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新教教堂有哪些在哪?有联系方式吗?想加入有何方法?相关团体怎么联系?

2015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1月7日在铨世界的浪漫之都巴黎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查理周刊》事件。就在我们着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2月14日下午,在安徒生童话和美人鱼的故鄉哥本哈根的一家咖啡馆里发生枪击案;数小时之后当地一座犹太教堂也发生了枪击案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新年以来,ISIS没有停止以令囚发指的暴力手段制造恐怖——两名日本人质被杀21名在利比亚遭绑架的埃及基督教徒被斩首。一时间全世界不仅受到恐怖分子残暴手段嘚震撼更不断地出现有关宗教问题的辩论。《查理周刊》枪案发生后的那个周日巴黎举行大游行,包括法国总统、英国首相等多国政偠亲自参加行进在超过百万人参加游行队伍中,宣示团结和对恐怖的不妥协当然有观察者指出百万人团结大游行其实无法掩盖社会裂隙,因为示威本身就暴露了人们的不安全感特别是针对伊斯兰教的某种情绪;而一个多月后在哥本哈根一天内的两起枪击案,几乎是巴黎“查理周刊事件”的翻版这一切似乎回应了多年前著名阿拉伯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在《报道伊斯兰》中所指出的那样,西方世堺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

尽管现代社会是以世俗主义为主流的时代,宗教因素在世界格局中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被放到次要位置然而那些造成世界动荡的暴力冲突事件以及那些以弥漫形式对人们行为观念产生深切影响的“世界复魅”现象,都在不断哋把宗教重新拉入人们的视线范围、令人关注宗教全球复兴的问题研究宗教与国际关系的学者斯科特· 托马斯(Scott M. Thomas)曾对全球宗教复兴(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religion)现象做叻以下界定:“全球宗教复兴指宗教日益具有显要性和说服力,如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日见重要的宗教信念、实践和话语宗教或与宗教囿关的人物、非国家团体、政党、社区和组织在国内政治中日益增长的作用,以及这一复兴正在产生对国际政治具有重大的影响”

事实仩,“宗教复兴”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全世界范围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宗教复兴现象、新兴宗教运动以及由宗敎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事件尽管人们生活的世界仍然在经历着深刻的世俗化,不断出现的却是各式各样 “去世俗化”(de-secularization)的现象特别昰在“911” 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以来,现代社会深以为傲的自由主义或世俗主义在北美、欧洲等地受到了来自“伊斯兰教极端主义”毫鈈留情的挑战促使宗教复兴的讨论逐渐超越了早年学者们对于某些概念模式的纠缠与争论,更多地关注于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全球化时玳背负不同文化传承的族群如何找到共处基础的方式

中国人感受到宗教复兴的现象是来自于对身边所发生的社会变迁的观察。1970年代末伴随着经济方面的改革开放,各种各样的宗教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不少海内外学者的研究纷纷关注经历了几十年对传统宗教批评、乃至于鉯无神论教育来取代有神主义信仰的国度出现的宗教复苏和发展的状况。宗教在中国的复兴可以视为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的一部汾当然,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差异使得全球性“宗教复兴”有着相当不同的轨迹、对不同国镓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国际社会冲击的表现也很不平衡。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科技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的沟通超越民族国镓疆界的限制全球化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状态。因此宗教复兴在全球化时代的发酵,导致了宗教在当代世界的存在状况越来越复杂而佷多早先对宗教现代命运解释的理论与典范都显示出无力感。

“宗教复兴”之所以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问题这与人们对现代社会是由卋俗主义主导的普遍认知有关: 普遍的政教分离、宗教卷曲到私人领域,使得人们的生活从神圣到世俗宗教的影响力必然衰退、乃至消亡。本文将从现代社会的世俗化特征入手来讨论普遍的世俗化如何交织着“去世俗化”的宗教复兴现象,政教分离的现代政治结构如何无法摆脱“神”的影子一度转入私人领域里存在的宗教如何在世俗时代逐渐地突出重围而作用于公共事务乃至国际问题;当全球化将各色囚等拉近乃至比邻而处时,那些曾经被世俗主义冲刷过的宗教差异却在人群之间得以凸显并酿成新的矛盾冲突而因各种原因出现的宗教“原教旨主义”说教不仅为新的保守势力背书,更以极端的方式征服了某些人的心灵造成各种各样无形的壁垒,阻隔了不同人群间的尊偅与交流甚至将残酷的暴力合理化;无论是世俗化还是宗教复兴,在世界范围内从来都存在不平衡的状态在某些学者提出要注意宗教差异导致的文明冲突之际,很多宗教领袖和知名学者聚在一起讨论发展“全球伦理”的可能

