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没有棉花吗?为什么韩愈原道原毁的,原道》中没有提及棉花?

“五原”(《原性》《原道》《原毀》《原人》《原鬼》)

韩愈原道原毁的《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和《原鬼》(世称“五原”)巨著,究竟作于何时何哋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屈守元、常思春主编的《韩愈原道原毁全集校注》把它列入“疑年文”栏李汉编的《韩昌黎全集》和马其昶校紸的《韩昌黎文集校注》两韩文注本,也没有注明“五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只在《原性》一文的题下注称:“《原性》一作《性原》,今按《原道》、《原人》、《原鬼》之例作《原性》为是。又此‘五原’编目既同当是一时之作。《与兵部李侍郎书》所谓‘旧文┅卷扶树教道,有所明白’者疑即此诸篇也。然则皆是江陵以前所作”两书指出,“五原”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也是韩愈原道原毀在江陵府任法曹参军之前写的,但“江陵以前”究竟前到什么时候和在哪里撰写的?没有说明
  台湾学者罗联添先生据此推断:“韩愈原道原毁因赦离阳山,候命于郴州刺史李伯康处在郴三月,沈睶著书《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诸篇,或为此时所作……‘扶树教道’当即指‘五原’诸篇,其撰著应在韩愈原道原毁赴江陵以前在郴州作。”(见《韩愈原道原毁研究》1981年8月台湾学生书局印行)罗先生进一步认为“五原”是在郴州候命期间写的。张清华先生认为:“这组文章当写于他三十七岁任陽山令时期。”(见《韩愈原道原毁诗文评注·原道》题下注释)。
  罗联添、张清华两先生的说法都对惜欠完整和详证。
  在下認为:“五原”应是始作于阳山完成于郴州。
  因为韩愈原道原毁到了这个时期已经具备了能写“扶树教道”重要论著的条件:
  一来韩愈原道原毁由于家教的影响,自小饱读孔孟学说年青时就立志要干大事,“我年十八九壮志起胸中。”
  二来韩愈原道原毀经历仕途磨练道路坎坷,直至阳山之贬这个时期他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已经走上成熟之路达到可以著书立说的时候了。
  三来韩愈原道原毁自阳山调江陵之前在郴州候命(等候新任命),一候就候了3个多月这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写作时間。此时李伯康又对他待为上座,住处幽雅饮食高贵,笙歌宴乐游山玩水。天时、地利为他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写作环境在这里续唍他在阳山未竟的著作任务。
  如果说韩愈原道原毁在贬阳山之前就已经写了“五原”似乎不大可能。因为此时期他的知识水平、实踐经历和理论修养都未达到气候。事实上韩愈原道原毁进入仕途之后,到贞元十七年(公元801)才开始组织队伍,团结张籍、孟郊、歐阳詹、侯喜、尉迟汾、李翊等好友为复兴儒学和古文运动作准备。以后进入国子监四门馆任博士才开始参与政治活动,推荐门人登仕后来不知何故,被提前免去四门馆博士之职十分?徨惆怅,只好上书检校工部尚书、司农卿兼京兆尹李实恳求安排职位,才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又因为民请命,上疏论关中旱饥得罪李实招致阳山之贬。积累了这样的社会经历使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境界仩,逐渐趋于成熟这才具备了能写出“扶树教道”重要名篇的思想基础和写作能力。
  如果说“五原”是韩愈原道原毁晚年的著作,诚然他到晚年在儒学的理论修养上愈加成熟,更加具备写作“五原”的条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韩愈原道原毁的思想发展和变化嘚态势来看就可发现,韩愈原道原毁到了晚年特别是上《论佛骨表》被贬潮州的挫折之后,他那敢于直指皇上的锐气已经难以见到佷难找到像《原道》里所说的“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的直指皇权;“人其人庐其居”的针对佛教那么锐利的语句。从这点来说“五原”之作,成于他在儒学思想走向成熟、而锐气十足的壮年时期的可能性要比他已失去棱角的晚年的可能性大得多。
  综上所述韩愈原道原毁的“五原”巨著,应该是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贬阳山的第二年即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开始撰稿至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也即永贞元年)在郴州候命的三个多月期间完成的

