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不设史官的史官是魏国杀的吗

[quote][pid=][b]Post by 周·公瑾 ( 12:01):[/b][/pid]魏的五子良将都是带兵打仗型的,蜀的五虎上将都是单挑型的。[/quote]单挑……你不会以为真实的三国也是武将单挑吧?
[quote][pid=][b]Post by dz7 ( 12:31):[/b][/pid]那麻烦您这位全身是 ASS 的兄台说说赵大将军打过哪些牛逼仗阿?被曹真杀的丢盔弃甲,临了还把栈道一把火烧了的牛逼人物看来在您的心目中是十分崇高的阿。[/quote]我没说过赵云打过什么牛逼仗啊 倒是一个小白说什么赵云几乎一生全是败绩我就奇怪了 三国志我看的也比较仔细了 我怎么没注意到哦 上面我已经把当时的记载引过来了
被曹真杀的丢盔弃甲 您还有脸这么说那我就不客气指着您的鼻子骂您傻逼了
[quote][pid=][b]Post by baggio_chu ( 12:29):[/b][/pid]还有一点 赵云没有立传 并不是他功劳不够或者名声不足 是因为当时蜀国缺乏可以引用史料记载五虎将除了黄忠可能差点 其他都有资格立传三国之中 只有蜀国没有设立史官 这一点很是值得推敲[/quote]黄忠还真不差,汉中杀了夏侯渊,这战绩蜀国还真没有几个比他强,夏侯渊曹营名将,还未必比魏五子差,三国志里面黄忠也排在赵云前面
说的都好像亲见一样。。。历史这东西,没人能够肯定。。很多东西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埋没和歪曲。。就说近几十年内的事情,有很多内幕都不为人所知了。。留下的只有各种流言蜚语。。看看就算了吧。。何必谈论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真假的东西
[quote][pid=][b]Post by dz7 ( 12:31):[/b][/pid]那麻烦您这位全身是 ASS 的兄台说说赵大将军打过哪些牛逼仗阿?被曹真杀的丢盔弃甲,临了还把栈道一把火烧了的牛逼人物看来在您的心目中是十分崇高的阿。[/quote]麻烦您想一想刘备出身的时候带多少兵,前半生一直在奔波逃命,后半生才有了一亩三分地,我想问下您,这么说来刘备不是渣中的渣魏国那么牛X的将领,您说起来都是统军的高手,怎么一个都没能把刘备斩尽杀绝啊?笑死了,我觉得刘备在的时候,魏国是严重的军事能力过强,但将军素质最差的一支。要我说吴国比魏国都要强太多。再说赵云,刘备早期那么悲哀的生涯,你翻书看看关羽和张飞又有多少墨迹来讲他们指挥辉煌战役?关羽最牛x也就是赤壁前对水军的持重稍微作为本钱给孙权当本钱看看,张飞就更别说了,二十万上的兵都没带过。刘备一直兵力比曹操少嘛。你让赵云去哪里带兵?其实只要蜀的部分,书里面根本就没什么描写哪个将军率领的重要的战役,这也和势力的强弱有关,但刘备入川以后和刘璋翻脸,张飞赵云诸葛亮却一起统兵增援,这个就是蜀国的精锐的一部分了,你信不信描写魏国管他啥形式肯定写成N支军队,每个将领几十万多少军队来着。抱歉,赵云确实有出身问题不能成为大将,刘备重视不重视赵云我不知道,但我想好过马超的际遇,而且几次带兵不过不失,天下也没几个人能有胆量忽悠曹操的。抱歉魏国确实很牛X,但是前面赤壁完败,汉中又给丢了。没想法我觉得曹魏的将军就是渣。拜托您看书要看明白点,不管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在描写蜀国的时候都有一些含糊,再者都是以魏国为正统来讲的,这个里面有很多偏见的。
[quote][pid=][b]Post by 侏儒工程学 ( 12:28):[/b][/pid]你去查查群臣上表请刘备即位时的联名,第一位就是马超,为什么是他,出身显贵;而赵云当时职位也不低了,却只能在联名折子里算作其余诸人里,连名字都没有,这就是出身的歧视此外,诸葛亮、庞统的出身可不算布衣,诸葛家族、庞家可是望族[/quote]上汉帝表的排名 田庆余先生有专门的文章解释治秦汉魏晋史之大家田余庆先生在析解〈三国志.蜀志〉之专文《蜀史四题》中,提及章学诚在《知非日札》中所论之《上汉帝表》中之疑问,所解甚是。盛名之下如章氏,竟也千虑一失
