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斋常听道德经听读

公元555年1月10日,南朝首都江陵城陷落。

梁元帝走投无路,于是跑到东合竹殿。

操起火把,将他几十年来所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付之一炬。

一名随从问其原因,梁元帝回答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少?)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

(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恍惚啊,像大海汹涌;)

(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叫赵慎,史称宋孝宗()。

或许他的名字你并不熟悉,但是他曾督办过一件历史上的大事可谓家喻户晓:

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十分青睐佛教。

有一天,宋孝宗去杭州灵隐参拜。

无意中发现大殿里的观音像手上持着一串佛珠,十分诧异。

于是问相随而来的僧人“观音在念什么咒呢?”

宋孝宗又问:“念的是哪尊佛号?”

僧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宋孝宗一头雾水,再次问道:“念自己干什么?”

僧人回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南宋)张端义《贵耳集·第一卷》

可能是由于宋孝宗僧人辉之间的问答太过于正规,再加上僧人辉也没什么名气,而宋孝宗又不适合调侃。

所以后世的文人们为了避讳,故意幽了一默,将二人的精彩对话“移栽转稼”到了苏东坡佛印的身上。

果然在民间开花结果,飘散远播。

那么,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要告诉我们求人不如求己呢?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是观世音菩萨,天天面对成百上千的群众们磕头礼拜,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观音菩萨之所以在中国妇孺皆知,主要是因为她有一项特殊的技能:

所以,观音菩萨在中国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叫:

在旧社会,中国妇女最拥戴的神就是送子观音。

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在没有儿子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供奉送子观音。

遇上初一、十五更是不敢怠慢,诵经、吃斋、烧香、进贡可谓面面俱到。

于是一个丫头,两个丫头……甚至生到第九个丫头,依然是十二万分的虔诚。

可是当最后苦尽甘来生了个儿子的时候,妇女要做的第一件事:

便是停止对观音菩萨的奉拜, 因为,她目的达到了。

没有将神像扫地出门已经是很客气了。

这些妇女们“先唯后呵”、“前恭后倨”的态度,说的难听一点,不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吗?

面对此情此景,  观音菩萨的心里阴影面积会有多大呢?

如果允许给她老人家配一句心理旁白,那么“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简直最合适不过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其实,这句话颠倒过来也同样是真理:

“信徒不仁,以神佛为刍狗。”

所谓的刍狗,就是一种祭祀用品:

有用的时候被当做“宝物”,供奉于香案;

没用的时候被看成“废物”,践踏于脚底。

所以,那些走进寺庙点头哈腰的香客们其实都是“因事而来,有求而拜”的。

他们双手合十,虔诚恭敬,在佛像面前念念有词,唯唯是诺。

而一旦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心中的“恭敬”立马便瘪缩成了泄气的皮球。

香客们得偿所愿以后,也会回来还愿啊?

我承认,这是事实,但并不是全部的事实。

他们前来还愿的时候,难道就不会许下一个更大的愿望吗?

如此循环往复,最后总有一个愿望是神佛实现不了的吧?

到时候神佛们还不是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那如果香客们的愿望没有实现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从古代的一个故事说起。

明朝的时候,在云南之南有一个小番邦。

遍地都是寺庙,到处都是佛教徒(很可能就是现在的泰国)。

当地有一名逃犯,由于犯了死罪,天天东躲西藏,被警察追捕。

有一次情急之下,藏进了一座寺庙。

紧紧抱住佛脚,痛哭流涕。

发愿说要削发为僧,痛改前非。

——(明)张谊《宦游纪闻· 抱佛免罪》

这就是俗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典故的由来。

逃犯感动了方丈,躲过一劫。

故事的真假暂且搁置不论,即使是真的,这也只是买六合彩中头奖的概率,属于偶然现象。

而在现实生活中,逃犯们的头上恐怕就没有七彩祥云环绕了。

他们往往前脚走进寺庙,后脚便被押进了牢房。

2014年11月13日,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三人盗窃团伙。

天天烧香拜佛,结果被警察在寺庙门口抓获;

2006年12月26日,河南省林州市杀人犯王某。

天天烧香拜佛,结果被警察在家中当场抓获;

2017年10月21日,陕西省铜川市一名黑衣小偷。

在盗窃保险柜时,求神拜佛,后来也被警察抓获。

那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面对此情此景,这些罪犯们的心理阴影面积又是多大呢?

