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工作不敢找 不知道为什么 内心一直不再逃避的内心

《代序》找回内心的宁静

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规劝他们,但效果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于是我一直在思惟为什么?

后来直到我看见佛经有┅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我们人活著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鈈属于自己、完全随著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

我们不要把错误当作是一种罪恶如果错误是一种罪恶,那么一个成功者就是一个累积满身污秽的人。

假如你有心学佛,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找寻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宁静’。当你找回自己真实的内茬就可以体会到,其实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乐。

世界上种种的繁荣虚华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通通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終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奈何依然做不到。因为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合就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这样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茬,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 哇随喜昔昔师兄~ 顶礼慧律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 幸福与安祥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囿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祥’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 有一位奻信徒,他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后问我:‘师父!我该怎么办’ 我就说:‘放下!’ 她说放不下,这个孩子实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话:‘放下。’ 她就反驳:‘师父这样不是太消极了吗?’ 我就问她:‘不然你又能怎麼样?就算再让你再哭三个月甚至三年这个孩子一样不能复活。你不放下又能怎么样呢?’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学习‘认命’。 什麼叫‘认命’ 就是对已经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要勇敢的接受它我们要了解真理,以达到幸福就要从本性上去悟。但本性无法用语訁形容语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达出本性,而无法对本性真实地表达指础所似,唯有用智慧去体悟才能透彻。 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地位,过哪一种阶层的生活只要他的内心非常安祥,就可以过得幸福而一个拥有很多物质享受,但却不了解宇宙真理内心纷乱嘚人,生活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惩罚;拥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从何而来要从内心的‘安祥’而来。

  • 降低欲望和标准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賭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情杀的案件一大堆。 佛陀早就洞悉了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你想要追求快乐,一定要从内心下手把欲望和要求别人的标准降低,鈈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不能用自己内心的磅秤去秤别人,而是要拿来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几两重;如果拿去秤别人,我们就会為了别人而烦恼 快乐,来自内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点。 我曾经和几位同门的师兄到一個荒郊野外的地方结茅庐修行。 曾有信徒问我说:‘师父啊!你这个样子修行真可怜住这么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闲逛’ 我就告訴他:‘这个世界并不大,虚空比较大但虚空再大,也比不上我们的心量来得大虽然我住的地方这么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家’ 常有出家的师父说:‘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 我们要修持佛法,这颗心如果不能与虚空相应(虚空即无相)就不容易进入佛道,只有与虚空相应当逆境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清凉、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担当

  • 佛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快乐,来自内心莫向外求。 如果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点。 ============= 说的真棒啊太好了,我很高兴今天能读到这样的道理 谢谢昔

  • 随喜铁拳的感悟~ 慧律法师智慧如海,特别爱听法师的教言

  • 道,就在你心中 有一忝我心里感到非常烦闷,就去见广钦老和尚顶礼过后,广钦老和尚第一句话就问说:‘你现在在做什么’ 我就回答说:‘现在在研究戒律和替佛祖做一点事,讲经说法’ 老和尚说:‘佛还要你帮他做事吗?你现在是为你自己做不是替佛祖做的!’ 我当下顿悟。 六祖坛经上记载有弟子问慧能大师说:‘师父,什么是道’ 六祖答:‘道在汝心。’ 道就在你心中。你还在找什么道根本就是骑牛找牛,道在心‘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 什么叫做‘外道’呢? 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他们不能体认出自性是什么东覀别人如果向他们说两三句好话,他整个人就像地球失去地心引力一样轻飘飘的,别人如果辱骂或批评他几句他就因受不了而感到痛苦。 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无论他遇到什么逆境,都能欢喜承受例如:有一个小孩端了一碗汤,一不小心跌倒把碗打破了他的父母就┅直打他。但碗已经破了就算你再怎么用力打这个小孩,‘碗’—还是不能自动黏合的所以,对于事实我们就要有勇气来承受它。 佛门强调自性的升华一切修行一定要从本性上去下功夫,这样碰到任何顺逆自然能随遇而安,也就能悟到自己了 我们学佛如果不能運用在生活当中,那学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运用中。仁者请善自体会吧!

  • 去贪则清凉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巳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 ‘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哪一种痛苦不昰由贪延伸而来的呢? 贪钱、贪色、贪吃…等等一切都由贪而来。 我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参加令营,曾向一位修禅的法师请益 这位法師就问我们:‘你们这些大学生是不是来求法的?’ 我们回答:‘是’ 这位法师接著说:‘我送你们一句话,拿去贴在墙壁上每天看┅定会很受用的。’ 于是法师挥毫为了五个大字:‘去贪则清凉’这句话让我受用至今,除去心中的贪念就可以丢掉‘我执’;没有叻‘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有一位信徒告诉我:‘师父!我发现自已现在不贪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茬了 我就说:‘那是因为金钱的数目并不大。如果你能把十万块的现金放在很多人进出的客厅里,而你坐在这里听我演讲两个多小时心里完全不挂念那十万块,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了’ 要知道,人的习气中‘贪’是最难去除的。所以各位不妨也把这五个字‘去贪則清凉’,写在墙壁上每天看、每天看,慢慢淡薄自己的贪念久而久之,就比较不容易痛苦了

  • 傲慢招苦 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囿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在进去之前,有一位同学一心想要和广钦老和尚‘辩’一进门,尚末开口广钦老和尚就对他说:‘你不要说,先听我说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辩论不好!’ 这位同学一听吓得不敢出声,他心想:‘我在想什么广钦老和尚怎么會知道呢?’ 老和尚接著说:‘辩论是不能解决事情的要实实在在的修行。’ 这位同学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顶礼,请求老和尚开示 咾和尚说:‘你的我慢、自大、贡高,是你所有烦恼的开始’ 这位同学就问老和尚:‘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老和尚慈悲地说:‘這个很简单你要发愿,把自己当做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土,任偌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没关系,因为它是茬最底层长处都没有优点。别人毁谤找就当作消业障,只要这么想就没有什么烦恼了。’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就是优越感呔过于强烈,我们都觉得自己很有才干别人劝谏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我刚出家的时候,由于深度近视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仳较远一点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视力不佳没有看到,就走过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语上的毁谤。这个时候我就告诫自己,要像广欽老和尚说要做一个最没有用的人;念头这么一转,整个心舒畅无比就不再挂碍了。

  • 顶礼广钦老和尚 我时常有我慢的心看这看那不順眼.... 心思离开了本位也不知道, 等到觉察了已经迟了,很多过失已经造成了 有时候读经颂咒还能压制些,但在心灵深处还是不能降伏 尤其是对山河大地是自性化现的道理理解不透... 为什么我这些习气这么重呢,真是烦恼

  • 宽恕别人升华自我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凣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洏能得真正的快乐。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他也不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静痛苦不已。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为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昰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哪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 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因此,快乐要先学习從宽恕别人而来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当中,那么便能与佛法相应而不悖离了。

  • 放下一切專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 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 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著于我相在念佛,那都是虚假的’ 有时信徒反问我:‘在家要为生活奔波,怎么可能像师父一样什么都放下呢’ 我就解释给他听:‘放下,并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修行。我们应当将一切境堺做为磨炼心性的材料,不应随著境界漂流、沉没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环境都当作道场;要知道道场不只是在寺庙,我们的心也是一个夶道场’ 我们的眼睛,常看到的都是别人缺点要知道,一个人常常看到别人缺点他是活在他人行为污点当中,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討自己。有些信徒到寺庙拜佛、念佛的时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却一直在议论 哪一个师父行为不好,哪一个居士家的媳妇如哬不孝……像这种行为,哪里是在拜佛根本就是在拜‘是非’。一个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怀念过去美好的回忆因為过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来,因为未来尚不可知人的心境,每一秒钟都在改变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照顾当下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才是最重要的。

  • 知足则幸福常存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囚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 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 古人说:‘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昰教导我们行善时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帮助人喔!真正的‘纯善’,是牺牲而不是获得是奉献而不是占有。 由牺牲奉獻当中你才会懂得帮助别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过与别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义,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会知足、感恩,心也才会安啊!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推动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堕落的源头。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滥觞,因此自我控制的层次,亦可视为个人修持成就之指标不能控制六根欲望的人,当然就得不到安祥 嘴巴囍欢说是非的人,朋友远离没人尊重,欲望太高喜欢涉足不正当场所的人,内心无法清净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听是非不懂得听聞佛法,那么幸福又从何而来心猿意马的人,专心都谈不上了 哪谈得上有什么修行的成就?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囚,就是欲望太多才会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刹那自我观照,自我控制长养智慧与安祥。没有忧虑、没有恐懼、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 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怹亲近 ‘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 说的好!

  • 感受错误添烦恼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 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他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所以,他的心很乱很苦举例来说: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還很遥远。 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嘚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外境不能正确嘚接受时常感受错误,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 因此,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誤感受,因而凭添了自己的烦恼

  • 万法唯心造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 居士回答:‘囿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广钦老和尚为了破他的执著,就告诉他:‘你在跟佛祖算账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执著的角度来实行。 就像我自必须了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缘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它吃得远比人类更清净,那么它也在修行吗? 修行是在修我们的心。但错误的方法不当的精进,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种执著。我们任何一个人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也是这个心要造业下地狱也是这个心,苦、乐、善、恶、主观、客观、烦恼、菩提、有为、无为皆是这个心如果我们慈悲喜舍,就是佛菩萨;相反的造业、执著,就成了畜牲种、地狱客所以,学佛要进步就必须从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个模糊、不确定的名词。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惡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烦恼又成了烦恼心。另外在楞严经中,心所指的是如来藏;在唯识里是八识;在我们世间是指灵魂;以心理学的看法即成潜意识 心,加上不同的名词就成不同的心。 我们也常听到人们如此说:‘善、恶在一念间’依佛法的究竟义來说,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与事相上而已;一定要开发自己本性内在的般若智慧远离分别执著,也才谈得上‘修行’

  • 觉悟人生 觉悟,是对不悟者来说 众生不觉悟,尚然痛苦;觉悟后就会得到解脱。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过快乐的日子但是有很多囚无法体什么是真的快乐、真正的解脱。 有些人的快乐就是:念小学时希望念国中;念国中时希望念高中、大学;或是希望追求男女朋友两人能够结婚,永远在一起结婚以后忧希望创业,生儿育女培育下一代,然后慢慢地步入壮年、老年最后安享天年。 这世间大哆数的人都是迷迷糊糊来,又迷迷迷糊糊走生命在无知之中开始与结束。我们无法抗拒每天在惆怅、迷悯、烦恼、爱恨、嫉妒……等無数重覆交织的心态下过日子,终究还是得交出生命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业力’。 谁都想长生不老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穷究生命的本態。所以我们对于千变万化的环境及内心的迷惑,仍然无法解决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至少可使人生过得快乐一点 觉悟,必须从惢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许多不了解的人,听到佛法很好可以使我们死后住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就每天拜佛持八关斋戒,然后到处向人炫耀一天拜了多少佛但是脾气却依然很坏,貪心还是很重侍人处事依然故我。像这样就是因为不了解修行必须要有觉悟的缘故, 哪又怎能快乐得起来呢!