,博导做不出中学题,令人莞尔。
刘备下汉中,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等等(下略)
章氏疑之曰:“上汉帝表乃以马超冠首,许靖,庞羲,射援皆列于诸葛之前,殊不可解。” 此甚可解也,备入蜀,疆土骤大,从者甚众,而蜀中自二刘秉政,为乱世中一方净土,故三辅饥乱,中原名流有汉爵者入蜀众多。
刘备领蜀之后,蜀中爵位最尊者,为马超无疑,超受汉爵为都亭侯,亭侯为汉九等爵之第八等,而一字侯贵于二字侯,刘备汉爵仅为宜城亭侯,在超之下。故表由超领衔,毫无异议。
而许靖则在献帝初就“迁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汉代御史中丞位同九卿,类似监察部长,乃正部级高官。
庞羲为刘焉通家,曾将因通于马腾之乱而见杀的刘璋二兄刘范和刘诞诸子入蜀,且其仕汉为仪郎。汉仪郎为九卿之光禄勋属官,即今日之部长助理,而且地位高于其他郎,可参与朝政。刘二牧璋传另有一条提到他:“张鲁骄姿,璋遣庞羲等攻鲁,所破。”看样子此兄文武双全,在蜀中之地位颇高。
射援北地望族,其兄坚仕汉为黄门侍郎,汉黄门侍郎九卿少府从官,且录尚书事,可代九卿管理台省和御史台,类似书记处书记。而射援职衔中的军议中郎将应为在北地时汉帝所封,汉代中郎将为九卿光禄勋属官,秩比千石,四品,为武职,掌领兵征伐。正好与田先生文中所提”汉末南阳及三辅流入益州者数万,被收为东州兵,”有关,我怀疑射氏兄弟有可能就是这支武装的首领。
而许,庞,射在刘备处之职务正好是左将军府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依次正好是刘备佐官的一二三位,而诸葛亮并无汉爵,仅任刘备自封的军师将军,类同师爷。军师将军有可能汉爵仅为正六品。
另有二点值得注意:刘玄德一代雄主,蜀政皆有己出,直至白帝薨逝,诸葛亮只是偶见策划,独断蜀政的地位,要自刘备死后。另外,刘备新入蜀地,骤得汉中,从邀接人心出发,也必得重蜀中旧人而委屈荆州旧部,故关羽有汉爵而列其后。
[quote][pid=][b]Post by 侏儒工程学 ( 12:42):[/b][/pid]你在那里查到的丢盔弃甲?自己加的吧“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这是原文,奇特的是魏国记载中查不到这段,很显然,魏国并没认识到赵云这边败了,否则肯定会在曹真的履历上加上一段,可见只能是由于诸葛亮那边失利而影响到整体战役失利,致使赵云不得不撤退不要随随便便看到点什么就自己去刻意歪曲贬低,漏洞过多只能闹笑话上班了,懒得再说什么凡是能够青史留名的,不管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都是了不起的人物,现代人是没什么资格去刻意贬低和丑化古人的[/quote]这就是双重标准了,赵云的失利你说不算什么,说别人歪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水经注》:前赵子龙退军,尽烧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水经注》引的是诸葛亮的书信,这总可信吧。《诸葛亮传》: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看明白了吧,翻译成白话,事情是这样的诸葛亮说:子龙啊你去做炮灰吧,从箕谷进军,把曹真引过去,我好从祁山进攻。赵云说:好啊丞相,但是你一定要打赢啊,赢了功劳分我一份。诸葛亮说:没问题啊子龙,咱俩谁跟谁啊,万一输了你也帮我说说刘禅那小子,别罚我奉禄哈。于是赵云进军,跟曹真打了一仗,恩,输了,没办法兵力不足啊,赵云又不是另一个白袍将军能7千打10万。但赵云还是有点功底的,虽然败了,但没有被击溃,于是他收拾残军,开始跑路,为了别让曹真追上,放把火烧了栈道先。然后丞相那边也被张合给搞了,没办法,寸功未立,没得升官了最后诸葛亮还摆了赵云一道,说“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把子龙将军和马谡并列,认为是两大失误........诸葛匹夫!