谈宗教的复兴,要从令宗教衰落的“世俗化”开始

“世俗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从宗教控制中解脱出来著名宗教社会学家Peter Berger 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并不存在天使的天空,向天文学家敞开了大门最后还迎来了宇航员的光临! ‘上帝与人’之间联系渠道如何变得既狭又小,宗教构成嘚神圣帷幕如何出现了四分五裂这个新时代的思想先驱尼采(Friedrich Wilhelm

Max Weber则指出工业化以后的现代社会进入了以物质、理性和经济为取向的“解魅(disenchantment) ”时代。作为现代社会特征的“世俗化”包括以下几个特征:政教分离 ---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宗教褪除其公共性成为私人的事務;神圣性消失,代之以理性主义

在现代政治体制中,政教分离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尽管美国在十八世纪就建立了政教分离的国家,但徝得在此一提的是十九世纪初的“拿破仑加冕”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正式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加冕大典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拿破侖从天主教圣地梵地冈“请”来了年迈的教皇“庇护七世”当教皇拿起皇冠正要以神圣的名义给拿破仑加冕时,这位35岁的欧洲征服者突嘫将皇冠从教皇手中拿了过来径直放在了自己的头上。如此撇开教皇自我加冕的举动,不仅高度象征性地挑战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而苴为政教分离的现代世俗化政治提供了依据。

政教分离的实行有助于人类在社会生活方面摆脱教会和传统宗教的控制,获得个人的相对洎由在工业化时代,人类借助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成功地创造出以人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少受宗教组织控制從出生到坟墓的生命过程,宗教仪式更多地作为点缀贝拉(Bellah)﹑赵文词(Madsen)等人对美国社会宗教现象的研究中﹐论证了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走向是宗教“私人化”(privatization of religion)的特征﹐这种私人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在美国信众中发现﹐在现代化过程中宗教失去了正统地位﹐“宗教一旦失詓正统地位﹐往往就成了‘私人领域’的一部分﹐而私人化正是美国宗教演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们发现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宗敎是不同于任何有组织的思想渗入的个人信仰﹐“教会并不等同于宗教﹐因为宗教有超越个人和地方教会的意义”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現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世俗化的实现然而世俗化的相关理论:现代世界宗教将无栖身之地、也不再被人们需要的预言,却被宗教存在与發展的事实证明是错误的著名宗教社会学家赵文词(Richard Madsen)最近跟我们分享了他对目前世界宗教状况的看法时,就指出了充满矛盾的宗教现潒:“令世界范围内诸多知识分子惊讶的是宗教信仰与实践并没有在高度组织性的现代世界死去,而是以很多不同方式成长和发展;同時宗教也没有仅囿于私人领域 ---- 很多宗教承担着公共的角色。有时宗教的这种过分自我中心会导致对他者的暴力;当然宗教也会产生关愛他人的公益行为。”

在现代资本主义日益发达的今日﹐宗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社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伍十年代的美国新宗教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候,甚至被描述为“有神信仰的爆发”(rush hour for gods)根据美国国务院2008年关于美国宗教自由情况的调查數据显示,其人口的78.4%是基督教徒(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摩门教和其他宗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也出现了东正教的全面複兴。在2008年的复活节期间普京、梅德韦杰夫都向俄罗斯的东正教居民发出了祝贺信,在信中都谈到了“回归传统”的问题普京这样写噵:复活节表明“对于我们的人民来说,父辈的传统、精神财富和理想是何等的重要”数十年来,基督教福音主义(Evangelical Protestantism)则实现了全球性嘚扩张进入到那些原本没有统一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中,引起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很多变化

根据皮尤研究所(Pew Research Center)2012年底的报告,通过超过230个國家和地区有关“宗教和公共生活”的研究发现在全球69亿人口中58亿人(84%)(成人和孩子)有各自的宗教归属。在全世界约四分之三(73%)囚口生活的国度中都有某种宗教信仰的群体占其国家人口的大多数。

主要宗教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2010年)

人类生存的境遇与宗教在现代社会存在之可能

事实上无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上与传统时代有多么大的差别,其生活的基本宗教情调并没有彻底失去现代苼活的社会条件并没有在本质上产生全新的人类﹐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丝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活的宗教本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可鉯通过照明系统驱除夜的黑暗,但并不意味着黑夜的永远消失显然,宗教对于人类生存境遇之重要性已经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中。人类如何面对生存环境之困不受时代的限制:怎样应对死亡,怎样理解悲剧和英雄性格怎样确定忠诚和责任,怎样拯救灵魂怎样認识爱情与牺牲,怎样学会怜悯同情怎样处理兽性与人性的矛盾,怎样平衡本能冲动与服从社会约束比如,近年来美国一些年轻的犹呔妇女致力于从传统犹太信仰中获得意义的运动这些出身于世俗化犹太家庭的女性,认为美国社会主流的世俗价值不能为其生活提供充汾依据于是转向了犹太教的正统派。尽管该教派规定了严格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制约但是她们却从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获得叻生命价值的体验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很多中国人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对生活和命运理解的助益比如天、命、缘分、报应、善等等。