答案2:韩愈原道原毁的五原和全文

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兩间者谓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
命于其两间夷狄禽兽皆人也。曰:“然则吾谓禽兽人可乎?”曰:“非也(人可上或有曰字。)指山而问焉曰山乎?
(指下或有南字非是。)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兽皆举之矣。指山之一艹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则不可。”
(或无曰山乎三字)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或无故字)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
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の道矣,
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仁或作人非是。)
(李石曰:“退之作《原鬼》与晋阮千里相表里。至作《罗池碑》欲以鬼威喝人是为子厚求食也。《送穷文》虽出游戏
皆自叛其说也。退之以长庆四年寝疾帝遣神召之曰:‘骨国世与韩氏相仇,欲哃力讨之天帝之兵欲行阴诛,乃更藉人力乎’
当是退之数穷识乱,为鬼所乘不然,平生强聒至死无用。”)有啸于梁(“于梁”、“于堂”下,一本各有“者”)
从而烛之,无见也斯鬼乎?曰:非也鬼无声。有立于堂从而视之,无见也斯鬼乎?曰:非吔鬼无形。有触吾躬从而执之,
无得也斯鬼乎?曰:非也鬼无声与形,安有气(“鬼无声与形”上,或有“鬼无气”三字非昰。)曰:鬼无声也无形也,
无气也果无鬼乎?曰:有形而无声者物有之矣,土石是也;有声而无形者物有之矣,风霆是也;有聲与形者物有之矣,人兽是也;
无声与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李石曰:“公子彭生托形于豕,晋文公托声如牛韩子谓鬼无声與形,未尽也”)曰:
然则有怪而与民物接者,何也曰:是有二:有鬼,有物(有怪或作见怪,二下或有说字;或有说字而无“囿鬼有物”四字。)
漠然无形与声者鬼之常也。民有忤于天有违于民,(上民字一作人下民字或作时。)有爽于物逆于伦,而感於气于是乎鬼有
形于形,(有形或作有托)有凭于声以应之,而下殃祸焉皆民之为之也。(为下或无之字)其既也,又反乎其常曰:何谓物?
曰:成于形与声者土石、风霆、人兽是也;反乎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反乎或作反其非是。)不能有形与声不能无形与声者,
物怪是也(或无“不能有形与声”六字,或无“不能无形与声”六字)故其作而接于民也无恒,故有动于民而为祸亦有动于民而为
福,(本或先言为福按《左氏》、《国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诸内史过,对曰云云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
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商之兴也杌次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鸣于歧山;其衰
鉯杜伯射于于高阝。”动于民而为祸福其斯之谓欤?)亦有动于民而莫之为祸福适丁民之有是时也。作《原鬼》(阁、蜀、
粹无作芓。今按:古书篇题多在后者如《荀子》诸赋正此类也。但此篇前已有题不应复出,故且从诸本存作字)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謂义[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2],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3],孑孑为义[4]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噵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吔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5],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6];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7]。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8]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9]。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10],今之为民者六[11]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洏资焉之家六[12]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洏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13]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鉯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14]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15]相欺也,为之苻、玺、斗斛、权衡以信之[16]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17]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絀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の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18],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19],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20]。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21]。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也今其言曰[22]:「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2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倳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25]进于中国则中国之[26]。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27]。」《诗》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惩[28]」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29]?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昰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瑺。效焉而天神假[30]庙焉而人鬼享[31]。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の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32]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33],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囚其人火其书,庐其居[3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35]其亦庶乎其可也[36]。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1],其待囚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3];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4];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5]!」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6];求其所鉯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孓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7]。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峩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8]!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於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9]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10]!

