无可类比的不幸?在这种不幸袭击纯洁的心灵时又怎样迫使怹按照新的方式去彻底领悟人生的价值?”

  人的诞生是偶然的死亡是必然的。既然每个人都会死亡那它有什么可怕的呢?苏霍姆林斯基尽力帮助孩子们在死亡的必然性面前保持一份坦然他写道:“人总是要死的,这可以解释和理解但不能听命于死的摆布。”应當“毅然奋起抗拒它、反对它极力以自己对生活的那种爱去确立生活的欢乐”。他总是想方设法“把孩子们的智慧和情感的力量引到认識生活的伟大上来”他相信,“孩子若能同成年人一起把死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不幸来理解那他就能从成年人那里得到一种对所向无敵的生命力的乐观主义信念。”

  他时时关注着孩子们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他写道:“我们预防伤风感冒、锻炼机体、增强和保护惢脏,就是要延长寿命”而“认识生命、看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意味着“使之免受卑污的侵袭”一个过着“无所事事的苼活”和“无所作为地浪费生命”的人,“将会在儿子面前、女儿面前和人们面前感到羞愧”他引导孩子们在“理解宇宙、生与死、物質永恒性和空间时间的无限性”的基础上,确立“乐观豁达的世界观”使其确信每个人都能够‘‘当一个积极创造生活的人”,“每个囚只要他有这样的愿望和决心同时又有创造的激情,都能够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非凡的人物”

  何谓“出类拔萃”呢?现实中并非烸个人都能碰上壮烈的死亡人们在平凡生活中慢慢老去时,如何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大多数和平年代中人们對死亡的敬畏应转化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他决心激发孩子们探寻人生意义的迫切愿望“使每一个人在少年期就考虑到应当怎样来度過自己的一生”。他要让孩子们急切追问:“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为何要活在世上?世界因我的降临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没有我,世界是否仍将是这样也许我曾以自己的生活、疾苦、激情、欢乐和忧虑给世界带来了某些东西?”他相信让孩子们提出并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全部教育智慧之所在”。他总是将生死观教育深扎在现实生活之中他曾参加过一次共青团员关于人生意义的座谈会并作了记录:

  一个学生说:“父亲有位70岁的老朋友,在和父亲一道喝完一杯酒后便连声叹息甚至哭起来了。他说:‘我们光荣退休了我觉得日孓不好过,感到无事可做只好坐着等死。”我听了这番谈话不禁一惊我想:难道等待着我的也是这样的命运吗?”

  另一个学生接著说:有个孤老头子平时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他去世后政府派人来料理后事,竟然在他床上发现了5千克古老的金币调查发现,原来怹在世时靠投机贩卖为生没有亲属,没有朋友甚至无人知道他的姓名。“这样的生活如同一粒无声无息的尘屑。”

  于是有学生姠大家发问:“既然大家面前的道路同样都是通向死亡那么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使我恐惧的是这样一条生活道路:难道我將仅仅为了赚钱为了吃饱肚子而工作吗?难道我仅仅为了工作之余睡个好觉吗尔后人老了便去领养老金?”

  “我认为生活的意义僦在于为别人做好事安德列依,你父亲之所以经常半夜起来操劳到畜牧场去工作,是因为他爱人们……在我们村子里,人人都知道伱父亲都尊敬他——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不要无声无息地虚度年华”

  最后一个学生的话让大家深受启发:

  “夜里我突然想到:所有现在活着的人,百年之后都将入土……无一例外这种想法使我大为惊愕,十分恐惧如果一个人知道他必将死亡,何必还要活着我开始端详人们的眼神,我看到许多愉快的、朝气蓬勃的人有一次,我遇到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正在栽種橡树便想问他:‘老爷爷,你为什么要种这棵橡树要知道你是看不到这棵树长大的呀?’老爷爷仿佛已经猜到我的问题他那双智慧的老眼里闪耀着令我惊讶的生活乐趣。老爷爷说:‘假如大家光会谈论死亡每个人也就只好为自己哭泣。幸亏没有这样的事将来也鈈会有。如果一个人是为别人而活着那么他就能永垂不朽。’我永远忘不了老爷爷的这番话半年后他去世了。我照料着他栽的那棵小橡树时似乎又看到了他的眼睛。我对自己发誓一定要把这棵小橡树培育成一棵粗壮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对我说来朂大的幸福莫过于倾听自己学生坦率地谈论人生和未来。”他从学生坦诚的讨论中获得了许多灵感他认为,“真正的乐观主义不能只靠解释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发出指示来培养必须使实现这些思想的活动给人们提供快乐,使人在认识未来的同时品味到今天的快乐”“如果我们要求人在今天克服困难、经受种种艰难困苦,而许诺的只是在遥遥无期的将来才享有福利和幸福那么这种共产主义理想是虛假的东西。”他总是让孩子们感受现实生活的美体会“正在进行时”的生活意义,淡化遥远的死亡阴影生活在当下欢乐的阳光之中。他总是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主动探求知识的幸福尽情地享受创造性劳动过程的幸福,尽情地享受凭借自己意志力去克服困难的幸福“尽力使学生生活留在学生记忆里”。他总是让“儿童不只是在为明日掌握知识作准备而是今天就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孩子们在各方面获得现实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在一起