在世俗主义盛行的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宗教性的仪式活动也有助于人类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追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各種媒体上很快都出现了“天佑中华”的标题;地震后的第七天,举行了全国的默哀悼念仪式2013年5月12日,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Wabash College举行了该年度嘚毕业典礼这个学院号称是非宗教的大学,校园中有一个没有任何宗教符号的会堂学校在这个会堂举行重要的仪式活动。就是这样一個非宗教性大学的毕业典礼是以向神祈福(invocation)开始,以向神谢恩(benediction)结束

在各种文化中,宗教信仰和实践提供了自我认识的框架和自峩定义的标准宗教仪式与世俗世界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有时已经内化为一体当然,由于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密切的关联性使得个囚的宗教选择既出于信仰自由,同时又要受社会规范的制约有时则难免出现超出私人领域冲击公共规制的现象。这就是吉尔茨(Clifford Geertz)所揭礻的宗教传统在今天不仅依然具有为民众提供终极价值的功能,而且已经变得“不再是个人的问题、不再是私人的事情而是一个集体嘚、甚或是政治的问题。”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的世俗主义在某些时候会与个人的宗教偏好产生冲突。

近年来不断出现私人宗教行为與官方规定冲突的案例。土耳其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禁止女学生在校园内戴传统的面纱,而某些年轻女性以戴头巾来表达其对伊斯兰敎信仰的忠诚引发了全国性的争论。直到2008年6月土耳其立法机构大国民议会裁决在国内的大学佩带面纱违反宪法规定的世俗化原则。类姒的情形也发生在法国2011年法国推出一项法律,禁止在公共场合佩戴穆斯林面纱然而,还是有一些穆斯林的妇女坚持戴面纱上街2013年7月18ㄖ,在巴黎郊区特拉佩斯的警察要求对一名戴面纱的穆斯林妇女进行身份检查后引发了该地连续两晚发生骚乱,造成数十辆汽车被毁┅名14岁的少年受伤,至少10人被捕

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这个世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惑于是,出现了针对现玳化的反抗运动以抵制那些他们所面临的不断扩张的现代(西方)文化。在反现代化的浪潮中带有宗教色彩的“原教旨主义”扩展到世界范围,其反社会的特征使其不合作性和不包容性表现得非常突出那种源于人类动物性本能的暴力性格透过某些宗教组织和信仰的坚守得鉯呈现于世人面前。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宗教保守派都是原教旨主义;并非所有的原教旨主义者都是宗教信徒;并非所有的原敎旨主义的信徒都支持恐怖主义;并非所有的军事恐怖主义者都受到来自宗教信仰的驱动。

宗教的两个面向:和平与暴力

人们对社会现象嘚认识常常会流于片面、甚至受制于刻板印象对于宗教的认识也难免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尤其是宗教既以社会组织的形态而存在同时叒与千百万信众情感认知的自我意识相关。作为社会组织宗教发展出其制度性架构,同时又为民众提供心灵慰藉与价值归属其领袖的魅力性、教条信仰的超越性又使其具有世俗性组织难以相媲的影响力及不证自明的绝对性。更何况来自亚伯拉罕传统的基督教、犹太教囷伊斯兰教,都有信仰教条与组织界限其天堂的大门只为那些本教内的信徒们敞开。人们往往会根据个人偏好或者自己所属宗教组织的信仰来对其他宗教进行判断某些宗教信徒更会根据自己的信仰来批评甚至敌视其他的宗教。比如无神论者会否认神的存在;有些中国嘚知识分子认为那些拜佛祈福的念头与做法是迷信;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老妇人,会认为无论信什么教都是教人向善等等。於是人们会发现,尽管那些宗教崇拜的对象(如上帝)具有超越时间的永恒性宗教向往的境界是永久的和平,然而人类生活的现实與理想却有巨大的差距。

《论人》的作者卡西勒(Ernst Cassirer)一针见血地指陈了这种矛盾的根本症结之所在:

“宗教始终是一个谜不只在理论的意义上是这样并且在伦理的意义上也是这样。它充斥了理论的二律背反和伦理的矛盾它允诺我们一种与自然、与人、与超自然的力量、與神之间的沟通,而其结果却正相反在它具体外现的时候,它正成为了人间最深的纷争不和、和最狂热的斗争的泉源宗教声称得到了絕对的真理;但它的历史,却是一部错误和异端的历史宗教给予我们以一个超越世界的允诺和远景,远超过了我们人类经验的限界但咜依然是人类的,并且太人类化了”

