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部小说女主叫时年男主叫君沉 男主穿越到一个为主的到了一个以读书的世界,有一个妹妹

点击书签后可收藏每个章节的書签,“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西南云府多城寨浮云寨正是乌山一带最大的城寨。

  它建立在濡水上游处一座荒瘠的山坡上,以高大而复杂的木质栏珊为墙占地百十余里,其中人口多达数万之众

  当陆山与万东林领着各自家人来到浮云寨门湔,这座城寨已经处于封闭状态

  寨门前的竹制吊桥已经高高拉起,栏珊木墙上有弓手持弓而立驻防寨兵在两侧木质箭楼上冷漠凝視。

  寨门前的濡水河流成了阻拦外界的关卡许多从周围村子前来避难的人聚在此处,纷纷攘攘的如蚂蚁窝一般

  “怎么办?”陸老爹急得满头大汗

  陆山望着这一大片挤在一起的人,他本能的感觉到一种焦躁不安可一时半会他也想不到避难的好去处。

  這时候万东林提议道:“我们去北三峰的桃瘴林那里应该可以躲避赤义军的袭扰!”

  “你确定?”陆山问道

  桃瘴林的确可以避难,但那地方鸟兽绝迹瘴气横行,没人能够在其中生存更别提避难了。

  万东林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点头道:“我确定,阿山伱就听我一次”

  既然万东林没有说明原由,他也不会追问下去这个时候唯有相信这个相处多年的朋友。

  一行人马不停蹄的跑姠北三峰考虑到队伍里的老弱妇孺,陆山特意从一位老汉手中买下一辆板车

  可惜只有板车而无拉车之驴,陆山二人只能以身作驴拉着板车在碎石路上艰难前行。

  “二位小哥二位小哥!”

  这时道左一胡茬大汉跳到板车之旁,这大汉在寒温下坦胸露乳显嘫有一身不俗的内劲功夫。

  胡茬大汉抱拳道:“二位小哥可否帮某家避开匪乱。”

  那胡茬大汉见面前二位小道士一副沉默又噵:“某家乌山开碑手盖云天,二位小哥只需捎带我一路必保二位一路平安。”

  陆山不想多说话这时候多说一句就是少一分逃难時间。

  盖云天还算上道主动揽活板车的活计,一身惊人气力拉得板车如奔马

  陆山与万东林相视一眼,随即运足内劲在前面带蕗

  “哈哈!二位小哥好轻功。”

  这盖云天拉着板车还能分出心神讲话,这份内劲修为让陆山侧目不已

  大约赶了二三里哋,陆山那若有若无的内劲便无以为继这还是在他偷偷吞服藏在舌根下黄芽丹的情况下。

  万东林虽然气喘如牛但陆山心知自己是鈈如他的,真不知道他如何修炼成这一身的内劲

  “先停下休息!”陆山提议道。

  陆山看了看周围环境他们大约抵达乌山之峡,在南四峰和北三峰之间的地界这里已经人烟罕至,枯黄的杂草丛漫过人腰

  “二位小哥,你们可带了桃牌!”盖云天放下板车揉了揉酸胀的手腕道。

  万东林晃了晃手上的藤镯子“我带了鸡血藤。”

  “我有坊中发放的朱砂袋!”陆山摸了摸腰上的小布袋噵

  “哦!”盖云天看了看陆山腰间的袋子问道:“小道士,你可会符咒之术”

  陆山摇了摇头,他瞥了一眼盖云天脖子上挂着嘚桃牌方正的木牌上刻画着扭曲的纹路。

  这世界对鬼神敬而远之无论老幼皆携带辟邪之物。

  陆山不清楚为何盖云天突然问起這个此时已经夕阳西下,这茫茫枯草丛间似乎多了一丝阴冷气息

  盖云天拿出火折子吹了吹,将四周的杂草丛点燃待烧成一个大圈便将之扑灭。

  万东林想上去帮忙却被拦住“别,小哥你还是歇着这烧火也是有讲究的。

  风大容易成灾风小又无法燃尽,峩们这些跑江湖的才会这些风餐露宿的手艺”

  “我们?”陆山低声细语道

  “哈哈!小道士真是警惕,当初我这般年纪有你这份玲珑心这云府江湖中也该有我盖某一席之地,可惜…”

  盖云天说着说着便意兴阑珊起来随后便自顾自的拾捡柴火。

  盖云天這番做派倒不像是心思叵测之辈陆山也不细究他的话语,他需要打坐调息好回复他那微薄的内劲。

  服下一枚黄芽丹内劲如抽丝┅般自丹田涌现,他的呼吸由缓慢细柔逐渐达到深长若有若无,好似龟息

  下丹田内劲开始车河搬运,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通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不过他内劲并不强劲,在尾闾关便无法再通行下去

  陆山吐出一口浊气,内劲在经脉中运行极大缓解肉体嘚酸胀感

  如果内劲能够进行完整的车河搬运,也就是小周天那么这内劲功夫才算是登堂入室。

  据陆山所知坊中那李容师兄便是成就小周天,目前正在通十二正经以求大周天之成就。

  陆山望着正在点燃篝火的盖云天不出意外他应该成就小周天,如此体內内劲周流运转方可抵御北风之月的低温。

  不远处陆老爹正安抚着两个稚童,阿母在一旁小声抽泣不时担忧的看陆山两眼。

  万东林正扶着老母坐在篝火旁取暖在他身边还有一蒙着红面巾的女子,这应该是他那位进了云雀馆的姐姐

  星斗已占据夜空,一輪毛月正挂在天际周围不时传来不知名野兽的低呤。

  恼人的猫头鹰不知蹲在哪一颗老树上叫着这让陆山无法静心坐忘,一时间杂念纷飞

  “此方世界多有玄奇,我本应当蛰伏于坊内耐心打磨内劲与剑技。

  奈何!世情不随我愿外有兵乱,内有人祸也只能随波逐流。”

  想到此处陆山又忍不住叹息几声。

  一夜无话等到黎明时分,众人各自沉默着收拾细软准备赶路。

  陆山登上一小坡眺望远方,只见视野之内皆是茫茫的高草地偶尔几点绿色点坠其间。

  微弱的振动自地面传来如若不是将警觉性高,嫃注意不到这动静

  当陆山手指地面,那盖云天先是神色一惊而后耳贴于地,凝神细听地面传递的振动

  “赤义军的铁袍骑!”

  天光初升,暖洋洋的晨光洒遍大地让人体升暖感,但盖云天话语一出陆山只觉周身如坠冰窖。

}

清代同治、光绪以来晚期桐城派的领袖人物曾国藩主政直隶,将桐城之学带到朴茂的燕赵大地开启了学术新风。“曾门学士”张裕钊、吴汝纶相继主讲直隶莲池书院造就河北多士。如武强贺涛、盐山刘若曾等皆能以学问、文章自立燕赵文风大倡,一时海内宗仰桐城派的中心遂由南而北,使莲池書院成为晚清传承桐城文脉的根据地其后贺涛、吴闿生等莲池弟子于燕赵大地衍续桐城文脉,门生在晚清民国之际号为昌盛论者多将這个以直隶莲池书院为中心展开学术思想、文艺活动的群体称为“莲池学派”。“莲池学派”作为晚清、民国桐城派的核心以曾国藩为初祖,“曾门学士”张裕钊、吴汝纶为二宗起自曾国藩督直(1868),至俞大酉弃世(1966)而止绵延六代近百年,为晚清民国学坛、文坛的偅要组成部分晚清桐城派中心北移直隶保定以后,“莲池学派”文艺活动以古文创作和批评为主在全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化影响力。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讲亦有衍续和繁荣燕赵文脉的意义。这个横亘晚清民国近百年继承桐城派世系传播特征和学术精神的流派,是我國传统文艺发展演变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晚清民国以来,即有人或隐或明地以“莲池派”表彰张裕钊、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后造就的燕赵古文创作群体隐指者如徐世昌谓张裕钊:“主讲莲池书院最久,畿辅治古文者踵起皆廉卿开之。”[1]389吴汝纶之子吴闿生曰:“自廉卿先苼来莲池士始知有学问。先公继之日以高文典册摩厉多士,一时才俊之士奋起云兴标英声而腾茂实者先后相望不绝也。己丑以后風会大开,士既相竞以文词而尤重中外大势、东学西国政法有用之学。畿辅人才之盛甲于天下取巍科、登显仕,大率莲池高第江、浙、川、粤各省望风敛避,莫敢抗衡其声势可谓盛哉!”[2]卷首显指者如王树楠曰:“贵筑师(黄彭年)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去后,予与挚甫荐之(张裕钊)直督张靖达公继主讲席。廉卿去后挚甫续之,河北文派自两先生开之也。”[3]599刘声木作《桐城文学渊源考》勾勒了“莲池学派”士人的群体构成此书卷十专门记载师事及私淑张裕钊、吴汝纶的桐城派成员。张、吴二人是曾国藩的门生列入“曾门四孓”,亦是开辟直隶“莲池学派”的重要人物张裕钊继承了姚鼐、曾国藩注重文章声音律调的理论,刘声木说张裕钊谓“文章之道声喑最要、凡文之精微要眇,悉寓其中”[4]285因此其“一生精力全从声音上着功夫。声音节奏皆能应弦赴节,屹然为一大宗”[4]285吴汝纶好文絀于天性,刘声木说吴汝纶尝谓“文者精神志趣寄焉,不得其精神志趣则不能得其要领”其为文深渺古懿,使人往复不厌[4]286魏际昌先苼《桐城古文学派与莲池书院》一文虽未直接称“莲池学派”,就其论述观之已非常明确地指出“曾国藩任直督以后,书院达到了鼎盛時期桐城古文学派开始在书院扎根发芽,先后有曾国藩的学生张裕钊、吴汝纶二位桐城派后劲主讲书院使桐城古文学派的中心由南移箌了北方直隶,具体地说就是到了莲池书院”[5]25魏际昌先生所述“莲池学派”成员除张、吴二子及见于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著录者外,尚从光绪1898年莲池书院《学古堂文集》钩稽出新城白中元、献县纪钜湘、献县张坪、盐山杨越、文安蔡如梁、安州张銮坡、高阳李增辉、清苑崔琳、任丘崔庄平、定州马锡蕃、高阳阎凤阁、安州王宝钧、任丘籍忠寅、四川傅增湘、肃宁刘春霖、贺涛弟子任丘宗树楠诸人迋达敏先生《张裕钊与清季文坛》一文直接以“莲池派”名张裕钊、吴汝纶开辟的以莲池书院为中心的古文群体。其《曾国藩总督直隶与蓮池新风的开启》一文曰:“莲池派若从曾国藩督直(1868)算起到俞大酉弃世(1966)为止,绵延近百年相承历六代。其成员多半来自畿辅活跃在保定、北京、天津、沈阳等地;主要任职于教育界、政界、新闻界;有姓名可考者约四百人,有文学成绩者不下百人”[6]67-68并就此學派经世致用、融贯中西的担当精神和社会启蒙意识,与晚清民国政坛的紧密关系及主要社会文化活动作了初步梳理从张裕钊、吴汝纶學古文之法的直隶学子有武强贺涛、保定新城县王树楠、沧州张以南、安平弓汝恒、饶阳常堉璋、南宫李刚己、盐山贾恩绂、衡水王景逵、清苑王恩绂、枣强李书田、霸县高步瀛、任丘刘培极、行唐尚秉和、深州武锡珏、邯郸李景濂、盐山刘彤儒、永年孟庆荣、无极崔栋、宣化张殿士、南宫刘登瀛、深州李广濂、武邑吴镗、衡水刘乃晟、枣强步其诰、深泽赵宗忭、肃宁刘春堂、刘春霖、冀州孟君燕、冀州关鳳华、盐山刘若曾、定州安文澜、永年胡源清、陈永寿、纪钜湘、天津严修、阎志廉、阎凤阁、马锡蕃、马鉴滢、傅增湘、吴笈孙、蔡如梁、王振尧、王瑚、谷钟秀、韩德铭、梁建章、籍忠寅、邓毓怡、邢之襄、柯绍忞、廉泉、吴芝瑛、中岛裁之。第三代中从贺涛学古文的學子有吴闿生、赵衡、赵彬、武锡珏、张宗瑛、贺葆真、徐世昌第四代吴闿生门下优异者有张继、李葆光、周明泰、李濂镗、齐燕铭、賀培新、贺又新、柯昌泗、于省吾、吴兆璜、潘式、谢国桢、徐鸿玑、曾克端、何其巩、陆宗达、王芷章、张江裁、陈汝翼、王汝棠、王維庭、吴君琇、吴防等。第五代贺培新门下优异者有俞大酉、刘叶秋、刘征、孙梅生、孙贯文等第六代俞大酉等在1949年后没有传人,一脉攵心就此了断。我们根据前人的相关论述裒辑了“莲池学派”主要成员名单及其著作情况,详见表1

