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以来区域与城市的演进研究主线及其演进特征是什么?还有新时期中国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逻辑是?

文 |清和智本社社长题图来自:視觉中国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当今世界处于什么时代

技术,是改变人类经济千年停滞的根本动力技术冲击带来经济波动与社会變迁。不过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严重地打击了我们对经济未来的预测

从经济周期来看,人类如今已进入第四轮技术扩散的底部信息革命日益衰减,技术扩散红利逐渐消失各国试图以货币刺激以拒绝经济陷入低增长。怎知世界正在滑入“马尔萨斯陷阱”。

在理性預期泡沫的时代我们将面临什么?

本文利用美国传播理论家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试图剖析技术创新与金融危机、经济周期的关系,鉯宏大的历史视角透视人类经济演进之路审视过去4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预测未来。

本文为“低增长之谜”系列(《低增长之谜 | 中国经濟能否持续增长》)的第二篇。

一、千年停滞:人类社会如何起航

二、百年崛起:大国经济如何兴起?

三、未来世界:金融罹患如何破除

01 千年停滞:人类社会如何起航?

在人类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济长期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芉年史》中使用“国际元”计算出:公元1000年前西欧和中国的人均GDP都长期停滞在450国际元及以下水平

这被称为“低增长之谜”,或叫千年停滯


图:400年-1998年西欧与中国人均GDP比较,来源:麦迪森[1]

这段历史时期经济波动来自数量型增长或衰落,主要是人口数量的增减

在纪元第一個千年里,世界人口只增加了六分之一世界人均收入还有所下降。公元33-258年罗马、埃及的人均寿命只有24岁每1000个婴儿就有329个夭折。公元1000年世界人口人均寿命还停留在24岁。

这时人类反复掉入“马尔萨斯陷阱”:当社会稳定、农业丰收时,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出现饥荒、瘟疫及战乱,进而人口数量下降;瘟疫过后战乱平息后,人口又开始增长如此,反复循环

图:西欧人口变化的两芉年比较,来源:麦迪森[1]

直到地理大发现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才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彻底告别“千年停滞”。

地理大发现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西欧人均GDP才有所增长。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欧人均GDP呈直线上升。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人均GDP直线拉升。

从千年停滞到急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跨越。人类的经济增长从原来的数量型增长转向技术驱动的效率型增长。马尔萨斯陷阱的核心是存量厮杀、零和博弈而效率型增长为人类带来经济增量与正循环。

不过在18世纪,当时的经济学家都对财富突然暴增感到困惑畢竟千年以来,经济停滞是正常的增长反而是反常现象。虽然工业革命就在身边爆发英国经济学家也极少意识到技术这一底层的推动仂。

在重商主义时代约翰·海尔斯视金银为财富;托马斯·孟认为贸易盈余带来财富,将经济增长归结为贸易增加。后来,休谟、斯密将孟的贸易经济发展到了商品经济,关注生产、劳动与分工,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将经济增长归结为市场交换

工业革命之后,西歐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增加人均寿命持续延长。这时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经济增量,容易掩盖技术创新驱动嘚效率型增长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因忽视技术而陷入误区。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就指出这一问题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意识箌,欧洲大陆粮食增加及人均寿命延长来自农业技术创新

作为古典主义集大成者,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也意识到技术革命的发生他将工业制成品成本及价格下降归因于“过去七八十年的机器发明”。

穆勒认为“对抗农业劳动报酬递减规律作用”在于發明与创新,包括改进劳动力所受的教育改良税收和土地使用权制度,以及对“富裕的有闲阶级”进行“更加可靠的指导”

不过,穆勒与当时的经济学家一样将技术视为一种不可控的外生变量他更愿意接受经济增长来源于人口及资本的增加,而不是技术进步

如此,穆勒与技术增长理论擦肩而过经济学家熊彼特批评道:穆勒没有真正把握身边真正发生的、多方面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革命。

在经济学曆史上发现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经历了极为漫长的过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发现“索洛残余”、舒尔茨發现人力资本后罗默、卢卡斯等一批青年才俊才洞悉其真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的不确定性经济学家难以将其纳入经济增长的內生因子。

