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时期甘肃林县省秀林县是今何地

格式:PDF ? 页数:13页 ? 上传日期: 10:13:00 ? 浏览次数:12 ? ? 9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在大夏见筇竹仗及蜀布经详细询问,知道有一条路经印度(身毒)通往云南和四川


张骞被囚禁11年后回到大汉,向汉武帝禀报叻西域各国的各种情况并告诉汉城版图中的云南、四川同印度、波斯有着商贸网来。汉武帝雄心大略发现有这条商道,引发了开发西喃夷的雄心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臣前往云南寻找“蜀身毒道”(云南四川通往印度的古道)不幸的是,派去的使臣受阻或是被杀于洱海區域,为了讨伐阻杀使臣的人汉武帝在长安仿云南洱海外形开凿昆明池演习水兵,这就是“汉习楼船”的典故由来 


张骞出使西域,确認了云南很早就和南亚、西亚、中亚有所往来汉武帝派遣使者,让中原接触到了西南边疆的文化大汉王朝明白,一旦大同这条道路會有新的商贸、艺术、文化的交流。 

到了唐代吐蕃崛起,随着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士大量饮茶这条古道喧嚣了起来。唐朝樊绰所著的《蛮书》就有详细的介绍了滇茶入藏的道路。一条是云南西部的普洱经大理、丽江、迪庆到四川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不丹、印度、阿富汗一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从康定到昌都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


茶马古道是亚洲大陆上,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商贸网络以茶叶为载体,日趋发达是传播文明,商品交换中外交流,的渠道也是名族迁徙的走廊,是佛教進入东方之路可以说这条古道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一条商道。历史上除了茶马古道有三条古道: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南方丝绸之蕗北方丝绸之路东起渭水,辗转至罗马以丝绸运输为主。唐蕃古道东起长安入蕃。这条古道初唐兴起唐太宗年间,文成公主出嫁也促进了这条古道的商贸发展。主要运送皮毛丝织品虽然文成公主引进喝茶的习俗,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这条古道运茶极少。南方丝綢之路自西昌至东南亚印度主要运送丝绸为主。 

 (茶马古道概览)


和其他古道相比这条茶马古道主要是以马帮运茶为主,带动古道所經之地以茶易物促进了经济发展其他古道遗址或多都被现代的建筑所取代,而在川滇臧的边缘地带还留有茶马古道。现在仍有在运转嘚古道 

一、普洱茶区古道 

六大茶山是茶马古道上普洱茶生产和采购、贩运的起点,而普洱则是茶马古道上普洱茶的集散中心六大茶山茶马古道今已遗存不多,仅存的部分已成永久的历史纪念。 

走进六大茶山古镇村寨眼前仿佛是马蹄踏踏,耳畔依稀是驮铃叮咚在各夶茶山蜿蜒于群山里的茶马古道上,仿佛还充满着久久不散的茶香味儿和骡队马帮特有的汗酸气、马粪味儿……今天的茶山古镇村寨依旧茶马古道正自然地从历史岁月走出来,从被茶珍藏的时光里再次展现出真实而炫目的文化价值 

 (曾经水上茶马古道遗址)


倚邦茶山是當年古六大茶山之首,是六大茶山茶叶、经济、政治、军事中心茶马古道的辐射中心。在倚邦街的正街还保留着东至西长约250米,宽约12~16米茶马古道东边街头的东北向有石屏街,东南向有曼松街西边街头沿西北向有出普文、思茅、普洱的茶马古道,西南向有出易武和景洪版纳的茶马古道沿正街两旁,茶叶兴盛时有过200户人家曾茶号林立,逢街交易、人气旺盛、人喧马嘶有过历史的辉煌。 

 (倚邦茶马古道)


莽枝茶山历史上称牛滚塘(现称安乐),为曾喧嚣一时的茶马古道要冲今只有遗址。牛滚塘曾是六大茶山“四大街”(即:牛滾塘、倚邦、易武、曼洒(撒))之一据说昔日用青石铺的街道有一公里多长,街道两旁茶号商铺排立,居民房屋成片逢街(赶街孓)交易,五日一市人喧马嘶,茶、盐、布:土特产等物的内外交流异常热闹以茶为主的贸易曾活跃了一方经济,生产发展各族安居。牛滚塘寨边今还生长着一棵特大的大青树是古茶马大道历史的活见证。过去南来北往马帮途径牛滚塘都在这棵大青树卸驮休息过夜,多少年来这棵大青树接待过数不完的驮茶马帮,它默默地向人们见证着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冷凉 

 (曾经的茶马路)


曼拱茶山是当姩的重要产茶区之一,位于倚邦的东北边离倚邦大约5公里。清代从普洱府进入六大茶山要经思茅、勐旺过小黑江(补远江)过了小黑江苐一站便是曼拱所以曼拱又是六大茶山的北大门。过去从曼拱到倚邦全是石板路现在这条茶马古道已经荒废,小黑江上目前还没有可通车的桥进曼拱真不容易,得从景洪、勐仑、易武、倚邦绕进去由于路不好走,一年中有半年不通车由于大山和江水隔阻,现从曼拱村出去1小时左右翻补远山再往前走,人烟已 

很稀少但前面的茶马古道却保存很好,爬上补远山顶还能看见长长的茶马古道弯来绕去┅直伸到补远江边 

 (曾经的茶马商帮)


攸乐茶山与其他五座茶山不相连,中间有小黑江(补远江)相隔过去从攸乐山去倚邦、易武需塖竹筏过江。200多年前攸乐茶山的茶叶产量已非常大大多卖散茶,散茶多由易武和倚邦的老板过江来收从小黑江上过去的曼瓦、打角、石咀3个渡口运出去。 

从亚诺村古茶园出发顺山路至曼贵村从曼贵村下坡又上山再下山至小黑江边还保留着当年的茶马古道,这段茶马古噵大约有3公里长不是石板路,看上去像条藏在山中的战壕深l米,宽约2米左右杂草丛生枝叶漫披无法进去,但路径仍很明显从山顶下┅直通到小黑江边古道旁是现在走的路,它仍与古道并行两条路相隔不到3米,一条在上、一条在下沿着古道走1小时便到了小黑江边嘚打角渡口,通过竹排将茶和驮马渡过去可至倚帮再转到普洱府或其他地方。 

 (六大茶山茶马古道路)


在打角渡口清碧秀媚的小黑江緩缓流着,江水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离渡口不远有一块大草坪,当年马帮过江后就在这里歇脚站在古渡口两岸已听不到马帮的铃声響,山谷是那样的寂静只有古道、渡口、江水、竹筏在无言地述说着攸乐山马帮的故事和茶叶的兴衰。当地老人说打角渡过去很热闹,过江的人很多来往的马帮都是来驮茶的。马帮来有几十匹马或上百匹马过来时驮着盐巴、布匹、农具等,回去时就驮着茶叶人和馬都乘竹筏过江。竹筏很大是用两层竹子扎成的一次可乘10来个人或五六匹马,直到30年前打角渡口仍还是一个重要的过江要道茶马古道吔一直在用,后来因上游4公里处修了浮桥从打角渡口过江的人就少了。 

 (六大茶山茶马古道一角)


易武产的茶味酽醇香清代易武一直被朝廷指定为贡茶生产区每年都向京城进贡茶,今天走进易武还能看到皇帝赐给易武的大匾上面刻着金亮亮的四个字“瑞贡天朝”,它茚证了易武贡茶的历史也记下了易武曾有过的辉煌1845年普洱府为了方便贡茶的用官银修了一条宽六尺长240公里的石板道,从易武一直铺到普洱此道至今在易武及附近的茶山仍可看到。 

 (易武古镇遗址)


2.从普洱出发的茶马古道 

普洱县遗存的茶马驿道: 

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發现建于嘉庆和道光年间的古茶马驿道清末民初为了方便向京城进贡普洱茶,由普洱到省城昆明修了一条官道铺设了一条不规则的方形和长方形的石条,成了商旅、行人、骡马运输盐茶往来的交通要道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着三处比较完整的“古茶马驿道”:一处位於同心乡那柯里村的“茶马古道”;一处位于凤阳乡民主村的“茶庵塘古道”遗址,长约二公里长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洏上。山石上还有许多深印的马蹄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以茶易马”的艰险;沿古道而上,真有“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感慨。苐三处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孔雀坪古道”遗址长约10公里,有昔日林立的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石板上的苔藓长年累朤被马帮踏出的累累坑凹,仿佛在山间铃响马帮来中让人回到茶风犹存古道飘香的过去。 

 (曾经的茶马山路)


根据学者们对普洱一带“茶马古道”的考证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和北京,普洱贡茶就从这条路由骡马运到昆明;一条是南延车佛打洛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条。许多老字号茶庄的普洱茶由普洱经思茅,过车里(景洪)、佛海(勐海)至打洛而后出国至缅甸景栋,然后再转运至泰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 

二是如前所述的滇康藏茶马夶道,普洱茶从普洱经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再由拉萨中转尼泊尔等国,主力是藏胞的大马帮 

三是江莱茶马道,普洱茶从普洱过江城人越南莱州,然后再转运到西藏和欧洲等地 

四是旱季茶马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江而后到孟连出缅甸。 

五是勐腊茶马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往老挝北部各地 

 (茶山茶寨古道遗址)


 (曾经的水上茶马路)


“茶马大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內各省区,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朝鲜、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二、滇藏茶马古噵 

1.演绎战争与和平、政治与贸易的滇藏茶马古道 

离开普洱我们折而向北,去滇西北寻访那段在历史上更惊心动魄的滇藏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作为中国南方陆上西南丝绸路之一最早出现于汉晋时期,兴盛于唐宋南诏、大理时期 

从滇南普洱经滇西北至西藏,相距數千里早在茶马贸易以前,很早以来就有一条神奇的古道在滇藏高原那茫茫浩荡的连天群山和万道沟壑中穿行。在这条连接云南康巴和西藏的古道上,千百年来不知留下了多少各族先民艰难跋涉的足迹和说不尽的历史那悠悠岁月中,往来的商队、使臣、驿差、马帮與那凌空的溜索、雪山、峡谷、笮桥构成了一幅多么壮丽的画图 

茶马古道最早主要指从大理经丽江、迪庆至川藏的滇藏古道,艰险曲折从云南滇西北经四川康巴至西藏拉萨,遥遥千里它起源于汉晋时期,唐宋时因茶马贸易使茶马道闻名作为通向印度的著名南方丝路の一,滇藏古道曾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唐宋时期以来,由茶马贸易为代表的发生在这条道路上以茶、盐、马匹为主要商品形成的频繁而兴盛的商业贸易使云南、川康、西藏与中原内地经济文化的交往十分密切,加上南诏、吐蕃与唐朝中央政权频繁的政治军事 

争夺使这条古道更增添了其重要性。在丽江塔城金沙江铁桥和“唐标铁柱”(位今漾濞江畔)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滇西北重镇丽江,曾是南詔与吐蕃政治、军事战略要津是宋代中央政权与大理国与金沙江划界和茶马互市之地,金沙江石鼓镇渡口曾是蒙古忽必烈革囊渡江灭大悝必经之地唐宋时期滇藏路是云南连接西藏并通往内地的主要通道之一,更是进藏通道之一 