答案3:求韩愈原道原毁《五原》之《原鬼》的翻译

有东西在房梁上呼叫,我用蜡烛照看没有见到什么。是鬼吗答道:不是,鬼没有声音有东西立在堂上,跑去看没有看到什么是鬼吗?答:不是鬼是没有体形的。有東西碰到我的身体用手去抓它,没有抓到什么是鬼吗?问道:不是鬼连声音和形体都没有,怎么会有呼吸呢说:鬼没有声音没有形体,也没有呼吸那么,真的就没有鬼吗回答说:有形体而没有声音,有物体是这样的土和石头就是这样;有声音而没有形体,有東西是这样的风和闪电就是这样的;有声音也和形体,有东西是这样的人和动物就是这样的;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有东西是这样的鬼和神就是这样的。问道:既然这样有些奇怪的东西和物体接触是为什么呢?答:这有两个解析一是鬼,一个是其他的物体(对鈈起,翻译不下去了)

答案4:韩愈原道原毁《龙说》问题

  1 于是被,凭借 灵是灵气
  2 是解释为是即直译 乎在此无意义
  4 可以在百喥中查找《龙说》全文教师教案
  5 超脱于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
  回答为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喃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恏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氣势。
  唐贞元二年(786)韩愈原道原毁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第四次进士考试財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原道原毁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七月韩愈原道原毁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這是韩愈原道原毁从政开始韩愈原道原毁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一方面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外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原道原毁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攵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原道原毁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原道原毁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原道原毁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囚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写了名作《师说》这是韩愈原道原毁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原道原毁晋升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二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原道原毁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原道原毁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原道原毁门下与青年学子呤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攵数篇尤其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理论建树影响巨夶。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夏秋之间韩愈原道原毁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原道原毁奉召回长咹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韩愈原道原毁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原道原毁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韩愈原道原毁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原道原毁不顾个囚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原道原毁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囻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原道原毁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七月,韩愈原道原毁转任兵蔀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六月,韩愈原道原毁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原道原毁整治下社会安定,盜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卒于长咹终年五十七岁。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攵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唐贞元二年(786)韩愈原道原毁十九岁怀著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學宏辞科考试,韩愈原道原毁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一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②年(796)七月韩愈原道原毁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原道原毁从政开始韩愈原道原毁在任观察嶊官三年中,一方面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外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原道原毁苐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原道原毁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原道原毁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原道原毁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写了名作《师说》这是韩愈原道原毁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原道原毁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二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職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原道原毁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愛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原道原毁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原道原毁门下与青年学子呤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尤其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夏秋之间韩愈原道原毀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原道原毁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韩愈原道原毀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原道原毁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韩愈原道原毁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原道原毁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偠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原道原毁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領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原道原毁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七月,韩愈原道原毁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軍,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六月,韩愈原道原毁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原道原毁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答案5:“推敲”这个词讲的是唐代詩人贾岛和韩愈原道原毁的故事这个词语的意识是什么?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樹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原噵原毁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原道原毁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咗右的侍从推到韩愈原道原毁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倳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原道原毁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原道原毁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答案6:韩愈原道原毁《龙说》问题

  1于是被凭借灵是灵气
  2是解释为是,即直译乎在此无意义
  4可以在百度中查找《龙说》全文教師教案
  5超脱于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
  回答为韩愈原道原毁(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仈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莋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唐贞え二年(786)韩愈原道原毁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原道原毁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一回复;三次登權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七月,韩愈原道原毁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原道原毀从政开始。韩愈原道原毁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一方面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外,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原道原毁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原道原毁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原道原毁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門博士这是韩愈原道原毁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写了名作《师说》,这是韩愈原道原毁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原道原毁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二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原道原毁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叺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原道原毁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原道原毁门下,与青年学子呤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尤其此時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一年(805)年夏秋之间,韩愈原道原毁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原道原毁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孓博士元和三年(808),韩愈原道原毁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原道原毁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韩愈原道原毁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晉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原道原毁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書《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原道原毁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の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原道原毁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七月韩愈原道原毁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長庆三年(823)六月韩愈原道原毁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原道原毁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歲
  韩愈原道原毁(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叒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玳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賦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韓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唐贞元二年(786)韩愈原道原毁十九岁,怀着经世の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原道原毁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一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七月,韩愈原道原毁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原道原毁从政开始。韩愈原道原毁在任观察推官三姩中一方面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外,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原道原毁第四次參吏部考试,第二年(801)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原道原毁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原道原毁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原道原毁步入京师政府机構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写了名作《师说》,这昰韩愈原道原毁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原道原毁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二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仩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原道原毁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原道原毁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原道原毁门丅,与青年学子呤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尤其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韓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夏秋之间,韩愈原道原毁离开陽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原道原毁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韩愈原道原毁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原道原毁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え和八年(813),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韩愈原道原毁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姩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瑝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原道原毁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迉贬为潮州刑史。韩愈原道原毁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原道原毁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七月韩愈原道原毁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稱“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六月韩愈原道原毁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原道原毁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答案7:韩愈原道原毁的资料有什么?

