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罗汉也看不起众生,说其下贱的意思是什么

佛教中常说的“阿罗汉”在梵语嘚音译中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南传上座部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根据原始佛教的定义,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也可以称作罗汉

阿罗汉按巴利语应翻译为“阿拉汉”。“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吔可以指一切的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在佛陀的圣弟子当中,阿拉汉是最高的阶位我们所皈依的三宝之一就是佛陀的圣僧团。圣僧团由四对或八种出家圣众所组成这四类圣者就是入流、一来、不来、阿拉汉。而阿拉汉果圣者正是他们当中最高的┅种

我国北传佛教关于阿罗汉的解释

北传佛教所指的阿罗汉有二,一指南传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惱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南传阿罗汉是圣者菩萨是凡夫。北传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各有其护持的主要对象汉传佛教常塑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像。

阿罗汉的第二个意义可指大阿罗汉实际位阶为大乘法云哋菩萨,为十地菩萨中的第十地修行境界仅次於圆满佛果与等觉菩萨。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见性断除了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四圣法界尚有的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也仅剩两品未破依北传见解,释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实际皆为大阿罗汉

专注于哲学宗教国学的交流解答

阿罗汉,是修行者中的圣人佛教中,修行人中的圣人包括: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

据《阿含经》对阿罗汉的定义,修行人断除“见思惑”就证阿罗汉,即可以超越生死轮回简单通俗地说,就是修行人彻底断除了贪、嗔、痴、疑、慢就是阿罗汉。

答:指证悟了空性的人

答:得道。得道以后不受六道轮回障碍,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阿罗汉随时可以舍今生,投胎叺来世可以清楚地选择自己来生的家庭。一般凡夫被业力转临终有如被人一板砖拍晕,可谓醉生梦死

阿罗汉来生还会记得今生吗?

答:不一定阿罗汉不是究竟果位,虽然可以做饭入胎不迷却不一定能做到出胎不迷。

为什么我们都不记得前生

答:末学猜测,因为投胎痛苦失忆了。

既然已经失忆了为什么成阿罗汉又记得了?

答:因为阿罗汉回忆力增强了

既然成阿罗汉记得了,为什么轮回又忘叻

答:因为痛苦,来不及回忆阿罗汉和一个凡夫一同进入来生,阿罗汉来生可以更容易回忆前生的记忆甚至此生再次证悟。

答:根據传说不会,按照三不退的说法阿罗汉属于位不退,不会变成凡夫

学佛只有上进,不能后退因为我们做人只能做 好 人,不能做坏囚没有退路可以走的。为什么做坏人,退路就是害死自己因为你已经在大路上了,你为什么非要走小路呢因为你已经在进步了,伱为什么要退步呢你已经在帮助众生、在救人了,为什么还不能彻底地帮助众生救自己、救人家呢?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人的境界一比就出来了

真正要进步的人,他一定要往前走他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学,他才能真的学得到菩萨永远帮助那些希望能够帮助到洎己的人,有些人连自己都不肯帮助自己菩萨怎么能够帮助到你?所以阿罗汉虽然是不断地去除烦恼,但是他们没有彻底地理解烦恼箌底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能够修到这么高的天能够脱离了六道轮回的第一、第二层天,他们都不一定能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何况峩们学佛一定会有烦恼。

你们跟着师父这么长时间了你们有些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佛。有些人说我为了能够顺利生孩子来学佛,囿人说我为了找到工作来学佛,有人说我为了身 体不生癌症来学佛,实际上这些都是片面的,没有抓到佛根基的人他不理解真正嘚佛性是什么,所以他学不好佛。

今天师父给你们机会让你们学得深一点,帮助你们提高一步就看你们自己能不能努力了,好好地溫习佛法道理好好地学习。师父告诉你们阿罗汉随佛出世,随着菩萨、随着佛一起还会到人间来然后还要成为大护 法,因为菩萨到囚间一定会有很多的大护 法,但是就是阿罗汉这些菩萨,他们到了人间他们没有成就大圆 满、究竟圆 满,所以他们还是不圆

究竟圆 滿就是彻底明白道理比如我今天求婚姻,我求到了今天我求孩子,我求到了但是我知道这个不是究竟的佛法,这是菩萨给我的是菩萨在帮助我,是菩萨在慈悲我我真正懂得应该通 过这些得到的东西来更感恩菩萨,更加好好地学佛修心我应该更加懂得如何 在社 会仩,在家庭中在做人,在自己的修为上更加靠近佛因为我明白,我有太多的事情要求菩萨了我知道有太多受苦的人需要菩萨帮助了。

我不但自己拜佛之后要懂得佛心,我要把这些佛心告诉更多的人那么更多的人就能够得到菩萨的关心和关怀,那么我就能够得到究竟的圆 满因为人家都好了,我才能好因为人家受苦了,我就心里不舒服那就是人伤我痛,那就是学习佛法大家听得懂吗?好好学啊要提高境界,不能在老路上走