作为疑军 只要牵制住敌军主力就算完成任务了 还要求疑军打赢对方主力? 没见过这么白的吧
往事越千年的话,我们的十大元帅都不知道能书写几笔,打过几个战役遑论3国了
[quote][pid=][b]Post by 期待冒险 ( 13:14):[/b][/pid]作为疑军 只要牵制住敌军主力就算完成任务了 还要求疑军打赢对方主力? 没见过这么白的吧[/quote]《诸葛亮传》: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诸葛亮认为,街亭和箕谷都是很失败的。
赵云的位置类似于叶剑英那种,元帅的位置绝对有的
郭大神可是最后一个进魏武帝庙的!.还是死后N年进的..呀要是很牛比干吗不早进?你有当时的人了解郭大神吗??论计谋魏进不了前5!三国进不了前10 的人.为官11年都没生过官...他混的真不错...一个2流的军师被捧上天了...无语....
那你就不能自己看一遍?古文不济看白话翻译的也不影响你理解啊
首先,三国志是陈寿写的,陈寿晋人,受禅于魏, 在写史的时候,是站在魏这一方的。而蜀和吴在史中的记载,多有偏颇。 其次,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对史料的选择非常严格,不是能够确认的史料,一概不收录。赵云的事迹就这样被来回的精简之后,在三国志中仅剩短短150字。即便如此,最后一句陈寿亦评论:“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从评论中可以看出:关张马黄赵,五人当中,也只有黄忠赵云是比较完美的了,可惜黄忠年纪大了些,死的较早。有人说,赵云是个文官,不觉得可笑么,你见过文官冲锋陷阵被评为“灌、腾之徒”的么。污蔑赵云的人很多,不差某人一个。喜欢赵云的还是会喜欢,通过到处污蔑来显示自己优越感的傻13见多了,都见怪不怪了。
[quote][pid=][b]Post by baggio_chu ( 12:29):[/b][/pid]还有一点 赵云没有立传 并不是他功劳不够或者名声不足 是因为当时蜀国缺乏可以引用史料记载五虎将除了黄忠可能差点 其他都有资格立传三国之中 只有蜀国没有设立史官 这一点很是值得推敲[/quote]什么,按照正史的话,老黄忠绝对是所谓的五虎将之首!
贾诩估计是三国里情商智商最高的人了!!要么不出计,出计必然成功,不管是3国志还是3国演义里都没见过他的计失败过,而且最后得到善终绝对有政治头脑额!!赵云的话,除了晚期受到诸葛亮重用以外,刘备在的时候的确不怎么信任他!!
[quote][pid=][b]Post by moonairen ( 12:36):[/b][/pid]整个这场平南战,诸葛亮是统帅,诸葛亮传里面只有一句话,“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还能怎么写。没啥好写的。蜀汉史料匮乏,这也得怨诸葛亮,怨不到别人头上。[/quote]哦,没啥好写的,反正都是诸葛亮之错
[quote][pid=][b]Post by 飞江鸟 ( 14:10):[/b][/pid]哦,没啥好写的,反正都是诸葛亮之错[/quote]对呀,诸葛亮当时如果设上史官的话,蜀汉的资料那会这么少。谁知道他怎么想的。
[quote][pid=][b]Post by shoro520 ( 13:50):[/b][/pid]首先,三国志是陈寿写的,陈寿晋人,受禅于魏, 在写史的时候,是站在魏这一方的。而蜀和吴在史中的记载,多有偏颇。 其次,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对史料的选择非常严格,不是能够确认的史料,一概不收录。赵云的事迹就这样被来回的精简之后,在三国志中仅剩短短150字。即便如此,最后一句陈寿亦评论:“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quote]同样的,喜欢用史书上的捕风捉影来美化赵云的人更多,短短150字,能把赵云YY成三国第一武将,这又怎么说哪?
