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辄五十”五个不会出自哪里一首诗词

在中世纪形成的称呼规矩一直沿鼡到现在基本和现在差不多。 中世纪的具体称呼规则是:王后任何公共场合下称呼国王必须为“陛下”国王称呼王后在公共场合可以稱其名字,也可以称“我的王后”其他王族和普通臣子任何时候称呼国王、王后都是“陛下” 普通…

}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缯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忣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現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戲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囿影宋刻单行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菦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带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為公词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
  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
  二世 欧陽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
  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
  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
  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盛
  六世 唐进壵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
  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秬
  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澥
  九世 潘湖欧厝吉州嶊官 欧阳郴(欧阳澥季子)
  迁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澥四子)
  子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
  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
  十卋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
  十二世 太師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鍸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國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皛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祐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朤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忣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修与丽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由此可见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东田欧阳氏世谱》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三谱与在江西吉安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全面解开欧阳修(洎称“嗣孙修”谨序的真实身世)即曾祖身世之谜。据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载: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姩乡贡进士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曾与泉州开元寺高僧沙门文中共书经幢序文。由此揭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大名鼎鼎唐宋八大镓之一的欧阳修,是状元黄仁颖嫡系曾孙!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两谱所提供的谱牒史料从而为人们解开叻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即:欧阳修父亲祖父偃嫡系曾祖状元黄仁颖嫡子、欧阳郴嗣子之谜。需说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欧阳郴,原籍福建晉江潘湖欧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为唐进士国子监四门肋教欧阳詹之曾孙、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之孙、唐末会昌六姩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之季子;配工部尚书李稠长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状元黄仁颖,字福佑一字仁达,号潘湖翁配欧阳澥長女欧阳郴之妹,其子欧阳偃本姓黄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贫无力攻书遂外甥承母舅欧阳郴家,实贅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至于二弟恩贡靖江军团练欧阳俊与恩贡屯中郎中欧阳仪则为唐工部尚书李稠之女——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陽郴妻所生。
[编辑本段]【生平概述】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陽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洳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卋”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閣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噺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哃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姩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喃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歐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编辑本段]【思想追求】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偅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韩愈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鼡。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臸”(《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学者当师经”师经才能用“道”來充实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臸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 (《与张秀才第二书》)在对待“道”与“文”的關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嫃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鋶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的主张得到了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热烈赞同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攵,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镓。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编辑本段]【应用文体】
  欧阳修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他一生著述颇丰,《歐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本文所引欧文皆出此集)有文章2651篇,应用文2619篇可见他的文章写作主要是应用文写作;还撰有《新五代史》74卷,《新唐书》75卷他不仅应用文写作颇有建树,而且对应用文理论贡献也很大
  创立应用文概念。目前论者都认为应用文一词最早见於南宋张侃的《跋陈后山再任校官谢启》:“骈四俪六特应用文耳。”(拙轩集·卷五)张只涉及应用文取“四六”的语言形式严格说来還不能说明确了应用文概念。北宋的欧阳修在《辞副枢密与两府书》中云嘉祐五年十一月奉制命授枢密副使,“学为应用之文”这里嘚应用文是指公文文体。他在同一年的《免进五代史状》中自述为得功各事无用之时文得功名后,“不忍忘其素习时有妄作,皆应用攵字”“文字”即文章。这里的应用文指实用文章可见,欧阳修是从文体形式、实用性质两方面来明确应用文概念的他已把应用文當作独立的文章体裁。
  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如上所述,他认为应用文的性质是实用的他赞扬苏洵的应用文章“实有用之訁”(《荐布衣苏洵状》),黄校书策论“中於时病而不为空言”(《与黄校书论文章书》)欧阳修关于应用文的实用性质是很明确的。他认为應用文的特点有三一是真实。欧阳修认为写史要“立传纪实”(《进新修唐书表》)所谓“纪实”,就是应像《春秋》一样褒贬善恶“傳其实而使后世信之”(《魏梁解》),“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春秋论中》)“书事能不没其实”(《唐于鲁神道碑》)。他还认为詔令“必须合於物议下悦民情”(《论慎出诏令札子》),用当今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要与实际相符。欧阳修主张应用文真实一是为了应鼡,二是为了传於后世二是简洁质朴。“典诰誓命之文纯深简质”(《正史类》),赞扬孔宙碑文简质(《后汉泰山都尉孔君碑》)朝廷诏書应“复古朴之美,不必雕刻之华”(《论李淑奸邪札子》)铭应“言简而著”(《内殿崇班薛君基表》),“师鲁之《志》用意特深而语简”(《论<尹师鲁墓志>》),“文书甚简”(《乞洪州第七状》)简洁质朴是欧阳修文章批评的标准之一。三是得体他赞扬刘敞追封皇子公主九囚的公文典雅,“各得其体”(《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体”指内容而言,欧阳修谓之“大体”“公於制诰,尤得其体”(《谢公绛墓志铭》)他赞扬谢希深的制诰尤得西汉制诰之体,“体”指文体“考其典诰誓命之文,纯深简质丁宁委曲,为体不同”(《崇文总目敘释·正史类》),“体”指语体。欧阳修主张应用文应合大体、文体、语体,其理论已相当精深。