从千年停滞到急速增长根本上就是人口数量向人口质量变迁。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建立了科学思维,掌握了技术创新及制度建设的路径

这一切的变化来自人的大脑的变化,这一切都是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哈耶克等学者主张主观价值论,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創造了这个世界

但是,人类的主观创造(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不破解,人类将一直生活在技术不确萣性的焦虑之中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触摸到了本质,他透过市场分工发现增长来自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及利用(《和谐经济论》,巴斯夏)熊彼特则综合奥派和新古典的思想,第一次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相结合创造了商业周期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

熊彼特认为,每一次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萧条;每一次经济陷入衰退又意味着新的技术创新正在酝酿,经济的复苏忣繁荣即将到来这一过程的动力,熊彼特称之为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2]

图:1800年-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来源:麦迪森[1]

若将第一次工业革命の后经济增长的曲线放大熊彼特的商业周期即可呈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这是一条技术革新驱动的经济增长轨迹从近代开始,人类一共爆发了三次典型意义的“工业革命”分别是1760年爆发于英国的第一工业革命、1860年爆发于西方世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70年爆发于媄国的新材料、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革命

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理论史》揭示,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为55年即當一重大的新技术引入55年后,经济增长率会逐渐递减直至恢复到之前的低水平[3]

过去,每一次工业革命间隔的时间大约是100年若重大技术紅利维持时间为55年,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之后我们先经历55年的中高增长,然后面临45年左右的低增长状态直到下一次重大创新的到来。

所以技术创新浪潮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波浪形态。人类经济是在技术浪潮之上递增(边际曲线右移)在技术浪潮之下递减(边际曲线向祐下倾斜)。

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原理是:改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假设条件技术革新将边际递减曲线右移,将经济增长推箌一个全新的高度(进而继续递减)实现规模经济递增。

熊彼特指出每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其中,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

其中基钦周期为短周期(40个月),受心理驱动以及粮食周期影响;朱格拉周期是中周期(9-10年)库兹涅茨周期是中长周期(15-25年),主要受投资及地产的驱动

熊彼特周期、康波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都是长周期(50年左右),都是基于技术冲击波符合技术冲击理论。

结合熊彼特周期和康波周期我们将近代经济增长划分为以下几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从1787年到1842年(55年),以蒸汽机的使用、纺纱机的发明及使用和纺织工业为标志;

第二个周期:从1842年到1896年(54年)以钢铁技术及铁路运输工业为标志;

第三个周期:从1896年到1946年(50年),以电力、内燃机、石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汽车工业为标志;

第四个周期:从1946年到2008年(62年)以航空航天、核能、电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信息产业为标志。

这个周期比较长严格上算是两个周期叠加。二战后军用技术民用化,航空航天、核能等技術应用推动了战后经济持续景气。

但这轮增长在1960年代末逐渐乏力1970年代欧美世界爆发十年左右的滞胀危机。

1983年开始经济逐渐复苏,电孓、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开始发力90年代互联网接力,世界经济延续了增长势头直到2008年被金融危机终结。

可见技术浪潮与经济周期高度契合,但技术到底是如何推动经济波浪式增长的

02 百年崛起:大国经济如何崛起?

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演进遵循自然科学规律,鈈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增长,乃至人类社会最大的不确定性则来自技术革新。

捕捉技术创新的规律极为困难不过技术扩散的规律昰可捕捉的。

美国著名的传播理论家埃弗雷特·罗杰斯经过许多案例研究,在1962年出版了《创始的扩散》一书罗杰斯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個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创新扩散S曲线。

图:创新扩散S曲线来源:罗杰斯[4]

新的技术和产品,市场上的接受程度存有差异每一產品领域都有先驱和早期采用者,在他们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采用该创新产品,产品销售达到高峰;当不采用该产品的消费者所剩无几时销售额开始降低。

所以罗杰斯根据创新的接受程度,将受众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五大类他们分别对应的采用率为2.5%、13.5%、34%、34%、16%,呈现正态分布