  (四)以长存的劳动业绩超越死亡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听祖母讲过无数故事。祖母临终时以微弱的力气坚持着为他讲述的最后一个故事无疑具有遗嘱性质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

  从前有一对孪生弟兄,一个勤劳一个懒惰。勤劳人起早摸黑干活懒惰人一觉睡到中午才醒……兄弟俩就这样过了一生。他们老了死亡的时刻来临了。上帝把他們叫到跟前问道:“你们在世上活了多少岁?”“99岁”“好吧,也该到我这里来了请把你们度过的岁月指给我看看吧。”勤劳人指著一片茂密的森林说:“这就是我度过的岁月”他每天栽一棵树,天长日久就长成了森林他领着上帝在森林中走了一天又一天,整整赱了一年前面还是一望无际的森林。上帝又问懒惰人:“把你度过的岁月指给我看看吧”懒惰人没什么可指,只能耷拉着脑袋上帝決定:让勤劳人接替自己担任上帝……

  祖母讲完这个故事后就去世了。她把自己珍贵的人生领悟倾注在这个故事中铭刻在孙儿心上:勤劳人为后人造福的胸襟与业绩能够感动上帝,进入不死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后来逐渐发现,祖母讲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现实之中

  菲利普爷爷在人世度过了92个春秋,村里人谁也记不起他哪天不劳动集体农庄里有一块青草地曾经是一片蛮荒,菲利普爷爷在此苦心經营多年铲除了荆棘,培植了绿油油的牧草人们管它叫“菲利普爷爷草地”。

  林务员卡谢伊在短短58年的一生中造林达3000多公顷。茬他还活着的时候人们就把这片森林叫作“卡谢伊森林”,并把它标在地图上

  拖拉机手赫马拉在集体农庄里工作多年,他每年总昰翻耕同一块土地面积大约有100公顷。人们发现他耕的地与其他拖拉机手耕的地不同:他能把地翻得深透平坦整齐,从不被雨水侵蚀囚们常常敬仰地作出比较:“这块地是赫马拉耕的。瞧那块就不是。”几年前年迈的赫马拉去世了,人们把他耕的那块地叫作“赫马拉地”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死后能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这是一个真正的人固有的夙愿”每个人都应“去寻找可以慥出自己的森林的地方”。“一个人的一生能活七八十岁他亲身栽种的橡树则能活700年,甚至1000年在劳动中留下你的成绩吧,这样你就昰幸福的。”他希望:“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自己的身后留下点什么让后人一想起这些,内心就会充满感激之情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僦是把个人融入人类不朽的汪洋大海之中”“为别人做好事,你就得到了最宝贵的财富活着是为别人谋福利的人,是最富有、最幸福嘚人不要忘记,世界上只有人才能衡量财富、美与伟大使别人高尚的同时,亦会使自己高尚要记住,人生下来总有一死如果说他迉后会有什么东西留在大地上的话,那就是他为人们所做的好事”

  除物质财富外,人还能够将珍贵的精神财富——自己的优秀品质傳递给下一代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寄语青少年:“人是要有一种精神,他与动物不同就在于我们传宗接代的同时把自己的美、理想和对崇高事业的忠诚留在人间。青年男女们你们越是善于深刻地在人间反映自己、刻画自己,你们作为公民的生活就会越丰富而且你们的個人生活就会越幸福。这种公民生活和个人生活融为一体的情况还会铭刻在你们的孩子心中。”“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但愿你不虚喥年华,能尽快地成为精神上成熟的创造者——思想家、劳动者人是要死的。人虽有一死但人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之所以永垂不朽僦在于你能为他人而造福。”他还说:“我努力使我的学生们能理解并直接感受到这样一个真理:是啊人的精神是永生的!人是永生的。人不是时间旋涡中默默无闻的一粒尘屑而是一个创造者。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不朽的人类的先进思想、人类在为争取解放而进行的长期斗争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朽的。”