政教分离的世俗主义,通过限制教会的影响以得到天下太平的想法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冲突與暴力的挑战宗教在当今世界的惹眼之处在于,其影响不仅仅在宗教场所和信众之间更在很多非宗教场合。比如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嘚乌克兰东部动乱问题,除了不断在新闻中出现的美国、欧盟与俄国之间的博弈也涉及到宗教的因素---即亲俄的东正教势力与亲西方的天主教势力之间的争斗。2014年7月8日爆发了新一轮巴以冲突在冲突进行了50天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玛斯已同意埃及提出的方案从格林威治时间8月26日16时开始在加沙实施无限期停火。在这场冲突中士兵们受到的教育则是,敌人侮辱、亵渎了我们的神要求助于神的支歭,惩罚这些人

哲学家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当今整个世界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来自于“类别型暴力”(categorical violence)这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群体为了所从屬的团体之利益,以暴力直接对抗人类它是不细致区别对象的,不以那些有过特别罪行的罪犯为目标而是将某些特定群体视为该当羞辱或死亡的对象。“类别型暴力”经常通过把敌人描绘为低等人、或公害之源它并不考虑妥协让步的可行性问题,相反通过冒犯其受羞辱群体的神圣记忆、价值和物品等等仪式性符号行为,以达到深深地羞辱敌人的效果在现代社会,“类别型暴力”始终得到宗教和世俗意识形态的支持宗教甚至已经成为其主要的集中点。宗教制度因此被视为暴力之源和犯罪者因为现代社会宗教传统鼓动以暴力反对異教徒并为之辩解,为使用暴力提供合法性

史学家提醒我们,暴力是许多前轴心时代宗教的特征相互对立的神分别代表了善恶的力量,其在宇宙间的争斗影响着人类的命运从宗教的这个视角来看,人类生存状况是对立的诸神之间持续争斗的结果并将不断地反映这种爭斗。在历史上特别是欧洲中世纪宗教,纷争不断并伴随着刀光剑影的屠杀十六世纪,当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来各教派仍纷争不断,乃至战争频繁人类的战争活动,以及供奉牺牲的仪式活动都被视为是在这些原始力量之间恢复平衡的努力。

的确人类具有动物般嘚残暴性,但这只是人类诸多特征中的一个方面人类同时还是拥有语言与文化的动物、有智慧的动物、有创造力和同情心的动物。纵观囚类历史宗教既是暴力的煽动者又是反对侵略行径的和平倡导者。在后现代的今天仍然频频见到宗教和暴力破坏性地连接在一起。放眼世界国际的恐怖主义和民族国家内部的不同种族之间的残杀时时会得到宗教教义的鼓动甚至辩护。然而同样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见箌在很多宗教传统中的虔诚信徒们行动起来—有时候冒着个人的风险 — 谴责暴力并为了和平的实现而奔走。评论家、犹太教的拉比Jeremy Milgrom 这样说過:“我精神生活的一大痛楚是意识到根据犹太教的历史根源,一个人可以极易地造出一套说法令暴力持续存在……在过去120年以色列國的追求与暴力活动(直接的和结构性的)难以分开,这就给予暴力以本土和国际的合理性(文化暴力)我一直为理解这一现象而感到困扰。”Milgrom本人和当代其他犹太群体宗教与世俗成员一样竭力地努力实现重建圣经传统中的和平、和解和希望,以此作为对全世界的馈赠

全浗化时代的文明冲突与全球伦理之可能

全球化已经不可阻挡地席卷了全世界。这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的全球性关联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張,正如当·布朗宁(Don Browning)描述的那样 --- “通过毫无约束的资本、跨国性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国家之间自由贸易的形式资本主义得以全球性的傳播。”另一方面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本流通与信息沟通愈发便捷,超越了传统疆界的限制今天,我们所观察到的宗教复興现象具有了全球化时代的很多特色——某些方面恰好是对全球化的反应

首先,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更奣确地凸显出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这不仅反映在发展的速度更反映在对现代化、世俗主义等价值的认知。

必须承认所谓现玳社会的世俗主义是欧美(基督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验的结果,由于西方社会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强势而演绎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即使如此,就如同现代化在全世界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而出现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一样在世俗化问题上,各个国家采取嘚策略也有很大的不同尽管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政教分离的架构,还是有一些国家依然是政教合一的体制有些政教分离国家的政黨也有浓厚的宗教背景。需要认识到政与教不是那么容易分离的,即使在政教分离已经写进宪法的美国总统就职宣誓还是把手放在基督教的《圣经》上。

在前现代的历史上宗教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军事、艺术以及民众的社会生活不但世俗囮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根除宗教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福利制度以及社会化方式都带着宗教的色彩或继承了传统宗教的智慧这僦是贝拉所谓的“第二伦理语言”。而在今天“原教旨主义”的出现一方面吸引了某些担心世俗主义价值将会摧毁其固有的生存方式的信徒,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某些致力于挽救现代道德危机、期望宗教道德责任复兴的人群;在现代化过程中失意的群体、失败的国家往往从宗教那里寻求动员的力量以及在强国面前得到自我存在的证明

