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有必要学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语吗?

  诗128:1(上行之诗)凡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便为有福

  诗128:2你要吃劳碌得来的,你要享福事情顺利。

  诗128:3你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你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

  诗128:4看哪,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

  诗128:5愿耶和华从锡安赐福给你;愿你┅生一世看见耶路撒冷的好处。

  诗128:6愿你看见你儿女的儿女;愿平安归于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

  申6:4“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啊,伱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

  申6:5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申6:6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申6:7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申6:8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

  申6:9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弗5:22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

  弗5:23因为丈夫是妻子嘚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

  弗5:24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

  弗5:25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弗6:1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弗6:2-3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弗6:4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關于家庭、婚姻,我们最先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幸福、美满的婚姻或家庭”其实,很多时候家庭与婚姻的“幸福”成为现代基督徒嘚一种迷信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基督徒,只要在基督里就必定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会有幸福且美满的婚姻而且,大多数基督徒眼Φ的“幸福”只停留在物质丰富、身体健康、家庭和谐、生活美满若是遇到不顺利的事,往往会影响他的生活及信仰本文,我们需要從圣经中关于“有福”来思考基督徒的家庭观笔者的理念根基乃是敬畏耶和华,遵行

}

原标题:基督徒常用术语知多少

随手君:基督徒跟人交谈时,如果过多使用“术语”会导致对方一头雾水,更不易接受你的观点无论是聊天,还是写文章不妨尽量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或者能把“术语”解释得浅显明了

出现在《圣经·新约》里,希伯来语的音译,翻译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表明耶稣生活在人当中。施行拯救和审判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说明耶稣降生的事实。

天使对约瑟说:“……你要给他起名耶稣……人要称怹的名为‘以马内利’”(太1:21~23)可见这个词是代表上帝借着耶稣降世表明他与人同在,意义深远

“有空吗?欢迎参加我们的‘查经’班”

“查经”,简言之便是查考《圣经》但是,当教会提到“查经”时是有更特殊的含意的通常指一群人在一起查考《圣经》,而方式大概有三种:

一是讲员式即有一人主讲,可能是某段经文也可能综合数段经文,这种方式着重于经文本身的了解和《圣经》一贯的思想偏重神学体系。

第二种是依循已编好的材料来讨论

第三种则是选定一段或数段经文后,大家自由提出自己读完的收获后二者人數不宜过多,通常第组五到八人惯称“小组查经”。

有关查经的一句名言是:“字句叫人死唯有经意叫人活”,所以要深入了解经文嘚原意用以作为生活准则。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至于《圣经》里到底说了什么让人如此费心查考?抱歉三言两语说不完,您还是去参加“查经班”吧!

(随手君注:我一开始接受福音时有姐妹邀请我参加“查经会”,我误以为“茶经会”以为是“喝茶,品茶”之类的活动经过一番解释,后来实际参加过之后才弄明白)

“喂!张姐妹啊,今晚有没有空您初来教会,我们想去'探访'您不知道方不方便?”

“探访”是教会中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可是初来教会者恐怕仍对这'专有名词'心存疑惑。说穿了"探访"不过是探望、拜访而已,可是为何会发展成一种教会特有文化呢这是因为教会很强调彼此相爱,若是新朋友或是有会友生病了、结婚了、有困难……我们自然会表示关心而登门造访一番又因我们的关心,照顾是带着由上帝而来的福气所以基督徒的互相探望就成了一种恩典的流通,而多数的探访也会以祷告作结束

正因如此,“探访”也就有别于一般的“串门子”无论是拜访的方式、谈话的内容都含有信仰交流嘚目的。所以若有人说要“探访”您这是您的福气喔!

常听基督徒在谈话中交通来,交通去的好不自在,然而什么是交通呢

照《圣經》的教导,这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基督徒生活内容《圣经》吩咐我们彼此相爱,要有群体交往生活《圣经》是很重视信徒互动生活的,所以常说你们要彼此这种有来有往的互动、交谈便是人要和人们交通一下便是指他依上帝的教导要和我们分享生活经验,并愿聆听我們的回应这个方式本可译作交谊,但为了与一般的游乐方式区别交通便成了基督徒的专用术语,专指基督徒交换生活体验

交通的内嫆可以是信仰的,也可以是生活的但别忘了它是一种互动,否则若只是单方面发牢骚恐怕以后别人再也不敢跟你交通了。

(随手君注:“交通”这个词还是很奇妙的英语里Communication,既有交通运输也有交流沟通的意思。)

来到教会的亲朋友可能都有这种经验听别人左一声“同工”,右一声“同工”叫得挺顺口仿佛大家理所当然一定会懂似的。其实“同工”真的是很浅显的词,就如一般在工作中互称“哃事”或“同仁”一样只是《圣经》有此称谓,所以教会中即以“同工”互称为什么叫“同工”呢?是指教会中的基督徒一同为上帝笁作这和一般公司行号的“同事”自然有所不同。

而同工除了指某些为上帝工作的人例如:牧师、传道、干事外,也可以指“一同为仩帝做工”所以您可能会接到邀请在某件事上一起“同工”,可是也许您并不是教会的“同工”。像这样同工的用法很广泛,可以指透过正式邀请设立的某些人也可以指有心服事上帝、一起配合的人,说不定您会发现不久以后您也在不经意间向人介绍:“您好,峩是教会的同工×××……”

“本教会周日上午有主日学欢迎参加。”

“主日学”礼拜天不是放假吗?怎么还要上什么“主日学”

如果说成主日学校,也许就容易懂了“主日”者,周日也为什么叫“主日”呢?很简单因为这一天是要去敬拜主的日子。“主”者萬物主宰也,所以敬拜主的日子就是主日也就是周日(这就是为什么您不容易在周日邀请基督徒朋友也去玩的原因,请体谅)

至于这些人在主日去教会学什么呢?小孩子多是听《圣经》故事大人们则有程度不一的内容,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现象无所不包。目的是为了從各种角度认识上帝当然《圣经》的研究仍是重头戏。主日学提供我们在一般学府学不到的东西唷!您不信请来试试吧!

(随手君注: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同学,他妻子信主他还不信主,但他非常赞赏教会的主日学能让孩子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和品德教育。)

“下周將有一位姊妹来人们中间作见证请大家多邀请新友参加!”在教会里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作见证”是专指一个人向别人说明上帝做的┅些奇妙的事或者是叙述某些事件与人物带给他的影响,但必须跟基督信仰有关才行所以当一个人作见证时,多半是告诉别人他认识仩帝以后的改变或是说明他接受信仰的原因和过程,由此可知作见证是一种经验的传递与讲道大不相同。

大部分的人都满喜欢听见证嘚一方面因为有很高的故事性,一方面这是别人生命的经验更显出信仰的真实和踏实。其实真正的基督徒每天和上帝都有活泼的亲密關系此外,好的品行也都是“作见证”喔!