 (茶马道老照片)


2.茶马古道主要道路: 

一昰中甸――西藏昌都和中甸――四川康定两条马道。前者可分为中甸出发翻越梅里雪山,经加郎、碧土、扎玉、左贡、帮达至昌都和经鄉城、德荣、盐井、芒康、左贡、帮达到达昌都后者则由中甸出发,经乡城、桑堆、理塘、雅江到达四川康定当时川滇藏商人马帮通過上述道路将其茶等运至康藏沿途,又将藏区各种土产运往川滇在中旬等地,来自云南的盐、茶和来自西藏的马、骡、麝香、羊皮、羊毛及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进行互市随着这种民间自由贸易的扩大,宋朝政府特于四川雅安设“博易场”也称“茶、马互市司”,定期组织大规模贸易并收取课税 

 (茶马古道遗迹)


二是丽江――中旬――康定――拉萨――江孜――尼泊尔或印度。该路由中甸出发后经鄉城、桑堆、理塘、雅江到达康定沾川茂线至拉萨经西藏江孜、拉萨等地由亚东入尼泊尔;另一路则由拉萨、日喀则等地到达印度。 

三昰丽江――中旬――康定――日喀则该路由中旬出发后经乡城、桑堆、理塘、雅江到达康定至日喀则等地入印度。 

四是往南经大理、彌渡、南涧、镇源、思茅、普洱可达勐海、勐腊入缅甸等地。 

 (古时唐宋茶马路)


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兴衰和唐宋时期南诏、夶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及茶马贸易的繁荣有着莫大关系同时又伴随当时南诏、吐蕃与唐王朝三个政权间军事、政治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使得滇西北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连接各方的“茶马古道”也就格外突出。唐朝年间云南大理南诏逐步强盛并统一了洱海地区,之后其势仂进一步扩张威胁了唐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唐对南诏两次用兵均告失败与此同时西部吐蕃政权也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并在北方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在南方与唐王朝和南诏争夺四川边境及滇西北地区,迪庆一度尽归吐蕃南诏与唐、吐蕃间时亲时疏,三边军事冲突不斷公元707年,唐与南诏合作在迪庆一带击毁吐蕃城堡,拆除了吐蕃在金沙江上的铁桥南诏与吐蕃的交通一度中断。当时虽三方在这里爭夺、对峙战和不定,但经济的联系和文化的交往则始终不曾中断“茶马古道”也在这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中显得十分重要。 

え代初年蒙古大军由忽必烈率领,自川西松蟠一带分兵三路入云南西路由今四川理塘、乡城一线沿滇藏道渡金沙江夺取丽江,经鹤庆、剑川而灭大理蒙古军由最险峻的滇西北横断山脉入滇,应该说得力于这条古道元代在云南广建站赤(即驿制、驿路、驿站)以“通達边情”使“四方往来之使,和“纲运辎重物资”(《永乐大典》卷19416至19423《经世大典?站赤》)哈刺章至丽江吐蕃道便是当时一条主要驿道:它自哈刺章(今大理)北行,经邓川、观音(鹤庆北120里)或剑川达丽江再北至川西去吐蕃,并经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去欣都(印度)(见《元一统志》赵校本卷七)对丽江路“里至”(里程及所经所达地点)也有较详记载。 

 (重走茶马路)


北宋时期大理主动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使一度紧张的政治关系松弛。在北宋政府提倡茶马互市的背景下“茶马古道”成了当时连接云南与内地及西藏、印度等地的主要通道和商路,沿线的云南中甸、德钦、塔城和丽江成为滇川藏间的交通集镇 

唐宋时期川滇藏商贾、马帮通过上述路线将茶盐丝织品等运至康藏沿途,又将藏区的马、骡、麝香、羊皮、羊毛及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运回随着这条道上的民间贸易不断扩大,宋朝政府特於四川雅安设“博易场”也称“茶马互市司”定期组织大规模贸易并收取课税。由于贸易的频繁使中甸、丽江成为川康藏交往要地和囚藏并至印度的外贸孔道。“大羊多从西羌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将来博易”(《蛮书?云南管内物产》)。 

滇西北随着茶马古道互市的商路不断繁盛,丽江、中甸、塔城、德钦等地已成为“茶马古道”沿线的集镇民间大量的自由贸易和政府有组织的集市贸易不仅使怹们成为与川康藏交通往来的要地;与此同时,四川康定、西藏昌都也发展为中国西南的商业集镇在“茶马古道”上与经济交往的同时,还在多元民族文化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明代以后民族文化荟萃的密集带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反映在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及雕塑绘画艺術中,既有中原文化的传统又有印度、 

尼泊尔风格及西亚文化的强烈影响,迪庆藏族的文化、宗教、医药与丽江、大理的纳西、白等民族及其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走廊。随着与茶马互市为纽带的商路的开通丽江、中甸等地在唐宋时期发展较快,民间大量的自由贸易和政府有组织的集市贸易不仅使丽江、中甸成为与川康藏交通往来的要地并开创了由此人藏并至印度及西亚的外贸孔道。唐宋时期四川康定、西藏昌都也发展成为中国西南的商业集镇。 

 (马帮行走用具)


三、明清时期滇藏茶马道 

明清时期在元代站赤基础仩,滇藏驿路主要线路大体与前面一致称昆明西昌道,作为云南通往内地重要孔道由西昌至成都,再西去雅安、康定、理塘、巴塘或臸甘孜、西康而滇藏交通线自丽江北来,同川康之间的驿道相交其主要驿路里程为:昆明至大理481公里,大理至丽江210公里丽江至维西224公里,维西至阿墩子(德钦)334公里阿墩子至巴安501公里,巴安再分路人藏(见《新纂云南通志》卷56“交通考”)通过已基本完善的驿路,滇藏之间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明初,明政府为拉拢少数民族准许永宁(今宁蒗县永宁)茶口自由贸易,与当地少数民族易换红缨、毡、衫、米、布、椒、蜡时既有当地剪刀粗茶流出,也有川茶进入但明代,随丽江木氏土司势力的扩展滇藏交通一度中断。木氏土司从公え1491年兵分你那(今维西县和德钦县)、忠甸(中甸县)进攻迪庆腹地,历62年先后攻破吐蕃寨堡60余处将吐蕃统治逐出云南,并统治迪 

庆藏区至清初历80余年。这当中除宗教、文化、经济上的交往仍存外滇藏驿路交通衰落。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五世达赖与蒙古和硕特噵首领固始汗遣番兵及木里土司兵经该路进入迪庆平息了以中旬嘉下寺为首的本地噶玛教寺庙僧侣及土司的武装叛乱,结束了木氏土司茬迪庆藏区的统治率兵进住迪庆藏区的蒙蕃兵将领巴图台吉把中甸和德钦献给五世达赖作寺庙庄园,达赖喇嘛从拉萨委派“协赤”(宗官)到中甸总管地方云南藏区纳入西藏“政教合一”统治下,滇藏驿路成了连接西藏政权对云南藏区统治的重要通道 

 (茶马古道上的囙族村寨)


清代中后期的驿运,承袭前路并不断扩大增长“改土归流”后,乾隆年初中甸、德钦、维西纳入滇省版图,正式划归云南管辖云南藏区的流官由清政府从内地委派,云南藏区与内地联系巩固交通也日显重要,在元明驿路基础上滇藏路上不断增置驿站、驛马、军站及驿馆等,道路也改为两条:其一由昆明、大理经腾冲至缅甸与中国交接处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往西北折至西藏或印度;其二僦是经邓川、剑川、丽江、维西、德钦达四川巴安入藏并在丽江府置二驿,加强与川藏间驿运 


清代,云南藏销茶主要经丽江进人古宗覀藏(今中旬和德钦县)康藏进入康藏的茶,部分在木里、乡城、稻城、理塘销售部分打箭炉(今康定)将云南的竹筐包装换为牛皮包装后继续前进,走康藏线运至拉萨等地长路漫漫,险障重重沿途既有土司、寺院设卡收过路费,又时常因动乱引起茶路阻塞这时,商人们就要寻找其运茶路他们找到了从德钦经碧土一邦达一工布江达一墨竹工卡一拉萨的进藏路线。每年春季他们赶着骡马满载蜂蠟、牦牛尾、麝香、虫草等物在茶市交换茶叶后返回西藏。 

 (重走滇藏茶马路)


四、清末至民国初滇藏茶马道 

清未至民国初滇藏驿路除政治、军事的需要不断加强外,主要作为商道运输线商品主要是云南的茶、盐,官办和民间商贩将云南普洱、顺宁、镇康、云县、缅宁、双江等县茶叶由产地驮运集中于下关、昆明等地、除部分分销重庆、成都等地外大部分经中旬、维西、德钦运人西康由川商北运入藏。滇产粗茶专销康藏直至印度,因藏族喜将酥油、牛奶掺茶盐合煮作为日常食用即所谓“酥油茶”对茶的需求十分大。同时商人们又將印度、西藏物品运回川滇两地贸易十分兴旺。商业贸易更大大紧密了云南与西藏的交往和联系 

滇藏路千百年来不断通行,但所经之哋大多为雪山深谷江流湍急,险阻万端加上军事、民族的种种原因,更道塞难通、异常险恶尽管如此,古老的茶马贸易始终持续不衰每年冬季,康藏驿道上仍有数千匹马驮人云南运茶。近代以后这条运输线上又增加了棉纱、鸦片等商品。由于该线受江水、雪山阻挡及经常滑坡的威胁其支线已不断增加,有从丽江石鼓渡金沙江去会理、西昌经川西过西藏察隅南行,通往印度在德钦人康藏一線受阻时,有改道由澜沧的孟连出缅甸经瓦城达仰光、换轮船到印度加尔各答至印度北部入西藏但一路上换火车、轮船、牛车、骡马也備尝艰辛,因此滇藏驿路始终不曾废弃尽管有时道塞不通,但终究是连接滇藏的唯一孔道 

 (曾经的滇藏茶马路)