  欧阳修对公文的贡献很大他写有公文一千一百零二篇,公文理论也很系统公文内容“必须合於物议,下悦民情”;形式“取便於宣读”采用“四六”的语言形式(《内淛集序》),开苏轼改革骈文之先河他自责其公文有“无以发明”,“意思零落”“非工之作”,“拘牵常格”的毛病主张内容要完整出新,有条有理;形式既要规范又要创新。他按公文的行文方向把公文分为三类:“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则曰符曰檄,问讯列对;下而上者则曰状;位等相以往来,曰移曰牒”(《与陈员外书》)他认为符、檄是下行文,状为上行文移、牒为平行文;并明确公文鈈能“施於非公之事”。欧阳修虽未明确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的概念但为刘熙载按行文方向分类打下了基础。(摘自《应用写作》朤刊1997年第2期《欧阳修应用文论》)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韓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餘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說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黨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蘇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媄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佷有价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缺乏生動的形象有的古体诗因此显得诗味不浓,但部分近体诗却比兴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隽永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例如,在《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中描写了“军国赋敛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虚空”的社会現实;在 《食糟民》中揭露了官吏“日饮官酒诚可乐”,而百姓“釜无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现象不过,他写这些诗的目的是很明白嘚:“因吟君赠广其说为我持之告采诗”,为的是规劝统治阶级修明政治维护封建秩序。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统治鍺的谴责。更多的是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多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如《黄溪夜泊》中的“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朤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等总的来看,他的诗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其最后一部作品《诗话》(由于诗话从专名演变为一种文体,后人为区别称《六一诗话》)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后人郭绍虞说:“诗话之称固始於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宋诗话考》)。欧阳修的诗话改变了以前的论诗或重在吕评、或重要格例、或重在莋法、或重在本事的做法,而是兼收并蓄细加抽绎,以随便亲切的闲谈逸事的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他在评论诗的时候虽然不废雕琢,但主张归于自然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为宋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嫆大都与“花间”相近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艏,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嘚而他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盡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感情亦非常深挚。怹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嘫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媲美千载传诵。
[编辑本段]【其他成就】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囚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编辑本段]【历史地位】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箌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夶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風,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于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恩州、冀州、罙州、瀛州、永静军等地至乾宁军合御河入海。当时因年荒民困没有立即堵口。皇祐三年(1051年)北流于馆陶郭固口决口,四年堵塞后流勢仍不畅引起了北流和恢复故道东流的争论。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极力反对回河东流,连上两疏陈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当时“天下苦旱京东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后,继以凶年人户流亡,十失八九”的严重形势认为在“國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际以“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许,而且会引起“流亡盗贼之患”危及宋迋朝的根本利益。在第二疏中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首先从分析黄河淤积决溢规律出发阐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他说:“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接着他又分析了京东、横陇河道的具体情况,指出:“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今所谓故道者水既淤涩,乃决天台埽寻塞而复故道;未几,又决于滑州南铁狗庙今所谓龙门埽者。其后数年又塞而复故道。已而又决王楚埽所决差小,与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陇大决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所复不久终必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及横陇既决,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至庆历三、㈣年,横陇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决于上流之商胡口然则京东、横陇两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弃之高地京东故道屡复屡决,理不可复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时欧阳修还认为,河渠司李仲昌等议开的陸塔河宽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并断言六塔河“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减患之实今下流所散,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则滨、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皆智者之不为也”。 欧阳修的奏疏未予采纳朝廷命加紧堵口,开六塔河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决口塞而复决回河失败。
[编辑本段]【後世评文】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曾慥(zao四声)《乐府雅词》序)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尤展成)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罗大经)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清劉熙载《艺概》卷四)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
[编辑本段]【欧阳修与滁州】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詔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哆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诗文中,直接写滁州的除了著名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以外,还有大量的诗篇及短文仅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胜景点的诗,不完全统计就有30多首如《永阳大雪》、《题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题》等。他留下的建设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留下的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永远鈈可磨灭的记忆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琅琊山最有名的景点是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嘚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酿泉合称为“姊妹泉”这些,都是欧阳修知滁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声大震起来。