在教会的聚会中常可听见如下的报告:

“今天有些‘慕道友’在我们当中,我们请他们先洎我介绍”

然后你就会看见一群人东张西望寻找“慕道友”,而“慕道友”通常也不知道自己就是“慕道友”旁边的人推推他……

“慕道友”的确是个不容易明白的用语,“友”者朋友也,“慕道”者渴慕真道也,“慕道友”简言之就是追求真理的朋友但是,如果台上的人说“请追求真理的朋友们自我介绍”恐怕也不太奇怪了听惯了,倒觉得“慕道友”的确是既文雅又友善的称呼可惜不容易竝刻听懂,所以很多地方守可选择“新朋友”代替“慕道友”不过,二者毕竟有别因为新朋友也可能只是来看一看,不一定是为“慕噵”而来而“慕道友”则是有心想认识信仰的人,所以教会为了慕道友就开了“慕道班”有系统地介绍信仰的初阶。

“我是一位基督徒我愿意跟你分享我的信仰……”

《圣经》上记载,相信耶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这个地方开始的而原来的意思是“小基督”,中文翻作“徒”也很容易明白至于“基督”则是“君主”的意思,所以啦这可不得了,基督徒不就成了“小君主”吗可惜,当時耶稣被称为基督却是轻蔑过于尊敬因为很多人不想信他是天上的君王,直到他从死里复活这些相信他的人才放胆传这个真理,奇怪嘚是基督徒所到之处总是带来一些震撼和能力,也的确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直到今日,经过历代基督徒二千年来的耕耘“基督徒”已經成为一种“招牌”,代表诚实、有爱心和敬虔不过,提醒所有的基督徒千万洁身自爱免得砸了招牌。

有一次在教会中有一位会友好渏地问师母:“牧师呢怎么没看见他?”师母微笑以答:“牧师他去参加退修会了啊!”

“退休?他不是还很年轻吗怎么这么快就退休了呢?”

这可是真人实事哩!常听基督徒说参加某某退修会不明就里的人还真搞不懂。不管是“退休”或“退修”指的都是暂离工莋或熟悉的环境让自己好好休息,也可以充充电再出发换句话说也算是“整修‘内’部”了,如此一来当然会找一些山明水秀的场地“隐居”片时至于时间的长短可由教会或个人安排。

《圣经》说:“当遵守安息日为圣日这日不可做工……”

“哇!我最喜欢安息日叻!可以睡一整天了!”

安息日是教会中常听的名称,起源是因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他就“安息”了,因此上帝也吩咐人要六日勞碌工作而第七日要休息,这就是“安息日”(注:安息日是星期六是七日的第七天,七日的第一天是星期天)

照上帝的意思,安息积极意义不只是休息更是充电。而积极面的精神就是用这一天的时间与上帝一起享受安息根据安息日的意义,新约的基督徒在主日(星期天)休息和敬拜上帝为了纪念这一天主耶稣从死里复活。

想想您的安息日怎么过呢?是不是上帝所喜悦和认同的呢!

在一次“交友与婚姻”座谈会中,牧师如此说:

“基督徒结婚的对象最好找‘主内的’不要找‘外邦人’,免得差距过大双方适应不良……”

会后,一位新来的朋友亦表示认同:

“我的看法和你们牧师一样我比较喜欢‘内向’的,不喜欢‘外向’的”!

“这……你误会了……”牧师说。

此时在旁的一位朋友立即自告奋勇的说:“你这位新朋友你误会牧师的意思了,这个外邦人不是指个性的问题而是指國籍的问题,外邦人就是外国人我同意结婚对象最好不是外邦人,因为文化差异国情不一样,生活起来困难会比较多主内就是祖国內的人……”

“不!不!不!”牧师急着说:“这……误会更大了……”

在教会中我们常听见用“外邦人”形容未信的朋友,“外邦人”這个词在《圣经·新、旧经》都出现多次,在旧约泛指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人以外的民族,在新约主要是指希腊人、罗马人,当然还是可以包括其他的非犹太人。会出现这个词,主要是区别相信上帝的和未信的民族,最早来说当然就指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人和非以色列有多尐基督徒人。

因为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人是上帝的选民所以其他的民族就成了“外邦人”。但是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人并未完成上帝偠藉他们赐福给外邦人的使命,反而骄傲起来这种民族优越感使他们在历史舞台中吃尽苦头,因为排他的结果就是排己

到了新约时代,福音由犹太人传向外邦渐渐地,“外邦人”不再是以民族区分而是以信仰区分,一个真心接受基督信仰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上帝的选囻所以,现在教会中所提的“外邦人”便泛指非基督徒了可惜,有部分基督徒也承袭了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人的陋习一说“外邦人”便有些许轻蔑的意思,这是非常偏差的态度

其实,从旧约到新约上帝从未排斥“外邦人”,《圣经》说他也是外邦人的上帝,他唏望他的选民将敬畏上帝的态度传给“外邦人”,正是所谓“闻道有先后”同时上帝的选民更身负“传福音”的重责大任呢!

每一个基督徒都曾经是“外邦人”,让我们一起关心尚未信主的“外邦人”吧!

“张弟兄你要小心,你虽是无心但是你这么做有可能‘绊倒囚’的。”

事情是这样的张弟兄某日应同学之邀,前往他家“吃拜拜”就食物而言,当然无颖但就信仰的意义则非同小可,于是牧师向他作了以上劝勉。相信这也是许多人在教会常听见的话——不要绊倒人

“绊倒”的用法,在《圣经》中确有明文提及于是就成叻教会特有的“信仰术语”,在《圣经》中提到的“绊倒人”倒是件蛮严重的事耶稣曾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禍了”(《圣经·马太福音》:十八章七节)耶稣用一个很具体的形容说,若有人使一个信主的人跌倒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他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可见身为基督徒要小心,不要贪一己之方便而“绊倒”别人

“这位张姊妹,有件事我想提醒你希望你不要介意!”

“不会!不会!你尽管说!”

“嗯——,我们基督徒的行为和信仰要相称这是圣经教导的。”

“哦——这个提醒很好,幸好我做事尛心翼翼。”

“不是啦!我是要提醒你你在你家门口放了一榇盆栽,不准人家停车这样不太好吧,容易绊倒人”

“绊倒人?怎么会我故意选这又高又大的盆栽就是让别人看见,不会绊倒的又不是小椅子,小盆栽……”

既说“绊倒”就难免要提一提什么是“跌倒”,教会中的“绊倒”当然不是指我们在聚会时坐姿不良或脚跷太高让后来的人摔了一跤而是说我们的某些思想或行为害人“跌倒”,這个“跌倒”是意味着让人对信仰起疑或起了反感甚至离弃这个信仰,或对信仰有错误的观念可是一个基督徒不仅为自己生活,也为叻“爱”的缘故要自我约束,作别人的榜样

而与“绊倒”人相反的,正是“坚固”人让人从我们身上得到激励。也许有人问那么,作基督徒不是压力很大吗的确,若出于被要求当然很痛苦,但若出于一份对别人的尊重和来自上帝的爱那么,这种“甘心的勉强”反而能让自己有更美的成长读完这一篇是否会令您跃跃欲试?加油吧!靠着主的力量试着去“坚固”别人可别“绊倒”人喔!

相信許多人曾被邀去“家庭礼拜”,而且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因为某些“家庭礼拜”不仅方式轻松,会后更备有茶点给人一种温馨的感受。

“家庭礼拜”是教会中顶独特的文化一般而言,可分对内和对外二种对内的多半是一种庆贺,例如:迁新居或新婚,甚至病愈、升迁……不论大小喜事只要有心与教会的人分享,都可以举办这种“礼拜”

对外则是纯为宣扬福音而举办的,因为邀人到教会不容易但是做几样可口小菜、邀朋友小聚则是常事,趁这个机会也请教传授人来说一些亲身经验,或请牧师讲一段《圣经》的话这种方式鈳以说是“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会后又可以彼此认识及交谈所以甚受欢迎。

至于作礼拜的内容自然不像教会这么严肃可以有影片欣赏、聚餐点心,总之目的是使人在最自然的情况下接触信仰。

某日有一位新朋友走进教会,拿起周报一看赫然印着:“肢体消息……”顿时如陷五里雾中,还以为是教会与医院之间的某些活动哩!

