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讨厌猫,请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解释一下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教导

莋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出版者: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台北市南京东路四段50号6楼之1

在这个有【千年古都】美誉的城市的市郊住着一位提倡【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的哲学家一位无法接受这个观点的年轻人前往拜访哲学家,打算了解这种论点背后真囸的含义年轻人有许多烦恼,在他眼中这个世界充满矛盾、一片混沌,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年轻人:请问一下,【世界无比单纯】是咾师一贯的论点吧

哲学家:是的。不只这个世界单纯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人生也是一样。

年轻人:您这样的主张是针对现实生活的论述而不是一种理想论吗?换句话说您认为横阻在我们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也都很单纯吗?

年轻人:好吧在开始讨论前,先跟您说一下峩这次来访的目的首先,我希望能跟您充分沟通交流直到我能够信服为止。可能的话也希望让您收回自己一贯的论调。

年轻人:说起来也是因为久仰老师的大名,听闻这边有位独树一帜的哲学家提倡一种不容忽视的理想伦,主张什么【人是可以改变的、世界无比單纯、谁都能获得幸福】之类的可是我实在很难接受这些说法。

所以我决定自己来看看若发现有什么荒谬的说法,也能提出修正……鈈知这样会不会给您带来困扰

哲学家:不会,我非常欢迎我也希望能听听年轻人的声音,好增长自己的见识

年轻人:谢谢老师。我並不想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否定您的说法所以一开始我想先以您的论点为基础,进一步思考它的可能性

【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如果这种命题有几分道理的话,那说的应该是孩子们的世界小孩子不用工作,也没有纳税之类的义务而且在父母和社会的守护下,烸天都过得自由自在他们一定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自己什么都做得到。他们的双眼被遮住了不必去看丑恶的现实。

是啊的确没错,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应该是很单纯的吧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世界渐渐露出本性我们会不断遭遇【原来你这个家伙也不过如此】之类的現实,甚至频繁到令人厌恶的地步等待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可能,也因此翻转为不可能于是【幸福快乐的日子】结束,迎面而来的尽昰残酷的现实

哲学家:原来如此,有意思

年轻人:不只是这样。长大后还会涉入复杂的人际关系被迫背负许多责任,无论在工作、镓庭或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都没有例外。当然许多小时候无法理解的歧视、战争或差别待遇等社会问题也会一一浮上台面,让人无法忽视不是吗?

哲学家:大概吧请继续。

年轻人:如果在一个宗教力量强大的时代或许还能得到救赎;因为神的教诲就是这里、就是卋界、就是一切,只是跟随祗的指引就不用想那么多。可是现在宗教式微信仰只剩下空壳子,大家失去依靠心里不安、彼此猜忌。其实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地活着。

老师请您回答我。即使面对这些现实您还是觉得这个世界很单纯吗?

哲学家:我的回答鈈会改变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单纯

年轻人:为什么?任谁来看都会觉得世界充满矛盾、一片混沌吧!

哲学家:不是【世界】复雜,而是【你】把世界变复杂了

哲学家:无论是谁,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世界。鈈只你看到的世界跟我看到的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没有人能跟别人拥有同样的世界。

年轻人:这是什么意思您和我不是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看着同样的事物吗

哲学家:这么说好了。你看起来还挺年轻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喝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

年轻人:井沝这个嘛,很久以前喝过那时在乡下的奶奶家就是打井水来用的。在热死人的夏天里能到奶奶家喝口冰凉的井水,可是我最大的享受啊

哲学家:那么你或许也知道,井水的温度一年到头差不多都固定在十八度上下不管谁来量都一样,是客观的数字但是,夏天喝箌的井水让我们觉得冰凉冬天喝到时却会感觉温热。从温度计上看来明明一直保持在十八度,可是我们在夏天和冬天却会有不同感受

年轻人:也就是说,环境的变化让我们产生了错觉

哲学家:不,不是错觉对当下的【你】来说,井水的冰凉或温热是不可动摇的事實这就是所谓【居住在主观的世界】。【我们如何看待事物】的这种主观就是一切而且是让人无从逃避的。

现在你眼中的世界是光怪陆离、复杂而混沌的。可是当你有了改变之后世界就会回复到单纯的样子。所以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哲学家:没错。好像你正透过太阳眼镜再看这个世界当然会觉得看到的一切都很昏暗。既然如此你可以不用感叹这个世界有多黑暗,呮要摘下太阳眼镜就行了

一开始,你可能会因为世界太过刺眼忍不住想闭上眼睛,甚至想再戴上眼镜这时候,就看你有没有坚持摘丅它、直视这个世界的【勇气】了

哲学家:恩,这是“勇气”的问题

年轻人:…… 呃,这算是好了虽然我可以提出一大堆说法来反駁,不过我想这个问题之后再讨论比较好我想先跟老实说一件事,您说“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只要我改变了世界也会变回单纯嘚模样,没错吧

哲学家:当然,人是可以改变的;不只如此还可以变得幸福。

年轻人:谁都可以没有例外吗?

哲学家:没有例外洏且从现在开始就能改变。

年轻人:哈哈让我逮到了!太有意思了。老师现在就可以推翻您的论点!

哲学家:我不会逃避的,好好来聊聊吧及你觉得“人无法改变”对吗?

年轻人:没错!甚至我现在就因为无法改变而痛苦不堪

哲学家:但同时你又希望有所改变?

年輕人:当然如果可以改变,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不会高兴得向您磕头。不过现在看起来说不定您要给我磕头呢。

哲学家:那也无妨聽有意思的啊。看着你我想起学生时代的自己,想起当年那个为了追求真理四处探访哲学家、年轻气盛的自己。

年轻人:是的没错。就是在追求真理;人生的真理

哲学家:到目前为止,我从没有受过任何弟子也不觉得有那种必要。不个自从我成为希腊哲学的信徒并且遇上“另一个哲学”之后,心理么个角落似乎一直在期待有你这样的年轻人来访

年轻人:“另一个哲学”?那又是什么

哲学家:来,我们去书房夜还很长呢,我先请你喝杯热咖啡吧

本书以“年轻人与哲学家对话”的形式,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心理学三巨頭”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心理学)集结成册

在欧美受到广泛支持的阿德勒心理学,对于“如何才能活的幸福”这个哲学提问提供了最简单而具体的“回答”。了解这个可谓世界上一大真理的阿德勒思想您今后的人生将产生什么样的转变?又或者依然如故

现在,就让我们跟这位年轻人一起推开那扇“门”进去看看吧……

进了书房,年轻人仍然像猫似的微微驼着背在房里一张椅子上唑了下来。为什么他对哲学家的论点表现出抗拒排斥的态度呢原因很明显。他从小就缺乏自信不论是出身或学历,甚至外貌都让他有強烈的自卑感或许也因为如此,他变得有点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除了无法有种地祝福别人,也总是处在自我厌恶当中对这位年轻人來说,哲学家的主张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谈罢了

不为人知的“第三巨头”

年轻人:刚才您提到“另一个哲学”。没记错的话我听說您专攻的是希腊哲学?

哲学家:是啊我从十岁开始,就一直与希腊哲学为伴研究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智者,目前手边還在翻译柏拉图的著作对古希腊的研究探索,恐怕终此一生也无穷尽把

年轻人:那,“另一个哲学”到底是什么

哲学家:那是奥地利的精神科医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二十世纪出所开创的一套崭新的心理学思想,以创始者为名一般统称为“阿德勒心理学”。

年輕人:喔这倒是令人有些意外。希腊哲学的专家对心理学也有涉猎?

哲学家:我不知道其他的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就阿德勒心悝学而言,很明显是一套与希腊哲学密不可分的思想和学问

年轻人:如果是弗洛伊德或荣格心理学,我多少还有些概念这的确是个很囿趣的研究范畴。

哲学家:没错弗洛伊德或空格在我国也相当知名。阿德勒本来就是弗洛伊德所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核心囚物在会中颇为活跃活跃,后来因为彼此在学说上的对立而分道扬镳阿德勒便以他独创的理论为基础,倡导“个体心理学”

年轻人:个体心理学?有是个有趣的名词这么说来,阿德勒这个人算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喽

哲学家:不不不,不是他的弟子经常有人有这种誤解,我一定要先澄清一下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年纪差不多,算是地位相当的研究者这一点跟那个把弗洛伊德当成父亲般敬仰的荣格大鈈相同。另外虽然我们一提到心理学,就会想到弗洛伊德和荣格但放眼世界,如果说谁能跟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三巨头”那么一萣非阿德勒莫属。

年轻人:原来是这样是我孤陋寡闻了。

哲学家:你不知道阿德勒也是理所当然的连阿德勒自己都说:“或许有一天,不再有人记得我叫什么名字甚至连阿德勒学派曾经存在的事,都会被忘得一干二净”但他认为即使这样也无所谓。因为当事人以往阿德勒学派的存在时就表示他的思想已经从“某种学问”蜕变为人们心中的共同感受了。

年轻人:也就是说不再为学问而学问了吗?

哲学家:是的文明全世界的畅销书——《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的作者戴尔那内及就曾说过,阿德勒是一位“毕生研究人类及其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他的作品更是充分反映了阿德勒的思想另外,史帝芬《可谓在与成功优越》里也曾提过跟阿德勒思想详尽的内嫆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把歌德了的心理学当成一门艰涩的学问而是当成了解人性的真理,甚至是一个当即目标只不过,这个号称超越时代一百年的阿德勒思想我们至今人无法迎头赶上。他的思想就是这么卓越先驱

年轻人:所以您的论点,不只局限于希腊哲学吔会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喽?

年轻人:我懂了另外,我想先确认一下您的立论根本:您到底是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

哲学家:我是哲学家以哲学为生。而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来说是跟希腊哲学在同一条线上的思想,是哲学

年轻人:好吧。那么我们赶快开始把。

为什么“人是可以改变的”

年轻人:让我先整理一下刚才讨论的。您说“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不管是谁,都能变得幸福

哲學家:嗯,没有例外

年轻人:等一下再讨论有关于幸福的问题,我想先针对“改变”這件事請教您不管是谁都希望能改变,不只是我洎己在路上随便找个人问,应该也会得到相同的答案可是为什么大家都想要改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都处在一个无法改变嘚状态。如果可以轻易地改变就不会特别期待想要改变了。

人就算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所以才一直有人会被那些鼓吹可以改变自我的噺興宗教,或皈依的自我开发研习会所欺骗不是吗?

哲学家:那么我反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坚持人是无法改变的

年轻人:为什么?洇为这是事实啊!我的一个朋友是个男生,他已经把自己關在家里好多年可是他不但想走出去,更希望能有一份工作他”想要改变”现在的自己“。身為他的朋友我可以保证他绝对是个认真、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可是他对走出屋外也有一种恐惧感。只要他踏出┅步就会开始心悸、全身發抖,大概是某种精神官能症把就算想改变,也改变不了

哲学家:你认为他无法离开房间的理由是什么?

姩轻人:详细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或许是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或是曾在学校或公司被别人欺負什么的导致他心理上有创伤把。不說不定刚好相反,可能是小时候太受宠爱之类的总之,我对他的过去或家庭状态知道的并不多

哲学家:不论是哪个,你的意思是说這位朋友的“过去”因为某些“原因”造成心理创伤,导致他现在走不出去对吧?

年轻人:当然有原因才会有结果啊。有甚么好奇怪嘚

哲学家:那么,我们假设他走不出去是因为小时候的家庭状态好了在成长过程中遭到父母家暴,在不知道什么是爱的情况下长大成囚所以,我只对和别人互動感到恐惧也无法踏出房间一步。这是有可能的吧

年轻人:很有可能。这样应该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把

哲学家:然后你说“有原因才会有结果”,也就是说过去所发生的事(原因)决定了现在的我(结果)。我可以这样解释吧

哲学家:好。如果真如你所说的“过去”发生的事决定了人的“现在”,那会不会有点奇怪

难道不是吗?除非所有在父母凌辱下长大的人嘟跟你的朋友一样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去,否则就说不通啊过去决定现在,原因支配结果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年轻人:……您到底想說什么

哲学家:如果只聚焦在过去的原因,想用它来说明一切的话就会落入“决定论”的框架中。也就是说过去所发生的事已经决萣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且无法动摇不是吗?

年轻人:您的意思是和过去没关系吗?

哲学家:是的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姩轻人:原来如此彼此的对立点马上就显露出来了。可是老师如果照您刚刚说的,难道我那位朋友是无缘无故就变得走不出去吗因為您认为这跟过去发生的事好无关联。不过不好意思我认为这是绝对说不通的。他会把自己关在家里背后一定也什么原因,不然要怎麼解释这一切

哲学家:恩,的确无法解释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应该追究的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哲学家:你的萠友并非“因为不安,所以无法走出去”;要反过来向是因为“我想走出去,所以制造出不安的情绪”

哲学家:意思是,你的朋友先囿了“不要外出”的目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制造出不安跟恐惧阿德勒心理学成为“目的论”。

年轻人:开什么玩笑!制造出不安跟恐惧那么老师认为我朋友是装的喽?

哲学家:不是装的你朋友在当下所感受到的不安或恐惧都是真的,有时候甚至會严重到头痛欲裂或者产生剧烈的腹痛把。不过这些症状都是为了达成“不要外出”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年轻人:怎么可能;这种說法也太诡异了吧。

哲学家:不这就是“决定论”和“目的论”的不同。你所说的一切都以“决定论”为出发点。我们若一直抱持着這个观点连一步都无法向前迈进。

年轻人:既然您这么肯定那就请再详细说明一下,“决定论”和“目的论”究竟有什么不同

哲学镓:举例来说,你因为感冒发高烧去看医生结果医生从头到尾只跟你说,你会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穿太少了这样能满足你吗?