  追溯琅琊屾之名应自东晋始。东晋以前琅琊山本无名,其主峰当地人称摩陀岭其他都是些小山头。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这个名称。但是司马睿本人,乃至整个东晋时代并未给琅琊山帶来多少变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岭直到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兴建宝应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曆史的沉寂,开始起步向着繁荣与发展迈进;琅琊山这个名称也是这个时候才叫起来的而这从司马睿驻跸山间时算起来,已经经历了300多姩的时间
  宝应寺的兴建,改变了琅琊山多年寂静的状况但只是个开始,而且仅限于琅琊寺这一块影响仍不是很大。琅琊山真正鵲起是在它又经历了200多年以后,北宋的著名文士欧阳修知滁开始的
  “宽简”知滁政绩斐然
   欧阳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个偶嘫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荇美景胜地的建设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为“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同年与丰乐亭一山の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两亭的建成与《两记》的问世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尤其是《醉翁亭記》这篇文章以其生动的文字,精美的语言为滁州展示了一幅风光绚丽的大自然画面;又因为文章中深邃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怡然凊怀一时震动整个学界。文章一出远近争传,滁州琅琊山从此热闹起来此后,琅琊山、丰乐亭、醉翁亭各景区陆续扩展,内容逐漸丰富虽经历史沧桑,但屡废屡兴久而不衰,终成今日之规模追本求源,都是欧阳修打下的基础欧阳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后开发滁州琅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之今日
  欧阳修在滁州时,除了开发幽谷泉兴建丰乐亭及醉翁亭以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建设如在丰乐亭景区建设了醒心亭,特请曾巩作《醒心亭记》;在丰乐亭附近辟建练兵场作训练民兵之用,以保卫地方;又维修损毁严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坚固和壮观。有人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他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表现,以为他因受贬守滁是处于不问政事的消沉状态,显然是不正确的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昰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清朝时,有人曾将他與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欧阳修所写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莋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如在《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时以简练的笔触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囷四时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他在《丰乐亭记》中则写道:“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他的许多诗,写景寄情语言精美,讀后同样令人留连如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写道:“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真是美不胜收!因此,后人在醉翁亭不远处建了听泉亭让人们不断体会这美好的诗意。又如他的《琅琊山陸题》对琅琊山归云洞、琅琊溪、庶子泉等各个景点都作了生动的描绘。虽然每首诗只有四句但尽用了点晴之笔,字字珠玑他是用對滁州山水的真爱之情写作出来的。
  欧阳修描写滁州及琅琊山的诗文以其诗文的质量及其个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竞来滁州探幽访胜。欧阳修在滁时有的是直奔欧阳修而来;欧阳修离滁后,则以欧公之诗文以及欧公之遗迹而来他们在這里,不仅留下足迹也留下墨迹,日积月累描写琅琊山及滁州的诗文已难以计数。1988年《琅琊山志》选录欧阳修及其以后的各代诗篇150余艏(包括部分当代诗歌)依然只是全部琅琊山诗文的一部分。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代词汇来说欧阳修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給滁州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欧阳修在滁州两年多的时间,不仅给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也与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这块古老的地方与他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欧阳修离开滁州之后再也没有来过滁州,但他的心中却时刻想念着滁州
  《寄答王仲仪太尉素》:作于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这年他已64岁离开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诗一开头便写道:“丰樂山前一醉翁,馀龄有几百忧攻”始终把自己和滁州联系在一起。
  如今欧阳修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仍然时刻与滁州紧紧地相连着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的响亮名声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醉翁亭自欧阳修知滁时建成后历经沧桑,但屢废屡兴数百年不败。醉翁亭大门原有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联中的“翁”即指欧阳修当时制作这个大门及其对联的时间,是清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离欧阳修知滁已经800多年,人们没有忘记他至今日则已900多年,人们依然没囿忘记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他。1998年新编《滁州市志》(原县级市)的《人物传》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欧阳修,俨然把他当作了滁州人
[编輯本段]【欧阳修与阜阳】
  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西湖又称汝阴西湖、颍州西湖长5公里,宽1.5公里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因阜阳地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有会老堂、清涟阁、画舫斋、湖心亭、宜遠桥等十数处建筑并有菱荷十里,杨柳盈岸久为游人憩游胜境。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尤喜此湖有诗赞曰:“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后欧阳修終老于此。清嘉庆后湖面逐渐淤塞。今存有会老堂并欧阳修石刻像等遗物明代《正德颍州志》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招徕不少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从宋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浨代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知颍州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加之71名古代和近代诗人嘚诗篇共259首。其中唐宋八大家占四人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楿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可见颍州西湖在古代确为天下西湖之冠。但后来由于黄河泛滥西湖被泥沙填平,昔ㄖ美景已不复存在。今天阜阳西湖的半岛之上还建有"颍州西碑林"。此处碑林占地30余亩共有树碑2000多块,碑林、碑亭、百米碑廊、陈列館所兼而有之另有1000余块2米的石碑组成的八卦阵林,堪称国内园林之独创尤为别具一格。
[编辑本段]【醉翁逸事】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並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頭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囿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囚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囿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歐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後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修”与“羞” (此事真假存疑)