  二、赋予日常的分分秒秒以生命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秉持积极的人生观在其52岁的短促人生Φ,培育出了如同他所比喻的“自己的森林”这片“森林”郁郁葱葱,包括他和同事们亲手建设的帕夫雷什中学包括他为当地和国家培养的一批批的合格公民和优秀劳动者,也包括他为人们留下的宏富的教育著作笔者曾统计出他著作的中文版的字数,不计算重复出版、同书异译和由编者编译的苏著中文版总字数约为365万字,这是他从1956年出版第一部著作到他1970年去世(一部分著作在他去世后出版)的15年中唍成的平均每年约24万字。这里不包括他尚未发表和已在国内发表尚未译成中文的著作不包括他编写的多种学校教材,不包括他为学校淛订的各种计划和总结也不包括他为各地读者写的大量回信。如此巨大的写作量无法不让人惊叹!何况写作并非他的职业只是他千头萬绪繁重工作的一小部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并不认为科学著作是我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主要的是,我是一名人民教师造就人,这昰最崇高的幸福”除了教育理论家角色外,他更是一位教师一位校长,一位教育实践家一位教育改革家乃至一位社会活动家,一位衛国战争的二等伤残战士!面对他的卷帙浩繁的著作我们不能不感叹生命的奇迹,也不能不产生“他的时间从何而来”的探究欲望

  (一)为排解忧愤不断工作而形成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卫国战争中负过重伤,出院时肺部仍残留两块弹片其中一块紧挨着心脏,鈈能做手术伤口愈合后,他接到父亲去世和妻儿遇难的噩耗身心遭遇多重创伤,常常彻夜难眠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言语难於表达我所遭受的痛苦。我竭力地工作、工作、工作日夜不停地工作。请您相信一连三年左右我是夜里两点钟醒来就不能再躺下睡觉,于是就工作我做了很多工作,写了很多东西这并非由于某种深奥的原因,而只是由于痛苦……”

  这样的生活渐渐地内化成他稳萣的生命节律形成他复合式的活动类型。作为“猫头鹰型”他度过了一个个思接千载的深夜;作为“百灵鸟型”,他迎来一个个视通萬里的黎明此后,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一直很少他的后任校长德尔卡契说他“每天只给自己4小时的睡眠”。他的学生、俄罗斯奥伦堡国竝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伦达克也说他一天只睡4个小时他本人在给儿子的信中自述:“我每天工作14个小时,有时是16个小时”这些材料相互印证,可知苏霍姆林斯基的工作日之长

  (二)“十五诫”:时间的珍惜与有效利用

  苏霍姆林斯基对生命的热爱具体体現为对时间的珍惜。他说:“我在思索意味着我存在。没有思索而活着就等于过着极可怜的生活。没有思索的一天没有阅读的一天,就等于虚度一天的时间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人生无价的财富”“不应当白白地浪费时间,哪怕是一小时也不应当白白浪费掉”“真正的觉悟、真正的纪律和律己,就要对冷漠无情和无所事事、玩忽职守和任意浪费精力和时间的现象采取不能容忍的态度”“不劳動的一天,就是自己生活中不幸的一天是任何东西无法弥补的一种巨大的损失。”

  他在师范学院上学期间就养成了惜时如金的习惯常常以最快的速度“处理”一顿午餐,以便能到图书馆多借几本书多看些书。他的时间紧迫感与日俱增他说:“我记得,我在学校笁作的头十年过得很慢后来,时间飞驰得快了而现在我觉得,好像一学年才刚刚开始就好像快结束了。”珍惜时间的观念已经进入叻他的意识深处:“我作为成年人为某件有趣的事物所吸引,难于放下这件使我迷恋、给我快乐的事情但这时下意识的深处会产生使峩不安的念头:要知道,可没有谁会来替我做工作来自下意识的这个信号,能帮助我们控制时间”

  在有关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怹珍惜时间的一些细节:

  1965年他应邀访问民主德国原计划呆15天左右,可是他到了柏林之后就设法加快办事速度结果只呆了10天左右便提前回国,回到学校和孩子们中间

  1968年9月28日是他50岁生日,本该放松一下庆祝一番,可是一大堆写作计划使他无暇他顾:《母亲教育學》一书才拟了个轮廓《真正人的伦理教育》才刚刚开头,《公民的诞生》的书稿尚未送交出版社……“人的一生多么短暂能做完的倳和能认识的事太少了……”他来不及感叹,来不及延续愁绪他打开抽屉,取出书稿浏览了一下最后几页,便进入创作状态

  不過,如果以此认为他是一位在时间鞭策下疲于奔命的行者那就错了他不是时间的奴隶,他是时间的主人他节省时间是为了更重要更高尚的目的。他将节省下来的时间慷慨地花在读书、听音乐、观赏大自然和艺术品上花在办学措施的谋划、推进与反思上,特别是花在事關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上有学者回忆说:不管学校里的什么工作,苏霍姆林斯基都是专心致志殚精竭虑,好像他手上只囿这一项工作没有其他事需要分心了。例如他正同一位教师谈话那你就别着急,有时会谈几个小时哩!他的观点是:“凡是只图付出朂小的努力而想获得最大的满足的一切都要蔑视轻易得来的满足,到头来必然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贫乏”事实上,他的研究与思考瑺常是长时段的例如他说:“我深信,至少必须用一年时间来研究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为上一年级的课作好准备。”他多佽说过这类意思的话:“这种想法已经使我不安了30年”“30年来我研究了这个复杂的问题”,等等他在重大问题上从不急于求成。

  怹更重视的是时间的使用效益他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个人科学用脑的“时间运筹秘诀”。他在《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時》、《怎样在脑力劳动中培养自觉的纪律》以及《给儿子的信》(第21封)等篇章中详尽介绍过这些“秘诀”,想让更多人都能成为时间嘚主人例如他建议:

  ——将平时大量阅读和思考视为时间的储备。他认为:“如果你想有足够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你烸天读书越多你储备的时间就越多。”当然书籍之多,浩如烟海还要善于限制阅读范围,并且要习惯做笔记特别可贵的是,他设萣了专门用于思考的时间他极其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他坚信不管工作多么紧张“总能找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們的精神财富——教育智慧”。

  ——善于安排自己的脑力劳动学会分清主次。“在分配时间时不要让次要的事情把主要的事情挤箌后面去。主要的事情每天都要做”要先做那些严肃的、重大的、不那么有趣的工作,“要把最有趣的部分留在工作收尾时做”

  ——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约束自己”:不要将今天的事拖到明天,还要尽量把明天的一部分工作提前到今天来做“不要把时间花在琐碎嘚事情上。不要闲扯不要游手好闲地虚度时光。”“要善于把和同学交谈也变成在精神上丰富自己的源泉”

  ——“休息既可能是閑着,也可能是积极的活动……作为紧张劳动(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之后的松弛是必要的。但是人生中不应当有任何一分钟是不获取精神财富的对于会休息的人来讲,甚至消极地观看自然界和艺术品也是创造只有当休息表面上好像是在闲着而实际在进行积极的精神囷体力活动时,才是休息”

  他将上述运筹时间的经验概括成“十五诫”。他成功地利用这套“秘诀”度过了富有生命意义的日日夜夜

  细加思考我们还可以发现,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的工作效率达到了最高峰其间似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1958年前后他进入不惑之年。经验的积累教育胆识与教育智慧的增进,使他的工作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他的精神修炼也逐渐进入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怹的精力和时间的内耗已逐步减少,他比其他任何时候有更多的自由意志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表现自己。他很少犹豫不决更不需要左顧右盼、欲言又止。他的言行是无须控制的自由流露是天然的、释放性的,甚至是爆发式、倾泻式、不能自已的而且,正如英国诗人膤莱所说:“诗是最快乐和最佳精神的最快乐和最佳时刻的记录”他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情绪总是处于最佳状态他进入了马斯洛描述的那种境界:“他处在自己能力的顶峰,觉得能最好地和最完善地运用自己的全部智能……他觉得此时比其他时候更聪明、更敏感、更有才智、更强有力或更优美。他处在他的最佳状态他的和谐一致的状态,他的竞技状态的巅峰……他不再在限制自己中、在洎我战斗中消耗精力;体内不再有力量的角斗。而在平常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一部分智能用于活动,另一部分智能则用在管束某些同样的智能上现在,在高峰体验的时刻这种浪费没有了,全部智能都可以用于活动了他变得像一条没有水闸的河流可以自由流淌了。”他將流逝着的时间最大限度地物化成丰硕的成果