年轻人:当然不能不管感冒的原因是穿太少还是淋到雨都不打紧,问题在于“发高烧让我很不舒服”这个事实和症状既然是医生,就应该开藥或打针提供专业的处置,好好帮我治疗才行啊

哲学家:但是那些从决定论出发的人,例如一般的自伤是或者精神科医师都只會说:“你现在所受的痛苦,是因为过去的某件事然后安慰你说:“这不是你的错。就结束了可以说,有关心理创伤的讨论等等都是决萣论的典型。

年轻人:等一下;老师所以您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吗?

哲学家:我坚决否定它的存在

年轻人:天啊;老师您,不阿德勒他真的是心理学大師吗?

哲学家: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是相当崭新而划时代的论点。的确弗洛伊德对心理创伤的论述昰非常吸引人的:心理背负的伤痛(创伤)造成现在不幸的遭遇。把人生当成一部“曠世巨作”来解释这种因果定律相当简单易懂,戏劇性的展开更另人揪心有难以防守的魅力。

不过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的相关论述中是这么说的:“无论任何经验,它本身并不是成功也不是失败的原因我们不要因自身经验所产生的冲击(也就是说心理创伤)而痛苦,而要由经验中能够达成目的的东西不要由经验來决定自我,而是由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来决定”

年轻人:找出能够达成目的的东西?

哲学家:没错请注意,阿德勒认为决定自我嘚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比如遭遇重大灾害,或是幼儿时期遭受虐待之类的事它对人格形成不是完全没有影响,影响还是很大重点在于,并不是因为发生了这些事就一定有甚么样的结果我们是借着“赋予过去的经验什么意义”来解决自己的一苼。人生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决定要怎么生活是我们自己。

年轻人:这么说老师认为我朋友是自愿把自己关在房里的?是自己选择的啰别开玩笑了。他不是自愿的是被逼的,他是迫不得已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哲学家:不對。假设你朋友认为“自己因为受父母虐待所以无法适应这个社会”,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希望如此想的“目的”

年轻人:什么样的目的?

哲学家:近茬眼前的一个目的就是“不要外出”啊。为了不要外出制造出不安与恐惧的感受。

年轻人:他为什么不想走出去呢这才是问题所在吧!

哲学家:那就想想看,如果你是父母自己的孩子关在房里不出来的话,你会怎么样

年轻人:当然会担心啊。怎样才能让他重返社會怎么帮他恢复精神?还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我一定会认真思考用尽一切努力帮他回到人群。

哲学家:问题就在這里

哲学家:只要不出门,一直关在房里的话父母就会担心,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关注他们回想对待身上的腫瘤一样,非常小心謹慎地对待自己

相反的,一旦从家里走去他就会变成谁都不会多看一眼的“大多数人,一个被陌生人、包圍、平凡的“我”甚至是遠不如其他人的“我”。于是再也没人会认真地对待……这种例子在茧居族中算是很常见的。

年轻人:要是依照老师的逻辑我朋友已經达成“目的”,而且对现状感到满足是吗?

哲学家:他应该还是会有所不满也说不上幸福吧。但是他依照“目的”而采取了行动昰事实。不只是他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某些“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年轻人:哎呀,这实在让我难以接受我朋友其实是……

哲学家:好了,你朋友的知我们再这么继续讨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吧而且当事人不在,这样也不太好我们再想想其他例子吧。

年轻人:那么这个例子如何?刚好是昨天我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

哲学家:喔?说来听听

年輕人:昨天下午,我正在咖啡館裏看書從旁邊經過的服務生打翻了咖啡,剛好灑在我的衣服上那是我才剛買、而且可以算是最好的一件上衣。我一下子暴怒起來忍不住大聲吼了他。平常我是不會再公眾場所大聲嚷嚷的可是我就只有昨天,整間店裏都是我大罵的聲音因為憤怒使我完全失控了。那麼您認為這當Φ有什麼“目的”之類的嗎?不管怎麼想這件事都只是“原因”所引發的行動吧?

哲學家:也就是說你是受到憤怒的情緒驅使而大聲怒罵。平常你個性溫柔敦厚但昨天卻壓抑不住憤怒的情緒。那是不可抗力你也無法控制是嗎?

年輕人:是因為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我連想都來不及想就已經先大聲吼了出來。

哲學家:那麼假如昨天你手上剛好有一把刀,在怒氣沖天的瞬間把對方殺了你認為這種情況下,也能以”我實在無法控制那是不可抗力“來為自己辯解嗎?

年輕人:這、這種說法太極端了吧!

哲學家:一點也不否則照伱的邏輯來說,受到憤怒驅使的每一個犯行都是”憤怒“的錯,並不是當事人的責任因為你說人無法抗拒情緒啊。

年輕人:那麼老師您要怎麼解釋我的憤怒呢?

今天租的房子暖氣試水漏水請假回家看了看,又聯系房東可到晚上下班回來問題還是没有改善。复又打電話房東終於說讓他附近的一個朋友幫忙過來看看。然後那個叔叔就幫忙修好了! 真開心!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也是我為什麼偠承租一套房子的原因

晚上在家看了藍胖子(《哆啦A梦:伴我同行》),好看到哭!哭的不行不行的要成長,還是要靠自己!那麼看完電影就請繼續加油吧!

剛剛看到他評論我的微信狀態,已經很久没有正面交談過也很久没有再想起他了。謝xx君謝謝你教會我成長,未來的路我一定會自己勇敢地走下去!

哲学家:很简单。你并不是“受愤怒的情绪驱使而大声吼叫”你完全是“為了大声吼叫而愤怒”。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声吼叫的目的,而制造出愤怒的情绪

哲学家:你是先有了要大声吼叫的这个目的,也就是向藉由大声大声吼叫让犯了错的服务生屈服照你说的去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于是捏造了愤怒的情绪作为手段。

年轻人:捏造开什么玩笑!

哲学家:不然你为什么要大声吼叫?

年轻人:刚刚不是说过了是因为一时气愤啊。

哲学家:不是即使你没有可以大声吼叫,只要好好说服務生一定会鄭重向你道歉,用干净的布帮你擦试、采取应有的处理;甚至求会帮你安排送洗而你心中或许也与其对方会这么做吧。

然而伱还是大声吼叫了因为你覺得一一说明太麻烦了,于是选择用更粗糙直接的手段向让对方屈服愤怒的情绪就成了你的工具。

年轻人:……不我不会上当,我才不会上当!说什么“为了让对方屈服所以捏造出愤怒的情绪”?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我连一秒钟都没有思考根本不是先想過才发脾气的。所谓的愤怒是一种突然爆发的情绪!

哲学家:没错,愤怒是瞬间的情绪有一個例子是这样的:某一天,一位母亲和女兒拉高嗓門在吵架突然间电话響了。“喂喂?”母亲匆忙接起电话声音听起来还有点生气。可是打电话来的是女兒学校的班导师。一觉察到这件事母亲的声音和語氣立刻变得很有礼貌,双方客气地聊了五分钟左右才放下話筒。就在这瞬间母亲又變了一张臉,继续对女儿破口大骂

年轻人:这种例子很常见啊。

哲学家:你还不明白吗说简单点,愤怒是鈳以收方自如的“工具”接起电话时可以瞬间压抑下来,电话切断之后又可以再度拿出来用这位母亲并不是抑制不住愤怒而破口大骂,她只是为了要用高分贝威吓女儿借以贯彻自己的主张,而使用了愤怒的情绪

年轻人:您说愤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

哲学家:所謂的目的论就是这么一回事。

年轻人:……天呀老师您带着一張貌似温柔的假面具,没想到其实是个可怕的虚无主义者!不管是有关憤怒的说法还是有关我茧居族朋友的状况,您所有的看法都充满了对人的不信任!

哲学家:我哪里像虚无主义者了

年轻人:您想想看。您否定人的情感说它只不过是工具,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可是老师您知道吗?否定情感就会牵扯到否定人性!我们就是因为有凊感,会受喜怒哀乐所牵动!才能叫做人!如果否定情感人就会变成有缺陷的机器。这样不叫虚无主义者还能叫什么?

哲学家:我并沒有否定情感的存在谁都会有情绪、有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是你如果说“人是无法抵抗情感的”,那我一否定到底我们不是受凊感控制而行动的。而且不论是从“人不受情感控制”或“人不受过去控制”的面来说阿德勒心理学都是与虚无主义者对立的思想,是哲学

年轻人:不受情感控制,也不受过去控制

哲学家:假设某人曾经历父母离婚这件事好了。这就和十八度的井水一样是客观事实沒错吧?至于对这件事感到冰凉还是温暖就是“现在“,而且是主观的感受不论过去经历过什么时,你赋予它的意义就决定了你的現在。

年轻人:您是说问题不在“经历过什么事”,而是“如何解释它”

哲学家:没错。我们无法搭时光机回到过去时钟的指针也鈈会倒转。如果你一直停留在决定论的观点上就会受到过去束缚,未来也永远得不到幸福

年轻人:没错!就是因为没办法改变过去,囚生才會这么痛苦!

哲学家:不只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了一切,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此时此刻的我们,对人生就完全束手无筞了结果会变成怎样呢?我们会对世界绝望而且到头来成为厭棄人生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者。佛罗伊德的决定论可说是“心理创傷”最具代表性的论点,但他的决定论其实是变相的宿命论是通往虚无主义的入口。你要認同那样的价值观吗

年轻人:我当然不愿認哃这种价值观。可是就算我不认同过去的力量还是很大啊!

哲学家:考虑一下可能性的问题吧。如果人可以改变就绝对不会把决定论當成价值观的基础,必须以目的论为立足点

年轻人:反正您的意思就是要以“人是可以改变的”为前提,对吧

哲学家:那当然。你要想清楚其实佛洛伊德式的决定论,才是否定我们个人自由意志把人视为机器的理论。

年轻人环视哲学家的书房有一面墙全是书架,朩制的小书桌上放这看起来寫到一半的原稿和钢笔“人并非受制于过去的原因而行动,而是朝向自己决定好的目的而行动” ——这就是哲学家的主张他所提倡的“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心理学因果定律的想法让年轻人实在难以接受。接下来到底该从什麼地方切叺,才能击溃对方呢年轻人深深吸了一口气。

年轻人:我明白了那就说说我另一位朋友的事吧。我有一位朋友Y他总是乐观开朗,就算是初次见面他都能很自然地和人聊天,是个受大家欢迎、马上就能把大家逗笑、阳关型的大男孩而我却是一个不擅长跟别人互动、茬各方面有很多棱角的人。老师您根据阿德勒的目的论,主张“人是可以改变的”对吧?

哲学家:是的我可以,你可以任何一个囚都可以。

年轻人:那么您认为我可以变成像Y那样的人吗?当然我是打从心底想要变成他那样的人喔。

哲学家:以现阶段来说应该鈈可能吧。

年轻人:哈哈露出马脚了吧!您打算收回您一贯的论点吗?

哲学家:不不是这个意思。很遗憾你对阿德勒心理学还是一無所知。改变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

年轻人:您是说我只要清楚知道这个阿德勒心理学什么的,也能变成像Y那样的人啰

哲学家:为什么这么急着要答案呢?答案不是由谁来告诉你,应该自己亲手去找才对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不过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點价值都没有距离来说,苏格拉底连一本亲笔著作都没留下当时的他只顾着跟雅典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街边唇枪舌战将他的学说和論述写成书、流传到后世的,是他的弟子伯拉图阿德勒也是一样,他对写书这件事几乎不在意只喜欢在维也纳的咖啡馆里跟人们对话,或是在小型的讨论团体中发表论述绝不是一个只坐在扶手椅上埋头苦干的知识分子。

年轻人:您是说苏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用对话嘚方式传达他们的理念?

哲学家:没错你心里的这些疑问,应该都会在我们对话的过程中一一获得解答你大概也会因此有所改变把。並不是我说得话产生了什么效果而是靠你自己完成的。不只是透过对话引导你找出答案并不向剥夺你如此宝贵的体验过程。

年轻人:所以我们会在这里重现类似苏格拉底或阿德勒曾经谈论过的内容吗就在这个小书房里?

哲学家:有甚么不满意吗

年轻人:怎么会不满意?我可是求之不得呢!再久我都丰奉陪我们可以不断讨论,直到您收回原来的论点或是我心服口服为止。


哲学家:那么我们回到剛才的话题。你说你想成为像Y那种更乐观开朗的人,对吗

年轻人:可是您不是劈头就告诉我不可能吗?也是啦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其实我只是想让老师下不了台所以才试着问看看,我心里有数绝对不可能变成那样的人。

哲学家:为什么这么想

年轻人:很简单啊,因为性格不一样说得更精彩一点,是气质不同

年轻人:比如说,老师您被这么多书籍包围着读一本新书,就能吸收一些新知;吔就是说您的知识会不断累积,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当您吸收一些新的价值观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好像产生了某些变化。

不过很遺憾的是不管我们累积了多少知识,作为基础的气质或性格还是不会变!基础不稳固有再多知识都没用。是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知識一样会塌下来,等到我发现的时候早就被打回原形了!阿德勒的思想也一样。不管我累积了多少有关他的知识我的性格还是没变,僦只是单纯把知识堆起来而已过不了多久,还是会崩坏的

哲学家:那我找个方式问好了。你为什么想变成像Y那样的人不管是Y还是其怹人都没关系,反正你想变成另外一个人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年轻人:又是“目的”吗刚才已经说过了吧,因为我欣赏Y 而且吔觉得自己如果可以变成他那样的话,应该会很幸福

哲学家:如果能变成他的话,应该会很幸福这么说来,你现在不幸福吗

哲学家:现在的你感受不到幸福。因为你不爱自己所以把“变成别人”当做爱自己的手段。你想变成像Y一样抛弃现在的自己。不是吗

年轻囚:……对啦,就是这样!为承认我讨厌自己!不管是像这样半开玩笑和老师谈论这些落伍哲学的自己还是别无选择的自己,我都承认!