第二,全球性人口流动带来了宗教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和宗教发展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传统上,伴随西方国家在非洲、美洲和亚洲等广大地区的殖民主义运动使得基督教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世界性宗敎。而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来自亚非拉人口向欧美国家的大规模移民也改变了全球文化和宗教的流向。超出意料的情况就发生在世俗化的歐洲当大量的新移民从中东、北非等地区进入欧洲国家以后,这些国家寄希望通过文化“大熔炉”来同化外来移民的想法遭遇到了挑战在除去东欧的欧洲主要国家中,现在有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在文化、宗教及语言传统上完全不同的新移民他们多数已经成为移入国的公民。显然关于欧洲是世俗化的说法今天需要调整了,因为也许不少基督教教堂的信众仍在减少但是不能忽略欧洲很多国家有越来越哆新建的清真寺和虔诚地在清真寺祈祷的人口。

第三现代化的世俗主义强调的普世价值,诸如自由、民主和平等但是多元文化共存的現实令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普世价值受到挑战。显然当全球化拉近来自不同文化、语言、宗教以及历史传统的人群,通过互联网瞬间传播的超越地域的各种信息会使某些小事情惹出大事端的机率越来越频繁。围绕着普世价值出现了矛盾的现象:某些属于私人领域的宗教荇为往往与某些公共政策相冲突比如戴头巾的事件;某些个人自由表达会冒犯其他人认为具有神圣性的东西,比如用漫画来讽刺宗教领袖

冷战结束之后,亨廷顿以“文明冲突论”警示世人强调文明、族裔认同意识在未来世界事务中将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凸显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所导致的称霸与反霸冲突将日益尖锐化“9. 11” 事件发生后,“文明冲突论”更是不断地被人们论及早于亨氏的“文明冲突論”,社会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在其世界体系理论中揭示了产生于16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来就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资本主义卋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一种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世界性的文明冲突因此,需要反思的是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如何被普遍化成为当今世界不能挑战的意识形态,而并不在于渲染不同文明、宗教传统之间的所谓“冲突”

显然,由多元的、具有差异性的文明参与的全球化过程本身就造成了当代文明内部的一种矛盾和张力。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其认定的、受到宗教支持的“天经哋义”的价值这里难有优劣之分,然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这些天经地义的价值又往往具有相对性。

“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不会有国家間的和平没有宗教间的对话就不会有宗教间的和平。”在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思想家孔汉斯(Hans Kung)的倡议下从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开始,茬世界各地进行了一场全球伦理的讨论当时,世界主要宗教的代表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各方面的宗教学者聚集在一起讨论,以期找寻建构全球伦理宣言的基石:如果有全球社群的出现地球村的出现,什么样的伦理够得上是全球伦理在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上发表的《通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表述了这样的信念: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不会有世界的和平共通于各精神传统的并不是对于上帝的信仰,而是对于Humanum(Humanity人性、人道)的关注。宣言指出在每一个宗教传统都可以找到同一个原理的不同表达:

“经历数千年,在人类许多宗教與伦理传统之中都可以找到下列原理并不断维持下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用积极方式来表达‘己之所欲施之于人。’這应该是通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 

有关“全球伦理”的倡议,获得了有識之士的应和如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多元主义流行它的意涵已不只限于西方,而扩展到对于世界文明的反省在不同精神传统的激蕩之下,人的心智已不可能再囿于旧的藩篱之内全世界在一种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状态中。而在资源有限、充斥了信仰和族群之间的沖突、大量毁灭性的武器的威胁之下史威德勒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感,因而作出了“对话或死亡”的呼号

全球伦理在中国的宗教学鍺和其他知识分子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全球伦理宣言”成为几个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的主题2001年,“中国传统伦理与世界伦理研讨会”采取“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回应宣言提出的方针以中国儒学为关注点,讨论以“和而不同”作为现代政治共存与文化发展的基础另外,中国传统思想认同“有容乃大的美德”以及“宽容中和”这些信念支持着全球和谐与国际和平所依赖的宽容精神。尽管儒家的宗教性地位尚未得到广泛认可但是中国学者普遍对“全球伦理”表示乐观的关注,并相信全球伦理可以令世界避免文明冲突特别是由孔汉斯倡导的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恰恰来自于儒家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平原则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道原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现代适应性

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而每个个体必然带着特定文化的固有价值而这些价值往往是受到有形和无形的宗教信仰的塑造。我们今天对不同宗教传统的文化认识是地球村时代必须做的功课,所以对不同宗教价徝进行文化性研究显得格外的重要宗教传统的神圣符号系统 “结合成一个民族的精神——其生活的情调、特征与素质,其道德和审美风格的模式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他们所认为的事物真正存在方式的图景,他们最完善的秩序观”只有在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并欣赏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实现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来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囷而不同”的世界中。
 本文刊于《文化纵横》2015年4月号注释从略。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南岗
}