如果允许给他们每人配一句台词的话......不必着急。

因为早已经有一名女子替他们编排好了绝妙好台词,她就是原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韩桂芝。

韩桂芝十分迷信神明,家里还专门空出一间佛室。

摆着泥佛、瓷佛、金佛三种佛像,早朝拜,晚供奉,天天念经磕头。

在佛像面前,她可以说完全是老子“唯”这个字的形象代言人。

但是,她在2005年因受贿700万被判处死刑。

在她被“双规”其间,天天指着墙上佛像质问道:

“我天天为你烧香,你为什么不保佑我?”

她的这一句台词,言简意赅,直掐要害。

可以说完美地表达出了上面小偷罪犯的心声,也完美地演绎了老子所说的“呵”这个字。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有一项研究表明:

犯罪分子在进监狱前,求神拜佛人数占23.8%。

那么中国的罪犯有多少呢?

2012年4月25日,中国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表示:

中国共有监狱681所,在押犯164万人。

看来,庙里的神佛们每天要承受数十万人的口诛“心伐”。

在寺庙里的态度不就是“唯”吗?

在监狱里的态度不就是“呵”吗?

如果你是老子,天天坐在图书馆里欣赏这些小人们站在“字里行间”,前赴后继地表演川剧变脸。

恐怕也忍不住要起身废书,叹一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吧?

无独有偶,古希腊一代大哲赫拉克利特也曾感慨地说:

歌颂,只是为了使神灵人们俯首帖耳。

如果面对歌颂和朝拜,你没有俯首帖耳地听从他们的要求,去实现他们的愿望。

那么无论你是人还是神灵,都难逃被唾弃的命运。

谈到这里,你或许发现了一个问题:

春秋时期的中国还没有宗教呢,无人求神拜佛,老子看的是哪门子表演呢?

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请看下一句。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在第二章,我已经论证过:

所谓美,是喜欢的意思。

所谓,是厌恶的意思。

所以,古代学者顾本成有一个解释更加探近老子的本意,他说:

顺意为,逆心为恶。”

——朱谦之在《老子道德经校释》里引用

顺我们意的事情,我们就喜欢。

往往称其为真的、善的、美的;

逆我们心的事情,我们就厌恶。

往往称其为假的、恶的、丑的。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谓的“善恶”,很可能只是自己“喜欢的和厌恶的”而已。

所以,这句话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其实两种版本从本质上而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没有必要去争是论非。

关于“善和恶”互相转化的问题,我在第二章已经给出了一份详细的答卷。

所以在这一章,我想探讨一下“喜欢和厌恶”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为什么喜欢厌恶,这两种水火不容的态度,在老子的眼里却并没有什么距离呢?

让我们翻开《宋史·王旦传》,就会发现记载了一件十分戏剧性的事件: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相叫寇准( 961~1023)

有一次遭人弹劾,被罢去了枢密使的职务(类似于军委主席)。

灰心之余,他想到了自己最尊敬的也是朝廷中威望最高的王旦。

于是私下托人夜访王府,希望王旦能全力推荐自己当宰相。

不料王旦一脸正色地拒绝道:

“将相之任,岂是求来的?我不接受私请。”

寇准听说之后,史书的记载是三个字:

但是,史书上的文字有时候就像是电影剧本。

虽然白纸黑字,其来有自。

但可能只是导演的主观臆想,并不符合生活现实。

寇准这样爱憎分明情绪化人物当他怀着满腔热情王旦泼了一头冷水的时候

究竟有几分可能会保持理智和冷静呢?

所以,他此时的状态应该是四个字:

只是由于寇准一身正气,可爱至极。

所以后世的史学家,难免会情不自禁地替他美化一下形象。

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寇准对王旦的态度

再后来寇准果然被提拔回朝,荣升宰相。

于是他欢欣鼓舞地去找宋真宗谢恩说:

“若非陛下慧眼识人,哪有臣今日?”