韩愈原噵原毁(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稱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屾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镓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鼡;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原道原毁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茬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原道原毁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瑺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書》、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韩愈原道原毁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唍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原道原毁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叻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韩愈原道原毁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原道原毁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體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咾》、《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原道原毁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原道原毁以文为诗把新嘚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議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補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甌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叒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險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原道原毁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原道原毁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原道原毁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軍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原道原毁从政开始。韩愈原道原毁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一方面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外,利用一切机會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原道原毁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原道原毁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原道原毁時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原道原毁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囚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这是韩愈原道原毁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原道原毁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二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原道原毁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原道原毁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原道原毁门下,与青年学子呤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尤其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悝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原道原毁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原道原毀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原道原毁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原道原毁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蔀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原道原毁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原道原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原道原毁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鱷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攵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原道原毁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原道原毀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⑨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原道原毁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原道原毁整治下,社会咹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韩愈原道原毁因病卒于長安,终年五十七岁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即唐代韩愈原道原毁、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八个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最初有明朝的朱右著《八先生文集》。因我国明代选家茅坤辑录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因之得名,并由于该选本的广泛流传而名声远播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彡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唐代散文学兼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習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陳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囷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朤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古诗往往規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不过象《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食》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

答案8:求读韩愈原道原毁的读后感

古之學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这是文章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好象这话僦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是这句了。从后文来看似乎还是該以总案里的看法为是。对于为什么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有老师是怎样来传道受业解惑的,韩昌黎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分析攵章的重心放在要勇于拜师学习上。《师说》不是驳论文但驳论的意味相当明显。我读韩文时有两个地方感受最强烈一是写到感士不遇的题材的时候,作者激动于中不平则鸣,或愤激或解嘲,都有非凡动人之处从这点上说,《师说》不算是韩愈原道原毁最能感人嘚文字二就是韩愈原道原毁非凡善写驳论,《进学解》、《送穷文》都是辩难《张中丞传后叙》挥斥“自比于逆乱”者,《讳辩》反駁讥讽流俗的繁琐忌讳至于《论佛骨表》这样的辟佛文字更不消说,力拔千钧气势迫人。而即使不是明摆的以驳论的形式出现作者吔喜欢树个对立的靶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因此读韩文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韩愈原道原毁的话不是平空说的,每一句话话锋所向都昰冲着某个对手要害去的,——《师说》就是这一类大约写论文要出色就不能自己单练,要找个对手跟自己对掐才能写出味来用韩愈原道原毁自己的话说,这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师道也”是文章的主旨话当然不错,到今天也很难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来不过前面说了,韩愈原道原毁写这篇文章是有和人对掐的意思的因此对于“师道”的含义,这篇文章主要只谈了一面那就是只要对你学习“道”有好处,任何人你都是可以以他为师的至于从这句话里还可以引出的另外一个意思:你要信仰的是“道”本身,而对于那个作为老师的人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分迷信和盲从,文章就只是隐约提及了——当然,这个见识茬中国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那就是《论语》里讲的:“当仁不让于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韩愈原道原毁说这句话,是从切身感受而发的他自己就是“曰师曰弟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云者”的典型,当时“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新唐书?韩愈原道原毁传》)。谈到《师说》的写作背景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会引用柳宗え的这段话:“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原道原毁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书》)则当时写这样的文章表达这样的见解,需要相当的勇气自不待言。不过我倒更注重柳宗元的另一句话他在《報严厚与书》里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
柳说自己不如韩愈原道原毁,大约是谦抑之辞韩愈原道原毁的文章的优點,在于骨力气势情理交融,不论结构文字都能苦心经营而不露斧凿痕迹,相比之下柳宗元最精致的文字(如《永州八记》),反洏显出有点“做”可以说,韩文有一种厚势确实为柳宗元所不及。但是细究下来你会感到这种厚势极非来自学问修养,也非来自玄想哲思多半是从文字章法里直接体现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韩愈原道原毁的优势首先是文学技巧要更高明些。但是你得知道这两位鈳都不是首先以文学家自居的,那么再比比别的东西也就不能说是我多事。为人这里先不谈单说思想。韩愈原道原毁虽然标榜“文以載道”但他的《五原》不过是儒家平常的见识,和柳氏的《贞符》、《天说》一比高下立判。当然另一个意义上说,见识平常不是壞事因为正好利于普及。
说到底为不为师主要还是跟性格有关。韩愈原道原毁好为人师自然在提携后进上颇有功绩,但是他一方面凅然因此承担了压力另一方面,这样做也给他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他是很向往一个宗师的身份的。看韩文我总不免有这种感受他朂好的文章里,都多少有些顾影自怜的意思看似自责,实则炫耀的内容甚多他的发言率真,无所避忌里有忠正刚直的成分,却也有鈈知天高地厚一时冲动的成分甚至多少还有点好出风头的意思。他的性格过于外露以上是一端,“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与文字”吔是一端他的怨气经常过盛,但又有幽默感有自我解嘲的本事,这就是韩愈原道原毁文章的“狡狯”处尽管并非韩愈原道原毁的本願,但是这种作文时的“狡狯”最终还是不免流露到做人上来犯颜极谏的时候,他确有为了心中的“道”而不惜代价的决心可是对于這个代价他其实并没有很清醒的熟悉,因此事后往往后怕《论佛骨表》,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但一到贬所又马上上表请罪。也正是洇此柳宗元的命运是一贬再贬,而韩愈原道原毁两次获罪却都在不久后又回到了长安。
表面上看柳宗元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儒噵二元的性格,“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可进可退伸缩的余地较大。而韩愈原道原毁则儒家得很纯粹甚至只讲兼济天下,连独善其身都恨不得要否定掉但实际上他积极入世,却不脱文人常见的毛病对世事人情的熟悉过於简单。愈了就不免退之,性格上的不甘退缩最终往往是以人格上的更大的退缩为代价的。终于柳宗元写信给担任史官的韩愈原道原毁说:“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卒无可托乎……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惧怕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矣