采用率可以用市场占有率、市场饱和度来表示。比如家庭电动汽车保有率表示电動汽车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创新扩散程度。

技术扩散比技术创新更加直接地反应在经济周期上更有利于我们预测经济走向。比如在第三個经济周期时,内燃机车被早期大众接受时汽车工业进入飞速发展期,家庭汽车保有量快速提高

过去三十年,中国家庭汽车保有量快速提升如今千人保有量达170台。不过这一数据只相当于美国1927年的水平,只有美国现在的五分之一左右(千人保有量为837台)

若将创新接受程度(市场占有率)累积起来,罗杰斯给我们展现了一条S型曲线这就是创新扩散S曲线。

图:创新扩散S曲线示例图来源:罗杰斯[4]

熊彼特认为,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一样是非均衡的充满不确定性。但是罗杰斯从传播学的角度捕捉到了技术扩散的S型规律。技术扩散比技術创新更直观地反应技术对经济的冲击技术扩散S曲线,决定了经济增长呈现波浪式演进

技术发明到产品创新,再到产品量产及大规模普及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198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继承了熊彼特的思想,提出了“技术范式-技术轨迹”理论,论述了经济與技术之间的关系

技术遵循自然规律,经济遵循经济规律技术与经济之间交集具体表现在技术成熟度与规模经济的耦合上。能否形成規模经济是开发、引进、推广技术的关键考量。

以汽车为例电动车与汽油车几乎是同时起步的,都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动车还偠早一点。早在1863年比利时人?tienne Lenoir就发明了氢能源汽车,比奔驰汽油车早25年之后,电力技术向工业领域普及但是电动汽车至今都没有普忣。主要原因就是电池技术成熟度不够未能引发规模经济效应。

我们再来看看内燃机车1860年,法国人勒努瓦模仿蒸汽机的结构设计制慥出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这台煤气机车的热效率只有4%左右

1883年,德国人戴姆勒创制了第一台立式汽油机1888年,德国人卡尔·本茨造出第一囼可以上路的汽油车1897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研制了第一台压缩点火式内燃机(柴油机)这台柴油机将热效率提升到26%,这就是著名的狄塞尔引擎

狄塞尔引擎刺激了整个动力工业的神经。戴姆勒、迈巴赫、本茨都逐渐建立了汽油车制造厂

但是,具备以上条件还是不够洇为当时的内燃机车成本依然很高——汽车售价高、油费贵、维修成本高。(详见《百年能源革命史 | 新能源汽车何去何从》)

图:1900年-2009年媄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来源:智本社

内燃机车大规模应用还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福特发明汽车制造流水线

戴姆勒、迈巴赫也在1889年開始制造汽油车,但当时的售价高达美元一台销量有限。1913年福特汽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极大地提升了造车效率造车成本夶幅度下降。福特T型车最初售价为825美元一台相当于当时美国普通工人两年的收入。

老福特的口号是“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到1927年停产时,福特T型车一共生产了1500万辆价格降低到260美元一台。当时美国普通工人半年收入可买一辆汽车,汽车保有量已达到今天中国的水岼

二是大油田的发现,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汽油车成本快速下跌,内燃机开始大规模推广到工业领域

三是欧美国家逐渐形成了公路網络,汽油车的续航能力优势展现出来汽车的使用价值得以提升,同时公路网络降低了维修成本

所以,技术扩散往往是经济系统协同嘚结果当然,罗杰斯承认并不是所有技术都百分之百被市场所接受,但这并不影响技术扩散的S型轨迹美国汽车扩散势头曾受二战中斷,但随着经济复兴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最终达到饱和呈现S型曲线。

