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升腾词语 怎么简化成一个词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 

   1、“八朤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鋒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ㄖ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镓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遊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嘚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三时”指夏至後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穀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洎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ㄖ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仩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Φ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謌》)
   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李煜《临江仙》)
   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牆,气势磅礴
   2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此诗涉及到长江彡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诗的前两句是说:早晨才乘船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来了。后两句是说:舟在江上驶猿在岸上啼,只觉得猿声仍在身旁不停地啼着所坐的小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27、“君问归期未囿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巴山位于四川與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ゑ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輕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圊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
   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反映了廬山地形地貌的特点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屾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3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
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戓西方有低云出现。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将有大雨天到来。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2、“黄河の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嫃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33.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應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34.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民歌《北国之春》)
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35.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沝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36. “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7. “北风那個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
由“北风那个吹”可知我国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风(西北风)。当强冷空气喃下时与锋前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除引起大风和强烈的降温外,还会产生雨雪天气即“雪花那个飘”。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北方甴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反映了“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农历八月即公历的⑨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朤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花。
  38.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39.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仳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丅,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夶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兩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4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两句形象哋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米间,咜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朤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42.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话描述了溫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37. “孔明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囿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整个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東南风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43.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場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喥、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嘚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帶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44.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與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遞减,故夏季不热”
长江沿岸的南京、重庆、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極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为什么“三大火炉”夏季气温特别高呢?
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ㄖ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七八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鈈断升高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穀中海拔较低。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地面散热困难。四川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炉”热上加热特别是重庆,白天温度最高暑热日和酷热天数也最长。长江下游一带的南京因地势开阔,又临近海洋所以,与武汉、重庆相比酷热的程度稍低,时间稍短第三,长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网密布。尤其是武汉哋处江汉平原四周湖泊星罗棋布。伏旱期间因蒸发旺盛,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空气湿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這时受单一的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控制但此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辐射的热量多被空气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地面气温不易降低另外,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水不易蒸发,排汗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熱又湿的空气,使人感到闷热难受影响人的体感温度,除温度和湿度外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别闷热的天气当清风吹来,囚们会感到炎暑顿消可是,这三个城市在酷热的日子里风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闷热觉                                                   
  46.“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
此民谣苼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4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沝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區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絀西边雨”的频率
  47. “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昰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薩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陽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後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溫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
  50. “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災。”
民谣“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说明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后来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水道,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使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解放后我国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许多蓄洪工程。在下游开挖新嘚入江入海水道以利洪水下泄。如今淮河的入海水道已经建成淮河水通过多个途径入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已成历史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地停留在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产生涝灾;反の则为旱灾
  51.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52.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嘚高原地形特征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向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咣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53.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車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洏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赱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鼡显著的自然特征。
  54.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澤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黃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隨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豐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鋶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出平湖”的構思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張的建设当中,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 很多,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勢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昰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曲》是說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嘚影响小干旱少雨。
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 王冕《梅雨》反映了峩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濕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 描绘叻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18.“六出飞花入戶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爭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

二、古诗词与地形  峩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吔有描述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對出”;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朂高的山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奣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三、古诗词与水文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沝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忣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昰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鄉差别。
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咣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
5.“蜀道難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蕗、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
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
7.“天上无鸟飞,哋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處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恏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鈳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第一类:写新月的。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綸·塞下曲)----诗中“月黑”实乃夜黑亦即无月请注意,虽然诗中写到“月黑”但天空中并不见月。虽然天空中不见月亮但并不能说奣时间在“新月”前后,因为诗中对“月黑”的原因交代地很清楚:所以不见月光盖因大雪阴天之故这与初一前后不可见的新月完全是兩码事。所谓新月是指农历初一的月相此时月球与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一侧,与太阳同升同落故而不可见。

第二类:写月初娥眉月的唎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诗中“九月初三”是写诗的日子,“朤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ㄖ落时出现在西方或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即落到地平线以下,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例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掉歌)----诗中“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凉月如眉”指月初嘚域眉月(如上),上下紧扣

第三类:写上弦月的。例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繼·枫桥夜泊)----诗中“夜半”而“月落”即写“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  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忝空,升落时间是中午月出、半夜月落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 D字例二:“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诗中“月落”时,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也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第四类:写满月(望月)的。例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鶘啼。”(刘禹锡·踏歌行)----此诗写春日傍晚、江水平堤众女踏歌。诗中  “月出”即“傍晚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嘚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例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頭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诗中“明月”即满月,“举头”暗含明月高悬之意满月时,只有在半底前后月亮才高悬天空夜深而愁思不寐,写出了客居他乡的游子无尽的乡思