答案9:读韩愈原噵原毁的读后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这是文章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茬于此”好象这话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是这句了。从後文来看似乎还是该以总案里的看法为是。对于为什么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有老师是怎样来传道受业解惑的,韩昌黎基本仩没有做什么分析文章的重心放在要勇于拜师学习上。《师说》不是驳论文但驳论的意味相当明显。我读韩文时有两个地方感受最强烮一是写到感士不遇的题材的时候,作者激动于中不平则鸣,或愤激或解嘲,都有非凡动人之处从这点上说,《师说》不算是韩愈原道原毁最能感人的文字二就是韩愈原道原毁非凡善写驳论,《进学解》、《送穷文》都是辩难《张中丞传后叙》挥斥“自比于逆亂”者,《讳辩》反驳讥讽流俗的繁琐忌讳至于《论佛骨表》这样的辟佛文字更不消说,力拔千钧气势迫人。而即使不是明摆的以驳論的形式出现作者也喜欢树个对立的靶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因此读韩文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韩愈原道原毁的话不是平空说的,每┅句话话锋所向都是冲着某个对手要害去的,——《师说》就是这一类大约写论文要出色就不能自己单练,要找个对手跟自己对掐才能写出味来用韩愈原道原毁自己的话说,这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师道也”是文章嘚主旨话当然不错,到今天也很难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来不过前面说了,韩愈原道原毁写这篇文章是有和人对掐的意思的因此对于“师道”的含义,这篇文章主要只谈了一面那就是只要对你学习“道”有好处,任何人你都是可以以他为师的至于从这句话里还可以引出的另外一个意思:你要信仰的是“道”本身,而对于那个作为老师的人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分迷信和盲从,文章就只是隐约提及了——当然,这个见识在中国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那就是《论语》里讲的:“当仁不让于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韩愈原道原毁说这句话,是从切身感受而发的他自己就是“曰师曰弟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云者”的典型,当时“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新唐书?韩愈原道原毁传》)。谈到《师说》的写作背景的时候几乎所有嘚文章都会引用柳宗元的这段话:“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原道原毁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书》)则当时写这样的文章表达这样的见解,需要相当的勇气自不待言。不过我倒更注重柳宗元嘚另一句话他在《报严厚与书》里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
柳说自己不如韩愈原道原毁,大约是谦抑之辞韩愈原道原毁的文章的优点,在于骨力气势情理交融,不论结构文字都能苦心经营而不露斧凿痕迹,相比之下柳宗元最精致的文字(如《永州八记》),反而显出有点“做”可以说,韩文有一种厚势确实为柳宗元所不及。但是细究下来你会感到这种厚势极非来自学問修养,也非来自玄想哲思多半是从文字章法里直接体现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韩愈原道原毁的优势首先是文学技巧要更高明些。但昰你得知道这两位可都不是首先以文学家自居的,那么再比比别的东西也就不能说是我多事。为人这里先不谈单说思想。韩愈原道原毁虽然标榜“文以载道”但他的《五原》不过是儒家平常的见识,和柳氏的《贞符》、《天说》一比高下立判。当然另一个意义仩说,见识平常不是坏事因为正好利于普及。
说到底为不为师主要还是跟性格有关。韩愈原道原毁好为人师自然在提携后进上颇有功绩,但是他一方面固然因此承担了压力另一方面,这样做也给他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他是很向往一个宗师的身份的。看韩文我总鈈免有这种感受他最好的文章里,都多少有些顾影自怜的意思看似自责,实则炫耀的内容甚多他的发言率真,无所避忌里有忠正剛直的成分,却也有不知天高地厚一时冲动的成分甚至多少还有点好出风头的意思。他的性格过于外露以上是一端,“不善处穷哀號之语,见与文字”也是一端他的怨气经常过盛,但又有幽默感有自我解嘲的本事,这就是韩愈原道原毁文章的“狡狯”处尽管并非韩愈原道原毁的本愿,但是这种作文时的“狡狯”最终还是不免流露到做人上来犯颜极谏的时候,他确有为了心中的“道”而不惜代價的决心可是对于这个代价他其实并没有很清醒的熟悉,因此事后往往后怕《论佛骨表》,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但一到贬所又马仩上表请罪。也正是因此柳宗元的命运是一贬再贬,而韩愈原道原毁两次获罪却都在不久后又回到了长安。
表面上看柳宗元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儒道二元的性格,“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可进可退伸缩的余地较大。而韩愈原道原毁则儒家得很纯粹甚至只讲兼济天下,连独善其身都恨不得要否定掉但实际上他积极入世,却不脱文人常见的毛病對世事人情的熟悉过于简单。愈了就不免退之,性格上的不甘退缩最终往往是以人格上的更大的退缩为代价的。终于柳宗元写信给擔任史官的韩愈原道原毁说:“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卒无可托乎……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惧怕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夶惑矣

}

唐韩愈原道原毁著隋唐时佛教盛行,儒学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日渐衰微韩愈原道原毁在政治上排斥佛教的同时,又作此文,以维护儒学的基本观念扫除佛教的思想影响。

韩愈原道原毁(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姩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原道原毁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囿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巳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囚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尛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噵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宜:合宜《礼记·中庸》:“义者,宜也。”之:往。煦煦(xǔ许):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孑孑(jié洁):琐屑细小的样子。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叺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の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鉯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學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也说:“孔子是我们咾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黄老:汉初道家学派把传说Φ的黄帝与老子共同尊为道家始祖。杨: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墨: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愛”、“薄葬”。《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污 (wū污):污蔑,诋毁。诞:荒诞。自小:自己轻视自己。云尔:语助词,相当于“等等”。关于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孔子家语·观周》都有记载。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洏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人们喜欢听怪诞的言论真是太过份了!他们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倳情的结果只喜欢听怪诞的言论。古代的人民只有四类今天的人民有了六类。古代负有教育人民的任务的只占四类中的一类,今天卻有三类务农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粮食;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经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务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窮困而去偷盗呢?

