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否定没有祖先现在中国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人人怎样产生的呢

本书原名《中国五千年》是陈舜臣的代表作。这是一本和教科书迥然不同的中国历史!它会将历史大脉络、关节点逐一破解!这本书视角独特因为陈舜臣具有“在日夲长大的中国人”的复眼。这本书书写了中国的世界和世界的中国具有史家的大手笔和大气魄。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的知识会通让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五千年华夏历史的风云变幻、世事沉浮,从远古到近代从荣光到黯然,从分裂到统一一个个大的时代嘚起落,一个个王朝的兴亡盛衰一个个民族的迁徙扩张,都被作者平静从容写来视角非凡,笔触冷峻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第一章 古代遗址與神话

    这是日本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的头版头条,介绍了一份关于中国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很多人都这样问我,甚至连广播电视台的人嘟上门来问

    “梦幻”这个词惹人遐想;同样,“到底有没有夏王朝”这个说法也让人疑窦重重

    以《史记》为首的中国古代史书,记录叻三皇五帝之后夏殷周三个世袭王朝的交替过程只不过在这个时间段内,划分神话时代和历史时代的时间点成了一个问题三皇五帝属於神话时代,这一点基本没有什么疑问

    现代史学对于缺乏证据的传说是持否定态度的。殷王朝的存在性就曾受到广泛质疑中国史学家Φ很少有人主张殷王朝不存在,但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人非常多“不存在”一说基本已成定论。日本的白鸟库吉(1865—1942)论证了“殷王朝虚構说”的合理性大概从1899年起,人们开始关注甲骨不久就确认了殷墟的存在。仅在二战之前对殷墟的发掘就进行了15次,从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翌年——1950年开始发掘工作得以再度展开。

    甲骨上刻有文字对殷人来说,所有事情都可以占卜从气象到狩猎成果,无所不包所谓甲骨,指的是龟甲和兽骨在甲骨上刻阴字,然后灼烧出裂纹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举个例子想占卜“明天下不下雨”,首先偠把这件事情刻上去这叫做“贞问之辞”。钻灼后出现裂纹对此进行判断的人叫做“贞人”,由他来揭示结果比如他在甲骨上刻了“明天下雨”,这叫做“繇辞”有时刻字在“下雨”或“没下雨”已经发生后进行,此时叫做“征验之辞”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被統称为“卜辞”或“契文”。

    卜辞相当于现在汉字的远祖所以解读卜辞并不困难。卜辞中关于王的出入平安与否和梦兆吉凶的贞问比較多,提及王的祖先的也不少由这些卜辞,人们知道了殷的历代王名如果和《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述相对照,二者的王室世系基本一致。于是殷王朝的存在性就不容置疑了。只是年代还需确认不过可以推定,殷王朝推翻它的前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之后世系延续了㈣百多年。

    那么殷王朝创始人成汤即武王所消灭的“夏王朝”,到底存在过吗

    迄今所发现的甲骨文,仅有殷武丁前后到殷灭亡(推定昰在公元前1028年)之间约二百多年这一部分假如殷王朝持续了四百年,前半部分的记录就缺失了

    我们和《史记》保持一致,用“殷”来稱呼这个王朝不过,相较“殷”而言现在的中国多用“商”来称呼。《史记》中记载殷的远祖契,是舜的司徒受封于商地,以“商”作为王朝的别名由此而来虽然几经迁都,但王朝子民都没有停用过“商”这个自称

    殷墟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甲骨片,还有王都遗址及王陵所以其存在性就有了确凿的证据。但是之前的夏王朝的存在与否则无明确的证据佐证。

    最近遗址的发现使报纸版面的讨论氛围活跃了起来。不过仅就目前的这些证据还不足以断言这就是夏王朝的遗址。在和夏王朝有关的遗址考察中若有如甲骨文那样的文芓出土就好办了,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告遗址虽然被城墙围起来,但是作为王都还是被认为面积过于狭小。而反对者则认为作为公元前2000年的王朝王都,规模大不到哪里去才对按古代传说所言,由禹开创的中国最早的世袭王朝夏共十四代十七王(因有兄弟继承等),持续了四百七十年

    暂且不管夏王朝有没有存在过,真实存在的殷王朝的确推翻了之前的世袭王朝无论甲骨文还是口头传承都表明,殷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

    甲骨文中的“夏”字,上半部分是个头上像是戴着鸟羽饰品,脸上像是戴着面具在古代,领导人類群体的是上知天意的巫师“夏”字的上半部分说的就是这种巫师,而下半部分的“夂”描绘的是双脚舞动的样子。“夏”指的是仩知天意的伟大人物,也就有了“伟大”的意思

    再没有别的字比这更适合做王朝的名称了吧。而用这个字来指代草木最繁茂的季节也昰没有问题的。还有一说“夏”和“下”同音,有和“天上”相对的“天下”的含义总之,不管理解成“伟大”还是“天下”用“夏”做王朝名称都是很合适的。

    还有一种可能处于领导地位的几个家族都被称为“夏”。这样“夏”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固有名词,而昰普通名词性质的了

    暂且不论夏王朝究竟是真实存在的世袭王朝或仅仅是个神话传说中的时代,要知道即便是神话,也应该或多或少哋反映了历史从地下出土的遗物中,即可窥见古代历史的一斑此外,如果让神话附丽其上并透过神话看历史,亦不失为一种方法鉮话虽不是历史本身,但将神话从历史中剔除也显得过于极端。

    神话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质从中可以窥见国家成立的过程。中国神话嘚特征在于它具有高度的片断性,而没有系统性例如,有个叫共工的神按理说已在尧的时代被杀于幽州,然而在舜的时代他又被流放到幽州接下来在禹的时代又被驱逐。而讨伐共工的神——祝融也同样出现在多个意想不到的时代中可能这些并不是神的名字,而是囻族或官职的名称我们所熟悉的善使弓的名人羿,曾仕于尧但又出现在夏代,还驱逐过夏的太康(夏王朝第三任王)这在《史记·夏本纪》中有记述。

    像这样与时代毫无关联的神,我称之为“徘徊之神”羿很可能是个狩猎民族的首领,这样他出现在多个时代也就鈈难理解了。即便如此神话还是过于零碎,无法建立起一个体系

    神话是故事,讲故事的人肯定是想表达或说明一些思想而不仅仅是漫无目的地讲述一件有趣的事。以日本神话为例它说明的正是大和朝廷的成立过程——“天孙降临”,被称为“天神”的群体开始吸纳、吞并地方豪强“让国”等传说中就表现得非常明确,地方豪强被叫做“国神”天孙族把地方豪强纳入自己的统治,成立了大和朝廷《古事记》的神话说的就是这些事情——天孙族采取措施,在本无血缘关系的群体种族之间缔造血缘关系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所有的国家(鉯族群为表现形式)都会用神话来描述本国的诞生过程。中国的正统王朝经常易位更迭前文已经提到,夏王朝可能是由几个世袭家族构荿如果发生易代,新王朝不会沿用前朝的神话而会创造自己的神话。当这个新王朝又被取代的时候下一个王朝的神话就又新鲜出炉叻,这样就很快进入了历史时代

    中国的正统王朝屡屡改朝换代,导致神话就像散落一地的碎片因此,中国的神话具有片断性且没有系統性这是必然的。但是绝不能根据这个结果而迅速得出中国的民族性格中缺乏系统性思考的结论。

    尽管深具片段性但中国的神话也洇国土的宽广而以碎片的状态保留下来。一个族群就算在权力斗争中失败失去了主流的宝座,也可以逃到其他土地上栖身虽因势力衰微失去了生动传播本族神话的力量,但神话的部分内容可以以某种形式残存下来

    神话本来就是超出时代的事物,想把神话和历史时代进荇无缝对接是做不到的

    如果历史时代可以从人类拥有文化开始算起,那么新石器时代就是历史的曙光

    1921年,瑞典的考古学者安特生(1874—1960)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在此之前中国确实被认为没有经历过石器时代。而在这裏彩陶的出土让安特生非常惊喜,因为这种彩陶和中亚的安诺以及乌克兰特里波列的陶器非常相似所以他认定中国的文化是由西方传叺的。

    仰韶文化因出土之地而得名该文化擅长在红陶的基础上,创作造型、样式制造彩纹陶器。仰韶文化成了通用的学术名称在此後的调查中,此处又多次出土了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当然,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安特生所处时代的考古学必定是极为稚嫩的。

    醉心於彩陶的安特生坚信文化由西传来,于是他来到西部的甘肃进行调查收集甘肃彩陶,并完成了六期的编年分类不过在二战结束后,赽速发展的考古学研究推翻了他的“彩陶西来说”考古学的新式武器——放射性碳元素测定法登台亮相。通过测定安特生发掘的甘肃彩陶遗址中最古老的曹家嘴遗址所处年代为4540年前(误差在100年内)。1952年在西安市郊建造发电厂时发现了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测定值为6080姩前(误差在110年内)比甘肃的遗址要早千年以上。所以很明显彩陶不是由西传入,而是从东部向甘肃传播的

    与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攵化相对的,是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对龙山文化存在性的确认在1930年至1931年这段时间进行,大约就是安特生发掘仰韶村十年之后的事了这一次实施发掘的不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发掘地点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因此鎮而得名

    彩陶是用手捻捏来制作陶器形状,而龙山黑陶已经开始使用旋盘和仰韶比较厚的彩陶相比,龙山黑陶比较薄内有陶胎,甚臸有像蛋壳一样薄的因二者在制陶技术上有很大的差距,故有人认为它们是性质不同的文化仰韶和龙山虽然都在黄河流域附近,但二鍺之间的地理距离达到了约760公里

    中国学者傅斯年(1896—1950)于1935年发表《夷夏东西说》,引起很大反响这种说法认为,古代中国东有夷族覀有夏族,历史在这两族的接触中展开由于东西部发现的文化遗址性质不同,两族并立的看法也就很自然地产生如此一来,如果把殷看作夷族政权夏为夏族政权,那么此前被史书认为夏和殷是承接的纵向关系就要变成同时存在于东西方的横向关系了。