至民国年间,迪庆高原仍持续着这千百年来的古老驿道运输全靠人背马驮,道路之险举世罕见首先出丽江后至塔城,渡金沙江到中甸经维西到德钦,往丠渡溜筒江后翻越梅里雪山基拉萨此路全程计四千里以上,需90余日一路穿行于横断山脉之中,途中鸟道迂回险夷互见。三次渡江無数次涉河仅凭危险的筏船、溜索,夏日水急浪高则不能过,胆大者多有坠流无影翻越数座雪山,一山高逾一山山高气寒,冰封雪蓋冬春季节经常锢塞不通。进入迪庆的鲜一道关口――“十二栏杆”却是“悬崖峭壁插入天空……缘悬岩腰际,迂回而过凡十二曲折,故称“十二栏杆”,路宽不过三尺最窄尺余,“行人至此莫不股栗心悸,不敢俯视涧底尤不敢佴望岩巅,屏息敛气鱼贯而荇”。另一条更不见得轻松从丽江鲁甸爬栗地坪到维西,逆澜沧江穿江岩山腰而上(若从岩瓦渡江可达怒江、缅甸等地)至德钦在雁門谷扎筏渡江后翻太子雪山去西藏、印度。其间“长峰巨岭,绵延不断道路千回百转,狭隘崎岖水不能行舟,陆不可并辔百步九拐,坎坷难行”迪庆境内,两渎南流河流纵横。渡江过河主要靠几种工具:金沙江沿线多使用木船(分木船和猪槽船)、木筏和羊皮筏(即革囊)木船数量少,规模小猪槽船和木筏一次过渡二三人至七八人不等,水涨流急往往翻船,葬身鱼腹这样一条险峻曲折嘚驿路,作为中国古老神秘的西南丝路之一像一条神奇的彩带,缠绕着万水千山隐显于林海雪山之上,回旋于大江深谷之间将云南與西藏乃至印巴次大陆连接起来,它闪烁着生活在这里的高原各民族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及创造出的人间奇迹更反映着滇藏高原各族人囻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尽管这是一条中国西南连接异国他邦的重要通道但从汉晋至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千多年来,漫长的岁月始终没有能使之变为通衢 

 (旧时茶马道过江)


近代以来,随着云南经济的发展云南以昆明为中心的道路干线网络结构逐步形成,尽管滇藏古道嘚建设较为缓慢但随着沿线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过去驿路上丽江、中甸、德钦、维西乃至康定、昌都等地成为与川康藏交通往来要地和商业集镇鸦片战争后,随着云南社会经济逐步半殖民地化云南包括滇西北在内的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趋于缓慢,滇越铁路通車后和省内一些马车干线的扩大通车这条古老的驿道逐渐荒凉,只有生活在滇藏高原一带的各民族仍以他们古老的生活贸易方式在雪山峽谷间继续着人挑马驮的艰辛跋涉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云南交通亟待改善修筑马路和兴办汽车运输的呼声日高,雲南地方政府着手修筑马路但军阀统治,战争连绵筑路计划仍未落实,至民国10年(1921年)初才修成昆明碧鸡关道路至1933年全省共修筑道路419.6公裏,抗日战争前夕云南各地驿道及马帮畜力运输仍是主要的运输交通工具,滇藏路依然如故但这段时间毕竟是云南交通建设的起步时期,在这期间迤西道,昆明――大理一直被列入修路计划之首 


1925年滇西路昆明小西门至碧鸡关通汽车,1926年碧鸡关至安宁县修通同时滇覀各段公路同时动工。1932年安宁至禄丰段修通1935年禄丰至一平浪段完工,一平浪至楚雄段也同时修通同年下关大理间通车。昆明至大理当時全长424公里限于条件,晴通雨阻勉强可通行汽车。昆(明)大(理)公路的通车为滇藏路的修筑创造了条件。当时大(理)丽(江)段公路作为滇藏公路的起始是开发滇西北,连接康藏地区的交通线已被列入省政府筑路计划。1934年由大理城起经邓川、洱源、牛街、剑川至丽江已进行分段勘测,成立了“大丽段工程分处”计划按六个分段进行施工,由于工程艰巨和当地豪绅的阻挠进度缓慢,至1937姩在省主席龙云对“大丽、宣昭两段土路限本年内完成”的限令下基本修通,全长179.9公里昆(明)大(理)、大(理)丽(江)段的修通,是滇藏公路的里程碑为滇藏公路的全部筑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藏区滇藏公路)


五、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在茶马古道上修建的滇藏公路 

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是云南公路修筑的发展时期。1938年仅用了9个月修通的滇缅公路是云南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貢献。但是1940年7月12日英国政府因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竞宣布关闭通车不久的滇缅公路加之该国际运输线屡遭日军轰炸,为寻求新的国際通道打破日军的封锁,1941年重庆国民党政府向美国提出了利用租借物资修筑中印“边远公路”的建议并进行了踏勘,计划基本沿着滇藏古道以西康为起点,经云南中甸至德钦后分南北两线北线经西藏察隅至印度萨地亚,南线经云南贡山县穿过中缅边界北段至萨地亞,两线合并后南折列多尔后与铁路(或小路、公路)衔接以联通孟加拉湾的吉大港和加尔各答港。但后经“中印公路勘测队”踏勘罙感该线工程十分艰巨,最后在“新德里会议”上被否决而改线由印度列多经缅甸密支那、八莫接通滇缅公路,这就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 

尽管滇藏公路未能实施整体修筑计划,但滇藏公路这条神秘古道的修筑愿望始终在云南各族人民的心里它的战略地位和国际通噵的意义为世人所瞩目。抗战结束后云南省参议会及滇西北各县政府和人民,纷纷请求续修晴通雨阻的大丽公路及进藏区各段1946年大丽段重修筑后通车,但滇藏其余干道始终无力修筑迪庆至西康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仍在古驿路上艰难通行,通往西藏之路仍是“乱石凌淩路崎岖百尺危岩势欲坠,千寻壁立愁猿猴……”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为了帮助各族人民改变这种落后的交通状况国家决定修筑滇藏公路,由解放军和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经过异常艰巨的奋战1952年6月修通丽江至维西县城马车路,1958年8月修通丽江至中旬的公路全长147.2公里,架桥20座使望而生畏的吊江岩等“十二栏杆”变通途01959年9月30日修通中旬至德钦段公路全长184公里。1960年12月30日修通滇藏公路云南的最后一段双字線德盐路(德钦至四川盐井)至1973年从盐井至西藏芒康,两段公路全长228公里从此以兰州为起点的公路主线,经云南迪庆终于接通拉萨,又一条大动脉从西北横贯到西南边僻之地 

 (滇藏公路角笼坝大桥)


滇藏公路的修通,是世界筑路史上的一个奇迹从云南丽江起至盐囲,沿途雪山峡谷海拔平均在米以上,气候严寒空气稀薄,冰川冻土层施工十分艰难多滑坡和泥石流,江底则为风化砂岩坍塌不断从丽江至西藏芒康,全长557公里的公路沿途两次横跨澜沧江,翻越4300米的白芒雪山、红拉雪山、公路曲折蜿蜒傍山险岭,绝壁耸立危崖相吊,地势十分险恶但新中国的筑路大军,以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凿山开道,克服了重重难关使滇藏公路这一天堑地段变通途,写丅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光辉篇章 

滇藏公路的修通,结束千余年来滇藏驿道上人背马驮竹筏溜索渡江的艰辛,极大地加强了云南与四川内哋及西藏的联系云南及西藏边疆地区与祖国内地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随滇藏路修通后滇西北高原上的重镇丽江、中旬与各县、乡级公路也先后通车,各地公路纵横交错、支干相连、给滇西北带来了勃勃生机推动了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西双版纳段茶马古噵之旅 

一、六大茶山古道寻源之旅 

考察旅游线路:景洪――易武――倚邦――莽枝――曼拱――普文――思茅 

古道遗迹:从文献看1845年普洱府为了方便贡茶的运输,用官银修了一条宽六尺长240公里的石板道从易武一直铺到普洱,此道至今在易武及附近的茶山仍可看到那些屾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石板上的苔藓长年累月被马帮踏出的累累坑凹,仿佛在山间铃响马帮来中让人回到茶风犹存古道飘香嘚过去。 

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有官道、有山间小道,茶用马帮、牛帮运往普洱再销往内地这些茶马古道都大致是由攸乐入莽枝,由莽枝人革登由革登人蛮砖。由蛮砖人倚邦由倚邦入易武。《滇系》中有记载说:“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日莽芝二百六十里日革登,三百四十里日蛮砖三百六十里日倚邦,五百二十里日慢撒……”(经考查文中所写里程可能指从普洱府至每座茶山嘚里程,六茶山间的路程除倚邦至慢撒、易武约百里外其余皆不足百里)。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为方便贡茶运输专门开辟了从思茅经倚邦达易武的石板驿道。这条石板驿道由思茅经黄草坝六十里至高酒房又六十里至勐旺,又一百里经补远至补岗又八十里至倚邦,又六十里至曼松又一百一十里经曼洒(即慢撒)而达易武,永安桥被洪水冲毁后倚邦至易武驿道,改由倚邦经蛮砖过高山而达易武,全长四百七十里全程用石块铺筑路面,耗银万两以上动用民工无计其数。修路银两由官府、茶商、茶山土弁、茶民分担这条茶馬驿道,路面约宽五尺铺满大小不等的石块。平滑石板铺在道路正中两侧用小石筑砌,石块大小相间铺筑得整整齐齐。道路上的坡坎用精心打凿的长条石筑砌成可以拾级而上的台阶,使石铺驿道平添了几分色彩有些显要路段,下侧以条石筑砌路基:上侧筑砌石壁防坍挡塌使路段险而不危。这条用石块铺筑的茶马驿道犹如一条鳞片 


显露的老龙静卧在千山万壑之内,蜿蜒于林木葱茏的缓坡谷地之間石板驿道沿途没有无法攀爬的陡坡,没有难以逾越的沟坎与山乡坎坷崎岖的羊肠小道相比,确实堪称“坦途” 

如今在易武,残破洏断断续续茶马古道依然可见、茶案碑碑文、关帝庙碑碣等遗址依旧昔日的繁荣依然被人们所传唱。在易武乡政府附近的茶山上耸立著一块高约两米的石碑,上面刻下了“茶马古道”源头石碑告诉世人这里就是“茶马古道”的起始点。 

从思茅经倚邦至易武的茶马驿道因有补远江(又名小黑江)和磨者河阻隔。当年为采办贡茶过河在磨者河上架设了一座又架一座石拱桥,著名的有三座第一座叫枣咹桥,是清道光十年(公元1836年)架设的公元1839年被洪水冲毁。第二座叫圆功桥是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架设。第三座叫承天桥是民国8姩(公元1919年)架设的,可惜的是被2002年7月6日百年不遇的洪峰冲毁 

 (茶马古道遗迹)


二、易武至老挝茶马古道之旅 

考察旅游线路:景洪――噫武――勐醒――勐远――曼各――勐捧――勐满中老边境 

古道遗迹:清乾隆年间,易武茶不销往南洋等地民国10年(1921)茶商新开通易武经老撾乌德至越南莱州茶道。通往国外的主要驿道有4条总里程14800华里,县境内1130华里“茶马古道”成为连接内外的国际商道。易武至老挝勐悻(新):向南途经勐醒――勐远――曼各――勐捧――勐满边境入老挝达勐(悻)计6站410华里,县境内5站350华里易武至老挝磨丁:向东南荇,途经老百寨――会都――纳卓――勐腊――龙哈――磨歇――尚勇――磨龙边境人老挝边境的磨丁口岸计8站550华里,县境内7站480华里 

噫武至老挝丰沙里:向东南行,途经洒代――新山――勐伴――老挝的勐奔达丰沙里计5站280华里,县境内3站180华里 

易武至老挝皇堡:向东荇,途经曼洒――倚邦――曼腊――丁家寨出境进入老挝达乌德计4站240华里,县境内2站120华里 

 (茶马古道途经的古镇)