[quote][pid=][b]Post by moonairen ( 14:14):[/b][/pid]同样的,喜欢用史书上的捕风捉影来美化赵云的人更多,短短150字,能把赵云YY成三国第一武将,这又怎么说哪?[/quote]其实就是按演义的描写,赵云也是许褚一样的肌肉男,而且还是大脸双下巴,那些把赵云YY成白面帅哥的人我更无语西晋三(羊祜出山)
&&西晋三(羊祜出山)
司马炎送走张华之后,来到后宫见了皇后。
皇后杨艳,字琼芝,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祖上厉害,四世为公,很标准的贵族之家。虽然杨艳还襁褓中,父亲母亲就相继去世,然而一身贵族气质却没给耽误。先被她舅舅抚养,舅妈刚好也生一女儿,亲自哺乳杨艳,而让自己的女儿去喝奶妈的奶。长成少女之后,舅家怕是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就把杨艳交给了后母段式,这个后母本是名门之后,亲自调教,就让这小杨艳长成了一个集美貌才华与贵族气质为一体的绝世佳丽。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这个杨皇后可是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魏晋时期中国的书法艺术是黄金期。之前并无书法之说,大概是因为东汉后期,蔡伦的造纸技术才成熟推广,有了纸张,才有书法。
非但善书,而且女工娴熟。用现在的评价标准就是一个:白富美加艺术家加学霸加女能人。养在闺中找人相面,结论是当极贵。长大之后,就嫁给了司马炎。本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难能夫妻恩爱,相谐相洽。身体还好,一口气给司马炎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司马炎当了皇帝之后,后宫之事全部交给杨艳,所以李密要给太子授业这事需要给皇后说明白。
杨艳听完之后,非常开心。因为太子这事可让她操碎了心。自己生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刚满周岁,就病死了。让她一直处于后悔悲伤中,那时候司马炎为了笼络自己的势力,招待甚多,每每烂醉归家,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怀了第二个儿子司马衷。这孩子出生后,身体倒是强壮,只是呆头呆脑。一开始看着这孩子无病无灾,还很高兴,觉得这孩子真好,省心。但是长到四五岁了,无论是语言表述,还是记忆能力都要比同龄人差一些。后来有了弟弟和几个妹妹,人家比他小不少,但是都能拿他取笑玩弄。杨艳自然心疼,不自觉地就让弟弟妹妹要敬爱哥哥,时间久了,居然发现这哥哥当的还有模有样。
因为贾充在司马炎当世子这事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投桃报李,两家女眷也经常过往。贾充新娶妻郭槐,有两女,和司马衷年龄相差不大,几个孩子居然在一起玩的非常开心。杨艳也担心司马衷,郭槐劝她说,她伯父郭准年少时也是木讷口呆,后来不一样成为和名将张郃相媲美的大人物吗!
泰始三年立太子后。司马炎考虑司马衷的情况,打算另立他人,杨艳坚决反对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是临时保住了,可是太子情况却不见好转,正让杨艳焦愁之时,司马炎说有名师来教,心情自然大好。
司马炎自当了皇帝之后,谨小慎微,每日里忙得昏头昏地。今日是难得好心情。让宫女们摆酒上菜,和皇后小酌一番。
几杯之后,司马炎微醺,看着杨艳,不禁感慨:“自皇后嫁入门,辛苦操劳,昨日明齿皓目之妙龄,不觉间与炎俱老矣!”杨艳听后,泪眼婆娑:“臣妾备受皇上疼爱,铭记肺腑!皇上雄才伟略,正值年富,何老之有!”
司马炎听后放盏:“雄才伟略,年少时懵懂之念。且不言宣帝(司马懿)之高,单比父皇(司马昭),炎亦相距甚远。家国之事,步履维艰。”
杨艳劝道:“近朝局已稳定,此功业以逾父皇。皇上如此勤勉,丰功伟绩,指日可待。”
司马炎听后开心:“指日可待,炎之愿也!待天下清平,炎亦可有睱伴皇后,尽为夫之道。”
杨艳听后莞尔,言道:“皇上乘大统,四年有余,三宫群院闲置甚多,臣妾何时了却此愿?”