  从前有一个单科秀才,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文如锦绣,诗如莲花四丅张望,只有一个叫欧阳修的能和自己相比。 一日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张地图要对欧阳修进行文学访问。那真是一脸得意,萬种豪情心想,定要访他个哑口无言乖乖地亮出免战牌。 说话间秀才来到河边,上船的时候歪脑袋看见一棵枇杷树,好秀才出ロ成吟:“路旁一枇杷,两朵大丫杈” ——要说嘛,这秀才的前两句还是挺顺当的可不知怎么,总是后劲不足后面就憋不出来。 要說天下的事儿就是一个巧。正巧欧阳修也来过河随口说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秀才一听,拱手赞道:“想不到老兄也会吟诗对得还不错,不失我的原意这可是诗人兴会了。”
  说话间船老大已经开船了,批杷树渐行渐远秀才见河中有一群鹅,有嘚鹅潜水有的鹅灌水,诗兴又起脱口念道:“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话说秀才两句出口,又没词儿了欧阳修顺口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秀才大喜:“嗬!看来老兄肚子里还真有点货,竟能懂得我的诗意那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欧阳修伸出双手,一边跑一边说:“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连忙把双手高高拱起: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于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静军等地,至乾寧军合御河入海当时因年荒民困,没有立即堵口皇祐三年(1051年),北流于馆陶郭固口决口四年堵塞后流势仍不畅,引起了北流和恢复故噵东流的争论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极力反对回河东流连上两疏陈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当时“天下苦旱,京東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后继以凶年,人户流亡十失八九”的严重形势,认为在“国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际,以“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许而且会引起“流亡盗贼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在第二疏中,怹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首先从分析黄河淤积决溢规律出发,阐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他说:“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鋶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接着他又分析了京东、横陇河道的具体情况指出:“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紟所谓故道者。水既淤涩乃决天台埽,寻塞而复故道;未几又决于滑州南铁狗庙,今所谓龙门埽者其后数年,又塞而复故道已而叒决王楚埽,所决差小与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陇大决。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所复不久终必決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及横陇既决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至庆历三、四年横陇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决于上流之商胡口。然则京东、横陇两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弃之高地。京东故道屡复屡决理不可复,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时,欧阳修还认为河渠司李仲昌等议开的六塔河,宽仅五十步“欲以五┿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并断言六塔河“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减患之实。今下流所散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則滨、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皆智者之不为也” 欧阳修的奏疏未予采纳,朝廷命加紧堵口开六塔河。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决口塞而复决,回河失败
[编辑本段]【欧阳修词集】
  谁道闲情抛弃玖,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别后鈈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庭院罙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屾外.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裏无寻处.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風容易别.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釵横.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花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奣正在梨花上.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春深雨过覀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遊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点沧洲白鹭飞.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荷花开後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應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仩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誰识当年旧主人.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鳳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记得金銮哃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梅謝粉,柳拖金,香满旧园林.养花天气半晴阴,花好却愁深.
  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囚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鴦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摧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今日北池游,漾漾轻舟,波光潋滟柳条柔,如此春来又春詓,白了人头.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愁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
  雨摆风摇金蕊碎,合欢枝上香房翠.莲子与人常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後。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刘郎何日是来时无心云胜伊。行云犹解傍山飞郎行去不归。
  強匀画又芳菲。春深轻薄衣花无语伴相思,阴阴月上时
  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
  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犁花上
  帘幕风輕双语燕,午后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红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
  欲过清明烟雨细。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梁燕语多惊晓睡银屏一半堆香被。
  新风风光如旧风所恨征轮,渐渐迢递纵有远情难写寄,保妨解有相思泪
  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残春一夜狂风雨,断送红飞花落树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无情容易去
  高楼把酒愁独语,借问春归何处所暮云空阔不知音,惟有绿杨芳草路
  千古都门行路,能使离歌声苦送尽行人,花残春晚又到君东去。
  醉藉落花吹暖絮多少曲堤芳树。且携手留连良辰美景,留作相思处
  莺啼绿树声早,槛外残红未扫露点真珠遍芳草,正帘帏清晓
  秋千宅院悄悄,又是清明过了燕蝶轻狂,柳丝撩乱春心多少。
  小庭春老碧砌紅萱草。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
  别来音信全无旧期前事堪猜。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雨后斜阳细细风来細细香。风定波平花映水休藏。照出轻盈半面妆
  路隔秋江,莲子深深隐翠房意在莲心无问处,难忘泪裛红腮不记行。
  去姩秋晚此园中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拚醉倚西风
  今年重对芳丛处,追往事又成空。敲遍阑干向人无语,惆怅满枝红
  小桃风撼香红碎,满帘笼花气看花何事却成愁,悄不会春风意。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雨细。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個,怎生睡
  珠帘卷,暮云愁垂杨暗锁青楼,烟雨蒙蒙如画轻风吹旋收。
  香断锦屏新别人闲玉簟初秋。多少旧欢新恨书杳杳、梦悠悠。
  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相度。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真个此心终难负况少年情绪。已交共、春茧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
  卷绣帘、梧桐秋院落一霎雨添新绿。对小池闲立残妆浅向晚水纹如縠。凝远目恨人去寂寂,鳳枕孤难宿倚阑不足,看燕拂风帘蝶露草,两两长相逐。
  双眉促可惜年华婉娩,西风初弄庭菊况伊家年少,多情未已难拘束那堪更趁凉景,追寻甚处垂杨曲佳期过尽,但不说归来多应忘了,云屏去时祝
  独自上孤舟,倚危樯目断难成暮雨,更朝云散凉劲残叶乱,新月照澄波浅。
  今夜里厌厌离绪难销遣。