“肢体”是《圣经》的观念《圣经》教导我们,信徒如同一个身子只是分属不同的肢体,“因此以一个肢体受苦全身就受苦”来教导大家彼此担当,同时也说明基督才是“头”每一个肢体都接受“頭”的指挥。这样的关系耶稣也曾以葡萄树与枝子来比喻。总之大家是一体的,而这样的关系主要是从上帝而来,也因此有“主内”之称表明大家在主里面是一家人。

于是教会肢体各司其职有人是“嘴”擅表达,有人是“耳”擅倾听有人是“脚”擅探访,有人昰“眼”擅观察有人是“手”勤做事……一同配合便成了完整的身子,所以只要是真正接受这个信仰的人就能互称“主内肢体”了

基督徒一提起“重生得救”,便是“不知从何说起”状偏偏牧师又喜欢强调“重生得救”的重要,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好像“风”一樣,人们无法探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但确有其事。每个人都有从母腹出生的经验这是第一次的“生”,但一个人想进上帝的国则必须囿第二次的“生”(即“重生”)的经验这一次的生不同于第一次的地方就是:“重生”的生命由上帝而来。重生以后自然会弃旧更噺,生活方式愿意遵行真理向上帝承认过去所犯的错(所谓“认罪悔改”),并邀请耶稣进入心里那么,就会得着一份新的生命

不鈳思议吧?平心而论这还真的值得一试,您说是吗

“今天下午在中正纪念堂有‘敬拜赞美’的聚会,很棒唷!”

“听起来很不错是嘉年华会吗?”

“哦—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不是像原住民他们所办的什么矮人祭啊、丰年祭哇哟!那一定很热闹哟!我最喜欢看这種祭典的活动,不止歌声很美连舞蹈、服装也很美耶!”

“不是,不是不一样!”

“这个嘛!说来话长,要从古早古早说起”

“不會吧!敬拜赞美这个名词听起来很现代感耶,好像DISCO……”

稍微接触过基督徒的人一定会发现他们口里常常提“敬拜赞美”这四个字。(隨手君注:现在很多流行歌曲也用了类似的词汇。)

“敬拜”与“赞美”分别是《圣经》中很古老的名词了而不管是人或天使,敬拜嘚对象都只有一位就是创造宇宙的主宰,上帝也特别强调除了他一位真神以外不可另拜别神,因为根本没有别的神人只是用许多东覀“取代”上帝而已。因此“敬拜”形成《圣经》中很独特的观念,不只指宗教仪式的一种更是要人专心认定独一真神,就像孩子出於天性认定生身之父一般

“赞美”是人与人之间也常产生的互动,但《圣经》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在叙述人与上帝的互动其中,人对仩帝的赞美便是最常见的从上帝的创造万物到他本身的性情(比如:我们会赞美一个人说他很体贴,这便是赞美他的性情)都令人赞叹鈈已唯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以为上帝好大喜功好听谗言,便来一番阿谀诌媚毕竟敬拜、赞美都是出自对上帝的认识和发自内心生命的反应,勉强为之即索然无味了

近几年,透过有心人的推广加上成功的音效和曼妙的音乐,使“敬拜赞美”变成一种盛大的仪式這在国外很早就由潮流演变成一种派别了。下回您若有机会不妨前往参加但是别忘了,如果真的要参加可得出自内心喔!若只是看热鬧、凑兴头,甚至看笑话那就劝您别去喽!

在教会的祷告室,您可能听到下列祷文:“父啊!求你对付这个‘老我’好让我有你的生命……”

人性本善或本恶一直是很大的争议,但是二者都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基督徒常用“罪”形容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所以在教會就会常听见基督徒彼此劝告要“对付老我”这可能包含:您的大小姐脾气,或是背景造成的敏感、自卑或嫉妒……总之不是从上帝洏来的生命性情都可称为“老我”。

“老我”之“我”字即是将问题集中在自己身上先天遗传也好,后天学习也好都可能会造成生命Φ的某些遗憾。

你的“老我”会不会常出现呢《圣经》也教导我们要“更新自己”,愿意试试《圣经》的方式吗快去请牧师或者基督徒朋友吧!

“这礼拜的小组聚会,将讨论婚姻生活欢迎参加。”

“小组是不是会员制的?”

“小组”确实是被广泛使用的一个词什麼执行小组、策划小组,大凡一个组织中的小单位都可以冠上小组二字问题是教会里的“小组”又是什么呢?所谓“小组聚会”那就昰教会中很平常的一种聚集,大约三—十人不等在一起唱唱诗歌、读读《圣经》、分享生活经验,或者针对某个主题探计正如一般小型读书会,不同的是内容多信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连。

小组的优点很多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意见,并且得到关怀机动性又高,因此瑺被教会使用《圣经》里曾说,只要有二、三个人虚心求告上帝上帝就会在他们当中。这是很奇妙的参加“小组”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我们都是罪人所以需要上帝的爱。”

“又来了又来了,我最讨厌人家说我是罪人”

“对呀!我又没有人偷又没有抢,哪来嘚罪”

“基督教什么都好,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罪最不好!”

“你们误会了,基督教会罪是……”

“不管如何听到罪就讨厌何况,又被说是罪人对不对……”

上述对话大概是一个基督徒最容易和人冲突的模式之一。确实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相信,尽管人非圣贤但只偠痛下决心,人人皆可为尧舜加上中国人道德意识高,以不断自我提升之际宁愿去探讨生活,也不愿堂而皇之谈起惊心动魄的“罪”芓奉公守法之一介平民,何罪之有教会却一再用西化之观念指责我为“罪人”!

也许在争论下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圣经》对“罪”的定义:在罗马书中说罪是“亏欠上帝的荣耀”简言之就是“不像上帝”。这真是抽象吧!具体而言则是在言行、意念中不能保持潒上帝一样完美,这就是“罪”

“开玩笑,这可能吗那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您答对了《圣经》确实说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是罪人。于是有人说:“标准太严苛自讨苦吃嘛!”说的也是,好端端地谁愿意活在“罪”的压力下呢不过,年岁渐长人用尽方法也除不詓良心中的“罪恶感”,则是事实可见,不论律法对罪的定义有多大差异(各国法律标准不一)但人心对罪的实质仍有相当程度的认哃,而各衬教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个问题。

除去文化差异《圣经》中的“罪”其实正类似中国人所谓的“错”或“过”。而“世人皆犯罪”正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么一解释,阁下的气至少消了一半吧!

“用爱化解碍”是前些日子的社会活动标语《圣经》吔说:“爱能遮掩许多的过错”,所以教会既强调“罪”也强调“爱”因为在上帝的标准下,爱才是唯一的赦罪途径于是乎,“我们嘟是罪人所以需要上帝的爱”也就成立了,建议您下次有机会别排斥罪(这个字)多了解爱吧!

在教会的聚会中常听牧师说:“谁对這段经文有‘领受’,可以提出来分享”

到底什么是“领受”?说穿了就是接受,用在教会里则多半将对象指向上帝领受的内容更甴有形的物质提升为无形的力量,因此我们说“领受”上帝恩典、“领受”能力、“领受”教诲,而最常用的便是“领受上帝的话”了

除了从上帝“领受”以外,有时也会从别人“领受”那是因为有许多感受是上帝藉别人给我们的,所谓“彼此相爱、互相成全”就是這样只是,“领受”是非常主观的一不小心就会沾上霸气,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因此,切记从上帝来的“领受”一定是带着温柔和謙卑的这样说,您能“领受”吗

“先知?未卜先知吗可不可以请他帮我算命?”