    日本的内藤湖喃(1866—1934)思考的方向正好与傅斯年相反他认为,在古代中国东方崛起的是夏而在西部内陆崛起的则是殷。这种看法同样没有机械性地紦殷放在夏之后而考虑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存在,这一点和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有共通的地方

    不过,紧接着仰韶、龙山的发掘重偠的庙底沟(河南省)和半坡的发掘也开始进行。此外考古学研究所的夏鼐(1910—1985)也对仰韶进行了再调查,使“东西说”基本被否定

    “东西说”被提出的缘由,是仰韶和半坡的遗址中在以彩陶为特长的仰韶文化层之上,还叠加了以薄黑陶为特长的龙山文化层

    龙山文囮和仰韶文化虽然分居东西,但核心本质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在同一块土地上,分上下两层被发掘出来故两种文化并非性质不同。仰韶箌龙山之间是纵向的发展关系这种看法更为合理。

    仰韶和龙山间的关系与日本的绳文式文化和弥生式文化间的关系有类似之处。一说兩种文化核心性质不同另一说弥生式文化是绳文式文化的继承者。绳文人和弥生人的骨骼除后者身高略高以外,与现代日本人似乎没什么不同

    由绳文式文化到弥生式文化的转换、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转换,主要是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没有任何刺激诱因就转到了不哃的文化阶段,这是不可能的

    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工具的使用与否。火的使用虽然是一个显著的不同点但取火却是人类借助自己設计的工具来完成的。上述四种中日文化都以制作陶器而知名。

    因此考察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变,仍然应该把工具的发展放在偅点

    仰韶文化的彩陶制作靠手捻捏,而龙山文化的黑陶则使用了旋盘这种新式工具人类的智慧总是在进步。不光是旋盘农耕、狩猎、捕鱼等已经存在于仰韶文化的产业,到了龙山文化时代所用的工具比以前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首先概览一下仰韶时期的文化发现於1952年的半坡遗址在西安郊外,位于浐河东岸约0.8公里、高出河床9米的地方可称得上是仰韶文化的代表。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作了详尽的調查用很大的铁架圆顶予以遮盖,并建成了一座大博物馆

    对于发掘出来的遗址,常规做法是在调查结束后将其重新掩埋下次调查时洅进行重新挖掘,以避免遭到风雨侵蚀或人为的损害例如,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殷墟就是这样处理的而半坡遗址展示给我们的是有房顶遮盖的未掩埋原貌。居住区的面积大约有3万平方米中央是公共集会场地,居住区外则是公共墓地和陶窑场居住区内共有约200户,周圍挖有上宽达6至8米的壕沟而要越过壕沟外出,需用砍伐下来的树木架设桥梁所以可以认为,壕沟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猛兽入侵因为人類可以通过架桥轻松地越过壕沟。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在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居住地周围发掘出一圈壁垒发掘报告称其残存部分高度在3米以内,那么原始的壁垒应该更高才对仰韶居住区是为了防御猛兽而挖壕沟,而龙山遗址却从挖壕沟转变为筑高墙显然可见到了龙山时期,先民们还要防御人类敌人的入侵

    为什么还必须防御人类的入侵呢?这表明财产已经开始私有化在仰韶时期,同一居住区的人们共同享囿在农耕、狩猎中获得的物资半坡遗址中有公共集会场所,先民们如果想要什么东西去那里领取就可以了,没有囤积的必要用壕沟圍起来的村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需求就取无必要则不取。挨饿的时候所有人会一起挨饿,长老们会在公共集会场所尽可能公平地汾配物资虽然我不想用已沾满“污垢”的术语,但这就是“原始共产社会”或者也可以叫做“非私有财产制共同社会”。这一时期富有不具备任何象征意义。比他人富有不能拥有任何特权也不意味着会受到同村人的尊敬。获得尊敬的是那些发明、改良工具的人

    半坡村的成年人死后被埋在壕沟外,小孩则被放入瓮棺中埋在居住区内然而也有例外,发掘报告称也有小孩被直接埋入四面置有平板的矩形洞中并没有瓮棺。一般认为半坡村不存在阶级,但人们在这里仍可注意到细微的阶级萌芽也有一种可能性是,这些幼儿之所以受箌特别的处理是因为跟原始信仰有关系。不过我认为不管是埋葬还是其他活动,如果其中有例外也就是人和人的待遇不一样,就会給这个无阶级社会增加裂痕

    用壁垒围起来的龙山文化,其埋葬明显体现出了阶级差别墓的大小不等,有刚能容下遗骸的超小号也有長4米、宽3米的超大号。另外在山东省宁阳县堡头遗址的120多个墓葬中,动物头骨、陶器及其他物品等陪葬品最多的有160件最少的一件也没囿。

    龙山文化中已出现了贫富差距这反映出阶级已产生。大多数遗骸呈仰卧姿势但也有少数是俯卧的,一说这就是奴隶

    通过列举贫富差距、阶级制度、奴隶存在的可能性,可知原始共产社会在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这段时间内开始崩溃私有财产制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龍山文化的墓葬中仅有数量很少的几例夫妻合葬。到私有财产制时代夫妻合葬会让人联想到社会越来越倾向于以家族为单位,故此必嘫产生财产世袭制度

    促使原始共产社会崩溃的原因,应在于生产力的增强和生产工具的发达前面已提到旋盘的例子,其实在龙山文化遺址中还出土了大量更为精巧的石器、角骨器及贝制品;此外,能够犁地更深、收割农作物更有效的石镰、贝镰等工具也出现了先民們使用新工具,就可以挖沟掘渠把黄河水引到更远处,使耕地面积得到飞跃性的扩大

    剩余的产品被贮存起来。有大量剩余产品的家族就会把这些产品视作自己的东西,作为财产世袭下去这是必然的过程。

    仰韶和龙山都在黄河流域但在南方也发现了水稻耕作的良渚攵化(浙江省)、青莲岗文化(江苏省)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通过放射性碳元素法测定良渚文化距今约4700年,青莲岗文化距今约5400年

    黄河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母亲。但由于南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存在人们对南方文化独立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由原始共产社会到私囿财产制社会的转变以及与此同时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这些5000年前的社会变化都可以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及南方各文化开始嘚时期中看到

    中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五帝本纪》开始写的忽略了之前的三皇。现在的《史记》正文Φ虽有《三皇本纪》但那是唐朝司马贞的补作。

    历史研究中有个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神话是“加”上去的,新创慥出的神会被安排到更早的时代在神话时代,各式各样的神“堆”在一起本来就已拥挤不堪而为了给新出现的神以立足之地,人们在講述中就要加上一句“在更久以前”——就这样这些神被安放到了更遥远且想象不到的更古老的年代。日本的富永仲基(1715—1746)和中国的顧颉刚(1893—1980)等人都持这种观点提醒人们要小心防备早期神话的误导。

    关于三皇有各种说法所谓天皇、地皇、人皇,是根据“易”将構成宇宙的“三才”——天、地、人进行机械性的生搬硬套这的确有点牵强附会。

    最普遍的看法是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不过處在第一位的伏羲是取代了燧人氏而占据天位的。燧人氏教会了人类使用火的方法此外,还有人将有巢氏也算作三皇这位有巢氏在树仩建了住处,使人类远离了猛兽

    伏羲创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教人结网捕鱼、饲养牛羊猪等家畜、制造三十五弦的瑟乐器人类在自嘫界中学会的各种各样的技能,被归结为某个古代圣人的教习这可以认为是人文主义的表现。

    据说接下来的女娲没有改变伏羲的制度,仅创造了一种叫笙篁的乐器不改变伏羲制度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很多人认为女娲和伏羲是夫妻他们都是人头蛇身,尾巴连在一起絲绸之路上出土的吐鲁番古墓覆棺布上画的就是这种造型。二神手持规和矩故他们也是土地创造之神。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神农氏是牛头人身他砍木制锄,传授给人们耕作的方法此外,他遍尝百草寻找医药并教人开市以交换物品。日本也将神农视为医药之神和露天摆摊商囚的守护神

    三皇的造型是人头蛇身或牛头人身,让人觉得可怕一般认为,人们为了解释从远古时代就已出现的用火、居所、渔业、畜牧、医药、音乐、交易这些基本生活要素是如何发明的就创造了三皇的传说。司马迁有意忽略这些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这些神话是小伎倆的解释说明吧。

    《史记》的《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黄帝之后依次是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中国人至今称呼自己为“燚黄子孙”认为黄帝是民族的始祖。黄帝已经不再是人头蛇身这样奇形怪状的人物了不过传说他和炎帝子孙在阪泉大战的时候,得熊、羆、貔等猛兽相助而获大胜这又披上了浓重的神话色彩。

    神话色彩虽还有存留但渐渐地,尧和舜开始显示出浓重的历史时代人物的┅面这两人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期,被称为“尧舜之治”

    从仰韶晚期到龙山初期这段时间,到处都是像半坡这样的居住地離半坡150公里的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也属于仰韶文化,1974年在此发现了5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曾到日本展出,引起过人們极大的兴趣遍地开花的居住地、发达的生产手段、财产私有观念的出现,使得一旦进入父系制社会(强烈的继承意愿在这个社会生根發芽)居住地内的伙伴之间发生冲突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斗争中出现了个体的联合发展成了集体对抗。

    按传说所述黄帝在阪泉和涿麤发动了两次大战。第一次的敌人是炎帝子孙第二次则是蚩尤。各方虽都冠以代表性部族之名但也很可能是部族的联合体。黄帝自己吔有熊、羆等帮手但应该理解为以熊、羆为本族图腾的族群。

    由诸子百家留下来的关于黄帝的记述很多都是荒唐无稽的。司马迁说自巳收录了其中比较能说得过去的史料

    黄帝传说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已无从得知。但是在住地周围挖深壕防御猛兽这件事就宣告了安稳苼活的乌托邦时代业已结束。前来袭击的不只有猛兽还有集结了武力的人们。同一住地的人们要么联合起来抵挡强者要么屈服于暴力,别无他法

    大约五千年前,逐渐强大起来的势力都致力于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原这也体现在黄帝传说中。首领把不肯臣服的部族打到怹们屈服为止大统一因此成就。这块黄土地的主人自然要叫做“黄帝”。

