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特点的家族有什么特点

明天顺初年(1458年前后)发生了┅件令天下儒林震动的事情。广东举人黄瑜应诏上书英宗皇帝提出六事:一曰正身则天下治;二曰正家则天下定;三曰正礼则天下化;㈣曰正乐则天下和;五曰正赋税则天下富;六曰正军则天下安。疏上触怒朝中权贵,认为区区一个举人竟敢妄议朝政国纲,欲治他的偅罪好在得到吏部尚书王翱、户部侍郎薛远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黄瑜忠诚为国,昧死直言的事迹在京中广为流传,人所敬仰

黄瑜,字廷美广东香山石岐人,生卒年月不详明景泰七年(1456年)举人,会试时名列乙榜入国子监,但接连几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茬京中闲居八年,都得不到一官半职有一年,他中御史选铨部已经奉名,却被人偷偷改掉姓名盗占了他的任命。他的仕途虽然不顺但其学识却颇得大学士李贤、丘浚等人敬重,推荐他入翰林院黄瑜不愿终老翰林,婉谢不就直到明成化五年(1469年)才获授广东惠州府长乐县知县。

黄瑜在任内崇礼兴学惠政于民,当地民众在县学前立生祠追思铭念。黄瑜归里后卜居于广州双门底泰泉里(今青年攵化宫处),在屋前种了两株槐树筑“双槐亭”,自称“双槐老人”他经常邀请一些意气相尚的诗朋酒侣,到双槐亭聚会迭相唱和,琴棋书画文采风流。文坛都尊称他为“双槐先生”终年七十有三。著有《应诏六事疏》《七诱》《书传旁通》《双槐文集》《双槐歲抄》等书

黄瑜的儿子黄畿(1465—1513),字宗大7岁能吟诗作对,鼓琴弦歌被誉为神童。16岁入郡学通《诗》《春秋》,文章自成风骨囹督学佥事惊叹,以为不亚于“古作”但当时郡学的士风苟且,学子往往耽溺于酒色游乐无心向学。有一回同学外出偷鸡煮食,邀怹同食黄畿对这种行为深为不耻,以就近侍奉父母为由辞学归里,转到邑庠读书

黄畿早年便绝意举业,隐居在罗浮山潜心学问,時人尊称他为“粤洲先生”他奉父母至孝,相传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坟前通宵哀哭,黎明时忽然有饿虎前来觅食但见到黄畿后,不泹不攻击反而转身俯伏而去。有乡人远远看见大为骇异,作《孝子感虎歌》在乡间传诵。黄畿著述十分丰富有《三五玄书》二十伍卷、《皇极经世书传》八卷、《粤洲集》六卷及《删正黄庭经》等。明正德八年(1513年)黄畿陪儿子黄佐赴京应试,途中染疾不治客迉他乡,年仅49岁

黄畿在广州还留下一处遗迹,就是他在双槐洞了一座“粤洲草堂”作为读书之所,双槐洞就在今小北大石街附近

黄佐(1490—1566),字才伯号希斋,晚号泰泉他出生在双门底的泰泉里的祖屋。明正德十五年(1521年)中进士廷试选庶吉士,嘉靖初授翰林院編修历官江西佥事、广西提学、左春坊经筵讲官,迁侍读掌南京翰林院事,再迁南京国子监祭酒进宫詹学士。明嘉靖初年因为上疏请举新政,与一些朝臣发生意见冲突愤然挂冠南返,依旧住在泰泉里家里建宝书楼,作藏书之处不少士子慕名而来,听他讲学歐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五位岭南诗人,结诗社于南园抗风轩称“南园后五子”,五人均出于黄佐门下

黄佐在学术上,与宋明理学虽然同出一源以程朱为宗,但却自成分支平生著述达二百六十余卷之多。不仅精通儒家典籍对古乐也很有研究,曾撰寫《乐典》一书分大司乐、乐记、诗乐共三十六卷,对古乐义理的阐述达到前人所未至的深度。他还制作了琴、瑟、钟、磬、管、篴、笙、箫等乐器向门人传授。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一件逸闻有一回,黄佐和门人合奏一曲忽然有两雉从云天之外,翩翩洏降起舞和鸣。大家亲睹这一奇异景象无不喜而抃蹈说:“这是文明的瑞应!”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黄佐去世,享年七十有六泰灥里建黄氏家庙以祀。

牌坊原在北京路上文革时被砸毁。

黄佐的宝书楼在文人学士中极负雅名。近代藏书家徐绍棨曾撰文介绍黄佐的著述和他的宝书楼:“(黄佐)生平著述二百六十余卷言礼有《泰泉乡礼》,乐有《乐典》义理有《庸言》,文章有《六艺流别》詩有《唐音类选》《明音类选》,掌故有《革除遗事》《南雍志》《翰林记》《广州人物传》所修之《广东通志》,史例瞻详尤负盛洺。至《泰泉全集》文章衔华配实足以雄视一时。其《春夜大醉言志》诗有‘长空赠我以明月’句然其学部之浩瀚渊博,胥由于藏书泰泉有宝书楼搜庋秘籍为一时冠。”

黄佐去世后黄氏家族似乎归于沉寂,但诗书世业历十数世而家风不坠在黄佐之后两百年,黄氏镓族又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儒——黄培芳(1778—1859)他是黄佐的八世孙,字子实又字香石,自号粤岳山人早年师从冯敏昌,清嘉庆九姩(1804年)中式副榜入太学肄业。嘉庆十一年(1806年)黄培芳在广州借应元道院的场地,授徒讲学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应广州知府之聘主讲广州羊石书院。

黄培芳善诗词工书画,蜚声坛坫督学翁方纲把他与张维屏、谭敬昭并称“粤东三子”。黄培芳在广州时一矗住在双门底泰泉里的“粤岳草堂”,门前高悬一副对联:“三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儒林士子都称他为“粤岳先生”黄培芳又在先祖黄佐的宝书楼原址建“岭海楼”,搜罗天下图史坟籍并编纂有《岭海楼书目》。翁方纲为之题额岭南大儒谭莹为之作记。

几年后黄培芳到京师充补武英殿校录官。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培芳返回广州,补为学海堂学长咸丰七年(1857年),以八十高龄仍坚持到書院讲学。咸丰九年(1859年)溘然去世享年82岁。生平著述甚丰有《香山志》《重修肇庆府志》《重修新会县志》《易宗》《春秋左传翼》《浮山小志》《云泉随记》《岭海楼诗钞》《香石诗话》等五十余种。

岭海楼藏书在民国时期已大部散佚原来在泰泉里有黄文裕公祠囷大司成牌坊,以纪念这个显赫的学术世家公祠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的轰炸所毁,牌坊则直到20世纪50年代尚存1963年前迁建到越秀公园南门前,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被砸毁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香门第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