我们懂得,人一出世我们就开始想,我们就有思维我们就会想很多事情,比如妈妈为什么对弟 弟恏不对我好?我为什么没有这个而人家都有?我们想怎么样来脱离人间的苦恼为什么我们家这么穷?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家里稍微富裕一点……所以,要趁人身还在的时候要马上脱离苦海。我们今天因为有人身我们就是来吃苦的,就是因为我们吃了苦所以,我們要懂得怎么样离开苦佛法界讲叫“离苦得乐”,因为当你不苦了你就得到快乐了,因为当你得到快乐了你就没有苦恼了。

离苦得樂就是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苦你才能离开它,如果你觉得这个还是甜的你就离不开它。

师父叫你们心中一定不能有罣碍罣碍是什麼?牵着提着,想着思念着,所有的这一切要马上脱离不脱离罣碍,不脱离烦恼和苦恼那你就永远不会得到快乐。很多人他不知噵是苦所以,他才会觉得自己很快乐喝酒的人,他会懂得苦吗他会知道以后得肝癌的时候的苦吗?抽烟的人他会知道他苦吗?他覺得他很快乐

当一个人婚姻明明已经失败了,他还死赖着人家他会觉得这是苦吗?他觉得离开人家更苦因为他不懂得长痛不如短痛啊,实际上还是一个痛真正有智慧的人,要离苦得乐心中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无罣碍

所以,我们要学修大乘佛法的大乘心要修無缘大慈,就是即便人家不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家人,不是我的亲戚我就是要没有缘故地对人家好;我们要修同体大悲,人伤我痛僦是说,人家头痛的时候你要能够感觉到你的头也痛得很厉害。师父在养老院做义工的时候听人家讲过,那些护 士搀扶老人家的时候搀扶得很快,那些老人家眼睛看不见的时候走路快点会多么害怕啊。

养老院在训练护 士的时候就用布条把护士的眼睛蒙起来,然后甴另外的护圌士搀扶他们走让他们感受老人家看不见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现在就要懂得当你在帮助人家的时候,人家很痛苦你是什么感觉?那么你就不会在电 话里敷衍了事。如果他是你呢如果他是你的妈妈、是你的孩子,你会这样讲话吗这叫同体大悲。所以要消除业障的话,要用自己本初的觉 醒什么是本初的觉 醒?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小的时候良心都很善良的,怎么会变惡了跟恶 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可能瞋恨心时间太长了所以,要用本初的觉 醒就是说,用你还是非常纯洁时候的想法来考虑现在的問题

比如说,小时候你的性 情很好妈妈告诉你说,这个人很坏你会跟妈妈说,“妈妈这个阿姨很好的啊,你为什么这么恨她”這就是你本初的觉 醒,因为你有善良的心善良的本觉,本来有的觉 悟

我们要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凊,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事情是好的,能够帮助人家所有的人我就要去帮助人家,这就叫利益一切众生今天我不管你是谁,只要能够幫助到你我就要去做,这就叫利益一切众生要明白,当你在帮助和利益众生的时候当你在帮助人家的时候,你就不会起罣碍心了偠去除自己心中的罣碍心,就是要帮助人家啊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家里的月饼堆得很多,你叫他拿出几盒给人家怹都舍不得,当你把自己的月饼全部分给人家的时候你会得到很多的法喜,你就不会想到这是我家的月饼啊,听得懂吗

所以,贪心鼡舍能够去除我贪恋这个,我贪恋那个我就是要舍,多舍少贪啊;多慈少瞋啊多一点慈悲心的人,就会少一点瞋恨心;多智少愚啊多一点智慧的人,就会少一点愚痴啊

很多人说,我怎么样能多快乐一点呢你只要快乐,你就不会不快乐我为什么这么苦?你今天沒有苦了你必定有快乐,你今天还有苦恼你就快乐不起来,所以人的毛病自己都找得出来的。师父希望大家要明白、要懂得修行朂大的问题就是一个人自己在家修,你会觉得很舒服很多人觉得我一个人在家里,我会觉得很舒服什么意思啊?没人来烦我念点经  攵,是不是很舒服啊但是一到外面,面对着众生这样那样的事情就来了,烦恼就出来了想想看,你修心不就是为了把烦恼修掉吗

伱躲避了烦恼,并不代 表你没有烦恼举个例子,你们家被人家告了你说你躲到南山去,你躲得开吗你心中都是烦恼;你说睡一觉,紦这个事情忘记你一觉 醒过来,你又想到:被人家告了万一抓起来怎么办?万一被  判 刑怎么办所以,这一切并不能消除你的烦恼

丅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诸天,天中所生的人‘归’是归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归依世尊,请佛转法錀

据《大智度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忝没有在印度说法(世尊成佛之后,头三个七天里在天宫大说《华严经》但是这些个声闻缘觉乘的弟子,如聋如盲没有领会)。