“先知”是非常具有神秘性的字眼以致许多人都惢存羡慕。但实际上“先知”真正的意思却是“代言人”,在旧约历史中上帝常常拣选一些人担作“先知”,即上帝对他们说话后怹们再转告给众人,这个方式也称为一种“启示”启示的内容则包括预言、安慰和警告等。而先知所宣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都提忣上帝的救恩和耶稣的来临。

《圣经》中的先知系统在旧约后便停止了直到耶稣降生前,出现一位名叫约翰的施洗者他是耶稣的开路先锋,可谓“最后的一位先知”其实,上帝要对人说的话都已载于《圣经》中我们倒不必去羡慕别人,而应好好研究《圣经》哩!

“峩们要求主使我们作个有‘异象’的人不要作糊涂人,也求主给我们有国度的‘异象’不要心胸窄小。”

如果您到教会去保证常听箌这种话,而且保证您满头雾水

在《圣经》中很重视“异象”。因为“异象”的来源是上帝有其清楚的指示及意义,绝不同于“胡思亂想式”的白日梦

到了后来,这个词更广泛地被运用于教会中是因为它可被解释为一种属灵的眼光,更浅显地说“有异象”便是知噵该为上帝做什么,也知道上帝要我做什么所以,目前常用的说法有二种:一是“上帝给我一个异象”一是“我有一个异象”,这便昰广义的运用了

祝福您作个有“异象”的人,但可别把自己当成上帝了喔!

(随手君注:在一下营销型的公司经常使用“愿景”一词來描述他们的远大理想。)

“哇!你看李姐一看就知道非常‘属灵’,不像我当这么久的基督徒,还是没什么‘属灵’的气质”

去過教会一段时间的人都会发现,教会里不一定常争论对与错反而更重视“属灵”与否的问题。可是听来听去这似乎是一种极为抽象而叒艰深难懂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属灵”什么又是“不属灵”呢?一般人的观念总不免认为:面带微笑言语轻柔,举止有度……流露絀某种基督徒的气质就是“属灵”;若不然也得多多聚会手持《圣经》,目露虔诚的眼光唱诗或是皱着眉头,喃喃地祷告才算是“屬灵”。也因此长久以来这顶“属灵的大帽子”不知害苦了多少有心追求信仰的人。

在《圣经》里有一位相当“属灵”的人名叫保罗,但却有人攻击他“言谈不雅、其貌不扬”可见,“属灵”不是外在的

年近七十的刘婆婆相当热心,常常操着一口台湾国语到处却帮助人作媒有一天她在公园做运动的时候听见隔壁的王太太对对面的李太太提起她女儿的终身大事时说,“我女儿说最好是属灵一点的”

刘婆婆在心中暗喜,很热心的对王太太说:“没有问题啦!包在我身上”

隔了几天,刘婆婆在公园运动时很开心的对王太太说:“屬龙(台语)的很难找哟,但是我找到了你女儿属虎,那个男的属龙(灵)很速配哟!”

王太太:“啊!!!!”

“属灵”这个词的絀现是记在《圣经》中,而且多半和“属肉体”、“属血气”作一强烈的对比意即将我们这个人和所做的事件一种区别,看看我们所做嘚是否合乎《圣经》或是率性而为。

因此所谓“属灵”指的是一个人可以尊主为大,思想、言语、行为都不违反上帝的心意;而“不屬灵”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与自己的欲望妥协。一位基督徒应该是“属灵”的活出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属肉体”虽然相信上帝,却姠自我的罪性屈服

当然了,要作“属灵”的人是必须舍己的愿意与自己的旧我争战,说来虽蛮辛苦但却绝对值得,也是应该的

你吔希望作个“属灵”的人吗?千万别灰心你一定做得到!因为只要你愿意接受,上帝会赐给你一个新生命!

“母亲节教会举办爱筵请夶家踊跃邀请人参加。”

也许您也曾被邀参加这一类的聚会吧!参加的人每人带一、二道拿手好菜。不过爱筵并不同于一般“饭局”戓“聚餐”,关键便在于“爱”字早期教会便常有“爱筵”,《圣经》中却责备一些教会只有“筵”没有“爱”在《圣经》描述中,這些人只顾吃喝却没有照顾穷人的需要。

今日社会极少有吃不饱的穷人然而,“爱筵”的“爱”却依然重要因此,在忙碌的生活中藉着餐会达到彼此交流、关怀的目的才是最要紧的至于食物本身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没法子亲手做也可以买些可口小菜;如果做鈈出满汉全席,也不妨做个精致点心聊表诚意若是死要面子,就大失其趣了!总之“醉翁之意不在酒”下回请您多享受“爱”胜于“筵”喔!

《圣经》记载很久以前,上帝带领他的百姓出埃及时为了方便百姓赶路,就每天在旷野降下“吗哪”供百姓拣食据《圣经》記载,这种小东西味道如蜜是随处可拾的,不过却限定在日出以前要拾好,否则太阳一出来就熔化了;而且一定要每天早晨都来按量拾取,若想偷懒“屯积粮食”存到第二天就不能吃了,这是代表了上帝的信实和他的照顾但也说明了人的责任。

于是教会中现在便惯用“吗哪”来比喻“精神食粮”,更贴切的说应该是“灵魂的粮食”,那就是每天都要读《圣经》、祷告作为我们一天力量的来源。而用“吃吗哪”这样的形容可以更具体地让基督徒自省是否“每天”来支取信仰的真实力量,也提醒基督徒上帝依然每天关心、照料我们,一如数千年前按时降下吗哪供应他的百姓一样

“告诉你,林姐妹很有作媒的‘恩赐’”

“作媒为什么要有‘恩赐’,只要昰天赐良缘就好了”

“我也答不出来,不如去问我们牧师他很有沟通的恩赐。”

“恩赐是一种特别能力吗哦-我猜猜看!对了,是不昰最近流行的特异功能”

“恩赐”是教会中最常提及的词:“这人有美工恩赐,那人有探访的恩赐”名堂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教会儼然卧虎藏龙状,其实恩赐的意思很简单绝不如想象中的奇特,更甭提什么“特异功能”了

《圣经》中提到“恩赐”,原来的意义是“礼物”上帝赐给人不同的礼物,而《圣经》明文提出的恩赐包括:医病、行异能、说方言、翻方言、讲道、信心、辨别诸灵、智慧的語言、知识的言语等根据《圣经》的原则,这些恩赐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人和教会并且这些恩赐虽不同,却都是由独一真神所赐不是┅种属于地上的能力,而是一种属天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属灵的恩赐”。上帝给人不同的恩赐是希望人彼此配合也因此,没有一个人鈳说我有一种独立的恩赐,可已不与人配合任谁有再多的恩赐,他还是需要“爱”

既然恩赐是“礼物”,那么收到礼物应该是高興、感谢而没有骄傲,倘若有人应自己的恩赐而骄傲只是显出他的无知与幼稚罢了!尽管如此,拥有恩赐而自夸的人还是不少所以,《圣经》也吩咐人用恩赐要合宜不可滥用,要为自己的恩赐作个有智慧的好管家

就应用的智慧来说,我们有才干被主使用都是上帝賜的礼物,所以每个基督徒都会有某些“恩赐”的你是否了解自己的恩赐呢?请你珍惜、善用!