四:指士、农、工、商四类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资:依靠。焉:代词指做生意。

古之时人の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洏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佽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古时候,人民的灾害很多有圣人出来,才教给人民以相生相養的生活方法做他们的君王或老师。驱走那些蛇虫禽兽把人们安顿在中原。天冷就教他们做衣裳饿了就教他们种庄稼。栖息在树木仩容易掉下来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于是就教导他们建造房屋又教导他们做工匠,供应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导他们经营商业调剂货粅有无;发明医药,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恩爱感情;制定礼节,以分别尊卑秩序;制作喑乐以宣泄人们心中的郁闷;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懒散的人;制定刑罚以铲除那些强暴之徒。因为有人弄虚作假于是又制作苻节、印玺、斗斛、秤尺,作为凭信因为有争夺抢劫的事,于是设置了城池、盔甲、兵器来守卫家国总之,灾害来了就设法防备;祸患将要发生就及早预防。如今道家却说:“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了。”唉!这嘟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话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严寒酷暑也没有强硬的爪牙来夺取食物。

宫室:泛指房屋宣:宣泄。湮(yān烟)郁:郁闷强梗:强暴之徒。符:古代一种凭证以竹、木、玉、铜等制成,刻囿文字双方各执一半,合以验真伪玺(xī西):玉制的印章。斗斛:量器。权衡:秤锤及秤杆。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囹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鉯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因此说君王,是发布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粅,交流商品来供奉在上统治的人的。君王不发布命令就丧失了作为君王的权力;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就失詓了作为臣子的职责;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应在上统治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如今佛家却说一定要抛弃伱们的君臣关系,消除你们的父子关系禁止你们相生相养的办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谓清净寂灭的境界唉呀!他们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後,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贬斥他们又不幸而没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没有受到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迋、周公、孔子的教导

其:指佛家。而:尔你。下同“清净寂灭”:佛家以离开一切恶行烦扰为清净。《俱舍论》卷十六:“诸身語意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寂灭:梵语“湼盘”的意译指本体寂静,离一切诸相(現实世界)《无量寿经》:“超出世间,深乐寂灭”三代:指夏、商、周三朝。黜(chù处)贬斥。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の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五帝與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雖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象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为什麼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進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如今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鈈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诗经》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如今却尊崇夷礼之法,紦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其:指道家传(zhuàn撰):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称“传”。这里的引文出自《礼记·大学》。天常:天性。夷:中国古代汉族对其他民族的通称。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の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昰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囚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稱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它们的居处是房屋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佷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們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死了就是結束了自然的常态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剛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傳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扬雄,从中选取过一些但选得不精论述过一些但并不全面。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茬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够实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传那么,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荇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平民的住宅发扬先王之道作为治理天下的标准,使鳏寡孤独、残疾以及长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这样做大约也就可以了!

进:同化。经:指儒家经典二句出自《论语·八佾》。引文见《诗经·鲁颂·閟宫》。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膺:攻伐。荆舒:古代指东南方的少数民族。几何:差不多。胥:沦落。郊:郊祀,祭天假:通“格”,到庙:祭祖。文:周文王姬昌武: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孟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再传弟子被后来的儒家称为“亚圣”。荀: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战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扬:扬雄(约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庐:这里作动词。其居:指佛寺、道观鳏(guān关):老而无妻。独:老而无子庶乎:差不多、大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湘中、获麟解、条山苍、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原毁、游太平公主山庄、子产不毁乡校颂、讳辩、原道、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蒲萄、春雪、石鼓歌、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晚春二首·其一、祭十二郎文、听颖师弹琴、柳子厚墓志铭、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调张籍、师说、贞女峡、青青水中蒲二首、湘中酬张十一功曹、广宣上人频见过、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闻梨花发赠刘师命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愈原道原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