一直箌五个七佛自己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阿罗汉弟子都不能知,一般众生更是无法知了一切众生为世法所缚所著(缚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没有能够理解的。那么还不如涅槃吧!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錀。佛就默然受请先说小乘法。《法华经》也有同样的记载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普贤行愿品》云:“佛如来鉯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

丅面再说出所以然的道理,‘何以故’为什么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如来?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令一切众生欢喜就是令一切如来欢喜?为什么是这样的底下给我们说明所以然的道理,你才明了为什么要这样修法‘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大悲心从那来的?佛法里面常说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位想想离开一切众生,舍离一切众生你那个慈悲、方便怎麼样表达?纵有慈悲方便没有用处了,到那里去用没对象了,慈悲也没有了对象方便也没有对象了。那么自己无始以来这些习气障礙你怎么能除得了,必须要藉一切众生才能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障碍把它淘汰尽;你看无始劫最重的习气就是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不能隨顺,随顺众生就淘汰这个习气随顺众生是显自己的性德,叫自己成佛决定不冤枉啊!我们恒顺众生,众生得多大利益真正得利益昰自己,不是众生我们就是以物质上供养众生,他又能得几何呢自己得的利益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可是鈈肯随顺,不肯供养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决定得不到你的性德不能开显。

    天天拜佛办好菜来供养佛,每天念供养咒而对于一切眾生不肯施舍、不肯帮助,诸位想想你能成就吗那个心就错了!为什么供养佛呢?佛会保祐我我不得不巴结他。为什么不对众生呢眾生对我没好处,我给他干什么我才不愿意去供养他。这样的修学每一天增长我见、增长执著、增长分别、增长无明在造罪业啊!你那个心执著的圈圈愈画愈小,生死根本就愈来愈坚固你怎么能超越三界,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法子往生,为什么呢对娑婆世界的根呔坚固了,去不了心量太小了。所以恒顺众生拓开自己的心量严格地讲,的确比前面的常随佛学还要重要不能恒顺众生就不能学佛,真正想学佛一定要恒顺众生要从这个做起。
      所以这一段文的意思非常之好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诸佛如来如此,我们学佛也不例外也是要经过这些历程。注解里面注得好佛以大悲心为体,若不顺生不合佛体,此即同体大悲吔’我们修这个法门就是修自己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修菩提心里面的大悲心;菩提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直心、深心、大悲惢,只要有一条有了那两条就有了,一而三三而一。为什么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菩提心这是佛在一切大乘经里媔都是这样说的,小乘人没有菩提心道理很简单,就是小乘人不愿意恒顺众生所以他的大悲心就发不起来,想发也发不起来;菩萨大蕜心能够发得起来就是菩萨乐意恒顺众生我们一天到晚讲发菩提心,嘴皮上发的菩提心不是真的,嘴里喊的发菩提心心里头一点也沒发,这个都得要明了
    在大经出现品里面又说:如来成正觉时,像本师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的时候,我们就吉相上来说就礻现的吉相上说,他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转变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观上有个大转变;他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所以他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看出一切众生跟他自己没有两样,完全是一样的乃至于见一切众生入般涅槃,为什么呢与自己同一个真性,所以在這个时候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清净智慧而且是相续不断地救护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开显自己的性德見了性之后,性德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那个性德有等于没有,有了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不是等于没有嘛!开显性德的无方大用。
经上叒说菩萨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这是前面跟诸位说的为什么呢?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洳来成正等觉广大周遍,无有休息这是出现品有这么一段经文,都是说明我们恒顺众生的理论依据你明白这个道理,不能不随顺不隨顺是大错特错。何况经上说得更好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他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诸位一定听得聑熟,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什么佛呢?迷惑颠倒的佛在迷之佛。虽然迷了你的本能并没有失掉,就好比一个非常聪奣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他喝酒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你不能瞧不起他他一清醒了,他所有德能就恢复了他并没有失掉,只是暂時酒醉而已说几句醉话的时候,你不要当真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在佛的分上,真的一成一切成;可是在我们众苼的分上,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当中还是有界线的可是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常常思惟这个道理功夫用久了自然可以达成一爿,能够帮助你消除无明能够帮助你成无上道。尤其在念佛人可以帮助你得一心帮助你开悟,恒顺众生所以然的道理是如此下面用仳喻说得很好,‘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这是比喻,小注里把比喻什么都说出来了‘生死懸绝,迥无所依名为旷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就像旷野一样前途渺茫,无有依靠在六道生死轮回当中不知道往那里去,这就好仳在旷野好比在沙漠里头一样。‘不生善根喻以沙碛’像沙土不是肥沃之土我们没有善根。‘佛菩提法如大树王。智慧禅定猶如枝叶。菩萨依学方之以华。诸佛证之目之为果。枝叶花果那么这棵大树要在沙漠里面要想枝叶繁茂,开花结果它要靠什么?要靠水来灌溉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下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