目前学界对“莲池学派”的研究昰从桐城古文的整体脉络展开的,并主要集中在张裕钊、吴汝纶、贺涛等古文大家身上除了研究桐城派发展史的专著有部分章节介绍外,尚有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如孙莹莹《张裕钊文气论与桐城传承》探讨了张裕钊的“文气论”与前期桐城古文家的渊源,以及与吳汝纶相互交流、激发的作用认为宗尚“平淡”是其古文美学的极则。李松荣《张裕钊的创作分期及其在莲池书院的散文创作》指出张裕钊在莲池书院中的散文创作是重要的丰收期体现了其散文“以意度胜”和“词峻以厉”的特点。然惟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与莲池书院》、王达敏《张裕钊与清季文坛》二文最能发张裕钊古文义法、声气、诗歌风貌的真趣关于吴汝纶的研究近年似较张裕钊研究成熟。除了一些考证吴汝纶生平交游的文章外更有任亮直从吴汝纶的儒学思想出发,为其文论探源杨新平从“风格观”探求吴汝纶的古文美學思想。孙文周以吴汝纶论文信笺为资料探索其文章学观念。胡丹以“正变”观考察吴汝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对于贺涛的研究实茬寂寥,且多为皮相之论惟范丹凝《贺涛与清末畿辅古文圈》一文对贺涛家世、古文创作、文学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且以贺涛为Φ心对后莲池书院时期畿辅古文圈的群体构成、交游、文学活动作了初步梳理。由此看来“莲池学派”作为晚清民国熔铸河北地域特銫、传承燕赵文脉传统的学术、文艺群体,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深湛如魏际昌、王达敏二先生,提出“莲池派”亦多是从桐城古文的角度立论,缺乏融“莲池学派”古文、诗歌、游艺之学为一体的文艺观照视阈而对“莲池学派”游艺之学的研究,除张裕钊、刘春霖书法之外更属寥寥,遑论透过“莲池学派”文艺诸体交融会通的现象探寻古文、诗歌、游艺之学等不同文艺形式的内在联系。关于“莲池学派”文艺创作和思想传播的方式途径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李松荣认为:“文学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著书立说,吔可以是教书育人桐城派这一特殊的文学群体,他们的很多代表人物都在书院担任教职于是它的传播也就与书院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7]79以张裕钊、吴汝纶在直隶的活动来看张裕钊主要是担任莲池书院山长,以教育为业吴汝纶任职深州、冀州知州期间,重抓教育事業深州、冀州教育蔚然而兴,其后吴汝纶掌莲池书院也以冀州及周边州县学子为多。由此看来张裕钊、吴汝纶的文艺创作及思想传播主要还是通过书院教育,其于直隶文化影响面之深广亦缘于此

“莲池学派”以幕府文人为主,多是以经学为文化正统、与权力中心接菦的士人和官僚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得到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徐世昌等政治实权人物的支持和庇护。因“莲池学派”依附政治权力Φ心又是一批以斯文相号召的文人,所以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政局的变化都会对此一群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传播的根据地囷地域范围,传播的方式、内容乃至文风等诸多方面。其中就“莲池学派”学术和文学传播的根据地和地域范围来讲,往往与所依附嘚政治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其初,以保定莲池书院为中心辐射到直隶地方州县书院。如吴汝纶当政、贺涛主持的冀州信都书院其后,清末民初随着莲池诸子进京直隶政治中心移至天津,“莲池学派”的学术和文学活动也随之形成以北京、天津、保定为中心的格局

其攵以意为主,而辞欲能副其意气欲能举其辞。譬之车然意为之御,辞为之载而气则所以行也。欲学古人之文其始在因声以求气,嘚其气则意与辞往往因之而并显,而法不外是矣……盖曰意、曰辞、曰气、曰法之数者,非判然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绲同以凝於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自然者无意于是而莫不备至。动皆中乎其节而莫或知其然,日星之布列山川之流峙是也。宁谁日煋山川凡天地之间之物之生而成文者,皆未尝有见其营度而位置之者也而莫不蔚然以炳,而秩然以从夫文之至者,亦若是焉而已[3]84

張裕钊所谓“意”,一是“中和”这是他“原本六经”的反映;二是“利泽天下”,于世道人心有所裨益[8]4所以他的文章深沉醇厚,叙述娴雅宛转有度,思想从正大入手温润中有雅健之气。张裕钊古文的堂庑比起曾门其他弟子更大超出了学习韩愈、欧阳修、方苞、姚鼐的范围。他“假途唐宋八家上溯两汉、先秦、晚周,并原本六经且于许慎、郑玄的训诂,二程、朱熹的义理均究其微奥。故张氏之文文义精辟词句古朴峻拔,实际上已脱离桐城派的藩篱而自成一家”[8]5故而,刘声木论曰:“其文以柔笔通刚气旋折顿挫,自达其深湛之思并以经术辅之,于国朝诸名家外能自辟蹊径,为百年来一大宗”[4]285张裕钊的古文理论对“莲池学派”影响较大。其弟子王樹楠“浸淫两汉而出入于昌黎、半山之间”[4]288。其文气骨遒上实有得于雅健之美。另一高弟贺涛为文“导源盛汉泛滥周秦诸子,矜练苼创意境自成。其规模藩域一仿张吴二公”[4]287。平心而论莲池诸子的古文在晚清民国社会巨变的影响下,与清中期以来脱胎科举八股囷模拟的“古文”已经有很大不同从内容上来讲,义理、考据、辞章中义理突破经义的范围,融入更多西方传入的近现代政治、经济、哲学思想并多以实践、务实的手眼论证之,形成了融入时务、参酌中西、归于儒家义理的思想内容局面曾国藩引“经济”入古文的思想,莲池诸子之“经济”也不限于洋务派的思想和实践而更多的是在西方文化思想影响下,从事教育的改革新式的融贯中西人才的培养。考据亦多从典章制度、历史沿革入手梳理时务关涉的焦点和重点,有为而作而不是泛著空文。辞章更加讲求朴实平淡他们虽嘫不丢以声气律调为核心的古文创造法则,但因思想和内容的变化他们的文章更加平典朴实。这种务实而紧跟时代的古文创作潮流在当時深受文人士大夫阶层欢迎值得一提的是,“莲池学派”诸子古文有一种强烈的传承燕赵文脉的地域文化意识影响到其文风一是变化桐城古文偏于阴柔之美而济以阳刚,再就是更加务实尚气形成质朴自然的审美风貌。若究其弊则是鄙陋迂直有余,风流蕴藉不足

晚清民国的政局波谲云诡,“莲池学派”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和政治权力挤压的夹缝中与世浮沉艰难求存,发展渐趋于保守但他们以中華文脉的守护者自居,正因担负了斯文之重任在文化思想和形态上表现出与时代思潮相颉颃的巨大灵活性。比如曾国藩及曾门四子、贺濤、赵湘、吴闿生诸人对桐城古文的变革他们把桐城古文集约成中国道统和文统的载体,是斯文的具体形式只要以此斯文精神为文,其题材内容、义理均可以自由伸缩其文章的语言形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然而“莲池学派”所代表的斯文传统,毕竟是传统的文人文囮代表一种文化精英意识。其觉世牖民的文化宣传和动员能力难以适应救亡图存的大众文化的需要进入民国以后,在新文化运动兴起嘚时候“莲池学派”所代表的桐城古文则首当其冲,被视为旧文化、旧文学的象征成为革命的对象。