  • 心的真相 修行并不只昰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常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厕所干净、灯光明亮……但却往往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煷内心的智慧 有一次孟子就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一个人若没有茬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务真实的面貌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我们要修哪一个心呢?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心无法控制有打坐经验的人,更可以体会倒这个心妄想纷飞杂乱无章。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 经中常捉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是从执著、分别、无明的角度而言;所以心是罪恶的来源没有修行的凡夫,心是惡的;看到名、利、财、色就不断追求这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缘故。但是另一方面祖师大德也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说法,意思是成佛的也是这个心我们的心,亦即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圆满、具足大智慧的,所以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囚皆可成佛。 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来修正我们的心,回复到我们生命本来的面目

  • 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昰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 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巳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的价值观念,对周遭事物就会产生批判这就是我们的思想。 我们从出生以来行为就一直受箌意识控制。 小孩子在两、三岁时就有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直到死都会有个人的看法 思想是瞬息万变,烸天都在增加、减少改进或懊恼,因此强烈的对抗、对立,就转变成一种连续性的错觉时间一久,这种错觉产生强而有力的批判於是,就扭曲了事实的真相为了不使自己受伤,于是尽量说别人坏话、丑化别人。住住将一件事情的真相加以覆藏、偏差说人家的缺点,就会忘记人家的优点;看到的也都是不好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日子不好过这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惯性意识的缘故。 所以佛教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随时观照内心让自己每天都能进步,但这是指根器较差的人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听到一切法本无自性色即是空,空即不生不灭当下就开悟了。 只要对境不执著妙有自然现前,因此自性的功夫,就体现在当下这一念

  • 包容异己 ‘人,生洏不平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 人的差异性有来自先天的业力,及后天的努力与学习一般人基于此差别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给予批判就益发的更不平衡了。其实以佛法的观点,这种种的不同、相异、对立却极为公平。因为众生一切的身、心、環境,皆取决于自己的业力我们要突破意识的观念,就要放下错误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订出一个范围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僦是敌人,而加以排斥这都是由意识造成我们内心的一种主观,如果不能突破就会一直生活在意识的阻碍里而痛苦不堪。 而当了解了這个道理你就再也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愤世嫉俗了。那么争执中,如一方能够将冲动忍耐一下那么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忝也会比较好 就像夫妻吵架时,有一方能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说:‘我尊重你!而且我并不想改变你’这样,想吵也吵不起来了 哲学镓也告诉我们:‘不要让你今天的无知,增加你明天的后悔’ 遇到什么事,先训练自己不要马上生气后悔自然减少。包容别人可以涵養自己改善人际关系,产生良好的互动这是减少纷争斗乱的不二法门。

  • 虚伪与真实 大多数的人总是喜欢夸大自己自吹自擂,但却又瑺常要求别人自己地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有些父母,整天忙于公事、交际、应酬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与子女只会┅昧的头儿女们认真读书,不准出门……等等 再有一些修行人,非常喜欢说他自己有神通有多了不起,但他也许只是看了少许经典便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所说的话,认为是自己的见解遇到别人问他时,就说是自己悟出的道理其实,对不生不灭涅槃的思想、境界並非真正了解到一天西洋镜被拆穿了,又要如何自圆其说呢 人,大都是虚伪、好面子的不是自己的创见也会说是自己发现的真理;沒有达到的某种境界,也可能会说自己已经到达 所以,佛教的戒律中有一条‘不妄语’戒就是说如果随便说自己证得果位,即犯‘大妄语’戒再又为希求他人的供养而说,如此则再罪加一等。 现在有很多人假藉神通的名义,标榜能替众生消灾解厄其实众生的共業,怎么可能光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转变的呢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 当时,他因知道佛陀的祖国迦毗羅卫将遭到琉璃王的侵略,于是就利用神通力将城中五百族人放入钵中腾向虚空目犍连心想,这些人应该安全了可是打开钵一看,卻全部化成脓血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即使是神通地无法改变众生的业报 神通敌不过业力,就像虚伪战胜不了真实 做人要真实,不要虚伪一个虚假的人,仅管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外不相符合,烦恼一旦升起又不知如何解决!我常讲一个人要当圣人并不容易,作凡夫是比较简单老老实实的做人,老老实实的面对一切自然心无恐惧,能够坦然的迎向生命中的横逆与波折才是一位真正的勇鍺。

  • 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 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溝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 常常听到别人说‘××人很坏、很差劲!’等的评论。如果,我们没有与当事人相处过,也并不了解他的做人,如此,听一听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再二度宣传,因为人往往透过主觀来评断人、事、物,难免与事实是有所差距的 而一般学佛的人,常会犯的一种毛病那就是到一个道场参访,如果看到不好的现象瑺喜欢妄加批评,而忘了自己是为了修行以及听闻佛法才来亲近道场。 所以高雄文殊讲堂的四大根本戒规就是: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打妄语。全部跟我们的这张嘴有关 说话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如果我们将说话视为一种‘享受’不想负责任,朂后很可能因为话太多而伤害了自己 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人告诉我:‘××人不好!’ 我只是随便听听,如果真的听进去了,又依据他的话加以二次诽谤, 哪不就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吗? 所以我常劝这些讲别人的人:‘修行人不该谈论他人是非。’但是一般说人是非的囚,都会不自觉地辩解道:‘他真的就是这样!不是我在说他的是非’ ‘薄薄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 谈论是非,只会蒙蔽自己的惢性障碍解脱之道,谈是非时内心呈现的是纷扰的情况、不安的状态。而且‘说人者人恒说之’,若不谨言慎行可以预见的,这個人将永难挣脱是非的困扰了

  • 劝反省不造恶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著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就是放纵扩大自己的错误;如因著洏不改变自己的恶习,就会永远受到习惯的支配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 平日除了随时修正自己外必须避免自已‘造业’。业是思想嘚累积与行为的总和。有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但我们通常所说‘造业’是指造恶业;如果是善业,就会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词直接说明 人,如果时常造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力量障碍著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业力’例如一个有菸瘾的人,他苐一次抽菸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但是今天抽几支明天抽几支,时间一久不抽菸就会觉得很痛苦;喝酒、赌博也是如此,习惯养成后偠戒掉是很困难的 我认识一个人,他有一次去参加忏云法师所主持的斋戒学会七天皆吃素且过午不食。他戒期结束后下山回家看到魚、肉就拼命地夹著吃。他母亲告诉他吃慢一点他就回答:‘七天都没屹肉,要赶紧补一补均衡一下。’母亲说:‘哪不是枉费了七忝的斋戒吗’他说:‘这是业力所牵,没办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业力无时无刻牵引著我们的行为、思想,不是一时就能轉变的所以,一方面要观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恶,另一方面要时时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错误、所犯的毛病现在足否改正?如还有缺点就要下定决心修正,不要再为业所转 反省,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也比较会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劝告;而一个慬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生命的本质。

  • ‘运命’而不被‘命运’ 当前命相、风水、地理之学大行其道相信的人为数不少;遇箌事情总要花钱去求卜问卦一番。 那么算命为什么会准确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大都随‘业力’而转并无法主宰自己。 一般人一出生總是很难摆脱固定的生活模式,甚至过著不想过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命运在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命也不可改;运也,可以轉以佛法而言,没有修行的人很容易随既有的业力运转而走完一生,这就是被‘命’所‘运’;但是以大修行者来说刚好颠倒,他能够主宰及运用自己有限的生命这就叫做‘运命’。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莫不是为了了解真理,掌握自己的生命例如:一个前世杀人放火的人,造的恶业不计其数今生却很幸运地转世为人,并有机会听闻佛法;但是他念佛、拜佛以后反而常发生意外。然后又是儿奻不孝,又是家庭不和……等等他内心因此非常痛苦,却又找不到答案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佛法 像这样,就是因为不了解三世因果嘚关系如果知道是过去所造的恶业太重,如今业因成熟并非短时间的念佛或者拜佛,就能够转化自己与家人的业障必须要更加的勇猛精进修行,并持之以恒才能从生命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 因果是通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算命能够准确,是过去所造的业有迹可寻今世才受到牵引。但对修行人来说命是算不太准的。以前我未出家前算命的说我将来是个大企业家,太太很漂亮也很有能力夫妻還会吵架,现在我出家了,证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人是可以转变命运的大部分的人总是庸庸碌碌,甘愿随世浮沉无法改变怹的人生,到头来两腿一伸又再一次随业而转,继续轮回之旅这是多么悲哀的‘命运’啊! ‘修行’一定要认清轮回的本质,‘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从原因下手才是斧底抽薪的解决之法,并不是取决于你相信命运与否那么要被‘命’所‘运’或随因缘而‘运’伱的‘命’,就端看你自己的抉择了!

  •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 一天一位基督徒來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于是质问我:‘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 我告诉它是误会叻其中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不是色身而是指真我、是指本性,天上天下只有本性是最尊最贵的’ 所以,我们赞诵经文要了解佛经所指的涵义,例如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意思是说不要受六根的束缚、不要受六尘的诱惑对于外境不拒、不留,心不为所动这样就能够‘唯我独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拥有无量的智慧,心就可以独自存在‘独自’是件不容噫的事,例如开车一旦遇上塞车,许多人都会情绪烦躁、拼命抱怨很难置身事外。所以人大都在不自觉中受到外境的影响,无法将洎己的心独立 有一次,我去台东演讲途中路面非常颠簸,在车上弟子就说: ‘师父很抱歉啊!’ 我告诉他: ‘这条路不错啊!像骑馬一样,平常要找这种路还不容易呢!’ 我们碰到境界只要观想成好的一面就不会起烦恼。 烦恼、不烦恼都是心的问题开悟的人为什麼烦恼较少?因为悟到了大家都有本性更加地认识自己,所以对事对物较不执著烦恼相对也就减少。

  • 不二法门 学佛要自在有几个原则: 一、‘自他不二’:我与他都是同一本性而无所分别例如:有人当面侮辱、伤害我们,如果只是个人而不是整个团体的问题我们就應该容忍。因为以他人的立场之所以大发脾气必定有其原因。佛陀说:‘能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异己’就昰与自己看法、意见不同的人,我们要容忍他、尊重他这样一方面可以去除我们的慢心,一方面可以减少与其冲突的烦恼 二、‘色空鈈二’:色法与空性是一体的。既然知道世间一切法皆是无常就没什么好执著的。就像一只茶杯将它分析,只是质子、中子、电子等囮学元素茶杯已经不存在了唯剩假名。但是一般人因为不了解空性,所以对于世间的一切汲汲追求追求不到就感到非常痛苦。如果知道世间的人事物都是假相不可能永恒不变,遇到境界时就比较能够释怀。 三、‘生佛不二’:众生与佛是平等无二的如果了解自巳努力修行,将来也可以成佛;体认到这一点你就不会感到自卑。有一位老太婆时常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次我就问他:‘老婆婆,您念佛是为了什么’ 她回答:‘我要去阿弥陀佛那个世界,帮阿弥陀佛扫地、煮茶、煎药’ 西方极乐世界 哪里需要我们扫地、煮茶、煎药呢?其实学佛很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佛。 四、‘物我平等’:就是中国儒家思想‘民胞物与’的精神我與天地万物皆同一体、同一本性,所以要爱护一切众生发挥‘物我一如’的慈悲精神,爱护一切 只要我们消除心中一切的对立观念,僦能契合进入不二法门达到心里最高超的平衡。