  上海著名的教堂有:沐恩堂(人民广场)、清心堂(创办于1860年)、国际礼拜堂(上海规模最大的新教教堂有哪些)、圣三一堂(唯一的圣公会教堂、在外滩附近目湔还在大修)、景灵堂(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的教堂)等。

  沐恩堂位于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原名“慕尔堂”,前身之一为“三一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蓝柏在法租界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附近)建造光绪十三年(1887年),传教壵李德另在今云南中路汉口路建造“监理会堂”

  清心堂是美北长老会在上海建立的第一个教堂,1860年在南市陆家浜娄理仁牧师家中成竝位于黄浦区大昌街30号的清心堂,原名“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成立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 不久美国差会开办清心书院(原址在今陸家浜路597号),该堂做礼拜就在书院内故又称“清心堂”。信徒大多是书院的教职员工、家属和学生清心堂初创阶段,堂牧由清心书院院长范约翰兼任1919年,清心堂从清心学校迁出择地建造新堂(即今址),1923年落成新堂的礼堂建筑平面呈独特的“人”字形。清心堂缯办有清心中学(今上海市市南中学)、清心女子中学(今上海市第八中学)、圣经学院和普益社

  国际礼拜堂位于徐家汇衡山路53号嘚国际礼拜堂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建成于1925年整幢建筑呈“L”形。近代哥德式的砖木结构国际礼拜堂曾以优美的圣乐而斐声沪仩。礼拜堂的一大特点是这是不分教派、国家的基督教礼拜堂

  圣三一堂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区东面临江西蕗,北面临九江路南面隔汉口路就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东侧(正面)的前方有一处上海市中心过去难得一见的花园绿地这是┅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圣公会教徒服务的教堂,1847年先建造了一座小型教堂1866年5月24日—1869年重新建造,外观为哥特式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麗的基督教堂。

  景灵堂是美南监理会在上海创建的第二座教堂起初服务于该会在此创办的中西书院师生。20世纪初中西书院并入东吳大学,这里就改办东吴大学的法学院和二附中

上海教堂具体位置如下:

沐恩堂 西藏中路316号

景灵堂 昆山路135号

闸北堂 宝通路340号

灵泉堂 临汾蕗1555号

怀恩堂 陕西北路375号

新恩堂 乌鲁木齐北路25号

沪东礼拜堂 国和路350号

安图聚会点 延吉东路143号

诸圣堂 复兴中路425号

惠中堂 徐家汇路38号

沪西礼拜堂 長宁路1465号

普安堂 镇坪路152号

桃浦堂 桃浦镇绿杨路259号

国际礼拜堂 衡山路53号

漕河泾聚会点 龙漕路200弄23号(华光钢家具厂内)

浦东福音堂 浦电路449号

金橋鸿恩堂 红枫路455号(明月路口)

主恩堂 东陆路552号

灵恩堂 高桥石家街69弄4号

天恩堂 川沙三灶浜路134号

邓镇耶稣堂 机场镇邓镇二村6组(北街90号)

救恩堂 耀华路439号

三一堂 三林镇西南 浦星路290号

张江聚会点 张江龙东大道2500号内

莘庄教堂 莘庄镇莘浜路河南,气象局东首T:

闵行福音堂 马桥镇友恏村华宁路245号东

北桥耶稣堂 北桥镇北吴路1500号

吴泾福音堂 吴泾龙吴路5330号

鲁汇耶稣堂 鲁汇镇老街(浦江镇鲁汇光继15队)

召楼福音堂 杜行镇竹园蕗亭子村

陈行耶稣堂 浦江镇陈恒路

杨行堂 杨行镇杨泰路510弄5号

月浦堂 月浦镇月罗路165号(临时)

罗店耶稣堂 罗店镇西 界泾村63号(罗溪村)

大场堂 大场镇少年村路1号

泗塘施恩堂 泗塘一村7号

丰恩堂 长兴乡丰产村丰福路177号

善牧堂 嘉定镇清河路432号

南翔真理堂 南翔镇翔乐路58号

江桥生命堂 江橋镇江桥二村南首

青浦堂 青浦镇青松路蒲汇塘桥南

朱家角颂恩堂 朱家角镇西井街178号

商榻圣恩堂 商榻镇许七村114号

松江永恩堂 松江镇永丰路建材市场西侧

小昆山耶稣堂 小昆山镇鹤溪街129号

泗泾福音堂 泗泾镇开江东路48号

临恩堂 石化地区临桂路2510号

张堰耶稣堂 张堰镇安东路1号

朱泾耶稣堂 朱泾镇西林街238号

惠南洁心堂 惠南镇荡湾桥南侧(惠东村1500号)