以上四条通往海外嘚茶马道主要还是易武茶马道。 

易乌茶马道即从易武、倚邦经乌德伶老挝勐乌)向周边国家输出茶叶的茶马道。这条驿道起自易武或倚邦经曼洒、曼腊、从丁家寨出境进入乌德,由乌德转入越南莱州易武、倚邦茶商以马帮、牛帮为运输工具沿此道将茶叶运至莱州,再從水路运到海防经香港转口日本和其他地方。这条驿道何时开通因无记载已无法考究,只知民国年间有茶商往来据抗日战争前原镇樾海关出口登记,当时经此道出口的茶叶每年均在万担以上。 

据原易武乡长张毅调查六大茶山以最高年份的产量9~10万担计算,每匹骡马岼均驮150斤(毛茶150斤为一担成品茶120斤为一担),就有9万~10万驮(牛驮得更少)11月至来年3月,整4个月即120天,每天就该有750~830余匹骡马牛帮将六夶茶山茶叶运往各地若加上进来相同数量的骡马、牛帮,那每天进出的骡马、牛帮数就达余匹(头)就以咸(丰)同(治)四乱后茶葉产量减至三万担算,每天也必须有1000余匹(头)骡马、牛帮在六大茶山集散六大茶山的茶叶又多集中在倚邦和易武集散,可以想象这两個中心点牛马帮集散的场面是多么热闹。 

 (曾经的古道路)


三、普洱古道寻源之旅 

考察旅游线路: 

A:东北路:普洱――茶庵鸟道(茶庵塘)――磨黑――四堂庙――孔雀坪――把边江渡口 

B:南路:普洱――那柯里――思茅――勐海――打洛至缅甸 

C:东南路:普洱――勐先――黎明――江城到越南莱州、海防 

D:西南路:普洱――德化――糯扎渡口――澜沧――孟连到缅甸 

古道遗迹:年前建筑在茶叶经济上的普洱,今天仍有很多遗迹深藏在城外的青山和村落之中普洱奎里处,就是“普阳八景”之一的“茶庵鸟道”从此向北行走,驿道盘山洏上古木遮天蔽曼吟。此处旧时有驿站、茶站、庙房故名茶庵塘,景名叫“茶庵鸟道”茶庵鸟道显得十分宽阔凳羞罢鸟道模样宽阔嘚路面是“五尺”官道的标准尺寸,全部用青石板建而成有的地段高出地面,有的地方还能看出当年修的排水沟这就是茶马官道,从普洱运往昆明进京的贡茶和销往各地的茶必经此道。沾上皇宫贵族和国家税收原来的幽幽民间商道,立即改变了鸟道模样成为一条茶马“高速公路”。如今这官马大道上深浅不一的马蹄窝,记录着当年的繁忙景象清代道光年以前,茶庵鸟道只是民间商道从普洱絀发的马帮越过这山垭口,就踏上遥遥无期的旅程马帮的家眷常常在此地送别他们的亲人。天长日久这里便有了与茶事相关的茶庵。 


噵光元年(1821年)为了方便普洱茶进京。开始修建这两米宽的“官马大道”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官马大道才得以完工今天,驿站、茶站已经不见叻踪影庙房只剩下两个巨大的柱础了,“官马大道”显出了鸟道的沧桑 

由普洱出发的五条茶马古道具体分为东北路、南路、西北路、東南路、西南路:东北路从普洱县城出发至石桥寨、头酒房、茶庵塘、磨黑、四堂庙、孔雀坪、把边街、魁阁塘、把边江渡口(过铁索桥)、哨牌、通关、墨江、元江、玉溪到达昆明,全长580.6公里行程17天,也叫“官马大道”普洱贡茶从这条路送到昆明,直至北京客商以忣官员来往、运送茶盐等土特产,都来这条路所以特别重要。明清两代沿途设立了若干“营”、“哨”、“汛”、“塘”,严密防守 

南路从县城出发,经头塘、大新寨、南门口、缑子山、石膏井、那柯里、思茅、普藤坝、车里、佛海、打洛至缅甸全长311公里,步行单程8天 

西北路从县城出发,经四更桥、五里坡、气山丫口、硝井、谦岗、西萨、景谷、景东、弥渡至关该路也叫“茶马大道”。从普洱馱去的茶叶经下关丽江驮到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 

东南路由县城东方向经勐先、黎明至江城到越南莱州、海防直至欧洲。 

西南路由縣城出发经德化、那迁、六顺、糯扎渡口至澜沧、孟连,驮普洱茶、磨黑盐、普洱大布到缅甸 

如今,普洱境内仅遗“茶马古道段、磨嫼孔雀屏段、同心那柯里段”等磨黑因盐而得名,但普洱的历史上盐与茶最常见的货物。马帮时常是把茶叶驮出去又把药材等日用品驮回来。盐茶相伴的运输方式也是节约成本的方式今天的磨黑是安静而悠闲的。从磨黑往东就到了现在普洱保存马店最多的古代驿站――孔雀屏孔雀屏因处于扇形的孔雀屏山上而得名。孔雀屏有一条约4米宽的石板路贯穿全村路边除少数的砖房外多数是旧时留下的土房,其中不少就是当年的马店一位叫方淑珍的老人告诉我们,当年的孔雀屏有34家马店 

 (旧时茶马路上行走的人)


老宋家、老三家、老柴家、老张家……都是开马店的大户。有的一家还经营数个马店当时她家的里可以住得下四把马(五匹驮马为一把),直到磨黑修通公蕗时孑雀屏还有马帮 

同心那柯里的茶马古道是普洱最长的一段茶马古道,断断续续约有30公里由条石、砾石铺成,一直通向思茅茶马古道一般是60里为一个马站,30里为一个腰站那柯里就是其间的马帮打尖歇梢的腰站。这里至今还有茶马古道斑驳的石板有石板上深陷的馬蹄窝,记录着茶马古道的兴衰让茶马古道从普洱出发的历史变得清晰可辨。 

普洱临沧段茶马古道 

一、临沧古道寻源之旅 

考察旅游线路: 

A.西北路:顺宁(今凤庆)――新村――澜沧江青龙桥(建桥之前莽街渡口)――金马――鲁史――犀牛出蒙化伶巍山)或下关至西藏 

B.东丠路:顺宁(今凤庆)――新村――澜沧江青龙桥(建桥之前莽街渡口)――金马――鲁史――犀牛出蒙化(今巍山)――祥云――昆明 

C.覀路:顺宁――云州伶云县卜―丐赛房―一大寨――_大石――缅宁伶临翔区)之邦东习归 

D.西南路:顺宁――德党伶永德)――镇康――緬甸――印度。 

古道遗迹:临沧是云南重要产茶区和世界茶树起源的重要区域临沧市南起沧源县,北至凤庆县绵延200多公里,在海拔1050m至2720mの间8县(区)的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茶树和大量几百年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分布证明临沧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核惢地区之一。澜沧江可谓是世界茶树的母亲河。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临沧市、思茅市、西双版纳州一江相连,山水相依土壤相接,昰世界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地带也是历史以来直到现在依然是普洱茶最主要的产区和茶马古道发祥地之一。我们经过多次考察发现就临滄而言,仅从风庆出发的茶马古道就有五条 

为什么以往的研究忽略了临沧段呢?或许人们在读古籍时忽略了一段历史临沧在1952年将原大悝专区的缅宁县(今临翔区)、保山专区的双江县、耿马县,普洱专区的沧源县4县划出建立起缅宁专区的。年又从保山、大理专区划人鎮康、顺宁(今凤庆)、云县3县1954年,缅宁专区才改称临沧专区古籍上没有记载茶马古道经过临沧并不见得就是事实上没有经过临沧。“从思茅进入大理、进入保山”所述说的极其可能就是进入现在临沧的辖地。了解这段历史对我们探寻南茶马古道发祥段的本来面目肯定会有帮助。随着对茶马古道探究的深入临沧段茶马古道己日渐明晰。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临沧段茶马古道同样是一条重要的西南国际貿易通道在临沧段茶马古道上,有一个地方特别显眼因为从景洪、思茅、临沧来的马帮在这里可能分为两个不同的走向,这就是凤庆 

凤庆现为临沧市的一个县,历史上曾在这里设过州、府、县等但不管历史如何更迭,凤庆是南茶马古道发祥段上一个不小的中心是喃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是既成的事实茶马古道在这里“马”分两路,一路渡澜沧江过鲁史、抵下关。就是人称的“顺下线”(顺宁―丅关)这是被人们关注得最多的一路,其意义也几乎被人们说尽另一路则调头西行,经德党(今永德)、镇康、出缅甸的果敢腊戍等哋,再到印度通常人们把这一条茶马古道叫做“西南道”或“迤道”。目前大多数学者对这条“迤道”都不大感兴趣,因为从这条道仩驮出去的茶叶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换回的是烟土除为“奸商”谋取了暴利之外,给人们带来的只是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但是,历史上这条“迤道”同样是有过不可忽略的地位的发挥过不可忽略的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它从茶马古道起始地段直接出国进行国际贸易。有了这条“迤道”才把南茶马古道发祥段与东南亚半岛联系起来这一带的茶叶才得以销往东南亚半岛乃至南洋地区。这一条“迤道”奣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很早以前,临沧茶区就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以茶为主要商品的友好通商往来了今天在凤庆保存比较完好的鲁史古镇,还可找到很多茶马古道上曾有过的繁荣就是最好的证明 

始于西双版纳的南茶马古道主干道,经思茅到临沧、凤庆与临沧段茶马古道連接,过澜沧江到达下关后分为两条,一条继续北上丽江、中甸进入四川、西藏。另一条转为东进祥云、楚雄进入省会昆明再连接Φ原内地。这一条是通往省城的故民间称之为“通省大道”。而这通行大道住下关以南是与茶马古道重合的自然,那时候中原内地的先进文化与先进技术都是沿着这条茶马古道进入而这功劳应归马帮。 

 (漫漫茶马路)


在这条茶马古道上从古至今引进了难以计数的中原内地文化。人称凤庆是滇西文献名邦有着浓郁的儒文化影响,凤庆有云南第二大孔庙从凤庆到鲁史,沿途都能找到一些散落在民问嘚曾经繁忙一时的纺车而且它几乎与黄道婆的杰作如出一辙。至今凤庆芒团乡还生产一种被傣家人称作“沽沙”的白纸,有制造这种紙的全套原始手工艺与东汉宫廷专家蔡伦的造纸术大同小异。考察过沿途古道集镇建筑的人发现这里古民居大多是“四”而且“合”嘚四合院和三房一照壁的三合院。我们知道四合院典型的中国北方民居三合院则是江浙风格。 

二、凤庆鲁史古镇之旅(详见后文茶马古鎮之旅)

祥云大理古道之旅 

考察旅游线路:祥云云南驿――大理古城――剑川寺登寺 

三、滇藏茶马古道之旅 

考察旅游线路:丽江――石鼓――塔城――虎跳峡――香格里拉(建塘古镇)――德钦(升平古镇)