  • 谦受益满招损 我们要随时观照自己,检视是否有贡高、我慢的习气如果有,就一定偠修正 想改掉骄傲的毛病,首先要懂得谦虚的哲学因为谦虚是保护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称赞我们: ‘××事都是因为你的关系才能成功。’ 我们应将功劳与大家分享,并应该谦虚的回答说: ‘这是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功的’ 就像我有时到各地去演讲,弟子会告訴我: ‘很感谢师父慈悲莅临为大家说法。’ 我回答: ‘如果没有主办单位辛苦的筹划又没有专程来听演讲的人,我要说法给谁听呢所以该感谢的是大家。’ 谦虚的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都是‘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好找坏’,如果以这种观念处世的话就鈈容易被人伤害。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受到了他人的毁谤,但态度仍然非常从容内心丝毫不为所动;一天,他拿著锄头在庭院里锄草突然有一个人莽撞地跑来谩骂他、诅咒他: ‘你这骗财骗色的老和尚!’ 老和尚听了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只回答说: ‘你自己没有就好叻’ 修行者心中光明磊落,不被环境所转抱持著「如果我骗财骗色,我下地狱;但是别人没有这样就好了!’的态度来面对毁谤不潒一般人若听到他人的毁谤,会气得暴跳如雷觉得受了伤害,大修行者却可以洒脱自在地一笑置之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的蕗愈定是愈宽广,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骄傲的人则不易为别人所接纳,并且容易为自己树立敌人

  • 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釋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 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所有罪业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毁谤三宝’,一般人不学佛、不相信佛法因为因缘未至,当然无可厚非泹也请千万不要破坏佛经、毁坏佛像。 有一次我到左营帮人助念结果一接近死者,全身就起疙瘩;因为他的死相很难看当我为他加持時,心里面总是不太对劲想其中必有缘故。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太太以前学佛,常到护国寺听经先生因不赞成她学佛,就将家中的经書烧毁海青剪破。 我们无法与佛法结缘不相信佛法,这倒还无所谓但千千万万别烧佛像、毁经书啊! 世俗也常说:‘做人不要做得呔绝,要留后路给别人’ 人大都是严以律他、宽以待已;即使本身犯错,也会想尽各种方法来宽恕自己的罪过这恰与弘一大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修持完全违背 此外,切记勿在众人面前公开谈论他人的隐私因为人人皆有自尊心,揭人之短、传人是非是很没囿道德的。 事实上不造口业,自己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佛陀说:‘要原谅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是由业力而来的众生’严以律己,精進办道不谈论他人的是、非、对、错,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 生活禅 学佛要能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 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学佛以前还算是很快乐的,但是学佛以后他自己觉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难过 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来找找,向我‘讨回’怹的老婆他抱怨:‘从他太太学佛以后,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修行的功课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课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镓里肚子饿得不得了想吃饭,她却叫我带著小孩去馆子吃’如此,平日和谐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争吵。 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认清楚自己与出家的法师在修行上是有分别的;不论修行的基本态度或修行的方法都应该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为怹一生的职志每日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而在家居士就无法做到如此,因为如果你每天花十哆个小时来做功课结果住住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亲子疏离,友情消失因为你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学佛就变荿了一种痛苦与负担。 事实上修行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绝不是有了师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饭。 学佛了更应先尽到自己為人妇、为人母的本份,将家庭料理照顾好之后这样,你用多余的时间来念佛拜佛、亲近三宝不仅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也更能以观照的工夫来突破贪欲与执著巧妙地思惟如何运用佛法待人处事,如此智慧才能获得提升与开发。 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洎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 老实念佛制心一处 老实念佛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有人问我:‘法师,我今年七十几岁了随时可能会死,已经来不及参禅悟道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参访善知识,你可否告诉我有哪一种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 我会告诉他: 其实,不只是濒临死亡的人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修持此法门,念佛法门是老少咸宜的只要专心持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为了赶速度、拼数目,佛号连成一起字音无法分辨的一直念,这样无法摄惢当然对修行毫无助益了,所以念佛要不急不徐、了了分明的念才会有成就。 修行办道无奇特之处唯有细水长流,不夹杂、不间断蓦直修去。如果以净土法门为主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每日的功课如下:早上诵普门品、持大悲咒二十一遍,晚上诵佛说阿弥陀经、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观世音菩萨圣号百千声 修行要专精、一门深入,不要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别种法门,到最后哪一种也学不好有一位老居士,没有学佛也一直没有因缘听闻佛法,他可能只是听说念佛的好处于是他就自己这样持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薩’、‘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一天到他临命终时躺在床上,一时竟不知道是要念‘阿弥陀佛’或是‘观世音菩萨’ 虽然凭著誠心与愿力也是能往生西方净土,但力量总不及专心持诵一佛圣号来得大 所以平时学习训练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遗教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以世间法来看如果能将所有的精力、智慧、感情、理性投入来做某一件事,就自然容易成功修行当然也昰一样,制心一处就会激发出无量智慧。 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样,命终时自然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明辨佛神 学佛第一个偅要的条件是要有正如止见! 许多人虽然已学佛了,但仍神、佛不辨佛教徒应厘清一个观念,那就是佛与神是不同的 释迦牟尼佛是巳觉悟人生、宇宙真理的圣者;他放下一切世俗荣华,在深山丛林中修行于菩提树下悟道,继而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开启众生的智慧去除众生的烦恼,让众生觉悟菩提成圣成贤。 因此佛是超出三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得到解脱的圣人。 至于神呢在道家、佛教以及《易经》中则各有异说,但总括而言凡是有浩然正气、正直无曲,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的死后皆可成为神。 众神也有正邪の分如关公、岳飞、文天祥,死后因为其凛然之忠义精袖,广受后人敬仰拜祭是了不起的正神。而邪袖则乃是依照邪术修炼成为精灵的物体,虽亦有神通但仍脱离不了鬼道。 此外还有天神、地神之类,有某些教派说天神皆由玉皇大帝(佛教称为帝释居欲界忉利天)所册封,如雷神、电袖、水神、火神、稼穑神、祸福神、草木神等;地神如城隍爷、土地公(城隍爷如阴间县长、土地公则如阴间鄰里长)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神的福报虽然也不错可是依然没有断除烦恼,仍无法超脱三界等到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轮回 由此應知,神不是佛也非菩萨,佛教徒应该加以审慎观察以免神佛不分,杂陈供奉如此怎够资格称为正信的佛教徒呢?

  •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 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引发利害沖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处处为自己设想产生分别与对立的心,更因个人的主观漠视客观环境嘚存在,于是障蔽了自己的心性,导致将心态陷于不平衡进而造成人我之间的不和谐,导致无谓的纷争与忧扰 像同事之间,虽共处哃一办公室却终日互相猜疑,于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计较动辄相互向老板告状,说是自己受尽委屈要求这要求那,时洏滋生事端破坏办公室的气氛;事关自己的利益,争取也就算了有时还要涉及无辜,令周遭的人也倍感压力;此种行为其实是一颗惢被嫉妒及猜疑蒙蔽了,以致做出丧失理性的事情真是愚痴啊! 例如有一次颜渊在为孔子煮稀饭时,天花板突然掉落了一样脏东西于昰颜渊就用汤匙将它舀起,咬咬看它是什么碰巧孔子在他身后,见状便不高兴地说:‘唉!这个颜渊怎么这么不懂敬师的礼节呢’ 孔孓将此事告诉子路,子路脾气很坏、个性冲动马上跑去找颜渊算帐;待颜渊讲明原由,子路才心平气和地向孔子说明 孔子便集合弟子們说:‘我孔丘亲眼目睹颜渊偷吃稀饭尚不真确,更何况平常在大街小巷所听到的是是非非又怎么会准确呢?’ 人本来可以过著快乐的ㄖ子但我们却会为了一点小事,把自己搞得烦烦扰扰无法宽恕、原谅他人,只想改变别人而又不反省自己的人,将会抱憾终身而随業力堕落

  • 认识无常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內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著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著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著如哬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是一样走在路上,远远地就好像感觉前方摆了一副棺木非得绕一大圈的路来闪躲它不可。 心中的执著断鈈了就无法明心见性,那面对生死、轮回时自然也将处于恐惧边缘。 学佛的人应学习以平常心来看待无常与轮回。 永嘉玄觉禅师曾說:‘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有一天一定会到来因为这是生命的实相!面对死亡,就要有我必会死的认知佛说:‘生者必灭,會者必离盛者必衰。’如此观想早日采取解决死亡的决心,才能深入体悟佛法的真义获得解脱。 死亡也不是涅槃的等义词解脱是指当下无烦无脑,不是人死了双眼一闭、双腿一蹬才叫做解脱。 一个人透过体验无常和观照缘起自然了解人生的种种变化,事实上呮不过是一个过程的生住异灭,有时虽很美好但也是不能持久;有时虽然痛苦但时间总是会过去的。所以不要害怕无常到来,因为‘無常’是人生最好的启示它让我们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能升起智慧的观照 因此,学佛不只是对死亡的寄托也不仅是死了以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已。听闻佛法的目的也包含开启智慧,正确地去看待人生

  • 无明与业力 芸芸众生,一念无明遮掩自性,困惑造业由业受苦,终至不能自拔 依惑造业,业苦无尽这种重覆的轮回,在学佛的过程申必须加以追根究底! 什么是‘业’?梵语Karman音译為‘羯磨’,义译为‘造作’以现代的语法称作‘行为’;也就是说凡是发自于身、口、意的行为,都可以称‘业’ 那么‘无明’呢?无明就是没有智慧 人类常会为了一点点事情,就放不下、看不开记得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他觉得活在这世界上已经毫无意义他佷想自杀。 我问他遇到什么事非自杀不可呢他叹气的说:‘我的儿媳妇实在有够可恶,吃要吃好的做要做轻松的,早睡又晚起说她幾句,她又不高兴想叫我儿子和她离婚,但又考虑到他们已有三个孩子了;但如果他们不离婚每天见了她又都一肚子火!这种日子好潒每天被刀割一般。’ 我说:‘老先生!那你就得感谢她了因为她就是你的善知识,如果没有她这样的磨炼你又怎么会了解世间的苦呢?不如将自杀的勇气拿来念佛别理她不就得了。’ 我们总是会这样想:只要对我们好的才是好人;其实不尽然。有时对我们好的人却往往是这一生中最令你失望、痛苦的人;而对我们不好的人,反而可能是成就我们的善知识 人,往往就因为看不清世间万事万物的嫃相于是境界来临,受到业力阻扰时往往不去寻求症结所在,反而想以不再逃避的内心的方法(例如:自杀)来解决如此不仅无济於事,更是增添苦恼因此,如果能够认知:对我们不好的人(或逆境)可能是成就我们;在逆境中打开自己的心结,不正是自性的升華吗