宋真宗一脸尴尬,只好告诉他说:

“爱卿,你谢错人了,都是王旦一直向朕推荐你的。”

寇准听说以后,史书的记载是两个字:

以为不可及。(即:认为自己不及王旦

这就意味着,寇准王旦的态度:

那么现在,当你合上书本,闭上眼睛。

脑海里是不是会自动浮现出老子所说的“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呢?

其实,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历史书上,时时处处都连续不断上演着寇准与王旦的故事翻版。

只不过因人品悬殊,程度不同,故事的结局千差万别而已。

老子作为当时的智慧老者,每天登门求教的人一定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比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就曾三次拜见,虽然这可能只是街谈巷议。

但是,有一次基本上是学术界公认的:

那就是公元前518年,34岁的孔子去周王朝拜访了老子。

而当时的孔子在鲁国,虽然还不算是家喻户晓的大圣人,但起码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学者了。

证据是公元前522年,齐景公和齐国的王牌政治家晏子来鲁国访问时,就是30岁的孔子出面接见的。

以孔子那么高的身份地位,都要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地去找老子求学请教。

可以想见,老子在当时的社会上应该是泰山北斗一样的人物。

除了孔子孔老二这个主角之外,像什么张老三,刘老四,王老五等等之类的历史群演, 一定每天都在老子的家门口排着队。

老子所扮演的角色,无疑相当于是心理咨询师+教父。

所获得的结果,也绝不会好于宰相王旦。

幸亏寇准还算正人君子王旦才能正寝寿终。

如果是王旦面对的是一个小人呢?

丁谓不就是因为寇准送了他一句“溜须”而耿耿于怀后来就把寇准送到了海南吗?

老子的在内心深处,无疑天天都要重复性的放映着:

来访者们脸上“唯呵”或者“美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

所以,他早已经看透了世态与人心。

其实,他何尝不想找一个“不受迷惑的人”,结一段“高山流水”的友情。

又何尝不想在茶余饭后,听一听自己灵魂的回音呢?

可惜,老子达摩祖师的结局一样,等到最后,等来的不是相视一笑的默契,而是不可理喻的俗语。

达摩选择踩一支芦苇,去少林寺面壁;

老子选择骑一匹青牛,出函谷关逃离。

老子可以逃出地域,却无法逃出历史;

可以逃出人们的眼界,却无法逃出人们的心牢。

公元554年冬天,南朝首都江陵被西魏大军团团围困。

当时的梁元帝萧绎依然一心读书,不务正业。

天天在龙光大殿,为文武百官们宣讲老子《道德经》。

终于在两个月后,那一天是公元555年1月10日,江陵陷落。

梁元帝走投无路,于是跑到东合竹殿。

操起火把,将他几十年来所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付之一炬。

一名随从问其原因,梁元帝回答说:

“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资治通鉴·卷一六五·梁纪二十一》

梁元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皇帝”,不仅著作等身,而且多才多艺,人称“诗书画”三绝。

毋庸置疑,他爱书如命。

然而,他在临死前却做出了一个连秦始皇都自惭形秽的愚蠢选择:

其实他爱的不是书,而是读书带来的荣誉和权力。

“书”无法满足他的愿望的时候,他就像求神拜佛的小偷一样,由爱生恨。

他尤其最痛恨的,一定是《道德经》。

幸好,老子没有跟梁元帝生活在同一时代。

否则的话,他老人家恐怕就没有骑青牛出关的机会了。

梁元帝会第一个选他陪葬:

“老子天天读你的《道德经》,怎么就亡国了呢?”

我想,这应该是老子在历史上背过最大的一个黑锅了。

其实不是《道德经》无用,而是梁元帝无能。

看到“不争”两个字,就立马拱手相让。

看到“无为”两个字,就天天坐以待毙。

他看到“ 圣人常无心”的时候,也并没有主动剖腹挖心呀?