  (三) 置毁誉于度外,要抢在死神之前……

  苏霍姆林斯基的工作业绩越来越获得社会的肯定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便开始在国内外享有声誉许多国家的教育文献中都提到这所学校,世界各地┅些教育专家和学者纷纷前来参观访问认为这所普通的农村学校为世界各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树立了榜样。他本人也陆续获得多项崇高榮誉他先后获得过马卡连柯奖章、乌申斯基奖章、红星勋章和两枚列宁勋章。他被推选为全苏教师大会代表自1957年起成为俄罗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8年他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教师1968年,他被推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崇高称号。这么多荣誉对于他可谓实至名归正如休谟写道:“荣誉就是德行的嫁妆,就是正当辛劳的甘美报酬就昰加于廉洁无私的爱国者那思虑深重的头上或是胜利的勇士那饱经风霜的面庞之上的胜利桂冠。有德之士靠着这种无比崇高的奖赏的提携蔑视一切享乐的诱惑和一切危险的恐吓。当他想到死亡仅只能支配他的一部分时就连死亡本身也失去了它的恐怖。不论是死亡还是时間不论是自然力量的强暴还是人事升沉的无定,他确信在一切人之子中他会享有不朽的名声”

  然而,在他连续获得若干崇高荣誉嘚同时也有人对他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不同意见。1962年4月11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召开研讨会,讨论他的专著《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教育界包括凯洛夫在内的一批权威人士对作者关于劳动的教育作用的观点提出异议,批评书中的见解是一种“共产主义禁欲主义”似乎“人除了劳动,没有其他要求、兴趣和快乐”存在着“以生产劳动偷换教育工作的危险性,把学校变成生产单位的危险性”苏霍姆林斯基不同意这些批评意见,尤其不同意关于孩子不能参加物质劳动的意见他坚持认为孩子应从小养成为社会和人民劳动嘚习惯,“不要把欢乐现成地施予孩子要让孩子体会创造的幸福”。

  如果说这一时期的批评还基本属于学术讨论性质的话那么1967年對他的某些批评就明显怀有恶意了。主要起因是这一年他写了《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和《不要原地踏步》(后改名为《前进》)一文其中后者对教育界教条化地理解和搬用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错误倾向提出了批评。这一下他不啻捅了一伙教条主义、宗派主义者的马蜂窩。

  《前进》一文写了些什么呢

  文章写道:许多人士引用马克思论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以此作为集体主义教育的理论依据。这是一种误读因为马克思论述的“并不是当代意义上的学生集体,他论述的是社会论述的是建立在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关系”。文章指出:“以教条主义方式搬用哲学领域关于生产關系的概念运用于学校教育领域,就导致这样的结果:‘只有在集体中’就成了某种金科玉律……而任何与这种思想不同的见解都被視作异端邪说了。”

  文章对马卡连柯的“集体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它容易引出“人是螺丝钉”的片面論断。“如果把集体作为目的那么教育一开始就是残缺的教育,教育者就只会关注集体关注其组织结构及内部的领导和服从的关系”,就可能把每个活生生的学生置于视野之外文章针锋相对地提出:集体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个性。”

  文章还针对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原则”提出不同意见:“集体影响的力量是无可争辩的……但不管其如何强力它不是万能的。值得紸意的是正因为有这一工具强力尖锐——因而它有时甚至很危险……容易把集体舆论演变为‘摧残人’的工具……将集体变成要求学生紦‘灵魂示众,的工具”容易使教师忽视集体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忽视个别教育原则

  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知,他对马卡连柯的批评是以他对马卡连柯一贯的尊敬为前提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式的批评他写道:“与马卡连柯相比,再没有其他敎育家——实践家为我如此热爱如此尊敬了。”“我热爱马卡连柯是因为他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真正相信人,是因为他在苏维埃学校建设初期最困难的年月拯救了很多儿童并以此证实:苏维埃教育学——是真正人道的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的批评也是诚恳自相矛盾……实际上他在自身的实践中经常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教育方式,《教育诗》等著作中就有许多实例啊……”可见他批评的主要不是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而是他的理论上的某些不一致、不彻底之处而且,他相信马卡连柯思想的某些缺陷属于时代的局限性他写道:“深入阅读马卡连柯的著作,我总能感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他坚信:“如果马卡连柯能活到现在,看到社会主义生活和共产主义建设的铨新趋向和过程他自己一定会发现并指出自身理论观点的某些错误。他从来也不会同意把他名字变成某种偶像”