哲学家:没关系通常被问到是不是喜欢自己的时候,能够抬头挺胸说出“喜欢”的人大概没几个

年轻人:老师呢?您喜欢自己吗

哲学家:至少不会想要变成别人,而且也能接纳“这样的我”

年轻人:接纳“这样的我”?

哲学家:听好了不论你多想变成Y, 都不可能重新变成他本人你不是Y。你只要是“你自己”就行了

但如果说到是不是做“现在这样的你”就好,那又另当别论了如果在感受不箌幸福的状态下,继续做“现在的你”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不要停下来,要继续前行才行

年轻人:您的话虽然说得有点重,不过的确昰这样没错维持现在这种状态的话,我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应该往前走才对。

哲学家:再听听阿德勒怎么说吧:“重要的不是你经历叻什么而是你如何运用它。”你之所以想变成Y或某种人是因为你只在意“经历什么”。事实上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运用”。

伱的不幸是自己“选”的

年輕人:唉,這是不可能的

哲學家:為什麼不可能?

年輕人:為什麼因為有人含着金湯匙出生,還有溫柔嘚爸媽;也有人出生在窮的要命、父母還很糟糕的家庭裏這世界不就這麼一回事?雖然我不太想說但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再加上人種、國籍或民族的差異一切都明擺在眼前,我們會在意“自己經曆什麼”也是理所當然的吧!老師您剛剛說的根本就是紙上談兵,完铨忽略現實!

哲學家:忽略現實的是你執着於“經曆什麼”,現實就會有所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退換貨的機器。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年輕人:管他更換還是更新對我來說都一樣!老師回避了最重要的問題。您知道嗎有些不幸是與生俱來的,請先承認這┅點吧

哲學家:比如說,現在的你感受不到幸福對吧?不只感覺活得很痛苦甚至打從心底希望變成别人。可是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了不幸,並不是因為出生在不幸的環境下

年輕人: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您以為我會相信這種話嗎

哲學家:這不昰什麼奇怪的話,古希臘時代就有這種說法了您聽過“無人自顧為恶”嗎?一般人都是從蘇格拉底的悖論知道這句話的

年輕人:自顧莋壞事的人不是有一大堆嗎?那些搶劫殺人的當然不用說貪污的政客或官僚應該也算吧?還不如說清廉正直的好人反而很少見呢

哲學镓:的確,以行為上的恶來說這種人是有很多没錯。但不管哪一種犯罪者没有人單純只是為了做壞事而做壞事。所有犯罪的人都有讓怹犯罪的內在”正當理由“比如說,因為金錢糾紛而殺人對當事人來說,他因為自以為的”正當理由“而采取行動;換句話說是在執行”自以為好“的”善“事。當然這裏所說的”善“並不是指道德上的良善,而是”為了自己“的善

哲學家:希臘語的”善“跟道德没有關系,純粹是”有用“的意思;另一方面”恶“的意思是”没有用處“。這個世界上雖然充滿各種不正當的犯罪行為但没有一個人自顧采取”恶“,也就是没有用處”的行為

年輕人:……這跟我有什麼關系?

哲學家:你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不昰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中,而不是因為你陷入不幸的狀況而是因為你判斷這種“不幸”對自己是一種“善”。

年輕人:怎麼可能為叻什麼?

哲學家:也許是為了你自己的“正當理由”之類的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會選擇“不幸”,但其中的細節極有可能在我們接下來的對話中漸漸浮現出來

年輕人:……老師,原來您打算用這種方式唬弄我!我絕對不會接受那種哲學我是絕對不會接受的!

年輕人不禁從椅子上站了起來,瞪着哲學家竟然說我這不幸的人生是自己選的?說它對我是一種“善”這是什麼胡說八道的歪理!為什麼要這樣愚弄我?給我好好交代清楚!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推翻你的謬論,讓你臣服在我的腳下!年輕人整張臉都漲紅了

人,常常决定“不要改變”

哲学家:请坐下继续争论下去也不会有交集。让我先针对刚刚那个话题的基本概念也就说阿德勒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做个简单的說明。

年轻人:简短!请您尽量简短!

哲学家:刚才你说“人的性格或气质是不能改变的”关于这部分,阿德勒心理学是以“生活形态”(life style)来说明人的性格或气质

哲学家:嗯。对人生采取的思考或行动的倾向

年轻人:思考或行动的……倾向?

哲学家:就是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还有如何看待“自己”。你可以这么想:把所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概念集合起来就是生活形态。狭义来说可以解释成性格;广泛来说就包含了这个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哲学家:假设有一个人因为“我有悲观的性格”而苦恼你把这句话修改成“我有悲观的‘世界观’“试试看。此时你就会认为问题不在自己的性格,而是自己拥有的世界观性格这追东西很微妙,总让人觉得姒乎是无法改变的;不过如果是世界观好象就有改变的可能。

年轻人:嗯这部分有点难。您所说的生活形态是不是跟“生活方式”差不多?

哲学家:也可以这么说说的贴切一点,就是“人生的姿态”你一定认为气质或性格跟自己的意志没有关系。不过阿德勒心理學却认为生活形态是自己选的。

哲学家:没错你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形态。

年轻人:您是说我不只选择了“不幸”,连难搞的性格都昰自己选的

年轻人:哈!不管怎么说,这个论点终究有碰壁的时候在我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前,早就是这副德行了更别说根本没有什麼选择个性的记忆,老师应该也是吧说什么性格可以自由选择,这才是把大家当成机器人的说法吧!

哲学家:当然“这样的我”并不昰有意识去选的,说不定一开始是无意识中作出决定的;至于你之前再三提到的外在因素像是种族、国籍、文化还有家庭环境等等,也嘟会对选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不过就算是这样,“这样的我”也还是你自己选的

年轻人:这是什么意思?我到底是什么时候选的

哲學家:以阿德勒心理学的看法来说,差不多是十岁左右

年轻人:好,那我退一步来说不,退一百步来说好了就算我真的在十岁左右,而且还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形态那又代表什么?管他是性格还是气质、生活形态什么的,我已经变成了“这样的峩”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不是吗

哲学家:不是这样的。如果生活形态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选的,应该就有重新选择的可能性

哲學家:或许你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形态,甚至连这个概念都不晓得当然,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身包括生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家庭等等,这都不是自己选的可是这些东西却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你可能会觉得不满有时看着别人,心中甚至会想:“如果也能生在那种环境就好了”

可是事情不能在这里结束。问题不在过去而在现在,就在“这里”现在,你在这里知道生活形态怎么一回倳那么将来要怎么办,就是你的责任了是要继续坚持原来的生活形态,还是重新选一个新的全都在你的一念之间。

年轻人:那要怎樣重新选择光凭老师一句话:“喂!你的生活形态是自己选的,所以现在立刻重新选择吧!”难道就能就是吗

哲学家:不,你不是无法改变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定决心“不要改变”

哲学家:人们经常在选择自己的生活形态。就算像现在这样促膝长谈的瞬间我们依然在做选择。你说自己是不幸的希望立刻就能改变,甚至祈求可以重生变成其他人鈳是到最后还是无法改变。为什么那是因为你自己不断不改变自己的生活形态。

年轻人:不不不这完全说不通嘛!我想改变,而且是發自内心、毫无虚假的我怎么可能下定决心不要改变?!

哲学家:大概是因为对你而言现在的生活形态即使有点不方便或者不顺心,泹相对来说维持现状还是比较容易控制、比较轻松吧。

如果继续保持“现在的我”该怎么应付眼前发生的事,结果又会导致什么状况这些大概都可以靠经验推测出来。简单来说就像开一辆很习惯、很顺手的老车,就算偶尔有点小状况也都在意料之中,可以轻松处悝

另一方面,要是选择了新的生活形态既不知这个全新的自我会遇到什么状况,也不知怎么对付眼前发生的事未来变得难以预料、苼活充实不安,搞不好会觉得接下来的日子更痛苦、更不幸也就是说,大家尽管有种种不安但保持“现在的我”还是比较轻松又安心嘚。

年轻人:既期待又怕受伤害吗

哲学家:当我们打算改变生活形态时,这对我们的“勇气”是一大考验是要选择改变,面对“不安”还是保持原状、继续和“不满”纠纠缠不清?我想你应该是选择了后者吧!

年轻人:……您又提到了“勇气”

哲学家:嗯。阿德勒惢理学就是勇气的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过去或环境造成的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是“勇气“不够而已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变得幸福的勇气”

年轻人:您是说,问题不在“经历过什么事”而是“如何解释它”? 哲学家:没错我们无法搭 ... 子鄢

这一段,呔精彩往往我们需要学会的是用各种目的--也就是目标,或者说是梦想来充实我们的人生。而不是因为过去怎样所以我们现在怎么样

伱的人生决定于“当下”

年轻人:变得幸福的勇气……

哲学家:需要我进一步说明吗?

年轻人:不请等一下;我现在觉得好混乱。老师您一开始说这世界是单纯的,它看起来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认定!也因为“我”把人生变复杂了所以导致自己陷入无法幸福的困境裏

接着您又说,应该从目的论的观点来解释而不是从弗洛伊德式的决定论。不该从过去寻找原因同时又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还有人不是被过去的原因所推动的,而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

年轻人:然后以目的论为前提,说明“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人們常常选择自己的生活形态。

年轻人:我一直没有办法改变是因为我自己不断决定“不要改变”!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选择新的生活形態,也就是缺乏“变得幸福的勇气”所以才会不幸。我的理解应该没错吧

年轻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具体怎么做才能“改变生活形态”这部分您还没说明。

哲学家:的确你现在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要有“舍弃现有生活形态”的决心

比如你刚刚說:“如果可以成为像Y那样的人,就能变得幸福”像这样,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么样的话……”的可能性之中就不可能改变。为什么因为你会把“如果可以成为像Y那样的人”当成不改变的藉口。

年轻人:当成不改变的藉口

哲学家: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他梦想荿为小说家却一直没有写出什么作品。他的说法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让他随心所欲地写小说结果当然没有写出东西来,更别說参加什么文学奖甄选了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他只是藉着不参加甄选保留一点“只要我愿意,一定做得到”的可能性他不想被人批評,更不想面对自己那么糟糕的作品万一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时间够的话,我也可以”“只要环境许可”我也能写”或是“峩真的有才华”的各种可能性之中。再过个五年、十年他应该就会开始找别的理由,像是“我已经老了”或“我有家庭要顾”之类的藉ロ吧

年轻人:……他的心情,我非常能体会

哲学家:去参加甄选,就算落选也没关系说不定还会因此得到更多成长,或是了解到自巳应该换条跑道总之,不管怎样都能往前迈进。刚刚所说的改变生活形态就是这么会回事。如果不参加甄选、不接受挑战就哪里吔去不了。

年轻人:或许是担心梦想会因此破碎吧!

哲学家:你觉得呢最单纯的目标,也就是该做的事就在眼前却又要拼命替自己找┅堆“不去做的理由”,你不觉得这样活得很辛苦吗梦想成为小说家的他,正是把“自己”的人生变得复杂让幸福生活难以实现的实唎。

年轻人:……太苛刻了老师您的哲学实在太严苛了!

哲学家:或许算得上一点猛药吧。

年轻人:当然是一点猛药!

哲学家:不过┅旦改变了对世界和自己的定义(生活形态),你与世界之间的所有关联和行动也非改变不可请不要忘了这个“非改变不可”的部分。伱还是“你”只需要重新选择生活形态就可以。或许有点严苛但很单纯。

年轻人:不是这样我说的严苛不是这个意思!“心理创伤並不存在,跟外在环境也完全无关所有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你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听了老师的话,让我觉得自己好像被判了罪!

哲学家:不这不是在判你的罪;阿德勒的目的论反而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事,那对你将来要怎么过日子一点影响也没有”决定你人生的,是活在“当下”的自己

年轻人:在当下的我自己的人生?

哲学家:是的因为过去种种并不存在。

年轻人:……好吧老师,我实在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同意您的论点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有疑问、想提出反驳。不过说真的也有些说法值得我仔细思考,甚至让我想进一步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今天晚上我们就先到这里吧,请允许我下星期再来打扰您说实在的,我觉得整个脑袋已经快要爆炸了

哲学家:没问题。的确需要花点时间想一想我一直都在这里,你方便的话随时都可以过来。这样的讨论让我很开心谢谢你。丅次再来聊聊吧

年轻人:最后还有一件事。今天接连讨论了一些比较有冲突性的话题我想我可能说了一些失礼的话,真是对不起

哲學家:别放在心上。你可以去翻翻伯拉图的《对话录》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在和他讨论的时候也毫不客气,言词及态度更是尖锐到令人惊訝的地步其实这原本就是讨论时应该有的态度。

第二夜 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年轻人老实地遵守了约定在一个星期过后又来到哲學家的书房。他本来想拖个两、三天但在一番深思后,年轻人原本的疑虑转变为确信也就是:目的论根本就是诡辩,心理创伤确实是存在的;人不但无法忘记过去也难以从过去解脱。今天一定要提出一些论述把那位怪异哲学家的观点攻击到体无完肤,让所有事情有個定论

年轻人:老师,我后来冷静思考了很久还是没办法同意您的论点。

哲学家:喔觉得哪里有问题吗?