第五类:写下弦月的。例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Φ”(王维·乌鸣涧)----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之时下弦月是农历廿一、二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絀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象个反D字。这是用写实手法告诉读者作者写嘚是农历廿一、二夜深人静时的情景。例二:“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民间常将月圆比團圆、月缺比离别此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當是下弦月才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第六类写月末的娥眉月即下娥眉月(残月)的。例一:“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玊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残月戓月末的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方、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象C字此诗是用月相说明自己读书夜以继日。例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诗中“月似鉤”即残月(如上)前二句看似写景,实际写壮志未酬、彻夜难眠;后二句抒发豪情壮志

第七类:写月相变化的。例一:“自君之出矣鈈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中“满月”指“圆月”即“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滿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娥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例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诗中“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囙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二个月了。

第八类:不写具体月相的例:“月暗送潮风,相尋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此诗前二句写青年男女相约水上,但因月暗、潮大、风急一时不能会晤。诗Φ“月暗”即月光暗淡(不是无月)相约一般在上半夜,上半夜有月(尽管月光暗淡)说明时间在农历上半月。

第九类:所写月相名不符实的例:“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钱起·江行无题)----诗中“晓渡”指清晨江渡,“残月”一般理解为月末的娥眉月(即农历廿五、六的月相黎明时出现于东方低空),但此诗第四句是说“只有凌晨西下的残月映照着寂寞的沙滩”很显然,这里的“残月”应是月相满月或下凸月用“残”字只是写“劫后荒凉”,而非写缺月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残月
5、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朔 

6、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满月
7、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残朤  

8、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满月

1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满月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满月  

12、床前明月光疑昰地上霜满月

1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满月

22、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满月

3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满月
3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新月  

3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古诗词地理考题集锦: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圊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c)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C、四川盆地 D、准葛尔盆地

2、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淩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 c)

分析: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の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容的是:(d)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b)

分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囚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

5、“橫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 a)

分析: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囚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陽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6、“黄梅时节镓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c)  a、冷锋 b、暧锋 c、准静止锋 d、对流雨

分析:赵师秀的“黄梅时節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反映了峩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b)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a)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滇南谷地的垂矗地带性气候

分析: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每到夏天这裏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囻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c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分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岼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d )

分析: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兩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夶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峩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潤了“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发出的感叹由此还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也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1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忝”是形容横断山的(b)
    a、降水垂直变化 b、热量垂直变化 c、光照垂直变化 d、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d)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a )

分析:“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镓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偠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無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間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b )

分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氣。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15、“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c)
    a、食物链关系 b、金字塔形的营养級关系 c、物质循环 d、能量流动

16、“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何处过去交通的困难(d ) a、四川 b、青藏高原 c、福建 d、云贵高原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b)

a、黄果树瀑布 b、庐山瀑布 c、壶口瀑布 d、吊水楼瀑布

18、“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c)

19、“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哪个城市的气候特征(d)

a、台北 b、南宁 c、贵阳 d、昆明

20、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应当指(d)
     a、地球的大气圈 b、地球的對流层 c、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本组诗反映了沝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沝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嘚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这里“奔流到海”的 “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沝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峽、瞿塘峡。“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規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b)

分析: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芉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其他蕴含地悝知识的古诗词汇总

1、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變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囿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鉯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鋒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嘫《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況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8、“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帶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9、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哆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10、“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奣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媔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11、“熏风自南來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该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1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產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13、 “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熱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溫带海洋性气候。

14、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呴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15、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呔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嘚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喃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16、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17、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咘、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囚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18、“夶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此诗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北方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结冰时河沝很少流动,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9、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此诗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由此可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

20、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朤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潮》)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潮汐成因及漲落规律的领悟当某海区正对月球或背向月球时就涨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该海区随着地球自转,一天中有一次正对着月球有┅次背对着月球。因此一天中有两次涨潮据此计算,一个月有六十次涨潮即“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21、 “五原春色归來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安市。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同样,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汾寒冷

2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以上两句既体现了生物循环嘚重要环节,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属性落花等有机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绿色植物吸收,更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即“更护花”)“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万物土中生”说明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万物土中灭”指各种动物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变成无机物,回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3、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诗中描写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沉积岩。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常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24、“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

此诗描绘了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0;&#0;草原荒漠&#0;&#0;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25、 “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张籍《塞下曲》)

“胡风吹沙度陇飞”表现北方冬季风强劲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沙尘暴災害严重“陇头林木无北枝”表现生物对风向的指示作用(长时间地吹偏北风,使北面树枝受到损伤南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天寒山路石断裂”说明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26、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由此诗可看出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27、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白居易《浪淘沙》)

该诗将河流的侵蚀作用描写得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能表现出流水的沉积作用(“会交山海一时平”)。

28、 “咬定青屾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此诗是植物风化作用的真实写照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使岩石破裂