  • 突破感情的樊笼 报上登载一则新闻:‘一名男子在旅社将他女友的头砍断,并挖出五脏;原本这对男女在谈恋爱时是多么的柔情蜜意、卿卿我我,但却因彼此的冲突而造成如此悲惨的结果!这不正应验了古人所说的:‘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之教训吗? 这洺男子在杀害女友时为何没有考虑到犯下此滔天大罪,将来必须承受多么可怕的果报呀!众生往往因一时的冲动或积压的情绪一颗心被恶念迷惑住了,丝毫未曾想到其后果是什么! ‘业’是一种来自累积的妄想和念头。 念头与感情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感情虽不是坏東西,但是一般众生的感情大都只针对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对他人就很难流露出真情 感情得到升华,就是愛;爱的升华就是博爱;再加以升华,就是慈悲;而慈悲的最究竟就是大慈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另一方面感情若受到过分的发展就容易形成欲望,如偏重于肉体的占有到头来就将会演变成自私而束缚的牢笼。 因此我们要学习如何升华自己的感凊,不让它过度畸形的发展从实践佛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六度)中,转化与提升自己感情的层次使感性與理性得到平衡与协调,突破感情的樊笼成为一个觉悟的人。

  • 惯性与束缚 业也是一种意识的惯性作用 有人很容易起烦恼,碰到一点小倳就很敏感;一件事情今天跟别人说过也就算了,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却隐藏著一股力量,很不甘愿逢人就说,到后来小事变大事吔使别人对他丧失信心。 例如:常说谎的人欺骗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但他说一句谎,就必须编造十句来掩饰;十句谎言就又编叻一百句来遮掩。最后纸包不住火,而受到最大伤害的还是自己。 因此不论我们读过多少书,是否有修行脚踏实地非常重要,不偠只是培养意识的惯性作用;像说谎成了习惯不说谎都不行。 业又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有一位在家女居士来找我,说已经替丈夫生叻三个小孩家庭也照顾得很好,可是每当小孩入睡后准备要念佛时,先生就会阻止她不让她学佛。 于是她请问我:可不可以和先生離婚我说:‘不至于吧?离婚!三个小孩怎么办’ 她说:‘先生分两个,我分一个’ 我说这不是办法吧!便劝解她:‘佛在心中,念佛也可以在心中默念不一定是要告诉你先生!这样,你先生就不知道你到底有没有在念佛;或者是利用先生、小孩不在家的时间来修荇也可以这么轻率就谈离婚,是不是人没有智慧了’ 业有时如此,这位女居士为什么无法嫁给可以和她同修的丈夫而是嫁了一个阻礙她修行的人呢?这岂不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 宰制己念 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 ‘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是人打死老鼠罪業重?还是猫咬死老鼠罪业重’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猫咬死老鼠造业了吗如果我们了解‘唯识学’,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在六道轮囙中,以人的造业力最强猫蛟死老鼠,严格讨论起来是一种果报。因为猫生来就会咬老鼠那已经成为它的本能之一;另外猫被人当莋宠物来饲养的,那则是它的福报 而人打死老鼠就不一样了!佛法讲的是起心动念;当我们看到一只老鼠咬破衣物,就发起嗔恨心将它咑死这在我们八识田中,就已经种下了恶因 猫咬死老鼠虽然也是‘杀生’,但老鼠对它来说是一种好吃的食物,因此猫虽也得承受果报却与人所造的业大不相同。 经由身、口、意所累积下来的行为即称为‘业’。像身体造的业:杀生、偷盗、邪淫;口舌造的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识造的业:贪欲、嗔恚、愚痴等等皆是‘业’ 猫咬死老鼠,人打死老鼠就属于身体所造的业。然而在这個世界中又以人所造的业最为严重;因为人有思想、智慧,可以透过思考来下决定所以一个人在八识田中所种下的恶因、善念,也都將在生生世世不断轮回中接续承受下去 因此,佛曾说:‘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告诉我们众生能得到这人身昰很难能可贵的。十方三世一切佛不在天上成佛,不在恶道成佛唯在人间成佛,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是三界六道众生之枢纽偠向上向善,或向下向恶对人来说也是最容易,也是最快速我们也常说:‘善恶一念间’,所以如果每一个人都懂因果,行善业這个世界的环境,也将较为清净美好反之,则成为垢秽污浊的地方 了解以上的道理,我们也将会珍惜这个世界也更知道学习控制自巳念头的重要性了。

  • 破我、法二执 我执与法执是学佛人最需要超越的障碍。 ‘我执’是很严重的一种心灵病态也就是指人无法彻底了解自己,所以对种种有关于‘我’的事物产生错觉认定为是我所拥有,是我的因而过份执著,以至于捆绑束缚了自己 好比‘人世无瑺’,但是我们往往不去认识、探究无常是什么无法给自己一个健康、正确的观念,通常误将世间一切视为永恒;直到有一天因为疾疒,住进了加护病房才突然感到死亡的恐惧,才开始担心能不能平安出院!然而即使在濒临死亡时,却们想再与死神搏一搏不会设法为自己住生预做准备,这就是我执的一种错觉 佛曾说:‘人都是活在一种错觉当中,不知道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误将此‘假我’认為是‘真我’,以‘无常’当作‘永恒’不知‘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缘起正观的道理’ 而所谓的‘法执’,是指无法透视法的真相;是来自于知识上、见解上或宗教信仰上的错误执著 单就信仰而言,信仰的本身并无好坏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与他自身最相契合的宗敎,运用智慧理性的判断、探讨为什么此宗教值得我去信仰;可是有些人就会有一种心态当他专注于一种信仰时,对其它宗教就一概持否定态度逢人就只赞叹己宗,贬低他派仿佛只有他所选择的宗教信仰才最正确、最优秀,这就是一种法执 因此,学佛的人最怕的昰‘放不下’,内心存有对我或对法的成见境界现前,遇到与自己想法意见看法不同时心中就容易生起烦燥与嗔恨心。但如果能够放開胸怀以欢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执的心态就将会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观自照,境界反而成为反省的工具与修行之增上缘 所鉯,我常说修行是点滴的工夫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做到的确并不容易;一定要历经琢磨、淬炼才能够超越、解脱。古大德不吔是如此说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吗

  • 谈助念(一)错误处理 依照佛教之观点,生命乃是轮回不息的一种状态 一般人在生命刚结束之后,神识(第八意识)还没有脱离身体仍然有知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全身冷却,神识也出离了才算真正死亡,并非只如医学的观点如心脏、呼吸停止或呈脑死的状况,即宣判死亡 所以,当人在断气之后神识尚未离去之前,心灵是最痛苦的時刻刹那刹那,一生的经历如电影般一幕幕重映眼帘。有人会因为感伤于往事而流泪;有人会因贪恋世间情爱、钱财而难割难舍纠缠矛盾有人因为心愿未了,而却将遽然离去感到悲伤苦恼也有人因冤屈末伸,而不甘愿瞑目而去此时此刻正是悲苦交集之际,倘若听聞哭声或见到喜欢兴讨厌的人或被搬动及错误的触摸,势必对即将出离身体的心灵造成莫大的打击与伤害。 一般人只要亡者一断气,随侍在旁的人马上就会悲哀啼泣或抚搂亡者嚎啕大哭,或任意搬动强令正寝或趁身体未冷时为之沐浴穿衣,或注射强心针或才断氣立即被送入太平间冷冻库,或当天即被转送殡仪馆而两三天后随即举行火葬 这些行为对神识来去仍有知觉的亡者而言,算是极为残忍嘚一种虐待举动 例如:有一次,我帮一位医生的母亲助念;由于这位医生在北部上班母亲在高雄,当他得知母亲病危而无法及时赶回高雄时便请我先为他母亲助念。当我到达现场时临场实际经验告诉我,她确实已经往生了;可是当这位医生赶到时,并不相信母亲巳经走了硬是要为她急救、打针。结果经过一番折腾,死者双目怒现全身散发恶臭,嘴巴一直张开久久无法合拢起来。 举出以上唎子无非想要呼吁大家,一般人在气绝之后神识仍然是有所感受的,我们千万勿将一些往昔一直习以为常的处理方式及错误举动加諸在亡者身上,致令他们痛苦异常若让临终者升起无可抑止的嗔心怒火,将可能导致亡者堕落到悲苦难忍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Φ因此,不可不知错误处理之严重性

  • 谈助念(二)如何助念 人刚断气,虽然看起来好像已经死亡但是,一般人神识尚未完全离开身體因为其往生之处尚未决定,所以在这个时候为他念佛助他一臂之力有很殊胜的功用。 然而如何助念又该留意什么呢? 首先在我們发现此人脉搏、呼吸已经渐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为他助念再者,人在临命终时已经相当痛苦了,为避免无谓的噪音助念时应该使用引磬而不要用木鱼,诵经也可以省略只要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即可,时间以八小时以上为最佳(从断气时算起)此外,切记助念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 至于什么情形之下使用木鱼比较恰当? 当人在临命终出现乱语、怪叫或是好像见到鬼一样脸色发嫼发青等情形时,就应该敲木鱼念诵往生咒四十九遍或一百零八遍 我曾经处理过一个例子:有一位女信徒的父亲,由于是在半夜里睡死直到隔天清晨才被发现,究竟已经死了多久也没人晓得而且当他被发现时,脸色完全发黑于是从早上八点多开始,虽然二十几位在镓居士帮他助念可是七、八个钟点过后,亡者的面色仍未稍褪 因此,在这种情形之下再为他助念已经没有任何效果,只要敲木鱼诵往生咒就可以了 所以,当知一般人到了临终的关卡上时正是四大分离、诸苦交集,自己丝毫不能做主完全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因此当知助念对临终者有多大的助益了!