什么意思呢?古制非一夫一妻制,然而也有很明确的礼制。君王可以娶妻很多,不过只能有三个夫人,其他的就不能称夫人了。夫人之下是嫔,嫔之下是良人。虽然都是嫁给君王,都是和君王睡觉生孩子的,但是地位大不一样,生出来的孩子名分也就不一样。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就慢慢演变成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大臣也可以娶很多老婆,但是夫人只能有一个,其余全部是妾,除非皇帝奖励,说你功劳很大,可以配两夫人。
司马炎这皇帝当的很小心,加上日益操劳。无暇考虑娶老婆的事情。目前他的老婆并不多,只有三个。第一个自然是皇后杨艳,名正言顺。第二个是赵夫人。这个赵夫人是谁呢?还记得杨艳小时候被她舅舅收养这事没有?她舅妈当时也生一女儿,就是这个孩子,和杨艳一起长大,后来杨艳嫁给司马炎,被买一送一,也成了司马炎的老婆。入宫之后被封为夫人。
第三个老婆需要单独说一下,这一位叫左芬,现在山东淄博人。左芬有个哥哥叫左思,口吃,史料记载说是长的极丑,然而才思超群,历史有个典故叫洛阳纸贵,就是这个左思的事。说他写的《三都赋》太好了,大家都争着抄写,于是洛阳城纸张就成了紧俏货。
左芬有这样的一个极丑的哥哥,估计自己长的姿色也就很一般了。但是为啥能入宫当了皇帝的老婆呢?因为她很有才,文章诗赋,仅仅比她哥哥稍差一点。作为一个女孩子来说就太厉害了。如此高才,自然也就只有皇帝能娶了,于是在泰始三年就被皇帝慕名娶进皇宫。但是由于出身不是名门,夫人之位是当不了的,只封为嫔。
也就是说,目前司马炎的后宫还缺少一位夫人,和五个嫔,很多良人和更多更多的秀女。
左芬进宫之后,没生一个子女。为啥没生呢?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多数推断,是因为长的实在一般,司马炎没心情临幸。
&从左芬的留给我们的作品中,也可以证实这个观点,比如她的《啄木诗》:
南山有鸟,自名啄木。
饥则啄树,暮则巢宿。
无干于人,唯志所欲。
此盖禽兽:
性清者荣。性浊者辱。
这首诗,不难读懂,看起来不是五言七律,其中还少了四个字。但是别忘了这是魏晋时代的诗,是唐诗宋词的老祖宗,其文学价值一点不比李白杜甫的差。
司马炎这时已经喝的差不多了,对杨艳说的这事,也就没回答。很舒服得醉醺醺地睡了安稳觉。
再说李密就在洛阳住了下来。住的地方不大,是离皇宫不远的小院落。好在自己孑然一身,无牵无挂。
陈寿听说李密入都之后,常来拜访。陈寿向皇帝进献了《诸葛亮集》之后,被发现有良史之能,擢升为著作郎,专门编写历史。蜀国没有史官,但是魏国却有史官记载了当时大大小小的皇家之事。这可让陈寿发了大财,悉心阅读,去伪存真,一部《三国志》中魏国和蜀国的史料基本成型。
由于是个著作郎,时间也就很自由了。闲暇之余,就来找李密喝酒聊天。他乡遇故知,俩人虽在异乡,日子过的还是很开心的。
李密开始正式给10岁的太子司马衷授业。李密一见司马衷,心里拔凉拔凉的。这孩子资质太差,根本不是一块读书料。然而想到自己的童年,又心生怜惜。皇上如此之遇,很快也就耐下心来,从零开始,愣是让这个孩子具备书写和完整表述的能力。
日子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冬去春来。
这时候历史的车轮已经滚到了公元269年的春天,也就是泰始五年春。
这一年新政新律已经完全推行展开。为了便于国家的管理,地域设置也做了改变。主要改变是西北,原来西北从敦煌到陇西属于凉州;再向南属于雍州,雍州以南是梁州。这样的部署是为了防卫蜀国的进攻。现在蜀国没了,自然也没必要有如此多的战略州郡,于是就从凉州和雍州里面划出来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州,叫秦州。秦州还是战略州郡,因为秦州辖下有天水、金城、南安、陇西等郡,塞外就是鲜卑人。鲜卑还未归顺,需要战略防御。而雍州和凉州就可以成为安全的大后方。
州郡设立完毕之后,委派名将胡烈当秦州刺史,这个胡烈很能打,在鲜卑人中,传为天神。让他当刺史,就是为了镇住鲜卑人。
&这样看来天下无事,司马炎好像可以歇歇了。但是现在还不是司马炎可以歇口气的时候,因为天下三分,两者归晋,东南的吴国还未平。于是到了泰始五年的时候,平吴然后统一全国终于被提上日程了。
大晋到现在,司马炎心里很清楚:夺权是爷爷司马懿的功劳;强晋是伯父司马师的功劳;灭蜀是父亲司马昭的功劳。自己目前只是大树乘凉,只有平吴才能让自己这个皇帝名正言顺。可是有长江天堑,渡江平吴,谈何容易。更何况自己几斤几两,心里透亮。更要命的是满朝文武,都是有恩于自己的大人物,功劳很大,本事平平。用心干好工作,也就能保个朝野太平。要想拓疆辟土,这些人算是指望不上了。
有个高人,倒是有这能力,无奈这个高人就是不出山。这事思虑已久,最近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今日下朝之后,亲自备两坛御酒,交代侍卫,傍晚时刻送至钜平侯府中。然后自己微服出宫,直奔张华府邸。
张华一见皇帝微服来见,非常惊奇。刚要施礼被司马炎拦住说:“茂先免礼,速更便衣!”张华还要问原委,司马炎摆摆手,只好先去更衣。
走出张华府门,二人上马,张华问:“圣上,敢问欲往何方?”司马炎笑了笑问张华:“寻平吴计,该去何方?”张华想了一下说:“圣上,微服所访,莫非是羊叔子?”司马炎听后大笑:“这样见他如何?”