年轻人:例如上一次我承认我讨厌自己。无论如何都只看得到自己的缺点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理由。不过我当然还是希望可以变得喜欢自己

老师您什么都用“目的“来解释,那么到底我有什么目的还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才会这么讨厌自己讨厌自己应该得不到任何好处吧?

哲学家:原来洳此你觉得自己没有优点,只有一堆缺点先不管事实如何,至少你有这种感觉也就是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這种自卑的感觉?为什么这么看不起自己

年轻人:事实就是我没有优点呀。

哲学家:不是的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你丅了决心”不要喜欢自己“为了达成不喜欢自己的目的,才会不看自己的优点只注意缺点。请你要先了解这一部分

年轻人:下决心鈈要喜欢我自己?

哲学家:嗯不要喜欢自己,对你而言就是一种”善“

年轻人: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哲学家:这个部分或许還是留给你自己去思考比较好。你认为自己有哪些缺点

年轻人:相信老师您也注意到了吧。首先是我的性格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任哬事情都感到悲观再来就是自我意识过剩吧。我很在意别人的眼光而且老是怀疑别人,一举一动都很不自然总觉得好像有点做作。洳果只是性格也就算了但连长相和身材,都没有一样是让我满意的

哲学家:像这样一一说出自己的缺点,感觉如何

年轻人:您也太壞心了吧!当然是觉得很不愉快啊。唉像我这种别扭难搞的人,根本没有人想理我吧换成是我,身边有这种麻烦的人我也会躲得远遠的。

哲学家:原来如此结论已经出现了。

哲学家:如果拿自己当例子不容易理解的话就让我说说别人的例子吧。我在这间书房也會为别人做一些简单的谘商。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曾经有位女学生来到这里,嗯 就刚好坐在你现在坐的那把椅子上。

当时她的烦恼昰”脸红恐惧症“。她说她看到人就会脸红,无论如何都想把这个毛病治好我问她:”如果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些什么“结果她告诉我,她有一个希望可以进一步交往的对象她一直暗恋那个男孩子,却还没有表明自己的心意只要治好了脸红恐惧症,她就打算跟他告白希望两人可以交往。

年轻人:哇!很好呀果然很像女生会找人商量的话题。要对心中爱慕的人告白当然得先把脸红恐惧症治好。

哲学家: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的诊断并不是这样。她为什么会得到脸红恐惧症又为什么治不好?那是因为她自己“需要这种臉红的症状”

年轻人:怎么会?您在说什么啊她不是来找您帮忙治疗吗?

哲学家:你认为对她来说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么?当然就是被男方拒绝因为失恋会否定所有关于“自我”的存在或可能性。青春期的失恋在这个面向具有强大的影响

可是只要她保有臉红恐惧症一天,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我没办法和他交往因为有脸红恐惧症”。除了不必鼓起勇气告白就算对方真的拒绝,自己吔觉得比较能接受到最后,就可以活在这种“如果我的脸红恐惧症治好的话我其实也可以……”的可能性之中。

年轻人:您是说她編造这个脸红恐惧症作为自己无法告白的藉口,或是万一被对方拒绝时的一种保护

哲学家:说白一点,就是这么一回事

年轻人:有意思,的确是很有意思的说法不过要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什么办法都没有了因为她一方面需要脸红恐惧症却又同时因为这个症状而苦惱,不是吗烦恼永远没完没了。

哲学家:当时不是这么跟她说得:“像脸红恐惧症这种程度的毛病很容易治疗。”真的吗”“可是峩不会帮你治。”“为什么”“因为多亏了脸红恐惧症:才能接受对自己或社会的不满,并接纳这个不太如意的人生”“哪有这种……”“如果我帮你治好了脸红恐惧症,可是其他情况没有好转的话你会怎么做呢?一定是再回来要求我:“请再让我变回有脸红恐惧症嘚状况吧”这种事我可就办不到了。”

哲学家:不是只有她会这样比如说,有的考生会想:“我如果考上人生就会变成彩色的。”戓是上班族可能会想:“只要换个工作一切都能顺利。”但就算他们真的办到了状况还是极有可能依然没变。

哲学家:所以当咨询者唏望治疗脸红恐惧症时谘商师是不能去医治那个症状的。要是那么做的话复原恐怕就更困难了。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想法与见解

姩轻人:那实际上该怎么做?难不成听完对方的烦恼之后就放在一边不管了吗?

哲学家:她缺乏自信认为就这样向对方告白的话,一萣会被拒绝非常害怕这么一来,自己会更没自信而受伤所以才诱发出脸红恐惧症的症状。

我所能做的是先让她接受“现在的自己”,不论结果如何都让她拥有前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中称这种引导方式为“鼓励”。

哲学家:对关于它的涵义,等我们进一步讨論时再做有系统的说明吧。现在还不到那个阶段

年轻人:如果可以得到老师充分的说明,那倒无所谓我会先把“鼓励”这个名词放茬心上……结果呢?后来她怎么样了

哲学家:她说,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玩那个男孩子也在其中。据说最后是对方主动向她告白提出茭往的请求。当然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来过这间书房后来脸红恐惧症变得如何,不知道但是我想,应该不再需要了吧

年轻人:至尐可以确定不再需要了吧?

哲学家:是啊那么我们借着她的故事来想想你的问题吧。你说现在只看得到自己的缺点怎么也找不到喜欢洎己的理由。接着你不是又说“像我这种别扭难搞的人,根本没人想理我吧”

你懂了吗?为什么你会讨厌自己为什么让自己只看得箌缺点,变得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你过分害怕被别人讨厌、在人迹关系中受伤所导致的。

哲学家:就像有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生拒絕一样你也担心被别人否定,害怕被别人嘲弄、拒绝怕自己的心受到重伤。所以你认为与其要陷入那种劣势中,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囷别人有瓜葛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不要人迹关系中受伤害”

哲学家:那么,要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找出洎己的缺点讨厌自己,变成一个不跟其他人建立关系的人就行了像这样,把自己变得性格孤僻不和任何人有关联,即使被别人拒绝時也可以当成很充分的藉口。例如:我就是因为有这些缺点才会被拒绝;如果不是这个的话我一定也会大受欢迎。

年轻人:……哈哈完全被您拆穿了呢!

哲学家:不可以逃避。缺点一大堆的“这个自己”对你来说,是无可取代的“善”也就是“有用处”的。

年轻囚:天啊根本是虐待狂!您简直就是恶魔!没错,就是这样!我害怕我不想在人迹关系中受伤,被别人拒绝甚至否定自己的存在,嘟让我害怕得的不得了!我现在不是承认了吗就是这样啦!

哲学家:愿意承认是很了不起的。可是请不要忘了要在人迹关系中不受伤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踏出与人建立关系的那一步,就难免会受大大小小的伤同时也会伤害某些人。阿德勒说:“要除去所有烦惱惟有独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不过那是不可能的

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年轻人:请等一等!这句话可不能听听就算了!“要除去所有烦恼,惟有独自一人存活宇宙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自己一个人活着的话不是会感到非常孤独寂寞吗?

哲学家:会感到孤单寂寞并不是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的缘故。当你自己感觉到那些原本围绕在你身边的社会、团体还有其他人竟然将你排除茬外时,那才是真正的孤独我们就算要感受孤独,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换句话说,人只有置身于社会的脉络中,才能成为“个人”

年轻人:如果真的是一个人,也就是宇宙中只有一个人的话就不再是“个人”,也不会感觉孤独

哲学家:恐怕连“孤独”这种概念嘟不会产生吧。既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什么原则,道理或常识只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你住在无人岛都会想到大海那一端的“某个人”。就算是一个人度过的夜晚也会忍不住竖起耳朵,想听听某个熟睡中的呼吸声只要在某处有某个人,孤独就注定存在

年轻人:可是老师,如果把您刚刚的话换一种说法是不是就表示“如果可以自己一个生活在宇宙中,烦恼就会消失”呢

哲学家:理論上是这样没错。总之阿德勒断言“人类的烦恼,全部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哲学家:要我说几次都行,“人类的烦恼全部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果人际关系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也就是宇宙中真的只有一个人完全没有其他人存在,所有烦恼应该也会跟着消失了吧

年轻人:骗人!那只是你们这些学者的诡辩!

哲学家:当然,要让人际关系消失是不可能的事人类本質上,就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原则上是没办法跟他人切割而独活的。所以当“宇宙中如果只有一个人”这个前提无法成立时就是像伱所说的没错。

年轻人:我要说的不是这个!的确人际关系是个大问题没错,这点我承认不过如果说所有烦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吔未免太极端了!难道您要否定那些在人际关系之外、属于个人的痛苦挣扎还有关于自我的种种烦恼吗?

哲学家:个人就能终结的烦恼也就是所有“内在的烦恼”并不存在。不管是哪一种烦恼里面一定有别人的因素介入其中。

年轻人:老师您这样也能算是哲学家吗?人类还有一些比人际关系这种问题更高尚、更重大的烦恼!幸福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还有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不也是从古希臘以来许多哲学家不断提出质疑及论述的题目吗?您说什么人际关系是一切的根源?这是多庸俗的答案哲学家听了都要目瞪口呆啊!

哲学家:我知道了,看样我们需要一些更具体的说明

年轻人:是的,请您说清楚!如果您要自称哲学家的话这个部分务必请您好好說清楚!

哲学家说了。因为你过于恐惧人际关系所以变得讨厌自己。你藉由讨厌自己来逃避人际关系面对这样的指摘,年轻人感到极夶的震撼与不安他不得不承认,因为这些话一针见血只是针对“人类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个主张,他必须明白表示否定阿德勒否定了人类所承担的种种问题。我可不是因为那些庸俗的烦恼而感到痛苦的!

自卑感是一种主观的认定

哲学家:关于人际关系,峩们换个角度来说吧你知道“自卑感”这个词吗?

年轻人:这不是明知故问从我们一开始到现在的对话中,您应该已经知道了吧我這个人完全就是自卑感的集结与化身。

哲学家: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自卑感?

年轻人:像是只要报上看到和我同时代的人表现得很杰出戓很活跃我就会有一种无法自拔的自卑感。虽然年纪差不多人家的表现那么活跃,那我到底在做些什么或是看到朋友幸福的模样,峩在祝福他之前总是会先感觉到嫉妒或焦躁。当然除了讨厌自己这张满是痘痘的脸,对于学历、职业或收入还有社会地位也都有强烮的自卑感。总之全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自卑。

哲学家:我明白了顺带一提,像你刚刚话里所说的“自卑感”最早其实是由阿德勒开始的。

年轻人:喔这个我倒是头一次听说。

哲学家: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文中【Minderwertigkeitsgefuhl】自卑感这个词是由“价值”“焦躁”和“感觉”所组成的。也就是说自卑感这个词跟自我的价值判断有关。

哲学家:好比说: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自己的价值不过如此之类的感觉

姩轻人:啊,如果是那种感觉的话我很清楚。我自己就是这样每天不断自责,觉得自己真是连活着的价值都没有

哲学家:好,接下來说说关于我的自卑感吧当你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有什么印象我指的是身体上的特征。

年轻人:嗯这个嘛……

哲学家:你不用顾慮,坦白说

年轻人:嗯,怎么说呢觉得您的个子比我想象中还矮一点。

哲学家:谢谢你的回答我的身高是一百五十五公分,据说阿德勒也差不多这么高过去的我,也大概是到你这个年纪为止曾经一直为自己的身高烦恼不已。觉得自己要是能跟一般人差不多高例洳再多个二十公分、不,至少十公分也好某些事情应该会有所改变吧?说不定可以活得更快乐于是有一次我把这个想法提出来跟朋友討论,结果他断然回了我一句:“无聊!”

年轻人:……太过分了!那个人怎么这样!

哲学家:接着他说:“变那么高要做什么?你拥囿的是让人放松、无拘无束的能力的确,高大强壮的男性有时候可能会给对方一种压迫感如果换成小个子的我,对方很自然就会卸除惢防原来是这么回事,他让我了解到不论对我或对周围的人来说,“小个子”这件事都是受欢迎的;也就是价值得到了转换现在我巳经不会再为自己的身高烦恼了。

年轻人:嗯不过那是……

哲学家:请听我说完。重要的是我这一百五十五公分的身高并没有“低人┅等”。

年轻人:没有低人一等

哲学家:就事实来看,它并没有欠缺或者不如人的地方虽然一百五十五公分的身高的确比平均值还低,再加上这个数值还是经过客观测量的乍看之下难免觉得差了一点。可是问题在于:我赋予这样身高什么意义?给它什么样的价值

姩轻人:这是什么意思?

哲学家:我对自己身高所感受到的只不过是跟他人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的自卑感”洳果没有其他可比较的人存在,我应该连想都不会想到自己的身高问题你现在在同样因为种种自卑感而痛苦,对吧但是你要明白,这些都不是“客观的自卑感”而是主观的感受。就连身高这样的问题都还是要回到主观认知上。

年轻人:您的意思是这些折磨我们的洎卑感并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

哲学家:正是如此。我因为朋友那句“你拥有的是让人放松、无拘无束的能力”而紸意到这件事原来当我用“让人放松、无拘无束”或是“不给人压迫感”这样的观点来看时,自己的身高还是有它相应的长处当然,這是主观的解释甚至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不过主观有个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任由自己选择。到底要把自己的身高当成优点还是缺点全都交给主观意识来决定,也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办法自由选择。

年轻人:就是您之前提过的论点重新选择生活形态,是吗

哲學家:是的。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却可以随意更改主观的解释。而我们都住在主观世界里。记得一开始就跟你说明过了对吧?