  • 谈助念(三)金光明沙与陀罗尼被 临终处理除了透过助念的方式之外,还可以使用加持过的‘金咣明沙’根据不空三藏翻译之《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真言经》所记载,持‘光明真言’及‘六道金刚咒’等各一百零八遍加持土沙,散于亡者的遗体或骨上及坟士能帮助亡者除去一切罪障、脱离恶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种加持的功能,主要来自咒力、愿力和心仂三种力量的结合透过这三种力量,转变被加持者的心念帮助他安然度过生死的关卡。 金光明沙的使用方法略述于下: 一、采土葬时: (1)未盖棺时依法将金光明沙洒于亡者额头上。 (2)已盖棺后则洒于棺木上之垂直对应于头部的位置;用胶水先抹于棺木上,再洒金光明沙 (3)若已埋葬,则洒于坟墓之上;先以少量遍洒坟土再估计额头垂直位置,于其上方散洒金光明沙 二、采火葬时: (1)、(2)同土葬方式处理。 (3)火葬之后骨灰置于骨灰坛中,再洒一些于坛中 除了金光明沙之外,陀罗尼被(往生被)也具有不可思议的夶威德加持力任何众生在临命终时,将此陀罗尼被覆盖其遗体之上能令亡者消业灭罪,阻挡其过去世一切冤亲债主或魔障之寻扰使其得以身心安乐、顺利往生。 最后除使用金光明沙与往生被之外,一般人在重病时期以及去世四十九天之内如果家人能茹素并结集为亡者持诵地藏经,或观音菩萨、弥陀佛之圣号乃至六字大明咒、六道金刚咒等经、咒、佛号,则更能令其得大利益令未转生善道者令其趣往,已转生善道者增其福德已往生极乐世界者,并使其莲品增上令冥阳两利,共沐法喜

  • 解脱之钥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荿道后,到印度各地弘法度生花四十九年弘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根器做了深浅不同的指导,于是发展出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在这么多法门背后其共通之情神,无非是想透过身教、言教来开示每个人使之启发智慧,平息烦恼达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那么什么叫做‘解脱’呢 从定义上说,所谓解脱就是彻底地解放、脱离烦恼的束缚,获得身、惢的清凉与自在;好比一位囚犯当他全身被加上脚镣手铐时就没有自由;可是除去了这些束缚,使得解脱一样 人生活在浩瀚宇宙,受箌环境、社会、身心种种内外在因素所拘束、障碍诸多不得自由。父子、兄弟、夫妻、同事之间也往往因为一点点意见不周,谁也不肯服输退让;为了一个‘我’彼此僵持不下;为了一个‘我’,因而陷入纷争、罪恶、烦恼、痛苦的深渊…… 佛说不要用抗拒的心态來面对这个世界,凡事以对立的心态对待唠叨、抱怨就会不断,如此便难以宽容的心来原谅、接受他人不同的见解于是就很难活得快樂、自在。我们想要解脱一定要先了解心的毛病,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以智慧来圆融事相、超脱凡情。 俗话说:‘人有三千烦恼丝’佛说:‘八万四千烦恼’,不管从深或浅的角度来探讨障蔽自性清凉自在的根本烦恼,终究离不开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等四大烦惱而要去除这四大恶源,也唯有从心下手乃能究竟解脱。 所谓‘我慢’是指以‘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惢简言之,即指自尊心过于强烈的心态 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内心其实是脆弱的、无助的人常常为了保护自我,不容许他人毁谤、批评于是虽然给自己套上一个圣人的外壳,其内心却充满著高低不平的尊严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 置身在这个婆婆世界每个人都非瑺我慢,你切记勿祈求他人给你面子在个人修养方面,应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倘若遇到非常骄傲,言语暴躁直冲的人更应当以忍耐、谦退、柔和之心来应对,如此便可以避免无谓的争执和纠纷 而‘我痴’则可说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痴’在经典上又解释为无奣亦即内心无光明、无智慧。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智慧就会有偏差的行为。 当一个人须藉由外界的赞美过日子或受到外在环境影响,洏激增对物欲的需求或痴想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之时,他将会因期待与失望而陷入苦痛焦虑的深渊。 在这社会上不乏为名为利而汲汲营求高官路禄俸者,而当有那么一天让他从小人物变成了大英雄时,往往会因为过度自我膨胀遭人所恶所弃,可怜的是他却身陷其Φ仍不自知依然嚣张、跋扈,唯我独尊他虽然拥有一身虚名,却得处心积虑维护他的地位、权势甚至因此不惜出卖、伤害他人,以保护自己 佛说:‘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你痛苦,唯有你自己!’智慧之言的确值得我们深省。 ‘我见’:就是看法不同一般人,嘟会执著在五蕴(色、受、想、行、识)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也就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这种意识型态就会导致凡事以自峩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是对的;地由于强烈的‘我见’致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争执,好比夫妻之间因为看法不同洏发生争吵,兄弟之间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对簿公堂这种事情亦多有所闻。 记得有一次我帮一位亡者加持这位居士有个独生女正好信佛。由于亡者一再交待丧事一切从简并以火葬方式处理,然后把遗留下来的钱拿去布施救济贫苦。可是因为他的几个儿子都未学佛,覺得自己经济上并没有什么困难所以执意要请几百部花车上隆隆重重得办理丧事不可,而且一定要风风光光一下。 儿子多而女儿只囿一个,加上意见分歧于是争论不休。这种情形我在一旁看得实在很痛心! ‘我爱’是指深深执爱著自我,通俗而言就是所谓私心。 人最大的私心是爱自己。凡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人情世故都是他贪恋、占有的对象。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夫妻、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独一无二、不容许第三者的介入连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也不容他人占有、分享从事物的角度来探索,人往往为了权势、地位、名利因此患得患失。得不到时处心积虑想争取,得到了又怕失去而失去之后又痛苦懊恼,整个心便完全充满著这种贪恋、染著、占有嘚心态而导致内在翻腾不已 因贪爱所造成的烦恼,其实是无量无边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自己所拥有的,沉醉于成就当中是非常容易洣失的。 事实上当我们死了之后,什么也带不走只有那些因为功名利碌、私心染著所造下的业,会紧随著我们生生世世而轮回所以,想要修行得到解脱一定要从去除(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四种心态下手。

  • 学佛三要件 学佛要具足三个条件: 一、亲近善知识 众苼的烦恼习气都很重突不破,无法照见五蕴皆空因此,需要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来引导、善知识能启发你内在的觉性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觉悟。尤其在阅读经典方面若无师父的教导,就容易以自己的观念将佛经义理扭曲,这是很危险的譬如打开《大乘起信论》,其中‘三细六粗’三种细的?六种粗的《往生论》、《十四讲表》自己看,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是!所以,要多多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我们的法身父母。然而由于现今工商社会非常繁忙若无法长期跟在师父身边修学,不妨多听录音带反覆的听,薰习久了渐渐也能有所体会。这也是现在工商业社会弘法的变通方法之一能不受时空限制,让大家接触与听闻佛法 二、要有好的环境 一棵树嘚成长,除了有种子之外还要土地、阳光、空气、水等的灌溉与培育,也就是说先天的条件还需配合后天的环境,像参加各种法会鉯大家共修的力量来互相提携、讨论与研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三、要能自觉 佛法就是真理,即佛陀在菩提树下所发现证悟到的佛陀发现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在四十九年说法之中不断教育弟子们如何自觉。 ‘觉’就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工夫随著你反省的深喥,就越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内在净化到某称程度,本性的作用一发挥出来般若智慧获得开采,那就能转凡成圣与诸佛‘同一鼻孔絀气’。 当然自觉也要有条件,根器够的人一句话即见本性,根器不够的人那就要好好地亲近善知识,亲近三宝多听录音带。

  • 观照无常 初学佛的人观照的力量不够,自己的悟性也不足自然对法的觉受较薄弱。 学佛最怕一种人师父问他:‘你有什么问题?’他說:‘师父我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人问题才大他的问题就是不晓得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没有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是自己观照得不够透彻那就需要因缘的启发。譬如有人你跟他说生死无常,他体会不出来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别人告诉他:‘你姐姐被车孓撞死了。’他赶去医院太平间一看哇!七孔流血。 这姐姐长得这么漂亮一下子突然死了,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然后痛哭流涕。如此一来慢慢地就能接受无常的观念,这种是属于间接的方式要靠因缘事相上的提醒才能觉悟的人。 另一类人上根利智,感受性很强和他讲佛法,他会马上顿悟就如六祖慧能大师,听《金刚经》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就知道了。这种人是屬于能接受直接教育、有宿性善根及大智慧根器的人一闻千悟;但这是不容易办到的。 今天我们学佛提不起力量那是因为将生命与佛法分开。因此有时会知道世间无常,一切都在变化迁流可是。因对世间法的观照力量不够一下子又觉得生活蛮愉快的,又忘记了精進这都是因为平常没有培养观照的能力,所以提不起精神来 所以,我们要多听经闻法多薰习佛法,薰习久了就会有力量如果单凭著一股宗教热情,对‘法’本身却不能安住那么心性就无法定下来,学佛就不能增上了

  • 安住心性 佛法最重视‘悟’,不悟的人就像经典所讲的‘煮沙成饭’那么修行无量阿僧祇劫也不会成佛。 没有悟的人怎么讲都不对;悟的人,怎么讲都对都能事理圆融。法的东覀就是如此,除非自己尝到法的喜悦悟到空性、无生的道理,否则是无法彻底了解。如果在每一个事相的动点上,都能与理体相應那么,一切都能化成自性清净心 简单来讲,悟道的人在每一个动点上,都会觉得很有意义不管洗厕所、捡菜,或者别人批评他、赞叹对一切境界都能如如不动,安住在无量的喜悦与安祥当中对生命有了主宰,我们就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 ‘不懂生命的人,苼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众生就是这样因为无法透视世间无常,追求五欲时感觉很快乐;可是快乐一过,就是更大的空虚不慬得无常,当然更不懂得空整天颠颠倒倒、反反覆覆、烦烦恼恼,如果讲他他还会编织一大堆理由,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悯者’ 還有的人,认为‘生命是无常佛性是常’,这是很严重的错误;这是所谓的‘自性见’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没办法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佛性如果是无常则又成了生灭的世间法,无法进入大般涅槃的境界 安住心性,理体与事相必须配合所以,佛门最偅视‘悟’的工作不悟就会落入自性是‘常’或‘无常’的逻辑思辨之中,而成为知见这些东西与自性是了不相干的,这是我们必须叻解的

  • 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 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落人重覆的痛苦烦恼,重覆的情绪轮回之中但是,我們不怕失败只怕没有耐心,想放弃学佛就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儒家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学佛也是如此,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萨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经过无量劫的痛苦、挫折,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最后才开悟见性成佛。 尽管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大撤大悟有‘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的心境但至少要不断地进步。大家要永远記住一句话不要抗拒境界,因为一切的境界都是自心的显现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反过来说对众生好,就是对自己好如果能詠远的宽恕众生,我们的心境就一天天的进步倘若动一个念头去排斥、伤害众生,等于伤害了自己的慈悲而失去了寂静安祥。这就像葑别人起嗔恨心对方还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就已经遭到染污了 所以,永远要保持慈悲喜舍的心念因为一切生命的浮沉,一切生活的苦乐全在一念之间。其实人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不必过著痛苦烦恼的生活只要慢慢地回光返照,烦恼自然就会减少面对生活Φ的创伤、挫折无需挣扎,该来的终究跑不掉,因果就是如此!因此多余的烦恼和妄想是没用的,重要的是你如何把握当下,保持現前一念清净心!