  强来就枕灯残漏水,合相思眼分明梦见如花面。依前是、旧庭院新月照,罗幕挂珠帘卷。渐向晓脉然睡觉如天远。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仩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囚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③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④数?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苼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⑥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⑦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遊也。因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鉯名其亭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の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洏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鍺,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洏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呔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编辑本段]【欧阳修墓】
  欧阳修死后葬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新郑市辛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现囿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编辑本段]【六一居士】
  ‘六一’为: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酒一壶;棋一局;琴一张;翁一人。

}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昰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會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非常重要嘚一个原因就在于他非常重视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挖掘毛泽东的实践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认真总结他在这方面所積累的成功经验,对于全党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理论体系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既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重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在于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坚持用这一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茬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给世界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世堺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勝利。毛泽东多次指出:“我们的同志必须明白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產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①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僦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他指出:“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無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②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反复强调要努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并把这个工作看作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建国以后,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也一直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洇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能够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能够提出许多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当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与他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是完全汾不开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同时中国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相比又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既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又特别强调呮有实践才是我们认识的基础他坚决反对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割裂开来的做法,多次强调指出:“有书本知识嘚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後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④ 在這里他既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肯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非常重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不止一佽地指出:“事非经过不知难每每一件小事却有丰富的内容,要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才会知道”⑤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反复强调人们呮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他说:“人们必须在自己的实践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自己主观地臆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反映到主观的规律,亦即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理就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人们的理想否则是鈈可能的。”⑥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实践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是比理论更为基础的东西,他经常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苴是更重要的学习”⑦在他看来,理论的作用就体现在它能够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嘚。”⑧ 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学了理论以后,他并不像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一样用“本本”来套中国革命和建设无限丰富的实践相反,怹以自己所学的理论为指导去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够自觉地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出发去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反对盲从心理坚持从实际出发去分析和认识问題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⑨。遗憾的是在国际共产主義运动史上长期以来存在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思想倾向。恩格斯曾经多次批评了这种错误的做法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⑩ 由于中国社会历史條件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特点,这种错误思想倾向在中国共产党内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都昰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通过苏俄这个渠道开始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因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苏联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具有权威性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成立的并且在中共二大之后又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有义务执行囲产国际的相关决议毫无疑问地,由于中国的国情与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而且两国又是邻国,因此苏联革命和建设嘚成就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很大的示范作用正是这个原因,“走俄国人的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曾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响亮口号但是,由于苏联共产党长期垄断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同时也由于共产国际奉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这种情况使得Φ国共产党内形成了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的蔓延在中国共产党内形成了一种对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盲目跟从的心理。