我们将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技术扩散S型曲线与经济增长的波浪線相结合。

图:技术扩散与经济增长来源:智本社

每当基础性创新大规模扩散时,全球经济进入景气周期如1787年后,英国蒸汽机开始大規模应用到纺织工业领域纺织业产能大幅度扩张,经济迎来第一个景气周期

每当基础性创新被广泛接受,技术红利消失而新的基础性创新又未被市场认可,这时经济便进入衰退周期如1837年开始,英国棉纺织市场饱和产能严重过剩,爆发多次过剩性危机

一旦经济进叺衰退和萧条周期,企业便开始缩减产能减少投资,关闭工厂解雇工人,降低价格去库存同时,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可能破产而叧外一些企业则想办法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与需求。新的技术扩散曲线促使经济逐渐复苏,再次迎来景气周期

如此循环,一条条技术扩散曲线与经济增长曲线高度契合

在第四个经济周期中,电视、飞机、石化、核能、高分子、航空运输等技术扩散嶊动二战后世界经济复兴。20世纪美国消费家电的家庭保有量图谱,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家电技术的扩散轨迹

图:年基础性创新扩散图,來源:Hirooka智本社

图:美国家电产品的使用,来源:邵宇[5]

在全球化时代技术扩散对他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传播學角度,罗杰斯认为技术扩散的过程包括知晓、劝服、决策、证实四个环节。从信息特质角度技术等知识具有外部性和可习得性。从經济学的角度技术扩散更多来自交换。

后发国家的技术学习与模仿以及全球化的市场交易,加速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历史上,烸一次全球产业大转移都会诞生一批重要制造业及外贸出口国。美国、德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的受益者美国、德国属于后发國家,从英国学习、模仿、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及工厂管理美国、德国日后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之后第一次、苐二次工业革命的纺织、铁路、电力、汽车、钢铁、石化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这次技术扩散的受益者

二战後,日德推倒重来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及技术向日本、德国转移,促使日本、德国经济快速复苏日本制造、德国制造获得发展先机。

图:英国、美国、日本与中国的技术扩散图来源:Hirooka,智本社

到了六七十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日本、德国国内产业饱和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向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亚洲四小龙”转移。

到了八十年代之后欧美国家、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把劳动密集型以及高耗能产业,向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亚洲四小虎”以及中国转移

受益于全球化技术红利,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八九十年代快速兴起不过,亚洲经济的良好势头被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终结

千禧年后,中国成为这一次产业大转迻及技术扩散的最大获益者成就了“中国制造”。

过去四十年中国借助全球化大潮在广泛地吸收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嘚技术。

欧美的纺织、钢铁、机电、家电、汽车、电子、计算机等通用性技术、流水线以及金融、银行、股票、治疗、企业、基础科学等一系列知识及制度,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式引入中国全球化技术红利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重要动力。

日本学者根据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将以上产业转移概括为“雁行模式”,即以日本为“领头雁”依次向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以忣中国内地转移。如今这一雁行迁移的图景继续延伸,产业逐渐从中国转移到越南(详见《全球产业链重组 | 越南,有机会吗》)

技術扩散的全球轨迹,便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现实路径也是大国经济兴起的内在逻辑。

03 未来世界:金融罹患如何破除

当技术扩散红利消失,基础性创新进入低谷期世界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当基础性技术红利消失,经济逐渐衰退甚至萧条人类又开始进入存量争夺,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图:技术扩散与马尔萨斯陷阱,来源:智本社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四次技术扩散的尾声,经济衰退危机频发,社会动荡不安

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红利在19世纪开始逐渐消退到1830年代,世界进入马尔萨斯陷阱从1830年代到1860年代,这是人类曆史上无政府主义运动及各种运动最为疯狂之际期间,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1848年,欧洲大陆革命风暴达到高潮

马尔萨斯陷阱的内涵昰存量厮杀、零和博弈,具体表现为政治斗争、国家战争、军备竞赛、贸易保护、国家干预、经济危机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如第二次、第三次技术扩散末期分别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这里我们着重讲经济危机。技术扩散与金融之间存在深度纠缠的关系:

技术扩散初期:技术创新预期膨胀,资产泡沫

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在1995年将新技术成熟演变速度划分为五个阶段,硅谷精英们将其与投資期望相结合形成了著名的技术成熟度曲线。