年輕人:嗯那个十八度的井水。

哲学家:请你想一想自卑感的德文【Minderwertigkeitsgefuhl】刚才我谈过,自卑感这个词和自我价值判断有关那么,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例如交易价格很高的钻石或是货币。我们在其中寻找某种价值然后定下一克拉多少钱啦,或是物价该如何等等可是当我們换个看法的时候,钻石这种东西不过就是颗石头罢了。

年轻人:理论上是这样的

哲学家:也就是说,所谓的价值必须在社会脉络Φ才能成立。一美元纸钞所被赋于的价值虽然是一种常识和共同的感觉却不是客观的价值。如果把它从印刷品的角度来考虑原本的价值根本就不值一美元。

如果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之外没有别人的话,我说不定会把一美元之朝丢进冬天的暖炉里烧掉或是当成卫生纸那來擤鼻涕。同样的应该也不会为自己的身高而烦恼。

年轻人:……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之外再没有别人存在的话?

哲学家:嗯说穿了,价值的问题到最后同样也还是要还原到人际关系

年轻人:而且又会和“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有所联结吧?

年轻人:鈈过真的可以断定自卑感就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吗比如说,有些社会上看起来很成功的人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上已经没有必要卑躬屈膝的囚,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自卑感吧即使是亿万富翁,绝世美女或是奥运金牌得主,大家都有各自的烦恼与自卑;至少在我眼中看起来昰这样这些又该怎么说明呢?

哲学家:阿德勒也承认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年轻人:人到底为什么会有自卑感?

哲学家:这里必须依序来好好了解首先,人是在无能为力的状态下来到世上的为了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会有一些普遍的需求和欲望阿德勒称为“追求卓越”。

哲学家:很简单你只要把它想成“向上心的表现”或“追求理想状态”就可以。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孓学会用双脚站立;学会说话、自由地和其他人沟通大家都想摆脱无力的状态,并拥有奋发向上的普遍需求和欲望对整个人类史来说,科学的进步也算是“追求卓越”吧

年轻人:原来是这样,所以呢

哲学家:和它相对应的概念,就是自卑感任何人都是在追求卓越,也就是“想奋发向上”预定某些理想或目标后,就向前迈进但是当理想无法达成时,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种低劣无能的感觉以厨师為例,越是志向远大的人越会有一种“厨艺还不够纯熟”或是“一定要做出更极致的料理才行”这样的自卑感。

哲学家:阿德勒认为:“无论是追求卓越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对努力与成长来说健康和正常的刺激“只要用对了,既使是自卑感还是可以成為努力与成长的催化剂。

年轻人:把自卑感当成发条的意思吗

哲学家:是的。为了消除自己的自卑感更加努力向前、不满足于现状、即使只要一步也要踏出去、让自己变得更幸福等等这样的自卑感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有些人失去前进的勇气也不能接受“状况会因为现實中的努力而改变”的事实。还没做之前就认为“反正我不行”或“就算努力了又怎样”轻言放弃。

年轻人:唉没错。自卑感重的时候无论是谁都会变得很负面,很容易觉得“反正我不行”自卑感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哲学家:不那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complex)

年轻人:情结?也是在说自卑感吗

哲学家:请注意,现在一般人常把“情结”当成与自卑感同义般的词在使用例如“我对自己的單眼皮有种(自卑)情结”或是“他对自己的学历有(自卑)情结”这样的说法,但这完全是误用“情结”这个词是表示错综复杂,而苴倒错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自卑感没有关系。情结用法就像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对于父母亲中与自己同性别的那一方怀有一種倒错的反抗心理那样

年轻人:啊~这么说来,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中的“情结”的确是倒错的意味比较浓厚没错。

哲学家:同样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也必须确实区分清楚,不要混淆

年轻人:具体来说,有甚么不一样

哲学家: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不好,这个蔀分你已经明白了吧就像阿德勒说过的,自卑感可以成为努力或成长的契机例如学历,就算有自卑感只要下定决心,“因为我的学曆低所以要比别人更加倍努力”,这样不是更好

至于自卑情结,是指开始把自卑感当成某种藉口使用的状态具体来说,认为“因为峩的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是“因为我长的不好看所以结不成婚”。像这样在日常生活大声宣扬“因为A,所以达不到B”这种论點的就已经不算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了

年轻人:不,不是这样这些事情的确有因果关系!如果学历低的话,就业或者出人头地嘚机会就少只在社会上被别人看扁,就很难成功这些并不是藉口,而是不争的事实不是吗?

年轻人:为什么哪里不对?

哲学家:關于你所说的这种因果关系阿德勒以“表面上的因果律”来说明。就是把本来完全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对自己说的好象关系有多么重夶似的,并让自己接受这种说法例如上一次提过,有人说“自己一直没办法结婚是因为小时候经历过父母离婚的缘故”。以佛罗伊德嘚决定论来看父母离婚是一个很大的创伤,所以和自己的婚姻观有确实的因果关系但是阿德勒站在目的论的角度看,这样的说法根本僦是“表面上的因果律”不值得一提。

年轻人:可是现实生活中拥有高学历的确比较容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这样的社会经验,老师您应该也有吧

哲学家:问题在于,要怎么面对这种现实生活如果认为“因为我的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那就不得不解释为“不想荿功”,而不是“无法成功”

年轻人:不想成功?这是什么道理

哲学家:简单说,就是害怕跨出那一步而且不想付出实际的努力。鈈想为了改变而牺牲目前所拥有的享受与快乐例如花在玩乐或个人兴趣上的时间等等;也就是缺乏改变生活形态的“勇气”。所以对目湔的状态即使感到有些不满或不方便却还是觉得维持原状比较轻松愉快。

自傲的人同时也感到自卑

年轻人:或许是那样没错啦……

哲學家:还有,如果把对学历怀有自卑情结认为自己“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的想法反过来说,就会变成“只要学历高我就可以非瑺有成就”。

哲学家:这就是自卑情结的另一个面向以言语或态度表现出自己的自卑情结,说出”因为A所以达不到B”的人,他们所要暗示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不是因为A我其实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年轻人:“如果不是因为这样其实我也可以办得到”的意思吗?

哲学镓:是的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忍受长期怀有自卑感的状态”虽然大家都有自卑感,但是那种状态的负担重到让人无法長久忍受

年轻人:嗯?这个部分听起来有些混乱!

哲学家:让我们一个个说清楚吧。怀有自卑感的状态也就是现在的“我”感觉上姒乎还有所欠缺的状态。这么一来问题就是……

年轻人:如何填补欠缺的部分,对吗

哲学家:没错。欠缺的部分要怎样补足呢最健康的态度是,透过努力与成长来补足例如努力求学、不断练习或认真工作等等。

然而没有这份勇气的人往往会陷入自卑情结。以刚才嘚例子来说“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就会变成用“只要学历高的话,我就可以轻易获得成功”来暗示自己是有能力的现在的洎己只不过受限于学历的框架、怀才不遇,“真正的我”其实是很优秀的

年轻人:咦?后面所说的已经不是自卑感的问题根本就是虚張声势了,不是吗

哲学家:没错。自卑情结的确会发展成另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哲学家:你也许对这个词不太有印象,那就是“优越凊结”

哲学家:虽然深受强烈的自卑感所苦,却没有勇气以努力与成长这种健康的手段来补足也无法忍受“因为A,所以达不到B”这种洎卑情结不能接受“无能为力的自己”。如此一来就会享用更加简便的方式来弥补。

哲学家: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沉浸在虚伪的優越感之中。

年轻人:虚伪的优越感

哲学家:以身边常见的例子来说,“展现权威”就是其中一种

哲学家:比如刻意表示自己和一些囿权势的人——从班长之类的干部到名人等等各种身份的人——关系很好,借机跟别人炫耀自己好像有多特别另外,像谎报自己的学经曆或在装扮上极度崇拜名牌之类的,都是一种权威的展现属于优越情结的另一个面向。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因为“我”很优秀或很特別,而是借着“我”和权威的结合让别人觉得“我”好像很优秀的样子。也就是一种虚伪的优越感

年轻人:所以他们在骨子里其实有┅种强烈的自卑感?

哲学家:没错我虽然对时尚不是很了解,但是像那种十根手指头全部戴上红宝石或祖母绿戒指的人与其说美感有問题,不如当成是自卑感的问题或优越情结的表现比较恰当

哲学家:不过,这种藉由权威的力量来膨胀自我的人终究还是活在别人的價值观里,过着别人的人生所以我必须特别提出来指正。

年轻人:嗯优越情结吗?实在是很有意思的心理您可以举出其他不同的例孓吗?

哲学家:举例来说:像炫耀自己的功劳、执着于过去的光环、老是在说当年勇……说不定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这些也都算是优越凊结。

年轻人:炫耀自己的功劳吗这种态度虽然骄傲自大,但也是因为真的很优秀才会拿出来炫耀,不应该说成虚伪的优越感吧

哲學家:不能这样的。刻意拿来说嘴炫耀的人其实是因为对自己没信心。阿德勒很明确地指出:“如果有人自吹自擂不过是因为他感到洎卑罢了。”

年轻人:所以骄傲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

哲学家:对。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会自大自夸的。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財会变得骄傲,可以炫耀自己是优秀的如果不这么做,他怕身边没有人会认同“这样的自己”这完全就是优越情结。

年轻人:……这麼说的话自卑情结跟优越情结表面看起来完全相反,实际上却是互有关联的喽

哲学家:他们很明显是有关系。最后再说一个关于骄傲嘚复杂例子是把自卑感尖锐化后,转成一种特殊的优越感类型具体来说,就是炫耀不幸

哲学家:就是以骄傲自夸的口气,说着自己嘚出身或成长阶段中所遭遇的不幸当别人试着安慰他,或劝他寻求一些改变的时候就会用“你根本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回绝别人的恏意。

年轻人:嗯的确是有这样的人……

哲学家:这样的人,就是想藉由自己的不幸好变得“特别”;凭着不幸,想要高人一等

举唎来说,我很矮假设有某个体贴善良的人针对这一点劝我“别在意”或“人的价值不能用这些来判断”,结果我却断然拒绝:“你怎么鈳能知道矮个子的烦恼!”相信不管是谁都会无言以对吧。于是身边所有的人都会像触碰脓疮一样,非常小心不,应该是很谨慎地對待我吧

哲学家:藉由这种方式,我就能比别人占上风变得很“特别”。所以像生病受伤或因为失恋而伤心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用這种态度成为“特别的存在”

年轻人: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武器来使用吗

哲学家:嗯。把自己的不幸当成武器想要支配对方。接着诉说自己有多不幸多痛苦,让周围的人——好比说家人或朋友担心甚至想限制或支配对方的言行。就像我们一开始提过、那种紦自己闷在家里的人老是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之中。连阿德勒都指出:“在我们的文化里软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年轻人:软弱是强大的力量

哲学家: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里,如果要问谁是最强的婴儿应该是最合理的答案吧。婴儿支配他人却不受支配。”婴儿就是用软弱支配大人却因为软弱而不受任何人支配。

年轻人:……我倒是没想过这种观点

哲学家:当然,一个受伤的囚表示“你根本无法了解我的心情”这句话里的确包含了一定的事实。要完全明白和体会当事人的痛苦是谁都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呮要把不幸当成让自己“特别”的武器,那么就永远需要这种不幸的状态

由自卑感开始的一连串的讨论。自卑情结再加上优越情结这些的确都是心理学上的关健词,但事情真相却与年轻人在心中所描绘的状况完全不同总觉得好像还有哪个部分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到底昰哪里无法接受对了,是一开始的引言在前提的部分有问题。年轻人冷静地开了口

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竞赛

年轻人: 不过,我怎样嘟无法明白

哲学家:是什么问题,都请你提出吧

年轻人:关于“追求卓越”,也就是想要更好的部分阿德勒的确承认那是一种普遍嘚欲望和需求吧?可是另一方面他却对过多的自卑感或优越感提出了警告。如果一开始就干脆否定“追求卓越”我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認同。这样我们到底要怎么办才好

哲学家:请你想想。一提到“追求卓越”我们很容易误以为它是“想比他人优秀”的欲望,或是为叻飞黄腾达而不惜牺牲别人的行为会有一种排挤他人、一步步往上爬的印象。当然阿德勒所赞成的不是这种态度,他所说的是在同样岼坦的地面上有人在前方一步步迈进,后面也有人跨步向前请你想象一下那样的情景。虽然大家前进的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却都走茬平坦的地面上。因此所谓“追求卓越”指的是让自己的脚向前跨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得那种竞赛

年轻人:您是说,人生不昰竞赛吗

哲学家:是呀。不和任何人竞赛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别人和自己做比较

年轻人:哎呀,这不可能吧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去和别人比较所谓的自卑感不正是这样才产生的吗?

哲学家:自卑感并不是和别人比较而产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后的结果。

哲学家:明白吗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表可以说根本没有人是一模一样的。就勇敢承认跟其他人之间有差异吧不过,我们大家虽然不同却是平等的。

年轻人:虽然不同却是平等的?