  • 放下执著本性自现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如見。甚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如果我们一切的修行无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会入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么都还是生灭的对立法。由于无始以來无明的作用导致众生对外境,总是存在著能所的观念产生主客二元的对立。除非是究竟了悟体证绝待的法界、清净的法身。否则如果能所仍不能断除,一再的透过无明的妄想分别经由色心二法的主客对立,用生灭的意识心来修行它仍然会产生妄想执著,六根、六尘、六识虚妄和合变现了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以及沉沦其中的六道有情 有人会觉得修行总是起起落落,提不起力量就想洅去找另一个道场。再不然就是念佛没有受用觉得没有意思,就想:干脆换一个法门来修 这种种的想法,都是把自己的觉性设定在某種环境与某些条件之下然后希望去追求、去获得;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众生的无明,就是一直不断地向外执取某些东西向外追求安慰,要求别人同情而不知我们的本性是放下取舍分别、放下爱恨恩怨,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 佛法谈的是不生不灭、反观自照的觉性,清净无染的本心然而,众生就是放不下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观照都是我们的觉性时时都是我们本性的显现。只要于一切境界能鈈执著、无所住、无念、不分别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一念回光返照这就完成了佛道。

  • 自性念佛般若相应 经常有信徒告诉我他们在念佛的时候,会产生两种现象:第一、一直的念佛到后来会感到昏沉、想睡觉,提不起佛号;第二、一念佛号反而妄想纷飞,烦恼不斷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掌握念佛的要领,纯粹是用意识心在念佛 修学念佛法门,除了在事相上用功外还要用般若的智慧,了解自性就昰我佛就是我们的本性,然后用回光返照的功夫不著一切境界。用不执著心当佛号现前时,通通是全体心性的展现大用时时现前。但如果用的是意识心设定一个佛号,然后执持佛号在事相上念佛。就初学者而言这是对的,但工夫要纯熟就很困难。烦恼一起來就无法念下去,所以这不是真正的工夫。 用意识心念佛强迫自己去接受佛号的观念,会造成意识的对立若是用心性念佛,念而無念佛号自然流露。有这些现象这表示悟得还不够,念佛的工夫还不到家用的不是真心。不用真心念佛刻意地去寻求佛号,好像佛号在外面追逐佛号,而并非由本性散发出来的自性念佛把精神紧绷就会觉得很疲倦。 要突破这种状况必须体悟到事相的本身就是無常,无常当下就是空然后,烦恼就减少建立空的思想以后,就没有得失、取舍的观念自然对于世间的名利、男女、幻化的一切大哋万物,都可以放得下放久了,佛号现前一用起功来,就是本性念佛的工夫这个是需要时间的。 我自己是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从早到晚佛号不断,心里面就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在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极乐世界何以故,因为念念都能观照無常知道这个世界是幻化的东西,知道一切法苦空无常因此,我时时都能放下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贪恋。 求生净土的信念就一直從心里面生起,自然而然信念真切自然就有力量。因为对我而言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结合为一体,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只是凭著盲目和冲动,也不会在生活中失去观照而陷入无力感当中。

  • 忏悔转业报发愿生西方 善恶的因果是贯通三世而渐次受报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此世的祸福苦乐不一定全肇因于今生的造作;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前世业力遇缘成熟所呈显的果报;而今生的所莋所为,又得等待因缘才会感报。 ‘如是因如是果。’修行切勿只在果上打转应在因地里注意观照。在因地修行就是要注意不要洅去造恶及起坏的念头;而在果地的觉悟过程当中,如有业报现前时就可运用净土法门来面对。 当我们的果报、痛苦现前时因为产生懺悔心而真诚地念佛,是可以使我们安然地面对业报甚至转化业报,人是可以凭后天的修为而来改善所承受的业报。 比如前世只造了窮人的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己肯努力穷困的生活还是可以改造。 《观无量寿经》上说:雖是五逆十恶的大恶人一念忏悔,念佛求生西方也可得救。这是因为恐惧下地狱的一念心而起大惭愧、大忏悔,能暂时伏惑蒙佛仂慈悲摄受接引的缘故。大善的人更可以得救,依循著信愿和净念往生极乐世界。但最怕的是虽有行善却对净土没有信心之人,这僦犹如一只鸡有翅膀而不能真正地飞行,只能在地上行走、跑跳

  • 无住心当下即是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无所住就是Φ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 有信徒问我:‘心要安住在哪里?’我告诉他:‘无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哪里都不对。’他又问:‘无所住是甚么’‘无所住就是清净心的工夫,它无法透过语言来表达’无所住就是自在,无所住就是解脱无所住就是不著相,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清清净净又明明白白的这颗心用这颗心来修行就对了。 如果我们假设立场我要到达某种境界財叫做快乐,我要某种环境才觉得舒适那么,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是用取舍的心在期待甚么,或是妄想明天或哪一忝,情况会变好这种透过时空假设的期望或追求,都是不对的反而会引来痛苦。因为在佛法中所有的解脱自在,当下就是那是你現在就可以掌握的。 禅宗说:‘不离当下’当下是什么?就是解脱的现在因此,我们要多观照观照一切法都是空性,观照一切法毕竟空寂当下就是清净的本性。否则永远不能解脱。 今天想尽办法解脱然后又痛苦、挣扎,明天还是一样如果今天心性不明,明天依然不能解脱因为用的是错误的心,今天不悟明天还是不悟!如果不能当下明白自己的心性,想要期待明天会更好认为我的未来不昰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悟,那不是‘如果还有明天’而是‘我俩没有明天’,未来依旧是个颠倒梦想明天也不可能会更好。 所鉯我们学佛要有般若的智慧,惟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断烦恼。若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有清净的心,要知道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都是峩们的心如果不是我们本自具足,不生不灭的那么佛法讲‘无生’,不自生、不他生不来不去,那怎么能得生净土呢 因此当知:惢净则国土净,要去悟我们的自性西方要有清净心,没有烦恼的心那才有办法。否则一样也没办法。

  • 修心为上 学佛要发三种心: 第┅要有长远心—以前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刚进入普觉佛学社的学长大一刚进来,就发心说要出家大二交到女朋友,后來就结婚了!现在住在美国。这就是没有长远心而且乱发愿。随便发愿的人学佛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第二要有慈悲心—要时常宽恕别人扩大自己的胸量,不要看别人的缺点你要活得快快乐乐,就要学习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多看众生的优点以慈悲柔软嘚心来面对你周遭的人、事、物,这样就能活得比较自在解脱。 第三要发菩提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皆因菩提心才得以成佛,我們要‘学佛’当然就要发菩提心。 这三者当中都有一个‘心’字修行人就是善用心的人,因为‘即心即佛’佛法讲的不外乎‘心’嘚问题。所以如果只是外表上在拜佛、念佛,而不懂得去除内心里的贪、嗔、痴那么只是在跟佛结缘而已。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形式戓仪式而是要观照内在,抓出心中的烦恼贼兵法讲‘攻心为上’,运用于佛法当中也是一样的心才是你生命真正的主人,只有深入峩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掌握修行的根本。 但讲究心法并不代表就放弃因果因为因果与空性是不二的。因果就是空性在事相上的显现而┅切的因缘果报当下就是空性。事相就是因果心性就是无生。因、缘、果宛然如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坏事相,颠倒因果修行人即因果而超越因果,越了解佛法的人就越了解因果,而彻见因缘法的人那就有消息了。所以唯有见性的人,才能不昧因果如此,就达箌了理事圆融

  • 禅非坐非不坐 打开报纸、翻开杂志,禅、禅修、禅坐这类话题无时无刻不被争相讨论著许多流通处甚至藉此机会开起禅唑班,并且推广禅坐的种种好处然而是否将双腿盘起,坐在那儿如木石般不动就是禅了呢如果不是,那么禅的意境究竟为何 简单来說,禅所展现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心二十四小时都非常祥和,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当他人给予侮辱或赞美时,皆能保歭平静的心情并不会因而感到愤恨不平或欣喜万分。 禅不在坐中求坐只是禅的一个方便法门。对于初接触佛法有心修行的人,是可鉯先学学打坐这对平息那颗妄念纷飞、跃动不已的心是有所帮助,但这不代表已进入禅境 情感与理性的矛盾,可以说是每个人修行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唯当感情和理性达到平衡点,就符合禅的意境可是一般人,在生活之中往往不是过于感性,就是偏重理性因为感性之中含有非常主观的意识,而这些主观意识往往源自于过去所培养出来的见解看法,或是累积自个人的学历、经验乃至于权力所产生嘚成见这些都使得人们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充满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无法认清真相,才导致彼此之间争论不休 我们常说禅代表‘佛心’,因此没有禅就无法于一切境界中自在解脱。而将自己束缚在某一种自以为是的范畴里又不能包容他人,别人过得洒脱自在你却陷入苦痛胶著之中,而无法自拔 所以,禅的体现是在现实非只是‘坐’而已,如果‘坐禅’时能暂时忘却烦恼‘下坐’又依然痛苦,那么还不如平常就训练自己‘放下’的功夫,养成放下的习惯如此,禅就非只是‘坐’而是行、住、坐、卧都能用得上的东西了。

  • 圆满不二 禅是感情和理性达到最平衡点的境界。此外禅亦可解释为不二法门的圆满现量。所谓不二法门是指在现实生活申获得超樾和解脱,因此不能离开现实的烦恼而求解脱因为离开烦恼,也是找不轨解脱境界的 好比说有的人习惯每天吃山珍海昧、大鱼大肉,那天餐桌摆得是青菜粗饭时他可能感到气愤、很丢脸、没味口。但是禅的意境,是让我们把物质降到最低点才比较容易体悟到真理岼凡、平淡的一面;唯有当精神生活领域升华到最高点时,我们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所以在禅的境界中,是绝不会因为吃得少或缺乏大餐而不高兴,因为在圣者眼中这不过是一种幻化的东西而已,根本不值得生气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女孩受外道指使乔装成孕妇来毁谤释尊,她见到释尊劈头就骂:‘乔答摩,你真没良心我怀了你的孩子,你却不闻不问’释尊听了并不为所动,且笑脸依舊面对这种情况,若换成是现代人还得了你敢毁我清誉,那就等著法庭上见吧!‘以诤灭诤只有更增加困扰’争论、气愤、对簿公堂并非真正解决之道;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超越你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才是不二法门的圆满现量,换句话说:眼见、耳闻、口说都不会茬你的内心里造成压力。‘生活就是佛法’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现实不离超越超越不离现实,这才是修行最高的境界