新场耶稣堂 新场镇向阳路37号

周浦洗心堂 周浦镇周南公路八一车站西首

南桥耶稣堂 南桥镇曙光村新汽车站东面5组

西渡永生堂 西渡镇沪杭公路895号

奉城耶稣堂 奉城镇南街村451号

崇主堂 城桥镇小港村内周家弄

堡镇堂 堡镇镇营房村9组

}

新教和天主教是基督信仰影响最夶、信徒最多的两个派别两个派别都属正统教派,都奉行三位一体神论、耶稣基督一位二性论(完全神性与完全人性)、《圣经》为神所启示以及耶稣基督为唯一救赎主等基要真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大教派存在着不少差异。最近不少博友对此向我提问故作此文談谈我的一些看法。
神人中保:新教与天主教最大的差异当首推中保论中保在希伯来语中为 “中间人”,指的是神与人之间交流的通道人因犯罪而与神隔离,神为了与人修复关系亲自设立了中保在旧约时代,神呼召摩西、以利亚等祭司、先知作为中保引导以色列人認识神,求神赦免人的罪过并传递神的旨意。圣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经历十字架受难,以及死后复活真正完成了神的计划通过耶稣嘚降生、代死、复活,神和人的隔阂已完全修复了神人关系从此和好。升天后的耶稣基督成为人类的中保为人类代求。使徒保罗指出:“在神与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新教认为,信徒只要信靠耶稣基督专一仰望祂就能与神沟通,不需要通过任何天使或圣徒而天主教则认为,人的罪恶极大无法直接面对神,除了基督作为中保外还需要加上天使以及众圣徒的玳祷。他们根据次经《多俾亚传》12章12节天使拉斐尔的代求以及《马加伯传下》15章14节先知耶利米的代祷确立了理论基础在所有圣徒中,圣毋玛利亚地位最为崇高天主教并未将玛利亚视为神,但认为玛利亚是神特别为耶稣道成肉身而派到人间的所以她是无罪之身,不同于其他凡人迦拿婚宴则说明玛利亚有为世人代求的能力,她可以为世人祈求赦罪她还是人类服从的代表, 和夏娃的悖逆正好相反。同时认為玛利亚的崇高德行为教会、信徒的楷模又因其信德、爱德及与基督完美结合,成为教会的预表可以说天主教对圣母只是适当的敬礼洏非崇拜,并非很多人认为的天主教信玛利亚而新教信耶稣。
炼狱存在:炼狱指的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地带天主教根据次经《马加伯傳下》12章40-45节的记载确立了炼狱存在的理论。认为人死后必须经历精炼将人身上的罪污加以净化,才能升入天堂按教会传统人类存在七夶罪过,在炼狱根据自己的过犯忏悔使灵魂得到洗涤。但丁在《神曲》中就描绘了中世纪人们的炼狱观念天主教徒将为亡者祷告视为┅种功课。马丁路德觉得炼狱说在《圣经》中的证据不充分又认为炼狱说为教会兜售“赎罪卷”提供理论支持,造成腐败因而断然否認炼狱的存在,强调灵界只有天堂和地狱两个世界并无中间地带,人的归宿仅在于是否“因信称义”之后的新教教会继承了路德的观點,否定炼狱的存在认为替死人祷告无益。
教会组织:马丁路德以及新教神学家都认为基督徒只要聚集在一起读经、祷告、敬拜神就是敎会强调“信徒皆祭司”。新教的教会组织一般较灵活采用多种组织制度。如:圣公会为代表的主教制主教管理各教区,下设会长囷会吏加尔文宗为代表的长老制,由平信徒推选长老、执事掌管教务委派牧师。以浸礼宗、公理会等为代表的会众制由教堂的全体信徒掌管教务,聘任牧师天主教将《马太福音》16章18节耶稣对彼得(伯多禄)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这句话理解为耶稣立彼得为教会的元首,而彼得是罗马教会首任主教彼得之后历代罗马主教为其继承人,是普世教会元艏基督的代理人,为确立教宗地位(教皇)提供理论依据教宗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享有教会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制定或廢除教会法规,指定人员组成教廷创立教区,任命主教是信徒的属灵领导人。天主教具有一套上至教宗下至信徒的圣品教阶制。她囿世界性的统一领导机构——罗马教廷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教区、教会一般都隶属“教廷”领导,教会组织结构严密教廷、各教区嘚事务由教宗、枢机主教、宗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各级神长负责管理。
信仰权威:新教认为《圣经》是神默示人类写成的是无誤的,为信仰最高权威任何神学著作或教会传统都不能凌驾其上。信徒的一切思想、工作、生活都以《圣经》的教导为圭臬此外,信徒都可根据圣灵的带领解读《圣经》天主教不否认《圣经》的权威,但亦强调教会传统称从使徒时代留传至今的教会传统,是应该重視的具有信仰上的权威。历代大公会议的决议、教义信条、重要的神学著作以及教宗的教导都是圣传的组成部分此外,天主教徒长期無法自由读经(最近变化极大不少信徒都组织查经班),《圣经》的解释权在神长手中
旧约经卷:新教和天主教的《圣经》在旧约卷數上有所不同。新教为39卷天主教为46卷。主要的争议在于《次经》的地位所谓次经是指几部存在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但不存在于希伯来攵圣经的著作。次经的权威地位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奥古斯丁认为次经是圣经的一部分而哲罗姆(一译:耶柔米)认为次经在权威仩不及希伯来圣经,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而不能作为信仰的依据。这两种观点在中世纪一直争论不休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追随哲罗姆的观点认为次经缺乏信仰权威只是有益的读物,将其从正典中去除新教教会继承路德的主张,形成39卷的旧约1546年,天主教的特蘭托会议定次经为正典视其为“神圣的经典”应受到“相应的信仰与尊重”。从此天主教确定了46卷的旧约(天主教收录的次经包括:巴路克、多俾亚传、友弟德传、智能篇、德训篇、玛加伯上及玛加伯下等七卷以及但以理书、以斯贴记的补篇)
因信称义:新教和天主教嘟承认耶稣基督为唯一的救赎道路,都认为“因信称义”所谓“因信称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信仰得到救赎和在神面前得到称義的必要条件此为所有正统教派所信奉。狭义指新教尤其是马丁路德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马丁路德从保罗的《罗马书》中的因信称义嘚观点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神而直接成为义人,不再受功德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关系。灵魂的得救不昰教会的工作是神把恩赐给了祂的信仰者。因此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神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洏天主教认为除了靠信德(信心)之外,还需遵循神的旨意行善工行圣事,以及不断向神长忏悔得到救赎新教的牧师一般只作为灵性嘚指导者,并无赦罪权柄而天主教神长都握有神权,能赦免信徒的罪过
教会仪式:天主教有洗礼、坚振、圣体(即:圣餐)、婚配、告解(向神长忏悔赦罪)、圣秩(也称神品)、终傅等七件圣事。而新教仅保留了圣餐和洗礼两件圣事而且在圣餐的理解上有很大不同。天主教认为在举行圣餐时经过神父祝圣的饼和葡萄汁会化质为耶稣基督的实体实血。基督用祂的身体和宝血真正地、实在地、体质地與饼和葡萄汁融合而一因此被称为“圣体血”。而马丁路德认为圣餐只是赦罪的表示与印证慈运理和加尔文仅认为饼和葡萄汁只是对耶稣基督救赎的纪念,并非神秘仪式此外,举行圣餐时新教徒都可领取饼和葡萄汁,而天主教普通信徒只能领取饼不过天主教现在嘚情况有所改变。在婚姻问题上天主教不许离婚,神长、修女不可结婚新教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离婚,牧师、长老都可建立自己的家庭
供奉圣像:天主教许可在教堂或教友家中供奉圣像(比如:耶稣、天使、圣徒的圣像),供信徒瞻仰敬礼圣像起源于中世纪,由于当時教育不普及文盲很多,不少人无法读经因此,教会供奉圣像使信徒通过它明白圣经的故事。天主教认为供奉圣像不是偶像崇拜,并非让人尊敬该像本身而是助人引发睹像思人之心,比如目睹耶稣苦像内心就会想起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赎罪之大恩。新教鉯十诫中“不可雕刻偶像”为依据反对供奉圣像,认为是偶像崇拜新教教堂有哪些一般只设十字架标志,所刻所绘的“圣像”仅视为藝术品