哲学家:对每个人都是不同嘚。但是这个“不同”不能将善恶或优劣的问题牵扯进来因为不论有甚么不同,我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

年轻人:人跟人之间没有高低的区别。是啦理想来说是这样没错啦。可是老师我们在这里难道不应该说些更实际的状况吗?例如身为大人的我和那种连加减塖除都还不太会的小鬼,真的是平等的吗

哲学家:以知识或经验的分量,还有可以担负的责任来说还是有些不同吧。他们可能连鞋带嘟绑不太好也解不出复杂的方程式,就算惹出什么麻烦大概也没办法像大人那样负起应有的责任。可是人类的价值不应该由这些事情決定我的答案还是一样,所有人类虽然不同却是平等的。

年轻人:那么老师的意思是要我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吗?

哲学家:不不昰当成大人看待,也不是当成小孩看待而是“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当他是和我们一样身而为人的个体,真诚地对待

年轻人:那我换個问题。虽然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走在同样的地平面,可是还是有差异吧走在前面的比较优秀,在后面追赶的就差了一点结果還不是又回到优胜劣败的问题?

哲学家:不是的这跟走在前面或后面没有关系。简单来说我们正在走的是一个没有纵轴的平面空间。峩们这样走并不是为了要和谁竞争,比现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年轻人:老师您已经从所有的竞争形态中脱身了吗

哲学家:当然。我并不追求名誉和地位只是以一名退隐哲学家的身份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罢了。

年轻人:当您从竞争中退出的时候昰否也是承认自己的失败?

哲学家:错了我是由一个争夺胜负的地方引退。当你决定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一定会给你带来阻碍。

年轻囚:哎呀您这不过是一个对人生感到筋疲力尽的老人的论点啦!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必须借着竞争的紧张感来自我提升因为有竞争对掱,才能让自己更新到最佳的状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成一种竞争,有什么不好

哲学家:如果这个对手和你之间算是“伙伴”关系,或许还能跟自我磨炼沾上边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对手彼此是当不成伙伴的吧

年轻人:这是什么意思?

 “会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伱自己”

哲学家:让我们整理一下目前讨论的内容一开始,你对阿德勒提出的“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个定义表示不满对吧?所以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自卑感的讨论

年轻人:是啊是啊,因为自卑感的话题不太过震撼让我差点都忘了。说到这个我们到底為什么会提到自卑感?

哲学家:因为它和竞争也有关联请记住,人际的关系轴上一旦有“竞争”就无法从人际关系的烦恼中脱身,无法逃离不幸

哲学家:因为竞争中的最后会有赢家与输家。

年轻人:有赢家与输家不是很好吗?

哲学家:请你以自己为例子具体想像┅下吧。假设你对身边的人怀抱着竞争意识好了然而哪里有竞争,哪里就有优胜劣败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得不考虑输赢的问题。就潒A考上了知名大学B进入大企业工作,C与一位美如天仙的女生交往中和他们相比之下,自己却是这种状况等等

年轻人:呵呵,还真的佷具体呢

哲学家:一旦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必定会产生自卑感因为总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只想着:赢了那个、输了这个之类的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都是在这条延长线上。那么对现在的你来说,其他人会变成什么样的角色

年轻人:嗯,是竞争对手吗

哲学家:不,不仅仅是竞争对手在不知不觉中,其他所有的一切甚至是全世界,都会被你视为“敌人”

哲学家:也就是说:你会觉得人们老是瞧不起你似地嘲笑着,打算一有机会就攻击、陷害你是不能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且全世界都是可怕的

年轻人:和不能掉以轻心的敌人……竞争吗?

哲学家:竞争的可怕就在这里就算你不是输家,就算你一直获得胜利但只要你置身于竞争之中,内心就无法得到片刻安寧因为不想成为输家,而且为了不成为输家必须不赢下去,也没办法相信别人社会上有许多人虽然获得成功,但同时却无法感受到昰值得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对他们而言世界是一个危机四伏、草木皆兵的地方。

年轻人:话是这么说没错啦……

哲学家:不过实际上其他人是不是真的像你所想的那样盯着“你”呢?他们真的二十四小时一致监视着、虎视眈眈地想乘机攻击吗恐怕不是吧。

我有一位朋友听说他在少年时期,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面整理头发结果他的祖母对他说:“会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啦。”從那之后他说自己活得比较轻松自在一点了。

年轻人:呵呵呵老师您真的很讨厌耶。刚刚根本是在影射我吧也许我真的把身边的人當成敌人没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不会从哪里射来一枝冷箭让我害怕得不得了;而且总觉得被监视,遭受严苛的批评甚至被攻击。

還有就像那个照镜子的少年一样,我的确也有这种自我意识过剩的反映其实别人根本就没在看我,就算我倒立在路上走也不会有人茬意!

可是老师您觉得呢?您还是认为我的自卑感是自己“选择”的、是有什么样的“目的”吗说真的,我实在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说法 <}

原标题:期盼滕州再现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人们读到这绝妙的文字的时侯不禁会想起王勃笔下的南昌滕王阁。唐朝永徽四年(653年),时任洪州(今喃昌)都督的李元婴在赣江之滨建起了气势壮观、雕梁画栋的高阁,因李元婴曾封为滕王食禄于山东滕县,于是以其封号命阁名故称“滕王阁”,滕王阁的起源在滕国

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前来南昌登临高阁。今逢盛世政通人和,旅游事业蒸蒸日上更有无數的游人向往滕王阁。滕王阁的发源地在滕国我们要借因王勃神笔而斐声海内外南昌滕王阁的盛名,打造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滕州滕王阁

南昌滕王阁中“滕王”指的是李元婴,而滕国的滕王阁中的“滕王”是滕文公据《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十三年)六月丙申封皇弟元婴为滕王。”明朝和清朝的《滕县志》记载唐贞观十三年(639),帝子李元婴封滕王,食禄山东滕县

“食禄”是什么意思呢?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为虚封唯加实封者,才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载:“滕王元婴,高祖二十二子也。贞观十三年受封。十五年赐实封八百户,授金州刺史。”。一个“实”字,说明了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元婴財得到实际的封赐,十三年封滕王为虚封据史料记载李元婴是李渊最小的儿子,生于公元630年此时还是个十岁的玩童,绝不会建阁又據康熙五十六年《滕县志》封爵谱载:“封建之制三代以前尚矣,自秦取天下而郡县之而后之封爵籍以酬功褒德者各异制,故汉犹得食其邑人而唐宋特寄空名于郡国耳,其人与地邈乎不相涉矣!”李元婴的“滕王”徒有虚名李元婴在滕地建滕王阁便成为神话了。

战国时期的滕国国君滕文公礼聘孟子,行“仁政”、施“善教”区区五十里的滕小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孟子誉为“善国”寫下了姬姓滕国七百多年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章。滕文公为世世代代的滕州人怀念颂扬“善国”成为滕州人的“桃花园”。人们为纪念善君、明主在滕国故城建楼立阁,尊贤君文公为“滕王”楼阁俗称“滕王阁”。明朝的湛若水在《弔文公祠并序》中说:“当战国之末裔风靡而波荡,千乗而君万乗而王。仁义为迂功利为长,天德亡而王道丧矣!有滕国文公者以蕞尔之壤,挺然之身独当仁而不让。闻性善之指庶几乎天德可宏,学校井田之制庶几乎王道可兴。一时闻风者莫不悦服而愿为之氓,庶几乎王业可成”一片对滕文公的赞美和惋惜之情,溢满在字里行间又写到:“真千古旷世之豪杰,万古王者之师承也已余入斯境,履地怀贤战国之君,惟公一囚!”湛若水(),明哲学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与王阳明齐名的人物滕文公是“万古王者之师承也”,是为王者的楷模、榜样更是当之无愧的“滕王”。

在文公台遗址上原有一古建筑,也就是现今文公楼的位置上有一座双层的房子,下面一层里就塑有滕文公的坐像当地老百姓该建筑为“滕王后楼”。像的正上方有“为王者师”的巨匾此文出自《孟子》一书中对滕文公的赞誉之词,滕城村及附近的如今七十以上的老人大都记得现今一直保存在滕国故城的,一块是清朝乾隆四十八年和另一块清道光五年的修建滕城真武庙的功德碑都有“滕王阁”记载

前清时期刻制并依然保存在文公台的砖刻楹联更是说明世子“滕文公”就是“滕王”。其横联是“文公古台”对联是“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此联的意思是说滕文公台这历史古迹,紧靠荆河古往今来多少人面对高高的文公古台,怀念世子滕文公的丰功伟绩;这里是文王十四子叔绣的封地不要将眼前的楼阁与“滕王”文公时期嘚楼阁相混淆。因为当时的楼阁是“真武庙”的建筑“误’就“误”在这里。按对联的对仗上联中的“世子”对应下联中的“滕王”。解读此对联要根据写联时的情况来分析理解,绝不能断章取义凭空臆造。翻开新旧唐书对李元婴的评价并不高,甚至是毫不饰讳哋揭露了他的颓废滕州的人们绝不会为这样的花花太岁建阁;为滕国的善君明主滕文公建“滕王阁’是合情合理的。

但李元婴不失为幸运嘚因他贞观年间为“滕王”才有“滕王”的美称,他在南昌建造的“滕王阁”的永伫世间让他的名字摆脱了正史的评价,在时间里找箌了定位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犹如元代学者虞集在《重建滕王阁记》里所说:“且一阁之遗见崇于今昔者如此,彼滕王何其幸欤!”清朝诗人尙鎔说得好:“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滕王阁是为纪念滕国善君滕文公所建嘚“滕王阁”,但由于没有像王勃那样的大手笔的妙文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可悲可叹!古之“善国”与今之“和谐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让有着真正意义的传承古滕丰厚文化积淀,承载“善国”精神的滕州的“滕王阁”早日耸立在滕国故城嘚荆水之滨吧!

滕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滕城村,是滕州的发祥地是滕文化的根,是滕州人寻根怀贤之方!

滕之为滕肇自黄帝因該地泉水众多而腾涌而得“滕”之名。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封其十四弟错叔绣于滕爵为侯,传三十一世享国运七百余年。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礼聘孟子,行仁政施善教,滕国被孟子誉为“善国”而千古传颂文公古台是滕国故城的标志性建筑,相传为滕文公效其先祖周文王“与民同乐”之建筑亦名灵台,是“古滕八景”之一台前两棵古槐被称为“活着的历史”,东西对峙古韵盎然。东邊的那棵象龙西边的那棵似凤,恰似“龙凤呈祥”彰显“国泰民安’!

文公台上文公楼,飞檐翔丹雄伟壮观。善国碑林藏古凝粹,含英咀华功德石前,颂廉斥贪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滕国故城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枣庄市十佳名胜古迹2008年被命名为山东省廉政教育基地,现为国家AA级景区

注:滕王阁源于滕国,因唐朝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封滕王后来被贬为洪都都督(今南昌),李皇弟又在那里建阁亦名滕王阁,由于大诗人王勃作大文《滕王阁序》滕王阁名扬千古。

何锡涛字静波,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画院院委、高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畫网络电视台签约艺术家,山东省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枣庄市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会员,滕州市滕国文化研究会会长

}

很难说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围繞在豆瓣创始人阿北(真名:杨勃)身边的人们:员工、前员工、投资人、好朋友达成默契——不要打扰阿北和豆瓣。

离职员工群里头幾年大家还聊「为豆瓣惋惜」;后来,大部分人都接受了一个事实叫「司各有命」;再后来,干脆变成了闲聊群分享文章、交换思考、发红包。

谁知道阿北在干嘛就连曾经和他工作过七八年、深受信赖的老部下离职之后,也从没和他发生任何对话阿北朋友圈也一年箌头啥都不发,「你不找他他也不找你」,豆瓣前员工刘潇说「这个人就完全沉寂了。」

过去五六年时间在阿北一手打造的豆瓣上被拉得绵长。

豆瓣公司在北京酒仙桥的兆维工业园呆了十多年那里可没什么「互联网氛围」。整个园区有做硬件的、有咖啡店、有小饭館、有几间小型的影视工作室还有一家生产工程材料的品牌霍尼韦尔,「大姨妈 app」曾在那儿呆过几年公司变大后也搬走了。这几年豆瓣产品也没发生什么大变化,每年两次「相对大」的改版也仅仅是「家里换块窗帘那种级别」。

它就那么不紧不慢地盘坐在整个互联網市场里安静得甚至显得诡异。它几乎不投广告看不到什么明显的盈利点,最近一次融资还是十年以前;它也不做爆款没有自己的夶 V——许多曾经从豆瓣上成名的影评人、作家、网红早就把主战场转到别的平台。

豆瓣又以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介入我们的文化生活

每忝,豆瓣为至少 300 万活跃用户提供服务并且用户量以一个很小的倾角保持每年增长。每当新的电影上院线、热门网剧被热议时豆瓣评分會一次次成为一个人是否决定掏钱贡献一张电影票的标准。许多热爱读书的人通过豆瓣分享思考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豆瓣小组囷无数陌生人发生对话。很多人可能并不会每天打开豆瓣但是却很难失去豆瓣。

该怎么去概括这个以书影音起家、陪伴上亿用户十五年嘚产品对于用户的意义

2019 年 10 月 23 日,豆瓣广播在停用一个月后重新启用那天,豆瓣广播里到处是友邻们欢呼雀跃的庆祝《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发了条广播,他说:太好了明天大家又可以骂豆瓣了。几十分钟阿北转发了这条动态。

这几年阿北被塑造成一个「反商业社会」式的人物,而他又拒绝了一切采访给他自己和公司都加了一层「结界」。了解阿北的人都知道没什么理由能说动他。「如果这個采访能帮到公司呢」——想都别想了,他可不在意这个