只要与基督徒相处一天你就可体会“垺事"这个词被用得多频繁,你可以听见人问:“最近‘服事’如何”或“你‘服事’多不多?”更听传道人呼召:“基督徒没有‘服事’昰不行的……”

“服事”虽然是人们熟悉的词但是在一般场合并未被广泛使用,反而是《圣经》中不断提到这个词久而久之,它几乎荿了基督徒的专用术语了“服事”本来就不带有任何深奥的含义,却与我们的生活十分有关《圣经》中提到“服事”,并非特指对上渧而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帮忙。

例如耶稣就说过:“谁愿为大就要服事众人”所以“服事”也可以说是以“爱”为出发点的服务荇动,对象可以是上帝由于《圣经》很强调彼此相爱的实际行动,所以这个词在教会中自然而然被广泛应用于是,无论是对人还是對上帝,统称“服事”

“中保”原意并不是“保证人”,而是“拉拢双方的人”或“审判诉讼的人”

《圣经》强调上帝和人之间需要橋梁,虽然这道裂缝是因为人先背叛上帝但上帝主动设立“中保”,恢复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旧约里的摩西、亚伦、约书亚等众先知及眾祭师,引导百姓更认识上帝并且也传递上帝要对百姓说的话。当主耶稣降世时这种长期的"中保意识"终于真正完成了,因为透过了耶穌的降生、代死、复活上帝和人的隔阂已完全破除了,象征神人和好

正因如此,耶稣死时圣殿的幔子才会由上而下裂为二半。《圣經》记载:主耶稣复活后在天上为我们代求。“在神与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

“呼召”是教會内运用很广的词,最常见的就属布道会中的“呼召”了如花巷教会周六晚的青年聚会,通常事奉人员会问台下的人:“有没有人愿意茬今天晚上接受耶稣作你的救主”这是其中一种“呼召”。

《圣经》里的确用了许多次“呼召”指的是上帝呼唤一个人做某事;此外,上帝也呼召整个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民族为的是在世上为祂作见证,上帝还曾经在夜里提名呼唤一个名叫撒母耳的小男孩呢!

而我们朂关心的恐怕便是:上帝还在“呼召”吗上帝确实仍在呼召迷失的人,呼唤他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所以“呼召”是指上帝在峩们心里感动我们,问我们是否愿意接受祂的能力拥有新生命,问我们是否愿意舍己走十字架的道路忠心地事奉他。

“年节将到教會将举行禁食祷告,请大家参与为新的一年各项计划祷告。”

“禁食”听起来挺恐怖的,好像是做错事体罚、不准吃饭才会出现的情形

翻开《圣经》,我们会发现《圣经》并未规定禁食但有关禁食的记载倒不少,像鼎鼎大名的大卫王在儿子病重时就曾禁食祷告以銫列有多少基督徒人历史中也曾出现一年禁食四次的命令,整体看来“禁食”倒像是满平常的,并且多半和祷告一并举行不过,到后來也出现了一批形式主义者称为“法利赛人”他们常常禁食而且让人看来面容憔悴,这种禁食法就引来耶稣的责备毕竟,禁食是为了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专心寻求和上帝的谈话,而非沽名钓誉

和朋友聊天可以废寝忘食,您不妨也试试向上帝“禁食祷告”!

“捆绑”茬日常生活只是个平凡的字眼但在教会的用语里却是蛮严重的情形哩!例如有的夫妻失去起初的爱,陷在婚外情的“捆绑”;有的青少姩失去方向陷在放纵自己的“捆绑”中;也有男人忘却家的温暖,而被事业“捆绑”……综言之“捆绑”是在失去平衡、失去真自由、失却人生的根、找不到真理的情形下产生的偏差行为。

万一被“捆绑”了怎么办呢?在《圣经》中耶稣说要进一家夺取物品须先绑住壮士,意即“捆绑人心里的恶势力才是释放的根本之道”因此,在教会中我们常听见在祷告中会求上帝捆绑撒旦、释放人的心俨然進行着一场无形却激烈的战争。

没有人的心灵是完全自由的除非我们已经捆绑了那无形的恶者。也许您现在有一个行动想让自己从某些“捆绑”里释放出来,事不宜迟快向上帝求助吧!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基督徒说“晨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圣经》中并未出现“晨更”这个词,但很强调清晨亲近主读上帝的话并向他祷告。

在初代教会和历代信徒中更有许多属灵伟人一再鼓励信徒清早亲近主。茬一些修会中修士们每早也有固定的仪式修行,所以“清晨的更新”在教会历史中已行之有年,中国的信徒用“晨理”一词来说明这種方式实在是很恰当

基督徒习于在一日之晨用一小段时间安静,或唱诗、或祷告、或计《圣经》、或默想方式很自由,时间也没有限淛总之,对一天的生活极有帮助

“一年一度的复活节即将来临,请大家邀朋友来参加礼拜”

“复活节?是不是要找彩蛋呢”

相信許多人对得活节的印象就是彩蛋,一如圣诞的马槽一般

事实上,《圣经》记载着耶稣受难是周五三天后,周日清晨有一群妇人依当时習俗带着香膏要去耶稣的坟穴(当地人死后并非葬入土中,而是放置在山穴里)不料耶稣的尸体竟不在了,而且有天使显现对她们说:“耶稣复活了”(后来众人才想起,耶稣自己曾说过他会复活)

因为太难以置信了,所以她们立刻去宣扬也引来他人前来探察。這就是为何后来大人们常蛋藏在四处让小孩找的原因因为蛋代表生命,彩蛋则代表复活的欣喜而耶稣复活后,也曾数次显给众看最後并在众人注目下升上天去。

“下礼拜将有圣餐请大家预备心。”

甲:“圣餐好吃吗?”

乙:“预备心是不是叫我们不要吃东西,留下胃口好大快朵颐?”

丙:“圣餐要交多少费用”

丁:“圣餐算是聚餐吗?”

当台上的牧师报告后台下的新朋友心里常会有这种疑惑,而当圣餐举行时更容易令道次参与者不知所措!

因为台上的牧师会报告说,尚未受洗重生得救的请先不要取用

这个时候台下就會出现这样的对白:

今日各教会中所举行的圣餐仪式大同小异,只是次数多寡较不统一而已常见是按月举行,也有隔周或每周举行的方式均依《圣经》中耶稣的榜样,惯称“守圣餐”

圣餐的起餐是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前“最后的晚餐”中所设立的。当夜主耶稣用饼比喻作自己的身体,用葡萄酒比喻作自己的血说明自己的生命是为众人舍的。当耶稣将饼擘开并和酒一起分给他的学生时,他便吩咐他們以后用这个方式纪念他并应该先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再去吃这饼和酒因此,圣餐最重要的意义是纪念主耶稣为我们舍命

一般而訁,中国教会多半以葡萄汁代酒然后以面粉(不加调味料)烤成小饼,淡而无味即取其精义而略其餐意,也因此每人食一小块,喝┅小杯而食者也必须是真正接受信仰者(通常以受洗为简单区分原则),以此提醒自己时刻做个言行合一的真基督徒

然而没有任何一種仪式能保证人内心的洁净,故圣餐虽是教会的主要礼仪之一但并不意味吃了饼就会有何等神效,也不会因喝了酒便徒生神力;而《圣經》也曾责备一些教会藉圣餐之由大吃大喝可见,仪式其次心诚第一。不过教会都很看重圣餐,因为许多人因此与上帝维持了“亲密关系”哩!

下回您到教会若适逢“守圣餐”时再也不用大惊小怪了,但是鼓励您及早接受信仰在“守圣餐”中真的与上帝很亲近喔·!

“末日追近了,你们要悔改”

“末日?地球要爆炸了吗”

“地球要爆炸了,我们不就死了吗怎么悔改?”

“地球不会爆炸啦!昰外星人来打我们世界才会末日啦!”

“不!不!是外太空人攻打我们的时候就是末日到了!”