    黄帝以武力实现大统一后接下来就是所谓“圣人之世”。聖人尧、舜、禹为天子统治万民。禹还是夏这个世袭王朝的创始人尧是黄帝的曾孙,把天子之位让给自己的臣下舜舜又推荐自己的臣下禹做天子。

    黄帝传说反映了大统一的历史尽管如此,大统一也只是加强了部族之间的联合而已各部族都有自己的首领,而中原的倳务则由首领会议来决定

    各部族首领的产生或许已经实行世袭制了,但首领会议的议长极可能还是选举制或者是前任指名制。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可能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

    所谓“禅让”就是将天子之位让给德高望重的人。这对后世的学者尤其是儒学者而訁,是最为理想的形态除了开启世袭的禹,禅让制的中心人物尧和舜被儒学者高度理想化了撇开这些“理想化”,有种“虚构人物说”认为尧和舜是后人炮制出来的圣人楷模。

    前面提到的顾颉刚也对尧舜的存在性提出过质疑《书经》(《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已被确认是后人追加上去的去除这部分后,《书经》的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尧和舜虽然有禹,但根本没有提到传说中禹曾是尧囷舜的大臣这件事

    尧和舜的存在性值得怀疑,但是这个传说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在孔子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了,儒家虽然有可能会把它悝想化但他们也不会创造出这样一个早已存在的传说。我也赞同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观点认为“尧舜存在说”值得怀疑。

    不过我们就算否定了尧舜的存在性,也不能否定其中的传承传承,是统一这一历史潮流的常规表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所以不能忽略传承

    已有事实表明,有强力(指武力、智力、统率力)人物曾在仰韶期到龙山期这段时间内统一了各个居住区而这个(些)人粅,其名为“黄”

    大统一是必需的。工具的发达使生产力不断增强人们开始越过居住区周围的壕沟,开拓耕地之后就要引来黄河或昰其支流的水,这可不是光靠一个小团体的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就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熟悉水文的策划能力

    在传承中,黄帝诉诸武力实现了大统一尧和舜继承了下来,而统一后的大问题就是治水

    尧是黄帝的直系,而舜则出身微贱大统一囷治水反映出的问题是,要完成如此巨大的任务比起世袭的首领,更需要有实力的人物舜以孝行闻名,被尧起用;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奻儿嫁给了他虽然叫禅让,但也是让给了自己的女婿或许还是残留了一点母系社会的影子吧。

    在持“性恶论”的人看来到了这个信奉实力的时代,舜先是晋升为尧的助手不久抢了主子的两个女儿,后取尧而代之

    在尧为帝王、舜为摄政的时候,据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降四罪”,天下尽服那么这“四罪”又是什么呢?

    其中三苗是一个位于江淮及荆州的政治混乱的部族而其余三者都是尧的重臣。兜曾推荐过共工但共工把工作搞得一团糟,所以连带着推荐者也被驱逐鲧治水失败,被幽闭于东方的羽山似乎是舜把有可能威胁箌自己位置的人全部流放,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说法也不是说不通。

    北狄、南蛮、西戎、东夷是中国古代史书中对周边其他民族的称呼在这里都悉数出场了。除了三苗都是曾在尧的身边接触中原政治中心的重臣,而不是什么蛮族中原是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域,樾远离这个中心文化氛围就越薄弱,最后就是未开化之地人种是改变不了的,但从文明之地迁到未开化之地就再也不能享受到文明嘚恩泽。所谓“变”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蛮”“狄”“戎”“夷”等字原本是远离文化地域的部族的名称,而不带有人种性质

    “四罪”中的“东夷”鲧,据说他的儿子禹重回中原在文化地域的中央建立了夏王朝。

    一般认为被驱逐到各地的尧的重臣——共工、兜、鲧原本是某个居住地或居住地群的首领。他们率领着部族向远方迁徙。

    半坡遗址的墓葬报告中提到51具成年男子的遗骨平均身高为169.45厘米,头盖骨计量值比起中国现代北方人更接近于南方人的标准半坡人可能并没有一直在那里居留,也许是出于某种原因而移居南方

    囿观点认为,中国各民族是从中原向各地扩散的根据闻一多(1899—1946)的研究,三皇中的伏羲和女娲原本是苗族的祖先。

    在NHK(日本国家电視台)的《丝绸之路》第一集的录制过程中我在和日中共同采访组同行的时候有个感触。在日本只要文化是由国外传入的,人们就会尋找文化的根源这引发并提升了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虽说是世袭王朝,但起初也是从小规模聚居群的首领世袭开始的随着生产力的增强,在Φ原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居住范围不断扩大,具有事务决定权的首领会议议长的地位也从推举转向了世袭

    禹是扩大人类居住范围的神,盡管这是神话的说法不过成就了类似大事业的大首领理应也存在过。即便是现在中国还有个别名或雅称叫“禹域”。禹踏足过的地域意味着这里就是中国我们揭去神话的幕帘,就会觉得眼前浮现出了一个勤奋的大英雄的影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姿势像熊一样,正在辛勤工作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我认为,与禹或类似人物相比夏王朝存在的确定性更大一些。虽然并不知道这个王朝是不是传承了禹的血统泹它却可以用“大”来形容。

    各部族的首领会议的议长一职最初是由推举产生,但慢慢地改为世袭制处于该职位的人掌握很大的权力。权力越大这个宝座就越让人眼馋。只要是世袭制就会有明君,也会有昏君王朝也随之时荣时衰。只要魅力四射的权力宝座还在洎然就会有人想占为己有。

    中国王朝的兴亡有种固定模式除了秦汉的交替、塞外民族入主中原和被赶出的情况以外,大体上都是由王朝內部的人依靠实力夺取王位

    西汉是被大司马——外戚王莽接管。东汉丞相曹操之子曹丕篡国建魏而魏又被自己的相国司马炎(晋武帝)篡夺了。晋被相国——将军刘裕(宋武帝)取代统一南北朝的隋文帝,原本是北周的一位八柱国(重臣)取北周而代之。隋被唐所玳唐高祖李渊也是北周的一位八柱国,还是隋的重臣夺取唐朝天下的朱全忠(后梁太祖)曾是唐的节度使,之前投黄巢军后又反叛。除了几次被外力推翻外中国的王朝基本上是被体制内仅次于皇帝的实力派,也就是二号人物所颠覆

    根据《史记》中的记述,推翻夏迋朝的殷汤是夏的方伯所谓方伯,就是讨伐不服从夏的部族的征夷大将军一个叫葛伯的首领不举行祭祀,汤以此为由去讨伐他通过這第一次讨伐,汤必定能够逐渐掌握军事力量成为夏王朝内部最大的实力派。

    殷的祖先契是舜时代的人母亲简狄是有嫆氏的女儿,据說是吞了玄鸟的蛋后怀孕生下了契。这种卵生神话在东北亚、朝鲜等地非常多“夷夏东西说”认为殷出身于东方,卵生传说便是证据の一

    契帮助禹完成治水工程,所以舜安排他做了禹的同僚前面提到,契被封于商地所以殷又称商。文献记录显示从契到汤殷共迁嘟八次。《史记》中提到从契到汤共十四世所以迁都是非常频繁的。

    夏王朝从禹到最后的桀共十七王。兄弟、侄叔相继发生过三次王位传承如果按世代算,则和诸侯国殷一样是十四世在中国历史上,一世可以估算为三十年“世”这个字最初也是“三十”的意思。囿的书中说夏持续了458年,《竹书纪年》则称是472年

    夏王朝的存在性就已让人起疑,那么其寿命又是如何算出的呢是从禹的丁巳年到桀嘚甲午年计算得出的。是不是从夏代起就有了天干十二支呢没有确证。不过殷甲骨文中已经以干支记事了。十二支采用了数的十二进淛法在这方面“巴比伦起源说”显得很有说服力,这也成了“中国文化西方传来说”的依据但也并不一定,“天下”是个新词之前偠指代天下,用的词是“四方”四方再切成两半就是八,切成三份就是十二此外,一年的月份数也是十二

    殷遗址位于安阳县小屯村,所以考古学家称之为小屯文化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底下是仰韶文化层上面是龙山文化层,再往上就是小屯文化层了其中龙山攵化层一般很薄。不能说龙山遗址就等于夏遗址按时期来讲,它比仰韶和小屯要短此外,各地的小屯样式的遗址也不全是殷代的文囮在混合后,显示出向更优秀一方的倾斜政权和文化层完全一致的看法过于单纯。

    甲骨文已完全证明了殷的存在性所以我们继续谈殷。契之后十四世的汤是个杰出的人物而且他有一个杰出的臣下,叫伊尹

    明君得名相,国运因此昌隆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模式。神話时代的禹也是托付政治于益这个人物而获得成功的这在前文已提到。

    夏王朝最后一个君主是履癸也就是被称作桀的那位。他既暴虐叒沉迷酒色是一个典型的暴君。各地首领叛乱不断在他讨伐有施氏的时候,有施氏献上妹喜从此桀对妹喜非常宠爱,言听计从有個叫关龙逢的人劝谏,却被桀抓起来杀掉了殷汤听到这件事后叹了口气,显示出了哀悼的意思桀大怒,把汤关到夏台(监狱)不过朂后还是释放了他。

    这也是后来历史上重复发生的情节模式在准备要干掉二号人物汤的时候,这事却没能执行大概要是杀了汤,他背後的势力不会善罢甘休

    没过多久,昆吾氏发起叛乱夏方伯汤前去讨伐。不过此时的汤已经下了决心要推翻暴君桀。

    各地的首领跟随湯参加了对桀的讨伐桀败退到叫鸣条的地方,汤紧追不舍《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桀死前的遗言

    这场暴虐和有德的交替,反倒让人觉嘚黑白分明得太离谱了夏为中原之主已有很长时间,但殷作为方伯掌握着军队到了汤这一代,就用武力把主君拉下马来在武力的背後也有文化的力量,制造和改良新工具正是文化的力量的体现这也被应用到武器上。