看来,他不是真糊涂,只是在推卸“亡国”的责任而已。

老子掐指一算,早已料到后世必会出现梁元帝这种无耻之辈。

索性也懒得争辩,直接宣布:

梁元帝对《道德经》的态度。

“唯”“呵”,从“美”“恶”。

他们为什么会翻脸如翻书,前后判若两人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三个字:

罪犯们是求财,寇准是求官,梁元帝是求权,仅此而已。

所以,他们的尊敬并非发自本心,而是出于利益。

人并不是不能追求利益,而是如果当你的注意力全部聚焦于自身利益的时候。

就会渐渐忘记初心,虚化正义,失去坚持真理的勇气。

最后,你就会变成一个没有原则随波逐流的人。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的心已经被“八个字”绑架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第九句】【第十句】【第十一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美国著名的心理科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一书的开篇,就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一个叫萨姆的大学生,与四位同学坐在家里观看一个总统候选人的电视演讲。

总统慷慨激昂,声情并茂。

相对于其他的总统候选人来说,萨姆十分喜欢他。

但是演讲结束后,一位同学讽刺道:

“他太做作了!每一句话都那么夸张,简直是一个十足的骗子!”

其他三位同学也满脸鄙夷,随声附和。

这时候,只有萨姆一个人没有表态。

最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萨姆放弃了自己的立场,低声说:

“我想,他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真诚。”

幸运的是,萨姆只是一个普通人。

即使选择了从众,也最多算是逼自己吃了一个苦果,并不会造成什么恶果。

如果萨姆是一位有权利的领导者呢?

在1912年4月14日晚上,有一艘从英国开往的美国纽约的大型客船,正在大西洋上全速航行。

突然,一名守望人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报告说:

“前方隐隐约约发现一块不明黑影,可能是冰山。”

所以,他向船长提出需要借助望远镜进一步探视。

其他的船员们哄然大笑,冷嘲热讽道:

“你眼睛瞎了吧?就你这视力还瞭望员?

你没看见海面风平浪静,简直跟镜子一样吗?”

这时候,船长也忍不住咳嗽了几声,高声喊道:

没过一会,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客船突然撞上了冰山,沉眠海底,共有1502人陪葬。

没错,这艘船的名字叫泰坦尼克号,号称“永不沉没的船”。

这位船长的名字叫爱德华·史密斯,曾服役于英国皇家海军,被誉为“世界上最有经验的船长”。

他本应该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使用望远镜及时进行确认。

当然,据说泰坦尼克号的船员忘记了带上望远镜。

但是,当时那么多船员哪怕是有一个人站出来,认真地对待瞭望员的报告,历史可能就会改写。

2016年,美国密歇根霍普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将这个故事收录进了他的《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版。

他虽然没有长篇大论,但是将此事件安插在了第八章《群体影响·群体思维盲从》一小节的旁叙中。

显而易见,在他看来船长爱德华·史密斯所面临的困境萨姆是同一个。

这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看完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会扼腕叹息地说:

如果当时船长是我,泰坦尼克号肯定不会沉没。

众所周知,瞭望员的地位比较低,相当于保安。

如果有一天,你是世界上最好的船长,指挥着一艘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轮

在众目睽睽之下,于众人嘲笑之中,你会虚心屈尊地去对待一个保安的要求吗?

公元588年冬天,隋文帝杨坚为了统一中国。

挥师南下攻打陈国,数十万军队浩浩荡荡的行至长江北岸。

当时陈国的一位小官袁宪陈后主建议组织十万精兵,全面迎敌。

陈后主一想到自己暂时要告别莺歌燕舞的生活,就开始踌躇。

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叫孔范的高官突然失声大笑。

陈后主问:“爱卿何故发笑?”

孔范回答说:“长江乃是自古第一天险,隋军难道能飞过来不成?这不过是一些武夫们立功心切,夸大事态而已。我正愁自己官位太小,敌军若是敢来,我就能荣升三公当宰相了。”

满朝文武顿时哄堂大笑,另一个官员立即附和道:

“所言甚是!臣还听说隋军的战马,死的死伤的伤,根本不堪一击。”

这时候,孔范再一次显露了他的表演天赋。

他疾首蹙额地感叹道:“唉!那本来是我的马,怎么就死了呢?”