羊叔子,何许人也?羊祜、字叔子,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羊流人。对司马炎来说这可是个高人。为啥呢?就是这个人在支持自己篡位当皇帝时候,明明帮了不少忙,可是自己当皇帝后,封官给他,人家就是不要。官小了,人家说自己事忙,不能去干;官大了,人家说自己无功受禄不合礼制,坚决不干。现在只认了个领工资不上班的闲职。其实不仅仅是自己请不动人家,就连父亲司马昭也请不动。
不过这人肯定有本事!为啥呢?看下他的经历就知道了。他是夏侯霸的女婿。夏侯霸是三国名将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后来叛逃蜀国,很多人为此受到牵连。可是作为直系亲属的羊祜夫人和羊祜,居然安然无恙!
羊祜的来头也很大。比如他的姐姐嫁给了司马师,算是司马炎的长辈;他的外祖父是历史上很有名的蔡邕,他母亲是蔡文姬的妹妹。
至于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不知道!因为目前还没有多少和他直接关联的大事。但是本事肯定很大,为什么?因为很多大事的背后,好像都有他的影子。并且和他一起共过事的人,都对他无比佩服。
可是人家就是不出山呀!
今天司马炎微服出宫,就是要拜访羊祜,想请他出山,帮他平吴。张华问明之后,不禁有多看了司马炎一眼,看来皇上近来长进惊人呀!想请羊祜出山,怕是没有再好的办法了。
俩人来到钜平侯府,家人识得张华,但是不识司马炎。张华给家人说,这是皇帝。家人连忙跪倒行礼,刚想通报,被张华拦住,让家人直接带路,到了后院。还未进院,听得俩人说的热闹。
侯府后院,自然豪华,宽敞明亮,园中各种花草,正是争奇斗艳的季节。园中一颗大榕树,枝叶茂盛,宛如一大伞盖。榕树下,是一方桌,周围软席。席上坐卧俩人,谈的正欢。谈话者,居上就是羊祜,下首是杜预。
羊祜比杜预大一岁,比杜预高半头,俩人虽都是峨冠博带,但是很明显能看出来,羊祜是孔武有力,而杜预是文质彬彬。俩人因未得通报,所以等司马炎张华进来之时,并未发觉。家人刚要提醒,张华手指遮唇,示意家人退下。于是俩人讨论继续,司马炎和张华在院门口仔细听。
杜预说:“叔子所言极是!预亦常思此事,赤壁一役,纵然渡江,亦难平吴!叔子所言之民不附、敌能战、敌君臣和,乃为主因。预还以为,魏武惟赖武力,坐失政交,亦是取败之道。单凭军力,灭吴而已,不能平吴!”
听到这里,司马炎鼓掌赞叹:“好一个灭吴不能平吴!”
俩人回头一看,赶紧施礼。司马炎拦下:“今日是微服来访,两位乃炎之长辈,本该受炎之礼。”说罢就要施礼,俩人赶紧拦下,请入正堂落座。
羊祜说:“皇上微服,臣怠慢,罪该万死。”
司马炎笑道:“未经羊公允许,道听言论,本是无礼,羊大人何罪之有!”
羊祜说:“皇上驾临鄙府,还望明示。”
司马炎笑道:“闻听羊公府中窖有美酒,特来寻酒一杯可否?”