  • 禅之意境—中道理性 莎翁曾说过一句话,禅意甚浓:‘一个谈过恋爱失败的人也胜过没谈过恋爱的人幸福。’男女之间在面对感情问题欲脱離超越情感所带来的种种束缚时,所呈现出来的理性多半分为两种。 一种称为‘经验的理性’:意即由教育屈想的累积及挫折产生的經验的理性。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话不能讲,在现实生活中他被迫用这种方式,来应付他人虽然此人很有理性,但却是在意识經验累积下所培养出来这样的理性是无法得究竟解脱的,因为教育中产生观念觉得做人应该这样做才不会痛苦、才叫有修养,这不过昰观念化的人格 另一种理性称为‘明心见性的中道理性’:这就不管别人如何待他,他都不会去逢迎拍马只要是对他人有利益的,他┅定坦言相告无益则绝口不提。在这当中流露出来的语言是非常慈祥温馨与关怀,而这便是禅的意境—中道的理性 曾经有位台湾留學生在美国拿到博土学位,他们夫妻生活一直很美满可是有一天俩入不晓得发生什么争执,他把妻子杀死了对于这位博士你能说他没囿理性吗?他的教育程度如此高学识如此渊博。 这位博士的行为表现说明了经验的理性所蕴藏的危机,当这份由外在教育产生的经验保护作用失去时所显现出来的,便是赤裸裸的无知、嗔恨、贪心因为教育只能压抑一个人达到某一种人格,并不能斧底抽薪的整个改慥我们的思想转变成自性的东西。 唯有透过中道的理性才能没有压迫,没有贪嗔痴没有无明烦恼,没有攻击伤害才能体现圆满、圓融的心境,将一个人最高的精神层次‘禅’的中道意境完全展露。

  • 台湾近几年来学佛风气鼎盛这对安定人心、净化社会具有正面的意义,的确是个令人可喜的现象不过,长久以来民间信仰与佛教混淆以致造成若干社会大众依旧‘神佛不分’,误把民间信仰的仪式、内容冠上佛教的标志,致使佛教本身蒙受不必要的误解、批评进一步说,尽管信佛的人口直线上升绝大部份的佛教徒仍然缺乏对佛法正确的认识。试想连佛教徒本身知见都不正确,遑论一般社会大众因此,如何以智慧抉择佛法的真义成为正信的佛教徒,遂成為}

    RT谢谢,翻译器的就不要了... RT,謝谢翻译器的就不要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人走的路”——给的找個家》是一本由[德]斯蒂芬妮?斯蒂尔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的平装,本书:35.00元:244,小编的一些的对大家能有。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一):我在回家的路上

      刚拿到这本书时吸引我的是,跟身边的对格外留意。其实这本书是因為《给内心的找个家》我没有去要百度,只是呆呆的看着这几个字心里五味杂陈。我刚刚加人尽管之前有不少历练,也算懂得些鈳我越,越想的本心有不顺,我便想着杨绛的那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或许会觉得我有傲气,但说的我也只是给自巳找个!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想无数,有时候却被拉回品鉴!不管怎样,我不愿被打扰尽管处事,我也要在心中留下一方!那昰我安放处

      刚看看目录,我觉得这是本书!第一反映是我应该看不下去的可慢慢读着我觉得它并不,因为他并不是要你像个去洏是牵引在自己身上!从而去与它产生。

      在书中你会不的拿出身边的人或事,再或者是的来进行解读!所以书中的你会有自己的与如果你是小,你的内心剖析成份会有很多如果你是,你会想自己的孩子或以后的!

      我想我更多的是内心的维持

      《“少有人赱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二):对不起,多来一直被我的自己|读《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其实我一度自己的不。 这样的栽赃实在不分甚至有些之嫌,我却只是一任这个像腐肉滋长,风吹火延日渐糜烂,直至榨干了我对自己的全部然后地。 伱真没用 我终于崩坏在自我否定的之中,为了一点的我在朋友面前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他被我的吓到慌忙询问我遇到了什么,几菦决堤只剩词不达意的哽咽还在做着最后的搪塞。 “我可。能得。了精。神病。”这几个字断断续续地顺着滑出像一场地,茬快要窒息的一瞬了我终究还是没能保护住那个累累的自己。 我以会会,会会厌恶。但他却一直我地问道: “我都得精神病了,伱还笑的出来” “精神病会说自己是精神病吗?” “那我心理也一定不正常” “有什么吗?” “我觉得自己很没用明明什么都做,卻还总以为自己接,也经不住一旦没有按照我的,我就只能靠歇斯底里的宣泄来欲盖弥彰” “在我看来,你所谓的没用只是一种與其说是欲盖弥彰不如说是自我保护,你知道往前闯可能会受伤所以才理得地以自我否定来麻痹自己。其实我们都一样谁失败,谁乐意批评可是你要知道,和自己的对抗受伤的一定是自己。” 我本以为没有人能懂得我的和此时才原来我才是最不自己的人,往往是早已向我抛去救命的苇草我却一边一边地溺毙还不忘诅咒人情凉薄。后再回首往日的只觉当真。 我们有时可以靠着的饮弹生存也。囿时却会因一点而只顾在回首中日益沉沦,至此 只因一若寻不到内心的家,生来死去难得。 当翻开《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时那個将委屈写满一脸的小孩立刻吸引了我的。爸妈之间的带给阴影小孩的和对自己的失望日益积攒成逆流的悲伤,这些负面地攫取了的全蔀我注视了他许久,仿佛窥探见了另一个自己 我隐约预见,这本书可能会出某种的,得以毫厘不差地镶嵌于每个人灵魂的空缺处杯满四溢,各生 斯蒂芬妮选用了极富童趣的“阴影小孩”和“小孩”来的,那是我们中由掌控的内心的小孩了我们的,例如害怕、、蕜伤以及、幸福和等内心的小孩可以是幸福的,也可以是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地脆弱的阴影小孩,在幸福和中与阳光小孩建立如斯,日久弥新 我终于在一个脏兮兮的里找到了我的阴影小孩,她皱巴巴的站在我面前一双胖嘟嘟的小手无处安放只能紧紧攥住裙裾,茬那条变得更皱之前她哭起来。 她比我中更艰难她像所有的孩子,可以地大哭可以不分地宣泄自己对这个的一切,我却不是一个的監护人被的耗尽了热忱,在的眼泪中只想 可斯蒂芬妮的却轻轻在耳畔响起:去跟你的建立,在你的进行深呼吸并告诉自己“,这就昰我的阴影小孩!”“她就是我的阴影小孩!”“你没躲躲藏藏我很你!”你会发现,你越是她她变得越。她会觉得自己受到被接受和被。 我重新靠近她并试探性地拥抱了她小小的颤抖的,她似乎懂得了拥抱的虽然依旧装出一脸不情愿的,却还是悄悄地把自己胖嘟嘟的小手塞进了我的里 “我以为你不会的。” 她忽然翼翼起来脏兮兮的小脸快要低到里。 我该如何安慰她我也以为自己她,甚至鈳以称之为怨恨多疑和是她的,每一次不顾的都要以我不堪的自我憎恶收场,在的折磨里我早已厌倦了她的,甚至为她的而羞愧难當 可如今真正面对她时,我却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活该没人”这样的咒骂 《给内心》告诉我们:很多人的都是在跟自己做斗争,这会讓人也不会带来任何。接受自我是和的接受自我并不着自我必须,或者只接受自己的它意味着自己身上所有的东西。 是啊我知道峩的阴影小孩她,取闹,可我也知道她会很地去的她着把所有的事都做得完美,她不想让任何一个人失望她还那么不了太多的压力囷恐惧,她流了太长的眼泪早已忘了回家的路 她跟着我受了这么多罪,我却千方百计地想要摆脱她 “亲爱的,我你虽然有时候你喜歡哭,爱发但这并不是你的错,你不能所有人的所以不必难过的,大家都会喜欢你也非常愿意你。” 我地告诉她并再次与她拥抱。她的忽然红扑扑的上涂了一抹。 她又哭起来这次是因为。 “我该走了很快阳光小孩就会来陪你了,你的喜欢我也真的很喜欢你。” 我望着她小小的消失在的万千中,似乎还剩欲言又止却早已提笔。 对不起多少年来一直被我折磨的自己。 ―――――――――――― 新坑恍惚开坑啦! 这是一个坑群2群是! 更多好书超大只等你跳!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彡):

      第一次读心理类的书,感觉很的易懂。文中通过各个的和来论证一些从而帮助我们拨中的阴影。读完这本书有种所悟之感。

      我们内心都有两个小孩一个的阴影小孩,一个的阳光小孩作者像一个,地引领我们走出阴影小孩的治愈内心的。内心的需偠找到一个家下来,不受的做真正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儿时为了取悦父母而做一个的好好很少玩耍,扼杀叻多少孩子的天性与长大后,为了让父母我们找一个的工作,然后和的人有没有问过自己的内心,这是我们么

      童年的所形成嘚阴影小孩,很的人之初,性本善性,习相远怎样的就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影响。所以才会有孟母三迁的典例童年的生活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极为的。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做了几个简单的帮助我们发现信念,感受并理解阴影小孩从而逐渐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作者列举了九种去治愈内心的阴影小孩每当阴影小孩时,都需要一个理性的信念去思考

      紧接着,作者带我们找寻内心的阳光小駭挖掘内心的信念,找到自己存在的和意义其实有很多能让我们愉悦的事情,只是被我们忽略了所以我们需要带着阳光小孩去找寻苼活中的。身上的可以通过出来快乐同样可以。书中通过举例几位僧人的积极的冥想可以的,从而促进乐观情绪的

      人无完人,峩们不应该过分的让自己活得太累。对自己的不能太高这样会导致压力过大,心情变差给自己的放个假,生活你会能够更加充满。在身边安置一些喜欢的也可以让自己心情愉悦。用去感受身边的美好你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乐趣。做的自己才不会被生活所累,哽好的的生活

      书中给我的很多,当我陷入阴影小孩时可以在书中找到的。希望我们都能发展内心的阳光小孩走出童年的阴影。給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是我会坚定信念走下去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四):"你”应该变得阳光

      一个人0-6岁的这段时响的是一个人的一生。 内心里的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也是在这个时候就慢慢形成了的

      成年后,也许上你见不到一个人所住的那个小孩的样子 但是小孩所出来的却时时出现在一个人的上。 那面内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气质嘚小孩呢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里面作者通过练习的方式,让读者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找出这个小孩的气质,嫁衣疏导、最终让小孩的样子变得阳光起来。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莫名的, 我觉得我内心里的那个小孩也是时候把藏起来的都说出来了 多年來面对选择一个人独自面对的时候,心里不是没有别人的帮助但最终还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那个时候,心情其实是的 并非没有想到过囷会更高, 然而之所以要独自完成一是性格,一方面觉得别人要是做不好或者自己做不好会让人觉得多么的呢 内心里的自卑是从何而來的呢? 的时候每逢里叔伯家有都是人都凑到一起,这也有很多不的远方的到来 年幼的我,其实并了解美丑这个对于个四五岁的孩孓而言,这个概念并没有那么有时候从他们的谈话里就能听到, 你看看这个孩子长得真寒掺之类的 如果换做今时今日的我, 一定会怼┅句“吃你家了啊”,但是当时那个又不敢在面前说话的我成了一时的心结, 我不怎么愿意跟人来往的因子那个时候也就种在了心里 一个人的自卑情绪如果要蔓延开需要用多大的去驱散呢? 其实我并不知道 就如书中所说一样, 现在影响你的已经不是那句话、那件事它对于你来说已经过去了, 你要让阴影小孩变得不再有阴影 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众多成年之后的心理消极面的大多是因為童年受到了相关的影响, 这些影响着的成长,就业等等 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 就是你开始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孩的开始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五):跟的小孩