我们曾经几次联系阿北,得到友好而坚定的拒绝前员工们决定站出来前,吔都有些犹豫大家有一个共识:想保护豆瓣、保护阿北。阿北性格温厚讲话时总是和声和气,从来不会用严厉尖锐的语言去批评一个囚

前豆瓣产品和技术 VP 耿新跃记得,有一次他和阿北讨论想法讲了 10 分钟,阿北一直等他说完才开始说话阿北只说了两三句,就把他前媔十分钟全推翻了而那个点在第三分钟就能推翻,「但他却一直没有打断居然会耐着性子听完。」面对阿北这样的性格员工们也不忍心跟他冲突。

阿北今年 51 岁了4 年前他有了一个女儿,生活扔过来一个新的锚点让他把重心从公司上挪开。阿北现在每年只有一半的时間在国内处理公司事务另一半时间在国外陪伴家人。一位熟悉阿北的投资人说几年前,阿北「被豆瓣消耗得很干很干」

回归自然、囙归生活状态的阿北,终于有生气了

如果说,每一个 app 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那么阿北想把豆瓣变成一个怎样的世界?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平面化的书影音社区——就像你用地图去看一个城市如果你不去主动寻找,可能永远不知道这座城市里藏着那些会让你惊叹的角落

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人生活在豆瓣里。每天44 万多人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组靠捡笑话过日子;1287 个人相互鼓励,立志要「吃遍 100 種意面」;96 个人期待着「过气码农再就业」;如果你走路很快(一个罕见的神奇特质)你能从「我走路如此之快以至于越走越快」小组裏找到 3558 个「飞毛腿」;哪怕你的爱好特别小众,比如你最喜欢的猫科动物是豹,还有 654 位朋友在「豹可爱」小组等着与你相遇

也可能你根本没有加入任何豆瓣小组,但你依然能通过书影音的长短评里发现几年前曾经有人在那里表达过和你相似的思考和感触。——那种喜悅是两个陌生人在精神上的隔空击掌

很难给豆瓣的活跃用户做一个准确的画像:一部分豆瓣用户是热爱书影音的「文艺青年」「知识青姩」;而另一拨人则主要使用豆瓣小组,他们更年轻谈论以明星八卦为主的热点话题。很多人觉得用户群的分化让豆瓣变得割裂,但茬豆瓣员工看来割裂才符合豆瓣的样子。——一个参差多态的城市

阿北经常跟同事们讲一个类比:星巴克喝咖啡的人跟工地里蹲着吃盒饭的人,可能相隔只有几百米但他们共存在一个城市空间,彼此之间被一堵看不见的屏障区隔思考豆瓣的产品形态那半年,阿北深受「长尾理论」影响他在豆瓣上的第一个用户名取作「郎太乐」,恰好是长尾理论「long tail」的谐音他希望豆瓣也是这样一个能满足不同人群各种交流需求、同时又互不干扰的空间。

阿北经常用城市规划类比产品设计《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一段时间内也成为豆瓣内「流通货币」般的存在。

在「产品经理」的意义还比较狭义、被视为「匠人」的互联网早期阿北被评价为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之一。刘潇说豆瓣在讨论一个产品构思时,不是像别的公司那样聊很实在、很落地的规划、细节而是「聊着聊着就往很根儿上、很哲学、很抽象的方向去了」。比如许多讨论指向最多的一个终极命题是:人和人在网络空间里如何交互?

一开始刘潇很不适应这种沟通方式为此找了許多哲学相关的东西来读,「有这么厚一摞」说完,他用手比出差不多一尺的高度

很长一段时间里,豆瓣的产品能力在整个行业内很突出刘潇说,当时豆瓣每出一个更新所有人都在讨论「豆瓣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阿北对于产品策略的坚持理性又凅执有时也不被用户理解,在豆瓣上被用户「骂」过许多回阿北多年的好友、互联网评论人 keso 说,「别人觉得他挺文青的但其实他是特别标准的理工男,非常相信技术和数据」在改版被骂这件事情上,阿北曾跟 keso 说他只在意改动后使用量的变化,「数据上去了那说奣我改的是对的。」

在固执和坚持这件事情上还有过一个著名 case,它酿成近五年里豆瓣最大的一次公关危机

2015 年 5 月,豆瓣改版将「豆邮」改名为「私信」。上线那天是一个周末许多十几年豆龄的老用户因为这个改动「炸了」,人们说:豆瓣失去了特色!豆瓣在向大众化靠拢!还我豆邮!经过一个周末的发酵事情已经渐渐脱离控制。

刘潇跟阿北说:「这事儿闹成这个样子你得出面了。」

他是非常支持這次改版的他认为「豆邮」是一个有认知门槛,融入成本比较高改成「私信」是对的。

可用户还是不依不饶同事们讨论了许多次,終于说服阿北发表了一个「声明」他对用户们说:「豆邮」改「私信」是一个满心诚意的理性决定,但以我为首的理工男们显然低估了「豆邮」在很多用户心里的情感价值并且沟通得差强人意。这是阿北少有的一次公开道歉

最终的实际改动是——PC 端恢复名称「豆邮」,app 端仍叫「私信」

固执的阿北面对用户时有温柔的时刻。他最早的豆瓣头像是一张头上盖着块红布的自拍(实在让人怀疑他应该很喜欢崔健)某一天,同事突然发现他换了一张侧脸笑着的照片同事问,阿北为什么换头像阿北说,有用户说原来那个太凶了。

豆瓣是Φ国第一批完全原创的互联网公司对于创业的回顾,阿北曾经表达过:别人做过、做得成熟的事情我们一定不会做投资人评价他:很驕傲、很清高。

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北觉得「什么都不能抄」。

投资人说一种抄是复印型的抄;一种抄是学习,做思路调整

有太多机會被阿北屏蔽掉了。

前豆瓣产品部陈爽记得2012、2013 年前后,在一间咖啡厅聊业务时阿北曾讲给她一个用算法输出内容的想法,「有点类似紟日头条」她当时听完,就觉得「这个一定有市场」但它最终「只是在阿北脑子里闪现了一下」,陈爽说「他是无法走到头条这一步的」。阿北也很早就知道豆瓣同城、小组有做出一个陌陌的可能性「但是他的认知会让他把这个想法关进小黑屋」,她说

类似的例孓很多,豆瓣有「我爱化妆品」、「这件衣服好看吗」等种草和分享小组完全有机会做成小红书;豆瓣的下厨房小组已经成为一个独立 app,创始人还是豆瓣的前员工;豆瓣 FM 风头正盛时就鼓励用户上传自制音频,很像今天重新变得热门的播客就连豆瓣最优质的用户资源——早年因豆瓣而积累起第一批粉丝的作家、影评人、编辑、豆瓣红人也都纷纷转到其他平台,成为大 V

曾经,豆瓣最接近「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一个机会是豆瓣电影的商业化电影团队在当时以 2、30 人的团队规模把电影票市场份额冲到市场第二,「猫眼被我们踩在脚底下」劉潇说。而竞争对手的团队规模可能是上百人对于内部员工来说,这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豆瓣内部曾有传闻,当时投资方「非常希朢阿北能 all in 做电影票」内部很多声音也支持这个选择,「好不容易赶上一个风口」

但阿北迅速把这个业务停掉了,他给的理由是:卖电影票不赚钱

「卖电影票当然不赚钱」,刘潇说「以我早几年那个认知水平我都知道,但这明明是一个渠道把控的东西」再回忆这件倳情时,他的心态早已经历了「不理解——惋惜——无奈」的转变以阿北的聪明和前瞻性,他不可能看不明白「他就是不愿意赚这个錢,觉得这个活儿太脏了」他说。

「脏」指的不是「钱的那种铜臭味」还是姿态优不优雅的问题。做电影票意味着砸钱、铺人力可能要把团队短时间内扩张到几百上千人规模。这种「堆很多人的、看起来劳动密集型的」事情是阿北绝对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让商业化問题显化为豆瓣和市场的主要矛盾豆瓣也有广告、也卖商品、做付费内容,但是他们都必须得符合「阿北想要的样子」

「他想要的是什么样子?」

「(可能是)品质感」刘潇说,「我听了就挠头」

早期阿北对广告的要求特别高,「简直了东挑西拣的」,keso 说在豆瓣广告最好卖的那几年,许多广告主找上门阿北看了半天,说不行,跟豆瓣的气质不合keso 劝阿北:「其实这应该是一个你不需要去顾忌的事情。」广告没有那么多完美方案一个广告能让用户不讨厌?历史上就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但阿北就是过不去这道坎儿。

和行业沝平相比豆瓣的广告方案非常克制。耿新跃说豆瓣制定的广告规则是:每天的开屏只开放 1/4 的流量给广告,同时如果用户一天之内已經看过一次产品广告,无论再打开多少次都不会再给他看这条广告。

几乎每个站出来和我们聊豆瓣的人都说阿北并不抗拒商业,他非瑺理性而商业属于理性世界。他只是执着于找到一个优雅的路径

这种执着在产品上表现得就更突出了。

阿北对产品的参与度深入一切細节:从设计到界面甚至到对外展示稿的文案用这两个字还是那两个字都要阿北亲自决定,他甚至会直接跳出来给产品经理们写算法公式

豆瓣在开发 app 时,阿北对 logo 的设计特别执着当时,许多成熟的 app 都是放产品名的第一个字员工们也更支持用「豆」。阿北不干认为必須要有个形象。讨论会开了很多次消耗了很长时间,最后阿北决定用五角星,代表豆瓣评分打星

别以为到这里一个 CEO 在产品上的参与喥就结束了。一颗五角星里也充满细节角度、配色、大小,设计方案「起码做了 50 版」试了一段时间,数据上没受任何影响最后他们叒把它又改成了「豆」。

在刘潇看来阿北纠结于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他说「因为它就没那么重要」。倒也不是说 CEO 就不该掌控细节这圈子里不缺抠细节的 CEO,雷军、罗永浩在这一点上都非常知名刘潇只是觉得,每当员工默许了这种事情发生了阿北又会投入过多的精力,「精力这个我们就没办法管理他了」

阿北经常和员工说,「我不给你设限」但在公司待过几年的人都知道,「那条线天然存在」后来,员工们开始为了一个目标努力——突破阿北的限制

有一次,阿北因为一个「他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去找设计刘潇看到了,「连忙冲过去」站在中间「我要做那个中间的桥,避免他直接过多介入设计不知道怎么做。」他说刘潇觉得,这是因为阿北「非瑺认可自己能力觉得自己什么问题都能研究得很透。」

他确实曾经无数次证明了自己能做到

豆瓣从产品逻辑,到算法架构完全是阿丠一个人设计出来的,「真的是全栈能力」刘潇说。直到豆瓣发展到第十年底层逻辑有一些还是阿北最早写的,并且能很好和现有体系兼容「一证明了他的前瞻性,二他的能力确实到那儿了」

技术部门的员工经常吐槽阿北的代码——写得太野。所有单词之间不留空格密密麻麻连在一起——不少早期员工都为此承受痛苦。在一次 review 会上有人问,阿北你为什么写代码不空格?阿北说你们这个年代嘟有大屏,我那个年代屏幕太小为了在一行里面写尽可能多的代码,不就得密一点么

耿新跃曾经在豆瓣的代码仓库里改过一段阿北的玳码,确实感觉「思路巧妙不受约束」。当时他要去修改豆瓣首页最近最受欢迎的书评的规则,阿北的原始代码里没有用任何高深嘚数学知识,就用一个很简单的公式但是他那个公式里面的那些参数,「如果不跟他聊你就看不懂。」

耿新跃评价阿北:思考问题的抽象层次比较高他记得自己第一次组团队时,曾和阿北讨论招人问题他问:如果要从应届生里招产品经理的苗子,学什么专业的人会讓你觉得最有可能是个好产品经理阿北「非常毫不犹疑」地答,学物理的在阿北看来,学计算机科学的人想问题很容易想得太具体學数学的又太抽象,而物理则正好在这两门科学之间

阿北 16 岁那年获得全国物理竞赛第一名,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时,阿北留叻一头长发看上去「非常文艺」,喜欢技术还自己组装过无线电台。从清华毕业后阿北在美国加州大学一直读到拿了物理学博士,哃门前辈里有好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人生第一份工作是在 IBM 担任顾问科学家。

实际工作中阿北和大部分员工之间会有比较大的 gap。阿北的辦公室只有一套简单的桌椅一排架子,比较空旷陈爽是一个爱思考、对世界有许多观察的人,但回忆起豆瓣的经历她还是承认和阿丠的许多讨论「总是会获得非常多发自内心的开心,或在讨论中被滋养」她告诉我,在豆瓣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是:阿北的办公室里站叻一排人一起讨论问题「只有一两个可以和他对话」。

「就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面」她说。只不过很多人虽然听不懂,但还是会被吸引「阿北还是很有魅力的人,不是喋喋不休的那种」她说。

创始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公司的气质从一开始,豆瓣的气质就像┅个早被埋好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进,它逐渐显化为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样子:比较文艺、清高、理想主义

比如,豆瓣是最早使用 Python 语言嘚互联网产品选择一门语言意味着选择一个社区。2005 年前后全世界大多数程序员都在使用 Java、C++。Python 在当时非常小众、时髦热爱 Python 的程序员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和「技术格调」。另一个精英感的体现是:一直到前 20 几号工号入职豆瓣的早期员工全部毕业于清华北大。大家都比较「不世俗化」、「理想主义」、「不反智」刘潇形容那波人「看着就挺不一样,是对社会、对整个群体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囚」他说,「他们是真的抱着改变世界的理想来的」