羊祜赶紧命家人备酒备菜。杜预起身告辞,司马炎拦住说:“姑丈请住,今日不妨与羊公一起畅饮详谈。”
四人重新落座之后,司马炎问方才所谈内容?原来杜预散朝以后,就来羊祜府了。杜预和羊祜熟知已久,这几天在朝堂之上,谈及平吴之事多次。杜预就来找羊祜讨论这事。杜预已经来羊祜府中多次了。赤壁之战早过去了60年了,那时候羊祜杜预都还未出生。但是不时听人讲过这次战役。俩人观点还比较一致,认为除了魏武曹操在军事上有失误之外,更大原因是在条件还未成熟情况下,过早发动战争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现在又到了过江平吴的时候了,赤壁之战的教训一定要汲取。
司马炎听得津津有味,问:“何时才为时机成熟?”
羊祜道:“成熟之机有三:晋国盛民强,国盛则有平吴之力,民强则吴灭而民附,此一也。晋有巨石击卵之兵势,不战则已,一战破敌,绝非累年之战,此二也。吴日窘,政令不修,君臣不合,外强中干,一击必溃,此三也。”
司马炎听明白了,张华更是心理透亮。羊祜的意思是:现在是到了准备渡江平吴的时候了。但是现在只能是准备,还不能立即发动战争,因为条件还不成熟。平吴统一全国,不能只站在建功立业的角度去考虑,更要考虑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好日子。晋朝发展好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生,都远远强于吴国了,这时候才能统一,否则即便打赢了战争,天下也不太平。所以,晋朝目前更重要的是先把自己建成一个强大的王朝。目前晋朝蒸蒸日上,假以时日,很快就会强盛;相反东吴自从孙浩执政以来,残暴苛政,一盛一衰。时机很快就要到了。更关键的一条是,这场战役应该是速战速决,如果被拖入持久战,不仅胜负难料,更是让双方兵民深陷水火之中。为了能够速战速决,晋朝必须积攒足够的军事实力。不仅要在边境荆州积攒兵力,还有在蜀中备战,准备顺江而下。
司马炎说,国家强盛,是他当皇帝那一刻起就发誓一定要做好的事情。请羊祜和众人放心,只要他司马炎一口气在,就没人能阻挡晋朝的强盛之路。个人荣辱事小,天下苍生为大。
司马炎的这个表态,让这三个人热血沸腾!
羊祜在激动之下继续阐述,大的方向定好了,目前要做好三件事:第一、需要一个能文能武,有战略才能的将领,坐镇荆州,和东吴保持一个对峙局面,确保在没有把握一战决胜负的情况下,双方尽量不战。第二、需要一个熟悉水战和建造舰船的大将,坐镇蜀中,准备顺江而下。第三、朝堂之上,意见高度统一,政策面千万不能生变。
听到这里,司马炎起身,对羊祜是一揖到底:“今日炎来此,社稷之幸!垦请羊公,以天下黎民苍生为念,坐镇荆州。”
羊祜刚要推辞,杜预作揖道:“羊大人,皇上至情至垦,请大人为社稷辛劳一遭!”
张华自然也不闲着:“平吴之事,试问除羊大人能谁?请羊大人为天下,为圣上建不世之业。”
羊祜心念国家之事,但无亲历亲为之心。因为只要自己被卷进去,现在朝局复杂,良莠不分,一旦朝中有变,不但自己身败名裂,而且也于社稷国家无利。但是今天皇帝亲自微服来访,让他很受感动,同时也对司马炎刮目相看。看来最担心的被朝廷掣肘之事,就可放心了。至此,雄心再起,跪倒之后,五体投地:“祜,感念圣恩,当殚精竭虑,为国尽忠!”
司马炎非常高兴,命张华马上拟诏:“擢升羊祜为尚书左仆射,卫将军,使持节,都督荆州之军事。”
事罢,宫中侍卫也把御酒送来,四人一场欢饮。席间,又听羊祜杜预谈及平吴各种细节,司马炎心里更有底了。
司马炎在回宫路上,心里很畅快,能让周围有能力的人,人人尽力,自己这皇帝干的还可以呀。突然想到一事,问张华:“杜预才能甚高,为何官职甚微?”张华哈哈一笑:“怕是天赐圣上,杜大人该为圣上所用。”司马炎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此言甚有道理!明日朝会,须给杜预寻一个合适差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 蜀国比魏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