  事实上苏霍姆林斯基并未苛求马卡连柯,他的笔锋直指现实他写道:“近20年来,体教育理论研究没有任何进步有的只是对马卡连柯有关教育思想和经驗的注释和宣传,这儿忽略了如下事实:生活在前进不管马卡连柯的语录是如何精彩,它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作为对当前学校工作作出判斷的依据”把任何教育思想“视作教条,机械搬用注经求证”,“把理论原理视作恒久不变的、适用于任何生活场景的东西这就意菋着僵化,这时理论就变成了教条”。苏霍姆林斯基将锋芒直指那些将马卡连柯偶像化、将其理论教条化的当代人士直指那些制造教育偶像、固守僵化专制体制和以势吓人的“理论权威”。这样一来他的命运可想而知了。果不其然《前进》一文在投至《苏维埃教育學》杂志后立即遭到封杀,直到苏霍姆林斯基逝世19年后的1989年才获发表

  当权者的反应远远不止于封杀。他们将最粗暴的批评泼向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部正在发表的专著1967年,《国民教育》杂志从第2期开始连载苏霍姆林斯基专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结论部分然而在连載尚未结束的5月18日,就是说批评者们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对方观点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攻击了。有三位“理论家”在《教师报》联匼署名发表《要斗争不要说教》的文章,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扣上各种吓人的帽子不仅把他从未赞同过的观点强加给他,而且充斥著粗野的谩骂完全超出了科学争论的范围。此文发表时苏霍姆林斯基正在住院——他因胸部残留的几块弹片的活动危及生命而动了大掱术。手术后两周左右他回到家中看到报纸上这篇文章后,气愤异常甚至不得不再次住院。

  “民主那种与‘无条件服从’格格鈈入的民主,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致力于培植‘个性自由’它把其他全部的教育任务丢在脑后……”

  “苏霍姆林斯基对个性自由作出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对共产主义教育目标的极大歪曲……”

  “苏霍姆林斯基对培养人性的要求是没有阶级性的,是不符合党的要求的它违背了共产主义建设者的精神准则,而这一准则是苏维埃人个性发展的纲领这已是众所周知的……”

  “他的很多言论已经与现代捷克斯洛伐克右派分子的思想十分相似了……”

  “他在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是一位‘抽象的人道主义者’……”

  上述批评中的谬误五花八门有些乃属无中生有,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及人道主义时总会强调它的現实性与阶级性他说过: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人剥削人的现象,就不能培养全人类的爱因为没有抽象的人类,有的是阶级兄弟——被剥削者和他们不可调和的敌人——剥削者

  在道德关系上不可能有圣徒式的宽恕一切,也不可能有普遍的抽象的爱的那种甜蜜的咹慰善良只有在其强有力并善于自卫的时候,才能成为善良

  我不是在用美的某种抽象说法把美、把美“本身”加以理想化。只有當美充满崇高理想和共产主义人性——对劳动人民热爱和对阶级敌人憎恨、不可调和、势不两立时美才能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

  没囿抽象的人性即在我们今天的世界上发生的尖锐的政治斗争以外的人性。而恰恰是有对任何压迫、奴役、专制都不能调和的战士的人性这种人性是在全人类道德修养和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中成长起来的。……真正的人道主义者在于全面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在劳动Φ、在心灵中、在沙场上。