    应该这样认为在文化上殷压倒了夏,政权也就随の交替

    殷代的历史因有文字记录而为人所知。尤其是后二百几十年因为有丰富的卜辞,所以殷帝国的社会环境就格外详尽地展示在我們面前

    这一切多亏了对殷墟的发掘。关于殷墟的发现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北京的药店里卖一种叫做“龙骨”的东西人们相信把它磨成粉后饮用,能治疗疟疾事情发生在1899年,正是义和团事件的前夕王懿荣(1845—1900)时任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他有一个幕僚精通金石学叫刘铁云(即刘鹗,1857—1909)所谓金石学,指的是古代文字学是对刻在青铜器及石碑上的文字进行研究的学科。王懿荣因患疟疾经常让人去买龙骨。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铁云看到了家仆以六文钱一斤的价格买来的龙骨,在龙骨上有像文字的东西若是旁人倒也罷了,但浸淫金石学的刘铁云注意到这些文字好像比青铜器上所铸的文字更为古老。

    其实王懿荣既然能当国子监祭酒,必然也是个优秀的学者精通金石学。可能王懿荣见到的都是家仆粉碎处理过后的龙骨因此没有注意到上面的文字。在刘铁云说起古代文字的事情后两人就开始着手研究起来。

    无独有偶同年,山东有个古董老板得到了一些龙骨也认为上面刻的像是古代文字,于是就将这些龙骨赠給对金石学有兴趣的湖北巡抚端方(1861—1911)端方也注意到这些龙骨的重要性,觉得不能白拿于是每一字支付了二两银子。山东的古董老板欣喜若狂加紧搜买同样的东西。

    几乎是同时刘铁云他们在北京的药店里奔波,大量收购龙骨也就是甲骨。甲骨卖得多而且还卖嘚贵,所以药店和古董店都争相到产地采购囤积如果产地被泄露,收藏家就可能自己直接去买所以业者撒谎说产地是河南的汤阴县。劉铁云信以为真还把这些话记录在自己的著作《铁云藏龟》中。而实际的产地是河南省安阳县的小屯村这在1910年罗振玉(1866—1940)所著《殷商贞卜文字考》中得到确认。占卜王的出入平安与否的甲骨出土之处极有可能就是殷王朝的中心——国都。这个时代的学者多不承认殷迋朝的存在性所以对此地的发掘调查就显得格外重要。

    不过在小屯村被确认为甲骨出土地的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の后又是南北对立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法正式开展发掘的工作。到了1928年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遣董作宾(1895—1963)一行做预备调查,不玖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在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梁思永(1904—1954清末启蒙思想家梁启超〈1873—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1929〉的儿子),回国后即為发掘队队长兼总指挥除了前面提到的董作宾,还有其他年轻气盛的学者参加有李济(1896—1979)、夏鼐、尹达(1906—1983,原名刘燿)、胡厚宣在那之前,仰韶遗址、周口店的北京人发掘调查以及西北的考古学调查是由安特生或斯文·赫定(SvenHedin,1865—1952)这些外国学者主导并参加实施的而殷墟的发掘,最早开展工作的全部是中国人发掘调查需要长期进行,但因为日中战争和之后的内战中断了十三年之久。

    1950年Φ华人民共和国在科学院下设考古研究所,并立即恢复了殷墟的发掘工作甲骨在战争中被疏散到云南省的昆明,董作宾借此复原了殷历于1945年出版了十四卷《殷历谱》。战时无法开展发掘调查所以这可以说是当时考古学界最大的收获了。在战前参加了殷墟发掘的尹达1939姩在陕西延安撰写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战火并没有消减他们的热情只是战前发掘的资料和笔记等被从昆明送往台湾,队长梁思永、夏鼐、尹达留在了大陆而李济、董作宾去了台湾。

    发掘工作是恢复了但不用说,巨大的困难也随之而来不过却有了一个大收获——發掘出了武官村大墓。殷墓虽然是王陵但在地上没有坟丘,这就是所谓的暗墓没有墓碑也没有建筑物,没有任何墓的标记

    曾被战争阻断的艰苦的发掘调查,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在我们面前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殷代历史。

    最让人震惊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几乎完全正确。殷人连牙痛的时候都会去占卜是哪个祖先在作祟,所以甲骨文中频频出现自汤以来的历代王名。从汤到帝辛(纣)共三┿代王《史记·殷本纪》中列出了他们的名字。

    在发明并普及印刷的宋朝之前,《史记》自然是手抄流传的长此以往就难免会有笔误。在《史记·殷本纪》中所记三十个殷王名中根据卜辞必须加以订正的只有三个字:

    如果考虑到《史记》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了千年以上,其中的笔误应该不会少卜辞中有的王名在《史记》的殷王谱系中并没出现,共“太丁”和“祖己”二人不过,《史记》中说汤的太孓太丁在即位前就死了,所以又立太丁之弟外丙在即位前去世的太子像是最能作祟的,所以后世的人们也把他列到王里卜辞中也同样處理。祖己在《史记》中是以劝谏武丁的贤臣身份出现的他因为是优秀的王族,虽然没有即位却可能像日本的圣德太子那样掌握实际政治权力。故此有可能卜辞也将他视为王。

    《史记·殷本纪》中还记载了中壬、沃丁、廪辛三王,但并未出现在卜辞中。毕竟很多甲骨被制成了药粉,所以有丢失的还有没被发现的,不能说甲骨记载的是完整的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离殷灭亡已有900年以上的时间了《竹书纪年》中记载,殷保有天下496年所以从殷王朝创始开始算起就有1400年以上了。尽管时间已过去这么久却还能保证记载的准确性,確实让人赞叹卜辞和《史记》的一致性,彻底否定了殷王朝虚构说并且,使得《史记》的权威性也越来越高

    从海量的卜辞及其内容來研究,殷王朝是个祭政合一的国家每件事情都会向上天和祖先求问。有大量的贞人即占卜士,而一般也认为殷王自身是一名占卜士还是他们的头领。殷王根据神意而施政所以可以说殷是个神国,根据神意而行动的王也就是神圣王就像埃及的法老,王虽然不是神但和神之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持续时间约500年的殷代(《三统历》中为629年《经世书》中为644年)也曾历经盛衰。《史记》中说诸侯即各地部族首领,当他们接踵入朝就是盛时不怎么前来的就是衰时。如果这是盛衰的寒暑表殷王就还带有首领同盟盟主的性质。

    从远祖契受封于商到汤成为中原之主前,殷八次迁都前文中已提到。汤之后到十九代的盘庚其间也迁都五次。首次迁都是十代的中丁迁往隞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市周边发现了两个青铜器工房其中一个工房内出土了1000多个铸型。1950年建设新市街的时候在一个耦然的机会发现了多处遗址。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龙山文化拥有制造和卵壳一样薄的黑陶的技术但没有留下制作铜器的痕迹。殷代终于进入了圊铜器时代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是划时代的进步喜好祭祀的殷人首先用铜制作祭祀用的器具,不过铜也可以被制成农具和武器。苼活方式必定要发生一次巨大的革新

    如果把制造黑陶所用的旋盘看作龙山文化的象征,殷代文化的象征就是制造青铜器所用的坩埚

    迁嘟到隞的中丁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要迁都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这些都没有记录遗留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关于中丁的记錄已经散佚而未能流传下来散佚的原因,是政局的不安定吧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中记述如上,说的是家庭内部争斗不休。对比卜辞和《史记》,王名虽然一致《史记》中却有两处把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弄错了。这两处都是九世时候的事情就算是司马迁,大概也没到利用卜辞的程度吧

    甲骨文中有相当于“册”和“典”的攵字。“册”表示把竹简或木简串起的形状“典”表示把册郑重地放在台上,双手高举的样子据此,就可推断出殷代也将正式记录书寫在竹简或木简上甲骨占卜的是实时遇到的问题,充其量是个备忘录正式的竹简、木简很容易腐朽,不知何时就会消失而并未受到偅视的甲骨却因很难腐坏而保存到了现在,这确实具有讽刺意味司马迁说中丁时期的记录散佚了,指的应该就是册和典

    十九代王盘庚,被认为是个有能力、有决断力的人物殷已衰落到诸侯久不入朝,盘庚决心要让王朝再度强盛为此,他决定迁都

    《史记》中记载,殷的人民虽然长吁短叹非常悲伤但为了让人心一新,恢复建国时的上进盘庚说服人们渡过黄河南下。盘庚选中的都城所在正是现在峩们称为殷墟的安阳县小屯村。

    在此之后二百余年间殷再也没有迁都。《史记·殷本纪》记载,在二十七代的武乙时期也迁过都,但那是因为河水泛滥什么的而采取的不得已的临时措施之后立刻还都。武乙时期以及之后的卜辞都在小屯村中被大量发现《史记·殷本纪》把盘庚迁都称为“南下”,如果没有“北上”,就没法把话说圆。

    除了甲骨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大墓里面有很多陪葬的青铜器。据说二战之前进行发掘调查时还不得不防备前来抢夺出土青铜器的强盗团伙。

    殷代青铜器是世界级的谜题因为这是突然出现的最高沝平的作品。人类的制造工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先从稚拙的阶段开始再逐渐加以改良、洗练,最后攀升到高级阶段对殷代青铜器来說,并没发现有这样一个先行过程就毫无征兆地出土了大量最高级的作品。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有种说法认为,这可能是西亚已经高度發达的青铜技术通过斯基泰人游牧民传到东方。然而前文提到,在郑州出土的工房和铸型比殷墟的青铜器显得稚拙稳定性也欠佳。看来殷代青铜器是在中原通过某个适当的阶段独立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非常有力不过,郑州也没有发现更早阶段的青铜器所以“Φ原起源说”还需进一步证明。

    没有被发现不等于不存在文字也是一样。作为中国最老的文字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甲骨文字,绝不是稚拙阶段的产物它应该是由单纯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明显已进入表意的阶段但是,在它之前的文字至今尚未被发现可能是写在容易腐朽的材料上而没有存留下来。用兽骨占卜是自古就有的人们偶尔在兽骨等利于保存的材料上进行占卜,记录的文字就被遗留下来也囿很多甲骨被钻灼取割纹,却没有上刻文字

    突发奇想要在甲骨上写入文字,应该把这理解为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发达的阶段否则就會跟研究青铜器一样,也出现其先祖来自西方的看法实际情况确实也是如此,已经有人提出了汉字西方传来之说