儒者依仁游艺先秦时期即有儒镓“六艺”之学。宋元以来琴棋书画等艺术逐渐被文人驯化,成为他们寄托意趣与怀抱的载具元代理学家刘因提出儒者“新六艺”,將琴棋书画均纳入儒者游艺之学的范围“莲池学派”以宋学为本,融通汉学文章之余,亦游心艺事张裕钊、吴汝纶、刘春霖并以书法名世,而张裕钊又雅擅山水早在清末民初,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注》即称赞张裕钊书法集北碑之大成欧阳中石《张裕钊书法艺术溯源》(2010年)对张裕钊书法艺术的取法对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日本人杉村邦彦《张裕钊的传记与书法》一文当为目前张裕钊书法研究资料最为丰富且切实的佳作近年另有《张裕钊碑味行书研究》《张裕钊书法艺术研究》两篇硕士论文问世。然这些研究多为就书法论书法对张裕钊的书学思想以及与其学术思想、文学精神的内在联系缺乏立体的思考。学界于刘春霖书法的研究亦属此类刘春霖(1872—1944),字潤琴号石云,河间府肃宁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尝自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长於小楷。“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今天的书法界仍然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的说法刘春霖的书法圆匀平囸,为典型之馆阁体其小楷娟秀端庄,笔力清秀刚劲气质深蕴沉厚。曾出版小楷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文昌帝君阴骘文》《闲邪公家传》《兰亭序》《灵飞经》等多种贺培新(1903—1952),字孔才号天游,斋名天游室、潭西书屋河北武强人,为“莲池学派”巨子贺濤之孙曾任北平特别市政府秘书、中国大学国学会教授、秘书长、河北省通志馆纂修等。1949年初将其二百年来家藏之图书、文物捐献给丠京图书馆和历史博物馆,受到当时北平军管会通令嘉奖贺培新于古文能世其家学,虽不以名世却也能够自立。书法宗欧阳询、褚遂良秀劲丰厚。民国间书墓志多种法北碑,得张裕钊精髓治印入白石老人之室,其论治印当气体贯注追求古雅淡泊之趣,与古文义法和审美宗尚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叶秋序《近代名家印集》曰:“贺(孔才)、邓(散木)俱未得享大年,而各臻精诣贺公从赵、吴两镓入手,以上溯秦、汉小章秀劲,大印浑沦朱文粗笔,尤属一时独步”[9]330-331辑有《武强贺培新印草》二册,成书于1923年亦名《迂轩印存》,上册收印48方下册收印47方,共存印95方多为时人姓名、斋堂印。关于贺培新的印学研究目前仅有宋致中主编《齐白石贺孔才批刘淑喥印稿手迹》(2004年)、《孔才印存》(2013年)二册问世。总之关于“莲池学派”游艺之学的整理和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其主要关注点是張裕钊、吴汝纶、刘春霖的书法及贺培新等人的印学实则,“莲池学派”诸人物除诗歌、古文、书法外,于绘画、音乐等诸体艺术多囿研究我们考察他们的游艺之学也应该扩大范围,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这些领域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更深广的视角揭示出“莲池学派”文艺思想的丰富内容和魅力

近年来关于“莲池学派”的文献整理成果日益丰富。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整理出版了《桐城名家文集》其中包括张裕钊、吴汝纶、贺涛、范当世等4位作家的文章选集和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3位作家的诗文集。另张裕钊、吴汝纶、贺涛、范当世等人的诗文集已经有点校本问世其中王达敏先生点校《张裕钊诗文集》、施培毅等点校《吴汝纶全集》、马亚中等点校《范伯子詩文集》、冯永军点校《贺涛文集》、张善文点校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另有吴闿生《诗意会通》《吴门弟子集》、高步瀛《唐宋诗举偠》等诗文选本也有学人专门整理出版这些文献整理工作为我们研究“莲池学派”及其文艺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文献资料。但是尚有很多洺家的诗文集没有整理如赵衡的《叙异斋集》、贺培新的《天游室集》等。另有一些人的诗文集在其生前并未刊刻或出版散落各处。這需要我们进一步搜集“莲池学派”名家的诗文集进行系统的研究。徐世昌对“莲池学派”的发展影响甚大众多莲池弟子都曾有游历徐世昌幕府的经历。他倡导复兴“颜李学”以此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四存学会”和该学会的会刊《四存月刊》都凝聚了莲池弟子的鈈少心血2014年广陵书社整理出版了北京四存学会编的《四存月刊》,为我们考察“莲池学派”在这一阶段的学术和文艺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料贺涛之子贺葆真所作《贺葆真日记》亦由徐雁平整理出版,其中有关贺涛的文艺活动、“颜李学”与“莲池学派”关系、四存学会及“莲池学派”在冀州、保定、北京、天津活动的记载多有助于对“莲池学派”文人交游情实的考述

综上所述,“莲池学派”是晚清民国熔铸河北地域文化、承继燕赵传统文脉的重要学术、文艺群体;是桐城派正传晚清民国华夏文脉所系。深入研究“莲池学派”及其文艺思想可拓宽晚清民国桐城派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廓大清代桐城派研究的学术堂庑。亦可重新发现“莲池学派”文艺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纠囸近现代文学史叙述中凸显新文学忽视传统文学的偏差;深化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和文艺思想史研究。目前学界对“莲池学派”文藝思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莲池学派”的群体构成、活动时间和地域、文艺思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文艺思想的立体研究等诸多基础性、拓荒性的工作尚待我们去努力。

[1]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续修四库全书:卷一百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吴闿生.吴門弟子集[M].保定:莲池书社,1930.

[3]张裕钊.张裕钊诗文集[M].王达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M].徐天祥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89.

[5]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与莲池书院[J].文物春秋1996(3):22-30.

[6]王达敏.曾国藩总督直隶与莲池新风的开啟[J].安徽大学学报,2014(6):61-70.

[7]李松荣.“枝蔓相萦结恋嫪不可改”——张裕钊与莲池书院师生间的情谊[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79-82.

[8]罗福惠.张裕钊的时局关怀及文学特色[J].鄂州大学学报2003(3):1-6.

[9]韩天衡.中国篆刻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基金項目:保定市社科规划课题“莲池学派文艺思想研究”(2016059);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莲池学派文艺思想研究”(HB16WX009);河北省社会科学發展研究课题“莲池学派及其文艺思想研究”()的阶段成果

贺涛是张裕钊、吴汝纶二人的及门高弟其古文思想也深得乃师真传。他的古文笔法细腻文意纡徐之中郁勃深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与桐城古文吸收小说女主叫时年男主叫君沉笔法有很大关系,深层原洇则是贺涛醇厚明达、不为空言创作思想的体现因其醇厚明达,学问才能寄寓性情之中见理深,论事明体用周瞻,浑然一体因其鈈为空言,凡有关典章制度、政治风教、世态人情都能辨章源流、考究详略参酌西学,引入新理以相应发。所以贺涛的古文气体高朗、华茂深厚而情理通达在晚清张、吴二子之外独树一帜。徐世昌选评古文遂将贺涛入“明清八大家”。总体来说贺涛古文所表现的奻性观糅合了张、吴二人之长,且更为具体生动如《古余芗合诗序》曰:“夫人所为诗多咏古之作,其于古事乃能指摘是非而权以己見,确乎有当于事理、若可据以施行者心志所藴结,求通于书籍中而自浚发之耳。”[1]若以“先王女政位乎内”之义衡量慕夫人可与誌虑专一、识量高雅的男子比长絜短。贺涛的这种观点有张裕钊、吴汝纶女性观的影子《华母姜太恭人九十寿序》曰:

 《记》曰:“不順乎亲,不信乎朋友”夫亲不顺而友不我信,则友之既信必能类聚气感,更责我以事亲此自然之效也。近世士大夫犹知此义故往來投报,必体吾友之意以致敬于其亲。而致敬之大者则莫如祝寿之礼,撰为文辞叙述懿行,祷其康强逢吉以博老人之欢,而益勉吾友之孝思桐城吴先生谓今之寿礼胜于古之冠礼,以此也[2]

文中称引吴汝纶寿序的文体思想,而其结构文体的模式和思考的维度却肇自張裕钊《魏母贺太恭人寿序》曰:“夫虚词祷媚,既有类世俗所为而称述艰苦,又非所以娱老人即见所处境之至可乐者质言之,于盛德则无以推阐要为太恭人所乐闻。”[3]寿序中论述文体的体制、内容和演变是莲池学派诸人结构文章的一种书写策略,也是以才学为攵的一种呈现方式二者构成了情、事、理的内在张力,形成复沓中开阖有致浑然中多元互动的艺术风貌。且使寿序勉于谄媚之讥收賢者孝亲,友朋尽义的良好效果至如《宗氏妇传》论婆母与儿媳之际的伦理问题,痛惜“世之立言者恒援尊卑之义,严于妇而宽其姑”[4]的庸陋而倡导姑妇互互爱,可以说是吴汝纶以阴阳对待互根之义论男女之际思想的延伸

张裕钊擩古至深,其古文创作多从传统出发务阐明先儒之理。他任莲池书院山长期间虽不禁止学子读西学书籍,但注意力仍专注在科举时文和传统学术以至于日本人岗千刃访問莲池书院与诸学子论学时,遭遇令他十分失望的场景:

 夜张会叔(浍)、贾伯儒(裕儒)、孟芾臣(馨荣)、齐禊亭(令辰)、赵树楠(锡榕)、张化臣(以南)十数人来见。……余曰:“濂亭先生师也,长者也仆不可妄发狂言,失敬左右诸君年少,仆有一事切欲问诸君,诸君能有所教乎”众皆请诲。余曰:“凡士人读书学问将有为于当世也。今也法虏猖獗福州一败,台湾仅保中土危ゑ,日甚一日诸君何策,以济目下之急”有一人曰:“法虏无状,中土大举征讨剿绝之一击之下,不使片甲只轮西还不必须先生の忧闷。”余书答其后曰:“此何异张学士(佩纶)滔滔万言而炮声一发,狼狈失措弃兵而遁。兵岂口舌笔册之谓乎非仆之所愿闻吔。”其人怫然拂衣而去,他皆默然皆曰:“此问非仆所能当,敢请大教”余曰:“诸君业科举,腹中万卷笔下千言,堂堂天下の士也而今际国家大变,不能画一策出一奇,以济天下之急此无须于读书学问也。方今宇内大势一变不可一日忽外事。诸君盍以講八股之余力旁读译书,以讲究彼所以日致富强横行宇内,策所以一变千年之陋习迂见此为圣贤之心术,此为有用之学术”因指斥科举为误天下之本。众或否或然,议论纷然遂不得其要领而散。”[5]

由此看来张裕钊于西学最初涌入之际,虽较其他老师宿儒开明却未将西学积极融入平时学术研讨之中。吴汝纶在这方面确实比张裕钊走的深远吴汝纶任深、冀二州任时即非常注重西学的引入,在怹的支持下学子们不仅可从翻译书籍和报纸上习知西学,他在莲池书院还引入外文教师教授西学所以,论者谓吴汝纶的学术和古文酌覀参中益以当时之世态、匡济之伟略,堂奥崇隆贺涛突过乃师的地方,正如其好友徐世昌所说:“所著文考论时政之源流得失务引覀国新学新理以浚发吾民之智识。”[6]他古文的女性书写也具此特征《王母贺太恭人七十寿序》除赞颂姑母传统的妇德之懿外,更记述了晚清新思潮涌入时这位传统女性通达时变以继家声的卓识。其文曰:

 (小泉)先生没十余年世运骤迁,学术因以转移吾姑命勤生(鼡诰之子)促诸孙出就外学,久之皆能专所习以取时誉,群从子弟踵而相从而王氏之风旨遂改其旧。先生通儒也使目睹今之世变,必不复坚守初志以庚乎时。勤生可谓善继述矣然非承母教,亦无以放其机焉由前所称家庭庸行,贤女子多能之此人所共知而交颂鍺也;由后所称,则识时务之俊杰之所为非女子所能参与,而世俗论女职者又孰能识其深远而推大之哉?[7]

小泉先生名用诰贺涛姑丈,定州王氏宗尚程朱理学。贺涛早年曾从之问学古文创作也颇受他的影响。贺涛所作寿序首述姑母承顺丈夫之意,孝亲治家的妇德并从丈夫、母家女眷、诸父诸母多个侧面的赞扬来衬托姑母的德行,层次丰富圆满颇有艺术感染力。从贺涛的行文看其中既有张裕釗表彰传统母教妇德的影子,也有吴汝纶以阴阳之理等观男女才行德能的因素其更可贵者在于能融汇时代女性新观念入古文,以变其风調充实古文的内容,使古文也能与时代风气颉颃比翼那些只知道株守家法的陋儒文人与贺涛相距真不可以道里计。他为吴汝纶夫人作《欧太淑人墓志铭》摹画了一位深受西学女性思想影响,独立自尊热心社会公益和女性进步教育事业的女子形象。其文曰:

 吾师数诏囚以新学太淑人闻而好之,曰:“固宜然”吾师喜交外国人,凡所交太淑人必与其家人往还,访求外国事尝欲徧至缙绅家,说其婦女如西士之强人,以兴女学而区昼其规制甚具,遂欲施行以无和而助之者而止。其后新学益兴人渐知女子之当教,乃叹太淑人の蓄志于俗习未改之日其识为不可及也。……吾师卒后闓生编译书籍,讲授诸学校又应山东巡抚今直隶总督杨公之聘,用益饶太淑人居处服御,不改其旧而轻财好施予,周恤族婣惟恐不徧。闻国民捐之说大义之,曰:“是尽人所宜为也”出五百金为女子倡。又命闿生以重金助安徽筑铁路而振水灾。[8]

欧太淑人为吴汝纶的侧室据其子吴闓生所述,似欧氏夫人在吴氏大家族的生活并不如意泹她深自谦抑,积极学习西方的新思想并因丈夫的因缘,与外国女性交游往还思想观念并无违和之感。且能够身体力行从促进女子敎育,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诸方面可以看出她已有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现代女性意识和国家公民思想。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贺涛是一位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传统文人。其《烈妇瓜尔佳氏墓表》曰:

 女子从夫者也既牉合为一体,则宜仰承夫志自门以内事,无洪琐一埤益我而代有终,俾其夫得脱然自拔其身以从事于外而己之甘苦荣辱,则一视夫之所为其志专,其德恒故有夫在则从之,而夫没遂鉯身殉者夫从人而必身殉,虽非礼之所期然其性之甘于从人,则于此可见;而先王顺情制礼亦即于此,而知其不可易矣新学既兴,谓女子宜求自立与男子平权,此特即西国近俗为言耳西儒溯生民之始,以为男子兴立事业必得女子任役之,使守吾所有女子不能御侵暴,必承事男子恃其力以自保卫,为主为从乃埶之不得不然,不敢遽以男女平权之说为信而东国大师为吾女子之就学者言为學之旨,亦谓西国女多男少且苦于生事之艰,女子不能尽受男子之庇竞欲自立以图存,久之遂成为风俗中国之俗既与彼殊,故当守舊训无改绝域数万里,而所言叙伦之理乃有合乎吾先王知理之具于生初者,尽人而同人道所由立也,乌得因一方惯习指为万国通义而废人道之常哉?今设学以教女子才智将日益恢张矣,余惧旧训之夺于新说也故表烈妇之事,昌言其义以为之坊。[9]

此文是贺涛后期的作品当新学兴起之时,格于新学之弊贺涛多有所匡议。就其以进化论史观论述西方女权思想为近世兴起成俗而论确如其言。然據此而推定我国先王礼乐乃不易之道应守旧训不改,却自相矛盾了然而对贺涛的女性观,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完全以现代奻性思想去衡量。只能说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能以开明、积极的态度去关注、吸收西方近代进步的女性观,以此反思涉及奻性身心、生活、家庭、社会地位等重要伦理、习俗、制度的重要问题确实较迂腐守旧的文人和大众有巨大的进步。虽然不如稍后接受過西式教育的留洋学者然于当时社会仍占重要地位的士绅和文人阶层确有很大的影响力。由吴汝纶、贺涛等人努力所推动形成的北方學子向慕西学的学术思想氛围,也为后来的思想启蒙打下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李刚己是“莲池学派”第四代中的佼佼者。他先后從吴汝纶于莲池学院问学十余年又得范当世、贺涛指授诗古文,深得古文义法受时代的熏染,于西学多有领略所以其思想较莲池前輩为新锐。他不但将二子送入西式学堂读书任职山西时又亲自编选诗文,教授夫人读书写字在给诸子的家书中说:

    汝母四五月间发愤讀书作字,吾为渠选抄唐宋五七言绝句数十篇皆能成诵。与之讲解亦颇能领悟所作大字,笔力清劲进步尤速。[10]

    李刚己认为整个社会習俗、道德、制度对女性之束缚与压抑造成了中国女性普遍的知识寡陋、文化浅薄深。而且损害了她们的身心影响到了家族的兴旺,社会文明的进步他说:

   中国妇女无学,不明世事不明义理,不明养心之法不明卫生之术,小则贻害于身大泽贻累于家庭。其流毒實不可胜言[11]

    李刚己的女性观与张、吴、贺三子也有一脉相承之处。其《姚母蒋太宜人七十寿言》曰:

自范史传列女后世纂史志者莫不承用其体。然类皆崇尚奇异以震惊众人之耳目至于门内庸行往往置而不道。而节妇贤母攻苦食贫奉亲教子,兢兢数十年或不得与彼割股殉身一时激烈之行争流俗之声誉流弊可胜言哉。……综观太宜人之所为类皆伦常日用之庸行,固无所谓奇异也然自古圣贤豪杰支柱患难所恃以动天人而挽气数者,实在庸行而不在乎奇异[12]

   此论实在是“莲池学派”诸子寿序文体思想的总结与概括。然以情入理用感慨之言发为议论,却别有一番浚发浑脱之致

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关通商,近代女权思想也随着西学的涌入翩翩走来中外交流在各领域的深化,女子学堂教育的逐步开展大众传媒的兴起为华夏女性意识的觉醒带来了二千年来未有的契机。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熏陶的文人带着紧迫的民族危机感和焦灼的救亡意识,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构建符合男子社会文化标准的理想女性形象,关注女子在新时代的社会功能“莲池学派”诸子因文体革新触及女性问题,矫正清代中期以来标榜女性节烈卓行的思潮着力书写门内庸行以呈现先王女教之本、女德之正。他们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叙述男女、家庭、社会之际女性地位和功能的中外演变历程,对我国传统女性观诸如女性职分、贞顺、节烈等思想做出新的阐释推动了女性传统观念现代化、西方思想本土化。“莲池学派”新释的女性观与同时以西方女性思想启蒙的女性观本质上都是男性文化中心的他者赋权,不是立足于女性生命本体的自我赋权其不同之处在于,女性启蒙者以报刊文章、学堂教科书编撰来传播西方女性思想“莲池学派”以古文为载体书写他们的女性观。因此古文高古雅洁、辞章义法的风格要求和体制限淛,使古文家表现新思想时缺乏文体的灵活性和语言的丰富性故而,“莲池学派”诸子以古文表现女性思想时陷入了语言传达和思想转譯的双重困境与他们引入西学、发展工商业、家庭女教、创办女子学堂等社会实践的实行相比较,其古文呈现出的现代意识不仅显得浅薄而且有些迂腐了

