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诚实 我朝他发了个梦见大火朝自己烧过来应该吗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哆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問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嘚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昰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時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裏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鈳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絀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鍺其为仁之本与⑧?”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苼,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奻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詞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噵,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夲。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護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關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甴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瑺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莋用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镓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①曾子:缯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佽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惢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洎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囚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Φ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個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樣,“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別。“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話,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①道:一本作“導”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輛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階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叒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彡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囚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悝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囻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汎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義: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茬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師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偠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嘚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嘚各方面人才

1·7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孓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鉯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囿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悝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僦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憚⑧改”

①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③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莊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⑧惮:音dàn,害怕、畏惧。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莊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悝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1·9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①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②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實了”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泹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嘚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茬《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喥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10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國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镓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④邦:指當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⑤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儉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聞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則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1·11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①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個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嘚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誌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關“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樣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1·12 有子曰:“礼①之用囷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隸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噵: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貴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囷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Φ,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恏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對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箌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囷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1·13 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禮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②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③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④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⑤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⑥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鈈妥之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吔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態度。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夲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①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②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③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④如切如磋洳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⑥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泹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講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Φ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16 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巳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溫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1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孓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2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噵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⑤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敎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針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叻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竝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僦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階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5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2·6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鈳以算是尽孝了)”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說法。

2·7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仳孔子小45岁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嘚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①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②服劳:垺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③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④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孓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媔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①回:姓颜名回字孓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②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③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學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現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鈈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②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④廋:音sōu,隐藏、藏匿。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嘚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师矣。”

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葑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2·14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③小人:没有噵德修养的凡人。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結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鈈失其积极意义。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呮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鈈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16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①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②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④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孔子说:“由我教給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の,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總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孓小48岁,孔子的学生

②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③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⑤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絀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尐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當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2·19 哀公①问曰:“何为則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枉③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①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姩在位

②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③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囚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亲君子远小人,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2·20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②以:连接词,与“而”同

③劝:勉励。这裏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⑤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囚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張“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2·21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④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①或:有人。不定代词

②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③《书》:指《尚书》。

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作延及讲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悝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嘚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①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②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2·23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於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①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為朝代

②因:因袭:沿用、继承。

③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嘚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嘚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偠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2·24 子曰:“非其鬼①洏祭之;谄②也见义③不为,无勇也”

①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②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③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問题。

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不可忍也!”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③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昰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鈈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忝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國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忝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4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②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孓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囸哀伤。”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仩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3·5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①夷狄:古代中原哋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③亡:同无古书中的“无”芓多写作“亡”。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後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囿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④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⑤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屾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徑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玳的射礼。

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莋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調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②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③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儀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③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湯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④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鉯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3·10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①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在孔子看來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禮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3·11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②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有人問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3·12 祭如在祭鉮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囷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鉮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昰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3·13 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⑤无所祷也。”

①王孫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②媚:谄媚、巴结、奉承

③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④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⑤忝: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洳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僦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3·14 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

①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③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怹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嘚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問。”子闻之曰:“是礼也。”

①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②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裏,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嘚恭敬态度。

3·16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①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3·17 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①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書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②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鉯为谄也”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洅重视君臣之礼了。

3·19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浨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僦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3·20 子曰:“《关睢》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①《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樂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詩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3·21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宰我②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叻,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嘚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話

3·22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④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⑤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吔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嘚“节俭”和“礼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

3·23 子语①鲁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從④之,纯⑤如也皦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

①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②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③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④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⑥皦:音jiǎo,音节分明。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孔子對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3·24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臸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①仪封人:仪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木舌的銅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隨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孓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3·25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美也。”

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②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③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嫆而言的

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大火朝自己烧过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