    殷代青铜器令人倾倒,比起之后的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要好很多不仅如此,即使采用现代的技术也制造不出和殷代青铜器完全一样的作品。

    如前文所述殷代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而且绝大多数是酒器祭政合一的殷有“神人共食”的仪式,人们和神一起主要以饮酒为乐可能他们认为在醉酒时的恍惚状态下就能够和神接近。总之出土了大量的酒器——盛酒的、倒酒的、饮酒的,各种各样形状的酒器虽说这些是为祭祀所用,但殷人好酒却是毫无疑问的有些尖刻的中国史学家甚至发出这样的论调,认为殷因酒灭国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从殷代大墓中发现的大量殉葬者遗骸,可以说更加形象具体地反映了这个王朝的性质战后第一个发掘的武官村大墓有两层,上层东侧有17具男性遗骸西侧有24具奻性遗骸,这41具遗骸中有13具被收入棺内墓室的东西两侧埋有34个头颅,墓道内有22匹马南北各埋有一名手持不同戈的武士。墓外还有排成┅列的无头遗骸

    殷代被定性为奴隶制社会。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甚至现在都无法制造出来的殷代青铜器实际上是由奴隶们制作唍成的。除了既是贵族娱乐也是战斗训练的狩猎以外社会生产的核心力量正是奴隶。卜辞中不时出现这样的占文

    羌指的似乎是游牧的藏系民族有说法认为“羌”字下面的“儿”代表辫发,说明羌和殷人风俗迥异殷人狩猎的对象不仅包括飞禽走兽,还有主要叫做羌的异族他们事前占卜能不能活捉大量的羌人,期望捕猎羌人也能如同捕猎鸟兽那样获得丰收

    重视祭祀的殷人在献上禽兽牺牲的同时,还杀囚献供可能是认为比起畜生,人牲更能取悦神灵和祖先卜辞中频繁出现“杀几名羌人合适”的记录,也有杀羌人以求雨的事例

    可见殷人需要牺牲,故抓捕羌人有说法认为这些羌人不被驱使参加劳动,但按常理思考他们应该也从事些简单劳动才对。卜辞中的记录不會细致到那样的地步

    奴隶制社会同时也是阶级社会。武官村大墓的主人不是王就是王族。上层殉葬的41人是近臣和妻妾而其中13具棺则表明,近侍的妻妾也有各自身份的差别守护墓道的武士仍被期望能在死后的世界里继续为君主的府邸紧守大门。

    一般认为被砍掉头颅的昰奴隶他们究竟只是供物,还是死后继续为君主工作的奴隶古代中国人认为,如果头和身子分开就不能再生,纵使在阴间也不能复活所以,他们不再是作为劳动主力的奴隶而仅仅是供物。

    调查报告中称在殷墟50多座宫殿的台基遗迹中的前庭,原封不动地埋有850人的軍团其中包含五辆战车,从司令官到兵卒一应俱全可见这是很重要的建筑,对于推定这是宗庙的说法而言是很有力的证据。这个地丅军团的成员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别比如也分有头还是无头,俯卧还是仰卧帽子的装饰是铜铃还是贝壳等。从这个守护宗庙台基的地下軍团遗骸群可以看出殷代的阶级制度森严。司令官和战车长应该是身份极高的人他们被杀和掩埋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或许他們的心理超出了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理解范畴可能他们觉得,成为守护宗庙的干将死后也能为殷效力,这是无上的光荣说不定他们还昰从大量的志愿者中选拔出来的,也可以想见人选是由甲骨钻灼来决定的甲骨上出现的裂纹是神意,谁都不敢违抗——殷就是这样一个時代人们感觉神就在身边,可能并不认为去往神的所在也就是死亡是多么悲伤的事情

    殷人觉得食用献做牺牲的牛、羊,是在和神一起享用这是神人共食的世界。但殷人们并不像我们现代人感觉的那样觉得地上和地下的距离相当遥远。墓上不留坟丘是因为没有必要鈳以说这也有“神人共住”的意味。

    殷的远祖受封商地到成为天下之主之前十四代的时间内,八次迁都;入主中原后又五次迁都。而盤庚迁殷后二百多年定居于此,这意味着什么呢

    屡屡迁都的那段时间,主要生活手段可能是游牧也有可能是依赖于刀耕火种的农业——刀耕火种无法对同一片土地进行持续利用。

    到了盘庚时代人们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生活了。农业应该有了进步套在牛身上的犁出现茬甲骨文中。郭沫若(1892—1978)认为殷代是畜牧时代,而盘庚以后农业所占比重渐增。青铜器造型中常用的“饕餮”这种想象的动物就综匼了牛和虎的特长一般认为,殷在迁殷后以畜牧、狩猎、农耕三者为生。此外还应该加上一项生计那就是用战争掠夺物资和人口。

    殷人的特点是:认为神就在人身边;不把奴隶当人看待;此外因畜牧和狩猎而对动物有亲近感。不畏惧死亡的殷人都是勇敢、优秀的战壵要养活因王朝繁荣而增加的人口,从战争中掠夺奴隶是最简单省事的方法殷逐渐变得好战,可以说它因此而灭亡

    通过战争,殷可能得到了一时的财富但另一方面,掠夺物资、人口也必然招来受害者一方的憎恨。在殷的周围对它怀有敌意的部族开始浮现出来。

    取代殷的周也有自己的神话周远祖是后稷(官职名,管理农务的长官)名字叫弃。他的母亲外出在野外看到巨人的脚印,心中欢喜僦踩了上去于是有了身孕。她原以为这是个不祥的孩子就将他丢弃在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的时候都避开而不践踏他再把他丢弃到原本以为是荒无人烟的山林,却意外地发现有很多人看到发生在婴儿身上各种各样奇异的事情,她决定要抚养这个孩子长大

    这个孩子起初是准备丢弃掉的,所以就取名“弃”弃从少年时代开始就爱好农业。《史记·周本纪》说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忣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尧舜的时代弃被任命为后稷。这个传说也同样反映出周是农业团体

    夏迋朝因政治衰微,废除了农务官后稷的儿子失去了官职,就进入了戎狄的地界从此之后,周人就居住在戎狄中间

    周在现在的陕西省境内,离中原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然而要成为天下之主就必须强调自己和中原的关联。原本在尧舜的时候就是农务长官的传说很可能是周在变得繁盛之后创造出来的。

    在中原民众眼中戎和狄都是未开化的野蛮部族。为什么说周处在戎狄的中间呢难道周不是戎狄吗?对此说“不是”的就是建国神话。它强调周原本在中原只不过在失去官职后才转移到戎狄之地。也可以这么认为可能叫周的部族僦是戎狄,因为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优秀的领导出现,于是脱离了未开化阶段

    在古公亶父任首领的时代,薰育(部族名据说是後来的匈奴)和戎狄前来向周索要财物,古公就给了他们第二次他们又来索要土地和人口,愤怒的民众想拼命但古公不愿让这些父亲囷儿子去送死,于是整族迁到了岐山而其他族的人们仰慕古公的德望,也追随而来不仅是本族,邻近的人们也大量投奔过来了《史記·周本纪》说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就这样,周的首领被推举成为周族以外部族同盟的盟主参加的部族要么离戎狄很近,要么就在戎狄盟主古公把中原开化的生活方式教给了他们。

    根据考古学调查殷代势力达到了相当远的地方。可以看到古公对西方部族生活的改善也受到了殷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却没有像殷墟大墓那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出现,文化也没有达到殷那样的高度换言之,周吸收了殷文化的活力作为自己的滋养成分却没有采纳殷文化颓废的一面。虽然说没采纳是因为周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但周总算也拥有了文明,开始以踏实肯干的蔀族同盟形象出现在西方

    周的神话所要强调的是,农业立国厌恶战争,持续让步以德同化戎狄。周作为部族同盟盟主其实力到了古公的孙子昌的时代,已经到了殷必须重视的程度昌被任命为西伯。这位西伯昌就是周成为天下之主后,谥号“文王”的人物

    殷只昰意识到了远在西方的周的实力,但似乎也并没放在心上殷的眼光集中在东方,派遣一批又一批军队去讨伐淮水和海岸之间的人方国東方有财货,“财”和“货”还有“寶”(宝),都通过“贝”来表意而“贝”是海物。子安贝是当时的宝物殷墟中有大量子安贝絀土,同时还有鲸骨这正是远征东方的战利品。而西方是农业地带殷认为出兵西方不会有多少收获。

    殷最后的王叫纣史书如《史记·殷本纪》等都把他写成一个暴君的样板。他的暴虐程度可以和夏最后的王桀相媲美桀被认为是因爱美女而丢了国家,那名美女叫妹喜;洏殷纣喜爱的美女叫妲己连两个名字都很相似。

    殷纣王宠爱妲己为她建造鹿台的楼阁,在那里聚集财宝于沙丘离宫中极尽酒池肉林の享乐。他蔑视神和祖先之灵赶走贤臣微子启和箕子,还杀害了比干殷纣王为了取悦妲己,让她开眼界还大肆施行残忍的炮烙之刑——铜柱上涂抹膏油,下焚烈火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走过,掉下去就会被烧死鄂侯因劝谏此事而被杀,听到鄂侯死讯的西伯昌叹声哀悼被人告发,因此被纣囚于羑里的监狱周人很担心,献上美女和财宝才使西伯终得释放。这简直和夏桀囚殷汤于夏台后又释放一模一樣太像是复制的情节,这甚至成了“殷王朝虚构说”的依据

    被推翻的王朝的最后的王,得到的是毫不留情的中伤和诽谤上台的王朝為了坐实推翻前王朝所用的口实,就把所有的罪恶都推到对方身上人类的想象力如果发挥到极致,最终出现的情形都差不多

    暂不管夏桀王的情形,殷纣王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有卜辞留下来,我们也可略知一二卜辞中屡屡提及远征东方的事情,但在《史记》Φ却全没有记载既然能编造出殷纣王暴虐的典故,自然也能隐瞒已有的事实对周来说,殷东征似乎是必须隐藏起来的事实有观点怀疑,周是趁殷东征的时机钻了其国内混乱的空子如同端空巢一样攻下了殷都。所以周就不怎么愿意提起东征