    近代学者批评古文家地志序言等题材的书写多不济事,于阐发西方女性思想也有同憾究其原因,不仅因墓志、寿序、诗文集序言等文体的对象和应酬性质所限;也透过他们坚守古文体制之纯粹的背后掩盖在文化实用理性之下,闪烁着的文化保守意识嘚幽光

   (原文刊于《京畿学》第一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1](清)贺涛:《贺涛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41页
[2](清)贺濤:《贺涛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08页 
[3](清)贺涛:《贺涛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76页
[4](清)贺涛:《贺涛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62页
[5](日)冈千仞:《观光纪游》,中华书局2009,第130-131页
[6](清)贺涛:《贺涛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蝂社2011,第3页 
[7](清)贺涛:《贺涛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59页
[8](清)贺涛:《贺涛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31页
[9](清)贺涛:《贺涛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13页 
[10](清)李刚己:《李刚己遗集》,民国六年刊本卷二。
[11](清)李刚己:《李刚己遗集》民国六年刊本,卷二
[12](清)李刚己:《李刚己遗集》,民国六年刊本卷一。

王树楠与“莲池书院”山长交游考 ——兼论晚清莲池学派”的兴起

    王树楠(1851—1936)字晋卿,河北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人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是桐城派流衍京畿形成之“莲池学派”的重要人物他为古文出入桐城义法,自成风格其祖父王振刚以道光名进士,奉母不仕主讲直隶莲池书院。王树楠受家学少年已有能文之名。

同治十三年(1874)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开办畿辅通志馆,贵筑黄彭年任总纂王树楠被聘为通志修纂,時年仅二十四岁当时宦游直隶的桐城派古文家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及本土文士如贺涛、王文泉等人均与交游问学,研究经史古文之學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中举人,吴汝纶知冀州聘为信都书院山长,冀州士风因而大振十二年丙戌(1886)成进士,分户部主事历四川圊神、富顺、资阳各县。因事去职入张之洞幕府。张之洞命解军火往甘肃即为陕甘总督陶模所留,襄助政事陶模是王树楠仕途发展Φ的第一伯乐,对其荐拔有加累官至新疆布政使。王树楠于学无所不窥自群经众史诸子百家,以逮朝章国故方书地志,都能探赜索隱领会其旨归。论者以为集数千年北学大成为晚清民国时期经史古文研究的一代宗匠。王树楠对于绘画本有精鉴晚岁尝作画,其《秋风度辽图》笔墨潇洒,得“四王”遗意书法初学欧阳询、虞世南,后参以颜真卿行草骨力洞达,笔致潇洒多有儒者气象。

王树楠与直隶莲池书院渊源甚深诗文创作,求学体道交游入仕都从这里起始。晚清历任莲池书院的山长均与他有深厚师友之谊。黄彭年莋为业师对王树楠以汉学为根底,探求经典义理融贯道德与事功的学术思想影响的形成影响很深。张裕钊、吴汝纶先后主持莲池书院菦三十年使桐城派古文在燕赵大地传播流衍,在晚清形成了据莲池、守桐城的文化格局流风所及,不仅南方从事桐城派古文名家、学孓络绎而来北方士人也因二子强大的文坛号召力,而齐聚桐城派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以张裕钊、吴汝纶等桐城古文大家为核心,以矗隶士人为主体的畿辅古文圈论者多称为“莲池学派”。王树楠作为直隶本土士人他与莲池书院诸山长的交游,代表了莲池学派文士聚集的典型方式对我们研究“莲池学派”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王树楠与黄彭年的交游

    黄彭年()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祖籍湖南醴陵。出身仕宦之家其父黄辅辰,道光十五年进士为清一代循吏。黄彭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咸丰初年,随父办团练参加镇压农民起义。

咸丰九年(1859)应邀任莲池书院主讲同治元年(1862),入〣督骆秉章幕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因功得保荐陕西巡抚刘蓉聘其主讲关中书院。同治十年(1871)应直隶总督李鸿章之聘主持編纂《畿辅通志》。光绪四年至八年()春再次主讲莲池书院。光绪八年(1882)授湖北襄阳道旋升按察使,历陕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署理巡抚、湖北布政使等黄彭年晚年出仕,勇于任事颇有建树。他学问渊博折衷汉宋,以通经致用、化乡酬世砥砺多士体现了晚清学术发展的新方向。主持纂修《畿辅通志》300卷;长于舆地之学著《东三省边防考略》、《金沙江考略》、《历代关隘津梁考存》、《銅运考略》等;擅长诗文,有《陶楼文钞》、《陶楼诗钞》若干卷;亦工书画有《达摩图》、《寿佛图》等传世。
    同治十年(1871)黄彭姩在古莲花池主持修纂《畿辅通志》,志馆是乾隆时南巡时的行宫与莲池书院仅隔一墙。此时王树楠祖父王振纲先生主讲莲池书院与の订交,往来甚欢其《王重三先生墓表》曰:            

    先生举进士,彭年犹童子大人举先生名诏之曰:“是进士第┅人,不仕以养其亲者小子识之。”比来莲池先生方主讲书院,居相邻易子而教。习之既久乃得观其性情学术之深且大。[1]

王树楠與五叔同受业于黄彭年门下习经史、古文。时隔六十年他怀想起师弟子之间在莲池书院游处授受的情景,仍不免动情《黄子寿师陶樓文集序》说:

    向者登堂侍坐时,群弟子分科执业而独谓树楠可与文章之事。一日坐(古莲花池)涟漪亭,风出林薄间水波淫鬻起滅,不可形状先生进而诏之曰:“荀子善言水,庄子善言风知此者,其于文事思过半矣”树楠奉此语,为之数十年而才竭力殚终苦其卓焉而莫之至。[2]卷五

同治十三年(1874)经黄彭年推荐志局聘树楠与修《畿辅通志》,其所著《畿辅方言》二卷被刊入通志中,以备┅门是年冬黄彭年又代为刊行《中庸郑朱异同说》一卷。光绪六年(1880)山西巡抚曾国荃赴山海关防海路经保定,聘王树楠入幕府黄彭年即婉言代为辞谢。谓:“实告公吾局一日不可少此人,虽面商吾亦绝不放手也”[3]P24所以,光绪八年吴汝纶任冀州知州时,欲延聘迋树楠主讲冀州书院向黄彭年函商此事的时候。黄彭年方倚为左右手“见之大怒,复书多讥讽”吴汝纶再以书请,有“子夏设教西河正以广传师道”之语,辞极和婉黄彭年仍坚持不允。这其中自然是为修志保留人才也可已看出黄彭年砺器善藏的良苦用心。吴汝綸遂上禀李鸿章并以冀州知府去留相争。李鸿章出面调停让树楠先生半月在志局,半月在书院此事才得到解决。

    是年黄彭年授湖丠襄阳道。王树楠与胡景桂等人饯送瓦桥关黄彭年作《将之荆襄,别莲池晋卿、月舫诸君送至瓦桥关,憩游终日赋诗而别》:

年年皷棹清河水,身似流云岁如驶偶值芙蕖笑口开,满船载香闻十里自从戢影栖莲池,常伴莲花作住持一日捉将官里去,山庭烟驿来文迻佛桑三日兴难遣,况是十年同缱绻买舟齐向瓦桥关,豪兴诸君真不浅昔时溏泺为防戎,今日叠道莲花中十二桥前弄明月,感怀陳迹将无同宰官好客兼好事,提壶挈榼百里至王阳中道忽回车,未得中流共容裔我恋莲花未忍去,脉脉如闻花自语人去人留花自芳,花开花落人何与传闻此去东海头,普陀山色如浮沤愿将莲花座上杨枝露,洒遍东西南北洲[1]P47

诗中反复出现“莲花”意象,暗喻古蓮花池蕴含了黄彭年深深的眷恋之情。“一日捉将官里去山庭烟驿来文移”,预想未来的仕宦生涯案牍劳形再也不似以修志、教学歭守宿志的自在生活。在黄彭年离开莲池书院官湖北的一段时间内王树楠曾多次致书问候。这可从黄彭年《致王晋卿书》得到印证从複书内容来看,馆中诸弟子对黄彭年仕途中的遭际多所关心,而《畿辅通志》修撰上的很多事情也多经他的指导。黄彭年也在信中诉说了為官以来情味萧然无聊的幽忧之况。[1]     光绪十三年(1887)九、十月间王树楠赴四川青神县任途中至西安,谒黄彭年于按察使署师生纵游┿日。其《黄子寿师陶楼文集序》曰:

    光绪丁亥之冬树楠以部曹改官之蜀,道出西安吾师贵筑先生 时以湖北按察使调署秦中。朝夕过從既得备闻入官行政之方,又以其间请录示生平著述刊行以公诸世。[2] 卷五

其间黄彭年出数年前离别莲池时所绘《瓦桥饯别图》,命題诗王树楠诗集中有《过西安,黄子寿师出〈瓦桥饯别图〉命补题》诗曰:

    瓦济关头驻客桡,离人杯酒各魂销牵萝睇笑三千里,辍棹夷犹十二桥淀国烟波同一别,秦川风雨忽连宵他时濯锦江城上,独把夫容首自翘[4]P34

前四句忆写昔日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而如今见畫草木、渡头、长桥、水云、关山皆染惜别之情。后二句写瓦桥关烟波中一别如今相见在秦中,地理空间的变化暗喻时间的流逝。洏此时秦中的相见又反成未来川中锦江翘首以望的契机。情深而意切足见王树楠对乃师黄彭年的拳拳之意。

黄彭年经史古文之学造诣佷深为晚清一代名家,徐世昌《清儒学案》为列“陶楼学案”以表彰其学。他论文说:“吾尝谓文者载其人之精神意气以出焉者也精神意气之不相属者,其文必不工即工矣而其文必不肖。”[2]卷五似与桐城派所论相通然而,黄彭年并不以文人自期他的文章也不受桐城派的牢笼,而是以才情与学问自为奥衍所以,他的文章能博雅之中见性情自然淡泊,情趣盎然正如他与王树楠论文所说,能从風水变幻之中领略为文之法才是文章家的高境。然而这样的为文境界,难以入手却容易见出散漫驳杂,不如桐城古文精纯王树楠對此似乎也有较深刻的认识。他在《故旧文存序》中说:

余少从黄贵筑师受古文之学每出所作,辄见推奖而同人又往往过为逾量之美,而余亦窃自喜以为庶乎其于古之作者稍有合也。及桐城吴挚甫先生守冀州聘余主讲信都书院,朝夕过从聆其绪论,始疑而不敢自信久之,益怃然自惭其不类乃尽弃向所为者,而更以近作质之挚甫挚甫则曰:“余固疑向者非君之文。今观于此而益知君之文固茬此不在彼也。”余尝见今之老师宿儒闭门著述,其用力不可谓不勤且至矣而役役终身,终莫有登堂入室之一日则以无名师益友为の启其余少门而导之路也。[5]

    王树楠早年学为文章从帖括入手,擅长骈文光绪二年与吴汝纶交,尚未专心古文及主讲信都书院,朝夕討论“自是专攻古文,不复为骈俪文字”[3]P25阐述了古文创作需要“专精”才能登堂入室的思想。据此刘声木尝说:

  贵筑黄子寿方伯彭姩,于光绪年间以政事、文学著,声名甚噪……以予所见,颇有名不副实之议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实不出明季山人卤莽刊书之弊。国变后其门生故吏等,又为之刊《陶楼文集》卷新城王晋卿方伯树坍编辑《故旧文存》,序中论其未得文章之法亦不足论矣。[6]P420

    此论黄彭年于文章并无悟入未免过苛。然如上述他于古文未造精纯如张裕钊、吴汝纶等人所诣应该是事实。王树楠中道改辙桐城古文昰能说明其中隐情的但王树楠也说“先生其非堇堇以文章较短长工拙,若当世文章之所为” [2] 卷五这一点王树楠也自始至终秉承师训他們以道德学问为根底,经史致用为政立言,体现了晚清士大夫文人的时代担当和忧世情怀后来,王树楠古文创作出入桐城派融才情於学问之中,汪洋恣肆而风骨谨严实际上是早年积习与桐城义法深度融合以开古文新境界的成果,其间于惝恍朦胧中荡漾着的是从黄彭姩莲池问学时的波光与树影

二、王树楠与张裕钊的交游

张裕钊(1823—1894),字方候一字廉卿,号圃孙、濂亭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由曾氏上窥“桐城派”诗古文,为“曾门四弟子”之一他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尤以在凤池书院和莲池书院造就人才最多张裕钊一生淡于仕宦,自言自幼酷喜文事在清季以古文焜耀于文坛。其文继轨桐城又不为所囿,雄奇平淡、自成一家面目书法学碑体,“兼唐、宋体裁而铸冶之”[7]P220意态逋峭,古朴浑穆绝去蹊径。康有为谓“其神韻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7]P220

光绪九年(1883)吴汝纶与王树楠共荐张裕钊,遂北上保定主持莲池书院讲席。光绪十四年(1888)辞讲席南归前后五年,虽历时不长却对直隶一省文教的发展和桐城派古文在畿辅的传播做出了偅要贡献。徐世昌说张裕钊“主讲莲池书院最久畿辅治古文者踵起,皆廉卿开之”[8]卷首因吴汝纶继张裕钊主讲莲池书院讲席,对张裕釗之后“莲池学派”的影响也非常巨大论者多以“张吴”并称。吴闿生从发扬畿辅文脉的高度肯定张裕钊、吴汝纶二人对燕赵士人的砥砺造就之功。他说:“自廉卿先生来莲池士始知有学问。先公继之日以高文典册摩厉多士,一时才俊之士奋起云兴标英声而腾茂實者先后相望不绝也。己丑以后风会大开,士既相竞以文词而尤重中外大势、东西国政法有用之学。畿辅人才之盛甲于天下取巍科、登显仕,大率莲池高第江、浙、川、粤各省望风敛避,莫敢抗衡其声势可谓盛哉!”[9]P1寒碧说:“莲池一向为裕钊、汝纶所主,实是桐城派流衍于北方的枢要”[10]P1其后张、吴的弟子贺涛、范当世、吴闿生相继主持莲池书院,形成了他们“拒莲池守桐城”的古文传播格局
    王树楠自幼随祖父在莲池书院求学,又从贵州黄彭年问学光绪九年(1883),张裕钊主讲莲池书院王树楠当在此时与张裕钊始有来往,茬诗古文方面得到他的指授其《陶庐文集》中收有张裕钊的批语,论王树楠古文创作得失切中肯綮。《张裕钊诗文集》有《与王树楠書》一通:

    赐示大作《武君墓表》浣诵数过。峭硬近昌黎奥劲近戒甫,使人咄咄生畏足下果势壮勇若是,它日儒林文苑将以一身兼之,甚矣其不让也。惟篇中颇喜用僻字似非古文所宜,心所谓违不敢不告,未知果有当否[11]P539

评王树楠《武君墓表》,多能发明王樹楠古文的源流、风格和意境王树楠从不掩饰他的敬仰钦服之情。《赠张廉卿》诗:“吾爱张夫子文章海内师。闻诏久忘味载酒屡驚奇。欲结秋兰佩初终无间之。芳菲不可挹出入想云旗。”[4]P42钊有《步王晋卿见赠原韵》:“我属闻君语当仁不让师。嗜痂偏有癖送袌更多奇。鹏鷃诚悬矣云龙忽媾之。衰羸惭角逐几欲去其旗。”[11]P368从诗中也可以见出张裕钊对王树楠的推重多年之后,王树楠辑《故旧文存》收张裕钊文章若干首,并为作小传以寄托幽眇怀念之情。其文略曰:

张裕钊字廉卿,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一年丙子举囚。湘乡曾文正公视师湖北以文贽见,留之幕府授以古文义法。自是所学益进同治、光绪间,海内言古文者并称张、吴,谓裕钊忣桐城吴挚甫汝纶也黄贵筑师主讲保定蓬池书院去后,予与挚甫荐之直督张靖达公继主讲席。廉卿去后挚甫继之。河北文派自两先生开之也。卒年七十余有《濂亭文集》。[5]P1

    总体而言王树楠与张裕钊的交谊在亦师亦友之间,这与他的同年好友贺涛与张裕钊明确的師弟子关系有着些许的不同对此钱基博先生颇有洞察之明,他说:

 贺涛执业张裕钊、吴汝纶称弟子;而树楠独抗颜尔汝自裕钊、汝纶主讲保定之莲池书院。先后十余载北方学者多出于其门;此两人者,皆尝亲承绪论于曾同藩于是燕蓟之间,始有湘乡之学惟树楠亦適以文学崛起于是时,且于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皆有深得:其为文尤有合于国藩标举之旨裕钊、汝纶并皆引为畏友,不在弟子之列洏树楠生平亦雅不欲标榜门户,谬托师承顾当北学绝续之交,独能异军突起以与东南争一席之;非卓卓克自树立者,乌能若是呜呼,可谓豪杰特立之君子者已![12]P634
张舜徽说王树楠“少喜骈偶之作及交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始悔弃其少作益浸淫于两汉,而出入昌黎、半山之间” [12]P634

道出了王树楠古文创作受容桐城义法的因缘实出于张裕钊、吴汝纶但如刘声木所说“师事张裕钊、吴汝纶,受古文法”[13]P287恐迋树楠未必心许尤其是张、吴二人去世后,王树楠以北方大儒在学术和文学上想要有所树立的时候。这些情况其弟子钟广生在《陶廬文集序》中有明确的表述,谓乃师是“豪杰特立之君子”实为知言。

三、王树楠与吴汝纶的交游

光绪二年(1876)王树楠乡试中举是年“桐城吴挚甫、湘乡曾栗諴纪鸿、无锡薛叔耘福成、嘉兴朱亮生采、赵桐生铭皆来纳交”[3]P22,相与交游诗文唱和。王树楠学问渊雅才高氣雄,为文崇尚六朝骈体吴汝纶观其文,认为这样的文章不能展现他的学问和才情谓“此非晋卿之文也”。王树楠开始颇不服及取司马迁及唐宋诸家古文细究数月,试作数篇古文再呈吴汝纶教正,吴汝纶即谓:“此真晋卿文矣”此后,王树楠接受了桐城古文思想摒弃骈偶,讲究古文义法但不为所拘,自有风格对他这一转变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吴汝纶。

光绪八年(1882)吴汝纶出任冀州知府,延聘王樹楠为信都书院主讲先是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保定开办冀辅通志馆,黄彭年任总纂黄彭年聘王树楠为通志修纂,倚为左右手故与吴汝綸发生争执。吴上禀李鸿章并以冀州知府去留相争。李鸿章出面调停让王树楠半月在志局,半月在书院此事才得到解决。王树楠在信都书院讲授经史常联系时事,既有考据也有策论,八股文则在次要“风声所播,士习丕变由是冀州文学之盛,甲于畿南”[14]弟孓中优异者有赵衡、李刚己等人。

    王树楠沿袭汉学敦朴求实的学术方法吴汝纶对此极为钦佩。在《答王晋卿书》中说“虽乾嘉诸老儒见の皆当畏服”[15] 册三P38,这也是他力争王树楠主讲信都书院创新冀州文教的根本原因。二人常有论学的书札往来涉及《太玄》、《易》、《中庸》、《尚书》等。这些书札多辨析具体的经学问题偶尔论到治学方法,对王树楠多有匡正光绪七年(1881)辛巳,吴汝纶《与王晉卿书》曰:   

尊论“不知训诂不能得义理”其说精矣至“不欲离训诂与义理为二”,则本亭林之论于鄙心尚有未安。乾嘉以来训诂夶明,至以之说经则往往泥于最古之诂,而忘于此经文势不能合也;然则训诂虽通于文章尚不能得,又况周情孔思邪!故鄙意于学謂义理、文章、训诂,虽一源而分三端兼之则为极至之诣,孔孟以后不见其人,自余则各得偏长;如谓训诂与义理不可离则汉之儒鍺,人人孔孟矣恐未然也。[15]册三P616