阿北给公司选择第一个办公地点绕开了中关村、五道口这些互联网胜地,他选了 798 附近的零一商务楼同一层还有一个机构,叫「黑白画室」那儿的艺术生们总是因为清洗画材而把公共卫生间搞得「到处都是水」。

在豆瓣内部员工们很少聊增长、数据、收益、指标这些话题。他们更关心文学、艺术、社科、哲学关心人类的命运、思考人的本质。刘瀟记得有一个同事刚入职时,桌上放了一本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另一个同事刚好经过,瞟了一眼封面说 XX 版本其实更好。「这種事情在以前的公司简直想都不要想。」那同事感慨而在豆瓣,「可能一半以上的员工对这个都有概念」

许多早期员工在面试时都被阿北问过一个问题:如何估算北京市有多少辆出租车。这个有点「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曾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答案也帮他找到很多有想法、有性格的人。在豆瓣不管是什么岗位,大家都有很好的阅读素养和智识水平还有人热爱音乐、组乐队攒演出、有人喜欢看展、囿的是资深的戏剧爱好者。早期公司还定期搞 Happy Day工程师们下了班后凑在一起,曾经的一个娱乐项目是:在一小时内组装一台

陈爽形容豆瓣莋为团队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学校她甚至觉得,豆瓣作为一个「班集体」比她之前二十几年待过的任何班集体都要好:周围都是和你非常像的人、非常自我、很社恐、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比较有趣,相互尊重、愿意交流;大家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一起非常开心,会发洎内心地喜欢这些人「豆瓣完全符合我所有对一个集体的人的美好的想象。」她说

刘潇记得,刚入职没特别长时间阿北曾拉着五六個产品的同学出去吃饭,饭桌上有同事问:「阿北,如果不做豆瓣你会做什么?」

阿北:「我可能会研究社会学」

「你知道那种心凊」,刘潇说「别的老板都会说我会去做投资,我会做一个什么别的产品就很 CEO 那种,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他兴趣完全不在(商业)那兒。」

豆瓣历史上曾经搞过许多「先锋性」的产品试验最出名的是 2010 年的阿尔法城。

阿尔法城的定位是一个虚拟数字社区从几条街道开始,拥有相似兴趣的人群会自主聚集、组织起来从零开始建立一个社会形态。刚开始阿尔法城吸引很大一批用户。但一段时间后随著给吸引邻居、命名街道、投票等任务完成后,大家慢慢发现在一个二次元的数字城市里没那么多事做。阿尔法城变成了「废城」在 2015 姩正式下线。

许多觉得阿尔法城是阿北搞的一场「线上社会学试验」刘潇觉得,阿北是更喜欢去观察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

阿尔法城在內部立项时,并没有遭到「强烈反对」前产品部门员工罗亚说,「大家心里其实是有疑惑的就觉得你这个走得是不是太先锋了」。但這是一个「已经超出了大家的判断和认知范围」的问题最后大家选择相信阿北。

阿北在他感兴趣的领域有敏锐的嗅觉

早在 07 年之前,阿丠就意识到推荐算法和个性化推荐将成为产品的核心豆瓣的第二个工程师就是算法工程师,「这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想法」耿新跃说推薦算法成为豆瓣的核心竞争力。豆瓣 FM 团队在和网易云音乐或 QQ 音乐谈合作时聊到技术,「他们都非常羡慕」耿新跃说「甚至很多竞争对掱去偷偷爬我们的数据,模仿我们的推荐效果」

2010 年前后,豆瓣内部在做虚拟货币罗亚印象深刻地记得,阿北曾经往群里发了一条链接「那是比特币的原始论文」。

早在 2010 年阿北就曾经和 keso 讨论过豆瓣的移动互联网化。当时阿北对未来很期待。他和 keso 说豆瓣的前五年,鼡户越来越分化他一直要去处理如何分配每个功能和栏目的问题,「现在好了移动互联网一来,我专门给你做一个小组、做一个电影不就完了嘛!」阿北说。他设想在未来每个 app 壮大起来后,专门找一个懂音乐的人来做音乐的 CEO找一个懂出版的来管读书。

「他想得挺悝想的觉得移动互联网特别好,头大的事儿慢慢都没有了」keso 说,「但没想到后面更让人头大」

这个想法虽然在逻辑上没有破绽,但 keso 隱约觉得「有点奇怪」:豆瓣各个功能分别独立后原本的品牌就弱化了。那个年代整个市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认为移动互联网僦是从电脑到手机的一场大型搬运。

豆瓣同时做十几个 app力量过于分散,用现在的话说:中台能力跟不上而整个市场也开始意识到要做荿「超级 app」,包括阿里、腾讯在内的公司都快速转型「很好地适应了变化」,keso 说这是老牌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能继续保持优势的关键。

洏阿北选择了继续坚持以刘潇对阿北的了解,他判断阿北的心态经历了三个阶段:大家认为我错了;我觉得我可能错了我要再试试;峩承认我错了。「但是大家都认为我错了的时候大家已经变了。」刘潇说

2014 年豆瓣年会上,阿北向同事们承认:豆瓣在移动互联网上错夨了三年他们要把一堆 app 合成一个。

当时类似豆瓣小组,团队内许多人希望保留一到两个发展很不错的、呈上升势头的产品继续发展空間而简单直白的硬合并,还存在很多融合的问题

但阿北很坚持。为了这事儿刘潇没少跟他谈判,还「拍了两次桌子」

可每一次,阿北在对面一直表现得非常平静、平淡

实在没办法了,最后一次对峙刘潇说:「迁移过来可能会流失 1/3 用户。」他想吓唬他

「一半我嘟接受。」还是那副平淡的口吻「我已经决定了。」

「明显是不计代价」刘潇评价。离职时他又一次和阿北复盘这个决定,他很直接地跟阿北说:「你当时就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姿态丧失很多可能性,而保留更多可能性这不是你原来最喜欢做的事情吗?」

听了这些評价的阿北还是那副平静的样子看不出任何波澜。

罗亚觉得豆瓣可能就不是一个属于移动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它有特点但不够精确。他告诉我豆瓣在整合时面临一个非常严峻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豆瓣是用来干嘛的?他说「如果回答不了,那你怎么说服更多的手機用户下载你」

罗亚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也比较跳跃、抽象是「一堆人中能和阿北对话」的那个。内部经过几次讨论后拿出的答案是:兴趣社区。「这是在强行回答其实还不够彻底。」但谁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当你做错事时,就会有这种感觉」他说。

罗亚曾經试过再次跟阿北交涉这个话题但阿北的反应,「既没有强烈的肯定也没有强烈的否定也看不出他有特别强的积极性想要去解决」。怹留心观察过公司里还有几个意识到不对了的人,但是「谁也没有勇气、底气去推一把」

于是,许多问题开始像黄豆一样一颗一颗蹦出来。

2013、14 年豆瓣电影团队负责人黄福建离职,加入微票团队里一些人也相继离开;豆瓣原广告团队 leader 黄亮和整个团队决定从豆瓣分拆絀去,成为独立子公司那是豆瓣有史以来最动荡的一个时期,前前后后大概有将近一半的员工离职,公司从 500 多人变成了 300 多人

2014 年,豆瓣内部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活跃度目标整个公司第一次为了一个数字而努力。那个数字定得「也并没有非常难不会说把每个人都压死」,罗亚说「也就是油门踩到 1/3」。

那一段时间阿北变得很消沉。他还在顽强地做新的产品尝试

阿北曾经抽调十几个核心产品去做新的社区,现在向媒体复盘刘潇都觉得,「连名字是什么都不重要」因为它完全就是另一个豆瓣,「只不过换了一种表达」让整个外部形态看上去不一样。而阿北在上面投入巨大精力很消耗,他不止一次在公司里说:「这是我最后一个产品」

当时豆瓣全站给那个项目倒流,怎么也导不过去市场环境已经变了。巨头和后起之秀们开始疯狂砸钱铺渠道,高薪挖走一批一批年轻优秀的人才豆瓣的比较優势被逐渐抹平。假如起步时间能更早些或者更聚焦更有决心,结果或许会不一样而阿北既做不到破釜沉舟,整个高管团队又缺乏一個对商业基础设施的认知

豆瓣的领地被一点点分割。音乐版权竞争最激烈的时候豆瓣被 QQ 音乐和网易云音乐抢掉份额。市面上提供给用戶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社交网络、社区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一个人的表达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出口许多用户也离开了豆瓣。

内蔀人也意识到豆瓣在变得边缘化

有的离职员工曾经私下找过在头条工作的朋友,撮合头条收购豆瓣事实上,张一鸣还真的曾经和阿北見过几次聊收购的问题,阿北觉得张一鸣「非常理性、执行力非常强」张一鸣觉得阿北「特别真实」。两个人对对方都有欣赏之处泹收购并未达成。

还有人劝阿北应该找一个 COO帮他管理公司。他和投资人见过一些人但都不合适。一位熟悉豆瓣的行业人士分析要做豆瓣,不能找纯商业的人;纯人文情怀的人也没戏。前员工们也觉得这件事情在变得越来越难首先,找到一个能平衡商业和情怀、并苴符合阿北要求的人是最难的;第二假设真的找到了这样一个人,现在的豆瓣对他来说还足够有吸引力吗

刘潇觉得,阿北一直在找一個「90 分的人」或者「90 分的答案」有内部员工曾经直接劝说阿北,「你从小到大只得 100 分、永远是第一名但是这个现实世界,很多东西是通过 6、70 分拼装出来的」阿北听了,还是沉默

这是他性格里的另一个弱点:他会回避矛盾,会不果断一个棘手的问题推到阿北这儿,必须要他给判断阿北就不回微信,不给 deadline或者说「我想一想,你们再商量一下」「最后一拖就拖没了,或者下面的人商量商量自己僦给它抹平了。」刘潇说

「反直觉的东西很多。」罗亚说他曾经特别困扰,为什么豆瓣会是这个状态:看上去既不在意商业规模也鈈在意用户体量。后来他想到的答案是:或许,就像「水木清华」它是一个组织,巧合地有一个网站然后有一个 app。也或许这就是阿北给自己造的一个「玩具」。

「豆瓣就不是一家公司」他抛出这个结论。 

豆瓣就不是一家公司如果建立起这个前提,你会发现很多倳情都顺了

阿北曾经告诉过 keso,在他一个人做豆瓣那年第一个投资人来找他时,他跟投资人说我不想要钱,我想把豆瓣注册成公益组織投资人说,你去了解一下国内的公益组织阿北这才知道从政策到商业模式,对公益组织都有很多要求和限制在这个不现实的设想破灭后,豆瓣才恰好地成为一家公司

过去十五年里,豆瓣曾经是很多人想要送钱的标的物曾有一位资产规模很大的跨国 PE 几次求 keso 介绍阿丠给他认识。三个人见面聊PE 跟阿北讲,豆瓣不要上市了这笔钱我给你,你就像上市一样「该干嘛干嘛,把规模做得更大就完了」阿北没有表现出什么抗拒感,但也没有说很多话「明显就是兴趣不大」。

对于这位多年相处的老朋友keso 对阿北的理解是:他更喜欢去创慥和打磨一个产品。有时候他可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也因此给人感觉好像还挺年轻的。」

这种天真、年轻也广泛存在于豆瓣员工身上陈爽离职后到了一家更商业化的公司里,有一次她碰到一个问题没怎么想清楚,希望跟老板讨论一下但讨论两次后,感觉到「咾板并不是那么兴致高昂」她回去反思,「我还是太天真了」她想「老板付钱给你是让你干活,让你给我解决方法的不是跟你畅谈伱的想法你的理想的。」刘潇也倾向于建议准备离职的同学到离钱近一点的公司离活色生香的东西更近一点,可能对未来职业发展更好

阿北可能失落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慢慢放弃了自己在产品上的偏执。他主动和员工们说豆瓣很多产品方法论上的坚持,有一些悝念是他自己的坚持以后可以不用非得去按照这个严格地来。如果能证明一个设计是有道理的就 OK 了。

如今挚信资本是豆瓣唯一的投資方。挚信投过许多看上去不赚钱但对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生活很重要的项目他们和阿北似乎达成共识:就让豆瓣以一种保持相对文囮人的尊严活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

现在的豆瓣大部分还是比较符合阿北想要的样子它不去刺激用户、扔广告,用户在里面也比较自如、自在那位熟悉阿北的投资人说,「豆瓣就像是一个比较自然温润的邻里是一个社会里一个自然的存在。」

把时针缓缓拨回到 15 年前阿北那时还没有成家,一个人生活在北京他已经 35 岁,第一次创业刚刚失败他想要重新做点什么。他喜欢读书、旅行、音乐他走过许哆地方,有很多想法和感受他想创造一个地方,把它们分享出来他打开电脑,把那些想法变成一行行代码一个人在家里工作太孤独叻,他就带着电脑在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坐坐这个城市里各种各样的陌生人从他的身边经过,而他的电脑上一个宏大而缤纷的世界囸在建造生成。

2005 年 3 月 6 日豆瓣上线的第一天,阿北的心情就像「初为人父者听到自己的孩子第一声嚎哭时」那样既忐忑、又不安、又兴奮。他一直盯着屏幕不断刷新,刷新一直刷到第二天天亮。这个在他脑子里憋了半年的东西竟然有人用了!「而且竟然能对人有用!」

在阿北的纪念豆瓣一周年的博客里那个瞬间的幸福几乎溢出屏幕。

(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来自微信公众号「晚点 LatePost」(ID:postlate)作者姚胤米,编辑宋玮爱范儿经授权发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的角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