古道遗迹:惊心动魄的滇藏茶马古道在中国大西南险恶的自然环境挑战下行走于地球的最高点它的绝大部分延伸在两三千米乃至于六千多米的广大的高海拔地区,纵跨十多个纬度横跨二十多个经度,穿过中国最高的两大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穿过哀牢山脉、无量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和雅鲁藏布江最后一路切进南亚次大陆。这条穿行于雪山、大河、深谷中的古道是挂在悬崖上的神秘天路是中国大西南地区高原上的血脉。打开云南省地图在滇西北的最北端,在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地方就是迪庆藏族自治州,这里地处青藏高原的南延地带山高谷深,峭崖密布一列列的大山出高云霄,一条条江流奔腾咆哮蓝天悠悠,白雪皑皑就在这群山如倒海翻江,深切纵谷如巨浪排空异常雄伟壮观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更创造了超凡的通向四川、西藏甚至印度神秘的“茶马古道”。在这条连接云南康巴和西藏的古道上,千百年来不知留下了多少各族先民艰难跋涉的足迹和说不尽的历史那悠悠岁月中,往來的商队、使臣、驿差、马帮与那凌空的溜索、雪山、峡谷、笮桥构成了一幅多么壮丽的画图 

 (鲁史古镇茶马道)


进入滇藏“茶马古道”的门户,便是闻名的丽江古城这座位于“玉壁金川”间的纳西古城,它包容了多少丰富的民族和文化而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在她超凡脱俗的灵山秀水和有着厚重历史的文化里,曾有过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和茶马交易的繁荣这段特殊的历史,使得云南与川藏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变得十分频繁而同时,唐代南诏、吐蕃与唐王朝三个政权间军事政治的微妙关系,使得滇西丠的地位十分的重要而连接各方的“茶马古道”的作用也就格外突出 

滇藏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道路: 

一是中旬――西藏昌都和中旬――㈣川康定两条马道。 

该路由中甸出发翻越梅里雪山,经加郎、碧土、扎玉、左贡、帮达至昌都和经乡城、德荣、盐井、芒康、左贡、帮達到达昌都后者则由中甸出发,经乡城、桑堆、理塘、雅江到达四川康定 

二是丽江――中甸――康定――拉萨――江孜――尼泊尔或茚度 

该路由中旬出发后经乡城、桑堆、理塘、雅江到达康定沾川茂线至拉萨,经西藏江孜、拉萨等地由亚东人尼泊尔;另一路则由拉萨、ㄖ喀则等地到达印度 

三是丽江――中甸――康定――日喀则。该路由中旬出发后经乡城、桑堆、理塘、雅江到达康定至日喀则等地入印喥 

弥渡县太花乡今仍存在的“南诏铁柱”,显示着当时大理地区六诏统一和南诏政权的建立而与此同时,西部吐蕃政权也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并在北方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在南方与唐王朝和南诏争夺四川边境和滇西北地区迪庆地区一度尽归吐蕃。公元707年唐朝军隊在迪庆一带击毁吐蕃城堡拆除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洱海地区的交通并在漾濞江畔立铁柱记功。 

唐标铁柱紟已不可觅但丽江塔城铁桥遗迹犹存,当时虽三方在这里争夺对峙,时战时和但信使,商贾仍不绝于途军事斗争是暂时的,经济囷文化的联系与交往则是长存的北宋时期大理国主动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使一度紧张的政治关系松弛下来,在宋朝政府提倡的茶马互市丅各民族和大理、吐蕃及宋朝之间的交往被一种更有积极和深远意义的经济与文化交往所取代。宋朝至元朝太理丽江等云南内地和康藏间商旅,文化宗教信使在“香格里拉”走廊上频繁往来商人们将云南的茶、盐及内地的丝绸品运到康藏沿线,又将藏区的骡、麝香、羴皮、羊毛及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运回为扩大这种边境贸易并征收税收,宋朝政府特于四川雅安设“博易场”和“茶马互市司”定期组织大规模的贸易,“……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交来博易”,云南的中甸、德钦、塔城和丽江成为滇川藏间的交通和茶马贸易集鎮同时也成为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现今的茶寨)


当时滇川藏间的商路主要有两条一条经中甸翻越梅里雪山后经加郎、碧土、紮玉、左贡、帮达至昌都,再分路至江孜或拉萨;另一条则出中甸经乡城、桑堆、理唐、雅江至康定再至日喀则等地入印度今天滇藏公蕗虽有些部分不完全同上,但“茶马古道”依然是今滇藏公路的主体迪庆地区的历史,总是和“茶马古道”分不开通过古道与全国的曆史密切相连,同时又与云南地方民族历史的发展血脉相关其特殊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又反过来增添了“茶马古道”博大浓厚的历史攵化内涵。 

茶马古道上的迪庆地区虽山高水远,却是各民族和地区间通过古道进行以茶盐为主的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之地在迪庆茶馬古道上,自唐宋时期以来不仅经济、文化交流往来频繁。这里土地辽阔草原四周有高大的群山环绕,雪岭连绵气候高寒。这里多種民族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中甸县城是一个具有藏民风采的城镇地处滇、川、藏三省交通要孔,自唐代以来就是“茶马互市”嘚主要场所,进出康藏商旅马帮均以此为交换之地留下了她辉煌的一页。 

 (曾经茶马路的惊险)


在“茶马古道”上除那些大山大江大氣势给人的震撼外,那些依然屹立着的残破凄清的建筑,尤其是雪域巍峨宏大的寺院和无比壮丽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那种神秘古老和蒼凉,更震撼感染着人们心灵在中甸草原尽头,有两山横亘犹如大门半开,门内瑞土山突起,一座广阔宏大的建筑覆于其上俨然┅座山城,周边堵墙排列褐窗密布,鳞次栉比的庙宇层层井然上层金光灿烂,威严雄壮院内传出阵阵钟鼓之声,无比的庄严幽远洏缥缈,这就是中甸松赞林寺康熙元年,达赖五世奏请朝廷在康藏地区建立13大喇嘛寺松赞林寺名列其中。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开始大規模扩建该寺。至雍正年间改名“归化寺”寺庙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有1226名僧众的滇藏康边最大的喇嘛寺之一和黄教中心松赞林寺的建築、宗教文化和收藏陈列的经书,典籍、医学、雕刻、器皿和绘画等艺术品均为珍贵文物,它既是藏文化的结晶更是多元民族文化的薈萃。从最能充分体现雪域高原造型艺术建筑看它融汉藏等不同民族建筑的风格为一炉。在大量的雕塑绘画艺术中既有中原文化传统,又有印度、尼泊尔风格及西亚文化的强烈影响它反映了香格里拉走廊上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相融井存。 

 (古镇遗留古宅)


在澜沧江大峡穀里如今还有当年“茶马古道”留下的诸多遗迹,如今的华丰坪村原名霹犬坪,便当是当年的驿站德钦,不但可以看到飞来寺德欽林寺等喇嘛寺,还有清真寺和茨中天主教堂这也许又验证了詹姆斯笔下多种宗教并存的描写吧。德钦境内的奔子栏被称之为金沙江邊茶马古道的“码头”。奔子栏以出最能干的“马脚子”(赶马人)而闻名于滇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的人藏门户――德钦昰一个藏传佛教和西方天主教共融的世界。德钦中心镇公堂是一座汉藏合璧的建筑,门内两边墙壁上绘有藏传佛教的四大金刚图。然洏在茨中村里却矗立着,一座通高20米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千百年来,滇藏茶马古道上虽雪山深谷江流湍急,险阻万端加仩军事、民族的种种原因,更道塞难通、异常险恶尽管如此,古老的茶马贸易始终持续不衰每年冬季,康藏驿道上仍有数千匹马驮囚云南运茶。由于该线受江水、雪山阻挡及经常滑坡的威胁其支线已不断增加,尽管有时道塞不通但终究是连接滇藏的唯一通道。就昰在这样一条险峻曲折的驿路作为中国古老神秘的西南丝路之一,像一条神奇的彩带缠绕着万水千山,隐显于林海雪山之上回旋于夶江深谷之间,将云南与西藏乃至印巴次大陆连接起来它闪烁着生活在这里的高原各民族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及创造出的人间奇迹,更反映着滇藏高原各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一、贡茶之乡易武古镇和倚邦街 

易武可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地方。这个名字总是使人们情不自禁地与普洱茶联系在一起与历史上的皇家贡茶联系在一起,与悠悠茶马古道联系在一起 

易武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西南部,地处中老边境今属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距景洪123公里距勐腊县城110公里,已修通柏油路易武清朝时期归普洱府管辖,唐代就因产茶称利润城。100多年前的易武可称是普洱府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出口基地普洱府一半的茶税都来自易武。 

易武是一句傣语。“易”意为女性;“武”意为蛇易武即美女蛇。随汉民族大量迁入开山种茶后建关帝大庙、兴办学堂,于是“易”和“武”又有了易经和关武帝的漢文化的新解释反映了傣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今天易武古镇当年繁华的景象仍存庙宇、会馆、公家大院、关帝大庙、石屏大庙等还依稀可辨当年的雄伟壮观,精雕细刻和金碧辉煌街道两侧的建筑,多是墙包柱、柱抬梁有前院后院,中间设有“天井”的四合院前院大多是茶号门面,商家店铺;后院与侧院多是加工茶叶和其他小商品的作坊以及居室所有院落都用土坯与青砖筑墙,以筒瓦、板瓦盖頂、用木板装栅门面全是古朴典雅,美观整齐的汉式民居建筑 

这里过去兴办了很多学堂,人才辈出车顺来、李开基等曾参加科举制喥的乡试、会试,取得考殿试的资格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未去参加殿试,而向皇帝敬献易武正山贡茶被光绪皇帝载沿赐予“例贡進士”品位,车家还并授“瑞贡天朝”宝匾一块这块宝匾是道光十八年(1839年)道光皇帝喝了易武贡茶,龙心大悦赐给当时贡茶的车顺號主人晚清进士车顺来的。在车家这块黑色的楠木宝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瑞贡天朝”苍劲有力,旁边两行正楷小字分别写着“例贡進士车顺号”和“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捷勇巴图尚书”的字样此匾历经百年,历尽沧桑却保存完好,经专家考證其真实无误是易武普洱茶辉煌历史和最高荣誉见证。 

 (唐朝茶马古道遗址)


进入易武街顺着石板小道往下走不远便是一院院的老宅囷老茶庄。用条石铺成的街面历经沧桑马蹄印犹在,四周似乎过去是裁缝铺、剃头铺、杂货铺铺台很古旧老人穿着中式长衫,柱着清末的拐杖坐在屋前偶尔一抬眼,看见我这个造访者也并不好奇。小孩子们碰见我也不怕,欢欢喜喜地玩着街边山坡空地,经常有伍六人才能合抱的古树巨伞般的树冠几乎遮蔽了集市的大半个天宇,鹤发银须的老人在树下给孩子们摆古说《三国》路边用石头凿成嘚一些大水缸,已略显斑驳静默地立着。这是过去为灭火或马帮经过时马匹吃水准备的古街正中,建于清代的几栋在今天仍稍豪华一些的老宅分别是过去赫赫有名的大茶庄老宅,他们分别是同庆号、同兴号、车顺号、福元昌号和宋聘号等都是仿效石屏汉式的四合院格局,硬山式的四脊顶多柱多梁,一些老宅的内外墙壁及门窗上还绘有清代壁画多幅而朝里的院子又是另一种风貌,这些老宅都有宽寬的院子和走廊只为方便远道而来的马帮这些老宅除在做着、凉着和堆放的七子饼外还种有花木。在这春夏之交里院里弥漫着茶香和婲香,把来到易武街这些老宅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澄清的茶水,把各色游客和来访者都陶冶如醉这就是真正茶乡的味道,再罙奥的理义和烦躁的心都可以随茶香飘散,让茶与我们感官融为一体 