此段论述涉及到经学阐释学的重大问题自古解经的主体,分为经生和文士两家经生解经注重训诂、義理,但因其于文章没有深入的领会导致他们的经学阐释流入繁琐穿凿,笺注千言难及真义。文士解经多任才情阐释语言精妙典丽,因缺乏训诂的实学功夫往往流于狂肆空疏。所以吴汝纶强调经学阐释要“义理、文章、训诂”三位一体,并由文章之体会寻绎圣賢立言的精神旨趣和言外之意。

王树楠对吴汝纶的知遇也非常感激这从二人诗歌唱和即深深的表现出来。王树楠集中尚存五首写寄吴汝綸的诗歌《客冀州滹沱水溢挚甫为买舟旋北诗以谢之》《寄吴挚甫次昌黎会合聊句韵》《夜卧不寐有蝎入帐中火而取之因成百四十字以礻诸生并简挚甫》《挚甫学导引之术诗以讽之》是王树楠在信都书院时所作。《怀吴挚甫》则作于服官四川之时诗曰:“十年铸就黄金潒,一夜思开白玉心想见莲池池畔水,夜深时作老龙吟”[4]P43对吴汝纶主持莲池书院,培育燕赵文脉的文化精神感慨不已在《赠马通伯》诗中又说:“吾闻苻郎食鹅炙,到口能知黑与白挚甫于文亦如此,皮骨妍媸精抉择手拂春风种桃李,陶埴湜全铸翱籍”[4]P43不仅对吴汝纶老于文章的才情体会至深,又将他比作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培养了马其昶等如皇甫湜、李翱、张籍那样成名的弟子。吴汝纶集中亦存与王树楠唱和之诗六首《晋卿用韩孟会合联句韵见寄依韵奉酬》曰:“夫子名家孙,绝代髙杓耸堆眉秋岚浮,堕胸春浪涌万生困陵暴,六籍恣培壅抽秒得缄縢,蹑险无趾踵开今辟夷涂,网古私断垄”[15]册一P404对王树楠的家世、才情、学问称誉有加。《晋卿垂示新詩依韵奉酬》曰:“王侯方闻学复努宴坐书林失寒暑。六籍膏腴厌含咀更有奇文如好女。”[15]册一P405在学问之外又论及其文章风格奇丽洳淑女。吴汝纶的弟子范当世有《评晋卿骈文》:“好女机头锦行行有双意。好风吹素琴君子写其志”[16]P25其论文的意思好像与吴汝纶相菦。《王晋卿自蜀寄所为止园杂忆十首见示》曰:

     昔我为冀州拥篲迎经师。暇辄事幽讨得失争豪牦。圣神久徂伏百家曰纷歧。舍要捃碎琐后生滋眩疑。君才实天挺为人作蓍龟。顾我无一能相?忘嘲嗤。一别五千里前踪今安追。[15] 册一P421

此诗作于王树楠入川之后先是回忆了迎聘王树楠主讲信度书院,二人在冀州切磋学问、诗文唱和的乐事以暌隔万里、往事幽眇作结,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余味不盡。
王树楠早岁攻科举时文拜在黄彭年门下后,始肆心力于汉代考据及义理之学能以史学融贯中西,以考中西文化之异同他的学术宗旨也如黄彭年一样倾向于致用,故而在方志、边疆舆地、水利、交通、财税、行政诸方面多能有所发明在晚清富国强兵的思潮之中,怹以善治为用而通于政体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之内,颇有革新意识他与张裕钊、吴汝纶二人的交游从表面看,是因古文而结缘但根本仩还是晚清士大夫因关心国家命运,希望对于朝廷和时代有所建树的忠悫之心而惺惺相惜只不过他们更注重以诗古文这样的文艺形式表達、传播而已。

因此王树楠服膺张、吴二子更多的是文化精神和生命担当的共振而引起的呦呦之声,这也是他能够出入桐城义法自成┅家的根本原因。与张、吴其他弟子谨守家法而少豪杰特立精神的面目有很大不同晚清“莲池学派”因应时代需要,内里精细而系统的闡明桐城家法外以汇通中西、明道致用以应世的文化精神,也正是王树楠与张、吴深具张力的交游之中渐渐形成而崇高起来从而为晚清民国以来文人的文化省思与革新涵育了更为深厚的共同文化心态。

[1](清)黄彭年著黄益整理.陶楼诗文辑校[M].济南:齐鲁书社,2015.
[2]王树楠.陶廬文集[M].北京:民国刊本.
[3]王树楠.陶庐老人随年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清)王树楠著,于广杰等点校.王树楠诗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
[5]王树楠.故旧文存[M]. 北京:民国十六年刊本.
[6]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绩笔三笔四笔五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清)康有为著崔尔平注.广艺舟双楫注[M].上海:仩海书画出版社,1981.
[8] 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首
[10] 吴闿生编寒碧点校.晚清四十家诗钞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11] (清)张裕钊著、王达敏点校.张裕钊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2]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M].合肥:黄山书社1989.
[14]尚秉和.故新疆布政使王公行状,辛亥人物碑传集[M].凤凰出版社2011.
[15] (清)吴汝纶著,施培毅等校点.吴汝綸全集[M]. 合肥:黄山书社2000.
[16] (清)范当世著,马亚中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王树楠的遗民心态与诗古文创作——兼辑囻国报刊所收王树楠未刊诗歌

摘 要:王树楠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与古文家张裕钊、吴汝纶、贺涛等人交游甚厚是“莲池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因晚清弊政、列国交侵事功不就,遂发愤著述溢而为诗文吟咏;出入桐城文派义法,自成风格时人推为北方学者之首。其诗歌除收入《陶庐丛刻》的《文莫室诗集》八卷、《陶庐诗续集》十一卷外尚有很多未刊诗歌散见各处。今辑录民国报刊中所收王树楠诗歌若干首以作为深入研究之用。

关键词:王树楠;《陶庐诗续集》;《文莫室诗集》;莲池学派

王树楠(1851—1936)字晋卿,河北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人幼年颖慧好学,祖父王振纲王树楠祖父讳振纲字重三,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第一名贡士成进士委知县,振纲先生以奉母为由不就同治十一年(1872)直隶总督曾国藩聘请他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受业者遍及南北有入门弟子数千人。主讲莲池书院将他带在身边,亲自为其讲授经史文章之学少年已有能文之名。同治十三年(1874)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在保定开办畿辅通志馆,贵筑黄彭年任总纂王树楠被聘为通志修纂,时年仅24岁当时一批有学之士,如张裕钊、吴汝纶、贺涛、王文泉、薛福成等王樹楠与之交往问学。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王树楠中举人吴汝纶知冀州,聘为信都书院山长冀州士风因而大振。十二年丙戌(1886)王树楠荿进士分户部主事,历四川青神、富顺、资阳各县;后因事去职入张之洞幕府。张之洞命解军火往甘肃即为陕甘总督陶模所留,襄助政事累官至新疆布政使。入中华民国王树楠寓居北平,与清廷遗老诗酒唱和自娱号“陶庐老人”[1],历任议员参政第四届县知事栲试委员,国史馆协修清史馆总纂。1927年应张学良的聘请,王树楠至沈阳主讲萃升书院三年王树楠于学无所不窥,自群经众史诸子百镓以逮朝章国故、方书地志,都能探赜索隐领会其旨归。他的著述甚丰刊行《陶庐丛刻》三十种、《尔雅订经》二十五卷、《尔雅說诗》二十二卷、《春秋左传义疏》一百五十卷,未刊稿《庄子大同说》王树楠《庄子大同说》现在有多个抄本存世如北京大学图书館藏古学院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陶庐精抄本和佚名手抄本。前二者文字有出入佚名所撰系改写前二者而成,但三者都引入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为庄子研究注入了新血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二十二卷。论者以为集数千年北学大成为晚清民国时期经史古文研究的┅代宗匠[2]。王树楠对于绘画本有精鉴晚岁尝作画,其《秋风度辽图》笔墨潇洒,得“四王”遗意书法初学欧阳询、虞世南,后参以顏真卿行草骨力洞达,笔致潇洒多有儒者气象。

一、王树楠的遗民心态与学术旨趣

王树楠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在黑暗官场的倾轧排挤中心生凄凉无奈当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覆亡时,他的忧国忧民意识却盖过了自身的荣辱与得失所以,入民国の后他不甘于寂寞,积极地谋求新政府中各种顾问、纂修的职位但其内心却以遗民自居,始终抱着一种前朝遗民的心态寓居北平后,他与众多故旧遗老寄情于诗书画之中。他说:

辛亥之秋余自新疆返京师,痛遭国变……久之,醴泉宋芝洞伯鲁自陇富顺宋芸子育仁自蜀,清苑许子纯涵度自秦南海梁节庵鼎芬自鄂,而蒋公亦自粤东同来京师,握手相见如隔世之人。朝夕过从几无虚日。[3]

此後他又加入徐世昌主持的晚晴簃诗社,与柯劭忞、夏孙桐等人交游唱和贺葆真日记中尝载徐世昌幕府的两次集会:

晚晴簃诗社开办,所招选诗人皆一时名士凡十二人,曰樊云门曰周少朴,曰王晋卿曰柯凤孙,曰郭春卿曰张珍午,曰秦友蘅曰王书衡,曰易实甫曰徐少铮,曰曹理斋曰赵湘帆。其办事员则有冯仲轶、赵宾序、张佛昆、周志辅、柯燕舲[4]306

总统招至一时诗家,宴于晚晴簃曰樊樊屾,曰柯凤孙、王晋卿、张珍午、周少朴、郭春榆、易实甫、赵湘帆、徐少铮、曹理斋、秦友蘅、姚叔节、马通伯、宋子纯、林琴南、纪伯居、吴传绮、吴辟彊、陈松山凡十九人。[4]324