这时候就连陈后主也忍俊不禁,于是宣布退朝。

——《南史·列传第六十七》

从此,陈后主又继续着他的荒淫和歌舞,宫中又天天演奏着他的《玉树后庭花》。

两个月后隋军攻破建康城陈后主带着两个妃子投井藏身。

结果被发现,最后被隋文帝圈养了十六年,病死在洛阳。

当我们脱去上面三个故事的表象之衣,就会发现主人公的“心理裸体”是这样的:

我如果无动于衷,坚持初心说喜欢那个总统,就显得太愚蠢了。

如果用老子的话表达,不就是: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的反面吗?

②船长爱德·华史密斯

我如果力排众议,坚持原则听从瞭望员的要求,就显得太愚蠢了。

如果用老子的话表达,不就是: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的反面吗?

朕如果坚持常识听从袁宪防御备战,就显得太愚蠢了。

如果用老子的话表达,不就是: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的反面吗?

没错,他们不是没有理智,只是没有勇气。

他们没有勇气像老子一样说:

他们也没有勇气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

“我们最大的愚蠢也许是非常聪明的。”

他们更没有勇气像古希腊犬儒派的创始人安提斯泰尼那样,每当受到集体赞美时就回一句:

“天啊,我到底做了什么错事?”

我想老子之所以会得出“俗人昭昭,我独昏昏”的悲观结论,应该不仅仅是在历史书上读出来的。

更大的可能,是在现实中碰壁碰出来的。

因为老子德高望重,我无法相信他没有给周朝的统治者提过治国良策,开过安民良方。

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天周天子上朝,对着文武百官说:

“众位爱卿,没有什么大想法,只想国泰民安。你们有没有什么建议?”

这时候老子第一个站出来,字正腔圆地说了十二个字: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老子继续说:

“君主要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

周围一片嘘声,周天子疑惑地问:

“爱卿,能不能解释一下?”

老子说:“所谓圣人,就是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众人哄堂大笑,周天子也是一头雾水,只好打断老子:

“爱卿,觉得你不适合治理国家,以后还是去管理图书馆吧!”

从此,朝堂上多了一个职位叫“守藏室之史”,世界上多了一个公务员叫李耳。

当然,历史上也多了一本书叫《道德经》。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沌沌兮,就是“混混沌沌”的意思。

“孩”这个字应该怎么解释呢?

历朝历代的解释五花八门,不过,我最信服高亨(1900~1986)先生的解释。

他是现代卓有成就的训诂学家,曾师从梁启超王国维两位国学大家。

他在《老子正诂》里指出:

“孩”应该训作“阂”

所以,“未阂”就是“尚未关闭”的意思。

当然是尚未关闭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识”。

唯有如此,外界的声音、颜色、气味、感觉、思想等等才能在你的身心里如同八方来风,自由出入。

而当你强行关押这些“感觉”的时候,就会生出执着之心。

就是《金刚经》所谓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庄子所谓的:“用心若镜,应而不藏”

而所谓的“无所住”“不藏”,就是心无定所,没有归宿。

等同于老子所说的“傫傫兮若无所归”。

那么,婴儿为什么能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教授罗杰·霍克(Roger R. Hock) ,他编撰过一部著名的书叫《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

其中提到了一项很有意思的发现:

婴儿的睡眠质量与其客体概念的发展有关。

同样是九个月的婴儿中,客体永久性概念高的婴儿比客体永久性概念低的婴儿睡眠状况要好。

—— 《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第五章·人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客体永久性概念呢?