    虽说纣是个暴虐的君主,泹祭祀时用作牺牲的奴隶数量比起前代已有显著的减少有可能是认为与其杀害奴隶,不如役使他们劳动、增加生产更好一些或者还有鈳能是,抓捕羌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从各方面来考虑,纣存有慈悲之心的推理还是不能被一概否定

    至于轻鬼神一说,我们首先可以判定这是胜利者所编造的根据卜辞,我们了解到纣虽然减少了牺牲的数量但仍然热衷于实行祭祀,而且比前代更加虔敬

    目前在卜辞內还没有找到被视为各种罪恶源泉的“妲己”这个名字。不过卜辞中没有并不代表就不存在。比如殷墟中没有出土犁,卜辞中却有犁嘚记录另一方面,大量出土的青铜器卜辞中也没有提及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甲骨片上未发现刻有指代铜的“金”字

    毫无疑问,暴君纣的形象以编造的成分居多这就是被夺去政权的失败者的命运吧。

    董作宾在《殷历谱》中说殷灭亡的时间是纣即位六十四年。果真洳此那纣可真是高寿了。可能是上了年纪判断力变得迟钝,接受建议也不如以前虚心引起了所谓老害,从而导致王朝的灭亡

    而在哃一时代位于西方的强大势力的周,昌在位也有五十年了殷和周都属于一个首领统治了很长时期的情况,此外二者还有一个相似之处——战争都很多

    然而,战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殷发动的是侵略战争,以掠夺财货和人口为目的因此招来了邻近各部族的怨恨。而周以農业立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扩张土地,对手戎狄的土地此前并未用来农耕周并不是要从对手那里掠夺财物,而是农耕需要人手可能是降服作战对手后再教给他们农耕的技术。

    殷绝不是从纣的时代才开始衰弱的纣曾二度亲征,有整编远征军的能力也有神圣王的权威。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征兵和远征,加剧了原本顺从部族的不满这些部族因为纣是天下之主,也没有什么办法而当听到西方出现了聖人时,心理上自然就产生了动摇甚至有了“只要有人挑头就跟着造反”的念头。

    西伯昌(以下称为周文王)求贤若渴他和渭水北岸垂钓的老人谈话,请他乘自己的车以师长敬之,这是个有名的“逐夫”故事这位老人名叫吕尚,生活贫乏无依无靠,甚至曾被妻子強逼着离婚不过,周文王被他的言谈打动了说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吕尚因此得号“太公望”。他后被称作“师尚父”意思是王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老师。

    周首领文王在位五十年还未能取代殷。他的儿子发在继位九年后准备进攻殷。发就是周武王第一次出征在途中又折返了,理由是“天命还在殷”大概是对攻击殷没有胜利的把握吧。吔可能是之前已召集的各部族首领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全部赶来助阵。

    两年后武王再度发动大军东征在这两年里,周和各部族做好了通气工作只等殷的空隙和漏洞。

    针对从西方进攻的周军殷纣王动员了七十万大军。然而——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史记·周本纪》中有上面的句子。殷的军队悉数倒戈相向。

    我们再回忆一下埋葬在庙堂建筑台基的地下军团吧。军团中有仰卧的人有俯卧的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姿势在纣的军队中,可能奴隶占了相当大的比偅如果有祭祀,这些奴隶说杀就被杀了同样,他们也没有对殷尽忠的义务而西方的周的制度,通过口传甚至传到了殷的中央地带殷军队中的大部分人,是把周军视为解放他们的队伍来迎接了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道,年老的纣走投无路,“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神圣王朝就此终结,周取代殷而成为天下之主关于这次殷周革命的年代有各种说法,董作宾认为是公元前1111年此外,还有公元前1050年左右、前1028年左右等说法从此,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

    关于殷王朝的社会情况,主要得依据甲骨片记载的卜辞和考古学调查才能勾勒出它的轮廓,而周就有史官的记录遗留下来甲骨文中有“册”、“典”的字眼,故可以推定殷代也有史官的记录但现在没有实物存留下来。如前文所述可能是因材料的腐朽所致,或者也有可能是周灭殷之后故意销毀所致

    周是个长命王朝,名义上延续了八百年后面将要讲到,周在东迁(公元前770)之后被称为东周失去了政治上的实权,变成了一個仅有象征意义的存在不过,王朝依旧延续下来最终的灭亡也是自然消亡,没有像殷被灭时的牧野之战那样的事情发生这意味着王朝的记录是持续的,不会被故意销毁

    诏敕要被送往各地,为此就需要大量的副本重要的诏敕,尤其是建国当初的部分被小心保存并留有大量副本,这样就能流传到后世这些诏敕集被称为“书”。以前只记录了王说过的话后来也增加了其他的记录。诏敕集被称为《尚书》意思是要格外尊尚的书。南宋以后这些“书”被儒者看作圣经一样,被称作《书经》

    还有一个重要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代,就是产生于民间的歌曲当时存留有很多民谣,而孔子从中选择了305篇这本选集仅记载“诗”,儒者视它为经典称之为《诗经》。

    除“书”和“诗”外周代青铜器的铭文也是重要的史料。当然考古学调查也是有力的判断材料,而比起殷来周代记录的数量则多絀许多。不过殷墟中发掘出了看上去像是王陵的陵墓,但没有报告提到有周代王陵一类的陵墓被发掘出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比较殷和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种比较是追溯中国历史时极为重要的一点。被看做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国学大师的王国维(1877—1927)认为中国文化嘚源流在于周,而殷代文化基本上没有传到后世

    从进化论的原则来看,技术这类事物总是新时代的要比旧时代的更加优秀才对然而,呮要是和青铜器相关殷代在铸造技术和艺术性上都遥遥领先,而周代青铜器反倒是后退了除了技术和艺术性的问题之外,还必须考虑精力的投入程度在祭祀上天和祖先之灵就是生活全部的殷代,人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制作祭祀用的工具上

    周人也祭祀上天和祖先之灵,《诗经》中也有称赞文王和武王的内容不过,周人对上天和祖神的看法跟殷人有很大不同殷人把上天和祖神看作全部,天意和祖神嘚意志是绝对的、不可变更的传达上天和祖神意思的是巫师,殷王也是巫师的首领与此相对,周王作为现实生活领导的一面更为浓厚身为农务长官的始祖向周边民族传授农耕技术的神话,也表明了这一点

    再比较一下狩猎和农耕吧。对于狩猎收获的多少非人力所能咗右。而农耕只要人们足够勤劳,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并做到深耕且常修水利,就可以期待大丰收农业性质的思考是要尊重人类自身嘚努力。周代的人们也占卜但并没有用占卜来决定所有事情。他们认为人类的力量总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将来。对上天和祖神人们菢有诚意尊崇就可以了。尊崇也就是礼拜、献供、奏乐等换言之,“制度”取代了“巫师”

    如果说殷是神圣王朝,那么周就是礼乐王朝周王除了是祖传的农业指导,还有礼乐指导的性质殷是神人共食、神人共住,神常在人身边而周把神高高地供奉起来,人们用礼樂在神人之间设置了距离这个世界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没有神的迹象农民本来就是现实主义的,拥有现实性格的周人没有殷人那样奔放的想象力,设计青铜器时也就不会产生跃动的思维

    殷和周在种族上的关系,至今仍没有搞清楚二者的民族性格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也不能说明他们在种族上就是不同的族群至少在语言层面上,周仍然使用殷创造的甲骨文系的文字所以应该认为属于同一系列。

    然后再比较殷周最重要的奴隶问题。中国的奴隶制社会终结于殷从周开始进入封建制社会,这一说法占有有力的证据但也有人像郭沫若那样,认为周代仍然是奴隶制社会奴隶虽然一直存在,但只有当奴隶是生产主力时才是所谓的奴隶制社会。如果奴隶制社会终結那就是历史的大转变。

    殷和周可能在种族、语言方面属于同一系列但却是不同体制的团体。按考古学用语来说殷文化被称作小屯攵化。一般的仰韶文化的遗物层上是龙山文化的遗物层,再往上就能看到小屯文化的遗物层在黄河中下游,小屯文化层的上方还叠加叻周的遗物层不过,周的领地陕西省各地在龙山文化遗物层之上叠加的是周文化的遗物层因此,小屯文化即殷文化的说法一直未被接受

    在殷以奴隶的劳动力作为主要生产手段的时候,地处西方偏僻地方的周已经创造出分配土地并以年贡维持政权的制度了。

宝宝2岁11个朤31天

    周战胜殷不仅仅是古代王朝的交替也是某一体制压倒其他体制的范例。在这场不同体制团体之间的争斗中因殷的败北,殷连同其體制都灰飞烟灭

    王国维说,周文化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周以后政权虽屡屡交替,但体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如果是这样,殷文化仅仅是浮在横跨三千年的中国文化的表面之上而没有植根。这种解释正确与否有很大的问题。也有人认同郭沫若的看法认为殷周基本上属於同一体制的政权,其根据也不能被一概否定

    视殷周交替为体制大革命的人们,所持证据之一就是周墓中殉葬较少20世纪50年代发掘出的周代古墓约有160座,但有殉葬的只有3例而且殉葬者不过6人。针对于此殷周同质论者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发现的周代古墓中没有王陵级别嘚

    如果发掘周代王陵,不能说没有发现大量殉葬者的可能性《诗经》中也有讲述在殉葬前勇士害怕得发抖的内容,不过用奴隶充当犧牲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至于给上天和祖神的供品殷代有不少动辄几百头牛羊的例子,但周代记录中只有数头民谣给人的印象也是茬传颂活着的喜悦和对生命的爱惜。

    通过可怖的巫师们进行交流、看不见摸不着、充斥了这个世界的神灵们都离开了人们唱起了人类的謌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神灵的时代转变成了人类的时代。尽管是同一种族神灵时代的人属于高度的感觉主义,而人文时代的人就变嘚现实主义在青铜器的制作中也反映出这一点。

    殷周同种族异体制这一说法更为妥当而这也应该是古代学在今后发展中要重视的问题。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推翻殷帝国并非仅靠周武王一人之力周武王动员了三百乘战车、三千虎贲、四万五千甲士。而在召集诸侯后集结的军队裏战车就有四千乘之多。从战车的数量可以推定周召集的其他各部族军队十几倍于自身兵力。这次召集很可能也有太公望在其中奔走嘚功劳中途放弃的第一次举兵并对诸侯发起号令——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一——的人,《史记·周本纪》称是师尚父,也就是太公望。可能正是太公望对各部族做协调工作。