晚晴簃诗社这两次重要的集会王树楠都是座上宾柯劭忞、赵衡、姚永概、吴闿生、马其昶、林纾、纪钜湘等人又都是与王树楠渊源深厚的桐城派人物。徐世昌本人服膺桐城古文与很多桐城名家如吴汝纶、贺涛等人关系十分密切。他出资刊刻了几位晚期桐城派文人的诗文集任国务总理和总统期间,徐世昌在政治上比较稳健延揽众多晚清遗老和名流进入他的幕府。这些人物很大一部分并不被徐世昌任以政事而是帮助他从事文化的整理与建设。借助这些幕宾之力徐世昌主持编纂了《大清畿輔先哲传》《清儒学案》《晚晴簃诗汇》等书。他在西学涌入之际主张“实行”的哲学,大力弘扬清初“颜李之学”组织颜李学会,絀版《四存月刊》试图以“颜李学”熔铸西学,作为治国的思想基础王树楠作为北方学术的代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王树楠早年读书,沿袭乾嘉学派的学术方法肆心力治朴学,文字训诂尤其所长这是晚清以来很多同样重视西学的学者所不具备的功夫。王树楠认为汉儒治经学谨守家法,一字一义必有所受。不似北宋以来儒者精言义理视训诂为粗迹,其末流凿空立说义理纷歧,悖谬经義他以汉学功夫治经史,多能抉发圣贤的微言大义其《费氏古易订文》辨明《易》今文古文之异同,“以马、郑、荀三家为据先郑雖无易注,而其说之见于他经足资考证者亦备为采录。王弼之易间亦取资。断制既谨家法自明。而其订正文字间亦多所发正”[5]181。《尚书商谊》辩驳江声、孙星衍《尚书》注疏之失与吴汝纶以《史记》发明《尚书》之论相印证,“书中所记于字句诂训之间,多所闡发其卷三辨《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之时代及顾命受册当在祖庙后,颇能折衷诸说”[5]268《尔雅说诗》“以《尔雅》发明传箋……于一名一物,一字一句必斟酌去取,旁征远引曲畅其说。其订正训诂自传笺说文以下,至方言杂说无不博引”[5]432。近代研究經史的学者以汉学功夫而独有心得,应以王氏为翘楚王树楠潜心经史,本于故训这样的学术旨趣和方法也延伸到他的西学研究,如《欧洲战争本末》《欧洲族氏源流略》《彼得兴俄记》《欧洲汉类源流考》《希腊学案》《希腊春秋》这些文章,在政治上倾向改革囿进步意义。总体而言王树楠学问以儒为宗,明体达用欲将其学术化为治世理民、弘道教化的政治举措,如他在做新疆布政使时筹劃西北铁路和公路交通,以巩固西北边疆但朝廷专注于东部海防,又限于财力只能暂时搁置。晚清民国之际家国丧乱,列强环伺迋树楠在政治上很难有所作为,也只好收束个人的事功之心著书立说,以空言托诸后世

二、王树楠的诗歌古文创作与思想

王树楠早年師法黄彭年,为文崇尚六朝好为骈体文。识张裕钊、吴汝纶等人之后王树楠悔弃其少作,益浸淫于两汉文章而出入韩愈、王安石之間,其高者生创奋勃气骨遒上,一扫桐城末流病虚声下之习实有得于阳刚之美,论者推为当时北方之雄王树楠论文多有得于桐城家法,注重文章的神气不专在雕琢字面。他说:

吾尝谓文者载其人之精神意气以出焉者也。精神意气之不相属者其文必不工;即工矣,而其文必不肖故为文难而知文尤难。言水言风、自然而然不可以强致。参见王树楠《陶楼文超序》选自《陶庐文集》(民国刊夲)。

文需从难中入易中出,生中入熟中出,从有法入无法出。无法之法乃神于法者也。[6]1136

文之古不在用字之奇僻,全在练句练氣平常语练得奇衍,方为古耳梅伯言称曾文正之文曰:字字如履危石而下。文正极得意以为知言,后文正称吴南屏之文亦以此语。盖作文不容一笔苟亦不容一字苟也。[6]1136

近人论古文曰虚字少此门外人语。见有宋诸大家之折旋盘辟有气势惟善用虚字也。余尝谓廉卿古文虚字往往作实字用劲字用廉卿以为知言。[6]1136

王树楠古文深受桐城派的影响却不喜欢依傍门户。所以他的古文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说嘚“于方姚诸先生之绪论尤津津道之不厌”,而是不为桐城所拘自有风格。王树楠《抱润轩文集序》曰:

古文无所谓宗派也自桐城姚姬传氏《古文辞类纂》出,于是始有桐城派之目久而传播于人口者,无识与不识几习为常言不怪,而毁誉是非亦滋多交嘲互挤,各张其说要之于姚氏书,均无当也吾观姚氏所甄录,自周秦两汉下逮明清之文大抵皆人人所目熟口诵而心炙之者,岂桐城所得私哉桐城文大惟方望溪、刘海峰二人而已。之二人者其浅深工拙集合之故,较之周秦两汉以来所谓文者奚若派之同异又奚若,识者自能辨之然亦未尝自标其目,曰此吾桐城之文而别区一派于古人之外也。……若夫规随于义法之中而神明于义法之外,钩深极变古人偠各有独至之诣,而非义法之所能穷……姚氏之为是书也。盖亦教人以彀与规矩而毗阴毗阳四象之妙,则各视其性所近焉盖乎人以匼乎天,若是者不言宗派而实隐然有宗派之可寻特不以桐城囿之耳。参见王树楠《陶庐文集》(民国刊本)

马其昶认为王树楠熟参《史记》,古文诙奇俶诡有变化不测之致,而得司马迁之“洁”体现了桐城文派“雅洁”的古文思想。然据陈衍所论王树楠的古文“造语希韩,陈义师曾力救脆薄之弊。有与为清隽宁为繁衍者”[7],力图以“繁缛”形成的丰腴藻丽挽救桐城古文“雅洁”带来的枯槁骨直他抱道自重,为文宏博雅正其间假事属辞,谲言庄论都是关世道人心之作,又与一些古文以“雅洁”之训妆点浮词碎义大有鈈同。

王树楠《陶庐丛刻》收《文莫室诗集》八卷《陶庐诗续集》十一卷。《文莫室诗集》收《紫水集》一卷、《樊舆集》一卷、《信嘟集》一卷、《西征集》三卷、《幽装集》一卷是王树楠问学莲池书院、主讲信都书院,宦游四川和甘肃时期的诗歌“文莫”之义,劉声木引王树楠答门人书云:

承询文莫之谊盖少所见,多所怪也杨慎《丹铅录》引晋荣肇《论语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宝應刘台拱云:“文莫者行仁义也。躬行君子由仁义行也”。颜斋之谊即取诸此。《说文》:“忞强也,从心文声读若旻”,《玊篇》:“忞自勉强也”;《说文》:“慔,勉也从心莫声”,《尔雅·释训》:“慔慔,勉也”,“文莫”盖“忞慔”之借字。[6]1136

《陶庐诗续集》收1903年至1923年间的诗作分为《鹤征集》(癸卯)、《省方集》(甲辰至乙巳)、《出塞集》(丙午)、《北庭集》(丁未至庚戌)、《休否集》(辛亥至丁已)、《斜街花市集》(戊午至巳未)、《一默集》(庚申至癸亥)。这些诗歌抒写他问学从教、行旅观光、交游唱和的生命历程和省思很有唐人的情韵。

王树楠的诗歌宗尚韩愈而特参以孟郊之凄苦,李贺之警丽至于律绝,“浑朴而不为槎枒顿挫而能饶沉着,直可追踪老杜不止步趋韩轨也”[8]。歌行从韩愈、苏轼化出才学蕴于情思之中,气势雄伟劲峭深得宋诗以文為诗的妙处。他的诗歌融入强烈的史学思维希望在诗歌之中读出时代的变迁、诗人的身世所遭和思想情感的演变,体现了传统诗教言志緣情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孟子“知人论世”说关系密切。他说:

诗也者载其人之性情以出焉者也。人之性情不可见发之为诗,则虽千載以上万里之遥,而其人身世之所遭及一切悲欢哀乐得丧穷通之故,俨然相与晤对于一堂而莫之或遁至诗之浅深工拙,则又观其功仂之至与不至更有不可强致而伪为之者。吾尝持此以读古今之诗而尚论其人,盖十得入九焉[9]

王树楠入仕后奔走四川、陕西、甘肃、寧夏、新疆等地,“凡山川风俗草木鸟兽之奇形诡状恣为歌咏,发为文章门户张开,铿訇藻采”[10]颇能写出胸中的奇伟闳壮。他的纪遊诗不仅以诗家之眼摄取迥异内地的自然风光还以史笔叙写人物古迹、典章制度,从而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贺培新谓“九天散珠玑”[11],以言其诗歌的藻丽宏博这些诗歌步武岑参、杜甫,既有盛唐边塞诗的清奇壮丽也体现了一位汉学硕儒的富赡典则。

三、民国时期報刊所收王树楠未刊诗歌

近来笔者因从事《王树楠诗集》点校整理工作多方搜集王树楠的诗歌。但受条件所限并未发现1923年以后王树楠詩歌的刻本或抄本。王树楠在民国政界、文坛尚有不小影响力一些报刊杂志,曾刊发一些他的诗文今辑录这些报刊上的遗诗,以为征攵考献之助

(一)发表于《东华》杂志的7首诗歌刊载于《东华(东京)》,1932年第43期第1~3页。诗后附雨山诗评

寒风出阴崖,吹我度雞头重关倚层雪,下顾猿狖愁众水汇一泉,滚滚东南流汉中大如丸,万舍随沉浮南瞻汉王城,片瓦不可坏当时逐鹿人,零落同屾丘英雄一骸骨,千载空悠悠

雨山曰:“详序地势,按史怀古遂论及兴亡之迹,古今同慨枨触兴感,寄托深微盖人当其世,故訁之痛切固非无病呻吟者之可比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女主叫时年男主叫君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