“才不是呢?末日是……”

人类对于末ㄖ的来临一向充满了臆测与不安在教会尤其强调审判的观念,因此到过教会的人自然会在众人言谈之中接触到“末日”的观念,有有惢人更不发现最近几年在教会中流行的话题正是“末日的来临并其因应之道。”

《圣经》里的确具休描述了末日的景象大致含有两层意义:

一、末日是一段时期:这一层意义可用“末世”形容更加浅显,指的是在世界毁灭之前整个世界所呈现的乱象,包括各种旱灾、沝灾、气候变化和大小战争至于这个时期究竟有多久,则众说纷云

二、末日是指地球毁灭的那一天:这一层意义从字面就可以得知,當末日来临主耶稣会审判万民,然后会有一个“新天新地”降临同时这也是人类历史的结束。

据《圣经》的启示末日来临的确因为囚的罪,由于人的管理不当造成社会不公、人心财坏,甚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些状况使人类必须要接受上帝审判。

尽管末日是无可避免上帝却仍在寻找愿意向他顺服的人,因此《圣经》一方面预言末日一方面积极提醒人们要悔改、要警醒,不可醉生梦死只要回歸真理,重新回到上帝的怀中审判时自然不害怕。

也许我们已身处阶段离“那一天”也不远了,不知道您预备好了吗

“昨晚我梦见忝使向我显现。”

“你是说有一对翅膀手持仙女棒的可爱小女孩吗?”

在您的印象中天使是什么样子依据《圣经》记载,天使往往有恏几对翅膀而不只是一对同时天使是没有性别的(绝不是我们常见在喷水池中间嘘嘘的那种种雕像)。

天使的工作第一就是与魔鬼争戰,这个部分的天使长名字叫“米迦勒”第二个是“报信”,例如:耶稣降生时在旷野有一大队天使报信给牧羊人,这个部分的天使長名字是“加百列”就是他向童女马利亚显现的。第三个是“敬拜”有许多天使在服事上帝,有唱歌的是最好的乐团。

《圣经》称忝使为“服役的灵”而提起人为上帝的儿女,可见人的地位比天使更高所以,上帝的天使保护是千真万确的

哈利路亚希伯来语的音譯,用于敬拜中的欢呼意思是“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哈利路是“你们要赞美”而“亚”是上帝的名字。所以有一首基督徒耳熟能详嘚诗歌是“哈利路哈利路,哈利路哈利路亚,赞美我主”

?“祷告奉耶稣的名,阿们!”、“奇怪你们基督徒为什么祷告结束时偠说阿们呢?常听你们说阿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几乎是每次祷告词最后的“公式”基督徒也常说阿们,但阿们并不是结束嘚意思原是希伯来语,原意为“是上主”或“盼望是这样”。

在旧约圣经中多被用来同意别人的话不论是祈求或咒诅。它也是宗教禮仪的闭幕词而在新约圣经中,“阿们”也用在礼仪或经文上通常被译为“实实在在、确确实实”的意思,用在祷告结尾是请求上帝垂听我们的祷告而耶稣常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以这是个很慎重的字词

因此,当你们在祷告结尾时别忘了诚心地求上渧垂听,好好地说:“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
杨小凯:我认识基督教的三个过程

接触基督教我第一次接触到基督教是在监狱里那时候,我的同房有一个基督教徒他被关在看守所。他在监狱里的行为使我非常感动:怹尽量帮助别人每天早晨祷告,在迫害面前一点也没有害怕、恐惧他在被判刑之前还为我们祷告。他说是上帝让他去承受苦难

1983年我詓美国了。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压力很大对教会的事情没有什么兴趣。但是我太太(小娟)为了学英语就去了查经班。查经班那些人给叻我很深的印象我第一次感到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爱。

当时小娟没有一点英语基础,基督徒当时帮了我们很多忙帮小娟找工作,帮她学英语这些在我们从大陆来的人看来,真是无缘无故的爱找不出一点利害算计的理由。

与当时其他出国的人相比我相对地不太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当时不太相信唯物论这些东西相信历史唯物论可能是不对的,对宗教不会太抗拒

但是,我是一个深受理性主義影响的人总是从理性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宗教信仰。

我们从美国搬到澳洲来以后1989年我们去了教会一年,这一年我就去研究基督敎的社会功能

当时有一篇文章叫做《宗教的经济学》,我当时的态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了解基督教看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鼡,看它本身的运作在经济上是怎么样维持的

那一年,我基本上每个星期都去教会一方面是因为我这个人本身对任何东西都没有成见,觉得要了解一个东西先要爬进去,再爬出来;另外我当时就觉得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基督教文明是什么,包括从学习西方语言中了解基督教文明

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从经济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基督教在经济史上起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后来我有了信仰以后,要找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最好的证明,一个是教会存在了两千年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治组織,任何一个意识形态连续不断地存在两千年,这是很难找到的

我们也可以说还有别的宗教也存在了很多年,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來说,在经济上能够使一种社会秩序不断扩张的只有基督教。

哈佛大学的教授Shileifer等人也作了一些经验性的研究

他们把经济表现和意识形態作回归分析,发现有些宗教对经济起着阻碍作用;有些宗教像基督新教,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和平----圣经里说的永久和平和公正秩序----起著促进作用。

它起的这个作用是很复杂的跟我们中国人信的历史唯物论是完全不相同的。

一些经济史学家比如说North,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宗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道德准则决定了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行为。这个东西决定政治游戏规则决定法律制度和经济表现。经济表现在一个国际竞争环境中就会反馈过来使意识形态发生变化。这和我们大陆来的人相信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很不一样的

这僦是我的第一阶段,从理性的角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找到很多证明,证明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新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支持像哈耶克说嘚“不断扩张的社会秩序和公正”的东西

对不相信上帝存在的人而言,这个就是证据证明上帝的存在。Shleifer及同事作了些经验研究凡是噺教文明占优势的国家,它的宪政秩序、经济表现就好

比如说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澳洲荷兰、英国也是新教占优势的地方,这些国镓(除荷兰外)它们的文明,它们的法律制度是普通法它们的经济表现就非常好,它们的秩序就不断扩张我们今天所说的新教占优勢的这些地区,都是从英国那个早期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很小的岛在一千年之内发展起来的。

它就是一个历史证明从社会科学来说就是這样的,从客观上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

第二阶段 开始克服对社会科学理性的迷信

刚才我说,我虽然承认基督教的正面作用但偠让我相信基督,人死了可以活信主可以得永生,根本不可能因为我还是一种理性的、崇拜科学的态度。

后来我就读了一个很有影響的经济学家哈耶克的书,他对宗教的分析使我受很大的影响

他认为,宗教不是一个理性的东西但是世界发展的很多重要的东西都不昰理性的。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说妈妈爱孩子,不是理性的从个人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妈妈不应该管孩子但妈妈爱孩子,这對人类的生存是最关键的不爱孩子的妈妈就会绝后。  

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说,我在念博士的时候当时还没有过资格考试,还不知噵能不能拿到博士学位能不能在外国留下来。

当时我的太太就怀孕了。

如果你从一个理性的角度计算成本收益分析你可不可以承担嘚起?当时我们可能要回中国,我们已经签了约只能生一个孩子。回去以后会有什么后果这种理性计算的最优决策,用经济学的话說就是效用最大的最优决策,就是绝对再不能生孩子了

但是,我太太去查经班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她就说我们不能堕胎。现在想起來这个决策真正是太好了,但是它绝对不是以理性为基础的

这些东西我们还可以举很多例子。

世界上的制度是从宗教来的不是从科學来的。这些东西都不是理性的后果所以,按照哈耶克的讲法如果迷信理性和唯物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浅薄成为永远长不大嘚社会,要认识到宗教和非理性的东西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就不会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基督教而是像妈妈爱孩孓,像我们的祖先喜欢讲话他就有一种冲动去信这个。

有了信仰很多东西就会产生。

不同的动物信不同的东西如果你信翅膀,老是想动翅膀后来变成鸟了。人们迷信不同的东西就会发展出不同的东西。

你为什么要去信基督教你为什么不去信佛教,它也是信仰吔是非理性的,它也会产生一个文明就是佛教文明。这又回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问题有太多的证据证明,基督教新教文明是别的东西根本没法跟它比的

有人也许会说,现在基督教文明是最有潜力的过一千年、两千年会不会还是基督教好呢?两千年、三千年后还有没囿基督教呢!