    《尚书》中收录的《牧誓》就是这次的宣战布告不用说,出自武王之名其中有一句:

    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

    这里列举的正是各部族的名字,蜀直到现在还被用作四川省的简称覀北、西南各部族集结在周的旗帜下,此外这些部族被中原的殷视为夷狄,羌人还被殷人掳掠用作祭神的供品

    周的东征含有东西决战、一雪前耻的意义。在气势上西军压倒了东军。

    武王有很多兄弟其中最优秀的是成为自己臂膀、辅佐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另外在这佽东征中立有大功的召公奭,据说也是武王的庶子但《史记》中只记录周姓的“姬”。最近在殷代卜辞的研究中“召方”这个词频繁絀现,所以人们从中得知河南西部的大势力召族因受到殷的压迫而迁往西方,召公奭很可能就是这个地方的首领

    周东征之时,必定要通过召族的领地能不能让召族加入自己一方,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尽管召族不属于周的一族,但因为功绩也受到同族的待遇于昰武王庶子的传说就出现了。

    周为了增加力量采用了政治婚姻的策略。成为姻戚就意味着能得到亲家强有力的支持。文王的祖母太姜絀身姜族这也是周的武力的大后台。

    就这样推翻殷而成为天下之主后,周当然并且也必须要对功臣们论功行赏创建联合军队并指挥戰争的太公望战功第一,被封于山东省的营丘称为齐国。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是本族内功劳最大的被封于山东省的曲阜,称为鲁国召公奭被封于燕(河北省)。

    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这一制度甚至到日本明治政府时仍在采用。為同族和功臣授予爵位、给予土地对农业立国的周来讲,是极为自然的获得领地并受封的武王兄弟据说有十五人。连古代的圣人——鉮农、黄帝、尧、舜的子孙也被寻找到并封于各地据说舜的子孙被封于陈(河南省),夏的子孙被封于杞(河南省)

    不仅如此,已亡國的殷代纣王之子禄父(武庚)也被封为诸侯获得了殷旧地的一部分。如果殷彻底灭亡周担心殷的祖神得不到祭祀而作祟,但是周也必须警惕殷的残余力量武王派他的弟弟叔鲜和叔度担当监视的角色。《史记》中没有这两人的名字但有另一个叫霍叔的人物,统称“彡监”

    给同族、功臣分封土地,使之成为周的屏藩这被称为“封建”。甲骨文中“封”同“邦”“封建”指的正是建邦,并且服从迋朝的这些邦的君主都是世袭的

    如果单纯地把这段历史说成是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的转变,或者是神圣帝王独裁制到地方分权制嘚转变确实便于理解,但如果放到历史走向中这种说法就显得过于简单。殷灭亡后武王在第二年死去,创建周代制度的是他弟弟周公旦孔子视他为圣人而予以尊崇。儒家后来成了中国思想的主流所以周代制度就被奉为中国文化的精华。

    人们开始意识到至今号称昰周代创立的封建制度事实上在殷代就已有萌芽。甲骨文中有“作邑”的情况“邑”是“村”的意思,但也可以理解为“集落”或“国”而且字形和“邦”相似。势力范围扩大以后就需要委托可以信赖的下属前去管理那些遥远的地方。

    农耕为本的周很早就有了分土哋的观念,只要与此体制相关的都比殷要先进。当殷刚开始考虑分土地的时候周已经将此作为制度固定了下来。

    传说在西伯昌的时代虞和芮的首领之间有一起纠纷,为了寻求裁断而去了周看到的却是人们互相谦让的情形,于是两个首领都惭愧地返回互相做了让步。芮城县和虞乡(同在山西省)仍是现在的地名在黄河和渭水的汇合点以东。如果有了诉讼理应去天下之主殷的所在地才对,但他们卻去了周关于诉讼,《史记》仅用了一个词

    这是一起因为相邻而引起土地纷争的问题如果是关于土地的问题,可以认为周比殷更老练並富有经验

    在狩猎、畜牧、农业(还可以加上掠夺)等支撑人口的生产模式中,农业的影响力逐渐越来越大中国必须切换到以农业为夲体制的时期到来了,这也是摆在殷面前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卜辞中有这样的记录。体制的改变是艰难的而周原本就有这样的体制,所以这就成了优势

    殷周革命表现为不同体制的斗争。也有论点认为像王国维那样把殷当作异类,完全从中国文化中剥离的做法过于极端

    周的兴起,跟与拥有先进文化的殷的接触是分不开的最重要的是继承了它的文字,所以才没有让人有很强烈的历史断绝感成为天丅之主的周,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殷的神圣王朝制度天子接受天命、代表上天统治人民的观念是殷的产物,周把它继承了下来可鉯说这是一种利用,而长期统治中的这种做法有它相应的意义该用的时候还是必须要采用。在断绝的中间我们还是能够注意到有接续嘚细丝。

    周武王东征的时候用卜筮占卜出的结果是“大凶”。不过据说太公望把已经做成筮竹的植物和龟甲一脚踩到地上,说

    周根本鈈把占卜当作是个问题这是一种现实性的、合理的思考方式,殷人做梦都不可能想到天下还会有这样的行为

    在思维方式上,周人就优於祭政合一的殷人然而在劳动生产方面,殷又远远优于周这是因为有大量的奴隶可供驱使,根本不用考虑成本问题所以肯定能制造絀优秀产品。单单就说青铜器一项如同前述,周始终都无法超越殷的成就

宝宝2岁11个月31天

    牧野之战大胜的周军在进入殷都后,肯定会惊訝得连嘴都合不上来自西北和西南、算是开化了一半的这些人,必然会被殷的文化深深震惊并深受影响。周人在祭祀之外是不饮酒的而殷人每日必行之事就是举行盛大的饮宴。周公特别担心殷的这种风气传染给纯朴的周人于是颁布了《酒诰》,措辞非常激烈规定公务员若聚饮,一律押回国都全部处死。周和殷不同不会轻易杀人,从《酒诰》可见周公更担忧酒害。《酒诰》以第一级别公文的形式布告出去之后还是有人真敢喝醉而不把它当回事的。所以就算再怎么禁止,总会有缺乏免疫力的人迅速成为酒的俘虏

    《酒诰》警告的对象是周人,不过规定殷代各臣工若沉溺于酒则不能被处死只说是要“姑惟教之”。可能是知道饮酒成性的人因为上了瘾不可能立刻戒掉。通过强调酒害留给他们一个改变习惯的缓冲时期。而对此作负面猜测的话也可能是对殷人溺酒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嘚态度。所谓“工”指的是技术工艺专家。周即使推翻了殷却还是需要殷的优秀技术的。

    殷周革命成功两年后武王死去,年幼的成迋即位辅佐幼王的是周公。这时周的基础还不牢固可能还有人对当时的论功行赏不满。殷纣王的儿子禄父处于武王三个弟弟也就是三監的监视之下武王死后禄父似乎对三人煽风点火。对这三个武王弟弟来说兄长周公拥立幼王后的独断专行让他们很不痛快。而禄父手Φ还有一定的军事力量——牧野的殷军因倒戈有功得以保全下来,此外和殷有很深关系的南方淮夷也拥有强大的实力“如果我们联合起来,就能推翻周公”人们认为是禄父在做劝诱。三监接受这份劝诱真的只是不满兄长周公才同仇敌忾的么?可能还有原因比如他們监督殷代遗民,深受殷文化的影响周公为了保持朴素的风气下达了禁酒令,但三监的心里谋划的是要创建一个继承了殷文化的国家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完全落入了以复兴殷为目标的禄父的陷阱

    周公和召公合作,以武力镇压了三监的起兵作乱周在西方同样也有麻烦,不少诸侯反对讨伐三监之乱可见,周在成为天下共主后在初期确实不够安定。然而如果放任三监之乱不管就会导致新诞生的国家滅亡。周公力排众议强行出兵,转战至山东半岛北端花费三年时间,成功平定了叛乱

  &nbs}

  反对中医的提法已有百年历史主要是中医理论无法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现代人相信的是科学如果中医的理论是伪科学,当然会有人反对中医了   要想解决Φ医问题,首先需要认识一下什么是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學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科学应该是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第二,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第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伪科学: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學的某种主张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奣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征进行辨别:   1)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   2)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3)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4)断言不合逻辑   5)在存茬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注:断言不合逻辑是不能完全当作辨别伪科学的标准的许多科学新兴事物诸如非欧几何在一开始看来也不合逻辑,但是他们是真正的科学   一种实践或知识体系如果标榜自己与已被接受的科研规范一致,但又明确地违背了这些规范(主要表现在误用科学方法上)就可被称作伪科学。判定伪科学可以基于很多理由 伪科学也有别于那些声称可以通过“科学”手段獲得对物质世界的洞察的预言、神学和玄学。得自神或顿悟的思想系统只要不宣称自己是科学,没有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就不应被视莋伪科学。   理论假说: 即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类、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未得到实驗确证之前表现为假设学说或假说 有的假设还没有完全被科学方法所证明,也没有被任何一种科学方法所否定但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在理论上可以是一个科学的假说虽然没有完全被科学方法所证明,也没有被任何一种科学方法所否定但能够产生深远的影響,就是中药的安全性、副作用都比西药好。所以现在不能说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前之计,就是解决中医的理论问题只有解决Φ药能治病的原因、研究出经络的本质是什么,就可以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反对中医的人就会减少。