这是在1966年,瑞士一位非常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他指出:

在婴儿的意识里,客体存在的事物就像虚幻不实的“动画片”一样,出现之后就会立即消失。

——《儿童心理学·第一章·第二节》

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假设:

如果你将婴儿的奶瓶突然隐藏起来,婴儿就会失望大哭。

因为婴儿误以为“奶瓶”这个客体永远消失了,当你再次拿出来时,婴儿就会破涕为笑。

而且皮亚杰通过对自己三个孩子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

婴儿通常是在九个月到十七个月之后,才具备“客体永久性”的观念。

只有到那个年龄段,当你藏起他的玩具时,他们才知道“玩具”这个客体并没有永远消失。

这就叫客体永久性概念。

而且,婴儿在成长时获得客体永久概念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由低到高依次是:

第一阶段、0~4个月:无视觉或者操作探索。

第二阶段、4~8个月:开始具备探索部分掩蔽的物体的能力。

第三阶段、8~12个月:开始具备能探索全部掩蔽的物体能力。

第四阶段、12~18个月:开始具备能探索眼前被替换物体的能力。

第五阶段、18个月以上:开始具备探索视线以外被替换的物体的能力。

一个人客体性永久概念由低到高的过程,就是他的执着心由弱到强的过程。

也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

意识由“未孩”“孩”的过程,念头从“无所归”“有所归”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客体永久性概念高的婴儿比客体永久性概念低的婴儿睡眠状况要好呢?

心理学上暂无定论,不过罗杰·霍克十分幽默的解释说:

如果你不能确信第二天早晨醒来后,你的财物依旧原封不动,没有消失,恐怕你也睡不安稳吧。

虽然是一句玩笑,但也不无道理。

成人的“客体永久性”概念远远优于小孩,但是成人的睡眠质量却远远比不上小孩。

或许,原因本身就是答案。

正因为成人的“客体永久性”观念太强大了,所以才对一切所谓的“客体”太执着了。

成人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已经从实在性的物体转移到了名誉、权力、地位、面子等等一些抽象性的物体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直到有一天,心中长出了三毒五欲、六蕴八苦。

从此不得不跟快乐挥手告别,与痛苦喜结良缘。

这里声明一下,后面提到的婴儿的脑电图数据:

出自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先生的著作《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至于其余的“剧情”,就完全是我个人的发挥与演绎了。

首先,出生5个月的婴儿在安静状态下,脑电波是每秒5Hz。

这种脑波属于θ波(每秒4-8HZ):

这是高僧入定人被催眠或者处于半睡半醒朦胧状态时大脑所表现出的波形。

当然,这也是精神病患者的脑电波,看来“疯圣同源”是有科学依据的。

说明婴儿的确是各大宗教领袖各派哲学家值得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其次,婴儿在5个月~12个月期间。

大脑皮质逐渐会“髓鞘化”,即神经周围的细胞会逐渐“勾结”起来,形成蜘蛛网。

文学一点的描述就是:“习惯化”,开始对一切事物的反应“轻车熟路”。

皮亚杰老先生的话形容就是

客体永久概念变得越来越强了。

接着,婴儿在1~3岁期间。

脑电波的频率逐渐加快,脑电波达到每秒8HZ左右。

这种脑波属于α波(每秒8-13Hz):

这是人在心情放松或者禅坐时,大脑所表现出的波形。

这种状态也十分难得,起码是天真烂漫,无所用心,吃饭香,睡觉也香。

再然后,3岁以后婴儿渐渐长大。

在正常的状态下,脑电波从每秒8HZ逐渐增长,直到每秒14HZ以上。

这种脑波叫β波(14-30Hz):

这是在学生上课或者成人工作紧张忙碌状态时,大脑所表现出的波形。 

这个时候,人的“执着心”就开始起主导作用了。

所以,快乐越来越少,失眠越来越多。

于是,成年人开始缅怀少年少年人开始缅怀童年,童年人开始缅怀幼儿园,幼儿园的小孩开始缅怀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岁月。

我们就是如此,从出生时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渐渐变得“有时住而生其心”,长大以后开始“有所住而生其心”,直到最后已经成了“囚所住而生其心。”

囚住名,囚住利,囚住权;

囚住一朵花,囚住一首诗,囚住一段感情;

囚住时间,囚住世界,甚至妄想囚住“生死”。

其实我们真正囚住的——是自己的初心。

所以老子才会敦敦告诫说:

要保持“婴儿之未孩。”

第二十章上半部分【完】

第二十章下半部分题目预告:当灵魂不在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作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听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