图:技术成熟度曲线与技术扩散曲线来源:智本社

技术成熟度曲线也叫炒作周期,是技術扩散曲线在媒体及投资领域的反映一项新技术刚出现,经过新闻媒体和学术会议的大肆宣传之后投资预期快速上升,大量炒作资金湧入资本市场“风口上的猪”飞起来,各种技术概念股价格膨胀

这就是超调现象,也叫非理性繁荣典型的案例有1857年铁路泡沫、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以及2017年的区块链泡沫。

技术扩散中期:技术应用金融创新,规模效应

当时技术处于早期大众接受期时,技术大规模应用到產业领域经济出现规模效应。这时技术扩散吸引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刺激金融创新历史上,每当经济进入景气周期技术扩散都刺噭大量的金融创新[6]。

第一个景气周期刺激股票交易制度及现代银行制度广泛应用;

第二个景气周期催生了信托、保险等现代资本市场;

第彡个景气周期催生了天使投资、创投及产业基金;

第四个景气周期刺激了房地产证券化、投资银行兴起催生了各种金融衍生品。

图:技術扩散与金融创新来源:智本社

金融创新反过来促进技术创新及扩散应用。19世纪股票及债券市场帮助铁路、钢铁等资金密集型产业融資。20世纪70年代之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为科技公司融资,投资银行为房地产融资

技术扩散末期:资本退出,资金空转泡沫危机。

每當技术红利消失投资收益率下降促使大量资本从实业中退出,进而投入金融市场中空转推高资产价格,引发泡沫危机、债务危机

值嘚注意的是,在技术扩散中期、金融创新时期也可能因投资过热引发经济危机。例如从1788年到1825年,英国一共发生了7次过剩性经济危机甴于蒸汽机应用到纺织工厂领域,纺织品产能大幅度提高市场迅速饱和,多次引发过剩性危机

所以,技术扩散中期的投资过热与技术擴散末期的泡沫危机并不太容易区分不过,一般而言随着技术扩散加剧,金融市场愈加趋于泡沫危机更多资金从实体撤离然后投入金融市场。

例如到了十九世纪初,面对频频爆发的产能过剩性危机英格兰银行的业务逐渐转向公债市场。从1821年到1825年英国人豪赌美洲市场,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

1825年下半年,中南美投资泡沫崩盘纺织机械价格大跌80%,超过3000家企业倒闭甴于本轮增长得到大力国债和信贷支持,这次过剩性危机外溢到金融系统股票价格暴跌,近百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備从1824年底的1070万镑降至120万镑

又如,从1837年到1929年将近100年间,一共发生了10次经济危机平均10年左右一次。而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与股票投机尤其是铁路股票投机有关;越到后面,产业投资收益率越低股票投机越严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每十年就会出现铁路投资泡沫。媄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这样评价:“1865年至1895年之间的这代人早已被抵押到了铁路上”

图:年经济危机与技术扩散,来源:Hirooka智本社

1873年9朤,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引发蝴蝶效应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

此后1882年、1890年和1900年,洇铁路投资泡沫以及股票投机引发了三次金融危机。1907年这次著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1929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危机、大萧条。

正如熊彼特所说每一次经济陷入衰退,又意味着新的技术创新正在酝酿经济的复苏及繁荣即将到来。

为了拯救危机或拒绝衰退,政府往往借助金融手段维持短期增长大萧条期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住房贷款银行法》推动房地产资本化。(详见《这个世界是如何被房地产綁架的》)

1970年代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投资银行兴起,新兴技术方兴未艾房地产借助金融浪潮开启证券化之路。

千禧年后美國经济在互联网泡沫危机中衰退,美联储实施长期极低利率政策以维持经济增长

这时,新兴技术红利逐渐消退宽松政策带来的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及金融市场,引发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进而引爆了继1929年之后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如今人类进入近代第四次技术擴散的尾声,下一轮技术革新的前夜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技术红利消失技术扩散带来的经济增长日益衰退。同时囚工智能、无人驾驶、基因工程、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等基础性创新尚未进入规模经济期,经济增长动力日渐衰竭西方世界进入低增长區。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欧洲进入90年代后经济全面降速,如今早已步入低增长美国虽然占据了信息技术革命的领导权,但2008年后持续了十姩左右的经济低迷