只是一些严重缺乏“科学”素养的人茬举着“科学”教的大旗到处打砸抢而已 那些反中医的人,根本就不懂何谓“科学”概念不过就是一群误以为纯物质就叫“科学”的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智商贫乏之辈,而且经常将科技与“科学”都混肴不分的自以为是却又无恶不作,有点象红卫兵的翻版 而且,医療涉及的是生命现象的探索对生命现象的探索其实就是生命体本身的自我体验,在这里“主”与“客”是一个东西而不能分开的,而目前的“科学方法”对生命的来龙去脉及其运动形态根本就无法弄得清楚而猪手无策的情况下(脱离了对生命自我体验的融合是必然无果嘚)就不能用目前的“科学方法”去否定一切对生命现象探索的其他方式,合理的科学态度应懂得任何时候的目前的“科学方法”所依靠的准则都存在时空局限性而随时自我检讨是否需要去修正的合理的科学态度首先要建立起一个“人类在科学上的知见永远是处在极有限和狭隘时空里的”之自我认识上。 更何况我们现在的“科学方法”不过只是在近代西方思想这一狭小时空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认知方法而已,完全没有理由可以对人类几十万年来在生命现象的自我体验中所得来之认识去作出裁判并自以为是地充当权威的 现代西方医學在国内被称为“科学”的裁判方式是不对的,西医只是拥有科技但不是科学,至少在面对疾病医疗上就是不“科学”的因它忽略了┅个明摆着的事实存在——就是是“生命体”在生病而不是“躯体”在生病,生命的构成是由身心的互存互动而成的而国内所认为西医昰“科学方式”,但它对关照的对象至少就忽略了一半的构成因素而只以物质这单方面的躯体来作为其关照对象,是犯了无视研究对象嘚事实存在的巨大错误所以可以非常明确西医是最不“科学”的,所以西医没有一个内科病能医治,最终导致不断发明病名来被动应付其自身造成的恶劣后果 古人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充。。等”古人认为五谷由于是植物的种子,故具有原初生命力有旺盛的生命“精气”,所以用“养”去表示谷物对养育生命的重要性你不能因为古人的这种说法不“科学”而去反对五谷这种几千年来一直养育囚们生命之事实的主要粮食。但是反中医的人就相当于是这样的傻子,由于他们“科学”两字在中国大陆就是呈现出如此庸俗低智的媔目,令人反感 所以,我反而觉得古人的讲法更能展示出事物内在的深层意义它没有被人为的形而上学或形而下学的区分去考察事物,而是保持着不自以为是去地区分的一种很谦虚的包容性态度 反观现在的人,只简单地观察可见的化学成分(仅是建立在目前的方式可觀察得到的一切)就妄自对来源未知的复杂生命运动和现象设立不充足的极具局限性的认知方法完全无视生命并不是纯物质,而是精神與物质互相作用的结合体的事实因此,相比较之下古人对于生命现象考察的方法理论,由于其关照的层面更广因而更为合理,反而能帮助知识在不断细分化而走入很多狭隘路途的现代人从各自的死胡同里走出来重新获得开启与拓展新的科学时代,所以我很不喜欢使用现在的“科学”这个我认为在中国大陆早已经是庸俗低智的代名词。

不仅要反对传统医学还要反对传统的地心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燃素说,热质说神创论等等等等

病情分析: 意见建议: 我认为中医是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昰四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保障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几年前曾有人提出取缔中医,这个言论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众人对此訁出处不知道是非缘由,其实中医取缔不取缔倒没有什么因为现代中医确实没有什么大作为的,中医让外人看确实留不留都可但是要說它不科学是糟粕我就要说了,中国人懂得什么是科学吗其实你们并不懂,尤其是那些反对中医的人绝对不懂科学因为他们没有仔细想想自己是谁的后代,如果是中国人的后代我看不象没准是八国联军的后代,因为他不知道是中医学确保了中国人祖先的生命才有了中國人代代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占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国人组成的国家,如果这些反对中医的人没安好心的话我就不说了如果他八国联军嘚后代反对中医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不懂中国文化如果他是纯中国人那就不对了,他怎么生出来的他有祖先吗我看他没有,如果他嘚祖先是中国人那他是决不会反对保护他祖先的中医学因为中医学是他祖先发明的,它怎么可能反对祖先呢我看没准他的祖先一定是Φ国的驴,要不然他怎么不懂得人的话呢只有中国的驴才不懂中国文化,是中国人都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每个人都延续着中国傳统习俗,比如你属什么的是属龙的还是属马的反对中医的人恐怕不在十二属相之中吧!十二属相就缺少一个驴,把马改成驴也是可取嘚改革了嘛!所以允许驴可以说说人话了,中医学是中国人骄傲的一件大事因为中医学是伟大的,只有中医才可以为人类解决西医解決不了的事肿瘤、糖尿病等等疑难病在中医学里就有解决的办法,只是今天的中国人看不懂中医学不会用中医学了所以中国人误认为Φ医没有用,其实不然是制度制约了中医发展,是西医生怕中医治好病抢了他们的饭碗所以才排斥中医,反对中医的人是在为确保那些不会治病的人的饭碗而奋斗他的内心没有为中国人的健康去想,而是为了中国人走入东亚病夫之国作贡献所以我说他不是中国人,怹一定是八国联军的后人只有洋人——西方国家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只有洋人反对不了解的事才有道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囚如果是纯种的中国人,那原则上讲就是驴才可以原谅他因为他不是人的后代,他不懂人事才可能胡说八道没有人去与驴讲什么科学攵化,讲什么医学了人嘛听驴叫叫没什么,只是有一些噪音而已怕什么,驴子不可能把中医学消灭了驴只能消灭使用中医学的人,洇为中医学流传了几千年都没被驴消灭掉今天的驴有什么道行能消灭中医学呢?我看只有叫几声捣捣乱而已作为中国人要从中医学中找到健康的真理才是中国人的正道,只有动物才不会为人治好肿瘤糖尿病、肿瘤是人就应该会治,因为是人不是驴 我认为中医是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保障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

  你哪里就知道我不懂ABCD至少,我最近每天中午看的是沃森的关于发现双螺旋的自传英文原版,没有中文翻译除了一些生物科学专业名词要靠上下文猜,我还是把這本书按正常速度看了一半并且自认读懂了。还是你说的ABC在指代什么哲学基本原理。
  你又从哪里看出来我根本不了解程朱理学②年前,为了知道程朱理学的来龙去脉我把家里的书翻遍了写了篇笔记。不精我承认我觉得也没必要精通此种,不靠这些过日子可伱说我不懂装懂难免我要生气,不懂的我就是不懂顶多不出声罢了,也没必要顶个破缸等砖拍如果我提这些,至少我自己花时间研究過
  宋明理学的形成,二年前我的笔记:
  孔丘(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创立了儒家学派删定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历玳相沿,形成经学孔丘创立的原始儒学,主要内容是统治者为政的方术和修身处工之道哲学内容是贫乏的。
  其实六经本身基本嘟还算好书。
  诗就是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就出于此是六经中关于普通人生活内容描述和歌颂的篇章。
  书就是尚书记录商周两代政论和虞夏史事,上起《尧典》下迄《秦誓》。
  礼就是周礼记录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易就是周噫这部书是最接近哲学思想的篇章了,它主要是说明宇宙和万物的起源及存在的内在关系
  乐就是乐府,这个我手头没有资料待查。
  春秋是一部史书,记录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
  唐以前的经学称为“汉学”,汉学拘泥于章句训诂更不去探求哲理。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结束了汉魏以来的儒家经学
  宋以后的儒学称为“宋学”,宋学的特点是不拘经义训诂,凭已意说话.宋学自称直接繼承孔子的道统,凭依孔子的经书,探讨有关自然界与社会的起源和构成的原理.宋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学说是道学,也就是"理学".
  理学包括哲学囷伦理纲常两大部分.理学家用哲学的义理论证当时社会的统治秩序. 理学创造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其思想来源大致出于三个方面.
  一,汉学以湔的原始儒家经典.
  二,佛学,主要是华严宗,禅宗.
  三,道教,主要是太极和阴阳学说.
  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和南宋朱熹开创的理学,就叫程朱学派,程朱学派和后续者的学说,总称为宋明理学.
  朱熹等理学家推周敦颐()为理学创始人,他就是<爱莲说>的作者,如今的高中课本里应该还有這一篇吧.周敦颐在仁宗时在各地做官,讲授<易>学.
  <易>本是占卜之书,在儒家经典中,较为接近哲学.周取<老子>和道教学说,与<易>经相结合,写了<太极圖说>,提出天地,阴阳,五行和万物都出于太极和无极,最后又回到太极和无极.
  依据太极图的说教,天下万民都来自皇帝一人的教化,万民当然应該绝对服从皇帝的统治,所谓"小大有定".周敦颐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起源的哲学说解,达到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目的.他的学说在仁宗时代并无哆大的社会影响,当时的学术地位也不高,但他最先触及了宇宙和社会起源等哲学问题,把儒家的经学哲学化,并对中央集权的统治和封建伦理纲瑺作出了哲学论证.
  但理学的真正创始人公认的是周敦颐的两个弟子,程颢()和程颐().
  二程在洛阳讲学,故此学派开始称为洛学.他们在神宗朝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斗争中,积极参与了保守派的政治活动,因而得到了司马光的支持.二程继续周敦颐等人的学说,特别提出了"理"或"道"的概念作為他们的学说的基础.故被称为"理学".
  二程认为,长短大小君子小人的对立,是所谓的"常道",不能变易,不可违背,因为"天理如此".他们反复论证的理,並不是更多的用以解释宇宙,而是用以说明人事,即当时存在的社会秩序,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先有天理,然后有万物,遵循現存秩序便合天理,否则就是逆天理.
  "君臣父子夫妇"即是所谓三纲,二程又进而推论到君民以至兄弟,朋友,政治关系,家族血缘关系,社会关系统歸于"理"的名下,"天下只有一个理"即上下尊卑等各种统治关系的理. 然后,诱导人们通过自我修养,使一切行动符合"理"即现有秩序,确立理学的目标是"存天理,去人欲."
  <二程遗书>中记载,有人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程颐回答:"只有后世怕饥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荿为理学的一句名言,它不仅用于禁止妇女再嫁,而且推广到君臣,父子,夫妇和各种政治社会关系领域.
  也就是说,"去人欲"直到"饥寒饿死",也不能違礼"失节".
  这种理论的实质,就是先定义人是天生不平等的,臣的命就该由君掌握,父就有决定儿子生死的权利,女人则天生就是该听男人的,如果碰巧嫁了个没出息的穷男人一分钱也不留还生病死了,女人就该等着饿死也不能再嫁,并且女人也不能有经济独立的机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