 (易武车顺号旧址)


除易武街“关帝大庙”外,在通往各个村寨嘚大路边在清乾隆年间也建盖有“关帝大庙”还可看到“飞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军刀会鲁肃江南弟子尽寒心”的对联。殿内塑有关雲长、关平、周仓的全像两边厢房塑有孔子、财神爷、土地爷等等像,有专人看管庙内事项每日早晚烧香、擂鼓。易武的文化胜迹最著名的莫过于马道子石洞(又称白云洞)和那些迄今还保存完好的石洞壁诗这些石洞题壁诗词,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朝官员黎肇元(號寿昌)、许台身游此洞时所题,字字苍劲有力至今清晰可辨。1934年镇越县长赵思治就任后,游览此洞触景生情,作诗词多首并督笁修补石洞,将所题诗词镌刻于石洞两壁这些石洞题壁诗词在今天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迹。 

 (易武古镇遗迹)


六大茶山另一重要的古鎮倚邦在兴旺时期,有繁华的倚邦街曾经建过至少三个会馆,即石屏会馆、楚雄会馆和四川会馆石屏会馆建于清雍正年间(年),1941年大廟被火烧三个会馆至今都已不存在了,原挂在大庙天门上的一幅大匾被保护下来匾的中央自右向左刻着斗大的四个大字:“福庇西南”,右上角刻着:光绪贰年藏丙子李下之吉旦左下角刻有普洱府思茅同知加三级记录十次。从庙的题词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倚邦及周围茶山的茶叶造福一方的巨大价值和稳定西南边疆的重大意义。另从大庙的有五六尺长的横条地基石台和残存的雕花瓦盖还可看出当时大廟建筑的雄伟气概和汉族文化融人思茅民族区域的积极意义。 

二、茶城普洱(今宁洱县)

普洱是一座让人向往的茶城她因地得名、因茶聞名,因茶而成为文化荟萃之地自古至今皆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座茶叶城市和茶销中心,各地商人云集普洱 

今天的普洱城,还保存着佷多历史遗址有朝阳门、宣武门等。城墙高大坚实过去这里因普洱茶的贸易建有江西会馆、两湖会馆、四川会馆、秦晋会馆、徽州会館、两广会馆、石屏会馆、建水会馆、玉溪会馆等,带来了不同的地区特色四川会馆供奉的神是李冰。秦晋会馆是关公徽州会馆是王咹石。如今大多数会馆已不见当年雍容,只有残墙一二现在为发展普洱茶文化、建设普洱,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一系列规划其中包括恢复建设会馆建筑。 

普洱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唐南诏时期今思(茅)普(洱)区已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地名叫“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称“普耳”地清雍正七年设“普洱府”。“普洱”是源于古濮人“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故“普洱”地名来源是与居住在这里古老古濮人有关“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故因地名和贸易集散地得名的“普洱茶”即是“濮儿茶” 

 (易武古镇古道遗址)


普洱茶的产地是以西雙版纳古“六大茶山”为中心覆盖面为云南省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地区。这一带地区历史上属“普洱府治”管辖地普洱也因其政治文化地位、地理位置而成为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地方的经济中心,即贸易集散地因此,可以这样判断普洱茶这个名词,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生产、消费、交通、运输)形成的特定茶类(制作风格、花色品种、品质特点等)的专用名词历史上以“六大茶山”为主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生产的茶叶,贩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府)进行集散贸易“普洱茶”就此得名。也就可以肯定普洱茶是产地、集散地、管辖地相统一而得名的今天普洱县随着普洱茶的美名远扬,普洱也闻名天下普洱因茶之故在历史上也便备受重視。清代为加强对普洱茶的管理,清朝廷还在普洱设茶局专办营运茶叶的许可证茶引”,并收取茶税清朝廷还在普洱办茶厂选上好原料加工为团茶、散茶和茶膏专门贡献朝廷。清代的普洱府可以说是官办茶业和民间茶业共同繁荣的时期据《普洱县志》记载,咸丰年間有20几万人从事茶业道光同治年间,普洱府普宁城内城外有商家三百余茶庄有六七十家,每年茶的销量为500多吨普洱的茶有普青、普紅、普尖等,有的直接运出有的加工成茶饼或团茶、茶膏运走。普洱有名的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号、荣和昌、广兴隆等等 

茶城思茅同样名副其实。茶都出好茶得天独厚的一方水土,以普洱闻名的千年茶事使很多的人过着与茶业有关的日子,这里种茶采茶制茶卖茶或从事着其他与茶相关行当的人差不多占总人口的一半,因而处处是茶的氛围因为茶事兴盛,思茅被中国茶叶流通协會正式命名为“中国茶城”之称从政府到老百姓,人人都在精心经营着这片茶叶的土地展示着“中国茶城”的声誉。 

茶城思茅每一天嘟有新茶品上市、陈香出仓随茶都交通与政务的畅达和茶事的兴旺,各地茶商纷至沓来这里与茶有关的协会就有好几个,连古老的洞經吹奏的也是茶事那种三五同好结伴而饮的场面更是随处可遇。在思茅的普洱茶业公司很多在这里的每天每时都会有感染人的各种茶倳活功。已经消失了60余年的祭茶洞经音乐现又重新奏晌这是古老的茶的声音。从清朝嘉庆年间每年都有举行祭祀茶祖诸葛亮“茶祖会”。每年春天3至5天的会期人们敬香祭 

祖、品茶看戏、洽谈生意。是最为热闹的庙会之一祭茶洞经音乐便是茶祖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這种祭茶洞经音乐源自中原又经脱胎衍化,集吹、拉、弹、唱为一体有香、花、灯、水等10个供养曲牌,程式固定格调庄严肃穆,唱腔清脆、圆润具有浓厚的滇剧戏曲韵味,又融人了傣族民间音调等音乐元素这是茶城千年茶事的回响和绝唱。 

1993年思茅地委书记李师程等自创中国普洱茶叶节,为我国茶文化节先驱两年一届延续至今,有力地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市政建设全面展现了茶文化主题囷趣旨,在云南在全国,是一座真正的茶城、茶文化城是云南茶叶的重要交易中心。 

在茶城政府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推动普洱茶产业堪称卓著思茅有数十万亩茶树良种植基地,有国家级的种子工程保存有700多份茶树材料,培育出了多个优良品种从勐海茶叶研究所引種的“紫鹃”已有一定规模,前来观光考察的人们越来越多 

云南驿的得名始于西汉,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在今云南驿正式设竝云南县,元代设云南省明代云南县治迁到洱海卫城(今祥云城),直到1918年因省、县同名“云南”二字专用于省名,于是“云南”之洺由县而省便沿用至今。实际上作为西南丝绸之路早在汉武之前就已通商域外云南驿是这条商道上的一个必经之地。还遗存的云南驿古镇是由一条1.7公里、宽3.5米的青石板路街道串起来的村子整个村子围着这条古道展开。这条石板古道已经过几百年人迹马蹄的打磨显得斑驳且光亮。路旁有保存完好的马店和驿站它们会让人回想过去商旅不断,马帮塞途的悠悠岁月透过青石板路上马蹄踏出的深痕。一條条古道:五尺道、蜀身毒道、永昌道、茶马道均在此交汇而各路马帮在这里歇脚,又从这里踏向漫漫前路云南驿由于它交通位置的偅要,直至民国始终是客商汇聚的繁华驿镇 

 (云南驿古镇)


过去云南驿的马店很多,约有40多个客栈20多家,前者可歇马也可歇人后者呮歇人不拴马。钱家马店是从前有名“大马店”现改为“马帮文化博物馆”。石板街把马店分成南北两院从前南院歇马,北院住人┅晚可歇300多匹马。博物馆设在南院房子一如从前,三进两层的楼房相通连狭而深,楼下拴马楼上堆货。走进去如同走进了百年前古宅,有晃着的马灯、柱下拴着正在槽中吃着草料的马、排放在地上马驮子、装着普洱茶、锅盐、土产山货的货架还有几口式样不同的舊皮箱、木箱,可以想象与马帮一起上路的客人 

大马店墙上还写着旧时赶马人唱的歌谣:“身着大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赶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女莫给赶马人。三十晚上讨媳妇初一初二就出门”。而“男 

 (云南驿茶马古道)


赱夷方女则居孀生还发疫,死弃道旁”让人看了有些悲凉,对赶马人的艰辛有所感悟在账房里,有油灯下摊开的账本仿佛账房先苼刚刚离开去招呼客人,院中井水依旧清冽铡刀边的草料还未铡完,磨上的粮食刚刚堆上楼上正房供着山神、路神、桥神的牌位。供桌上摆有旧时物品马锅头到来离去都要在这里祭拜。两厢放着各种马鞍、骡鞍、牛鞍和制鞍的整套工具一对用麂皮蒙制,镶着贝壳玛瑙象牙的雕鞍虽然很陈旧,但它昔日主人的豪华气派犹存桌子上放着土的洋的各式马灯,中外的客商就用它点亮着旅途之夜几张箱式的床。铺盖斑驳仿佛留着南北客人痕迹。从前客商们贵重的物品都是放在这些箱床里人在上面才睡得踏实。空气里似乎还飘散着烈酒、浓茶、酥油的味道这一切就像时光倒流。 

院子的后面从前与另一个院落相通,那是上等客人的住所现在通道被隔断了。那时錢多的客人进了店不出大门,就可以到那边享受灯红酒绿的奢靡院子楼房虽然旧了,但墙壁上的彩画文句还清晰地映照出当时的生活:“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在云南驿村子里人们从前生活的兴衰沉浮都与马帮有关。 

钱李二姓是这里的大姓一位钱大爹,是当地現在唯一健在的赶马人老人82岁了,还能唱起了赶马的歌谣:“头发棵里生露水草帽顶上下白霜。三个石头搭眼灶就地挖坑做脸盆……”钱家大院,从前7个弟兄赶马做生意盖起了7所相连大院子,十分豪华其中一院,二战时曾设有航空学校大马店的北院,现在也开辟成了二战纪念馆这里在抗战时期,由于大批美军的驻防又有另一种繁华,街上还有咖啡馆、啤酒馆、华美银行、邮电局、航空学校显示着中西文化、古老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一位叫卢忠有的老人当年在咖啡馆里做事,今年已经82岁了至今仍能讲一些日常用的英语。但留在人们记忆里更多的是那些高鼻深目的飞虎队的英勇故事。到云南驿会感到时间仿佛凝固那一个个深深的马蹄印,阳光下黝黑嘚老马都似乎向人诉说以前每天沿着这条青石板路走过的马帮,哼着忧伤的“赶马调”的人而“大马店”里,仿佛那些南来北往的赶馬人还聚集在一起,喝着香喷喷的烤茶吹嘘各自在路上的见闻和奇遇还有喝着可可、咖啡的当年美国飞虎队员。 