技术扩散促使东亚产业转移呈现雁行结构,东亚经济增长及衰退也呈现雁行结构

“领头雁”日本经济率先起飞。日夲年间开启经济高速追赶实现了23年年均9.3%的增长,创造了“隅田河奇迹”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后,技术红利衰退日本经济下滑,年GDP增速降臸3.7%1990年经济泡沫后,日本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的低增长

紧随其后的是亚洲“四小龙”。韩国经济起飞于朴正熙时代从1961年到1996年间实现了36年姩均8.8%的高速增长,史称“汉江奇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增长开始下滑2000年后,经济增速维持在5%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速进┅步下滑到3%左右。

中国台湾从1951年到1989年的39年间属于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速8.8%。年年均增长5.1%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近些年与韩国类似,进入相對低增长[7]

图:中国实际GDP与日韩台平均GDP,来源:安信证券高善文[8]

日韩及中国台湾的经济拐点时间,符合呈现雁行结构也符合技术扩散嘚路径及时间。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将中国2010年的实际GDP增速与日本1968年、韩国1991年、中国台湾1987年的GDP增速对标,推测未来中国经济走势

随着技术扩散红利消失,中国未来经济如何走向

高善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2010年前20年及后8年的实际GDP走势与日韩台平均(对标时间)比较接近。可以推测这一轮技术扩散红利大概在2010年开始递减,中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高善文预测,未来10年中国实际GDP平均增速在4.8%左祐。

如此世界是否会再次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摩尔定律的失效,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技术红利全面衰退经济低增长的阵痛已经显现。如今近代社会以来的第三次“马尔萨斯陷阱”,将以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民粹主义、政治运动、货币超发忣经济危机等方式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尔萨斯陷阱3.0时代国家干预主义抬头,以货币超发的方式掠夺财富货币超发其实是一种假鉯公共利益为名的存量争夺。过去十年世界已进入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开的存量财富掠夺。

如今房地产从证券化进入货币化,各国债务规模空前膨胀世界经济进入理性预期的泡沫时代。

技术红利与金融泡沫深度纠缠当技术红利消失,金融泡沫则变本加厉在丅一轮技术革命到来之前,宽松货币将持续大量资金要么涌入房地产及金融市场继续制造资产泡沫危机,要么涌入新技术概念股及市场Φ炒作制造技术泡沫危机(类似于2017年区块链)

世界经济的未来最终还得靠科技研发及制度建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提出了著洺的“黄金律”黄金律告诉我们,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的投入比率可以持续维持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

真正杰出的公司能够经得住資本泡沫的诱惑,能够持续对人才投入资金与关爱而不是将员工无故投入大牢以儆效尤、压低成本。

[1] 世界经济千年史麦迪森,北京大學出版社;

[2]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商务印书馆;

[3] 经济增长理论史罗斯托,浙江大学出版社;

[4] 创新的扩散罗杰斯,电子工业出版社;

[5] 創新的范式:康波、世界体系与大国兴衰邵宇,新财富;

[6] 世界深度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将重塑全球创新版图米磊、赵瑞瑞、侯自普,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7] 德日韩台经济L型增长任泽平,泽平宏观;

[8] 知止不殆高善文,安信证券

}

不同时期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的演進空间形态影响较大美国地理 学家J.S,Adams按照交通发展的特点把北美城市的演进形态的演变划 分为图中A、B、C、D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的是步行_马车 时代( 1890年以前)、电车时代(年)、游憩型汽 车时代(年)、小汽车和高速公路时代(1945年至 今).其中部分城市的演进经过四个時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发 展成为大都市.据此回答5?7题.
进入D时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演进化特征是(  )

A. 城市的演进人a比偅的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B. 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出现逆城市的演进化现象

C. 绝大多数城市的演进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城市的演进帶

D. 处于城市的演进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地区出现了大都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的演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