我想引用哈耶克的观点

哈耶克说,我们人类生活行为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比如说,我们今天在这里和和平平的生活昰因为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共识,比如说偷东西要受罚我们有这种共识,有警察抓小偷没有这些东西,你会想象不出社会会怎么样

比洳洛杉矶大地震的时候,警察突然就不灵了有那么多人在大街上抢劫,美国那样的一个社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在那一个短期內就完全退到了原始社会。

实际上我们不了解我们这个制度有多复杂它是建立在很长期的历史、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

所以一個宗教意识形态形成一个东西,你不能像有些人那样老想改革,创造一个新制度他们老是喜欢讲制度创新,这个制度创新是一种非常呦稚的看法

你是没法创新很多东西的,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等很多东西约束的

没有这个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觉这個社会会乱到一塌糊涂一个真正了解制度的人,他不会老是说要创新、要改革他会说要尊重传统。正象普通法尊重先例一样先例就昰法。

这个世界上传统是很重要的在长期历史上经过筛选的意识形态真正成功的,这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你不能轻易的用另外的东西來代替它。而且成功的东西往往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要人们服从权威,老老实实交税也是尊重传统的。

哈耶克觉嘚传统起重要的作用财产权、意识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制度是多么复杂的一个事情那些激进的改革、革命,制度创新往往是给社会造成灾祸的我看了哈耶克的这些东西以后,就对宗教有一种敬意

第三阶段 从哈耶克的社会科学的 理性 追踪到 信如果一个囚不是从理性来相信宗教,以前我会说他迷信没有受过教育。我现在会尊敬不是从理性来相信宗教的人们

从我个人的经验,当你年纪夶了会发觉迷信理性往往犯错。

这里讲个笑话经济学家,包括得诺贝尔奖的他们的经济决策常常错得一塌糊涂,经常会亏钱卖房孓最便宜时卖,买房子最贵时买

反而是他们的没学过经济学的太太做出正确的决策。

你有了很多这样的经验你就会发觉太太们有良心,或者她有时候看起来和你的精细计算不一样但是她们有时候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个时候你就会慢慢地对非理性产生一种敬意你就不會像刚出国的时候那样,说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以这样一种轻率的态度来看待她们

哈耶克的宗教思想实际上还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想法。

他说宗教就像一个万花筒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长期的国与国竞争中,那个最有利于自发秩序扩张的意识形态就会胜出。

他比较了法国的天主教和英国的新教天主教对人的行为都有一些跟新教不一样的地方。

它就影响到制喥和法制他们的国家(法国)就老是有革命、动乱,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搞不好相互斗来斗去。他每发生一次革命就会把殖民哋卖给英国人,他的秩序就不能扩张

新教就没有这些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她的游戏规则,就适合社会的持续和平和正义的持续扩张

┅个小小的英国,法国人根本看不起的英国最早的国王都是住在法国的,他不愿意住到英国去最后的结果是世界上都说英语,不说法語法国人像中国人一样,不服气他们老想讲法语,开全世界法语大会但是有什么办法?

这是哈耶克的观点当然哈耶克的东西比这個深刻多了。他对唯物论对一张口就是改革、就想制度创新的态度是有很深刻的批判的。

我信仰的过程与我对基督教和宪政关系的认识囿关

我所说的宪政不是指宪法或民主政治。世界上有三个国家(英国新西兰,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无成文宪法而有宪政其中英国是世堺上最早和最成熟的宪政国家。

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成文宪法而无宪政

英国1688年之后就实现了宪政制度。宪政制度在当时来说并不是┅种民主制度而是一种共和制度。

所谓共和制度就是参加选举的主要是一些上层阶层只有少数有钱缴税的男人才有选举权,因此你很難说它是民主的

但它是“共和”的,就是说有分权制衡制度有确定,公平透明,非歧视的分配权力的游戏规则特别是权力转移的規则;政治上没有垄断,有进入政治的自由政党自由(结社自由,所有政党和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禁止政治和宗教迫害

英国1688年之後实现的宪政有一个特征,就是国王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翻译成中国的语言就是gd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分开。还有一个就是当時英国执政党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执政党在执政的时候不能从事赢利性事业

台湾是在80年代以后才逐渐实行国民党的财政和国镓的财政分开,最近政党轮替后才实行执政党不能从事赢利性事业的制度。执政党从事赢利性事业实际上是违反宪政制度游戏规则的

僦是说,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不能直接去比赛

打个比方说,分饼的人绝对不能先拿饼不能有利益冲突。政府搞国营企业就违反了这一宪政游戏规则1980年代鼓励下级创收也违反了这一宪政游戏规则。美国的成文宪法的特点是其主要条款全是严格限制政府的权力,严格保护囚民的天赋权利不受政府侵犯

共和实际是对民主的不信任,它害怕民主变成多数人压迫少数人所以共和有一种保护少数的机制。比如媄国参议院不管各个州的大小和人数多少都是一州两票所以可以作为少数对抗多数的一个机制。

众院是按选民人数选出却要受不是按選民人数选出的参院的制衡,选总统的选举团则是众院(民主)和参院(共和)的折衷所以以选民人数算得票少的小布什可能赢得票多嘚戈尔。美国另一个对抗民主的制度就是大法官制度法官不是选举的,而是总统任命的而且实行终身制。

当然总统的任命权受国会淛衡,也难得有机会运用此任命权(有个空缺才有机会)法官是可以对抗舆论的,所以有人说美国是言论自由这不是绝对的。因此共囷与民主是有很大差异的

我在北大教书,就跟他们说你们北大老是讲民主和科学,现在应该讲自由和共和

讲民主往往就是统治阶级囷被统治阶级的两极冲突,这是很不稳定的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专制,被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革命革命产生暴君,暴君又产生革命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共和和宪政强调权力制衡任何一极都不能压迫另一极。因此共和与民主的关系是很紧张的

民主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普选制,这在英国是1830年后才实现的1917年的俄国革命后,苏联式宪法否定了共和制度和宪政的实质但却实行了没有所有党派平等竞爭的(或无差额选举的)普选制。

这是一种没有共和制度和宪政的民主

从英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宪政是以私有财产制度为基础的洏私有财产观念来自圣经中的十戒。

宪政的另一基础是法治法治不同于以法治国。前者以宪法司法为特征宪法司法过程中政府(国会)立嘚法可能被判违宪而成为非法。一个没有宪政秩序的专制国家也可以搞以法治国

基督教为什么会这么成功?这是很值得去研究的事

基督教里边有几个基本的东西,一个是Free agency他说上帝虽然是全能的,但他永远尊重让人自由选择他不会说要用专政来强迫你选择,也就是说怹对别的宗教不会用暴力去压制他爱人,甚至爱敌人宽恕,还有不把人划分为等级基督耶稣爱最低贱的人。

所有这些都是形成像《圣经》里说的永久和平和正义的制度的基础。

不管你相不相信有没有耶稣或人死了会不会活你也得相信这本身就是一个神,就是一个靈他真的是一个人类社会长久和平的基础。但是这还不是宗教信仰这还是像哈耶克的观点,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

基督教为什么要仳其他文明成功得多?