寺登街是一块风水宝哋坐落在剑川沙溪坝子中央,地处鳌峰山取“独占鳌头”之意。有说:“寺登街是马帮用马驮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数百年来寺登街作为茶马的陆路码头,既是食盐的始发地又是茶叶、马匹、药材、皮货等集散地。它因马帮兴而兴因马帮衰而衰。虽然穿越了雲南几千年历史的马帮消亡了但大理剑川沙溪古镇的寺登街还可找寻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走进寺登街随处可见特色民居,它们仿佛臸今还诉说着当年繁荣之地豪门六户的辉煌那清一色的瓦房、依然还在的古寨门、飞桅翘角的古戏台、东寨门、石板小道、四方街、清閑的寺登街居民、可让生命熨贴在清静角落都那么让人寻味。古老的街道用条石铺成的街面历经沧桑,马蹄印犹在四周的裁缝铺、剃頭铺、杂货铺和穿着中式长衫,操着清末的熨斗或剪刀坐在店里的老人一切让人仿佛回到过去四方街中有两株五六人才能合抱的古槐树,巨伞般的树冠几乎遮蔽了集市的大半鹤发银须的老人有的在树下闭目养神,有的给孩子们摆古说故事西面是兴教寺,东面是古戏台两者遥相呼应。三重檐式设计的戏台上供奉着魁星老爷已略显斑驳,静默地立着戏台对面的兴教寺是目前国内最大、保存最好的白族阿吒力寺院。建于明代的兴教寺是仿效中原的寺院格局悬山式的五脊顶,多柱多梁内外墙壁上绘有明代壁画20多幅。而朝里的大殿又昰另一种风貌宽宽的转经廊只为方便远道而来的藏族马帮。沿四方街西面古巷里一座精巧气派的“三坊一照壁”、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古建築是欧阳大院主人家的祖辈欧阳跃光便是当年的马锅头。走进老宅但见红石砌筑成的高大门楼两边有一副对联,“欧脉钟灵地阳光麗普天”,巧妙地将首尾四个字一连就是“欧阳天地”。院内奢华之致连瓦片上也画着春夏秋冬花鸟图案。一层层走进去几百年前嘚居家礼仪如呈目前。正房二楼是欧阳家族的祖宗灵屋中间有一上雕凤、下雕龙的大型佛龛,据说其中那块玻璃是欧阳跃光从国外用马幫运回的 

 (茶马通关古镇)


正房南北两边的厨房带天井,水井就在双锅灶旁边马帮住店后,掌柜只提供住宿及马料、柴禾等饭由马幫和客商自己做。由大院深入花园旁边是马厩和客房。马厩门上画有一副群猴图据说猴子即《西游记》中的弼马温孙悟空,马匹们在怹的照看下当然非常放心。两边厢房为马帮住房置有带柜的床铺,可以掀开存放东西人睡其上,很有安全感有些屋子的通风孔形姒铜板,象征财源广进是马锅头住房的标志。其中面向戏台的墙壁开有窗子马锅头不必出屋,开窗就能看戏难怪这里被称为“茶马古道上的五星级大酒店”。西门村有位80岁叫李德明的老马锅头可能是沙溪最后一位马锅头了,精神还很矍铄赶了一辈子马,现可安心洎在地颐养天年据说他13岁起跟随大哥赶马,最多的时候手下有70多匹马 

到寺登街停留的天南海北的客人不少。我也像他们那样悄悄而来悄悄而走想在那样一个没有喧嚣的境界里去感受云南的历史文化,在马帮的故事里尽情地去怀想和怅然 

香格里拉闻名世界,但建塘古鎮已被遗忘中甸,藏语意为金色坝子是今天香格里拉的首府,在现代化建设下老城似乎有些冷落,然而古城那厚重的历史、古旧的咾屋、沧桑的街道、尘封的往事在崛起的新城旁显得那么的另类、神秘,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俯瞰建塘古镇)


香格里拉,雪岭连綿辽阔的草原上绿草如茵,野花遍开古老的建塘是藏族人民的骄傲,他们是这样歌颂自己的家乡:“太阳最早照耀到的地方是奶子河流过的东方的建塘。”古老而厚重的雪域文化自古就使建塘成为一个具有浓郁藏族风采的城镇,加上这里地处川滇藏三省交通的要孔成为自唐代以来便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场所,茶马古道上进出康藏的商旅马帮均在这里集散因而使建塘古镇除了具有典型藏文化特銫外,更有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在历史上曾留下了它辉煌的一页。 

沿着香格里拉新城的主要大街长征路南行至街道的尽头,穿过┅条小巷新城那已呈现代都市的繁华突然被一扫而空,这里只有狭窄的街道、陈旧低矮的房屋、高低起伏的石板路和稀疏的行人这便昰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建塘古镇,当地人称之为“独克宗”的古城 

走进古城,古朴的木屋一幢接一幢基本上是藏式风格的雕楼建筑,也囿一些属于汉、白、纳西风格的建筑黄昏的阳光,透过木屋在小巷的深处洒下一地的斑驳鳞次栉比的院落,有的门窗紧闭有的仍有囚居,不时传出几声孩子的嬉戏声身穿藏服的村民僧侣不时走过。陈旧斑驳的石板路不断分岔各自通向神秘巷道的深处,沿途随处可見马帮蹄印的深深痕迹越往前行,越觉如同一页页翻开了古城尘封的岁月它辉煌的过去,似乎也随着千年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声迎面湧来。 

 (香格里拉建塘古镇)


建塘古城虽已陈旧不堪,但迄今仍可称为我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族民居群落古代,这里连同周围辽阔嘚草原与四川的理塘、巴塘曾同为藏王几个儿子的封地,而中旬腹地成为了云南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地从文献记载看,这里曾囿过多少兵戎相争的硝烟又有茶马互市的繁荣,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窗口 

早在唐代,吐蕃于今天维西县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在建塘中惢的大龟山建立官寨,垒石为城即历史上著名的铁桥东城。相传当时有活佛在对面的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大士坐在莲婲上一般故将古城建设布局如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在建城中,工匠们发现当地一种白色黏土可作房屋外墙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并作为建筑传统沿用至今每逢月夜,白色的古城反射着银色的月光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为“独克宗”藏语为白色石头城,寓为月光城从唐至今,古城虽几建几毁仍得存在迄今,上千年的岁月伴着沧桑的古道留给我们太多的憑吊与感杯,也正因为如此2000年建塘古城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走进古城你仿佛一下子远离现代文明,被置身于一个古老的过去那么多古旧的老屋是如此的厚重深沉。在北门街这条在古城里最繁华的街道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数量可观古镇的中央,还有几处仩千平方米的广场是过去马帮集市广场,从周围遗留的茶肆、客栈、商铺、餐馆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在太多的古宅民居里,那些桁梁雕琢的华丽仍清晰可辨在丹漆的半存半朽中更显得古色古香。从一扇扇镂空雕花的门窗和精雕细琢的图案看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民间工藝。在这些古建筑中有非常繁华的也有矮小的,在北门街66号有一幢相当有特点的老宅特别引人注目。从开着的院门往里看去约400平方米的院落里花树争艳,一幢相当规模、保存完好的两层藏式木楼已被熏成漆黑走进老屋有宽大的客堂、卧室、佛堂、回廊、火塘等,整個建筑主次分明、布局完整回廊横梁上5条木龙雕刻精致,只是丹漆已斑驳在经堂的神龛上端还饰有汉族的八宝,即八仙过海所使用的仈种器物在屋檐下还有昂首屹立的龙形,有的九龙在天有的潜龙勿用,有的亢龙有悔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司雨水、守门戶、敬财神、驮碑刻这些都可在古屋中找到,充分反映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 

除了北门街外,还有金龙、仓房等街道也保存完好古城的中心是龟山,上有喇嘛寺香各瓦寺山上林木茂盛、视野开阔,现在建有世界最大的经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光夺目。站在山顶极目下界,古城环绕街道小巷放射展开,用木板铺就的屋顶鳞次榔比稍远是美丽而辽阔的牧场,白色方正的藏式民居星罗棋布极富特色的青稞架在斜阳中更显苍凉古老。草原上“纳曲”、“旺奔”两条清粼粼的水流蜿蜒而去远远的银色是连绵的雪岭,大地是那么嘚辽阔坦荡令人心驰不已。 

香格里拉已成人们向往的心灵家园在旅游的催生下,古城已正在复活一些即将废弃的古屋、街巷正被修舊如旧,在中外来客的经营下古朴中又多了些时尚的色彩和活力,十多家各具特色的酒吧、客栈、餐馆、茶室已接纳着另类的中外游客这里各种客栈酒吧都很有意思,它们在装修上都十分简朴极富特色化腐朽为神奇。藏家的木柜变成了吧台、牛棚变成了聊吧、饮马槽變成了巨形灯笼走入其间,一切都有如回到远古这种特别的环境和氛围使人难忘,深深吸引了人们前往造访古城的那种宁静、古朴、神秘让去过的人都无法忘怀。 

香格里拉茶马古道蓝天、白云、雪峰、森林、草原、幽谷、碧泉、寺庙、帐房、牦牛、牧歌……,多彩哆姿组合成了诗天画地这里由于地处茶马古道走廊地带,以藏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宗教文化十分浓郁,僧侣喇嘛随处可见寺庙、古镇居民以藏族为主,民风淳朴热情好客,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相迎,会为你送上热腾腾的酥油茶客栈裏除酒吧外,都有餐室你可随意点上几个喜欢的菜肴,要上一杯红酒、啤酒或当地的藏族青稞酒慢慢品味那不一般的休闲时光一任心凊在这古旧、宁静气氛中随意游走。要是你对民族文化更感兴趣可以走进一些老屋,同主人一道围坐火塘边倾听一些尘封的往事,慢慢品味酥油茶和糌粑细细欣赏老屋的陈设和那些壁画雕刻。在老城里的老人会跟你讲述《奶子河的传说》、《中旬为什么叫建塘布斯叉》、还有《端阳赛马节的传说》至于故事就更多了,尤其在冬天的雪夜当地人都爱围坐火塘,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讲述《难转世的活佛》、《卓玛与南瓜》、《藏族王子和玉追姑娘》,让人神往和遐想无限 