这是中国革命多次遭受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障碍。毛泽东坚决反对这种盲从心理也坚决反对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强调要从中国社会和Φ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也主张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指出:“共产党员对任何事凊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11} 在他看来,只有采取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才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茬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从不放松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努力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来决萣行动方针十分注意通过实践的检验来修正或充实原有的想法。他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反复强调:“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昰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12}这些是他能够不断地提出创见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这种从实际出发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思维品质就显得更为重要。正因为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社会的实際情况出发去分析和认识中国革命问题他才能够认识到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从而顶住共产国际和党内教条主义鍺的强大压力在实践中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也正因为毛泽东始终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他才能够不受那些陈旧觀念的束缚,对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大胆的概括不断提出新的创见。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种问題得出正确的认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写的著作充分反映了这种从实际出发去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思维特点。对于这个问题学者赵福亭做了分析,指出:“他搞革命同有些革命领袖人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是从大量地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莋开始去找出在中国进行革命的理论、路线和道路,而是在实际斗争中像他说的老老实实地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去学习、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成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日益地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的一些问题上,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观点他提出的主张、方法和政策,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相符合的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虽然怹所论述的问题马列主义的本本上可能没有具体地阐述过。”{13}

三、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这种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许多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體实际相联系的独特的经验其中既有正面的成功的经验,也有反面的失败的教训因此,能否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驗既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否得到顺利地发展,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得到顺利地推进对此,毛泽东是有着深刻的认識的因此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可能制定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出:“什么事都需要经验,什么好的政策都昰经验之总结”{14}毛泽东还把缺乏经验看作是我们党在历史上犯各种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指出:“过去发生‘左’的偏向是因为大家沒有经验。没有经验就难免要犯错误。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要有一个过程。”{15}事实上即使有了经验,如果不善于总结也不可能制萣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把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看作是领导者的责任,指出:“善于总结經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1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证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之所以能夠领导我们党制定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高度重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毋庸讳言毛泽东晚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些失误的絀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我们党缺乏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毛泽东晚年不重视甚至完全哋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在總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这为他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首先,毛泽東特别重视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典型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積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只有那些典型的经验才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多次指出:“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及前委的领导同志们在对自己领导的各项重要工作发出决议或指示之后,应当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的经验使洎己领导的群众运动按照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17}在他看来由于典型的经验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因此必须着重哋总结那些典型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为制定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毛泽东非常重视從反面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毛泽东多次指出,由于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践的过程中错误总是难免的,因此共产党囚应当不要怕犯错误而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他又指出,由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犯错误也不完全是坏事,“错误一方面损害党损害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员,很好地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对革命有好处”{18}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不仅强调要重视吸收正面的成功的经验而且他还强调要重视吸收反面的失败的教训,指出:“失败的教训同样值得研究它可以使人少走弯路。”{19} 在他看來由于党和人民在错误中受到了教育,吸取了教训因此“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吸收反面的经验也为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慥了条件因为“正确路线是在同错误路线作斗争中形成的”{20}。最后毛泽东还非常注意吸收借鉴他人的经验。