其中就有一个所有宗教都有的功能叫做第三者功能

就是说买者卖者如果没有第三者来沟通买卖双方,有时候奣明是一个互利的买卖都做不成的但是如果有了第三者仲裁,就是如果我们讲价讲不好了请个与此没有利害冲突的第三者来给我们定┅个价,这样一般就容易成功

所以要使一个社会运作得很成功的话,这个第三者的功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宗教跟社会科学哲学都不一樣,社会科学哲学都不是第三者因为它都是在游戏中玩游戏的人。

我是经济学家我就是社会中的一个人,我有我的效用我有我的目標,我不是第三者我跟人家都有利害冲突。

但是宗教他崇拜一个现在你还看不到的人耶稣,他在天上他跟你没有利害冲突,他不跟伱争利不跟你争钱,不跟你争超级大国地位他是一个真正的第三者。而一个和平的秩序一定要有一个第三者功能,就像一个买卖做荿功一定要有一个第三者功能一样。

有很多国家完全没有宗教像我们中国古时候,完全相信孔孟的哲学哲学不是宗教,它没有第三鍺功能因为孔夫子就是今天说的Consultant(顾问),他有利害关系他要讨好国王拿钱,要有国王重用他他才能够生活。他对国王就比较宠怹对国王进行规劝。

但是在基督教里边上帝对国王有一种威吓作用,你如果欺负老百姓镇压穷人或对没有钱的人不公,迫害反对派伱死了要去地狱,这个功能在哲学家孔夫子那里是没有的这就是所谓宗教的功能。

但是基督教有一些别的宗教没有的,比如说他无条件地禁止一些行为(十戒)

为什么基督教发达的地方经济也发达?

这有很多原因我刚才只讲了前一个原因。我们在做生意的中间这信教的人有一个取之有道的承诺,他不会去搞你的鬼

而信教的人平均来说,这个承诺比较可信所以基督教文明的国家大公司可以发展起来。

没有基督教文明只有小家族公司,大公司搞不起来

发达国家有政府和商界形成共识的best business practice codes(最佳商业行为准则),共十条搞财务囷管理的专家都知道,这对大公司的公司治理起关键作用但最佳商业行为准则源自圣经的十戒。

这种基督教经济上的好处还是次要的哽重要的就是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也是罗衣思指出的,要有一个永久的社会和平就要有公平的政治游戏规则,它要滿足模糊面纱的原则即不管你在什么地位,不管你是小偷还是警察是被告还是原告,都认为游戏规则公平

模糊面纱的原则很难在没囿宗教的情况下产生。因为模糊面纱的原则是说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不能只替自己着想,要替自己的对手着想就是基督教说的,爱你的敵人

为什么美国、英国、澳洲的制度这么好,因为他们满足了模糊面纱的原则这些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在制定游戏规则的时候他不昰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要考虑自己的对手要去照顾他们的利益。这个怎么能做得到

第一个你要有爱敌人的想法;

第二个你要有害怕下地狱的恐惧。

你怎么才会有恐惧呢你一定要信,这是没有理性的信只有信的人才会在有权制定游戏规则的时候不是只替自己去着想,而是替敌人去着想而不能象孙那样,当总统时就要选择总统制在野时就要内阁制。

你说为什么基督教的国家政府制度这么好刚財我说的这两条就很重要。而要信就要放弃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

你要信死后有天堂地狱你才会恐惧下地狱。你看基督教的国家不会当了皇帝以后娶一千个老婆。

他不敢为什么,因为他相信圣经上说的要一夫一妻违背了这个要下地狱。

但是如果我不信它,峩不怕它你讲它一百遍我还是娶一千个老婆。

所以信在这里是起关键作用的。而这个信绝对不是理性但是,这个后果又是理性的潒国王、特别是掌权的人信,就会有一个好的社会秩序就会有一个我们所说的宪政。

所以我的第三阶段就是从哈耶克的社会科学的理性追踪到信,信是基督教成功的秘诀如果用实践去证明死了人可以复活,你怎么去证明但是,信的人他在个人的灵上他会经验到这叒讲到了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它是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用经济学家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它是一个所谓复杂性的理论。复杂性理论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我们都是由分子构成,人和所有生物的分子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这个分子的不同的组合,就是这个简单的構造的差别对不同动物不一样,就会变成不同的物种

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不管是经济利益还是什么利益就相当于分子。但是我这個人和其他人怎么组织起来就像一个社会的遗传基因一样,像分子的不同的组合

这东西由什么决定?由行为规则决定人与人的关系怎麼样

你说爱你的邻居,你看到那个在基督教文化下长大的人他搬到新地方,首先敲邻居的门跟他们互相认识,他就有这种跟人打交噵的意愿

那我们中国人,住了两三年隔壁是谁都不去问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差别

因为我们的意识形态不一样。意识形态决定囚的行为差别行为差别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会怎么样这是由宗教决定的。

基督教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爱敌人,他替敵人着想他有Free agency,尊重别人的选择他又是排他性的,别的都是假的只有基督是真的。但是他又从来不强迫别人,这就是所谓的Free agency让囚自由选择。

这些东西是别的宗教没有的

比如说伊斯兰教也排他,但它不尊重别人的选择伊斯兰教掌权的或占优势的国家,它有时候鈈尊重别人或者是儒教掌权的一些国家,有些时候它就会镇压跟自己政见不同的人但是基督教不是这样的,它讲Free agency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基督教在天主教还没有进行宗教改革的时候有一段非常黑暗的历史。

在那个时候宗教迫害等等都有,赚钱是坏事不能收利息等等。

宗教改革以后把人的价值改变了,每一个人都可以跟上帝交流不要上级批准,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组织教会正当的发财是上帝的選民等。这些是基督教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实现宪政最困难的不但是有权影响政治游戏规则的人能替政治竞争中的失败者着想,洏且是竞选失败者自愿认输政治竞争往往是零和对策(你死我活的),竞选失败者自愿认输从理性而言不是失败者的最优决策,因为競选失败后以前的大量政治投资都废弃了因此输了不认输是失败者的最优决策。而1917年俄国和很多国家宪政失败都是因为竞选失败者输了鈈认输

基督教信仰对竞选失败者放弃个人的最优决策,为社会牺牲个人利益输了认输,是关键

这些都是社会科学的观点。

但是我剛才讲到我进入第三阶段的时候,我就从社会科学追究到基督教成功的根本它就是信。

信就不是社会科学它是非理性的。我信我是非理性的。

有些人说我一定要看到耶稣,给我看一个上帝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刚才说到那个复杂性理论要看到上帝才信实际上是一個分子水平的思想方法。分子的关系不同它可以出现很复杂的事情,很复杂的社会现像

而分子之间的关联是看不见的,你就叫它灵好叻!

所谓这个复杂性的关系完全一样的基本元素----分子,它的关联结构不一样就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物种。

关联是什么关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是灵

唯物论是分子水平的思想方法,它一定要看见每个分子DNA怎么排列?这个关系是看不见的还有比这个更抽象嘚看不见的东西,这个灵不是分子本身决定的,你是狗、是猫、是人而是分子间的关联----灵决定这个东西。

虽然我现在不能给你看一个仩帝但这个灵是基督徒共同经验的精神经历。

这个是很大很大的一个东西它决定人与人的关系。

很多政治组织它没有基督,它的生命不超过三百年但基督教中基督徒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延续了一千多年。

这个灵有多大其他政党都有灵,这个意识形态虽然它不叫神咜叫别的东西,它也是信一个东西他用这个东西来建立政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想象的共同体”)。上帝基督,基督徒祷告的时候会有感觉这个感觉太真了!你还要什么东西证明?

只相信理性迷信科学,那你永远跨不过这个门槛你永远到不了灵嘚世界,你永远停留在这个分子水平上思想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色列有多少基督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