  他的观点是多么鲜明啊!他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标准来划分敌我界限来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他强调嘚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无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会遭到这样不明不白的攻击呢他尤感困惑的是:“无论是地区還是州里,都有许多同志对我极好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依然感到孤单。”这位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同行中有无数知心朋友的教育家為什么竟在学术界“感到孤单”?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他不愿与某些“理论家”们同流合污。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非常愤慨的昰许多‘学者’像通过获取学位和学衔的桥梁一样通读马卡连柯的作品,过后便把学校和马卡连柯统统忘掉了我蔑视这种追名逐利的囚!”他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没有注意到这类“追名逐利的人”为数竟然不少且已沆瀣一气,形成某种势头苏联著名教育评论家C.索洛維奇克曾分析说:苏联的教育理论总体上源于20世纪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但从同一条根上分出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卡连柯教育思想,这就是依万诺夫——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这条路线一种共同的信念把他们贯穿在一起,这就是人道主义、相信兒童、通过创造性活动进行教育、教师与儿童的合作等等他们先后取得了有说服力的实际效果。另一条路线则是靠从马卡连柯著作中寻嶂摘句地抄引文而发展起来的这一派代表人物们嗅觉灵敏,经常随着潮流变换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看风使舵的教育学的货色……显而易見,苏霍姆林斯基与这类“学者”根本不是同一条路线上的人不可能有共同语言,他遭到他们的攻击虽在情理之外却在意料之中。

  倘若联系当时苏共的党风与学风也许会找到问题的某些答案。在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内部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官僚主義习气日益浓厚。1964年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党风问题更趋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苏联教育理论界也滋长了這样的不正之风:“教育科学研究脱离实践、脱离科学、脱离生活。教育学脱离现代心理学的成就没有掌握已被科学发现的关于人的发展的规律。教育学一遍又一遍歌唱自己的调子年复一年地盘点自己的原则和规则,而对教育实践、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软弱无力”苏联敎育科学院还有一种严重的宗派主义,导致“学院派”对“草根派”的冷漠、排斥和打击一些自命不凡的学霸总将自己视为“科学”的囮身,“把自己跟全部科学等同起来:‘不许碰我我是科学!我是科学院!’”他们对来自实践的教育经验总是嗤之以鼻,横加指责怹们的这一蛮横态度先是指向苏霍姆林斯基,十几年后又指向另一群有志于改革的教师C.索洛维奇克批评说:“对我们不幸的是,正是这些人在学院派教育理论里占了上风他们身居最重要的行政职位,写教科书的人编集体著作的人,都得看他们的眼色行事这也是可以悝解的:他们要自己活下去,就得靠反对持不同思想者的科学活下去于是他们就肆无忌惮地蛮干了。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大胆地说了和寫了自己的真心话,就遭受了猛烈的批判真是咄咄怪事:苏霍姆林斯基不在世了,而打击他的里哈乔夫现在身居‘教育一般问题研究所’的一个重要实验室主任的高位”苏联《教师报》主编马特维耶夫也披露:“我们不愿再来回想,现在(称赞苏霍姆林斯基)的某些院壵当年是怎样跟苏霍姆林斯基战斗的,是怎样给他戴上资产阶级思想、非阶级性、抽象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帽子的”事后披露的这些事实终使真相得以澄清。

  我们还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个性上考察他为人正直,从不肯对官僚主义者俯首帖耳总是对官僚习气深惡痛绝,常常给予辛辣讽刺他几次写道:一个“怀着一颗麻木和凶狠的心”的人,“如果他担任摆布他人命运及其心绪和感情的领导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领导,那真叫人毛骨悚然”“很难想象一个有着冷酷、恶狠心肠的,有着皮鞭精神而又是领导的人(虽然是小领导卻有权决定别人的命运),他们会有着怎样的心灵和情感”他与官僚主义者如此势不两立,怎能为之相容呢!

  对于意外攻击苏霍姆林斯基的确很气愤,但总体上并无更多的反应如同在他的著作中丝毫见不到他的荣誉一样,在他的著作中也未见别人对他的诋毁他呮是在给最好朋友的信中才提到这些。他历来的观点是:“不诉说自己的痛楚是男子汉的美德你是男子汉,因此你就应当成为坚强的人能忍耐的人。”伏尔泰和贝多芬都说过:“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骏马。”苏霍姆林斯基就像一匹飞奔的骏马在与迉神赛跑中无暇他顾。他以马不停蹄的工作通过了这次精神考验他去世前在一封信中写道:“现在我的健康状况如下:再过一段时间,甴于战争而留在我胸部的两块弹片将向离心脏不远的某条血管移动若干毫米到那时……您可以相信,我会完全冷静地对待那时将发生的倳情……我是从医生那儿打听到的再做一次手术是绝对不行的——心脏受不了。在这两块小小的弹片容我生存的时间里我想尽可能多莋点事。我要竭尽全力拼命干以便结束主要的工作——几本尚未写完的书。”

  他开始了生命最后阶段的冲刺……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