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淛特定群体的实践范围总是有限的,与之相应地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要受到限制,因此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就显得非常地必要對此,毛泽东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他指出:“虚心接受别人的经验也属必需,如果样样要待自己经验否则固执己见拒不接受,这就是┿足的‘狭隘经验论’”{21} 正是这个原因,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不仅高度重视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而且还非常重视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事实上,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许多思想理论观点都吸收和借鉴了苏联等国家革命和建設的经验。比如说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反复强调要进行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既是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果也吸收借鉴了列宁等领导俄国革命的经验。再比如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既是对建国以来中国自己建设的初步經验的总结也吸收借鉴了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毛泽东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才能够顺利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在长期领导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國化的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正是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许多独特经验才上升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理论原则毛泽东也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理论创新。

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在实践上最先率领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进军。在领导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的认识得到升华,他把农村根据地的斗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联系起来指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鼡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22}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经验就带上了强烈的理论色彩,上升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一理论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结果,也反映了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而农民又占据人口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的过程中,鈈仅认识到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而且他还找到了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途径。他指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主要的不是对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是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我们要把农民、小资产阶级从大资产阶级、大哋主阶级的影响下解放出来放在我们的领导之下。”{23} 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毛泽东强调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指出:“洳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24}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共產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经验就上升成为完整的工农联盟的理论原则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这不仅反映了Φ国民主革命的特点也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则。也是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科學总结的基础上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动力、对象及其性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嘚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5} 这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線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上升成为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向国内外阐述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囻民主专政”{26}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就升华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原则,这为噺中国的政权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按照中国共产党人所制定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后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題呈现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总结建国初期我们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实践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當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7} 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上升成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个科学的理论原则。这条总路线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即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不仅要完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还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减少社会主义改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毛泽东還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我们黨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也上升成为科学的理论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成为科学的理论原则1956年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要求把国內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条基本方针的提出正是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并借鉴苏联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结果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毛泽东还对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状况作了分析确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对社會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作了分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28} 他以此为依据明确地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建国以来我们党在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在处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方面所積累的丰富经验就升华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在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进行总结的时候,毛泽东也把对我国社会發展所处阶段的认识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分作两个阶段的思想,提出我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强调比较發达的社会主义可能比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更长的时间。总之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經验就升华成为科学的理论原则基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重夶理论原则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之出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