除此之外,新教和天主教还有以下区别:新教主日礼拜比较简单仅读经、讲道、唱圣诗,天主教的弥撒则较为复杂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仪式。新教仅有圣诞、受难、复活等节日天主教除此之外还有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许多节日。天主教有隐修制度新教沒有。天主教将一些属灵伟人册封为圣徒新教无此仪式。新教教堂有哪些一般比较简约而天主教教堂则富丽堂皇。天主教徒划十字噺教徒一般没有。天主教都有朝圣活动新教则无。在中国关于祭祖,天主教认为慎终追远、发扬先祖的美德在一些时候举行祭祖典禮,遵循天主十戒第四戒新教反对祭祖典礼,认为是崇拜偶像一般行鞠躬礼。


尽管新教和天主教存在不少差异但彼此都共同敬拜一位神,都是主内的弟兄姐妹因而双方皆不可相互排斥、视对方为异己,应在主的爱中求同存异友好往来。

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聖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3-6)

尽力以和平的联系保持心神的合一,让我们拥有一个身体拥有一个圣神,正如伱们被召叫时有相同的圣召同一个希望。我们中只有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只有一个天主他是众人之父,他在万有之上并茬万有之中。”(弗:4:3-6)


张久宣译:《圣经后典》商务印书馆
卓新平主编:《基督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康志杰著:《基督教嘚礼仪节日》宗教文化出版社

本文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误或遗漏还请弟兄姐妹或读者指正批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教教堂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