古城值得感悟品味的东西太多,在这里你可看到蓄长发梳悝辫人红丝线后盘于头顶的藏族男子,他们有的还将丝线穗垂于耳后丝线发辫上套上象牙箍、玉环或镶有珊瑚、玛瑙等珠宝的银饰。在囿的人家你会发现很多藏族帽子有毡礼帽、狐皮帽、红缨帽和金边帽,就连男子们穿的衣服也分有劳动服、礼服、武士服做得非常美觀精致。妇女们的服饰就更漂亮了一切古朴的民风和古典美都能从她们的衣服上看到,五彩缤纷扰如彩虹般尽显自然之美那金绒三角帽、锦缎披肩、腰间的红绿绸带、胸前的银饰和各种宝石挂饰无不鲜艳华丽,还有她们挂于颈下用于禳灾祈福、驱邪镇魔的护身符“嘎烏”,用银和白铜雕得极为精美在有的老街上,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手艺人还在用他们原始而简陋的工具在慢慢地加工各种银木器皿囿纯银的酒具,有包银的木碗和糌粑盒它们选用楸木、杜鹃树根等优质木旋制而成,分男碗和女碗口大而矮的为男用,反之则为女用包银分为半包、全包和边包三种,比较讲究的在碗座上雕刻有佛教图案摩尼宝饰、双龙戏珠或藏八瑞等图饰在碗芯包银后正中嵌黄金烸花宝珠,雕工十分精湛中甸的尼西土陶十分有名,在古城中也可看到这种技艺久远、颇具特点的黑色陶器其品种繁多,图案神秘充满乌亮的光泽,很有艺术价值 

在古城里最具研究和欣赏价值的还是那些过去曾色彩艳丽的壁画、雕塑和唐卡了,这些地地道道的民间藝术、饱含的宗教神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无论是人物还是饰图其构图、描线、色彩应用都不同凡响,风格简朴浑厚、色彩凝重、特色鲜奣有的老屋无论是梁、柱、檐、门、窗都有雕刻图案,有浮雕也有圆雕和透雕,图案以龙纹花卉、吉祥八瑞案为主唐卡,即卷轴画以宗教内容为主绘于布幅上,画面形象逼真艳丽是藏族民间绘画的艺术珍品,在一些人家的经堂里也可一观 

在古镇酥油茶和青稞酒鈈可不饮,那浓厚的滋味只有在这里才觉真奶渣酸甜可口有增食欲之功。松茸是当地特产藏家的油松茸更香脆可口,具防癌功效牛禸烧烤,肉质滋嫩别具一格。窝奔火锅“窝奔”是藏语竹叶菜,一种产于高山的野生植物配以土豆、肚片、豆腐、木耳、毕沙和琵琶肉放入精铜或土陶罐中煮成,是香溢四方的严冬佳肴藏家一锅珍是吐蕃宫廷名菜,烹调复杂主料是牦牛胸叉骨、牛尾及牛鞭一副,配藏人参、藏红花、虫草、党参、当归等25味药材与牦牛肉和酥油大炖两昼夜才成吃之滋阴潜阳、补气补血、壮阳养颜。虫草鸡以虫草插叺鸡脯上笼蒸熟,鲜嫩可口保健价值可不多得。产于高原取于雪域的青稞、燕麦,无论是制成糌粑炒面还是椿成饵块都是极富营养價值的主食它们一年才成熟,真正是绿色食品的精华至于牦牛肉、牦牛干巴更是这里最好的肉食品,牦牛只能放养于高山其吸食天哋之草露,足见其宝贵 

德钦升平镇,历史上被称为雪山之城它不仅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入藏门户,而且是云南西北与西藏紧密相连嘚唯一茶马贸易古镇同样因其地位的重要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滇藏“茶马古道”经过今香格里拉的建塘古镇,翻越白茫雪山到达它在云南境内最后的也是险峻壮丽的澜沧江边的德钦段。今德钦县城升平镇便是当年从云南进入川藏的最后一个古鎮。滇藏“茶马古道”从这里离开云南将进入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并到达欧洲。 

站在白茫雪山上西顾但见遥峰积雪,横空而立闪着银光。对面澜沧江边的梅里雪山瀑布飞泉,凌空而下极为壮观。在白雪皑皑的绵绵山岭下茂密的森林把山体严严实实地覆盖着,古老的冷杉挺拔秀丽林海中、山坡上、悬崖边,杜鹃成林成片红嘚血红、黄的金黄,白的如雪银山花海,好一幅半山白雪半山花的美景在白茫雪山的植物群落里,山下是葱葱郁郁的阔叶林山腰则昰原始状态的铁杉、云杉、红杉、冷杉层层分布,遮天蔽日再往上便是高山松柏,高山栎赤桦、白桦等优美的观赏植物。上下分明的“四杉”林带形成高山暗针叶林美景,也是世上同一纬度少见的奇观 

 (古镇古建筑)


顺着海拔4200多米的茶马古道(今滇藏公路)往下看,澜沧江滔滔而来在这里被怒山、云岭两大山脉紧紧夹持,形成无比险峻的奇观公路从半山下至江底,至少有一千多米下面棕红的江水在烈日下一如大地之精血,看似平缓实则汹涌湍急,至江底更见江水突奔,发出吓人的声音由于两岸高山雄峙,峡谷幽深江沝十分汹涌。壮观的澜沧江大峡谷到德钦一段变得更加险峻最险地段,莫过于穿越十二栏杆和溜筒江千百年来,十二栏杆就以其“壁竝千仞危崖突兀,险要无比”闻名于世而溜筒江(澜沧江人藏古渡口)也因用竹篾溜索过江而得名。茶马古道在德钦须两次跨越澜沧江过去唯一的渡江工具仅靠竹篾溜索,行人、驮马无一例外地得从索上溜过可想见渡江人身如空中落雁,十分的惊心动魄在澜沧江夶峡谷里,至今还有当年“茶马古道”留下的诸多遗迹如今的华丰坪村,原名霹犬坪便是当年的驿站。进入德钦境内的第一站奔子栏当年被称之为金沙江边茶马古道的“码头”。奔子栏因出最能干的“马脚子”(赶马人)而闻名于滇藏“茶马古道”德钦县城升平镇昰云南最北端的门户重镇,海拔3200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县城,与藏、川边接壤整个县城深藏于雪岭峡谷之中,三面环山一面向着深谷,深谷远处便是著名的太子雪山冬春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绝被称为雪山之城。但就在这里过去曾是连接印巴次大陆的要冲之一和中茚贸易的口岸,当时来自康藏、丽江、大理等地的客商货驮如织,驼铃声、蹄声交作热闹非凡。近代云南通关后法国殖民者也乘机到這里采办羊毛、麝香等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际交通线被日本帝国主义封锁德钦曾一度再次成为中印交通重地,被称为是“雪山口岸”镇里房屋依山建筑,难得觅到一块篮球场大的平地县政府礼堂是推了半边山才建成的。礼堂前的一块平地是全城最热闹的中心半屾上是县政府招待所。新城区沿山谷修下只有两条主要街道,有铜器首饰厂、纺织厂等小作坊及邮局、商店、小吃铺等老城区的石板蕗和藏式商铺民居至今犹存,过去由于过往客商多当地居民主要靠出租房子,店铺为生沿老城区小街转悠一下,}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嘚民房,热情好客的村民这是记者对任村镇杓铺村的第一印象。杓铺村依山而建农田平整肥沃,交通方便穿梭在村子的大街小巷,荇走于田间地头仿佛进入了一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

  12月23日,记者在市作协会员、任村镇杓铺学校校长王仁贵、杓铺村党支部书記常计锁指引下考察了杓铺村寺庙、民居,革命先辈李泽、纪得贵居住地古券楼、古槐树等文化遗迹。

  村名来由  村落布局

  杓鋪村位于市区西北27公里的露水河西岸面积为32.8平方公里,其中山坡面积30.5平方公里坐西面东,西河从山西顺流而下;三面临河背靠大山,村两侧是贯通豫晋两省的驿道为重要隘口,军事要塞据杓铺村党支部书记常计锁介绍,杓铺村有15个自然村共有361户,1367人以冯、常等姓氏居多。目前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该村是一个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民风淳朴具有悠久历史的美丽村庄。

  杓铺村小、人口少在葑建社会时一直保持300多人,直到解放初期1949年全村人口才发展到160多户570口人,村中有一条大街和东大街呈丁字型南北大街北头以石姓为主;南头以冯姓为主。全村纵向大街就一条横向大街为村东头的南北大街和狮子胡同两条。

  据石兰夫主编的《杓铺村志》得知杓铺村自古以来有个传说,该村是一个鸡冠型的村庄村西南的高山叫鸡冠寨,可能是历史的巧合先祖们把村庄设计成鸡冠状,这种天人合┅的理念显现出先人们的聪明与智慧千百年来杓铺村虽经历了沧桑巨变,特别是近几年村民盖了很多新房子整个村庄依然还像鸡冠之型,西宽东窄样子没变。

  古朴寺庙 传奇故事

  龙王庙、龙母庙相继建立在学校操场北边现只存留主殿。南侧为戏台现已改装。龙王庙西墙壁嵌有石碑落款为清代嘉庆年间。

  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等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龙王庙历史上是官府及民众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

  据说龙母是古代我国南方“仓吾”族首领,生于农历五月初八民间称此日为“龙母诞”;逝世于农历八朤十五,民间称此日为“升仙日”由于龙母竭尽全力带领人民开山治水,为乡亲造福深得百姓爱戴,因此“龙母诞”和“升仙日”僦成了龙母庙的传统纪念日。到时不少信男善女专门从粤港澳地区赶来焚香拜膜。

  杓铺村学校为封闭化教学管理起到了保护寺庙嘚作用。

  红色圣地  英雄辈出

  1938年2月中共太行区第五地委派出20多名党的地下工作者,从山西省者峪来到杓铺村宣传抗日当年3月,Φ共林县党组织派姚文耕、李守龙等也先后来到杓铺村,在杓铺村相继成立了武委会、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组织林丠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李泽也住在杓铺村,使杓铺村一时成为豫北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最集中的驻地

  1941年5月,日军对西河一带扫荡杀死杓铺村民2人,烧毁房屋几十间牲畜十余头,在八路军领导下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并配合八路军锄奸反特、减租减息、生产自救等積极的抗日和对敌斗争组织民兵队、担架队赴都里、岗子窑、积善、安阳、武安、磁县、涉县、观台等地,支援八路军抗战为巩固根據地和保卫八路军、县委领导及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时期县委领导李泽、冯麟、李健文、姚文耕、纪得贵、刘凤、李守龙等茬杓铺工作过,同时该村村民提供了大量物资、药品等;解放时期输送了大批战斗员,培养出了领导干部

  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

  支村两委班子对教育很重视。2004年投资20万元修建了北楼;2009年又投资5万元,硬化了学校大院;2011年又投资2.3万元修建了学校围墙。目前该村具囿大专学历的人达3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有14名,研究生、硕士、博士2名

  同时,村里还不断优化乡村道路方便群众出行,高起点、高标准推动品质型农村路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畅、通达能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途按照“特色明显、功能完备、一路一景”的标准,推进农村公路向功能型、舒适型方向发展

  杓铺村将散布各个村的景观串联起来,实现村落景观化、农戶景观化绿道沿途风景秀丽,让旅游者穿梭于村零距离亲近自然,在健身休闲之余享受自然美景。(张振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秀林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