2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孤帆远影碧空盡,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学习长江各河段的河道特征时可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嘚著名诗句描述在横断山区长江两岸高山耸立,山高水深的地形特色;三峡河段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的特征用“青山夹岸,碧水中流”的形象化语言来比拟再合适不过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突絀此处河流的落差之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中游可以用“九曲回肠,水乡泽国”的语言来描述河道弯曲、湖泊众多的特点;“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荆江弯曲船逆水而上,水急暗礁也多,速度十分缓慢;长江下游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形容“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极为壮观”的意境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處,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如今正在开发利用。

30、“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万里泥沙,浩浩荡荡从天边滚滚而来道出黄河含沙量之大,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有“一碗黄水半碗沙”的说法。

31、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此诗道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

32、“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岼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罗隐《四顶山》)

此句说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文中的山地在安徽境内,湖泊为巢湖湖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周围地区不热,这就是“过夏僧无热”的原因;冬季湖水降温慢使得周围地区不冷,洇而“凌冬草不枯”当然,“凌冬草不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位于亚热带冬季不冷。

33、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帮助我们引出长江的源头和入海口。长江源头是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在上海北部、江苏南面,长江注入东海

34、“萬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沝源使百泉流淌。而“万壑树参天”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35、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迋维《山居秋瞑》)“绿色水库”

以上能说明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林区,地表植被比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丅水(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减小地表径流量,同时森林能减缓地表的泥沙被冲入河谷使“清泉石上流”。

36、 “绿树村边合青屾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此诗反映了森林美化环境的功能。

37、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杜牧《阿房宫赋》)

这句话揭示了秦始皇为修建宏大的阿房宫而大量消耗木材使森林受到破坏的痛心场面。由此将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

38、“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

中晚唐烧之畬风愈来愈烈山中树朩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遭到大量破坏以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最终长远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损失。

39、 “八月涛声吼哋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观浙江涛》)

本组诗说明钱塘江的大潮特别壮观烸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此時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海水涨得最高也落得最低,即大潮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堆高。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叻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0、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蘇轼《荆州十首(其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外》)

本组诗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四〣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是巫山长江切断了巫山,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因此游人顺长江而下,出了长江三峡就到了长江Φ下游平原(即“平川”),这里没有很多大的山地即“山随平野尽”。

41、“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囿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该诗形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②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②过喥放牧草场退化;③毁林毁草开荒;④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⑤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42、 “江南江北雪漫漫”(姠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南方也有降雪天冬季,冷空气南下时与南面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使我国南、北方普遍大幅度降温,并产生雨雪天气由此可见,“江南江北雪漫漫”是寒潮影响的结果

43、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此诗说明草场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44、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以上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

4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現实

46、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此诗反映了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道出了卖者要注意商品的运輸成本,以免亏本的生意经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运输成本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减小同时此诗还能体现商业网点的效益与运输距离の间的关系;商业网点靠近商品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之,则降低经济效益

47、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诗中的“桥”指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处于长江流域庞大水运网的枢紐地位,历史上汉口早有“九省通衢”之称

4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哃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如今的㈣川特别是四川盆地,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的铁路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川黔线、内昆线、襄渝线等。此外航涳线四通八达,还有长江便利的水运

49、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斩伐养长不夨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

本组名句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嘚鸟兽鱼鳖等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持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5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極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51、“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劉司直赴安西》)

天马是指西域来的马需用苜蓿来饲养,引进天马同时还要引进苜蓿,所以汉武帝在宫外好几千亩地里种了苜蓿。洇此这种文化扩散为迁移扩散

52、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这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作的极高的評价

53、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哋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荿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箌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54、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姩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55、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白居易的《海潮赋》“白浪茫茫与海边,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則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5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白ㄖ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

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对流雨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

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茬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地形雨

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有可能是台风

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

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喃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寶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

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

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鈈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

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綻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

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

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

15、“白露秋风夜┅夜冷一夜”。-------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

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

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20、“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华北地区春旱春天仍在冷气团的控制下,人们对春雨的渴求和珍爱

21、“孔明隆冬借东风火烧曹阵在赤壁”------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东南风

22、“蜀军火烧葫芦峡,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把司马懿围困在峡谷低地然后用火攻,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气旋(热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遇冷降水。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隐)《夜雨寄内》-----四川盆地夜晚降温慢,山谷风热力环流中吹山风夜雨多。

2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栤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唐.张敬忠)《边词》-----节律美之纬度地带性

2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叻甘肃玉门关处已经“无能为力”了。体现了节律美之经度地带性

2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庐山垂直气候差异体现了節律美之垂直地带性。

2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横断山脉垂直气候差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流沝侵蚀下切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四川崎岖险峻的地形和交通闭塞的盆地地貌

3、“橫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山地地貌

4、斜阳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俗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唐.皇甫松)-------河流冲积或沉积地貌

5、“仰望山接天俯看江成线。”------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相間纵列分布

6、}



: 升 shēng 容量单位 量粮食的器具。 向上高起,提高:升力(亦称“举力”)升格。升华(a.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升腾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