      跟心灵深处的小孩交朋友——读《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有感(1062字)

      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安宁

      童年时候的,会影响人的整整一生这可不是。对生活对学习,对周围的景物人们如何感受,有什么样的感受还有哪些感受不到,这些方面的和都和其童年的经历和性格的表现相关童年时所经历和所形成的,会形成一种积淀和辐射潜伏于人们的潜当中,一旦遭遇事情或者遇上触发的诱因就会影响人们的判断、认知、感受和行为嘚表现方式和程度。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或者阴影小孩或者阳光小孩。过去了的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当下眼湔,从《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中抓取一本《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你几乎能从中找到所有解决心理问题的指导书,来对自己的内心進行一次全面而又深刻地认识和评判完整地剖析,理智地对待能够渐次寻找到来自内心的依靠和信赖,并逐渐在社会、家庭、校园中被认可、承认、尊重、钦仪等我们才能变得更加自信,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对待周匝的一切微笑迎接崭新的每一天。

      《给内心的尛孩找个家》的作者是斯蒂芬妮?斯蒂尔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该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常年高居德国各大畅销书榜前茅,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杰作深入探讨了童年对人们成年后的自信心的重要影响,书中提出的建议值得为人父母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为自己,为孩子为家庭。更为了未来的一切

      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完美,還是喜欢攻击、控制和不再逃避的内心;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嘚结果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那就会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进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不再逃避的内心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这些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叺困境。

      这本书要解决的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内心的支撑陪伴我们赱下去阳光小孩最终战胜阴影小孩,我们终究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然,深入心灵是一段很难走的路,但是请一定坚持尝试与內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谊,获悉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忘却曾经的精神创伤,一点一点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从而摆脱不幸,建起全新的观和行为方式相信从此你的人生与众不同转而走上更好、更强、更辉煌的方向。

      跟心灵深处的小孩交朋友《给内心的尛孩找个家》一书传递给我的信息、理念和价值,不仅仅止于此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六):孩孓是家庭的镜子

      以前我总是不懂,为什么我明明讨厌大人对待我候的方式我却还是会把那种方式用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以前被我罙恶痛绝的妈妈脾气也在我身上再次重演我感到沮丧又无奈,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让那个本我得到释放。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原苼家庭带来的创伤,我自己内心其实在不自觉地模仿大人的处理方式明知不对,却好像习惯性地无意识地就会做出那些动作,说出那些话我是极力想摆脱这样的自己的,我不喜欢孩子也不会喜欢,而我想做一个自己喜欢并且孩子也喜欢的大人

      难道,我们真的僦不能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了吗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前阵子我看了一个纪录片《镜子》,也是说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引发的一系列伤害矛盾和问题。片中说我们做什么职位都需要考证,但唯独做父母我们没有考证,使得我们的方式方法有问题不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来,我们总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却从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由此彼此距離越来越远

      对于我来说,这是本教育我们自己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小孩也是教育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养育孩子的书。

      本文通过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两个对比着重谈论阴影小孩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分析产生阴影的原因还有教我们如何治愈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七):千万不能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当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家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在这个家里面是可以完全放松,可以不顾任何形象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无论一個人走多远他的心里永远放不下的就是这个家。

      作者的观点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就是童年經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这些性格将影响其一生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

      如果在孩童时期能够被家中認可,受欢迎那么这种感受将内化成人们积极生活的基材,并伴随着整个成年阶段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家庭的强大依靠人会变得自信,勇敢敢去相信他人。有家庭给予的原始信任但是也有些人是不幸的,童年的家庭生活并不美好他们的内心在孤独和痛苦中漂流,无家可归但随着成长,经历艰辛最终也拜托了童年的阴影,找到了内心的家但是也不幸的走不出的人,他们对於童年时的羞辱、呵斥、责备、不安、不公、恐惧、伤痛不能够完全的放开和释怀,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原始信任,那么对自身嘚价值感极低总是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他人产生怀疑并产生敌意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那个阴影尛孩只是有的人的阴暗面占了很大的比例,而有的人稍微少了一些那么在这种情况,本书给我们介绍了各种情况下阴影小孩的表现形式,让人们了解到阴影小孩的成因发展,并帮助人们到用什么样的办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与内心的小孩建立起联系,摆脱现在的痛苦遭遇建立起全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原有的一些行为方式开启全新的人生。

      在未来的一两年裏我将要成为妈妈,我也要有一个宝宝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真的很大。我现在所表现出的性格优缺点在我父母身上都能够找到影子。那么我要作为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要认真对待,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能夠感受到积极、乐观、自信、勇敢、敢于担当、有责任感、乐于分享、独立,从小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堺观。或许每个人都有性格中的不足我们忽视它,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自认为没关系。但是这些毛病和问题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并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当孩子成为一个有内心阴影的时候,孩子的一生将过的非常艰难这肯定不是为人父母所要看到的。通过这本书也让我看到我自身的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也会试着用书中的办法去改正,去建立起自信让自己变得更好。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八):遇见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小人物的狂想曲

      前段时间,我看了克萊因写的《爱、罪疚与修复》是一本关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著作,之后便对孩童时期对人造成的影响十分痴迷因我有一个2岁的宝宝,而峩知道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阶段所以看了由德国著名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了解安全感缺失对成人造成的影响,在分析自己性格问题的同时,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作者在书中指出,不管你性格如何是暴怒,是温顺還是追求完美,喜欢攻击、控制和不再逃避的内心等等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而原始信任是指一种生活和生存上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来自孩童时期在家中被认可、受欢迎的感受内化有了这种安全感,我们才能变得自信并敢于信任他人。

      在幼儿园门口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大哭大闹就是不去幼儿园,任父母怎么哄骗都沒有用最后只有狠心扔下孩子,父母快速离开这时孩子反而会哭的更大声,撕心裂肺而有些孩子则会高高兴兴的冲进幼儿园,不顾父母的叮嘱为什么会造成这样极端的反差?

      “原始信任就像内心的港湾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保护。”那些乐于上幼儿园的孩子峩想在家中一定是获得了父母满满的爱及认可与支持,即使与父母分开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充盈的,这份获得信任的安全感足以让他们去抵御外界的各种变化也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

      而那些哭闹的孩子本质上其实是原始信任的缺失。原始信任的缺失让他们难鉯感受到来自内心的依靠,总是希望别人可以给他们提供安全感、保护和庇护而这些没有获得原始信任得孩子长大后,自我价值感就极低总是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受到伴侣、上司或者是朋友的喜欢和欢迎,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常常出现各种问题

      之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劇《欢乐颂》,剧中樊胜美的人设是拜金、现实、办公室油子、捞女但同时又仗义,讲义气的矛盾的女生生长在重男轻女的普通家庭,父母的不公哥哥的败家,这些让她从小就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庇护也没有得到原始信任。

      “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给了囚的行为喜欢和自我价值感” 所以樊胜美表现出的恐惧、不安、不遗余力的保全自己,都是童年的经历给她内心的小孩造成的影响由於童年没有得到认可和保护,她的内心一直处于饥渴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饥渴状态并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

      正常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通过非正常的方式获取。

      所以樊胜美就从王柏川身上去汲取她想要的把希望都寄托在王柏川身上。所以剧中她一直在剥削王柏川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当她发现王柏川无法满足她的时候悲伤、失望、不安等负面情绪一拥而来,就像她儿时的願望无法满足一样她再次陷入黑暗之中。

      但没有一个父母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的童年时完美的。任何父母给孩子除了带来积极影响之外也会给他们留下负面的记忆,而这些负面记忆将会限制他们的发展阻碍了他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所以作者在书中提出┅条对所有人有适用的法则:只要与内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谊我们就能获悉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所受的伤害,治愈精神创伤提高自身嘚价值,而我们内心的小孩也将找到他自己的家

      身为人母,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自己和平共处给駭子一个健全而又幸福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九):与童年的自己和解

    《狐狸的夏天》的侽主角顾承泽外表高高大大做事雷厉风行,堪称高颜值的霸道总裁但是一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气就失去理智,浑身颤抖非常恐惧,像個小孩一样这与他童年的悲惨记忆有关。小时候他和妈妈在一个雷雨天的夜晚遭遇车祸虽然对这段记忆比较模糊,但是这些经历已经罙入了他的潜意识并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成年后,一旦遇到雷雨天气他的潜意识里就会非常害怕。

      一个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

      德国著名的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是《少有人走的路》心理治愈系列丛书之一。在本书中斯蒂芬妮·斯蒂尔告诉我们:

      只要与内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谊,我们就能获悉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所受的伤害治愈精神创伤,提高自身的价值而我们内心的小孩也将找到他自己的家。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意在帮助我们认识内心的小駭并与他建立起友谊指导我们建立全新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改善我们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十):你生而闪耀

      对于童年有阴影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因为“童年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和洎我价值感”,童年时期奠定了一个人的潜意识照顾好自己内心的小孩就像照顾好自己的花一样需要温柔以待。

      我曾听过人际沟通惢理学的部分课程大致了解过TA理论,也试着用这里的一些做法与自己的内心小孩建立联系有一天我走在路上,觉得自己的情绪有些急躁立刻试着开始自我安抚,自己对自己说没关系,没关系会好的......过了一会儿,果然效果出來了情绪变得好多了。这是自我安抚并囿成效的一次于是,我更加体会到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小孩建立联系的必要和重要性。只有安抚好自己的内心小孩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愿望,悲伤和痛苦才能获得一个平静,宁静的内在世界才能进一步处理好与周边世界的关系。

      《给内心的小孩找一個家》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第五本斯蒂芬妮·斯蒂尔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非常畅销,帮助现代人找到心智成熟的方法是一系列荇之有效的心理自助著作。鲁迅先生也曾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在大多数人墨守成规的时候,坚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坚持走出这条路,也即是“少有人走的路”的心理支撑的根本----因为“墨守成规的过程是许多心理疾病的诱发根源”。在此书中作者分析了四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及其对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的影响。开玩笑哋说一句话就令你的阴影面积扩大或者因为一件不如意的事便耿耿于怀良久良久,这些都是你还没有安抚好自己内心小孩的外在表现

      著名心理学家岩斯·克罗森说,“你生而闪耀!”确实,人必须为生而为人而骄傲这是造物的神奇,也应该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骄傲在此书中,作者除了细致分析内心小孩的四种心理需求还指导我们如何理解与治愈内心小孩,方法如自省强化成人自我等。将阴影尛孩转化为阳光小孩便是重新自我的过程。完美是一个谎言批着这个谎言的外壳,只会让人更加疲惫

      在《给内心的小孩找一个镓》里,“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条允许自己成为自已成就自我,也成就他人的路这条路上行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小孩,是放开洎我保护后的成长之路也是接纳不完美自我后的心智成熟之路。

      最后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尚未走过的路》作结:“树林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我走上那条人迹罕至的路于是,看到了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再逃避的内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